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科技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合理实施可以对社会科技活动起到高效的控制、调节作用,而创新其管理体制也有利把握科技工程的总体方向,在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因此,提高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构建信息化的开放式科技管理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的状况。
一、科技管理的实质
1、科技资源配置受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新的影响,国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从资本、经济等方向朝着科技实力竞争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着科技工作的整体,更是涉及到了国际层级的角度。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手段有计划的组织、调控、领导其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工作,合理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扩大到最大。
2、科学技术源泉我国的经济制度也是促进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进步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信心化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科学管理方式对科技管理进行合理应用,实现资源的有化整合,达到与预期一致的管理目标。
3、科学技术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得以合理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可以贯彻落实科技政策,并发挥其科研项目的潜力,并能够适应与日俱增的经济变化,实现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摆正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方向,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也随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具备现实意义的模式;并作为保证科技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关键存在着。因此,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成为了如今热议的话题之一。
4、科技创新体制的变革如何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就要掌握如今的社会形势,并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的这些年中发生的变化,将其转化成不竭的动力;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利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既不受到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又要确保科技创新制度要符合其社会发展。
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革,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从法律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上,一直被某种制度所局限;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也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的情况;而当前科技管理制度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明确,但是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善的利用和配置;因而无法做到与市场经济体制协调一致。资源供不应求,或存在资源稀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决策机制与发展需要不一致科技创新制度的实施与制定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决策力度与发展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其发展跟不上节奏。调控能力缺乏实效性,整体体制过于官僚化,从国家角度考虑,其中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的。这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有一定关系;国家和政府不能予以引导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都是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3、适应变革的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中的各级创新主体不能适应变革的速度,在中间环节面临着严重的创新能力不够问题,科研团队研制的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其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失去人性化、灵活化的发展前景,人才创新力不能被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浪潮,久而久之就会跟不上步伐,很多机制变得僵硬,最终淡出发展的舞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当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冲击导致的。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出要想实现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发展,就要扎实稳定的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并制定能够解决的策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管理道路,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的始终以健康、稳定的状态存在着。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自身发展为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罐体体制,对科研活动予以级别管理,将商业运行模式作为推动其活动的主要方向。科技管理体制的创先,按照其核心内容来说,就是设定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政府和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创新资源,保证创新价值的灵活性,建立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创新体系,在制定并确立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保证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界定,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利用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技术活动的正常运行,明确国家在重大科技平台和公公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保证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并对机构体系职责加以明确。
四、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很多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法律框架,科研项目的发展也随着科研组织的不断壮大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加以定位,但是在大部分的科技研究组织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都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
1、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从客观要求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客观需求,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予以严格的标准;充分调动社会的竞争力和市场积极性,加快资源合理配置速度。
2、宏观决策机制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科技创先中的宏观调控手段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在宏观决策体制不能与实际发展情况步调相一致,加强对宏观调控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官僚化过于严重。科学技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诸如高层科技决策评估和监督层面上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科研项目就无法顺利展开。
3、科研体制受传统制度影响严重科研项目的创新主体对于制度变革的适应性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企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科研活动的适应性过低,管理体系过于僵硬,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思维,也不能与创新发展规律相适应。通过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分析,上述不足之处的成因还是由于旧制度及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只有不断对科技管理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解决为我国科技体制创新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趋势
促进科技体系重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自身发展水平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使科研活动实现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对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未来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实现科技宏观管理的调节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各自职能的所属范围,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的合理利用对社会资源配置及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符合国家实际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逐步使科研机构体系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针对各类科技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立适宜的监督评估制度。发挥各级科协或科学共同体等社会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在科技投入方面将企业家的捐助资金作为一个有力补充,积极引导非营利科研机构及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六、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工作模式源于传统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是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实现信息化管理必将带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将会促进科技管理发生重要改革,进而使有关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科技管理体制信息化不仅对于全面高效地管理科研信息,而且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辅助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对科技工作者的动态详细了解,对于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使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促进行政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要具有信息化的战略思维,成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
七、结语
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见面礼综上,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国情,建立诸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研机构治理结构等符合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上,信息化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于建立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赵文敬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关键词:科研项目;信用管理;评审制度;监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指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是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现有科研项目管理的延续。
一、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内容
(一)项目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项目结束后的评估,分为结题时的评估和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1.结题时的评估。科研项目结题时,应进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技术路线的科学性,研究开展内容的完整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发挥的作用等进行评估。通过结题时的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2.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项目结题半年、一年后,再组织对项目进行一次评估,重点是项目取得的成果是否固化,获得的知识产权是否流失,成果是否得到推广应用,是否对外转让技术,是否申报科技成果等。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成果固化
成果固化是指将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通过技术文件等方式固定下来,杜绝科研与生产的脱节。1.制订和修订企业标准。科研项目完成后,研发的新产品,应制订产品标准;产品质量改善或功能增加的,应修订产品标准;研发或改进了操作方法的,应及时制订和修订方法标准;研发出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或技术有改进的,应制订和修订技术规范标准等,把科技成果固化下来,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2.制订和修订操作规程。根据科研成果,对相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等进行制订和修订,以改进和完善生产作业操作。3.纳入技术经济考核指标。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应用生产后,改善了的指标应纳入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考核中加以固化。
(三)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发明创造,应通过申请专利、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纳入企业技术秘密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1.申请专利。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应及时申请专利,使本企业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的保护。在申请专利之前要做好保密工作。2.计算机软件登记。企业开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要及时进行登记,保护企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企业技术秘密。对于尚未完成专利申请的发明创造,以及申请专利后不易保护的技术、配方、诀窍等,要纳入企业技术秘密加以保护。
(四)成果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要积极向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建议推荐科技成果,积极推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技术贸易
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将不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技术贸易的方式对外转让,让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使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六)申请科学技术奖励
积极将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申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通过获得各种奖项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二、开展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科研投入效率
在项目结题时开展项目的后评估,是通过项目完成后再次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研究开发内容和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从中发现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结题一段时间后再组织评估,是通过考查科研项目成果在实际生产的应用情况,评估当初立项的必要性,是否脱离生产实际,是否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防止企业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失败,增强预防科研项目风险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后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进而提高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的成果,只有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1.将成果固化于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工艺规范、操作规程、考核指标中,以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操作水平、技术经济指标;2.将成果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中,增加产品的规格品种和功能,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将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4.将成果进行技术贸易,企业的科技成果,只要不是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都应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进行推广应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收益。
(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研项目的发明创造,使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项目完成后,要督促、检查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是否及时申请了专利,研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申请了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作为企业的著作权进行了保护,项目的发明创造中不适合申请专利的是否列入了企业技术秘密的保护范围以及作为企业技术秘密进行了保护。
(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保护企业发明创造的同时,使社会公众知晓企业所拥有的科研成果,从而树立企业重视科技、技术领先的良好社会形象。在创造发明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在科技期刊、技术交流会上发表科技论文,增加人类知识宝库积累,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将企业科研项目中取得的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的科学技术奖,社会力量设立的各类奖项,增强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和增强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意识
1.企业领导要将其纳入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布置、检查和考核。2.企业科技管理部门要自觉地将其纳入部门职能职责,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时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3.企业各部门、单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要将承担项目的期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自觉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
工作。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明确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要制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内容、任务、部门、程序、结果的考核等,并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成果管理等工作配合。
(三)纳入对部门、项目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
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就必须承诺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并纳入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只要项目承担单位的各级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单位的科研成果必将得到推广应用,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制度
1.对于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专款专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2.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管理部门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3.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J]2002
经过改革发展30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国家包办科技转化为政府指导、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科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独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独立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基础,科研部门内部的管理已经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研究室为核算单位,对其进行了“不完全的成本核算”,研究所的部分费用由研究机构承担,人员进行了分流。国家的拨款制度也随经济环境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采取定额包干,使得围观的科技管理不断得到改进。
关键词:交通行业 科技信用 科技活动 失信行为
随着交通行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资源在科技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工作者为追逐学术荣誉及相关利益,部分科技工作者违规获取科技资源,引发了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地浪费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 偏离科技活动实施的目标,违背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科技信用
信用是履行诺言的一种行为,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2004年9月,国家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明确“科技信用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1]。
科技信用具有伦理、法律和经济3个维度的含义[2]。在伦理方面,指学术道德或科研诚信;在法律方面,指知识产权的归属;在经济方面,指科技活动是一种交易活动,如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项目立项,得到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完成约定的任务,即完成了一项交易。
1.2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是指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或机构),可归纳为执行者、评价者以及管理者。(见图1)
(1)科技活动的执行者。执行者是指科技活动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或机构,如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主持人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3]。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过程包括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管理、项目实施(进度管理、组织协调、项目研究)、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4]。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材料与信息是否真实、抄袭、篡改数据等。
(2)科技活动的评价者。评价者是指科技活动评价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评审专家和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科技活动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时开展相关评审与咨询工作[5]。评价者的评价为项目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评价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工作态度及评审时是否公平、公正。
(3)科技活动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机构或人员。管理者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是否公平、公正开展管理与监督工作、服务情况等[6]。
2 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分析
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不仅阻碍了科技事业发展,并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害,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能有效惩治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失信主体,能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的管理规范,并提升全社会的科技信用意识,突出科技信用管理的重要性[7]。因此,我国科技部及交通行业均建立了基本符合国际惯例、相对完善的科技信用体系。
(1)2004年9月,科技部首次《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Q定》,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阐述了科技信用的概念,明确科技信用管理的意义、原则、依据及方向,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导性设计框架和方向[1]。该《决定》提出“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信用管理理念,涉及的科技信用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3]。
(2)2006年11月,科技部再次发力,《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和惩罚机制,建立调查和处理机构[8]。该《办法》有效将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推向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评价者。
(3)2011年8月,交通部了《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科技信用行为,该办法明确科技信用的主体、信用信息、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9]。该《办法》有效规范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并具体到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
(4)2016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科技部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提出要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相关管理工作,保证科技计划和项目目标实现及财政资金安全,推进依法行政[10]。该规定进一步强化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
除以上科技部、交通部制定的相关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之外,国家层面还有国务院、国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纷纷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地方层面有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新疆、深圳等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也了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综上可知,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科技信用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
3 科技信用失信行为及原因
3.1 科技信用失信行为
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失信行为发生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包括学科规划、项目设置、组织协调、项目申报与立项、执行、专家咨询、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环节[11]。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执行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申报、执行、验收过程中,执行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申报时夸大或虚报自身的研究能力及多头申报;执行时擅自更改研究内容和任务或违规使用项目经费;结题时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
(2)评价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立项评审、科技咨询与验收评审过程中,评价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评审时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夸大项目成果价值,隐瞒、弱化存在的问题,贬低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优秀成果,泄露或侵占评审材料。
(3)管理者失信行为表现。在科技活动监督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不按要求认真核对审查申报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申报单位串谋,隐瞒捏造事实,骗取项目经费等。
3.2 科技信用失信原因
造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失信行为的深层原因,既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也涉及到科技信用主体和具体操作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价值冲突。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益关系正在不断变化中。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在新旧更替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这是导致科技信用缺失的深层社会根源。
(2)科技活动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
伴随着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其职业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要想获得科学职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争取有限的科研经费,招揽优秀的后备力量,抢占稀缺的学术高地。在如此严峻科研环境下,科技信用意识不强的科技信用主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难免有人试图通过特殊捷径获取科研资源,从而造成失信行为。
(3)失信成本低、风险小。
我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监督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主要是科技信用方面奖惩机制不完善,出现了科技信用失信的成本低、风险小。同时,交通行业对失信行为缺少必要的群众监督以及监控机制,过分依赖于科技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
(4)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部分科技资源分配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大部分科技资源无法共享。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由于可操作不强,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甚至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现象。
4 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致力于提高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信用评价与管理。管理制度应细化到可操作层面,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级应用、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完善。
4.2 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共享机制
当前,交通行业科技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为消除科技信用管理的“信息孤岛”,解决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信用管理的共享机制,实现科技、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
的信用信息对接,实现科技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用等级开放共享的美好愿景。
4.3 提高失信成本
提高失信成本,对于失信行为要坚持“零容忍”。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申报、评奖等资格或撤回经费支持等;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评审资格;管理者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管理资格。
4.4 提高科技信用意识
科技信用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立良好的科技信用体系,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但树立正确的科技信用意识对个人信用和集体信用也非常重要。提高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科技信用意识,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有效预防科技信用失信行为的发生。此外,社会公众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语
科技信用建设是科技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完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信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和信用意识,有利于交通行I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创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建立完善的科技信用监督管理机制,绝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全体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Z].2004-09-02.
[2]王文寅.科技信用风险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5.
[3]郑春梅.我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6.
[4]郭德政.科技信用信息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66-168.
[5]王芳,张r元,黄保庆,等.负向半定量同行评议方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中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4(8):88.
[6]刘洁.国家科技管理中信用机制的引入[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1):65-68.
[7]张明龙,张琼妮.中国建立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2(3):124-125.
[8]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6,14(6):1-3.
[9]交通部.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试行)[Z].2011-08-03.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1.1管理模式落后
在目前大部分的基层科技管理依旧在沿袭那套老旧落后的工作模式,尽管在这方面我国也在大力投入,倡导发展,并进行不断探索,在部分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老旧的模式过分关注科技褒奖、科研实施和组织调研任务等方面的管理,但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和管理技术的不科学化,造成了信息堵塞,使得科学调研的进度缓慢,效益始终得不到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1.2缺少管理机构和人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级及以下电力公司均没有设置科技管理的有关部门来进行管理工作,就算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科技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相关管理工作也并不十分明确,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科技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联系混乱,没有起到管理作用。另外,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重要问题。许多企业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管理人才选拔方面缺乏重视,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才微乎其微,导致整个科技管理工作止步不前,更谈不上制度的创新。
1.3缺乏创新动力
由于市场压力不足和对生产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基层电力公司缺乏创新动力。压力创造动力,但是,由于电力公司以服务大众为主,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国家对电力行业大力扶持,提供资金帮助,这一特殊性质导致电力市场压力不足,致使创新动力的缺失。另外,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上层干部更加关注企业的生产情况,没有制定好的绩效考评制度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这对员工创新意识是极大的遏制。
1.4缺乏创新条件和环境科
技创新工作一般包括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大众创新以及专利和论文的发表。但是,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在科技研发和创新上,实现突破和有自己作品的人乏善可陈。科技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全和技术掌握得不到位,技术人员没有处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之中,创新火苗也会逐渐熄灭。
2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措施
2.1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完善科技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定位,加强职能建设。第一,加强协调管理。通过通过科技管理手段的改变,进而改变环境氛围,组织参加各项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统筹协调,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识。第二,加强服务。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主动担负起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拓展创新知识,将服务职能挑在肩上,发挥全面高效的监督和引导工作,解决员工在科技研发和创新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三,加强参谋。基层单位的上层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科技研发现状,对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计划做出宏观把控,理清发展思路,确定良好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创新提供意见和支持。第四,完善支撑体系。现在大多数的科技研发或创新以个人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团体。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围绕创新工作展开,将员工分开管理,使其负责不同的创新管理工作。将公司的骨干力量分批组建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创新研发工作。各二级部门横向交叉,加强合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创新网络,承担上级的指示和下派任务。基层优秀骨干由公司直接管理,自主研发,将每一个创新的点子进行实验验证。
2.2发掘人才骨干,建设人才队伍
以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为基础,分层次组建人才队伍。一是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以重大科研成果为依据,有计划地加强部门联系,造就一流顶尖人才,创造精英队伍。二是基础队伍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各基础部门建立创新团队,围绕日常基础工作,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建立创新研究小分队。在新青年中组织和建立小分队,使他们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培养实践经验,让青年员工也参与到科研论文和项目的研发中,扩大技术人才的覆盖面,打造科技创新的后备军。
2.3建立激励制度
调动行业内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需要更好的激励制度,这是当前管理制度改进最应着手改变的方面,也是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根源所在。公司应该制定学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和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对学术领军人物和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技术进步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另外,对于有关的科技创新机构和部门要实施考核,对于任务指标的完成度进行统计,完善动力激励机制。
2.4引进科学设备,营造创新氛围
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为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形成管理创新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员工创新意识,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技创新培训,搭建创新平台,解决员工在创新中的困境,使科技创新广泛被人们所接纳。另外,还要为青年员工提供创新环境和技术支持,注重人才培养,将能力高、责任意识重的有为青年委以重任,通过部分带动全体的方式,引导整个行业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将创新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宣传等方式加以传播,搭建资源共享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结语
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职能,是整个电力行业正面临的难题,亟待解决。要改变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模式,就要从制度、手段、思路和人才上做出调整,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内部沟通,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基层电力公司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未来创新方向,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基层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激发国家电网的创新实力。
作者:阿依努尔•努尔艾合买提 麦迪娜•热吉甫 单位:国网疆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
参考文献
[1]高雅,赵淑伟.科技与管理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博[J].国家电网,2016(8):46-48.
[2]李琳,隋博.新时期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研究[J].管理方略,2015(18):68.
1.1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2014年度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1.2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行制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1.3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2.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2.2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2.3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运用的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关键字: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9-02
建国以来,我国大型能化企业尽管在科技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普遍存在方法不当、理念落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国内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使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开展陕西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与科技管理体系研究,对提升集团企业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功能定位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从项目选择与确定开始,项目负责人的任命、计划的拟订和实施、项目的跟踪与控制、项目完成的总结与评价,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也应该遵循这个流程,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由于项目规模的大小、重要性、时限性等不同,相应的管理流程侧重点可能不同,但管理流程的总体内容不变。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2 科技项目存档管理
1.科技项目的立项管理。包括:(1)科技项目题目征集,要求题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所在单位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有利于提高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予以论证。(2)编写与项目申报指南,科技项目指南明确了申报主体、申报应该提交的材料、申报的期限、项目的专业类别、项目负责人的资格、项目团队的构成、项目的选择范围及领域。(3)申请者提交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者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向申请者所在单位提科技计划项目建议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书、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申报书和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4)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是集团科技部对科技项目申请书组织审查、批准的过程。(5)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书的签订。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书的签订是立项程序完成的标志,并且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验收管理和后评估提供依据。
2.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科技项目的计划管理:科技项目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整个项目在时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安排,从各方面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科技项目的对外技术协作管理:对于需要合作进行研究的项目,可以选择国内外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协作技术内容承担能力强的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中期检查与评估: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监督、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对实施期限超过3年的项目一般要进行中期检查或中期评估。科技项目的中止与变更管理:科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情况时,集团科技部或项目组织单位可以对科技项目进行及时调整、中止或撤销。
3.科技项目管理的验收管理。项目的验收是指科技管理部门对项目承担者是否完成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以及对任务的认定。科技项目结项验收的组织:科技项目的验收一般成立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由熟悉项目的科技、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一般为7~13人(人数应为单数)。科技项目验收的内容和方式:根据已获得批准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合同文本或计划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科技项目验收采取专家现场验收、专家函审、会议验收、权威机构检测验收等方式。科技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其中一种或取多种验收方式进行。项目验收的结果分类:(1)通过验收并有重大突破;(2)通过验收;(3)需要复议;(4)不通过验收。
4.科技项目的结题后管理。成果的凝练与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项目研发过程成果的审核与凝练,由科技部会同项目组共同进行。尽管每个项目是独立的,但科研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而项目的成果则是这个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的结晶。科研成果的凝练与整合,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验收,更保证了技术的积累,促进了技术演进过程的迭代与提高。项目产生科技成果后,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获得集团企业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或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第三方。科技项目的存档管理: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管理流程如图1-2所示。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移: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移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进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型能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单位技术交流的重要工作。科技成果的推广主要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在大型能化企业内部相似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推广,其次是将企业的技术推广到企业外部行业内的其他企业。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研成果;科学管理
市场经济中,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定义为,将从前没有发生过的关于生产的条件和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套完整体系,从字面上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创新性的管理,重新组合系统和功能的过程,以达到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新高度的一门管理科学。创新性的的科学管理应完全的符合市场的导向和需要,对企业的功能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控制协调,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利润,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就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作为工具,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每个环节与要点进行管理,将各项指标如,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企业各行业间的激烈角逐,这种角逐,已不再仅限于传统产品上,而是逐渐的转移到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了,所以只有企业成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才会产生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尚做不到有效转化,没有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战略高度,所以必须引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来监督运行整个转化过程,对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意义
1.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提升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过程非常繁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取得多而高效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理念监督运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配置,将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市场效益最大化。
1.2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布局
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批量化生产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必然过程,因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各个环节,如科研成果转化的,对象,途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环节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真正的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的途径保驾护航,比如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可以将科研成果在市场有迫切需求时,应准确的把握时机,将科研成果变为商品,这就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有效指导作用与保障。
2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
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功过的意识表现为,首先,将经营生产当作企业的主要生产目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带来的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两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式等同对待,其次只重视场产品的市场效益,而对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价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要从以后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扣除才是盈利成本,所以企业追求高的盈利能力,必须降低研发成本,再次缺乏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科研部门,对于技术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越了此产品的性价比,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市场的不认可,这就说明,如果不遵循市场,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符合市场的产品研发,就会造成产品应用面窄,而得不到推广。
2.2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和产出难以系统计量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衡量科研投入的指标应当分解为,科研人员的数量,专业化程度,科研经费,与引进的科研技术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全面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因为只是在投入科研研发中可以反复使用,并没有产生损耗,所以讲知识进行商品化计量就会有困难,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就更不会有意义。
3 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成果实施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树立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用来保障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成果,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尽最大努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
3.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市场意识
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批量生产成为商品时,其就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它就成为转化科研成果后的最大受益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不单是研发的活动,他的最终目的为创效益型的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主要依据为它的成功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与此同时,企业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任务,但是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由生产、管理,直至市场营销的都贯穿起来,这也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并服务市场的精髓所在。
3.2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优势
影响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科技投入及产品寿命周期、营销管理等因素。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诸多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因此,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本,并减少风险,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事例,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有机的将产学研相结合是提升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重要途径。
3.3建立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应实施有效的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权变性和非程序性等特点,与传统技术管理相比,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经济型的转变,从传统技术管理型向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型转变,可有效消除技术与经济两分离的弊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作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中,促进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作为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支撑,如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约束机制、投资机制、竞争机制等。企业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限,从深层次上系统地解决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力争建成一个实用、高效、系统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切实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确保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浩邦,左小德.价值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马骁.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J].吉林农业,2015(04)
[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牛斌,何真,白成云.[J].山西农业科学,2015(03)
[5]冀纯国,霍晓明.浅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6]张梅申,王慧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7]陈伟民,焦子隽,叶浩,汤红东,陈金凤.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6(01)
关键词:勘探技术创新能力石油地质主要应用有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石油企业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市场,这对石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也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因此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仅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石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1]。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内容
1.1计算机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地质勘探中。计算机技术能够模拟全球化数据分析模式,摒弃了过去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模式,将虚拟的数据分析转变为仿真系统中。例如:在对比石油地质勘探地质层的时候,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需要大量处理和计算数据,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处理简单化,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将数据直观、具体、形象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便于提高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2地理技术
在整个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地理物理技术是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技术,它的最大优势就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新型技术将信息广泛引用到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现场,增强了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1.3膨胀管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膨胀管技术主要应用在水层或者断裂层的勘探过程中,并且已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实质性突破。利用膨胀管和连续管技术不仅加深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增加了传感设备,实现了全程实时监控。
2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应用程度的有效策略
2.1积极创新石油勘探技术
石油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石油勘探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传统的石油勘探方式和手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技术上实践,将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对于国外一些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新型成果虽好,但并不适用于我国发展现状,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在原有新型技术的基础上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技术,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效率。
2.2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才能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优化石油勘探工作效果,做好日后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石油勘探的效果。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制定一整套石油勘探管理方案,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3]。
2.3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石油勘探技术
不同的石油开采地对石油勘探技术的要求也不仅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度的选择合适的石油勘探技术进行勘探。例如:针对一些石油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带,尤其是山区,石油勘探工作人员要根据其具体的地貌特征和交通情况选择勘探技术。
2.4提高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素质,抵制无证上岗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因此对石油地质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石油企业应该对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坚决抵制无证上岗,当石油地质工作人员进入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现场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检查其证件,增强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未来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未来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石油地质勘探中未来可以融入三维可视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属于一种实用技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将模拟与实验二者有机相结合,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水平。(2)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是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将科学技术融入日常管理中去,提高决策的准确率,使石油企业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4]。(3)大力发展地质层新型技术。很多国外大企业都将地质层新型技术作为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盆地、油藏等方面,应用前进十分广阔,值得广泛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石油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能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通过积极创新石油勘探技术、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石油勘探技术、提高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素质,抵制无证上岗等方法,从而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伟,郭毓东,段旭辉.信息化时代地质勘探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44~148.
[2]袁军,黄国梁.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探究[J].化工管理,2014,21:84.
[3]贺军.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进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