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劳动实践

小学生劳动实践

时间:2023-06-04 10:4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劳动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劳动实践

第1篇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普及,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在物质生活丰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观;自我认识

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是非标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成为了小学教学的核心。

一、加强德育教学,培养价值观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德育教学中,在明确告知学生正确、不正确,道德、不道德的是非标准时,同时还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好表现、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心理特征。比如说,告之他们要尊敬长辈,主动问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基础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表扬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尊自爱。还应当注意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在许多同学面前批评教训,避免产生自卑、害怕的心理。

二、参加实践,培养品质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来源。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行的有效手段。比如说,在树立小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学中,开展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必须的。然而现阶段,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具有丰厚的物资生活条件,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校园大扫除、清洁校园等劳动教学,并对劳动积极,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进行嘉奖和表扬,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积极者楷模,大力宣传小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力度,让小学生充分养成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培养公德

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自我反思。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举措。小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教学中,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改正在道德品质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开展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鉴定,小学生才能积极改变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德理念。

参考文献:

李通.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0).

第2篇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第3篇

有人将中国中小学生和美国学生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中国中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很扎实,劣势是创新和动手能力比较差。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就要深入地探讨一下。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能力差和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

我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其主体文化和思想观点都是注重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认为想要实现“治国平夭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由此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忽视自然科学,轻视动手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倾向,认为“君子远庖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认识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暗示我们美好生活不是来自于劳动,只要读书就可以了,而且动手劳动是可耻的,是下等人才干的事。这样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人的潜意识里,成为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旧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旧中国传统教育讲授的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讲课的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中,学生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僵化。在摇头晃脑地诵读中反复强化记忆,让统治者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深入到人们的骨血里去,变成思想上的自觉,这个教育过程不可谓不蛮横霸道,它对人思想的禁锢和改造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漫长的封建统治,人们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已经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了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的需求,这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原因。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与传统教育有关

这里所讲的传统教育是与现代教育相对的教育流派,专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后赖恩把原来的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5个阶段。19世纪后半叶流传甚广,对欧美教育有很多影响,20世纪初传人中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由于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缘故,曾经几乎一统天下,成为唯一指导思想。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动手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影响关注较少等等。这些思想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原因。

四、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关

传统教育的授课形式主要就是学校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典型的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它也越来越暴露出其缺点。

优越性: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3.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并兼用其他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3.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6.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7.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事情显而易见,班级授课制虽有很多优点,但它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各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教学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个原因。

五、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有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选择班级授课制,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班级授课制比较省时、省力、省钱。我国人口众多,多年经历战乱,底子薄,在温饱时期能通过班级授课制学习到一些知识、经验就已经不错了,对素质教育就考虑的比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2003年下发了《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为培养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然而,我国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受当地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巨大的差异,如:经济发达与边远贫困地区的差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异,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异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的因素,也有现代办学理念和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认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冲突。这些制约因素是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难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国家和时代要求我们克服困难,探索新的授课方式,使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国家提供大量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培养动手能力所需要的办学条件在学校教育实际中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的配备、物质器材的配置以及场地的建设。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动手劳动教育费时、费力、费钱的状况,提出的一个办法,让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的国家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一样有条件动动手,实际地直观地体验一下,而不是只在课堂上想象。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的这个愿望奔走、呼吁。

在教育中,必要的投入还是需要的,因为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产出,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不能穷孩子。

六、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家长观念有关

在高考指挥棒引领的大环境下,家长和学校全都不太重视动手能力培养,这是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因素。家长只重视中小学生的书本学习成绩,成绩好了,就万事大吉,动不动手、会不会干活都无所谓。学校也没有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虑,社会和家长都只重视高考成绩,那么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也就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本教学上来,表现在中小学生每天上学、考分、做试卷,学生一天除了作业就是考试,都成了做试卷的机器了。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劳动实践课教师,兼任老师受专业水平和精力限制上课走过场,劳动实践课的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挤占。

虽然中小学生对学习劳动实践课的兴趣很足,大多数的家长和学校也认识到劳动实践课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相当正面的影响和作用,但基于对高考成绩的追求,放弃了对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德育;小学;人格;品德;人生观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老师要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内容进行革新,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风浮夸,言行不一

通过一些媒体就可以看到,当前社会的小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对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行动却与此相背离,行为怪异。而且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能进行曲解,说出一番歪理。遇事逃避,在做了错事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去改正,而是想着如何去推脱责任[1]。

2.逆反心理乐

逆反心理严重也是当前小学生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家庭中,小学生和父母一言不合就会顶嘴。在学校里,小学生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有些学生甚至还敢当面和老师进行顶撞,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逆反心理非常重,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双重人格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对待老师和同学,礼貌有加,在劳动方面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面对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愿意做家务,不肯吃苦,懒惰自私,贪图安逸。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爱祖国教育

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爱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对祖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理曾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祖国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激发出来,要引导学生爱国歌、爱国徽、爱国旗、爱祖国。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适当渗透爱祖国教育,在小学生的行动上落实爱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2]。

2.爱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不仅能够让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各种能力。首先,小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从劳动观点教育着手,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次,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譬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农场进行参观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小学领导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捡垃圾活动,将爱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精神。

3.爱人民教育

学会爱人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在家和父母顶撞,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性格存在缺陷,还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到社会集体之中,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行为也会越来越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小学生性格未定型之前,小学老师要进行爱人民教育,对学生的叛逆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要尊重老师,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小学老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同学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最后,小学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譬如让学生回去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减轻妈妈的负担。或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学习。通过爱人民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等各个方面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老师要积极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爱祖国教育、爱劳动教育和爱人民教育的渗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1-15.

第5篇

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哪些素质呢?

(一)着眼于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孝知识少、社会经验贫乏的制约,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还很模糊,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学生特点和语文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实际,捕捉时机相机诱导,对他们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向学生分析提出:童第周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怎样?他是怎样刻苦学习的?这是为什么?借以揭示“为祖国争光”这一中心。其间结合国情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将来为建设我们可爱的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既有课文为事例,又能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了切身之感而不是接受空洞说教。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便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形成鲜明的个性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心理学认为,遗传素质只是为小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出生后的具体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他们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而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长辈宠爱等因素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我是家中小太阳”的心理,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妒忌、孤癖、唯我至上,但又有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等不健康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成长。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

例如,在教学《试航》一文时,向学生分析富尔顿在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坚持试验,并在人们讥诮、侮辱和嘲笑声中终于试验成功。并列举平时学生中害怕失败、害怕嘲笑的典型事例加以对照评析,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三)着眼于智能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

所谓智能不外乎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组合。知识是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是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前提。

而我们的教学中,还严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的观念。笔者做过这样一项小范围调查:对于学过的重点词语,全班30名学生默写解释正确率高达98%,而用这些词造句(或说话)正确率仅有30%左右。对于课后有明确要求的重点句义,所有学生都“出口成章”,且与教参书提供的参考同出一辙。而对于文中较简单的句子却不能解释。这一事实,虽存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反映出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索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谓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旧观念,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维,并尽量展示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而不仅仅注重思维的结果如何。

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创设这样的情境:“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吗?

你有什么感想吗?”面对学生思维的结论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为什么这样理解?”这无疑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才可称为真正的语文教学。因为它不只是交给学生知识,而且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能力,展示了思维的轨迹,最终使之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着眼于劳动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能培养儿童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品格。

而现在小学生中厌恶劳动,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者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学生连做值日也要家长代替。这不仅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而且也抑制了智力发展。

第6篇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挖掘的原则

1.合意性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设置,需要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在追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效益的基础上,按照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规律,更好地凸显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兴趣提升。如在我执教的《灌南河道水质调查》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调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灌河、盐河等河道,安排学生与家长、教师带领等方式进行河道水质的调查。通过开展调查活动,激发小学生综合实践学习与探究操作的能力,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水质健康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为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优化性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优化,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效益的优化、课程资源内容的优化。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与密切性,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目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主题需要入手,将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资源内容、教学方法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为依托,做好对现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有效地整合与创新,是激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效益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目标、使用方法、创新思路等方面进行整合。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挖掘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在开展关于劳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察不同种类的花卉等植物,帮助小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植物品种类型与生长习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对植物的认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周边的公园等观察植物的种类、特征,并安排学生做好记录。这两步完成以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或者与家长一起来种植某种喜欢的植物,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综合实践学习的魅力。

1.注重小学生的自主探究,传授活动开展的方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组织方式,安排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积极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探究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实现的。小学阶段的自主探究主要以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为目的。

2.依托社区来挖掘丰富的实践资源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设置,需要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在追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效益的基础上,按照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规律,更好地凸显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兴趣提升。社区资源作为小学生身边最常见、最便利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综合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水意识等。社区的广场、家庭、人文、物质环境都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教师要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为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提供多样化的素材。

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借助学生周边的现代生活设施,提升综合实践资源开发的生活化程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周边的超市,开展我的消费观等实践活动。在活动安排上,教师以安全为底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等一起去超市了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特点、超市的经营特点等。利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3.家校合力共促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分数的高低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本为劳动,本为劳动的教育能使人更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使劳动变得更光荣和美好。希望通过这些劳动评价,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是我们所关注的。

第8篇

一、关注童话教学情感目标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美好情感,如善良、勇敢、正直、坚持、诚信等,都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但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如何挖掘童话中的美好情感,对小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应关注童话教学情感目标,给小学生营造一种童话氛围,让小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抓住童话中的精彩句式,让小学生品童话中的美好情感,从童话的字里行间挖掘美好情感,激发童话美好情感,沉浸其中体验情感,继而引导小学生拓展延伸美好情感。

如,《小马过河》中,学生表演小马,老师扮演牛伯伯、小松鼠,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进行角色表演,精彩对话,通过对话中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调动小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好奇心,让小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小马的内心世界,自觉自愿地感受小马的经历。在教学中,围绕“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这一问题,师生之间展开精彩对话和表演,在课堂中增加情境再现要素,师生互动学习,逐渐揭示童话中蕴含的道理――敢于尝试,相信自己,利于小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并内化。

二、多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语文童话文本阅读,让小学生对童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童话文本是小学生想象力开发的沃土,是小学生想象力成长后结出的花朵,从发芽到花朵,再到果实,需要小学生在童话中汲取更多养分,通过阅读童话文本,激发小学生想象力。小学生通过对童话内容的阅读,对童话深层次内涵进行解读,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小学语文童话中,有着趣味性的游戏精神,是对儿童游戏的高度抽象,也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审美特点,融入游戏精神,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去认识、接受和内化,实现小学生独有的“快乐原则”。

如,《我是什么》童话教学中,围绕“落、打、飘”三个动词,师生一问一答精彩对话:

师:我变成小雨点是怎么下来的?

生:变成小水珠落下来的。

师:那我变成冰雹是怎么落下来的?

生:变成小硬球打下来。

师:我变成雪花是怎么下来的?

生:变成小花朵飘下来。

师:当我变成小雨点、冰雹、雪花r,是落下来、打下来和飘下来的。那么我们现在邀请三位同学上台,加上动作,表演一下。

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小学生通过在课堂的动作表演,活灵活现出落、打、飘,给小学生以画面感和即视感,小学生大胆想象,将童话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整个课堂都是有趣的,有效的。

三、恰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一种贴近小学生的文学作品,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承载着小学生的童年梦想,是小学生为之努力的天然精神食粮。通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给小学生营造一种“有品德的生活”,让小学生在童话学习氛围中,学习蕴涵着的品德知识,并在诠释童话的过程,践行良好品德行为,成就一种自然而然的“童话品德”教育,开启小学生对童话品德的初步认识,并在童话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养成良好品德。

第9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对话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06-02

在学术领域内,对话是反对话语霸权的有效形式,通过对话,让人们有更多看问题的视角。在教育领域内,“对话式教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① 具体到小学思想品德课上,采用对话式教学显得很有必要。如何在具体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实现对话教学?如何让这一教育理念在实际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深思的问题。

一 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现状

因为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所以受到了各个学科老师的青睐。有了对话教学的意识,相比之前的单方面的传授式教学,本身已是一个进步,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话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1.刻意追求师生对话,迷失教学目标

新课改更注重了师生对话式教学,并把这一教学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但是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对话的效果,却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节课热热闹闹,却没有实现教学的目标。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他们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导向,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课堂对话教学停留在形式化阶段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对话式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有些看似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和这一理念相距很远。如在“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更多的是“热爱劳动是什么”这个层面上。但为什么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层面的对话并没有完全展开。这种停留在表面化思考的对话,并不能启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3.课堂对话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众所周知,小学生处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他们并不具备理论层面思维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太多理论层面思维的习惯。如果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对话教学的主题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轨,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也不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们往往不能让学生们结合他们所熟悉的父母、同学等社会关系来发表想法,而是要学生谈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在这些主题方面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这种“舍近取远”的讨论,往往会造成“冷场”。

二 改善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它的教学目标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把握了这一核心的理念,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

1.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硬件环境

改变传统的桌椅摆放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都整齐地排着,而老师则在三尺讲台之上。这种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方法不适用于对话式教学。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形式一定的心理压力,对话也不是平等性的,有的性格内向的小学生甚至不敢说话,更谈不上对话了。教师不妨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们的身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和他们交流,这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或可以把桌椅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排成圆形,老师在中间,同学们环绕四周,从而畅所欲言。这种桌椅摆放方式也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国外接轨的新形式。

2.建构学生合作关系

我们知道,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在对话中,往往显得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不足,但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的交流却很活跃。教师不妨让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自己则更多地聆听和提示。如在关于“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谈自己在家做过的家务活,教师及时在一边做出引导。

3.所有对话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都有限,所以思想品德对话教学的话题一定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话可说,不会陷入尴尬局面。如在“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教学中,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是如何尊敬老人的。切忌让小学生谈他们所不熟知的生活,造成假、大、空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面。

三 结束语

对话式教学还是一种发展中的教育理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从而让小学思想品德课走向真正的对话。

注 释

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新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结构,使新课程呈现一大亮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反弹现象,再次出现可有可无的现象。有的即使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按照学科教学方式,一节一节地传授,根本无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理念要求。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并提出几点理性思考,为同仁们提供参考。

一、注重活动主题的选题

l.选题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主题,就没有活动目标,从而失去活动方向和意义。因此,指导教师一定要重视主题选择,并指导小学生制订具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方案。那么,活动主题如何选择与确定呢?首要问题是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心理期盼。在选择与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角色要有一个正确定位,即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合作者及活动的评价者,避免独霸课程、传授知识现象[1]。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不讲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理心理不成熟的限制,缺乏正确分析与判断能力,使主题选择与确定往往只是为了高兴、快乐而忽视活动意义,从而失去活动价值。所以必须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愿望、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学前幼儿的许多特点,他们仍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他们对走出课堂,到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究充满兴趣。他们的思维虽然正处于发展时期,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生活经验很少。因此,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时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及相应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我有意在小学生与各科任教师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我做了一次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都想为老师做点什么,经大家讨论,为老师制作“教师节卡片”是既经济又实惠的。于是,学生都行动起来,动手设计图案、形状,并写上想说的话,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评,看看谁的贺卡最漂亮、最有创意、最有内涵。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为小学生思维创新提供了空间。

2.把乡土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他们无法从课堂中获得生活技能与体验,“学用脱节”问题随之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乡土教育作为主题研究。

家乡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周围许多山川、河流、特产、名胜等可以作为他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长白山博览城》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长白山博览城的人文景观,领略建构的独特之美,感受到长白山的特有文化,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与文本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纸上谈兵”,名存实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具体任务,达到目的。

在进行《小学生一日常规》综合实践活动前,引导小学生先学习文本,加深理解。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访问、调查、观察等方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展示,交流分享,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科学评价,强化实践效果

首先,增强综合实践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根据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都进行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更多信息资料,相互间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如小学生谈活动体会时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其次,从小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不断修改调整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予小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开放性实践活动可以走进社区、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

四、体现多元化

1.运用网络资源,让教师备课动态化。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生课程,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确立主题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主题应蕴藏于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处于不断生成状态,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基于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应资料,在网络中不断丰富自己。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主题,然后设计活动方案,最后师生分享体验。由此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思路:恰当选题、制订方案、过程体验、交流成果。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教师整理主题方案汇编成册,制作活页教案。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中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操作性,逐步实现由“传统教案”向“活页教”的过渡。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在不同领域发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

2.整合校本教材,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丰富情感体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发展。

3.部门统一联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开学初,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联动。教导处重点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规范小学生的“三姿”,作业整洁度,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大队部重点带领综合实践教师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祭先烈、参观消防队、慰问孤寡老人等,总务处利用学校综合实践劳动基地,教给学生挖地、种植、收获等劳动常识。这样多方齐抓共管,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及指导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方法,促进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健全领导班子、加强统一管理健全的领导班子为有效地开展寒假活动提供有力的保证.统一管理是扎实落实各项活动的基石,学校成立以滕校长为组长的暑假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年级组长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深化素质教育为了抓好落实.我校按照上级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1.2010年暑假35岁(含35岁)以下教师制定出长期(3-5年)的读书计划,利用暑假期间读两本书籍,其中《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必读,另一本自选,写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2.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构思编排“经典诵读”节目,开学后,各年级教师进行展示。

三、加强体验教育,深化生活教育,促进养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假期是开展体验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大好时机.学校将拓展体验教育层面,开展生活教育,注重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社区实践要成立自主社区实践小队: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居住区域,成立社区实践小队,安排队长组织开展活动,就近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和公益活动,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社区环境、净化社区文明、体验社区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开学后,1——2年级各中队收齐社区实践活动表,装订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班级填写开学后的);3年级各少先队员在家庭作业单上总结社区实践活动情况,班主任统一装订叫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社区实践活动总结,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2、家务承包假期,各少先队员进行家务承包,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各队员在家务劳动中承包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坚持每天做。开学后一周内,每班评选出5名“班级家务承包之星”并把名单电子稿发送ftp“政教处文件夹”内“成长记录文件夹”。4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在稿纸上誊写自己的感受,开学后,班主任收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家务承包感悟,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3、动手操作(1)手抄报制作

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普法”为主题的手抄报;5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科学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书写认真,配图精美。开学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装订成册,交政教处。(2)手工制作与科技制作1——3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制作一件手工作品;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进行科技发明小创造,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开学后,每班评选出2份优秀作品,注明班级姓名上交政教处。〖作品要注明班级和姓名(班级为开学后的)〗(3)科技论文与科学实践5年级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展示和竞赛活动,开学后每班交5篇科技论文,5份科学实践活动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同时上交电子稿,电子稿命名方式为:班级、姓名、题目。

4、学生读书活动

(1)活动主题阅读促进文明;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

(2)活动内容(一)举办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以“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为主题,写读后感和从身边的人与事中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创新。(二)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朝阳读书计划”、争创“图书使用示范学校”、农村小学“爱心书屋”建设、“中华诵”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充分享受读书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请语文教师根据学校经典诵读篇目和潍城区经典诵读篇目布置学生诵读。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遴选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见附件见ftp:教导处:暑假读书活动计划文件夹中),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除省组委会推荐的阅读书目外,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朝阳读书计划”推荐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思想性强、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

(3)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一)工作程序。此次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各开发区文教局(教管中心)和有关市直学校逐级组织初选、初赛,市教育局组织复赛,并择优报省,参加全省决赛。

(二)时间安排。7至8月份,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积极撰写征文。9月3日前,以学校为单位遴选优秀征文电子版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区教育局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征文,并择优报市。9月1日语文教师收征文包括电子稿,并按要求填写推荐表,9月2日上交教导处。

(三)报送要求。

(1)参赛作品内容要紧扣主题,题目自定,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3000字;

(2)征文中不能出现作者信息,作者信息以各学校上报的《推荐表》(见附件)为准;

(3)征文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评资格,并对所在学校通报批评;

(4)征文电子稿保存为.doc格式,以征文题目作为文件名。

(5)排版要求:题目居中,二号黑体;正文四号宋体,单倍行距;A4纸张;页边距上、下、左、右:3厘米;页眉,页脚:1.5厘米;页码位于页脚居中排列。

(6)报送数量:各城区中学每校5篇,乡镇初中、城区小学每校4篇,乡镇小学每校3篇,以学校为单位连同《推荐表》(电子稿),一并于9月3日前发至@。各学校要全员发动学生参与,并在校内评选出等次,根据数量择优上报区教育局普教科。

(7)表彰奖励经典诵读、演讲与征文比赛将分别评选出区级

一、

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评出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市级评选。班主任鼓励学生利用暑假,积极参加以上布置的各种综合实践,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作品的自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假期注意事项

1、班主任在放假前要做好假期安全教育,与学生签定《安全公约》,教育学生要有计划地完成寒假作业,不搞突击。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假期不自己到河里、水库、游泳池游泳,不进网吧、游戏厅,做到防火、防电、防坏人、防雷电,遵纪守法。假期内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传染病的发生,确保身体健康。新晨:

第12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思品课堂;渗透

当前,“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的应用效果不佳。无论是学校,还是思品教师亦或是小学生都普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对“体验式”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此背景下,从多维度研究小学思品教学俨然成为小学思品教学研究者青睐的课题。

一、小学思品课堂上“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为了树立所谓的“好口碑”以及迎合家长的要求,办学理念存在偏差,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观念守旧,仍是尊崇“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对情感体验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同时,新形势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很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内容,部分教师对此理解不到位不透彻,对学生“放任自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无法有效的吸收思想品德知识的问题。最后,从学生层面来看,受学校教师和家长追求高分数等方面原因的影响,部分小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浪费时间,收获的理论知识较少,因而从内心排斥“体验式”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进一步渗透策略

(一)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程度

1.学校要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学校要端正过分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态度,向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传播“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另外,学校要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搭建平台。例如,学校可以为小学生设立小老师、小门卫、小值周生等工作岗位,通过小学生对讲课、站岗和维持秩序的亲身体验,明白尊敬师长、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同学的道理,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的本领,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学生要端正态度,重视“体验式”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投入。因此,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为其提供情绪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不能以选择为理由离开课堂中的团体,更不能湮没于其中,而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份子,要以团体为重,用提供意见的方式给予团体不同角度的价值经验。

(二)高效利用思品课堂,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

1.开展角色体验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高度重视角色体验活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以三年级下册的《我的劳动感受》为例,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扮演医生、警察、护士、农民等角色,通过治病救人、维护治安、照顾病人、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展开,引导小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结束之后表达自己的角色感受,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以及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角色体验活动能够引导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层层递进,增加角色学习,扩展生活知觉,最终促进行为的弹性和适应性。

2.开展情境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他们往往只有在亲身尝试和体验之后才会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小学思品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教材设计的主旨和内涵。以小学三年级的思品课《我不耍赖皮》为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从而能够在社会性活动中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在学习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游戏中的两个人,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日后的游戏活动、学校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切不可像游戏中的两个人一样。通过此种情境体验活动,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之前,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到家乡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参观,并在课堂上播放家乡多年前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指出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

3.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好玩爱动,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小学思品教师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基于这一现实,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思品课堂,争取最大程度的深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通过调节情感,利用多种手段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另外,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体验,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讲授《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成长的照片,要求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向其他同学讲述拍摄照片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通过学生的点滴回忆,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父母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此,作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通过此种情感体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展“体验式”教学

1.增加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课堂明理,课外导行。一方面,小学思品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小学生生性活泼,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向往室外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都要求思品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教师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增进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春天的种植》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小学生到校园的某个角落里种植小树,每过半个月就带领学生到小树前观察其生长状况,并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其记录下来。通过整个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不光是人和动物有生命,花花草草也有生命。因此,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关爱身边的花、草、树木等小生命,不要去破坏其生长。通过思品教师带领小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实践,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增加创造体验活动

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小学思品教师应该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和课堂的具体实施阶段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等具体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展开联想,获得新的信息和感觉,产生创造的欲望,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创造的目的。以三年级下册的《我是教室美容师》为例,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情趣。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装饰的很漂亮的教室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们利用提前准备好的装饰材料装点教室。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解读和分析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其中“体验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成为研究教育教学较为理想的渠道选择。具体来说,从学校层面看,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从小学思品教师层面看,要高效利用教学课堂,通过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培养学生的攻守操作能力,通过增加实践体验活动以及创造体验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悟;从小学生层面看,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重视“体验式”学习。最后,期待在未来的几年内,“体验式”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