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时间:2023-06-04 10:4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第1篇

一、人文素养培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人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的人文素养包涵着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建立,学生在这个层次需要具备逻辑性与自我理解能力;中级的人文素养包涵着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学生在这个层次需要具备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自制能力;高级的人文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其包涵着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视,这个层次的学生具备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新课改明确要求,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学科,从学科的特点上看,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语文自身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可以从人文内容中进一步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根据课文了解和认知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了解人类的高尚情操,学习人生哲理,增强人文情怀。尽管培育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但就语文学科而言,其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科目,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奠基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语文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意识、思维、人格的其中一部分,通俗来说,人文就是“人”和“文”的统一。因此,语文学科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密切,若要培育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要侧重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不单纯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学习过程,其必须先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而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文情怀的濡化过程,更是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要的目标应该培养人,即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使其不断完善自我。若将语文课堂教学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则相当于曲解了课堂教学的本意,这种片面的理解会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

二、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制定出不同的实施方案。而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素养的内容,在课堂中精心准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此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管理的显性管理方面和隐性管理方面加入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管理中显性的人文素养培育

课堂教学管理中显性的人文素养培育是最直接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的外在管理方法表现出来。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的内容上,当前,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有趣的人文知识,富有极高的人文特色和时代气息,在课堂教学出现突发状况时,往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结合课堂中营造的人文气息,冷静沉着地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妥善处理。例如,在上课时,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外边突然响起了吵闹声,这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学生的注意旁移了。有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再讲下去,停顿片刻,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甚至与学生一起关注突发事件,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这样问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追忆,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受外界干扰,以冷静处理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学会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升华,为人文素养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的人文素养培育

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的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间接的培育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运用情感方式感染和启发学生,利用肢体语言,目光对视等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文教学场景的创设,产生主动了解语文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家园的归属感。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存在密切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结语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将人文素养培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从显性的人文素养培养与隐性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入手,另外,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管理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功能,既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也能实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唐明 徐素珍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科能高级技工学校

第2篇

摘 要: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历史学科的课程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历史学科素养成为历史课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将历史学科素养真正融入历史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教学;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科素养和课程设置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科素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科改革的一般原则,又要联系各个中学的实际情况,从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就历史学科素养谈三点思考。

一、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根基

我国历史课程的演进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历史教授法阶段、历史教学法阶段、历史教育学阶段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历史学科经历了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随着其真实性和稳定性逐步上升,相较于之前只注重分数教学来说,一些中学开始倾向于引导学生将历史学科作为一种“必修兴趣”,也就是在必修学科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将历史知识、历史史实和学习历史的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

二、高水平的历史学科教学队伍与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合中学教育系统的重要方面。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中学改革发展的课题,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建立团队合作和互助合作机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即启动中学教育的老中青结合系统。中学教育摒弃了以前的书本教育,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到了学生教育中。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机动灵活。历史学科自身固有的真实性、恒久性与稳定性,使教师只能按图索骥,导致历史学科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中学历史教育要建立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老一辈的教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整个体系中的宝贵财富,可以保证教育教学的准确性,是队伍中的“学科标尺”;中年教师是历史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三代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队伍中的“学科砥柱”;青年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是能够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利用自己的年轻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是队伍的“学科活力”。老中青队伍相结合,以老带青,以青偕老,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建设系统化人才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历史教学队伍是中学教育的必修课,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是为这支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有效途径,两者密不可分。结合新时代下的教育特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历史学科素养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

历史课堂与探究历史问题一样,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历史研究具有问题意识,它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检验问题解决效果等内容。这种问题意识,在新课程中强调‘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之际,应成为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课堂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历史学科素养的五个方面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与中学历史课程紧密相关,书本上的历史知识都是通过史料证实的,具有科学价值和科学依据。将书本中的知识带入课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融入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中学生学好历史这一学科的基本。历史解释则要通过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使之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历史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去。历史价值观则是从宏观的层面统筹教师和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环节上。教师首先要掌握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课堂结合的基本方法,在完成知识传接的过程中,将历史价值观渗透给学生。

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研究,中学历史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输出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出有特色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师的必修课。将历史学科素养的整体价值带入到课堂中,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在的完整体系,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互助学习能力。科学、精准、恰当地掌握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将历史学科素养融入历史教育教学中是中学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教学;生活化;问题;目标;方法;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教育实践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培养,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一门重要教育学科,其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情况下,进行政治学科的教育与学习,都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要想实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政治能力以及素养的培养提升,实现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而且需要老师的合理教育和引导。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将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观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将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将政治理论应用到生活实例中,实现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生政治能力、素养的培养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具有较好课堂教学应用效果,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对于促进政治教学的改革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1、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应用与开展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开展中,存在明显的不够全面问题。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专门进行社会需求人才以及工作岗位需求人才培养的院校,在教学开展中,其教学内容与开展形式、目标等,都需要与社会需求等进行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素养培育为主,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相应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政治教学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与生活的联系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够全面。比如,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过于强化课堂的完美性,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掌握,忽视对于学生课堂中的情绪以及灵感等的变化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影响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质量。

其次,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中,还缺乏相应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在进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中,要求对于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培养,以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但是,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政治教学开展中,老师只注重对于政治理论以及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心理素质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一些内向学生不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课堂学习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讨论,不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去。

再次,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持续性。生活化是课堂教学开展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实现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并在长期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坚持下,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持续性不够问题,比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持续时间不够长,或者是对于学生进行课后指导时缺乏相应的持续性,再比如,一些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是为了响应学校的生活化教学号召,后期就会出现中断,因此还存在有实现时间的持续性不够问题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中存在的持续性不够问题的表现。

2、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结合上述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应注意根据高职院校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方式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和进行高职政治的生活化课堂教学。

首先,在高职院校政治学科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开展中,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要想实现高职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应在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并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以促进和实现高职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其次,进行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还应注意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入手,将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生活化,以通过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以实现相应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教学中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发挥,通过对于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等的激发,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培养,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最后,实现高职院校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通过将政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确保政治教学的内容来源生活,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使教学

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总之,生活化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高职政治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进行高职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水平与素养的培养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芳.给政治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谈政治学科的结尾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1).

[2]李时岗.新课改背景下政治学科高三教学的思考――兼谈2011年的政治科高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3).

[3]施建东.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8).

第4篇

一、深入研讨语、数、英、音、体、美、写字七个学科的高效教学模式和策略

由于我校青年教师居多,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组织教师进行新课标的学习,加强集体研课,共享教学资源。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分享减负经验,坚持“自修―研讨―反思”的教学研讨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写字七个学科进行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在学校“基于生活体验、自然交际”的课题下各学科进行了子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语文学科在进行单元整合的研讨同时,开展识字、阅读、古诗词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数学学科进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英语学科在进行培养自然语境下的听说交际能力的研究同时,开展阅读能力培养层面的研究;音乐学科进行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研究;体育学科进行培养学生跑跳能力的研究;美术学科进行培养学生民间美术文化能力的研究;写字学科作为区本课程进行培养学生正确写字姿势的研究。教学由纵深转向宽广,由注重记忆能力的培养转向实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二、抓实常态课堂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落实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联合学区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估,落实高效推进,坚持学校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制度。我们坚持开展“每月一课暨纯真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估达标活动”,每位教师都参加评估达标活动,教研组课前统一研课,教务处组织评委进行打分,有听课,有评课,评课后进行教案的改进,并在另一教学班实践,实现教案的不断完善,实现教师常态课堂教学的高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学习得轻松愉悦。

三、放远教育的眼光,真心实意落实减负工作,提升作业品质

通过校长以“轻负担、高效益策略分享”为题的系列培训活动和校长亲自上高效教学引路课,带领纯真小学全体教师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去着想,心系学生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心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用我们爱的情怀及对孩子们的未来,国家、民族的未来所拥有的那份责任感,将教育的眼光放长、放远,端正我们的教育思想,彻底改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真心实意去培养有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学习者和后劲十足的栋梁之才。

1.充分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校本教研时间,真正发挥好减负作用。我校书记、校长亲自下各备课组,邀请各学科教师的师傅亲临我校各备课组,通过书记、校长和学区优秀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及对教材的精准解读和灵活驾驭,不断带领我校教师步入高效教学研究的轨道,获得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每周小练笔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优势和问题,由教务处牵头帮助教师分析问题,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成绩和学科能力的策略。

3.全体教师全力以赴进行教学内容配套练习的筛选、设计,让学生们所面对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有最大的功效。同时,通过优化的配套练习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落实和学科能力的增长。我们杜绝任何名义的教辅材料征订,教师不可以硬性要求学生购买或引导学生自愿购买,否则将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关方面的落实情况挂钩。对于教辅材料,教师个人可以拥有,对于那些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有益的习题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但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我们倡导教师将此部分习题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筛选,然后布置给学生在课堂中练习完成。一个类型的习题不会重复进行,教师关注的是布置给学生的习题一定以扎实、增长学生的学科知识及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为目标。

4.真心实意将学生作业量减下来,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实效性。我校现阶段只有一、二两个年级学生,我们遵守市教委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确保不布置家庭书写作业,并保证学生回家后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课外知识。我们始终认为:现阶段的学生正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好的时机,课后的延伸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不断提高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能力,努力改革作业设计,并将作业设计纳入每一次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之中,尽量为学生布置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实践作业。如,语文学科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数学学科布置进行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的作业;英语学科布置学生乐于参与的基于生活的听说练习;其他学科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将“减负增效”沁入“纯真人”的心田

第5篇

一、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按照学科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但由于缺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和适应社会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核心素养,可以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每次课堂的开始就是与学生约法三章,设定奖惩制度,让他们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突出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以“开学第一课”为例,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些别样的规章制度,了解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这一学期的学习目标,教尝试利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详细剖析,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后,将这些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利用电子教室群发给学生,详尽的规章制度和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疑问和建议等以文件的方式再次发送给教师,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这种师生互动的模式,在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通过电子教室功能开展一对一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

近年来,“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潮流,将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更多地展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充分的保障。为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微课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现以“个人档案”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用键盘输入字符、保存文件以及Caps LOCK、Shift等功能键的使用,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同时促使学生通过输入符号,体验如何在电脑上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熟悉微课制作方法和技巧,提前录制好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展现出教学重难点,即“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将微课视频导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自然而然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微课素材教学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微课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三、巧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教学过程中,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硬件资源指的是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而软件资源则指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巧用技术,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知识点是课本教材难以直观呈现出来的,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变得难上加难。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也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

所以,巧用技术,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适当发挥出软件功能的重要作用,利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四、巧用编程技术,搭建合理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巧用编程技术,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还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现以“建立学习资料库”为例,课堂教学后,教师利用编程技术,搭建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即在教学评价系统中设定“优秀”、“较好”、“有待改进”等关键词,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

第6篇

一、科学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特点。撇开学科特点,展开教学只能是无的放矢。语文课程本身具有学科工具性,同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多元化的人文理念。针对这一特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在注重大学生语言能力开发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效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和布控,大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尊重大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给大学生宽裕的成长空间,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文化品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还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程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能力点,以练习形式达到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大学生的机械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这样,曲解了教学实践的本意。科学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本意,就要确立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整体性。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其主要途径理应是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侧重引导学生直接把握语文材料,鼓励自由阅读、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创新,提倡探究性学习,掌握运用语文学科规律,将“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治学之路。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具有主体间性。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切实尊重教师教学独创精神,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语文学习特点,对大学生成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学习需求给以特别关注,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肯定大学生在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方式活动中展现的个性化行为,留给他们较为宽松的探索思考空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沿着这一改革指向展开。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追求智育目标固然重要,但是脱离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无法促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倡导有效的语文综合性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学科知识要求范围,要敢于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问题,涉及科学、人文和自然、道德、艺术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促使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有效教学课堂中顺利实现。坚持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情境、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三、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依据这一目标展开,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科本位意识过偏,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苛求学科知识系统、训练系统的完整性,忽视大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要求,自我孤立,使教学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克服这些弊端,必须确立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教学理念,实行有效课堂教学。

就课堂教学功能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切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就课堂教学结构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仅确定必学和选学的内容,而且要求和鼓励教师开发利用课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科学梳理教学内容的横面联系,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机统一起来,深化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就课堂教学类型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出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具有开放性而富有活力。

就课堂教学实施而言,有效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倡导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将综合性学习有机融入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作者:黄丽 韦茂斌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第7篇

一、全面实施《行动计划》

以《行动计划》的实施作为全室的中心工作,遵循“规划设计、打好基础、全面动员、面上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认真抓好落实。

⒈认真规划。学校要围绕质量提升这一目标,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认真制定好行动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行动计划》的三个目标中,有效课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是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学校要立足校情,全面分析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际、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找准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确立目标,很好的修订本校实施方案。改进行动可以是以课堂为突破、学案为抓手、备课为载体,也可以是作业设计与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同时,要强化成果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明确成果目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好每学期的重点实施项目,分阶段、分步骤加以实施。

⒉抓好基础。以调研为手段,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不断规范,探索建立新型教学常规,为《行动计划》的推进打好基础。校级调研工作要正常有序开展,工作计划要及时报教研室备案。开展培训活动,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教学工作上,统一到质量提升上来。

⒊面上推进。一方面以建立新型教学常规为突破口,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把落实教学常规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另一方面要抓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重点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即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搞活研讨活动,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形成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在深化学科主体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学科间沟通与交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共同研讨,形成新型的教学共同体。

⒋点上突破。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加强常态课的改进与管理。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措施,有具体的成果和展示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系列教学研究活动:走进教材,各年级教师都要对教材内容系统学习,完整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科学处理教材;走进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研究,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与无效行为,因材施教,关注差异;走进课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优化教与学的方式;走进练习,改革学生作业内容和完成作业方式,拒绝惩罚性作业和无设计作业,重视发展性、实践性作业设计。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研究,每学期重点在1—2所学校组织现场会,同时其他各校也要进行一定规模和范围的成果展示活动,教研室将在教育局的安排下对各校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评选《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先进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三级调研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建立健全调研工作跟踪管理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研,督促改进。尝试开展培训式调研,重点指向学科课堂教学,将调研工作由诊断、评价功能逐步转向培训与指导,全面推行学科调研工作。

⒈区级调研。围绕优质高效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两个重点,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专项调研。立足于梳理经验、发现典型、查找问题、指导改进,在中小幼等不同层面的学校打造1-2个典型,同时对存在薄弱环节的学校进行指导。本学期区级调研工作中学(含高中)开展5-6次,小学3次,幼儿园3次。

⒉片级调研与互动。采取教学管理工作互查和校级联动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加强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要发挥片级调研工作在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中的作用,使各片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形成区域内新的教研合作机制。

⒊校级调研。充分认识校级调研工作在提高校本管理和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校级调研工作,按照调研工作开展的要求,围绕教学常规的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落实、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调研,做到规范教学行为与改进指导教学并重。每学期初,各校要制定好详细的校级调研方案,并报教研室备案,防止校级调研工作流于形式。

⒋学科调研。学科调研工作要能有效地发现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科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个学科都要整合学科中心组成员的力量,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作用,每个学期要开展1-2次学科调研工作,提炼学科工作的典型经验,梳理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学科管理,优化学科活动,落实学科常规,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不断强化常规管理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维护课程实施的严肃性,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为调研评价的重要依据。

⒉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召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修订《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试行)》,发挥《管理制度》正确的导向作用。加强校本化教学管理制度的研制,努力形成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特色。

⒊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一到两期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人员评课活动。按照教育局的工作意见,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课堂改革我先行”活动,每学期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带头上好一节公开课,做好一次专题讲座。

⒋评比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启动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工作,研究制定《丹徒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量化考核表》,在本学期开始评比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先进校。

四、切实加强研究工作

⒈课堂教学研究。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加强常态课管理,分学科研究制定常态课改进计划。要正确理解把握课堂教学结构“三个必须”提出的根本目的,全面推行“三个必须”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而有效的转变,同时,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形成校本化、学科化的教学特色。加强理科实验教学,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密切关注常态下的教师课堂行为:一是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清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节课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二是教师的科学指导。课堂教学中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指导;三是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怎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四是检测与反馈是否及时适当,有没有开展当堂检测;五是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剔除与矫正。每个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有效课堂专题研讨与展示活动。本学期将举行全区“有效课堂”专题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

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急需,也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自主学习既是学习方式,更是课程的目标;实施自主学习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段特点和个性差异;要特别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适性而教”,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围绕《丹徒区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区域课题开展研究,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准切入点,制定规划方案,开展案例研究,组织各种活动,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教学策略。教研室将组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讨活动以及论文、案例评比工作。

⒊使用优质教学资源的研究。加强使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实践和研究,搞活校际之间的联动研究。强化成果意识,重视资料积累,多出优秀案例和教学反思。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提高教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⒋加强学科建设。成立全区“中小学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形成区、片、校相互配合的教学研究体系。发挥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区级学科基地的作用,围绕优质高效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重点问题,制定好学科基地活动方案,定期开展好学科基地活动,使学科基地成为学科建设与学科质量提升的重要阵地,成为全区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

⒌课程建设。参与并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必须安排固定时间和教师认真组织实施,不断加以完善。加强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我室将在教学调研中关注学校课程计划执行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10月份,将组织开展中学校本课程方案评比活动。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⒈教研员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学科教研工作目标就是建设区域学科优秀教师群体、打造区域学科教研工作与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全面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教研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要有扎实的教研功力。开展争做优秀“研究员、教练员、指挥员”的主题教育活动,带头研究学科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研究教学管理,提高研究能力;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指导学科教学、指导教学管理,提升指导能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科学谋划学科发展,增强引领能力,为基层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教研员要坚持做到“八个一”,即每学期读好一本书,研究好一个围绕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常态课改进计划或者学科领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题,培养指导一名青年教师,开设一次专题培训讲座,开展一次高质量的学科调研,提炼一个学科课堂教学经验,蹲点一个学科教研组,建设好一个学科基地。努力把教研室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学术中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心、咨询和指导的服务中心。

⒉学科中心组成员队伍。完善学科中心组成员管理与活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和专题培训活动,发挥他们在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⒊骨干教师跟踪管理。组织开展好骨干教师“有效教学”评课活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在推行《行动计划》中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

⒋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研训结合,边研究边培训,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等方面加强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以发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扩大教师合作交流范围,构建新型教师发展平台,形成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重合作的研究氛围。组织开展教学论坛、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和比赛等专项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

加大质量监控的力度,组织开展好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分析工作,使围绕质量提升的监控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细致、准确。

⒈加大随机监控。立足常态,在各种形式的调研中加大随机监控力度,选择部分学科,根据教学进度和计划,围绕常态课教学目标,设计监控试题,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⒉组织好专题监控。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监控,在全区营造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完善工作措施,形成质量提升的工作机制。

⒊做好阶段性监控。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学业质量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准确了解学科教学现状,发挥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

加强测试质量监控结果的分析研究,在做好认真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教学管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指导的科学化水平。淡化监控的评价功能,强化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发挥网上阅卷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提高监控的科学性、准确性。

七、抓好高中教学工作

⒈认真规划。树立“高中三年一盘棋”的观念,在认真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好高中各个年级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抓好落实。

⒉开展调研。围绕集体备课、作业管理、讲评课效益等组织开展对高中的调研工作,了解高中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

⒊分学科开展高三复习观摩研讨活动,着重研究各学科指向高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市高三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

⒋认真组织开展好高三年级测试。加强考试过程管理,对考试进行客观统计分析,为各项工作提供指导的依据。

⒌加强高三命题研究。以暑期举办的高中语数外命题高级研修班为契机,加强命题工作指导,提高教师命题研究能力。

八、加强教科研管理指导

切实加强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和实效。

⒈成立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出台《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学科课题过程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就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申报评审、管理指导等提出明确的运作规范。

⒉强化学科课题研究的有效指导。建立学科课题过程资料跟踪管理制度,发挥教科研工作对学校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以区域自主学习、质量改进等课题为抓手,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选好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点上的学校,加强研究工作过程指导与管理。同时,各个学科要以学科基地为依托,确定自主学习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⒊完成各项教科研常规工作。按照计划做好课题的立项、申报、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级论文评比工作。

九、统筹协调各类教育

⒈职业教育。围绕课程改革,引导开展校本“主题式”研修活动,努力实现课程模式“企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课改促办学特色的突显,以课改促教学效益的提升。丰富活动载体,拓宽师生的视野,推进“名师工程”,扩大“双师型”和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改进技能教学方法和措施,推动学校技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落实阶段性目标,确保学生考工合格率。全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引导教师深入学习省厅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区教育局制定的《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镇江市综合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进度建议》。本学期将对其执行情况作专项调研,促使学校在教学过程管理、环节管理上做到精细化、长效化。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⒉幼儿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重围绕队伍建设、保教管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教研工作。要倡导学习,积极培育学习型组织,引导保教人员学习教育理论,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强化课程管理,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加大区级教研和园本教研的力度,帮助教师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开展课堂教学专项调研,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为教师搭建活动平台,锤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规范保教管理,优化一日活动,提高常态下幼儿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各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制订方案,预设研究成果,夯实研究过程,期末进行展示。

十、其他工作

在着重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珠心算实验研究、读书活动、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工作。

⒈开展好珠心算实验研究。把珠心算实验研究作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按照《珠心算实验研究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好相关活动,做好典型的培植与经验的推广工作,使全区珠心算实验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⒉继续推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各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创建“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亲近书本,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本学期将在各校“校园读书节”评比的基础上举行“丹徒区小学书香校园”表彰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开展“丹徒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

⒊做好第七轮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工作。按照大市第七轮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要求,做好区内相关学科基本功竞赛评比、选拔和指导工作。

⒋组织好专题教学研讨与评课活动。开展命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专项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和素养。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美术核心素养 素养培育

2014年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了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此后,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提出和意义

我们过去的教育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00年课程改革前的“双基”时期。第二时期是2000年到2015年的“三维”时期。第三时期是基于2014年由教育部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我国教育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偏重“技”的层面展开教学,在此之后则需要进入“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段解决它们。因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这也体现了美术教学将更好地造福于学生、造福于国家。

二、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为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和探究,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若干思考。

三、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1.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现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九本,它们分别对应高中美术课程设立的九个模块。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而今按规定开足美术课,尽心上好美术课,就是在行动上坚守了基础美术教育之阵地,贯彻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路线。

同时,每个模块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会有一些侧重。比如鉴赏模块,更侧重对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绘画模块在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块教学割裂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模块学习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优化对模块中单元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等同于教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合理搜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好地方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主动性,促成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学评价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模块特点,设置适切的评价机制与方式,使学生明晰对自我核心素养现状与不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亦不止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特色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以学校美术类社团、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涵盖的所有美术特色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发挥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同时,实时关注、引领、指导并应给予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发现、解决乃至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再培育。

3.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师生齐心地做好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这包含了指导与训练、沟通与鼓励、反思与总结等具体环节。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制订高效的竞赛辅导方案及策略,形成适切学生的辅导风格。

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美术教学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反思 创新

一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语文课很自由,可以经常看课外书;头疼的是课堂模式死板,没有新意。其实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是充满色彩与幻想的,但是因为其教学目标不好把握,因此语文变成了让学生哭笑不得的一门学科。往深处剖析,会发现这与语文教师反思不够的现状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课堂,让学生从此喜欢语文,喜欢探索语文的世界。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

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三、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语文的美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的深邃,在于它的包容。语文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探讨,总结的课程,是许多智慧结晶的融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初中时期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互动频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或者描画出自己心中月亮的形象,并向大家展示。接着让学生分组探讨“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比如人是靠双腿行走,小猫靠四只爪子行走,那么月亮是如何行走的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些学生善于学科穿插学习,可以结合物理和地理知识探讨问题。也有些学生善于寓情于景,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月亮足迹探索的乐趣。接下来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分配角色,集体发言。学生们在探讨与展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重视,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层次,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创新,改变对于语文教学的观念,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敬业精神,树立对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杨志强.简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

第11篇

【摘要】有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简单的技能教学”,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误解!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桌丰盛的佳肴,让人尝后有嚼头,有回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教法,变单一的信息技能培养为多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本文通过例举分析,提出实施这一转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乏味”变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不久前,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笔者上了一堂镇级信息技术公开课,课题为《小小宣传员》。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力求这堂课的教学能“大气”些,“灵气”些。活动顺利开展。课后,我进行反思,尽管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总觉得还欠缺些教学的“美”感,尤其是在引领生生互评各自完成的茶文化宣传演示文稿时,那种中国悠久的、灿烂的茶文化底蕴并没有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究其原因,是学生重视了技能的锻炼,现有的认知与教师对茶文化的引导之间未能产生和谐的共鸣。听课教师也多从技能落实方面评价我这堂课的教学。我寻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只是技能教学吗?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误解。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如同一桌丰盛的佳肴,让人尝后有嚼头,有回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更新教育观念,寻思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味”

估且不说非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已,就是好多信息技术教师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动动手,掌握些操作技能就行了。果真可以了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只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部分。诚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无可厚非,也必须去培养,但是不能将其片面化,绝对化。就拿《小小宣传员》的教学来说,如果只是给学生以技能训练,那就可以不用去上这堂课了,因为所涉及的信息技能学生都已学过,那么教材何以这样安排?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充分挖掘,细细品味。

我认为,要很好地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有效、高效,不妨转变一种教学思路,变“单一”、“乏味”的技能教授为“多方位”、“有味”的信息素养培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与人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2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味”

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法规,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是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落实教学任务的基础。教材中包含的信息有的是显性的,一眼就能看出,有的却是隐性的,需要我们仔细品读、深入钻研、用心体会,才能将其充分挖掘。隐性的信息不妨称其为“隐味”。以我上的公开课《小小宣传员》的教材为例,要求制作中国茶文化的宣传演示文稿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教材为什么要安排制作茶文化的宣传演示文稿,而非其它呢?琢磨琢磨,“隐味”就出来了,那是对学生的一次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在宣传幻灯片中结合家乡茶的宣传,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经过这样的“隐味”挖掘,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再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有一课——《端午节》,该课的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确定端午节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搜索资料、下载并管理资料。像这样主题性的学习任务,通常会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而这些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端午节的主题有“隐味”可寻,教材列举了几个可选的主题,包括: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等。我认为,教材中所列举的主题,教师自己可以先一个一个地寻找一遍,再让学生寻找,因为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能温故知新,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我是深有体会的。就拿端午节的起源来说,我们很自然地认为那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下,端午节的起源就不止一种说法了。那么,学生在进行这个主题的探究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锻炼。

人文熏陶、思维训练、品德塑造、情感培养等都是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隐味”。能否读出教材中的“隐味”,我认为这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之一。

3加强与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多味”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掀起一股,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也需要与其它学科整合。如何实现整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来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实现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样以《小小宣传员》的教学为例,其教学任务是使用演示文稿宣传中国的茶文化,它是信息技术与人文素养整合的一个实例。在宣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会要求学生注意幻灯片版面的布局、色彩的合理搭配、图片的正确摆放,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感。这自然与美术学科发生了联系。再有,给演示文稿配上优雅的音乐,则又与音乐进行了整合。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能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增添多种“味道”,使信息技术教学滋味十足。因此,我认为加强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的字、词、句、篇、人文意境,数学的科学、严谨,思维训练,英语轻松活泼的情境,美术的“美”感,音乐的律动,都能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举例来说,《查找动画学英语》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铺地砖》主要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编制古诗集》则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第12篇

一、研训目标和研训重点

研训目标:

以XX版《音乐课程标准》和《美术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根据市教研院、市教师教育院、区教育局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整体工作安排,以“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和音乐、美术学科质量监测为重点,努力提高艺术学科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训重点:1.鼓励和督促本组教师多外出学习和加强自身素养学习,,帮助基层教师转变观念,以“学本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推进课改深度研究。

2.以市美术特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市中小学书法特色课堂教学录相评比为活动为平台,鼓励我校教师观摩学习,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师施教能力。

3.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音乐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岗位提升培训活动,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个人研修和集体研讨相结合、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相结合,提高我校音乐美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音乐美术技能水平、课堂教学水平、课外辅导能力。

4.协助xx区教育工会组建xx区教师艺术团,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表演技能的水平,促进学科特色发展。

5.认真组织我校学生参加区级音乐教学质量抽测,及时了解我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

6.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实践,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全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做好艺术节学生辅导工作。

7.突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基地和平台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本学期主要围绕“区艺术节比赛”,“初三音乐美术中考”“区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建设年活动”、“区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区校本研训管理办法”、“区XX年上半年科研训工作的工作部署”、“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二)教研组层面:

1.举行开课研讨活动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研讨主题:艺术学科“;有效提问的艺术”教学模式

确保开课数量:

(1)90学分及区级以上且学习时间达2天以上的教师必须开课。

(2)参与师徒结对的新教师。

(以上两类教师如不开课,在期末目标考核中按一节同级别的公开课予以扣分。)

(3)自愿要求开课者。

(4)除以上三类教师外,部分教师在一学年内尽量要以随堂课、职称评比课等形式开课,但不享受公开课待遇。

每个教研组至少还要开出3次5节以上带有评课活动的公开课活动,技能类的备课组(体育、艺术信、综合、心理),每组至少开出2次2节以上。不完成的,优秀两组一票否决。

2.至少推荐一名教师参与校统一组织的先进教师经验交流会。

3.积极鼓励艺术组教师参与区级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4.及时组织本组教师参与区16学时集中培训。

5.鼓励本组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师业务评比活动,如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必须组织集体磨课活动,尽量发挥集体智慧,力争出精品。同时,及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上级相关的学生竞赛活动并组织相关辅导。

6.认真及时完成活动后的记录工作与宣传工作。所有的活动记录都统一填写在区中心统一印制的活页记录表,并提供相关原始材料。具体资料如下:月研训计划单,活页活动记录单、考勤单、相关书面资料(开课教师教案或理论学习讲稿等)、相关照片,单次活动一小本,学期内多次活动合并一大本并附以精美的封面。

7.做好严格的考勤工作,考勤采用出勤实名签到制,考勤结果与期末目标考核挂钩,与学科素养提升考核中的“校本研训”分挂钩。

8.举行特色学生素养活动

要求:发挥学科组教师自身优势;活动体现新课标精神,切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科素养;能形成活动模式,能有经验积淀,以慢慢成为本组今后学生固有的特色活动;活动有组织、有记录、有奖励,活动过程严谨,材料整理美观;全组教师与更多教师参与,气氛活跃;通讯报道及时跟上,努力形成轰动效应;每组每学年至少活动一次如艺术组开展艺术节的三独比赛,尽量选对内容与时间。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1.建立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对各项活动进行不定时地监督与评价,各学科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组长分工负责,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的研训活动,确保研训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