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时间:2023-06-04 10:4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素养

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检索搜索引擎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已在中小学广泛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学习的基本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信息社会教育的新目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与各学科教学整合,需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需要各学科教师参与,这样就对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什么是信息检索呢?我通过百度搜索在"百度百科"可得到以下答案: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狭义的信息检索就是信息检索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 或Information Seek)。总的来说,信息检索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找到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此处通过百度查询信息检索的定义也是一种方法)。那么该如何快速便捷的找到这些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呢?

一、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

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是Internet上提供网上信息资源导航、检索服务的一类专门的Web 服务器或网站,主要分为三大类:

1、主题目录(subject directory)

主题目录也叫目录型检索工具,主要是依据图书馆和信息专业专家对已知的网站,根据其主要内容进行筛选、组织和评论,编制等级式的目录,例如:Yahoo是主题目录,不过Yahoo在向搜索引擎过渡。它的优点是所收录的资源经过人工组织,可以保证质量,减少了检索中的"噪声",从而提高检索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难于跟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所涉及信息的范围有限,其数据库的规模也相对较小。

2、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搜索引擎是使用自动索引软件来发现、收集并标引网页、建立数据库,一般包含两大核心技术:自动网页搜索技术和全文搜索技术。它与主题目录最大区别是搜索引擎主要依靠网页搜索工具,而不是人工编制,用户输入检索关键词、词组或短语等检索项进行信息搜索。例如:Google、百度、天网等,都是常用的搜索引擎。它的优点是收集信息范围广、速度快,可直接输入关键词或词组、短语进行检索,而无需判断类目、归属,使用方便;缺点是人工干预过少而使其准确性较差,检索结果中可能会有很多冗余信息。

3、元搜索引擎(meta search engine)

元搜索引擎又称多元搜索引擎或者并行搜索引擎,也称大容量搜索引擎,是为弥补搜索引擎不足而出现的一种辅助搜索工具,它将多个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自动将一个检索提问发给多个引擎同时检索,例如:DOGPILE、万纬搜索等。

二、 因特网信息的检索策略和技巧

1、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

2、搜索的基本步骤

(1)明确搜索目标

(2)确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选择查询关键词

(3)掌握搜索引擎的特性,选择满足需要的搜索引擎

(4)精心构建查询表达式

3、搜索的技巧方法

(1)在检索结果为零或者命中数极少时,可以考虑使用同义词重新检索。

(2)适当运用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搜索。

(3)尽量使用高级搜索选项。通常,只需在范围较广的查询中添加词语就可以缩小搜索范围。不过,利用高级搜索选项一般可以做到:将搜索范围限制在某个特定的网站中、排除某个特定网站的网页、将搜索限制于某种指定的语言、查找链接到某个指定网页的所有网页、查找与指定网页相关的网页。

(4)使用交叉话题,尽量减少包容话题。

(5)并行操作,尝试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并且在此过程中可以同时找开多个窗口进行操作。

(6)处理网络出错信息,在检索过程中,要学会处理一些常见的出借信息。

(7)注意关键词的排列次序,关键词的次序不合理也会影响检索结果。

第2篇

【摘要】提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大部分人们想到的都是“信息咨询服务”这个话题。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这是最能体现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服务增值与知识提供者的价值。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咨询服务都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衡量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事实上,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读者信息素养也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好坏能直接体现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图书馆的读者信息素养提升更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咨询服务;读者信息素养

一、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关系

(一)咨询服务的内涵。信息咨询服务的内涵,通俗来讲就是图书馆的服务人员对于前来寻求文献知识的读者所提供的一种帮助,包括指导用户使用图书馆,帮助用户选择资源,对用户的问题进行答复等。(二)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是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所要求人们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内容包括判断自己对于信息的需要,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具备识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三)二者的关系。信息咨询服务是提升读者信息素养的基础,读者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信息咨询服务的根本目标。由于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之间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有差别,有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对于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能够降低信息传播难度,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效用。因此,本文提倡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并把信息咨询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和读者信息素养培养的补充。

二、高职图书馆咨询服务提升的措施

(一)更新服务观念。传统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基本依赖于馆藏文献资源,如目录、索引等各类参考书,这些服务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咨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当今读者渴求个性化服务,并这种服务不受时空限制,获取这种数字资源的各项成本必须要低。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能够较大程度地达到这种目的,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可帮助高职图书馆提升读者使用体验,拓宽读者整体范围。因此,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人员要抛弃传统观念,加深对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认识,借助现代网络科学技术,为高职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二)培养高素质咨询服务馆员。图书馆蕴含充足的馆藏资源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是依托于各种现代化信息搜索技术来进行,不仅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一定的学术知识,还要求他们精通现代化搜索手段的使用,善于对数字信息进行获取、甄别、选择、和一定的加工。因此,高职图书馆的咨询馆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第一,由于图书馆服务人员面向读者,图书馆服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怀揣服务热情,培养他们对图书参考咨询工作的兴趣和热爱。第二,培养高职图书馆员熟练使用馆内各种检索设备,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技术。第三,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对图书管理的认识和馆藏的其他资源和知识的理解,便于日常图书管理活动的进行。第四,培养他们相应的英语水平,便于对外语信息的检索,更好地服务高职读者。(三)拓宽图书馆咨询服务方式。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咨询服务模式:1.集成化服务模式,在确定主题的情况下,分析和加工获取的资料,最终得到一个系统的准确的专业报告,以便读者获取。2.交互式服务模式,馆员可以在图书馆的官网上设置读者反馈专栏,读者可以将自己的课题检索方向在网站上留言,咨询人员可以随时了解读者的研究方向然后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3.个性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主页要依据本校的不同专业对课题进行分类,并关注各类文献的最新报告,及时进行更新,确保文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方便用户浏览和搜索。(四)丰富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要完善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必须建设和丰富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对图书馆的资金支持,确保图书馆具有文献购置能力,图书馆也要合理分配各类文献资料的置办费用,不能顾此失彼,并且适当增加购置光盘数据库等各类电子杂志和刊物,丰富馆内数字资源库。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要加强本馆的馆藏资源书目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数据库建设,确保以上几种图书馆参考资源相互补充,构成一体,进一步完善高职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三、高职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提升措施

(一)对入馆读者进行入馆前指导。首先,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入馆前指导岗位,对读者进行专业讲解,图书的分类、图书地域的分布以及如何高效使用文献检索设备都应包含在讲解内容中,作为读者入馆前的入馆须知。其次,图书馆功能区分布图解应该设立在图书馆大厅的醒目位置,而且每间图书室内书架边要贴好区域图书类目,图书馆的检索和查询设备上应该也贴好详细的设备使用说明,每个图书室的管理员也应该在使用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二)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改善图书馆的室内环境也可以培养和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定期打扫图书馆的地面、书架,整理图书馆内的桌椅,合理布置馆内绿化,保持馆内环境整洁明亮。其次,及时整理图书馆内的书籍,确保各类图书的放置区域准确无误。最后,要保持馆内环境安静,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加强读者对于图书馆氛围的喜爱,提高他们的入馆积极性。(三)注重读者的思想教育。高职图书馆内的读者主要是校内的学生和老师,基本上每个专业都会设置思想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我们可以将读者的信息素养融入该课程内。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我们获取的信息也具有两面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高举品德大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自律自爱,自觉抵御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通过与思想教育课程的有效结合,在提高读者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实践能力,确保读者的网络数字素养和道德素养共同提高。(四)设立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首先,高职学校在开课时,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管理的理论知识、馆藏书籍的分布区域、文献检索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入馆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等进行讲解,必要时可以将课程设在图书馆内,确保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其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进行再分类,各自独立设置课程,将不同专业的媒体信息、电子读物等下载方法进行重点讲解,进一步提升高职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

四、结语

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职学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和读者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向读者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服务,高职图书馆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加快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同时在校内开设相应课程,不断培养和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确保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达到最大的效用,让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自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广泛的重视,全国范围内逐渐确立了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信心,信息技术课程逐渐被看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对高中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同时在课程标准的开篇就提出了“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这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随着2004年的新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被运用到了新教材的编写中,但是转眼10年过去了,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是不断提升,但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10年前以软件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上,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践,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不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信息素养的培养仅仅是依靠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软件的操作吗?我作为一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素养培养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的是各种常见软件的操作,但是只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不等于懂得了信息技术本身,更不等于懂得了信息科学技术,是不符合信息素养培养要求的。如果我们想从注重操作实践的技术素养上升到注重思维素养的培养这一高度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软件的熟练操作者,具体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是“计算思维”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2006年由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现任美国基金会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主任的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 上定义的。她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如同所有人都具备是非判断、文字读写和进行算术运算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具有下面的特点:

①计算思维不等于计算机编程,它要求从多个抽象层面进行思考。

②计算思维是一种基于技能而非机械技能,不是一种简单地,机械式的重复。

③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计算机的。

④计算思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结合。

⑤计算思维可以带入任何人以及任何人的生活中。

2.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相似点:

①两者均为一种人们通过学习 和培养所能掌握的能力。

②这两种能力均与计算机相关。

③两者都重视能力的内化。

不同点:“信息素养” 更强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本身的能力,而“计算思维”则更注重人们如何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3.如何利用计算思维培养信息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一条主线,两个改变,三种灵活”模式展开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工作。

①一条主线是指围绕信息技术教材的提高式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信息技术教材的提高式教学方案设计,灵活的激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运用。

②两个改变是指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状态下引入新课程理念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③三种灵活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教学反馈方式的灵活,课程素材选择的灵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上非常重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高一必修模块教学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节,课本上举到的例子是绘制二次函数图像,我在实际教学中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绘制其他函数图像,以及通过函数图像绘制一幅美丽图画的更高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其实,教学不是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将重点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上。讲一个数学问题的算法,它的形式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个算法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其实最关键的是学生在看似枯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找到了快乐,通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科的真正含义,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让抽象的计算思维落实到普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综上所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教学的点滴积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但计算思维对未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转型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围绕计算思维积极探索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让计算思维成为一条培养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的应用和培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尊重,实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素质、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来进行教学。例如,粤教版选修三《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能够了解万维网,并绘制网络浏览图;对于逻辑能力较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掌握P2P技术;对于操作能力较强或具备美学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并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定期为其进行辅导,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

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对信息的吸收、选择能力以及信息敏感度。学生往往仅仅将上网视为一种娱乐消遣行为,没有将互联网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很少利用互联网来促进自身的信息技术学习。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课中,就对如何确定信息要求和来源,如何对信息进行采集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的讲授,除了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之外,教师更要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起来。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贯穿到技术教学中来,经常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网站。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积极沟通与交流,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信息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学科问题。

三、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道德

在提高高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如果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作业中出现了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要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其了解自己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如果学生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危害,或者散布和传播了不良信息,将会受到依法追究和处罚。要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绝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朱艳云 单位:通榆县第二中学

第5篇

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还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而且还应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整合起来,与社会群体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发展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

如何去做,才能达到社会要求?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探究的问题,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为此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于教学意识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是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模式下,老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我们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我们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教科书上,并能自觉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信息获取的意识观念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各学科整合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打字让学生学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益智CAI软件把学生在做数学、英语、语文题目过程游戏化,让他们学得更开心;在学习"画图"这一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手帕;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通过这些整合的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是锻炼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也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日常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相反,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将使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失去意义,而不复存在。

中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展开,中学生一方面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本、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开发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班报、设计教室布置、成绩统计;用"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可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参加省内外实践活动,这对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第6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 信息素养 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本文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有效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对“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界定有着多种表述,综合来说,其应该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一种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即信息处理、获取、传输和应用的相关知识;二是技能,即对资料的初步处理能力,包括检索、研究、学习和定位的能力;三是理念,即深层次的思考,在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责任意识等。在教育信息化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教师应该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不仅包括传播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更应该将信息素养潜移默化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因此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信息素养内涵外,还应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教学过程的传统意义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当代中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利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组织教学过程和活动。

第二、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即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该能力是指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识别,以及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根据信息的特征,将其和教学进行结合,使信息被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能力。

第三、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学途径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科技化,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而如何利用教学媒体为教学活动增添色彩,是现代教育者应该特别主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来选择合适的、适用的媒体来帮助教学。

第四、媒体的整合能力。媒体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不仅要善于选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和教学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尤其是将信息技术和所教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的能力。

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在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想用、不会用、不擅于用信息工具的现象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学校中,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

第一、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和培训只是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中才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而且也没有将信息素养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体系中。

第二、教育思想保守落后。在课堂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接触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更不愿去探索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还有一部分教师不会使用,但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第三、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低。中职教师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专业领域,当自己的专业发现一些疑问时,愿意与他人请教、探讨和交流,但是却很少有教师为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去讨论,也没有人愿意去关心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否跟的上时代的发展。

第四、多媒体设备不足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中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出现了大量的新增教师,而教室和教学条件却没有因此而大幅增加,很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由于覆盖率不高,或者系统不成熟等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与普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加强对现代教育内涵的宣传,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促使中职教师可以自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第二、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则。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个指标添加到教师考核中,对教师的各项教育技术技能指标进行测试,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并对表现良好、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进行表彰,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第三、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教育部在最近几年在中职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出台了多个文件并有资金支持,旨在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信息素养。未来,国家教育部还会积极推行,扩大实施面,保证更多的教师能够接受到继续教育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第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技术层面上,可采取三种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培训;利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有重点、分先后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平台,在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场所进行自主学习。

第五、学校加大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学校的设备条件是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因此学校应该逐年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来保证教学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爽,陈丽.美国国家教师相关标准及其对我国教师信息能力标准制定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5).

[2] 钟志贤,王佑镁.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 (1).

[3]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 (2).

第7篇

一、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没有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无从谈起。虽然很多学校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设施设备整体上有了较大提升,但很多学校信息技术硬件数量仍然不足,设备使用时间较长,配置不高,学生使用率低。为此,学校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措,配齐、配足实用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做到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人手一台,计算机机房能接入互联网,学校建有校园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积极引进电子文献资源,逐步实现图书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将计算机房提供给师生使用,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能够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只有在一定基础条件的保障下,并能够充分运用,学生才能学到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传播者,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开设时间不长,课程内容较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由数理化等学科转岗过来。这些教师往往年龄偏大,信息素养不高,课本内容理解不透,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偏低。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充分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明确信息技术培养方向。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要了解每个教师所处的信息素养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分类实施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二是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学校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掌握常用软件(如办公、图片处理、动画制作及最新的微课制作相关软件等)的基本操作。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在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同时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鼓励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多操作,多实践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应用性较强,紧跟时展的学科,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教师要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多下工夫,引导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做成微课或者课件,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感到“好学、易学、乐学”。

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抓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积极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来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可以采用运用任务驱动、微课法、学生合作互助法等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8篇

引题

信息素养,是一种凭空理论,还是一种学科信仰?素养是可以“教”出来的吗?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期《热点解码》将与您一起讨论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取向,启发您去寻找更多、更开放的思维观点。

自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范畴以来,至今已有五年多了。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讨论着这样一句话――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可以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分析入手。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也逐渐演化成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认识虽然是见仁见智,但总体描述却大同小异。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李艺和张义兵二位专家认为,要全面认识信息素养,需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论证: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面。专家们还特别指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虽然脱胎于计算机教育,但与计算机教育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的大众信息文化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又使信息科学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一员。基础教育不仅要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之重任。显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看作大众信息文化和信息科学两个不同母体在基础教育的映射。从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课程的调研分析来看,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表述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沿用了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划为11条,同时,针对每一条又作了详细的诠释。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认识上存在偏差呢?张义兵博士在“大路论坛”上与笔者交流时就明确地指出:“核心价值显然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不能仅仅从学科本位来考虑,否则,只会限于方法、工具、思想这几个词语上。我们可否考虑:(1)从全球化视野看该学科存在的价值。(2)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学科的课程结构是什么?(3)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塑造一个信息时代的健全的人需要什么课程?任何课程的核心价值与整个教育的核心价值都是一致的,即应该归结到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应该是从信息时代人的发展的需要来看。所以,在传统的‘德、智、体’的范畴内,还应该有‘信息素养’的一席之地。”

可见,消除认识上偏差,既可以按笔者的三条建议去学习思索,也可以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的三个维度作全面的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需要;另外,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终生学习也成为很多社会成员的需要。现代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己自身的信息素养,转变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培养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定义和特点众说纷纭,并且研究的角度也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以,在论述中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机器演变过程。“信息素养”可以这样表述:信息素养是和主体信息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交流和创造等等)有关的一种基本的、综合的能力和修养,并且这种能力和修养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深入的实践才能获得和发展。我国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的儿童,但很不稳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所以,幼儿教师对幼儿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大的责任。

我国有王吉庆、陈维维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四个方面。信息意识和情感,指能够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较强的敏感度,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有充分实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欲望,有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意识,能够关注和遵循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即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传播垃圾信息,自觉的抵制有害信息,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做违法的活动。信息知识,指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它包括对信息的本质,信息的存在方式和传播的规律的了解,对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原理和基板功能的了解,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伦理道德和法规政策的了解。信息能力,指个体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得、存储、评价、利用、加工、表达、创造和交流的能力。

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信息素养的科学意识不到位

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校领导都可以意识到信息素养水平对教师教学效率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受到经费及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领导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你的要求并不明确,从而导致教师本身对该方面的不积极表现。教师本身而言,虽已看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多方面的变革。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及幼儿教师定位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在活动中开展,不需要相关的信息技术来支持。正是基于此理念,导致我国幼儿教育中出现一些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落后、教学资源建设的落后等。

(二)幼儿信息设备不能满足

我市的城中和县一级的学校中都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等等,但很多贫困的农村的中幼儿还是设备不健全。还有,很多学校的软件设施也不健全,大多数学校都是硬件满足了,软件不能跟上,导致有硬件只是摆设。这就成为教师个人发展及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瓶颈问题。

(三)幼儿教师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指导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能只依靠指导培训,还要在自己日常教学中学习和巩固理论,自己在教学的同时也学习练习操作各种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仍然是学校信息技术支持的唯一人员,他们除了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还要监管教职人员的工作,有的甚至还要管理后勤。

还有,幼儿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教师,他们承担着学校和家庭的两个负担,有的教师还要照顾家庭,所以没有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四)幼儿教师的个人信息素养发展不平衡

这个原因有两层意思:第一、每个教师之间的信息素养结构和水平不平衡,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的不同,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城市学校的基础设施远远高于农村学校,理论也是如此。第二、这样说,有些教师计算机的高手,但是他又不喜欢使用计算机教学。

三、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软件和网络平台的建设

第一幼儿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搜索、下载、整理、运用一些优秀的幼儿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支持自己的工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及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个人的日常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成效与同行共享交流,从而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与建议,开展幼儿教学行动研究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育本身的信息化教育改革步伐,而且有利于教师个人适应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专业发展需求。

第二,为了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部门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配置合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大量丰富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城区大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农村的学校基础的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这就需要加大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硬件环境。城市的幼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但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不要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当做摆设。

(二)提高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意识

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应以引导教师把信息素养视作增进知识结构、提高生活质量与途径的有效工具作为目标”。只有当幼儿教师把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反思过程等,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师的实践教学应用中得以获得和提升。另外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应该以任务解决的形式来评价,而不是鼓励的调查期信息素养。

(三)完善教师的培训内容

我国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阶段;(2)是初级应用阶段;(3)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阶段。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分三个阶段。信息技能培训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所以我也将培训的内容分为四个模块:信息意识模块、信息知识模块、信息伦理道德模块、信息能力模块。(1)信息意识模块是能够认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要;能掌握信息并发现信息的意义和价值。(2)信息知识模块要求幼儿教师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信息的信息知识有利于对信息的了解,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知识能为以后的操作奠定理论基础。在培训讲课的时候尽量使用信息技术,让教师感受到用信息技术讲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各个感官、各种能力。(3)信息能力模块是教师信息培训能力的重点,也是动手能力的展现。可以通过:①开设专题,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②让院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并且网络支持;(4)信息伦理道德模块主要包含个人的信息道德和社会信息道德,比如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软件、不传播病毒等等。初级应用阶段,教师就基本掌握了信息的基本技能,就可以把信息应用到教学中去。培训的目的是教会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质量。课程整合阶段,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角度设计好学科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个阶段可以提供大量案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个阶段的培训方式主要是校本课程和讲座。

参考文献:

[1]孙汉群.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李新房.加强中幼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

第10篇

(一)获取所需信息种类及深度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获取信息是积极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表现出教师主动自主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的行为习惯。特别是网络信息环境下,这种自主性将超时空,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热情[1],教师一旦具备这种素养能力,便可在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决定所需信息种类及需要了解的深度,并且还能考虑获取所需要信息的成本与价值。

(二)高效快捷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高效快捷表明在获取信息时能遴选最恰当的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建构和完善有效的检索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检索计划并认真执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检索所需要的信息[2]。在此过程中,既展示出教师的检索技术,也表现出教师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环境中,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对所索取的信息进行系统的组织和创新[3]。

(三)正确评价信息及来源的能力

该能力表明教师所选择的信息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获取的,也是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高效获取信息,准确评价信息,有效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能从所收集的信息中遴选出信息的核心价值,并能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标准来评价信息的价值及来源渠道[4],通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评述,构建新的假设并及时补充所需信息,同时对新旧信息和知识进行加工整合。面对浩如烟海但又鱼目混珠的各种信息,能够甄别、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建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库[5]。

(四)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能力,是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创新的表现。其效果在于能将某一信息价值内容运用一种可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在运用信息同时,将信息知识与技能整合,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对新旧信息进行加工整合,选择一种可行和合理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再与自行创新的信息融合起来提炼出价值更高的新信息,该过程体现出教师的信息创新能力,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能力。[6]

(五)信息伦理自控的能力

由于信息交流的隐蔽性、开放性和监督的艰难性,加之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缺乏判断和深度分析能力的中小学生,为了中小学生在校能够获得科学合理和健康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各种诱惑,必须具有坚定的信息伦理自控能力,尊重信息道德,分清信息资源对学科学习、社会发展的利与弊;恪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以及相关网络行为规范,这是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增强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资源平台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二、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层次

(一)基础应用层次

在信息化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这是对公民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所应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为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技能,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和其他网络资源,比如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期刊资料;利用“书生之家数字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等阅览电子图书;再就是要熟知一些相关浏览器的使用技巧,不仅能够浏览资源,更能运用浏览器的内置工具获取资源中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二)专业应用层次

这是教师信息素养的中间层次,是对基础应用层次上的提升。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形式生动、主题鲜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活跃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直观的信息内容,丰富学科知识体系,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是必然的。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原理,具备通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并能根据学科专业的需求,对某一种或几种工具软件的功能和具体操作流程比较熟悉,例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Authorware以及其他媒体制作软件等都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常用的应用性软件工具,能充分发挥软件工具的功能,开发出与本学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技术开发层次

信息技术开发层次是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最高层次,教师通过刻苦学习具备了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能力之后,部分学有余力、爱好信息技术系统的教师在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之外,他们通过自主钻研,研修与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一旦具备了一定的程序设计与系统设计能力,便会结合自己本学科的特点和个人能力开发本专业的信息软件系统,通过爱好者间的交流与协作,不断完善,得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使用或借鉴,最终的效果就是推动本专业信息的快速发展与扩散普及。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策略

(一)学校建立信息素养资源库

目前,学校一般都设置有网络信息与计算机中心,也称网络中心,拥有高配置大容量服务器,并有素质精良的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网络工程建设,为全校师生使用校园网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学校图书馆(室)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文献信息的存储与传递中心,是学校师生获取有关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除了拥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资料外,学校图书馆(室)积极地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以及网络化建设,本校师生通过校园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检索到大量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信息,为工作和学习提供快捷帮助。学校需要在校园网络以及现代图书馆(室)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尤其是对于学校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更需加强,不断扩充和更新信息资源库,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为本校师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搭建网络课程平台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由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构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一定教学目标,设置相关课题,由学生个人或者研究学习小组主动努力,完成课题目标,提交课程平台,由教师做指导和评议。网络课程平台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三)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

学校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的,所以教师就成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启发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文字配加音视频等特点,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中逐渐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这种渗透,不仅仅是创造一种教学环境或氛围,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使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会得到提升。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以此为契机,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各个学科特点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教学工具软件、设备与指导教师,让教师有一定的实践场所和操作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培训和实践练习,解决教师培训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实效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且也为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第11篇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即人们运用大量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科学研究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创新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科研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科研活动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运用、交流和创造。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基本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道德。综合以上相关研究,我们将科研信息素养定义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为了开展科研任务而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能力,应用技术工具和资源解决信息化给科研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科研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素养,有强烈的科研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努力提升自身科研信息资源的储备;二是信息检索素养,具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知道如何搜集科研信息;三是信息评估素养,面对纷繁芜杂的科研信息,能够准确、快速地从不同维度解读科研信息,并进行科学评价;四是信息整合素养,能够对所获得的科研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编辑,并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科研实践中。

2提高科研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2.1适应科研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

科研信息化是科学研究在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模式,当代科学由此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即网络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等。云计算加速了科研信息快速传播和收集,深刻地改变着高校教师科研交流的方式。面对科学研究的新环境,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是高校教师面对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及时搜集到所需要的科研信息,能够快速判断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科研信息的创新,促进科研发展。

2.2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科研信息素养决定着高校教师科研方向、资料储备和信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科研信息素养,高校教师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意识,加强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在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提升科研信息素养。

2.3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开展科研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履行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责。作为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科研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科研活动和科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科研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3.1科研信息的敏感度不高“缺少科研灵感,没有科研方向”是很多教师经常苦恼的问题。抱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被前人充分研究,而自己所能做的工作已经微乎其微,很难再有所突破。虽然工作经验丰富,接触了大量的信息源,但是他们缺乏敏锐的科研信息意识,很难意识到信息的科研价值。

3.2科研信息的检索方式简单

有些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但由于在学习期间缺乏充分的信息检索训练,只会简单的资料检索方式,很难从杂乱无章的信息库中检索到有价值的、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

3.3科研信息的鉴别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很多教师会根据主观判断确定该研究是否符合研究趋势,忽视了主观性判断的局限性,对前沿性的研究方法(如科学计量学方法等)缺少了解。此外,一些教师在科研信息的鉴别和整合过程中不善于与其他教师尤其是跨学科教师开展交流合作,从而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水平。

4教师提高自身科研信息素养的策略

4.1重视科教融合

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努力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获得提高。科教融合是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当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科教融合过程亦是提高科研信息素养的过程,强烈的科研信息意识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到更多更好的科研灵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4.2加强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充足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是任何重要科研成果诞生的必要条件。现代重要科研成果越来越趋于学科的综合化和交叉化,囿于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研究正在逐渐远离主流研究。教师应当加强与其他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更多深层次的信息交流,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突破已有研究范式的束缚,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即便没有产生交叉性的科研成果,各种科研交流活动也可以促使教师反思各自的科研工作,科学规划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例如,个别发展较好的民办高校成立了博士沙龙,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学校领导也能够经常参加相关活动。博士沙龙有效地建立起不同学科教师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相关政策也保障了这种科研信息交流的可持续性。教师也应当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是一个“科研相长”的双向过程,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某些想法、搜集到的科研信息和初步科研成果都可以给教师的科研带来启发和灵感。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工作,提高师生彼此的科研信息素养。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参加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对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尤其是科研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4.3学习更有效地检索、鉴别和整合科研信息的方法

网络信息具有鲜明的海量化、无序化和开放化等特点,因此,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献计量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论文资料进行计量分析,可以明晰相关研究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如果结合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还可以预测出未来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借助互联网络的信息搜索,最新论文、课题和专利等科研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加便捷。例如,经常性地访问其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了解其他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因为网页上经常有校企合作项目的信息,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对自身纵向课题研究必然有很大的帮助。又比如,在网络上能够很容易找到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立项结果,研究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很多获得立项的课题也只是刚刚开始研究,方向还不够明确,了解别人的研究课题,有助于我们整理自己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即便两个课题组研究同一个课题,由于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所选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必然有所不同,科研成果也会有所差异。

5结语

第12篇

一、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之解析

从以上中美课程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两国都注意到了创新与变革的理念教育,但重视角度不同。美国强调要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己的创新与变革思想,我国更重视的是把创新和变革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创新的去解决已有问题。沟通与合作方面,我国新课标表述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信息、交流思想观点、发展合作,仍然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而NETS-S中强调的是沟通过程,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既注重团队合作,又能体现个人价值。此外,NETS-S还特别重视了能力的培养,规划了学生终身学习之路。

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之解析

在我国,新课标规定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单独设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国家统一规定课时,必修部分是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从规定来看,选修模块的设置形式带有强烈工具性、考核功利性和一定的强迫性,从选修模块的内容看,对普通高中生来讲,又带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色底,于大部分普通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美国,由于每个州甚至每所学校都享有一定的自,课程设置的形式没有统一模式,如部分中学没有开设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而是将相关内容渗透到其它课程;部分中学只提供选修;部分中学提供一门以上的课程,让学生必修其一,其余选修。从中美两国课程的情况来看,都存在着专业性比较浓厚的色彩,而且各门课程相互交叉,这固然决定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但仍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课程内容重叠问题。此外,两国的信息素养教育都考虑到前后课程的延续和衔接,考虑勿致学生知识链断裂,以使学生有相似的知识积累。

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评价之解析

在我国新课标颁布以后,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方式经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到各种综合性评价、激励评价的转变。考试形式也有笔试、机试或者笔试机试结合等多种。新课标不再只是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尤其重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两个方面,这样在评价的方式上就弱化了考核机制。新课标同时要求教师不再只以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应更加注重采用评估激励和褒奖建议等方式,以利于多渠道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在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技术支持方面相对先进,拥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价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有着相对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面对真实场景,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分为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简单任务用选择题完成,复杂任务需要信息技术的多种技能。评价机构依据严谨、详细的评估标准来分析和衡量,每一分的得失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客观。最后形成成绩时,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往往采用等级制评定。在中美两国课程评价方面,中美存在诸多不同。美国通过虚拟现实考察学生,能达到对学生的认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但我国还局限于信息素养的知识点和软件的使用方面,基本还是处于知识评价阶段;美国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我国通常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方面,我们和美国在评价的软硬件设施、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报告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总结

目前,我国的中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主要关注点在于技术或者技能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开端,但与处在中学信息素养教育领先水平的美国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我们不应全盘照搬美国的教育模式,应基于本国的实际,基于信息时代全球化的视野,更新教育理念,高瞻远瞩,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的改进中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从技能培养到能力培养、从阶段学习到终生学习的道路,最终达到实施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作者:刁行健 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