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钱关系

金钱关系

时间:2023-06-04 10:4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钱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钱关系

第1篇

[关键词]盖茨比之死 本我 超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39-0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爵士时代奏响的一曲挽歌。小说以客观的态度通过讲述一个20年代典型美国青年盖茨比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腐朽的社会生活和扭曲的道德规范与精神面貌。

1923年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伊德在他晚年出版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明确地将人的主体划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反映人的种种本能需求,是人心中无意识、不理智的部分。

超我用来指“人精神内部代表社会和文化规范的人格结构部分,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良心或道德心、自我典范以及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它代表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超我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如果这些冲动不加控制地发泄出来,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

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中,超我具有最大的镇压作用。从抑制本能的角度看,本我是完全无道德的,自我力图成为无道德的,而超我是超道德的,若这三种结构的平衡关系受到了破坏,就会引发人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疾病。

一、“本我”行事是盖茨比死亡的直接原因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惟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没有道德和价值观念,它的生活原则是惟乐原则,惟一目的是追求本能的快乐和满足。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故事本可博得所有人的同情,但由于主人公盖茨比过分痴迷地追求他那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挣脱道德和理智的约束,按照人格本我层次中的快乐原则出发行事,任由情感摆布、我行我素,控制区失调,最终一步步走向死亡。

二、爵士时代的“超我”作派是盖茨比死亡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三元”精神理论中,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也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它遵从的是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及其他社会权威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内化而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在盖茨比死后,他的亲人和朋友都避而远之,生怕受到牵连,表现出统一、过分理智的超我。“超我的作用在于控制和引导本我的本能性冲动,以防止本我的不道德行为。”①由此可见,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唯我主义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了。

盖茨比生前,家里门庭若市,许多人不请自来,而且一来就是好几百。而盖茨比死后,“没有一人前来”参加葬礼,尼克请求牧师再等半个钟头,也无济于事,最后只有“三辆车子的行列开到墓地”――“第一辆是灵车”后面是盖茨比的父亲盖茨先生、牧师和作者坐在大型轿车里。作者菲茨杰拉德使用对比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勾画出盖茨比死后人走茶凉的悲惨景象,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驱使下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漠。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里,无论是爱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是父子之间都散发着资产阶级腐朽的铜臭味。超我是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社会普遍推崇的“道德原则”。菲茨杰拉德通过对盖茨比死后人们所做出种种反应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惟利是图、金钱至上、惟我独尊的丑态,人们对金钱的疯狂崇拜居然超越了神圣的恋人之爱、真诚的朋友之交、乃至天底下最笃厚的父子之情,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自私冷漠不仅为盖茨比的死更添一份凄凉,也为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资本主义的灭亡奏响了一曲哀婉动听的挽歌。

第2篇

何谓“两难困境”?请读两段对话:

某干部:我们要向老张学习。社队企业请他当技术指导,但他重金聘请不动摇,一心在车间里干重活、拿小钱。这是我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经济学家:未必可贺。既然有人不惜重金来聘,就说明老张属人才“稀缺资源”;他呆在你们厂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别人那里有了他又会使效益大增。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并不是好事。如果他应聘前去,一可以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最优)配置;二可以帮助那家小厂增产增效益;三可以增加他个人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四不会影响你们厂的正常生产。既然这样,为什么要颂扬此事呢?

某干部:他不向钱看,安心本职工作,觉悟高思想正,当然应该表扬。

经济学家:你有你的道理。可是你们厂多了一个精神文明标兵,从社会的角度看却意味着放弃合理配置资源的一个机会,牺牲经济效益,因而是不明智的。

记者:老李,你是老党员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企业里“向钱看”的倾向的?

老李:我说不大好,确实感到为难:从党员这方面讲,应该不计较钱,多干活儿少拿钱,有时甚至不拿钱。可是报纸上宣传改革,说要按劳分配,把报酬与贡献挂钩,干得多,挣得多。我想多干活儿一方面对得起国家,另一方面也多拿点钱。可支书对我说,这样盯着钱不行,要讲理想、讲精神文明,不计报酬地为党工作。我弄不明白,好象要理想、要精神文明就不能要钱;要改革、要按劳分配,就可以要钱。谁都有理。

记者:其他人也有你这种苦恼吗?

老李:我听见有的老劳模发牢骚:“光干,劳而不得,这就好,有觉悟,是精神文明。可多劳应多得,这是社会主义的谱呀,怎么不算数了呢?”

显然,目前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正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要么坚持某些“精神文明”、牺牲效率或使经济行为变态;要么坚持改革、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排斥和这种精神相抵触的某些“精神文明”的原则。这两方面无论坚持哪一方,似乎都会妨害另一方。这就是“两难困境”。现实中类似的难题不少。

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最迫切的任务莫过于从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出发,使精神文明建设尽快走出“两难困境”。

第3篇

暑假,我看了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我的叔叔于勒》,它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于勒花光了自己所得的财产,并且大大地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部分时,他们视之为“混蛋”、“无赖”;当于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赚了点钱时,人们立即对他寄予厚望,甚至每个星期天都去海滩上等候于勒的回来:但当发现于勒没有成为富人,反而沦落为靠卖牡蛎过日子的小贩时,他们的真面目暴露无遗,连“我”出于同情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也要遭到斥骂:“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这篇小说通过于勒贫穷时被赶走与发财时被夸赞,以及菲利普夫妇望眼欲穿地盼望于勒归来与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躲之惟恐不及的两组对比,揭示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庸俗等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在当今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钱”。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一种关注内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质主义者。我想,我们更该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以清丽的双眼凝眸世界,用爱与责任铸造生命的意义,谱写新世纪的辉煌。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由此可见,拥有亲情、友情……才是最重要、最幸福的。

所以我们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在亲情和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4篇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中学语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部分“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和刚上船时的景物“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像是人物心头的阴影。那么,谁的心头会留下阴影呢?

菲利普、克拉丽丝夫妇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于勒因为“行为不正,糟蹋钱”而被“打发到美洲”。于勒发了财说要回到哈佛尔,于是菲利普夫妇日夜盼望于勒早日回来。菲利普总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但在船上遇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荣华富贵的梦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怨恨、咒骂;“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变成了“贼”“讨饭的”“流氓”;当初的“福音”被当作了瘟神,“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甚至“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碰上他。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他的贫富决定的。有钱便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便是亲弟弟;没钱马上成了“坏蛋”“流氓”“败家子”“无赖”。于勒的出现,给菲利普、克拉丽丝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这一“阴影”展现了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若瑟夫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小说中对若瑟夫的描写主要表现在“我”给于勒小费的细节上:“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对于勒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于勒的贫苦潦倒和极需帮助。“我”心中的默念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他多么可怜,二是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呢?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行为的不满。而没有得到父母同意就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一举动则表现了“我”的善良。小说以“我”的眼睛观察人物,从“我”的角度评说感受。不仅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炎凉,更让我们读来感到真切生动而又凄婉悲凉。课文结尾部分删减了“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缘故就在此”等文字。盼见于勒最后又躲开于勒,父母的行为在若瑟夫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小说写“我”对被整个社会遗弃了的于勒或像于勒一样的命运悲惨的人仅有的一丝帮助,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作者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在法国文学中,莫泊桑是公务员、小职员这一小资产阶层最出色的表现者。他自己长期是这个阶层的一员,熟悉这个阶层的一切,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思想感情、精神状态作了多方面的描写。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他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想爬到上流社会。为了钱,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当于勒出现在眼前时,又“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眼前的老水手真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语,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慌,把一个虚荣、势利、贪婪的菲利普展现在读者面前。克拉丽丝有着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性格。“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其实是既顾全面子,又少花钱。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作者通过琐碎的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丑态。在作者笔下“那一片紫色的阴影” 平实朴素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说对菲利普夫妇乃至资产阶级家庭虚荣、唯利是图的嘲讽。

读者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第5篇

月于乌云中穿行,飞机闪闪向前飞。风萧萧,夜已深,天与地处于一片漆黑,村有几盏明灯。隐约传来狗叫声,声声传来,人悲伤。风愈吹,人愈凉。河中流水声不断。听取蛙独叫。

谭碧锋独自于夜外散步,欲望月,无月。欲随风走,愈愁。无言悲伤人独游,备归去睡。

忽闻歌声。人被吸引。沿歌向寻去,见一老妇人,座于火旁,慷慨悲歌,以抒情。上前问,便知。她已六使有余。自言夜中无事。忽梦少年事,今夜来此唱歌。

问:为何唱歌?自言爱情失败,至今单身一人。又唱《独角戏》。歌声凄惨。 谭碧锋不由得泪下。忆少年冲动,好追爱。却遭抛弃,为一人而独受孤独。他却变心。怪自单纯,受他诱惑,没有自惜,嫁于他。恨爱追浪漫,重象貌。时光匆匆,青春逝去,他得到你后,就抛弃你。他追金钱不重情,今才明白,心美,则最美。自伤心不已,多年不去追爱。心早已死,心早已伤透。怪自懦弱,不离儿子与他,当真爱来时,自逃辟,当爱走了才后悔。今已老悲伤不已。问:怎样到达爱情?言要找一个诚实,心地善良。心最美的人。要珍惜自己,不可受他诱惑,,不要重金钱,应重人心。珍惜爱的机会。爱旦过,不重来。要自爱。

又唱《从头再来》《水手》。自言今一事无成,没钱没房。住的是烂草房。悔少年没惜少年时,终日虚度。弃学,于醉生梦死中生活,仍满足。今晚年个个厌。饥寒交迫度时光。悔少年时贪玩,好吃喝玩乐。不思进取,终日与纨绔子弟为伍渐渐的堕落。今长叹,悔当初所作所为。今老多病,今希望少年人惜少年时,奋发图强树雄心,立大志,为梦想奋斗,万不可浪费时间,时光匆匆,不待人。

又唱《满江红》歌声响亮。惊天动地,泣贵神。自言少年望月人珍惜,今望月,月依旧,人老了许多。想使时光倒流,找回曾经的时间,已比可以。想用钱买青春,才知青春无价。社会黑暗。人常遭暗算。人与人却是裸的金钱关系。自对金钱深恶痛绝。但却不能不与上午会同流合污。

谭碧锋今闻此多感慨,多年一直寻知音未果。今遇知音人快乐,心中多年的疑问已解决,茅塞顿开,与她促膝谈心,请与共唱。谭碧锋不由得泪下泪已成河。毕后,东方已白月冲出云,风停了,人倍感欣慰。自此谭碧锋。以自强不息,对未来。

第6篇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爱情 金钱 婚姻

《傲慢与偏见》主要反映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根据当时的限定继承权法,财产通常要由血缘关系最近的男性后代来继承,这使妇女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妇女要想顺利出嫁,就必须要有一份可观的嫁妆,因此许多妇女由于经济状况而面临嫁不出去。当时在英国受过教育的女性只有三条出路:做家庭教师、嫁人或呆在家里终身不嫁。这种情况使当时大多数妇女在婚姻观上产生了偏差,婚姻对很多人来说只是获得财富的手段和途径,婚姻的基础是金钱和地位,而非爱情。

作者简・奥斯丁是英国古典主义写实女作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曾与穷小子勒佛罗伊的相恋后被迫分开,也曾经因为没有爱情而拒绝一位即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她终身未嫁,将自己未了的情感全部注入文学作品中,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傲慢与偏见》突出表现男女在社会地位上虽不能平等,但女性绝对不是男性的附属品。特别在婚姻方面,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而非金钱和地位。

1.爱情婚姻观

伊丽莎白是作者最钟爱的角色,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父亲最引以为傲的女儿。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上的优越意识,甚至于某种迷人的反抗性格。而这些令达西深深折服,倾心不已。伊丽莎白向往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婚姻,对真挚感情的向往使她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也因此导致她的情路历程的波折。

达西英俊潇洒、有钱有势,是许多女孩子的理想丈夫。他是一位新兴资产阶级贵族,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傲慢。因此他最突出的特点是骄傲,看不起人。与伊丽莎白第一次见面达西就表明她并非很漂亮,还不足以打动他的心,显出了十足的傲慢之气。而伊丽莎白听到如此评价时,觉得是一种羞辱。在后来的交往中,由于一些误会,她拒绝了达西的初次求婚。其实,达西或柯林斯的求婚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条公理:“有钱的单身汉总是要娶位太太”。

伊丽莎白先后拒绝两位男士的求婚让我们看到,一方面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弱女子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对婚姻而言无论你多有钱,地位多高,但是你若是以一种施舍的态度给予对方,那么无论如何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也不会长久。求婚失败的达西慢慢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也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负的性格。而伊丽莎白在后来认识到了自己对于达西的偏见时,也慢慢接受了达西,他们冲破了重重阻碍,最终一起缔结美好的姻缘。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正是作者所推崇的理想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观。

2.金钱婚姻观

班瑞特先生没有儿子,根据当时的继承权,他的财产只能由远房亲戚柯林斯继承。他平庸又善于阿谀奉承,依靠权势当上了牧师。柯林斯对于继承班瑞特先生的财产有些许“愧疚”,所以他想在几个表妹中选择一位作妻子,其实这完全是种物质利益的交换,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获取别人家的财产了。他首先选择了伊丽莎白,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还表明了结婚理由:良好的职业――牧师,结婚的益处――幸福,以及贵人的建议,但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

柯林斯在遭到拒绝后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夏洛特,夏洛特明知柯林斯愚蠢而且有种种缺点依然嫁给了他。因为在夏洛特看来,自己不漂亮,没有财产,年纪也大了,嫁个有钱人是一项很好的选择,起码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了依靠和保障。这种想法和当时大多数女性的想法一样,但他们的生活注定是失败的,这在后来伊丽莎白去拜访柯林斯夫妇时就能看得出来。

只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表面光鲜,但内在空虚。婚姻如果只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个人追求完全屈服于社会利益,那么这样的婚姻是失败的,这也是作者想要批判的金钱婚姻观。

第7篇

友情是一把铁链,它可以锁祝彼此的心灵。

友情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沟通彼此的内心世界。

在当今这个现实社会中,究竟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呢?有人说:“朋友?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吧!”也有人说:“你有钱的时候就是朋友,你没钱的时候就是损友。”

而我认为对于这个名词不应作这样狭义的理解。我认为朋友是要互相帮助,互勉互励,真诚相待,互相理解的,而并不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虚伪友谊。

真正的友谊是纯洁的,不会掺杂一丝污垢。

真诚的友情是永久的,不会暂留如水,瞬时烟消云散。

纯洁真挚的友谊像一棵青松,久久地挺立在山峰上。岁月无法带走它,而会越来越苍翠,永远那么绿,那么新,那么亮......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都没有一个知己或朋友,那么他的一生就等于虚度,假如你有许多知己朋友与你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和悲伤,你的一生就会过得充实并且成功。所以,拥有朋友得友情才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朋友和友情时无限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周围,只要你去面对,去摸索,它就像树上的果实等着你去摘,就像送到嘴边的美味等着你去品尝。但每个人的友情并不是长久的,比如我,我有许多的好朋友,有许多份友情,也许这些友谊并不是真诚的,但它至少给了我一丝的安慰。

自己的友情要靠自己去争取。友情长存,岁月如水不会把它带走,只会把它冲洗的更新更亮。

我希望世界上多一份真挚的友谊,多一个真正的知心好友,愿世间更美好!

第8篇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语文课堂板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思维训练的教学效应,可以通过不同的板书方式来实现。

一、运用立体式,培养学生维修的形象性

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能根据作品的立体画面产生对人物、场景的想象,就容易产生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狼》的板书设计

(屠户)遇狼 避狼劈狼

(狼) 缀行并驱分头劈之

(狡) (贪) (黠) (毙)

这个板书分别表示了狼与屠户的不同表现和情态,分别综合了狼与屠户的特征,形成了一幅立体画面,这样就会自然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燃起学生心灵火花,叩开学生形象思维大门。

二、运用回环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采用环形结构图表现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地认识清楚。如《食物从何处来》的板书设计。

这种板书设计回避了板书形式整齐对称的规则,用线条箭头加以连接,形成一个回环式的图案,以便适应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严密逻辑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三、运用填补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发散性是现代思维的主要特征,运用填补式板书培养学生“发散机智”的有效途径。这种板书结构图,文字少,线条简单,但信息量大,可让学生依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去填补,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中枢”,变消息性信息为指令性信息,在思维过程中增加了信息值。有位语文教师在讲授契河夫小说《变色龙》的总结课上,设计了下面这幅别致的板书:

通过这种板书形式,形象地刻画了警官奥楚米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人的事件上,根据狗主人的变化而态度进行变化,颇似动物界的变色龙根据植物环境而变色,客观形象地板书设计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并掌握小说的脉络。

四、运用对比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往往蕴含在对事物的对比过程中。有这样一幅分析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时的板书: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层层对比,激起探究反射,使大脑皮层在相应的区域内引起兴奋,学生也应付地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对事物的判断也会相应地得到培养。

五、运用辐射式,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除一般对事物进行联系,判断、推理、想象外,还能从事物的各个关系中把握最本质的东西,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性。

在分析莫伯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幅板书:

第9篇

转眼走过中学三年,那些日子,没有小学的无知、也没有高中的勾心斗角、更没有大学生活里的金钱关系,有的只是属于我们的快乐。

还记得在那九二的日子,有那么一个人特别的受欢迎,雷哥---(俗名:鸡婆),数学老师甚是喜欢拿他做例子,男生也是很喜欢追他跑,上课前几分钟老师没来就把他拦在教室外不让他进等到老师来了才故作要开门的样子。记得有一次,那是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到的前3、4分钟男生们突然像是约好了的一样,一个在那边,一个在这边,直至把雷哥关在教室门外,眼看着老师就要来了,雷哥一想:我还是去厕所吧!男生没办法,老师进来了,问:潘某某同学去哪了?同学们齐说wc!鸡怎么知道擦屁股哦?老师惊呀地问道。这时,雷哥回来了,老师赶忙问道:潘某某同学,你擦屁股没?雷哥说没有,(他只是小便)这时我们都笑了。还有一次就是数学老师刚走进班里时,看见黑板没擦,叫雷哥擦黑板,雷哥在擦黑板时,老师就跟我们说:那个擦黑板就和擦屁股一样,你的黑板没擦干净,就等于你的屁股没擦一样的道理,所以同学们,我们擦黑板要擦,还要擦干净。雷哥擦完了,老师问:你的屁股会不会只擦一半啊!其实我们都明白,难熬的数学课转眼过了,初中三年也就这样转眼过了。

虽说只有三年,可我已经从那三年里得到了很多。在那三年里,我度过了人生的开始,知道了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还有我最好的闺蜜。

老师,是你的幽默让我知道有你我的人生次次刻不再寂寞!同学,是你让我知道人生路上有你不孤单!闺蜜,是你让我懂得有一份真挚的友谊不容易、让我更加珍惜彼此!

江西赣州章贡区沙石中学初三:孔林岚

第10篇

与今天那些频繁现身的经济学大师相比,凡勃伦具备了与他们比肩的绝大多数条件: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他留下了传世之作,他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的)一代甚至几代经济学家;他曾在众多名校求学和执教,曾任《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他的学生(比如米切尔)名满天下……

但是,凡勃伦终究没能风光无限,终究没能吸引足够的目光,而是形单影只地呆在知识世界的角落里。其原因,似乎只能归咎于他尖锐地批评了处于霸权地位的正统经济学,以及正统经济学所维护的那个世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即凡勃伦的著作异常晦涩,曾有人问他是否想把《有闲阶级论》译成英文――不过,凯恩斯的《通论》同样晦涩。

凡勃伦的批评文章集中于1919年出版的文集《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及其他论文》。收入文集的论文是由他的学生米切尔等人挑选,其中包括一些后来在经济学方法论领域广为引用的文章,如“为什么经济学还不是一门进化科学”、“边际效用理论的局限”、“经济学的先入之见”、“克拉克教授的经济学”、“论资本的性质”、“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那么,凡勃伦的批评究竟如何,以至于其被打入冷宫,成为“知识上的无家可归者”?

首先来看经济学。“均衡”是正统经济学的核心观念,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今天的“动态均衡”、“博弈均衡”,都把均衡状态看做现有约束条件下的最佳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状态就是正统经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凡勃伦看来,这个目标是臆想的。人们假设它已经存在,只需要努力靠近这个目标;甚至不需要努力,“看不见的手”自然会把人们导向这个目标。

均衡观念源于自然法哲学或者自然秩序观念,在这种哲学中,上帝早已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结果(均衡),设计了一套运行机制(市场)。也就是说,今天的经济学仍然固守着早已作古的哲学基础,不去探讨“初始原因和最终结果之间不稳定的间隔和转换”,不去分析“由经济利益所决定的文化发展过程”,从而还不是一门进化科学。正统经济学的分析围绕着“成本-收益”而展开,凡勃伦看到的则是这种分析的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基础,它大大简化了人性,以至于把鲜活的人当做“一个闪电般计算快乐与痛苦的计算器”。这样的人考虑的是金钱利益,以这种人为分析对象的正统经济学于是就“将交换价值而不是将有益于社会物质福利的生产作为其理论的核心特征”。概言之,这样的经济学靠陈旧的哲学基础来支撑,将人简化为物,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这样一来,人与动物有何异,经济学和宗教又有何异?

再来看正统经济学所维护的这个世界。凡勃伦把世界划分为保守的仪式体系和进步的工具体系,或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这就是“凡勃伦二分法”。仪式体系支配着工具体系,这种支配力来自人类的“竞赛本能”。私有财产制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类的这种本能:占有物的多少是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的标准。

这种竞赛在今天的体现,就是比谁能赚取更多的金钱利润。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财富英雄”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因此,直接实现利润的“商业”受到青睐,不能直接实现利润的“工业”受到冷落;商人“最终决定工业中生产什么”,“工业必须顺应商人对利益的追求;这并不等于说它必须顺应整个社会的需要或者便利。”于是,一边是饥肠辘辘的民众,一边是倾倒在大海里白花花的牛奶。不仅如此,在仪式体系支配下的社会将有选择地接受技术进步的成果:光能提高产量的技术进步是不够的,它必须能增加利润。于是技术进步受到抑制,最终结果是有可能打断人类生命过程的连续性。

面对这样的批评,正统经济学以及它维护的世界如芒刺在背。在正统经济学已确立权威的学术界,凡勃伦的著作自然要被冷落,甚至科斯这样的无畏者扬言要把它们“一把火烧掉”;在人人为金钱而疯狂的世界,凡勃伦也自然难有容身之所。不过,凡勃伦的文字是烧不掉的。他只需要继续呆在角落里,偶尔在适当的时候出来警醒世人。这是凡勃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从而也是《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34-01

时下,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与知识飞跃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的魅力日益彰显,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而对于语文的教育教学,它具有极高的综合性,语文授道者所具备的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素养则是语文教师的的魅力添加剂,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不竭源泉。笔者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里,探寻到我们只要利用好文学素养这一活水之源,定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高效而充满智慧,焕发“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机与活力之举,在本文中与同行共话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高效课堂观。

一、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价值感和专业激情

“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它深深地道出了一名教师的真谛---奉献。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师要 教育学生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而不是“孙猴子在紧要关头用猴毛变成一大群猴”。由此,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二、语文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课堂育人目标的生成

回顾过去的语文教育,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一度出现过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纯技术的工具课;把富有生命力充满人文精神 和审美情趣的语文课变成无生 命无血肉的应试;出现过分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学等等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语文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呼唤重建人文教育,使得语文教育正在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步入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开放式的的课堂中,倡导“师生平等”,指的是“人格意义上 的平等”而不是“知识上的对等”,如果真是知识上的平等,那么,教师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开放的课堂对老师的知识层面要求更高了,相应的对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更高了。我们不能再以我们的学历水平低作为自我慰藉的理由,不能再用学生的精彩来掩饰我们老师的尴尬与无奈。“春江水暖鸭先知”,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实现文路,学路,教路三统一,才能把握文学语言美的真谛,才能帮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艺术美的魅力。教师只有自己能发现文章中的美才能引导学生去体会;同时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辅助的教具,教会学生欣赏美,提升人文素养。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教和学,而是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悟到语言艺术美的真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体验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最后作全文总结时,我义正辞严地告诉学生本文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我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有一位平时爱捣蛋的学生却反驳说:“照这样说,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就没有金钱关系了吗?”问题一出来,我当时有些哑然,甚至恼怒,可转念一想,有道理啊,我们国家当前因为金钱而埋没了人类应有善良本性的大有人在,那该怎么解释?于是,我反恼为喜,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进行讨论,其效果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有的人还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有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文中的“我”就有亲情的存在,这不正是我们永久期待的人文精神的探讨吗?

三、教师必须具有获取与运用科学信息的能 力

现代社会日趋网络化、信 息化。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 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如利用因特网、电子图书馆、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等,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师要通过现代手段获取南极、恐龙化石、大陆板块理论等知识,这样讲课才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取得课堂的高效。

四、教师必须具有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12篇

在理财图书汗牛充栋的今天,想找一本有特色的、可读性强的或者说有点与众不同的书,不瞒您,真是太难了。

中国的图书市场依然很不规范,一本《富爸爸穷爸爸》火起来,随后就会有一系列跟风图书,直到整个市场这一类的书做滥做烂。

《有钱就幸福了吗》是一本很有感觉的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诸多的各种类别的理财图书中它并不算是一本最概括最全面的书,但却是一本极为特殊的图书――提到理财,我们往往会想到如何去支配你手中的财富,就事论事,给出N多条意见或者建议。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提出之所以不会理财在与金钱方面造成糟糕局面的根源在哪里,极少有人注意到很多不会理财的人其实在童年就已经埋下了财商脆弱的种子。

没错,童年是一切成年后现象的根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的教育,而父母的理财观以及方式方法往往会影响到子女未来的理财观。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人花钱大手大脚,赚10块钱能花12块钱,月光族更是比比皆是,人们在感叹物价上涨、抱怨通货膨胀时,却并没有发现,如果能够从家庭继承下来一个好的理财习惯,如果童年就受到正确理财教育,并且与金钱能够产生一种正确的关系,那么成年之后会受益匪浅。

会理财的人不会过多地抱怨钱不够花,东西太贵,他们总是能够以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价值。

正如这本书所说的“正确的做法是找到问题真正的根源。

只有在真正了解到底是什么促使你走到今天这一步,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问题。”我想这本书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剖析了问题的本质,一些现象都有本质的原因,因此虽然书中篇幅不长,但是却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别于市场上其它就事论事的同类书。

非常有趣的是,《有钱就幸福了吗》将理财和心理学的概念相互结合,来剖析很多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十分新颖。

这本书有趣之处,还在于书的后半部分列举了一些病态的拜金主义者,其中包括“过度储蓄、强迫囤积征”、“嗜赌者”、“升级版嗜赌者――赌瘾者”、“拜金的工作狂们”、“购物狂”、“升级版购物狂――强迫购物者”……

这些行为在我们现今的中国社会几乎都能找到缩影,甚至遍布在我们的身边,它具有普遍性,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出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我们可能从来不认为疯狂购物或者疯狂存钱、囤积货物会构成心理疾病,但这本书却明确地告诉我们某些行为确实是心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何开始改善。

我想,书中提到的一点“不要因金钱而欺骗家人”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里是非常多的,我看到过太多对夫妇都有各自不可小觑的小金库,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对对方不信任的表现。

书中也有提到相关的案例,并为此制定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计划,其实关键就在于它致力于试图通过合理的金钱关系最终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改造钱的概念

金钱规则将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来理财。它们已经成为你的第二性,决定了你的生活。因为它们自动隐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因此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要来审视这些金钱规则。到最后,我们的生活被这些条条框框给限制住了。

每个人的经济安全地带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以下问题每个人也有各自不同的回答:父母在你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欠债是不是可取?钱怎么花是最好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履行自己对他人的金钱职责(比如,做一份你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炫耀自己财富和物质的做法是否可行?

经济安全地带同时也为你定义了穷和富的概念(我们待会可以看到其实这两个词是高度关联的),并且它还会告诉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开始从一边向另一边转变。

我们认识一位年轻的女士,她住在高级住宅区,当时正忙着筹备婚礼。她的父母告诉她他们愿意给她一笔钱结婚,但是数目有限。女孩听了之后非常震惊,说道:“预算?妈妈,这是穷人才做的事情!”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其实穷人和富人对钱的概念并不一样。如果不在思想上进行重大转变,人是很难真正变成穷人或富人的。

我们的目的是帮助你来扩大经济安全地带,我们想让你在思想上变得更灵活。无论你的经济水平如何,我们希望你都可以感到满足。我们还希望帮助你搭建起心灵和情感的框架,从而争取达到你的金钱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