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6-04 10: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杨正民(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专业教学及工程管理;谢兵(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建筑装饰和建筑设备专业教学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研究”(编号:ZZZ10),主持人:杨正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3-04

目前,江苏省正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注重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以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依据工学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级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开发新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1]。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对象是能够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加强体现审美素养、环境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丰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内涵,完善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教学互动,让专业教学贴近岗位实际。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建设具有专业仿真教学场景的校内建筑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强化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在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育人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建筑装饰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得培养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装饰装修质量检查、建筑模型制作和室内配饰等工作,以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面向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调研,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学生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的调研分析,确立了建筑装饰专业的服务岗位群,结合岗位群的宽度和深度,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目标。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整理出了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图(见图1)。

通过分析总结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1),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装饰施工、设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为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体现中职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把建筑装饰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装饰施工岗位和装饰设计绘图岗位两个方面(见图2)。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建筑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制定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三、改革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方向

建立具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确定课程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公共艺术等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其主要包括: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方向设置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建筑装饰施工两个方向。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还需要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2]。

课程开发中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性教学是全方位的,时间上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计划落实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内容体现在该专业的每一门学科内,成效反映在工作后岗位的适应及能力。因此,建筑类职业学校中实习、实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根据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配备实训实习室和设施设备。鉴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教培养模式,建议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安排专门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而有利于整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分散式实习”的形式,即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工种技能封闭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中除了充分发挥学校所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实验室以外,教师在传授专业课时要充分运用课件、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课的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需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边看边讲解。课程设计环节中要克服老师对设计对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老师提供设计任务书―老师提供设计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设计―形成成果的老框框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种技能封闭实训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施工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经过艰苦的技能实训,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并避免眼高手低、工作虚浮、能上不能下的不良作风。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领会理论的指导性、实践的重要性,知道工程上需要那些知识和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找到不足,让学生在现场与工人和管理人员打成一片,不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真本领,还可使一批学生通过实习中的优秀表现,直接打开就业大门。

五、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在教学改革中要学校要确立市场办学的机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切工作要围绕市场进行,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适应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等等都是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企业,这些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质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二)科技开发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相应方式,对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共建实训基地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积累现场实际经验。

六、改革考核方式,校企共建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注重行业人员参与评价,力求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合并考虑。

共建校企融合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从而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建设“双师型”队伍,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经验或专业实践经历,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让教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第一线去锻炼,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派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企业第一线实习锻炼、接受岗位技术培训。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加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3]。要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对具体企业管理的经验、专业实践经历,又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某一专业方面的特长,同时获得国际、国内行业认证的系列证书、或“注册”“职业”等证书。教师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所授的专业,结合实际岗位应用,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参加企业调研、岗位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习等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资料,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人才相匹配。

近几年来,江苏省各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交流、互派互聘、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等途径。从而实现了“三结合、三提高、两锻炼”,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能学生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艺,周登凤,何婷.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2-143.

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h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 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 对策:“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 ~ 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 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

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 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

第4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三支撑四段式”;工学交替;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30-02

一、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室内设计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能从事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能适应设计、绘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三支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运行

(一)三支撑

支撑之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原有的室内装饰构造展示室、装饰施工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室内设计室、制图室、画室、摄影工作室等7个实训室的基础之上,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新建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实训室和建筑装饰工程软件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满足校内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支撑之二是室内装饰工作室。从校内引进装饰公司,创建室内装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开放式的职业能力训练场所,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和教学形式,下设市场部、设计部和工程部3个职能部门,成立业务洽谈工作组、手绘方案工作组、电子绘图工作组、装饰材料工作组、工程预算工作组、结构施工工作组、项目经理工作组、工程管理工作组8个特色小组,每个小组各具特色,带队人员由设计师、营销专家、技术人员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组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授课梯队,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每10~15人进入一个小组,完成指定项目的训练任务。

支撑之三是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与哈尔滨城市人家装饰公司、哈尔滨居泰隆家居装饰有限公司、润恒装饰有限公司、六合雅居装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合作领域,并与其建立更广更深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胜任业务洽谈、方案设计、装饰工程施工、装饰工程预算和装饰工程管理等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四段式

第一阶段,利用第1至3学期完成专业基础培养。在校内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行业需求以及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阶段,利用第3学期与第4学期之间的8周时间完成行业体验。学生在企业中体验室内设计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任务,以便实习后回校进一步强化和定向学习。

第三阶段,利用第4学期与第5学期前8周完成岗位技能强化。主要通过校内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定向教学和专业技能强化,加大力度培养岗位专业技能。

第四阶段,利用第5学期后8周与第6学期完成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岗位,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行业竞争能力。“四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如表1所示。

(三)“三支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创建以校内实训基地、室内装饰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支撑的“三支撑四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结语

针对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在原有的2.5+0.5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创建了“三支撑四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实践—按需求教学—再实践”的工学交替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够得心应手,技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更加适应岗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能从事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杜华刚.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道路[J].科教研究,2007,(20).

[3]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第5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李宏俭(1966- ),女,广西南宁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西 柳州 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14-02

一、背景介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导向,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专业的建设来落实与保证。当前,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条件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自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广西把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自治区支柱产业,特别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实施示范建设工程。2011年4月,广西教育厅在全区高职院校中将一批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确定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力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等方式和措施,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质,就是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要素进行有别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依托自治区的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构建了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在改革实践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真实任务进课堂、企业文化进课堂,使课程的知识内容、技术标准、项目案例符合当前行业要求和特点,进一步改革学生评价模式,通过建立多样化特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1.推行“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课堂”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它既是职业教育知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具职业教育价值的典型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尝试从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开始,要求所有核心技能型课程的实训项目全部选用来自企业、行业的全真实项目和案例,且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少于整个课程课时的80%,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专项实训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在毕业前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质量、工作时间、工作技术标准等企业工作的方式有切实的体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2.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在课程结束时以学生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重视专业学习结果而忽略专业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很难做出正确、公平的评价,而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不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量规,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实践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进阶式”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从专业基本技术能力到以工程项目为引领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再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能力从基本技能到专业职业能力的“进阶”,工作环境从校内虚拟实训室到企业工作环境的“进阶”。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校内工作室是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尝试和探索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很好体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利用学院搬迁到新园区的契机,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将大部分设计类教学课程的教学环境改建成工作室环境,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学院与企业共建工作室,由专业教师负责工作室管理,学生自主实践与经营,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和监督,业务项目与合作企业对接,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实训的真实项目,通过场地环境的企业化改造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基于创意型工作室环境的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以项目承接为途径加强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在改革实践中,首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校内创意型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要求教师定期参加商业项目的承接或技术参与,通过承接不同类型的项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育教师市场化意识、规范化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意识,保障教学改革倡导的“新技术、新观念、新工艺”内涵的实施。其次,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团队,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企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创新教学过程。最后,鼓励团队中有条件的教师深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兼职于企业;利用自身的师资、教学条件和教材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课题、共同研发产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突破口

人才培养既要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格,更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改革,尤其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加以推动。新形势新时代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过去提技能型人才,现在提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改革实践中,首先,我们要按照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在三年中必须亲自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技术训练,及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以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

(二)教师及其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方面,首先要鼓励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技术、锻炼技能,把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作为师资培训的方向;最后,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教改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以及企业中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职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作为教师个体,教师要积极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自己的优势,如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企业找项目,承接或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企业形成良性合作关系,不断获取企业或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信息。

(三)校企合作工作室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室”

校企合作共建的设计工作室,既是承担学校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任务的校内实训基地,又是具备设计企业和公司特征的企业生产基地。设计工作室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综合实践平台,成为校企合作下的培养企业人才的“孵化室”。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都开设有不同的校企合作工作室。但是工作室的管理也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例如,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决定权,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与我们现行的管理模式有一定冲突,这也是经营性实训基地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改革实践中,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随之进行改革。考核重点要放在工作室特色、运行状态、业绩状况、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方面,而在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可以相对独立,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此外,工作室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企业化模拟管理模式,来保证工作室良好运行。

(四)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是打造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场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不是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举办学生职业素养论坛,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开展职业素养拓展训练等。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对企业或行业的岗位“职业素养”要求有全面体验与深入了解,并能在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的教学中或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职业岗位要求渗透进课堂,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6篇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异军突起,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订单教育成为市场生存中所探索的种新型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也成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的突破,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着深化与改革。艺术设计订单培养是由企业提出招聘人才的标准,数量和培养方式,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签订的合作协议来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实践,提供人才上岗。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呈现出勃勃生机。近十几年来,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高职教育的投资比重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百分之50,但是,仍然有诸多教育误区的存在,本文针对艺术设计领域浅谈一二。

1.在思想认识上,高等职业院校老师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没有赋予创新精神的意识。学生基本是在苦学,没有体现出实践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是理论讲解,相信书本,脱离实际现象较多。因此,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属于作品基本雷同,缺乏闪光点的现象较为普遍。

2.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离。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处于对高职教育定位模糊、不科学的生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习惯参照或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或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支教育,有的甚至就是“翻版”。高等职业型的院校在教学发展设计上,忽略了市场需求,社会变化,学生需求,单式的去培养教育理念中的高素质美术应用型人才,其结果是理论重于实践。学生感到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学校所学知识基本用不上,用人单位还需重新进行上岗培训,部分学生甚至面临失业。因此,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突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就成为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个重大项目课题。

新型办学模式――订单教育和短期培训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合作契约后,由契约双方根据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计划,参与学生就业指导,考核岗位职业素养等整体办学活动的新型教育模式。

1.订单教育和短期培训产生共赢。艺术设计订单教育是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导向,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供需相呼应;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的需求相呼应;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的标准相呼应。企业的订单促使高职院校开始根据实际需要来把握办学的方向,确立艺术设计教学的准确定位,逐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而对于企业而言,有助于获取较为稳定的员工队伍。在院校受教育的期间,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过关,到企业后可以立即上岗,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培训成本降低,企业赢得利润空间活力运营。作为大学生,感受学习产生的压力,形成实践学习的动力,逐步明确学习和能力训练的目标,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在企业中顺利找到份适合于自身价值的工作。

2.订单教育的签订。我院建筑装饰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开展校企合作,在系部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长期调研,系部领导带领专业教师到多次赴企业考察洽谈,2012年至今先后与山西点石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承方印刷广告公司、山西满堂红设计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依照校企合作的要求,参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制符合发展所需的人才。截至目前,已经为山西点石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培养输送几届优秀毕业生,得到企业的好评和家长的赞赏。

3.重视订单教育,与企业多元化合作。根据艺术设计产业的特点,市场对艺术设计领域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少,和其他领域的专业有所不同,因此想要让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唯有加快与企业合作的步伐,推进订单教育和短期培训班的运行,保持与市场的竞争才能把艺术设计订单办学模式做好,做出成效,形成健康有序的循环。面对部分企事业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量较少的情况,作为院校可以进行专项服务的短期培训,比如,对企事业单位里美术宣传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而大型的企业和工艺美术厂通常需要较多艺术设计类人才,我们可以着力打造“订单教育班”,入校培训并接受订单培养的教育模式,力求教育培训的社会性与科学性。

订单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艺术设计订单教育想要办出特色,校内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训教学基地就是核心所在,这是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体现。为实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各专业教学计划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我院建筑装饰系先后建立了装饰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模型构造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又成立了平面设计工作室,字画装裱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模型加工工作室。近几年,学院为系部的发展共投资五百多万元,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配备购置专业实践教学的各种设备,提升各个工作室的生产效率。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产学研与生产实战相结合,专业培养与订单教育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发展体系。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校企合作共赢”的原则,我院建筑装饰系运用与企业联合办学和短期培训的订单教育思路,邀请学术委员会专家、行业指导专家、社会活动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分析市场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对愿意开展校企合作的用人机构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以此来促成双方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为此,建筑装饰系与山西点石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协议。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即保证了建筑装饰系师生到企业一线合作实践的机会,又拓展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眼界与实习的需求。

3.培养“双师型”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建筑装饰系部分教师在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团体中都有兼职,建筑装饰系逐步培养出较多的“双师型”教师。全系40名专兼职教师近半已为“双师型”教师,为培养技能型高职院校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院建筑装饰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学生技能教育的培训,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提供优质教学环境的同时也为订单教育铺平了道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的计划中,专业教学计划与证书课程考试计划相互交叉,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上,使高职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方可顺利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面对人才的输出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选择余地。

4.开展教研探究活动,加强师资的培训与建设。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导,以强化实践操作为特征,积极推进教学实训指导的改革,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展现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的改革,因此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就是关键性因素。近几年来,我院建筑装饰系积极开展以加强学生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定期组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学生走进实践课堂,到企业第一线模拟完成实训课程的学习。

第7篇

关键词:区域资源优势;中高职衔接;现代职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39-04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由多所具有较好行业背景的职业技术学校整合异地重建而成。多年来,学校在致力于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争取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同时,注重构建学生升学立交桥,从当初的“对口单招”、“3+2”高级工+成人大专,到“专转本”、“专接本”等后学历教育的成功嫁接,利用多种渠道圆了中职学生的大专梦、本科梦。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要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参加该项目的尝试工作,自2012年始分别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对接,2013年起又先后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学院等院校衔接,至今已有7个中职优势专业分别与5所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形成校校紧密合作。目前已有两届中职学生成功转段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新的模式,新的运作,使学校初步构建起现代职教体系的雏形。

一、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实施背景

(一)政策呼吁中高职纵向衔接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行业企业需要有高素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江苏省政府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50%的生源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这为有效推动中高职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纵向衔接提供了保证。

(二)市场需要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大基数的较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提供软实力支持。

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探索建立中、高职在汽车维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流管理与服务等优势专业的充分衔接,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无锡或者江苏甚至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努力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从招生过程、教学过程、学生管理、资互换、岗位认知实习、跟岗培训等各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为同类学校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提供可借鉴模板。

三、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实施过程

(一)遴选优质资源和优秀专业相对接

学校一方面把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做大做强,形成学校的品牌专业;另一方面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根据无锡区域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流管理等专业与本地区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衔接,系统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按需发展,强强联合,分段培养,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装饰、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省级品牌专业、示范专业或者市级重点专业,衔接学校的每个专业也分别是省市重点专业。

(二)成立试点项目组织机构

学校与相关合作院校成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专项领导小组分别由联合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学生处处长组成,组长由联合学校校长联合担任,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实施工作小组由职能处室和相关系部分别设置,形成了校长全面抓、分管教学校长亲自抓、教务处主要抓、试点项目所在系部具体落实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明确的工作职责,开展调查研究和交流讨论,及时解决试点工作遇到的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三)制定试点项目衔接内容及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衔接。中高职衔接首要解决的任务是科学界定好中高职分段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厘清中高职学校分别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为此,学校教务处从2012年起每年牵头组织相关衔接学校,分别组织各专业系部和衔接学校的专业系部共同探讨研制“3+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究论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就业岗位以及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和素质结构。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技能等级的递增性、能力水平的层级性,又有序划分两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形成“2.5+0.5+2.5+0.5”的优化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标准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衔接是中高职试点项目的关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是相同或相近专业。因此,除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继续延展以外,许多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的设置也大致相同,有些专业在中专阶段就会把高职阶段的内容教授完毕,导致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是重复教学。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的《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工程测量》等课程;建筑装饰专业中的《美术》《构成》《室内设计》等课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等课程,在中高职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如果同一门课程在两个阶段都学习,学生在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就是在炒冷饭,没有新鲜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清晰界定中高职每个阶段的课程标准,尤其是相同课程的一体化课程标准,明确哪些内容是中职阶段必须学习完成并且掌握的内容,哪些内容是留在高职阶段学习的;哪些技能是中职阶段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哪些技能是高职阶段学习的。让衔接学校专业课程标准既有统一性,又具有独立性,并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目标和规格层次。经过衔接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使各衔接专业在中职能向高职进行延伸和拓展,高职院校也能在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执行中得以感受其逻辑性。

3.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是实现试点项目的核心。有了各专业在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还需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衔接专业团队以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为抓手,根据学生对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建构中、高职阶段课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强调中职课程重技能,让学生在技能的反复训练中感受职业性;高职课程重技术,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工厂或者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得以训练自己的技术技能,提升自己在工作中处理事件或故障诊断分析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能“砌筑长1米高1.2米厚0.24的直墙”;在高职阶段要求学生能“砌筑长1米高1.2米厚0.24带0.4*0.4铝合金窗的直墙及其施工质量的鉴定”。室内设计课程在中职阶段能“完成标准客房或者住宅的设计、施工和报价”;在高职阶段要求能“完成500平方米大小的办公楼、小型餐厅或者小型专卖店的设计和施工及清单计价”。这些不同专业的课程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授课标准和教学内容也不同,并且具有逻辑递进关系。

4.教学过程的衔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中高职教育,以及企业岗位认知,学校有计划地在一年级安排开学典礼、入学专业思想教育、衔接学校考察交流、学年总结表彰并颁发奖学金;二年级安排学生走进企业、专业技能训练、行业专家进校园、学长进课堂等,进一步巩固专业认识;三年级进行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跟岗实践、转段考核。进入高职一年级原班主任跟班一学期,让学生走进高职学校的适应期,文化基础课老师利用区域优势,在新生入学就介入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在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时候,继续根据原课程的高职衔接内容,按照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很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又能将课程很好地延续,也比较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衔接学校有了充分了解,衔接学校之间通过有效的考察、讲座、实训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师资互换、基地共建、共同发展的目标。

5.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在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等级要求,即中职完成中级工的相应工种取证,高职完成高级工的相应工种取证。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须取得测量放线工的中、高级证书;汽车维修专业须取得汽车维修工的中、高级证书;建筑装饰专业须取得砌筑工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6.转段的衔接。学校在招生时就明确中、高职转段要求,在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可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转段考核由衔接高职院校和中职校自主组织,原则上在中职第六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录取工作由高职院校组织实施。不愿意转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顶岗实习,直接就业。

(四)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为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交流,从2012年起,学校定期召开衔接专业间的研讨活动。中高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老师、专业老师一起以衔接课程为核心内容,研讨授课计划、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段考核标准、交流教育教学心得等。通过研讨、互动协商的交流方式,避免了中高职教学的重复与缺失,明确了双方各自的任务。同时,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时,邀请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参加,颁发奖学金和毕业证书,每年组织新生分别到衔接学校听讲座和参观教学、实训,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氛围,明确学校目标;二、三年级学生分别就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企业进行探究,走进岗位进行认识,走进师傅进行跟岗,并邀请高职院校的学哥学姐来学校进行专业和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条件保障

(一)M织保障

为破解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政策难题和确保各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校特邀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教育科研专家与相关学校领导共同组建试点工作咨询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项目专门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以确保项目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二)经费保障

牵头学校和对接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吸纳优秀企业的捐助,寻求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用于项目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资源建设、优秀学生奖学金、企业行业考察调研等。

(三)政策保障

健全试点项目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制定试点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确保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政策宣传。教育局将本项目的招生进入三星高中分数线,全力宣传试点项目,让市民知晓项目的优势条件。

五、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认识与反思

(一)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衔接机制

在实施过程中,衔接学校都能按照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行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中职培育的人才质量力求达到高职的转段要求,高职院校根据有别于高中后招生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适应无锡或者江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必须构建中高职贯通式的评价体系

通过与衔接学校的协商研讨,初步构建中高职贯通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目的在于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质量。让高职学校在中职教育阶段就必须介入教学过程的监控,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建立、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重点监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相关学生素质直至学生毕业离校,形成一贯式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8篇

[关键词]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88-02

一、 会馆建筑装饰保护与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研究会馆建筑装饰及审美思想,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正确处理民族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关系,使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豫西南会馆建筑有很多遗存,如社旗山陕会馆、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唐河源潭山陕会馆,还有湖北会馆、福建会馆等,这些会馆建筑大多都有精美的建筑装饰,是南阳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设计精品。因此,对豫西南各个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全面整理、归纳和总结出较全面的资料,并提出保护方案,将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与应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豫西南会馆的建筑装饰及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它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深化,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风格独特。建筑装饰部位有照壁、额坊、屋顶、柱础、栏杆、脊饰、瓦饰、檐廊、顶部装饰、内外檐装饰、门、窗等。大量精美细腻的石雕、繁缛复杂的木雕、少量精巧的砖雕以及富丽堂皇的琉璃、色彩华丽的彩绘等,不仅把会馆装扮得雍容华丽、玲珑剔透,而且多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题材,雅俗共赏。使人们在欣赏建筑装饰艺术的同时,细细品味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这些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侧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会馆建筑装饰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以龙凤、瑞兽、云水为母题,取材富于世俗性,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从而赋予了建筑装饰更加丰富的含义。雕刻手法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实用性相融合,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

三、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应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得到加强。应采用保护与挖掘、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及运用,努力提高会馆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水平,使会馆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根据《文物保护法》,结合豫西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会馆建筑装饰遗产保护的可操作性政策和措施,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随意、无章可循的混乱保护模式;加强管理,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在会馆建筑装饰保护的实践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会馆建筑装饰遗产保护的主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了解豫西南会馆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将会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到民众心中,使会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面向社会,建设一切有利于会馆文化保护的方式,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及文化遗产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群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变孤立保护为整体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另外,应与新闻媒体深度合作,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遗产保护知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化,由此产生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可以建立志愿者站,积极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志愿者的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公众、舆论自觉地参与和监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富有个性、不断创新的模式。

(三)打造学术阵地,弘扬会馆文化

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使其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会馆文化学术研讨会,加强对豫西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发表有关明清豫西南会馆学术文化论文,以期取得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改变观念, 拓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完善保护体系。

(四)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实施会馆装饰研究计划,立足会馆现状开展会馆建筑装饰文物普查工作,按照会馆装饰遗存类型、装饰题材、装饰文化内涵等专题展开调查会馆。通过普查,把反映会馆建筑装饰的优秀作品纳入保护序列,以扩大和延伸文物保护的内涵和外延,使一批重要的会馆建筑装饰文物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探讨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科学保护措施,增加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豫西南会馆的知名度,使其变成一张宣传名片,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会馆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组织企业与与设计单位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纪念品,如刺绣、烙画、玉器工艺品等,使艺术和经济联系起来,利用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改变传统会馆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赋予会馆建筑新的活力。如除了将会馆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博物馆等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还可以对大学生特别是建筑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把传统艺术设计的中国元素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中去。

(五)编制相关教材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使历史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加强专业领域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发掘和展示会馆建筑装饰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发挥教育职能。在豫西南艺术类、建筑类大中专院校中针对会馆建筑研究及保护方面开设相关学科及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历史文化相联系、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琉璃等,运用了大量极具中国设计元素的传统装饰图案,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设计审美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源泉。因此,要结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设置的专业,比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动漫设计等以及所开设的课程,研究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利用传统建筑装饰的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吸取民族的文化精华,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民族的艺术设计理念,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道路,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日趋成熟。

四、结语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是对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豫西南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法;从其艺术价值角度看,以会馆建筑装饰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使其服务于教学,从而得到传承与利用;从其知名度来看,使它变成一张宣传的名片,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会馆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不仅要确立切合实际的保护观念,也要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既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豫西南建筑装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编著.社旗山陕会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庞薰琴.中国历代装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萧默著.文化纪念碑的风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9篇

1工程造价专业优势

1.1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工程造价具有行业发展优势

(1)建筑业的大发展,建筑领域内的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大大增加,为建筑市场服务的造价专业人才需求也是增加的。(2)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紧迫。①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工程造价基本上由财会人员和建筑工程人员协商确定和控制,相应的专业为工程经济管理,没有专门的造价专业和人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工程监理制和项目经理制后,工程造价就更加突显其重要性,受到业内上下和建设方的高度重视。为了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和招标与投标制度的施行,我国在九八年才开始推行造价工程师资格制度。②工程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在9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本科院校逐渐增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层次的人才在2000年后才在高职院校逐渐开设。目前该专业的人才是供不应求。③从事工程造价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不是像建筑业的其它专业,随便找几个农民工就能完成工作的。(3)工程造价专业的市场前景看好。中国加入WTO,急需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加入WTO后,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拥有一大批懂国际工程承包的项目管理人才,懂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懂技术又善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工程造价的人员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且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

1.2“双证书”教育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恰当、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有效实施教育。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除了获得专业毕业证书以外,还可以参加国家注册的全国工程造价员执业资格考试。

1.3行业支持

工程造价专业有国家规范的教学文件等资料。我们在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突出职业岗位要求,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成绩,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优势。

2专业建设困难

2.1师资匮乏是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和质量相对不高,教师教学任务负担过重;(2)不同课程之间的师资力量还不平衡;(3)教师的学历结构还不够合理;(4)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还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2.2院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企业介入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建设。

2.3管理需要理顺加强

专业管理存在一些的问题,如教学管理,教研计划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具体微观的管理需要理顺加强。本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专业,所以还需要加强实训环节的规范管理工作。

2.4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虽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并非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尤其本专业属于单个用人单位需求量不高的造价专业,需要将毕业生放到多家单位就业,故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如果现在不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毕业生的就业将会困难,影响招生,也会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

3专业人才培养

主动适应行业、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途径

3.1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的关系

本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虽然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它,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不可能削弱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也是老百姓永远的话题,因此,建筑业也将是一棵长青树,茂盛发展。工程造价专业是建筑业这棵长青树的小分枝,也将不会枯萎。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这为我校造价专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要,省内高职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的形势来看,可以预测,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今后五至一十年内都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只要学生质量好,具有拿手的专业技能,就业是不成问题的。

3.2教学质量与提升层次关系

(1)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层次的关键。其目标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大量引进人才,整合学院的师资,培养一支产学研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现有课程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提升,主要通过高校进修和自学,拓展教师知识面,掌握工程造价新技术、新规定、新标准,增强技术转化与生产应用的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得依靠企业,在工程实际中锻炼成长。(2)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层次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建设院内的实训基地,又要建设院外稳定的实训基地,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熟材,能够顶岗工作。故至少需要再增加一个工程造价实训教室。包括电脑,造价软件、投影仪等配套设施。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广泛和深层次的开展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专业特色建设,调研、制定并执行装饰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企业连续顶岗实训;积极进行具有实际价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消除走马观花不能顶岗工作的“实看基地”现象。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岗位性质主要有两类:一是施工企业,从业人数少,比较分散;二是咨询公司,从业人数相对多些,但一次也容不下很多学生。因此,若要建立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最好与咨询公司合作。当然建立院外实训实习基地也是需要投入的,或者给予合作者其它好处。一般情况下,一个院外的实训基地一次接纳5-10个学生,按招生人数150人/年的规模,需要建立5-15个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

3.3教学与教研、科研关系

教学与科研、教改这三者当然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工程造价是新开设的专业,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是在教学中不断被克服,二是向省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三是靠教研与科研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列为我们的科研课题,组织院内外的力量研究解决,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案例。在教研方面,紧跟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学结合方面深化、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将实验实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建设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各种实训实习的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

3.4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 人才培养 岗位 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3

近年来,我院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不仅针对已开设的23个高职专业展开教学改革,而且根据新疆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积极拓宽专业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9月至2009 年7月期间,学院土木工程系组织了申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工作。申报工作先对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疆喀什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喀什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伊犁州勘察设计院、伊宁市建设局、新疆广汇房屋地产开发公司、喀什吐满房屋地产开发公司等南北疆近十家企业进行了走访,主要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做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申报工作历时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通过,作为我院新专业将于2010年正式招生。本文将对调研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供同行参考。

1建筑行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1.1行业背景

中国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作为拉动GDP的源头之一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国家财政政策由“稳建”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放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2008年以来实行了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直接与建设行业相关的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此可见,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这使得建筑业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相继出台了与国家投资计划相配套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如下:

1.1.1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出台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新农村村庄整治项目、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安居工程、抗震安居危房改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资建房政策,喀什老城区抗震安居房改造投入6.6亿等大批建设项目将启动,全区中小学校舍全面改造工作等,都将对建设行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极大机会。2009年自治区将以集中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住房为重点,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全区35万户建房任务已落实到户。

1.1.2 机场建设方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将建成,同时新疆将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

1.1.3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新疆投资四亿元支持阿勒泰地区北屯建市工作。北屯西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路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动工建设,供水工程的建设等项目等。

1.1.3 2009.3月开始,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州、市、县工作的开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地19个省市每年,拿出财经输入的0.3~0.6,大约100亿)

1.2 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产生高就业率的行业。但是,建筑工程在前期则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来支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职业岗位的产生,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空间和机遇。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分析如下:1.2.1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1、图1、图2。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1

数据来源:2009统计年鉴

由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由594家增加到967家,增量为62.79%;从业人员数量由25.27万增加至37.02万,增量为46.5%;2009从业人员约为42.57万;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约为40万劳务大军。

967家建筑企业中房屋工程建筑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3.20万、土木工程建筑企业209家,从业人员8.79万人、建筑装饰业149家,从业人员4.444万人、其他建筑业90家从业人员0.6094万人。1.2.2 2006~2008年新疆有资质的建筑、规划、勘察及相关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2。

新疆建筑、规划、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 表2

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勘察设计处

1.2.3 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近三年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万平方米) 表3

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自治区在册的建筑、规划、勘测及相关的设计院、所243家,其中还包含着500多个设计工作室实体,由于近年来建筑设计从业人员需求量及设计完成额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每年每个实体需0.5至1名建筑、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人才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250~500个就业岗位。同时自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数个、房地产开发公司849个、房地产中介公司176家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也需要0.2至0.5名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据初步估算每年需求量不少于150~4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建筑设计技术类人才需求量每年在400~900个就业岗位。而目前自治区建筑设计类的高等教育每年仅能提供150至200人主要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部分外省高校毕业生,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单一的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使得设计人才层次结构显得不尽合理,这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政府建筑设计管理职能部门占从业人员总数5%;(2)大型设计院中承担大型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15%;(3)中小型设计院中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60%;(4)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使得建筑设计技术手段远程化,设计成果电子化,设计周期快节奏化,各设计院(所)越来越需要配备以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的、具体操作应用技能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建筑师设计助手,将占从业人员20%。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具体分析见图1。

图1 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以及建筑师设计助手的从业人员为主,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4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1 建筑设计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应于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其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见图2。

图2 建筑师设计助手执业范围及岗位能力示意图

通过以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设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居住区规划、建筑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应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并经过适度拓展逐步达到二级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具体见图3。

4.2 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2.l 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备的数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维护知识;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2)专业知识:具有典型职业岗位建筑设计助手、模型制作、规划、资料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适度拓展并涵盖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关实践应用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的应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4.2.2能力结构。(1)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2)专业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技术基本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审核建筑施工图能力;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能力;具有建筑设计资料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注册建筑师可持续发展执业通用能力 (居住小区总图规划及相关中小型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能力、房产项目策划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技术管理能力)等8大职业能力。

4.2.3 综合素质。(1)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所学专业在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表达;(3)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学会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素质;(4)设计创作与技术服务能力:能运用设计原理、规范,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专业性方案和技术设计以及后期的技术;(5)熟练运用各种技巧绘图能力:能够使用恰当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绘制各式、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图纸;(6)研究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用市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把握行业形势,通过分析、研究,正确指导项目策划、设计理念及运作管理的全过程;(7)评价与政策把握能力:学会对建筑、城镇规划、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并能够根据有关的政策标准控制行业有机的运作;

结束语:申报高职高专新专业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行业背景、企业现状,调查分析人才需求量;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准确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人才规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高等学校新增高职高专专业申请有关文件200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统计年鉴》2009年3月:248-254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不仅有增强功能性及实用,并且还起到美化作用。作为建筑业内的三大产业之一,建筑装饰具备自己独特的施工特点,但近年由于行业市场饱和以及施工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建筑装饰施工并未得到稳定发展。

一、建筑装饰施工特点及基本要求

建筑装饰是对建筑工程进行装饰性施工,主要是一个装饰设计、客户选择、施工的一个过程。必须要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建筑装饰要具备较高的施工质量及创新型特点。另外,为了更好取得建筑物业主满意,还应该在具体建筑装饰过程中对整体加以美化。例如布局设置、室内空间考量和建筑物外的环境设计等方面。同时还要加以重视的是生态环境,因此要注入节能环保方面,从而满足人们生活文化需要。

二、建筑装饰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才疏学浅。对建筑装饰工程而言,施工技术水平起点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导致一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他们对施工中一些重要因素往往有所忽视。无视施工图纸及相关结构要求,未能良好掌握施工工艺,在装饰选材方面没有一个绿色环的标准,管理不到位导致施工时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建筑物质量,造成资源浪费。

2、装饰工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方面,管理装饰选材不符合环保标准,会产生危害人身健康的有毒气体,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装饰施工是分开进行的,而且分属两个不同的施工队伍,这样会导致装饰施工建设上存在一些偏差,一般来说建筑结构设计负荷量,基本不顾及装饰重量,装修施工前因为没有进行协调预埋处理,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深度破坏,这些会对我们的生活安全造成威胁。

3、施工管理不到位,导致竣工延迟。由于建筑装饰行业局部人员的不专业,施工管理方面缺乏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这样导致竣工延迟,一旦竣工延迟就会增加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造成影响。

三、建筑装饰施工前筹备规划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的起始部分就是事前筹备规划。完备而详细的事前筹备规划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有所依据,提高施工效率。

1、建立档案,在建筑装饰施工前,相关施工管理者对装修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在各大类上进行细化。通过建立材料档案又便于之后的施工管理,同时这个档案也应该结合施工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更正修改。

2、对方案图纸重视。图纸指导着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对施工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图纸的检查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修改,以求完善,从而提高建筑装饰的质量。

3、人员培训。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其施工方法已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保证室内装饰装修的质量和水平,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专业施工能力。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也不能忽略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只有在施工管理上采用新技能,才能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建筑物。

4、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时展,建筑装饰装修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也在不断出现。紧跟时代,采用新技术,提高建筑装饰质量,已经是施工管理者必然的选择。因此,建筑装饰工程应引进新技术,同时开发新工艺,提高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建筑装饰施工管理

建筑装饰施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和施工安全管理。

1、进度控制。一直以来施工过程中对进度控制都没有重视。建筑装饰工程如果能够及时或提前完工的话,不但良好的起到节约成本的效果,企业本身也会得到社会的好评,提高企业形象。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重视才能够推动行动。要做好以下内容:

①树立施工人员重视进度控制思想,行动很大程度上被思想所牵动。

②根据施工进度需要制定计划要合理科学,确定工程所有项目必须清除完成的流程及任务,在规定的期限里面完成任务且保证质量。一个科学的进度计划能够使得工程竣工事半功倍。而项目的管理人员要保证工程能够按照期限完成进度。

2、施工质量管理。当今的建筑装饰工程有很多工序是需要配合完成的,且该行业又是最近才兴起的行业,因此专业人员相对不多。目前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存在部分工作人员素质整体低下的现象,很多施工人员都是来自土建工程,施工经验处于摸索阶段。要提高工程本身的质量就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只有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才能够使得建筑装饰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当前教育机构对于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力度,而企业本身也需要通过各种合理多样的方式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3、成本控制。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而言,严格控制成本起着重要性作用。预算造价已经确定,对于成本的控制越严格,企业收益则越大,而企业本身的生产条件也就越好。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灌输施工人员成本责任意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让工程本身的各个指标都能得到实现,使得工作人员陈本意识还有责任感给以加强。在工程进度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成本控制思想。材料成本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4、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装饰的安全性要有完全的保障,如果安全有缺陷不但会对企业的经济造成影响而且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安全管理原则主要有: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管理贯彻安全性以及全面性等。

①预防为主: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培训以及考核,树立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的理念与责任感。只有安全意识得到树立才能有效的抑制违章现象发生安全措施的制定需要有针对性,才能使安全隐患有所降低。

②安全第一: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自始至终都是最为重要的关注对象。施工质量以及进度要在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基础上,对于安全所需投入的成本一定不能有所欠缺。

③强制性原则:安全生产是一个不能改变的原则,不能够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看法而有所改变。对于防护设施用品、安全部门设立及安全投入等方面都需要有强制性保障,一旦出现事故一定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④全面性原则:在施工的各个项目当中都要体现安全性原则。因为安全事故的出现是有其随意性的,所以要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注意,每个过程中严格监督,这样施工的安全性才得以保障。

【结语】总体而言,建筑装饰施工管理就是将工程实体完成后,必须满足业主或建设单位的要求,必须满足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主要表现在适用性,如:保温、隔热、耐酸、耐碱等;耐久性,如屋面防水、卫生洁具;安全性,如抗震、耐火能力等:可靠性,经济性等等。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功能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舒适的建筑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丛培经。建筑企业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席酉民。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穆红英,王鹏,原秀萍。装饰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控制[J]。2010年06期

第12篇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日渐提升,环境设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国内当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前景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始于中国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时期,发展至今仅有几十年,处于起步时期。近年来,才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科学体系。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效果图”“意向图”“渲染图”等绘制,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初衷本该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重在设计和创新,最后却发展成培养专业的绘图员,直接忽略了设计人才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对于设计教育,真正可取的做法应该是踏踏实实思考、研究国外先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并借鉴性地引入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其对学生整个设计行业有切实的帮助。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

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包豪斯试图旧的设计教育模式和理念,开拓一个完全创新的、先锋式的设计教育王国。格罗皮乌斯认为,以往的“竹节式”BeauxArt系统学院派教育系统存在缺陷。他认为,线型教育模式支撑不起一个庞大的以理念、思想等上层建筑为灵魂的设计教育。所以格罗皮乌斯将艺术设计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课(Foundation)、理论课(Theory)、工作室(Studio)。如果说基础课训练了形式和关系的了解和表达能力,理论课教育思维、启发思维,那么第三部分工作室就是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融合到一起进行真正的实践。与学院派BeauxArt系统一个点确立的平面相比,包豪斯这种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设计模式,对塑造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基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理论

对于包豪斯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设计模式,在我国1000多所设计学院中真正使用该体系的比例并不高。国内高校在教学、研究方面守有余而攻不足,即只能做最基础的教学研究工作,不能兼有深度和广度地开展教学。高校最核心的实践教育又是最受忽视、最薄弱的环节,而实践的缺乏,反过来直接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使得学生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无法进行真实案例的研习,造成设计教育的恶性循环。基于对包豪斯创新设计教育理念的深层研究和深刻认同,和对国内设计教育现状的深切担忧。2012年,笔者所在的团队衍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即依据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三大部分,坚持第三部分是整个体系的创新精华的原则,尝试将设计教育创新创业理论,建立在国内这片设计教育创新领域尚无人开拓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媒介,能同时连通起教学研究、实践和创业三大部分,用一种创新创业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够积极研习校内的专业知识,又能给所学的知识创造用武之地,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寓教于工作,掌握真实项目操作流程,并挖掘人生第一桶金。这就是受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启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创业理念。

四、创新创业理论实践

改工作室创新创业理念的初衷是为开创国内新型的设计教育模式,同时尝试搭建与学校基础设计教育接轨的、盈利型的,同时也能给予学生大量宝贵实践机会的媒介。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了日龙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

(一)工作室主要运作特点

1.团队中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职位,从领导到具体执行人,要求团队间融洽沟通、相互合作、各司其职。这是包豪斯理念中强调的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工作室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流程,即从客户要求和客观限制等信息的搜集,到与客户对提案的协商,团队讨论定下整体策划方案,再到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而开始具体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有序的工作。这是包豪斯理念中强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的原则。

3.指导方针:工作组密切结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探索现代环境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这种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方式在一开始就获得学生极大的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擅长的设计方式和工作岗位,为以后正式进入社会开始参加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保障。

(二)工作室的成果

工作室在成立的3年内,收获颇丰,项目参加各种全国大型艺术设计大赛已荣获国家级一等奖(金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银奖)9项,国家级三等奖10项,国家级优秀奖16项、国家级入围奖若干。并且工作室与国内多家建筑装饰公司、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实际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团队成员的斗志和信心。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