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时间:2023-06-04 10:4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8-01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女性就业难是世界性问题。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笔者以沈阳某高校本科应届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问卷回收率为89.33%。问卷问题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内容。本次调查从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出发,了解了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促进女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了参考。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1.个人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76.2%的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在被问及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时,有73.1%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服从调剂”或“父母/老师选的专业”。这表明女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待提升。

在校学习情况内容相关的问卷显示,69.4%的女大学生获得过奖学金;65.67%的女大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其他语种同级别考试;50.75%的女大学生通过了大学外语六级考试或其他语种同级别考试。这表明在校学习成绩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并没有直接帮助。

调查问卷显示,在校女大学生倾向于在毕业后到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银行等稳定单位工作。她们认为个人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9%的女大学生为党员,24.63%的女大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获得的就业机会多。

2.学校因素

本次参与调研的女大学生都来自本科二批高校。调查问卷显示,88.8%的女大学生认为本校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层次低于同城“985”“211”高校。

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在被问及“学校开展具体就业工作的人”时,所有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辅导员”。在被问及“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有哪些”(多选题)时,9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思想教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只有7.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求职能力培养”。这反映出目前高校过于依赖辅导员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思想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没有对女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女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女大学生缺乏实际求职能力,不能准确把握就业机会,因此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难。

3.社会因素

在被问及“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性别差异待遇”时,88.06%的女生选择了“是”。女性自身生理条件决定了女性在体力、精力方面无法与同龄男性相比。而且女性孕期、产期、哺乳期均无法正常全身心投入工作,期间的工资福利皆由用人单位承担,无形之中增加了用工成本。目前社会法律的缺陷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女大学生应抛开以往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偏差,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容面对就业竞争。

二是全面提高自身素|和专业技能。女大学生应在保持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三是政府应完善落实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性别歧视,完善平等就业制度保障。

四是高校应健全自身就业服务能力。高校应摒弃以往过于依靠辅导员来抓就业的工作模式,真正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健全自身就业服务能力,从而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前言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此后,最难就业季的话题日益引人关注。从数字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到了大众化的阶段。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但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精英化就业的瓦解,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将没有可能如刚恢复高考时的毕业生那样备受市场青睐,“机关、企事业单位抢着要”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众多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不得不面临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源自西方,指的是高等教育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转变为培养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不同行业专业人才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具体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1]其中,“量”指的是高等院校的实际入学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质”则包含了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及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各种变化情况。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2001年~2015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2001年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待业人数也随之逐年上升。就业方面,实际就业率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而通过对大量即将毕业大学生的调查走访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忧心忡忡的表示,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情况表示“不太乐观”,甚至是“很担心”。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说法并不新鲜,大学生就业难是近些年国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现在越来越厉害,四处求职、求职无门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而大学生们找工作的心态越来焦虑。[2]2014年的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5年统计数据已超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们现在深陷就业难题中。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如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正确。很多学生都热衷于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等地区就业,于是在毕业之后便“扎堆儿”到大城市、大企业寻找工作机会,并渴望高福利待遇。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尤其对一些自我期许过高,但综合实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而言,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为此,为减少就业困难的出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十分重要。高校要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帮助其做好对自身就业竞争实力的客观认识,并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实现在更广的领域就业。要引导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就业现状,扭转陈旧的就业观念。

2、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

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注重学生平时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而且时刻关注学生求职进展情况。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和企业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扣市场行情进行专业设置。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毕业前夕,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那些就业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予以重视,并指派专门的教师等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对赴外地用人单位应聘的学生,学校专门组织考前培训,并安排带队教师统一组织前往。并广泛邀请就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举办就业报告会,通过其就业历程和就业经验的现身说法,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氛围。

3、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校园、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互为补充的市场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双选平台,切实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在全面利用常规宣传途径的同时,招生就业处启动大学生就业报刊进公寓、就业信息进班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等服务项目,快捷便利地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覆盖面,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无缝对接。为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登记,还可以通过人社、教育、院校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充分完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切实澄清未就业毕业生底数,为需要就业帮助的毕业生健全实名登记数据库。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将向毕业生敞开大门,随时登记、确保毕业生实名登记内容不漏项、无错项,以便开展后续就业服务。

4、加强就业政策扶持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还需要积极的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例如,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并对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等给予一定的求职补贴,离校前全部发放到位。各地区也可以按照本地无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更好的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5、加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扶持力度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一味的在走就业这条路,却忽视了自我创业的重要性。其实,学生并不需要把进入职场做为唯一选项,也可以积极的选择自己创业寻求发展。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还要注意积极鼓励和扶持其创业。在校期间,高校即可通过发放政策性文件、现场面对面解说的方式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创业趋势,帮助其开拓就业视野、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开展各种创业培训项目,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行动”,提高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支持更多大学生走上成功创业道路,举办创业培训讲习所、创业模拟练实招等创业培训板块系列活动。各地区也要积极的健全大学生创业服务,通过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一站式服务”以及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十分明显的就业困难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大学生本身以及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息息相关。通过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积极的从多方面出发,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竞争水平,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服务工作等,以实现大学生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育琛,武毅英.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再审视——基于对某省两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4(6)1-6.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39-02

1 引言

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就业出现危机,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人群,如中学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不同程度上打击了人们投资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就业问题一直都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就业不仅是他们学习的目的,也是回报社会的方式;既是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又是我国所有就业问题中战略性发展的核心问题。[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各级就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的,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如果失业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这一问题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目前社会上存在大批高知识储备、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新失业群体,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引起了社会的不安,这种状况告诉我们必须采取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特殊的政策来作保障。通过对现有就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现有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影响分析,来探求全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好于文科类毕业生。其中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医药学等专业不论从薪酬看,还是从需求量看,就业形势较好,而文秘、法律、艺术设计、会计学、历史等专业,相对就业较困难。一些综合类,如市场营销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大,但毕业生往往又不爱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之前就业率、薪酬一向较好的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专业冈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率直线下滑。

2.2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2)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这就造成了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人战愈演愈烈。

3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3.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我国的产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国家一直对国有大公司、大企业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企业,大都足重工业,从事资金密集型经济活动,比如建铁路、机场等等。这些行业,投资巨大,但带动的就业相对有限。而真正吸纳劳动力的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融资闲难,获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相当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发展壮大,不能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与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国有大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3.2高等教育系统的因素

从高校角度看,当前的研究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就业指导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就业指导薄弱、就业信息提供不足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产业发展的不适。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专业设置陈旧,课程内容老化,导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错位。[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入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

3.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个体的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差位,像大学生就业能力低、毕业生对薪酬期望过高、盲目扎堆大城市等。同时,就业难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结果,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源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再就是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正确,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4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4.1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片面追逐经济效益,我们采取的是“高投资、高增跃、低就业”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三峰叠加”就业问题的到来,我们必须变经济发展道路为“高投资、高增长、高就业”的模式,在保证经济以较高水平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降低劳动参与率,使就业弹性系数恢复到改革初期的较高水平。努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根本源泉。

4.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动向。近年来,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为创业大学生通过低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提供创业资金。对参加各类创业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其培训费纳入政府补贴渠道;凡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3]毕业生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毕业生创办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对其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

4.3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取消户口限制。有研究认为,相关的人事制度阻碍了大学生流动,缩小了大学生择业范围。要改革人事制度。在短期中,政府应取消户口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塑造市场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大范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治本之策。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的学者研究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制度,从法律保障、政策指导、专门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考察了国外的就业环境,并指出其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4.4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去西部、基层就业。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丰义新农村的行列中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角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因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等教育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要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5 结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不仅意味着数量的提升,关键是就业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树立大众化时期的就业观念。就业问题打破了人们长期保持的大学生“就业精英化”期望,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实现就业观念和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降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高校及个人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斌.问题与消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8):26—28.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问题分析 原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讲,大学生应该是走在这个时代的前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那么大学生从一个学校人走向社会变成再一名合格的企业人。从自身的思想,心态,说话上成功的转变,要尽量的减少自己少走人生的弯路,尽快地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能够顺利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却是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一大严峻问题。由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和企业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念与价值观体现,企业人是直接面临社会的残酷形势和激烈竞争性,大学生还在充满美好理想的环境下生活。而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是人生路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职能角色转变,能否实现顺利的转变将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很大的影响。企业人与学校人有很大的本质区别,存在不同的结果导向,这就要求现在的大学生从在学校里面的思想,行为和心态上摆脱校园这张温床的环境和观念,迅速地与企业连起来,融入到企业生活之中,努力的寻找自己与企业的契合点。当我们试着从微观的层面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时候,本着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就不难的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1大学生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一般高职院校专业学习3年一个周期,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远远高于这个速度,不少大学生仍持有“大学就是天堂”的想法,在大学生活中,沉迷游戏、玩乐、享受,忘却了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年下来,肚子里“货”就很少了,结果导致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处于不利的位置。

2大学生把握信息不对称,找合适工作难

我国高职院校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岗人才”不足,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教育和人才需求上严重脱节。这使得大学生,招生时是热门专业,分配时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冷门学生。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明显理解时事和政策的关注程度有限,对于企业的招工信息不敏感,使得“就业更难。

3大学生期望过高,流向扎堆

目前,大学生毕业的平均工资在1500元左右,在期望上,很多大学生要求3000-4000元,同时也有很多期盼一出来就拿十万年薪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就有抗拒工作的想法。就流向上看,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去考公务员、选调生,进国企,而结果是进的人很少,反而错失了更多的良好就业机会;就地区上看,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去一线城市,“蚁族”问题凸显,而相对有需要的中小城市,却没有足够的人才,大多数毕业生跻身一线城市。这都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化。

4大学生心态不稳,比较浮躁,责任感不强

功利主义在大学盛行,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就不能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工作中,又觉得工资少,心态不平衡,抱怨心态盛行,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自身素质、心态没有及时从学校人调整过来,结果导致自己工作岗位频繁的跳动。

5处理人际关系经验不足

除了要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之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上经验不足,所谓“出身牛犊不怕虎”使得与上司和周围同事关系不融洽。

诸如此上,大学生就业难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在大学生就业中也可以采取能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帮企业解决了招工难的困扰。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2]黄劲宝.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高校探索,2007.?

[3]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010.?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

[5]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2010.?

[6]蔡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上)[J].理工高教研究,2002.

[7]王燕,吴文娟,周晓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8]范萍.浅谈“80”后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恩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

第5篇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破纪录的727万,就业总量空前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去年的“最难就业年”到如今的“更难就业季”,毕业生数量几乎被拔高成判断就业形势的“最高准绳”。中国社会调查所(SSCI)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中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充满信心。其实,仔细分析后不难得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难找、一岗难求。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择业过于理想化,缺乏正确定位。一边是大量毕业生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争抢有限的就业岗位,焦头烂额;一边是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对大学生人才望眼欲穿,门可罗雀。在毕业生择业观上,部分大学生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常常自视甚高,不愿从事基层性、基础性工作,设立过高的预期底线,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理想化、盲从化等特点,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阶段目标。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从而被动、消极就业甚至不就业,反映了毕业生择业心理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的现象。因此,抛开就业市场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味强调“最难就业季”,只会给求职者带来焦虑感和挫败感,甚至误导部分大学生的求职心态。以“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为表征的毕业生理想化择业观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已成客观存在。

2.大学生求职停留表面化,缺乏人职匹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无不希望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放在合适的岗位。在招聘需求上,通常会从专业基础、沟通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提出诸多要求。然而在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的今天,部分学生盲目看重薪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自我意识突出,出现个人主义趋向,忽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将物质待遇标准视为就业唯一标准。毕业生在物质上希望生活过得舒心、富足,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理想观念却比较淡薄,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大学生责任感不太强,信念不够坚定,跳槽现象频发。不仅如此,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同学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他们往往寻找热门职业,报考人数越多,对那些职业的渴求就越大,从而忽视了对自身情况和特长的分析,使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高校毕业生工作中的相应对策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的调适,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树立科学就业观和恰当的期望值。就业的期望值不能过高或过低,要根据自身实际来设定。可以在就业课老师的指导下分别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完成,并根据变化调整不同阶段的目标。鼓励学生努力拓宽视野、知识面,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大学生既有追求富足物质方面的需要,同时也应有精神方面的更高的追求。当今大学生已无衣食之忧,但是很多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充实。相反,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心态比较浮躁,片面地追求极端的物质条件,导致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以及功利化倾向。假如大学生都能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那么也能大大缓解就业难题。

2.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求职竞争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常包括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毕业生,适应社会快、发展潜力大。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周边知识,并善于积累、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对企业的认知,多多参加各种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通过主动接触企业,令自己更加“职业”起来。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模拟面试、创业课堂、就业讲座等,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个人潜能,提升自信心。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是真正最有能力、有潜力创造成长型企业的群体,而且自主创业这种更能体现创新精神的行为,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发展壮大的基因和根基。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将自己兴趣和梦想结合在一起,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毕业后自身就业问题,而且创办的公司还为社会产生新的岗位,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总之,当代大学生应该调整好自身心态,综合分析自身能力、综合素质及所学专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大学生经常自我定位是社会的精英,应该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承担“修身平天下”的重要职责,最差也要成为企业白领,坐在企业的豪华办公室里,担当着重要职位。

(2)固化的就业择业观念。据相关数据统计,80.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甚至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中也有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大学生就业往往向经济发达的繁华大都市聚集,总想环境好一些、待遇高一些,城市大一些。

2.高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现在我们的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建立一个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平台,以达成毕业生扩大就业率及企业招到合适大学毕业生的双赢局面。另外,当前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高考指南”都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新闻学等列为“热门专业”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却不包括以上几个专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已在慢慢向市场需求靠拢,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仍导致有不少专业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而且,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不少用人单位招募员工已达到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标准,这也是促使更多的毕业生不得不投身于“考研”一族。

二、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实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和竞争意识

大学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大学生应当有“高等教育投资也是风险投资”的观念。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实干精神,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通行证”,交了高额的学费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职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进入大学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在四年后可能就不热门了。因而,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职业实践,面对的都将是激烈竞争的环境。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读大学的投入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每个学生的职业选择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而竞争求胜的根本在于个人的综合实力。其次,大学生应当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期望值过高,既可能产生择业的挫折感,又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而合理的职业期望就是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

高校应着力提高人才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认真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层次,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优势,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就业网络

第7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关注度越发高涨。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超常规发展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问题,更是关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综合性问题。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才供需失衡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社会人才需求比例失调成为主要的原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景气,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缩减,从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大减少。各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减少对人才的吸取,甚至许多单位取消招聘计划。然而高校每年对大学生的年毕业生人数招收人数却是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毕业人数也就随之增加,是就业形势也就愈加严峻。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00万,十年后的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00多万,2014年毕业人数甚至突破700万,2015年相比14年又增长20万之多。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人数逐年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2.用人单位不合理的人才选择标准

(1)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校。社会和用人单位错误的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毕业的学校名气,导致非985、211工程这样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就业难,三本难于二本,二本难于一本成为毕业生亲身感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知识和能力两者并不能等同。用人单位注重以高学历为中心的做法,使得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脱颖而出。

(2)对经验的设置。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节约人才培养成本,缩短用人培训时间,加速上岗进度,对引进人才自身所带的经验要求就颇高。这一条要求就成为毕业生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我国很多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虽然设置实验实训课程,但远不能形成很好的实际工作经验。

(3)用人单位对性别区分。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导很多单位不愿意主动去招收女性。招聘单位认为女生对于她们的工作岗位来说会有一定损失。女性带薪休假的特权,让用人单位认为她们可能在某些关键时刻掉链子,因此对于男生的几率就大,对于一些女生来说就显得不公平了,减少了她们找一份好工作的几率。这种性别的歧视会进一步增加女生的就业难度。

3.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障碍

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和企业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人才分布也出现较大的区别。大量的毕业生涌往一线发达城市,出现多人抢一岗,相对与此,发展中城市和偏远地区就出现多岗空无一人的情况。加之就业信息不畅,导致很多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就这样白白丧失。

4.大学生自身问题

(1)缺乏担当。现在的毕业生几乎都是90、95后的一代,在家是独宠的一代,心理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责任感,缺乏担当。学无所成,怨学校;考试挂科,怨老师;犯错受罚,怨制度;孤立无援,怨父母;就业困难,怨时代。这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从来只有责怪,没有反思,这样的处事,让用人单位又如何敢聘之用之呢?学生退化的不仅仅是责任感,更是最基本的生存本领。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只是盲目的跟着大众走。别人认为热门的行业也就跟着别人的路线走,丝毫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认为只要是大学毕业,就应该走在前端,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对于单位的性质、行政的级别和规模、中心的地理位置及待遇等等对于毕业生及家长显得尤为重要。正是这些想去大城市到好的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取向。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1.增加就业岗位

针对每年不断增加的就业人数,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从而扩大用人比例。劳动力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与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的数量,工作岗位的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因此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2.调整高校结构,提高教师水平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高校只管招揽和教育,不管就业这样的方法就显得行不通了。高校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高校学科的结构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及时的调整,切实实行产学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社会需求招收专业学生,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减少或者不招生。与此同时,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不能将知识局限在课本上、课堂上。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拒绝培养眼高手低的非应用型人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刻不容缓。要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培养就业意识,时刻保持就业理念,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

在形成就业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高校将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想结合,设置相应的就创业指导机构,给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和帮助。使学生不会因为就业或其他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3.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高校毕业生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就业群体,在就业群体中应该是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就业单位应该给与更多的机会。同时,企业单位应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高校可以定向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上岗的时间,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4.学生自身的改变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跟风求职,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的,要正确并准确的进行自我剖析,发现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从而在求职的过程中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将高收入作为唯一的指标,要高瞻远瞩,做好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除此以外,高校毕业生应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准备。

(2)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所以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个方面的能力。

(3)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拒绝眼高手低的毕业生。正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多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利用假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后期的职业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和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适当解决,使得学生力量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的释放,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娄玉华,赵鹏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第8篇

关键词:中日大学生;就业;自我同一性;间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56-03

目前,我国有超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毕业就面临失业”问题受到每个家庭甚至共和国总理的高度关注。2009年,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过后,又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社会状况日益严峻,大学生将面临下一个“逝去的10年”,更加难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和日本社会发展状况迥异,但两国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愿景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实质是大学生自我定位与社会定位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大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自身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两国教育界面临空前压力。中日两国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自我定位,能否达到自我同一性,是两国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国发展前景的重要决定因素。按照“认识论”原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以自我认知为起点的,所以,采用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最为有效。

一、民营经济宪法政策地位的基本认识

现行教育体制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而人力资源市场便会以一个更低的劳务报价解决,甚至零报价(失业)。从形式上看,这样一个边际问题,可以以经济学做答,但答案并不完美。不计报酬只求工作,那么天下间有数之不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改善生活,核心问题还是“工作能换取多少报酬”?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如果社会提供的工作报酬使大学生难以“安生立命”,甚至不能收回教育成本,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大学生,未免难辞其咎。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每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目标的个体来讲,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理论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自我同一性(Identity Pattern Scale)是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我同一性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由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个层面构成:个人同一性,即自我(self)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个体表现出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体系;作为环境“镜像”层面的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反应了青春期人格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当人进入到成年之后,能认同自己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能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同一性(或称为心理社会同一感)。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转折点,即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年人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它是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推而广之,引导自我目标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个体对于社会及环境的协同。为此,就以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浅析达到自我同一性的要件。

二、民营经济刑事法制的现状考查

(一)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分别从日本弘前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随机抽取在校生287名(男生134名,女生153名)和256名(男生129名,女生127名)。发放问卷共543份,回收有效问卷528份,回收率为97.24%。其中,日本男生130名,女生149名;中国男生127名,女生122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日本弘前大学教育学部吉田比吕子教授与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访问学者何宁共同编制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卷。该问卷由社会同一性和个人同一性两部分组成,包括社会责任、社会期望值、人际关系、环境影响、朋友因素、自我感受等共30个影响因子。经检验分析,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适合于对中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评定。之后的数理分析是有效的学生自我目标评价认知和控制的 “导测量”工具。

(三)研究程序

首先,选取有效认知指标体系;其次,进行对照研究;最后,进行实证检验。由日中两位老师分别担任测试员,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验时间为45分钟。全部数据均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在这个系统支持下,目标的逻辑起点可以提前到对学生原有需求倾向进行个性化分类,评价主要是靠大量的统计数据。

三、民营经济刑事法制的保障对策

调查问卷内容共30项,分为“社会同一性”及“个人同一性”两个层面的归属。所得各项平均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简要结果见表1。

分析表1数据,中国大学生对“社会同一性的认知得分高达57.70,而日本大学生为51.24,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明显高于日本大学生。现阶段,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前景抱有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而日本在泡沫经济结束后,社会已逐渐进入成熟期,新一轮经济衰退使大学生对社会及未来都表现出较为消极和迷茫的态度。见表2。

分析表2数据,在“个人同一性”调查中双方各项的得分基本持平。15项里只有第24(因缺少自信而放弃机会)和26(有时会感觉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项的分值,中国大学生高于日本大学生,且第26项(有时会感觉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的差异较大。我们进一步详细分析发现,这是由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所决定的。接受本次调查的中国大学生均为1978年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后的孩子,家长对孩子寄予太大的希望和太多的要求,将孩子镶嵌在自己理想的框架之中,从幼儿园起就为孩子量身定制好了一切,以至于上哪所大学,什么专业都是由家长决定的,进入了大学,学生们刚刚有空暇去思考人生时,才发现所走的路未必是自己所喜爱和希望的。表2中只是第一项“依赖心理强”,日本大学生的得分要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日本的教育模式也具有强调划一、强调服从而不鼓励独创的特点。进而,在我们这个调查中就显示出日本大学生“依赖心理”要远远高于中国大学生。

通过对中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问卷结果的分析显示,社会同一性方面中国大学明显高于日本大学生,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明显高于日本大学生。而个人同一性方面,二者相差甚微。可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存在主、客观原因,中国于日本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但同是亚洲国家,由于地理及历史文化的熏陶,导致年轻人思维的相似性,我们应借助日本的前车之鉴,来保证年轻人的心理健康。

四、结论

第9篇

摘 要 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一

>>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自身应对策略 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成因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浅析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DB/OL].http://.cn/gaokao/2013jyzb/.

[6]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

[7]林爱珍.浅谈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成因与对策[J].发展研究,2010(9):114-116.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LIU Xiao-ling

(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ttached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difficulty is resulted from the society, the family, the colleg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refore, it should be solv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efforts of them. As the “processing plant for talents”, higher colleg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heir impacts 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and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tarting from specialty setting, ability cultivation, self-employed and career guidance, etc.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ate; gender difference;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第10篇

关键词就业;民生;资源整合;转变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3-01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成为固滞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体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正如总理所说:“青年学生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仍在不断加深,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从一个人才资源开发的常规性工作跃升为涉及到政府民生关系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健康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根据多年来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经验,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趋向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客观原因和具体对策作如下分析:

1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局面尴尬的原因略议

高校大众化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员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社会上传统的用人观念和人才院校歧视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1.2学校因素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因素,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缺乏协调性,致使专业化比例结构失衡。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训,缺乏健康心理的疏导。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实践,理论脱离实际,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就业。

1.3自身因素

现在有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趋向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挑肥拣瘦,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再者学生的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度大,很多大学毕业生严重匮乏工作竞争综合能力。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型工作环境。

2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窘现状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全面的整体工程,要想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配合,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2.1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增强扩大内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多个领域,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性问题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运用投资拉动社会内需、内需促进就业是经济学的基本教义。从就业角度看,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既取决于专业分布,又受价值取向制约。增强扩大内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是在不影响大的经济战略布局前提下,在新投资项目审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多考虑一些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可受性,中小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领域。

2.2政府管理资源整合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当务之急

政府对人才资源管理政策的整合协调,不仅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高效利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才机制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政府必要的政策辅助与疏导协调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有益于逐渐形成良性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导向。

从政府角度看,明确疏导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务之急。政府人才管理资源的整合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铺就了平台,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催促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统一协调机制的诞生。

2.3高校教育机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内在要求学校要落实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

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是在特定背景下实现的,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空前紧张。高校建设与经济发展应坚守高校的基本属性、科学定位高校发展路径、适应并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发展的规律。从就业角度看,人才的供需平衡是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培养的人才必将面对社会的选择。社会选择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应避免学校盲目扩张,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谋划专业学科发展,既可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也能实现高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除了我国现行的双向选择,人才运行机制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搭建供需平台,促进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的信息互动选择,此外,还要求高校的教师要抓住就业机遇,适时适宜地展示推荐毕业学生。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3)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各高校及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他们就业心理承受力的同时,还应该在就业观的转变上践行“与时俱进”,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态度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要提高学校教师教育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趋向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就业难 学生个体 影响分析

一、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认识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当前一个公认不讳的事实,但细究起来,这一结论并不见得很正确。因为在高校中,那些能力强、素质好的优秀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反而成为抢手的香饽饽,而真正困难的是那些能力一般、素质不突出的学生。那么,为何大学生就业难又成为大家的共识呢?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近年来,由于受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让相当一部分能力不够强、素质不够好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这种学生基本上占了大多数。因此,我们尽管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标,但是要想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让这些能力不够强、素质不够好、技能水平不够高的学生,都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几乎是不可能,而就业市场的竞争法则决定了这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难题。鉴于其规模的庞大,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普遍认识。因此,探讨就业困难问题下大学生个体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就业难学生个体影响因素

1.就业能力贫困。自身就业能力贫困是大学生就业难首要影响因素。沈小波等认为贫困可看作是能力水平低,或者“达到特定的最小可接受水平的可行能力的失败”,是一组基本的可行能力的失败构成,是获得就业的能力受到剥夺和机会的丧失。因此,就业能力贫困大学生是大学里就业的“弱势群体”,是指高校里的那些综合素质比较低,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外显的能力素质方面:大学期间很少涉猎其它知识,文、史、哲知识较少,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差;没有明显的特长,不具备必要的音乐、美术等修养。二是指内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缺乏爱好又没有必要的文化素质引导,从而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由于各种挫折导致失落感、无足轻重感滋生;适应性差,焦躁不安;自制力承受力差、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性格存在缺陷。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助或无能状态,我们引用社会学观念,统称为就业能力贫困学生。这样的学生在高校不是少数,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中的有些学生大学期间甚至拿不到一个荣誉证书,得不到一次奖励,很少参与班集体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学自由、开放,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充裕,学习环境也比较宽松,学习生活很少有人来管,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和支配自己的时间。而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的变革时期,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繁重,对这一类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怀。二是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受到的挫折,从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另外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因素和中学时的教育环境因素也有关系,如有的学生中学时被捆在课桌上专心学习,没有培养兴趣爱好,导致其它方面能力的缺乏。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能力欠缺,毕业后适应性不强,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对社会、对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就业心理脆弱性。就业心理的脆弱性是大学生就业难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心理脆弱是与就业能力贫困相伴生,每次求职失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就业心理的脆弱感。失败的次数越多,其就业心理脆弱感会越强。这种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择业能力地的脆弱、接受失败心态上的脆弱,这两方面的脆弱反过来又会导致求职行为的退缩,出现拒绝或回避就业等极端行为,就业心理呈现出一些不健康特征。很显然,就业能力贫困学生毫无疑问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心理上的脆弱感。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3.就业竞争中同学间排斥。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应当说,这一政策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赞成与支持,因为其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就业上的自与自由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在同一就业竞争环境中,同学间存在某种意义与形式上的就业排斥。也就是说,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获得就业的机会以及成功的机率要比能力贫困的学生多得多,就是在同一竞聘过程中,也存在机会排斥与能力排斥现象(比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就规定了较高的应聘条件,一些能力贫困的学生被人为地排斥在聘用的范围之外)。这种因同学间个体能力素质差异而形成的就业竞争中同学间排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出现,也增加了这部分学生就业困难。

4.个体就业价值目标迷茫。在国家统招统分时期,无论能力素质怎么样,只要大学毕业都不存在就业的问题,有一条收入稳定、保障广泛的人生安全带。但在现在,随着大学生毕业分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择业双向选择有效实行,逢进必考实施以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社会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苛刻,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学历优势已日益为高素质、高水平优势所取代。虽然有高学历,但没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也将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甚至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危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把大学生看作是社会精英的固有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大学生也以社会精英自居。这种观念意识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就业价值目标高企,把高端的职业或职位作为体现大学生价值的方式,与现实情况相脱节。另一方面,更多的大学生处于就业价值目标迷茫之中,不知道如何在高端与平民化价值目标间进行抉择。如果选择平民化的职业,他们会认为教育的投入与回报之间差距太大,不能接受;选择高端职位又屡遭挫折。于是在严酷的求职现实中,就业价值目标取向出现困惑、迷茫,不断签约又违约。

三、提升就业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个最重要的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自身问题。因此,加强培育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就业水平,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1.要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尤其是要注重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的培训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是一个包含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水平的总和,反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与低。由一组如学习能力、知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素质、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等核心竞争能力构成。在我国,专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专业设置既反映社会对于人才的整体长期需求,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大多数情况下,专业学习决定了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就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专业技能或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中的核心竞争力。

2.要强调创造性、创新性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由于社会发展的急速变化,完全按照社会实际岗位需要来培养人才明显脱离实际,必须树立“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必须强调对综合素质的训练,强调通识教育,强调创业教育,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要系统开展职业化训练。一是要搞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积淀与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积极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潜在资源进行评价,通过选择与规划,促进自己朝有序的、良性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己与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我们认为,在大学新生就应当开始职业规划与设计,开展职业教育,让职业观念逐步确立。尤其是要让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来进行设计,以分期、分阶段指导为目标,逐步打造和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要系统开展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培训。大学生的职前培训应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求职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这就是我们所谈到的求职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从行业知识、企业知识、职业规划、职业心态、求职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培训;其次就是在通过努力获得了就业机会之后,而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这也是当前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直接招收大学生员工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提供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第三则是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专业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做好以目标岗位导向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努力,更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自己必须系统规划大学生活,认真搞好职业生涯设计,积极参加职业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从容应对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资料:

[1]沈小波、林擎国:《贫困范式的演变及其理论和政策意义》,《新华文摘》,2006.6。

[2]陶爱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途径探讨》,《商业时代》,2005.5。

[3]罗增桂:《以生涯发展辅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4]徐成波、马小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5]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

[6]王洪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教育评论》,2004.6。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49-02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困扰民生及普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连续几年近700万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利国利民之举。

当前,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对不同区域(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及重点院校)、不同学历(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就业难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们经过梳理分析后认为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1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用人标准还存在着十分陈腐的“官本位”观念,社会上的用工制度与政策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官本位的观念与体制。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多把考上国家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但不同地区、不同毕业学校、不同学历也有所差异,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对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条件也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务员作为一种奢望。而北方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重点院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则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这是跟我们用人的特殊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用人观念的问题。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统一标准就是看学历有多高,从哪个学校毕业,也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固化。

(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整个就业市场的现状,不仅是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由于在我国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给方面不太适应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工作的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我国第三产业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使得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二是存在性别歧视,过多的考虑女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劣势;三是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据调查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专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的强调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4)有些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缺少社会福利,起薪低、升幅小,还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现象。大学生觉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模糊,不稳定、待遇差。担心民企不规范,加班没点、加薪没谱。缺乏安全感,社保、职称、档案管理等没有保障。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没有面子。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不愿选择民营企业就业,无形中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5)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续裁员。尤其是一些做外单加工的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外单的大量减少,不得不靠减员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以应对危机,这也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显。

2 家庭及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这既有学生及家长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表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依然是求职大学生群体心态、期望值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1)就业观念不太适应市场。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家长们对待子女培养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龙成风。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直到考大学都在为此而博弈。大学毕业家长多希望孩子就业能够到大城市、大单位,当领导、做白领,而不愿到基层、小企业去工作。造成了愿望与现实的脱节,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2)期望过高和从众心里使然。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流行“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观点。从众心理严重,就业没有主见,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别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识,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工作,选择工作过于挑剔,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态度,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缺乏责任心,刚上岗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就业。

(4)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

学生入学时没有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教育类型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或所学的技能和企业需求有所脱节,求职时表现得又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表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人为的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5)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而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想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就业的压力,但是自主创业却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条件,便很难在自主创业中站稳阵脚。

(6)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很少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识与技能。还没具备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当毕业后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对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还不能应付自如的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经常为一些琐事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的就业。

(7)大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及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在选择就业之前充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乱投一通简历。在求职前也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岗工作后也不能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动辄跳槽,不能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缺少责任感与诚信度,不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8)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所以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9)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愿意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上、广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空间上的相对过剩,这些都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密切相关。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依据。

3 结论

好的就业政策还要靠专业的机构和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落实,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促进,首先应该是教育机构就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则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2] 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3]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4] 黄敏.为何就业如此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5] 杨文.毕业生为何不选民企就业.山西日报,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