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血压预防小知识

高血压预防小知识

时间:2023-06-04 10:49:04

高血压预防小知识

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一组为护理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以及指导等相关的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干预。比较两组人群在预防高血压病方面是否具有差异。结果:由于专业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在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方面的指导,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45人不良习惯等发生了一定改变,同对照组相比,社区护理干预组的血压在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社区护理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病; 社区;护理干预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现代生活压力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高盐高脂饮食以及现代人对个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未能有效进行预防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国际上将高血压的防治提前,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而临界高血压设定为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而预防高血压即是将收缩压小于120mmHg和舒张压小于80mmHg。一旦达到临界值,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干预,从而降低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因此,我院对本社区的人口进行了血压方面的普查,并建立了个人血压的档案记录,对临界高血压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我们随机抽取了本社区2010年10月处于临界高血压的人群,共计9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32人,年龄36-58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人,一组为护理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以及指导等相关的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干预。两组患者均没有其它重大疾病,均为超重、吸烟、饮酒和饮食偏重人群,两组人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人群的基础情况如下表所示。

1.2 治疗方法:对本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建卡,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习惯、高血压知识的认识情况等,根据相关情况制定处护理干预计划,护理干预组由掌握高血压知识的社区服务人员进行护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要经过高血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社区服务人员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高血压预防的相关宣传:向护理干预人群讲解,高血压预防的相关知识,告知该人群宣传教育是控制及其预防高血压的最重要的手段。向护理干预人群发放宣传手册,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从哪些方面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比如控制肥胖,增加锻炼,改变饮食习惯,禁烟、禁酒等。

1.3.2 饮食干预指导:要求肥胖人群限制脂肪的摄入,应该少食多餐,禁暴饮暴食,要少吃甜食,多吃粗粮,饮食口味较重的人群要少吃海鲜等含钠量较高的食物,每日摄盐量应低于4g,并平均分配到一日三餐之中,并要求家属配合限盐的行为。

1.3.3 运动干预:运动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最重要的疗法之一,根据干预人群的实际情况选择走路、跑步、骑车或者爬山等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并要求家属配合记录和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45人不良习惯等发生了一定改变,具体见表二,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改变情况如表三。护理干预组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不仅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一些可控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1],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习惯,从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对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了饮食的控制,饮食习惯的改变,运动的指导以及预防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使参与人群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控制了该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而预防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改变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应该从预防高血压病开始,我们应该把高血压病的预防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以期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2篇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往往在生理、治疗以及预后上区别于单一疾病。在社区门诊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也是主要的就医群体,至于该疾病的防治意义,自然成了社区问诊需要面对的问题[1]。为了提高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防治水平,2012-2014年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研究分析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意义与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2-2014年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20~68岁,平均(52.3±1.3)岁。在高血压诊断上,以上患者均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指标相符合,而糖尿病则根据WTO糖尿病诊断标准予以确诊。方法:①普及健康知识:为了促进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我院医护人员成立了专门的防治小组,每个月定期向以上患者普及疾病的有关知识,如血糖和血压控制的标准范围,发生合并症的危害、时间以及预防手段等,并且将社区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宣传给以上患者。②构建病例档案:a.收集以上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病史、职业、学历、家庭状况等。b.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掌握患者对于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问卷内容包含了生活习惯、血压标准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饮食和运动对于血压的控制作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可能引起的慢性病发病、终身用药的必要性等5项内容,患者掌握4~5项表示充分掌握,2~3项则为部分掌握,1项以下则为没有掌握,而知识掌握率=部分掌握率+充分掌握率。c.对患者饮食与运动状况进行记录。在饮食上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表示素食,二者均衡搭配则为均衡,而以肉类为主则表示荤食。在运动上,分为无运动、运动<1h、运动≥1h3个方面。d.社区医院检测以上患者的血脂、血糖指标,血压则为患者自行测量。

③干预方法:根据以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身体情况、合并症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降糖药物。指导患者保持饮食合理,并适当运动,而且寻求患者家属参与到干预监督中,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执行。医护人员按月对患者检测1次血压、血糖,定期检查并发症,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本组患者遵医嘱用药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在遵医嘱用药率上干预前后分别为48%和98%,在知识掌握率上干预前后分别为26%和90%,患者干预后的遵医嘱用药率和知识掌握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血压、血糖的变化: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后,相对于干预前,以上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中,经常伴有糖尿病,而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会合并高血压,因此这2种疾病经常被称作同源性疾病。在病因和危害上,高血压和糖尿病具有共通性,所以出现合并发生的情况。这种合并症对患者的身体形成了非常大的损伤,容易引起眼底神经病变,损伤到患者的心脑肝肾。相对于单纯的高血压疾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更高的血管硬化风险,而心血管病变则是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远期的生存率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为此,2012-2014年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研究分析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意义与干预对策。通过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小组,为以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构建病例档案,之后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降糖药物。指导患者保持饮食合理,并适当运动,而且寻求患者家属参与到干预监督中,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执行。医护人员每月对患者检测1次血压、血糖,定期预防检查并发症,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表明,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后,相对于干预前,以上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情况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不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综合干预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防治上的重要意义。总之,对于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实行有效的综合干预能够达到防治结合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并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双丽焱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第3篇

【关键词】高血压;干预策略;评价

高血压是一种在我国的患病率最高、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治疗平稳控制血压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防治是一种控制高血压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还是初始阶段,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均较差,人员也相对不足,也就无发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管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区干预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地区的特点,探索建立一种适合我区的高血压群组干预模式,为建立社区高血压防治新型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放松、中山、永丰、日晖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干预时间为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为期一年。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35岁;②已证实的高血压患者,可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病;③居住在研究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④自愿参加。排出标准:①严重视听障碍者或者无法交流者;②有精神异常者;③可能导致患者不依从及中途失防;④同时患有肿瘤,近半年内接受过放化疗或其他干预治疗者;⑤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中风患者。

1.2实验对象的分组在各社区招募到的研究对象140名,按社区为基本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3干预方法

1.3.1健康宣教在社区内组织高血压健康知识的讲座、宣传活动:如每季度在社区开展高血压专题健康教育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高血压咨询台;利用社区广播、宣传栏等途径进行防治高血压知识宣传

1.3.2行为干预每个干预小组由2名负责主持的全科医生和1名护士。干预内容主要有:监测血糖、血压、体重等基本指标外,还有检查靶器官功能,并对根据其病情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根据效果及时调整措施。

1.3.3随访干预为实验对象建立记录有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随诊时间、血压值、服药情况)和危险因素的干预随诊卡。将每次随访测得的情况详细记录。其中危险因素包括:每次随访都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每半年测量身高、体重1次;每半年测定空腹血糖(FB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次,平时自测的结果也可自行记录;记入平时饮食习惯中的相关危险习惯;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的情况。2评价指标

2.1患者知晓率及满意率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干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包涵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及患者控制血压的满意率: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级4个等级。

2.2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危险因素等控制情况。

2.3患者依从性评价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饮食、锻炼、服药)评价患者的依从性。调理饮食分为不调理、中间、依从(合理膳食)3个等级。锻炼分为不锻炼、偶尔、经常3个等级。服药分为不服药、中间、依从3个等级。

2.4统计学分析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结果

3.1一般资料在这为期1年干预治疗中,参与的调查对象有140人(男性76人;女性64人)。年龄在35-85岁之间,平均47.38±6.13岁。调查对象年龄以45-60岁为多,共68人占48.57%。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占31.0%),其中51.3%的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2500元之间。其中45.6%的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其中有72人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共计3个干预小组。完成随访且数据正确的研究对象共计136例,失访4例,失访率为2.86%,失访原因主要包括:中途退出,数据不完整,搬迁。

3.2高血压知识认识率和患者满意度在干预前后的比较通过对高血压防治知识干预教育,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5.12%升到干预后的80.24%;对控制高血压的满意度:由干预前35.10%升到干预后的86.74%,两指标均有明显的提高。

3.3危险因素结果在干预前后比较调查结果表明,HBP、FBS、SBP、TC、LDL-C都在不同程度上的下降。对干预前后的数据作配对t检验,检测效果表明,HBP、SBP、FBS、TC、HDL-C、LDL-C、CR项目都在一定程度的得到改善。结果表明进行的干预治疗是有效的,患者的整体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4患者依从性评价干预后服药、锻炼、饮食都得了有所提升。

4讨论

经过1年来的干预防治,取得的效果显示,通过宣传、讲座,倡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因人而异的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实验对象的健康意识,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明显控制,生活方式和习惯得到明显好转,获得了很好的干预效果。目前高血压群体普遍存在着高血压病常识知晓率低、控制效果差和发病率高的特点,而全科医生有系统而专业的知识和扎实的临床经验,能够更随现代医学发展不断学习,尤其他们能够深入到社区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可以很好深入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总之,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以个人为中心,有全科医生参与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宣传,提高高血压防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学军,高俊岭,傅华.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1181-1184.

[2]余东远,冯献湘,徐久久.群组干预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05):64-66.

[3]余东远,冯献湘,黎明强.群组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2,(12):1000-1002+1014.

[4]邹益群.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阶段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

[5]曹雪群.动机性访谈及跨理论模型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观察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已经成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并不是高血压本身,而是影响血压的诸多因素。因而在社区内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是控制血压的有效途径。

1 常用的干预方法

1.1 借用宣传资料:如报纸、广播、电视、录像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在社区内利用现有的设施。如阅览室、活动中心等,进行大众传播。医护人员通过上述各种传播方式,有效地传播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另外在社区内设立宣传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播放高血压防止知识专版等录像。

1.2 个体传播: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置高血压预防知识小册子,供免费阅读;并定期邀请有资历的专家进行高血压防止知识讲座;并能现场答疑。另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高血压联谊会。给高血压患者提供一定的交流机会;增加高血压方面的图书,便于居民随时阅读,增加其改变不良习惯的意识。

1.3 营养运动干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由社区护士制定膳食原则。根据不同的个体编制食谱;每日记录并跟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另外适当的让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或耐力运动;选择各自喜欢的运动形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

1.4 家庭访视及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健康状况及健康行为的评估;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合理用药;另外对患者进行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干预。主要是心理护理、行为治疗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丽水市紫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符合WHO的高血压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并经医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A组)150例,其中男性83例,女67例,平均年龄(62.10±8.03)岁,平均病程(8.23±6.01)年;对照组(B组)150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3.02±7.10)岁,平均病程(8.25±7.11)年。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干预措施

2.2.1干预方法A组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同时每月1次进行面对面护理干预,详细询问全面的健康情况,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释和相关指导;让患者相互间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争取家庭成员的参与以取得支持和帮助;发放健康教育资料。B组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加每月1次书面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同时随访时间一年。两组在治疗随访过程均无退出者。

2.2.2干预内容健康教育资料和面对面干预着重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①讲解高血压病的发展趋势及不遵医行为造成的后果,出现并发症对个人健康的危害性,要求积极参与和配合医生的治疗;②从高血压患者社会环境、身体状态和心理因素同时着手,介绍高血压病的预后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保持积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限盐,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病情及身体状况决定运动形式与强度;④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等,反复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书面资料,选择副作用低、廉价、长效的控释片剂,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⑤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患者家中要自备血压计,每天定时测血压三次,分别监测降压药作用最弱时点的血压(如晨起后血压)、最强时点的血压(如傍晚血压)和临睡前血压。若有病情变化及时 咨询和诊治。

2.2.3观察内容调查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血压水平、血压达标情况以及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知晓率。

2.2.4效果评价包括:①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价。采用Morisky等[4]推荐的评价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四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改善不大时,是否曾停药?”,若4个问题回答皆为“否”,则依从性为“佳”;②疗效评价。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为达标,收缩压降低10mmHg以上和或舒张压降低5mmHg以上为有效;③高血压病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检查。

2.3统计学方法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

3结果

干预后A、B两组依从性、血压达标率、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但A组改变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4.14、23.20、19.65,P均

4讨论

社区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重要参数。经过强化干预管理,干预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控制率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干预管理有成效。从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也不相同,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及治疗后的患者血压控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积极地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是控制高血压病的最有效途径[5]。面对面近距离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高血压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同时可以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为病友之间的沟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他们之间相互鼓励也是良好的心理支持,更有利于促进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及行为改变,从而影响血压控制提高临床高血压治疗效果。书面健康资料的教育虽然简单易行,但因为受患者重视度的影响效果有较大的不同,并且因为缺乏相互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其针对性方面同样存在缺陷,从而影响血压的控制。

目前我国社区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6]。本次通过对不同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提示: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方法优于定期的书面资料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血压;患者能遵医嘱服药,饮食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为主。每日食用盐量在6克以下,而且能严格戒烟、限酒。提高了防病的意识。发现不良反应能及时与医生联系。能坚强有益的有氧运动;居民的保健意识提高。社区护理干预已被居民认可。因此恰当地运用护理学的相关理论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在获得患者配合的基础上得到综合干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张维娜,蔡虻,等.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3,16(2):145.

[2] 张玉,王凯平.患者依从性与药物利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4):206.

[3]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第5篇

关键词:劲松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规范管理

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以及低控制率的特点[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针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对预防控制高血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起到一定防控作用,但长期管理效果并不理想[2]。自我管理模式能够弥补规范管理中的不足,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效果显著。北京劲松社区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分别给予自我管理与规范管理、常规管理,现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29~93岁,平均(67.0±9.8)岁;观察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39~90岁,平均(66.5±9.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①观察组给予自我管理方法。在社区居委会干部协助下,组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组,选1例患者作为组长,主要负责活动场所选定、血压计以及小黑板等活动必备物品的配置,并协助指定一位医务人员辅助管理,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观察组自我管理方法具体包括:给每位小组社区成员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相关书籍,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可以向小组成员提供免费测量血压以及相关健康咨询服务,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自我管理方面的书籍,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高血压控制行动计划,记录好近期的运动、服药、饮食等情况,设定血压控制目标,制定降压药物服用时间、血压测量时间等,自己的健康行为自己规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②对照组给予规范管理。根据《北京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手册》中的规范管理内容[3],对高血压患者给予风险度评估,按照以医务人员为主要引导的宣传方式给予规范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办高血压健康宣传讲座,定期更换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认识,提供免费的血压测量等。观察指标: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过不同管理模式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同时测量患者血压,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管理,观察组在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上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管理,观察组在干预前后血压水平与控制率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加上生活、饮食习惯的不规律,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三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以及低控制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4,5]。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对预防、控制高血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起到一定防控作用,但长期管理效果不够理想。自我管理和规范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自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医患之间的交流关系,能够帮助患者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健康教育引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管理,观察组在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血压水平与控制率变化以及行为改变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能够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赵秋利,李金秀,等.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13,30(20):5-8.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6(8):8.

[3]刘静,谢波.我国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3-15.

[4]吴蕴华,张金玲,孙源樵.上海市闵行区233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5):242-243.

[5]张蓉,孙芸.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杂志,2014,31(4):27-30.

第6篇

方法: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在治疗中积极加强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综合行为干预与建立自我管理模式。

结果: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结论:当前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干预能在降压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人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1-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老年化趋势的深入,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1]。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这就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形成正确的信念,并能进一步指导有利于健康的行为[3]。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促进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知、信、行改变,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最终达到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症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无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男102例,女98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69.52±9.1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6.36±0.23年。

1.2护理方法。本文在护理干预中,严格贯彻高血压三级预防的有机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①建立健康档案: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内容包括基本个人情况,生活行为状况、心理状态,初步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和饮食运动治疗方案,以后的病情和治疗变化均记录入档。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庭沟通交流建立联系互动机制。②综合行为干预:主要采用个体面对面咨询指导方式,有时召开小型座谈会,并适当利用传媒手段,使干预措施更加有效。加强对正常血压范围、经常测量血压的重要性和如何判断血压是否正常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根据血压记录调整控制方案,通过非药物治疗达到降低血压。科学的指导他们合理膳食,降低食盐摄入;建议戒烟戒酒;进行一定负荷的体力劳动或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及限制超重和避免肥胖。③建立自我管理模式:对患者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每日定期血压测量记录表格,每日服药种类剂量提示表格,社区及医院随诊记录,日常生活方式改变记录等,同时积极随访与询问,保证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1.3观察指标。观察本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变化情况。同时对本组患者的吸烟、饮酒行为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数据库进行分析,相关结果指标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观察,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全球分布广泛,目前全世界患高血压的患者达十亿,而我国约1.6亿[4]。针对高血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严峻性,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控制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模式,目的都是为了寻求一种最佳的干预方法,来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前人调查发现,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重视不够,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认识,未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同时高血压本身的发生发展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是导致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6]。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开展高血压的社区防治时,加强高血压基础、病因、临床症状知识等内容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护理干预通过影响人的知识、态度来改变人的行为,促进人的合理行为态度,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7]。本文结果显示,经过观察,护理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胆固醇值都有明显下降(P

总之,当前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干预能在降压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不合理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苏中.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与管理现况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2009,7(3):136

[2]李立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问题[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2008,2(6):246-248

[3]蔡建伟.浅谈音乐疗法与身心康复[J].中国民间疗法,2010,11(8):47

[4]曹佳宁.轻度高血压(临界高血压)240例7年预后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10,10(3):610

[5]高京红.步行锻炼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J].现代康复,2010,4(2):268

第7篇

【关键词】 高血压;知识缺乏;不良生活方式;健康教育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其发病率较高,而且它也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2]。我科于2007年10月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的调查,实施有助于改变高血压患者知识缺乏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危险。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的对象标准:(1)年龄50~79岁;(2)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入选病例 241 例,男 148例,女 93 例。使用药物包括:(1)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2)复方阿米洛利片(3)替米沙坦片(4)辛伐他汀片。

1.2方法

对入选病人药物联合治疗的同时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和饮食方式的调查。(1)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降压治疗;对血总胆固醇水平正常偏高者随机分到他汀组或常规调脂组。(2)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调查。高血压知识调查内容:高血压概念、诊断标准、所导致的疾病;监测血压的意义;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饮食方式调查内容:每日的主食量、肉类、蔬菜、水果、食盐量;每周蛋类数量、吃煎炸食品次数;每月食油量;是否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参加体育锻炼等。调查结果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知识缺乏和有不良生活方式,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指导。

2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2.1心理干预措施

血压升高与精神状态不佳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有焦虑、恐惧、怀疑、否认、愤怒、悲观等。 因为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障碍,使得高血压患者采用单纯降压治疗往往不能很好的起到降压的作用[3]。评估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知识水平的不同和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焦虑、情绪激动、紧张、膀胱过度充盈、室温过冷或过热、疼痛、昼夜变化等因素均可影响血压变化。对于容易情绪激动者,还应指导如何控制情绪的方法、自我调解,保持心情愉快,克服急躁情绪。帮助患者认识并正确面对高血压,让患者看到高血压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就能控制好的乐观的一面。

2.2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评估患者对治疗意图的了解和配合情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案,药物剂量和服药的方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 科室成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用适宜的方法,定期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监测的方法,特别要想患者宣传高血压病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强调生活调节在高血压病的治疗、预防中的重要性。

2.3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依从性,根据依从性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制定明确的服药时间表,提示患者预防漏服药物。对于依从性较高者,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尚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依从性较低的患者要了解分析原因,讲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必须坚持长期服用,不得随意停用或自行减量和不服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每次发放药物时,了解服药情况,定期以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督促患者坚持监测血压情况和定期复查生化常规,将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用量。

2.4饮食指导

将患者习惯食用的食品制成营养含量表,指导患者科学饮食,要定量,不暴饮暴食,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建议患者宜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低于6G,严重高血压患者控制在1-2G/D。保证充足钾、钙摄入,多食绿色蔬菜、水果、芹菜、蘑菇、木耳、虾皮等,补充蛋白质如蛋类、鱼类等,肥胖者可适当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食用油应选择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缩压上升,造成血管破裂。

2.5运动指导控制体重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往往肥胖程度与血压升高呈平衡关系,此类高血压病人如果单纯依靠降压药物治疗,而不减体重,血压下降往往不理想,所以,这类病人除坚持降压治疗外,还应注意减肥。体育活动不仅可降压,还能除脂减肥,调节心理平衡,改善精神紧张状态。因此,鼓励高血压病人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养花、有趣的活动和适当的家务劳动。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并且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4]。

2.6不良嗜好饮酒和吸烟对血压有影响

吸烟可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且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对吸烟者要宣传吸烟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不利,要以坚强的意志戒烟。还可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吃戒烟糖帮助戒烟[5]。酒精可使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有血管破裂危险,禁饮烈性酒,饮酒不超过25ML/D为仪为宜。

3结果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通过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和饮食方式的调查,评估患者的情况,给予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从心理干预、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改变不良嗜好等,使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通过联合药物降压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实施,提高血压的控制率。

4结论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健康教育,使入选患者很好地了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药物知识及预防知识,懂得改善生活方式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行为的后果,有效地控制了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危险。

参考文献

[1]贺雪梅,肖业高.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C):13-14.

[2]2009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要.

[3]由淑萍,代亚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护理干预研究.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109-111.

第8篇

[论文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认识其危险因素,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上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等观念自古有之,但在基层医院往往被忽视或宣传不够。故本文针对吸烟、酗酒、肥胖、运动减少、情绪应激等危险因素,普及预防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其危险因素,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尤为重要。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危险因素可使全球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75%,卒中风险降低85%。胡大一教授说:“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1]”。

危险因素是指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有关的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2]。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

预防分为一级预防:防发病,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事件,有病防变,预防和减少致残或致死率。下面就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概述如下。

1戒烟

目前我国烟民有3.5亿和被动吸烟者5.4亿。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者约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吸烟发生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冠心病发生风险较不吸烟者高3.5倍、死亡风险增高6倍。被动吸烟者冠心病危险升高69%、死亡危险增加30%、卒中危险升高56%,其危险呈剂量反应性增加[3]。更为严峻的是,公众对被动吸烟及其对健康危害的认知率不足25%。戒烟是公认的最重要与最经济的疾病防治措施。依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普遍开展戒烟行动,以询问、建议、评估、辅导、安排5个“A”戒烟,从医务人员、政府官员做起,人人倡导戒烟。

2控制体重

理想体重是体重指数(BMI,kg/m2)维持在18.5~24.9kg/m2。超重(BMI≥25kg/m2)和肥胖(BMI≥30kg/m2)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肥胖者6000万。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体重每增加10%,心脑血管疾病将增加约5%。建议超重、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

3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减少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与锻炼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规律体力活动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天30min,每周5天以上,贵在持之以恒。对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4健康饮食

饮食是引发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重要因素。饮食有节,合理膳食,以平衡膳食宝塔为标准,提倡清淡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氯化钠<6g/d)。低脂即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胆固醇每日不超过300mg,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少食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可选择鱼肉、各种瘦肉、去皮鸡肉、脱脂或低脂奶制品、豆制品等。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纤维素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5适量饮酒

酒精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心律失常,降低心脑血流量,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酗酒者劝戒酒,其他饮酒者宜适量,勿饮烈性酒,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6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对情绪应激、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加强压力管理技巧教育,参加心理社会学支持团体,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7控制糖尿病、高血压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糖尿病患者约2300万,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长期控制血糖达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5]。目前我国高血压人数约为1.6亿,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仍处于较差水平,值得引起重视。抗高血压治疗可使卒中发病率减少38%,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5%。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从单纯血压值的降低拓展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总体风险。

8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应用

血脂异常可增加血液粘滞度,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LDL-C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反应等[6]。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强化降总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SPARCL)研究结果显示,发病6个月内心脑血管患者,每天使用阿托伐他汀80mg可以使再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16%,能使心血管事件下降42%,减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6%。另一项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ASCOT心脏终点研究显示,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冠心病36%,降低脑卒中27%,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血管重建术21%。因此对于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同时,加用调脂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更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9阿司匹林的使用

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的生成,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可防止血栓形成。“无血栓,无事件”。阿司匹林不仅是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的基本药物,同时是指南推荐的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合适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下降33.3%和25%,心血管死亡减少16.7%。适合人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危险因素的,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房颤、颈动脉狭窄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禁忌证者均可服用。推荐剂量为每天75~150mg,长期规范口服。

10其他

2006年美国国家预防工作委员会(NCPP)对多种预防措施进行了评估和排序,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戒烟、酒精筛查与简要的心理咨询、高血压筛选(≥18岁)、胆固醇筛查和治疗(男性≥35岁、女性≥45岁)、肥胖筛查、糖尿病筛查等位居前列。所以我国在阿司匹林的应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对相应人群进行高血压、高血脂等的筛查,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上医治未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与预防尤为关键,有望全社会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 科学决策循证预防[J]. 医学论坛报,2008-9-11.

[2] 吴江.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3-155.

[3] Barnoya J,Glantz SA.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secondhand smoke:nearly as large as smoking[J]. Circulation,2005,111(20):2684-2698.

[4] Mukamal KJ,Chung H,Jenny Ns,et al. Alcohol use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mong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Stroke,2005,36(9):1830-1834.

第9篇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 防控措施; 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54-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亦使得高血压这一疾患有着极为庞大的群体。据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8.8%,患者数量已经高达1.5亿,且一直持续增长。高血压不仅在中国,同样也是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对高血压进行积极防控,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人们对高血压的危害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居民对高血压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因此,长期在基层社区积极开展各种干预措施,对于高血压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的意义。笔者所工作的镇卫生院下辖10个社区,近年来,对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综合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社区服务中心所管辖的10个社区实地调查中,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标准,对社区的人群在不同日期连续进行3次坐位检测,结果显示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且不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其他病变引起的高血压患者,共723例,其中自愿参与干预措施的患者共582例。所有入组患者中,男355例,年龄25~81岁,平均(43.0±3.5)岁;女227例,年龄28~85岁,平均(45.0±2.7)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10.0±2.3)年。

1.2 防控措施

因笔者所在县自2008年起实施江苏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县各镇卫生院(防保所)为所有农村居民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笔者从事慢病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的优势,较为系统地对本镇辖区内的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了综合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实施健康知识宣传 对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及家属进行定期的高血压知识宣传。在社区内进行集中的控制血压的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基本常识,影响血压的相关因素,如生活习惯、食盐的摄入、运动锻炼及高血压的自我检测与管理。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居民对该疾病的认识,也加强了对于高血压控制的实用技能,患者可以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自身情况,积极调整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改善精神面貌,减少或消除影响控制血压的各种不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2]。

1.2.2 进行饮食结构调整 饮食因素已成为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因子,该项干预措施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在家庭的饮食上,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进食粗粮、杂粮,有利于膳食纤维的吸收,并严格油脂类食物与食盐的摄入量,饮食始终以清淡为主。另外,市面上有杂粮面粉出售,其主要成分是玉米、小麦、高粱、大豆、小米等各种基础粮食,经过科学配比而成,可以用其制作杂粮馒头等高纤维、微量元素丰富及营养均衡的食物,代替家庭餐桌上经过精细加工的主食,长期进食该类食品,能够有效的稳定血压。

1.2.3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计划,如太极拳、健身操、慢跑、羽毛球等,循序渐进的进行,运动量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宜,并向患者嘱咐运动注意事项,以免在运动中受伤。有抽烟及喝酒习惯的患者,应逐渐戒烟,最好戒酒 [3]。同时,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不熬夜、不暴食、不动怒、时刻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1.2.4 积极开展交流活动 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可帮助高血压患者之间建立友谊,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交流活动。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平台,居民能够充分分享高血压的防控措施、经验、心得等,家属亦可以掌握更全面、更有效的高血压防控知识,以及互相了解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各项事宜,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中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4-5]。

2 结果

经过持续20个月的干预,582例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后的生活习惯及饮食方向有了明显改善,血压有一定的下降,后期高血压高危群体的数量明显减少,血压值进入正常范围的人数逐渐上升。详见表1。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可以直接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故为最凶险的疾病之一。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数量极多,在地域分布上,城市人群要高于农村,而在年龄的分布上,老年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一般青壮年。由于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极多,无法一次性治愈,而需要长时间的控制血压,因此,在社区开展有效的防治活动,通过施行综合性的防控手段,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关键[6-8]。本文所阐述的干预措施,从后期检测调查结果来看,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说明该项措施有效改善了高血压患者及相关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石荣云.高血压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药,2012,25(5):755-757.

[2]魏会敏,张庆哲,张红杰.中国高血压社区干预方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4):60-62.

[3]林阳.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及社区干预护理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9,5(5):149-150.

[4]徐奇伟.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模式的探讨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71.

[5]罗嫩姣.洛阳市社区高血压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146-147.

[6]何雅蔷,吴海云,任泽舫.2007~2009年广州市老城区社区高血压患者用药统计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23-124.

[7]王泽通,王彩霞,林楚慧,等.广州市某社区高血压患病状况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0):83-86.

第10篇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一级预防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5]吴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城区居民脑卒中综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4-2205,2213.

第11篇

【摘 要】 目的 让广大高校知识分子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方法 指出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和高校知识分子不良生活习惯是发生高血压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结果 高校知识分子认识到行为性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防治高血压的。结论 高校知识分子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提高后,防治高血压的依从性增强了。

【关键词】 高校;高血压;非药物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越来越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和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环境中,由此引起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不时发生“高知不高寿、英年早逝”的现象,给社会、单位、家庭造成巨大损失和痛苦。所以,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从而提高知识分子的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 高血压的主要危害

通过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使广大高校知识分子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了解和重视高血压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各项干预措施中去。

1.1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人中约15%~30%合并左心室肥厚,而左心室肥厚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1]。同时,心衰发生率10倍于无左心室肥厚者。通过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可以使左心室重量减轻,减少左心室肥厚,预防心衰发生。

长期高血压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至少使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3倍以上。大量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一个独立的、不依赖其他已知危险因素而起作用的发病因素,并随血压升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升高。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降压治疗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1.2 高血压与脑卒中 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人数随着高血压患病率升高还会进一步增加,未经治疗的高血压中脑卒中发生率比经过治疗的要高得多。而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能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研究表明,经过系统地抗高血压治疗能使脑卒中发病率减少38%,致死性脑卒中减少40%[2]。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1.3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国内资料表明,由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致肾功能衰竭占慢性肾衰者的10.4%~28.2%,肾硬化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压是肾硬化的主要原因或促进因素。因此,早期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从而减少肾脏损害保护肾功能[3]。

2 与高血压有关的高校不良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寿命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因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生活方式病之一,所以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广大知识分子应认识和了解与高血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和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

2.1 生活与工作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上有老、下有小,同时面对事业上各种竞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情绪不稳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环境中,对高血压的预防、控制和预后都十分不利。

2.2 生活无规律 许多知识分子为了事业,生活无规律,工作无条理,吃饭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经常熬夜,睡眠无规律、昼夜颠倒,不注意劳逸结合,经常超负荷工作,迷恋竞争性强的工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出现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倒在工作岗位上的现象。

2.3 缺少运动 知识分子长期以教学、科研等脑力活动为主,体力活动明显不足,平时又疏于运动锻炼,而缺乏运动是高血压等生活方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久坐少运动和身体欠佳的正常血压个体比更加活跃的和健康的同龄对照组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0%~50%。

2.4 饮食不合理 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频繁,外出就餐机会增多,广大知识分子极易出现饮食不合理,如暴饮暴食,食无定时,食无节制,挑食偏食,出现以高盐、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为主的不良现象,造成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均,从而出现高血压等生活方式病。

3 高血压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大量研究提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而这些行为性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和消除而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既可用于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又可用于轻型高血压的首选疗法和中、重度高血压的基础疗法,是广大知识分子都应该身体力行的。

3.1 心理平衡 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避免各种强烈应激,避免大喜大悲,消除不切实际的争强好胜心和过分消极的失落自卑感,尽量处理好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心情愉快、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生活要有规律,要充实,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超负荷工作,学会休息与放松,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多样的兴趣,使生活充实,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目的。

3.2 合理膳食 首先,饮食结构需合理。低盐饮食,减少烹调用盐量,尽量少吃酱菜、咸肉等盐腌类食品。少食含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的肥肉和动物脑子、鱼籽等,多食蛋白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和鱼类。尽量少吃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能食物,多吃含钾、钙、维生素和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水果和奶制品。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鱼等。其次,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零食,不偏食,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和降低高血压,也有助于控制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3.3 适当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人应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病情及个人爱好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有规律适度地进行,一般选用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医疗体操等,每次30~40 min,每周4次。运动量以下面方法估计: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等于210减去年龄)表示运动量合适。

3.4 减轻体重 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者患高血压是体重正常者2~3倍。常以体重指数和腰围来判断是否过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在18.5~23.9为正常,在24~27.9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90 cm,女性腰围大于80 cm,为腹型肥胖。减重可以降低血压,并可降低同时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减轻体重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饮食控制、减少热量摄入和通过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增加热量消耗。

3.5 戒烟限酒 许多知识分子都有吸烟和超量饮酒的不良嗜好,已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吸烟可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血液黏稠度,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容易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吸烟者高血压、心脏病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1.5倍,脑卒中风险增加2~3倍。同时吸烟会干扰某些抗高血压药的治疗效果。因此,应严格戒烟。

酒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经常饮酒超过一定限度会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病率和平均压均超过不饮酒者。过量饮酒还会增加脑卒中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此外,饮酒可降低某些抗高血压药的疗效。所以,饮酒要适量,男人每天喝酒的量不应超过30~40 ml,女人不要超过20~30 ml。

参考文献

1 刘治全,年建军.高血压病诊断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2

2 朱鼎良.高血压临床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

第12篇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干预 健康教育

社区干预的概念及方法

什么是高血压社区干预:高血压社区干预是指对居民社区内高血压病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从而促进健康,提高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1]。

社区干预的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由社区医生为病人建立健康档案是进行社区干预的第一步,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使社区医生与病人建立固定的、持久的联系,以便于做到对病人进行定期查体、定期随访和个体化指导。②开展健康教育: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对高血压病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综合干预的重要手段[2],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种,如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举办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赠送宣传画页或小册子,组织看录像,在家访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高血压的病因及临床表现、高血压的用药监测等等。③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通过改变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比如,帮助病人建立合理膳食模式,限制钠盐的摄入,采用低脂低热量饮食,为动态观察膳食结构的变化,给病人发放日历,记录每天摄入的食物的种类,在合理饮食的同时,注意限制烟酒,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增强体力;比如,针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心理症状,采用关怀、启发、鼓励、说服等方式,或请心理医师给病人专业心理指导等。

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

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提高: 程巧云[3]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行以高血压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干预后居民对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和精神紧张等高血压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社区干预有利于消除误解,使居民拥有正确的知识和观念。

行为的变化:通过社区行为干预,高血压患者采用限盐饮食的比例、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的比例明显提高,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善不良行为,采用合理的膳食模式和运动习惯,同时,改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通过对社区人群及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指导等社区干预可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各种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走进社区,走进患者家中,甚至进行"一对一"式个体指导,医患沟通极为便捷,患者在治疗中遇到困难及时得到帮助,从而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帮助社区居民及高血压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对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严迪英.社区干预.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44-45

2 Campbell NR.The Canadian Hypertension Education rogram (CHE)-a therapeutic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ogram.CanClin harmacol. 2006 Winter;13(1):e65-8.Epub,2006,an: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