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人物分析

时间:2023-06-04 10:48:27

王熙凤人物分析

第1篇

1、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人称凤姐、琏二奶奶,金陵十二钗之一。

2、她外貌美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出场时打扮彩绣辉煌,笑语先至,宛若神妃仙子。因美丽容貌和娇艳气度,曾引贾瑞为其倾倒。

3、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治理宁国府和打理荣国府上下事务时也可见她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原文中描述王熙凤“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因其深爱丈夫贾琏,故而十分善妒,暗中算计害死尤二姐。王熙凤在高鹗续后四十回中的结局为病逝于贾府。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视觉形象

一、《红楼梦》人物形象特色

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非常多,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象,如相貌、体态、装束、使用的物件等等。人物形象是表象,作者在描写各类人物形象的同时,赋予其形象极强的象征意义,形象不仅是指形象本身,还喻示了深层的性格本质,给读者以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说中贯穿主线的人物,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刻画她的形象。第二回冷子兴介绍她:“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句话概括出的她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伶牙俐齿

王熙凤的口齿伶俐谁都不如,正如周瑞家的所说:“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何其芳这样形容她:“在各种场合说的话都表现出她聪明,有心眼,又很有口才,都是说得那样得体,有时说得很甜,有时说得很泼辣,有时很诙谐。”

2.泼辣要强

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的泼辣性格,她管理贾府的时候,只要一声令下,贾府上下数百口人无人敢违拗,而在她协理宁府时,治理严厉,让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这都因为王熙凤个性泼辣要强,善于施威用令。

3.心狠手辣

王熙凤依仗权势聚敛财富,做了不少埋没良心的事,在“弄权铁槛寺”那一回,老尼求王熙凤办件事,王熙凤有句话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做了事之后从来不后悔,而且还要斩草除根,其心狠手辣的个性可见一斑。

三、王熙凤的视觉形象分析

为了突出王熙凤的重要地位和性格特点,作者除了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外,还在多处运用了较集中的视觉形象描写。

第一次是第三回,林黛玉进入贾家,从她的眼中看到的凤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第二次是第六回,她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时,从刘姥姥的角度观察,“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

第三次是第六十八回,吃醋的凤姐欲将尤二姐赚入贾府,尤二姐所看到的,“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都在这些形象描写中被一一表露,下面我们从色彩、饰物、面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1.色彩

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突出了王熙凤富贵艳丽的着装风格,在王熙凤初次出场时候,色彩方面就有很生动的描写,大红的紧身袄,翠绿色的裙子,红绿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互补色的运用突出了她的艳丽惹眼。“缕金百蝶穿花”中金色的尊贵耀眼,“五彩刻丝”中五彩的绚丽繁复,形象地表现了她高贵不凡的地位,再加上闪闪发光的珠宝饰品,衬托了这位家庭总管的鲜艳夺目、与众不同。而在她头次接待刘姥姥时,也是一样的用色,在穷人面前炫耀着骄人的富贵。因此,从色彩上能看出她性格中争强好胜、火辣辣的一面,以及家族管家的身份。

2.饰品

书中描写王熙凤的饰品时也不惜笔墨,“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八宝是指在金银饰物镶嵌八种吉祥佩饰,以金丝穿缀,故称“金丝八宝”,用来点缀发髻,十分富贵,朝阳五凤,是指透视钗的饰物,以金丝和珍珠制作成的五只凤凰展翅朝阳的姿态,而盘螭璎珞圈中盘螭和璎珞都是项圈上的附加饰物。

以“朝阳五凤”和“盘螭”来做饰物,作者是有其用意的。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百鸟之王,其中雄鸟为“凤”,雌鸟为“凰”,这与她名字中的“凤”相呼应,而“螭”是雌龙,《说文》中证实:“若龙而黄……或云无角曰螭”,作者从饰物描写上象征性地传达出凤姐的男儿气质,寓意着她性格要强,堪称“脂粉队内的英雄”。

3.面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从面容上看出几分,书中则刻意描写了王熙凤的面容,特别是眼睛。只见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又说“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丹凤眼”是眼尾上翘并且狭长的一种眼型,有独特的神韵,“柳叶眉”是一种弧形的眉毛,从眼头到达眼尾后方,纤长雅致,超凡脱俗,显露出她的美丽,而“三角眼”应该是倒三角眼型,指凤姐凝神或瞪眼时眼睛的形状如倒三角形,显得神态狡诈、奸猾。“三角眼”与“丹凤眼”并存显出她复杂的个性,美貌中含有奸诈。因此,关于神态的文字描写全面刻画了凤姐的美貌,但美中含威,且又不露,让人不敢轻看。

总之,曹雪芹从不同方面对王熙凤的视觉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在贾府的地位。

四、结语

《红楼梦》用多彩的形象语言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王熙凤,视觉形象寓意着性格特点,给人直观的印象,让读者感到真实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成功的人物形象描写,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让读者立刻就记住了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作者单位:上海杉达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其芳.“一个笑得很甜蜜的奸诈的女性”――谈凤姐.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崔荣荣.解读《红楼梦》服饰与人物地位之渊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年第7期.

第3篇

一、为拓展而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有人为了迎合所谓的新课改精神,每节课非要安排延伸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很明显,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阅读教学,是呆板僵化的。有位教师上《项链》,课上完,由于前面没有拓展这部分内容,老师便在最后作了个“拓展”:“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最“精彩”的“拓展”很快出来了: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是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后,小说中她与佛来思节夫人见面时的身份自然和原作掉了个儿。

二、未深入文本便匆匆进行拓展

有的老师对文本解读花时不足,深入不够,经常偏离主线,就在文本以外的边缘地带进行拓展,根本不能深入到文章的腹地。如某老师教《祝福》,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后,先让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期间插入封建伦理,程朱理学的讲解,再集体讨论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拓展阅读《荷花淀》,比较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形象,上了三节课仍感到仓促,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然模糊,甚至闹出许多理解上的笑话。

其实,不同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勾联拓展,其根源在于这些东西有内在联系。要想拓展迁移,所选取得材料一定要和原始文本是有关联的。在构建学生的阅读背景知识体系时,首先还要考虑到构建这一背景知识体系一定是基于对文本理解之后的锦上添花,切不可只追求拓展而忽视文本,以致舍本逐末。同样,为深入文本而匆匆拓展,对课文理解尚未做到,就瞄准其中一点,抽绎出来,作为教学设计的对象,进行苦心经营,精雕细刻,这样一来,学生可能对某一细部(局部)有具体的感知,但对课文整体感知却“不见森林”。这种“瞎子摸象”的做法是明显不符合阅读认知规律的。

下面以笔者教《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的。在这一节选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尤以王熙凤令人难忘,作者通过语言、行为、外貌等描写,层层推进,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课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我这样分析这段文字:这里的言行,是典型的王熙凤做派,反映出王熙凤讨贾母欢心的心计和手段。“携”、“打量”、“送”这几个动作,表现出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关心、呵护、赞赏,颇像是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特别是王熙凤所说的短短几句话,更是值得玩味。“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是对林黛玉美貌的赞美;“我今日才算看见了”,有种连见过世面的王熙凤也大开眼界的味道;本来是“外孙女”,偏要偷换为“嫡亲孙女”,拉近了林黛玉和贾母的血缘关系。如果说林黛玉是天下少见的“标致人儿”,如果说林黛玉的通身气派像是“嫡亲孙女”,那么,贾母在年轻时岂不也是一个标致的人儿?王熙凤表面上句句在夸林黛玉,实际上处处在捧贾母,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讨贾母的欢心,巩固她在贾府管家婆的特殊地位。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类人物的形象,我从相关性角度进行拓展。我用多媒体摘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部分文字,是写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打蘸,张道士前来给贾母情安。

那张道士先哈哈大笑道:“无量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众位奶奶小姐纳福?一向没到府里请安,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贾母笑道:“老神仙,你好?”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了,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张道士说的“哥儿”,指贾宝玉。何以“只记挂着”贾宝玉?恐把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想“请哥儿来逛逛”,而是另有所图。)

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头叫宝玉。谁知宝玉解手去了,才来,忙上前问:“张爷爷好?”张道士也抱住问了好,又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贾母道:“他外头好,里头弱。又搭着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都好的不得了。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哥儿的这个形象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不由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子孙,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像他爷爷。”

我让学生读了上述文段后,对照课文描写王熙凤的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张道士和王熙凤而进行拓展。张道士也和王熙凤一样,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深知,对待贾母的心肝宝贝如贾宝玉、林黛玉表示致敬和亲近,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字眼,配合怎样的表演动作。王熙凤见着林黛玉是“携着黛玉的手”,张道士见宝玉是“抱住问了好”,都表示了亲近和喜爱的程度。王熙凤称赞林黛玉是天下少有的“标致人儿”,张道士则赞美贾宝玉的字和诗“好的不得了”。王熙凤说林黛玉的通身气派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张道士说贾宝玉的模样身段,言谈举(下转第58页)止,竟然“和当日国公一个稿子”,活脱脱是国公爷的翻版。到最后,王熙凤“说着便用帕拭泪”,张道士是“说着两眼酸酸的”,两个人的言语逻辑和表演动作惊人的相似,最终都达到讨贾母欢心的目的。这样的人,自然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讨人“喜欢”,难怪王熙凤成为了贾家实际的掌权者,而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却曾经被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被当今皇上封为“终了真人”,王公藩镇都称之为“神仙”,如今掌管“道录司”印,在陪伴贾母来打蘸的贾珍眼中是一个“不敢轻慢”的人物。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王熙凤语用策略的使用动机,探讨语用策略实现条件和讨论语用策略的实际效果谈讨王熙凤的语用策略。

1、引言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善于采取不同语用策略的人物,前人对她的话语做过文学角度和语用学角度的诸多研究。本文试图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分析王熙凤的话语语用策略。

2、理论背景

verschueren认为,语用使用的策略是对于意义生成过程中隐形意义和现行意义相互作用的方式的运用。语用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austin(1962)和searle(1969)。后来,这项研究得到了其他许多学者的发展。austin(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将一个言语行为分为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searle(1968)根据言外之的,适从向和命题态度将言语行为分为了五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当一个言语行为间接的通过另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言语意义和言外之的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语用策略制定和实施的源泉。lyons (1995)等认识到语境在语用策略实施中的重要性。话语本身被镶嵌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之中,通过语境被赋予语用意义。语境决定了说话人能够说什么,可以说什么。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3、语用策略分析

searle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大类。由此,本文将王熙凤的语用策略分为直接语用策略和间接语用策略两大类来讨论这两类语用策略的使用动机,实现条件和使用效果。

(1)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措我们。

这是一个直接阐述类言语行为。听话人是贾母。贾母在贾府中享有最高地位没人敢反对她的意见更别说批评了。当贾母拿很少的银子让王熙凤办酒时,王熙凤却提出了批评。批评富有的贾母明明为难当家人的她。直接言语策略很容易伤害到听话人的面子,但处理好了可以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王熙凤的动机就是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直接语用策略的实现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说话人必须了解听话人的性格,心理状态。二是说话人必须考虑使用的场合。王熙凤了解贾母疼爱自己,爱开玩笑,说话当时又是一个非正式的家庭场合,她采用的直接语用策略就达到了好的交际效果。贾母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被逗笑了。

(2)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就喝。

这是一个直接承诺类言语行为。听话人是她的她嫂尤氏。当尤氏张扬的给过生日的王熙凤敬酒时,她使用了直接语用策略来表示自己的骄矜。这个语用策略实施是否成功也取决于听话人对场合,说话人心理状态,性格的判断。王熙凤知道尤氏个性懦弱,且当时是自己生日,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个直接语用策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氏收回了之前的玩笑话,王熙凤也就喝了敬酒。

(3)可是会撤谎,我不提起她来,你也不说她想我了。

这是一个直接阐释类言语行为。贾芸想通过向她行贿谋个差事,提起自己母亲想王熙凤时,她使用了直接语用策略,动机是给听话人一个下马威从而使听话人不敢在她面前耍花招。成功实施这个直接语用策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要比听话人高且说话人要了解听话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王熙凤地位高于贾芸,而且知道很多想谋差事的人都想着办法奉承贿赂自己。策略实施得非常成功。贾芸马上见识到了王熙凤的厉害,越加表现得诚恳和毕恭毕敬。

(4)即这样,何不开了脸放在房里,岂不好?

这是一个规约间接言语行为,用反问句的形式来提出建议。听话人是王熙凤的上司王夫人。王熙凤建议王夫人公开替宝玉纳妾,使用了一个间接语用策略。她使用间接语用策略的动机是表达礼貌和尊敬。采取规约性间接语用策略是考虑到听话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听话人的地位,说话的场合。王夫人是个严肃不苟言笑的长辈,说话时在一个办公场合。规约性间接语用策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在王夫人的眼里,她作为一个守礼得力助手的印象被加强了。

(5)这么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

这是一个间接阐述类言语行为。这句话的听众是林黛玉,贾宝玉。他们被薛宝钗奚落后脸红了。这句话的表面话语之力是提问,实际话语之力是强调两个听话人的脸都红了。使用间接语用策略的动机是维护宝黛两人的面子,采用间接语用策略是考虑到听话人的地位,心理状态。王熙凤和宝黛二人地位相等,事情又关系到三个人隐秘的心事。这个间接语用策略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两个听话人都不则一声。除当事人别人也没有听懂他们的话,成功了维护了他们的公众形象。

(6)人家养猫会拿耗子,我的猫倒只咬鸡!

这是一个间接指令类言语行为。她发现丫姜平儿偷偷地给她的情敌送吃的后,说出了以上这句话。表面话语之力是阐述猫的行为,实际言语之的是禁止平儿给尤二姐帮助。她采用间接语用策略的动机是为了维护平儿的面子。平儿是一个难得的忠仆,她不想破坏他们主仆之间的良好关系。此策略成功实施取决于听话人的理解。听话人根据合作原则,知道王熙凤不可能无目的对她阐述猫的行为,也就是说王熙凤的这句话有多于表面话语之力的言外之的。同时她知道说这句话的背景知识是尤二姐和王熙凤是你死我亡的厉害关系。所以平儿能够推断出王熙凤是在禁止她给尤二姐帮助。王熙凤的语用策略就得到了成功的实施。

第5篇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出色的人物,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精明强悍,两面三刀,脸酸心硬,杀伐决断,实际上是贾府特别是荣府的栋梁之才和铁腕人物。她在书中第一次显才干,就是秦可卿死后,协理宁国府,主持料理秦可卿丧事的有关情节。曹雪芹在第十三、十四回集中笔墨写了她不辞辛劳、头脑清醒敏锐、处事干脆利落、奖罚严明、善于对家政事务进行行政管理的个人素质。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消息传开后,宁府上下都在议论说:“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果然,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然后“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并宣布从严管理的施政纲领,她警告大家:“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紧接着,她分析梳理了宁国府的现状,指出管理上的五大弊端:“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王熙凤“新官上任三把火”,烧毕,立即针对宁国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她把仆人分成若干个班组,把责任落实到人;有人单管人客往来倒茶;有人单管本家亲戚茶饭;有人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茶供饭、随起举哀……总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她特别责成管家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做到有安排有监督。这还不够,为防止来升家的徇私开后门,还警告说:“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为保证令行禁止,王熙凤以身作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很晚才休息,其时间观念比任何人都强。忙得“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得清净。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她宣布:“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她威重令行,不怕得罪人。第二天一个人迟到,她毫不客气,“顿时放下脸来”,喝命拉出去打二十板子,又革他一个月银子。同时警告:“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打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为什么她越来越严,因为第一天是明知故犯,第二天是有意对抗,第三天就不可问了。由于王熙凤严明家法,秦可卿丧事期间,宁府上下都“不偷安推托”,“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整肃”。

王熙凤办事,还有自己的特长,仆人开上来领取物品或银钱的单子,她一经过目,便知对与不对,“开销错了”,就别想领到。她的精明,使得宁府上下没有一个人在这方面胆敢作难。

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中体现出的管理才能,即在激发与协调管理机构中人们的作用时作出的努力,其成效是明显的,以至“令族中上下人等,无不称赞。”不愧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说她在秦可卿丧事料理中起到了中心人物作用,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干得很出色的“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事实证明,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期间,宁国府往日的无头绪、忙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病,“一概都蠲了”,即是说,王熙凤的工作,实际效果是很明显的。曹雪芹是个能工巧匠,二百多年前,他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具有多方面个性的女强人。协理宁国府,仅体现了她诸多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不妨再去读一下《红楼梦》的这两回书,仔细体会一下王熙凤面对宁国府这个烂摊子是如何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料理好秦可卿的丧事的,从中或许可以学到一点王熙凤的管理办法。

第6篇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王熙凤 哭与笑 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杰出小说家曹雪芹写的一部文学巨著。它以丰富的生活内涵、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本回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心感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在这一回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得到鲜明体现。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对众多人物的写法绝不雷同,许多细节描写都极为精彩传神。这一回中众多重要人物首次正面亮相的一场重头戏,面对黛玉的到来,贾府上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哭与笑,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在这一“哭”一“笑”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群像中尤以王熙凤最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典型的形象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我们不妨借助林黛玉的一双俊眼,看看这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怎样把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王熙凤并非林黛玉进入贾府后首先见到的人,在此之前,林黛玉已经见了不少人的“笑”和“哭”。还没到门口,台矶之上,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这笑的原因立即便得到昭示,从她们的口中,就明白她们为何如此殷勤――“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老太太一直念叨着的人来了,老太太喜欢,焉能不讨好?于是,“争着打起帘笼”也是自然而然的。这赔笑是想做奴隶而坐稳的自然之举,否则,可能“连奴隶都做不得了”。就此,人们感受到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的“老祖宗”地位。她是宁、荣二府中地位最高的家长,二府上下都对她极尽孝道,极力讨她欢心,在这个家族中,她的旨意如同圣旨般,这一点在此处初见端倪后,下文中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黛玉刚进入房中,贾母便把她搂入怀中大哭起来,而“当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这看似不起眼的话,细咀嚼却大有深意。侍立之人,除了前文“笑迎上来”的丫头外,还有荣国府的主子们――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等。她们真正是和贾母“同悲”吗?贾母的悲伤不是装出来的,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早逝,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弱女,如今乍一见难免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可是这一瞬间,无论是作为舅妈的邢、王二夫人,还是素未谋面的丫头婆子下人们,对贾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感同身受,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些主子奴仆在极短的时间内动作出奇地整齐划一――不约而同地“无不掩面”。“无不”是双重否定,可见这掩面范围之广,涕泣之快,也显示了这一切无不是逢场作戏罢了。贾母无形中充当的正是这大合唱总指挥的角色。至于掩面后真哭假哭、有泪无泪无人追究,因为需要的只是这浩大的“声势”――热闹非凡的泣涕之声。

伤心的贾母、黛玉被众人劝解住了,正闲话家常时,王熙凤登场了。借着黛玉母逝和祖孙初聚这大悲大喜交织的契机,她的出场注定是不同凡响的。首先,人未至而笑先闻:“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凤姐风风火火、张狂的个性活现眼前。正如脂砚斋本旁批如是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栝耶?”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女人。为人刁钻狡黯,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因为善于阿谏奉承,而博得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了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然后把黛玉细细打量一番后,送回贾母身边,仍“笑道”,笑着的一番恭维话巧夸了黛玉的同时,又间接赞美了嫡亲的孙女迎春、探春、惜春等人,说得大家都心情舒畅。在众人面前王熙凤朗声大笑,为自己取得了哗众取宠的资本;在各位当家主妇的面前,妩媚精明的笑,为自己赢得了在贾府中参政的机会;粉面含威的笑,显示了自己的威严与城府。总之,一切的虚伪与城府都在她美丽的笑容掩盖下秘密地发挥着冲击的力量。

不料博得众人欢喜,本人也一直在笑着的王熙凤,话锋一转引到黛玉的身世上,提及姑妈的去世,接着就“用帕拭泪”,而在贾母说了“休提前话”后,又迅速“转悲为喜”,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笑”至“哭”,“哭”至喜,闪电般发生在王熙凤身上,自由转换却毫无违和感,她无与伦比的表演天赋、见风使舵的交际本领尽显无遗。她的笑,她对黛玉极尽赞美又不冷落三春,显示了她滴水不漏的交际手腕,这是她获取贾母喜爱的主要原因。而她转瞬即逝的哭真的像贾母一样心疼黛玉命苦吗?当然不是,她对黛玉的情感和前面“掩面涕泣”的众人并无分别,同样的少情寡义,为博取老祖宗的欢心而即兴上演的一出戏。黛玉自己年幼而母亲早逝、巨大的身世之悲在这里都轻如鸿毛,成了众人讨好贾母的工具,聪慧如她,日后在《葬花词》中吟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是情理之中。世态人情,在这瞬间变脸的“哭”“笑”中尽现无遗。

同样是哭,其他人的“掩面涕泣”和王熙凤的“用帕拭泪”,也在细节处展现了他们形象的不同。掩面而哭,多是由于悲伤之情不能自抑,极其难过失声痛哭而掩面,但此时众人“掩面涕泣”,无非是无病的干嚎而已,装腔作势,手法拙劣。而凤姐掬一捧同情之泪也比众人高明,不仅有掩面的动作,而且比掩面更逼真,看起来更像是有泪要擦拭,更具有欺骗性。一个动作,写出凤姐的高于一般人的精明、巧于逢迎,这正是她在贾府、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真正原因。

无论是深谙贾母心意的王熙凤、寡情凉薄的王夫人,还是与黛玉非亲非故的丫头婆子们,对于素未谋面、无依无靠的黛玉,哪里会生出怜爱、疼惜之意?她们没有眼泪、悲伤,却不得不在贾母悲痛之际也显示出伤心欲绝的样子,只有采用瞒和哄的手段,或者立刻“无不掩面涕泣”,或者“用帕拭泪”,贾母是这出戏的风向标。她哭,众人不得不哭;她笑,众人便要赔笑。贾母“哭”过之后便是“笑”,于是,贾府上下在黛玉面前呈现出一种共同的表情――笑。贾母至高无上,是幸福满足的笑;王熙凤飞扬跋扈、有恃无恐,是泼辣放纵的笑;王夫人是讨好强颜的笑,探春是直率可心的笑,丫环下人是应酬附和的笑。这些“哭”和“笑”,表面上是一团和气的景象,力透纸背的却是虚伪和狡诈,作者不经意间,四两拨千斤,轻轻撕开了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温情面纱,看似轻描淡写的细节描写,人性的“势力”便显现了。“十年辛苦不寻常”让人唏嘘不尽。

一双俊眼,两副表情,三分入木,万千世态,曹雪芹欲于《红楼梦》中为王熙凤塑“大伪”之魂,采取的是“渐逼”之法,文火熬羹,于慢功中出细活。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便暗用侧笔,轻洒淡墨,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之含蓄文字,让读者体会这“笑”中之深意,“不语”之外的“大语”。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序幕今天正式拉开,而其日后的悲剧命运也就此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王熙凤;五味;死水微澜;非吕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05-02

一、五味王熙凤,酸甜苦辣咸的悲欢离愁路

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属于王熙凤的判词中有“凡鸟偏从末世来”之句。凡鸟者,L也,从凡从鸟,正如《说文解字》中“鸟部・凤字条”所说:“凤,神鸟者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后,蛇颈鱼尾……’。见则天下大安宁。”更兼《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可谓神然,贵不可言,非凡俗可及,仔细思量倘若L思凡入凡,不居梧桐,不食仙种,不饮仙泉,来之不使天下大宁,那么L也就只能偏指为凡鸟,凡俗总是要经人生五味的,酸甜苦辣咸不可避免,那么凤姐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位,作为封建大家族偏偏又是最市脍的一位,酸甜苦辣咸人生,悲欢离愁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可想而知。

五味之凤姐,酸甜苦辣咸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循环,凤姐之酸,可谓发酵了数十年的山西老陈醋,心绪酸极,酸到极点又变了味道,辣极,行事狠辣不择手段,辣极,算计入微,辣到极点也需甜来做遮掩,口蜜腹剑,一张嘴甜极赚得老太太喜爱,扯得一张大好的虎皮,掌控宁荣两府,权势一时无两,对于凤姐内心野心来说甜极,偶尔的小善,入狱对巧姐的关心又是让读书食客感到甜极,有了酸、甜、辣三味所引发的误了卿卿性命种下了苦、咸两味之果,受血山崩辞世,为贾琏所休,一口薄棺葬红颜,悲哉叹哉。

凤姐之酸,西山老陈醋也,整个荣府醋海翻天也。贾琏之怨凤姐,已非一日,凤姐之恨平儿,亦颇不浅。事在二十一回,故一触即发,两人皆不自知耳。且说第二十一回,贾琏与多浑虫媳妇多姑娘儿苟合之后,神清气爽地回家,次日平儿给这浪荡货收拾衣服,从枕套里拾得一绺青丝,罪证齐全,好平儿为贾琏脱罪自不必说,凤姐闻音,冷笑:“这半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留下的东西,戒指,汗巾,香袋儿,再至于头发,指甲,都是东西。”平儿为贾琏遮掩过去,贾琏对平儿说:“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他防我像防贼似得,只许他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略近些,他就疑惑・・・・・・。”丈夫如此感觉,醋罐子,可见醋有多浓,凤姐之醋,更有甚者,如作者直接将第四十四回写为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在这一章节里,凤姐将贾琏与鲍二家的在床,看其行为,一脚踢开房门,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厮打一顿,又怕贾琏走出去便堵着门。再听其说,“好!你偷主子汉子,还要治死主子老婆!平儿过来!你们王八一条藤儿,多嫌着我,外面你哄我!”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叹号,其行其言好一个妒妇了得。

酸到极点就成了辣,凤姐在大观园里无数个诨号中就有一个叫凤辣子,一个金陵王家的姑娘,江南姑娘应当是如水做的一般,凤姐反之,亦可能是从小就做小子生养,凤姐的辣,言语酸辣,行为狠辣,心思毒辣,特别是在“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一回中,令人触目惊心。贾琏偷娶尤二姐,凤姐为要使贾琏贾蓉当众出丑,她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假意殷勤把尤二姐骗得滴溜转,尤二姐对她言听计从,感激不尽,跟她回到了大观园。在贾母和众人面前逞贤良,与此同时,她又使人挑唆张华告状,只叫她要原妻,又俏命旺儿“务将张华致死,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声。”安排已定,便去大闹宁国府,把尤氏骂得狗血喷头,“揉成面团儿。”接着借秋桐之刀杀死尤二姐,辣极,辣到看客咬牙切齿。

凤姐的甜,主要是言语谐趣讨人甜,无论大事小事,凤姐总是能运用三寸不烂之舌用逗趣、开玩笑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贾母而言,凤姐就是她的开心果,就是使他快乐的齐天大圣,如第三十八回中,王熙凤针对贾母头上留下的一块小疤痕,与贾母有一段对话,把她的恭维手段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像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姐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了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气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贾母笑道:“这猴儿惯得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凤姐道:“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贾母笑道:“明儿叫你日夜跟着我,我倒常笑笑觉的开心,不许回家去。”足见凤姐说话真是能甜到人心里。

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个家族衰落之后,作为家族的成员因此也跟着零落,前面三味之因种下苦咸两味的果,树倒猢狲散,前番凤姐弄权馒头寺,为了赚银子仗势拆散张金哥与守备之子这对鸳鸯,逼死鲍二媳妇,尤二姐,一切黑暗面都暴露开来,导致被下狱狱神庙,当贾琏真正使了所有被压积的性子,将之休掉,牢狱之苦,被休的锥心之痛,急怒绝望攻心,受血山崩死去,一口薄棺草草了事,哭向金陵事更哀矣。

二、死水微澜,不可或缺的情节引领者

曹雪芹作为一个经历家族兴衰变迁的当事人,处在大清帝国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经历足以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进行深刻的批判与揭露,因此《红楼梦》便应时而生。

虽然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书的写作主线是通过宁、荣国府的兴衰和身处这个大环境下的宝黛凄美的爱情来批判封建纲常专制,但是无论描写贾母多么仁慈,宝玉多么纯净,不喜八股之文,但是事实上,说白了贾母就是富裕大地主里颐养天年的老祖宗,吃喝的也都是民脂民膏,贾宝玉小少爷似得人物,不事五谷。所有的人在这里都是安顺于整个大环境的,缺乏抗争精神,就像一潭死水,而在我看来,真正具有反抗精神的就是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凤姐。

贾家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从上到下莫不显示出其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敬畏,遵循,如宁荣国府的诸位男儿,除了宝玉之外,哪个不是混吃等死,庸庸碌碌,拈花惹草型的,为老不尊的为老不尊,酸儒样子,流连花丛的,再说女子,一个个也都是遵规守矩,低眉顺眼,真正像王熙凤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心机谋算来实现某种原想的人太少,尽管手段有些卑劣,过程残忍,不过不得不说王熙凤是一个实干家,想到什么便千方百计付诸行动以期达成目标。

细读前八十回,倒是觉得她对宝黛爱情的一些言辞颇有些意思。似乎是有意向世人传递一个秘密的讯息,那就是宝黛二人是天生的一对。在书中第二十五回,凤姐送茶叶给黛玉,因谈到吃茶而引发了这样一段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后来又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很明显的感觉出凤姐对宝黛关系的一种倾向。这段对话看似打趣玩笑,实际是凤姐对宝黛关系的一种支持,对传得沸沸扬扬的“金玉良缘”之说,莫不是一个极大的抵触和挑战。所以我觉得,凤姐在对宝黛婚姻的立场,于理于私,都是顺应的。知道了她的心里所想,对于她的有意玩笑,敢于置“金玉良缘”于不顾,故意挑明自己的立场取向,也就不觉得诧异和不解了。

她的这些行为也足足为宝黛爱情增添极多的生存养料,也造就宝黛爱情悲剧的高潮,从某一方面上讲其不顺应大众以及纲常礼教所认定的金玉良缘,足以见其真真是死水中的活水。

三、她只是个强悍了些的小女子,不是吕雉的后身

清代学者黄昌麟说凤姐“巾帼英雄谁得似?汉家吕雉是前身”。把凤姐说成是吕后了,这一句话我是很不认同的。尽管她弄权,她残忍狠毒,她狡诈如狐,但是她的所有行为的意图都是指向宁荣国府的存继兴亡,与吕后为了大权弑夫杀子相比,王熙凤是不是多了些可爱呢?没有像吕后那般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没有弑夫杀儿,礼数该遵守的也都遵守了,该敬着贾母便恭恭敬敬却又不叫人显得客气。归结起来,她只是个个性十足的强势女子罢了,说她是吕后有些言过其词了。

尽管她具有复杂个性,喜欢投机,如王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联想到“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黛玉的美,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又询问婆子们对黛玉和伴随人员的安置情况,以取悦于贾母。

她的狠毒体现在“毒设相思局”一节中,贾瑞拦路调戏王熙凤固然可见封建大家庭中的堕落与荒淫,但王熙凤更有过人而无不及,她要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心想:“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最后几次设陷井害贾瑞,并最终使贾瑞悲惨地丢掉了小命。残害尤二姐,更能体现她的阴险、狠毒与计谋。对此,对王熙凤的评价甚高,认为王熙凤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一次,他风趣地举例说:“王熙风处理尤二姐‘事件’,真是有理、有利、有节。”

尽管王熙凤是一个机变、残忍而又精强狠辣的女管家”,是一个不甘寂寞,有着极强私欲和野心的女人,她凭借着王家娘家的吓人的权势,不仅暗中勾结官府,包揽词讼,接受贿赂,害死人命,还挪用丫环仆人的月钱,放高利贷,剥削他人,可以说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贪婪而又凶残。但是,她也是一个有良心人性的人,对于没有侵犯她利益的人都表现出了关爱和体恤,王熙凤在对刘姥姥,贾蓉的媳妇秦可卿、对宝玉等人是十分关心的,作为一名女子,她显示出了作为女性善良与温柔的一面。

王昆仑先生说过:“王熙凤如莎士比亚笔下的阴谋家麦克佩斯一样,“是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灵魂的坏蛋”。因此,她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

吕后心如蛇蝎,但是凤姐真的是如此能够坏到为人不可饶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王熙凤的“坏”。有时候,王熙凤的“坏”是真坏,比如说,她为了谋取银两外快,依仗权势伙同馒头庵主持,长安节度使云光向守备家施压,拆散张金哥俩鸳鸯;有时候,王熙凤的“坏”,是迫不得已的坏,比如说,她对待尤二姐。在多数情况下,王熙凤给人造成的印象常常是相当好甚至非常好,而且王熙凤不是装腔作势的好,是真好。比如她对宝黛爱情的支持,对秦可卿的真相交,比如王熙凤在困难情势下扭转局势的本事。王熙凤身上坏与好的哲理,分析起来特别有意思。因此,她只是个女子,只不过稍比同时代的其他女性更为强势罢了。

参考文献:

[1]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陈其泰.红楼梦回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黄昌麟.红楼梦诗咏三百首[M].

第8篇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目,属于《红楼梦》序幕部分,作者有意识借这个“回目”,自然生动地呈现“贾府”的纷繁世界,以便为主要人物命运轨迹展开“张本”。这个纷繁的“贾府”隐含着太多的社会精神文化意义,而我们的学生起初所看到的是“纷繁”表面,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大家闺秀到豪门之家的“新鲜印象”。为此,我试图将学生从“纷繁”的表面,引向纷繁的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谜。“一盘输赢难料真,须问旁观冷眼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旁观者清。我引导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视角关注贾府的“纷繁”,还要同林黛玉这个“敏感谨慎”的少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冷静分析黛玉所“看到”的心动“细节”。

我认为导读《林黛玉进贾府》,既要关注典型环境下人物的命运线索和思想性格取向,也要看人物的命运走向和思想性格走向对典型环境的反作用,这样文本解读才是思辨的。我们过去在分析典型环境时,过多关注“物化”的环境,而对“人际环境”以及“人际环境”背后的“社会人文环境”缺少关注,“借‘黛玉’一双慧眼,把这‘贾府’的‘纷繁’看清楚”,就要把对典型环境的分析聚焦在“人文环境”上,引导学生分析“人文环境”对典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的“作用力”,也有意识地分析典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的发展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力”,这样的解读应该是深刻的。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许多语文教师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往往采取归纳概括情节梗概的办法,把血肉丰满的文本变成“骨骼标本”。其实本文的情节线,学生很容易厘清,因为曹雪芹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把情节组织得如一条河流,远观近瞧都清晰可见。我没有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梳理情节结构上,而是以旁观者理性角度,借助林黛玉的慧眼审视“林黛玉进贾府”的全过程。

为了让学生不迷失在文本的森林里,我给学生提供整体阅读的宏观线索,让学生们阅读高中人教社必修教材③中“名著导读”关于《红楼梦》导读内容。还给学生提供了《红楼梦》中“枉凝眉”“终身误”等经典“曲目”,还有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前后重要“线索”。这些教学导航活动,使学生能够“冷眼旁观”,有些细节,即使林黛玉没有“心动”,细心的学生也会发现其中的端倪,看出“祸根”隐藏的地方,破解了“梦”的“真实”。

为了让学生整体掌控文本,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

下列题目都曾作过该“回目”标题部分,为什么教材编者选择了“林黛玉进贾府”作课文题目?

A.接外孙贾母惜孤女,B.林黛玉抛父进京都,C.荣国府收养林黛玉,D.贾府喜迎林黛玉,E.林黛玉进贾府

学生阅读文本后,结合教师提供的“线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B项里面的“抛父”不妥,有主动离开并遗弃父亲之意,这与原文不符,林黛玉进贾府本是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父亲林如海安排的结果,一个小姑娘怎能“抛父”呢?“进京都”从范围指向上也不明确,明明是进贾府,贾府才是本回目彰显的重点。

2.C项里面的“收养”一词也不妥。“收养”的对象一般为孤苦无依的弱者。而林黛玉进贾府时,并不是“孤苦无依”,爸爸是林如海,主政江南的盐官,那可是“肥差”,贾政接到林如海推荐贾雨村的信后,就为贾雨村铺就了光明的仕途,可见林黛玉的背景之深,林黛玉是“官二代”。林黛玉进贾府,受到贾府的“热情”欢迎,与林如海的社会地位不无关系,她可是林如海唯一的继承人啊!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了,孤木难撑,连自己的爱情阵地都守不住了。所以,课文标题还不能用“收养”这个词。

3.A项的“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能反映局部情节,而且不能突出本回目的结构作用“呈现贾府的典型环境”。

4.D项“贾府喜迎林黛玉”,这个题目倒是与课文的主要内容合拍,但是林黛玉这个主角没有凸显出来,另外“喜”字也值得商榷,真的是“喜迎”吗?走进这一回目,你就知道“喜迎”显得很“虚”,进门就是眼泪相“迎”,舅妈表面上很客气,那也只是看在贾母的面子上的礼数罢了,舅舅呢?连面都没见着,不是不在家,而是借故推辞,不痛不痒嘱咐了几句,让人觉得像冰一样寒凉,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晚辈女孩子在男权世界里根本不算什么的。王熙凤倒是挺热情的,“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可是热情的驱动力来自“贾母”,还有热情的背后可是“立威”和“警告”,说不定还有圈套。贾宝玉倒是一见钟情,可是一场“闹玉”大戏,连哭带摔,惹得“鸡飞狗跳”,林黛玉哭成了泪人了。喜从何来?

唯有“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可以高度概括文本内容的组织线索,也提供了看清“贾府”典型环境的真实视角。“大家闺秀”初来乍到,又是一个“秀外慧中”的敏感女孩,“时时小心,处处在意”“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如履薄冰,谨慎至极,借林黛玉这个视角看贾府,就可以“身在高层”,不畏“浮云”了,那些细节一旦入了“黛玉”的慧眼,你就要好好品味,兴许就有重大发现。“脂评”曾曰:“写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

二、“慧眼”看破贾府“纷繁”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的长河里,只不过是上游的一段,可是这短暂的一段,到底蕴含着多少文本秘密,红学家恐怕也说不清楚,笔者没有把红学家的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只是让学生以林黛玉为“导游”顺流而下,借黛玉的“慧眼”,把沿途重要发现记录下来给大家看,还真看出了“真相”。现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剪辑的林黛玉“特写”展现出来,赏鉴过后,你会惊讶“纷繁”背后的“真相”。

1.一看东西“大”“小”。

①宁国府的大门: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②贾母院:紫檀架子的大理石的大插屏、正房大院、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

③荣禧堂:仪门大院落、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机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学生说,在贾府有“大”物件的地方,往往都是贾府的“脸面”地方。“大”门处处显“大”,就是“门脸”,豪门显赫。贾母,是贾府的精神权威,是贾府礼教文化的塔顶,有“大”物件才气派,才与主人养尊处优的地位相匹配。荣禧堂,那是荣国府的政治中心,怎么看出来的?看看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上“斗大”的字,还有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还有那副对联,就知道了。在荣禧堂就连“小”也是“大”的意思。“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机宸翰之宝’。”这行“小”字确是“大人物”皇帝所题。黛玉是官宦人家的女孩,这“大”,这“小”,一眼就知贾府与“别家不同”。她来到了封建家族的宦海漩涡,豪门深似海,她不小心谨慎行吗?

2.看“半旧”之物。

有学生惊奇地发现,荣禧堂东边三间耳房内的物品陈设“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而东廊三间小正房内的物品陈设“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荣禧堂都是名贵之物,荣禧堂东边三间耳房内的物品皆为名贵的“床上用品”,而东廊三间小正房物品陈设大都是“半旧”的。

这是为何呢?小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可见这应是贾政平素读书或接待亲友的地方。“荣禧堂”,是接待官僚贵族的地方,从“荣禧堂”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就知道了。“三间耳房”,是王夫人“居住宴息”处,而王夫人是荣国府的“第一夫人”,是贾府掌权者,王熙凤,贾宝玉,也都很怕她,她住的地方奢华至极,可以想象。“三间小正房”里的“半旧”之物,不应是贾府衰败的“征兆”,如果这半旧之物在“三间耳房”里倒是可以这样认为。贾政是贾府礼教文化的代言者,是诗书礼缨之家的楷模,“俭以养德”的大道理,贾政心知肚明,“戒奢以俭”也是贾府的“脸面”,尤其是读书人的“脸面”,所以,在他书房、接待亲友的地方,摆放“半旧”之物,就是贾政、王夫人刻意为之的设计,似乎让奢华的贾府有一处“忆苦思甜”的地方,这是做给别人看的,一面以奢华示人,一面将富贵藏起,中间再设一个勤俭之地,封建家长的“多面”人生就这样被物化了,贾政不愧是“假正”,太有才了。都说眼见为“实”,这“半旧”之物可是林黛玉亲眼所见,这般“假象”,不知聪明的林黛玉是否看得清楚,若是看得清楚,她就会心痛,因为在这里找到“假”的非常容易,而找到“真”的比登天揽月还要难。

3.察言观色辨人情“冷暖”。

林黛玉慧眼聚焦了王熙凤、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林黛玉戏看王熙凤,惊看贾宝玉。

(1)戏看王熙凤。

王熙凤一言一笑,一个“假”字了得!林黛玉冰雪聪明,不露声色看在眼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林黛玉看出了王熙凤放诞背后是恃宠而骄,威严的贾母竟然与孙媳妇调侃,王熙凤在贾府翻云覆雨的力量,已经让林黛玉不寒而栗了。其实,王熙凤的言笑,不仅仅是本性使然,也是用心良苦的,要给初来乍到、深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一个“下马威”,“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学生从王熙凤的热情如火的问候和喋喋不休的关心中看到了弄权者的威严和警告,不由得为小小的林黛玉捏了一把汗,原文中并没有写林黛玉对此的反应,这更让读者担心了。学生还从王熙凤的装束中看到了“俗艳”,从王熙凤的哭与笑中看到了“虚情假意”,从应答王夫人的话里观察到了王熙凤的“圆滑”。总之,林黛玉遇到王熙凤,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了,偏偏林黛玉又是一个敏感女孩,今后二人肯定有交锋的时候,不过受伤的应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妈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薛宝钗与王熙凤是表姐妹,这样的姻亲关系,让王熙凤毫无疑问地站在薛宝钗的立场上,成为戕害林黛玉的刽子手。林黛玉第一次见到王熙凤,已经感到了王熙凤的煞气。

(2)惊看贾宝玉。

为什么惊看宝玉呢?因为在宝黛初会之前,林黛玉听到了母亲和舅妈,即贾宝玉的姑姑和妈妈的恶评,而亲眼见到宝玉时,看见宝玉的作为,方才知道贾宝玉其实是“真宝玉”。

①看“表字”。

我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送给林黛玉见面礼了吗?”学生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就回忆文本或者搜索文本细节。有的学生说,没有送任何礼物。在这些学生眼里,礼物应该是物化的东西。也有的学生说,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礼物是“表字”。这也能叫作礼物吗?一位学生解释说:“‘表字’在封建礼教文化的背景下只属于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子,而女子,无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都没有“表字”,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来说,精神的尊重比任何物质化的礼物都尊贵。宝黛初会,贾宝玉送给林黛玉“颦颦”妙字,其实是对现实礼教文化的叛逆,是贾宝玉男女平等的民主意识的鲜活呈现。”

②看摔玉。

宝玉衔玉而诞,这通灵宝玉,贾府视为“命根子”,宝玉视为“劳什子”,连“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一个好东西”。宝玉又哭又摔,闹得贾府鸡犬不宁,乱成一锅粥,而这乱局,竟是由处处小心谨慎的林妹妹不经意的一句话“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引起的。说者并非无心,道出这世间的不平等;听者偏偏有意,更觉这世间不公正。于是一暗一明,对这不公道的现实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反抗。林黛玉看宝玉为她摔玉,更见男儿率真本性,更见宝玉卓越不凡的民主精神,林黛玉终于在贾府繁华之后找到了“真”与“美”,但这“真”对林黛玉来说,是福,还是祸?学生说,是“祸”躲不过。林黛玉喜欢一个封建礼教文化的叛逆者,本身就是叛逆的意识。林黛玉刚一来贾府引发这个叛逆者哭玉、摔玉的叛逆行动,于是我和学生们就想,礼教文化深重的荣国府的家长们,恐怕已经把林黛玉当作“不祥之物”了吧!

林黛玉为得到亲情眷顾而来,第一天到贾府,热热闹闹,纷繁过后,这个小姑娘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了吗?我为学生补充了一条原本信息。

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说:“今天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第三回末尾鹦哥语)

可见,林黛玉流泪到天明的日子从此开始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红楼梦》第一回太虚幻境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教师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就要让学生深谙这幅对联的要诀,莫要被原本的假象迷住了双眼,因而误读了经典。

【案例点评】

第9篇

[关键词] 关系营销策略 满意度 合作者 顾客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不断探索是红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原著中所描写、反映的一些现象和事件,还有文献资料的甄别,结合现实情况阐述了王熙凤的关系营销策略。

一、王熙凤的特殊背景、地位及性格特点――关系营销的基础

1.王熙凤特殊的生活背景

金陵王家和贾、史、薛家本是同等地位的大门阀,而且世代姻亲,互相支持。后来三家都逐渐衰落,独有王熙凤的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是现实的在朝统领军权,声势煊赫的人物,贾、薛两家都仰仗他。王熙凤出身于如此高贵又在当权的大家庭。她幼小时又曾穿着男装,当作男孩子教养,因此她比普通闺秀能更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见闻丰富,多具有处人处事的才能。

2.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葫芦僧曾说,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王熙凤和贾琏成亲,又进一步加强贾王两大家族的联盟。她嫁到贾府作了少奶奶,由于“巧”和“嘴乖”而得到太婆婆贾母的宠爱,又因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而得到信任,所以婚后不到两年,安富尊荣的王夫人便把管家重任交给她。总揽荣国府的家务,“事多任重”。她能居于优越的地位,也由于她在统治阶层中确有出众的才能。

3.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王熙凤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有超前的时代观念,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1)敏感机警,心思深细,能摸透他人的心理而因人制宜。

(2)才智超群,思维敏捷,言语诙谐幽默。

(3)办事干练,雷厉风行。

(4)工于心计,虽然文化不深,却有主见、有胆识。

但是也是由于她自身和家庭的优异条件,让她恃宠而骄,逞威贪财,使她的聪明变作恶的心机,才干变成弄权耍手段。这对关系营销策略的实施有所阻碍而产生负面影响,为贾府被抄家埋下了祸根。

二、王熙凤的关系营销策略

1.从《红楼梦》中看王熙凤运用的内部关系营销策略

(1)提高内部成员对贾府的满意度

从关系营销方面看,王熙凤作为贾府这个“公司”的次领导人,不仅要缓解了矛盾双方的关系,提高了仆人对贾府的满意度,也让公司的董事长贾母对仆人们的满意度提高了。把贾府内部的广大仆人视为“顾客”,通过一系列内部营销活动,满足广大仆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减少上层与下层之间不必要的摩擦,使他们心情舒畅,故而工作积极、服务周到,令贾母和夫人小姐们满意,这样就加强了贾府的内部和谐,他们也能获得相应的薪酬,以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

①上层主人。她以贾母为靠山,力求固宠擅权,但也孝顺,承欢膝下;对王夫人则恭敬听话,经常回禀请示;对禀性愚钝的刑夫人隐忍迁就,也合乎孝道。与妯娌尤氏李纨相处,常互相打趣,短处被揭则嬉笑解嘲退让。对宝玉、黛玉和探春等小叔子和小姑子也是爱护的。所以薛姨妈、李婶和尤氏都称赞她“真疼小叔子小姑子”,不是“礼上的情面”,“就是老太太跟前,也是真孝顺”。

②下层仆人。周瑞家的说她“待下人未免太严些”,这也是维护贾府的“礼体”,而对赵嬷嬷、李嬷嬷、红玉和袭人又有慈老爱幼之恩。总之,凤姐本人是促使贾府内部和谐相处的。在贾府中要满足每一个仆人的需求和愿望是不可能都实现的。王熙凤的内部营销对象就是针对贾府主要“领导人”的大丫环们。

在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中,贾母问袭人怎么没有出来服侍宝玉,王夫人回答说:因袭人他妈前日没了,有热孝在身,不便前来。反倒让贾母责备,跟主子讲起孝与不孝,若是袭人还跟自己,难道也不在这里?而凤姐则巧妙地避开话锋,讲了袭人不在的三大益处,一是因为灯烛花炮最是容易出危险,必须得袭人照看园子;二是袭人能在宝玉回怡红院时把睡前诸事料理齐全;三是可以全袭人之礼。这番话正符合老祖宗害怕失火和溺爱孙子的心理,于是贾母立即称赞她比自己想的周全,不但不责备袭人,反而予以关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她的口才帮了她的大忙,不仅使她长于应对,善于应酬,调节了各方面的关系,减少贾母和王夫人及丫头袭人之间的摩擦,并且提高她们对彼此的满意度,使之融洽和睦。

(2)造就贾府成员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①整治宁国府的五大弊病。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秦可卿之丧一回中,在接管宁国府之前就明确了宁府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等五大弊病,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并在接管后对症下药,制定对策:首先分班管事,职责分明;其次是精细考究,不容混冒;第三,赏罚分明,树立威信。于是她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要了宁国府“家口花名册”,召集女仆前来,按人分配专职,并再三申明赏罚不顾脸面,显示出她办事干练并力求驾驭全局。第二天就对一个误卯的女仆毫不留情地加以处罚。从此宁国府“办事无头绪、推托、偷闲、窃取”等弊病,一时都被凤姐革除了。 经过王熙凤的一系列整治,宁国府被筹划得十分整齐,合族中上下人等,无不称赞。

②明确贾府的价值体系标准和观念。她认为宁国府最大的恶俗就是“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因此,她树立了“唯才是用”的用人标准,明确赏罚分明的价值体系标准和观念。在这回中她杀一儆百,惩罚了一个误卯的女仆。这个女仆不一定是“有脸者”。但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说得上有脸了,后来他的儿子有了过失,凤姐也要革除不用。

王熙凤整治了宁国府的弊病,明确了贾府的价值体系标准和观念,造就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贾府在王熙凤的领导下运行着能者多劳、劳者多能的良性循环,为贾府树立了统一的价值观来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改变了人们原来只从个人的角度思考建立的思想准则、观念意识,而树立一种以贾府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自觉约束个人的行为,为贾府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时也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3)承认和尊重贾府成员中有用的个体价值

①承认有用的个体价值。在贾府内,凤姐掌握着绝对的用人权利,不会因人的地位差异来判断其才能的高低,她的用人标准是唯才而用。在第二十七回中,凤姐说着又向红玉笑道:“好孩子,难为你说的齐全。别像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嫂子你不知道,如今除了我随手使的几个丫头老婆之外,我就怕和他们说话。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咬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先时我们平儿也是这么着,我就问着他: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说了几遭才好些儿了。”……凤姐又道:“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红玉笑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

从中我们看出,小红的伶牙俐齿,办事利索,很符合王熙凤的办事风格,所以她把小红从宝玉的房中调过来,为她所用。因此凤姐不仅有识才之能,认可别人的个体价值,也愿意提拔有才能的人,而且红玉有上进心,愿意施展才能抱负,并且能在贾府中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体价值。

②尊重个体价值。在《红楼梦》中,除了王熙凤随手使的几个丫头老婆之外,办事让她放心的没有几个。因此值得尊重的个体价值,也是寥寥无几。在五十六回探春兴利除弊中,表现出得理家才干赢得了凤姐的满口称赞,所以她让探春放手去改革,还派平儿去协助她。另外一个就是平儿的办事能力让她放心,作为凤姐的左臂右膀,平儿在处理事方面不仅尽得王熙凤的真传,也比她要温和得多,因此一直得到大家的好评,王熙凤也放心让她去办。第六十一回中,因为宝玉给的玫瑰露和五儿舅舅给的茯苓霜引来的祸事,让柳家蒙上不白之冤,王熙凤让平儿处理,说:“凭你发放去吧,我才清爽些了。”

2.从《红楼梦》中看王熙凤运用的外部关系营销策略

(1)对内监府的关系营销策略(顾客、合作者)

内监府作为宫廷和外界联系的媒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红楼梦》中,贾府与内监府的联系出于双方的利益关系。由于元春的关系,贾府与宫廷有了姻亲关系,它既确保元春在宫中的尊宠身份,也有助于贾府在政治上获得优势地位。

因此宫中的信息传递就需要内监的帮助,但是他们也需要贾府的资助,所以贾府与内监府的关系没有谁是绝对的顾客或者是合作者,他们的角色是根据需要随时调换的,他们都是互相帮助、互相依附的关系。从关系营销的角度看,内监府的人不仅是顾客,也是合作者。他从贾府购得服务,是顾客;贾府从内监府那获得元春的最新消息,并且能得到他的关照,从而建立了合作关系,是合作者。

①作为顾客。王熙凤把内监府的人奉为上宾,使之得到了应有的服务,了解其需要,并且满足他的要求,提高其满意度。

树立以内监府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贾府的利害关系中,内监府的人是贾府在政治上生存发展的基础,政治竞争的实质就是谁先获得信息优先知晓权。贾府必须要有效地实施内监府关系营销策略,就要树立“满足内监府一切需求”的经营理念,贾府的一切政策和行为都必须以内监府的利益和要求为导向,并贯穿到贾府的日常外部交际的全过程。

追求权力是在当时社会下贾府发展的基本动因。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贾府选择的自由度不大,所以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顺应当时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的内监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服务,只有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好感,才可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利益。

了解他们的需要,提高满意度。了解内监府的需要是贾府提高他们满意度的前提。贾府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必须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反应。

在第七十三回中,夏太府派人来讨银子,在这回中,贾琏与王熙凤的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王熙凤诙谐幽默的言语使她在这个过程中游刃有余,充分满足了夏太府的需要,提高了他的满意度,贾琏的处理显然相形见绌,不仅得罪了周太监,失去了这个顾客,更有可能影响其他的顾客。

②作为合作者。贾府和内监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贾府为内监府提供物资,内监府为贾府提供信息和服务,是一种各取所需的交易。

贾府和内监府通过信息传递、物资提供等方式,彼此满足对方的需求,实现“双赢”,并以此击败共同的竞争对手。在当时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政治上的胜利就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官员为了发展壮大,努力改变与内监府的关系。他们在加强实施与内监府友好合作,充分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与其他官员的友好合作。如在第十四回中,贾琏到江南时先拜访了甄府,后因途中没有银子了,从甄府支了三万两银子。如果双方不是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对方是不会给予数目极大的金钱援助的。

(2)对刘姥姥的关系营销策略(影响者)?

①树立良好的贾府形象。贾府要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靠山、经济上的支柱,还要经常施米舍衣,取得下层人民的信任,在社会上塑造一个令人满意、尊敬的形象。

第10篇

一、宝玉性格的两极——“痴”与“悟”

解读贾宝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痴”,即他的“似傻如狂”;“悟”,即最后的“悬崖撒手”。这两种性格是贾宝玉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也是他的常态。他的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世界万物时的一种“特异功能”——“时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还有一种是他在处理与众女性的关系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他对众女性的关心关爱。归结起来,因为他是“情痴”,他的“感情之深,思虑之深,悲哀之深,直觉与预感之深”。而贾宝玉之“悟”,是一种“情悟”,世间各种感情的悟道——“历尽一番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终归来说,宝玉的“痴”与“悟”都源自于“情”,所以,把握贾宝玉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塑造和理解人物非常重要。

二、黛钗人格的兼美——“灵性”与“理性”

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谈到:“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从涂瀛的概括中,我们可以找到分析钗黛二人在性格时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关键点——薛宝钗的“理性”与林黛玉的“灵性”。

薛宝钗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可以概括为“三心”:识心、私心和冷心。

第八十四回中贾母就说“宝丫头那样的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最能体现宝钗之“识”就体现在她在对待长辈,即贾府当权者们的态度上绝对是顾全大体。

宝钗的私心是和她的冷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宝钗在开导王夫人因金钏之死的问题上就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高鹗对宝钗这一性格特点延续了曹雪芹的态度。

刘续中着力描写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这是刘续在塑造薛宝钗时不同于曹雪芹和高鹗的地方。可以说前两者将薛宝钗定义为是没有爱情的,她的私心可以与私利划等号。但刘心武却把这种私心理解为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尤其是在宝玉出家后,宝钗“独坐灯前,柔肠百结,思绪缱绻”;“夜夜盼郎归,日日待时飞”。

林黛玉的灵性同样可以用三心来概括:“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和“士子之心”,三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这正是源于她“师心”——“我行如是,不枉己而徇人”。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林黛玉深深地爱着宝玉,宝玉也同样深深爱着黛玉,可谓“黛知宝心,宝知黛心”。他们之间的喜爱是非常含蓄、耐人寻味的。

林黛玉的诗人之心常常是和她的士子之心一起表现的。比如高续里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高山流水”暗含着黛玉和宝玉“知音难遇”。“有诸内必行诸外”,黛玉的诗心和士心已经渗透到她的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

而在刘续中,黛玉略显呆板、做作。黛玉的诗心更是变成了一种程式化,很多地方都显得牵强。黛玉只是作为一个干巴巴的符号存在,无论是她的语言还是行为都显不出她应有的灵性,过分地注重她的符号作用,反而将这个人物诗意灵动的一面抹去了,就是将林黛玉性格中最核心的一面忽略了,只剩下一个死的形象而已。

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薛宝钗的世俗之美、传统之美;林黛玉的灵性之美、动态之美。她们性格中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这两种美所延伸出来的。高续基本上延续了这两种美的表现,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约束,比如林黛玉也谈起了经世致用。而刘续在把握这两个人物性格时出现了偏差,有时宝姐姐像林妹妹似的,林妹妹像史湘云似的,这是典型人物塑造上的大忌。从整体来说,高续的钗黛像钗黛,刘续的钗黛离真正的钗黛还有一定距离。

三、王熙凤的放诞——“才”与“欲”

王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有意的将两者作比较,他们在性格气质上有某些共通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才”与“欲”。王熙凤很好地展现了统治阶级权术家的特质——“权术机变”,同时也暴露出野心家的残忍贪婪——“杀伐决断”。

王熙凤的“才”用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帮忙,帮闲,帮凶,三者往往难以兼得。在《红楼梦》里,兼而得之的唯有王熙凤一个人。”而她的“欲”着重体现在贪欲和权力欲两方面。

高续中对王熙凤性格的描写有她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是随着贾府势力一步步衰微下来而造成的,也是她本人“机关算尽”所导致的。但她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威,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不放过。

在刘续中王熙凤的性格却是淡了很多。原著中凤姐绝对是一个“重”角色,这个重,不单是指她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指这个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刘续的王熙凤很难与原著人物衔接起来,也没有遵循一个人物变化应有的规律。比如,在刘续中,荣府银库总管吴新登卷逃匿藏了,疑似与凤姐放贷一事有关,于是贾琏呵斥凤姐,凤姐反“不敢作声”。

对于典型人物特征的“明确性”黑格尔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性格上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多方面之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性格才明确。”而刘续在一开始王熙凤像变了一个人,她的才干和野心都在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毫无建树中突然隐去,这种近乎突变的性格让读者很难接受,也不符合这个人物应有的性格变化规律,难以和前八十回衔接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J99

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屏幕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观众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他的眼里,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的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鄙视功名利禄,痛恨“八股”这些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的道路,否定封建社会主义秩序,但贾宝玉的性格又有些趋于消极。

87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由欧阳奋强来扮演。人们对于87版欧阳饰演的宝玉有些不满,是因为欧阳这张娃娃脸不能演绎出书中那个但欧阳奋强与生俱来的“憨”将宝玉的痴态演绎地恰到好处,反而把宝玉给演活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87版中的宝玉“目若秋波”,他的叛逆,他的大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内心,都饱含在他那既有神又有情的双目中。

新版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虽更能符合观众内心对宝玉形象的期待,但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内容,只是很机械地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剧中大量的旁白也使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人物的演绎上,而是兼顾多方面来对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进行理解。

二、林黛玉

林黛玉,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曹公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她美丽才高,不为世俗所容。她的外貌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高贵的气质,更体现了悲剧之美。黛玉与宝玉一样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批判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的话来劝宝玉,因而被宝玉视为“知己”。

87版《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这主要归因于已故的演员陈晓旭把林黛玉表现的生动而贴切。她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对林黛玉骨子里的精神的阐释。林黛玉特有的柔弱美、病态美,被陈晓旭演绎地淋漓尽致,她那似喜非喜、深情凝驻的眼神;她那柔情似水,忧郁细腻的表情;她那纤纤瘦影,楚楚动人的体态,无一不撩动着观众们的心。但缺乏些许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新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演清淡如白开水,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她的眼神没有内容,只能通过两行清泪来表现黛玉伤感忧郁的气质。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

三、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很成功的反面形象。她生性尖酸,个性泼辣。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阴险的阶级本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王熙凤确实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由她说了算。凤姐的性格,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87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邓婕饰演。因邓婕具有四川人特有的泼辣味儿,与王熙凤的俗称“凤辣子”相吻合。她所扮演的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俊俏之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因其曾学过川剧,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浓厚的戏曲痕迹,所以扮演的王熙凤一角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邓婕说:“演《红楼梦》不光靠一张脸,还要熟读《红楼梦》,热爱《红楼梦》,勤学苦练,别无他径”。

新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的姚笛扮演,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缺了点“辣味儿”。没有完全展现凤姐的阴险狡诈、八面玲珑的特点,生气时怒目圆睁的样子倒多了几分可爱,似乎有些驾驭不了王熙凤这个角色。

87版《红楼梦》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剧中的演员将原著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与原著人物神韵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而在新版《红楼梦》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翻拍旧剧现已成为潮流,旧版经典剧作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惯性,以及现代各方面技术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新剧在真正拍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忠实原著人物、升华原著人物并超越旧版人物塑造这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J].红楼梦学刊.2009(5).

[2]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J].红楼梦学刊.2002(3).

第12篇

[关键词] 《红楼梦》 治乱 激励 开源节流 兼顾公平

在《红楼梦》这本经典的名著里,王熙凤不仅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际交往能力极强的贵族,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相当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的女强人。在协理宁国府期间,王熙凤的的管理才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按职分则,责任到人,建立岗位责任制,是治乱的前提。王熙凤实行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她按照府内佣人的人数,给每个人都安排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府内的每个佣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职责。她还约法三章,迟到早退的要受罚,职责没有尽到出了纰漏的要罚,丢失物件的要罚。

严字当头是治乱的根本。针对宁国府管理混乱弊病,王熙凤决定采用猛药。她一到宁国府,就发表了措辞及其强硬的就职演说。她不讲情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得平时失去约束的佣人们感受到了她的威严和权威。她快刀斩乱麻,不讲情面的严格管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了宁国府空前的由乱到治的翻天覆地的根本转变。

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是王熙凤治乱的保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是王熙凤的这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自己首先不做的典范带头作用,严格自律,身先示范的榜样力量,才使得她的管理理念和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王熙凤因病不能管事后,探春被王夫人指定来主持管理家政,担任了一段时间荣国府的“CEO”。探春很有志向,如今授命管理贾府,给了她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她抓住这个机遇,在宝钗和李纨的配合下,大力进行管理改革,推行了一系列不同于凤姐的管理措施,显示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良好的管理者素质。

探春出来主持家政管理时,贾家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中,她对症下药,大胆改革,兴利除弊,使贾府的管理不仅没有因为强人凤姐的不能视事而陷入混乱,而且有了新的起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良好局面。探春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一、有的放矢,强化执行

探春管理的成功,首先在于她对贾府存在的问题清醒的认识,能够有的放矢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巧妙利用权力运行策略,强化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使管理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探春不仅有明确的管理的目标,也有很强的达成目标的执行力,表现在:一是看准了的事情,认为正确的决策,就坚决推行;二是善于利用权力运行的策略,来确立自己的威信,有效推行管理;三是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管理中能够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把改革的阻力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管理措施能够顺利推行。

二、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

探春新官上任,遇到的第一关,就是她的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了,探春的处理办法是,按制度行事,查明旧账,依照往例“赏银”一两不肯多加。因此事,得罪了自己的生母。正因为探春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使得那些以为她年轻可欺,准备向她发难的下属不得不尊重她的权威,服从管理。

三、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

探春管理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家庭收支的不平衡。贾府开支庞大,收入却不足,使财政陷入一定程度的困境。探春解决家族财政危机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首先是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这些都显示出探春敏锐的观察力和魄力。探春之精明,不仅在于她敢作敢为,去“除宿弊”;更重要的是,她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从开源上思考问题,变消极理财为积极理财。探春的这套改革方案,在当时显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以前的荣国府纯粹属于一个消费型组织;改革后变支出为收入,开始向“消费与生产型”组织过渡。

四、明晰权责,形成有效激励

与王熙凤的一手遮天集权式管理不同,探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把权责明晰到相关人员,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成功的开发利用大观园资源创收,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探春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承包制的管理方法,获得极大成功。探春管理上的另一个改革,就是把小姐丫环们的“头油脂粉之类”的日用品,府里发实物分配改为发钱自己去买,既减少了花的钱,又使小姐们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用品,提高利用效率。这种方式与现代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所揭示的“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消费效率是最高的”经济学原则完全一致。

五、兼顾公平,关注利益相关者

由于任何改革的实质都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少数承包者显然是这项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探春的管理改革不仅注重效率原则,也兼顾了公平原则,使相关者都能分享改革带来的利益,因而深得人心。

尽管王熙凤的治乱的方法有些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她的做法有些独断专行,基本上以惩罚为主,缺少激励和正面教育的人性化措施,但是她的治乱的技巧和经验,仍然对我们的企业、学校和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除糟粕,学习其中那些精华有价值的东西。探春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优化改革开发中的管理,更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