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人物分析

时间:2023-06-04 10:4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熙凤人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王熙凤人物分析

第1篇

从小说元素“人物”“人物关系”和“叙述者”角度分析建构解读路径。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叙事作品阅读经验,即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及鲜明个性,特别是王熙凤精于算计、见风使舵的个性。

2.建构新的小说阅读经验,即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初步接触“叙述者”这一小说要素,学习从叙述者的话语中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神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从人物关系中思考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谈“绰号”的问题

1.看课件,了解老师姓什么,谈老师的绰号。(点明:关系好的人之间可以称呼绰号,如果一般关系的人物之间直接称呼绰号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由绰号引入“凤辣子”,学生自由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了解。

3.教师简介《红楼梦》,提示学生《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就是要走进大观园,见识其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谈绰号,是因为本文的重点人物王熙凤,被称为“凤辣子”。谈绰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绰号背后暗示的意思以及体会贾母与王熙凤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1.整理人物信息。贾母是谁?(贾母是谁的母亲?她与贾宝玉是什么关系?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

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能从人物的位置关系和神态表情看出贾母的地位。

2.板书展示贾母、林黛玉和王熙凤三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个图示有利于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从言行中了解人物的个性,但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是基于具体人物关系与情境中的言行。因此,了解人物关系,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的个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谈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文中对王熙凤的描写。

2.说说王熙凤给人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交流讨论。教师将学生交流中的要点写在黑板上,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貌上“华丽妖娆”: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1)试读这一段话。

(2)跟老师读一遍本段话,明确:我们可能搞不明白这一段描写中的实际事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却能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人身上穿得很不一般,谈谈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二是在待人接物上“热情体贴”: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练读这一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王熙凤个性上有什么特点。

(2)进一步理解王熙凤语言中的“话外之音”。把王熙凤语言中的“话外之音”补充到句子后面。

补充句子: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

3.从总体上讲讲王熙凤

是一个怎样的人。(估计学生都从正面来评价王熙凤。)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学生自读理解,从文字表面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真实地展现学生原始的小说解读水平。只有以学生的自主解读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更深的理解。】

四、“叙述者”对王熙凤的评价

1.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仅仅停留于文字是不够的,需要深入字里行间,去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么,王熙凤究竟是不是大家理解的这样的人呢?出示: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这段话中哪一个字让你感觉到评价很不一样?(“威”字)

(2)你能从课文中读出王熙凤的“威”来吗?

(3)学生自读,思考:从哪里感受到王熙凤之威呢?

(4)交流:

①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全体站立体验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点明与“放诞无礼”形成鲜明对比。)

②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找出说明其威风的词语)

③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 。(再次补充,填上表现王熙凤“威风”的“潜台词”,你会发现,这一次填入的词与刚才形成鲜明的对比。)

2.小结:这个人物在贾府中是一个“八面威风”的人物。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从“叙述者”视角打破了学生自主解读时形成的观念,在教学上构成了“认知冲突”,使之成为了一次宝贵的教学机遇,有利于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更有利于学生学会从“叙述者”的角度来解读小说。】

五、“威风”从何而来

1.在这贾府之中,王熙凤凭什么可以有这样的威风?利用已有的人物关系图体会,在贾府中要有威风,必须与贾府中地位最高者有亲密的关系。

2.通过表情朗读体会贾母与“凤辣子”关系之亲密。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贾母用绰号来介绍王熙凤,可见,贾母对王熙凤喜爱有加。)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人物的个性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环境、人物关系的影响。因此,本环节利用课始建立的人物关系图进一步理解了王熙凤“威风”从何而来的问题。】

六、“凤辣子”的另一面

1.现在你觉得王熙凤是真正的“热情体贴”吗?你能不能再从刚才的言行中发现这“热情体贴”中的虚情假意呢?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口气提那么多问题,居然没有一个要林黛玉回答的,可见是一种虚情假意。

2.再次利用人物关系图明确,她的热情只有一个目的:讨好贾母。

3.出示: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1)分析人物的表情。(笑――以帕拭泪――忙转悲为喜――又忙携黛玉之手)

(2)分析言外之意。

第2篇

【关键词】礼貌原则;交际;王熙凤;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生动、形象、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给读者展现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而王熙凤在此小说中独具魅力,她的性格在她的话语中充分的显现了出来。因此,本文试从语用学角度,运用礼貌策略,分析作品中王熙凤的几段对白,以说明礼貌原则比合作原则在交际中更重要。

一、礼貌原则的产生及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75)中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进一步划分出四项准则: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准则。但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只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如何理解的,却没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而要“拐弯抹角”地表达之。后来,Brown & Levinson,等学者提出了与Grice合作原则相互补的礼貌原则。他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守合作原则,同时也应遵守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其中,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虽然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存在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然而礼貌原则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更具解释力。

二、用礼貌原则分析王熙凤的话语

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十分出彩的一位。她能言善辩,左右逢源。下面我们拟从礼貌原则视角探讨该人物在不同交际场合的说话技巧。

礼貌在对话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比如: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心”中,贾瑞故意趁凤姐不注意,对王熙凤无礼调戏,但凤姐并没有制止,而是运用了礼貌原则,原文中这样写道:“凤姐是个聪明人,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八九分呢,因向贾瑞假意含笑道:‘怪不得你哥哥常提你,说你好......’”面对贾府地位较低的人贾瑞的调戏,王熙凤并没有及时制止他,教育他,而是运用了礼貌原则,遵守了赞誉、一致、同情原则,说话得体,所说的话与贾瑞的意图一致,几乎遵守了所有礼貌原则的标准,成功地完成此次对话。令贾瑞乐得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从“凤姐儿故意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远去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这句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对贾瑞是嗤之以鼻的,但明明看清了他的妄图却报之以笑声软语,使对方越旺;待贾瑞一走,便杀心自起,实在可怕。并成功掩饰了自己的本质,令贾瑞慢慢陷入她的圈套之中。由此看出王熙凤是个工于心计,老奸巨滑,口蜜腹剑的人。

又如:又如在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大老爷贾赦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欲纳她为妾。其妻邢夫人与王熙凤商量,让她想办法。凤姐先表达了反对意见,“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 并委婉批评了邢夫人纵容丈夫的做法:“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这些话符合合作原则的各个准则。但却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对邢夫人来说是不礼貌的,结果邢夫人十分恼火,反把凤姐说了一通,交际几乎无法进行。但王熙凤察言观色,见她不高兴,马上改变说话策略,迎合邢夫人的话,“太太这话说得极是”,采用了赞同准则。并极力自贬了一番,“我竟是个呆子......”这是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结果邢夫人转怒为喜,对她讲了自己的计划。凤姐继续奉行赞同原则和赞扬原则,“到底是太太有智谋, 这是千妥万妥的。”, 终于使这段对话顺利完成。从凤姐前后态度的转变和转变后的效果可以看出礼貌原则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而礼貌原则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社会均势”。因此,只有在礼貌这个大前提下人们才能进行交际, 离开了礼貌这个大前提就谈不上正常、有效、成功的交际。为了维护礼貌原则,人们往往可以牺牲合作原则。

三、结语

从以上对《红楼梦》中王熙风的讲话技巧中我们不难看出礼貌原则在交际中比合作原则更具有约束力。正如刘润清所指出,交际双方的合作不是时时、事事都有保证的, 而是要靠礼貌行为去寻求或维持。因此,我们在交际中要时刻兼顾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两者出现矛盾时,要先考虑到礼貌;再选择遵循合作原则,违背礼貌原则时,也要先表示歉意,否则极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成为今后交往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31.

[3]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2.

[5] 范文嫣.浅议王熙凤语言中的礼貌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5(5):32-34.

[6]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 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第3篇

讨论归纳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小说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精彩。

〖教学过程〗

一、导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个判词写的人是——王熙凤

王昆仑先生,他在20世纪40年的一本书《红楼梦人物论》里,有一句这样的话:“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今天就来看看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赫赫有名的凤姐。

二、看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有关描写王熙凤的段落。

明确:课文的第五、六段。

然后观看录相,思考下列问题:

我认为王熙凤是一个____________人。

我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看后提示:王熙凤的表演者邓婕获得1988年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可见其演得出色。可见,她对红楼梦中凤姐的理解较深刻,表演活灵活现。

三、析

下面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解答问题。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1.出 场

一句“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写出了王的放诞无礼、张扬泼辣。人未至而声先闻,这一句相当精彩,有脂砚斋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跃)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

其他的人呢:“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其张扬的性格。再看她的出场,“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进来“众星捧月一般出场的,写出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泼辣)

2.服 饰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珠光宝气,浓妆艳饰。——(火辣)

对照:第68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3.肖 像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美丽刁钻——(毒辣)

“丹凤眼”、“柳叶眉”本来是很美的,而作者偏偏在“眼”和“眉”前分别加上定语“三角”、“吊梢”二词,中国传统相面术《麻衣神相》讲,“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黠、狠毒”之相。这就暗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脂砚斋说: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了肖像描写,用肖像描写写出了她华贵贪婪,年轻美貌。这样华贵贪婪的王熙凤对黛玉的态度会是怎样呢,接下来再看黛玉的环节。

4.语 言

见黛玉:

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赞美了黛玉,又把三春放在了合理的位置,迎合了贾母,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哭黛玉命苦,用帕试泪;询问黛玉几岁了,读过书没有,想要吃什么,玩什么尽管告诉我,丫鬟老婆们不好了,也尽管告诉我,不等别人回答,一连串的发问;还有吩咐下人,精明细致。看起来是对黛玉无微不致的关怀,实际上都是为了逢迎贾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她机变逢迎、刁钻狡黠的性格,这里运用了什么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读)接下来有一段与王夫人的对话,看看她是怎样回王夫人的?

回王夫人: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脂砚斋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骗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

精明——(香辣)

四、练

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写写身边的同学。看看谁写得最好最棒。

五、评

如此精明能干的女子,在现代生活中,你喜欢与她为友吗?

你觉得她在当今社会,适合什么职业呢?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可叹可惜,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最终其结局怎样呢?回到判词。

第4篇

闲时再读《红楼梦》,我对里面的人物形象有了另一番见解,想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也渐渐长大了,偏执任性的心也自然安静了些,对事物见闻有另外的见解也是应该。令我另眼相看的人物是凤辣子——王熙凤。

当初,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虚伪做作、泼辣贪婪、心肠歹毒、胆大妄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她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但对仆从下人们却毫不手软,她口口声声不稀罕钱财,但骨子内里却利欲熏心,她又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亲手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我心中纯碎意义的坏人。

现在,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胆略气魄,办事周全得体,有心计口才好的美人儿。无论是家世、相貌、头脑、皆人中翘楚、这样的女子很现代、那个年代少有、如果活在现在那才叫精彩。喜欢她。

她不同于一般豪门贵妇们的性格特征与作风做派。她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之类的鬼话,敢于拍板定案,任何事情,决断之后立马施行,绝不拖泥带水;她读书不多,但聪明颖慧;她豪放开朗,但心细如发;她因灵活机变、巧舌如簧,、雅语村话、风趣幽默、尊敬长辈,深得贾母宠爱,她因能干深得夫人老爷赞赏,她因关心后辈,深得宝玉和后院姑娘喜欢。好一个良人!

她敢于抛头露面,从容得体地应对宾客,丝毫没有封建淑女们的羞涩与胆怯。贾家唯独她能撑得住场面,做事情确实有时候是太不择手段,不过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为“家”着想。她不凶狠些这个家谁还可支撑?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位身在高位只享荣华富贵的弱夫人何以担此任!李纨?探春?一个是佛爷、一个是待嫁的闺女又有何能?独剩一个凤姐,她头脑冷静,观察细致,分析深刻,管理到位,是封建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干才;但她稍稍有点小错就被邢夫人怒目相视、被王夫人质疑。好可怜的一位佳人!

她虽是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直接参与者。但凤姐面对痴傻的宝玉、年迈的贾母、无助的王夫人、重病的林姑娘,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不过为她们排忧解难,作一个好的决定而已!如现在让你选一个媳妇,你是要选病恹恹的美人儿还是要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呢?再说林姑娘本是重病谁能保证她有多长命?假如结了婚便死,岂不是害了宝玉。失恋而已至于死吗?还害凤姐背上千古骂名!

她做了一辈子的女强人,是出了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临到终了,她这一介弱女子连像样的葬礼都没,带着对女儿的忧思离开人世,“哭向金陵事更哀”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你是可怜的。

但,我想说:凤辣子——王熙凤。我佩服你!

高一:我梦

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对高中名著阅读作出的明确规定[1]。如何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名著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以《导读》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

一、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自能通过学生的自觉来完成阅读任务,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能够自觉阅读的最好办法。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探索欲。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总计180多首,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还揭示人物性格[2]。可将诗词歌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中诗词歌赋讲解,让学生对人物命运及人物性格的产生好奇,从而去书中探寻答案。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整部小说诗词最多的章节,其中的十二钗判词讲述的是小说中十二位女子的命运。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3]。这些判词的寓意为何?为何作者会给这些女子下这样的判词?这些女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再说到诗词歌赋揭示人物性格,大观园里住的女子有许多称得上是才女,她们所作的诗词可以说是妙语佳偏,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可列出文中人物所作的诗词歌赋加以分析,让学生猜想哪篇作品是出自谁之笔,是怎样性格的人会写出这样的诗词。事实证明,在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部分,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的阅读只是基础,通过阅读对名著进行分析鉴赏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点所在。但是名著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一个人的分析鉴赏力毕竟有限,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时难以挖掘是很正常的。定期进行主题讨论是全面深刻的了解作品本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被研究了上百年后,其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在被后人挖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选取许多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关于王熙凤的形象分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王熙凤可谓是只笑面虎,精明能干,贪财弄权,狠辣无比。首先说精明能干,王熙凤口齿伶俐,善于讨王夫人与贾母的欢心,在处理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上的管理者,在协力宁国府中更是将其精明能干充分体现出来。贪财弄权也是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她利用延迟发放府中月钱去放高利贷,在平日里收取各种贿赂,更是为了三千两银子生生将一对有情人逼死,在贾府被抄时,从她房间里边搜出许多借条与银两。而其狠辣的在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在府中滥用私刑处罚下人,巧施相思毒计将垂涎她美色的贾瑞害死,通过借刀杀人之计将尤二姐及其腹中胎儿生生逼死[4]。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将王熙凤的这一人物形象一一挖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意义。

三、 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单一的阅读会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达到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可围绕名著阅读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例如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名著人物评论交流,名著阅读笔记展评,开展不同观点的辩论塞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出众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影视作品欣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影视与文学密切相关,但从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审美观念均存在差异[5]。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比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较多,对原著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增删与改编,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增删与改编后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可分析比较不同影视对原著中经典场景的演绎。例如王熙凤的出场是原著中非常经典的桥段,可通过观看不同影视版本对这一桥段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解,品味文字的魅力。欣赏完影视作品后,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或者影评。

一部名著不能简单的读过就过,阅读完毕后应对阅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常是以写阅读心得体会与写作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名著内容的重新回忆,分析总结小说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主题等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领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写作方向。学生写作完成后可以进行交流,相互展示阅读成果,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付艳青.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0,03(01):72-75.

[2]昝庭根.感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0,07(08):103-104.

[3]赵慧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J].语文学刊,2009,02(12):66-67.

第6篇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是小说常见的叙述方式,如何取舍、融合这是写作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学会鉴赏并运用多视角艺术及视觉转换的技巧可以丰富并开拓文章的阅读维度。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红楼梦》选文《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曹雪芹如何运用主要人物的有限视角向读者展现特有的艺术世界,同时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互文互现、相互映衬补充,从而完成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

视觉转换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多视角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当我们品评着卞之琳的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迷蝴蝶式的“视觉转换”式的写作艺术。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非常擅长“多角度”“多视觉”的视觉转换艺术的使用,作者同时使用了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两种叙事及描写方法。全知视角一般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而有限视角一般指小说叙述角度的一种,相对于全知式视角而存在,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出现。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这种叙事视角真实、独特而又充满个性。在《林黛玉进贾府》文本中也多次出现“只见”“所见”“忽见”“又见”等视觉词汇。而且中间视觉、场景多次转换,不断地推进情节的进展,在情节进展中展开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

首先本文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的描绘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恰恰又与全书“借一月而照万川”的结构非常相似。黛玉如水般的两轮弯月却照彻了整个贾府。

林黛玉是一个细腻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正因如此这个寄人篱下又心高气傲的她,进入贾府后才会用嘴少用眼多,也才使作者能够借这双俊眼、慧眼详细地描写了贾府的环境人情。从林黛玉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简笔略写的宁国府、泼墨淋漓的荣国府,在王夫人的卧室中那诸多“半旧”而豪华的摆设,相反却让我们看到了百年望族和世禄之家。

同时通过黛玉这个同龄人的少女的眼睛,寥寥几笔我们便迅速地认识了温柔的迎春、精干的探春和柔弱的惜春。从黛玉的视觉角度我们也看到的 王熙凤的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外作贤良,内藏奸滑”。可以说王熙凤是一个充满活力,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礼”。然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虽然黛玉出场最早,但她却不是一下就站在舞台中心,而是从远远的一个角落,通过不断转换视觉,一步步移近,直到宝玉眼中才第一次全身亮相。

作者通过贾府其他人物的眼睛分共分三次描述黛玉肖像,逐层点染,至宝玉眼中,黛玉之美方展露无遗。众人视觉中的黛玉虽病体怯弱,美丽却自然展现,言谈举止不俗。王熙凤携黛玉之手.仔细打量得出如下结论:标致无双.实如嫡孙。虽极为概括、客套,却也道出黛玉之美。独宝玉眼中之黛玉美得与众不同,美到了极致,美出了特色。

“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注更为清纯:不谈服饰,不谈装扮,而首先是眼睛:眉毛似蹙非蹙,眼神似喜非喜;其次是整体的气质修养:可谓兰心蕙质。宝玉眼中折射出黛玉的气韵神情:“I烟眉”,清爽、淡雅、秀美;“含情日”闪着性灵之光;“愁、娇、泪”既状其容貌特征,又合其凄苦身世,更暗示其悲剧命运,使人顿生爱怜之情:“眉尖若蹙”四字也预示了黛玉结局:长悲何能却病?怯弱安得永年?正如脂砚斋透辟的点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宝玉双目不仅锁定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的外貌神态,更仿佛洞悉了她的内心世界。

贾府众人是没有眼力欣赏林黛玉的高雅清纯――有且只有多情的贾宝玉才能够慧眼识芳心。双方都看出了对方满眼是情。在林黛玉眼里,贾宝玉“目如秋波,转盼多情”;在贾宝玉眼里,林黛玉“泪光点点,似喜非喜含情目”。但是虽然宝黛心智早慧,作者却明言宝玉才七八岁,黛玉还小一岁,可知是天生默契、一见如故,众人皆怜黛玉美中不足之病,独宝玉发现天仙般出众的魅力,不在艳丽。因为懂得天然灵性之秀美,所以宝黛成了尘世的唯一知己。

如果说与贾母相见时,我们从黛玉眼中看到了亲情,与王熙凤见面时从黛玉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交情和矫情,那么与宝玉相遇时我们从两人的眼中都看到的便是朦胧的“一见钟情”。

当然类似的视觉转换在《红楼梦》其它章节屡见不鲜,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便和《林黛玉进贾府》相映成趣。从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眼中来观察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引起了她的强烈感受和对比,细致地把一个村野老婆婆眼中独特的观察感受直接传达出来。这样便使作者、读者既能以富者、雅者又能从穷者、俗者的心目看富者,也一箭双雕。这种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女性的命运关照文明的程度,正是曹公的视觉独到之处。女儿被看作是天地间的灵气所钟,是生命的精华;而男人是渣滓浊沫,是与女儿悲剧相对立的悲剧制造者,这是以贾宝玉独特的观察为分界线的,这也是曹雪芹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当然除了使用特殊的人物视觉转换以外,曹雪芹还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视角,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曹雪芹用自己的慧眼让读者迷恋于他所创造的三维和四维空间。

走近“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走进百年望族的贾府,走近“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蓦然回首仿佛我们就生活在其中,突然间他们又离我们那么遥远,但这又何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相看两不厌,只是谁解其中味。

【参考文献】

【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语法隐喻 ;语气隐喻;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1 — 02

一、引言

语气隐喻是韩礼德所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际隐喻又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气隐喻理论指导下,分析比较《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可以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提供一个依据。

二、理论基础

1.语法隐喻

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可以有两种体现方式: 一致式和非一致式。所谓一致式, 就是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 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 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 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 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方式, 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彼此相同。非一致式,即语法隐喻,就是打破常规, 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用名词体现特征等方式, 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朱永生:2006:84)。

2.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是与语言的功能角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最主要的四种语言功能是“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每种言语功能一般都体现在典型的“语气”语法结构上,即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但事实上, 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范文芳:2000:30), 例如:

(1) 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

(2) Could you come here at once?

(3) Come here at once!

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例(3)直接用祈使语气, 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例( 1) 和例( 2) 则分别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功能。

反之, 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 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提问或命令功能。

(4) I wonder if you have the time.

(5) So you are from France?

(6) I wouldn’t take the job if I were you.

(7) We don t put those glasses in the dishwasher.

我们把这类语气变异现象, 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 称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显然, 在语气隐喻中, 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隐喻体现的效果是两种言语功能的结合(范文芳,2000:30)。

三、对比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

《红楼梦》中人物数量庞大,等级不同,说着各自不同的话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腔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口吻,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一个”(张伟,2011:79)。人物语言的特色极其鲜明,充分体现了人物的等级地位和性格特点,也给翻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比较发现,两个译本处理策略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气隐喻理论的应用不同,使得翻译效果有所差异。

1.对贾母语言的翻译

贾母是整个封建大家族最高的统治者,她的语话不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她在对话的应对上敏捷、圆滑、含蓄、富有风趣,往往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拟的。例如,小说第四十六回中, 贾赦想娶贾母的贴心侍女鸳鸯为妾, 惹得贾母大发雷霆错怪了王夫人,之后,贾母又责怪众人没有提醒她,其中有两句和凤姐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贾母的性格。

例1 原文:贾母又笑道:“凤姐儿也不提醒我。”

霍译:‘ What about you, Feng?’ said Grandmother Jia. ‘ Why didn’t you try to stop me?’( David Hawkes.1973:876)

杨译:…the old lady said, “ And Xifeng didn’t pull me up either.” (杨宪益,戴乃迭.1978:100)

原文中贾母说“凤姐儿也不提醒我”采用的是陈述语气来表达责怪,霍译本将原文隐喻为疑问句来表达责怪的语气,语气委婉,这既表达了贾母对旁人的责备,而且话语又不生硬,使人容易接受,成功的把自己的错转移到别人身上,体现了贾母说话的圆滑。而杨译本遵循原文采用陈述句,虽然表达的感情和原文是一致的,但是听起来语气有些生硬。因为贾母是这个家族中最大的家长,她的话语既要有权威性,又要有技巧,使人容易接受。所以霍译本采用隐喻式,比杨译本的一致式翻译,更能表现贾母含蓄风趣又不失权威的高超的说话技巧。

例2:原文: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我倒要听这不是。”

霍译:‘ Oh? Now this is interesting. I should like to know why you think I’m to blame for what has happened.’ ( David Hawkes. 1973:876)

杨译:“This is strange! Let’s hear what you have to say against me.” (杨宪益,戴乃迭.1978:100)

原文中贾母在还没有完全从刚才的气头上恢复过来时,又听到王熙凤说这是她的错,不应归咎于别人时,感到很疑惑并且心中略有不悦,精明的贾母于是以半开玩笑半命令的口吻说“倒要听听这不是” 。霍译本把原文隐喻为一般语气的陈述句,杨译本则遵循原文的语气采用祈使句“Let’s…”,相比之下,杨译本的祈使句才更能体现出贾母在听到别人说她的不是时一定要知道原因以此来维护自己面子的心理,充分表明她要极力维护自己在这个家中话语的绝对权威性。

2.对王熙凤语言的翻译

王熙凤是作者用了极浓的笔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为了统治并维护好自己的地位,她的语言极具特色,擅于逢迎承欢,风趣幽默,老练圆通,斩钉截铁,污言秽语。

例3:原文: 凤姐儿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似的, 怎么怨得人要? 我幸亏是孙子媳妇, 我若是孙子, 我早要了, 还等到这会子呢! ”

霍译:‘You shouldn't be so good at training your girls, ' said Xi-feng. ‘When you've brought up a beautiful young bulrush like Faithful, can you blame other people for wanting her? ( David Hawkes.1973:876)

杨译:“Who told you, madam, to train your girls so well? If you bring one up as fresh as a sprig of young parsley, you can't blame people for wanting her. (杨宪益,戴乃迭.1978:100)

原文“怎怨得人要?”是疑问句,霍译本遵循原文翻译为一般疑问句,而杨译本隐喻为含有否定情态动词 “can’t ” 的陈述句直接表达陈述的语气,表达凤姐确定这都是由于老太太会调理人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来赞扬贾母,讨得贾母欢心。王熙凤在这种情况下,随机应变,辩言裹蜜语,将尚在气头上的贾母听得舒舒服服、转怒为喜,充分体现了王熙凤逢迎谄媚手段之高超,可谓四两千金,令人叫绝。可以看出,霍克思和杨宪益恰当的使用语气隐喻使译文对王熙凤声调、神气和话语的翻译都非常准确到位,忠实地再现了凤姐不同寻常的溜须手腕,这对塑造译文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例4: 原文:熙凤道: “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去找缎子,找了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中“想是太太记错了”

霍译:Perhaps you have misremembered.( David Hawkes,1973:47)

杨译:Could your memory have played you a trick? (杨宪益,戴乃迭.1978:40)

原文采用疑问的语气,征询太太,是不是记忆有误,语气委婉。霍译本把原文的语气隐喻为了陈述语气,表现的语气很确定。而杨译本则遵循原文,翻译为疑问句表达不确定,语气委婉。因为王夫人在贾府有很大的威信,实际上掌管着贾家的一丝一线。尽管王熙凤是一个泼辣的人,对待下人非常严厉,但对于王夫人,她一定是毕恭毕敬,鉴于此,她是不可能用“Perhaps you have misremembered”这样确定的语气直接指出王夫人的错误的。杨先生考虑到了这种等级关系,将其隐喻为疑问句,他的译本更合适,更能体现出王熙凤语言的严谨、圆滑,与她的性格吻合。

四、结语

通过比较两个译本对人物语言的不同翻译,发现单纯运用对等原则很难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译本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根据原文的意境进行功能转换,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语气形式,对每个小句恰当的进行语气转换,使译文可以更好的展现原文的精髓,帮助读者对原文句子的功能、语场和语旨加以理解。可见,语气隐喻理论确实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参 考 文 献〕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Penguin Classics. 1973.

〔2〕 Halliday, M . A . K . 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 ion) 〔 M 〕 . London : A rnold. 1994.

〔3〕 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 .外国语,2000(04).

〔4〕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04).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在《劝学》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今天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劝学》中学专于心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简单地储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本次探究式学习以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确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订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因此,学生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以及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从而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细微的修正。比如有组学生在探究贾府的环境描写时,打算利用87版电视剧中的情境来赏析文本。在跟进中,我建议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报告的聆听者,然后试着通过观影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曹雪芹笔下昔日辉煌的“敕造荣国府”的富丽堂皇。小组成员经过再三推敲觉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赏析的宽度,后来改为将《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作者描写环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细微之处。所有的这些探究过程都由小组的记录员一一详尽地记录在册,因为复杂的、多日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对于他们知识的再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度。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是小组其中某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助推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能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有必要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第一回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大致为学生做一简介,使学生清晰《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所学文本内容。之后分别由各组成员按照文章脉络汇报探究性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及教师发出质疑,由汇报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组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黛玉的肖像在凤姐眼中、宝玉眼中及其他人眼中的异同,点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丽,“眼”的悲情、娇羞,暗示其悲剧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为动作,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在邢夫人处、王夫人处、贾母处、宝玉处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从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机敏和谨慎。在语言的分析后,小组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与自卑。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黛玉的性格会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经过小组讨论,结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亲早逝,又寄人篱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凤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扮演王熙凤,将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张狂,博得满堂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绘的逼真性。另外一组同学还将王熙凤与林黛玉进行比较,突出王熙凤泼辣、颇具城府、矫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分析了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语言交流,表现了王熙凤机变逢迎、喜欢弄权、喜欢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宝玉人物形象时,探究小组的同学不仅从文本入手结合脂砚斋的批注分析宝玉的人物性格,还将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听到的和亲眼所见的宝玉形象做对比,充分突出了他与封建制度的对抗。后人《西江月》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表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讲到摔玉时,有小组说《红楼梦》中的“群笑图”中宝玉笑得最放肆,想让大家帮他分析分析宝玉的哭与笑。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宝玉的哭与笑是其性格的真实反映,宝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宝玉的性格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不彻底的。在此处,教师补充提问:在宝黛初见时,为什么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明确这与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应,并为下文两人的爱情故事做铺垫。

在语言赏析上,报告小组可以借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句子“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自然顺写一笔,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傍见一笔,更妙”,选择词句一 一赏析。

最后,由教师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上的高超造诣。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同时拓宽了文学视野,活跃了思维模式。“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133.

[2]沈国全.语文本心论――基于心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第9篇

关键词:语文;启发式;教学;手段

在粤教版必修3《劝学》一文中,荀子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来阐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意义,目的是想让大众更加明了他所阐述的道理。换个角度来说,荀子是采用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与《学记》主张的“君子之教,喻也”不谋而合。

在语文教学中,现在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作为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不管何时,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启发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更不用说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活跃课堂的效果呢?

在此,我想结合教学实例《林黛玉进贾府》来谈谈“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导语的设计要有新奇性

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富有新奇性,在符合文义的情况

下,富有个性,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导语的设计不可忽视问题的提出,它应有趣味性和可行性,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采用了如下导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今天,我们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见见贾府的人物,去看看贾府的繁盛,并设身处地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通过上述导语的启发,能有效帮助学生循着林黛玉的踪迹去接触贾府的人物,了解贾府的气势,并体悟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提示性,对答案的要求也不需要太死板。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心构思,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启发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阅读完文本《林黛玉进贾府》后,我们不妨根据上面的导语“见见”“看看”再做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并设置出这么几个问题:

(1)谁去看贾府?

(2)进去贾府后谁看谁?

(3)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4)林黛玉看出了什么?

(5)读者(学生)又看出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逐步深入启发能激发学生对文本有探究的欲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心态。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启发的手段要有多样性

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不能采用某种僵化的启发方式,只有灵活运用多种启发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启发方式。

1.对比式启发

对比式启发是借助对比思维进行启发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有意地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突出一方,明确是非。这种启发方式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对比方式进行探索活动,进而进入对比推理,建立假设,并加以检验。

我们不妨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两段文字来进行对比

启发。

(1)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出场。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2)王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上述两段文字猛一看似淡笔带过,仔细一看却大有讲究。三姊妹有“三个,并五六个下人”跟着,而王熙凤则是“一群”。我们不妨通过对比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嬷嬷丫鬟们“簇拥”着三姊妹,而王熙凤则是被“围拥”。“簇拥”和“围拥”到底区别在哪儿?一字之差,作者想表达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主探究,明了“簇拥”是围着,聚成一团,许多的人围着一个(物)或人,是聚集在一起,主次并不明显;“围拥”,则是以王熙凤为中心,围成一圈,主次分明,众星捧月,并且次与主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三姊妹虽是贾府中的千金小姐,但地位和影响力却远不及王熙凤。王是贾府的大管家,又深得贾母的宠信,位尊、权大,当然人人巴结;但由于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媳妇丫鬟等下人们又对她心存畏惧。不着多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力之炙手,心肠之狠毒,便都暗示了出来。通过对比式启发,让学生明白不能小看这些区别,一字不同,相去甚远。

2.质疑式启发

会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好问虽是人的天性,但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中,要适当点拨,使学生善于提问。文章的细微之处常常凝聚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而学生对于这些地方很容易忽略,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贾府的建筑格局,而且可以品味其中的关键人物,这对整部小说的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点拨一下学生,让学生展开思考:“为什么在王熙凤的口中谈及林黛玉时用‘嫡孙’这个词语?”结合课文王熙凤的其他台词我们可以把握她善于辞令、阿谀逢迎

的能力了。

上课时,学生看似无疑,只是因为学生还未深入思考,只停留在认识的表层,教师要善加点拨,才能使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3.多媒体课件辅助启发

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欣赏,可以使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和兴趣,可以辅助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通过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在塑造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从她的出场使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把八面玲珑而又威风八面的凤姐写了出来。学生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只能通过文字进行想象来实现,而不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就可以播放影像资料(《红楼梦》)来辅助启发学生对凤姐这一形象的更直观、更立体的把握。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运用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做好了这项工作,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美]Jacque line Grennon Brooks Martin G. 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01.

第10篇

一、自读作品,初涉内容

小说每个章节各有侧重,又有联系,要理解课本内容,把握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定要置身原著,全面解读小说内容。课文中宝黛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原著楔子“女娲补天” 的神话故事中有说,被贾母视为“命根子”的 “通灵宝玉”本是一块顽石。“木石前盟” 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就有了这般熟悉的感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宝玉随身佩带,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他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如此看来,如果说本文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完成,那主要反映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要全面把握某个人物形象,就要深入原著,因为有些精神内涵不是凭短短几节课的讲授就能让学生理解的,我更看重深文浅教。这是置身原著的第一境界,至此,学生对原著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专家解说,拓宽视野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由它引发的“红学”已经是国际显学。百家讲坛《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系列节目讲解的红楼很有自己的特色,新颖的观点可以让准备读《红楼梦》的人有较强的兴趣阅读原著。刘心武从秦可卿身世之谜入手揭密 “曹家浮沉之谜”,又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政治纠纷为背景,道出了这个封建贵族大家族在看似鼎盛,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的王朝里必然覆灭的必然性,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说代表了索引派的观点,很多人,尤其是“红学”正统不太认可他的说法,说他对某些问题的解说理由过于牵强。我认为,刘心武的观点确实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但是这种侧重于人物背后隐藏的真实原型和现实背景探究的“新解”也别有一番风味,亦可引发听众的思考,知人论世,拓宽视野。

学生应以细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法来沉淀文化、提高艺术修养为主,作为评点派的领军人物――脂砚斋的批书是不该错过的。《红楼梦》问世以来,书名就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封面上没有作者的名字,有人说这本书是曹雪芹和脂砚斋一起创作的(有观点表示脂砚斋就是作者)。在第一回中脂砚斋将曹雪芹的写作方法归纳为: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些岂是普通读者能体会出的?脂砚斋相伴着曹雪芹著书,知道曹家和曹雪芹的很多旧事,所以,不读“脂批”就难解作者写书时的心理。

三、多方探究,小心求证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很多关于反映封建社会面貌的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的描写。以王熙凤的服饰为例,她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惊艳,“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教参中对这段服饰描写的理解是:“在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装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王熙凤在贾府可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她精明能干,玩弄权术,重视物质享受,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曹雪芹在其性格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然而这身装扮是否就“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呢?

贾宝玉出场时,作者对他的描绘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换装后是“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其珍贵华美的细致程度和王熙凤不相上下,身为男孩子的贾宝玉虽不会佩戴过多的珠宝,服饰的精美华贵在荣府却是数一数二的,然而对他的评价也并没有“贪婪与俗气”之说。

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就差点把“遍身绫罗”的平儿当成是当家大奶奶,却不知道其只是个通房大丫头。贾府是官宦之家,衣着是贾府的门面,因此贾府上下,就连丫头们的服饰也用料讲究,何况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年轻少奶奶?初进贾府的黛玉一路走来,发现“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身为掌有贾府权势的人物,如果王熙凤的装扮朴素,会客时只穿着普通衣裳,不仅不符合事实,也会显得有失身份。

第11篇

此文节自《红楼梦》第三回。此回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林黛玉主观视角中写出贾府的豪华显赫,不像西方长篇小说以静态的笔法描述建筑、楼层、家具的文化意味(如巴尔扎克《高老头》的开头就花了不下四千字的篇幅)。第二,用林黛玉的眼光移步换景使贾府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规矩动态化,避免了静态冗长的罗列使读者读后忘前,不能在瞬间构成有机统一感受,削弱专注感,难以在“无意注意”间享受被吸引之乐趣。第三,移步换景,景之动,限于外部视觉,其动人有限。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景之动人,不完全在景,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动人在景中之情,故其实质乃移步变情,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第四,仅仅如此,乃诗之属性。诗之情为单线,而小说乃多人共处,人之关系错综,人之关系互动,情变随之错位。在错位变幻中显现出人不见于表,不欲明言,隐于内心深处的奥秘。

诸多论者习惯于引用原文现成的概括: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把这一点当成全部,无异于把变幻的动态的脉络变成静态的一点,给读者造成一种感觉,似乎林黛玉此等心态自始至终不变,这种不变的静态,则与西方传统长篇小说平面罗列景物之弊略同。以审美情感互动观之,则应着眼于情之因人而动,感人心者,非在情之不变处,而在情之互动起伏、转折错位之过程。论者所谓林黛玉“自尊与敏感”,固然有理,这种自尊起初具有消极防备的性质。如饭后漱口饮茶的程序,“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又如,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谨慎地说:“只刚念了《四书》”。(实质上可能是打了折扣的)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黛玉就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充分说明黛玉敏感、乖巧,随机应变,不想让自己高出众姐妹,其防备性的自尊以自谦表现,正是小说在多人之情感互动中,发生错位的心理效果的规律性表现。

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只是初始的谨慎小心,出于其潜在的社会地位的自卑,但是,这种初始心态和她所遇到隆重而亲切的接待发生矛盾。这一回的回目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其实这个“收养”作为题目与内容并不切合。林黛玉并不是小户人家的孤女为富贵人家所“收养”,而是投亲,且是投奔至亲。她所受到的接待是极其隆重的。她的船一到,“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先是轿夫抬轿,进门以后,是衣帽周全小厮抬轿。轿子停下,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进入内室,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轿夫、婆子、小厮等的服务,不过是礼仪上的隆重,小丫头们所言,则显示是阖府的欢迎,以最高权威的老祖宗贾母为首的热切期待。这种期待不是一般的,在性质上是真挚的亲情:贾母将之“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黛玉也哭个不住”。贾母对黛玉说在诸儿女中“所疼者独有你母”,为之一哭,再哭。此时之哭,就其性质而言,其疼爱超越其他儿女,故对黛玉的亲情之爱超越探春、迎春、惜春,自不待言。故黛玉防备之心渐淡。

从情感脉络来看,与贾母相见形成一个小小的,这只是文脉的第一环节。

第二个环节,也可以说是第二个小,是王熙凤的来到,把林黛玉的地位提到新的高度。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戌侧批曰,此文妙在“未见其人,先使闻声”[5],其实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和其三。王熙凤之出现有三重功能。第一,表现了她的声气夺人的个性。第二,表现林黛玉情感的变动,由防备转化为惊异。“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从情感互动和小说营造的氛围来说,则是亲切之悲化为惊异之喜。这一情感脉络之转折甚大,原来是在老祖宗面前的规矩礼数严谨,如吃饭时“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王熙凤一到,突然由老祖宗带头轻松调笑,而且从礼貌语、书面语变为粗俗之口语。第三,这种欢笑氛围又落实于林黛玉受贾母之宠上。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赞美:“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把称赞林黛玉落实到老祖宗身上去。在当时的场景中,这是最高的称赞。接着又为林黛玉母亲早年过世而“用帕拭泪”,经贾母劝说,熙凤立刻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出场的打趣使氛围从温馨变为热烈,伤感变为调笑,这一方面有点表演性,也有不无真诚的表示:“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将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提高到极点。这时,林黛玉当然会明白,在老祖宗面前表现对自己的特殊亲和爱,居然是可以“放诞无礼”的。为了夸张地表现对自己的特殊亲密,就是“放诞无礼”也能讨老祖宗的欢心。自己在老祖宗心目中的尊贵当不难体悟。此时的林黛玉初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紧张陌生防备心态,理所当然地被这种新的上下一致的亲情融化了。当然,这种融洽毕竟是在礼数之内的,因而,在拜见贾赦之后,邢夫人留她吃饭,她以尚未拜见王夫人,自己不能先用餐而婉谢。

第三个则是贾宝玉出场,贾、林初会,其情感之互动、错位之强烈,使本回达到真正的。这是本文最为精彩之处,但是几乎为所有论者忽略了。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当然是重要的,故作者用了重笔,先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转换现场氛围,再以赋体诗语对其风貌进行渲染。贾宝玉比王熙凤更重要,对其出场,作者用了更大的手笔,更多的层次,更强烈、更奇妙的效果。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而且不是好名。王夫人预告贾宝玉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作者又让林黛玉回想起早先的风闻: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及至黛玉初闻宝玉将至,竟以为“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一旦出现,首先是用了赋体语言渲染其风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让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还不算,作者又让宝玉换了便装,再次亮相,让林黛玉的感觉深化:原先预期的“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变成了“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从心理学观之,这显然是一见钟情潜意识的萌动。此时的黛玉早已有点忘神,原先“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理性的防备心理早已消解了。在中国小说戏曲史上,写男女之一见钟情甚多,但是,即使如《西厢记》张生初见莺莺“兜的便亲”只是在意识层次,《红楼梦》之突破乃在进入潜意识层次,只觉得眼熟到吃惊,而不知爱情。作者的手笔之大,不止于此,宝玉见了黛玉,同样是一见钟情,其心理效果奇特、奇异、奇妙得多。宝玉认真看黛玉,同样也用了赋体渲染,但是,没有衣饰的描写,甲戌本眉批说:“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光写“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6]。这种赋体文字,在章回小说中,虽然不无未能免俗之笔,然在这里却大大超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出场之套语,原因在于,不但是写黛玉之面,而且是写宝玉之心。更突出的是,宝玉看罢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表面上是活见鬼,实质上是大手笔,大就大在一样是潜意识里的心心相印,在黛玉是放在心里吃惊,而宝玉却是笑着公然说出来。更精彩在于人物间情感的神秘互动,其表现形式之不同,不但在于语言,而且在于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而是大幅度的、惊人的、不要命的动作。

宝玉没头没脑地问黛玉:“有玉没有?”黛玉回答没有,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所谓“命根子”,读者知道失玉就会失魂的。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初次见面,就闹出这么大的几乎是危险的动作来,这是从外在效果上写一见黛玉(神仙似的)对宝玉心灵的冲击,这种效果,充分显示出人物情感错位的性质,从现实性说是潜意识的强烈作用,从神秘性说则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关系。

第四个环节是,最大的过后,已是尾声,对于全书,对林黛玉的性格展示来说,却是开端。

安排房舍时,林黛玉被安排贾母同一套间中,把贾宝玉的“碧纱橱”让给她,而宝玉却睡在其外。这样的安排,对于黛玉来说,亲密的程度与贾府男性接班人宝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作者并没有让林黛玉感到荣幸,也没有快乐,相反却让袭人发现“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林黛玉自述:“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一笔,更显出有情人情感互动的错位特征。在接受如此厚待,如此尊贵,获得如此钟情之后,却是独自忧伤。这一笔点明了林黛玉防备性的自尊变成了多愁善感,哪怕是积极性的好事,也引起消极性的痛苦,这将是她未来在全书中展示的性格核心。故蒙古王府本侧批曰:“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7]

至此本回林黛玉心理脉络完整呈现,先是细心防备,后是自然融入,坦然接受超优厚待遇,再是吃惊于一见钟情之潜意识萌动,得到心心相印的呼应,最后引起的却不是庆幸,而是忧伤。对于本回而言是极具特色之尾声,对于林黛玉的性格核心而言,则是逻辑起点;对于全书,尤其是对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而言,其心灵的错位和统一,则才是开端。

很明显,全文动人的是人物情感错位的互动起伏的脉络,而西方叙述学的“视角聚焦”之所以不着边际,关键在于“聚焦”只在固定的一点,而小说人物艺术魅力在于多元线性错位变幻的曲折过程。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沃伦编.小说鉴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李欧梵.世纪末的反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274-275.

[3]参阅秀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视角[J].语文建设,2012(3);朱玲.《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的出场及文本功能[J].语文建设,2011(7/8).

第12篇

1、“土”“洋”结合相得益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言、文字配合教师的表情、动作传递教学信息,所以很容易酿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惨局。而电化教学则通过电教媒体与其他媒体恰当地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使学习者通过电教媒体的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这样就扩大了教学的时空领域,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速了学习者的“内化”过程。

“在现代化教学中,没有美育就是有缺憾的教学。”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和探究文本的美。如果单纯地靠老师讲解,那么就很难达到这一目的,而且学生的理解有的是模糊的、浅显的、抽象的,而借助电化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享受愉悦的教育。

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本时,理想的做法是将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人的外貌的图像定格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对照课文揣摩曹雪芹既具体细腻地刻画人物外部特征,又通过外部描写来透露人物性格特征及心理世界的艺术匠心。比如,在分析王熙凤的服饰时,学生边看课文描写,变欣赏电子白板上定格了的镜头,就能水到渠成的归纳出王的性格特征和心理世界:贪婪、俗气、内心世界空虚。如果没有电子白板上的人物形象,恐怕学生是比较难理解这一点的,或者说这一教学效果的实现也是缓慢的抽象的,学生在观看电子白板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智育与美育的同步达成。

电化教学可利用录音、幻灯进行,也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电子白板、网络等使用电的设备进行。正因为电化教学的手段的多种多样,所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各科教学中,备受师生的欢迎。

2、借助电教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动机,运用电教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寓教于乐”,

特别是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利用录音机参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他们的朗读激情;同时,借助名家名师的示范朗读,启迪学生模仿练习,从而掌握朗读方法,获取朗读技能。

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这首当代新诗时,笔者先告诉学生将播放配乐诗朗诵,学生一听呀,那表情简直是乐开了花,“激趣”的目的就这样轻松达成。听第一遍,全班鸦雀无声,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诗的美妙意境中,为木棉与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形象所陶醉,为诗中所叙述的崇高爱情所感动。然后由学生总结出诗中批驳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确立了哪些正确的爱情观,学生都能够很快归纳出来。听第二遍,学生自觉地跟着朗读,边读边领会了朗读要领:节奏技巧、停顿处理、语调高低(这在诗歌朗读中是难点),无需教师再过多过烦的讲解。又听读第三遍,学生边欣赏音乐,边体会感情的起伏是怎样通过乐曲表达出来的,这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动情之处,学生含泪而诵。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美,而且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自然而然的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一举多得。

3、直观形象不离电教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环境描写的理解是难点,以往笔者在分析贾府雄伟的外观及精巧讲究的布局、华丽贵重的摆设、甚至“不同凡响”的吃穿用度这些特点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抽象地理解,教师也只能采取平面图示法和抓住主要字、词、句分析,耗时又费力,学生脑子里更无立体感。可是在引导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及前几集后,效果就不同反响了。跟着黛玉的行踪,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贾府布局的特点,对贾府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分析王熙凤见黛玉这一节时,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复习戏剧单元中的有关知识: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是通过外部动作、语言动作来表现的。如果光靠教师的一味讲解,就无法领会到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妙处,此时此刻播放电影片段,学生“图文结合”,对王熙凤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就会有自然而深刻的理解,从而突出并解决本课“用人物自己的言谈、举止与情感变化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小说、分析人物打下了基础。有的学生对笔者说:“初读课文,不觉得有这么美,通过老师的分析和看电视,越看越觉得好,越读越有味,我真想多看几遍《红楼梦》!”

4、教学相长功在电教

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可以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领悟、独立发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扭转过去学生学习被动事倍功半的局面。同时,电化教学恰到好处的创造了教学中的愉悦情境,达到了激趣、解难、启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