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现自我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与赞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关心、关怀学生的基础上,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其克服自我失败的固有思想,逐步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一、要善于欣赏学生,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1.欣赏学生,不吝惜爱心的投入
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低,大部分是由教师、家长的批评不当、生病或者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乏恒心、自由散漫等原因造成的。中职学生绝不是“天生愚笨”。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必须从思想上摒弃旧的观念,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学生往往都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是否能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欣赏和信任学生,不吝惜爱心的投入,使学生们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没有放弃他,自己也有优点,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欣赏是实现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成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善于欣赏,就要善于用放大镜去放大学生的优点
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不仅欣赏学生的优秀品质,也把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作为良好的教育契机。一个好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找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然后对症下药。每个学生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特别对于班主任来说,要随时随地拿着放大镜,放大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比如笔者班里的学生小刘,无心向学,是出了名的逃学大王,并且极端厌恶劳动,常与社会中不务正业的人来往、游荡,对老师的善意教育傲慢无礼。为此,师生关系一度陷入僵局,班级工作难以开展。一次偶然的募捐活动,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全部的零用钱捐给了患病的同学,这在班中是唯一的一个。为此,笔者在班会上抓住他的善行大做表扬。笔者用赏识敲开了他紧闭的心门,在多次以情以理的教育下,他终于被感化,并表态下定决心改邪归正。通过深入接触,笔者发现他很有写作的基A,于是多次认真辅导,把他的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公开表扬。
后来,他不再逃学,成绩随着自身的努力在上升。学习对他来说,有了更重要的意义。拿着放大镜,真诚地欣赏学生,可以让师生间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可以构筑起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做个善于欣赏的老师,让中职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走出“上中职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一朵独特的花。
二、要善用赞美,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赞美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欣赏的巩固。叛逆的中职生,一般都渴望得到关注,所以作为中职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其他学生面前中肯地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激发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但是在赞美学生时不要凡事都空泛地说:“你真棒”、“有进步”,一定要注意方法。
1.实事求是,拿出真诚来赞美
赞美一定要实事求是、诚心诚意,切忌虚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目的。对学生的赞美要发自内心,面带微笑,语气肯定,让他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你的称赞是真诚的。因此,教师赞美学生,一定要把握“度”,既不能人为地拔高、掺水、使假;又不能蜻蜓点水不着痕迹。教师如果赞美学生,夸大其词、添枝加叶、有意拔高,不仅起不到激励学生、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有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最能打动心灵。”
比如:一个学生的成绩始终一般,但却写得一手好字。如果你称赞他“成绩不错”,他就会觉得你的称赞不是发自内心而觉得你很虚伪,对你的态度也不会友好;反之你称赞他写的字非常漂亮,与众不同,他就会接受,愿意与你接近、沟通,并受到很大的鼓舞。(下转第55页)
2.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赞美
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赞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发挥其内在的潜能。用学生的闪光点去赞美,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全面地审视自己,会意识到自己有所不足。同时,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
3.抓住每一个微小进步,及时赞美
学生学习中的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称赞,学生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赞美。肯定进步,这样会让学生们认为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他。如果孩子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很好,才能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以得到老师的赞美。
抓住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来及时赞美,让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美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
4.根据生活琐事,具体赞美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从学生的生活琐事入手,实事求是,不要单纯地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因为这会让学生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而这是很不现实的。赞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所以你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具体生活琐事,你的赞美越具体,学生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通过把教室打扫得干净、守秩序、谦让、礼貌等生活琐事进行赞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学生小范清洁工作认真细致、不怕苦不怕累,笔者适时表扬。学生小龙不斤斤计较主动承担黑板报的设计工作,笔者及时表扬,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这样的赞美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达到了规范行为之目的。
5.创设成功,时时赞美
目前在学校的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只是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享受的殊荣。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望奖兴叹”,很少受到奖励。如何奖励这大部分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本着“跳一跳可摘桃”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在班级里设立多种小活动,通过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来鼓励学生,除了学习方面,他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好。这样他们也能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
摘 要:大学的作用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关键内容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而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也是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从目前的现状上来看,很多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认知上出现了迷失,所以本文旨在从自由观的理论入手,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自由观和自我价值体现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由观;自我价值体现
自由,是比爱情和生命更有意义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自由观”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实现自由的途径是自由选择,自由是绝对的,具有无限性、独立性和选择性。自由是责任的必要前提,责任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享有一份自由需承担一份责任。这也使得现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需要从正确认识自身入手,这也是现阶段存在着的主要问题。
1自由发现和自我价值
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庆典上,对我国的青少年寄予了很高期望,提出青少年需要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处理好个人和社会间的关系,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一观点可以看到,保持个性需要对自身负责,也需要对社会负责,如果缺少了这一理念,那么自我价值也无法体现出来。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标志,也需要清楚地认知到这一点。作为大学,其职责就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自由观理念出现的问题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以最常见的旷课情况来说,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甚至出现旷课。而与之相对应的一些集体活动也不参加,这些学生通常都以“自由”为行为的借口,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进行有效约束,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课程学习不过关的情况。另外这种懒惰的情绪导致学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这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往往会导致各种不良结果。
3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3.1自觉
自觉可以在自由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虽然大学生的心智在这一年龄段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他们毕竟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对于社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可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心理过渡”时期,对于自身还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和认识。其实,最好的自我认知方式就是自觉,在自觉中进行不断反省,从而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思考中不断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学习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其自觉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增值自己,还应该针对于某一学科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
3.2自强
自立自强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是被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其实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他们也应该有足够的自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对于社会、学校、父母的依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在生活节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而自强的核心内容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项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自身的自立自强能力,除了文化学习以外还要注重人际交往,学会如何去为社会服务,投入社会的浪潮中,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对于自身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自律
自律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导向。有些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约束学生行为是政府和社会的责,理应由国家法律法规来调节,高校校规校纪不属于法律,学校没有权力和必要来约束学生学习以外的行为。但是实际上,作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约束其实是自身的一种自律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律不仅是对他们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考验。没有约束的自由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自由和自律本身也是两个不冲突的态度。就好比我们放风筝,风筝飞得再远再高,终究还是需要我们抓紧手中的线。换而言之,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也需要一根线来进行约束和管理,而自律就是这一根线。自律的人在行为上不需要他人过多地进行约束,能够有效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判断,究竟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所以真正的自律并不是一种捆绑式的束缚,而是在一种约束下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做法,它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由”。
3.4自尊
自尊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促进。而自由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学生需要了解自己身上需要承担什么责任,需要正视自己的尊严。自尊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点。现代大学生需要清醒认识到自尊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自尊才能在社会的浪潮中不被卷走。
4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促进和支撑。当代大学生应当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树立科学的自由观,在遵守合理的校规校纪的前提下活出自我,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态度,以正确的自由观和自觉意识为基础,提升自强能力,具备自律精神,体现自尊态度,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云飞.论正确自由观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关系[J].时代教育,2014,03(08):20.
[2]高裕民.关于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人的价值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J].金融科学,2011,02(01):89-93.
[3]汪宏,窦刚,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2,29(03):597-600.
[4]王磊,郑雪.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4):434-440.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价值 学校教育 冲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同、接受并实施者,人本教育的的不足之处也越来越显露出来。有人就担心人本教育中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倡导尊重学生个性是不是会凌驾于团体法则与集体之上,是否会对学校教育带来冲击。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学校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当代的大学生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如何看待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学校教育的冲击,是每个教育者应思考、正视的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学院针对教育中遇到的这方面的问题,不断的思考、实践、修正、落实,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并持之以恒的在行动中实践着这一课题。
1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那时,很少有人提出质疑。近年来,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撞击中,使很多教育者明白传统教育模式收效甚微,“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价值,逐渐被众多教育者接受,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验证着。
1.1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为学生提供就业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达到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尝试。以经管系课程设计为例,我们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第一步,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在公共课与专业课两大类中,学生明显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在公共课中,学生又特别喜欢趣味性课程,如语文、体育、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等;专业课中,学生又特别注重基础学科与技能课程的学习,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计算技术、会计模拟等。
第二步: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我们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大力开设选修课,并坚持在每一学期结束后对学生问卷调查。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以后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手材料。
1.2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者习惯于师生间的主客体的关系,教师滔滔不绝的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应洗耳恭听,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今天仍主导着我们的课堂。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多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们也明白。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于是,许多教育者喊出了师生间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兴趣性,应该是知识交流、个流、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今,教育者如何有效使之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是当务之急。在此方面,我们也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推广,主要措施有:
①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技能训练课程中,教师在必要的理论点拨后,引导学生进入实际训练操作中,在练中点拨、纠正、示范,直至学生完成、熟练为止。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掌握者,教师的权威性应该放下。
教学在融洽平等中进行,教师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本着这一点,我们坚持学生对教师课堂评价制度,从教师的态度、课堂气氛、学生的愉悦感、学生的建议等几个方面,本着事实求是、改进教学的态度评价课堂教学,以便让教师能准确了解自己与学生的现状,促进教学。
2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个误区,认为这是管理者与辅导员的分内之事,其他教育者无需过问。其实不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教育者如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你就绕不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此,我们学院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全天候接待学生咨询,并定期不定期开办心理健康讲座;各系各班级都制订了自己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观察——调查——交流——沟通——解决——巩固一系列措施。观察:任课教师或学生干部及时发现苗头,汇总到系或辅导员处。调查:对学生不良情感进一步确定,并弄清其发生的原因。交流:找时机让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沟通:学生说明原因后,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并谈谈若是自己遇到此事会怎么处理。解决:教师给学生多提供几种解决办法,让学生参考,以便能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巩固:教师要有耐心,跟踪调查学生情况,及时处理可能的反复现象。
3 理性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难点
我们不时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先看一组课堂现象:睡觉的、说话的、接手机发短信的、迟到逃课的、顶撞教师的等等;再看一组课外现象:说脏话的、打架的、上网吧的、谈情说爱的等等。对大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的方法已很难收效,往往会越管越糟,最后无法收拾。如何解决这些不良现象,困绕着众多的学校和教育者。难到真的束手无策了吗?其实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有的。有人就提出,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善即效果,不期望一两次的教育就改掉。
3.1 制订合理的学院规章制度是理习惯养成的保证。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完善与合理的学院规章制度并非矛盾。我们倡导的是养成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的行为标准,而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那是对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学期伊始,辅导员都要组织学生学习学院的规章制度,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行为规范化,就是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
3.2 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制度。教师对学生有评价标准,同学之间有评价标准,学生也应对自己有评价的权利。几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然后对学生作出较公正的评价,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教育,并在自我评价中反省自己的行为,接受大家监督。坚持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发放学生行为调查表,例如:
上面调查表格可用做教师观察记录表、同学之间互评表、学生自我评价表。不要担心学生互评与自评时是否真实,调查过程的本身就已经起到了提醒、监督、反省的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要把一两次的调查看成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育任务。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 “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三、什么是人的自我价值
“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正确的阐明了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却错误地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没有正确阐明究竟什么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的价值是客体的个人对主体的人类、群体、他人和自己的需要的满足,是对主体的人类、群体、他人和自己的积极作用。个人作为客体对主体的人类、群体、他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对自己的积极作用,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一个人用自己劳动创造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越高,个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大;反之,个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小。人们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就是坚持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尊自立,自力更生。我们应当鼓励人们创造较大的自我价值,反对不劳而获,反对寄生和剥削。
四、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虽然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是与个人价值毫不相关,而是与个人价值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首先,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的价值的占有和享用。在价值关系中,个人不仅作为价值的客体,而且作为价值的主体。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才能存在和发展。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是作为价值的主体对社会的价值的占有和享用。其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任何个人,只有得到生存和发展,才能有可能实现个人价值。如果一个人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价值,而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再次,任何个人只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就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就应该对他的社会价值给予承认和肯定。社会根据个人的社会价值,给予个人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满足和尊重,这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和肯定,是个人价值实现后的一定程度的体现。
五、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之间密切联系,并且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相互关联。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主要区别是价值的主体不同。个人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集体和个人,而个人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我。
个人的社会价值离不开个人的自我价值。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一点也不能自己满足自己,完全靠社会来满足。那么,这个人不仅没有个人的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有些创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满足自己,还需要社会来满足。那么,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却不可能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社会价值。所以,只有在个人一生能够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个人的社会价值。
个人的自我价值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和社会是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任何一个人,总是作为价值的主体得到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个人不能只作为价值的主体,享用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作为价值的客体对社会作出任何贡献。如果只享用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而不创造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会遭到社会的反对,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任何人自己满足自己,都不是离开社会而独立实现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离开了社会,个人就无法满足自己,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对象选取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对象。其中体育教育专业被试者选自武汉体育学院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为83.3%。高水平运动员大学生被试者分别选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回收率为86.0%。
1.2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为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j,该量表包含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分为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几个方面。该量表共包含56个项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6~0.916,表明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1.3数据的录入与处理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录入与分析均采用SPSS11.5软件。
2结果
2.1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为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分别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价值感)维度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1)。
2.2性别与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以性别和被试的类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高水平运动员)为自变量,以总体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X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性别有男性和女性两个水平,被试的类型有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两个水平)。统计分析表明:性别与被试类型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1,239)=4.164,P<0.05。由于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男性中,高水平运动员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水平上存在边际差异显著,F(1,239)=3.79,P=0.053,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如图1所示。以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1)=6.301,P<0.05,性别上的主效应不显著,F(1,241):0.033,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1)=7.134,P<0.O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女性被试这一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1)=7.95,P<0.O1,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女生,如图2所示。以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别•76•的主效应不显著,F(1,237)=1.260,P>0.05,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237)=0.658,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37)=0.074,P>0.05。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分别以个人取向的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在人际自我价值感上,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2)=6.358,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2)=5.707,P<0.O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女性这一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3):5.000,P<0.05,女性高水平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个人取向的心理和道德自我价值感上分别存在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240)=8.196,P<0.O1,,(1,240)=7.179,P<0.O1,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具体表现为女性被试的个人取向心理和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性被试。个人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上,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个人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5)=6.362,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0)=8.021,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女性这一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在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1,245)=8.84,P<0.01,表现为女性高水平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在人际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F(1,240)=7.061,P<0.05,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心理自我价值感上,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0)=5.645,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0)=12.925,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体育教育专业这一水平上,不同性别的被试之间在心理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0)=7.83,P<0.01,在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心理ca我价值感差异,,(1,240)=4.57,P<0.05,F(1,240)=12.47,P<0.001。其中,对于男性被试,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而对于女性被试,高水平运动员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在道德自我价值上,存在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243):6.010,P<0.0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在生理自我价值感,性别和被试类型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社会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0)=4.176,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0)=11.06,P<0.Ol。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体育教育水平上,不同性别的被试之间存在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F(1,241)=3.75,P=0.054。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被试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在社会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1)=5.09,P<0.05,F(1,241)=8.34,P<0.001。具体表现为: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而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
3结论
与讨论通过问卷法进行研究表明: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个人取向的人际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女生;在社会取向的心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男生;在社会取向的人际和道德价值,以及个人取向的心理和道德价值感上,女性被试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被试;其他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 自我价值 大学生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7
1 引言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价值观也将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人生尺度。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特点。
2 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具有矛盾性
当今的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自身需要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每年大学生毕业流向上就可以看出来。多种就业方式让大学生有了众多的选择机会,虽然在众多就业方式中有热门和冷门,但是大学生就业不再集中在党政部门、行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而是分流到各行各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多样的选择说明大学生择业思想越来越开放,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着传统的思想观念迅速地被突破和瓦解,同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形成、变化的形势;另一方面,对于这样的局面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确立一种主导的、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多元化的趋势当中,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于个人主体性和现实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之中: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和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重视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深受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同时又面临竞争和淘汰的压力;崇尚大公无私、服务于祖国发展的精神,同时又面对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带来的物质诱惑;期待更多的挑战,在战胜困难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由于保守思想的禁锢而缺乏动力等等。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的困惑和矛盾。
3 择业自主性增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观念更加开放,“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价值”都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语,这说明现在的人们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大学生也不例外。相较于传统的职业价值观,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了重大的突破,他们不再把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和对社会作贡献的需要,而是认为工作是一项事业,是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并且把工作和生活是联系在一起来看待。所有关于大学生择业方面的调查数据都显示出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否具有发展前途”、“能否实现理想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成为了大学生们在择业过程中十分注重的因素。不仅如此,对于工作地点的生存环境、人文环境、领导素质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们择业过程中希望能找到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工作。
这种自我意识的提高,表明了大学生在职业观念上的进步,关注自身的发展为职业生涯注入了动力,既有利于大学生发挥才能、实现抱负,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将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优先于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这也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被认同的一种体现,与我们国家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是相矛盾的。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又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4 择业观念更加理性化,但也隐含功利化色彩,缺乏创新
当代大学生对待职业的心理更加成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认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这种就业模式的。大学生以市场为导向,加上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依靠招聘会、广告媒体网络、信件、社会关系等等多种方式寻找就业机会,求职积极主动性、自主择业意识明显增强,并且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我,心态更加成熟,就业观念更加明确。
与计划经济时代职业基本终生不变的情况不同,现在的大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环境,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工作性质、地理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劳动强度、个人发展和喜好等综合因素进行多次双向选择,直到找到自己最合适、最喜欢的职业为止,就业过程正从过去的“一步到位”向“逐步到位”转变。大多数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短期过渡性择业”的观点表示认可。一方面,可以说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现阶段严峻就业形势下的理性表现;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会使得大学生择业目标更趋短期化、功利化,比如说就业后经常“跳槽”、工作不具有长期性、对人生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目标、理想信念的淡化等。这一点在大学生对工作单位、工作地域的选择,以及对待村官、支教等政策的态度上也得以体现,人们的选择依然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追逐个人利益。
同时,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迫切需要得到加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直到现在,大学生群体愿意选择以创业方式来就业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四,传统择业观念中稳定高于一切的意识仍然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们,职业风险意识、创业精神和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5 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矛盾和就业制度的变化对大学生群体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只有认识清楚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宏,王运来,王艳春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9):90-92.
[2]黄丽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理念探析――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谈起[J].大家,2010,(2):170.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心理状态
On the ways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s’ improving self-worth
Qian Jun, Zhu Hong, Wu Hongbo, Cao Daxing, Wu Yahua
Jiujiang colleg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technician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with feelings of low self-worth, inferiority complex, inertia complex, anaclisis and weari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elf-worth, laboratory technicians should develop positive views on self-worth, keep a good mentation and change their perspective towards learning as well as develop extensive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ng.
Key words: laboratory technicians; self-worth; mentation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管理人员,而是融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实验教师[1]。在传统观念中他们属于“教辅人员”,因而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处于学校工作的附属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人员素质低下,队伍不稳定,自我价值感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实验室的功能、规模、装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也随之得到重视,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对实验技术人员应达到怎样的高度以适应这种变化,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但如何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有哪些,却较少有人关注。我们试从自我价值感及实现方式探讨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问题。
1 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自我概念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概念;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包括自我敬重和自我接纳的程度[2]。实验技术人员普遍不肯定自己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为自己的能力是低下的,更无工作成就感。这种认知,使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持续负向的自我感觉,他们自我敬重和自我接纳程度低。从行为角度看,他们具有胆小慎微、唯唯诺诺的特点,不愿努力改变现状,更倾向依赖于他人的支持和批准。这种认知和行为的偏差,是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低下的表现,使他们具有负面的心理倾向,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存在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惰性心理及厌倦心理。
2 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心理状态
2.1 自卑心理
长期以来,高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这与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课程的结构有关。因而,理论授课教师是教学队伍中的主体,自然被重视和被人们尊重。教师和科研人员则一般被人尊称为学者,实验技术人员则被称为“教辅人员”,即辅助相关的任课教师准备和指导实验课,甚至一些实验技术人员被作为勤杂人员使用[3]。这种工作岗位的差异,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低,缺少一定的认可与尊重,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对自己重要性的不肯定和不被接纳的负面心理倾向,产生了自卑心理。
虽然现在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得到重视,但目前许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仍是由低学历、低职称或者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及教师队伍中不称职者组成,从这种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无法与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教师队伍相比,使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考核等级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教师队伍,他们始终没有成就感,也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的自卑心理。
2.2 依赖心理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无论在学历教育知识的积累方面,还是在更新思想观念、掌握前沿科技,扩大知识面及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远不如理论课教师队伍,导致实验技术人员依赖心理强。具体表现为:在实验教学中被动依赖理论课教师的安排,无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更不具有自主创新的思维;实验管理工作中被动听从领导吩咐,不愿主动承担额外的事务;科研及论文撰写更是依赖别人帮忙“搭名”。
2.3 惰性心理
针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许多政策都不健全,如职务评聘、津贴分配、进修深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实验技术人员难以得到“厚爱”。尤其是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考核方面,没有一个很好的定量考核标准。由于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均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行政人员相同,而工作性质却不同,既有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有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工作,还要担负一些琐碎和繁杂的其他工作。目前尚不能客观衡量和有效监督,只能依靠其自觉性。因此多数实验技术人员普遍感觉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没有动力,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应付了事,敷衍塞责的惰性心理。
2.4 厌倦心理
厌倦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实验技术人员普遍感觉到了工作的压力,表现在几个方面:(1)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减少验证型实验的内容,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实验以及学生自拟题目的实验,已在许多高校实施。这些实验的准备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的可行性等方面,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这种实验准备工作给实验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因为学生人数增加及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一些实验移至周末和晚上进行,增加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3)由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头绪众多、事务繁杂[4],如实验教学秩序的正常维持,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实验耗材的申报,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而实验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使得实验室工作量大,责任大。(4)目前各高校对实验室硬件投入越来越多,精密贵重仪器也越来越多,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维护好、保养好这些仪器,还要会使用、会调试,这给实验技术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5)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安全意识[5]、教学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6]。这些高要求、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实验技术人员身心疲惫,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厌倦心理。
3 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提高实验技术员的自我价值要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努力。学校层面需从政策上、制度上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给予重视。个人层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3.1 树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感,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虽然实验技术人员的“先天”条件低于理论课教师,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质中的强项,分析自身特点及所处实验室的工作环境,以及实验工作的特点,给自己准确定位。相信自己可以是“人才”,虽然成不了拔尖创新人才,成不了教学名师,但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人才[1]。如可根据自己的长处成为实验技能、实验资料管理、实验仪器维护、实验清洁安全等职业人才。拥有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尊重自己,也能为他人所尊重,形成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
3.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实验技术人员应准确了解、判断、掌握自己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对自卑心理的调整应进行自我认知的重建,改变“我不如教师,我能力差”等自挫性的认知,在工作中只要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要进行自我表扬,以此来激励自己;对依赖心理的调整可制定现实可行的、灵活的目标,如争取独立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等,摆脱依赖他人的习惯;对惰性心理和厌倦心理,要学会采取客观、乐观的态度,正视压力事实并进行积极的思维,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3 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学历、知识结构等原因,对学习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认为学习是仅仅局限在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片面地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其实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处处皆学问。因为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除了理论知识学习外还有很多学习内容,如管理能力的学习、动手能力的学习、生活知识的学习、新生事物的学习等。学习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可以采取耳闻、目睹、口述、手撰、心悟等多种形式。而且将学习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地丰富、充实、完善自我。
3.4 建立广泛的沟通途径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作为群居动物,具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个体应建立广泛的沟通途径,如实验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与教师、各部门管理人员、领导、学生、外界人员的沟通等。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可增进人际理解,开阔心胸,还可增加思维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广泛的沟通也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是协作完成任务的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广泛的沟通途径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起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丽萍,王文侠,王丽艳,唐万侠.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素质提高难的原因分析[J].民营科技,2010,12:206.
[2] 陈高山,黄希庭.青年教师自我价值感及其培育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9,1:79.
[3] 张少.高校实验人员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7.
[4] 王德广.地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压力构成与缓解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9:57.
关键词:公平理论公平差别阈公平标准公平敏感度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长久以来,组织的管理者都在为一个现象所困扰,那就是他的下属总是抱怨说受到了不公道的待遇,这种抱怨持续下去会使大家都很不满意,给组织的正常运转造成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人就干脆一碗水端平,使成员们的待遇都一律平等,这就是所谓平均原则。
然而,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并没有解决问题,不公平的抱怨依然此起彼伏,有时甚至愈演愈烈。人们认识到,简均不能解决问题。于是,J.斯塔西.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
亚当斯认为在一个组织中,成员们考虑的并不仅是收入在量上的单纯相等,而是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Input)和从中得到的成果(Outcome)进行比较,然后再将比较的结果和其他人进行相应的衡量,如果相等,那么就产生了公平感,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当感到不公平时,人们就会采取措施来进行纠正。
组织的成员们用来进行对比的他人被称为参照物(Referent)。参照物的选择是公平理论的关键。
(一)选择时可能会依据以下四个标准
1、组织内部位置或地位相同的人;
2、组织外部位置或地位相同的人;
3、组织内部位置或地位不同的人;
4、组织外部位置或地位不同的人。
(二)公平理论指出,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会采用下面五种选择中的一种或同时几种
1、歪曲自己或他人的投入或产出;
2、采取某种方式的行为使他人改变投入或产出;
3、采取某种方式的行为使自己改变投入或产出;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5、辞去工作。
(三)公平理论提出了与不公平报酬有关的观点
1、在计时工资制下,当职工感到报酬过高时会提高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感到报酬过低时员工的努力程度会降低,这时产量更低,质量更差。
2、在计件工资制下,报酬过高的员工产量较低而质量会较高;报酬过低的员工产量较高但质量较差。
二、公平理论的发展——公平差别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俞文钊教授在对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组织的84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阈模型。俞文钊教授认为产生不公平感的并不是收入差距本身,而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即收入差距的过大或过小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当两个人条件不同时,无差别分配和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只有适度差别分配才会让人感到公平。公平差别阈就是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在俞教授的调查中发现67%的员工认为适当差距的分配比例是公平合理的,100%的员工认为与管理者的比例差距应为1:2,66%的被调查者觉得公平差别阈为1:3时也还算可以接受。
俞教授还认为影响公平差别阈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因素,文化因素,职务因素和职称因素。这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公平差别阈,调节着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力。其他如年龄,性别,个人努力程度,责任心,对组织的忠诚度等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但要么在统计上不显著,要么难以量化,所以未作进一步研究。
西方有学者为解决公平公式不相等的问题提出了“机会概率”的概念,他们认为收入不相等是因为个人的机会不一样,在公平等式中加入机会概率变量,于是有:(npOP)/IP=(noOO)/IO, 对这一式子变形可得(OP/IP)/(OO/IO)=no/np, 该式和公平差别阈模型的定义基本一致。
三、公平理论的实质——公平标准
个人获得和失去公平感的方式是各不相同而富于变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参照物的选择和量化上。个人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参照物来进行比较,也可以随时对参照物进行更换。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对其究竟投入和产出了多少并不是完全了解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要完全了解也不可能。因此对他人投入和产出的估计更多出于个人的主观想象,一般是投入低估而产出高估。面对这样高度的不确定性甚至好象是随意性,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
参照物是不确定的,参照物的指标也是不精确的,这说明个人在体会公平感时进行比较的并不是客观实际,而是自我心中产生公平的标准,不妨简称为公平标准。当个人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时,就会产生公平感,否则就会觉得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只是这种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一旦个人发现参照物已经不再和自己的公平标准相契合时,就可能会放弃原有的参照物而去另寻新的合适的参照物。这样就解释了参照物不断变化以及参照物本身指标的不准确性或叫做扭曲的原因。因为个人在选择参照物时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详细了解其精确数值,只要在感觉上和自己的公平标准相契合就可以了。
四、公平敏感度和从众心理
人们在面对不公平时表现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有的人会感到受了极大的委屈,一定要找回一个公道;有的人则无所谓或者发发牢骚算了。国外学者提出了“公平敏感度”的概念。他们认为不公平感的实质是人们在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后产生的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的强度因个体而不同。公平敏感度就是个人对公平感的偏好程度,它反映了不同的个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公平因素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公平敏感度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志,它反映了公平标准的幅度。
影响公平感的还有“从众心理”这一因素。从众心理指的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会倾向于认同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而放弃自己原先不同的意见,即使对自己先前的意见并没感到什么不对。人的不公平感会在周围人的反复强化下不断增强,这在实质上是对个人公平敏感度的提升,使公平标准的幅度缩小,从而感到原本觉得还算公平的事,现在无法接受。
五、公平标准的核心——自我价值
究竟什么是公平感?为什么人们要对公平感孜孜以求呢?在上文中已谈到,公平感就是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投入产出比例进行比较感到满意的心理上的舒适感。这种舒适感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为什么人们要去努力追求呢?我们先来看看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比低层次需求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按以上顺序依次产生的,只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会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这一点已被许多现代学者所质疑,他们发现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同时有这5种需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和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所谓的公平感正是需求层次中对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种种社会关系的聚合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别人的认可,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公平感的获得正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中定位的确认过程。而这种定位的依据——公平标准在实质上就是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人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一定的认识,看自己是否对社会有用。这种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产生于社会,也必须在社会中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对自己的定位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在先入观念的影响下,在潜意识中肯定自己的定位是正确的,只不过需要在现实中予以验证而已,这就是人们来寻求参照物进行比较的原因,但是当人们发现并非如此时,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就会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紧张感,这就是不公平感。
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不是天生的,和社会没有交往的人不会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人们认识自我价值先是通过对过去经验的体会,通过对过去投入和产出的比较的估算来预计自己将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是通过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这样过去的经验和周围的人就成了参照物。因此,所谓参照物的选取过程无非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过程。
六、恢复公平感——对自我价值认识的调节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看到所谓公平感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因此,要恢复公平感也就是对自我价值认识的调节。
(一)消除威胁自我价值的因素。当人们感到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会产生紧张感,因此我们只要找到产生威胁的这些因素加以消除或使人相信这种威胁并不存在,就可以有效的使公平感恢复。
(二)从其它方面满足个人自我价值认知。我们已经知道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一定要通过物质来体现,通过鼓励、表扬,提供培训机会,职位晋升等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降低个人的自我价值认知。通过对员工直言不讳的批评,给予员工力不胜任的工作,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可以使员工降低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从而产生新的平衡。需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虽然会回复平衡,但容易使人产生沮丧感,挫伤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Stephen.P.Robins,Organization behavio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J.W.Newstrom,组织行为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医院;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
当前,国内主流媒体不断爆出医患纠纷,社会不再视医务工作者为“白衣天使”,对其责难颇多。而医务人员则感觉工作倦息,缺乏安全感,没有积极性。长此以往,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激励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就成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公立及民营医院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总体工作满意度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医务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为医院的管理层面和医务人员的个人层面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Super…认为,工作价值观是影响个人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可视为价值体系中的一环,凡与工作有关的个人人格特质、需求、情感、内在驱动力、理念、重要性的判断都可视为工作价值观。而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可以帮助组织进行组织诊断和绩效评估,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保障与工作质量儿,也是诊断组织管理现状的探温针。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江苏、福建省的5家公立及3家民营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
1.2研究工具问卷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第二部分为工作价值观问卷,采用洪睿萍编制的问卷,此问卷由七个分量表所组成,每个分量表三题,共2l题。信效度方面,内部一致性CronbachOt系数为0.9492。第三部分的工作满意度问卷采用WeiSS等1976年编写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sQ)简版,共2O个条目。包括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三个维度,以加权平均的方式衡量“整体工作满意度”。采用Uke~s评分法,从“非常不满意(1分)”到“非常满意(5分)”该问卷在护理研究中的Cronbacha系数分别为:内在满意度0.820,外在满意度0.823,一般满意度0.849。重测信度分别为:内在满意度0.759,外在满意度0.733,一般满意度0.757。
1.3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表(表1)。
2.2整体工作满意度与价值观的描述分析
从表2可知,两类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均较低,整体工作满意度均未达满意程度。相对而言,公立医院人员的满意度分数均值高于民营医院。
由工作价值观描述统计结果可知(表3),公立及民营医院医务人员对于工作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的均值均大于4分(表示“重要”)。而且,公立及民营医院医务人员最重视的价值观都是“环境价值”。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员工重视程度较低的维度是“自我价值”,而民营医院医务员工重视程度较低的则是“安定价值”。此外,公立医院工作价值观各维度均值均高于民营医院。
2.3医院性质与工作价值观、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以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变量间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来预测各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以结果分析自变量间是否存在高度相关情况,并予以排除,以保证后面的统计分析更精确(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值见表4)。
从表4可知,在医院性质与工作价值观各维度的相关分析中,医院性质与自我价值呈正相关(r=0.321,P
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的相关分析中,整体工作满意度与和自我价值、环境价值、安定价值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介于0.237—0.384之间(P
2.4回归分析
2.4.1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由相关分析已知,整体工作满意度与工作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已有的研究证明,个人特征会影响工作满意度。因此,本研究将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做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工作价值观的各维度对整体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工作满意度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以自我价值、环境价值、安定价值为自变量,采用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检验回归模型的F值可知,回归模型均具有解释变异能力(F=6.173,P0.05,表明安定价值对于整体工作满意度无影响。
2.4.2工作价值观与医院性质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医院性质和工作价值观的自我价值有相关,与环境价值、安定价值无相关。因此,将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做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医院性质对手自我价值、环境价值、安定价值等维度的影响程度,分别以医院性质为自变量,以自我价值、环境价值、安定价值为因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检验三个回归模式的F值可知,回归模型1(F=3.597,P
3讨论
3.1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可以预测其工作满意度工作价值观是个人对工作的需要的体现,从总体上影响个体的工作态度,影响其对于组织的承诺,而组织承诺是员工工作态度的表现形式之一。
由前述分析可知,工作价值观中的自我价值、环境价值维度的各项目能有效地预测其工作满意度,即医务人员对于自我价值、环境价值的重视程度愈高,其工作满意度愈高。这是因为,当个体了解其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并加以重视后,自然会为收入与职位努力工作。过程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差距理论)认为,如果组织能给予适当的回馈,肯定个体努力后所获得的结果(例如:成就感、薪酬、升迁机会),会提高其对工作内、外或整体的满意程度。而安定价值并不能有效预测工作满意度,这也符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安定价值应归于保健因素,缺乏保健因素会造成员工不满意,而增加保健因素仅可以防止不满意,却无法使员工满意。
3.2不同性质医院医务人员工作价值观不同
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对于工作价值观各维度重视程度都较高,最重视的工作价值观均是环境价值。这说明,医务人员重视工作时能否与同事产生良好互动及人际关系、组织的薪酬福利分配及其他制度是否完善。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都属于较高级的需要层次J。相比之下,民营医院医护人员比公立医院更重视自我价值(包括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以及尊严取向),这表示其重视工作时是否能不断获新知与自我成长、发挥创造力、实现人生目标、展现个人才华、满足个人成就感,并赢得他人尊重以及拥有管理权。在环境价值方面,两者重视程度都很高,并无统计学差异。
3.3医院性质影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在工作满意度方面,两者整体工作满意度均未达到满意程度。医院性质对于员工工作满意度有影响,且民营整体工作满意度高于公立医院。说明民营医院的运作模式,使其员工对于工作独特性、创造性,、工作职责的大小、工作的稳定性、安全感等方面;工作升迁、所得报酬与赞赏、组织的政策与实施方式技术上的督导,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等方面;工作的环境设备与同事的关系的满意度均高于公立医院。已有研究也证明,当个人的需求与组织文化一致时,其满足感最高。
教师职业幸福感(The teacher occupation well-being)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这一特定职业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
一、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因素
1. 中学教师理念滞后。教师把人类文明的薪火通过自己的手传给新的一代,使人由一个无文化的自然存在而唤发出人性的光辉,这样高尚而有意义的事业和职业,会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感、使命感和教师职业幸福感。学生的道德成长、学业进步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中学教师生命意义的确证,同时师生之间在课业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情感交流都是别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中学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有充分认识这种精神性质才能发现包围自己的人生诗意,才会体会到深刻持久的精神幸福感。但是许多中学教师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乏。
2. 中学教师理想功利。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一个人想要追求和获得幸福感,那么他必须要实现自我价值,这样教师职业就是最好的载体。然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要以职业的价值认同、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意愿为前提条件,但现阶段的大多数中学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普通的谋生职业,而不是真正对教师职业感兴趣,更不考虑自己需要所在和自我发展。这样,一些中学教师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和繁重的重复劳动,参加工作时的新鲜感很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倦怠感,甚至到最后对教师职业变得麻木不仁。
3. 中学教师压力过大。现在有些家长十分短视,只要学生的分数成绩,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和道德教育比较忽视,希望教师能够代替家长的角色,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个别问题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抽烟喝酒早恋,家长配合不力,教师教育效果有如隔靴搔痒。有些家长觉得学生成绩不好是老师没负好责任,对老师态度恶劣,有甚者与老师争吵,到学校闹事,使得教师职业幸福感荡然无存。有些中学因为人事编制紧张,许多教师都是超课时教学,有的还要跨学科、跨年级授课。
二、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培养策略
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为自己当初的入门选择负责。其实,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还能坚守操持,那就是幸福的选择。很多中学教师之所以感觉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一定要从事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声称在寻找与等待自己最爱的职业,他们没有尝试去协调自己的第一感觉与现实的差异。有些中学教师因为当前的不理想不幸福而埋怨当初的选择,其实就是他们没有树立科学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是一种职业,除了经济功能,还有培养学生成才的成就感,提升自己沟通与表达能力的自豪感。教师不仅仅为了生存,更多地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教师当成一种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惑、饱满的事业心、高度的成就欲,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始终保持平和愉悦的工作心境,去突破自我,从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中享受做老师的乐趣与激情,让生活充实、生命有意义、人生有价值,从而产生幸福感,成为一个幸福的中学教师。
提升职业自我认同水平。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从心开始,自我感悟体验教师职业幸福。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中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较之一般职业人有着更强烈、更高质量的精神需求和专业认同感。要想让中学教师更多地体验职业幸福,首先要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水平,避免教师把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无人称的社会角色世界”中。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能否获得职业幸福感,需要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和职业境界,协调好现有生活状态与期望生活状态。中学教师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将自己的个性价值观融入课堂,视教学过程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保持积极心态,成就自我价值。中学教师要把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的幸福成长联系起来,并视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此时教师就会获得精神自由,自然就会获得职业幸福感。中学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职业自我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张扬自我个性,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在成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舒缓教师过重职业压力。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实际行动提升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提高社会舆论正面关注度,杜绝媒体将教师群体中的少数丑陋特例放大大肆宣扬,从而有益于提高中学教师的幸福感。中学教师承受着来自学生安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考核、绩效工资改革、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社会家长理解的压力,中学生正处于不稳定的青春期、叛逆期,教师对这些学生管理、教育的难度与压力,是大学、小学都无法比拟的,中学教师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因此,当前要特别关注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学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学生青春期成长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学教师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职业潜力、寻求自我发展的平台和事业成功的需要,我们要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迎接挑战、展示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挑战、成功、发展中获得职业尊严,从而提升其教师职业幸福感。
增强教师感知转化现实能力。教师是一个具有高文化素质、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群体,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幸福是一种行为主体的内在精神体验,当教师将职业与自我生命相融合的时侯,会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心中会充实且洋溢着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体验与提升,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和对幸福的理解。教师的教育幸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对本职工作由衷地热爱,充满幸福感地执教将会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与未来成长都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这种持续的职业幸福感能够促使教师将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同时内心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有能力去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不断地重建和探索,他们从内心生成一种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现实行动。
你过得开心吗?是否常遇到特别堵心的事?你遇到过被欺骗、被冒犯、被欺负的情况吗?总的来说,你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满意吗?你总体的幸福感又如何?当你认真地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已经可以大体上评价你的生活质量,并知道自己是不是跟很多人一样,活得很累。
中国人活得究竟有多累
中国人活得尤其累,不只是传说或人们日常的感受,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幸福研究的权威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哈特最新的研究结果,在52个国家进行的持续性调查(平均为17年)中,幸福指数在40个国家中有所增长,只在12个国家中出现了下降。总体平均,认为自己“很幸福”的人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但是,中国台湾和大陆却占据了在此期间幸福感百分数下降最为严重的两个位置,期间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也排在负增长的倒数第6位。
《人民论坛》2010年12月(上)的对6235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网友为73.5%,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白领员工自认为弱势的比例也高达45.1%、55.4%和57.8%。笔者2010年12月29日对相关网站调查截取的即时结果为,在2648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的选择了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中弱势感很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占到84%。
为什么中国人活这么累?为什么世界多数国家幸福指数增长,而中国反而反向降低且程度进入最底的行列?英格尔哈特教授试图用发展和自由与幸福的联系来分析幸福的强度和变化趋势,但显然难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在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财富积累大踏步进步,个人选择空间明显扩大而制约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幸福感却反而明显下降了。
活得累的社会根源
人要想活得从容,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活出自己的价值,一个是能够获得安全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才会成为真正的“幸福者”。遗憾的是,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与文化条件下,要想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其实非常困难,这就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很小比例的人有机会成为“幸福者”。
中国人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安全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呢?
人能否感觉到自我价值决定于两方面要素,第一方面的要素是核心和关键,即一个社会作为外部环境怎样判定一个人的价值,这种判定倾向发挥着引导人们怎样评判自我价值的作用。长期的封建传统和独特的中国文明史,使中国社会养成了深厚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也就是说,现实社会倾向于用种种直接或间接、外显或潜隐的方式,从一个人所占据的地位和拥有的资源来判定其价值,而缺乏一般性的文明、平等、尊重、平权和尊严的概念。近年来,虽然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但是与强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还不能得到诸多保障。由于这种价值取向的存在,人们从自我意识诞生起,就存在着强烈的需要自我被承认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驱使人们不断寻找和建立一个又一个可以显示自我价值的标志,特别是具有社会公认价值的金钱和官衔,并不断进行各种社会比较,以期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得到社会环境的价值承认。
这种从社会权威主义环境价值取向衍生出来的价值追求倾向,又派生出来了简单功利导向的金钱至上主义价值观,即一切都必须还原到金钱,金钱成为了通用价值尺度,一切价值和荣誉,都必须由金钱的强度来衡量。为此,金钱成为了压倒一切的追求。本来,追求金钱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但金钱主义使人的这一本性掩盖了本来与之平行的另外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从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实施以来频发的环境污染、广泛的食品毒化事件和医疗系统之种种超出想象力的怪象看,很容易发现,一个社会本该自然存在的人与人之间作为同类的善意,已经广泛而深刻地被金钱追求所击垮。其他同类,褪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祖训,早已被对金钱的欲望所淹没。
一个社会消除权威主义的最好良方,是取消特权和制约权力,让社会尊重的不再是权力和位置,而是人人都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的成就和事业。社会在实际运作之中呈现出多重的使人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价值导向,权威主义才能逐步弱化和退出影响的主导地位。
安全感是一种不用自我警惕和随时准备实施自我保护的放松状态。当你过马路时汽车给你让道,司机还示意请你先行的时候,你体会的是安全感。而司机看到你要过马路拼命鸣笛和加速,你体会的则是不安全感。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随时可以委托责任,你体会的是安全感,而你的随身提包或电脑一离开视野就可能被盗,你则体会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安全感的提醒中体会到压力和担忧,你的生活伴有长期的和广泛的不安全感时,会随时处于一种防卫状态,心力也不断耗费,活得很累,是这种状态的自然结果。
活得累的文化根源
活得比较累,与其说是外在生活压力过大所致,毋宁说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追求使然。再追求,再累,也要更上一层楼。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看来,中国人具有一种不完全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生活压力当中的习惯。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生命旅程似乎注定要面对永远也翻越不完的崇山峻岭,永远也克服不完的艰难险阻。所以,我们中国人感到活得比较累,不是一时的“累”,而是日积月累的“累”,是一种难以为继的“累”,是一种习惯性的“累”……
如果我们被权威主义和简单功利主义所诱导,总试图用达成某种经济和地位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甚至为此不择手段。那么我们会发现,即便我们达成了我们渴望的成就,一次性的满足之后依然是失落,我们依然无法建立自己所渴求的稳定自信。不顾一切成功实现升官发财的人会猛然发现,升官发财远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让我们变换了参照环境,自我的命运,仍然在前途的不确定中风雨飘摇。
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无信仰,欲望无止境,内心浮躁,没有基本共同的价值观念。心中无信仰,精神无依托,内心常常充满困惑,不敢肯定自己,为人言所累,大多数人都蹑手蹑脚,战战兢兢,每走一步,说一句话,都要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做的不说,说的不做,努力假装自己很正统,很高尚,常常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作的事,为面子、为名声,往往也不为自己,更不为他人。
人生的结果是由历史、文化、环境、社会和自我多方面因素造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我们想得到什么,也无论我们的欲望有多强烈,我们最终得到的,不是我们想得到的,而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个人对自己命运能够做的,是建构让自己的愿望成为现实的被社会公理支持的逻辑,增加让愿望成为事实的理由。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其非常重要的一条价值指向还有基本特色就是当前对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人自身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在其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政教育其价值其实就是人的价值,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的发展及其实效性的研究。通过对中的思政教育价值同人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来深入性的探讨当前中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的具体规律以及基本特点,进而形成在一条在思政教育领域中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路径,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价值同人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从其理论本质上讲,人们曾经就当时的思政教育价值发起过讨论,也产生过怀疑。应该说,要想真正意义的对思政教育价值进行正确的论证和阐述,就需要从其自身价值同人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来重新认识。其实思政教育价值其根本本质就是不断的适应人类的发展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所以思政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现。思政教育对于整个人的意义来说,有着基础性作用,但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门,人们开始对这些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意义产生了一定疑问。究其原因,其实并不是指在社会实践中,思政教育同人的本质想脱离,相反恰恰是在思维以及理论方式上,思政教育的价值同人的价值相背离。所以如果要想真正意义上掌握思政教育的真正价值,势必要依赖人的价值。
从某种层次上说,思政教育价值同人之间的价值,两者之间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联系以及一致性。而这种联系又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①思政教育其真正的价值最终是通过人的价值体现出来的。②人要实现其价值势必要从思政教育这个层次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在实现思政教育价值过程中,其真正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人的整个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换言之,思政教育价值其实等同于人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包含着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人的社会价值实现这两个方面。不管怎样,思政教育作为当前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实践,拥有着自身的价值。可这种价值势必是需要人的价值来体现出来的。具体来讲,思政教育价值其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同人的价值的具体实现其实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同步的,相反而是一种相互促进以及长期积累的结果。
二、思政教育价值是当前实现人的价值的基本规律
从其内容上讲,这两种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换句话说,我们所说的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人自身价值不断实现的一个过程。而思政教育作为一项拥有者价值型以及科学性的时间,其本身拥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某种层次上看,这种规律其实是当前思政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而思政教育对于人的价值实现其实是思政教育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活动,所以它属于一政治教育体系,本身拥有者一定规律性,而对于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思政教育在对人的自身价值进行实现时,其最主要的规律其实是内化规律。所以从这个层次上说,思政教育是实现整个人的价值的基础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人自身的思想问题以及精神问题。而这就需要我们将在整个思政教育中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道德以及规范还有观念和思想等,在经过一定方法和手段处理的基础之上,使得这些思想以及道德还有规范等转变成为受教育人员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指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思想的力量,通过一定方式转化成为能够改变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力量。那内化规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整体来看,这种规律是一个相对复杂、抽象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以及感受还有选择与接受等内容。而这里所讲的感受,其实就是指受教育人员在整个自我价值实现过程当中,对于外界信息进行相应体验和感觉的同时,形成一种表象。而所谓分析,说的是受教育人员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整个过程中,对于那些已经接受到或者是感觉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对其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还有道德规范等进行认识,从而形成全新的认识。
三、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中思政教育价值同人的价值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思政教育中实现人自身价值的实际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来实现和促进人的整体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萍,肖新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规定与实现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9)
[2]骆郁廷,王若飞.也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