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3-06-04 10:4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的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趋势;问题;措施

一、集聚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以人为本的集聚区,如美国纽约的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等;②依市相生的集聚区,如洛杉矶的好莱坞;③划园而治的集聚区,我国多数采取的就是这种园区式的发展模式,如潘家园;④综合型文化集聚区。集聚化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量出现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它不仅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脚踏实地。集聚化趋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如下:

(一)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

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从创意产品生产业来看

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但这些集团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

(一)认识和定位不清,规划和特色缺乏

有些地方领导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跑马圈地,是硬件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没有认识到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同时,对于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问题定位模糊,不能真正把握住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及市场的需求特点,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不作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各集聚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发展,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寥寥无几,这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集聚区内很多创意企业多处于离散状态,创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差,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影响力偏弱,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产业链不够完整,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创意的产品要通过版权授予或技术转让进行衍生开发,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各大集聚区之间还是在区内部企业之间,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基于某一文化符号的产业链,无论是品牌产业链还是产品的产值还都比较短、比较小,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拉长自己的产业链。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各集聚区规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要提供运输、电讯、公共服务等一般园区建设所需要的效率基础结构,又要提供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等创意基础结构。比较而言,效率基础结构不完备的集聚区的发展将十分困难的,但是没有创新基础结构的保证,集聚区将没有任何前途。创新基础结构是保证集聚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集聚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园区的重要区别。集聚区的建设,对创新基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二)培育育宽容的社会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集聚区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意。创意的集聚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集聚。集聚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中心,集聚区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厂,而是一个推动产生创意的地方,一个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合一的地方,一个享受工作的地方。

(三)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

以苏州市为例,苏绣历史悠久,素以“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苏绣实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目前苏绣的年销售额已达到近10亿元,仅镇湖街道一年的产值就有5个亿。有关苏绣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取得初级资格以上的各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园的价值在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全产业链的环境,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围,其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只有建立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才能发挥出产业园的价值,否则只能停留于形式,非但对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而且很可能造成投资血本无归。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以文化产业园的主题为核心,合理选择产业链的类型,不同的产业链形态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果;其次,适当调整政府角色,发挥企业的能动性,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最后,培养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文化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能集聚大批关联企业并形成产业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苗木产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56-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骤增,促使环境污染加剧,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和人们的迫切愿望。绿化苗木是城市绿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这就为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美丽中国”被提到重要层面,又促使苗木产业向生态、环保、改善人居、传承文化等高层次不断推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县城、美丽村庄已成为生态文明的象征[2]。这也对园林苗木发展趋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苗木产业发展机遇

2.1“城镇化建设”的机遇

“十”报告首次将“推进城镇化”纳入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署――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调整为“新四化目标”,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据统计, 我国2012年的城市化率为52.6%,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超过70%。借鉴日本的经验,只要城市化稳步推进,市政园林工程行业的投资就能够保持快速增长。据此预计,国内园林工程行业至少还有10~20年的繁荣期。

2.2“美丽中国”建设的机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气治理、土壤修复、水域治理等力度加大。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第一条第二款中明确提出:“深化面源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城市扬尘。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这对绿化行业是极好的机遇。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其中,13个省制定实施了生态省(市)建设规划纲要,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美丽、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正在逐步全面铺开。因此,我们坚信,未来中国苗木产业将会有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撑、更加有力的政府支持以及更加充裕的资金保证。

3当前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3.1苗木种植面积突飞猛进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长期利好,外行业资金大量涌入,改变了苗木行业原有的滚动发展模式,苗木种植面积突飞猛进。近几年,我国苗木种植面积增长很快。据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各类花木种植面积112万hm2,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绿化观赏苗木,面积近64万hm2,合960万亩。

3.2苗木生产缺乏统一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生产标准尚不完备,一些苗木生产标准缺乏,无法有效地对生产进行规范和监督;同时,由于地域的原因,很多标准无法统一,给苗木生产、销售、验收等增加了难度[3]。另外,缺乏苗木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为假冒伪劣苗木进入市场留下了空子[1]。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苗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3苗木生产专业化、机械化程度不高

当前我国苗木绿化市场没有严格的质量验收规范,苗木产品目标定位、品种及其适应性、投入产出周期、市场容量、种植管理技术与操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未见改善,专业化有所欠缺。另外,一些苗木生产企业,生产设备简陋,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管理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土地肥力不均、树坑大小不一、修剪工人手法各异等,都会对苗木生长造成不同的影响。以上因素不仅造就了生产的高成本、低效率,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研发、苗木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影响苗木质量,极大地制约着我国苗木产业的发展[4]。

3.4缺乏产品长期规划,无规范销售系统

“种苗的没有贩苗的利润高”现象屡见不鲜[4]。由于近年来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看涨,从业人员中多数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不具备专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缺乏产品长期规划,无规范销售系统,销售方式多为等客上门、朋友介绍等被动状态。此外,苗木电子商务营销手段虽有所显现,但国内苗木质量缺乏统一标准化体系,短期内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买卖双方互信基础薄弱[4]。

4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苗木产业发展趋势

苗木生产者一定要把“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三个问题弄清楚,它们分别对应产品定位、种植和销售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苗木产业发展,总结4个发展趋势,即产品定位良种化,苗木生产专业化、机械化和苗木产销网络化。

4.1产品定位良种化

4.1.1种植苗木选择国家、地方审定或经过实践检验

的良种

苗木生产,最重要的是选择种植的苗木种类,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受益。良种有更好的观赏性、抗逆性和更强的市场生命力。另外,还要注意良种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有些以前的良种不再是良种。例如北京公布了《北京市主要常规造林树种目录》,以前作为良种的北京杨、加拿大杨、黑杨等10多个品种退出了北京绿化舞台,新加入麻栎、花楸、蒙椴、枫杨等树种。

4.1.2重视生态功能性树种的选育栽植

随着全世界各个国家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功能树种市场也将越来越大。在国外,很多欧美城市选择花苗木的原则,第一就是功能性原则,苗木品种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价值,如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在国内,如北京一些单位就展开了吸收PM2.5树种的选育工作。综上所述,在全世界范围内,消费者看待苗木的方式正在转变,功能性、实用性已经与视觉美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人们衡量一种苗木价值的标准,将从简单的“美丽或不美丽”,转化为它是否会给居住空间带来更清洁的空气,能否让庭院更加易于打理。

4.2苗木生产专业化

当前我国苗木行业进入门槛低,苗木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因为绿化市场没有严格的质量验收规范,同时,苗木专用的药、肥、除草剂等也很缺乏,还是用大田作物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专业化不够。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最能说明问题。如荷兰,苗木生产高度专业化,每一个品种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完善,苗木培育从优质种子的选择到种源检测及种子的生产和贸易都要经过全国性检测服务系统(InspectionServiceforHorticultureandArboricultural)的严格检测和管理指导,形成一个苗木生产全过程的监督体系[1]。再如日本,苗圃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肥料用的都是苗木专用的缓释肥[5]。

4.3苗木生产机械化

机械化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在国外很多国家苗木生产行业的机械化程度极高。从整地、播种、施肥、防病虫、行间除草、截根到起苗、分检直至运输一整套作业都基本实行了机械化[6]。如美国,一台整地做床机,每人每台每日可整地做床10hm2以上,相比我国苗木行业的人工操作高出很多倍,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与中国相比,日本苗木产业用工很少,主要靠机械提高效率。苗圃大的设备有搅拌机、装盆机、起苗机等,小的有打药机、梯子、修剪工具等,浇水都是喷灌或滴灌。这既节省了高昂的用工成本,又实现了全球节水、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苗木的标准化生产[5]。

另外,以我国现有的制造加工业水平,只要苗木产业和制造加工企业多合作,是有能力制造出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苗圃专用设备设施的。因此,苗木产业应高度重视新设备的研发,只有在此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取得成本控制上的主动,最终获取高额的利润。

4.4苗木产销网络化

产销脱节、设计施工用苗不协调,是我国园林苗木产业多年的痼疾,其原因就在于各产业间缺少“桥梁”。另外很多大型苗圃苗木销售难的问题,也是因为产销间缺乏好的平台,作为一股主要销售力量的苗木经纪人也多是区域性的,尚未形成全国性网络。此外,网络化还包含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网络的应用,这在我国消费品市场已经很成熟。但在苗木产业因为产品标准化、运输等问题,电子商务发展缓慢。解决这个难题,国外苗木产业发达国家如荷兰、意大利、日本等的花卉拍卖市场值得我们分析借鉴。还要注意,当下,国内拍卖市场的构建需在考虑传统市场客户要求,可在吸收电子商务模式优点的前提下,切实构建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竞拍模式[4]。

中国的园林苗木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苗木产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影响了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4]。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在国家大力提倡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下,我们需分析和借鉴国外苗木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促进产业职能明确分工,加快完善苗木产品质量检测评价制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力争使我国苗木产业向着产品定位良种化,苗木生产专业化、机械化和苗木产销网络化的方向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陈艳.多功能苗圃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153~156.

[2]仝朝霞.浅谈园林苗圃地选择与圃地利用区划[J].山西林业,2014(1):38~39.

[3]刘睿颖.园林苗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31~233.

[4]盛杰,陈月华.我国观赏苗木产业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4,8(24):119~120,123.

第3篇

但是,调查中也发现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的发展戴南不锈钢产业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如:能源约束、要素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产业扩张缺乏空间、环保压力增大等。本文通过对戴南不锈钢支柱产业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的研究,预测分析了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不锈钢产业;发展;制约;趋势

泰州兴化市戴南镇地处苏中腹地,位居兴化、东台、姜堰三市交界处,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宁盐一级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和靖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戴南镇面积10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5352人(其中外来人口32296人),耕地5318公顷,辖33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镇区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9.26万人。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不锈钢产量和消费量都很小,主要在国防和军工上使用。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和不锈钢需求的刺激下,国企、合资企业和民企纷纷投资建设不锈钢项目,从1999年开始这些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到2006年中国不锈钢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

戴南不锈钢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2010年,不锈钢制品产销量占全国的1/7。在其辐射和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戴南镇为核心的,横跨姜堰市的溱潼、兴泰两镇和东台市的溱东、时堰两镇以及兴化的张郭、茅山等镇的苏中、苏北三市七镇不锈钢制品企业集聚区。戴南不锈钢加工制品门类较多,并以小批量、多品种的供货方式满足市场需求,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良好态势。戴南镇不锈钢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近年来,戴南镇加快不锈钢产业发展步伐,业务拓展已涉足石油、化肥、食品、制药、船用、核能等中高端领域,产品远销俄罗斯、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拥有AOD精炼炉、中频电炉300多台,轧机50多台,年产不锈钢产品80多万吨,销售收入285亿元,戴南不锈钢区域品牌已经形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2006年戴南被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授予“中国不锈钢名镇”的称号。“中国·戴南”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和江苏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一.戴南不锈钢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要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模式,转变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模式,这对戴南的不锈钢产业是个极大的挑战。戴南人应当清楚地看到自己发展面临的制约。对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戴南镇政府的看法是:一是“人力资源不足”、二是“本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排在第四、第五、第六的分别是“营销能力弱”、“企业规模小”和“融资困难”。对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回答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时,96.9%的企业选择“本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81.3%的企业选择“融资困难”,68.8%的企业选择“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此外,选择“劳动力成本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备”、“市场需求小”的比重也较大,分别为65.6%、40.6%、31.3%。结合其他调查方式获得的信息,我们认为戴南不锈钢产业今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制约有如下几点。

(一)能源约束

不锈钢产业是个高耗能产业,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能源紧张将是经济中的常态,节能压力极大。2010年下半年,就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拉闸限电。戴南除了兴达钢帘线等少数骨干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被迫停产。2011年夏季江苏电力供需缺口达1000万千瓦,今后几年电力供应形势仍然严峻,戴南不锈钢产业面临严重的能源约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戴南不锈钢产业发展将面对越来越严的能源约束。

(二)要素成本上升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世界不锈钢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不锈钢产量的高速增长,已使得世界不锈钢废钢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制约了不锈钢生产能力的增长。近来随着各国不锈钢需求的增长,不锈钢废钢的资源不仅不会增加而且呈下降趋势,国际市场废钢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量消费不锈钢主要是在最近几年,因而社会积累少,回收量不大,很大部分依靠进口。因此,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戴南的不锈钢产业有较大制约。其次,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也逐年上升。

(三)资金紧张

虽然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担保公司的支持,不锈钢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由于规模的限制,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度是十分有限的。按照资本金和担保额度1:10的比例,目前担保公司一次性所能担保的资金远远解决不了企业在发展中的需要,遇到比较严峻的金融形势时,仅仅依靠担保公司将会严重制约生产经营。戴南镇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典当行”抵押、质押贷款的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对于融资额度、融资效率的迫切需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产业结构总体上较低,创新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少,缺乏足够的市场话语权,资金紧张问题将长期存在。

(四)人才缺乏

面临经济转型,戴南不锈钢产业人才缺口日显突出,特别缺乏战略性的企业家,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一批高级技工。这一问题不解决,戴南的不锈钢企业和整个产业很难实现转型升级。

(五)产业扩张缺乏空间

产业要发展,土地是极重要的要素。我国的土地供给走过了一个从松到紧,直至极其紧张的过程。由于工业相对于农业,具有高得多的产出效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具有比农业大得多的贡献,因而各地政府也乐意向企业供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再加上城市化用地,农村土地日益紧张。但与此同时,农田的大量非农化使用,也危及了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矛盾也日趋突出,导致中央政府不得不实施极其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戴南面积仅107平方公里,在这种情况下,戴南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面临极其严峻的土地要素供给约束,产业扩展空间极其有限。

调研资料表明,由于国家对于征用基本农田有着严格的审批控制。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求动态绝对的平衡,用一亩补一亩。戴南不锈钢产业要扩大产业规模,缺乏土地是严峻的制约。

(六)环保压力增大

戴南产业集群企业密集,对当地大气、江河、湖泊,甚至地下水系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由于缺乏公共管理机构,对防污染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环境问题所具有的外部性,使集群内的企业极易“搭便车”,随意排污。现在,中央提出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严格,势必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更加严厉的、刚性的要求。无疑,今后企业必须支付更多的治理污染的成本,这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戴南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必须面对的有力约束。

(七)宏观调控的制约

戴南的不锈钢企业在经营上大多数采取的仍是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策略。从事中频冶炼、轧制、拉丝等产业的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竞争格局已经没有优势,缺少实力和特色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二.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趋势

不锈钢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理论上讲,经济增长1%,拉动不锈钢消费增长1%~1.5%。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周期性波动,所以我国不锈钢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曲折发展的过程。经过成长期的缓慢发展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今可以说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中国已是最大的不锈钢市场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从规模小、水平低、品种单一、严重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发展到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品种齐全、质量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并逐步实现不锈钢需求的自给。

结合上文戴南不锈钢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我们可以推测今后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将会出现一些新趋势。

(一)突破不锈钢高端领域的技术瓶颈,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虽然我国目前基本能生产绝大多数的不锈钢通用的国际牌号,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2010年净出口不锈钢47.04万吨,但是每年有近百万吨的不锈钢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今后要突破不锈钢高端领域的技术难题,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更加齐全的不锈钢生产技术,稳定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不锈钢,引领中国由不锈钢大国向不锈钢强国挺进。

(二)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快兼并重组

虽然我国不锈钢消费量全球第一,但是由于近几年来不锈钢产能几何式增长,已经使得我国不锈钢领域产能严重过剩,尤其是落后产能的过剩急需淘汰,今后将加快联合重组、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

(三)不锈钢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科学发展观

倡导绿色营销,推进环境经营战略的理念,逐渐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是未来几年不锈钢发展的大趋势。

(四)不锈钢流通领域将由贸易商逐步向具有贸易配送性质的加工中心转变

不锈钢流通贸易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单靠贸易性质的商已经面临行业生存危机的考验,努力为终端客户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容,从服务中创造附加值,将成为中国不锈钢流通领域的大势所趋,这将是中国未来不锈钢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五)不断满足用户群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应用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推动不锈钢产业对于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推陈出新。利用不锈钢耐用,清洁环保等优势性能,进一步拓展在建筑装饰、轨道交通、供水管网、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跟踪航空、海洋等特殊领域的发展,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优质的材料,将是未来几年不锈钢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不锈钢产业将致力于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做好废弃物合理利用

“十二五”期间低碳环保将是发展的主旋律,不锈钢产业的发展也将在这方面深度挖掘,寻找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差距,有目标、有效地提升自身水平。提高高炉金属回收率,降低高炉单位产品电耗,以及提高废钢回收利用率,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点之一。改变废弃物合理利用落后的面貌,学习国外转废为宝是未来几年不锈钢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兴化:科技创新推动千亿不锈钢产业集群由“创业”向“创造”转变[J]. 泰州科技, 2007, (05) .

[2] 叶建亮. 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 经济科学,2001,(3).

[3] 张存信,项炳和. 我国不锈钢产业的发展与问题[J]. 新材料产业, 2007, (11) .

第4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29-02

前言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够长,体育产业起步较低,规模较小,体育产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产业”一词在我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85年国务院对《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发批准,进而划归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在1992年的时候,国务院的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颁布,也清晰地规定了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而1995年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提出,更是以文件的形式阐述了体育产业的概念,且明确了国内体育产业不仅要跟当前体育运动特点相适应,牵涉到的体育项目应当具备合理的结构、齐全的类别,以及规范地进行发展,使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创建跟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进而为群众更好地进行服务,以及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在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国内逐步地形成了体育产业,其包括体育娱乐服务和体育健身以及规模较大的体育竞技商业化系统等,涵盖体育中介服务和职业联赛等齐全类别的第三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数量比较小、起步晚、起点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依旧比较小,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中依旧面临不少需要处理的问题。下面笔者在分析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形成了较多类别的体育产业群。归根结底,体育产业属于一种经济活动,要么说是一种体育经济活动,其要跟经济发展的规律相符合,也就是体育产品应当跟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符合,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营销等,都类似于其他的经济活动,需要具备层次性、齐全类比、合理结构的系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基于其他经济活动的引导作用之下,由结构上而言,国内体育产业比较合理的布局业已形成,也具备比较全的类别,逐渐地完善了重复发展低端、产品单一、作坊式生产的不足之处,大致包括体育咨询和中介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产品和加工、体育运动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商业化市场、体育品牌营销等。

2.实现了较为理想的体育产业效益。尽管国内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比较小的比重,可是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效益。国内业已变成当前世界最大的制造体育用品的基地,只是福建省就具备4 000多家制造体育用品的企业,实现了300亿元的年产值。在持续增加数量和提高效益的过程中,国内的自主品牌逐步地走向全世界,像是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些自主的品牌,像是红双喜、安踏、李宁等。作为一种新健身休闲方式的体育旅游日益受到地方政府和国家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已经具备体育旅游60 000万余家的关于体育旅游企业。四川省立足于水资源,对登山和漂流项目进行了开发;华北和东北立足于冰雪产业,逐步地发展体育休闲经济活动;青海省通过青海湖举办自行车比赛,有效地统一了体育休闲和旅游;宁夏对国内有关的沙漠体育项目进行了开发;内蒙古以大草原作为出发点,对传统的蒙古比赛项目进行了开发,像是那达慕节、体育表演、赛马等。总之,全国各地在持续发展体育产业类别的过程中,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以及推动体育产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3.体育产业发展中渗透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因为社会越来越需要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并且体育产业吸引了很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所以这持续地扩大了民营体育产品企业的数量以及规模,尤其是沿海区域,以福建和浙江作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职业乒乓球联赛、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企业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从2004年起,恒大集团涉足了很多的体育项目,投资的额度也越来越大。高尔夫和保龄球等高端体育休闲产业的投资逐年增多;各个地区有效地体现广告效应的作用,诚邀企业对大型的体育表演与竞技活动赞助;以社会资金作为主导的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休闲旅游、体育有关广告等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二、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存在低端发展与重复建设的现象。近些年来,各个区域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发展经济,导致一味地发展高端体育产业,例如被叫作贵族运动的高尔夫运动,地方政府为了发展高尔夫体育产业,不兼顾实际的经济现状、地理条件等,一味地建设大面积的高尔夫场地。并且,一些高尔夫场地由于商业操作模式不完善,常常被用作其他用途,这使很多的土地资源和资金浪费。保龄球运动也面临如此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的保龄球道有2 000多条,一些球馆由于缺少充足的客源而关门。尽管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客源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是近些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未曾结合自身的实际资源实施规划,一味地发展有悖于区域实际情况的体育休闲产业,如一个区域滑雪热兴起,其他的地方就盲目地模仿,这就导致比较多的低端体育项目的出现,并且服务水平也比较低,因而难以确保客源与实现经济效益。

2.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够均衡。因为国内沿海区域较早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比较繁荣,所以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而类似于其他的经济活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沿海区域发展迅速和发展良好的态势,例如针对国内体育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来讲,福建省就具备至少4 000家的企业,这显著地优于其他的省市。并且,针对其他的体育服务项目来讲,不管是服务的质量还是数量,沿海区域体育产业呈现出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一系列的差距不会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尤其是针对体育产品制造业来讲,沿海区域的发展质量与速度跟内地正在逐步地拉开距离。近些年以恚国内以奥运经济项目作为核心,开展市场化操作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因为项目间存在不同之处,尤其是存在观赏性与参与性的不同之处,导致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冷门项目。开发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较稚嫩,无论是经济的规模和数量,还是经济效益,都难以媲美上述的项目。

3.体育产业的制度和规划不够健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体育产业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比较高的软件以及硬件条件。然而,国内发展体育产业一味地注重资金的价值和意义,而忽视了企业的管理,针对一部分较大风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也缺少有关的准入制度,未曾结合不同的项目分级管理企业的资质与开发能力。这样一来,导致企业的混乱局面出现,这不利于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其中,国内体育产业低端发展和重复建设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一致性的规划缺少,地方未曾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条件科学地规划和发展优势体育项目。

三、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制定体育产业的准入制度。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产业的体育产业具备通常的经济活动的共同特点,然而也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对参与的企业具备相应的要求,因此针对大型体育竞技商业化运行、高危体育产业来讲,需要执行体育产业的准入制度,先是划分体育产业为一些类别,根据各种产业项目,制定一致性的企业准入指标,具体地要求企I的管理,推动体育产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2.企业的参与应当与经济活动的规律相适应。体育产业产品在流通、销售、生产等方面应当跟其他的经济产品相同,即坚持市场的规律以及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体育产业应当立足于体育市场的发展,持续地健全体育产业市场机制,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跟西方发展国家相比,国内体育产业滞后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体育产业专业管理人才缺少、素质水平低、缺少有关的管理经验等。为此,国内需要培养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不可以仅仅将体育产业专业设置在体育院校,应当将体育产业专业设置在一部分综合性的大学经济专业当中去,以及提高招生的质量,进而确保相关人才的质量。

4.注重扶持和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尽管国内也扶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可是其在社会经济当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小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常忽视,要么只是文化产业的范畴。为此,地方与国家应当颁布和实施大量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像是实施税收优惠、通过社会资金开发体育产业。

5.科学地布局体育产业。国内体育产业主要是在沿海发展,内地的发展速度比较慢。近些年以来,在沿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影响下,地方与国家应当以此为契机,向内地发达区域引导企业进行发展,从而使布局的体育产业优化。地方政府部门应当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条件,注重优势体育项目的发展。

结语

相比较于其他的经济活动,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制定体育产业的准入制度、企业的参与应当跟经济活动的规律相适应、注重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注重扶持和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科学地布局体育产业等。

参考文献:

[1] 马春林.我国中部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1,(2).

[2] 李跃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

第5篇

摘 要:海盐文化产业是海洋产业与盐业的子产业,融合了二者的产业优势,以资源清洁安全可再生、产品环保无害成为新兴产业的蓝

>> 山东省无棣县侯家村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山东省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无棣县物流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山东无棣县制定落实对残疾人的税费减免政策 无棣县现代农场设计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山东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趋势与比较 金融创新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浅议无棣县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浅析无棣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 山东省齐河县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 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借鉴日本经验探究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策略 1971―2010年无棣县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山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2.梁晨.北海市海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齐勇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88-195.

3.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郑贵斌,刘娟,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03:90-94.

第6篇

关键词:第三产业 服务业 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区工业快速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已达一定规模。为了促进我区工业更好更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定需要生产业的大力支持。

一、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随着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也在不断提高

从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2008年时达到2584亿元,而且增长的速度也很快。2004年时增速达到26.9%,以接近30%速度的高速增长,2006年后增速趋于平稳,在19%上下波动。从表2可以看到,内蒙古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3年实现大幅增长以来到2008年,实现10704元/人,突破了万元关口。

(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先是不断提高,目前出现降低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3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3年时达到了41.9%,但2005年后这一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降到了33.3%。内蒙古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内蒙古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3年以前,内蒙古工业发展还很落后,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即使是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仍高达17.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2005年以后,内蒙古工业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增长明显慢于第二产业增长,所以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

(三)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4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产值比重上升了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很大,吸纳了较多的社会就业人口。但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的社会就业比重一直徘徊在30.1%-30.6%,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降,这与第三产业发展停滞,比重下降有直接关系。2008年就业比重有所反弹,接近2002年的水平,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减弱。

二、内蒙古第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增加值比重趋小,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内蒙古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排名都是16位,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却分别排在27位和20位。从近年来看,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增速下降,比重更是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584亿元,占GDP比重仅为33.3%,为历年来最低水平,不仅低于北京(73.2%)、上海(53.7%)等发达城市。而且在中西部省份中也处在下游水平。虽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突破了万元,但是与全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展仍然处于劣势。

(二)就业人数比重低,结构不合理,对新增就业贡献小

近10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在30%上下波动,其中大部分就业人口集中在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这些行业竞争激烈,已接近饱和,对就业贡献力度逐渐减小。而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业发展缓慢、人才短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又制约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一直以来,我区超过50%的人口集中在第一产业,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只有第三产业才能发挥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而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还难以发挥这种作用,所以其今后的发展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三)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而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传统服务业一直以来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高,维持在57%-58%之间,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在低水平上停滞不前。比如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比重分别为24.8%和30.3%,两者之和超过55%,而金融业比重仅为6.5%。只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在产业发展序列上,传统服务业属于先行产业,发展之初占有较高比重,而现代服务业别是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中介服务业则相对薄弱,比重较低,反映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三产业的市场主要在城市。2008内蒙古工业化率为55%,而城市化率是51.7%,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再加上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居住分散、需求不足,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镇人口真正转变为城市人口,才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传统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要想提高服务水平离不开教育和职业培训。生产业的产业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投入的生产业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教育,继续加紧培养具有现代化技能、高质量的复合型、国际型服务人才,建立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三)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涉农服务业等生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和物流业,解决好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和运输问题。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发挥其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倍增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10

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四十多年,并且,光纤凭借频带宽、衰减小等优势被广泛运用在互联网、信息网、用户等各种网络之中,绝大多数信息网络信息都使用光纤光缆进行传输,光纤已经成为现阶段全世界最主要的传输媒介。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光纤光缆产业发展历史也已经有三十多年,光纤光缆产业经历了蓬勃期和低迷期之后,近年来出现爆炸式增强的趋势。但是,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市场需求、关键环节、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研究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光纤光缆产业市场,而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市场特点

第一,飞速发展。我国光纤光缆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积极加大对光纤光缆产业的投入,提高光纤光缆产业的生产能力。第二,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光纤光缆企业数量较大,生产厂家众多。但是,各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光纤光缆的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满足光纤光缆产业的市场需求。第三,市场高度集中。我国的光纤光缆的生产商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区分布不均匀,导致光纤光缆市场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价格下滑。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国外光纤光缆厂家严重挤压了国内生产厂家的利润空间,导致国内光纤光缆的价格下滑严重。第五,生产受限制。我国国内生产的光纤光缆的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的价值量不高,产品的生产主要采取买棒拉丝的方式,利润较小,缺乏预制棒技术和成缆技术,生产受到技术限制。

2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关键环节缺陷

虽然我国光纤光缆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光纤产品质量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并且在设备和材料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光纤光缆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但是,我国的光纤预制棒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制造光纤预制棒的利润较高,因此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光纤预制棒技术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目前光纤预制棒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光纤光缆产业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2.2 产品质量问题

我国光纤光缆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由于光纤光缆客户的高度集中,光纤光缆产品的辐射面狭窄。并且,由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这三大运I商在经营的过程中为降低光纤光缆产品的购买成本采用招标的方式。而光纤光缆生产商为了实现中标而采取低报价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光纤光缆生产商只能低价出售光纤光缆产品。而低价出售会导致光纤光缆生产者采用劣质原材料进行生产,光纤光缆产品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2.3 国际市场拓展缓慢

我国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过度依赖国内市场会导致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缓慢。而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国外市场拓展速度较慢,光纤光缆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不利于高利润的获取。而价格竞争的市场拓展速度远远低于质量竞争和创新竞争的速度,我国光纤光缆产品的国外市场占有率较低。

3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应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加强对光纤光缆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快调节光纤光缆产业的投资状况,制定光纤光缆产业投资的相关政策。并且,政府应积极制定光纤光缆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尝试实行产业分级制度,为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其次,完善产业链。我国应积极鼓励光纤光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企业对光纤预制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且,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促进光纤预制棒技术的发展。另外,政府应加强对光纤预制棒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增强光纤光缆产业链的完整性;其三,加快产业整合。我国应积极采取光纤光缆产业整合措施,通过横向整合、合并同类项、重铸产业链等方式调整光纤光缆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消除光纤光缆产业的内部竞争,增强光纤光缆产业的生命力;其四,开拓国际市场。光纤光缆产业应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将发展重点集中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上,积极走国际化道路,将光纤光缆产品推向世界。并且,光纤光缆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增加光纤光缆产品的价值量,提高光纤光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打造优质品牌。光纤光缆企业应积极重视品牌效应,走品牌道路,培育优质品牌。为此,光纤光缆企业应加大对品牌培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在品牌培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4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发展总体趋势较好。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较高,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我国新建了约40万个3G网络基站,大大增加了光纤光缆产品的需求量。并且,随着4G网络和5G网络的发展,光纤光缆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光纤光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其次,我国加强重视光纤光缆产业核心技术的发展,加快研发光纤预制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光纤光缆产业会事先光纤预制棒的国产化;最后,非通信光纤的发展。光纤技术不仅仅能够应用于通信领域,还能够运用自医疗、军事、电力、创安等领域。我国在通信光纤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研发非通信光纤产品,非通信光纤成为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8篇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其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基于世界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在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地域差异平衡方面都面临诸多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陈国生教授及其文化创意规划与设计团队共同撰者《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试图应用了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湖南文化产业的现状,从而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湖南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湖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文化“湘军”异军突起,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优化指标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高位水准,而当前的湖南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其背后的环境危机,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且已经造成湖南文化产业增速放缓,这就使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优化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理论上厘清文化产业的内涵,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继而明确了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以及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影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在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方面湖南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找出了形成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湖南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长株潭两型实验区、大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对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带来了众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实现湖南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重点提出了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湖南14市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分析衡阳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及地域差异,进而建议衡阳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法规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等举措,将衡阳打造成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

第四部分对耒阳和常宁两个县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进行了剖析和预测,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引领,要因地制宜,高标准地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要大力延伸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也要注重引导文化消费,针对市场需求、群众消费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显然,《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抓住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研究热点,展示了六位学者的理论造诣,并特别关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壮大问题,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针对湖南不同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协调,认为整个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一个“瘦马拉大车”(长沙的文化产值几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的不利局面。提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重复西方或者国内其他腹地地区的路,而是一方面‘养壮瘦马’,大力推进基于大都市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锻造快车’,培育根值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从而在整个湖南地区形成一种有如‘壮马加快车’的区域协同共进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这是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凸现出湖南特殊省情下的艰难选择,沉落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比较中,把“壮马加快车”统筹发展湖南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得充实而深刻,因而在与理论界同仁的对话中《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无处不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富于说服力。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看短期效果,更要看长期效益,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产业升级,基本要求是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城乡统筹兼顾,这就决定了湖南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弯道超车”的同时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因此,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体系变新、变优、更加低碳化,就成为历史性的选择。六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不是一本宣传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小册子,更不是工作总结,而是与陈国生及其团队长期从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密切相关。专著针对湖南文化产业园区的生存状况,首次系统提出“协同区进论”。从文化产业区位、功能、结构、制度、社会心理诸方面论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差异和存在问题。指出湖南文化产业空间下一步布局的关键是“城乡统筹、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的适时出版,就更有现实针对性,尤其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者们在学习、实践可持续发展观活动中,将两型社会建设落实到具体行动,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收稿日期:2014-05-19

作者简介:马俭平(1956-),女,湖北武汉人,副主席,从事教育学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四川省 生猪 产业竞争力

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具有数量大、成本低、价格低的优势,由此大大带动了四川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再加上四川省农村生猪产业营销手段落后、技术缺陷等因素影响,使得生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竞争力减弱。如何将四川省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概述

(一)生猪产业概述。

生猪生产主要是指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猪生产周期需要6个多月,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生猪生长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饲养条件、空气等,因此其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生猪生产不仅会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影响,同时还遭到疫病、市场发展的制约,是一项高风险的弱质产业。生猪生产的产业链较长,包括种植业、饲养业、加工业等,形成了一条紧密联系的加工链,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由此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二)四川省生猪生产模式概述。

四川省是著名的猪肉生产大省,生猪生产数量较大,在1994年之前,猪肉产量占据肉类总产量的95%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肉类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到2007年,四川省的猪肉产量占据总产量的67.78%,仍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总体产量有所下降,但四川省的生猪生产量持续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对于拉动四川省的产业链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四川省的养猪业虽然仍旧保持高速发展,但其他地区如山东、河南、东北等地也呈现高速发展趋势,而且在养殖规模、生猪品质及猪肉品质方面均超于四川省,虽然四川省生猪生产数量无可比拟,但在深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方面有较大缺陷,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数量优势却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由此给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主要是指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静态优势,在这个方面,四川省生猪产业仍占据较大优势。四川省的生猪生产数量一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到2010年,四川省生猪出栏头数为7220万头,猪肉产量 520 万吨,“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速 5%以上的发展水平,在四川省肉类产量中,猪肉占据总产量的68%,其次是禽肉、牛肉、羊肉及其他,这一生产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比较优势方面,四川省生猪产业仍具有竞争力。

(二)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比较关系,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而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但实际情况是,四川省除了具备生猪产量优势外,在深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存在较大不足,再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生猪产业发展遭到巨大冲击,无论是来自外省的竞争压力,还是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压力,都使得四川省的生猪产业链更加薄弱,难以有效衔接,如果不快速寻求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并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肉类服务,势必会导致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创新优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一条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由于生猪饲养受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四川省生猪生产呈现大起大落趋势,再加上饲料成本上涨,导致大多数饲养散户无法收回成本,大大打击了其饲养积极性,生猪产量下降,资源紧缺,这对于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打击。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只有实现组织模式创新、饲养方式创新,才能够改变现状,继续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的辉煌。

三、提高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调整生猪产业结构。

传统的生猪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市场竞争态势,调整生猪产业结构,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当进行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低、中、高三个档次的猪肉产品,并大力发展绿色猪肉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对于生猪生产周期应当加强监督与控制,及时处理疫情,避免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大力研究新的生猪品种,最大限度的缩短生猪生产周期,加速产业链流转,从而实现利润空间扩大,以改善养猪不赚钱的局面。

(二)探索新的猪肉生产模式。

传统的猪肉生产需要经过复杂的经营环节,无形中延长了猪肉的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整个生猪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对此,四川省农村生猪养殖可以采用现代化的集约式饲养模式,改进生产方式,不断引进新技术,持续提供资金支持,以加强成本控制。同时进行深加工改革,在保证猪肉生产绿色健康的前提下开拓更具特色的猪肉加工链。

(三)积极发展产业化模式。

四川省生猪传统生产模式缺乏产业化引导,由此难以提升其产业发展效益,对此,可以创新销售流通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生猪生产与加工,并积极与各大连锁超市合作,提升市场占有率,并不断累积市场信誉,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实现生产成本的减低,以更好的满足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四川省是生猪生产大省,其已有的市场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发展太大改变,但其深加工不足、创新不足的缺陷势必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生猪生产各个方面的基础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猪肉生产及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项目名称: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研究来源:西华师范大学2008年科研启动经费项目,08B018。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广西

中图分类号:F124

一、引言

2011年广西正式颁布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也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以来第一个独立的五年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要实现1000亿元,要实现处于全国中等偏上的水平,要增大文化产业对全区GDP、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增长贡献率的大幅跃升,要实现文化产业占全区GDP比重的5%左右,成为广西国民经济中新的支柱性产业。

一国的兴旺和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产业也如此。因而,文化产业的兴旺和发展,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合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和培养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从而,对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有其实际应用意义,有利于促进政府合理的开发、引导和运用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更好的掌握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的实现广西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独立的五年规划。

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运用GM(1,1)模型,对广西省2007-2011年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检测得出灰色预测模型符合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领域预测的一级精度。因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模型对2012-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进行了合理预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仍落后于国家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广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据2008年至2012年《广西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广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增长状态。2007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8.7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5723.41亿元的3.41%;2008年实现增加值2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8.92%;2009年实现增加值2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01%;2010年实现增加值2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81%;2011实现增加值325.6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8.14%(见表1)。然而,在2007至2011年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455亿元、7630亿元、8400亿元、11052亿元和13479亿元,相比上一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18.20%、10.09%、31.57%和21.96%(见表2)。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近五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对速度虽快,但发展速度不平稳,波动较大,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文化产业给区内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太小。除2008年奥运期间广西文化产业的环比增长速度高于GDP环比增长速度以外,自治区文化产业的环比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GDP环比增长幅度,表现出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不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而且,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广西区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滞后于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发展趋势

近五年来广西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发展趋势:2008年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66875人,与2007年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71030人相比,有减少趋势,环比增长速度为-5.85%;从2008年开始呈现长期增加趋势,从2008年至2011年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分别为67032人、67980人和69242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长速度分别为0.23%、1.41%和1.86%(见表3)。显然,在2007年出现了一个奇异值,也就是说2008年至2009年都是呈增长趋势,而2007年到2008年是一个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将近六个百分点。

因此,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中的累加生成算子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累加可以看出灰量累积过程的发展态势,从而使离乱的原始数据呈现出它内部本有的规律和特性。从图1上的实际值曲线,无法显著的判别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发展趋势,然而,通过累加生成算子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虽然2007年至2008年广西区文化产业从业实际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内部呈现出的增长趋势强势的凸显出来,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灰色数据转化成白化数据。

三、灰色预测模型简介

灰色预测模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内涵

灰预测理论发源于我国。最早是邓聚龙教授在1981年上海举办的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作“含未知系数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对状态通道中灰色元控制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首次使用“灰色系统”一词,这是灰色预测理论雏形。1982年邓聚龙教授关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首篇中英文论文分别在《系统与控制通讯》(Systems&Control Letters)和《华中工学院学报》发表,并详细论述了灰色控制系统的定义及算理,这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正式诞生。

后由我国学者刘思峰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版)》中提出,灰预测主要是通过灰色生成或序列算子的作用来弱化数据的随机性,挖掘序列内在的规律,不仅仅可以对连续的序列进行预测,而且可以通过对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之间的转化,实现利用离散的数据序列建立连续的动态微分方程的新解法。其中,GM(1,1)模型是目前在各领域应用最广泛,也是应用最普遍的解决连续型序列的核心灰预测模型。

(二)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步骤

灰色预测模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步骤。

1.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通过累加生成对原始数据X(0)进行预处理,得到新的数列:

2.求解相关数据并建立方程

求解发展灰数α和内生控制灰数u,并根据白化形式方程:

构建数列x(1)的预测模型。设待估参数向量为

根据最小二乘法解得 ,其中

3.确定模型

将 代入(1)式,通过求解微分方程,

得到 预测模型为:

(4)

(三) 灰色预测理论模型的检验

灰色预测理论模型结果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进行精度检测,分别是残差检验、灰色关联度检验和后残差检验。本文介绍残差检验和后残差检验两种方式的简单运算步骤。

1.残差检验

残差检验是通过对原始数据列 与预测 值之间的残差 和相对误差 进行运算,从而判断模型的精确度。其中:

。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M(0) (K)

2.后残差检验

首先,分别计算原始数列x(0)(k)和残差6(0)(k)的平均值 ;其次,分别计算原始数列x(0)(k)和残差6(0)(k)的方差。

其中

最后,计算出方差比C和小误差概率ρ。模型的精度等级可由C、P和灰色关联度gama三者共同限定(见表4)。

四、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的构建

本部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模型构建步骤

第一,根据广西历年统计年鉴收集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据,确定选取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07-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也就是灰色预测模型中的原始数列为:

第二,对原始数据X(0)进行累加生成,得到新的数列

第三,根据方程(2)求解得到:

并解得:

第四,将 代入(3)式中,得到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

(二)模型检验

本文采用残差检验、后残差检验和灰色关联度检验三种方式对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模型进行精度检测(表5)。

由上表可知该模型的均方差比值为:

,小误差概率 ,所以该模型运用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的预测符合一级精度,预测等级为优,且灰色关联度 ,故GM(1,1)预测模型适用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的中长期预测。

(三)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趋势预测

依据GM(1,1)预测模型对广西2012―2015年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进行预测(表6)。

五、结论与不足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灰色预测模型在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预测中准确度高,预测等级为优,且未来五年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呈现稳步增长状态。灰色预测模型可用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中长期预测,政府可根据该数据合理的进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战略的实施,从而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科学合理的高速发展,进而更好的实现广西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

不足之处:本预测模型仅是单纯的依赖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自身增长数据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自治区文化产业政策、GDP增长等其他因素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变动带来的间接影响。而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作用,未来对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预测可以结合当地GDP目标、政府政策等宏观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和预测,二期工作将对多因素影响下的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进行预测,从而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2(10).

[2]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闵惜琳.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 的人才需求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05(6).

[4]朱海玲.人口数量最优预测模型与应用[J]. 统计与决策,2007(8).

[5]杨名桂,杨晓霞.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重庆市入境旅游客流量预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

第11篇

关键词: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差异化竞争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12-02

软件园区是以加速软件研发、生产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满足软件市场需要而设置的软件产业发展集聚区。自1995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认定以来,全国各地建设的软件园区已超过200多家,作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通过集聚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园区数量的增多,部分园区产业发展内容雷同,缺乏园区特色,导致各园区难以获取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结合园区产业选择内涵,分析我国软件园区产业选择面临的形势并给出思路建议,对指导我国软件园区顺应园区、产业、城市、企业之间的耦合关系与内在规律,找准各自特色,科学选择和发展重点产业,以重点产业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涵义和重要作用

1.1 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涵义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软件园区为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最终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重点产业选择,也就是围绕产业定位,选择适合园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选择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园区所处区域经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关联产业、基础环境以及人才供给等因素进行基础条件分析和优劣势分析,提出可能的重点发展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充分发挥园区相对优势,根据产业定位,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角度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其中主导产业是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是园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支柱产业是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连锁效应,对园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有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产业;基础产业是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三是分别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明确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

1.2 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的重要性

1.2.1 对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实现规模经济。重点产业选择有助于在复杂的产业发展形势和不断涌现的产业热点中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在落后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新兴领域实现抢先发展,从而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尤其是对优势领域,清晰、明确的重点产业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环节作用,以优势环节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乃至产业集群的形成,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

1.2.2 对园区:有利于推动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许多软件园区都缺乏明确的规划和产业定位,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许多园区误将入驻大型企业数量等同于软件园竞争力,一味加大优惠力度招商引资,忽视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不利于园区良性、特色生态环境打造。据相关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园区都面临恶性竞争问题。重点产业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软件园区的相对优势,结合产业条件来发展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业务环节,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进而提升软件园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战略。

1.2.3 对城市:有利于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软件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软件产业,其发展必须要与各行业实现互动。而软件园区作为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环节,其发展必须符合城市功能定位。软件园区的重点产业选择通过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层级提升,能够实现与城市主导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园区与城区的互动、融合发展。

2 我国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面临形势

2.1 软件园区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产业选择亟需注重差异化

当前,我国相当数量软件园区的发展重点主要是通用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缺乏特色鲜明、整体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随着软件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政府对软件园区重视度愈发高。2011~2012年,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上马和扩建令人瞩目,各地规划的千亿级软件产业园就有十余个,未来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的高峰期,园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为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在重点产业选择方面需要加强创新,必须结合园区自身的城市、产业发展基础与需求,合理确定发展领域,有针对性地集中发展,不必贪大求全。特别是空间距离较近、主要产业相似的临近园区,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各有侧重,避免兄弟城市之间的残酷拼杀。同时,要结合软件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形势,及时确立和调整发展重点,抢占新兴领域发展先机。

2.2 吸引企业入驻因素由政策主导向产业环境主导转变,产业选择合理性要求更高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逐步趋同,土地、资金等优惠政策对企业入驻园区的吸引力不断弱化。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完备的产业配套等产业环境成为企业考虑是否入驻园区首先关心的因素,因此使得产业选择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唯有合理选择产业发展重点,并围绕发展重点打造完善产业链条和完备的产业配套才能为入驻园区企业带来可观的外部经济,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进而推动园区的可持续

发展。

2.3 新兴产业加速涌现,产业选择调整周期加快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速涌现。各地园区为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不断调整产业选择方向,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获取先发优势。

2.4 园区城市化发展趋势愈发凸显,产业选择需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已经成熟,随着园区内各经济及社会要素的不断完善,软件园区正向城市化方向发展。产业选择除了具备推动园区软件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外,必须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一致,推动园区环境的建设和创新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提高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3 我国软件园区重点产业选择的思路建议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顺应产业发展生态规律,充分发挥相对优势,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为核心,选择和发展重点产业,推动园区形成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3.1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定位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园区产业定位要符合园区所处的区域的功能定位,立足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明确产业定位。例如,大连软件园,紧抓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契机,明确产业定位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福建软件园结合福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行业应用软件。

3.2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遴选重点领域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是指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关联产业、基础环境、人才供给等因素,选择和发展重点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园区,建议发展基础软件、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对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园区,建议发展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云计算;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关联产业基础雄厚地区的园区,建议发展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软件。例如深圳软件园充分利用深圳市汽车、通信、医疗设备、数字电视、数字装备及电力自动化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带动相应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南京软件谷依靠人才资源,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成都软件园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金融后台服务、IT外包服务等。

3.3 顺应产业发展生态规律,着力发展重点产业

顺应产业发展生态规律,是指遵循软件产业细分领域发展要素,选择适合的重点产业集中各方资源,着力发展。为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在重点产业选择方面需要加强创新,有针对性地集中发展,不必贪大求全。同时,要结合软件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形势,及时确立和调整发展重点,抢占新兴领域发展先机。例如天河软件园基于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加强创新大力发展信息增值服务;深圳软件园在服务外包领域集中发展面向欧美的服务外包,与大连软件园和福州软件园错位发展。

3.4 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为核心,打造园区差异化竞争力

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是指围绕重点产业,着力引进有重大战略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世界性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以构建产业价值链体系为核心,形成产业集群。例如南京软件谷在选择重点产业时,着重以产业链打造为核心,聚焦通信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吸引龙头企业入驻,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80-05

一、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够开放,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导航者,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体育产业化中的热点研究问题,但是此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性研究还未衍变为规范性的理论体系。一些边缘性和局部性的研究并不能作为理论性经验来使用。所以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只能探索行事,摸石头过河。在体育思想观念上因经济体制影响,认为体育教育是纯消费性公益事业,所需的一切经费本应政府控制和提供,不应实行体育产业化,因此,未建立起依靠独立资源优势,开拓创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无法提高自身的“循序自造”能力。

2、体育经济状况落后,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发展投入偏少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历史悠久,导致城镇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不只是个体制问题,实质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实力较强城市的生产力与相对落后的城镇生产力并存的结果,城镇居民人均或集体收入增长后,用于社会健康以及自身的投入相对应增多,这是务必改善的事实。往往经济较强的居民或城镇对体育发展投入较高和体育消费水平增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总量虽说不断增加。但体育财政拨款只占据政府财政支出的0.4%。体育发展支出再科教文体卫等社会发展中只占支出的2.8%。相对于发达国家所占GDP3%-6%的支出水平而言,大大低于这些国家的支出水平,由此体现,我国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显然不足。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的问题与不足

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策略研究不多

如今体育教学模式繁多,部分体育教师对此产生迷茫。大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体育教学制度杂无章法。因此,当前极其有必要对诸多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理和简化。使之更好的利用灵活性与操作性。近年来,已有部分实践者与相关学者,

开始反思和重视此问题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缺少教学满意度反馈环节

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反馈,是评价和认可本节体育课成功与否最有利和最直接的证明。而目前高校就缺少这个环节,每到期中教学检查对体育教学与相关问题都进行了总结。但是体育课还是一如既往的进行,有些任课教师认为只负责教学和授课,教改是领导所管辖的事情,教学态度也是应付了事,不出现教学事故变相安无事。完全没有体现出主人翁的精神,除此,许多教师还存在安于现状的现象,对学生或他人反馈信息完全忽视。认为自己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也较好的配合完成,这样就是成功完成的一节体育课的教学。但学生内心的实际想法又有多少教师会认真体会,学生不提问教师不跟踪教学,教师不提出领导不解决。这种恶性循环致使体育课是“摆”在操场之上。缺乏应有的热情与活力。

三、分析如何有效提高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现代体育教学模式

完善组织机构,提升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

健全组织,引进更多的体育产业人才,是促进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拓展我国城镇体育市场效益、不断满足体育消费者更多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的城镇体育市场急需一大批熟悉体育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来开拓我国城镇体育市场和从事体育经营类项目的开发工作。对于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引进,一是鼓励吸引我国大城市体育产业专业人员下镇,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开发经营活动,二是对组织体育经营单位相关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进修,从而加快城镇体育市场的完善进度,推动我国小城镇体育市场的繁荣。

2、健全体育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证体育产业资本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为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创造了坚固的基础。首先,对资本市场的法律监管力度要加强,成立健全的信息制度。以确保市场操作行为的规范化,确保资本运作各个交易主体的利益。尤其是借壳上市,借壳公司和壳资源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都是需要重点监管的对象。资本市场本身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所以更加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降低由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健全所带来的高风险,这样才能保障体育产业的资本运作顺利进行。

3、创新教学模式,分散重组

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散重组还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和修订,使其更加适合体育学科的教学。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所提出的目标一般较为模式化较为单一,对于单一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也是单一的。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效应,则需要在综合性上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开发,如此一来就需对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重组而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总结

以上是笔者对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和高校只有观念思想转变,充分发掘高校和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形式和潜在资源,并创造良好的市场调节,才可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获得有效的升级与活力。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目前科学的对当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以解决目前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种种弊端,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分析和探索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朝雷. 体育产业组织发展趋势问题探究[N].辽宁出版社.2006(14)

[2]任 重. 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定位思考[C].中国教育快递.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