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河道治理的建议

关于河道治理的建议

时间:2023-06-04 10:4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河道治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河道治理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89-1

1 农村河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水环境逐年变差。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广村稀,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农村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的管理,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2 农村河道整治的一些成功经验

近年来,从事河道治理工作的人们开始逐步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2.1 河道形态的治理

河道的开挖、清淤治理要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形、地貌,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都要加以保护,以营造受人类影响极小的生态“孤岛”。切不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追求防洪的安全,去“改造自然”,甚至“截弯取直”、将河道人为线性化、渠道化。

2.2 河道断面的治理

提倡缓坡,对直立的钢筋水泥防护,一般只在有特殊要求的河段构筑,尽可能的采用缓坡,为此河床原有内外连通的质地。也就要求在河岸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多孔的生态材料,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干砌块石、卵石的做法。

2.3 生态植物措施的应用

随着建设生态河道理念的兴起,生态、植物措施河道工程得到应用。出现了不少如生态砼、格槟挡墙、生态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也有采用纯植物护坡的设计和实践,在一些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 亲水及景观建筑物融入

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增设亲水设施,同时在堤防建设中景观建筑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可以进一步拓展堤防功能,使用防洪工程由单一防洪的功能向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变。

3 河道综合整治的建议

3.1 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建议

要成立统一的机构。整合水利、农办、国土、建设、环保等涉及农村水利、农村环境各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截污治污、环境卫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的资金、技术合力,综合治理;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强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并加大河道保洁的监管力度,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保洁目标;加大宣传。加大宣传项目建设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环境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河道整洁,为未来项目建成巩固成果先打好基础。

3.2 具体整治措施方面的建议

3.2.1 要清淤疏浚保证河道畅通 通过清淤疏浚不仅加大河道行洪能力,也可清理淤泥、垃圾,从而改善河道水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像疏浚渠道,一味追求河流通畅。要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蜿蜒性,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要加以保护,以营造生态小岛。

3.2.2 岸坡整治工程 在整治岸坡进行护岸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断面设计。主要可以用以下几种备选的断面:

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主要用于山溪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同时有一定建设空间的河段;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下部结构采用当地鹅卵石砌筑,上部结构进行植物防护,主要分布河道流速相对较缓,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直立式浆砌石护岸。主要适用防洪、防冲要求相对较高,受地形限制;自然植被护岸。主要分布在农田等生产区以及对护岸要求不高的河段,遵循“故道治河”原则,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形态。

3.2.3 水系连通工程 在一些水系发达的村庄,水系连通工程可使水系畅通,提高水系的防洪排涝作用、同时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亲水性,并引配水能力,连通沟塘河渠,实现“村绕水,水环村”,将有利于改善水质。

第2篇

关键词:浅谈 ,山区 中小河流,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大江大河治理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小河流防洪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由于防洪基础设施不足、规划滞后、河道管理缺位,近些年,其洪灾损失已超过大江大河,成为主要表现形式,对此,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当年的重要工作内容。2008年9月9日,规计司会同水规总院在长沙召开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布置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石柱县纳入第一批试点县开展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治理中小河流项目共12条,规划治理河道长度43公里,已实施完工4条。

一、目前我县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1、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不足

多数中小河流规划阶段基本情况不明,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前期规划治理目标和任务已不能满足河流现实治理和管理的需要。

2、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河道萎缩严重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由于多处中小河流, 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 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 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淤积严重,多年又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3、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4、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由于现阶段民众受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限制,使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民众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从已实施完工的乡镇场镇段,特别是集镇范围内河段,采用格宾网护脚护坡,一旦洪水过后,整个河段出现“五彩斑斓”的现象,沿河的塑料垃圾口袋全部挂在格宾网上,一片狼藉。5、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长期以来,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 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特别是石柱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拮据,配套资金县财政不能足额到位。后期管护经费和管护人员落实不到位。许多的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6、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中小河流众多, 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 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 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 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 影响其防洪能力。只有在治理好中小河流, 通过控槽固滩, 控制河道主槽的摆动, 才能保证骨干防洪体系安全, 发挥其防洪能力。因此, 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 对其洪水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河流顺畅,这不仅能够起到滞洪、蓄洪的作用, 而且对干流洪水的不利遭遇起到部分减缓作用。7、建管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石柱县属典型山区县,河床比降变化大,洪水陡涨陡落,大部分项目主要落在人口密集的集镇,集镇可用建设用地很少。结合生态功能,占地面积较大。从项目实施情况看,一是大部分项目征地拆迁赔青工作难度大、推进慢,严重影响中小河流治理进展。二是在加上拆迁培青费用需地方资金配套,该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拮据,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大。三是治河理念有待进一步创新。工程设计中护岸标准不够高,综合防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建设管理不够规范。水利部门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薄弱,项目资金使用、质量与安全、档案管理等还不够规范。五是建后运行管理薄弱,中小河流日常管理严重滞后。同时,河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确权划界难度大。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议

针对我县中小河流项目存在的问题,建议:一要继续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设计,搞好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人文景观等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二要积极筹措资金。在加大对上争引力度的同时,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三要强化建设管理。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节点控制、督导检查、年度考核”工作制度,切实强化节点管理,强化调度督导,强化整改落实,推动全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和规划项目如期实现。

1、综合治理, 统一规划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必须科学论证, 全面规划。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 按照相应规范标准, 给洪水足够的通道,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治理最终根治洪涝灾害。规划要针对河流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的原则,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任务、治理目标和规划方案, 选定治理的总体方案及主要布局和实施程序。规划过程中, 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 上下游, 左右岸, 各地区、各部门的关系; 需要协调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干支流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必须加强实事求是, 强调重视河流的基本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规划治理的成功经验,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分批次、分重点地进行有序、有效的规划治理。2、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结合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理顺河势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 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 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 讲求治理效益。

3、因地制宜,生态结合

石柱县属典型山区县,河床比降变化大,洪水陡涨陡落,集镇可用建设用地不是很多。工程设计时考虑了生态功能,但占地面积较大,工程建设地点主要在县城及重点集镇,沿河已成建筑较多,征地、拆迁难度大,费用高,工程建设施工难度较大。建议设计单位因根据工程实地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防洪达标的基础之上,结合规划适当增加生态景观。

4、防洪生态,标本兼治

(1)、河堤整修为治标,兴建控制性工程为治本,要标本兼治。如我县的龙河、马武河、官渡河这样的山区河流,洪水具有突发性,来去较快。由于两岸堤防多由砂土筑成,受流速较大洪水冲刷,堤脚极不稳定,堤身易失稳。如我县刚完成的沙子场镇河段治理工程中,堤脚设计全埋入设计河床内,护坡脚就被洪水冲毁,对于山区河流,建议堤脚应至少高于设计河床0.5-1.0米范围内。

(2)、河道工程实行分类治理。拟分城镇、乡村两类按不同模式的进行治理:a、城镇类,注重人水和谐,以突出生态、亲水、景观为主,工程以植物和适当硬化相结合;b、乡村类,结合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以生态、实用、亲水为主,工程以适当硬化和植物护坡相结合;特别是集镇范围内河段,采用格宾网护脚护坡,一旦洪水过后,整个河段出现“五彩斑斓”的现象,沿河的塑料垃圾口袋全部挂在格宾网上,一片狼藉。建议对集镇段采用浆砌石护脚,砼框格生态护坡对山区河流较为实用,既达到美观效果,又达到防洪作用。

(3)、努力实现生态河道建设与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要把河道工程作为城镇、农村优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要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注重生态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去实施生态河道建设,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 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积极主动的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同时,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大水利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水利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水利职工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6、广泛发动群众,广开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组织群众,遵循“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动员沿河单位和群众按照统一规划,对相关河段实施科学治理。广开投资渠道,增加河道治理资金来源。

7、认真贯彻水利部印发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颁布,对于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力度,提升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规范中小河流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中小河流的治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 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 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 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既有效防御洪水, 又安排好洪水出路, 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 区分轻重缓急, 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探讨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邱发模浅谈中小河流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2)

[3]、苑海馥;刘维艳浅谈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吉林水利. 2010(10)

[4]、裘 涛、黄建超、黄邵军 山区性河道生态型护的运用(中国科技信息2007(10)

[5]、王鹏,白海滨,蔡永钢,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0(02)

[6]、黄凯文,方建飞,山区河道堤防设计探索(浙江水利科技)2012(07)

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重点针对当前河道的污染和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河道管理优化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河道管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对策

河道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影响大的典型违章案件,使执法查处违章案件形成声势;审批管理涉河建筑形成气候,使涉河建设的规划管理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1 河道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对河流水环境的破坏加剧,河道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1 河道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国家相关法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的设置,使大小河流长期处于几个部门的共同管理,形成职能交叉、配合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管理格局,体现在城区主河道、偏远地区的小支流上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等,有禁无止。尽管《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都有明文规定,但类似事件还是接连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不统一,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措施衔接不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依法管理河道。

1.2 环保意识不强河道生态污染严重。部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各种疾病。

1.3 城镇化建设冲击河道依法管理。各地政府为解决城镇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升级所需土地,争先向河道开战,非法侵占河道滩地、水域、护岸地、护堤地等。且建设标准不高,降低了城镇防洪能力,违犯了涉河工程项目审批监管法规程序,对依法管理河道产生冲击。

1.4 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近几年,一些地区不考虑损毁土地地理条件,也不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借用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和资金,违法自然规律围河造田,实施移民搬迁,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向河道内延伸,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河流沼泽化进程加快,地表径流调蓄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河地区部分村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河支流滩地大面积围垦,扩大村组耕地面积,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场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围垦的土地布满了砂石。

2 河道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河道长效管理是指在整治河道的同时,根据“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按照“整治一条河道,管理一条河道”的指导思想,以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证,实现河道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科学化,确保河道工程设施完好,河道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以持续充分发挥其效益。针对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河道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性、服务性特征明显。因此,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把河道管理工作与文明小区、文明村镇的建设相结合,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推行护河公约,进一步扩大市民参与度,让社会了解河道管理工作,认同河道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在河道管理队伍中要引进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对河道应急管理的能力。

2.2 专业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河道维修养护遵循“经常养护、及时修理、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将河道维修养护分为工程性养护(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护岸、挡墙、河床、道路、排水设施养护,以及河道保洁、绿化、景观等附属设施的养护) 和非工程性养护(包括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养护措施开展的水体人工增氧和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两方面。将河道工程管理和养护的机构、人员、经费分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河道工程的维修养护任务推向市场,将维修养护单位由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维修养护任务的分配由指定转变为招标确定,维修养护形式由分散化转变为专业化、社会化。

2.3 坚持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转变管理手段,制定管理方案,落实管理措施,在改善河道生态上下功夫,综合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除污技术,恢复和建设由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组成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构建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河道整治与管理理念的同时,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大对河道整治、管理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支持河道整治与管理工作;再次,体制创新,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实现河道管理职能统一,杜绝“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现象,提高河道管理效能。运行机制创新,实现“管护分离”,使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管理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作为,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要将其当做重点工作去抓,使河道发挥其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借中央文精神的东风,广泛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和专项经费,增加人员编制,为加强河道管理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荒地排河;现状;问题;治理;实施方案

1河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河道概况

1.1.1河道现状。荒地排河开挖于1970年,位于独流减河以北,起自石化泵站(乙烯泵站),沿独流减河左堤北侧,经大港发电厂,穿津歧公路,在大港发电厂循环河北侧,东至挡潮闸入海,全长16.7 km,负责独流减河以北、北环路及上高路以南、八米河以东、海滨大道以西范围内的排水。排水范围内主要有天津石化公司、100万t乙烯、油建公司、大港发电厂、新泉海水淡化公司、古林街、石化园区、开发区、生活区、港东新城,正在建设的南港轻纺园,排水面积61.39 km2。

1.1.2水利设施情况。现有六米河、十米河、城排明渠、板桥河4条河道汇入荒地排河;沿河座落石化泵站(16 m3/s)、大乙烯排水泵站(13.8 m3/s)、十米河泵站(16 m3/s)、城排泵站(6 m3/s),4座泵站的排水能力为51.8 m3/s。wWW.133229.Com南港轻纺园的雨水、污水的排水规划正在编制,如果不开辟新的入海河道,其雨水、污水只能入荒地排河。

1.1.3历年治理情况。荒地排河从开挖至今,对解决该区域的排水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几年来,虽然先后建设了大港发电厂节制闸、海口挡潮闸,并对险堤段和入海口淤积进行了治理,但河道治理与大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较为滞后。

1.2存在的问题

1.2.1设计断面小,排水标准低。原河道负责排除荒地、农田的积水,排水采取自流形式,设计标准低,排水时间长[1-2]。

1.2.2地权与河道管理分置,年久失修。该河上段占地属津南区,由三角地指挥部管理,长3.3 km;中段占地属大港管理,长6.47 km;下段占地属塘沽,由盐场管理,长5.43 km。由于种种原因,3个行政区没有对河道实施有效管理,造成堤防及沿河水利设施破烂不堪。

1.2.3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由于水土流失和海潮挟带泥沙沉积的影响,河道的淤积深度在1.5~2.5 m之间;另外,汛期多发位时,河道水位被潮水顶托持高不下,水位抬高,雨水不但不能入海,反而会造成漫溢,淹泡临河低洼的区域。

1.2.4排水面积加大,增加了排水压力。由于沿河企业、园区、城区的快速建设,使地面截留、渗漏减少,而企业的外排水标准高,导致排水量大幅增加[3-4]。

2治理的必要性、目标及规模

2.1治理的必要性

2.1.1城区排水的需要。天津石化100万t乙烯、南港轻纺园、陆港橡胶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大港,东部城区建设正在加速,原先的农田、荒地、坑塘,正在快速转变为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城市。由于用地性质改变,排水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初步测算,荒地排河的流量达到70 m3/s时,才能满足排水要求,而现状荒地排河的最大排水能力只有10 m3/s,远远满足不了城区发展对排水的要求。大港城区附近另一条入海河道是独流减河。独流减河全长68 km,是大清河主要入海河道,担负着保卫天津市区防洪安全、渲泄大清河洪水入海的重要任务,大港段河道还担负着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引水任务,排水压力比较大。

根据有关规定和河道上下游的实际情况,大港城区及企业的雨水不能向独流减河排水。一是独流减河水质要求。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函[2008]9号《关于对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批复》的要求,万家码头至十里横河段日常期间2010年应达到ⅴ类水水质目标(饮用水输水期间2010年应达到ⅲ类水水质目标),十里横河至南北腰闸段2010年应达ⅴ类水水质目标。由于各单位排水不能保证达到ⅲ类或ⅴ类水质要求,因此向独流减河排水不符合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同时,该段河道是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重要引水河道,一旦入独流减河的水质影响引水水质,不但影响市区居民的引水安全,而且将产生极其不好的政治影响。二是独流减河汛期行洪要求。独流减河负责大清河水系的泄洪,遇有上游洪水经独流减河泄洪时,设在独流减河左堤的口门必须封堵,避免发生险情,以确保天津市区安全。三是对沿河企业单位的影响:①对大港油田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影响。自大港电厂南北腰闸建成后,为保证大港电厂安全生产(水位要求、水中无杂物),除上游洪水下泄外,北腰闸不允许开启。因此,排入独流减河的水无法入海,只能囤积在河道内,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漫滩现象,直接影响大港油田油井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正常生产。②对大港发电厂的影响。由于大港发电厂机组按海水冷却设计,冷却水中若有大量的污水对机组的腐蚀非常严重,不利于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③对沿河生产单位的影响。沿河自然养殖户较多,苇地鱼池数千公顷,若排水造成污染,养殖户索赔损失,引起群众上访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荒地排河成为大港城区雨水排外的唯一河道,具有保证城区排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2.1.2水环境治理的需要。当前,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荒地排河做为城区外围唯一的入海河道,河道的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因此,必须对荒地排河进行综合治理。

2.2治理目标

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确保区域排水安全;推进水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5]。

2.3治理规模

2.3.1工程任务。全面治理荒地排河石化泵站(大乙烯泵站)至入海口16.7 km河道。

2.3.2治理规模。根据企业排沥标准及各排水口入河流量,兼顾长远发展,进行分段设计:①十米河以上段工程治理规模:石化泵站排水流量16 m3/s,乙烯泵站排水流量13.8 m3/s,河道排水流量按30 m3/s考虑。②十米河至板桥河段工程治理规模:十米河以上排水流量30 m3/s,十米河泵站排水流量16 m3/s(正常运行12 m3/s),城排泵站排水流量6 m3/s,该段排水流量按50 m3/s考虑。③t型河口至挡潮闸段工程治理规模:t型河口以上河段排水流量50 m3/s,板桥河汇入排水流量20 m3/s,该段排水流量按70 m3/s考虑。

3工程实施方案

3.1设计依据

工程等级和排沥标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荒地排河治理工程按ⅳ等工程进行治理。遵循的主要规范、标准及文件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天津市大港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基本资料来源是2008年12月实测带状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地面附着物调查成果。

3.2河道纵向布置

(1)石化泵站(乙烯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0+000~6+82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2)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段:按新挖河道进行考虑。

(3)t型河口至挡潮闸(8+450~15+20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4)挡潮闸以下2 km段:按现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

3.3横断面设计

(1)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0+000~3+800):长3 800 m,按规划部门的要求,河道南侧预留10 m宽用地,北侧预留60 m宽用地,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45 m,占地宽55 m。

(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3+800~6+820):长3 020 m,该段地形较为宽阔,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80 m,占地宽110 m。

(3)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长1 630 m,南侧为电厂住宅楼,北侧是建国村住宅区,建议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60 m,占地宽80 m。

(4)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8+450~9+770):长1 320 m,河道向西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75 m,占地宽100 m。

(5)油田桁架至挡潮闸(9+770~15+200):长5 530 m,河道向北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95 m,占地宽110 m。

(6)挡潮闸到入海口(15+200~17+200):长2 000 m,以清淤疏浚为主。

3.4建筑物改造

沿途建筑物改造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

3.5管道切改

需要切改管道19处、89条。其中沿河管道20条,跨越河道管道64条,穿越河道管道 5条。

3.6工程占地

工程共计占地140.08 hm2,其中利用原河道37.96 hm2,新增占地102.12 hm2。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共占地2.75 hm2,新增乙烯项目部0.21 hm2,新增津南区1.29 hm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共占地18.15 hm2,新增津南区11.55 hm2;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共占地33.22 hm2,新增大港24.16 hm2;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共占地13.04 hm2,新增占地13.04 hm2,古林街上古林村、建国村12.19 hm2,大港电厂0.85 hm2;油田桁架至挡潮闸共占地13.19 hm2,新增建国村9.23 hm2;挡潮闸至入海口共占地59.73 hm2,新增塘沽42.64 hm2。

3.7工程投资估算

3.7.1主要工程量。河道治理:清淤土方92.47万m3,挖土方78.96万m3,浆砌石21.46万m3,砼1.08万m3,复堤土方65.04万m3。建筑物改造:沿途建筑物共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管道切改19处、89条。

3.7.2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约6.08亿元,其中,河道扩挖、堤防加固1.35亿元,建筑物改造0.47亿元,管道切改0.44亿元,地上物赔偿0.11亿元,工程占地2.95亿元(新增占地1 02.12 hm2),绿化、景观0.32亿元,临时工程0.15亿元,独立费用0.29亿元(设计费0.04亿,建设管理费0.05亿,预备费0.20亿)。

3.7.3工程治理计划。分2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4.85亿元,主要实施河道清淤、扩挖、筑堤,管线切改,建筑物改造,土地占用赔偿。二期工程投资1.23亿元,主要实施堤防护砌、绿化及景观建设。

3.8实施计划及投资匹配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根据区域内各单位排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进行资金分配筹集,按排水面积计算,各单位需投入的资金情况在工程实施前另行计算统计。

4效益与管理

4.1效益

荒地排河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为各大企业的排水提供可靠的保障;完善原排水系统的功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持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美化、环保的目的,实现人水和谐。

4.2工程管理

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大港水务局按照《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统一管理,并做好日常维护,以保持河道的设计排水能力;依法行政,严格控制排水口门,确保排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兵.试论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及其改进[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194-195.

[2] 李明生,肖仲凯,董小涛.石化行业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特点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2):7-8.

第5篇

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中小河流建设对策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in Yichang Cit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 P3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基本情况

宜昌市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全市共辖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总人口406万,其中城区人口159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8平方公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河流众多,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统计,全市承雨面积3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64条,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紧迫而艰巨。2009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截止2012年底,宜昌市共有16个中小河流项目先后纳入规划实施,目前,已经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工的有9个项目,余下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

2存在问题

2.1 片面地追求“三面光”

在中小河流前期试点项目方案设计中,设计单位往往采取“三面光”硬化河道,即河道底部及两岸均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方式硬化,片面地追求防洪效益,破坏了河流的土壤和植被,动植物均无法在某一区域长期生存,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原来生机盎然的河流成了流动的死水。

2.2一味的加长加高堤防

为了防止洪水的侵害,满足排水的需求,有的县市为了保护沿河老百姓处于河滩中的田地,要求设计单位缩窄原有的河道断面,采取加高河堤的方式解决防洪问题,使得本来可以通过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河道缩窄到只能通过十年一遇的洪水。一旦遇到超标准的洪水,往往造成堤毁田淹,甚至是屋毁人亡的惨剧。

2.3随意裁弯取直河道

为了增加有效用地,少数建设单位往往采取将河道裁弯取直的方法。使得原先纵向的碗蜒性、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的河流变成了直线型的渠道性河流。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导致汛期洪水流速增大,加剧了对河流两岸的冲刷,造成崩岸险情不断发生。同时,使得河流的储水能力严重降低,一遇枯水期,河流断流、干涸的情况时有发生。

2.4修建拦河坝

有些河流穿过的集镇,为了营造水景观,建设单位认为的在河流中间设置一道或多道坝,将河流从中截断,人为设置橡胶坝、翻翻板闸、拦河坝等,虽然一方面从外观上增加了一定的水景观,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水体自然蒸发量,减少了区域内可利用的水量,同时,降低了水体流动速度,容易造成水化,加速河水污染恶化。

3有关建议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单位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意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从实现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出发,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前期规划工作,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明确治理目标和建设标准,协调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同时兼顾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确保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取生物措施,努力营造水清、岸绿、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健康河流,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效益。

3.2认真抓好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初步设计工作,设计单位资质要符合要求,要严格按水利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开展工作,确保设计深度满足规范要求。各项目法人要加强与设计单位沟通,项目沿线情况要调查清楚,测量要准确到位,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不能盲目硬化、渠化河道;严禁侵占河道和裁弯取直,破坏河道自然形态和河道功能。

3.3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四制要求”,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采取“巡检”、“飞检”等手段加强质量监督。特别要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要加强对相关建设法规及通知文件的学习,规范项目管理。要按照《湖北省中小河流治理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办法》、《湖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变更管理规定》以及《关于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规定,强化基本建设程序,完善设计变更,做好现场监管工作。

4相关思考

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为了搞好中小河流建设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工作关系:

4.1理清好中小河流建设内容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中小河流治理的目的是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等。中小河流治理必须突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我们在实施项目建设时,要划清建设内容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能把交通道路、交通桥梁、城镇污水管道、城区园林景点等非防洪工程纳入建设内容。

4.2把握好防洪与生态的关系

中小河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也涉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是要保护河流自然蜿蜒形态。在设计方案时,要禁止侵占河道和裁弯取直,保留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连通性、保持河流纵向蜿蜒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二是要兼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设计方案是要注重与周边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努力营造亲水环境,减少硬化、渠化措施,多考虑生态复合型材料。城镇区域的项目,在确保专项资金用在防洪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整合吸纳各类建设资金,打造亲水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农村地区的项目,可结合拦蓄水工程,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增加农业灌溉用水、促进粮食增产,同时可以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乡容村貌。

4.3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小河流涉河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淤塞严重,违法采砂、拦河设障、垃圾倾倒、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也日渐严重。某种意义上讲,中小河流长期兴于建设、疏于管理是导致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我们在抓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认识维护管理对巩固治理成果、长期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做好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护资金的落实。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小河流管护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臧加伦. [嫩江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2

2 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工程建设与管理,2010.4

3 彭一涛.[中小河流治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江西水利科技.2012.9

4 刘颖新. [合肥市中小河流治理对策与思考],江西水利科技.2012.3

5 赵润豫,韩虎,李玲.[北方城市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探讨].水事论坛,2011.3

第6篇

一、江苏省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实践

实施细则明确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对象、签署时机、省市县三级水行政部门审查签署权限以及申请、受理及审查签署程序与监督管理方案,规范制度实施。二是制定了《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对全省范围内的河道水系进行了梳理,确定了727条骨干河道名录,提出了河道分类体系,用于指导河道建设、管理事权划分工作;提出了河道等级划分标准,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河道治理、保护、管理要求;提出了河道功能体系,用于规范河道功能管理。分别明确727条骨干河道的类别、级别、功能及排序,2010年经省政府批复向全社会,并在新版江苏省水系图上增加了河道分类属性。据此,明确了厅负责审查签署规划同意书的河道(河段)、湖泊名录和范围。三是完善了江苏省水利规划体系。近年,编制完成了《江苏省防洪规划》《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等省级重点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实施;根据国家安排,编制了中小河流、大中型涵闸、泵站等专项规划,在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强调了工程措施研究,为骨干河湖上水工程建设提供规划依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决定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利现代化规划体系,基本明确了“十二五”“十三五”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项目。2013年,又启动了17个区域的水利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研究防洪、治涝、调配水工程方案,为区域水工程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四是建立了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体系。明确由厅规划计划处负责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厅规划办公室具体负责水工程规划论证报告的技术审查。同时,明确了管理程序与审查签署要求,初步规范了论证报告编制内容与深度要求,加大了省对市县工作指导力度,开展了审查审批人员和规划论证报告编制人员的技术交流与培训。目前,江苏省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对相关行业实施的水工程项目,已全面实施了规划同意书制度;对流域性河湖上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强化了规划论证,大力推进规划同意书审查签署工作;对区域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在立项环节技术审查中,强化了规划相符性审查。现已签署的规划同意书,涉及河道、堤防、涵闸、泵站、航道、船闸、橡胶坝等多类工程,初步建立起制度实施的有效机制,基本保证了各类水工程建设符合水利规划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应强化实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

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水利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部分,要求大幅度减少水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江苏省水利厅也出台了《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实施方案》,对深化江苏水利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保障江苏水利现代化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安排。深化水利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水利建设责任主体看,国家正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分级水利治理事权划分,原则上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在此情况下,属于地方事权的水利治理项目,实施主动权主要在地方,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防止地方利益给流域或相邻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从水工程项目投资与实施主体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工程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将进一步多元化,而水工程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往往投入大、占地多、社会影响广,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从水及河湖水系自身特性看,水工程建设具有流域性、区域性效应特点,在确定水工程的功能、规模、选址、实施时机及其调度运行方案时,需要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防洪、治涝、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与布局,平衡等各相关方的利益与影响。因此,新形势下,依据水法、防洪法,在加强水利规划制定的同时,继续实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工程项目立项环节规划管理,既符合政府改革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水利管理的特点,法律依据明确,将促进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更高效、更规范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基于对水利规划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后,2014年1月,省发展改革委与水利厅对改革水利工程项目审查审批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发出《关于加强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审查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区域水利治理工程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后,强化水利规划管理,明确对列入国家或省专项治理规划、省区域治理规划的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在报请审批可行性报告时,须附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规划同意书。由此,对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在省级审批权限下放后,水利规划管理仍然得到有效落实。

三、对推进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尽管江苏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该制度实施时间较短,认识不够统一,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在管理层面,一是规划同意书制度与水利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制度、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排污口设置论证等制度,在适用范围、管理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造成被其他制度替代规划许可管理的现象。对水利专业知识了解不深的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也提出涉水行政许可制度分类合并实施的建议与要求;二是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目前国家发展改革等综合部门尚未在项目立项审批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仅水利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约束力不够强;三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同意书制度执行监督管理不到位,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在技术层面,一是规划依据不充分,一些规划论证深度不够,不能起到规划指导的作用,一些规划没有履行行政审批手续,对社会的约束力不强,不同类型规划、不同层级规划在治理标准、规划布局、工程任务等方面还不够协调,带来规划相符性分析的困难;二是规划论证标准体系不健全,“水工程规划论证编制导则”尚未出台,现有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导则还比较概要,而专业规划编制导则匮乏,导致规划论证报告编制规范性不强。针对当前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加强水工程建设规划管理法规建设。虽然防洪法、水法都规定了规划同意书制度,但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水利部出台的《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试行)》,限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足,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联合国家发展改革等综合部门,共同出台水工程建设水利规划许可规章,使规划同意书制度成为更具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的一项制度。或统筹研究防洪治涝布局与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调度、河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划许可管理制度,制定综合的水利规划管理条例;亦可联合国家发展改革等综合部门出台建设项目水利规划许可规章,强化规划统一管理。同时,加强上级对下级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合规性审查,保证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协调。二是协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权限。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水利事权的基础上,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进一步协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签署规划同意书的河流(河段)湖泊名录和范围;同时要求,上级签署规划同意书前征求相关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下级签署的规划同意书定期向上级备案,保证制度协调推进。三是进一步规范规划同意书受理、审查、签署程序。按照管理审批权限受理规划同意书申请,对非水利类的水工程,项目必要性由有关综合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受理前,建设单位须提交相关许可文件。申请材料审查时,要重点审查工程与流域(区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的相符性,工程对公共利益、利害相关人和其他水工程利益影响分析的合理性,以及补偿补救措施的可行性,保证工程任务、标准、规模、调度运行符合有关规划、规范及其他管理规定的要求,保证工程实施不危害公共利益、利害相关人和其他水工程利益,或得到有效补偿、补救。在行政许可文件中,除明确规划许可意见外,还要明确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阶段的监督管理要求,落实后续监管主体和责任。四是进一步规范规划同意书申请材料。区分水工程项目的等别与其水利规划依据的充分性,分别明确申请材料格式、论证深度和论证单位资质要求,形成技术导则,对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对水利规划依据充分的,在水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备案材料)或项目建议书中落实规划相符性分析和相关利益方影响分析等规划论证内容,可不单独编制规划论证材料;对没有水利规划依据的,或工程建设任务、规模等规划依据不足的,编制规划论证报告;对与流域、区域水利规划布局关系不大的中小型水工程,可编制规划论证表,简化论证要求。五是进一步强化水利规划工作支撑。根据有关水利规划管理办法,优化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编制、审批、修订管理。兼顾流域水系关系和行政管理层级,合理确定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定位,形成覆盖完整、布局协调的工程规划体系,支撑规划相符性论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和现状水利工程调查等基础工作,深化规划方案论证比选,提高规划成果质量。强化规划审查批准,严格按审批权限规范审查审批,提高规划效力。建立规划滚动修订机制,响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情变化,及时优化工程布局和调度方案。六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定期备案、定期检查、重点项目日常督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检查制度实施到位情况和管理规范性,评价规划同意书申请材料、规划论证报告、专家审查意见、行政许可文件的质量,依法查处制度执行缺位、论证深度不够、行政许可不合规等问题,提高制度执行水平。

四、结语

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是保证水工程建设符合流域(区域)水利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的重要制度,是规范水工程建设立项管理的有效措施。在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推进水利事权划分的背景下,继续实施规划同意书制度很有必要。规范规划同意书制度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规划管理法规建设,协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权限,规范规划同意书受理、审查、签署程序,把握规划论证与审查的重点与深度,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支撑,建立有效监督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制度实施。

作者:叶健 周萍 喻君杰 单位:江苏省水利厅 江苏省水利工程规划办公室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环保工作重点从污染控制转向全面治理,集聚人力、财力、物力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污染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综合整治目标

我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总的目标是:两年初见成效,四年控制污染,六年水质达标。通过整治,使练江汕头段水质达到《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功能目标要求,做到水流清澈,生态平衡,为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提供合格安全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要求:到2**5年,练江汕头段水质有所改善,发黑、发臭的水体明显减少,达到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Ⅴ类);到2**7年,练江汕头段水质有较大改善,达到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要求(Ⅳ类);到2*1*年,练江汕头段水质达到良好水平,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用水要求(Ⅲ)。

三、综合整治工程任务

汕头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9.43亿元(“*”期间9.93亿元,“十一五”期间9.5亿元),其中潮阳区12.*6亿元,潮南7.37亿元。整个整治工程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一)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限制印染、造纸等行业的发展,练江流域原则上不得新建水污染型项目。巩固和提升“一控双达标”达标成果,坚决取缔“*小”和新“六小”企业,并防止其死灰复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布局工业,从源头控制和未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工业污染。要严格实施流域总量控制制度,至2**5年,要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1998年水平,排放浓度达标,CODcr削减5148吨;至2*1*年,要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CODcr排放总量控制在2**5年水平。要严格按照国家6部委关于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行动要求,推动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练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要求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停产治理,我市被列入停产治理企业有23家,见表1,其中潮阳区8家,潮南区15家,潮阳区和潮南区政府要依法责令未按要求进行治理的企业停产治理,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后,经区环保部门验收合格,才可恢复生产,拟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的企业,也应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后才能恢复生产。实施工业污染控制工程,约需投资*.16亿元。

(二)狠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潮阳区、潮南区政府应抓紧做好辖区乡镇排水管网详细规划,并组织各镇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狠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潮阳区:至2**5年底,需投入4.2亿元,建成棉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和平、谷饶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4.1万吨/日;至2*1*年底,需投入2.61亿元,建成潮阳区棉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贵屿、铜盂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46万吨/日。

潮南区:2**5年底,需投入2.82亿元,建成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增加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至2*1*年底,要投入3.71亿元,建成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工程、陇田、井都、成田、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镇等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4.87万吨/日。

我市练江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13.34亿元,共建设污水处理厂14座,日处理能力45.43万吨,详细工程计划见表2。

(三)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潮阳区、潮南区政府应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潮阳区:至2**5年底,要投入32**万元,建成潮阳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能力5**吨/日;至2**7年底,要投入26**万元,建成谷饶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贵屿、铜盂、和平镇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全面实现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

潮南区:至2**5年,需投入12**万元,建成潮南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能力35*吨/日;至2**7年底,要投入22**万元,建成两英、陇田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井都、成田、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镇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实现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

本届政府期满,我市练江流域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投资*.92亿元,共需建设14座垃圾填埋场,详细工程计划见表3。

(四)实施河道整治

潮阳区、潮南区政府应按照省水利厅确认的任务要求和规定期限,全面规划建设水利设施,在练江河道两边修筑石堤,河道清淤清障,改造截洪工程为可调控分洪水利设施,利用海门湾桥闸外潮水清污等工程措施,开展练江河道综合整治,加大练江的流量和流速,恢复练江的自净能力,定期清理江面水浮莲,逐步改变练江污染面貌。

潮阳区:要完成三项工作任务:一是2**5年底前,投入1.98亿元完成棉城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包括8.6km河道清淤、护岸加固、沿岸绿化等;二是2*1*年底前,投入*.918亿元,完成潮阳区19.6km城市堤围防洪工程的建设。投入1.4*59亿元,完成练江35.15km江堤防护工程的建设;三是完成海门桥闸-铜孟溪西段的清淤清障工作。

潮南区:2*1*年底前,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投入*.38亿元,完成潮南区22.2km城市堤围防洪工程的建设;完成青洋山桥-铜孟溪西段的清淤清障工作。

我市练江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共需投资4.68亿元,整治江段85.55km。

(五)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全面开展创建生态示范村(镇、场、园)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解决禽畜粪便和秸杆综合利用、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和农村垃圾、污水污染问题。

(六)深化贵屿镇环境污染整治

潮阳区政府应加强贵屿镇废旧电器拆解业环境污染整治,加大“三个禁止”力度,严把固体废物进口关,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全面落实持证经营。2**4年底前要全面清理污染死角,建成汕头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并配套集中治理设施,强制拆解污染工序入区作业,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彻底摘掉污染帽子。要完成贵屿镇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内溪河整治、汕头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等,需投入资金*.33亿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潮阳、潮南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提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两区分别成立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建设和环保的副区长为副组长,练江流域各镇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综合整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两区在整治过程中需协调的有关事项,确保两区综合整治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2.制定整治方案,切实落实责任制。潮阳、潮南区政府要结合新编制或修编的城镇总体规划,做好练江流域城镇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详细规划,结合实施汕头市环境保护“*”计划,在原《潮阳市练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和本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建设、水利建设和景观建设,制定本区的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两区政府应将整治方案的实施与政府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将整治的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领导小组每年要对整治方案的年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3.要加大对流域工业水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对《规划》提出的停产治理企业,潮阳区和潮南区政府必须按照程序依法对其实施停产治理,达标排放才能恢复生产。

4.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保证整治资金投入。整治方案的落实关键是资金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⑴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4.26亿元(其中潮阳区7.39亿元,潮南区6.87亿元),鉴于投资金额大,而目前我市各级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建议:一是潮阳区将棉城、和平及谷饶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潮南区将峡山、两英及陇田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分别捆绑纳入治污保洁工程,所需资金以区为单位向国家开行、商业银行贷款或采取BOT方式,解决大部分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潮阳区的贵屿、铜盂及潮南区的井都、成田、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等8个一般镇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集中填埋场的建设,所需投入资金2.78亿元,可通过招商引资或发动企业筹资参股等方式解决,实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化融资、市场化运行和企业化管理;三是按照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关于印发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尽快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今后按“保本微利”的原则,逐步提高以上二项收费标准,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筹措资金;四是争取国债资金和省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等上级各项资金支持;五是积极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和赠款,加快练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⑵练江汕头段河道整治三项工程已列入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计划,所需2.7亿元(其中潮阳区2.32亿元,潮南区*.38亿元),除按省的计划由省、市补助部分资金外,不足部分由区自筹解决。棉城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及贵屿镇内溪河整治所需2.21亿元,建议由潮阳区政府争取省水利专项资金支持;设于贵屿镇的汕头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资金*.1亿元,建议由潮阳区政府争取省环保专项资金支持。

第8篇

关键词:圩区建设水自然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圩区建设是按照洪涝分开、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控制内河水位的原则。通过圈圩筑堤建闸控制、设站排水的方法,防止外河洪水侵袭,排除圩内涝水,从而达到防洪、排涝的目的。圩区建设是平原低洼地区提高防洪标准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圩区建设工程既有防洪堤,又有排涝站,洪时能挡,涝时能排,这一“攻防兼备”的功能奠定了圩区建设不可替代的基础。对低洼地区来讲,圩区工程看似治标,实则治本,它可以达到防洪保安的最终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的圩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无秩序建设、圩区水质量恶化等等。

二 我国圩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规划不符合实际

由于诸多原因,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尚未对圩区治理格局、排涝动力等提出指导意见,圩区规划与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存在不协调性。如遇流域性洪水平原地区众多圩区泵站在汛期集中外排圩内涝水,造成圩外河道水位涨幅加快,并使洪水迅速汇入流域、区域骨干河道,增加流域、区域防洪压力。例如2007年7月无锡市地区普降暴雨,无锡市城市大范围已形成,在巨大的圩区排涝动力作用下,外河望虞河水位猛涨,7月5日望虞河琳桥水位4.13m,(镇江吴淞基面,下同),逼近望虞河堤防设计行洪水位,如遇太湖洪水,将对望虞河排泄流域洪水造成巨大压力;同时,无锡市外排圩内涝水也导致运河水位抬高,运河水位高于无锡地区运河以南地区水位,导致运河以南地区涝水难以排入运河,加之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涝水不允许入湖,直接造成了运河以南地区防洪除涝压力。

2 圩区水环境恶化

圈圩筑堤阻止了洪水对圩区的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河网水系完整性,阻断了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和水体自然流动交换,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给水环境和水域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例如:在城市河道两岸大量采用防洪墙的型式,这种型式的堤防以较小的断面、较少的占地面积和良好的防汛功能,在圩区建设中占有一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水相隔的缺陷。又如:在河道岸坡大量使用混凝土和块石的硬质护岸,加固了岸滩,却失去了河流自然丰富的特色,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再如:在目前堤防整险加固工程中,大量采用深层地下连续墙的隔渗方式,虽然满足了防洪功能,却引起了人们对河流与城市地下水循环和交换问题的忧虑。

3 机电设备老化严重

盱眙市大多数泵站建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但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运行,机埠、线路、机泵等老化失修严重, 据初步调查, 目前机电设备老化失修现象约占总数的30% 左右。尽管各级政府每年会安排一小部分资金用于电气设备和机电设备的更新,但由于机电设备的老化是一个渐进和动态的过程。因此,对泵站更新改造已刻不容缓。

4 运行维护经费缺乏

由于圩区仍有不少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随着税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两工”的取消,农村水利的投入严重匮乏,管理维护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据测算,湖州市全市圩区的年运行维护经费约在4500万元左右,而实际用于圩区的维护经费尚不足500万元,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撑,圩区的安全正常运行已经难以为继。

三 对策与措施

1 与区域防洪工程相配合

平原河网地区,圩外骨干河道排水功能非单一性,既排区域涝水,也排流域洪水,这就要求圩区治理应对骨干河道排水能力、排水要求等方面有所研究。只有明确了解流域骨干河道排水能力、排水要求等关键因素,在研究圩区格局时,才能有的放矢。如果流域骨干河道在洪水期间本身就存在排水不畅、规模过小、阻水严重等各种不利因素,仍进行圩区治理,进一步缩小调蓄水面,将圩内涝水排至骨干河道,抬高骨干河道水位,既危及流域防洪安全,也使区域内一部分不需圩区治理的地区需进行圩区治理,同时还会造成圩区本身防洪安全。

2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由于圩区格局与河道格局具有相互关系,在一个大型平原河网地区,采用什么样的圩区格局应与河道格局全面、统一、系统的来考虑,做到圩区、区域及流域治理整体最优。圩区治理,如不考虑流域及区域骨干河道整治,将造成圩区规模布局不合理,产生外江水位抬高过大,危及流域及区域防洪安全;流域、区域河道整治如不考虑圩区治理的因素,骨干河道整治的规模将偏小,达不到骨干河道整治的目的,圩区治理后,仍需重新进行骨干河道整治。

因此,圩区治理、流域及区域骨干河道整治统一规划,提出的圩区治理和骨干河道整治措施才具有前瞻性、经济性、全面性。否则,必有所欠缺,不是最优方案。规划实施时,应考虑分期实施的原则,骨干河道整治可考虑优先实施,力求在骨干河道排水条件改善的前提下,再实施圩区治理,避免圩区治理带来骨干河道水位抬高的负面影响。

3 圩区建设工程与水环境保护工程相互利用

以前在河道上设置了排涝站,大部分不考虑再设通水涵闸,这样在每年的非汛期时段和非排水时段,该处就成了断头洪,影响了河道内外水系的沟通,降低了圩区内外水体自由沟通交换的能力,从而影响圩区水质。今后在水利规划中,在有排涝站布置的河道口门上均配套通水换水涵闸,使得在非汛期和非排涝期,联圩区或城镇区的内外河道水系沟通交流,尽量减少防洪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通过疏浚河道,挖除底泥,不仅可以增大防洪排涝调蓄功能,还可以减轻淤泥二次污染,有利于改善水环境。

一方面,圩区河道整治是圩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整治疏理外部区域大水系的同时,重点整治圩内水系河网,使内部水系能循环畅通流动。在大的水系环境中,水系与内部水系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交换水体。另一方面,理顺区域水系是水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各区域要分别整理出几条骨干引排和调换水的河道,尽量减少死浜、死河,基本做到每条河道能进水能出水,给水体创造流动的客观条件。

因此,应该根据防洪排涝和水环境调水功能综合要求,大力整治圩区引排水骨干河道,全面疏浚淤浅河道湖荡,疏通断头河浜,新开部分排水河道,理顺区域水系环境,尽量使圩区内每条骨干河道能快捷通畅地引进清水、稀释并排出污水及涝水。

4 加大投入,建立资金筹措机制

圩区建设,难点在于资金筹措。根据中央和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要求,应建立以各级财政为主导,受益区农民积极参与筹措的投入新机制。为此建议省级财政出台圩区整治补助政策,加大补助力度,补助水平应不低于农业综合开发同类项目补助标准,不低于工程总投资的40% ;市县区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圩区建设,配套资金不少于工程总投资的40% ; 受益乡镇村合理负担,受益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措解决。

参考文献:

[1]顾星雨.孙丽娜.陈巍莉.苏州圩区的治理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

[2]周岚.圩区工程探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报,2004,16(4):7~8,

第9篇

田畴交错,有名的风景区。山水交融。山与水都各具特色。山,小而玲珑,秀丽而多姿。景区内有著名的麟”凤”龟”蛇”四山。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秀色和灵气。更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因水而美。

几步花圃几农田。当年副总理为题咏的瑰丽诗篇,真山真水到处是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已勾画出山水美的倩影。

送下游一江清水”实践中,环境治理战略的指导下。当前各地城市河流“有河皆浊,有水皆污”大背景下,河也遭受到污染,俗话说:水是城市的眼睛和灵魂。确实.一座城市有了水,才充满生机和灵性,缺少水,便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诣社会的重要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关系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关系本地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一、河水环境现状

近年来,为保护河。各级政府先后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为此,污水处理工程被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区的十大成就”之一。该工程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工艺,处理的主要工艺为通过截流将污水通过集中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进入不同的沉淀池,分别进行厌氧和氧化,经过水产养殖利用,最后作为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达到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由于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河流经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水库以上河段。水质良好,属于清洁水平。水库下游,由于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因此这一段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造成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表现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造成下游的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目标。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目标。河安就是河防洪设施要全面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确保防洪安全;水清就是要达到河溪水清澈、水质良好;景美就是要进一步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做好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就是要创造人水和谐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联合行动,采取综合措施,落实长效机制,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明显改善,通过5年整治基本达到治理目标。

(三)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以及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相关部门及各相关乡镇的相互配合与大力支持。目前的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利主管部门,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一是加强领导,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各相关部门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单位组成,明确各自职责,明确工作计划和任务,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由于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因此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确定编制和人员,明确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同时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三是健全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明确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相关部门及各相关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整治工作协调有力,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推进生态养殖、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集中开展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08〕41号)要求,按照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有关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3、切实加快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特别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通过提高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二是建议加快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按照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逐步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确保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努力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率。三是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考虑到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结合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因此初步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重点加强污水排放监控。一是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及时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二是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力度。严格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定期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推进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一是针对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二是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全部得以绿水环绕;三是进一步落实好文溪安保设施,完善警示提示标语,及时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和谐环境。

三、总结

但该区域根据发展规划下一步还将以发展房地产开发、旅游、会议展览等产生生活污染的第三产业为主,尽管河下游(主要指水库以下)目前已经呈现生活型的有机污染。因此对河流域实施以生活污水治理为主的综合治理应是今后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河流域的功能定位及环境建设问题,同时市民也要深刻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一起综合治理好环境污染,来确保市民都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如果没有西子湖,很难设想。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还会那么旖旎多姿;同样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河,被赞为高原明珠的还会这样妩媚动人。

第10篇

*期(20*〜20*年)是我省水利建设飞速发展时期,在国家计委、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利厅党组紧紧围绕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和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在重大水利项目的建设、“五江一河”重点河段的堤防建设、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20*年至20*年水利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争取中央、省及市县水利资金总投入133.4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7.49亿元,省级资金16.61亿元,市(州)县自筹39.47亿元,银行贷款29.85亿元。

主要用于以下水利项目建设:

(1)."五江一河”堤防工程99497万元;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6179万元;

(3).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71404万元;

(4).水土保持工程61048万元;

(5).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104080万元;

(6).重点大型水利工程573933万元;

(7).骨干水利工程86248万元;

(8).其他水利建设工程57445万元;

(9).水利前期工作3902万元;

(10).节水示范工程10317万元;

(11).小农水专项工程190293万元。

截止20*年,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1.77万处,(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03座,小(一)型水库1007座,小(二)型水库5567座);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48.6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503.25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5030.75千公顷;累计解决饮水困难人口(*期)383.63万人;达标堤防1135.86公里。以上水利工程的建成,为全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利资金管理情况

为加强水利资金管理,我厅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财经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省水利国债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川水发〔**〕50号)下发市州;转发了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对水利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举办了培训班对市、州项目单位财务人员进行水利资金管理与核算的培训。全省水利资金基本做到了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和县级报账,国债资金还实行封闭运行。我厅每年都要组织监察、审计、财务等相关部门对全省各类水利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市、州水利局也要组织检查组对各县水利资金项目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工程进度、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到位情况。

坚持水利资金审计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所有水利项目在竣工后,都要接受审计部门审计,才能进行竣工验收。部分重点项目还接受省财政的评审监督。近年来,从审计部门审计的结果看,全省水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是好的,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现象得到了竭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能完全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建设任务重与水利资金投入来源有限的矛盾突出。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期国家投巨资进行水利建设,我省每年财政投入近5亿元,省财政每年新增农业投入加大了水利投入。但由于水利基础脆弱,财政投入与实际需要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病险水库整治除已整治和列入中央投资安排的大、中型和重点小(一)型水库整治计划外,目前,我省还有50座小(一)型水库、399座小(二)型水库需要整治,需要投入资金7.2亿元。这部分投资主要靠地方财力自筹解决,而地方财力有限,基本为吃饭财政,这一矛盾就制约了病险水库整治的进度。

②全省已成水利工程干渠配套设计为89529.46公里,已配套63951.68公里;干渠防渗应防60072.22公里,已防30445.74公里,需要投入数百亿元资金,而每年投入仅1亿元左右。

万亩以下渠系配套设计为31.4万公里,到20*年底已配套22.2万公里,财政投入355.2亿元(包括群众投劳折资),目前还有9.2万公里渠道未配套,需要投入184亿元,按照目前每年投入不到1亿元计算,还需安排200年左右。如:长宁县支斗农渠1700公里,已防渗硬化渠道仅500公里,县财政每年安排40公里渠道整治,需要30年才能完成。

③据统计,20*年底全省有619.96万人饮水困难,截止20*年底已解决383.63万人的饮水困难,尚有236.33万人饮水困难。按照目前中央和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力度,在*期还不能解决,要延到“*”期才能彻底解决。

根据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评价体系》标准,据调查复核,我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为3144.57万人,需投资125.79亿元,这部分投资主要争取国家投资。

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9665.84千公顷,截止20*年底已治理5030.75千公顷,还有14635.05千公顷需要治理,还需要投入巨资才能使全省的“山更绿、水更清”。

⑤全省有堤防3263.35公里,保护着1116.09万人,538.02千公顷耕地,20*年底累计已建成达标堤防1135.86公里,还有2127.9公里堤防需要达标整治,才能防御特大洪灾,保护人民财产、生命安全。

成都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20*年7月经水利部审查通过,整治河道338.6公里,以及相应的排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总投资16.9亿元。截止20*年底,已完成6.01公里的河道整治,还需整治河道332.59公里,需投入资金16.1亿元。

2.占用水利工程设施及有效灌溉面积得不到补偿,造成水利资产损失和国家投资的浪费。

20*年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水利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等部门参加组成的*省占用有效灌面情况调查组,调查报告中反映:**年至20*年全省共占用有效灌面215万亩,占全省水利工程有效灌面3754.95万亩的5.72%,占全省耕地面的3.22%,占近5年来减少耕地面积826.6万亩的26%;**年至20*年,全省占用、损毁水源工程2378处,占用、损毁渠道4335.6公里,占用、损毁渠系建筑物10107处,水利固定资产损失达10.85亿元。经调查测算,通过工程措施开发一亩有效灌面平均需投入2500?D3000元,按**年以来全省占用有效灌面215万亩计算,就有国家和集体投入的53.75〜64.5亿元资金浪费和损失。

成都市近五年,因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原因,有效灌面减少39.74万亩,平均每年净减有效灌面8万亩。据成都市新增灌面典型调查的投资估算,以兴建水利工程条件较好、投资较省的湔江堰灌区为例,新增灌面亩平投资3222元,如果按目前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按占一还一政策进行新增有效灌面建设,近5年被占用的39.74万亩有效灌面,其投资将超过12.8亿元。因此,有效灌面被无偿占用,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水利行业都损失巨大。

《20*年*省水利统计年鉴》反映,20*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07千公顷,而减少就为18.97千公顷。20*年减少的灌面几乎抵销了20*个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造成近6亿元投资损失。

占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随意占用破坏,使农田灌排设施被破坏,严重影响了灌排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方面造成旱涝保收基本农田面积急剧下降,危及粮食生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另方面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建成的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被大量占用和破坏,得不到应有补偿,使国家资金投资效益锐减,造成了国家投资的浪费,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因此,建立占用水利工程设施及有效灌面的补偿机制是有效保障水利资金投资效益的根本措施。

3.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农业税后,县、乡、镇自筹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来源缺乏。

“九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投工14亿多个,群众每年投资水利建设达23亿元。“两工”取消后,群众的投工和投资基本没有了,而公益性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多的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

农业税取消后,县、乡(镇)政府无力进行水利项目的配套。由于现行政策要求项目所在县、乡、镇进行筹资配套,目前一些地方已出现了部分乡、镇拒绝搞水利工程情况。由于政策变化,建议水利工程应提高国家投资比例,减少地方配套比例,或不要求配套,以国家投入为主,减轻农民负担。

盐亭县两岔滩水库、三台县鲁班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工程总投资1.96亿元,国家补助30%仅为6000万元,地方配套达1.4亿元,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而无力解决自筹资金,造成工程建设缓慢,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农民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

4.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水利建设较少。

按照《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8号)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74号)精神,据调查,20*年全省各市、州、县财政应计提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5%达3.436亿元,而安排用于水利建设仅20*〜3000万元,其中,宜宾市安排了1100万元土地出让金用机坝堤防建设。

土地出让金相当大部分是占用水利工程设施及有效灌面而取得的,因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5%应主要用于水利建设,对占用水利工程设施及有效灌溉面积的相应补偿。

三、建议

1.集中财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省财政应适当集中市、州、县财政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调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支出结构,应重点安排用于水利骨干工程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畜饮水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出台《占用水利工程设施及有效灌溉面积补偿办法》,建立占用有效灌面补偿机制。

根据《水法》和水利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及《*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按照“有偿占用”、“等效替代”和“谁占用、谁补偿”原则,对占用有效灌面及造成的灌溉工程设施功能丧失进行补偿,实行有偿占用;对直接占用灌溉工程设施,根据占用时间、工程等级和工程设施的规模大小进行补偿或修建等效替代工程;明确补偿责任,谁占用、谁补偿,做到有法可依。

3.出台征收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筹集堤防建设资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圩院、海塘和排涝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民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其标准应根据工程修建和维护管理费用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成都市测算每年可筹集1.3亿元,用于成都市河道治理,减轻全市的洪涝灾害。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中小河流;地质勘察;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当前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河流的勘察设计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受设计理念、勘察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较多,修改时间长,甚至出现整个设计重做的现象。存在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勘察与设计严重脱节。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建筑物都建立在地基之上,土建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工程地质条件,脱离工程地质条件做设计,那只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实际的检验。这个道理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是应该懂得的,但实际工作中勘察与设计却往往脱节,勘察没有为设计服务,设计不以勘察为基础,缺乏设计依据,二者各打各的板,各唱各的调,不能有机结合。在山区河流中,基本是以冲刷塌岸为主,很多地方地质条件简单,只要简单的护护坡就行了,设计上往往是大动干戈,建堤防修挡墙,严重脱离实际。俱如此类的问题很常见,浪费了人力物力,耽误了工期。

(2)勘察工作缺乏针对性。

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程序应当是在设计和地质共同踏勘的基础上,由设计提出勘察任务书,地质专业根据具体情况和任务书的要求布置勘探工作,有针对性进行勘察。但在各地提出的资料看,没有针对地质问题和险情隐患布置勘探工作,比如堤基存在渗漏问题,堤内没有布置钻孔,没有针对渗漏问题做有关的水文地质测试,坍岸段没有在河岸坡取样做土工试验,缺乏土层的基本地质参数,设计稳定计算的依据不足。

(3)勘察精度和深度不够。

勘察的精度和深度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通俗地理解,勘察精度是勘探工作量的多少,勘察深度是对地质问题的研究程度和地质资料的可信度。

土和岩石相比,土层的性质变化较大,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同地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别较大,有些地区从来没有做过试验,也没有类似工程经验,物理力学指标无法依靠类比来提取,有些资料提出的地质参数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这些地区应当在查明土层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取样试验,提出的地质参数才有依据。对于存在地质问题和险情隐患的地方应有勘探点和地质剖面,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勘察精度不足的问题。由于精度不够,勘察深度就无从谈起了。

2、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技术原则建议

2.1适度掌握勘察精度

很大程度上勘察工作的精度决定着勘察工作的成败。中小河流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质问题比较明确,新建建筑物不多,出现工程安全的可能性较小,在执行规程规范的过程中应做到“松紧有度、重点突出、解决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其勘察精度和深度可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略低于以上规程规范的要求”,作为线性工程,堤防勘察规程是我们应执行的基本依据,但我们又不能完全去照搬执行,其理由:一是中小河流一般达不到三级堤防标准,参考执行即可;二是规程本身也留有余地,如沿堤线钻孔间距,初步设计宜为(100~500)m,大家要注意“宜”的意思,不是强求,在地质条件简单的堤段可放宽,当然在复杂的地方要加密。关于土层参数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如果有同类数据可以类比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同地区同类型的数据就需要做适当的试验,但样品的多少不一定完全按规程要求,只要每层土有代表性的数据即可。

2.2正确使用勘察方法

勘察方法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多的问题,提高勘察水平,加强勘探工作的针对性,首先要正确掌握勘察方法。

2.2.1地质调查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是任何勘察工作都离不开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勘察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中小河流治理勘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比盲目打几个钻孔有更大的作用。地质调查一定要根据河流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因不同地区的河流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地域特点分为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山区河流其主要特点是坡降陡,流速快,流道不规则,两岸以冲刷、坍岸为主,在平缓段又存在河道淤积问题,一般没有作前期勘察设计和系统的治理工作,没有防洪设施或防洪标准很低。地质应当首先作全线调查,将岸坡按土质岸坡和岩质岸坡进行分类,再将坍岸段进行详细划分,列表说明。

2.2.2尽量使用轻型勘探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一般长度有数公里到十余公里,点多线长,勘探场地复杂,不宜大量使用重型勘探。一定要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布置勘探工作,宜按以下原则进行:对平原区河流堤防工程、山区河流有建筑物和挡土墙的地段,应采用钻机进行钻探,钻探深度宜进入堤基及建筑物基础以下一定深度,以查明岩土层分布和持力层性状为宜。对于较为简单的护岸和疏浚工程,可采用锣纹钻和坑探为主,只要基本查清岸坡土层结构、基本性状、河道淤积层物质成分就满足要求了。

2.2.3要适当进行土工试验

中小河流绝大多数项目只与土层有关,很少涉及到岩石地基,因此岩石一般不需做试验,必要时可提经验参数。对于堤防工程和建筑物应将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现场试验主要在钻孔内进行,试验项目一般有孔内注水试验、标准贯入和动力触探试验,要在孔内适当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对于护岸工程,可在探坑内由地质人员现场取样做室内试验,室内试验项目可适当简化,如颗粒分析可不做或少做。

3、资料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遗漏内容。

勘察报告内容一定要全面,该阐述的内容不能遗漏。比如山区河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简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现在我们的报告普遍缺少该部分内容。如果是在七度地震区,地基存在粉细砂层,就必须进行振动液化评价,勘察报告可根据标贯击数做出判断,不能缺失该内容,否则报告就不全面。河道疏浚应对疏浚河段的土层结构和级配作出粗略分析,提供土层疏挖类别。

(2)要突出重点。

许多勘察报告把基本地质条件说了一大堆,但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到最后还是不知所云,这样的报告没有说服力,不能为设计提供支持。为什么要进行治理,首先是存在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一定要作为勘察报告的重点阐述,要分门别类,按桩号列表说明,为设计处理提供依据。

(3)简化划分土层。

笔者建议堤防工程还是要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来分类,有些特殊土完全是由试验指标来确定的,如淤泥质土,要同时满足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两个条件。渗透系数与颗粒组成有密切关系,因此,堤防工程的土工试验要有颗分、物理力学等全部指标,要进行所有物理力学试验。其他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可由地质人员现场进行土的分类定名,试验内容可适当简化。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化、排水系统、影响因素、超前规划、强化管理

Abstract: in the drainage system lags behind the relative speed of the city, in addition to city rain intensity, urbanization runoff has obvious influence outside, specific the urban water system condition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restricting city drainage. Urban river function conversion lags behind, the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design, management inadequate, leading to the city water points are increasing. Suggestions for system research, appropriate leading planning drainage system, break departmental segmentation state,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system, can change the passive state of urban drainage.

Keywords: urbanization, drainage system, the influence factors, advance planning, strengthe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S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化对城区设计暴雨强度影响明显

1.1南通市暴雨类型

南通市暴雨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东海、黄海水汽、强盛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引起南通市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梅雨、台风雨、局部暴雨等。

(1)梅雨:南通市位于南北暖冷气团经常交错的地带,气旋性降水最为发达,6~7月活跃在我市的“梅雨”是南通地区暴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台风雨:每年7~9月常受台风或台风倒槽影响而产生台风暴雨。

台风过后,空气湿润,遭遇冷空气南下,形成局部暴雨。

(3)局部暴雨:城市化通过城市热岛效应、阻碍效应、城市凝结核效应等影响城市的降水机制。

1.2城市化引起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大

城市化使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含水量减少,同时城市建筑材料热容量大,易于储热,不利于散热,人类活动也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热量,形成巨大的人为热源,造成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促使城区上空大气层结构变得不稳定,易于产生热力对流,易于产生对流云及高强度对流性降水。

城市化发展促使城区地面粗糙度增加,当气流由郊区向城区移动时,城区中高低不一的建筑物如同屏障,使空气产生机械揣流,空气运动受到明显影响,导致城区降水强度增大或降水时间延长。

其次,城市化使空气污染物增多,城区空气混浊度高于郊区,尘埃及废气的微小颗粒长期漂浮在空中,易于吸收水汽,形成较多的云凝结核,从而有利于形成云内胶性不稳定,进而起到促进增雨作用。

城市化形成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比较明显的是我市夏季比较频繁的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局部雷阵雨。

经过对南通市城区主要降雨量站资料历年比较分析,城市化使城区降雨强度明显增强。

城市化使城区地表热容量,地表粗糙度加大、城区空气冷凝核增多,使暴雨几率增加。

近二十年雨量强度与80年代之前雨量强度相比,在不同历时、不同重现期99组数据中,总体偏大17%。

其中历时越短、偏大越多,说明城市化对短历时暴雨影响明显。

历时(分钟) 5 10 15 20 30 45 60 90 120

偏大比例(%) 25.1 22.2 20.2 18.8 16.7 14.8 13.4 11.7 10.5

2城市化使城区产流强度增大

2.1城区下垫面透水能力减小

城市化使原有透水地面由大量相对不透水地表代替,如混凝土地面、沥青、砖铺地面等。

混凝土地面、沥青地表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裂缝(如施工、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裂缝)渗透雨水,极易饱满。砖铺地面主要通过砖缝等吸收雨水,进入管网。

2.2城区产流总体增大

2.2.1城区产流与一般地面产流的共同点是,均需要满足地表渗透。城市产流系数与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成正比。

即降雨强度小于下渗强度时不会产流;短历时降雨一般不会产流,较短历时,较小强度降雨首先满足各种地表的渗透;长历时降雨初始阶段不会产流。

2.2.2南通地区为湿润地区,雨季降雨频次较大,土壤相对湿润,产流系数较大。

经过城市化建设后,地表固化比例由原有30%左右提升至70%-80%。暴雨后高强度产流面积增加一倍以上。

由于城区不透水地表比例大幅增加,在满足初始渗透后均为产流,城区暴雨后产流总体增大。

2.2.3城区产流增大,增大比例与城市单位面积建筑物密度成正比。由于产流系数增大,产流总体增加约15-20%。

道路、广场等全固化区域产流系数约为0.8-0.9,产流增加30%以上;

居民小区、办公、厂区等绿化率20-30%,产流系数0.7-0.8

水面产流1.0,产流增加15%左右;

公园等地区产流系数0.5-0.6,产流增加5%左右。

3城市化使城区汇流峰值增大

3.1城区汇流组成特点

一般区域汇流主要包括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坡面回流分为地表和地下汇流。城市汇流则包括地表、管网、河道三部分,由于入渗与地下的径流比例很小,地下汇流基本可以不计。

3.2城区地表汇流普遍加快,进入管网水量增多。

南通市为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原地表主要为农田、或草地,地表汇流通过田沟、水渠进入河道。城市化后,为了保证设计区域设计暴雨雨后免除积水,部分区域地面人为加高形成一定坡度,使地面汇流速度加快;其次固化地面比例提高,固化地面糙率减小,固化后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城区除了少数低洼区域,地表汇流总体加快。

由于城区固化率逐年增大,地表产流增多。其次城市化后原地面部分水塘、水渠、河沟等被填埋,原有地面滞水功能消失,产流直接进入城市管网,使管网接纳水量增多。

雨后单位时间内进入管网、河道的水量逐步增大。

3.3城区现有管网壅水、滞水增多

城区现有管网在规划、设计中对城市化产生的产汇流变化考虑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区域节点管网汇流速度和流量不能满足城区地面产流、汇流需要,形成局部管网壅水、滞水。

老城区壅水、滞水点主要集中于老管网覆盖区和新老管网衔接区。老管网覆盖区如虹桥等7处,新老管网衔接区主要包括世纪大道与工农路交叉口、外滩北苑等处。

港闸区、开发区10多处管网壅水、滞水区域主要由于对城市化导致的产汇流特点估计不够充分所至。

3.4河道蓄、排能力下降,功能转换滞后

3.4.1高低水系分割,排水通道不畅

南通市城区濒临长江,为长江口冲积平原区,城区成陆先后不一,地势高低不同,呈北高南低,分为高、中、低水系。各水系间由涵闸控制。

高中水系排水需要通过低水系河道进入长江,因此低水系泄洪河道排涝压力较大。为了保障低水系防洪、排涝安全,高中水系的洪涝排水受到限制。洪涝期间,首先要腾空低水系河道容量,方可承担高中水系排水。

3.4.2排水受制于潮汐特性限制

长江南通段为长江近河口段,受海洋潮汐响,其潮汐在口门外为正规半日潮,口门内为正规半日潮。南通长江潮每日两起两落,平均潮差1.93m,长江的潮汐特性为城区排水提供了基本的引排水动力条件,但在涨潮段潮位高于内河,限制了排水时间。

3.4.3城市化使河道排涝能力下降

南通市城区现有河道除原有古城濠河外,其余河道为原城郊农业灌溉、排涝河道,排涝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但随着城区扩展,河道淤积或被占用,复核排涝标准目前均低于20年一遇标准。

导致城市河道排涝标准降低的原有主要有:

①城市建设、河道老化导致河道过水断面减少。如建设项目占用河坡,梯形断面改为矩形断面或“u”形断面;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河道,临时涵洞过水能力下降。河道淤积导致河底标高普遍提高。

②部分河道淤积或填埋,城区蓄水能力下降。如南通市著名的端平桥菜场。

4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管理相对滞后

4.1排水管网规划建设滞后

南通市城区扩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本是以点带块、以块带面的方式,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或设计,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超前预见不足。往往在区域规模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够进行规划建设。

部分规模较大的新区或开发区虽然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但标准相对偏低、建设管理滞后。

其次,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原有的排水系统被破坏,但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建成。

4.2河道功能转换滞后

南通近几十年新建城区河道基本为原农村灌溉、排涝河道,防洪、排涝标准相对较低。城市化后,地表固化比例加大,产流增多,其次排水压力加大。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河道标准大部分不仅没有得到提高,由于建设项目的占用,河道淤积、使河道的排涝设计标准反而较大下降。

适应城市排涝、防洪标准的河道体系尚未建立。

4.3城市管网设计城村分离、 新老分割、项目分割

城市扩张建设一般以点、线、块的方式推进,在设计建设过程中,由于投入机制的限制,难免出现新建区域公共设施与周边农村地区分割或与尚未改造建设的老区分割。

部分建设区域由于行政区划或投入主体差异的原因,项目设计标准不一,造成项目分割。

4.4管网设计与河道设计分离

城市排水管网设计由市建设部门主管,河道排涝及防洪设计由水利部门主管。各行业采用的规范、标准不同,衔接不当,采用不同行业标准计算的排涝设计差异较大。特别是河道排涝标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城市河道功能的特点。

4.5河道、管网建设管理维护滞后

城市河道、管网均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河道、管网没有相应稳定的维护、监管机构或监管维护力量薄弱,不能解决面广量大的河道、管网运行过程中问题。

5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建议

5.1开展城市暴雨及产汇流研究

城市化对城市暴雨特性影响显著,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市城区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暴雨强度逐步增强。经过近三十年的暴雨资料分析,已经初步率定了南通市城市暴雨强度推荐公式。

南通市城区下垫面变化显著,雨后产流简单采用过去的水文或市政设计经验公式计算产流量,误差大,不能合理确定产流量。其次南通市城区水系组成复杂,水工建筑物控制较多,汇流特点与小流域天然河道汇流差异显著。建议设立代表性产汇流小区进行专题研究。

5.2全面合理定位城市河道功能

南通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道路改造拓宽、景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占用河道、水面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系统。必须对南通市现有城区河道用地进行有力的保护和恢复。

南通市城市建设近十年发展较快,特别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对南通市古城环河濠河进行了封闭式治理,城市河道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对河道功能的定位缺乏全面性,对河道分段封闭治理的方式使河道的蓄、排水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5.3适当超前、统筹规划城市排水系统

南通市是一个新兴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苏南同类型城市10左右,随着沿海开发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还将加速推进,并持续较长时间。所以需要适当超前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排水系统要结合南通的气候、水文条件,超前10-20年规划。

在暴雨强度公式重新率定的基础上,提高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根据城市规模扩大的现状,改变小城市特点的北引南排的单一排水线路和方式,减轻低水系地区排水压力,增加排水线路和方式。

其次排水系统规划建设,需要国土、城市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综合规划。

5.4会诊易积水区域,采取综合措施。

南通市城区现有十多处易积水区域,成因复杂。每年暴雨期极易形成雨涝、积水,对区域交通、居民生活、商业经营等造成较大影响,阻碍了区域城市功能的发挥。

对于不同地区积水成涝的原因及治理方案要全面分析,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对于老城区以疏通水系、还原河道,更新、改造、排水系统为主,低洼地区增建排涝泵站;新建新区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强化管理为主。

5.5强化管网、河道等排水设施管理维护

南通市新旧城市排水管网、河道普遍存在管理维护薄弱的问题,部分新建管网、新近疏浚河道,在很短时间内被破坏、堵塞,但没有相应机构或机制查处、恢复。要建立类似供电、通讯、道路等公共设施的监管、维护机制,对于功能复合的河道体系,不仅纳入水利、航道工程管理范围,还要纳入国土、城建、环保等管理范围,相关部门保证相应功能的正常发挥,相应部门就有责任进行相应功能的监管和维护。

参考文献:

[1] 夏宗尧 ,评城市暴雨公式统计中若干问题,《中国给水排水》,1997.05

[2] 卜继勘,关于城市防洪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05

[3] 刘 伟,城市暴雨地面积水量分析研究,【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