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4 10: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落花生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落花生教学反思

第1篇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疮。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动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每读完一段,都想想: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读完全文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第2篇

【关 键 词】问题情境;科学教学;有效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62-03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里的火把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换言之,好的问题,不仅能统帅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而且能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引,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的要义

教学中的有效问题,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并能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疑难。有效问题的产生不是现象与问号的简单组合;真正有效的科学问题应该是镶嵌于一定情境之中并在质疑之后提出的。例如,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这只是属于知识的再现,不是问题;气体液化时,气体是吸收还是放出热量?这纯粹只是问题的设计。人被100℃水蒸汽烫伤,为什么比100℃开水烫伤更加严重?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情境设计。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问题、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亦即,知识不能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应该蕴含在问题之中,让问题镶嵌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1]如果形象地将问题情境的设计比作知识的“溶解”,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好比知识的“结晶”。这类似于我们吃落花生获得营养素一样,落花生里的营养素就是知识,落花生里的核仁就是问题,落花生的外壳就是情境。我们通过剥去落花生的外壳,吃了落花生的核仁,才能获得营养素。问题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思维的挂钩点,是通向有效教学的“助推器”,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有意义学习成为可能。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创设愤悱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系统因其具有开放性,需要吸收一定的物质与能量,同时又要向外界耗散能量,才能走向有序。否则,将走向混沌、死寂。[2]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当人的大脑处于认知失调时,更有利于信息的输入,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从无序走向有序。所以,教师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矛盾思维,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失调的困惑,以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心向,这样才能激起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例如,在建立参照物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把小车平放在桌子上,把课本放在小车上,推动小车,使它从桌面的一端缓缓移动到另一端。接着让学生思考,小车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的学生说,小车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有的学生说,小车是运动的,课本也是运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怎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从而触动学生大脑深处的神经,去解疑问难。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为生活而教育”。这说明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内涵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教材与生活的挂钩点,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例如,在“气压与气体流速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1)我们浙江省东南沿海,是台风多发地区。当台风吹过建筑物时,你认为,应该沿着风向把两侧的窗都打开好还是紧闭门窗好?我们看到台风会把有些房子的屋顶都掀翻,你知道为什么吗?(2)现在的汽车大多都安置有顶部天窗,当行驶的汽车打开天窗时,空气是从车内往外流,还是透过天窗往里吹?为什么?(3)地铁车站和火车车站的月台上都有一条警示黄线,当列车进站时,要求旅客退到黄线之外,以保证安全。也有报道说有人行走在铁轨旁,当列车高速经过时,人并没有碰到列车却被卷入其中,造成事故。你知道原因吗?一连串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课文中跳了出来,学生通过回忆或倾听回答,对气压与气体流速的关系认识会更加深刻,这一“跳跃”比单纯的课堂练习更能抓住学生的心,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搭建学生思维支架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学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领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架”,认知台阶,使学生容易理解,不断深化。

如,在教学《空气》这一节课时,如何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瓶集气瓶,如何测出瓶中空气的体积?引导学生分析,先用水灌满,再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即为空气的体积。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何测量这一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引导学生分析,氧气取不出来,用什么方法?用燃烧的方法,用什么物质燃烧?可燃物,用什么可燃物?燃烧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学生小组讨论,木炭、硫不适合,会产生新的气体;铁的着火点太高了,不适合,应选择红磷。红磷的量要怎样?足量,要消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温度降到室温的时候。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什么?溶解五氧化二磷。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式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教师合理、有序、多层次地分解问题,按照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过一段时间即使部分忘记了,还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推导出来。

(四)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实验中各种现象创设出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问题情境,使其产生悬念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时,教师顺势拿出一玻璃杯,倒过来,杯口垫上一个合适的塑料片,用手托着,塑料片没有掉下来,但手一放,塑料片自然就掉下来了。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将杯子用水装满,塑料片还会掉下来吗?让学生猜想,有的学生说:肯定会掉下来,水和塑料片加在一块更重了。有的学生说,不会掉下来。教师实验演示,塑料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面对这样的实验事实,同学们议论纷纷,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切地想去探索发现,最后达成一个共识,杯外的空气代替了手的作用,给塑料片和杯内的水一个向上的托力,这就是大气压强的作用,水到渠成地引出主题“大气压强”。

(五)创设生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自主建构

教育心理学家梅里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指出,只有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他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3]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白板”,任意供教师涂抹,而是装着许多“前科学”概念、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错误点,寻找学生知识建构的支点,引导学生参与知识自主建构。

如,在《温度的测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后教,创设生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先让学生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学生们都纷纷动手,开始测量。结果让教师非常意外,有的同学测量结果忘了写单位或写错单位;有的同学测量时没有把温度计与被测的液体充分接触;有的同学俯视或仰视读数;有的同学把温度计与烧杯的底部接触;有的同学把温度计与烧杯的内壁接触。接着,教师让学生评价,指出错误的症结,认识错误的原因,然后讲解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重新测量其它物体的温度,效果很好。创设生成的问题情境,暴露学生错误思维过程,目的在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只凭理论分析是不能根治的,其根源是对事实的错误体验。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重现学生错误思维事实,让学生重新体验和反思,惟此才能标本兼治。

(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从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提问,以打破学生墨守成观的思维定势,促使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其对问题理解得更全面,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从某些意义上说也是给学生留有“空白”和“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以此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学生在《大气的压强》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利用器材,设计实验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器材:吸盘、红墨水、滴管、针筒)结果学生提出很多的想法:(1)滴管吸红墨水。(2)用手按住针筒口后,活塞就很难。(3)两个吸盘紧按在一起后,很难拉开。(4)吸盘按在光滑的桌面,很难拉出。(5)吸盘按在光滑的瓷砖上,可以挂毛巾。(6)利用针筒吸取药液。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的器材,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表达与交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努力创设好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科学的热情;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下自己去体验、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以便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加澍.中学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J].物理教学,2012(12):6-12.

第3篇

关键词 活力课堂 教学效率 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中心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何等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身边的现有资源是很多的,如多媒体网络,还有和教材配套的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磁带、教学光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过多的照本宣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活动的余地,就会束缚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很难谈得上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穿插游戏、故事、表演、辩论、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两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随后认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饶有兴趣地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辩论:是否只需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要不要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也注重外表的人。通过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的明白了“落花生”精神的内涵,知晓了如何做一个现代的“落花生”。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你真会读书”、“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课文读懂了”、“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动机,那么这一节课他肯定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积极活动的时间在这一节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制定的目标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即使很认真、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就紧张不起来,会产生“课堂疲软”。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是思考的结果。能够出题考对方或提出问题,一方面表明学生是思考过的,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思考上的疑惑;这说明学生正参与着学习。但是,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点评,点评既不能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达到修正思路的目的。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性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四、课堂教学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4篇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要素】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4.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重点)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重点)

一、交流平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预设:

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特点表达的感情《白鹭》白鹭外形和情态的美赞美之情《落花生》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有用悟出做人的道理《桂花雨》桂花雨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思念家乡《珍珠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生活感悟。

2.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对比的写法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2.提问: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难点)

2.背诵古诗《蝉》。

一、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

1.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开垦。②开创、创立。姿态:①姿势。②态度;气度。

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

(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张老师的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轻声细语地指出错误,从来不发火。

3.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4.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分享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3.介绍作者。

4.出示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借助“蝉”寄托个人志向、情操的写法。

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

第5篇

一、遭遇冷场 展现真实

相信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不止一次地为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教学的花样翻新、学生的妙语连珠、课堂气氛的活而不乱而感叹。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坐下来思考,不免使人在脑海里浮现出两个字――“作秀”!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场景:学生出错连连,疑惑多多;回答或偏或正,有深有浅;热闹与冷场并存,精彩和平淡交互……

前几天。有幸听到了闫学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课。课堂上就出现了“珍贵”的冷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读了十来遍课文了,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沉默不语!

“谁知道‘伯牙’指什么?‘绝’和‘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试探着举起了手。

囝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把题目拆开来解释,再连起来说,并及时鼓励、表扬会学习的学生,既解释了题目又指导学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让课堂焕发了生机。

课听到这里,我们在感叹学生的腼腆、教师的机智的同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不也经常遭遇这样的情景吗?事先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并不领情;自己一再启发时,学生没有响应。但这毕竟是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真实是教学的基础和最高境界。

二、潜心文本 轻松应对

我在教学中也有遭遇“冷场”的经历。那是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课前我确定的教学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可是到了课堂上很多学生却表示要做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我一下子没了主意,幸好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逃也似她离开了课堂。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两种体验都是正确的,那么,课文被选人教材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许地山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学本领:为国家做事,其爱国之心浓缩在殷切的期望当中,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其写作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时过境迁,文本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

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课前我能够潜心会文。课上也就不会出现束手无措,或是引导偏差的尴尬了;如果我对文本有深入地把握,也许这意想不到的冷场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三、化解冷场 闪现智慧

其实,冷场带来的不只是尴尬,还有机遇和挑战。在冷场面前,如果教师束手无策,任静默蔓延,那此时的冷场便成了整堂课的死穴;如果教师能随机应变,重组资源,那么冷场可能成为契机,使课堂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更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调控艺术。

曾从杂志上看到著名特级教师程玲教学《一粒种子》的案例片段:在学生说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里指什么,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怎样乱呢?”

学生竟没有一个举手的。程玲老师因势利导:“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乱在课文中指那些事情?”大家便不约而同地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师趁热打铁:“它们在唱什么歌?”

学生争相发言。

“小朋友也在唱……”孩子们一下子说不上来,老师说:“怕不是唱《小树苗》吧?来,老师指挥大家唱一个。”

快乐的歌声刚停下。老师又问:“这个‘热闹’是‘乱’吗?”

第6篇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不同地区的典范教师展示各种不同的创意教学,让所有参与的人员(教学者、评点人员、听课学生、观摩学习者、幕后工作者)收获满行囊,对台湾正推行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我相信这场教学将激起教育优质绩效旋风。笔者曾受邀在上海及澳门两地担任两场观摩课的执教者及评点专家,以下简述是我对这次活动的观察与省思。

起:本次交流活动的缘起

第六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创意交流活动能在台湾举行,乃归功于澳门中语会胡培周理事长和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容理诚会长。去年7月第五届活动在澳门举办时,他俩提起希望第六届能在台湾举行,并以创意教学为主轴。返台后,我几次与文山国小庄庆鑫校长商量独立举办的可能性。校长问及经费负担问题,我说不足经费全部由我个人承担。校长见我办理意愿甚坚,乃协助我做各项规划。之后适逢台中教育大学校庆,返校之时,我巧遇杨思伟校长,随即向他报告此事。杨校长当即答应全力支持,并交代下属全力促成。后经数次开会、电邮往返传递,终于促成了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

承:掌握各项教学要素,“牵手”一场成功的两岸教学对话

当大多数人觉得教学成效有限时,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思考更有效率的“教”与“学”。2013年4月1日起,一连两天总共8场的演示课,无疑给出了最佳的批注。

1.《最苦与最乐》(朗读)单元,由台湾陈桂芬老师执教,透过朗读让孩子学到文章的精、气、神。这场教学体现的是台湾的一般教学常态:先暖身让学生试读文章,再分析范读与试读的差异,找出句眼,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温度。评点老师贺诚校长强调超文本的学习,学习如何读、怎么听、如何与人交流、怎样表达意见,赞许执教陈老师圈词教学的优点,给人一个再领悟的机会。

2.《平仄之美》(吟诵)单元,一场“一二算平三四仄,入声算仄很奇特”,开启了朱畅思老师的平仄之美教学。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有创意,看似教一首诗,其实是教一种方法,也教一种能力。

3.《阅读策略-预测能力》单元,由香港汤芷琪老师执教,她首先发问“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会怎么去读去看”,由此引出一场师生的对话。继而用《恶梦枕头》一文,来做阅读预测。评点老师苏伊文教授(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说:预测教学应随时扣住原文,每当学生预测完毕,我们要回过头来检视原文,由哪些线索可以得到推测。容理诚教授说:最好的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学程,故事中的悬念可以吊学生的胃口,引发不断的探究,不断的预测,这些都是很好的表现,若能贴近生活或让学生学以致用,和生活相链接,将今天所学的加以运用,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4.《落花生》(阅读)单元,由东莞马新民校长执教,马老师说明文章背景、选材的原因,讲了一个《真有趣》的故事作为阶梯,并藉由落花生的两个文本,来让学生思考、评价,激化了学生的脑力,是一场挑战性极高的创意教学。比较阅读的学习,在意的是知识的理解素养与生活结合。如何开启孩子的思维力是困难的,但马老师做到了。

5.《走上美好的人生路》单元,由新加坡林季华老师执教,在“今天不是我的课堂,而是你们的课堂”声中这场教学开始了。薛强老师(深圳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提到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改指导语,并且在第二自然段中先示范,然后在第三、四自然段中,要学生运用所学,探究问题,学以致用都是很好的示范,若能再引证与例证方面再加强将是一抢完美的教学。整体说来,林老师不仅善用文本,也运用多媒体,来提升学生寻找论点以及找出论据的兴趣,因此这是一场有创意的教学。

6.《万里长城》(阅读)单元,由澳门贺诚校长执教。贺校长由一首回乡偶书开场,介绍自己,拉近学生距离,开启了一堂《万里长城》的阅读课。评点老师胡培周理事长(澳门中国语文学会)客气地说:他来向贺校长学习,师生合作、相互观照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以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习信心,透过语文工具来体验人文的发展,通过朗读来提升语感的认知。学习课堂不是表演,是一场感动全体师生的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7.《卖油翁》(阅读)单元,由珠海容理诚教授执教。评点老师马新民校长(东莞北师大翰林学校总校长)称许容老师有以下几个优点:1.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2.文言文是现代语言的母亲,因此“对译”以更灵动的方式理解语文,值得我们肯定;3.学生学习的层面是文字层面、文章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容老师做了巧妙的安排和体现。整体而言,这堂课是具有创意的,对译的教学能增进现代语言的美感与温文典雅。

8.《楚人养狙》单元,由台湾丁美雪老师执教。丁老师在课程的架构上相当完整,并且运用很多的图表来引导整理教学重点或概念,让学生更容易学习,教和学结合得很好,寓意的引导也很成功。丁老师在教学前注重预习,上课时能关照到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经验,也能延伸教学。因此这是一场成功的教学示范,教案设计也值得参考。

转:促进不同地区教师情感交流,凝聚语文教学情操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学校应组织跨文化理解与欣赏活动,让师生能真正体会到“多元之美”的生命共同体感。台湾有来自大陆各省的乡亲、东南亚各国的新住民、台湾的原住民。在这两天的研习中,分别和香港、新加坡、澳门、珠海、深圳、广州、东莞、海南等地的朋友通过交谈分享教育成果,我脑海里浮现出孙大川教授在《哲学其实是乡愁,是处处为家的渴望》一文中阐述的“四乡说”:“人生而属于一个地方、一个家族,这是第一个故乡;人生而分享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生命,这是第二个故乡;人生而共担全体人类以及所处时代的命运,这是第三个故乡;人生而寻求意义以及一切存有的超越根据,这是第四个故乡。第一个故乡,我们面对的是乡土、家族;第二个故乡,我们面对的是文化历史;第三个故乡,我们面对的是全体人类以及我们共处的时代处境……”

因此,我感恩来自两岸四地及新加坡的朋友。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是荣耀第一故乡、成就第二故乡、拓展第三故乡、寻求第四故乡的大任务。虽然在第一故乡我们属不同家族,分处两岸四地暨新加坡,但放眼到全球到大时代,你我都是炎黄子孙,你我都是好友,大家有志一同,共同为语文教育尽心,伙伴们加油!

教育是开启个体潜能的钥匙,教学是激化个人脑力的泉源。藉由教育的作用,一个人内在的天赋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今天通过观摩研讨,我们相信两岸四地暨新加坡的语文教学交流会更深化、更普及、更有创意!

合:通过小小的改变,将教学理想付诸行动

1×1×1×1×1×1……×1万次还是等于1,但如果加上小小的0.01,变成1.01×1.01×……乘以70次,就会变成2.007(大于2);而如果从“1”中减掉小小的0.01,变成0.99×0.99×……乘以70次,就会变成0.495。因此,在语言教育的园地上,只要我们能多发挥一点点的力量,学习效果就会大大不同。而如果我们稍微放松一点,那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只剩下一半的战斗力。因此应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各种可能来强调正向的相互依赖、成长。

“该做的事,今天不做,20年后必须付出代价;不该做的事,今天做了,20年后必须承担后果。”我们要提醒自己对教育应有的坚持。台湾的课程与教学辅导重点强调有效教学、多元评量、成就每一个孩子,也注重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阅读谈的是,希望学生拥有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而有所得,得到生活所需的知识,得到探索事物的乐趣,得到深入思考和多元观点的能力。

要在致力于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政策之推进的努力下来提升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益。学者Robert J. Marzano 在《What Works in School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Action》中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进步幅度与老师的教学效能有关,在有效能教师的指导下,一年后学生的进步为53%;倘若在低效能教师的指导下,一年后学生的进步为14%。令人惊讶的是,三年后学生进步幅度的差异,在高效能教师带领下为83%,低效能教师带领下仅为29%。这一研究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不再只是良心事业,而是绩效责任的事业。

思:不断自我反思,力求精进,确保语文教育质量

同侪学习中,欣赏别人、精进自己,参与并感受第六届两岸四地及新加坡创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第一个幸福:能在台湾直接欣赏到来自各个地区优良教师的典范教学,每一位同仁,个个身怀绝技、能说能唱。看到了大家的好,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段时间我像一块海绵,努力地吸收,吸收授课教师以及引言人、评点教授们的理念、教学技艺以及同仁的优点与长才。

第二个幸福:能参与这次的活动规划,要感谢容理诚、胡培周两位不藏私的推荐、引导,促使我们“分享”到许多“典范教师”;感谢台中教育大学对这次活动的关心支持;感谢文山国小庄庆鑫校长给予我很大的空间,让我能够尽情挥洒。

第7篇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学弄潮儿们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心,一节节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缓缓向我们走来。许多语文教师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为此,一个超越预设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狐假虎威》既可以理解为狐狸狡猾多端,亦允许理解为狐狸聪明机智;《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成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倡扬。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一个动态形成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因而“动态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对话的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课堂。但是,有些语文课堂却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如某教师在执教《早发白帝城》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以期达到精彩生成的效果,结果学生在短短5分钟内就提了17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无所不包”,生成问题的场面可谓精彩纷呈。可执教者面对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问题时,方寸大乱,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去引导、去深入点化、去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师生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的确,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许多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生成性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反思。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让课堂生成避免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做到自然、朴实而讲究实效呢?

一、坚守一个原则,抓好两个基本点

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教案上课,虽然这样会让有些教师心中只有教案而将学生的反映置之脑后,但亦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新知识。没有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成,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也能有课堂生成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乃生成之“父”。在预设时,教师应抓好两个基本点:

1.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要从研究学生入手,因为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其次,要预设学生的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产生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深入研究学习的对象——文本

要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能在解读文本中感受到,甚至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生成效果。

二、保持一个心态,做到三个“用心”

一堂课只有好的预设还不够,教师还应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节奏、语言等这些含有“生成性”因素的基础上,弹性设计教学,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第8篇

关键词: 追寻 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对话教学既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又是实施新课程的应有之义。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存在不少堪忧的现象。

——学生上课不准讲话,必须坐端正,认真听老师讲,接受任务;

——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少有交锋,一团和气;

——教师以讲台为“中心”,习惯“独白”,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

——动辄小组合作,把话题抛给学生,教师走马观花,学生叽叽喳喳,有时聊些闲话;

——师生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师生之间就像在合对台词;

——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出格”的则充耳不闻;

……

本文试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着眼,谈谈如何开展课堂的深层对话。

一、把握话题:整合分层,互动生成

对话服从于一定的话题。教材提供的内容较多,如果都逐条地展开对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老师很有必要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并把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分话题”,分层推进。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

初步理解:“坦然”,联系生活,你什么时候有坦然的心情?带着心情读课文第9节。

深入理解:“坦然”,小女孩的坦然跟我们完全一样吗?读4—8节,哪个情节印象最深,让你对坦然有更深的理解?

分话题一,(5、6节)体验害怕后的“坦然”:当她纵身跳入河中,她已经顾不上了,她顾不上什么了?为什么不顾一切、害怕到了极点?

分话题二,体验孤独后的“坦然”:(第8节)我为什么不敢答应妈妈?我怕什么?写一写,交流。理解了小女孩的怕之后,现在,你对“坦然”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分话题三,释放情怀,最后提升:小女孩仅仅是盼望荠菜吗?她还盼望什么?让我们记住荠菜,记住它曾经是一个小女孩所有的梦想和希望。师生深情读课题。

老师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围绕“坦然”,一唱三叹,回环复沓,把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形式设计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分话题”。在这样的对话“框架”中,分层推进,学生一次次地深情朗读,心灵一次次受到激荡。师生的对话变得有的放矢,也有了实在的内容。

如果说教材为课堂提供了静态话题,那么,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话题则来自“动态生成”。对话的随机性较强.不确定因素较多,肯定会“旁逸斜出”各种新话题,有些毫无意义,有些则蕴含着极大的价值。教师要善于辨析,捕捉稍纵即逝的话题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使原先的对话得到纵深延伸,催生出“硕果累累”的课堂。

二、生本对话:力透纸背,适度延伸

教材承载着传承知识文化的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让学生阅读教材,是一次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学生才会拥有与别人高质量对话的“底气”,做到“力透纸背”。例如《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认认真真地,用心去读一读发生在冬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把有关词句画起来。

生:令我感动的是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就仿佛觉得这段话的所有词语,都像一块又一块的石头,重重地压在心上。请你再细细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文字让你为之揪心?

生:我从“太阳落山了,晚霞……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感受到,动物们都可以回自己的家,而作者却不可以回家。

师:她不想回家吗?

生: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怕看见母亲那双哀愁的眼睛。

师:是啊,不是不想回家,是有家不能回!来,继续补充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很可怜,因为她是游荡在田野上,而且是一个人,肯定是很伤心的。

师:这是一种孤独的可怜!孩子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我想用朗读来表达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心情。

这一对话过程中,老师对语文学习方法有声引导(请同学们用心读;给这部分加个批注;读读画画圈圈点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实现了“人心’’与“文心’’的交融。不难发现,学生的情感是真挚的,无论是可怜、无奈,还是悲惨……都与主人公产生了情感共鸣。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个驿站,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对话的同时,情感被唤醒、激活,生命得到解放、超越。

在多元、个性的情感体验解读上,教师又超越教材,适度延伸,适时增加“小练笔”环节:

师:请大家拿起笔,写下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从“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也可以写作者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通过这样的练笔,使对话增值,使语言和情感在更高的层面上同构共生,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双赢”。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上下内容作深入分析和全面概括,还要调用文章中语言因素和已有的语言储备来表达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师生对话:有效互动,和谐共进

根据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并喻文化”(指两代人相互学习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观点,师生对话应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而非“打乒乓球式”的,学生被教师密密麻麻的“问”牵着走的“假互动”。它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智慧,实现和谐发展。如《落花生》教学片断。

师:现代社会,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本期“实话实说”的话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虽说外表不好看,可它很有用。

生:苹果外表好看,里面又有充足的水分,这也是内心美。光好看不好吃,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买它呢?

生:苹果那样的人是很漂亮,可总想着炫耀自己,又能做什么贡献呢?华罗庚、童第周等人像花生一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议论纷纷,各执一词。)

师:你们的想法很精彩,我很受启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花生和苹果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要是能使二者结合起来,不就是两全其美了吗?所以,我觉得咱们要学会取长补短。既要做到外表美,更要做到内心美,适当展示自我,适当表现自我。你们同意吗?

本片段中,为了体会花生默默元闻、默默奉献、从不炫耀的美好品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实话实说.交换思想,共同体验。在这样的对话中,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学生也从老师的话语中得到启迪。这样的过程无疑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四、生生对话:分享智慧,思想交锋

教学中,指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切磋,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读思考,获得了课文中有关信息形成见解,通过互动交流获得验证,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积极互动使学生获取了更多来自学习伙伴的信息,达到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目的。同时,生生互动也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下面这位老师执教《詹天佑》,就彰显了“对话”的魅力。

师:谁来画一画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开凿方法?

(一生上来,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结合课文,对照同学画的,有不同意见吗?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到时候怎么贯通呢?

师:是呀!这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如果这样,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不但打得快,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既省时,又省力。

生: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呢?

生:打直井能缩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打两口够了,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又不是打直井。

……

精彩的学生互动推进了对话的过程,在“碰撞”中闪现了一个个奇思妙想。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慷慨地把对话时空让给学生,孩子们有了自由的对话空间,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展现个性化的感悟。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却能不断分享学生思维碰撞的快乐。

五、自我对话:过程返照,反思提高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时局限于时间只能由教师口头总结,有时结合板书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或者提炼出若干个要点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把握,这些做法都过于注重“教”。我看了特级教师盛新凤《去年的树》课堂总结的教学DV,采用了“对话”形式,很有创意。

盛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做主持人进行提问;几个小朋友扮演作者,与主持人对话;还有的小朋友可以当课文中的角色,说出自己的心声;有的当读者,交流自己的感受。

实际课堂中,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相互“对话”,突显了自主性,又在形式新颖有趣的“对话”情境中抒发感受,学生乐此不疲。对学生而言,通过真诚的对话,不断提高了认识,也对学习有了更好地反省。

总之,深层对话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是平等、信任、尊重平台上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教育只有通过深层对话,才能实现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一个智慧启迪另一个智慧,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实现知识、能力和生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青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现代教学理念也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也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介绍以下3种。

(一)开端引趣

小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比较短,教师只有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可以设疑,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时,开课可设疑:“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一种植物,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以此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兴趣;可以“谜语引趣”,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出示如下谜面:“红屋子,麻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可以“故事引趣”,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丰碑》等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途中的感人故事引入;可以“音乐引趣”,例如教学《月光曲》,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凝听、感受、想象、表达,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小品引趣”“悬念引趣”等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了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健康的竞争意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帮助后进生消除自卑和恐惧心理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教生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开火车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三)新求变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孩子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也就是求新求变,不满足现状的意识。如学习戏剧,如《公仪休拒收礼物》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如《水乡歌》《老师、你好!》等不妨举行个朗诵会;学到有争论性的问题,可以来开个现场辩论会……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来谈两点。

(一)教师要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激发并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该参与的活动。在课堂上,我们要做到五个“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谈,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二)打破藩篱,让学生走上讲台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今天,让我们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二年级的《沉香救母》;三年级的《哪吒闹海》;四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等,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认真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记忆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显,学习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还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一演,例如,《狐狸与乌鸦》《晏子使楚》等课文,在表演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和想象,大胆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感知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中国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很多时候,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其实,语文知识的传承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万不能顾此失彼。如,五年级的《月光启蒙》中,有些老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课件音乐讲解《月光启蒙》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混沌”“筛”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然而,往往有时却过于注重了课文的情感熏陶,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缺失。很多老师往往矫枉过正,似乎凡与“训练”沾边的做法就是违背新课程。其实这种理解恰恰偏离了新课程的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融入教师的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让学生交流,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地让其“乱说”,“互动”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完成教学任务。“互动”是教与学的方式,是师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的过程。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小学的课堂同样需要这样的语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2.语文兼顾,训练驾驭。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四、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总之,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今天的我们正在逐步地掀开新课改的“盖头”,总而言之,要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11篇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1

  我有幸参加了在xx师范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首先要感谢xx教育局的领导为我们搭间的这样一次难得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其次要感谢培训部的高主任和黄老师周到细心地工作,使我们在xx师范学习的每一天都觉得收获很大。我深知参加本次培训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天很热,也很辛苦,但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讲座,还是走进课堂,听仁怀师范优秀教师给我们展示的常态课……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力争做到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习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是的,在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在本次培训中有幸让我们听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xxx教授的“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的报告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使我们看到了xx师范先进的教学设施,听到了xx师范优秀教师的常态课。

  在教师进修学校有感受到了xx师范教育局先进的课改、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着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感染!学生教学管理如何做?几年来的辛苦探索,留下太多的茫然与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的相关讲座,还是专业知识的授课,无论给我们上课的是知名教授,还是普通的老师,没有那一个不是兢兢业业的。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这里就从听取的报告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本来一直感觉自己是一名老师。所以总是很放松自己。总是进行自我安慰“老师嘛,语文学的那么好有什么用处。教好我的1、2、3和加减乘除就可以了”可是在我听完xx师范教授的讲座之后,让我深有感触。我们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李老师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

  “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帮助他(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帮助他就要成全他,成全他拥有美好的生活,获得走向幸福的能力)”李老师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真的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过多的关注的使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似乎也变得麻木,没有动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的一面;一个素质好的老师,讲课在差也差不到哪去。

  一个素质差的老师,讲课在好也好不到哪去”我对这句话是非常的同意的。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听到了李教授的报告,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的一点是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两位老师都是每天要阅读有关自己学科的`许多内容的书。不但这样他们都同时读了许多课外的读物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也从中立志要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

  教师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会上课单一。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课堂方式。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从而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李教授特意在讲座中说: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明白在教学生生么,学生发展了没有,改变了没有,学生走出教室与走进教室有无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我们的教学鼻血要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这里说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单纯表面意义的活跃,而是要看课堂有没有深度,好的课堂应是有生成感,推进感的课堂,教师不仅仅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好要看学生能提升什么,突破什么?我们要使课堂变成思维的舞蹈者。同时我们还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的。老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了。同时也不可能满足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了。所以作为当代的老师不能只满足目前的状态,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所以了就应改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像以前那种教学的方法,我教你学。也不管学生会不会。现在要多学习。

  三、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四、教师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要有儿童立场

  孩子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智慧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要有儿童立场。对孩子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嗓门;尽可能蹲着和孩子说话,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比较好”,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益处,这时孩子会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于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四、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你会寻找幸福吗?关于让自己幸福的工作着。怎么才能幸福起来呢?这是很多老师,尤其是面对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的教师群体,怎么样才能幸福起来呢。首先要弄清楚,幸福要靠谁来给,是别人,还是自己。外在条件对幸福是否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当然重要,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都希望自己的辛苦努力能够得到高回报,都希望自己的境遇非常好,所以我们都在努力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但这些外在的条件往往改变起来很不容易,所以面对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的外界条件,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现实的从自己能够影响的活动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只要教师是一个幸福并快乐着的人,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并快乐,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也是培养出更多的幸福并快乐的人。

  短短的培训,走进教授们的心灵世界,感叹于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把我印象最深的记录下来,给自己留个纪念,愿我也能拾级而上。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2

  为期20天的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就要落下帷幕,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既紧张又充实。这次培训,我们全体学员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大大地转变了我们的一些教学观念。培训中一些动人的场景和感人的片断更是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师工作室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市八小的领导对这次培训很重视,把我们的培训地点安排在学校图书室,这里受外界影响少,图书资源充足,电脑设施完善,对我们的培训学习非常有利。学校的领导与老师很配合我们的培训学习,给我们提供充裕的学习时间,安排电教室等,还给我们学员提供了很多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这一切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王校长还精心安排了我们的培训内容,有教学理论方面的,教学技能方面的,教学交流方面的,还有体能方面的等,这些培训内容非常系统,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呆在自己学校不迈出半步的老师们来说,既前沿又实用。

  让我们深受感动的是:王校长的敬业精神。

  在培训期间,王校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倾囊相授,将自己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工作技巧,手把手地传授给我们,对我们的问题都耐心解答。不但多次给我们上理论研讨课和示范课,还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的提问,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对学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王校长严格要求,从不放过任何纰漏,一定要我们做到满意为止。让我们感动的是,培训一开始王校长身体就不舒服,但他一直都是带病坚持工作,最让我们钦佩的是王校长勇于展示自己的的才华,让我们感受学习。他的一些想法或示范课如果有上的不够理想的地方,她都会跟我们学员一起讨论,让我们学员给她提出意见,通过这种相互学习的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王校长这种在学术上的坦诚态度,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我们学员都深有感触,我们由衷的钦佩和感激。

  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团队。

  王校长在培训期间,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团队意识,特意组织了几项活动来强化这种团队意识,如登山、集体送课、到廉江城进行科学考察等,我们都是集体行动。其中最能体现团队意识的是遂溪送课——廉江摘果活动。送课之前,各老师集体备课,共同商讨,力求高效。为了考验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王校长叫我们自己组织,力求目标统一。晚上6时开始给我们集体备课,10时训练上课,最后感觉不错了才放心。第二天终于完成我们的送课任务,效果良好。在廉江的摘果活动中,我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足足走了5个小时的路,我们大部分学员由于平时缺少锻炼,走不到一半的路已气喘吁吁,出现了体力透支的情况。但大家都相互帮助着、鼓励着,甚至有的学员虽然自己体力不支,但还是伸出手来拉一把更困难的伙伴。

  这一拉,传递的不仅是一份力量,更是一种战胜困难的信心。大家都坚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全员都到达终点。虽然我们给这种魔鬼式训练搞的精疲力竭,但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终于体会到了要当好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有好的教学理论支撑和高明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大家认为这类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员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有了很好的团队意识。

  让我们感慨的是: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给激发起来了。

  学员们都说,来跟岗培训之前,在原单位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非常有规律,工作压力都不大,学习理论的热情也都不高,但来到王校长的工作室后,整个情形都改变了,学员们都把这次跟岗培训看成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个个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20天里没有休息过一次,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从早上7:30到晚上12:00,都是学员们的工作时间,有的备课,有的写反思,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写博客,有的和指导老师交流等。曾经几次谢安全、梁有英明等几位老师工作到凌晨3点多,其他老师每天都跟自已过不去,主动给自已加码,生怕少学一点东西。梁有英、黄博文等老师不顾自已年龄大,底子薄,每天都加油追赶,害怕自已落后。每个人的教学设计都要经过多次的打磨,修改,才能被王校长认可。

  像黄彩兰老师的教学设计《落花生》,修改了十多次,才定了稿,黄进辉老师的课被也王校长否了又否,我的第一次《搭石》直接就被王校长给否掉了,要求推倒重来。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全体学员都经历过多次,凡经历过的老师心中都没有怨言,都感觉到反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20天一晃而过,我们的感触很多,言语已无法表达,更多的是留恋和感激,感谢八小的领导和全体员工,感谢指导过我们的所有专家,我们这次培训是一次严格的锻炼,一种理念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迈进。

  明天我们将各奔东西,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我们的心仍连在一起,让我们彼此温暖,彼此激励,彼此牵挂。

  骨干教师培训总结3

  时代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竞争、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师的挑战也日益增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在知识的前沿。唯有不断的学习,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成为基本功硬,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才是当代教师对自身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去年,报名参加了市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半年时光转瞬即逝,在过去的半年里,我有幸与各位教师一起参加了这次市级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尽管培训使过去半年的工作更紧张忙碌,但也更加充实有意义。还记得当初开学典礼上各位领导慷慨陈词,句句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参加培训的每一位教师斗志昂扬,豪情满怀。我仿佛回到了纯真率直的学生时代,一腔热情,追求进步,充满活力。

  培训伊始,参加培训的领导先就纪律做出了要求:每天按时上下课,不准早退、迟到!每天要点名,如果真的有事情,也一定要履行请假手续。培训中,班长果然每天都点名记录。纪律严谨,这是今年培训给我的第一个感觉。

  这次培训暑期集中学习阶段内容主要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学校软硬件建设和ASP动态网页等。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的角色始终是一个教师,所以,我们除了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好的教学方法。这次培训中杭巧老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市电教馆的刘卫平馆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若干思考》、陈平老师的《熟悉纲要 了解教材 加强研究 提升质量》、韩孟江老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丁玉祥老师的《教研论文 教学案例撰写的方法与技巧》、潘艳老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和技巧》、杨峰老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虞继文老师的《说课的艺术》等讲座,系统地阐述了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这些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老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我们今后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来讲,往往还担任着学校机房的管理和网络管理员的职责。而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次培训当中张元宁老师的《软硬件规划建设与使用》讲座和蒋立春老师的ASP动态网页的教学使我对这些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工作实践中有所运用。

  可以说,这次培训的老师授课非常系统,解说概念很清晰,非常专业。培训专业,这是今年培训给我的第二个感觉。

  这次培训也给了与其他各位同行交流的机会,在课余和晚上在宿舍休息的时间里也和舍友们交流交流每天的学习情况。研讨氛围浓厚,这是今年培训给我的第三个感觉。

  在这次培训的分散研修阶段,培训学校在市内的力学小学、瑞金路小学、五老村小学等知名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多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在培训中获得的理论

  知识有了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认真地做好听课笔记,认真地听优质课,有许多收获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