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时间:2023-06-04 10:4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湖湘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湖湘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中职学生;职场;职业素养;影响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文化似乎有着比知识更重要的影响。知识日益显得有些浅层,而文化却被认为更有内涵、更有底蕴、更绵长深厚。那么湖湘文化由于地理区域的缘由而生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这种湖湘文化的精神骨髓究竟是什么?它对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教化?尤其是对大教育里小众的职业教育的孩子们会有怎样良好的职业引导和培育?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的精髓

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湖湘文化即是湖湘大地人们的一种特别物质和精神的传承。它的精髓特质是什么?大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人,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二、职场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品质要求:

(一)忠诚:员工对企业忠诚,全心全意,不旁逸斜出,把企业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把自己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把重心放在为公司企业效力上,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责任,有担当。

(二)严谨

讲究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颗螺丝钉的松紧,一根绳索的粗细,一行间距的宽窄,一个动作的规范与否,都影响和决定公司企业的产品、形象的优劣,所以,讲究细节,严格规范,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是职场非常重视的个人品质。粗枝大叶,鲁莽大条只会给职场带来不可限量的灾难。

(三)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合作的团队是松散无力缺乏战斗力的组织。相互不服、互相拆台,专搞个人的小诡计的员工是职场的害群之马,将会很快被职场所抛弃。

(四)创新

员工有无创新精神,有无开拓意识,决定了公司企业有无未来。员工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公司企业生存的命脉,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

(五)乐观

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发生十三连跳的事件曝光后,几乎毁了这个将工厂开遍全球的知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健康的心理品质、乐观开朗的情绪表达,逐渐成为职场关注的个人素养,有了困难,不气馁、不消沉、不低迷,而是积极面对,开动脑筋寻求方法与出路,寻求救援与帮助,这才是职场所需要的员工,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失败,就拿仅有一次的宝贵性命当儿戏的人。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在湖湘文化的精华里,觅得职场所需的个人职业素养的根本点和契合点。

三、将湖湘文化的精华渗透到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中去

(一)挖掘湖湘文化历史,提炼湖湘文化 的典型事例,编写校本教材,将湖湘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课堂里去。

(二)开设湖湘文化专题讲坛邀请湖湘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做专题讲座,让学生接受大家思想的熏染。

(三)做好湖湘文化的宣传工作。利用板报专栏、广播图书、墙绘书法等多样形式来营造湖湘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身浸其中。

(四)组织学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表达、自我感动中成长。

第2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湖湘风格;古筝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7-01

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其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1]古筝曲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以及其他艺术进行了融合,出现了多种流派,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湖湘地区的古筝曲虽然没有形成独特的流派,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依旧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十余首较具影响力的作品。[2]本文以湖湘地区丰富的古筝文化为切入点,对其地域文化与古筝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湖湘文化对古筝曲的影响

(一)南与北的珠联璧合。目前,古筝共有九大流派,九大流派又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派”代表为潮州、浙江;“北派”则是山东、河北。[3]湖湘地区正处于连接南北的中部地带,这也决定了湖湘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融合了南派古筝的含蓄婉约,又吸收了北派古筝的热情奔放,形成了属于湖湘的独特风情。在随后的发展中,湖湘古筝曲既能表达北派的大气、强悍,又能演绎南派的细腻与温文尔雅,南北两派的特点与湖湘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近年来,古筝再次在我国“崭露头角”,湖湘古筝曲借助了湘南民间音乐资源,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湘南古筝曲,这些古筝曲不但保留了传统精神,同时也糅合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赋予了湖湘古筝强烈的时代感。

(二)新与旧的交相辉映。自古传承的古筝曲精品是湖湘古筝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湖湘地区的古筝艺术家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意识,通过大量民歌资源对传统古筝曲进行了改编,赋予了传统古筝曲新的生命。这也正是湖湘古筝曲影响力愈来愈大的原因。湖湘古筝曲在传承了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多种流派、风格的精华,最终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使作品不但富含传统意蕴,也兼具前卫、现代等风格,这是古筝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其对世界、人生、历史的理解与创新。

(三)湘南的隽永水乡。上述提到,湖湘的古筝曲受到南、北两派的影响,最终的创作也具有两派的意蕴。但实际上,湖湘的古筝曲除了受南、北两派的影响外,还与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有所关联。如李赛君、王佑贵两位老师的作品《汨罗江上》,便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民间文化。该作品对汨罗江上一年一度的赛龙舟习俗进行了描写,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寄托与哀思。该曲通过古筝琴面与岳山部分的拍打,表达赛龙舟场面的激烈,开辟了湖湘古筝曲创作的新纪元,在湖湘古筝曲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又如《湘舞》,该曲将现代作曲技术与湖南花鼓戏相结合,采用多调连环叠置排列方法使乐曲在横向的调性变化、纵向的和声纽合,以及调性费置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除此之外,诸如《浏阳河》《洞庭新歌》等湘湖民歌改编的古筝曲也数不胜数,这些古筝曲将湖南的隽永水乡体现得淋漓尽致。[4]

二、湖湘风格古筝曲《洞庭新歌》赏析

《洞庭新歌》由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创作,该曲主要根据湖南民歌《洞庭鱼米香》改编而来。[5]乐曲对泛起层层涟漪、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也表达了居住于洞庭湖附近的,朴实、勤劳的农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喜悦的情感。乐曲通过双抹弦、连抹、双托、连托等技法,使得最终的音乐效果更加生动,尤其是左手的吟操按滑,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渔舟之上,一边摇曳着小桨,一边欣赏着湖面上的美景。同时,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也使人们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情景。将湖湘地区的人文特点、自然美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湖南的当代古筝曲无不深深烙上了湖湘文化的印记,形成了独具湖湘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诚然,湖湘地区的古筝曲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或多或少对湖湘当代古筝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相信不远的将来,湖湘古筝必会再次突破自我,在世界舞台上一鸣惊人。本文就湖南地域文化对湖湘风格古筝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湖湘地区古筝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龙昱冰.探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教学发展--以湖湘风格古筝曲为例[J].音乐大观,2014.

[2]王月明.论湖湘地域文化与本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4):9-10.

[3]张晓璇.北方地域文化对北派筝乐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3.

[4]张俊.湖湘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与文化特征――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订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第3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地域特征;高校建筑

一 湖湘文化特征

湖湘文化指以传统理学心性之道和践履思想、乡土情节为内核,讲求经世致用,以区域自觉和乡贤崇拜来延续自己的传统,不断强化自己在各方面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长期以来一直稳中发展,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其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在传统理学、实学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长期以来,湖湘文化也一直受到格外关注,有关论述十分丰富。湖湘文化对高校的影响到底在哪里?高校校园建筑对其反馈又是什么?本地文化与文明传承的校园双方怎样相互之间体现达到深邃的内涵,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解释。

二 地域文化与高校

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职业人始终围绕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无时无刻不打上地方经济发展的烙印。因此要健康的发展高校特有的文化,必须注重地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使校园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不断提高学校软实力。一方面,高校的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已深深地打上了其印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在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同时,推动着地域文化的发展与重构,对地域文化的建设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 湖湘地域文化对高校建筑的影响

湖南在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发生很多深刻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建筑的改建和扩建。为了满足更多的学子们读书的向往,教学楼实验楼的新建势在必行。但如何能把教学楼建设得更好,更有湖南文化的“湘味”,(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等)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作者通过走访长沙市的几所高校发现了有趣的规律:1)在外观和颜色方面,以往的建筑从外观来看陈色较老,很少一些让人印象深的嚼头,颜色单一,有些甚与水泥的颜色一致,但这类建筑实用性强反应了湖湘文化的务实性。以前的教学楼很多分隔都是宽大且来头很高的空间,适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做各种有利于学习的任何事情。教室简单朴素,各种摆设充满格调,学习的氛围涵盖于此。在里面做演讲、教学、实践,各种知识的交互等反应了湖湘文化对湖南人教学的经世致用。建筑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其场所精神即重视建筑空间与精神交流。2)在政治方面,湖南人表现出忧国忧民论调,以读书和激扬文字投入到社会上工作,很多人做出了不朽的篇章。到现在为止坚韧不拔依然是湖南人的作风也是湖湘文化对此的反应。其高校建筑表现在宏大,气派,威武且不失格调,建筑各个层面和结构表现出学校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个性迥异。3)在文化方面,湖湘文化更是表现出民族,民俗,民风,不仅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和做法还吸收同化一部分外来文化,充实了湖南文化。其在建筑上表现为江南水乡挑脚楼屋檐,琉璃瓦也换成青蓝色不失为水乡的味道。宽厚的屋顶已经成为一种表现手法。4)在地域方面,有形式怪异的楼出现,融合了外来建筑的味道其建造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有很少的建筑为形散神不散,让人看了回味无穷正因如此湖湘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与精神思想在建筑的创作上表现出更好的亲和力,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5)在气候方面,有隔温隔湿的能力和充足的散热空间。湖南由于岭南山脉的遮挡导致在长沙城区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对建筑要求较高,所以在隔湿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使房间保持干燥。何镜堂院士曾经说过“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包涵人们日常起居,思考行动的精神空间。所以在地域方面它对湖湘文化的表现则是以建筑格调群落化。例如长沙岳麓区的大学城,湖南师大,湖南大学(图一),中南大学(图二)的建筑常常相互交叉混合。红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湖大师大都具有。宿舍楼集群化也有很大的相似处,各层排布紧密,空间利用充分,结构合理均匀。

四 地域民居建筑风格对高校建筑的影响

湖湘文化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文化形态。反映在建筑规制上则体现了其严格遵循着自家礼法传统,反映出高下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以正屋为主体,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厢房、杂屋沿轴线均衡展开这一规制森严的建筑格局是湘中、湘南地区大宅院的普遍特征。这些深宅大院内部又有大大小小的小庭院,共同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院落。所以湖南地域建筑在古代都是以挑脚楼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在有些镇子上甚至还有江南水乡青瓷白砖的特色;还有重檐攒尖制式一种古典建筑符号。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湖湘文化对民俗的表现多于对高校建筑的寓意。湖南人在意志上的体现如:“务实,蛮干”等应从多角度来对建筑进行雕刻和诠释。如何表现“务实”;如何表现“蛮干”在建筑形态上带给人强烈的家乡文化和氛围,应多一份思考少一份平淡,从精神文明层次去表达具有营造名族文化的作用。

五 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主题;餐饮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1-02

一、湖湘文化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主题餐饮空间是通过对餐饮空间的设计来表达一种中心思想,其表达的设计观念在整个空间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以至它能够主控和指导餐饮空间设计风格的形成。主题是餐饮文化空间环境向目标顾客群体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经营观念,也是餐饮企业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的一种体现,承载着企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使命。一个个性鲜明的餐饮空间只要顾客走进去就会被主题深深地感染。

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从本土文化出发,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从湖湘文化中提炼餐饮空间设计主题,在传统与现代,时尚与民俗,餐饮环境与文化之间找准切入点,营造具有湖湘文化特点的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必须提上日程,它是湖南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是餐饮行业服务品质提升的需要,是消费者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湖湘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地域文化形态,让其恰到好处的应用于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当中,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目前,湖南餐饮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餐馆、酒店的档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长沙市现有旅游星级饭店、宾馆86家,这些星级饭店在装饰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十分注重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数以万计的单一经营餐饮的社会餐馆和酒店,在建筑风格和装修装饰上也喜欢通过融入文化艺术特色,来改善环境,提升品位,使消费者在就餐时就能享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在湖南,餐饮企业现代营销理念不断增强,提升餐饮文化内涵蔚然成风。百年长沙、长沙窑等主题鲜明的餐饮企业,将长沙历史悠久的餐饮文化底蕴渗透到餐饮产品和就餐环境的创新之中,这些优秀的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的餐饮文化品位。但是,在当前的湖南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餐饮文化空间设计整体水平欠佳,设计中雷同现象严重等。面对这些问题,探讨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空间类型,能为当前的餐饮空间设计提供思路。使餐饮空间设计更加多样化,从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二、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空间类型

(一)以风景名胜古迹为主题形成的餐饮空间

一个地域的自然景观及山水形貌(尤其是那些有着天然景观资源的山水城市),构成了城市自然空间的基本格局(平面)和总体轮廓线(竖向及纵深),成为城市地形地貌韵律变幻的自然美感要素,形成了不可重复的千姿百态的视觉景致,从根本上丰富和确定了城市的画面效果,并成为区分于其它城市景观的识别要素。这些个性化的特色风景往往被我们应用到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当中。

在中华辽阔的大地上,诸多旅游景色中,湖南无疑是一块神奇、浪漫,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土地。就旅游而论,湖南既是大自然“秀甲天下”之境,更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在湖南旅游黄金通道上,贯穿南北的是衡山、炎帝陵、岳阳楼与八百里洞庭。而纵横东西的则是古城长沙,伟人故里韶山、花明楼,诗情画意桃花源,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湘西边塞小镇凤凰……这些风景名胜古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用它们作为餐饮空间的主题,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表达文化内涵。

(二)以寻古怀旧为主题形成的餐饮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一股浓浓的怀旧之情遍布大江南北。一度消失了的过去随着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人们的身边。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文化现象,当人们走向未来的时候,总是对过去有眷念和回顾,就像外出步行一样,走一段路又回头看看,爬到半山坡又往下望望,这种现象产生了一种新型产业――怀旧文化产业。怀旧文化产业是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当怀旧文化变成一种时尚的时候,这种情感就不仅是好奇,而是唤起人们情感深处的灵魂。如果把这种怀旧文化用在餐饮空间设计上,就可以唤起人们去感受曾经有过的时光,去抚摸岁月的痕迹,也许是沧桑、也许是美好、也许是伤痛。不管什么样的怀旧情怀,都能走进人们灵魂深处,唤起人们的记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许多的农村人口融入到了城市,在城市努力打拼的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家乡泥土散发出的芳香,而许多久居城市的人们却也经常记忆起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玩耍嬉戏的场面。基于此种原因,人们对体现乡间野趣的餐饮环境往往会倍感亲切,都希望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儿时的那一份美好回忆。我为湘潭市“乡里吾家酒楼”所做的餐饮空间设计方案就是以寻古怀旧为主题的。在设计中,我采用了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吹谷机、蓑衣、斗笠、水车等作为基本装饰元素,很好的表达了主题的内涵。

在以寻古怀旧为主题的装饰设计中加入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老照片。其形式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果以黑白版画的形式来表现则更能体现出古朴怀旧的氛围。

(三)以地域民风民俗为主题形成的餐饮空间

民风民俗主要体现在湖湘之地的地方特色、传统习俗之中。湖南的石雕、竹刻、木雕乃至长沙窑、湘绣等都是湖湘本土文化不可忽略、不可缺少的“有形文化”。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等52个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本民族的民俗风情,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在餐饮空间中,都表现出相当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善于就地取材,多用页岩砌墙、铺路、盖屋;屋内以火塘为中心,喜用银器、铜器,性格狂放、悍勇,这些都是苗区特有的景致。土家族有善舞的传统,崇内涵、劲勇。如:摆手舞,毛古斯舞,其中毛古斯舞还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节目。从这些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可以提炼出很多个性化的餐饮空间设计主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态文化的表现,它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湖南个性化的节日特别多,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汨罗龙舟节,吃粽子、赛龙舟;苗家节日“三月八”,观赏苗家歌舞,喝具有苗族特色的擂茶等。湖湘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的糅合、交融使湖湘文化更为博大深远。无限的风光,奇绝的文化风情,数千年的时光传承,凝聚了湖南境内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内涵。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可以以节日文化为主题,增强顾客的好奇心,体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节日文化与餐饮文化相结合将使湖湘地域文化以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得以传承。

目前,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装饰设计的餐饮空间为数不少。在湖南怀化的“湘西部落”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通过湘西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吊脚楼、黄玉米、大辣椒、湘西蜡染等作为构建主题的装饰元素,餐厅的吊顶采用土家族民居“木板天花”形式,各空间气氛浓郁,处处体现了湘西地域特色,再现了湘西风情。这种注重民俗风情的餐饮空间,在湖南民族旅游区特别具有典型性。如张家界的“土家族风情园”,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集旅游观光、文艺表演、奇珍展览、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园内设有大型的“民俗餐厅”,它主要由宴会厅和土家走马转角楼式的大小包厢构成,全为木质结构,风格独特,主题鲜明。经营瓦钵系列、竹筒系列等土家菜肴,腊干酸野,土色土香。在这里就餐的顾客无不为浓郁的民俗风情所陶醉,无不为浓厚的地域文化所感染。

近两年,湖南长沙也开始流行民族风味餐厅、民间艺术餐厅等。这些餐饮空间不管是从入口到内部空间的整体色彩还是家具陈设等,均采用民间传统风格的配色,其明度不高、纯度较高,对比强烈,给人质朴、粗犷、敦厚、地道的感觉。长沙城里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火宫殿,又称乾元宫,就藏在三王街后深深弯弯的小巷里。是典型的以湖南民俗文化为主题装饰的餐饮空间,把凸现在人们记忆中、烙印在人们性格里的老长沙厚重文化通过装饰设计表现出来,用现代手法追忆了往昔的美好。

(四)以湖湘特色符号为主题的餐饮空间

地域性的装饰图案、造型、色彩等都是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装饰符号。在主题餐饮空间的细部装饰上,适当的使用这些具有湖湘特色的装饰符号,能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运用不同地域性符号表达不同的主题内容,从而加强空间的主题性是设计师常用的手法。“长沙窑”主题餐厅其细部装饰被湖南设计界公认为是细部装饰与主题表现成功的典范,该餐厅设计在湖南省设计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长沙窑”主题餐厅是由国际知名设计师登琨艳先生历时半载,前后十余次造访于千年古窑长沙铜官镇,紧密结合本土设计符号,以国际化与时尚的超前目光,重构湖湘文化的活泼鲜亮的全新风貌。登琨艳先生惊叹于唐代中期兴盛百年之久的“长沙窑”艺术的无穷魅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千年的古窑文明再现于“长沙窑”主题餐厅。

该主题餐厅近5000平米,注重细节塑造,让千年古窑本体再生是大师设计的灵魂所在。“长沙窑”主题餐厅在设计风格上和细部处理上的新颖独特及表达出的文化底蕴,在湖南省其它餐饮空间中是难以看到的。从餐厅外墙、门厅过道、梯梯扶手,到门柜的把手以及饰品的摆放等各个细节,无不渗透着长沙窑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你可看到铜官古镇随处可见的低温微烧的土墙装饰,用废弃的旧烧窑匣子装饰的主题空间,无烟蜡烛在匣子里摇曳闪现,让这种神秘安静的长沙古窑本体霎时显现出灵气来。“长沙窑”主题餐厅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馆,地域性文化符号和细部装饰结合得完美无缺,无时无刻不在向顾客传递着长沙窑瓷文化的深远内涵。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出土文物还是废弃了的陶瓷窑,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只要是长沙窑出品的陶瓷皿,在“长沙窑”餐厅都能找到。这么多的陶瓷艺术品在同一个空间展示出来,丝毫不显凌乱、累赘,这是因为它们都是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和打造的。同时,长沙窑主题餐厅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如每一位服务员同时也充当着讲解员的角色,由此增强了餐饮空间的特色,在此就餐能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三、结语

主题餐饮空间以鲜明的主题、独特的就餐环境和个性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也给我国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引发了餐饮业结构的调整。它以固定的市场细分吸引了相对稳定的客源,并且以独特的市场定位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成为餐饮市场新的经营形式。

以文化的差异性为背景来表现餐饮空间的主题,能更有利于设计内涵的表达,湖湘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为湖南主题餐饮空间设计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它可以延续与弘扬湖湘地域文化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古老的传统湖湘文化注入现代时空内涵的活力,并以现代的空间设计理念重新诠释地域文化,随之赋予时代感的亲和性。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传统湖湘文化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内涵表达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C275。

参考文献:

[1]刘圣辉.主题餐厅[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第5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15-02

自宋代起,以胡安国、胡寅为首的学者齐聚湖南,创立了湖湘学派,之后朱熹与张的理论讲学,使湖湘学派更为成熟,在此基础上,湖湘学派的定型与成熟促使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数代,湖湘文化逐步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兼具儒学正统文化与楚文化的区域性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既保留了湖南人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同时也融入了儒家的“入世”观点,既涵盖了楚文化中“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的精神,也融入了自屈原以来就被湘籍文人学者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湖湘文化的内容,现代学者们主要归纳为几个方面:首先,在湖湘文化中历历可见的忧患意识。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到近代、左宗棠等湘籍将士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于实践,这些缠绕在湖湘精英们心头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次,与儒家文化承一脉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成为湖湘文化精华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湘籍文人们纷纷著书讲学,发展并创新学术思想,尤以周敦颐、张载等人为首的文人们在理学思想上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使湖湘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宽,并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曾有学者评价湖湘文化“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 湖湘学派对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继承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的质疑正反映了思想家们对传统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转型思考;最后,即湖湘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讲究“求实”二字,而各阶段的湖湘精英们正是秉承着此精神在做事和做学问。近代湘人以湘军为代表所组织的湖湘集团就是凭借湘人乡情,以地方区域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据湖湘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军队集团的组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质。

湖湘文化发展到今天,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群体,而且为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转型。在传统的湖湘文化中,湖南的书院教育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逐渐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方式,它独特的教育体制、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为湖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一批批崇尚理学、注重经世的湖湘人才的出现。然而,斗转星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模式,在与湖湘文化发展接轨的同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没有湖湘文化的滋养就不可能出现湖南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同样,只有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才能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只有以湖湘文化为理论基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其精髓相结合。

一、“经世致用”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统一

“经世致用”即关注社会现实,能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务实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经世致用”从古至今始终贯穿湖湘文化,同样也应当融入当今高等人才的培养之中。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思考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的人才应不仅仅只是具有专业方向的知识,还应在能力和素质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结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加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观,提高整个群体的精神境界。

二、“笃行践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现

“笃行践履”实际上是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把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其本质与经世致用有一定联系,都是讲究将所学知识作用于社会,但“笃行践履”更强调“知”与“行”的同一,更强调理想实现过程中人具有的明确目标和坚定意志。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一专多能”的模式,即将宽阔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教养与能力创新性的提高相结合,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走入社会能真正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将具备的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考虑首先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于市场需求相结合,符合社会的用人要求,逐步缩减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道做”,而且“能够做”,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反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

《初学记・鸟赋》中写道:“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这句话表达了报答亲恩的意思,而其中包含的“反哺”的思想行为不仅体现在湖湘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对湖湘精英的培养上。受湖湘文化熏陶的许多先贤们在功名成就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故里,为家乡捐资出力,造福当地。清代湘籍两江总督陶澍、著名湘籍将领胡林翼为官之后都为家乡捐银、捐田,兴办学校,并资助家乡学子。这些湖湘人士回报故土的行为正是体现了“反哺”的情怀,湖湘文化培育了他们,他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为故土贡献自己的力量。古人如此,生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更不应抛弃这种“反哺”的思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常抱有一颗感恩之心。目前,在许多大城市,不少大学毕业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宁肯从事薪俸微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也不愿回家乡,导致大城市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和浪费,而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稀薄,虽然政府出台了“村官”等政策吸引毕业生,但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出现了偏差,如果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感怀故里,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培养过自己几十载的家乡,那么他终会将自己与家乡缠绕在一起,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教育知识的同时,“反哺”的这种湖湘文化精神也应贯穿其中,且在当今社会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四、“实事求是”应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

在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堂上现在还仍挂着“实事求是”的匾额,作为湖湘文化的精髓,它是古往今来不可缺少,且湖湘人士一代代继承下来的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将“实事求是”的思想纳入其中。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与大学生们自我定位偏失,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有一定关系。社会资源的相对过剩导致大学生们远大抱负、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极大反差,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或许更多的还在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中,这就造成了每年就业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诱导学生正视自我,以务实的精神来面对困难,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 “终极关怀”涵义上的转变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

湖湘文化长久以来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岳麓书院讲堂所悬挂的“道南正脉”的牌匾正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儒学正统的特色。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忧国”即是为君主担忧国家江山社稷的安危,“忧民”即是为君主担忧百姓的生活疾苦,这便是古代知识分子们的“终极关怀”。湖湘文人胡林翼曾表示“惟素蒙教训,未尝一息敢忘君国艰难”。如何排除“君国艰难”是他们肩负的责任,而这种“终极关怀”是与君臣之礼、为臣之道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终极关怀”的内容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要求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国安危,更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发展,以此为基础,“人文关怀”随之提出。“人文关怀”提倡的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它的提出是对传统“终极关怀”的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在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主动关注人类社会、关注人性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的生存承担起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湖南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在与社会环境、现实相接轨的同时,也应汲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髓,湖湘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遇之下迸发出来的火花将使湖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处于更好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旒麟.新湖南[J].湖南历史资料,1959,(3).

第6篇

汨罗龙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何把龙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串连起来,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奕奕生辉的珍珠项链,发挥龙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正是发展龙舟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龙舟民俗文化正是一根主线,可将各层面的旅游资源连接相串,对众多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精心策划和包装,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发设计为不同的旅游产品。

一、开发龙舟文化地域民俗旅游产品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重要特征,民俗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特别强,龙舟文化民俗涉及到各个层面,可谓包罗万象。

端午节里,汨罗民间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悬艾叶和菖蒲、吃棕子等习俗,龙舟竞渡前有“祭龙头”、“龙舟游乡”,竞渡结束后有“谢江”、“谢龙头”、“龙头会”等风情,这些都是现有的独特的吸引物,能满足广大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可将祭龙头、拜龙舟等祭祀仪式规范化,让游客来祭祀、朝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活动。

此外要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不断更新、丰富民俗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庆的影响力,有目的地开发龙舟旅游新项目。可设立地下龙宫,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展示龙舟文化中丰富的民俗风采;还可建立游乐场,让游客参与具有汨罗民俗特色的舞狮、玩龙、踩高跷、耍龙灯等活动;修建龙舟美食宫,开发设立龙舟宴饮,体现湖湘风味名吃的特色,并请游客包粽子、吃粽子、喝雄黄酒、举行包粽子大赛等;在街道上设置仿屈原时代的马车,提供给游人乘坐,提高参与性;屈子祠古镇的街道、广场、商店、宾馆等的装潢、服务人员着装等,都应体现龙舟文化特色。可举办元宵灯会、踩高跷等活动,进行有湖湘特色的杂技、舞乐、皮影戏、渔鼓演出等民俗民风表演,以“古”、“惊”、“奇”、“险”“美”吸引游客,同时进行楚国宫廷式编钟乐舞表演,设计游客可以参与的乐舞娱乐项目,还在固定时段安排《屈原》大型话剧表演,丰富游客的晚间娱乐活动,打造龙舟文化“夜长城”的美景。

二、开发龙舟文化体育旅游产品

龙舟竞渡这一传统的民间纪念性娱乐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以一种体育比赛项目来体现“团结、拼搏、爱国、求索”的精神风貌。国家体委于1984年将龙舟竞渡列为一项正式的体育比赛,并把全国的比赛定名为“屈原杯”龙舟赛。在争取龙舟竞技作为亚洲甚至全球体育活动项目的同时,可以利用龙舟文化来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继续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龙舟竞赛活动,并经常开展龙舟竞赛训练水手,使游客也能经常看到龙舟训练的热闹场面。还可适当拓宽比赛项目,如增加“龙舟杯”摩托艇比赛、水上赛艇比赛、帆板滑水比赛、水上跳伞比赛、龙城国际钓鱼赛等。同时,可在平时开设一定范围的娱乐性竞渡活动,让游客在龙舟之乡亲自体验龙舟竞渡的乐趣。把花色各异、品种多样的龙舟摆在江面,让有兴趣的游客能亲自参加划龙舟,游客可自由组成临时运动队,队员可多可少,规模可大可小,由有经验的人指挥、裁判,对获胜的旅游者发给一定的龙舟纪念品作奖品。此外,可修建龙舟运动村,配置相应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并提供相应的服装、专用食品、饮料、医疗、急救设备等。同时,还在屈子祠的名山湖上开设水上乐园,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三、开发龙舟文化艺术旅游产品

龙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开展艺术旅游项目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龙舟文化活动中,可修建龙舟文化艺术馆,收集、陈列龙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集古今中外有关龙、龙舟、龙舟竞渡的著名诗词、歌赋、对联、绘画作品及玉雕、烙画、角雕、石刻、剪纸等民族工艺的传统手工作品于一体,营造浓郁的龙舟文化艺术氛围。同时,在馆内举办一些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如“屈原杯”龙舟书画大赛,屈原文学研讨会、民间龙舟歌舞会、龙舟文化研究等等,吸引文学界、艺术界等特殊客源阶层。设立龙舟文化博物馆,陈列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龙舟模型;汇集各种规格、各种式样的龙舟、彩船,把龙舟文化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展示出来;将龙舟发展史、话剧《屈原》、大型龙舟活动、龙舟传说故事等拍成影视音像制品,供游客观看等等。

第7篇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何清湖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3 湖湘道地药材的研究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4 湖湘民族医药的研究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引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8篇

摘要:通过国内外动画题材与类型的对比研究分析,透析我国地域性原创动漫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总结出将地域传统文化作为原创动漫的创作题材,并借鉴于国外专业型动漫题材的处理方式,对湖湘传统艺术进行挖掘和开发,以达到向世界传播优秀湖湘传统艺术以及开创湖湘地区原创动漫新风格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原创动漫;动画题材;湖湘传统文化

0引言

以湖湘传统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性原创动漫的开发有利于传播优秀的地区文化,带动地区文化传播、经济等事业的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湖湘传统文化、灵活将湖湘传统文化运用至动漫艺术文化中去,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国内外动画题材与类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动漫题材的创新发展方向,将湖湘传统艺术作为原创动漫的创作题材,并结合国外专业型强的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创新探索,对湖湘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地域性原创动漫新风格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1当前国内动画题材与类型分析

我国动漫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辉煌期过后,一直处于停滞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我国动漫呈现了一种说教、老派、低龄化等特点,究其原因在于故事缺乏新意、娱乐性、时代性,和视觉特效的丰富性,以及动画题材的束缚。目前国内的动画题材目标受众仍然是以儿童为主,大多以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成语、寓言、童话为主要内容。主要故事题材大致分为几类,一类围绕儒家思想为主要题材,宣传和发扬古典文化,内容形式多在于通过寓言故事等针对儿童进行说教,来体现“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如《孔子》、《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一类以历史时期的武侠故事为主要题材,述说历史事件以及民间传说,如《秦时明月》、《水浒传》等,这类题材大多还原历史,遵从原著,较少地进行改编,对受众而言缺乏新意以及吸引力,内容与当下的文化消费和社会审美心理的真实状况相脱节。从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看,国内的动画依据传统题材所展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从传统绘画方式、民间艺术、民族服饰、道具、场景等汲取灵感,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用3D的方式还原水墨等传统风格来制作动画更轻而易举,因此这种艺术形式的普遍性更使得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从故事题材以及内容和角色的选择才是真正吸引观众的地方。

2国外动画题材来源与类型分析

国外动画题材不拘泥于固定的几种题材类型,选材更为独特,并走向多元化道路。如迪士尼动画从最初对童话故事、历史传奇故事的改编转向开发原创故事,如《狮子王》、《变身国王》等。再如皮克斯的动画从故事选材、脚本创作以及人物刻画一贯坚持原创,不复制已有的故事,题材的选择更为多元化,表现在故事的主角上更多的是小人物,玩具、植物、汽车等,不再局限于英雄人物以及王子公主等故事题材。欧洲动画更是以试验和探索为主,把哲学、美学等艺术思潮带入到动画创作中,追求题材创新和技巧创新,通常是以本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社会生活等题材并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演绎现代生活。而在日本动画历史上,动画片的产量极其丰富,能够包容各种题材的动画片,如美食题材、球类题材、航模题材、科幻题材等,题材的广泛对于受众而言选择的可能性更多。因此国外动漫题材更注重在传统中融入创新,在创新中融入传统。

3湖湘传统艺术与动漫创新开发的对接

对比我国动画题材与国外动画题材的分析,盲目地发展“中国学派”忽视主流商业动画是行不通的。动画题材更需要的是与当代接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传统艺术形式作为动漫艺术的表现媒介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如今追求视觉刺激和快餐式文化消费的语境下,如何保有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性以及与新思潮下的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湖湘传统艺术是湖湘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涵盖了湖湘景观元素、湖湘民族服饰、湘绣文化元素、湘剧戏曲视觉元素、湖湘民间艺术元素等诸多方面。以此类元素作为动漫艺术的表现形式数不胜数,而将这些传统艺术作为原创动漫故事题材的选择,在当下则是一个新命题。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岳麓书院的儒文化、湘西的神秘风俗等挖掘和提炼出我们所需要的故事题材,并结合湖湘士民的风俗习惯、风尚和思想观念打造出有地域特色的原创动漫。因此如何将传统艺术作为动画题材并通过动画方式进行传播,使有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得以生存,需要我们对国外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题材的动画片中进行研究和分析。

(1)故事的趣味性。专业性强的动画往往容易给受众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要加强专业性强动画的趣味性才能吸引住观众。日本动漫作品中以美食为题材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讲述了各类食材的做法、烹饪技巧以及专业知识,其趣味性表现在少年之间的战斗、进步、友情、热血上。同时剧情人物的独特个性、搞笑台词以及凭空想象的传说也成为故事的一大亮点。托夫勒认为这个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一种“瞬态化”。人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视觉信息,这些信息在人脑中形成得越来越迅速,停留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因此原创动漫中需要避忌说教式地叙述,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才是有效途径。

(2)知识的准确与生动性。知识的传播是否准确关系到民族文化价值的传播导向问题。动画如同传统媒介一样具有传播的功能,不仅能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同时也具有向世界各地进行文化输出的功能,通过动漫作品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审美取向、价值观等。如日本动漫作品《棋魂》讲述了日本的历史棋圣秀策坐着时空穿越机回到现代,教会现代人下围棋的故事,其中普及相当多的围棋知识,同时《棋魂》中也传播了佛教与道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以及日本文化中的竞技精神。动漫作品中知识的准确性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并能从中汲取人生哲理。我们可以通过湖湘传统艺术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精神,让中国文化通过动漫走向世界。

(3)视觉元素的特色性。动漫作品的视觉性是吸引观众的前提,有特色的视觉元素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动漫中展现独特的视觉魅力是变形,一是根据唯美主义进行对人、物的修缮,二是Q版的处理方式。从球类题材的动画《灌篮高手》中可以看到,俊美的八头身角色在表现言语、内心活动时变身为一头身的Q版角色,将一些抽象名词通过视觉化表现出来,例如生气时头上冒出的白烟、害羞时脸上落下的一堆斜线、眼角时而闪过表示决心的星等。同时视觉元素还表现在一些动画特效上,如淡入淡出、高低速摄影、叠画、闪白等,能够有效地起到渲染环境、制造气氛、突出某种情调的作用,让观众以轻松活泼的方式理解故事传达的内涵。

4结语

地域性原创动漫的发展需要在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并结合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保持文化创新,是保存地区文化活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不断地对国外优秀动漫作品进行经验探索,并灵活运用至地域性原创动漫的创新开发中,既对湖湘动漫文化的传播赋予了新的活力,开辟了动漫新风格,同时对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9篇

大型情景歌舞剧《湘女》,于2007年11月15日在湖南省大剧院隆重上演了。本剧从上古尧舜时代至当代社会为时间之“经”,以湘女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风云际会中所表现的大情大爱,至刚至柔、聪慧勇毅,活泼勤劳之性格为“纬”,织出一幅湖湘历史文化壮阔图:其声声之中,以湘女形象为喻,揭示湘人精神与文化的响亮价值,及湘地的民性民情,风物面貌。同时,亦反应湖湘精神及文化之渊薮与衍变。《湘女》所表现的主题,是汇合湖湘女子在历史各时期中所呈现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性格而塑造出湘女的总体形象,以此传递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湖湘文化中厉烈风发的精神元气。

第一幕《天姿雅韵》,从清脆的竹笛,飘渺的韶乐走向气势磅礴的楚汉乐舞,用一幅幅神秘浪谩的美丽画卷,勾勒出从上古时代到汉朝的一代代多情湘女的天姿雅韵。第二幕《风情万种》,跳动的节奏,现代的气息,潮流的文化,时尚的前沿!在这独具神韵的湖光山色之中,湘女们用真情真爱谱写出青春的旋律,她们舞动的身姿迸发出激情,在这片富饶瑰丽的土地上繁衍不息,释放出无限的能量。第三幕《芙蓉朝晖》,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湘女有碧水清波的柔情,有自然朴素的真情,有婀娜多姿风情,更有火一样的炽热浓情。今天的湘女有着湘人独有的风骨,有着先人赋于的遗风,有着新时代的风采,有着亘古不变的永恒气节。尾声《湘女》,天地茫茫岁月悠悠,潇湘北去万古流,斑竹映月吟大爱,湘妃如霞织锦绣;山有情,石有情,花有情,木有情,化作白云九嶷飞.光照大地万物苏,疆场烽火弦歌丽韵,古道斜阳雄风宇宙,莫谓湘女太多情,人间冷暖唱不休。

全剧是借情景歌舞的方式呈现,以舞为主,辅之以歌。我觉得从古至今用一条线方式贯穿全剧,线路清晰,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这台晚会的呈现是否对“湘女”形象有集中的代表性。我没看这台晚会之前,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到湖南有许多多值得赞美的“湘女”形象。然而呈现在舞台上的,却只有斑竹泪中的二妃,辛追,。好象湘女就只有这三位形象,唉!少得可怜,没东西可看了。

二、第一场舞《湘妃竹笛》这场舞编得还好,一群女子拿着长笛而舞,显得淡雅、秀美。从第二场舞开始《云雨韶歌》、《彩俑韵》、《盛汉遗风》、《湘女》、《绣女》、《杜鹃花开》等就不可看了,只见一群女子在台上乱扭胯部,夸张胯部动作,好象只有这样才是与现代市场接轨一样;既没有湖南舞蹈动作之元素,也没有编导自身的个性特色动作,完全是在乱扭。感觉湖南的领导,观众就只会欣赏这种实在难看的妖艳媚俗形象。

三、从《震天阙》开始至《汉乐齐欢》、《源头》、《忠魂》、《雪雁》等,说是勇士归来,欢庆胜利,呈现在台上的,完全是十几个男演员在台上翻过来,跳过去的,就在台上翻两下,“瞎编”,更谈不上舞蹈文化。

特别是《数风流人物》这场,数来数去最后只剩下三个人物,湘妃,辛追,形象在台上走来走去,再加上一群女演员拿着旗帜在舞动,完全就是电视台经常搞的那种歌舞晚会一样。总之,看上去就是一台商业性的歌舞晚会,让人有些失望。记得当晚看完之后,有一位观众跟我说:唉!这哪象投资了几百万的作品啊,第一场呢还能看,演员,服装,道具还到位,越往后看,就越感觉虎头蛇尾似乎后面没资金了一样:服装、道具就没钱了一样,舞蹈编得没内涵,服装、道具没投资,湘女形象又少得可怜,真让观众待不下去了。难怪有一位长沙观众说:唉!这是北京舞团在骗长沙人的钱哕!花几百万就是买了人家的演员漂亮,从服装设计到舞台布景,根本就没有认真研究湖湘文化,没有了解湖南人的精神内涵。闭门造“舞”,矫揉造作,满台的华丽,却掩饰不了内在的空虚。

我觉得《湘女》应从每个时期的人物入手,塑造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湘女形象,挖掘出不同时期湘女的情怀和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如:湘妃的情和爱,马王堆辛追的形象和文物古迹内涵,以及革命先烈的英雄气质,湖南体育湘军的拼搏精神等:要从塑造人物形象入手,充分展现各个时期的湘女形象。最后请歌唱家李谷一、宋祖英、张也、雷佳、王丽达等著名的湘籍艺术家,赞美湖湘文化,描绘湖南的末来画卷。我们将期待具有湖南文化底蕴,懂得湖南历史的艺术工作者,来制作一台能全面代表“湘女”精神的,充满湖湘艺术文化、元素、气质的,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第10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设;形式变化;地域文化特色;湖湘建筑

居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普遍的综合的文化现象,一切历史的变迁都能在居住中有所反应。一幢大楼的起造,要考虑到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的历史。但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的景象在各地上演,城市化的目标已经让各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小,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慢慢被割裂。我们如何借助这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民生工程建设来加强各地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一个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 国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走向

从1998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初始阶段到2010年6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落地。我国在保障性住房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任务非常重,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一个总指导,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从现有情况来看,保障房建设的趋势正走向像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一样的住房产业化、工业化道路。住宅产业化的优势:集约、高效、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但可能带来的问题是:没有特色。

二 实用之外讲究变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 24号)规定,各类保障性住房面积都有控制。如何在有限的面积里设计出符合南北各地居民生活习惯的房屋布局是相关部门正在努力的事情,例如,2011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解决了空间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实用功能。住宅在满足了实用功能之后,人们就会去追求审美和精神上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保障性住房在建筑外观上要通过细节区分地域,细节体现特色。实用之外讲究变化,这里的变化就是指的建筑元素的差异性。譬如,厦门的红砖民居具有浓郁的厦门地域特色,又有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且厦门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又如,千年古都西安体现古都韵味的关色传统民居。走在产业化模式道路上的全国范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抓住这一契机在深度挖掘和研究过去民居的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的沉淀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展现各地的建筑文化特色。

三 可运用到湖南保障性住房中的湖湘建筑元素

建筑元素承载建筑结构功能的同时,还以建筑装饰的形式为建筑增添美感,也体现了当地的物质生活、思想意识、风习文化。湖湘建筑特色元素很多,但最能体现湖湘建筑特色的建筑元素主要还是瓦顶、屋檐、窗这些基本元素。

(1)瓦顶元素在住房设计中的运用

湖南农村大部分地区现在人们基本还是以这种建筑元素作为屋面的材料,有小青瓦、彩色混泥土瓦等。这种屋顶有很好的防水、防火功能。瓦屋顶之所以能作为湖湘建筑元素中的一大特色,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

(2)窗元素在住房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在湘西地区雕花窗实用极为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常是固定在墙上,不可开启,纤细的木条格,配以精致的雕刻和镂空花,组成一组组丰富优美的图案。如若对其加以运用,可以激活住房的历史气息。对雕花窗的运用形式上,一方面可以镶嵌在墙上,在起到通风采光作用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百叶窗的形式,将雕花窗做成可以自由活动的叶片,合上时是一块整的花窗图案,折叠推开时也不影响形式的美感,更能体现空间的灵动感。这一元素能深化住宅的内涵,更具有湖湘特色。

(3)侗族鼓楼楼檐元素在保障住房设计中的运用

鼓楼这一令世人称奇的民族建筑,在中国和世界建筑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侗族人民举行重大的活动的地方,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侗族的鼓楼楼檐形态上有三个特征:第一,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第二,高密度楼檐叠加形成楼体塔身,楼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第三,楼檐数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鼓楼楼檐层叠,覆盖小青瓦,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封檐板上彩绘人物故事、历史传说和传统习俗,五彩缤纷。

楼檐具有灵动感,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层与层之间的位置设计上楼檐,围绕整个建筑,吸取鼓楼中重檐的元素,一层一层的不仅给建筑带来美观感受,还起到保护作用,保护下面的墙面和窗户免遭雨雪侵蚀。此外,在考虑到外观美感的同时也考虑到屋檐对室内光线的调节作用。在设计时,屋檐伸出的长短和角度要极为讲究。冬天时,尽可能使光线能够照到屋里最大光照范围,夏天时,则尽可能将光线阻挡于檐柱之外。在楼檐的设计中要注重楼檐的形式感,在材质的选择上则可以将现代材质与传统木架、小青瓦相结合综合设计,凸显出浓郁的湖湘地域特色。

四 其他特色元素在保障住房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元素的选取,我主张“形似而神在”,更深入地把握和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的体现建筑上的地域特色。在湖湘建筑元素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湖湘建筑中富有美学价值的元素,如马头墙、风火墙、长檐、方形或圆形窗格、清水砖墙等。同时还可以将个性化的线条、图案、装饰、色彩、材质等建筑元素,打散构成,有机的运用到住宅设计中去。

五 总结

湖湘建筑元素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在保障性住房外观设计中加以运用,能突出建筑的地域性,增强其建筑的文化属性,从而丰富建筑的设计语言。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雕花窗,翘起的楼檐,再加上房前屋后的绿树映衬,见惯了摩天大楼的城里人,看到这样的住房内心不免激动。但如何提炼湖湘建筑元素,并且合理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民族服饰;时尚女性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99-02

当代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文明时代。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理念不断的更新,现代与传统、民族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新老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产生碰撞和摩擦。而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新老理念不断碰撞和交替中发展、前进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现念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正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湖湘文化的特色,服饰文化更是如此,各民族的服饰就象繁花妆点着湖湘文化,使湖湘文化焕发迷人的色彩。湖湘民族服饰色彩具有强烈的语言特性和宗教文化含义,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这些特有的色彩语言元素运用在现代形象设计中,将极大丰富现代形象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获得巨大的色彩空间展示和视觉效果。如现代很多时尚服饰设计在色彩和图形方面,都喜欢融入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元素,使现代时尚更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品位风貌。

一、多民族的特点构筑了丰富的湖湘民族服饰文化

湖南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人口在一百万以上有的:土家族、苗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侗族、瑶族、白族。这些民族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他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她们是现代时尚感服饰色彩表现的重要补充。在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从这几个最具代表的民族服饰中找出现代时尚的元素,从外在服饰元素妆点现代时尚女性的内涵。

二、从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中悟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色彩个性

服饰色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民族审美心理,也是一个民族最具共性的一个色彩表达,因为对色彩认识中,在服饰的反映最为容易。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既丰富多变,又具和谐统一的特点。

变化强烈的可以是对比色的配置,鲜明强烈。如瑶族的服饰中常有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的配置,在这些对比色的配置中常用黑、白、灰、金、银色使之和谐,使色彩强烈又协调。瑶族古来喜着“斑斓衣”,故“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五色衣服,瑶族衣服多用天蓝色、白色为主,缠头则为亮丽的红橙黄为主,整体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和谐之美反映了其鲜明的色彩个性, 给人以个性显明,开朗明快的特点,这很符合现代时尚的年轻女性,给人以青春活力的感受。

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朴实和谐的色彩也是她们服饰色彩的一大重要特色,她们服饰色彩的统一但不刻板,而且总会在同一色调中找出同类色的微妙变化,层次丰富而明快,加上点缀的图案既生动又和谐,如土家族在平时的服饰色彩多以同类色变化为主,多是青底白花或者白底青花,这虽然与他们的染色技术有关,但也体现了他们民族的朴素情感,然而在喜庆的日子却是喜好大红之色,具有“有红则喜,有喜必红”传统习俗,因此也构成了他们有色必红的民族审美心理。而苗族和土家族服饰相比色彩更显丰富,苗族妇女衣服上的花色,很少重复,围兜花带富有特色,用丰富的色彩织成表现其民族变迁的各种图案,编织着其民族历史。侗族服饰喜着蓝色、青色上,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用在现代时尚女性的服饰中很能彰显出现代知性女性的内涵之美。

三、从湖湘少数民族的服饰构成图案中品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保留较为完好的民族主要是几个人口较为集中,能保留其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其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服饰的色彩与图案就成了其民族文化记录的一个重要载体。不同色彩的应用就成为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特殊的情感表达。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传统的服饰中,记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成为了一部记录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镌刻铭记着民族远古的历程。

现代时尚女性对服饰的需求已从追从转变为了从自身审美出发,从形式中品出内涵,这些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对民族情感表现中找到借鉴。从服饰的图案与色彩表达中体现民族的历史变迁。反之也可使表达民族文化历史图案与符号成为现代时尚的服饰装饰元素,让服饰既有形式之美,又能品味出文化内涵、品味出民族情感的表达,使之既时尚又具个性色彩。

四、从湖湘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款式与构成中品读现代时尚女性服饰造型的情怀

服饰的图案构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在服装饰物上织绣出的各种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图案纹样。这些图形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充分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

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服饰还保留在湘西龙山县不象有的民族服装那样宽大,而是紧身,小裤腿,能把年轻女性的身材勾勒得青春活力,接近现代服装美感。常见的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也很具现代休闲家居的特色。上衣款式有大襟、银钩、外托肩等诸多式样 ,整体朴实、稳重;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和简洁的上装搭配在一起,使服装的整体构成显得松紧有度,疏密有致。土家族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多为青蓝二色,裤脚处滚上梅花条,既显轻松,又显大方,和紧身的上衣配在一起也很显女性魅力。土家女孩的“响铃裙”,音画一体、俏丽大方更是彰显年轻女孩青春活力的特点。土家姑娘不戴首饰,留一根长辫垂至臀部以红头绳饰之,人妇者则挽发髻,多别银簪子,包青丝帕。 土家族的女性头上常包“沙撮袱”,背包“筒帕”,色彩鲜艳,构图奇特,图案别致,颇具现代艺术的风味。

湘西苗族分布广,支系众多,服饰款式丰富。苗族男女均喜爱扎头帕,而头帕有扎染、挑花和家织土布多种。泸溪、沅陵、吉首一带喜爱挑花头帕,而凤凰、保靖一带喜爱土布花帕和扎染梅花头帕。湘西苗族女装精美繁复、艳丽多彩,服饰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堆花、织花等多种,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镶以各种花边及刺绣纹样。

在瑶族服饰中,无论男女,皆喜欢缠头巾,扎绑腿,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五彩的图案纹样,其纹样多为装饰性极强的花鸟纹和变形几何图纹。

侗族服饰艺术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通道的绣花式芦笙衣,据传沿袭古代战争的铠甲款式,造型奇特,纹样别致,既有古朴的形象纹样,又有神秘莫测的抽象图案。侗族妇女喜扎织锦、挑花头帕,头帕两端常见杉纹、蜘蛛纹等图案。平时爱着宽松型交领左衽上装,宽大挽袖,内系胸襟,用银链吊在颈上。婚后改穿百褶裙,裙长过膝,包裹腿,据说方便在山林树丛中穿行不被刺伤。节日盛装时,未婚女子戴饰有彩色绒花的银花冠,戴银首饰,喜着蓝色、青色上衣,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

第12篇

说到杭州,大家的脑海里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美丽的西湖。与西湖隔江相望有个湘湖,是西湖的“姐妹湖”,湘湖不仅风光秀丽,还是浙江文明的发源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发掘出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今天,我就走进位于湘湖边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博物馆”,去探索浙江的史前文明吧。

湘湖之滨,一艘巨大的棕色船型建筑静静地停靠岸边,象征浙江文明的起航,也告诉了大家在这里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由“八千年回首”主题陈列厅和遗址厅组成。

陈列厅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介绍了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是从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发展。跨湖桥文明的诞生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古跨湖桥人沿江而下,带着已经萌芽的农业文化传统,来到更适宜人类生存的河口地带,在距今8000年~7000年之际,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创造出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

第二部分——跨湖桥人的活动。跨湖桥人在古湘湖之滨生活了近千年之久。农业、采集、渔猎支撑着他们的基本生活。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木作技术也已经十分发达,榫卯技术已经出现,他们还懂得了用生漆涂饰木器、用动物或植物的胶汁粘补陶器,说明了他们的自然知识已十分丰富。

第三部分——农业起源的探索。跨湖桥遗址的稻作遗存分布范围较广,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跨湖桥文化中,野猪驯化成家猪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四部分——聚焦跨湖桥遗址。主要集中展示了跨湖桥遗址发现、发掘、研究及文化命名的发展历程。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第一次发掘至今历时近二十年。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对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分体系,建立起区域文化的多元格局,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整体观念的形成树立了新的坐标。

在遗址厅里,有几个大大小小的挖掘坑,再现了当时考古挖掘的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展厅正中间的一个独立玻璃屋内,就是被誉为“世界第一舟”的跨湖桥独木舟了。独木舟呈黑褐色,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非常狭长,船现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船帮有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经碳十四测定,独木舟距今8000-7000年,早于浙江境内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发现。2001年,跨湖桥遗址被列入了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除了有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跨湖桥文化还有许多之最,你们知道吗?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中国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中国最早的水平距织机;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家猪;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彩陶;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栽培稻;江南地区最早的席状编织物。

从博物馆出来,我深深地被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更为我们杭州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