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发展持续加速,规模整体攀升
2014年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至201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1%,中小企业户数已达17.6万户,同比增长8.5%。
(二)经营范围有序扩大,结构分布更加合理
省内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由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服务业和围绕汽车产业的加工配套链条,向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细分方向高速发展,经济结构日渐优化。长春市范围内非大型科技企业约2000余户,涵盖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IT业、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其中的佼佼者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已经转型为集团化或股份制企业,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运作资本的能力不断加强
几年间,民间资本运作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体系当中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201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7.4%,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71.4%。民营资本运作与资本投资早已不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已全面形成以促进新产品研发投产、新技术更新换代为主导,同时伴随高技术实体化、跨行业综合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
(四)中小企业为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愈加明显
吉林省民营经济已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力量,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就业问题的主要疏导手段之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随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1.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实缴税金748.2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5.9%。
(一)新产品研发需求旺盛,研发能力潜力巨大
企业新产品研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资金能否及时有效投入是能否顺利开展研发工作的前提。2014年省内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人数约4200人,比2013年增长约20%。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技术改造投入、技术引进投入,相比2013年分别增长了15.24%、42.90%、81.85%。目前,省内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已与省内高校共建研发团队,企业负责人对研发的兴趣持续升温,将企业自主科研形成常态化,研发出很多改型换代产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了细分市场领域的占比。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的成果数量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表明我省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充分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技术”这一决定性因素能为企业自身带来的巨大能量。
(二)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紧紧依赖科技创新
我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应对经济外部大环境的压力下,都在积极主动谋求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通过走访,对企业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的约70%,60%的企业已经初步制定了发展计划。一部分企业具有开创精神,努力拓展新领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转型产品,使自身不断做大做强。
(三)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日益旺盛
随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对科技创新显现出了强烈的渴望,相应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一改以往闭门造车的状态,积极主动寻求专家和外部技术力量的支持,他们对高校中适合企业发展的新产品和科技项目显得兴趣十足,更乐于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交流,期望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方益策,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吉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在走访过程中,仅有不足四成的企业对政府现有政策的支持力度比较满意,很多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我省目前现有的政策相比南方省份无论是从灵活性、开放性和优惠性均尚有一定差距。正常来讲,企业年研发投入额应不低于总收入的5%,若低于3%,在长期内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占主导的企业在研发一项上往往投入额要超过总收入的10%。我省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商林立、实体经济份额下滑、利润空间明显缩水等不利条件,加之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抽调额外资金开展技术研发。省内大多数企业意识形态层面仍停留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光环下,在创新过程中仍依赖于来自政府方面的全方位助力,包括优惠政策、天使基金、融通资金渠道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如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政策,提供更完善的技术、市场软环境,乃至政策信息的及时、透明、公开,是政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负责人对技术创新动向缺乏敏锐的直觉
广大中小企业成立之初往往是以家族为基础,由于某一独特工艺而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社会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能否及时应对外部变化、准确把握新工艺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经调研,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在思想中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但受到企业自身桎梏,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活力和作用的不到三成。中小企业必须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力量,将之融合进自己的产品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机制的作用,适应高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人才缺乏是阻碍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
我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技术研发人才的极度缺乏,这里面既包括研发型人才在招募根源上的匮乏,又包括了如何留住现有研发型人才的困境。虽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始逐渐重视,但在认识上仍有较大局限。这就造成在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既缺乏解决关键技术瓶颈的研发人才,又缺乏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导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投产环节困难重重,极大地阻碍了产品从科研成果到实际投产这一链条的连贯性。这些人才,怎样引进、保有、最大化发挥作用,是中小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用的结合过程中。企业既不知道谁掌握着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技术力量,又不知道如何能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在技术转化过程中更由于双方不完全信任,最终导致转化过程中途流产。这时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从中斡旋和协调,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作为服务性质的第三方帮助双方共同克服困难。
(五)中小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312-02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况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令人担忧。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体系完整、高效运行、能激励、促进、保护、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建设。
2 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原因
一是我国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立法缺失。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法,未能使技术创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这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定过于抽象,不便操作。《科技进步法》经过修改,有了一定完善,如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明确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等。但是依然不够具体,难以彻底贯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产业政策,难以明确各方主体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权利、义务,无法充分激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立法不系统,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一些亟待法律调整的领域还无法可依,例如,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等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包含投资、服务、人才、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专门立法系统来保障。同时,许多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立法还只是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乃至政策文件,权威性不高,约束力不强。
三是中小企业立法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科技立法过于原则化,显得模糊不清且过于笼统,因此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比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在政策方面提出政府对中小企业附有一系列扶持义务,但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违反规定,没有给予中小企业必要的支持,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该法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这部法律的可操作性就变得非常差。
四是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监督落实不严。目前我国的许多司法和执法人员对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专门的科技法律人才。另外,在科技领域不规范执法比较严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执法者素质有待提高,法律意识不强;二是执法者的执法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深;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多头执法造成监管真空。在执法监督和落实方面,对科技领域法律执行的监督缺少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制度保障。例如科技进步法规定的每年用于科技的投入,按照多少幅度增长,实际上并没有做到。通过合适的途径与法律手段来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很难达到。科技创新立法从软倡导转变成为真正的硬约束,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为了切实有效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进行以下方面进行法治创新举措,全面立法,加强执法,以激发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和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3.1 制定专门立法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从基础和全局上衡量,应先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确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及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具体和专门规范的层次,应制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法》。我国应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尽快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专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风险保障、战略计划、成果转让和使用、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而具体的法律规定。
3.2 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体系势在必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法不可能单独完成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任,必须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合。因此,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的重要环节。比较重要的配套法律法规诸如知识产权法、风险投资法、财政税收法、政府采购法、国家宏观调控法等等,都应当尽快完善。
具体而言,竞争法要为中小企业的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金融法要有对高技术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税法应体现国家对自主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政府采购法需体现政府采购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和引导,环境法要有激励企业创新的相关规定等。可以通过立法保障企业与公共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加强联合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中小企业科技投入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法、中小企业产业振兴法、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法等等都亟待制定,以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
3.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需明确具体,增强操作性和实用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需要改革立法技术,条文应明确具体,权责明晰。对于各方主体,应做到切实有法可依,可操作,可适用。制定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执行办法,执行文件,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为了保障操作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需要不断完善与修改。当今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立法一方面要有前瞻性和预警性的观念,另一方面要顺应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和新问题的出现,适时适当地对原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还必须按照WTO的要求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
比如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设立了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但创新基金如何发挥作用?有关学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细化:一是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投入,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需求与创新基金总额不足的矛盾。二是国家创新基金与地方创新基金之间应建立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机制。三是创新基金应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创新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构建一条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成长的链条。
3.4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的执行与监督落实
针对执法环节产生的问题,需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来加以解决。首先应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应加强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其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下,工商、税务、城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改进执法方式,尤其应该转变执法理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执法部门应在加大执法深度,提高执法能力上下足功夫。再次,执法资源配置要合理,各部门管理领域明确,积极做好分工配合,对技术创新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还有执法要公平,对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实行无差别执法,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空间。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执行的监督落实方面,必须要加强对执法者执法的监督,应包括专门监督与公众监督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需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与体系,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的合法执行并落实到位。比如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落实的报告与审计,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4 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我国能否顺利地转变为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法律层面分析,必须从健全法律制度、规范执法手段、完善法律监督等方面来凸显法律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面对21世纪的挑战,希望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能够真正挑起创新强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晓亮.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现状,地位和对策.中小企业发展――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黎懋明. 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链条[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12-14.
[3]马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困惑[J].深圳特区经济,2004,(12):112-113.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所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现状 对策
技术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自从熊彼得提出“创新”一词后,很多学者开始了对创新的研究,大家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也各有见地。林恩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弗里曼(1982)则指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而我国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市[1]。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依靠创新,而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基础和起点。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在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使得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高投入的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要想在技术创新中有所建树,就必须进行融资。而对企业来讲,融资有内源和外源两种渠道,内源渠道就是通过企业本身的资本积累;外源渠道就是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2]。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资本积累还很少,如果仅靠企业的自有资金来促使技术创新,则企业很难投入大量的研究费用。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我国担保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也很困难。
2.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科技人才数目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该企业的创新能力。Barton(1992)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在我国除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有限,其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更少至又少。
3.中小企业缺乏信息获取渠道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科技信息,才能了解和洞察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方向,作出及时、快速的反应[3]。但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还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相关的技术创新信息,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应对措施
1.完善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尽快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鼓励诚信经营。政府部门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递中小企业信息,推荐好的项目,协助符合要求的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快制定符合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完善立法,大力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建立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放宽银行信贷限制,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渠道。政府可组织成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统一承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
2.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措施
人才的储备和积累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聘用外部优秀人才,如高薪聘用企业所需的研究开发、技术人员;一种是通过企业内部选拔,如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使其员工掌握技术。在对待人才方面企业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允许员工犯错误;在激励人才方面,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既要注重物质方面的,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中小企业可通过短期物质、长期物质及精神或内在层面激励相结合的措施。满足员工内在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激发出创新积极性。
3.改善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
发展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创办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中介、技术咨询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服务的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间可协同建起产业集群,集中形成核心产业,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使其研究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生产应用并投入到市场里。这样做不仅使企业快速获得产业内信心,而且还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大力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服务,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产业技术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此外,中小企业应紧密联系高等院校及研究开发机构,使技术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四、结束语
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中小企业则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和重要源泉。目前,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很多的瓶颈,但是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中小企业经营的日趋成熟,相信我国技术创新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张朝晖.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应对措施.当代经济管理.2009(3).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不断加强,各国政府重视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促进本国经济振兴,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偏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把握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一般是指新技术的开发或应用,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长期跟踪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技术开发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3%。包括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与高技术相关的工程咨询、技术咨询公司。这类机构通常规模较小、企业存续时间较短。(2)技术领先使用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0-15%。其中部分公司本身具备有效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够依靠本身的力量来实施或使用新技术;其他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则较弱,主要依赖外界的技术支持。(3)技术跟随者。这类机构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80-85%,是中小企业的主要部分。这类机构相互之间在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绝大部分分布在低技术制造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成为支撑江苏GDP快速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发展倍受关注,但融资困境一直是阻碍个私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分析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其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寻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随着江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江苏的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日益扩大,遍及工业、农业、运输、科研、信息、文化、商业服务等诸多领域,新兴成长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私营经济较快增长的亮点。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年底,[1]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总数23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50万家,注册资本7400多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上交税收增长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以上百分点。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总量达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税总额2162亿元,增长27.9%;固定资产投入4000亿元以上,增长30%多。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将达到33000个,销售收入将达到220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60%。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市县,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和税收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是江苏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技,在此推动下,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据省社科院的一项调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约占全省的2/5。近5年来江苏中小企业开发的市级以上新产品达1万多个,并出现以下特点: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2004年,我省各地科技局、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和有关单位积极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推荐力度。经科技部、财政部审查,我省有105个项目入选,获得7010万元的资金扶持。截止2004年,我省累计有6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获得45442万元的资助。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沃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达19366家,其中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70家;累计利用外资129.68亿美元;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50亿元、区内生产总值1338亿元、利税494亿元、财政收入193.7亿元、产品出口额254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区内生产总值、利税、财政收入、产品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3%、25.87%、38.76%、16.75%和49.41%。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即在某一区域内相同产业的企业高度集群,例如吴江的纺丝业、扬中的低压电器业、武进的灯具业、丹阳的眼镜业南通的绣品业等,充分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但是,总体上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有待加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中,中小企业只占46.8%,其中占企业总数90.62%的小企业新产品产值只占21.46%。这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档次偏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据国家对365家小企业的1157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73年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0.5年还高出2.23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293种占25.32%。若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752种,占67%,其余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期以前的水平[2]。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刻不容缓。
二、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中小企业因资金来源、技术人员、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产生了许多障碍和种种困难,寻找和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之一,既包括市场融资的困难,也包括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从市场融资来看,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融资是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由于国家证监会对中小企业上市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发行债券成本又很高,直接融资难度很大,向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正门难入,边门交易成本很高,其结果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实质上很难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只能凭借个人的积蓄或者很高的成本和风险从非正式的资金市场获取资金。
(二)技术设备落后,创新基础条件较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分别为20.43万元8.65万元和5.00万元,小企业仅为大企业的1/4,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资本少,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由于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全国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的,50%以上设备属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其中,20%以上的企业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3]
(三)企业规模限制,抗风险能力不足。由于规模限制,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和设计都难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使是已经生产出的新产品,由于投资规模不足或是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也常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活动空间。虽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企业,但风险往往也更多些。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事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之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之三是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大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依靠中小企业去探索那些潜在的市场,当然这些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常是较大的。
(四)缺乏政府支持。尽管各级政府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其资金有限,只能把有限的财力首先支持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只能等待大企业没有涉足的行业和项目。即使如此,政府资助往往还有申请资格的严格审查,而中小企业又很少或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政府部门所要求的各种表格、报告等各种工作,真正能得到资助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和不完善。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调查显示,信息缺乏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咨询顾问等服务。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市场、资金、人才是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性因素。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取得外部资金支持十分困难,例如,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40-50%,但对其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4]从理论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客观原因:
(1)融资成本的约束。企业的直接融资一般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方式。股权融资方式对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其相应的信息成本也较高,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债权融资方式则要求融资企业有比较好的信用和较高的赢利性预期,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经营水平较低,成长性较差,因而难免被排除之外。
(2)资产和信用的约束。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成本相对较低,生命周期也相对较短,因而信用基础低;同时不少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逃避征税影响到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评级。此外,中小企业能够作为贷款抵押品的资产较少银行的贷款风险相对较大,为了减少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必然采取对中小企业贷款从严掌握的政策。
(3)当前金融体制约束。经过20余年的改革,我国的金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结构和体系。虽然国有金融的高度垄断地位已受到挑战,但
是迄今为止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占有75%以上的金融市场份额,并且四大国有银行70%以上的信贷资金仍然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在这种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仅仅依靠某一项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约束”是难以奏效的,它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一个有效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系统。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个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即,金融支持的组织体系、金融支持的供给体系、金融支持的保证体系、金融支持的法律体系以金融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组织体系
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组织机构主要有:(1)国有商业银行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以及一定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2)民间资本市场,包括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公司。这一部分赢利性的金融机构一般以本地区为主要经营活动范围,通常与本地区的中小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3)由城乡社区或中小企业自发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如信用合作社等),这些合作金融主要为其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张捷,2003);(4)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还可以考虑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它的市场定位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的专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协助中小企业改善生产设备和财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金融支持供给体系
这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较为发达的民间资本市场等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来满足资金需要的(李志贇,2002)。在我国的银行业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等问题,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得大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明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同时考虑在适当时机组建中小企业银行。
(三)金融支持保证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信程度差,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担保体系。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保证体系的核心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企业综合诊断体系等。其中,应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金融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化解和防范金融机构贷款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金融支持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加快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约束”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规体系如“民间借贷法”、“商业信用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解决的金融体制、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大量金融财政法规的建立和健全。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实际上是市场竞争中对弱者的扶持以保证市场的公平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依靠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的教授过程中,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重点采用经济手段,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来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2)通过实行诸如冲销坏账和补贴资本金以及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3)修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中小企业平等获得银行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4)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等等。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技术创新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就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层次分析法(AHP);指标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54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博弈分析及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贾广超(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者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制约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非常必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我国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代宝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研发风险、替代风险、成果外泄风险四个方面。周仁仪、周喜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为动态管理风险,技术创新基金的财务风险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三个大方面,并分别展开分析。潘喜润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别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包括: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知识型员工管理不到位引发人才风险两类;企业外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又包括: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风险、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引发法律或制度风险三方面。王海刚、陈钢、程旭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链风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由行业内竞争带来的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赵红瑞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运用风险、盲目追求技术领先风险、以及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三方面的创业技术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陆卫国、郑毅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一个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一般分为创新构思期、项目确定期、研究开发期、工业设计与产品试制期、规模投入与批量生产期、技术实现期等几个阶段。本文对其进行参考,创新性的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成果的创新构思到研发以及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继而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基于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这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发生在技术创新生命阶段的每一个过程。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如下:
1.1 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制定一项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之本,技术创新伴随在整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中。产品技术创新包含了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技术配套性、产品技术实用性、产品技术创新性、产品技术可改进性,是反应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首先面临的是决策风险。
1.2 研发风险
研发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以及支持技术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风险。高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是间断性和跳跃式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技术的非连续的范式转移,使企业原有的技术范式完全失效,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无果而终。此外技术效果事先难以估计,即使是成功的创新,也可能产生没有预料到的诸如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副作用,从而使该创新受到发展限制。
1.3 生产流程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还有大量的转化工作要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成果无法转换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功亏一篑。
1.4 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企业的市场能力差、创新成果本身的缺陷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所体现的最终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最终导致企业技术研究的投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因此出现财务危机而难以顺利发展下去的风险。新产品从定价到营销,营销策略及面对外界环境的应变反应能力都会给产品的市场营销带来风险。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都会给新产品带来市场风险。
1.5 财务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存在资金的流动就会面临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一样。科技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融资成本高、信贷资金来源困难、创新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差、创新项目资金链断裂几方面。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状况的标尺。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指标设计涵盖面要广,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考虑现实性原则,根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的实际环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选取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
(2)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构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估指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各方面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动态连续性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设必须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能够反映技术和管理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
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打分,分数取0~10,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大,并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其计算公式如(1)式:
(1)式中,F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指数,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权重,Si为该科技型中小企业指标得分。
本文选取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匿名方式通过专家打分法征询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打分,对专家打分进行统计、汇总,本次共发出18份调查表,收回1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计算出金智科技的技术创新风险结果为5.7468,属于中度风险。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当注重增强项目组的总体实力,着力克服复杂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小技术的可替代性,开源节流,促进企业发展,抵御技术创新风险。
4 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体系的补充与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计算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权重,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个指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及其得分进行综合分析,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减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1 代宝.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J].科技与管理,2003(6)
2 周仁仪,周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5(10)
3 潘喜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防范[J].上海企业,2009(6)
4 王海刚,陈钢,程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及防范探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12)
5 赵红瑞.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师,2012(3)
6 陆卫国,郑毅,曾繁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与资金的需求[J].社会科学家,2005(3)
7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创新风险和对风险的防范不足的问题,探讨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和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从理论角度归纳了一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3]徐若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1.技术创新资金匮乏。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不长,规模较小,企业的自有资本偏小,技术创新活动的高投入性决定了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其技术创新以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相对较小,资产少,资信程度较差,在筹资借贷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体系不完善,使企业资金匮乏,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小型企业的“巨大化”,技术装备率低,产出规模小,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一般一次性投资量较小,进入的限制条件较少,使用的多为传统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这种设备水平的落后最终导致技术创新难以维系。
3.技术创新人才短缺。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因而技术研发人才严重短缺。另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大企业更难吸引到人才,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4.技术创新信息短缺。信息化潮流的到来,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十分有利。在信息方面,中小企业同大企业获取的机会是平等的。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却未能充分认识和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信息的收集方法和渠道依然偏于传统形式,导致技术创新信息短缺,阻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1.自主创新。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它需要有较高的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基础,技术和市场风险较高,投入较大。
2.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其风险小,投入少。
3.合作创新。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组织方式。合作的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以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一般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三、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是一种先动行为,可以是根本性的变革,也可以是渐进的改变,是一种对领先企业较为适用的模式。对于自主创新模式,中小企业最好是在通过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模式的过渡阶段,逐步积累自己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人才,为进行自主创新创造足够条件后采用。“北大方正”推出电子出版系统便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典型实例。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否则是做不到率先创新的。自主创新应该是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所要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有很大差距,所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自主创新。过早地提出以自主创新为主对中小企业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
2.模仿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首先要对被模仿的产品进行技术解密,再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技术改进,使模仿创新后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它是一种跟进行为,是一种从渐进走向根本性变革的技术创新过程。
中小企业在新生期和成长的初期,创新能力一般都较弱,中小企业一般应当先选择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模仿创新模式。值得强调的是,模仿创新模式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引进而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小企业必须在模仿时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在创新上下大力气,而不是单纯意义的“模仿”。在实践中,很多逐渐成长为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引进模仿外国产品的同时,都是努力吸收其中的先进技术,并在新推出的产品中越来越多地加进自己的东西,在模仿中实现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积蓄经济实力,直到最后赶上并超越强大的竞争对手,产生“后发优势”。因此,中小企业通过成功的技术引进再创新可以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我国融资难、贷款难日益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能够取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相当低。
从贷款的绝对额上考察,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所占份额比较低。到2007年底,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全部贷款额的比重只有约一成。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加快,但绝对量仍然有待提高。
从融资结构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结构单一,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源融资比重过低,在外源融资中又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借贷。结果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很好的得到满足,融资缺口较大。
二、美、日、德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
首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和制定一系列的相应法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小企业管理局通常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还与美国进出口银行及风险资本市场和纳斯达克合作构成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法律法规上的保障。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小企业的融资、法律和政策支持,提供资金和金融资助,帮助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
其次,美国联邦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性补助,鼓励技术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上的优惠。美国对中小企业的R&D投资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支持。联邦政府采购是美国对中小企业的一项重要支持手段。
第三,美国联邦政府综合运用金融政策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美国《小企业法》授权小企业管理局作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人,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可以应中小企业的申请,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总金额不超过15万美元、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的政策性贷款。针对小型成长型企业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
第四,通过实施科技支持计划,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根据美国1982年《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凡是年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实施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每年拨出法定的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实施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参与联邦研究与开发计划,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形成。
(二)日本的主要做法
首先,从制度上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变对中小企业的普遍扶持为对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重点扶持。日本于1949年就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法》、《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援助法》等,此外还制订了关于特别不景气地区、高度技术工业集中地区、特定产业有关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政策。
其次,设立多层次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专门成立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贷款机构。如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等。专门设立了三个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工商组合中央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在各县普遍成立了非赢利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协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担保。众多的民间中小金融机构被允许存在 ,它们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大程度的支持。
第三,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特别贷款制度,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或者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设立中小企业经营支援贷款。该贷款用以帮助因经营业绩暂时恶化资金周转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设立中小企业应对金融环境变化贷款。该贷款用以向因往来金融机构惜贷或经营失败而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发放周转性资金贷款。设立支持创业的特别贷款。该贷款用以向新开业和准备通过增加雇员进一步发展事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三)德国的主要做法
首先,从机构设置上和法律上给予中小企业专门的保护,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设立专门的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德国联邦政府经济部、财政部、研技部都下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机构,各州政府、德国工业协会、工商会也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促进部门,一些指定银行(如复兴银行和清算银行)也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机构,在国外也设有中小企业促进机构。加强立法,规范为中小企业服务。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有《民法典》、《商法典》、《反限制竞争法》、《标准化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提高中小企业效率的行动计划》等。
其次,通过综合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该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利率低于市场利率的长期贷款,还向中小企业提供政府服务、商业合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售后服务。德国为扶持中小企业建立的专门金融机构包括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大众银行等。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德国政府不仅提供必要的基金设立担保银行,而且通过手工业和行业工会、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和大众银行联合成立信贷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担保机构获得贷款,扩大经营规模和开发新技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德国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财政补贴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凡是符合政府补贴条件的中小企业, 提供详细的投资计划,投资计划通过后即可得到发展基金的资助。
第三,通过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引导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信息情报中心。该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可就融资和促进措施问题向联邦经济部的相关专家咨询。如设立德国业者指南、中小企业增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网站等。政府积极主导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德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半官方服务机构为骨架,各类商会、协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为依托的全方位构架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美、日、德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在制度上给与保障,建立相应的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中小企业以税收上的支持以及融资上的特别照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1、战略公司金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彼此分离模式的打破,产业组织理论逐渐意识到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在市场结构中来讨论竞争策略,事实上还会受到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因为从现实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公司资金来源的不同会明显影响到公司采取的竞争战略。与此同时,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已经意识到了其他一些方面,企业的债务水平有一个上限,上限是由企业与竞争对手保持隐含的各种动机阴谋的大决定的。而这个激励的大小又是由市场需求、行业中彼此竞争的企业数目、以及市场上其他各种因素决定的。公司的融资选择不是简单的从财务成本计算考虑的,公司融资决策还要考虑面对的竞争对手公司资金存在怎样的影响,为了避免公司在竞争中由于资金问题遭受到各种不利影响,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战略公司金融。
2、行为公司金融伴随着行为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考虑如果市场是理性的,而企业管理者是非理性的;或者企业管理者是理性的,但市场是非理性的,或者两者都是非理性的等各种假设。在这些假设中,企业财务决策显示和主流金融契约理论完全不同的特征。基于这些理性的假设公司金融研究被称为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主要基于卡尼曼等人发展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探索了金融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不对称而不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行为公司金融当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不同的融资实践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基于行为的角度解释,目前还没有形成我们所期待的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二、公司金融理论
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青木昌彦曾经说过:离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它的制度与习俗历史来选择哪种公司治理结构最适用于转轨经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确定转轨经济公司的管理理制度时,经济学家必须根据每个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个公司治理结构操作模式的具体情况,这些条件能否在转轨经济中得到,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条件,使我们都不能忽视过渡的过程中逐步演化路径。在这种背景下,在对我国公司管理研究中,也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制度。
1、公司金融理论研究中两大因素公司的管理结构。因为中国经济转型中存在国家整体的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英国和美国市场主导的公司治理机制模型。在我国公司许多利益相关者中,高度集中的股权,贷款银行缺乏“相机治理”的力量等多种负面因素,核心控制股东贷款银行和中小投资者违反已成为主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平衡机制,这种现象非常严重,金融系统环境,企业财务目标和金融行为的影响巨大。因此,公司管理中要注意金融理论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在转轨经济背景下,我国股票市场背景和定位成为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融资,以减轻解决方案的工具,各种转换系统的合作的结果是资本市场功能失调,投资强,很难和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这将对公司的实际金融决策产生一系列影响。
2、公司金融理论的作用在所有有组织、目的、实际性质的活动中,管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管理随着社会进步不断的发展完善,公司是大家一起工作来创造财富的地方,管理在公司的组织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公司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和最优金融决策研究。
3、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通过对公司金融行为的解释性研究,根据公司的治理结构来确定特定的金融行为的决策者,推导公司财务决策。不像西方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认为公司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公司治理,金融决策者是为了达到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在我们的国家,约束条件是公司治理结构在对方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实际条件,这可能决定最终的金融决策行为。
4、最优金融决策研究。在有关上市公司的最优金融决策研究中,首先需要确定金融决策的目标函数是什么,然后是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在古典的公司治理理论中始终强调“股东中心主义”。但是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公司目标并不是股票市值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上市公司的最佳金融决策研究中,金融决策目标函数什么要首先被确定,然后在确定不同公司治理的概念。在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总是强调“股东中心主义”。但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股东利益最大或股票市值最大都不再是公司的目标,而是要与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
三、公司管理中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
虽然公司金融理论刚刚开始发展,但已经有很多文献通过建立模型来解释传统金融理论,解释了异常的投资和融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发现,投资者心理和行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二)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三)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五)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1、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4、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风险防范策略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辽宁中小企业;统计分析;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2004606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特色,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是我国企业组织中最有活力的构成部分[1]。林毅夫认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是破解效率与公平问题,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2]。
然而,虽然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竞争力仍需提高,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王嵩和程海东[3]指出由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R&D投入强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和成长速度缓慢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有待提高。陈乃醒[4]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面临创新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和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较弱等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制约着我国成为一个创新性国家。
目前,学术界缺乏对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本文旨在从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吸纳劳动力能力、利税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对辽宁中小企业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找出改善中小企业现状的关键点,促进辽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
(一)中小型企业的界定
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也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界定标准也会不同。自建国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已经进行了六次调整,考察目标也不断改变。现阶段我国使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制定的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建国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也是根据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做出的适时调整[5]。
1数据的选取
辽宁统计年鉴2002年前后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同,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与指标的可比性,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仅限于2003—2010年。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的企业均指规模以上企业,即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文中关于中小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和利税方面的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2011》。文中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
2辽宁中小企业数量及所有制构成状况分析
目前国家根据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三类。所以,在对辽宁中小企业数量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数量和大型企业数量的对比分析加以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2003—2010年辽宁企业数量从6 842家增加至23 832家,增幅高达24832%。其中,中小企业数量从6 747家增加至23 685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大多数都在99%以上。而大型企业仅仅有百余家,所占比重大多不足1%。可见,辽宁中小企业数量远远多于大型企业数量,中小企业是辽宁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仅辽宁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从全国水平来看也是如此。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高达45万。其中,中小企业就有40万家,比重达9917%。
辽宁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具有优势,还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辽宁中小企业数量以或高或低增长速度不断增长,2004年的增长速度高达5608%,2005—2007年也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辽宁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降低,只有431%。随着我国政府4万亿资金的投入,经济略有复苏,其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达到了3552%。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2010年辽宁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下降,仅有196%。与辽宁大型企业的增长速度相比,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仍然保有相对优势,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由于中国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将按登记注册类型对辽宁中小企业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3—2010年辽宁中小企业中,“三
图12004—2010年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数量环比增长速度
资”工业企业从1 475家增加至2 272家,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其所占比重却从2186%下降至959%,呈现出下降趋势;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1 263家下降至785家,所占比重从1872%下降至331%。在辽宁中小企业中,“三资”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所占比重都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可见,辽宁中小企业主要由本土非国营企业构成,本土非国营企业俨然已经成为辽宁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3辽宁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除了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更为重要。虽然辽宁中小企业在数量上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保有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的规模远不及单个大型企业,那么辽宁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上仍然能保持优势吗?
根据《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对2003—2010年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辽宁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6 11296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36 21942亿元,增幅为49250%。其中,辽宁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3 07209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25 03754亿元,增幅高达715%,已经超过了辽宁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在辽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5026%增加至2010年的6913%。辽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辽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中小企业相比,辽宁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从从2003年的3 04087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1 18188亿元,增幅为26772%,但是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4974%下降至2010年的3087%。由此可见,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方面仍保持着相对优势。
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上的优势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在数量上的优势。2010年辽宁平均每家大型企业的产值为76亿元,而平均每家中小企业的产值只有1亿元。虽然平均每家中小企业的产值较低,但是正如“积薄而为厚,聚少而成多”,由于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上的优势,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上仍然保有明显的优势。
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4—2010年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环比增长速度。从图2可以看出,辽宁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大多数年份均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其中,由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和2010年其增速略有下降。与大型企业相比,除2005年外,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环比增长速度均大于大型企业的环比增长速度。
此外,辽宁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速度从2008年的3313%增加至2009年的3718%,又在2010年下降至2966%。与此同时,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实施了“四万亿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随后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一致。而大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速度从2008年的1261%下降至2009年的230%,又在2010年增长至2646%。大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则表现出滞后。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可以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
图2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长速度
根据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的不同,表4列出了按登记注册类型辽宁省中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分布状况。从表4可以看出,在辽宁省中小型企业中,“三资”工业企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120907亿元下降至2007年的90665亿元,降幅为25%,所占比重也从3936%下降至857%;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86361亿元下降至2007年的48415亿元,降幅高达4394%,所占比重也从2811%下降至458%。在辽宁省中小型企业中,“三资”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所占比重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可见,辽宁省本土非国营企业不仅在企业数量上具有优势,并且在总产值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图3是2004—2010年辽宁中小企业职工人数的环比增长速度。从图3可以看出,2004—2010年,辽宁中小企业的职工人数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但是增长速度高低不同。2008年,辽宁中小企业的职工人数呈现出负增长现象,增长速度为-249%,2009年增长速度高达2564%,为近五年来的最大值。这一变化趋势与当时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企业通过“裁员”度过危机。随着国家刺激性措施的实施,2009年的经济形势呈现复苏趋势,中小企业职工人数也随之增加。
图32004—2010年辽宁中小企业职工人数环比增长速度
5辽宁中小企业利税情况分析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是稳定财政收支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
表5是2003—2010年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税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利税总额从2003年的25255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 67623亿元,增幅高达95968%。中小企业利税总额所占比重也从2003年的4460%增加至2010年的6621%。与中小企业利税情况相比,辽宁大型企业的利税总额从2003年的从3136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 36590 亿元,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其在利税总额中的比重从2003年的5540%下降至2010年的3379%。可见,近年来,辽宁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利税来源。
6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分析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技术创新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的统计数据,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较为活跃,4522%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本文根据统计数据,按照企业规模分组,得到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在该组中的比重还不足50%,而大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在该组中的比重已达到8136%。显然,大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较多,创新意识强烈,而中小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从企业创新类型分析,辽宁企业以原始和集成创新为主,自主研发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渠道。从调查数据看,2004—2006年辽宁受调查的2 355家工业企业中,若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最强,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相对较弱。从自主研发程度看,大中型企业的自主研发和由本企业集团进行研发的比重达8064%,高于小型企业207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全省工业企业通过内部研发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相比而言,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不高,自主研发意识不强,这将会影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科研机构是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2006年,大型企业拥有企业自己办的科研机构的为62家,占5254%;中型企业为113家,仅占1169%。在调查的1 270家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中,拥有企业自己办的科研机构的为125家,占984%。近八成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普及率有待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有创新活动的企业的比重来看,还是从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自主研发意识和科研机构数量来看,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与不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通过对辽宁中小企业的统计描述及分析得出,辽宁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达99%,创造了6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贡献了60%以上的利税,提供了70%的就业岗位,已经成为保持辽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欠缺。图4是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吸纳劳动力能力、利税情况和技术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对比情况的雷达图。从图4可以看出,相对于大型企业,辽宁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吸纳劳动力能力和利税情况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远不如大型企业。由“木桶原理”可知,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现在辽宁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存在劣势,而劣势部分却决定着整体水平的高低。因此,辽宁中小企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图4辽宁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状况雷达图
2政策建议
第一,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快速突破中小企业技术瓶颈。
建立强强联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在辽宁范围内,寻找各个行业的龙头中小企业,并由政府牵线建立起这些龙头中小企业与对应省内或省外该领域知名学校的校企合作关系。直逼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遇到的技术难关,短期内抢占技术高端,甚至制高点。快速提升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构建完善的创新扶持体系,为辽宁中小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环境。
中小企业生存于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中,这些环境支撑并影响着企业创新。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技术发展规律的中小企业创新体系,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应加大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着力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各地中小企业局应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第三,寻找中小企业的资本扩张模式,聚集民间资本。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又一个实际难题。中小企业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更应该广开融资渠道,把社会上各种闲散民间资金汇聚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点就是解决信用问题,构建辽宁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信用评估。
第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从长远角度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辽宁区域经济和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辽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不仅要积极吸纳人才,更要培育人才,如和企业所在地高校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开始培育,从而形成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J]经济研究,2001,(1):10-18
[2]林毅夫扶持中小企业能缩小贫富差距 [J]商界评论,2008,(10):89
[3]王嵩,程海东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研究——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 [J]商场现代化,2012,(6):38-39
[4]陈乃醒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J]中国科技投资,2006,(12):34-35
[5]陈乃醒,傅贤治,白林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8—2009) [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张俊喜,马钧,张玉利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7) [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陈乃醒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加快发展的思考 [J]经济管理,2005,(5):6-9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贷款体系指导意见》和《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实施办法》等措施。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已占总数的997%,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0%。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据1997年江苏省调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半数以上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1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1.1.2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1.3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五小”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1.1.4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1.1.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1.1.6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41%下降到九五”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吃剩饭”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八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63亿元和126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八五”期间累计只有4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1.3.2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该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1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2.2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3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1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1.2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1.1.3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五小”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1.1.4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1.1.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1.1.6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41%下降到九五”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吃剩饭”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八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63亿元和126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八五”期间累计只有4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1.3.2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该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1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2.2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3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与大企业的协作条件。作为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在决定价格、交货期、质量、支付条件等协作条件时,一方面需要承包企业注意谈判策略的采用,以一种对等的关系来确定协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求承包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争取主动。
(2)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在协作生产期间,必须注意技术积累,不断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树立信誉,逐渐摆脱大企业的控制而独立地面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应采取特色战略,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具有工艺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产品,逐步使自己扩大规模,争取主动。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还应得到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