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

时间:2023-06-04 10:4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学原理

第1篇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如下:

文件一 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 (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根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实践目的: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环境,对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有所了解。

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学生根据考核过程,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并对报告书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要求有:

a、写出所调查单位的基本概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形式、行业类型、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等。

b、通过考察会计机构的设置,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原则、不同岗位的要求等。

c、通过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d、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上述考核学生如有无故不参加者,又没有上交所有资料,则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3、平时成绩(1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老师在过程中的严格考核,期末时最后给予成绩,本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二)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是指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的综合考试。着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该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1、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文件二 《会计学原理》考核大纲

一 编制依据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工作。

b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每个模块后上交资料,老师审核后对每个模块中的部分数据与体

现的理论知识的来由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成绩。

(二)综合能力(终结)考核

能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三 课程总成绩构成

单项能力)∶(综合能力)= 5:5

文件三 《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总论

(一)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证券投资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改革理念

本门课程运用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5个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专业气质。

(二)分目标

1.能够准确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能够准确的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学会对财产进行清查;

4.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账务处理程序;

5.能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

6.根据经济业务准确编制会计分录。

三、课程内容标准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 改革

《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门同时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考评主要依靠对课程教学的效果的考核实现。因此,探讨并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热情非常重要。

一、教学与考核中的现存问题

在长期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与考核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不足

教师过于看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课程在进行复式记账、制作会计凭证、登记账册、完成会计报表等会计循环过程上详细、反复讲解,就如同“老会计”手把手教“新会计”记账、算账,却不让“新会计”进行亲手操作,造成“新会计”眼高收低。

(二)教学方式重灌输轻分析

《会计学原理》课程采取规则性、程序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就初学者而言确实比较困难、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重视理论的讲解、灌输,忽略案例的讲解、分析, 着重于将书本知识讲透,未能向学生演示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评价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及平时成绩的考评方法,方法单一,均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分,平时成绩由课内外作业、课堂发言和考勤组成,占40分。毫无疑问,这种考评方式侧重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忽略实践动手能力,这会给学生在学习中造成只需注重教材知识的片面信号,使教学技能本末倒置。

二、教学与考核改革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启发式教学为主

现代教学观念应采用学生重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应用提问、互动、启发式引导、分组讨论等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采用多媒体+板书+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譬如,传统板书应用于讲授计算案例;用照片、视频和实物来介绍会计要素资产的内容;在介绍会计原始凭证时,可用学生常见的火车票、发票、工资计算单等真实票据进行展示讲解;在讲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时候,在电脑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观看账、证等生动、形象的填制过程,并且可以应用电脑软件制作图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一目了然。

(三)引用经典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在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引入经典经济案例,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会计课堂应多加采用。以财务报表为例,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展示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或者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让学生将企业纵、横向财务报表加以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参与课堂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多运用图解教学法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表形式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图解教学法以其直观性、具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启发思维,便于学生系统理解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对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对此,教师在图解教学时要充分理解教材,全面把握及系统归纳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并合理设计讲解过程。图解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上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讲解借贷记账法中“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时,教师可采用“T”型账户图表现借贷的方向和金额,便于学生的理解;绘画并填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大体框架,以便学生对此表的理解和体会更深刻,更立体;在介绍会计凭证类型时,给学生展现账户分类图,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有点睛之笔的作用。

(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要实现课本知识到实际工作的完美过渡,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业务核算、凭证填制、账簿填制、报表等各个环节之后,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业务要求来模拟手工会计处理记账凭证、账页、报表,以增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对会计核算流程有更直观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用友U8财务软件”通过模拟实验环境练习电算化操作。利用模拟实验室,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各岗位在现实中所需的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以便获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六)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从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考核。日常评价主要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日常评价主要包括平日的课堂讨论、PBL、手工填制凭证、账簿、报表、实验等方面,从上述几个角度来考核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期末评价的考试题型要多样化,评价内容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试卷题目要包括含选择题、分录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要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婷.《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376.

第3篇

《会计学原理》是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该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对专业会计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习。

技工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于高职、大学学生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往往有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多感觉较难掌握。笔者认为,注重课堂教学艺术,使《会计学原理》贴近生活,实现会计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一、由浅入深引导《会计学原理》的术语很多,在会计教学中,根据会计的内在特点,用自拟的形象化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而倍感亲切。在讲解“资金筹集业务核算”时,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包括国家投资、其他单位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等;

二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这些内容。笔者举例:“现在国家鼓励职校、高校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如果你们想在毕业后自己或者和同学一起开一家小企业,首先要有什么?”大家都争着回答:“钱!”“这个钱从哪里来呢?”学生们回答:“可以让老爸老妈先投资一部分”,“还可以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啊,是免息的哦!”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父母的投资就像接受投资者投入资金中的个人投资,向银行申请的小额贷款就像债权人借入的资金。这样,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了。

在讲解资金运动时,学生不理解资金怎么会“动”起来。教师接着筹集资金的话题引导学生:“筹集到一定资金后,就可以自己开办企业了。办企业首先要有厂房,租厂房、租设备,买原料,才能生产出产品……产品上产出来后,再卖出去,又得到了钱。这些钱又用来继续扩大生产,用来买原材料,又生产出新产品……如此不断重复,大家想一下,这些钱是不是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钱——原材料——产品——钱?这就是资金运动。”学生听完讲解,会意点头。在讲解资产这一概念中,要重点强调拥有或控制。笔者在讲解时举例:“张x同学,现在你口袋里有三百元钱,其中有一百元是借王x同学的,这三百元钱,是不是都是你的资产呢?”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其中的一百元不属于张x同学”。这时,正好引入负债的概念。老师用风趣、贴近生活的语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评点,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把会计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培养起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课本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每个班级每学期都有一定数额的班费,用于班级开支,让学生学会进行账务管理,按课本要求记账,确保班级经费开支由每个学生审核,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记账的好习惯,把每个学期个人的开支都进行详细记录,每个月结算一次,查看自己每个月的开支是否超过限额。通过记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开支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在讲到原始凭证的内容时,让学生将购买班级用品的发票与课本上所列的内容一一核对,使学生增强感性

认识。教会学生养成记账的习惯,计算家庭收入与开支,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激励创新生活化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后,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会计知识,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会计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系统分析、有机结合,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有深入了解,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第4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沙盘 启发式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老师甚至会计教育届的忽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我们去提高和改善。

一、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态度的问题:无用论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既然自己的专业和志向不在于此,学来也无用,因此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程性质方面的问题:严谨性、枯燥性再次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老师教学的问题:不分对象,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大锅似教学

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这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违背了非会计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四)会计教育界忽视的问题:极少关注和研究,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教材

本人在学校电子图书馆里用模糊搜索的方式输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这两个关键词,只搜索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且内容重复性更高,而如果只输入会计学原理,论文则数不胜数。另外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虽多,但是即便是注明非会计专业适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所用的基本相同,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二、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一)帮助学生科学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的有关精神,会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通才”是指能够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实践操作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就是为了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消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无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很多。

(二)尽可能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让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1.将沙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比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我是这么讲授的:在沙盘赊销按订单交货的这个环节:学生交给我产品,我付给他们代表现金的币,但是要求他们放进应收账款的池子里,而不是现金的池子里。我会适时问学生:“销售实现了但现金没有增加,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是否增加了收入?”肯定有同学回答是,也有同学回答否。如果你认为即使现金没有收到,只要销售完成你就会确认收入的这种做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反之,就是收付实现制。

2.巧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考虑到教材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就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作业:(1)查阅网上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观认识);(2)对所查阅的原始凭证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几大要素(设计意图:练习审核原始凭证);(4)学习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学会填制原始凭证)。

3.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原始凭证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平铺直叙告诉学生作用有哪些,而是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可以问学生,采购人员采购材料,需要用什么来证明他没有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中饱私囊?材料入库后,仓管人员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监守自盗?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很容易理解涉及到的支票、发票、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的作用。

(三)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专业特点的联系。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和审核、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纳税的基本知识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重点介绍建筑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这样将会计知识与学生本专业进行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亲切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会计教育界要引起重视,针对非专业特点编著合适的教材

坚持有用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该定位于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感性的感受到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魅力。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非会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让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垫脚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参考文献

[1]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财会月刊,2011,21.

[2]蔡香梅.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会计之友,2010,10.

[3]祝利芳.将沙盘引入财务会计教学的探讨.企业导报,2010,05.

第5篇

—阿尔芒多·萨波利①

意大利是现代会计的发源地。复式记账法起源于佛罗伦萨的钱商。

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Firenze)中的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相传由凯撒大帝建立,是中世纪时期欧洲众多国家通往天主教中心罗马的必经之路。 1925年诗人徐志摩客居佛城,给了她一个更为华贵的名字—“翡冷翠”。

银钱业是佛罗伦萨的支柱产业。15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人开的钱庄遍布欧洲,就连罗马教廷征收的税款、贡赋也存放其中。

一、人名账户

目前保存的意大利最古老的会计账簿是记载于1211年的佛罗伦萨钱商的两套会计账簿,账簿材质系羊皮纸,28cm×43cm,现珍藏于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劳伦齐阿纳图书馆(Bibliotheca Medicev Laurenziana di Firenze),账簿中的账户就是人名账户。“人名”是钱商的客户的名字。

例如,经营羊毛的商人巴乔,1月份在钱商那儿存款1000,4月份又向钱商借款3000。钱商就开设“巴乔”这个人名账户。

人名账户上栏为借主,下栏为贷主(见图1)。

“借主”记载钱商应收巴乔的债权

“贷主”记载钱商欠巴乔的债务

钱商的人名账户的记载还有文字叙述,说明款项发生的情况。

如果一个会计期间内,账户的:

借主发生额大于贷主发生额:说明钱商新增了对巴乔的净债权。

借主发生额小于贷主发生额:则钱商新增了对巴乔的净债务。

会计期间借主发生额和贷主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为账户余额。“巴乔”账户是借主余额2000,表明会计期末钱商对巴乔有2000的净债权,或者说巴乔净欠钱商2000。②

汉语中“借”和“贷”的意思却是相同的。“借”是把财物给别人,“贷”是借出钱财。“借贷”一词也是借钱的意思,如“借贷无门”。

转账结算的复式记载

当钱商从存贷业务扩展到代客户转账结算业务后,人名账户就开始了复式记载。

例如,12月,胡椒商人胡安委托钱商代为支付胡椒运费40给保罗。

钱商对每一笔转账结算业务都同时记载两个人名账户(见图2):

记付款人账户的借主,表明钱商代付款后,钱商应向付款人收回的债权为40。

记收款人账户的贷主,表明钱商应付40给收款人。

这就是复式记账规则:“一借一贷,借贷相等”。这可能就是复式记账的开端。

复式记账是较单式记账的巨大进步:你不会记错账,即使记错账户和金额也能通过另一个关联账户找到错误。十九世纪的英国数学家,矩阵论的创立者阿瑟·凯莱(Arthur cayley)曾说:复式记账原理像“欧几里得比例理论一样,是绝对完善的。”③

二、物名账户

钱商只使用人名账户就够了。但贸易商人还需要物名账户。1296年至1305年间,佛罗伦萨的里纳里奥·巴尔多·菲尼(Rinierco und Baldo Fini)兄弟商店账簿中有“被服”、“靴帽”、“杂货”等物名账户。

物名账户记载商人买进和卖出商品的金额(数量)。由于人名账户中的借主(债权)和贷主(债务)具有的特定含义,商人就在物名账户中使用“借方”和“贷方”表示买进和卖出的商品金额(数量)(见图3)。

“借方”按买价记载买进的商品金额(数量)

“贷方”按卖价记载卖出的商品金额(数量)

在物名账户中:

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说明当期买进金额大于卖出金额,当期经营亏损。

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则当期买进金额小于卖出金额,当期产生盈利。

物名账户主要记载商品的金额,商品数量是辅助记载。由于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不一样,即使当月的买入数量和卖出数量相等,也会有盈亏。

“两侧型”账户

14世纪中叶,热那亚商人把上下式账户改进为左右对照式的“两侧型”账户,左侧为借方,右侧为贷方。热那亚市政厅1340年开始用两侧型账户。发现的1382年托斯坎尼④商人帕利亚尼(Paliano di Folco Paliani)的账簿中使用了两侧型账户。1395年开始,账簿彻底使用两侧型账户。

三、损益账户

损为失,益为得。

1296~1305年间的佛罗伦萨菲尼兄弟商店账簿使用了“损益”账户(见图4)。“损益”账户用来接收物名账户的余额即经营商品的盈或亏。

“胡椒”账户中有借方余额100(借方发生额500减去贷方发生额400),表示这一会计期间经营胡椒亏损100。出现损益账户之前,商人只能在物名账户中核算盈亏。

如果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则物名账户必然也很多。在物名账户中核算盈亏就成为一件繁重的差事。

“损益”账户出现之后,所有物名账户的余额(即当期盈亏数额)都只需转入“损益”账户。

转出“胡椒”账户借方余额的方法在“胡椒”账户的贷方登记100(这样“胡椒”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就均为500,左右两边平衡),同时在“损益”账户的借方也登记100。

借:损益 100

贷:胡椒 100

这种简明直观记载形式被称为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中“借”和“贷”是错开排列的。因为“两侧型”账户中“借”是在账户左边,“贷”是在账户右边,故上述会计分录也可表示为:

损益 100

胡椒 100

“胡椒”账户平衡了(账户的左右两边登记的金额均为500),但“胡椒”账户的亏损(借方余额100)转为“损益”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这固然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拆“损益”账户补“胡椒”账户。但这种做法提高了商人核算盈亏的效率。

“损益”账户的出现是自钱商转账记载之后对复式记载的重大推动,自此,账簿才彻底开始了复式记载。

15世纪,威尼斯商人对“损益”账户做了改进,将“损益”账户变更为“收入”账户、“费用”账户和“成本”账户共三个账户。新的损益账户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复式记账的好处。

售出商品发出时,同时登记物名账户和“成本”账户。

同时登记物名账户和“成本”账户是对售出商品在形态上从实物变成销售成本的反映,而且,物名账户右边由登记售出商品的销售金额改为登记售出商品的成本。这样,物名账户就只会出现借方余额,借方余额表示库存商品的成本(数量)(如图5所示)。

售出商品取得销售货款时,同时登记“现金”账户和“收入”账户。

售出商品虽然在形态上变成了销售成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换回了更多的、超过销售成本数额的现金(如图6所示)。

“现金”账户借方记载收进的现金,贷方记载支出的现金。“现金”账户是特殊的物名账户。物名账户的记账规则均是借方登记增加(商品的购进或现金的收进),贷方登记减少(商品的卖出或现金的支出)。

为什么产生收入要记在“收入”账户的贷方?因为复式记账法要求“一借一贷”:既然“现金”账户要记借方,另外的“一贷”自然就记“收入”账户贷方。

发生费用同时登记“现金”账户和“费用”账户

1406年至1434年间威尼斯多兰多·索兰佐(Donado Soranzo)兄弟商店有“手续费”、“工资”、“家事费”、“私用”等费用账户(见图7)。

“损益”账户出现后,复式记账法开始更加精确高效地核算商人的盈亏。

会计中的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概念,不能混谈为“成本费用”一个词。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属于支出,都是花费;区别是成本总是和特定产品联系在一起,而费用通常是共同的开支,即费用的受益者通常是全部的产品而不是特定的产品。

四、资本账户

“水流千遭归大海”。既然盈利归合伙人享有,亏损也由合伙人承担,威尼斯商人就把“收入”账户、“成本”账户和“费用”账户这三个损益账户的发生额全部转入“资本”账户。损益账户因此得到平衡,盈利或者亏损集中至“资本”账户。如盈利则资本增值;否则,资本减损。

威尼斯多兰多·索兰佐兄弟商店账簿设立了“资本”账户。1430~1482年间的安德烈亚·巴尔巴里戈(Andrea Barbarigo)父子商店账簿中也有“资本”账户(见图8)。

结转损益后,“资本”账户增加盈利100,或者说资本增值100。如果“资本”账户的期初余额有200,则期末余额就是300。

上述的账户记载可综合反映在图9中。

图8中账户之间的连线均是双向的,表明 “一借一贷,借贷相等”的复式记账原则。从图中能够看出,复式记账法用金额在账户之间的结转表达资金的流动。资金在实物形态上的转换和资金数额在账户之间的流转是一致的。

资金的实物形态变化为:

现金(起点)绢丝现金(终点)

资金在账户之间的变化为:

五、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就是统一、规范的账户名称(见图10)。

六、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即账户的增加和减少是登记左边(借方)还是右边(贷方)。

资产账户:左边增加,右边减少

资产账户规则从“胡椒”、“绢丝”等物名账户出现起就确立了。物名账户借方登记买进,贷方登记卖出。“物”就是资产,因此成为资产账户的规则。

例如,从银行提款5万元:

库存现金 50000

银行存款 50000

费用账户:左边增加,右边转出

费用账户的记账规则和资产账户相同。因为费用是由资产转化而来的。例如库存现金转化为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会议费等等)。费用是特殊的资产。

例如,支付5万元广告费:

销售费用 50000

银行存款 50000

主营业务成本即售出商品的成本,是由库存商品转化来的,本质也是费用。发出商品时:

主营业务成本 50000

库存商品 50000

要注意:费用没有减少一说。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单向增加的,就像年龄一样。而资产就像财富,会增加也会减少。因此费用类账户右边不登记减少而是登记转出(指费用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为方便记忆,你也不妨把费用的转出理解为减少。

负债账户:左边减少,右边增加

负债增加的同时资产也增加,根据“一借一贷”的复式记账规则,既然资产增加记借方,负债增加就必然记贷方。

例如,取得银行借款时:

银行存款 50000

短期借款 50000

你也可以认为:资产和负债性质相反,故记账规则也相反。

股东权益账户:左边减少,右边增加

股东权益归属股东所有,本质上也是企业的负债,是企业对股东的负债,要用股息、红利来偿还给股东的。因此记账方向和负债账户相同。

例如,收到股东投资款:

银行存款 50000

实收股本 50000

收入账户:左边转出,右边增加

销售商品通常换入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收入就是销售商品所换入资产的数额。

根据复式记账规则,取得收入要同时登记收入账户和资产账户的增加。

资产增加记借方,根据“一借一贷”的规则,收入增加必然记贷方。

例如,钢铁公司售出钢材5万元,尚未取得款项(赊账销售):

应收账款 50000

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收入也是单向变化的,会计期间内只会增加不可能减少,故账户左边登记的不是收入减少而是收入转出(指收入发生额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损益账户:左边减少,右边增加

损益是双向的,可能是盈利也可能是亏损,这是损益与收入和费用的主要区别。

“损”是资产的减损,例如资产发生了贬值。因此,损失是一种特殊的费用,记账方向和费用账户相同:借方表示(损失的)增加。

例如,因美元升值,企业持有的美元存款折算为人民币的数额减少5万元:

汇兑损益 50000

银行存款 50000

“益”为资产价值的增加,例如资产的升值。“益”是一种特殊的收入,故记账方向也和收入账户相同,贷方表示(“益”的)增加。

例如,企业持有的某种股票上涨了5万元,企业因此取得了投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 50000

投资收益 50000

第6篇

【关键词】TC理论,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法

一、TC理论

TC理论,即Theory of Threshold Concepts(简称为“TC”或“阈值”),最早是由Meyer和Land R在2003年提出的,主要结合学生在课堂的思考方式和参与动态,试图解释TC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2005年,Meyer和Land R基于TC理论进一步对教学和学习方法认识论和概念框架进行探讨,并指出,对于每一门学科或者每一门课程来说,都存在一些特殊的概念。这些概念可能是难以逾越或者是阶段性的,因此称之为“阈值”。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概念,将抵达对于这门学科或者课程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为了明确学科中的TC,学者提出了TC五大属性。(1)一体性(integrative),TC往往处于学科或课程隐藏着的相互关联的内容之中,是核心内容的体现。对于教学和学习来说,围绕学科或课程主题发现问题和明确阈值就显得非常重要,一针见血才能有的放矢。(2)改造性(transformative),跨越阈值的关键是在必要时刻做出重大改变,即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方法改变来提高学习效率。(3)不可逆转性(irreversible),由于阈值的跨越是一个变革,必须付出巨大代价,这种努力之下所解决的问题和所克服的困难不容易被遗忘,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4)有界性(bounded),阈值处于学科或课程隐藏着的相互关联内容之中,因此具有特定范围,是为具体目的而服务的。(5)无条理性(troublesome),阈值的存在难以靠直觉发现,且没有规律性,难以通过系统方式察觉。对于一门学科或者课程来说,TC存在于教学环节之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明确、控制并跨越TC将会对一门学科或课程产生阶段性的提升效果。

二、基于TC理论课程分析

根据TC理论,明确课程中的“阈值”是教学实施者的首要任务。可从两个角度来考虑“阈值”:一是教学过程,二是学习角度。这两个角度与会计学科及课程本身特点密不可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课程主要阐述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课程。此类课程往往存在学生缺乏兴趣接受程度低问题,同时由于课程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理论描述以及法律法规要求,使得学生陷入到对专业知识“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运用的困境。内容理论性决定了TC存在于教师教授效果以及学生接受程度之中。

从教授方式上看,课程量大,授课时间紧凑,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即对专业术语以及会计理论进行直接课堂讲解。虽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案例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但由于知识量大,学生接受需要一定时间。此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安排较难衔接和协调,实验材料和软件使用较难控制。

从考核方式上看,课程评分方式依旧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以客观题和计算题为主,考核内容涉及专业术语以及理论解释和辨析。学生在难以理解基础上往往选择死记硬背和记住解题套路来应对,并没有真正掌握,无法实现课程目标。当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对试题之外信息无法理解和分析,进而影响下阶段专业课学习,也无法在专业实践中予以灵活应用。

从课程对象上看,该课程属于经管类基础课程,一般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大班授课,包括非财管专业学生。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反应往往只是通过课堂问答和作业情况进行观察,难以获取充分的课程反馈和问题。而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接受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协调不同程度学生、协调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三、基于TC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TC理论教学方法思考,即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遭遇的困境,并针对TC属性特点设计有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跨越TC,达成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跨越学习阈值,指的是帮助不同层次学生认识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达成其学习目的。因此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阈值”问题事实上是涵盖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这两者应融为一体来考虑。

(一)共建教学设计

根据TC理论,学生困境往往处于学科或课程隐藏着的相互关联内容之中,是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共建(Co-constructed)方式,即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方案设计之中,以取代当前主要由教师主导的独立教学方案。共建活动应是一种动态活动,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阶段,可随时进行调整。由于学生背景和理解接受程度不同,可在开课前或第一次课时开展前置实践体验,如观察企业或组织资金流动方式以及不同会计岗位体验,让学生先从实践中接触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及反馈进行之后的教学课程设计。

(二)提高教学技术

根据TC特点,当前直接授课法较为简单,难以发现问题。因此可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不仅缓解理论课学习中疲乏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跨越两个层面“阈值”。第一层次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可解决问题并予以消化。通过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对概念描述有初步认识,随后可引入概念图(concept map),让学生通过画图方式理清各概念之间关系,从而构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方法。如通过概念图让学生从逻辑上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中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关系,并进一步延生至会计等式以及财务报表梳理。第二层次是在实现团队目标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取长补短以解决第一层次无法完成的问题。如成立模拟企业团队,站在运营者角度分析组织资金活动。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认知和接受度不同,通过团队活动可以相互加强知识点理解。作为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程度以明确每类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介绍会计名家与会计故事,使得原本较为单调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也可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应用范围,将会计实务数据引入课堂,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三)改革考核方式

基于课程前置实践体验和模拟企业活动,摆脱当前对于课程死记硬背状态,课程考核方式也应有所更新。应用考核和理论考核比例可有所调整,相应增大前者比重,即在保持原有习题类考核方式之上,增加实践参与及团队案例比重。由于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基于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了解资金运行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决策有用。因此,通过应用能力考核,能较为客观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并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评估自身学习进程。

参考文献:

[1]Jan H.F. Meyer& Ray Land, 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2): 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J] (2005) 49: 373-388。

第7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48-02

1 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者布来梅教授及其团队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思想,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学术界认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该思想主要强调3个内容:一是根据工作岗位任务,将所需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把必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工作情境归纳为具体化的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二是以工作过程的业务环节为顺序,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体系;三是在专业能力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对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 工作过程导向在《会计学原理》中的实践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理论知识抽象难懂,但实际操作性强,该门课程中既包括了收银和出纳岗位的工作,也体现了会计核算甚至会计主管的部分工作,在今后会计实际岗位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为了学好该门课程,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为此在该课程中,我们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设计了该门课程的5项单项工作任务和1项综合工作任务。

2.1 单项工作任务

任务一: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类型主要包括三大类票据:一是各类发票的填制与审核,主要有增值税专业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定额发票;二是银行支付结算票据的填制与审核,主要有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进账单、银行手续费收费单等;三是企业内部票据的填制和审核,主要有企业的收料单、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收款收据、工资表等。

(1)能力目标设计:①能填制和审核以上票据;②会正确使用印鉴。

(2)知识目标设计:①掌握会计核算书写的基本要求;②了解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要素;③掌握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基本方法;④熟悉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3)工作过程步骤设计(以湖南仁和有限公司为工作情境):①发给模拟凭证实务单据,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及参考资料,讨论后学生操作;②老师指出要点;③视频展示仿真的原始单据。

(4)成果展示:填制和审核好的原始凭证。

(5)归纳总结:学生根据自己的填制与成果展示,比较出要点,分析自己错误的地方及出错的原因,老师点评。

任务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1)能力目标设计:①能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正确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②会正确使用印鉴;③会装订会计凭证。

(2)知识目标设计:①熟悉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假设、职能、资金运动、会计处理基础等;②理解和运用复式记账法,包括认识会计6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法的特点、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制造企业筹资、生产准备、企业销售、企业财务成果形成及分配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账户及会计核算等;③掌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方法,包括记账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和方法、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3)工作过程步骤设计(以湖南仁和有限公司为工作情境):①根据经济业务涉及的岗位进行分组、分配具体工作任务;②根据上述填制的原始凭证与分工情况,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轮岗进行);③发放通用的记账凭证格式、打孔机、针、线、凭证封面、封底;④审核记账凭证;⑤装订会计凭证。

(4)成果展示:填制、审核、装订好的会计凭证。

(5)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分析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关系、分析经济业务事项及在记账凭证中的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的重要性、装订的注意事项、角色不同在不同工作岗位中的职责。

任务三: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包括日记账、不同账页格式明细账、总账的设置和登记

(1)能力目标设计:①会启用、登记各类会计账簿;②能熟练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完成整套账务的处理;③会对账和结账。

(2)知识目标设计:①了解账簿的意义、分类、启用规则;②掌握和运用各种账簿的设置及登记;③熟悉账簿的更换与保管;④了解科目汇总表等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适应范围和优缺点等。

(3)工作过程步骤设计(以湖南仁和有限公司为工作情境):①根据经济业务涉及的岗位进行分组、分配具体工作任务;②根据上述填制和审核的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与分工情况,要求学生选用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设置和登记有关会计账簿;③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教材和参考资料的提示,自己设置相关账户的账页格式,尝试自己登记期初和本期业务的账簿,并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要点指导;⑤进行对账和结账。

(4)成果展示:①展示学生的三栏式日记账,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多栏式明细账,三栏式总账(根据选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不同,可能还有科目汇总表等);②演示正确的账簿。

(5)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果和演示的账簿,进行对比后,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任务四:财产清查

(1)能力目标设计:①能进行货币资金的清查,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清查;②能进行往来款项的清查;③能进行实物资产的清查。

(2)知识目标设计:①了解财产清查的盘存制度;②掌握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实物资产的清查方法和账务处理。

(3)工作过程步骤设计(以银行存款清查为例):①根据湖南仁和有限公司某月的账务进行银行存款的清查,找出未达账项;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③对银行存款的余额进行分析。

(4)成果展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5)归纳总结:银行存款的注意事项及与其他财产物资清查的不同。

任务五:会计报表的编制

(1)能力目标设计:能编制湖南仁和有限公司某月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知识目标设计:①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种类和编制要求;②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概念、作用及结构;③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编制方法。

(3)工作过程步骤设计:①发放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模板并进行说明和解释;②老师指导编制报表的基本方法;③学生根据上述资料的业务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4)成果展示:①展示学生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②演示正确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后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归纳总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的方法及重点和难点说明。

2.2 综合工作任务

(1)能力目标:①能胜任基本会计岗位简单的单项工作,包括出纳、制单、记账和主管岗位简单的工作岗位能力;②能处理小型企业从“证―账―表”的全套会计流程工作的综合工作。

(2)知识目标:整体知识目标的运用。

(3)具体安排:①工作环境的布局。组成多个小组,每组4人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组成一个财务部;工作中涉及相关机构布局,如模拟的银行、模拟的政务大厅。②工作分组要求。安排每4名同学一组,组成一个模拟公司的财务部,在分组时需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尽量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补。③会计岗位分工原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具体为制定会计机构负责人;简历内部稽核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形成相互牵制的作用;钱账分管。④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及职责。会计主管:主要负责授权批准、稽核检查。其职责有:承担小组的领导组织工作;负责各种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审核;负责空白票据的管理;保管一枚财务专用章;负责会计档案的管理等。出纳:主要办理货币资金收付手续。其职责有: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收付手续,填写结算凭证;负责登记银行结算票据备查;负责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并保管一枚法人代表专用章;负责编制工资发放表和工资汇总表;负责编制各种税收申报和养老保险申报表,并缴纳各种税费等。记账员(兼综合业务处理):主要负责记账工作,处理会计业务。其职责有:负责开具发票;负责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计算;负责成本费用的计算;负责财务成果的核算;负责账簿的登记工作。⑤根据业务操作流程布置工作任务,即建账、处理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记账、期末对账和结账、编制报表、档案管理。⑥成果演示。该部分是在学生做完工作后进行的演示与分析,以便学生发现自己哪些部分做得比较好,哪些部分还存在问题,这样符合学生的感性认知特征,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布置、学生的操练、实物的展示与成果的演示和分析,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仿真的工作平台,让学生真实体验了会计的职业岗位的角色,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会像传统教学那样给出业务的题目,学生始终停留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而无法感受到工作过程。

第8篇

【关键词】 双语《会计学原理》教学 问卷调查 商务英语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准的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商贸人才。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在摸索和探讨中。在目前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会计学原理》被列在了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群中,但没有放在核心课程中,而一些大学如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却把它定为必修课程。笔者认为把《会计学原理》确定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符合该专业建立的初衷和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方向的,因为会计常常被称作“国际商务通用语言”。学生用英语学习了会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国际通用的做法、行内术语和概念,将来他们无论是从事国际商贸的管理,还是营销、宣传工作,都能很好地运用内业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控全局,与外商沟通、洽谈等等。一个从事国际商贸的人,若不懂得“会计―商务语言”,就如同软件开发者不懂得计算机语言一样。

会计学原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整门会计学原理似乎就是围绕“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恒等式,把所有涉及商业运作的事项与货币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归类、记账和报表。期间,商业运作机制和要素尽在其中。因此,学生学习了会计学原理对商务程序就会有宏观的把握。为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前是否有顾虑,是否对会计学有误解,学完这门课以后,是否对这门课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是否感到这门课对他们理解商务知识很有用等,笔者对广西师范大学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开课前后的问卷调查,以期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未来的教学和该专业的新生有所启示。

对学生进行《会计学原理》开课前后的问卷调查,实际上是研究教材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取舍、教学法以及学生的态度转变、投入和学习效果等情况。

二、什么是双语教学

本研究所说的双语教学一般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的PPT(课堂幻灯讲稿)、教师的部分讲解、学生的作业和考试都是英文的,但是术语的解释和翻译、一些复杂过程的解释常常要用到汉语。在课堂上,英语和汉语不仅仅是语码的转化(code-switching),也不是机械的一对一翻译,而是两者互为补充,有机地结合。因为学生用双语学习内容课程如国际会计知识,将来要在国际和中国两种环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所以用两种语言解释同一个财会知识点,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运作体制,又有利于学生把国际商贸知识与国内会计体制和术语联系起来,使之接轨。因此,用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把国内与国际两个商贸环境和体制架上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双语教学是体制或框架的转化,不但让学生掌握英语,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体制。学生在双语教学环境中,在两种商贸环境中游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我国的商贸知识,也要了解国际商贸知识,既要知道国内和国际商贸知识的共同之处,又要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疑,这对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

三、以往对《会计学原理》双语教学的问卷研究

对于用双语讲授《会计学原理》的问卷调查,以往研究常常是在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进行的,问题焦点集中在学习兴趣、英汉授课比例、学生预习和复习时间、可接受程度、原版教材的评价以及对英语的理解程度等。刘胜辉(2009)曾对湖南大学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284名,有240名说有必要用双语教学。学生看好原版教材,但课后能看懂教材的只占16.6%。有学者(如简建辉,2008)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的双语教学,要从汉语向英语过渡。一些基本概念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会计循环、三张报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要多用汉语讲,以后的英语授课比例再逐渐加大。

然而,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涉及用双语学习《会计学原理》的问卷调查研究几乎是空白。商务英语的学生在英语训练方面要较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多一些,但他们的财经知识比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要少。那么,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用双语学习《会计学原理》前后的反应是什么样呢?他们上课前的期待和上课后的反馈又是什么呢?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四、问卷前的分析和准备

1、教材的选择

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趋同。到2006年年底,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王清刚、朱耀,2008)。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在选教材时,最好在国际上大学流行的好教材中选,这样有利于与世界会计体系接轨,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先进、入主流的国际会计学知识。目前,在西方流行的会计学基础教材很多,在教材的内容编排、教学检验、课件的开发、教辅的配套上较为成熟,深受师生欢迎的应属由约翰・J・怀尔德 (John J. Wild),肯・W・肖(Ken W.Shaw)和巴巴拉・基亚佩塔(Barbara Chiappetta)所著的《会计学原理》(Principles of Accounting)了。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购买了这本教材第19版的版权,由崔学刚和饶菁进行适当地改编,在内地出版。这本教材很快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并由崔学刚翻译成汉语版。这本引进的原版教材,大大降低了定价,使得我国学生基本上都能负担得起。这本教材的优点是:一是基础会计知识讲得系统、连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课本从会计的定义、会计的步骤、使用者、基本原则、职业道德讲起,首先围绕会计恒等式的成分和记账原理做了简明扼要地介绍,然后在以下几章中逐步展开讲解会计循环的方法、货币及内部控制、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等概念。很多概念在重复中加深,逐渐触及会计实务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二是理论和实际案例紧密相连。书中每介绍一个新概念,都有具体实例紧跟其后,而且对美国的一些知名企业的做法也在不同章节中有介绍,使读者在学习和阅读的同时也潜意识地了解美国企业的运行机制和文化。课本中常常提及一些受到世界瞩目的大公司(如苹果公司、Sears、沃尔玛、麦当劳)的财务情况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三是概念和术语的定义解释得简洁、明了。每章后面有概念总结、术语表、讨论题和各种练习题。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本较好的引进教材以外,还有其他流行于西方的引进原版教材(如Anthon和Pearlman著的《会计学基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这本教材使用信息差距――填空的方式讲解会计学知识)很好,也可以列在大纲中,供学生参考。西方的内容教学,常常列出很多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不能限于一家之言。

用英语或双语讲《会计学原理》,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国贸工作语言和了解会计学国际语境。国外著名原版教材编写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是西方的,刚接触学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但认真读起来、学起来,学生会渐渐感觉到教材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用国际著名原版教材是值得提倡的,不能用国内英语简化的教材,这不利于学生英语的提高。

2、学习动机教育

在第一节课程介绍中除了强调会计学知识在当今国际商贸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外,还要提及学好它有助于将来参加进入我国的一些国际性证书的考试,如BEC(The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剑桥商务英语证书)、ACCA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证书国际性考试)、AIA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 英国国际会计师公会证书考试)、GG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 of Canada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证书考试)、ASGPA(Australian Society of Certified Practicing Accountants 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证书考试)、G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 美国管理会计师证书考试)等。当今大学生很热衷自己主动去参加各种证书考试,而且见到身边同伴有成功的例子,就会干劲十足。另外,国内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国际商贸人才。

3、教学方法

由于笔者做问卷调查的班级很大(平均一个班有70人左右,每周只上两课时),最终决定还是采用了以讲座为主,讨论、问答为辅的教学形式。讲座在PPT讲多少、怎么讲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子的选择也是备课的重点。笔者还结合在国内外财会工作岗位的经验和体会,用实例、比喻尽量把一些会计学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讲到《应收款项的会计核算》一章,讲到信用卡销售时,笔者问同学有多少用信用卡买过东西,很少有同学举手。笔者就讲解了在美国用信用卡买东西很普遍。从信用卡的申请到信用卡赊账的原理,到还账或过期不还账的后果等,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在选择课本上的练习时,笔者强调案例分析以及每章的综合题,这些题做会了,概念就基本理解了。在初学《会计学原理》时,分辨项目是较难的,笔者常常把分辨项目比喻成中药店分辨草药,并放在匣子里。会计学中的分录过程就是从与经济实体相关的买卖活动和事件中辨别出各笔款项的类别,做相关的归位,如是收入就写进收入项,是花销就写进花费项等,这就像中药店把进货的草药进行分别、称重,再把它们放进相应的匣子中一样。同学听了,感到很有趣,不再恐惧繁琐的分录过程。总之,“实例+比喻”是贯穿教学的核心。把学生带入商务语境,不只停留在翻译术语和概念上,用简单的例子解释抽象的概念,效果较好。

大班课堂搞讨论活动很难,但并不是说除了讲座,交互式的活动就不能搞了。现在有种投票系统,就是给每个学生发一个遥控通票器,上面有ABCDEF选择键,老师把较难的问题打在PowerPoint上,学生选择,投票结果能在PowerPoint用柱状或圆饼图显示。这就能使教师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多少学生还不理解。另外,适当在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做题,进行成对或成组的讨论活动,可以摆脱教师始终一言堂的局面。PowerPoint可以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平台,它不但能取代板书,而且能放录像、贴图像等,但是弄不好,教师容易坐在电脑屏幕后面念讲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笔者买了无线PPT翻页器和长线舞台麦克,在课堂上始终站在学生前面或中间,与学生目光对接,问答不断,效果不错。另外,笔者还在每次讲座后面留适量的练习题,下次课前讲解作业中的疑难点。

五、问卷调查和结果

本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两个班143人,学期开始前和学期结束后做了两次问卷。问卷收回率100%,有效问卷100%。问卷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分析主要运用了Chi-square分析。

在开课前的问卷有8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选项。开课后的问卷除了这8个问题以外,又加了两个问答题:一是问学生学习当中能读懂原版教材的大致百分数;二是自由回答题,让学生写出对这门课的任何反馈意见。下面就两套问卷共同8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做以下分析。

问题1:你觉得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用双语学《会计学原理》吗?

学生对用双语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必要性的期待和学完后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Chi-square检验显示,学生开课前和开课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他们始终认为这门课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很必要的。两次问卷的结果显示,认为用双语学习《会计学原理》很必要和十分必要的占了60%以上,再加上“有点必要”的选项,两次问卷都超过了90%。可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态度始终如一。

问题2:你认为用双语学《会计学原理》(将)很难吗?

对这个问题的前后回答从统计意义上看没有显著差异(p = 0.071),说明学生的预测和实际学习情况很接近,就是用双语学习《会计学原理》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确有一定难度。但是,学期前预测用双语学习《会计学原理》“十分难”的学生,通过学习,人数有所下降。认为“有些难”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总体来说,采用原版教材,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态度积极。

问题3:会计(学)常被称作商务语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间接学习动机的暗示,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告诉学生会计是商务语言,对将来从事商贸活动的人很重要。这个问题只有他们走向了社会,参加了国际商贸活动,才能够清楚了解。学期前后的答案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 0.094),但是同意会计是商务语言这个说法的人数有所增加。

问题4:在商务领域中,非会计人员都不懂会计学。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这个问题也是学习动机的暗示,即间接地提示学生,在将来的国际商贸活动中,非会计人员仍然要懂会计知识。学生学期前后的选项基本相同。这个问题实际上也要等到他们走向社会,从事了国际商贸活动才能真正弄清楚。所以,少数学生学完了这门课以后仍然对这个问题答“不清楚”。

问题5:会计学原理里英文术语的意思与那些词在其他场合中的意义很接近吗?

这是第一个出现学期前后的答案在统计意义上有明显差异的问题(p=0.000

问题6:学会《会计学原理》数学要好吗?

这个问题学期前后的答案在统计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38

问题7:读原版《会计学原理》教材对提高英语有用吗?

对这个问题,在学习前学生的期待显然是高些。学期前后的答案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15

问题8:课外你每周(准备)在《会计学原理》课上花多长时间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在学习时间投入这个问题上,学生在学期前后的答案不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差距,说明学生预计在这个课程上花费的时间与实际投入的时间差不多。统计结果显示,有极少数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所以课外每周花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会计学原理》的人数有点增加,但大多数学生课外每周一般花费1―3小时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在第二次问卷中增加的一个问题是:这门课的《会计学原理》原版教材你能读懂多少英文?请用百分比写出大约数。两个班同学答案加起来的平均数是60.8%。文章前面提过的湖南大学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能看懂原版教材的只占16.6%(刘胜辉,2009)。显然,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要高些,但是真正消化原版教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提高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水平,就要多采用原版教材的内容课,让学生多接触中西语境差异的问题,逐渐适应原版教材的陈述方式、练习类型和习题量。

六、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深知他们不同与一般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在于他们要懂得国际商贸知识,将来要用英语直接从事商贸活动,所以他们渴求学习像《会计学原理》这种传授国际商贸知识的课程。尽管他们的英语水平还不能很流利地阅读国际流行的原版教材,但是他们仍然很愿意去学习。在跟一些学生课外交谈中,笔者感觉到了他们的求知热情,也了解到了他们读原版教材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从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的感受上看,每周上两课时的《会计学原理》,课时比较紧。选用原版教材,教学内容覆盖广、练习多,这就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各章所有的内容。如果每周上三到四课时,可能更切合实际。在教学中,笔者感觉到学生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教师的教育方法的影响,还是习惯于依靠老师以讲座来灌输知识。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能像西方学生那样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外与同学讨论。如果老师能把教学活动由讲座型转向活动型教学,只要活动步骤和目的明确,仍然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也许比单单听讲座学得更多。

【参考文献】

[1] 刘胜辉:高等财经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以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A].教苑遐思: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C].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简建辉:刍谈双语教学在会计学科中的运用[A].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立信会计论丛第三辑)[C].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3] 王清刚、朱耀:试论会计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问题[J].财会通讯,2008(3).

第9篇

(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会计学原理》是财经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专业启蒙性、指导性和纽带作用。传统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可忽视,引入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盘活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做活教学手段。微课程是传统课堂的延生和外扩,而不是简单的替代,两者的有效结合要注重培养教师相关技能和搭建微课程资源平台。

关键词 :传统教学;微课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9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交流形式和交流手段不断地“微型化”。2009年中文网志年会提出“微动力,广天地”的口号,旨在展望越来越细微的信息分享手段和管道,促进社会进步与协作,并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直接效应。近年来,“微产品”与“微手段”不断被开发和宣传,“微博”、“微信”、“微电影”应运而生。“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快易广、传播群体年轻化、传播影响力大的优势不断被放大,“微概念”深入人心。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微课程”悄然诞生。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微课”概念并开展系列应用研究。2012年,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育创新项目在全国范围走红并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迅速在全国教育领域铺开。2012年10月至11月,中国教师报组织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了“中国微课大赛”;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7月,“本科院校微课程教学设计开发与应用”会议在武汉举行,会议围绕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进行宣传和讲解;2014年10月23日,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市举行,会议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与管理信息化”为主题,探讨了包括“中国慕课发展与对策”、“翻转课堂与微课制作”在内的热点话题。此外,全国各地相继拉响了“微课程”的号角,纷纷开展各类比赛和作品展,可谓声势浩荡。与此同时,理论界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与探讨,由最初的“拥护”热、“推崇”热到现在的“批判继承”热,说明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成长环境和发展阶段定位,全盘照搬或抄袭都不可能带来理想的效果。

笔者分析了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的传统教学的优势,找出与“微课堂”的结合点,探索一种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相结合的“二元”教学模式,做到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推动《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渐进式改革,盘活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做活教学手段。

1 《会计学原理》传统课堂教学之优势

《会计学原理》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启蒙性、指导性与纽带作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基础的坚实程度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接受能力。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生存之道。

1.1 基础教育模式的继承,学生乐于接受

根据该课程的基础地位,《会计学原理》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讲授。我国高校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很难变革。倘若在学生未经课堂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厌学或者惧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学而言,不能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取代。

1.2 教师言传身教,有利于师生交流

传统课堂的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比如针对某一交易的会计分录,教师提示借方账户,学生回答贷方账户。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1.3 结合课堂反馈,相应调整教学进度

《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概念为基本组件,原理是在会计概念基础上衍生的规律性的专业知识单元,将基本原理具体应用到会计实务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初学《会计学原理》不能从方法入学,而应该建立在概念与原理掌握的基础之上。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课堂接受知识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教师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便于因材施教。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2 微课程引入《会计学原理》的切入点

微课程有别于微课与慕课。微课程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学生原有的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微课本质上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是教师课堂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仍然是现实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育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型教学课件范畴。慕课(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选修MOOC可以取得学分,可以充实生活与职业生涯。因此,可以从“课件、课程、教学模式”三个核心词去对应把握微课、微课程与慕课的本质差异。此外,微课程是一种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来看,微课程更接近慕课。

2.1 形式“微”、内容“精”、效果“妙”——盘活课堂气氛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常面临着专业学习入门难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学生如何学好课程?这些都成为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话题。通常,该课程的标准课时为64节,包含的内容涉及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会计账户与科目、复试记账、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成本计算、账户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报表、会计规范与工作组织等。其课时长,内容多,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因此,在时间上,《会计学原理》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一般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以内,即每次课程时间为10~15分钟比较合适,因为时间“微”,因而,在内容设计上要精准控制,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体鲜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恰到好处的激发起来,做活课堂。

2.2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活学生思维

“微课程”是“知识脉冲”,通过一节短小的音频、视频呈现某个单一的学习主题,可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可以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讲到借贷记账法时,可通过“会计科目扑克”设计相关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复试记账类型创设“一借一贷”、“一借多贷”“多借一贷” 游戏情形,在“游戏”规则的驱动下,学生将思考、提问与娱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3 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做活教学手段

教师从对微课程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过程中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几分钟内将某一问题讲解清楚无疑是一大挑战,这里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的评价标准,好的微课程应具备以下标准: ①主题突出,简明合理; ②内容科学,逻辑清楚; ③结构完整、 技术规范④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因此,老师要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技术规范,深刻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形成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加强对知识讲解和总结的逻辑性程度。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课堂执行模式。

3 《会计学原理》二元教学模式的落实要点

3.1 二元模式是结合,不是替代

二元模式是指将《会计学原理》的传统课程与微课程的优势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尽管微课程有助于增强课堂讨论效果,然而老师使用时必须能够灵活适应新情况,因为微课程以短为特色,导致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微课程不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微课程是传统课堂的延生和补充,将传统课堂定位在“传道授业”,微课程则定位在“解惑”。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的交流及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通常在《会计学原理》中,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一个重难点,可将此部分内容细分成几次微课,配合图文并茂的音视频,设置任务单和评价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和反馈,任务时分数挂钩,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控制学生的随意性,且节省了教师的批改作业工作量。教师在线跟踪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下次课堂教学。

3.2 培养教师开放教学的技能

微课程所要求的开放式授课方式,显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习惯的:在摄像机前面如往常一样挥洒自如地讲课,或者按照提前编好的脚本在电脑屏蔽上边讲边录音,这些都要求授课教师具有相当的表演才能方可胜任。尽管单播式微课的制作并不需要很多准备,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通常教师自己基本就能应付。然而,对于交互式微课来说,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视觉效果或动画可能需要准备时间长,或者需要额外的技术资源。这些都构成对广大教师的挑战,因而,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大教师培训,帮助转变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可在教师主体结构上设计“二元”模式,让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内容,而青年教师富有创新和挑战能力,承担微课程任务,并且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相互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3 搭建平台,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

信息技术《会计学原理》课程二元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拥有个人教学资源,通常是各用各的,局限性较高,通用性不强。同时,资源是孤立的,无法共享和整合,不能满足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因此,构建课程教学的二元模式,将微课程引入传统教学,需要搭建一个基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平台:①根据教学规律和人的认知,重组《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渐入理性认知;②课程教学内容定位后,调整教学大纲,整合教案资源、课件资源,并适时调整; ③专家讨论,定位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精选微课程的教学任务; ④由年轻教师负责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的组件;⑤引入信息化手段,建设微课程的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形成微课程联盟,面向学生需要,为学生创造移动学习的外在条件,并实现了广大教师的协同教学。

参考文献

1 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管理,2013(6)

2 刘建胜,谢林海.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工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J],宜春学院学报,2013(5)

3 军.案例教学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第10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会计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28-02

大类招生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我院已于2015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制度,这一改革不是简单的相近专业合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会因之产生重大变化。在我院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学专业纳入了大类招生的范围,笔者所授的《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平台课,面临着由于受众变化而引起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调整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的特点

大类招生是一种较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一年半或两年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专业的了解和学习成绩来确定专业方向。大类招生的改革伴随着课程体系的变化,即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我院分专业前课程分为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大模块。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是比较盲目的,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对所选专业的了解也很肤浅,因此,大类招生使学生能够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基点,逐渐加深对各专业的认识,而且随着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点,认清自己的目标,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同时,由于之后专业的选择是一个竞争过程,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意向,结合前期成绩和表现确定学生最终的专业归属。因此,大类招生的双向选择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发现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大类招生的《会计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按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我院会计学类的课程面对两个受众群:会计学专业和非会计学专业。前者需要按照《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基本脉络顺序展开学习;后者则结合自身专业的需要,将上述三门课程的内容综合为一门《会计学》,或者将上述前两门课程综合为一门《财务会计》,再单独设置一门《管理会计》。由于会计学与非会计学专业的差异,上述课程从广度到深度都有较大的不同。我院实施大类招生后,《会计学》成为专业平台课之一,即所有分专业前纳入大类招生范围的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而分专业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进入会计学专业继续学习,其他大部分同学则进入其他专业,因此,他们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换言之,实施大类招生后,《会计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专业入门基础课,对其后续专业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属于专业相关课程,或称为财务通识课,学习目标旨在使自身对会计学知识有初步而又较全面的认识,以期对自身的专业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可见,招生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会计学》课程受众的变化,面对学生未来专业的不同需求,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门课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保证分专业后会计学专业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应能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到具有一定广度的财务知识。

三、基于大类招生的《会计学》课程建设

1.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知识需求,形成“1+2”模式。我院原有课程体系下,《会计学》这门课程是面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内容全面均衡覆盖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大类招生后需综合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形成“1+2”模式。具体而言,《会计学》课程内容转化为以会计学原理基本内容为主体,适当补充会计学原理的拓展知识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部分内容,即以原《会计学原理》、《会计学》两门课程重叠的部分作为基本内容,亦即将会计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另外补充两个方向的相关知识:其一,会计学原理的拓展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补充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其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二者均形成文字补充资料提供给学生,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可能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性阅读。

2.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突破常规的同班授课同一教学要求的传统模式,引入个性化教育理念,按照学生不同的未来专业选择意向分级设计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索全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1)分级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未来专业方向不同,对其而言,课程的性质亦有所区别,其一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二则是其他非会计学专业的财务通识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遵循同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那么很可能造成前一方向的学生学不透,后一方向的学生又达不到一定的广度。因此,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势在必行,可设定为两层次标准: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这是所有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均需达到的最低标准;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按未来专业方向分别设计具体的补充要求,即分别针对会计学专业要求的深度和非专业要求的广度设定提高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2)把握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实施大类招生后,每个教学班中的学生未来专业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在开课之初,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初步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由于此时大多学生对各个专业尚无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因此,需要增加导言的部分,对会计学的基本内容、相关的职业发展以及会计学与其他专业的关系等进行介绍,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适时地通过小问卷及时了解学生专业意向的变动,从而做到针对学生的选择适当地安排和调整个性化的教学方案。(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意向进行选择性学习。在学生初步明确专业意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选择性学习,并向学生明确第二层次,即对应专业方向的提高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意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同学需选读前述第一方面的补充资料,并需完成相应的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以便为将来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有意选择其他专业的同学则要求选读前述第二方面的补充资料,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财务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亦可以阅读全部的补充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最终专业的确定具有不确定性,从我院历年招生情况看,选择会计学的学生最终可能会超出专业的限定人数,因此会鼓励有会计学专业意向的同学同时阅读第二方面的补充资料。(4)合理安排课后的辅导工作。由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基本限于会计学原理的基本内容,补充资料的阅读需在课下完成,因此课后的辅导工作对于学生实现第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至关重要。每周安排一次课后辅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相对于其他专业,针对会计学专业意向的辅导更为复杂。大类招生前,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初级财务会计》课中需完成大量的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这部分内容在大类招生后进入《会计学》补充资料一,另外,为提升教学效果,原有的实验室情景教学也将引入《会计学》的教学中,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进行支撑,因此也会将原《初级财务会计》课中的学生助教制度引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以期能够按照课程设计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大类招生是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招生时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是应对这种形势的理性选择,但在诸多实施“大类招生”的学校中,也不乏最终叫停者,原因是多方面,n程内容的调整不能适应招生制度的变化,难以满足不同专业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以致未能实现大类招生的目的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院大类招生制度开始实施之时,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我院大类招生制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Consider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bout "Accounting" Based on Recruitment in Classification

LIU Xue-ming

(School of Business,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第11篇

“司法会计” (Judicial accounting)一词是外来词,来源于大陆法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入我国。在英美法系中,司法会计一般称之为法庭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有译为“法务会计”)。

我国的司法会计最先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4年引进的前苏联法学理论中,有一法学分支学科《会计核算与司法会计鉴定原理》。后由政法学院主管部门(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将其列为专业的选修课。从此,我国开始了司法会计学的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形式较为单一,法律事务很少涉及财务会计问题,因而除少量会计人员的贪污案件外,司法会计在我国法律诉讼中很少。受司法实践发展的制约,至70年代末,我国几乎没有人对该学科进行专门研究。

1981年7月,司法部在制定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案时,将《司法会计》列为选修课。基于开设课程的需要,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的何联升、许兆铭同志开始涉足司法会计学研究,并于80年代中期在法学专业开设了《司法会计鉴定学》或《司法会计》课程。之后,又有一批政法院系的法学教学人员、财经院校的会计教学人员和检察机关的干部介入司法会计理论研究。90年至92年期间,司法会计专业出版物的发表达到一个鼎盛时期。除一些政法学院、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自编教材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司法会计学概要》、司法学校教材《司法会计基础教程》。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司法会计学教育的需要而开展的。这不免对司法会计学的研究带来一些负面。例如:我国进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路线,大都是直接借用前苏联的理论体系和诉讼中的一些做法。这种研究路线导致司法会计理论的研究出现两大失误:一是受前苏联理论的影响,认为司法会计即指司法会计鉴定,将司法会计鉴定归纳为查帐、查物和写鉴定书,这一观念严重制约了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二是,受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所限,一则是将司法会计活动仅限于某些个别案件,例如:84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将司法会计鉴定解释为“即运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对国家或集体、事业单位中怀疑有贪污行为的财务人员经管的财务帐目进行的一种鉴定。主要解决对财物收支出纳是否平衡,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在财物流转中是否舞弊以及如何舞弊等”;二则,将财务会计错误行为的法律定性问题列入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有些司法会计学或司法鉴定学教科书中,甚至直接将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挪用、偷税、抗税等列为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被长期运用于司法会计学教学和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例如:由于理论上将司法会计检查与鉴定混为一谈,我国诉讼法中至今没有关于查账的具体规定。再如:因受这类观点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超出财务会计问题的范围出具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本应出具有罪证据但实际出具了无罪证据(但法官仍作为有罪证据采信)等混乱局面。

笔者从1984年开始研究司法会计的学科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司法会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应当符合性、合法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因此,在司法会计理论研究中,以诉讼立法精神和刑事侦查学原理为指导,借鉴法医学等学科的体例,采用了先进行基本原理研究后建立实务操作理论系统的研究路线。通过十多年的业余研究,完成了“司法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课题。提出了将司法会计从理论上和实务中均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两大分支的“二元”立科思想。在理论体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司法会计学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为基本结构的“二元”理论模式;在研究成果方面,从学科原理、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和实务理论等方面解决了将司法会计检查与司法会计鉴定进行分科的所需的一些理论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主张逐步推行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由案件承办部门和技术部门分别主持,以及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只回答财务会计问题的做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1995年起将“二元”司法会计理论运用于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

从司法会计活动看,在笔者接触到的中,尚未发现建国前有关司法会计活动的具体记载。但我国唐朝将管理百官俸料、赃赎的比部司置于刑部管辖,宋朝有过延续。这一做法与刑部处理官吏职务犯罪案件需要比部司协助查帐是否有关尚不得所知。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公有制经济的建立,财务会计技术的应用得到普及,诉讼机关在查处贪污、投机倒把、偷税等案件中开始出现会计检查和会计鉴定等司法会计活动。受政法院校开展司法会计学教学活动的启发,1985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部门提议,基层检察机关开始配备专职司法会计技术人员,逐步建立了司法会计专业技术门类。全国检察机关已配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逾千人,每年检案万余件,在协助侦查部门查账、提供司法会计检验鉴定结论,保障了诉讼的依法进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开始进入总结提高阶段。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还加强了司法会计学的职业教育工作,全国举办了18期司法会计专业人员上岗培训和两期侦查人员培训。80年代后期以来,法院在审理一些民事、行政案件时,也开始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问题的司法会计鉴定。近年来,审判机关、公安机关也开始酝酿配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开展司法会计技术工作,并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司法会计学职业培训。

二、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现状

学历教育方面,目前我国在法学本科专业中进行司法会计学选修课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政法院校和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至今几乎没有开课(或以会计学课替代)。我国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开设了司法会计专业或司法会计方向的本科教育体系,西南政法大学、人民大学有几位司法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亦有博士研究生涉猎该专业研究。为了开拓教育领域及适应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的财经院校曾试办过司法会计学专业证书班,有些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则开设了司法会计鉴定课。

职业教育方面,我国检察机关比较重视对司法会计学的职业教育,除司法会计专业人员上岗需要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外,对侦查、起诉等业务人员也进行一些司法会计学教育活动;公安机关已从99年开始对经济犯罪侦查人员进行司法会计业务培训;法院系统虽尚未将司法会计学单列为职业教育的,但在司法鉴定业务培训中已涉及了司法会计鉴定的内容;作为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的司法部目前正考虑编写司法会计学职业教育教材,以并酝酿在律师及司法会计学鉴定人中进行司法会计学职业教育。

应当说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已近40年,但到目前为止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普及性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差距较大。影响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

(一)从主观方面讲,对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是制约司法会计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由于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不足,导致司法实践及司法会计学研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取证难或不会应用司法会计技术查处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业务事实。由于大多数刑事警官、检察官、法官和律师都缺乏必要的司法会计学知识,多数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尚不掌握通过司法会计检查来收集书证的基本工作技能,也不清楚通过司法会计鉴定应当和可以解决那些财务会计问题,所以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出现这样一些情形:(1)遇有需要收集财会资料证据问题时,不会收集或不能正确收集,导致许多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刑事案件无法侦破;(2)涉及利用财会资料证据证明问题时,不能正确利用这类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有的不能正确判断证据的含义进而将有罪证据作为无罪证据使用或反之,有的则不能正确判断证据的真实性进而以假当真,这是造成一些案件错诉错判的原因之一;(3)对需要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形不送检或提出不适当的鉴定要求;(4)不会收集司法会计鉴定所需的检材至使一些鉴定无法进行,等等。如何使大多数刑事警官、检察官、法官和律师掌握必要的司法会计学知识,这是法学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是,司法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只有为数不多同志在兼职进行司法会计理论的研究。从诉讼业务的需要讲,全国至少需配备两万人左右司法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而全国现有在岗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仅千余人。人才缺乏所造成的后果是:首先,已造成司法会计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被动;其次,在司法实践中,一些诉讼机关的证据收集活动受到司法会计技术方面的限制;第三,即使已配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的一些诉讼机关,也出现了因技术力量不足而不便进行司法会计检案或草率检案的情形。

三是,现有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目前从事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以经济法学专业人士为主,大多缺乏研究司法会计学的必要理论基础;诉讼机关已配备的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则主要是从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选调来的,其专业技术水平大多还处在应付诉讼的阶段。由于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给专业理论研究及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一则,我国研究司法会计学的虽不长,但已经走了许多弯路,一些研究成果的运用已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不少危害,究其原因,司法会计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属主要因素之一;二则,许多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尚缺乏开展司法会计业务所需的法学、司法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因而导致司法会计实践中经常出现违法检案和技术性错检的情形。

(二)从客观方面看,理论研究成果中的偏颇、司法实践中对证据要求不高、教育机制方面的欠缺以及缺乏必要的客观环境等,也对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开展形成了障碍。

首先,从已发表并投入法学学历教育的司法会计学研究成果看,过于偏重对会计学的介绍和审计理论的移植,缺乏对司法会计学的许多基本理论的揭示,是我国多数司法会计学书籍的共性。这些研究成果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误导:一是,认为司法会计学教育必须会计学教育为前提,似乎法学教育中无法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这是导致法学教育中忽视对司法会计学的教育的原因之一;二是,认为司法会计仅指司法会计鉴定,因而司法会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司法会计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不需要和掌握司法会计学知识,在法学教育中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无用”;三是,认为司法会计与审计无技术上的差异,大量地引用审计学的内容,给人以司法会计学完全可以由审计学取而代之的印象。这些偏颇理论的误导,致使人们对在法学教育中是否需要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产生疑问,而这一疑问如果不加以解决,也就难以讨论司法会计学教育问题。

其次,从法律诉讼实践看,我国历史上一直采用以言词证据作为主要证据的诉讼模式,法官对口供、当事人陈述及证言比较重视,对其他证据都显得不太重视;在通过技术活动取得的证据中对法医活动所形成的证据比较认同,对司法会计活动所形成的财会资料证据、司法会计检查笔录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等证据常常显得不太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司法会计活动在诉讼中的重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例如:目前许多案件在缺乏必要的书证情况下,案子却照常进行审理和判决;一些刑事案件都是在犯罪嫌疑人不供认犯罪的情况下才想到要进行司法会计鉴定,但常常因事过境迁无法获取检材,司法会计鉴定也无法进行。由于司法实践中对司法会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因而对法学教育中的司法会计学教育也必然产生不良影响。举个例子:目前法医活动在各类诉讼中的应用量不足司法会计活动应用量的一半,但由于法医活动在诉讼中被重视的程度远远高于司法会计活动,所以,几乎所有法学院系的法学学历教育中都有法医学选修课,但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法律院系都没有开设司法会计学课程。

第三、教育机制方面的缺陷,主要是计划教育机制对司法会计学教育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司法会计学教育有跨学科教育的特点,而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是专科教育机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跨学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司法会计学教育包括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类,其中,普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从事立法、法学研究和司法实际工作的人员,而专业教育的对象的主要是从事司法会计学研究、教学和司法会计鉴定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教育机制,司法会计学的普及教育应当由法学教育部门承担,而司法会计学的专业教育需要会计学教育部门承担。但实际上,由于法学教育部门对司法会计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师资、课程设置方面都不愿意做适当的投入;而大部分会计学教育部门因目前尚未受到学生就业困难的困扰,所以也不愿意进行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投入。

第四、司法学教学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司法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需要复合型教学人才,教学人员既要熟悉法学又要熟悉会计学。这种复合型教学人才理应由大学负责培养,但按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很难完成这类教育人才的培养。

另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我国于1992年便筹备成立的司法会计标准化委员会至今尚未果,致使司法会计专业活动缺乏必需的专用技术标准。

通过上述的展示,已足以说明在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述问题的解决,固然涉及到立法、司法等各方面的改进,但从法学教育的角度看,如果能够加强司法会计学的教育工作则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例如,通过司法会计学历教育的改进和职业教育的加强,可以提高司法会计、立法及从事实际诉讼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带动整个诉讼、法学研究和司法会计活动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对于适应我国司法实践发展的需求,提高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立法及法学教育以及与国际接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是我国司法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及未来的诉讼活动中,司法会计活动将成为大量案件诉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刑事诉讼要求看,强调以证据定罪、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益的保护,是修正后刑事诉讼法律的一大特色。这在客观上为司法会计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动力。例如,获取有罪证据已被规定为预审的前提条件,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侦查中,那种先录口供后取财会资料证据的做法已被否定,取而代之的将是先进行司法会计检查收集线索和财会资料证据并对相关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司法会计鉴定,查明有犯罪事实后方可进行预审。(2)随着刑法的不断补充,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类型已成倍增长。这一新的形势给以经济犯罪侦查技术对策为研究对象的司法会计检查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根据79年刑法,案件本身包含财务会计事实的案件仅有二十余种,而97年实施的新刑法,此类案件已有一百多种。由于不同类型犯罪在手段、涉及财会业务的方面存在着差异,就需要理论上不断地提供新的司法会计检查和对策。(3)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主义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和全新的财务会计事项。因此,未来涉及经济的各类诉讼案件中也会出现更多的财务会计问题需要通过司法会计鉴定解决。例如,证券、期货问题的鉴定是在90年代初才被提出的;而目前的产权重组中所出现的财务会计事项便是以往经济案件所不可能涉及的。司法会计活动的日益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掌握司法会计学知识和技能的诉讼人才,而造就这类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试想,在未来的诉讼中,不懂得或不了解司法会计学的诉讼人员,如何能全面地收集证据?如何能真正地公正执法?也可以这样说,司法会计学教育是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的需要。

(二)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是提高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需要

我国对司法会计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不到20年,虽然介入这一研究的同志不足20人,但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司法会计学理论体系框架。与国外现有同类理论研究成果相比,我国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已有明显的优势,但实务性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而实务性理论的研究涉及各类不同的诉讼和各种经济方式、经济核算内容,决非少数理论研究者所能够承担。为了提高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水平,高等院校有责任担当起高层次司法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这将为进行司法会计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随着司法会计学教育在法学教育中地位的提高,也可以促使一批通晓法学和会计学人才转向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

(三)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立法水平

司法会计活动,是诉讼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诉讼法律中,仅有关于司法鉴定的一般性规定,缺乏各类具体的司法鉴定规范,也没有关于司法会计检查的具体规范。后者使得我们现实中诉讼人员进行查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使司法会计检查处于无法可以的尴尬地步,更谈不上强制进行司法会计检查。这些立法缺陷,与立法者缺乏司法会计学教育不无关系。当前,我国正在酝酿制定证据法,而财会资料证据、司法会计检查笔录、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以及司法会计检验结论等通过司法会计活动所取得的证据,都应当是证据法所需要研究的立法问题。另外,司法会计活动属于技术活动,除了一般法律的规范外,还需要有与法律相联系的技术标准做依据,其中,专用技术标准的制定是离不开相关立法指导的。所以,司法会计学教育不仅只是培养司法会计实践所需的人才,即使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也需要通过司法会计学教育提高素质。

(四)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有力于完善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

司法会计学是司法实践中面极大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法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司法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看,它所研究的司法会计活动类型、司法会计活动机制、财会错误原理等内容,都是涉及到诉讼活动的分类、诉讼原理及社会行为的法律性质等重要法学理论;从司法会计检查学内容看,它所提供的司法会计检查程序、嫌疑账项的发现及查证方法,是法学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诉讼原理;从司法会计鉴定学内容讲,司法会计鉴定范围、司法会计鉴定的提请与组织、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表达要求等内容,也是法学理论中应当揭示的一些原理。因此,司法会计学是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司法会计学教育理应成为法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说,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开展,则必然对法学教育体系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五)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的发展,会计与法律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法律事务中也将会越来越多的涉及到财务会计问题。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升温。据《消息》报道,早在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就发表了对未来热门职业的跟踪调查结果:在美国20大热门行业挑选出的20种热门工作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领域中的“法庭会计”。我国近年来会计学界也有人士发表文章探讨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问题,一些文章还认为,法务会计是适应21世纪的会计人才。这些都表明培养司法会计学专业人才,既符合国际上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也是发展国内、国际经济所必需的。

四、我国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展望

(一)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层次及目标

司法会计活动的内容包括财务及账务的检查、帐务验证、鉴别判定和证据审查等。因此,在法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部门进行司法会计教育的层次和目标是不同的。

首先,在办理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应用到司法会计技术,因而所有的刑事警官、检察官、法官和律师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司法会计技术,但对司法会计学掌握的层次要求会有所不同;其次,所有涉及经济法学(含经济刑法学)、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研究的人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司法会计学原理知识;第三,专职从事司法会计活动的人员(主要是指司法会计学技术人员)则需要全面掌握司法会计学的原理及各种司法会计技术。

根据对不同职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司法会计学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是普及级教育。普及级教育的对象是主管及办理一般诉讼业务的诉讼人员和法学专业的在校生。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司法会计学的一般原理、司法会计取证手段、组织司法会计鉴定以及审查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能力的法律(法学)人才。

第二层次是业务级教育。业务级教育的对象是主管、办理涉及经济业务案件的诉讼人员和经济侦查专业的在校生。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司法会计学的一般原理、各种司法会计检查的手段、组织司法会计鉴定以及审查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能力的法律(法学)人才。

第三层次是专业级教育。专业级教育的对象是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含注册会计师)和司法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全面掌握司法会计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从司法会计学教育的内容看:第一层次教育,主要是有选择的开设《司法会计学概论》,首次教育约需20至70课时;第二层次教育,需增加司法会计检查学,首次教育约需140课时;第三层次教育,则还需要增加司法会计鉴定学和鉴定实务,首次教育约需260课时。

(二)司法会计专业的设置

20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曾呼吁在综合性大学开设司法会计学专业,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大学教育的开展来推动司法会计学的研究,但未能引起共鸣。90年代,一些财经类院校普遍设置了法学专业,笔者也多次与此类院校的会计学专家探讨开设司法会计专业或方向问题,结果也是常常碰壁。会计学界人士对开展司法会计学教育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较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二是,师资难寻-会计学专业的老师们因看不到司法会计学的前景都不愿转行搞司法会计学教学;三是,不承认司法会计学的专业性-认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司法实践中再进行。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当开设司法会计专业(或方向),该专业将于2010年前形成竞争趋势。一则,司法会计学专门人才的市场较大,且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是未来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向;二则,与目前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相比较,司法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还要多,既然注册会计师可以设置专业方向,司法会计更应当开设专业方向;三则,司法会计学虽然属于应用学科,但由于其所依托的学科-财务会计学比较抽象,其学科内容较法医学、物证学更为抽象,而学历教育中应当集中解决比较抽象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边干边学的应当以较为直观的学习内容为主。

目前,有些会计学界人士提出,可以通过法学和会计学的双学历或双学位教育来解决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可取之处。但应当指出的是,在双学历或双学位教育中应当处理好司法会计学的专业教学问题,司法会计学科是有其独立性的,并非是会计学与法学的简单相加。

(三)司法会计学教育的急需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是,应当提高重视程度。无论法学的学历教育部门还是职业教育部门,都应当把司法会计学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一些切实措施,把司法会计学教育开展起来。

二是,师资的培养问题。应当通过研究生教育来培养一批司法会计学的教师人才。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教学困难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大学教授与相关部门科研人员联合带研究生的做法解决。

第12篇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新准则是我国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次会计改革与以往不同,新准则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不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在观念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不但对原准则做了较大改动,增加了22项新准则,而且引进新方法,普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理念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施行,随后会逐步推广到所有大中型企业,但数量占95%以上的小企业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其他未执行新准则的大中型企业也需要经过数年时间过渡,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准则与原制度仍将并存。这将给会计教学及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新准则对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新准则的颁布改变了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影响了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一般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或“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为主体内容的学科体系。笔者主要分析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一)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

现行会计学原理主要以原基本准则、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来编写,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一般原则”的修改及更名、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及重新定义、对有些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修改等方面。而会计的基本理论如“借贷复式记账法”、“会计恒等式”对大多数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等内容并没有改变。可见,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最新出版的会计学原理教材面临的尴尬是介绍的基本准则的内容是新的,而业务核算依据的制度却是旧的。

(二)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影响

中级财务会计侧重介绍工商业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主要依据是原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在1997年至2002年间陆续出台的16项具体准则。虽然2005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但两者对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原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规定为依据。两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会计科目设置减少,对有些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方面予以简化,如对财产清查、材料、资产减值、长期投资、所得税等方面的业务会计处理方法都较《企业会计制度》有所简化。因此,“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一般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主,在讲授时简单介绍其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异同即可。但新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即使对企业一般业务的处理,两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如《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是一个应用面很广的准则,原来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一般都要介绍这种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为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业务举例,但在新准则中,职工薪酬从定义和内涵的规范到会计科目的设置再到会计处理的方法都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有所不同。类似的业务还有不少,核算的范围也由以前偏重工商业逐步扩大到了涵盖金融保险行业和农业、采掘业等,这么多内容要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介绍显然比较困难,而且如何对上述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影响

高级财务会计一般介绍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如物价水平会计、破产清算会计、企业合并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内容。新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其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准则项目,这些内容不但更新、更多而且更复杂。要在“高级财务会计”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及方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中如何体现也面临与“中级财务会计”同样的问题。

可见,现行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已不适应当前新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现实要求了。

二、对策措施

(一)确定会计学课程体系

这是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会计学课程体系可以按现行体系设置,也可以根据新准则的特点重新设置。

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即设置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为主的学科体系,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仍保留目前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级理论与实务体系。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新准则下,不论是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都难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大量增加。因此,按现行体系设置需要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若按新准则旧制度并存的特点,可以将体系设置如下:“会计学原理”、“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和“小企业财务会计”等。取消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划分,将准则中的内容按企业的特点有选择地编入到不同的课程中,如将股份支付、每股收益、关联方披露等与上市公司密切相关的业务编入“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小企业财务会计”比较特殊,是以原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规定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的,而且在实践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应用这一会计制度。因此,应另开一门课程以满足实践工作的需要,这样也不至于造成上课逻辑思维的混乱。笔者倾向于按新体系设置会计学课程体系。

(二)重新界定与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

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在新准则下,各门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就有必要重新进行界定与整合。“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的界定与整合相对简单。其重点介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按新准则的内容进行调整,教材的行文和体例、反映的会计理念以及基本业务处理以新准则为依据即可。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新界定与整合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两者究竟按什么标准划分一直存在争议。新准则下,其内容界定与整合更为复杂,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重新界定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目前对两者内容划分的标准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依据。在划分两者的内容时除了考虑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以会计事项的普遍性为依据进行划分以外,一般还应考虑高级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两者共同构成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有选择地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所得税、股份支付、企业年金基金、生物资产、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具体准则的内容放入高级财务会计,取消物价水平会计、通货膨胀会计;而新准则中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房地产会计、租赁、外币会计、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资产减值、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每股收益、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外币折算等应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进行介绍。

2.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其中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整合是一个难点。伴随着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衍生出的新的经济业务,现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早已多得仅靠一本教材难以承载下来,而新准则的内容更多,再加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都要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介绍,笔者认为应以新准则的内容作主线,《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作为参考及比较的内容附在相应内容的后面或者不涉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只介绍新准则的内容。

此外,新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计量方法更复杂也更为系统。其中,基于货币时间价值基础的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大量应用,被公认为新准则的亮点。为此,很有必要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专设一个内容,对计量方法及属性进行系统的介绍,而货币时间价值作为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也应在此内容中进行简单的介绍。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的内容整合相对要简单一些,但也面临一些与上述相同的问题。

3.要考虑如何对整合后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现行中级财务会计一般按会计要素对内容进行安排,但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现行中级财务会计对内容如此安排,不但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而且还会导致专业理论条块分散,凝练度不够。例如,现行中级财务会计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理论知识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而新准则中就有资产减值这个具体准则,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中级会计学的内容安排应改变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做法,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按企业的资金循环过程对其基本业务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此内容中合理渗透一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应按系统性较强的具体准则进行安排,以提高专业理论的凝练度及系统性。至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按照具体准则的内容进行安排。

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发生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也应随之进行改变。

(三)在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

若按新体系设置课程,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课程门数将增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方面都相应会受到影响,从而也将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因此,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计划是否作大的调整,即是否增加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学分及课时。如果不作大的调整,可以按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开设“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和“小企业财务会计”中的部分课程;如果作大的调整,则其他课程的门数和课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只需适当增加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的课时,会计学原理的课时可以保持不变。

教学计划确定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善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

本着“理论够用、适度”为原则,以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及方法为主,教学内容可以实行开放式的课程内容结构,打破课程的理论体系,不要过于追求内容的全面完整。由于新准则的内容太多,因此,对具体准则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介绍,教师授课的关键在于解析难点、启发思考、提供参考资料,其余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理解、把握和总结。

2.在教学目的方面

以会计理念的传授为主,培养学生应有的会计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新准则与国际接轨,与我国过去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有关会计制度相比,已有相当柔性空间,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贯穿其中。若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