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6-04 10:4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摘要 本文要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遵循的4项技术原则,进而对江西省循环农业的四大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过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9] 雅洁,陈晨,陈曦,等.小麦-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1):2155-2161.

[10] 汪军,王德建,张刚,等.连续全量秸秆还田与氮肥用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5):40-44.

第2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3篇

1.1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2.3加强帮扶力度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国外经验;当前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3

1 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成功经验

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及做法主要表现在: 具备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环境。如美国制定的有机农业法规,明确了农药的使用量及使用范围,也对有机农业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在美国《有机食品生产法》中,明确了有机食品的标准体系。欧洲的生态农业发展较早,其法规政策体系也较完善。如欧共体制定的控制生产、保护环境,尤其是对不耕种土地的恢复与补偿。瑞典出台的《农业保护法》,将农药、水、化肥的使用列入法律范畴。德国的农产品种植法规较多,如种子法、肥料使用法、物种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垃圾处理法等;对生态农业投入较大。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发展多受到政府的扶持,如德国对生态农产品有详细的补贴制度,对转型企业也有补贴,对蔬菜栽培、土地流转也有补贴。美国的《农业法》中不仅对农产品进行补贴,还对生态农产品、生态农业设施建设提供税收减免政策;以科技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从澳大利亚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来看,其现代农业科技涵盖了农业技术、科研、教学、推广整个环节。日本的生态农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集中了国家农I科研中心、农业大学及农业区域试验站的技术优势;在标准配套上具有完善的体系。如美国认证机构明确了有机农产品标准,德国依据《欧洲有机法案》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栽培、原料使用、监控操作体系等具体规定;拥有农业行业组织来推进产销协调发展。德国制定的《合作社法》从农业合作社管理上促进了农业区域性合作。澳大利亚成立以农牧场为主的民间农业经济合作社及行业协会,来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科研等环节的融合。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通过对国外先进生态农业经验的总结,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2.1 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同

生态农业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认识并不准确,并非所谓的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等技术,而是要从发展循环经济上,立足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全社会营造生态农业意识环境。如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结合农业生产现状,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全民生态水平;对现有农业生产进行转型,剔除传统污染环境的农业考核方式,搭建绿色、生态社会。

2.2 加强生态法律体系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生态农业法规体系,特别是在对现有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改善中,要从法律建设上,如《食品安全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生产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建设上,鼓励和促进高效、安全农业生产行为,以法律权威来增强民众的守法自觉性。

2.3 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保障生态农业有序实施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财政结构支撑上,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倾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管理上,为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在贴息、税收、补贴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生态农业的转移,尤其是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建设上,实现个人、集体、国家多主体融合。另外,在农业金融体制改革上,创新农业资金管理方式,开展生态农业保险,为企业、农户推进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2.4 加强农技研发与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研与农技的推广,特别是对传统农业的变革,要依托现代科技来优化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如节水节能技术、沼气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再生技术、循环技术等。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制度改革,以“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为指导,调动广大农技及农业人员参与到农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构建农技科研团队,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尤其是生态农业人才培养,提升生态农业建设进程中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5 构建标准化体系,强化生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国际化融合,必然需要从农业信息标准化制定上与国际接轨。如ISO14000系列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等。从国际通行环境标准引入中来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注重生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尤其是借鉴国外《合作社法》,从合作社制度建设上为我国农业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力环境。

3 结语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积极从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梳理思路,明确目标,搭建保障机制,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淑荣.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探析[J]. 世界农业,2014(6).

第5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不确定对于农民对于各项农业生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农业气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导致了气候预测和报道的不准确性以及不及时性都会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一定要对其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好的向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帮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的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领域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已经充分融入到各个行业,农业生产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因此,对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变得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在这之中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要求最高的要数粮食棉花和油料这3个环节,而这3个环节也正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他环节的对于农业气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气象服务对于这些方面的服务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虫灾害的发生以及农作物的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气象服务没有形成一套专业服务,总体来说就是我国的农业期限服务的范围不够宽广,不能够充分涵w我国农业生产的各大领域。

1.2 科技含量不够

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如何充分的运用好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优势是取得成功与进步的另一大特点。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虽然已经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农业气象的服务部门已经通过加入软件的应用帮助气象部门实现对天气变化的预测,但是软件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软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仍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充分的将软件与当地的特点结合,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影响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使得系统整体业务的系统化程度降低,给农业发展的道路带来阻碍。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建议

2.1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又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可以及时准确给农民提供天气变化的准确信息,帮助他们避免由于天气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完善这一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对农业设施提供的专项服务,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和解决办法,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区域特点的差异性做好特殊的气象服务的准备。

2.2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融入到农业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总体来看对于科技的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充分,据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从整体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贴近现代化的生活脚步,与时俱进。通过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气象部门的业务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对于服务产品的方向有着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气象服务的相关学科的特长进行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服务发展水平,促进科研以及相关新事物的开发工作,最终构建出一个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工作为一身现代化农业气象和生态系统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农业气象部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诸多有效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和发展活动中的一项核心,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报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农业气象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伟.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950-951.

第6篇

关键词:连云港;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

一、引言

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推进,把该地区建设成东部主要经济增长点,振兴苏北并带动长三角整体复兴,对拉动中西部崛起有关键作用。在整个江苏沿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伴随沿海开发进程的深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不断出现,这将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从而推进江苏沿海地区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政策性金融问题尤为突出。通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连云港地区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性建议,即连云港地区可以通过创新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业务范围及金融产品、风险防控能力,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保险、担保及补贴等。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综述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为了满足农业这一特殊领域发展,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按照国家政策,为其提供专门的融资业务,从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护农产品价格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两方面,为农业提供了资金需要,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项特殊的金融活动,农业政策性融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目标不是有利可图的,二是范围界定性,三是方向政策性,四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五是资金运用的优惠性。

三、连云港开发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局限性

农业在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然而在连云港开发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农发行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在促进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依据不完善。长期以来,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现行的金融法律无法解决。缺少一套对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方面的专门法律制度,从而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第二,资金来源比较少。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再贷款,从而形成了对中央银行贷款的高度依赖。第三,创新产品缺乏。由于农发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而使得农发行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环节上都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发展银行设立的分行缺乏行业创新。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贷款和抵押贷款业务的抵押品种类和贷款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提供相对单一的业务,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第四,风险管理不健全。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农业发展银行缺少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了其业务多元化发展。其次,操作程序失误,员工违规,外部事件等操作风险,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步伐。第五,缺乏与基层农民的有效沟通。近几年,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增加信用贷款,使得信用贷款资金逐年增加,目的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与农户直接有效的沟通,无法完全掌握农业项目的信息,部分支持农业的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了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价值。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将大大降低。

四、连云港开发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连云港开发中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农业政策性金融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解决农业政策金融问题迫在眉睫。进行农业政策金融创新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农业发展银行创新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在连云港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各方面的创新,将有利于推动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又好又快地发展,推动该地区农业飞速发展。其具体创新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农业发展银行改革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制定一套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金融法律法规,弥补农发行法律方面的欠缺,尤为重要。第二,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为了改变连云港地区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一是增加农发行有国家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有国家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风险低,收益相对偏高,可以吸引部分“风险回避者”进行投资。二是推进农发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社保机构等的合作,为农发行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成本。三是扩大存款范围,放宽农发行吸收客户存款的条件限制,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资金。从而使得农发行拥有良好的资金基础,为连云港地区农业提供资金保障,促进该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第三,扩大业务范围。连云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农村。基于其基础业务,进一步开创各种新业务并拓展业务范围。农业经营的范围应扩大到农产品流通,农村扶贫,农业贷款担保,农民保险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此外,农业发展银行还应多关注农村的科教文卫,农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只要和农业相关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融资服务。第四,加强风险管理。随着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其面临的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有必要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把控风险,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财产安全,从而推动连云港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五,深入基层。三农作为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应深入农民群众,普及农发行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信息,使三农充分地享受农发行带来的金融服务,明确三农的需求,使得农发行提供更符合他们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价值,使得农发行成为做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

(二)机构创新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负责的业务较多,尚未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建立各司其职的其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连云港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机构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机构。连云港地区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建立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这两个农业信贷机构可以由政府或社会募集资金建立,但需由政府统一管理。根据连云港地区的区域特征,为了使政府更少的干预其具体业务,可以建立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此机构确保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适度的干预和控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三)形式创新

根据相关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可知,农业政策性金融有信贷、保险、担保等多种形式。但目前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却局限在农业政策性信贷上,农业政策性保险、担保及补贴并没有得到与农业地位相对应的发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1.农业政策性保险创新针对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不足的情况,从政府与保险公司两个主体角度来探讨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创新性措施。在农业政策保险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促进农业政策保险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帮助保险公司解决高成本的保险业务难题。加大对农业政策保险需求不足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对农业政策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当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中介,帮助农民提供担保。2.农业政策性担保创新在推进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性担保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如下:扩大担保资本规模,提高担保能力,对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对象的风险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力措施来减少风险。同时,连云港地区要加强对农业担保服务对象的基础条件培养,各县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政策性担保的支持力度,增加担保风险资金,风险补偿机制等。3.农业政策性补贴创新对于农业政策性补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连云港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推动了连云港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增加直接补贴。在财政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大对连云港地区重点领域的补贴力度,对推广农产品良种采取直接补贴方式,加大环境及农具的有关补贴等,促使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对主要产区、种植大户补贴,提高对种粮农户直补水平的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动连云港地区农业飞速发展。

第7篇

摘要:设施农业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生产模式。设施农业作为高效现代农业,在新疆拜城县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和基础。但也存在资金短缺、技术人员短缺等制约因素。因此该县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确保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拜城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拜城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拜城县;农村设施农业;发展途径;对策

1.拜城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拜城县以自治区设施农业经验交流会、地区《设施农业指导性意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巩固现在、扩大新增、解决难题、主攻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狠抓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水、电、路、棉被等基础设施配套,规范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指导措施,努力提高设施农业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使设施农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1个乡镇具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共建有温室1128座,占地面积2515亩,温室棉被配套率达到了61%,少数民族参与率达到了64%,小拱棚生产面积达到了9688亩,全县设施农业生产总面积达到了12203亩。其中,温室2515亩,1128座,已初步形成以拜城镇、亚吐尔乡、康其乡为主的环县城设施农业圈。设施农业规模持续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至十一五末,全县设施农业生产中,亩均经济效益达到3365.6元,分别较2005年增6235亩和2211元;其中亩效益万元以上的温室生产面积2500亩,较2005年增2379亩,已初步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配套设施和技术服务在局部落实、技术培训不断加强、设施蔬菜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特点,设施农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图1拜城县设施农业面积的变化 单位:亩

资料来源:拜城县菜篮子办

通过近几年县财政扶持、乡政府投入和农户自筹投入,目前,全县14个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得到进一步完善,已配套棉被的温室有688座,温室棉被配套率达到了61%。棉被配套后,集中育苗、大苗移栽定植等生产技术得到普及推广,温室自动卷帘机、旋耕机、温室滴灌、大棚空调器等先进农业机械得到初步应用,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产品品种由生产简单叶菜类蔬菜发展到目前生产高档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价值高、品质优良的果蔬,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而且还远销阿克苏、库尔勒、轮台等地。2010年,全县设施农业总产量达到了38145.5吨,经济效益达到了4107.03万元,设施农业平均每亩经济效益达到了3365.6元,全县农业人口通过设施农业人均增收244.47元,设施农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表1-1 拜城县设施农业温室面积和经济效益统计表 单位:亩、座、万元、%

资料来源:拜城县菜篮子办

1.2 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拜城县设施农业取得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克孜尔乡、亚吐尔乡、托克逊乡、康其乡、布隆乡、赛里木乡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拜城县设施农业的发展,为该县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广大农民逐步认识到,通过从事设施农业可以更好的提高经济收入,人民都意识到了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传统的常规农业的经济效益,表1-1和表1-2所解释的是拜城县温室种植和常规种植经济效益的差别。

表1-2 拜城县温室种植经济效益 单位:亩、吨、元

资料来源:拜城县菜篮子办

表1-3 拜城县常规作物经济效益 单位:亩、吨、元

资料来源:拜城县菜篮子办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占地2.5亩的1座温室,每亩西红柿年经济效益可达到14000元,常规种植1亩番茄年经济效益为1800元,温室种植是常规种植的8倍,且温室可实现一年多茬生产,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因此,温室生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大力发展温室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拜城县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全县1128座温室中,有棉被的温室有688座,还有440座温室未配套棉被,棉被配套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次,由于投入不足,建设的温室年久失修,部分乡镇的温室墙体倒塌、后坡塌陷、棚架损坏,已成为危棚,由于缺少维修资金,个别乡镇直接将破损温室推掉。目前,拜城县共有急需维修的温室 300 座,已推掉损坏严重的温室30座;此外,由于缺少投入,温室卷帘机、空调器、补光灯等先进设施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温室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2.2 棉被配套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近年来,拜城县根据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目标,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温室1128座,占地面积2515亩,其中,有棉被的温室有688座,没有棉被的温室有440座,棉被不配套一直是制约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严峻问题。由于没有棉被保温,不少温室建成后冬季无法投入生产,温室被闲置,即使种植的也面临较大的生产风险,有的乡镇只能种植一些经济价值不高的叶菜,效益较低,严重打击了广大农民群众投入设施农业生产的热情。

2.3温室基地水源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目前,拜城县大部分乡镇的温室均是由农户自己打压井来解决用水问题,打出来的压井出水量小,浇灌一座温室需三天三夜,部分温室一到冬季用水时水井干枯,抽不出水来,无法保证温室正常生产。据调查统计,拜城县14个温室基地,已打好机井的基地有4个,有水塔的基地有1个,但均没有引水进温室,基本靠抽水来解决,给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为确保长足发展,建议:每个基地打一眼机井,修建水房,并配套抽水设备,配备渠系,以机井抽水、渠系引水的方式彻底解决温室用水问题,同时,还可解决基地周边土地滴灌建设需水问题。据统计,共需打机井9眼,修建水房13座,配套抽水设备13套,维修水塔1座。

2.4 温室结构不合理,且损坏严重

拜城县是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发展最早的县市,主要以土木结构的Ⅲ型、Ⅳ型温室为主。目前,地区已发展到Ⅴ型砖混钢架结构温室,与其相比,拜城县建设的温室长度短、跨度小、后坡陡、高度低、牢固性差和安全性差,部分温室只有后墙和拱架,没有后坡,且后墙薄,保温性极差,温室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统计,拜城县2000年以前建设的结构不合理温室共有124座。其次,由于连年使用,部分乡镇的温室已出现后墙倒塌、后坡塌陷、拱架变形等现象,部分温室已成为危棚,由于缺少维修资金,个别乡镇直接将破损温室推掉。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急需维修的温室 300 座,已推掉损坏严重的温室25座。

2.5 技术指导相对滞后

拜城县温室经济效益与其他县市相比相对较低,主要是技术服务相对滞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表现在:一是虽然曾多次选派领导干部到内地进行了强化培训,但部分领导培训后调离了原来的岗位,而新负责设施农业的领导,对设施农业认识不足,处于不会管、管不好的状况;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缺位,培训过的技术干部没有专人专用,从事技术服务的队伍中基本没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行家里手;三是从业人员对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不了解、不熟悉,一些成熟的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生产上未能得到充分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四是有关技术工作人员较少,技术指导辐射范围较窄,不全面。

2.6农民兼业矛盾突出

目前拜城县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家中基本上都是各业兼备,有粮、有果树、有牲蓄,再加上管理温室大棚,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造成经济效益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一是劳动力冲突,顾不过来,尤其是大田播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又是温室大棚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错不开,顾此失彼,管理较差,经济效益较低;二是由于农民各业兼备,不仅投入分散,农户各业的投入水平都跟不上生产的实际需要,生产水平较低,而且农户的精力分散,对设施农业生产掌握不够,技术不规范,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损失严重,经济效益较低。

2.7 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

虽然这几年以来,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措施扩大该县农产品市场渠道,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3.拜城县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措施

3.1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设施农业是种植业中增加农民收入最具潜力的产业,但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农民资金短缺,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补贴扶持办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捆绑使用,政府、银行、企业、农民多方筹集资金,落实建设资金,从政策、资金、技术、土地流转等诸多方面,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发展中,坚持以农户、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和生产企业,进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3.2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设施农业投资巨大,单靠乡政府、村集体、农户投入是行不通的。建议县上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主要对新建温室、棉被配套、水源配置、温室维修等进行补贴。新建温室补贴建议采取县财政补贴50%,乡政府、村集体或农户筹集50%的方法解决,给托克逊乡、亚吐尔乡、康其乡、米吉克乡等重点基地打大型机井各一眼,由乡政府出资铺设引水管道进温室;温室维修建议采取每座温室由县财政补贴3000元,乡镇府和农户出工、出力的方式进行。各项补贴资金建议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采取先由乡政府、村集体、农户出资建设,县农业局检查验收合格后再给予补贴的办法进行管理,以保证专项资金不被挪用。

3.3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

结合实际,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举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2—3年时间,对现有结构不合理、不能投入冬季生产的温室进行结构改造,统一建设标准,推广“高后墙、短后坡、高仰角”的日光温室结构模式,积极推广下挖式土墙钢木、土墙钢架结构建造模式,提高设施农业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3.4 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目前,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阿克苏地区温室结构已发展到高后墙、短后坡、大跨度的下挖式日光温室。各乡镇场要以地区新建温室的标准进行建设。要求是:以推土机推土压制,挖掘机挖掘为主要建设手段,底座宽4.5米,上宽2米,后墙高3米,长度80米以上,跨度10米,立柱、横梁采用水泥钢筋混泥土,棚面采用钢丝、钢管、竹竿建造,温室下挖0.8-1米,以增强温室的保温性。建议由一名县领导带队,组织各乡镇场主要负责领导、乡长、负责设施农业领导、农科站技术人员、到其他地方去进行观摩学习,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认识,确保新建温室结构合理、实用、经济。

3.5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管理水平

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管理技术至关重要,没有过硬的人才,没有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是一句空话。一是由财政划拨资金,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选派各乡镇主要领导、技术员,到疆内、疆外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对设施农业的认识,更新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二是由县财政出资,从疆内、疆外聘请有关技术人员,在有些乡镇长期蹲点进行技术服务,划定负责片区,经济效益与其利益挂钩。同时,技术人员要带动十户农户的生产,通过示范引导、“一帮十”的方式,推动该县设施农业发展。

3.6 开展联乡驻村对口帮扶活动

由县委、政府牵头,组织县直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与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对口帮扶,及时了解和解决联系村、联系户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通过捐赠资金、物资(建棚物资或生产物资)、出劳动力等形式,帮助对口乡镇和村(组)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以实际行动推动拜城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3.7 实施“一乡一品”或“一个基地一个品种”的发展战略

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我县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一乡一品,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为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的推广应用提供平台,有利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建议拜城镇副业队温室以生产韭菜、油桃为主,三村温室以生产黄瓜为主;康其乡副业队以生产黄瓜、茄子为主,7村、8村以生产西红柿为主;亚吐尔乡温室以生产韭菜为主;布隆乡温室以生产大白菜为主;米吉克乡以生产辣椒为主;常规蔬菜拜城镇以生产西红柿、花椰菜为主;康其乡以生产茄子、黄瓜为主;亚吐尔乡以生产黄萝卜、芹菜为主;布隆乡以生产大白菜、莲花白为主;米吉克乡以生产辣椒、马铃薯为主;小拱棚重点以生产西瓜为主,确保瓜果稳步供应。

参考文献:

[1] 徐 舫,谢应华,石小.新疆设施农业推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1):98- 99.

[2] 欧兴江,毕惠英. 浅议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新疆农机化,2008(5):49.

[3] 张英,徐晓红,田子玉.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 2008(12):84- 85.

[4] 胡普辉,刘延风.浅析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64- 67.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机械化 过渡 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69-01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是其中的重要任务。新农村的建设重点必将落在农业发展之上。而所谓的农业的发展,就是使农村可以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向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化农业进展,就是实现农村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是否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就谈不上现代化。我国的农业发展处在二者过渡的一个特殊时期,农业发展类型的转变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所以,对于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探讨一时成为了社会关于农业的讨论热点。因此,本文以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分析

1.农业工业设备的使用广泛

要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首先就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在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农用工业设备数量与品种都在不断出新。农民可以不再以人力为主要的劳动力进行农业的发展,耕整机与各种水利灌溉设备已经逐渐出现在田间地头。另外,在科学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像计算机与遥感技术都为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程度加深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正在助力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工作。

2.农业现代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发展当中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与相关农产品的商品率一定会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而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促使农业现代化市场发生变化,农业发展的目的正在完成由自给自足向供求市场发展,农业商品也在逐渐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资源调配的作用,市场在农业的发展下逐渐完善起来,农业也在市场的完善当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打破了物质循环中的局限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前提,而现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我国农业方面机械设备的投入水平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与国民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速度相比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严重落后。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设备的类型、质量与使用目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准。另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不尽相配,使得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大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先进并没有因为农业现代化而得到根本的改善。

2.农民使用现代化机械的意识较为低下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农业当中,农民一直是农业发展当中重要的劳动力。而农业机械的出现,虽然方便了农业生产,但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一些农民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虑,依然以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柱,没有加大农业机械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另外,农民的素质相对来说较为低下,并不能很好的操作与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这也是其农业机械运用意识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财政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与科技投入

农民之所以不采用农业机械,第一是因为其素质不够,第二是因为没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支撑。所以,国家应当加大财政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与科技投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扶持。另外,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机械新型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关键是使其适应我国农业调整的需求。对于农业市场当中急切需要的农用生产工具进行重要开发与制作,使相关企业为扶持对象,开始对我国农业进行政策扶持。

2.提高我国农民素质

地方性的农业部门应当加大农业机械使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的诸多益处。另外,农业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农业机械专业到地方进行农用机械使用方法与操作规范的讲解,只有农民掌握了农用机械的使用方法,其加强农用机械使用的意识才能被唤醒。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农业经验提出了两点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国家与相关农业部门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实现的重视,切实服务于农民,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03).

[2]李昌洲,山东省无公害农业施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2(06).

[3]李颖,杨慧敏.组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内部就业途径[J].甘肃农业2003(10).

第9篇

摘要 对商水县耕地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阐述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基本原则、发展前景及技术路径与要点,并提出了提高该市耕地

>> 商水县耕地质量改良对策 商水县土地深耕现状及对策 商水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商水县经济作物生产现状及对策 商水县秸秆禁烧现状及综合利用对策 浠水县耕地质量现状及改良对策 耿马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地力提升对策 商水县智慧农业发展探讨 邯郸市耕地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 商水县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商水县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 商水县小麦生长状况及麦田春管技术 商水县香樟衰弱原因及复壮技术初探 陇川县耕地质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商水县:“院县共建”促商水现代农业发展 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 郎溪县耕地地力现状及施肥对策 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 商水县:以现代农业新技术 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梁熙,曾志明,徐富华.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N].闽西日报,2017-02-02(3).

[3] 农业部: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EB/OL].(2014-10-31)[2017-02-22].http:///news/nongyeyaowen/2014/10/577677.shtml.

[4] 徐志强.辽宁省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4):11-12.

[5] 石勇,张晓艳,石聿明.白城市耕地质量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53-254.

[6] 田瑞波.新晃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7] 邵风云.邯郸市耕地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46.

[8] 林爱华,陈斌,吉训凤,等.海安县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28-30.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及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发展任务。

1完善改革体制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首先必须创新农业经营的模式,要尊重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创新体制化改革,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并存发展。只有扩大经营模式,才能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化生产元素,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由于扩大经营模式后的农业生产,增加生产量势必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增大,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效益的分配、经营主体的变更等等,这时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体制来制约和维持农业稳定。在考虑农业经营提高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农民的收益,注重和普及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培养新时期的农民意识,做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和转型发展。

2协调发展

要想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如果单单只靠发展农业本身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稳定有序地协调前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满足国家粮食需求为前提。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制度,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满足国家的藏粮战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土地、天气、环境等分析,最后部署战略性的农作物生产,不但可以推进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发展支柱产业,提出建设特色农副业产品体系,从而全面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推进农业机械发展,离不开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必须通过提高或是引入新技术,在带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地的经济组成,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注意融入城乡发展的概念,无论是配置、服务、保护、布局等,都要把农村的建设列入到未来城市建设当中去,实现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城市发展,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考虑,只有农村的同步发展,才能给城市提供“锦上添花”的帮助,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发展能力。

3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农业机械发展新理念,仍然要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然注意到环境对农业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保护政策,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的发展,不仅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绿色农副产品,例如:一改传统的大量使用农药、抗生素等,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给农副产品提供了二次污染。而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从种子、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各个环节做起,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量的种植,施用农家肥,统一处理农业废弃物,不仅为农民减轻负担,也为资源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拓宽视野,着眼于国际。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不仅受到国内市场单一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虽然使用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市场动态,很可能使得所种植的农产品产量大于需求,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必须着手研究国际市场动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调剂,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的新发展。

4结束语

农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和对农业新格局要求不断提升,势必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同理,推进农业机械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也打破了小农格局禁锢,促进了农业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2]杨菊观.发展浙江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7,(06):200.

[3]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26-06

一、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保障。一方面,金融对农业发展的直接作用体现在支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大量投入的资金等方面,另一方面。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间接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资源连接和资金导向作用、提供多种筹措资金等方面。但是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真实效果进行衡量。也就是说,金融对于农业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究竟可以发挥多大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却缺乏足够的量化评价标准。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绩效进行比较以及深入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分类分析。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可比性。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时,常常需要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为了使分析结果能够相互比较。在选取指标时应该选择普遍采用的指标,使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区间划分等尽量做到一致。选取既有利于进行横向比较,又有利于进行纵向分析的指标。

2.可得性。在选取指标进行分析时要本着易于从外部信息中收集、获取的原则。要尽量以日常统计数据、相关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同时,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其计算的方法也不应过于复杂。

3.全面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效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在选取指标时要根据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的现状,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核。在全面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加以分析。除了要考察相关财务指标之外,还要考虑如相关法律、财政支持等外部因素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影响。运用各种指标从多角度、多侧面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4.系统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指标选取要涉及到各方面的情况。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需要将评价目的与评价指标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然后再将各个子系统加以综合系统的整体反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

(二)构建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v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方法是依据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对各衡量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适用于运用经验、直觉和洞察力等合乎逻辑的方式。本文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分析时,借助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5.0版本来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又被称为群分析,是指对样本或指标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组的过程,所以同一组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组内的对象却有着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研究对象多为大量的样本,按各自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借鉴。即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三)指标选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对于农业来说也不例外,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尽管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如何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衡量,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从金融支持的广度、宽度、深度和力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全面量化分析,通过金融支持的四维分析来客观展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成果及发展现状。

第一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广度,即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维度来分析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范围及数量等情况:第二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宽度,即就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如何体现进行分析,分析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第三维度是金融支持的深度,即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层次分析。对农村经济增长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实施效果来检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到底如何;第四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力度,即对保险、法律等外部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进行分析,这一维度是常常被很多学者所忽略的关键环节,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除了内在动力之外,外在推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二者共同推动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在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时不可忽略金融支持外部推动力的作用,即金融支持的力度。

因此,本文以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从金融支持的广度、宽度、深度、力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指标解释见表1。

(四)权重确定

本文中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进行层次化处理,并将其分解为金融支持广度、金融支持宽度、金融支持深度、金融支持力度四个中间层次,再对每一个中间层划分为若干个指标层,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目标层到中间层再到指标层的一个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方案层为13个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

通过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效果的理解以及征询专家的意见来进行指标间的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通过这些判断将数值进行量化处理,得到各指标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如下表2。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并得到相关权重结果之后。本文选取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再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分类。

(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整体效果分析

通过表3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四川、河南、浙江、山东、辽宁,排名倒数五位的省市分别是青海、北京、、天津、上海。排名首位的四川省的综合得分为0.535952,排名最后一名的上海市的综合得分仅为0.042946,排名首末两位的综合得分相差12倍。表明各地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成效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广度分析

通过对表4金融支持广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湖北、浙江、山东、江苏;后五位的依次是上海、重庆、海南、新疆、。以排名首末两位的四川和为例进行分析,有贷款职能的营业网点数量分别为10684个和515个,二者相差20多倍,说明两者在支持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四川和这种西部地区来说,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银行贷款,因此带有贷款职能的营业网点的数量的差别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支持广度上的差别。两个省市农业贷款的总和分别为5502.19万元和40.8万元,农业贷款的增速分别为165.26%和-25.93%,尽管四川省的农业贷款总和与增速在所有样本中并不是最大的,但却可以反映出四川利用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在不断提高。反观地区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数额,都处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后一位,而造成地区排名最后的原因又是多方面,有自身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相对恶劣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本就不高。同时,由于本文是选择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评价。而地区在四个方面均排名最后。故标准化后数据均为0,出现最后得分为0的情况。因此,对于地区来说,正视在整体经济实力和农业发展水平上的不足,有策略有计划的逐步提高经济水平、金融水平和农业水平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宽度分析

通过对表5金融支持宽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河南、山东、四川、吉林、江西;后五位的依次是贵州、甘肃、青海、海南、。以排名首位的河南为例,无论是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还是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对农业贷款的金额,均处于所有样本中的前列,说明河南省各类金融机构对本省农业发展的支持面广,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较高。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强,助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排名后五位的是海南和四个西部地区省市,这五个地区都有着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不高。其中,海南省虽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农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5%。农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支柱地位和优势地位。但随着近些年海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资源的配置与筹措力度不如以往,加之海南省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出现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仍是空白的情况。因此对于海南省来说,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气候及地理位置环境,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深度分析

通过对表6金融支持深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辽宁、浙江、河南、云南:后五位的依次是宁夏、青海、天津、北京、上海。排名靠前的省市在整体排名中也处于前列,说明对于金融支持深度的分析可以间接反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当现实条件不允许作整体分析时,可以用金融支持深度这一维度的分析来做替代评价。反之,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天津、北京、上海这三大直辖市,这三个地区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均相对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于这些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重心早已从农业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上,农业不再是其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之,三地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大量农民涌进城市打工,导致仍在农村留守的农民数量锐减,从而使得获得农业贷款的企业数和农户数都相对较少,无法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发展的贡献作用,因此其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深度不够也就可以解释了。

(五)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分析

通过对表7金融支持力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黑龙家、新疆、吉林、内蒙古、宁夏;后五位的依次是浙江、北京、广东、天津、上海。以新疆、内蒙古为例。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大,成就了新疆果品远销海外,因此,对于新疆来说,尽快扶持果品业进而带动农业,最终带动新疆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新疆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而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来帮助实现新疆农业的发展也成为新疆地区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蒙古是羊毛、稀土、煤炭资源的主产地之一,农林牧渔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故对于农业发展,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及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快速腾飞。排名后五位的地区均为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未放在农业上。故其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浙江是我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制造业、服务业是其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非农业;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广东省自古以来也不以农业作为主产业;北京、天津、上海三地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再是三地金融支持经济的主要关注点。

从表8中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4个省市,分别是四川、河南、浙江、山东,这四个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最为明显,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第二层次包括16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辽宁、黑龙江、江苏、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吉林、河北、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江西、甘肃、贵州,这16个省市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对弱一些,其支持效果也不如第一层次的4个省市那样明显,但好于处于第三层次的剩余11个省市自治区:第三层次其余的11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海南、福建、广东、山西、宁夏、重庆、青海、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最弱。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省市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如四川、河南、山东。地区支柱产业也多为农林牧渔等基础产业,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对于这些省市来说,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农业问题被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促进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效果十分显著。另一类是农业强省,例如号称“大粮仓”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4.32%、9.65%、5.88%。说明在这些地区金融的确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反,排名靠后的省市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金融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有一类是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不甚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城市中,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多为科技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高附加值、高辐射效应的行业,农业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导致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忽略了对农村、农业这一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的关注,致使金融等手段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造成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效果不甚理想。

从总体来看。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果。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上反而不如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好。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以排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深入分析排名背后的内容。对于有些省市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不再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战略角度考虑这些省市在评价排名中就理应排名靠后。相反。一些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这些省市和其他省市竞争的有利武器,农业发展理应受到重视,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效果也应好于其他省市。

总之,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的评价结果。与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可以说本文构建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今后可以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测度的。

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实证分析部分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了农业经济增长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发生,各地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达到完善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的目的。

(一)合理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合理构建以现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基本框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当地将中国农业银行现阶段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划归到政策性银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强化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性银行对农业项目的先期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和分散风险,激发商业银行介入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和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二者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业务监管。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使之成为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完善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尽管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到农村信用环境的评价。但信用环境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要不断强化农户、企业的信用意识,明确声誉等无形资产对农户、企业的重要性;第二,完善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记录企业失信等违约行为,实现全国联网,共同约束农户、企业的行为。

(三)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创新农业担保新方式

针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创新农业的新担保方式,尽快建立由国家财政出资,农村企业、农民共同参股的担保基金。

第1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对策建议;福建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01-02

为落实将福建省建成生态强省的梦想,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能源生态研究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组成9名专家课题,分赴全省9个市区市,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调研。在2015年历时7个月调研中发现了福建省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认识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虽有十二个类型成功的典型模式,但至今没有大力宣传推广,在政策、资金上支持力度也不够。1998年成立的由福建省发改委、农业厅、财政厅等8个涉农厅局组成的生态农业试点县领导小组及由8个厅局与福建省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组成的专家组也停止了活动。为此,在循环农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或瓶颈也未能及时协作攻关,建设的示范场普遍存在农业机械化与标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做大做强福建省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福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1.1 福建农业资源潜力分析 福建省属多山省份,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90%,福建省农业用地比重小,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50%,耕地资源紧张、人多地少的问题十分突出[1]。福建省果园面积541.91khm2,茶园面积242.93khm2[2]。福建省丘陵区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年降水量达到1 400~2 000mm,全省年平均气温15~21℃,全省有70%的区域年积温都在5 000~7 600℃。福建省农业生物物种也十分丰富[3],现有果树有品种3 000多个,野生果树资源282个,药用植物有600多种,粮食、蔬菜、茶树种质资源也十分丰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得福建省丘陵区成为全国土地生产潜力最高的区域之一。

1.2 影响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 丘陵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南方丘陵山地普遍存在“旱、瘠、酸、粘”的缺点,加之许多不合理、过度的开发,加剧了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2011年福建省的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1.22万km2[4]。另外洪涝、台风、霜冻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灾害也呈上升态势,目前影响较严重的入侵物种主要有大米草、空心莲子草、水葫芦、松材线虫等。

1.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不高 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2014年福建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达122.61万t(按折纯量计算),氮肥使用量达到47.47万t[2],每hm2实际施肥量已经超过1 400kg,农药和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大。2014年福建省生猪存栏数达1 149.35万头,牛存栏数为67.79万头[2],生猪和牛产生的粪便量约达4 200万t,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是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祸首之一。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已对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此外,福建省每年产生的稻草、花生藤、甘薯藤等秸秆量约达700万t,这些秸秆资源主要被用于栽培食用菌、饲喂家畜或秸秆还田,但目前还约有30%的秸秆未得到有效利用。总体来看,福建省农牧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还比较大,必须有效开辟农牧废弃物资源化转化途径,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解决农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生态破坏等难题。

1.3 以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福建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民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新时期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基于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福建省新农村建设、摆脱贫困的重大需求,也是现代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必要途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循环,而应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联、相融合,是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此,必须结合福建省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区域资源和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将循环农业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着力解决区域农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防控与生态经济效益提升等难题,进而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2 福建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福建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12种典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类型,包括丘陵山地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茶园循环经济模式、林下经济开发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水田高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农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畜(禽)-生物垫料-有机肥(种植业)模式、沿海低湿地立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东南沿海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循环经济模式、亚热带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家庭休闲农场促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不乏有许多的成功的实例,但从总体来看,福建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水平较发达省份仍有差距,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例如,在福建南平地区,一些奶牛场采取了“牛-沼-草”的循环模式,通过牧草种植、草地消纳沼液及牧草利用,实现了沼液生态达标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但由于牧草种植区域均分布于小片山地中,牧草收割时缺少有效的机械化手段,利用人工每收割1t的牧草,需要200元的成本,生产成本也大幅上升。另外,一些循环农业模式也缺乏较为严格的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实施过程人为性、任意性很强,不利于农业产品质量监管,也不利于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

此外,循环农业实施过程往往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物质能源等多领域产业,各产业之间的链条衔接较为复杂,各产业链在协同运作过程经常会遇到各种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往往由于某个循环链节的实施不成功,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益,这些都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政策保障方面,还未能形成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激励,如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机制等,政府管理部门在典型示范宣传推广、资金扶持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期规划 根据福建省建设生态强省总体目标和任务,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编制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同时,在建设全省三大农业产业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各地区的重点发展模式,构建不同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如在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闽西北地区,发展以水田、果茶园为主的高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生态高值化的绿色产业带。在经济较为发达、物流设施完善、生态相对脆弱的闽东南地区,发展农牧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等循环产业模式,形成产业集聚。

3.2 完善法规政策,推动机制创新 应制定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循环农业法规政策和产业政策,创新相关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补偿技术指标体系。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和协调监管职责范围之内,形成循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政策、法律和技术的多点支撑,逐步推进福建省区域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扶持生态家庭农场,推动规模化与产业化 近几年来,以家庭农场单元为基础的生态循环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农场存在管理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生产效益低以及规模小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独门独户的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进行调整和改造,探索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在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扶持,注重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保护,并结合农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3.4 注重标准化生产,提升机械化水平 循环农业模式往往是多个循环链条和多个产业的融合和联动,只有实施较为严格的技术规范,方能实现不同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资源的优化分配与高效利用,因此应注重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同时,注重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利用,如食用菌培养料上床机械、适合于丘陵山地生产的施肥机械、小型收割机等机械研发。通过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等减量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推进企业、农户增产增收。

3.5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促进成果转化 循环农业要发展,农业科技是推动力。各级政府应统一组织协调,加大循环农业科技研发过程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灵活、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循环农业模式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同时要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培育乡土人才。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科企合作和科企农联动的桥梁,对于成功的技术模式和科技成果,加快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3.6 紧抓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 循环农业在全省已有发展成功的先例,建议每个设区市抓1~2个典型示范场,以点促面,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并积极开展循环农业在全省的宣传与普及,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让企业或农户能主动融入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推动增产增收,形成整体效益,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而推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雷锦桂.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推动生态强省建设的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2(5):93-102.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