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法核心价值观

政法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3-06-04 10:4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法核心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法核心价值观

第1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郊区法庭党支部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忠诚在平凡中闪光

当我们抚摸起胸前的法徽时,相信在坐的各位会和我一样,心中涌起的是无限的自豪感。法徽上的天平赋予了我们职业的庄严和神圣,这天平也代表着我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奉献。

做为一名法院干警,如何做到时刻忠诚在心呢?忠诚,就是对日复一日平凡甚至琐碎工作的毫不懈怠;忠诚,就是在一个个案件的审理中,为了点滴的公正而奔波操劳。崇高的事业,始于平凡的努力正是这平凡的努力,正是这点滴的忠诚之心,谱写了新时期法院干警司法为民的壮丽篇章。

我所在的郊区人民法庭管辖的是乡村,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民,多年来,全庭干警凭借对审判事业的热爱,怀着炙热的为民情怀扎根基层,从庭长到审判员、书记员,他们为了查清案件事实,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经常利用节假日在庭里加班加点研讨案情。多少个夜晚,当街边的路灯都已经熄灭了,办公室里却还灯火通明。因辖区范围大,路难行,且多在偏辟的山区,经常需要下乡办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烈日炎炎中,辖区内200多个村屯无不留下他们辛勤的汗水;冰天雪地下,田间地头里,无不留下他们调查取证的足迹。他们默默无闻,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神圣的审判事业。这其中有我所尊敬的老法官张金龙同志,他怀着对党、对人民无比的忠诚之心,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坚持在审判工作的第一线。为了查清案件事实,他甚至拖着严重透支的身体步行到大山深处,最后竟晕倒在当事人的家门口。

正是他们这种兢兢业业的审判精神,一丝不苟地工作作风,使得全庭近三年来审理的600多起案件,无一件 “更审改判”,无一件 “缠诉”, 真正实现了“零差错”、“零违纪”。他们用平平凡凡的努力、踏踏实实的工作诠释着为党为民的忠诚。

这些只是我院众多干警工作中的一个个缩影,因为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

有的同志,为了案件,不能时时看护在重病的父母床前;有的同志,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有的同志刚做过手术不久,就拖着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身体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

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掌声喝彩,他们只是平凡的法院干警。因为平凡,很少有人送上鲜花,但值得骄傲的是总是有当事人在纠纷得到圆满解决时灿烂的笑脸相伴;因为平凡,他们没有炽热的崇拜者,但也会有感情真挚的感谢信飞至案头,那是当事人用真诚写就的最珍贵、最诚挚的感谢。

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审判事业中,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用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赋于了“忠诚”二字更深的内涵,他们立足于平凡而神圣的岗位,用忠诚履行着法院干警的誓言。

第2篇

司法局启动 “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实践月活动:

为弘扬学习雷锋精神,激励司法行政系统干警的工作热情,3月5日,西和县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以“3.5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为契机,启动了为期一月的以“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司法便民活动,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助推司法行政工作上台阶。

一是营造学雷锋氛围,体验雷锋精神。局党组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了活动月实施方案,召开了“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动员会,要求全系统干警以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营造浓厚的学雷锋氛围,掀起学雷锋的热潮。

二是开展“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契机,深入开展走访贫困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联系户发放便民联系卡,建立村情、民情台帐,结合所联村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以长期开展济困帮扶。并借助法制宣传平台,组织联村干部在村委会、学校等场所开展了一系列关乎民生法律、政策的法制宣传教育,设立现场法律咨询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同时,加大对联系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集中力量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重大社会矛盾纠纷、涉法涉诉案件,着力构建和谐村、文明村、平安村。另外,我局还积极拓展活动范围,组织法制宣讲团在大乡镇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2场次,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截止目前,共发放《农民法律知识读本》《西和县实用法律知识100问》《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手册》《人民调解法学习读本》《百姓常用法律知识问答》“学习雷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等有关宣传资料3500余份,设置宣传展板16块,悬挂横幅4条,解答法律咨询280多人次,调处化解疑难矛盾纠纷15起,调处成功13起,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件。目前,“弘扬学习雷锋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

第3篇

关键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检察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在我国, 检察职业道德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法律、人际、社会关系,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检察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当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检察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从目前基层检察人员情况看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干警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以民为本的职业道德良知,有着良好的法治意识与对公平公正的执着追求。这部分检察人员能够自觉维护检察人员和检察院的良好形象。有部分检察人员只是把从事检察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在利益与人情的驱使下,往往容易左右摇摆,意志不坚,难免损害检察人员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还有极少数检察人员缺乏责任心与良知,以自我为中心,违法违纪,枉法办案,追求利益最大化,严重破坏检察机关形象。

(二)检察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任务落实难

近年来,绝大多数基础检察机关政工部门配合上级院和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教育的组织非常困难,有些时候虽然层层部署,但在贯彻执行中往往大大折扣。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硬性要求多,联系实际少,实际实施不好操作。上级每年布置的政治任务太多,而基层检察院落实任务的措施与手段有限。造成一些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只能应付了事。有些部门埋头于业务工作,忽视职业道德建设,主观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看作是“软任务”,因而满足于走过场。

(三)检察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监督与考核不完善

监督缺乏手段、考核缺乏硬度,无形中降低了职业道德建设的权威性与影响力,给各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增加了难度。一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常常陷入一个怪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部门,由于没有及时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某些思想问题的产生与延续;而政工部门做思想工作,又往往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与途径,最终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缺乏约束力。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部门都应切实负起责来,但操作上往往又把职业道德教育仅仅看成是政工部门的事情。由于政工部门没有管人、管物、管财的绝对权力,导致方方面面的约束力都不够,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难以落实,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缺乏专门的有效的外部监督组织和手段

虽然在外部检察院要同时受到上级院、地方党委和人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但其监督往往限于听汇报、年终考核,对于日常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其效果和作用有限。而且这些组织不是专门的职业道德监督组织,既缺乏专业人员也没有一套完善规范监督考核法规。在缺乏有效的专门的外部职业道德监督考核组织和手段情况下,仅仅靠内部的监督是不能真正完全落实《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也不能取得长期的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 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稳步推进检察职业道德建设

2011年底,中央政法委经过探索实践,提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要求,更是广大政法干警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精神之魂、职业之基,是各级政法机关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法治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有什么样的价值坐标,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行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忠诚、公正、廉洁是重合的,而文明是检察官职业道德中对检察官的特殊要求。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包含检察职业道德。一方面,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起着引领的作用,是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范畴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法制的灵魂,是指导广大的政法干警基本思想与行动规范。另一方面,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践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要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当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它们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而和道德相背离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社会所谴责和限制。人民检察院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确保公平正义、清正廉明、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忠于事实的品格,内化成检察官的信念与整个队伍的自律精神。应直面当前的存在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指导广大检察人员深刻领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且做到坚定信念、凝聚精神、指导工作。最终,使检察干警的价值观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逐步达到一致,使检察干警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

三、注重统筹兼顾, 努力使业务工作与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协调发展

第4篇

一、基层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

全国共有3000多家基层检察院,其数量占全国检察院的80%以上、人数占全国检察人员的80%以上、办案数也占全国检察系统的80%以上,加强基层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尤为重要。

(一)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党的执政根基

基层检察干警虽然身在基层,但要胸怀大局。特别是在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基层检察干警只有坚持忠诚政治本色,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影响,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好本职工作上,让群众纠纷得到化解,让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

(二)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基层检察院所接触的当事人大多是农民,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并不高,案件也多是家庭琐事,但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层检察干警只有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让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和理解的方式,去办好每一件个案,千方百计处理好“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做到案结事了,才能赢得群众满意。

(三)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检察工作权威

曾有古语:“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基层检察干警能否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各项法律监督职能的实施、实现,决定着检察工作的权威和社会公信力。

(四)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整体检察形象

基层检察院承担着全国检察机关80%以上的执法办案任务,发挥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和谐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的基础前沿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检察院的执法水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看得最直接、最清楚。基层检察院的工作水映着全国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基层检察院的形象反映着全国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

二、基层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途径

(一)走出只知埋头办案误区,在铸造忠诚政治品格上下功夫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检察人员必备的基本政治品格。基层检察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一些干警陷于繁重的办案任务之中,只知埋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表现在工作中,重视检察业务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重视检察业务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出现了办案跑风漏气、帮助当事人说情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不忠诚的表现。要确保检察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的手中: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干警、理解干警、关心干警作为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尊重不同主体个性差异,全方位多角度满足检察干警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不断增强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不同岗位、年龄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活动的特点,选择最佳角度、采用最佳教育内容、实施最佳方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三是优化政工队伍。招录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政工部门,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工作方法,使思想教育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四要强化督促检查。把政治理论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坚持干警述职述学、评价干警评学、考核干警考学,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走出强调规则治理误区,在提升执法为民效果上出实招

与上级检察机关相比,基层检察院直接面对大量具体案件,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事实争议。这些争议多数发生在乡土社会的熟人之间,常常是一系列细小事件累积起来的,仅仅解决法律争议,并不能彻底解决纷争。假若得不到司法的有效帮助,人们只得求助于司法之外的途径。轻则,当事人选择到同级党政机关或上级机关上访;重则,矛盾激化,发生杀人、大等恶性事件。可见,尽管规则治理仍然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但在基层检察工作中,必须重视纠纷解决,力求案结事了。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从来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基层检察干警不仅需要法律知识,而且需要深懂人情世故,善于定分止争。这就需要用“为民”的宗旨理念武装检察干警的头脑,建立检察干警联系群众的常态化机制,让检察干警熟悉乡风民情,深懂人情世故,亲近融合百姓,提高化解群众矛盾的能力。

(三)走出片面打击犯罪误区,在塑造客观公正形象上做文章

公正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定位要求检察机关尽可能保持中立和公正。刑事诉讼法明确要求检察机关既要收集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事实,也要收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事实。但是,基层检察实践表明,不少检察官在办案中更加重视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事实。比如:自侦案件中超期羁押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刑讯逼供;立案监督中,监督立案远远多于监督撤案;旨在加重被告人法定刑的抗诉多,旨在减轻被告人法定刑的抗诉少。解决上述问题,要求基层检察干警真正将“公正”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执法办案中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既做打击犯罪的急先锋,又能兼顾被告利益,当好“法律的守护人”。同时,要注重宣传导向,既要宣传打击犯罪的成效,也要宣传维护被告利益的典型做法,塑造客观公正的社会形象。

第5篇

一、什么是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要就是在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各种类型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一种局面。相对于一元文化来说,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些文化问题方面,如人生理想、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追求异趣和观念差异。多种文化在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新价值观和旧价值观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如果没有正确地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信仰模糊等问题。价值观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相反,错误的价值观念则是会限制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意志力较差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在信念选择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行为,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态势、产品分配方式、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性。面对大学生多样化和自主性的发展需求,高校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方法已经无法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期望功能和显示功能之间的吻合度。换句话说,就是指相关教育人员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强化作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可以丰富其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模式,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命与活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实现民族富强和复兴等,具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承者,其价值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践行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内在的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加深其对诚信友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认同,提升其的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由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价值标准同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在价值判断上还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从而出现价值标准、价值取向混乱扭曲和真空的局面。

2.部分大学生存在功利化、个人本位思想

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同时又受到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突出个性、展现自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突出。这种个人主义很容易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被削弱。此外,在功利性文化和商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没有学习积极性,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3.高校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机制不健全

学校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制定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问题。近年来,高校教学逐渐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化教育,许多高校开始对外扩招,使得高校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以至于在教育中出现了很多弊端,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相脱离。一方面,忽略了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主要表现为“重理论教育,轻人品培养”,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培养力度较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手段有待改进。

高校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使其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将核心价值观引进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方法

1.健全教育机制,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高校应该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其列入学校议事日程,明确教学任务、合理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位。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规范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强化大学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重视思想调节,加强制度规范

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工作中,应该重视思想环节,创造公正、公平、关爱、和谐的校园氛围,包容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同时,高校还要制定相P的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大学生的基本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强化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大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3.创新培育方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开展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践行和培育工作中,应该不断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创新培育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提升核心价值观念的整体培育效果。第一,高校应该科学准确、全面深入探究和把握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以及价值诉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培育手段和方法,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工作的有效展开。第二,高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和资源,深入开发特色活动和校本课程,通过多民族联谊、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培养友善互助、民族团结精神。例如,政法院校在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过程中,可以模拟法院活动、法律宣传月等相关活动,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为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民主观念。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方法,开展各种特色活动,丰富培育内容,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培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4.优化校园环境

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校园建设,促进校园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使用功能的有机统一,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不断陶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一方面,在校园布局、绿化设计、教舍规划等方面,应该对师生心理发展、精神风貌、文化、宗教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物化教舍,充分展现学校教育的风格和特色,让校园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适时开展各项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学术报告会、书画摄影展、社团活动、辩论赛、校园歌手等多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同时又可以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开展相关培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工作,健全教育机制,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 用;重视思想环节,加强制度规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效果,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森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9):25-26.

第6篇

学院的德育教育以思政课为依托,采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相结合的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实习、社会活动领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教育渠道,突出了教育的特点,使德育教育由形式单一的理论教育转变为多元化的规范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案例一: 政法学院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4年1月15日XX学院思政部组织部分学生到中国工业博物馆参观。

案例二:政法学院思政部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月22日下午,政法学院思政部组织50余名大一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了以“环保大家行,美丽新校园”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

案例三:XX学院组织学生赴新民三农文化博览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14年7月2日,XX学院XX部组织来自各院系学生代表四十余人,参观了位于新民市的“三农”文化博览园。

案例四:XX学院暑期组织学生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暑期,XX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第7篇

关键词:六观;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实施社会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政靠法实施,法靠人执行。”过硬的检察队伍建设,是提高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检察工作服务社会、为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保驾护航的关键。检察机关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入手,坚持“四个着眼”和“四个促进”,把提高检察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作为确保党代会精神在检察工作中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重要保障,用比监督别人更严的要求、更硬的措施监督自己,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检察队伍,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

一、着眼于检察工作顺势发展,促进服务大局的检察队伍“忠诚”建设

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在当前局部动荡的国外形势和矛盾凸显的国内环境影响下,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政法干警“忠诚”建设更多的体现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上。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开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只有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做到执法想到稳定、办案考虑发展,整体上积极、主动地服务大局,克服个别地方、个别干警身上存在着的服务大局意识不强,不关心大局,孤立办案,忽视社会效果,机械办案,不考虑本职工作与大局的联系,服务大局的办法不多,将服务地方大局等同于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才是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忠诚”捍卫者。

一是把握好严格执法和服务大局的关系。在我国一切党派、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超越其外,更不能凌驾其上。超越法律规定的大局观,不仅是对法治的亵渎,也破坏了社会的合法秩序和公平正义标准。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基本手段。在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经济发展的刑事犯罪,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要针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治安问题,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配合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为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甘肃“西翼”发展规划、甘肃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战略,检察机关还要把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组织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涉农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等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提供有利的司法环境。

二是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司法公正过程中要注重民意和舆论,让广大民众体验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摒弃影响司法公正的“就办案而办案”的机械执法观念,在确保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实现检察工作社会效果的最大化。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为发展大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公诉工作会议提出,检察工作要注重向修复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犯罪、防范办案风险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个方面延伸职能、深化内涵。当前,检察机关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案件依法做出法律处理,要按照“四公会”要求,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尝试附条件不制度,开展检调对接工作,促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三是不犯地方保护主义的错误。检察机关的大局观应体现在服从于全国的大局、服从地方发展与和谐的大局上,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但服从地方大局决不是服从地方化“大局观”,要防止将检察工作服务地方理解为检察工作服从地方权力的错误认识,要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性、紧迫性。

四是工作方法上形成上下纵横的大格局。上下级要协调办案:认真执行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判决上下两级院同步审查制度,坚持对法院刑事判决、裁定审查中的集体讨论和上报制度;严格落实协调案件、事项报告制度,对有关部门协调的案件要依法发表意见,正确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及时向上级院报告;疑难、抗诉案件的公诉过程中要统一调配办案人员,实行案件管辖和人员调配的统一掌握;进一步推进重特大、疑难、复杂案件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机制,注重发挥上级院的组织协调优势,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打破地域、部门、级别办案的界限,形成协同办案的大格局。横向要注重与侦查部门和法院间的沟通协调:抓好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委会会议制度的落实,检察机关要重视列席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掌握合议庭的意见和动态,有针对性阐述抗诉理由和法律依据,争取审委会对抗诉意见的认同和支持,增强监督效果;坚持公、检、法三长联席会议,不但要就具体案件的个别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而且要积极探索有益的协调机制,就三家在执法思想和执法标准上达成广泛的共识,弥合执法办案中的分歧,形成打击合力,促进和谐执法。

二、着眼于检察工作稳步发展,促进执法为民的检察队伍“为民”建设

一要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检察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加强检察队伍政治思想和法治理念教育,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理念、执法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当前依然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司法透明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以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对检察机关赋予的新任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检察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工作要求将越来越高,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要更好的完成日益艰巨的检察工作任务,就要求检察工作“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检察机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案件,尤其是自侦部门移送审查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始终不渝的按照从严从快的打击方针,坚持指派精干人员办理案件,尽量不退查,加班加点,严审细查,严把事实、证据关,并逐步实现职务犯罪的检委会审查制度,提前介入侦查制度,实现了侦查公诉环节的有效链接,有效引导侦查取证,及时固定证据,准确案件,确保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公诉质量,做到了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坚持执法为民,提高执法公信力。

二要切实抓好检察队伍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谋划检察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是检察工作服务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领导班子要起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的表率作用,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客观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带动整个检察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整个队伍贯彻落实“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忠实执行者。

三是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一贯宗旨,也是检察工作服务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根本保障。检察队伍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强化宗旨观念这一核心命题,切实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积极推进问询“一站式”和首问负责制服务,坚决杜绝问询“踢皮球”问题,重点改进执法作风简单粗暴、对告状求助群众冷硬横推的问题,工作中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粗暴;多一点对话,少一点训导;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曲解;多一点平等相待,少一点居高临下,真正把执法为民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到平和而不容忍和放纵,理性而不畏惧和软弱。规范每一个执法细节,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的检民关系,让检察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成为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一个亮点。

三、着眼于检察工作长远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的检察队伍“公正”建设

一是要有公正的理念。“公正”,意味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中立,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公正理念和正当程序的保障,这在今年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决定中体现得较为透彻。通过对刑诉法的学习,要进一步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时效意识、证据意识和监督意识。如果执法者心里没有公平正义的理念,没有程序保障和权力约束的意识,即使再掌握多高深的法律技能也只能扭曲法律,背离法律精神的实质。如果不在理念上重新塑造与指引我们的行为,“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价值观念和司法公正目标依然难以实现。

二是要有公正的态度与形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只是一句原则,而应该是具体法律实施中的行为和态度。办案子不分大案小案、当事人不分三六九等,不以貌取,不以权欺人,克服己欲,排除私利,自觉抵制人情、权势的干扰,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的诱惑,严格证据标准,查清案件事实,以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至高利益,态度公允,不偏不倚,刚直不阿,惩恶扬善,依法伸张正义,以文明的形象、公正的立场处理纠纷,实现老百姓看得见的“公正”。

三是要具备公正的能力与水平。顺应检察工作发展趋势,构建专业化的检察队伍。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犯罪作案手法日趋多元化,涉黑犯罪、洗钱犯罪等不断向隐蔽性、复杂化的趋势发展,期货类犯罪、证券类犯罪等专业性很强的犯罪层出不穷,对检察队伍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理专业化案件需要有专业化的检察队伍。各级检察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以骨干检察官为基础,筛选出具有办理某类案件特长的检察干警,结合本地案件特点,划分为若干类别,初步建立分门别类的专门型办案组,争取逐步在各院间建立人才条件互补、人才数据对接、分层次、分级别的专门型检察人才库。专门型检察人才要统一管理,采取不定期召开学习和办案交流会、外出专业考察、组织旁听点评专门案件庭审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探索开展在更大范围内调配专门型检察人才共同研究、办理专门案件的工作机制,对各地发生的相关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召集专业型人才前往会诊、讨论,充分发挥专门型检察人才在办案实践中的专长作用,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文明素质提升提供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全球化;政治文化;公安政治思想工作

一、全球化背景下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1.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是公安机关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重要保证。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是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公安机关必须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和人民。在全球化和我国目前的形势下,人民警察可能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而政治思想工作正是要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公安民警的头脑,让公安民警了解党的政策、方针政策,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保证队伍时刻清醒,永远忠于党和人民。

2.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是公安机关切实承担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的根本环节。新时期,各级公安机关的任务都越来越重,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公安民警要想肩负起各项任务和责任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那么,公安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保证我们的队伍自觉抵制各种糖衣炮弹的侵蚀,坚持心中的信仰,撑起警察的荣誉。

3.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面对困难和挑战,公安机关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公安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激励广大公安民警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并紧紧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对于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各种政治文化不断的传入我国,在中西方有差异的政治文化的碰撞下,对于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中西方对于权力和民主不同的看法对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影响。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形成了浓厚的专制政治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认为权力是有志之士毕生的追求,并且对于权力和民主的观念一直比较模糊。然而,西方国家自古希腊时代便有了完整的民主学说。这种对于权力和民主不同的观念,从警察这个职业产生开始就影响着不同国家警察的执法办案和队伍管理的风格。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外对于权力和民主的观念逐渐被国民了解和认识,那么群众对于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就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公安机关的领导在进行队伍管理时也应该注重民主制度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变公安民警的权力观念,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以及如何将民主引入公安机关的组织建设中就成为现代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2.中西方对于德治与法治不同的看法对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影响。中西方对于德治与法治在历史上就有着鲜明却不同的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德治文化,中国儒家的德治思想就强调圣贤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相比之下,西方则有着浓厚的法治文化传统。

对于德治与法治不同的看法也影响着我国公安机关的工作及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纵观历史,我国公安机关更加注重德治相对轻视法治,就可能造成执法不规范,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公安政治思想工作也是更注重于人治,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公安机关对于德治与法治就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执法规范化、依法办案应该成为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基调,德治则应该建立在这种基调之上且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公安机关的管理亦是如此。

3.中西方公安机队伍管理差异对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影响。在实际的警察队伍管理中,西方公安机关强调自我保护、重视维护警察自身利益,我国强调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西方警察组织对于培训强调系统、实效和制度化,我国公安机关对于政治思想工作则忽视了实效性且弹性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物质发达,其警察机构资金充足,无论是在警用装备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我国的要高出许多。这种不同的差异都会对我们公安政治思想工作造成影响。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坚持与创新

1.坚持构建科学的公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2011年第22期《求是》杂志刊登了同志“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者保障者”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面对新时期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国外有预谋的文化侵略,我国政法机关要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要认真组织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讨论、实践,真正把这八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将“人本思想”融入公安政治思想工作,运用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来配合公安政治思想工作。当前时期下,相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外警察的福利待遇,我国公安民警不仅面对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其福利待遇与其付出也不相对应。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庞大的警察队伍,大幅度的提高公安民警的福利待遇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政治工作者转变思想,更多的把“人本思想”带入政治思想工作中,从精神层面多关心公安民警,提高公安民警的归属感、职业荣誉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公安民警在福利待遇方面的制度,尽量为民警成长、进步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加大对民警素质培养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此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还应通过制定制度、完善制度来保障民警民利。

3.新时期公安政治思想工作要将“情感政工”与“法制政工”相结合,更加注重“法治”。从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法治的重视。回头思考我国的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我们发现我国的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更加侧重于“情感政工”,而忽视“法制政工”。虽然这种“情感政工”的工作方式于当年的国情和法制建设相关,但是现如今对于100多万的公安队伍和复杂的政治任务,“情感政工”显然存在着很多诟病。民警迫切希望政治思想工作能够克服情感色彩浓重、人为因素过多的状况,逐步走上法理相融、法情相通和依法行政的轨道。逐渐制定和完善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法律法规,在“法制政工”的基础上结合“情感政工”将有利于调动民警积极性,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

4.提高公安政治思想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制度化。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对于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安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是对于其内容上得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工作方式手段上得要求。

【参考文献】

[1]公安教材编审委员会.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教程[M].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2]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与科学化[M].红旗出版社,2007.

第9篇

2014年,一师阿拉尔市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全总和兵团工会安排部署,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心设计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找到了培育屯垦戍边新型职工队伍的有效抓手,形成了具有工会特色的工作品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科学统筹为要点,活动规划突出一个“细”字

师市总工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紧密联系职工生产生活实际,找准与职工思想情感的契合点,精心设计了“中国梦・劳动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领域、内容和载体,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等其它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年初,师工会以工作要点形式下发各基层工会,印发了以五个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方案,明确了活动步骤、工作要求和节点任务,按照阶段统筹推进。各基层也纷纷策划安排主题活动方案,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

二、以特色主题为重点,活动载体突出一个“活”字

师市总工会坚持“一个领域一个主题、一个行业一个特色”,根据不同的单位类型和职工实际,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宣讲、大讨论、大交流。各基层工会积极推行“菜单式讲座”、“职工致富理论家”宣讲等形式,用“小载体”宣讲“大梦想”,用职工群众的语言讲述中国梦。充分发挥职工书屋、文化广场、培训中心等阵地作用,开展职工读书交流活动、职工摄影美术作品展、职工广场舞展示、职工文化节等活动;在《塔里木主人》开辟“中国梦・劳动美――与工会同行”专栏,面向基层、面向职工,引导广大职工从当下做起、从自身说起,以普通人的追梦故事,引导广大职工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通过“记者下基层――发现劳动美”在田间地头、楼道院落与职工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交流;通过在阿拉尔电台开办“工会是我家”栏目,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使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变成“生动说唱”。

三、以职工参与为热点,活动主体突出一个“全”字

师市总工会着眼于发挥好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大力开展主题文化和帮扶活动,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了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行动自觉,实现了对象全覆盖。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放飞梦想”活动,帮扶少数民族困难职工子女67名;举办“读书圆我梦”读书交流会45场次,征集心得体会千余篇;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劳动成就梦想”致富带头人巡回宣讲活动,历时半年,行程千余公里,宣讲70余场次,80余名致富带头人宣讲了自己的致富故事,受教育群众达到1万余人次,宣讲视频在阿拉尔电视台连续展播后,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开展“中国梦・劳动美――舞动幸福生活”职工广场舞活动35场次,参与职工达到1万余人次,充分展示了职工安居乐业、幸福乐观的精神风貌。

四、以立功创模为焦点,活动过程突出一个“深”字

师市各级工会始终把弘扬兵团精神和劳模精神作为解读中国梦、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时值师市新一届“双模”评选之年,师市总工会牵头评选出了师市劳动模范66名、模范集体9个,推荐9名同志荣获“兵团劳动模范”和 “兵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加大对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和劳动者故事,彰显劳动之美。举办了“中国梦・劳动美――岗位我最美”职工摄影美术作品展,从各单位选送的300份作品中精心挑选出120余幅,制作成18块展板,充分展现了劳动者的靓丽风采。师市总工会还与党委宣传部、文明办联合开展了第一师阿拉尔市道德模范事迹巡讲报告会,以6名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为鲜活教材,分别制作宣传短片、撰写通讯报道,进行集中宣传。

五、以提振精神为亮点,活动效果突出一个“实”字

师市总工会以兵团成立六十周年、阿拉尔建市十周年为契机,联合党委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等部门,组成4个宣讲组,深入全师45个单位,开展“唱响兵团精神、提升‘兵’的意识”教育活动,把师市广大职工群众从贫穷到温饱、到小康的追梦、圆梦历程传递到职工群众当中,唤醒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历史记忆,增强了推动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师市各级工会不断争取资源和手段,开展职工大宣讲、大培训活动,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和劳动热情,大力扶持职工自主创业,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多元增收致富,选树表彰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他们的致富故事和创业经验通过活动广泛宣传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下,充分调动了师市广大职工的创业激情和“推进三化建设、共建美丽一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10篇

文秘站原创投稿

伴随着太多不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逐梦青春队结束了全部的实践活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环保实践带给了队员们太多的东西,感动、责任、奉献、成长,这些都将是队员们永远的收获。队员们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始终为了共同的环保梦,始终铭记社会实践的口号,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为了真正提高队伍的宣传效果,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达到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队员们尽心尽力,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调研期间更是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与,做事情从不推脱。前期的策划阶段,队员们都各司其职,将策划写得极为详尽,保证了队伍后续工作的开展。实践期间,队员们更是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白天卖力调研宣传,晚上各个队员写简报、发微博、总结、统计分工明确,将队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践结束,队员们还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收获,共话未来。队员们都对实践倾注了很多,自然有了太多的收获:请记住我站域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队员们在实践期间,一步一个脚印。先从高校开始实践,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在高校,队员们累计发放调查问卷597张,通过详细的分析,队员们认为高校学生普遍环保观念较强,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但是需要学校在环保方式上面加以引导。队员们还对人群聚集区:二七广场、火车站,进行了宣传,共发放调查问卷203份,宣传页416,在这些地方队员们主要以宣传为主。另外,队员们对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这样环境优美的公园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8份,主要以口头宣传为主。之后,队员们走访多个社区,在社区张贴宣传条幅,为前来观看的人们进行宣传,队员们对居民们进行深入的讲解,引来居民们的阵阵掌声。最后,队员们来到西流湖进行水质污染调查,在这里队员们观察到了许多的污染现象,并向相关环保部门、垃圾处理厂进行交流。希望郑州政府予以重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还市民们一片纯净的湖水。整个实践活动,队员们共发放调查问卷近1800份,宣传页800份,对印制的调查问卷、宣传页进行了高效的利用,对环保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

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严重性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实践使队员们找到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点,通过实践将绿色生活的理念传达给大家。队员们也会继续做中国梦的实践者,肩负祖国环保的重任,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第11篇

一、民族伦理文化研究

(一)民族伦理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应该如何定位民族伦理,是研究民族伦理文化的前提和出发点。樊和平探讨了现代伦理形态下的民族伦理,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民族伦理”不仅面临繁重的文明任务,而且面临被分裂和自我分裂的危险。在现实中,尤其当“民族伦理”与“应用伦理”结合时,必须特别警惕由文明霸权演绎为伦理霸权,进而演绎为伦理帝国主义。伦理觉悟是人类的终极觉悟!“21世纪伦理觉悟”的根本乃是告别韦伯,在民族伦理、应用伦理的研究中开创一个伦理觉悟的新时代,开创一个人类伦理的新时代!

在整个民族文化中,伦理文化具有特殊地位。冯庆旭对民族作为伦理实体作了探讨,认为作为伦理共同体的民族与作为普遍物或普遍定在的精神的结合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伦理精神的具体化,伦理精神内在于民族精神之中。伦理精神和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个精神,即民族伦理精神,亦即民族作为伦理实体的精神。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共同构成民族伦理实体。

孙春晨提出以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研究民族伦理学,认为民族伦理学应主动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推进民族伦理学研究由抽象演绎向实证分析和文化解释的转变。深化民族伦理学研究,需要研究者面向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民间进行田野工作;需要研究者以历史主义的学术立场,探究民族伦理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民族伦理学应关注不同民族用自身的道德话语和道德行为“书写”出来的道德生活史,在对人们日常交往生活的微观叙事中展现民族丰富多样的伦理文化。

(二)民族伦理文化的形成规律

一个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既是民族成熟的标志,也是认识和反思民族伦理的前提。徐嘉对“中华民族”的观念形成与传统伦理之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近代以来,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观念逐步确立,这一民族意识促进了传统伦理的转型,成为中国近现代民族伦理的重要基础。

郑维铭、郑丹凌对民族大融合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华民族在其形成发展中,经历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民族同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和谐共处、巩固民族融合成果、协调民族矛盾、奠定民族融合基础、加强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

赵庆杰对民族伦理的路径选择作了探讨,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上了一条“人本”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发展道路,是与民族童年时的经历密不可分的。从文化的源头上看,商周时期的“人学”转向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人本”而非“神本”的伦理型走向;西周时期周公的“维新”确立了家庭在伦理中的始点地位。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道德有何交互影响和意义?关健英以魏晋隋唐时期的道德生活为例说明,民族共同体不仅表现为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也是文化的共同体和道德的共同体。在魏晋隋唐时期,民族冲突、对抗、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道德交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的道德既保留着本民族特性的一面,又表现出相互吸收、彼此接纳和认同的一面,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念。民族融合不仅是血统融合,更是道德与文化融合。

(三)民族伦理与多元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识世界民族伦理文化之问的复杂关系?李伟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民族伦理文化的碰撞和对话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全球化自身的矛盾对世界民族伦理文化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现代性中的核心价值与世界各民族的伦理文化价值之间的碰撞以及世界各民族和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伦理文化冲突加剧,从而使得世界各民族伦理文化间的对话显得更加迫切;二是总结人类历史上民族与宗教文化间的对话实践,和而不同、理解尊重、互爱合作、正义团结应成为世界各民族伦理文化间对话的基本原则。

田海平、张轶瑶对“伦理”的异域与世界主义的民族伦理观作了阐释,认为为了避免世界主义伦理和民族伦理两种伦理的“暴力”,世界主义伦理问题的讨论,只有置于多元民族伦理文化的“异域”,才可能具备一种使“他者成为他者”的文化理解。这是世界主义者的民族伦理观应当具备的民族性内涵。同样,民族伦理的价值承诺与文化守望,必须兼具一种合理的世界主义的伦理观——一种将“伦理”不仅带回到“民族家园”,而且带回到“人类家园”的价值关切,应成为世界主义者的民族伦理观的人类性内涵。

晏辉对现代性与伦理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一个以家庭、家族、村社为基本交往空间的社会结构中,伦理生态或伦理多样性便不会成为问题,也不存在相互间的承认和尊重问题。当将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之下的人们置于同一个社会结构之下时,伦理多样性就成了一个必须正视也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代性语境下,如何承认和尊重相异的伦理体系就成了应用伦理学和民族伦理学不得不重视的课题。过一种整体上的好生活是这种研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承认和尊重各种伦理文化体系的正当性是这种研究应该坚持的原则。

(四)少数民族伦理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潘忠宇对社会转型期民族伦理文化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任务作了分析,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现代化趋向使民族伦理文化面临向主流伦理文化趋同、被边缘化、被湮没的三重困境。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是民族伦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现代性的积极适应、对自身传统的主动扬弃、在新条件下的创新是民族伦理文化消解冲突并获得发展创新活力的基本途径。创建能够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伦理文化将是未来民族伦理文化领域的客观需要和艰巨任务。

习俗文化是以风俗习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闫平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道德功能及当代传承作了探讨,认为习俗文化是民族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与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的礼仪、信仰、饮食、服饰、居住等习俗文化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功能。面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必须通过综合创新寻找有利于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出路。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促进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健康发展?郭春霞、于兰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道德生活,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体现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本质规定性,为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提供了精神导向和动力支持,而中国各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和谐发展又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具体实践行为的转化。

西部地区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王永和对中华“和合”文化与西部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具有“黏合剂”的作用;“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一脉相承;“和合”文化是西部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二、应用伦理研究

(一)政治伦理

当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全面启动。如何实现中国梦?道德何为?陈少峰认为,诚信与爱是中国梦的基础。他认为没有诚信就不会有信任和五个文明发展质量的提高,没有爱就不会扭转诚信危机的现状。我们第一个中国梦是建立诚信,但是建立诚信不是靠提倡诚信,也不光靠制度,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做慈善和公益。

公正是应用伦理中的基本原则。马永庆对应用伦理中的公正原则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在应用伦理的视阈中,公正是其内在属性,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整体的夙愿。公正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道德与幸福的一致。实现社会公正,既需要完善社会机制,让社会成为“公正的社会”,也需要加强公正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使个人成为“公正的个人”。在公正社会和公正个人的相互作用中,普遍提高社会的公正水平。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本诉求。

詹世友对政治领域中促进美德的方式及其限度作了探讨,认为传统社会把政治促进人们的美德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因为那时个人处于政治的垂直统治之下,所以政治以培养民德、化民成俗为务。但是,近代以来,权利进入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故政治领域中,权利的平等保护与对人们的高阶美德要求拉开了距离,政治要求人们具有基于权利的基准政治美德,同时也为人们自主追求更高阶的美德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环境,并容留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

(二)行政伦理

行政道德文化是指直接影响行政道德活动与行政道德关系的各种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状态的总和。鄯爱红对当代我国行政道德文化现状作了深入分析,从组织文化与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围绕行政道德原则、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对当代行政道德文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建设当代中国行政道德文化的思路与对策。

王莹、景枫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路径作了探讨,认为伦理是人的内在软约束力量,它在管理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社会管理的领域来看,伦理发挥作用主要是在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三个领域。伦理要在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有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形成伦理与制度的整合与互动。

节约行政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廖小平、孙欢对节约行政进行道德考量,认为节约行政的核心价值观是节约为民,它与效率、公平、服务、责任等价值观具有内容上的交集。节约行政的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对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履行节约之德的基本要求,包括肯定与否定的道德规范两个维度。

(三)生态伦理

曾建平、黄以胜对“生态人”何以可能作了探讨,认为“生态人”是基于人性的自我反思和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而产生的,融生态意识、生态智慧、生态行为于一体,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为准则,以人的生态性存在为目标的一种新的人的范式。她是一种对接生态时代的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设,具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功利主义的渗透和消费主义的盛行给“生态人”的培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要变革思维方式,确立生态思维;要变革消费方式,践行低碳消费。

路日亮、提出了生态伦理与理性生态人培育的内在关联性问题,认为生态伦理必须通过具有生态理性的人才能发挥作用。他们从“当代伦理精神的生态诉求、理性的偏失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培育理性生态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伦理学的生态转向,剖析了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在指导人们生产、生活时所导致的理性偏失和道德缺失,阐述了生态理性人培育的具体内容,论述了生态伦理与理性生态人培育的关系。

(四)道德治理

道德治理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和难点问题。龙静云提出,道德治理是核心价值观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她以为,道德治理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携手合作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克服和消除的活动和过程;道德治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化和转换为人们的行为实践的活动和过程;道德治理从价值实践的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引领的层面,共同推进我国社会秩序的完善,社会资本的创造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周中之、王亚娟对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思路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中国要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必须将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结合起来。从现实生活看,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相结合是治理根本之道,为此,必须建立事实的记录和跟踪档案。规范伦理可以通过相应程序,直接转化为法律规范,而德性伦理难以直接转化为法律规范,可以制定一些法律规范来支持德性伦理。法律治理必须体现道德的原则和精神,在立法、执法和司法中支持行善的行为和当事人,

(五)社会伦理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应该如何处理交往关系?柴艳萍对社会交往的利益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着多种身份和角色,经常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与之相对就应该坚持不同的利益原则。经济生活中要进行等价交换,集体生活中要坚持集体主义,私人生活中要遵循礼尚往来,公共生活中要热心公益慈善。总之,不同的领域就要运用不同的利益原则,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必须实现我国公民由传统慈善意识向现代慈善意识的转型。单玉华对中国公民慈善意识转型的利弊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沉积、现代慈善意识的提升、西方慈善意识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有关立法的出台,构成推动我国慈善意识转型的积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基础薄弱、传统文化某些特质的制约、慈善事业负面事件的影响、慈善立法不健全,成为我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韩国徐圭善教授对体育运动商业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体育运动商业化的伦理困境。

(六)道德教育

何为道德?如何教育?王露璐、李明建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及其资源意义进行了反思,指出在法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涂尔干提出了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思想,他以社会为基点,阐述了道德三要素,分析了学校对儿童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他们认为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对转型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陈桂蓉对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作了探讨,对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提出了三点建议: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适度增设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大社会公共体系宣传传统美德的力度,纠正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各种偏见;在道德典范的选择和树立上,积极挖掘传统美德内涵,实现公民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有机契合。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育人功能;法律援助;有效性

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为例,目前该省已经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协会和服务总队、服务队、服务中心组成的志愿服务网络。《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显示:目前全省共有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36个,志愿服务队28771个,服务中心7000多个,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研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性问题,对于大学生研究服务地方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

(一)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活动情况

1.传统的线下志愿活动蓬勃发展:传统的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有:社区服务、支教活动、法律援助、环境保护、为大型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等。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团委有关志愿者工作的部门领导下开展的。此外,设有法律援助平台的高校还定期招募法律志愿者,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活动。

2.线上志愿活动发展态势迅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强化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代性。2015年2月13日,团中央《关于广泛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通知》。网络文明志愿者主要活动是配合省内高校,借助新媒体力量维护网络文明。以肇庆学院为例,我校的队伍已有6000余人。广东省141所高校完成约30万名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注册。

3.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国知网收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期刊文章46920篇,其中2015年发表的有4620篇,博硕论文23612篇,其中2015年发表的有442篇。相关论文主要是针对研究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比较、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等。以肇庆学院为例,我校政法学院在2015年广东省攀登计划成功立项《“地校合作”之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重点研究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支持与管理。

(二)发挥大学生志愿工作育人功能的成效

1.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始终紧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于无形中开展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志愿服务提倡“奉献、互助”精神,这是一种高尚价值观。开展和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接触到社会弱势群体,利用所学知识,奉献自身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护合法权益,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和谐文明、公平正义,诠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实现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从思想道德的构成看,道德的认识、情感、信念反映在前形于内,道德行为体现在后显示于外的。大学生道德修养发展程度是检验高校实践育人质量的标准。大学生志愿服务适应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要求,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遇到的困境

(一)志愿服务组织架构模糊

各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有的由高校团委指导,有的由各院系指导,组织架构较为模糊,组织运行效率较低。以高校法律援助平台为例,大部分是作为院系的教学机构,而不是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院系的教学机构更注重的是实践教学,而不是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团属志愿者工作部门与法律援助平系并不密切。两者既不是同级协作关系,又不是垂直管理关系。在此状态下,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可能会脱离志愿服务的精神,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二)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短缺

大学生志愿组织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没有有偿服务带来的收入支撑其日常运作,只能依靠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相当多的高校法律援助平台作为院系教学机构,其经费只能从实践教学经费里调用,实践教学不只是法律援助平台的开展,因此其经费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是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这些活动能有培养计划的专项经费支持,但也只是阶段性,而且针对特定活动。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会在一定程度削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失去对象,甚至失效。

(三)志愿者培训体系薄弱

大学生志愿者虽然有一腔的服务热情,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培训却往往不受重视,导致志愿者形象受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比如,在对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等弱势群体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就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又比如,在进行法律援助过程中,接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就无法从当事人口中得到更加关键的信息,甚至有可能使当事人情绪波动。

(四)志愿业务指导欠缺

当前,各个行业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指导都较为欠缺。以高校法律援助工作为例,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第四章第二十条“对于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指派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其他社会组织安排其所属人员承办,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承办。”中提到了“其他社会组织”包括高校法律援助平台,换言之,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案件来源之一就是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还有另外一个渠道是当事人直接联系高校法律援助平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后者几乎是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唯一案源。获取案件的渠道单一,案件的数量不稳定,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基础无法得到保障。

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有效性的建议

(一)加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

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知名度不高会制约其案源的数量,影响其发展,应当借助重要契机提高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知名度。如在12.4宪法宣传日在社区街道派发宣传单、发起签名活动等。在暑期三下乡期间,开展法律宣传下乡、法律咨询下乡、法律小品下乡等活动,同时进行法律意识等主题社会调研。

(二)保障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的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是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支撑,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应当受到院系的支持。相关院系应该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支持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高校团组织作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在经费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支持。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经费除了上述渠道,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经费。《法律援助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法律援助志愿组织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寻求有实力的企业的资助。

(三)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组织的合作

高校志愿者的组织应当主动寻求与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这是顺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必要途径。除了和地方政府合作之外,还可以和社会团体或人民团体合作。比如,消费者协会、妇联、残联等组织,都可以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工作搭建平台,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并使大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四)加强志愿者的系统培训

志愿者的培训必须是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就要接受专业培训,比如法律援助志愿者就必须要接受专业的老师或者专职律师的指导。在培训之后,对志愿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不过关的再次进行相关培训。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成为了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志愿组织和服务活动有着异于其他组织的特色,但是也存在问题,地方组织和高校应当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小步,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梦文.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国务院令(第385号).2003-07-21.

[3]刘冰.广东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现状调查.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7).

[4]孙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学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