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预决算报告

财政预决算报告

时间:2023-06-04 10:4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预决算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政预决算报告

第1篇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的提出,是署党组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成果和创新,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创新深化发展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重大举措。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对创新国家审计工作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为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有效防范国家财政风险,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发挥国家财政审计的应有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与原则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与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等在审计目标、思路、层次、重点上均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要求从国家整体经济的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促进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两者则主要重在从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和安全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主线,按照更高层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重心和“两个报告”等要求来谋划、经营、实施年度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难点,抓住龙头和产出精品。

三、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与重点

重点做到计划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和信息(报告)整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试行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具体做到更新一个审计理念,突出四项重点创新,实现四大战略转变,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

更新一个审计理念:在所有审计项目中推进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的理念,树立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学习掌握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能力。

突出四项重点创新:重点创新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支绩效问责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入征管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体制机制性审计。一年若能集中力量深度剖析或健全完善若干条有关国家财政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机制,若能审计提示若干条国家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其所能发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远比简单审计揭示发现多少挤占挪用、多发福利补贴、滞留滞拨等要大的多。

实现四大战略转变:由以常规部门预算支出为主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向以部门预决算分配、收入征管和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转变,由以主要反映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为主向以重点揭示反映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情况问题和体制机制性等问题为主的高层次审计监督转变,由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向质量型高层次重点审计转变,由一般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转变。

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即实施计划整合统一,资源整合统一,项目整合统一,审计审理整合统一,报告决定整合统一,信息成果整合统一。真正做到审计重点明确突出,计划制定科学,资源项目有效整合,统一组织实施处理,改进创新报告形式和内容,强化审计信息成果整合。真正适应大格局审计目标水平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信息成果利用、分析、提炼的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业务控制和审理的要求,避免在审计条块和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以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倍增效益,进而提出真正的高层次审计意见建议,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四、构建大格局需注重七大重新定位和改革创新

(一)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和创新。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风险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总兜底,都要转化为国家财政问题即转化为整个国家经济问题。对国家财政进行审计,就是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审计。由此,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近期目标,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重新定位和创新。一般情况下,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同级财政收支规模较小,且这部分支出又基本都是保正常运转所需。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下降,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整个财政收支规模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常规预算执行仅只是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年初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到位,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所能使用的财政分配处置权也将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初预算时就已埋下的伏笔(如在预算执行中对打捆资金和项目的再细化分配权就都是在年初预算时人为埋下的伏笔)。由此,预算执行审计不应将常规部门预算执行作为审计的重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应将宝贵的审计资源消耗在揭示反映常规的、简单的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上,而应腾出有限的高级审计资源力量来对最能体现财权、最能影响公平公正和制约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预决算分配的关键环节和龙头关键部位进行高层次审计监督。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突破,向部门预算和决算审计突破。即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和龙头部位突破,向部门预决算和政策机制审计突破。具体要做到“抓龙头,调主线,攻重点”。抓龙头:以预决算审计为龙头,向预算决算两头突破。调主线:以预决算级次机制政策审计为主线,重点聚焦机制体制等宏观性全省性问题。攻重点:以专项投资性支出为主线重点,突出关注财政绩效。

(三)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创新。大格局的审计重点内容可逐步以国家财政政策制定实施、预决算分配、重点资金项目为主,突出对财政预决算分配和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和政策绩效性审计。在当前形势下,收入审计有可能比支出审计更重要,政策机制审计与分配管理审计比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重要(一策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专项支出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审计更重要。而对常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探索建立社会中介审计制度,就像现在国资委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经过中介审计一样。

(四)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方式重新定位和创新。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智囊小组,由高级审计专家、经济学专家、财税金融专家等研究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审计计划,统一调配整合审计资源。先做到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和市县审计机关本级范围内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逐步过渡到全国上下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进而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而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五)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重新定位和创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工作报告框架内容可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报告、社会经济运行发展工作报告所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基本对应比较,与年中财政、发改委等所作重大财政经济政策和预决算分配追加调整事项、指标任务等基本对应比较,真正做到实时审计,实时报告,实时促进,实时整改。

(六)注重对财政审计理论重新定位和创新。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来定位、创新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重点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政策调控等战略高度来布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重点构建以推动建立国家总预算和国家总会计为目标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审计指南,国家财政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指南,国家财经政策审计指南,国家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指南等。

(七)注重对大格局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和审计成果运用重新定位和创新。

大格局审计应注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追究和问责相关的经济责任,将审计问责贯穿于各类国家审计全过程,而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才进行审计问责,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有效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和水平。

1.逐步探索创新大格局审计监管问责,有效运用“四两拨千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大格局审计要积极探索对各种内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单位等的审计再监督,积极创新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广泛存在的“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等问题,力求走出审计治标不治本、“荒自家田去种人家地”来包打天下又事倍功半的怪圈,力求走出“多龙治水,旱涝无责,屡查屡犯”的怪圈。大格局审计要运用好“四两拨千斤”法则,创新健全“多龙治水,龙龙有责,赏罚分明”的监管机制,有效启动、激活、强化整个国家经济内外部监督监管体系资源,以切实化解现有审计资源与应担负审计任务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真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第2篇

日前,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规定将从今年起公开上年度市级部门“三公”经费决算和当年度预算。

据介绍,上海还将逐步细化报送各级人大审议的预决算草案,将其中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相关支出的预决算,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逐步将部门预决算中的重要支出内容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重点推进部门预决算信息中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和会议经费的信息公开。

上海财政局网站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市本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0.5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预算1.97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25亿元、公务接待费预算3.28亿元。 来源:新华网

江苏:政府工作报告推出“英文版”

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于今年2月9日召开,会议不仅再次邀请了外籍人士旁听,而且首次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成英文版本发放给外宾。

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负责人介绍,今年的大会延续去年大会做法,邀请了23位外国驻沪总领事馆官员、有关国家地方政府驻江苏办事处代表、在宁高等院校外籍教师和在宁外企主管代表等旁听省政府工作报告。为帮助外籍人士更好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会议首次将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翻译成英文版本,于会前发放给与会外宾。

此外,今年江苏省人代会的会场布置也有亮点。全体会议时各代表团的区域和代表席位将不再固定不变,而是每年进行有序调整,保证一届会议期间,每个团都有可能在会场中央区域就座,每个代表都可能在本团的前区座位就座。

来源:《人民日报》

云南通海:人大代表列席政府全会

今年2月21日,云南省通海县召开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九次全体会议,5名县人大代表应邀列席会议。

自2009年以来,通海县人民政府一改过去召开全体会议,与会的都是县属各部门、乡镇领导的惯例,特别邀请县人大代表列席政府全会,监督政府工作,并将这一做法形成了制度。

通海县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政府全会制度,旨在使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社情民意,是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的有益探索。

第3篇

《报告》认为,在现阶段,提高我国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已经成为限制公共权力、加强社会监督、整治官员腐败、增强执政合法性、推进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

近二十年来的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包括公众与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重塑公共治理方式。与此同时,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交易成本也极大的降低,在技术上具备了向社会完整公开财政信息的条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希望通过本研究报告推动政府与社会,共同为改善我国的公共治理而努力。

财政透明度水平低

《报告》显示直辖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情况居前列,计划单列市政府次之,省会城市政府弱于计划单列市但是仍好于其他地级市政府的总体水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级政府在财政公开排序前三十位中各占一半、广东省的市级政府在财政公开方面居全国之首,中部的安徽省紧随其后,而华东发达地区则相对滞后。

但排序最高城市的得分均未仍超过总分的50%,得分超过总分38%的城市仅有十个,占全部城市数量的3.5%。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各市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评价结果表明:

1)在“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部分,市级政府结构及职能公开情况较好,但国有企业和本级财政结构图公布情况较差;企事业单位公开、群团、派与工商联、市委党委这三部分的公开情况有待加强。

2)在“一般性预决算收支情况”部分,比较全面与完整地公布一般性财政预决算情况的市级政府近占少数,而且公布中也存在着口径、方式以及公布时间缺乏规范性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地级市政府未能主动公布此类信息。

3)在“财政专户与政府债务情况”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在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政府债务等方面的财政信息十分不透明。在全部的289个城市中仅有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淮北、安庆、萍乡、鹰潭、威海、临沂、平顶山、南阳、北海、遵义、酒泉等13个城市政府公开了这方面的信息,而且并非完整与全面的披露该项的内容。其中,只有淮北和遵义两个市政府公开了政府性债务数据。该项工作亟待加强。

4)在“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收支情况”部分,除了北京、上海、贵阳、淮南、青岛等城市公开了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总表中的内容之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均没有公开,国有企业公布的情况最差。

全口径财政透明指标体系

现阶段我国政治治理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国际通行的政府财政透明度评价指标难以准确衡量中国政府的财政公开情况,这决定了我国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的指标体系与国际做法存在差异。因此该课题组在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政府财政活动的各类因素,对财政透明度衡量的指标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建立了评估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的方法与相应的全口径指标体系。

《中国全口径财政透明指标体系》包括四大部分:1)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2)一般性预算(决算)收入与支出情况;3)专户(前预算外财政)与政府债务情况;4)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收支情况。这四部分指标各自的分值各位100分,总分值共为400分。在不同指标下,赋予了具体的详细分值,以求尽可能全面、准确、系统、完整地评价我国市级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情况。

财政透明良好做法指南

目前,中国政府财政公开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中央到地方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和认识,有选择性地公布部分财政活动的相关信息。这使得各政府部门、各地区政府的财政公开做法存在极大的差异,限制了财政透明度的一致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该课题组在全国市级政府财政公开的实践之上,根据全口径中国财政透明度指标体系并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良好做法指南》。主要内容如下:

(一)纳入预算机构和部门信息公开。市级政府部门和其他有关公开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职能是财政透明度的核心内容。良好做法要求:

1)市级政府公开财政供养的部门的结构图或列表;2)市级政府、市级党委须公开下属的行政部门的结构图和图表,对各部门承担的行政职能做出清晰而详细的说明;3)市级政府对所有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其承担的职能或者经营所属的行业分类,并提供每下属系统名录和列表;4)公开群众团体系统下具体单位的信息;5)公开所有当地派和工商联的列表,并详细说明每个党派以及工商联的内部组织架构和职能;6)公开市人大、政协的内部机构和职能;7)公开市级政府下属国有企业以及投融资平台的名录,并对他们的职能做出说明。

(二)公开政府一般性预、决算情况。公布一般性预算、决算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是财政透明度的基本部分。良好做法要求:1)公布公共财政(原一般预算)预、决算收入与支出总额,公共财政预、决算收入与支出“类”级科目的具体数额,以及“款”级科目的具体数额;其中,转移性收入与支出公布到“类”级科目的具体数额,以及“款”级科目的具体数额;2)公布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额(“款”级科目)和“项”级科目的具体数额;政府性基金支出的“类”级科目和“款”级科目的具体数额;3)公布财政预、决算每一资金使用主体(机构及部门)的收支情况;4)公开《年度财政总预、决算报表》及预算报告编制基础。

(三)市级政府财政专户(原预算外财政)与政府性债务公开。公布专户财政和债务时财政透明度的重要部分。良好做法要求:1)公布当年专户(原预算外)收入、支出的总额及收支明细项目;2)公布专户(原预算外)转移性收入、支出总数及收支明细项目;3)公布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和结构;4)公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其他债务余额和结构;5)债务当期的偿还本息的结构与数额。

第4篇

(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固定资产购建时的会计核算模式仍是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下的会计核算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财政体制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其核算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财权分散、行政事业单位“自创”财力未统一的情况下,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时,这种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很难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政府总预算支出保持一致,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严重影响了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从理论上讲,这种核算方法会使政府的支出表现出间断较大的锯齿波动状态,不利于政府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和预算。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一方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发生了价值减损,另一方面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后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补偿。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反映经济资源价值的真实变化情况。

现行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根源在于,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与支出概念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收入和支出反映的是不同会计主体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结果。收入是提品或服务后,等价交换原则下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入,而支出则是在一个会计主体取得收入的同时,另一会计主体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流出,即某一会计主体获取产品或接受服务时对等的货币价值的流出。而在某一会计期间可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与一般支出概念是有区别的。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只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将一切非明确由投资或负债导致的货币流入或流出记作收入或支出,同时又将按此办法核算的支出简单地与收入配比,混淆了收入与支出的概念的不同内涵,特别是没有区分即期支出与长期支出的概念,即没有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盈余不均衡,甚至乱开支的现象。在实际核算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除建筑物等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购建外,其他固定资产的购建只是“一支了之”,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资产,这样处理也是受以上核算方法影响的。另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负债购建固定资产时,因缺乏完善的核算方法,许多公共设施也只是进行报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及相关辅助设施等未被列入政府有关部门账上。

(二)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决算的约束软化,财权分散,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由财政集中控制的以税收为主体的收入占政府总收入比重较低,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自行控制的预算外收入(非税收收入)则较高,各级财政内收入非集中的状况,使得本该被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呈现明显的“单位制度”的特色。由于缺失了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预决算这一重要部分,集中的、科学规范的财政预决算很难实现,财政预决算不能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

2.政府部分收入“所有权”的单位化,使得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实权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权力设租的偏好不断增强,社会资源流到行政事业单位。非规范财力支撑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建,对非规范财力的过高预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各地各部门固定资产的购建与投资失控,导致债务问题严重。一旦对乱收费以及其他非规范财权加以治理,就会出现支付风险,结果是“一届的政绩,几届的包袱”,最终扰乱了经济秩序,对经济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3.固定资产的购建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租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寻租现象,固定资产筹资计划不足,缺乏民主决策,个别领导说了算,并且缺乏外部的约束,购建工程的预决算也不真实,招投标等公开的竞争机制引入滞后,县乡以下的政府采购控制还未走上正轨,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固定资产购建中出现非法违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腐败滋生蔓延。

4.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这些也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品购买原则。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政府公共事务的范围和规模,政府通过公共事务活动提供各种公共品,社会通过纳税或其他支付形式来购买公共品。这些都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品的购买则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通过公共选择来确定公共品购买的范围和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支出活动加以约束。同时,政府在具体的经济交易过程中,以市场为参照对支出进行控制和绩效评估,以确定公共品的定额标准和价值范围。公共品购买理论将对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会计假设理论———主体原则和分期原则。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MPApolitics/" target="_blank" style="color:#FE6002">公共管理或组织公共品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责权限,这是社会分工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体现,也是社会分权治理的需要。每一个单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是部门预算的基础。目前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不能淡化单位会计主体的概念。分期原则是收付实现制下已有的会计假设,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改革中强调分期原则,更加体现了分期原则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公共管理领域的财务活动更加复杂,按照价值的运转特点进行分期核算,才能更好地反映运营绩效。

3.权责发生制理论———配比原则。会计除具有技术规范方面的属性外,从会计行为的目标看,会计的本质特征是受托责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的特点更为明显:受众人之托,为众人理财。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负债和各种性质的支出被混杂在一起,所提供的主要是现金流量状况的信息,更深层的会计信息则比较模糊。权责发生制则是提高信息质量、进行政府预算和会计技术性改造的理论基础,是正确评价财政效益的前提。

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状况和价值运转情况,特别是可以反映出一般可比的政府运营成本。引入权责发生制后,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管理则应成为中长期财政预算的重要方法之一,结合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会计信息,以决定政府中长期负债筹资、税收收入、投资及一般支出间的相互关系。

4.可持续发展理论———资产价值补偿原则。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本身就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首先,在基础设施初始投资时,就应当对渐变的需求结构作出预测;其次,要对未来的回报作出预测,搞清价值补偿的时间序列规律,以规避不必要的投资风险,确保社会各经济主体间良性的持续关系。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负债管理

从政府资金收支流量的规律来看,除了经济增长及其周期调节的需要外,政府收入以及能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一般是均匀的。但是正因为受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的特点很明显,政府投资也不例外地受其影响,投资所需资金的流量很大,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在某一时段或时点是无法满足投资需要的,因此政府必然存在筹资行为。一般支出与投资支出应通过未来的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额来补偿。

政府举债应作为负债而不应作为收入反映在财政预决算中,政府负债也必须要有规范的收入预期作保证。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要作为重要部分纳入部门预算的管理之中,在部门预算中实行固定资产项目专项预算,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出管理及与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相关的筹资行为都要以专项预算为基础,否则相关单位风险自担,行政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承担连带责任。在具体管理中,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程序控制制度。

加强政府部门的负债管理必须与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划分结合起来,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结合起来,明确用于偿还负债的收入补偿级次。在偿债方式上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本级负债,本级未来收入弥补;二是本级负债,其他级别的收入转移弥补。目前,我国各级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还不够明确,分税制下的转移支付正处在完善之中,规范性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的设置权高度集中,政府公开举债的权力也是高度集中,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收入也在向中央集中。在这种体制下,由于实际建设需要而财力不足导致的地方合理的负债问题,中央应当通过偿债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加以解决,再由未来增长的集中财力偿付国债。

(二)整合财政支出管理机制

预算内、预算外、统评、会计核算中心,再加上政府采购,财政系统内的这么多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中,许多职能是重叠的。设置这些部门过多地强调了分工,忽视了财政系统内部门间的内部控制、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

要围绕实现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做好财政收支管理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将现有的职能重叠的财政系统内众多机构重新整合。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财政系统内要以内部牵制和创建透明、公开的机制为工作重点,谨防由分散腐败变集中腐败等新的管理问题的出现。在具体工作中强调必要的手续和程序,通过权力的分散控制,各部门间形成有效的控制链条,减少内部摩擦成本,以形成业务控制、权力分散、运转高效、互动协作、管理透明的支出管理机制。只有对财政系统内部支出管理工作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才能有效开展。

(三)改革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

财政预决算及会计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下,购建固定资产只是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支出处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通过折旧反映公共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应成本;其他一般支出也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不论款项支付与否。

(四)改革财政预决算及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框架

1.编制盈余预决算报表。财政预决算及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后,围绕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其会计要素和财务报告框架都需要调整。根据权责发生制下的收支概念编制盈余预决算报表,可以反映政府真实的运营绩效,收付实现制下的财政赤字将被权责发生制下的财政收支状况替代。

第5篇

XX年,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在今年市财力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将努力做好财政预决算工作,年初做好资金预算的编制上报,年中严格按照年初市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指标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年终做好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工作,务必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二、积极培植税源,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XX年,市财政将重新实行“税收分层”财政体制,为增加财政收入,镇财税所将与国税二分局、富新税务所一道,对本镇辖区内的所有涉税事项和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积极培植新的税源,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乡镇纳税体系;加强税法宣传和对纳税人员教育,为顺利完成税收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狠抓零星税源的管理。

三、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为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镇财政所将继续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明确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有效促进全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其他项目顺利推进。

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增强镇级财力。

XX年,在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寻求新的发展,为此,镇财政所将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密切联系,力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可支配收入,为我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五、严格执行《机关内务管理制度》,加强镇级财务管理。

(一)费用开支管理

镇财政的所有开支必须坚持先请示后开支的原则,凡遇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必须由具体经办人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造好预算,报分管领导核实,经书记、镇长签字同意后方可开支,且开支额度必须控制在审批范围内;其他日常零星开支在报销时,必须发票正规,填写规范,票面相符,报销凭证由经办人签字,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再由财政所所长对票据的规范性进行审核签字,并于一周内到镇长处签批,最后到财政所进行报销。

(二)拨款管理

镇财政所对在镇上有拨款的单位、村(居)的拨款事项及额度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类似村级转移支付的拨款事项要编制好拨款计划,并报书记、镇长知晓。在拨付款项时,坚持会计管印鉴,出纳管支票的原则,由出纳根据领导签批的款项及额度开据转账支票后,再交会计审核盖章后方可办理。在拨付财政专项资金时,镇财政所做好参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票据管理

镇级财政票据管理实行领退制,从市财政局统一购买,用完后再到市财政局统一核销。为加强票据管理,财政票据由镇财政所出纳负责管理,机关各办所、村(居)委会需开票时,只能在镇财政所代开,不予领用。

六、进一步加强村(居)财务的监管和督查。

第6篇

【关键词】审计;政府;预算管理

一、全口径预算管理概述

1.全口径预算管理涵义

所谓全口径预算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出都应该一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政府最高权力机构能够以立法形式控制所有财政资金收支。

2.全口径预算管理内容

政府部门的全口预算管理内容一般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所有与财政资金有关的收支。这此收支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行政层面,另一个是立法层面。前者是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实行预算编制管理,实现了对我国政府收支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后者则将政府的全部收支都按立法部门要求的进行授权。

但在实际操作中,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体制会适时的发生变化,理论上的全口径预算很难完全贯彻落实。

二、审计视角下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的重点

1.全口径预算管理财政收入

预算做为政府整个财政年度收支的计划,全口径财政收入是必须先解决的问题。我国建国以来,为了全面覆盖政府财政收入,先后出现了预算内、预算外、体制外、非税收入等列示财政收入。即便这样也法全面覆盖政府财政收入。经过反复的思考,党的全部收入与全部资产都属于财政资金,使得财政收入的口径变得一致,即理清了财政收入的全口径问题,也弄清了财政预算的全口径问题。

2.全口径预算管理四大预算

政府部门所谓的四大预算即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大预算基本上覆盖了政府全口径预算,但为了更加完善还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来说,要将全部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纳入非税收入公共预算之中;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言,要将全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其中也包括由党委部门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对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来说,要将一部分财政收入调到公共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则要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推到社会保险预算的层面。除此之外,还要解决政府的债务问题和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收入。对于政府的债务问题,属于政府举债的,应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将政府担保性融资债务和国企发行债券债务纳入其中。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收入则要在彻底清理的前提下,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实现统一集中管理制度。

3.全口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做为全口径预算的延伸与细化,必须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解决多渠道的部门预算收入,统一财政拨款,杜绝其它收入来源;其次,要编制复式部门预算,即要将保运转、保最低生活水平等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又要按项目编制预算,将部门预算转移的资金细化,并利用相关科目记录到资金使用终点。

三、审计视角下如何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永恒不变的信条

政府的一切行为与决定要民主化,这样即不能有悖于民主精神,又可以防范政府滥用权力,也可以平衡我国财政收支。一方面,增强了财税机关政府的法治意识,严格坚持按法律程序征缴税收,使用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则要全面加强经济民主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依法缴税意识,公民上缴的所有税收必须全额入库。公民有权拒绝缴纳乱收费,有权对不合理税收提讼。

2.提交人大的财政预决算报告要实行双重审计制度

由于人大预算监督部门专业人员缺失,不能全方位的审查政府部门提交的各项预决算报告,大多情况下会借助一些外力来完成工作。为了保证人大预算监督部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实行双重审计制度十分有必要。一方面由政府审计机构组织审计,另一方面可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即能为人大审查审查批准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又能查找政府审计不足之处,并提出工作中的改进意见与建议。起到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

3.要适时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实行监督

以往政府的财政收支都比较随意、宽松,领导的意志为主导比较突出,人大的决定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法案并齐,无法适时的解全局情况,时时查询国库收支情况。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系统与人大相关部门系统相联网,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强有力的监督与制度化的监管措施,使政府财政收支一目了然。

4.要依法审议政府的各项重大投资项目决定

政府的各项重大投资项目将占用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管好了这部分财政收入,也就管理好了一大半的财政资金。人大可以通过调研、询问等各种形式,了解各项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情况,必要时可以成立专门的询问小组,听取多方意见。

5.财政部门的预决算要实行全方位公开透明化

人大可以建立一个公开的网络平台,按等级适时的公开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相关的审计报告。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组织财税机关相关人员配合人大代表和公民询问。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正当、合法、合理。

四、总结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财政也随着放缓经济增速,但财政支出却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涨船高,必须对政府的财政收支实行全程监管,使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合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全口径预算体制建立的实践

近年来,黄浦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全口径预算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区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本区《加强本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延伸财政预、决算监督的内容。

1、从一般预算监督向综合预算监督延伸。2011年后,在原有审查批准本级预算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的监督,迈出了对综合预算监督的第一步。明确超预算部分、实际收入超原总预算额5%(含5%)及支出调整方案须经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超原总预算额3%-5%(含3%),超收部分使用方案须向主任会议报告,并向人大常委会备案。对不同预算科目之间资金调剂,教育、科技等法定增长项目调减,须报常委会审查批准;其他科目年初预算与年底执行有差异的,也须报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备查。要求政府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纳入总体预算编报,财政部门在每年的人代会、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向常委会委员、代表报告相关执行情况。

2、从本级预算向部门预算全覆盖延伸。为推进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延伸了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变原来的一般审查部门预算拨款数为对部门综合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并且将各预算单位动用历年沉淀资金、各条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情况列入检查监督范围,明确要求各预算单位,除财政拨款外,动用历年沉淀资金、条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须统一纳入预算管理,没有批准的不得使用资金。同时,加大部门预算的公开力度,监督政府实行部门预算的全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所有部门的预算都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3、从公共财政预算向政府性基金、国资经营预算延伸。改变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现状,区人大在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同时将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纳入预、决算管理,作为预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人代会、常委会报告收入、支出及收支平衡情况。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部分,要求政府在工作报告、计划报告中明示计划年度动迁地块量、收尾土地量及相应的情况,对土地的招、挂、拍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实施有效的人大监督。二是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资经营预算、收益收缴管理、预算支出管理三个试行管理办法,并在每年的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国资经营预算试编情况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此项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本区的国有主体企业已全部实行国资经营预算,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监督。

二、加强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遇到的问题

从公共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到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不仅是工作对象和范围的变化,更是观念和制度安排的变化,是预算制度方面一场深刻的改革。以下是在制度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还不健全。一是目前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宽泛授权财政部门设立的财政专户资金和历年结余的各类资金尚未编制预算报人大,科目调剂不需人大批准,部门预算也未纳入人大审查批准范围,政府的融资平台举债资金的安排使用等,都没有纳入人大的审议范围。二是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现有的四本账的财务信息欠缺。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有对国资委集中管理的国有企业分红收益收缴财政后进行监督的收支记录,没有汇总全部的国有资本经营财务报告。政府性基金中资金量比较大的还有土地征收成本和出让金收入等,没有全过程资金运行情况的反映。

2、预算报告披露政府会计信息不全面。目前提交人大的是财政报告,还不是政府报告;披露的财政资金仅有功能分类,缺乏经济分类,没有反映部门预算产生的大量沉淀资金及具体项目的经济运行情况;部分反映国有资本运行及政府各类基金运行的相关信息,缺乏政府负债详细资料。人大监督缺乏真实、完整、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政府监督的范围和力度,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审议只能停留在一般程序监督上。

3、全口径预算管理中财权与事权还不匹配。有些财权在上,事权在下,政府性资金的分配与再分配,很难在财政预算和决算编制中找到一个事权与财权最恰当匹配的结合点,在财力的安排上缺少对项目资金的总量反映,不同程度地存在该办的事多,而匹配的资金少,隐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举债,给全方位的绩效评估带来困难。另外,上级条块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出,有时直接下拨给下属部门,不经过本级财政部门。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执行监督和效果。

4、人大审批财政预、决算报告的佐证依据不够。人大审议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报告。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以此作为人大审议的佐证依据,缺乏法理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根据审计法,本级审计机关只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人大对决算的审议批准缺乏审计依据,只能根据本级政府预算执行的内部审计报告作参考来对政府的决算作决议,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5、目前的人大审议模式还不适应对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力量配备、制度安排上。我市区县一级人大没有设预算工委,承担预算审查监督具体工作的财经工委不仅人手少且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也没有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于是对预算审查监督往往仅能确保履行法定程序,没有能力对区县财政盘子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资金运用履行实质性审查和监督。此外,人大对政府财政一年两审(预算和决算)的模式过于宽泛,尚无对哪类项目多少资金额必须提交人大审议的明细规定。政府预算大类上可分为经济类和功能类,审议又可从政策与科目、整体与局部、合法与合理等不同角度展开,人大对政府预算从不同的类别或角度展开审议,其结果将会呈现很大反差。

三、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

根据上述调研情况,课题组对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1、把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人大履行职责的着力点。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治理方面重大的改革举措,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大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法定控制,使政府部门的收支行为从头到尾置于人大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所有政府收支只有取得立法机构的授权,政府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收支才具备合法性。由此可见,“全口径预算管理”包含授权和行政两个层面。两个层面互为依托、彼此关联。由行政层面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到授权层面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再到“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的建立,是地方政府预算体制改革的方向。地方人大在全口径预算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审查、监督主体的推动作用,最终确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科学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

2、建立和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规范,为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打好基础。全口径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推进,当务之急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这是人大依法监督的基础。要制定有关预算编制审查和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的工作规范,推进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可比性,改进和强化预算监督的法律基础。要督促政府建立和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内容覆盖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预算信息,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营运业绩的受托责任,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审议的可比性。要强化人大对政府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议工作,明确人大审议政府预算的范畴,规范政策审与科目审、全面审与局部审、合法审与合理审之间的关系。督促政府执行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预算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报人大审议。

第8篇

XX年,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在今年市财力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将努力做好财政预决算工作,年初做好资金预算的编制上报,年中严格按照年初市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指标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年终做好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工作,务必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二、积极培植税源,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XX年,市财政将重新实行“税收分层”财政体制,为增加财政收入,镇财税所将与国税二分局、富新税务所一道,对本镇辖区内的所有涉税事项和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积极培植新的税源,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乡镇纳税体系;加强税法宣传和对纳税人员教育,为顺利完成税收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狠抓零星税源的管理。

三、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为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镇财政所将继续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明确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有效促进全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其他项目顺利推进。

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增强镇级财力。

XX年,在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寻求新的发展,为此,镇财政所将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密切联系,力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可支配收入,为我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五、严格执行《机关内务管理制度》,加强镇级财务管理。

(一)费用开支管理

镇财政的所有开支必须坚持先请示后开支的原则,凡遇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必须由具体经办人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造好预算,报分管领导核实,经书记、镇长签字同意后方可开支,且开支额度必须控制在审批范围内;其他日常零星开支在报销时,必须发票正规,填写规范,票面相符,报销凭证由经办人签字,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再由财政所所长对票据的规范性进行审核签字,并于一周内到镇长处签批,最后到财政所进行报销。

(二)拨款管理

镇财政所对在镇上有拨款的单位、村(居)的拨款事项及额度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类似村级转移支付的拨款事项要编制好拨款计划,并报书记、镇长知晓。在拨付款项时,坚持会计管印鉴,出纳管支票的原则,由出纳根据领导签批的款项及额度开据转账支票后,再交会计审核盖章后方可办理。在拨付财政专项资金时,镇财政所做好参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票据管理

镇级财政票据管理实行领退制,从市财政局统一购买,用完后再到市财政局统一核销。为加强票据管理,财政票据由镇财政所出纳负责管理,机关各办所、村(居)委会需开票时,只能在镇财政所代开,不予领用。

六、进一步加强村(居)财务的监管和督查。

加强对村(居)财务的监管和督查力度,7月份,将组织镇财政、农业中心(农经站)相关人员,对各村(居)财务管理进行一次专项财务审计;定期不定期的对村(居)各项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为提高镇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今年内将对各村(居)会计、专业会计进行一次财务专业培训。

做好各类涉农补贴项目的登记、核查、上报和发放工作。

1、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项目

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小麦油菜水稻良种补贴项目的面积核查登记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无误,与信用社密切配合,通过“一折通”及时将各项补贴发放至农户手中。

2、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项目

按照上级财政、商务部门的要求,继续做好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的核实、申报和兑付工作,对补贴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及时将补贴事项进行系统录入;保证每周向市财政局上报一次补贴事项,确保农户(商家)及时领取补贴款项。

第9篇

一是落实__市升级版“五大产业”扶持政策。深入系统学习研究__市升级版“五大产业”扶持政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扶持。主动承接市出台的各项政策对接清单,整合县支持工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以市场起决定性作为原则,调整扶持企业方式,将资金扶持与企业税收和新增财力增长挂钩,有效培育财源。二是进一步完善上级资金项目申报管理办法。改变项目申报方式,采取公开、公正和竞争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对已获得上级各类补助企业的资金,在资金支付环节与企业的项目投资完成额挂钩。三是加强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建设。将公司的注册资本增加到1.1亿元以上。四是拟定支持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办法,实行“以奖代补”。

一是加强税源动态管理。建立税源大平台,开展税源调查摸底,将企业信息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及时整理、采集、传递、交换有关涉税信息,实现工商、国土、房产、住建、招管、国税、地税等部门以及县镇(园区)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税源平台,强化税源分析,促进税收征管。二是进一步加强协税护税工作。严格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强协税护税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秩序的通知》精神,强化单位协税护税工作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外来建安企业承建政府性投资项目企业所得税征管流程》,切实加强外来建安企业税收征管,确保政府性投资工程税款足额征缴到位。三是积极支持各镇(园区)做大做强注册经济。全面梳理注册税源企业,选择潜力较大的重点税户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培植注册税源大户。四是支持配合相关镇和单位做好物资回收、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税收征管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以县级为平台整合,以中心村项目申报为核心,以预算编制为源头,完善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做到“整合范围实现全覆盖、整合效果寻求新突破、整合效应力争再扩大”。探索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二是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20__年在示范区选择64200亩开展试点工作,包括工厂化育供秧、农业生产机械化、植保统防统治、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配送、订单收购及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等环节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对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改变资金投入重点,重点投向美好乡村建设和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项目规模较大的“特惠制”项目。投入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占总额的30%以上,“特惠制”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改革“特惠制”项目报账办法,对“特惠制”项目实行县级报账。

在实施好省市民生工程基础上,继续做好鸡蛋助学育才工程、特殊大病救助、水源点保护、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妇女“两癌”筛查等5项县自主实施民生工程。在完善原有推进措施基础上,建立民生工程“五制”工作体系。一是建立民生工程月度计划制。每月25日,县民生办排出下月民生工程月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完成时间。二是建立民生工程会商工作制。每月5日前,县民生办召集相关责任单位针对工作内容进行会商,形成会商记录,明确落实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三是建立民生工程落实责任制。每月会商结束后,根据会商记录,县民生办下发《民生工程工作落实单》,注明工作内容、责任人、完成时间。四是建立民生工程责任追究制。制定民生工程责任追究制度,县民生办逐月形成民生工程工作落实情况报告,注明工作内容、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情况,对未完成当月工作任务的,对照民生工程责任追究制度,提出处理建议,报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审定。五是完善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民生工程包保宣传作为各镇、各民生工程牵头责任单位单独考核指标分别评价,同时,建议将民生工程绩效评价结果纳入牵头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评价结果较差且影响省市对县考评成绩的,予以民生工程“一票否决”。

一是扎实做好营改增试点扩围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谋划邮政服务等扩围行

业税收征管事项,积极发挥营改增政策效应,促进我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密切跟踪国家税制改革动态。加强税制改革前瞻性情况了解,对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分析,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努力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三是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将财政专项资金及财政非部门预算支出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努力实现集中支付资金范围全覆盖。同时,完善镇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规范业务管理。四是深入推进县镇两级公务卡制度改革。加大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力度,进一步严格现金使用管理,提高公务卡使用率。五是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维修和会议、印刷定点采购工作。六是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20__年部门预算,有序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开展。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指导目录,明确购买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对政府新增或临时性、阶段性的公共服务事项,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原则上都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一是全面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编审办法,实行“开门办预算”制度,建立专家审核论证、部门联审和公众参与评审机制,提高预算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硬化预算约束,对未列入年初预算的项目,除防汛抗旱等特殊支出外,不再办理追加支出。二是严格支出管理。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抓好各项配套措施制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逐步建立完善全方位、规范性、常态化的“三公”经费监管机制。三是深化预算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公共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严格落实省市预算信息公开要求,全面做好我县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积极开展涉企、涉农、涉事专项资金评审,将绩效观念和绩效要求落实到预算管理全过程。逐步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五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宣传贯彻《安徽省财政监督条例》,推进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加大《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侧重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开展检查,促进企业建账、规范会计核算。六是推进财政会商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会商工作机制,坚持全面会商、上下会商和内外会商工作办法,强化主动上门服务,转变理财观念和工作作风,提高财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10篇

20xx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回应社会普遍关切等方面加强监督工作,计划听取和审议23个监督方面的报告,包括专项工作报告13个、计划预算监督报告6个、执法检查报告4个,并结合听取审议其中3个报告开展3次专题询问。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3个)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实施情况的报告。

3、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4、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5、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

6、听取和审议省政府20xx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7、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8、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重点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

9、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10、听取和审议省监察委相关专项工作报告。

11、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司法公开和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12、听取和审议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的报告。

13、听取和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计划、预决算监督报告(6个)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和20xx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20xx年省级财政决算。

3、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4、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审计查出问题纠正和整改情况的报告。

5、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6、根据需要,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审查和批准xx省20xx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

三、关于检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4项)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xx省专利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2、对《xx省旅游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3、对《xx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xx省档案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四、开展专题询问(3项)

1、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2、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第11篇

一、“三项措施”夯实监管基础

1.健全监管网络。该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分管和主抓社保基金监管,并设立规划财务与基金监督科,专职履行监管,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了内部稽核股室,实行常态督查。同时,成立了用人单位、参保人员代表、工会、有关部门组成的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县人社局负责日常工作,实现社会保险监督社会化,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

2.加强监管力量。人社局选调了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5名同志组成规划财务与基金监督科,配备了1名专职基金监管员和4名兼职监管员,成为专业内审队伍。所有内审人员均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内审专业知识培训,确保公正、严谨开展监管工作。

3.完善监管方案。每年初,县局都把基金监管与年度工作同筹划同布置同考核,拟定年度监管工作方案和预案,明确监管的重点险种、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财务和业务并行稽查,时点与年度衔接,确保每个账套在两年内都核查一遍,不留死角。同时,加强年度计划执行考核,每季度科室报告完成情况及下季度工作安排,报分管领导审定或调整,增强计划的执行力。

二、“三项制度”力保监管推进

1.严格基金预决算制度。每年初,规划财务与基金监督科参与各经办机构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全面了解编制原则、依据和工作组织,及时掌握执行中收支完成序时。针对预算情况,向局主要负责人提出基金使用管理建议,年度决算时重点把握年终清理事项,决算政策,与地税、财政及相关单位对账,强化了财务监管的预警功能。同时,围绕会计工作规范、票据管理、财务审批等三方面重点,推进财务核算规范,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确保基金预决算制度执行到位。

2.强化经办内控制度。出台了宝应县人社局《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和《社会保险基金要情报告制度》,突出收、支、补、发等节点,强化流程设计和风险控制。各社保经办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业务流程,确定风险点控制措施,将风险点控制从财务延伸到业务申报、审批环节,同时着力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基本实现了“钱从银行走、数据网上流、业务走流程”,保证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对独立、相互支持。同时,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对退休审批、工伤鉴定等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单位、经办机构、局业务科室三级把关,审核与审批相分离,并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3.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提升计算机信息支撑水平,通过计算机对各业务环节编制成程序,对不同的岗位设立自控、互控、监控三道防线,优化信息系统,实现业务人员与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分离,确保业务数据安全完整。至目前,各经办机构已全面升级计算机信息系统,避免人为操作。

三、“三项检查”提升监管实效

1.策应联合检查。主动配合县审计、财政等部门开展上门检查,查看基金是否进入专户管理,查看基金收支、结余、运行状况等,定期会商和分析基金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主动接受省市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汇报基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针对上级部门提出的不足,认真梳理分类,做好对接。

2.组织现场专查。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账户凭证、监盘货币资金等方式,对五项保险七项基金开展了现场监督检查。在收入上,突出分部门查序时,不同区域查扩面,始终把基金征缴作为增强支付能力的重要环节。支出上,重点审核社会保险待遇执行情况,明确所有待遇支付应履行经办、审核、审批手续,针对不同险种确定不同重点,养老保险突出对退休人员年龄、工龄、缴费年限审核;医疗保险对用药清单和药品目录比对;失业保险查看合同解除领取失业金合规性;工伤和生育保险把好先参保后享受的时间关口,始终把业务和财务两条线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比对,相互支撑。货币资金现场监盘,核实存放状况,并函证。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区中小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校舍建筑质量,推动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面摸清全区中小学校舍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布局调整和校园建设等规划。在科学规划基础上,根据中小学校舍质量和安全状况、隐患危险程度和房屋用途等因素,对中小学校舍分年度、分步骤进行维修改造。

二、实施范围和工作步骤

(一)实施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所有校舍均适用本实施意见。

(二)工作步骤

1.全面排查中小学校舍状况。教育局牵头统计核实全区所有学校的校舍安全现状,对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要根据类别分别会同住建、国土、水利部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鉴定,并将出具的书面鉴定收集归档,掌握校舍安全总体情况。

2.制订中小学校舍新建、维修改造规划。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中小学校舍使用状况、质量和安全隐患程度以及房屋用途等因素,进行综合规划,并制定出年度实施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对项目学校进行排序,采用加固、重建或新建等方式进行消险。

3.分步、分类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根据批准的综合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维修改造工程。工程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在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每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方可交付学校使用。

三、部门职责

为切实做好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工作,区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要在各司其责基础上,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区教育局:要会同住建部门制定中小学校舍排查办法,每年3、4月份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全区中小学校舍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隐患,要建立详细的校舍安全工作档案,及时进行鉴定,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校舍安全;根据校舍排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校舍建设方案,上报区政府进行建设;与财政部门协调,按工程进度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与审计部门一同做好工程预决算审计;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全区中小学校舍新建、维修改造工程项目的申报、实施、监管和督促检查等,督促全区各学校建立校舍质量和安全台帐,并将每一次改造和消险均要如实记入档案,做好校舍建设竣工图、改造设计图等资料保管工作。

区发改委:对需立项的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要加快本审批速度,并为校舍建设工程提供政策支持。

区国土分局:负责认真做好中小学校园的地质灾害威胁核查工作,主动与教育等相关部门共享地质灾害调查等基础资料,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积极做好中小学校舍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并把针对中小学师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实、抓好。

区财政局:负责筹措本级配套资金;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开设银行专户,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协同有关部门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实行分帐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区住建局:负责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配合教育部门,每年3、4月份定期开展校舍普查工作;组织、协调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屋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对房屋进行鉴定并出具房屋鉴定报告;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管,监督各方责任主体按相关标准执行到位。

区审计局:负责做好校舍建设工程的预决算审计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区水利局:负责做好校舍安全防洪避险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工作,并直接提供给教育部门与相关学校。协调出具防淹没、防洪水冲击、抗风能力鉴定报告。指导学校编制防洪减灾预案和预警建设,积极宣传防灾避险有关知识。

区安监局:负责做好校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对校舍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并认真做好事故查处工作。

区消防大队:要全面参与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审核、督查、验收等各个环节,认真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做好消防指导工作。

区地震局:负责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地震工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等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基础资料;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区气象局:负责做好中小学校舍建筑防雷与避雷的检测服务工作,对建设单位予以技术性的指导与服务。

四、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

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资金包括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区级配套资金、社会和企业捐赠资金、撤并中小学校舍处置所得资金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的管理,设立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要及时划拨到资金专户,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资金管理要与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验收、监督审计等工作结合起来。

对于工程中涉及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减免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收费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

五、监督管理制度

(一)坚持依法办事。工程建设严格规范程序,依法依规办事。在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议)标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

(二)建立公示制度。所有项目学校都要将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名称、设计单位名称、监理单位名称以及相关人员姓名等公布于项目牌上,便于群众监督。把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列入政务公开之中,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