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4 10:4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第1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进行讲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极大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标改革要求下,阅读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确保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培养语文思维,有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效提问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可以转变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存在问题意识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在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过程中,有效增加对语文的认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及时抓住时机,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进行刺激与启发,确保学生认知水平不断的提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2.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而阅读课堂有效问题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学生能够为了解答教师的提问,会全身心参与到阅读中来,并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从而寻找答案,确保学生自主、积极的分析阅读内容,正确对待阅读教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到阅读的意义,老师也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倦阅读。此外,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有效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说,由于教师教学设计方式的不合理,进而影响提问教学任务的进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的热爱程度和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2.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再加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来就不够扎实,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好。有的老师认为教学生阅读基本功和对学生进行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不仅会浪费时间,还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忽视或者淡化对学生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够实现有效的提问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阅读的源头

目前,初中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阅读比较少,导致语文阅读的知识面不宽,这样就会导致初中生在阅读时,经常对阅读中的语句理解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但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量和对学生阅读资料的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积累广泛的知识。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通过实践而间接地获得知识的机会是很有限的,所以只能够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阅读源头的教学。

三、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1.针对式提问

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需要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语文运用能力。由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知识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需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实际需求来提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教学,以便确保每位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散步》这一课文的时候,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文本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经过等。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知文本讲述的是在初春的时候,“我”与母亲、妻子、儿子一起在田野散步的事情。而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让学生分析将“一起在田野散步”是放在句首好,还是放在句尾好。其主要是让学生分析人物关系,让学生理解作者文章中“我”、母亲、妻子、儿子的人物关系。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我”、母亲、妻子、儿子的出场顺序是否可以更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我”在家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我”是家庭中的支柱,其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着。通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确保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均得到有效的提高。

2.启发式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内容,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情境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理解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在讲授《紫藤萝瀑布》的时候,由于大多数初中生没有亲眼见过紫藤萝植物,无法想象当紫藤萝花开的时候犹如瀑布一样的情境,从而无法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紫藤萝盛开的图片或者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了解紫藤萝瀑布是怎样的情况,并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有效提问教学方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提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泉.浅析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多元化教学是现阶段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加强研究,合理运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一、教师要培养自身思维的多元化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作为学生知识的教授者,自然应该具备多元化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时更加丰富灵活。所谓教师的思维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改变思维定势的弊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专业,内容较一般的学科更加广泛、丰富。相对于小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主要目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需要教师在精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基础上,还要具备广阔与深刻的思维以及较好的人文修养。比如,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应该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课文的线索,比如描写紫藤萝的顺序线索,或者陈述自己感情变化这条线索,然后根据不同线索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新颖的视角,有别于一般教师的设计思路,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化,并且能从新的思路下挖掘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创设合作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情境教学是新课标的核心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元化思想、个性发展,开展多元化、层次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合作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在不断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实现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

三、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语文写作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郊游,或是前往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使学生亲近自然,深入其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思维的解放,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多元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语文课程相关竞赛,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某一观点发起辩论,使学生在辩论赛中积极阐述自身观点,遵循的原则,使学生在竞赛中既得到了知识的巩固、思路的开阔,同时又学会了对对手的尊重和良好的倾听。

(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多元化,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于学生[3]。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风筝》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风筝”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思考、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织学生对《背影》一课中“背影”的具体所指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小组环境中得到心理的放松,畅所欲言,主动学习,充分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真实情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适当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困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实现思维的碰撞,得到多元化思维的培养。

(三)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融入其中,通过网上下载的资源,对课件内容进行丰富,将教学中的难点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并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印象,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的体现。那种将教参的提示、名师的教案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无个性而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同时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教材处理成“中间人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对“生的喜悦”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应不断进取。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还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时,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能从课文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很容易学会迁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们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提出来自己对教材处理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只能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抒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首先读出阅读教材的个性,进而根据教材个性,并结合学生个性,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交流对话(师生、生师、生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链接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定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也有的老师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方面来进行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时,能根据《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现状,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至诚的背影等时及引用的课文有关的语句时,我感到学生正沿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自由驰骋,他们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广西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情境创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这四部曲,而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底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思维)、想(想象和联想)能力,立足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应是千姿百态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

三、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中,我能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想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要做到能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将教学的情 四、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从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人都不生,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在教学《海燕》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要求学生能读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自信与勇敢,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达到要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辩论奥楚蔑洛夫个性特征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在其中,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自由,即使学生的见解过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谬,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了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交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将“活动”引进课堂,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等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第5篇

我们的教育功能包含“成人”与“成才”,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成人”,成为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珍爱生命、充实生命、省思生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正确对待生死与生存的人,使人们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了解了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用努力和探索去弥补这一让人心痛、心悸的缺失。作为语文教师,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注意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的任务是摸索如何合理运用,让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笔者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加以分类,从中梳理出可以利用的素材

1.认知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创造的文学、艺术、民俗

《化石吟》《敬畏自然》中,我们见识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智慧与亘古绵延的生命长度,了解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学会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苏州园林》《口技》等文章从文学艺术的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智慧结晶,让人类学会欣赏自身的创造。《珍珠鸟》《华南虎》《马》《猫》引导人类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思索应该如何与其他生命相处。

2.感受自然:自然的神奇;自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紫藤萝瀑布》那如瀑布般流淌的花朵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奔流不息和明天的美好,从而珍惜今天的一切。《旅鼠之谜》《大雁归来》《斑羚飞渡》中我们看到了其他物种身上动人心魄的力量,不再自诩是高等生物,学会善待其他生命。《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通过现实与幻想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警醒世人爱护我们居住的地球。

3.了解社会:人与他人;人与家庭;人与自身;人与生活

《散步》《背影》《风筝》《傅雷家书》使得我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审视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探求更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爸爸的花儿落了》《羚羊木雕》《致女儿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成长的烦恼与轨迹,听到青春时期花开的声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邓稼先》带我们领略了名人伟人的风采,知道辉煌成就背后需要背负的艰辛。《老王》《信客》教会我们善良与诚信的重要,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可名状的温情。

4.感悟精神的力量:理想;坚强;善良;公正

《蜡烛》中那跨越国界与生死的奉献,让我们理解了老妇人执著与坚强的动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那份超越国界与民族的对于艺术的纯粹珍爱,让我们见识了比天空还辽阔的心胸。《登上地球之巅》向我们展现了意志的坚韧和集体的力量,让我们了解了生命最后时刻的坦然是何等震撼人心。《再塑生命》让正常人在抱怨自己的不幸时,多了一份羞赧;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多了几分担当。

二、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我们应该合理高效地去开发和使用

1.实践生命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这要求提升教师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让教师以新的立场认知教学生涯,从新的角度研究教材,体会生命教育融入课堂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辉。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成才”观,处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师观,建立新型的生命互动与交流的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直面生命出现“动感”;树立生命教育的课程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取舍也要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律;树立生命教育的学习观,真正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2.实践生命教育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课堂形式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又是围绕着功利性的教学评价去进行的(考点、题型),对于学生某些“题外”的生成性认识,考虑到与教学进度、主题相违,往往不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然而很多时候,学生思想火花闪现的瞬间,正是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仔细审视我们以前的课堂,确实错过了不少旖旎的风景。意识到这种遗憾的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的内心,适时进行疏通引导,让他们正确全面地看待生命、社会、人生。这样的教学内容,不需占用课堂多少时间,只要教师有生命教育的意识,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给自己了解学生的机会,寥寥数语,积少成多的潜移默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实践生命教育要合理运用多种形式

与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一样,只有用多样的、灵活的、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有不少的教学方式可供利用。(1)情境创设。我们可以运用音乐、图片、绘本等方式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表达有关生命、人生的话题,让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恰当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2)人文阅读。语文阅读课,通过对于文章的研读讨论,通过爱国诗句和昭示自强不息品格的至理名言的熟记背诵,教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的顽强、珍视生命的宝贵,懂得待人接物、立身处世,懂得追求真、善、美。(3)电影欣赏。“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系,最终要靠自己去感悟和建构。很多的影片用精彩的情节讲述了生命与人生的主题,通过视觉的震撼,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4)适时教育。遇到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以讲座、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方式,进行有主题的教育。

新课标中阐述语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涵义,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人格与品格的健康形成,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合理存在的方式和生命价值的积极体现,从而指导学生增加生命的厚重,延长生命的长度,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了,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尽自己的力量,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窗,让阳光照进这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第6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在语文教学中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下是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多年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其麻木甚至厌倦,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由于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例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时,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用大屏幕播放配乐、配乐的课文朗读时,学生会被繁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与逼真的语音所征服,陶醉于之中,上课专心致志,下课依依不舍,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极佳。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不能举一反三,不爱动脑,难以培养其主动性。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不单是要求上好每一节课,而是看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但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还要从“学”这一环节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大胆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简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的复习、练习课中,多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这上面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加强记忆。例如对文学常识和古诗词常识的复习。还可以将各个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图片,从中找到它们的联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复习,加深了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在练习课中,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有拖拽式的,有文本输入式的,有单击选择式的等等。在做课堂练习时,过去我们老师要收起作业本来一本本地批作业,而现在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去做练习,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如果你做对了,电脑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给你一面小红旗、或是称赞表扬你等等;如果你做错了,电脑或是来个摔跟头、或是扮个鬼脸、或是给出错误提示等等,并都配以和谐与不和谐的音乐,而且反馈及时,电脑根据做题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既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又让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及时地培养。同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观看到做题同学的做题经过和了解到解题的思路,而有些错误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可以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这不但增大了复习、练习课的知识容量,而且大大提升了复习、练习课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我们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中国石拱桥》时,课前布置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搜集、下载,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如石拱桥的历史、特点、传说、图片,石拱桥的种类,最著名的石拱桥有哪些等,然后指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信息、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课文内容,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构造就很容易掌握了。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和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利用多媒体,教师可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去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按照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激发写作欲望,丰富了写作素材。

第7篇

这样的课堂点评,真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吗?真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吗?语文课堂的流程,需要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教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境,也要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观乎其外,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而深入地加工、重组,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捡金,或点石成金,借此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这就是课堂点评的功用之所在。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或做得不够恰当。所以课堂点评,也往往成了一种外在于语文课的应景之作,学生听了根本不能触动心灵而激起思维的浪花。从课堂有效性上说,没有深入引导的课堂点评对学生的作用只能是表面的、短效的。

那么,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语言优势,使课堂点评精彩纷呈,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名师的教学实录、汇报课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宜具体恰当,忌空洞肤浅

我们先来看一段余映潮老师上《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点评。

生:“‘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这一节写得很美,它用拟人手法,把藤萝花写活了。

师:对!我们听见了它们的声音,写得很活泼、很生动。(余老师的点评指出了什么叫做“写活了”,不露痕迹,给学生以具体知识。)

生:“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把花瀑比作大条幅,把颜色比作银光和水花。

师:色调很明净,给人以美好的、明净的感觉。(余老师的点评填补了学生语言中“非常美”的空缺,把孩子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说了出来,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

生:第8段也写得很好。尤其是“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出了一种朦胧感。

师:啊!你看,朦胧感!以嗅觉的角度来写花,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有形有色,多么有想象力啊!(余老师的点评,适时肯定了学生的正确感知“朦胧感”。余老师把学生没有赏析到位的地方一句话点出,那位同学一定心领神会,其余的同学也会有多重收获。)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看,余老师的课堂点评,不是简单地说“好”“很好”这类空洞苍白的赞语,而是当学生的回答肤浅、不到位的时候,他适时地引导使其深入;当学生的回答空洞、不具体的时候,他巧妙点化,使之具体可感。

名师的点评启示我们,课堂点评要尽量准确到位,细致入微,要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或延伸,或挖掘,或发挥,或引导,让发言者和其他学生都能产生新的启迪和新的联想。

二.宜点拨疏导,忌表面标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固于教学参考书上所给的程式化的答案,一看和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红皂白想方设法向自己的答案上引,或者把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否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在学生思路堵塞时加以引导,如点评时常常用这样的语言“难道他说的不对吗?”“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能这样看待吗?”学生在这时,不论赞同与否,慑于教师的威严与问话的导向性,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只好屈从老师的意愿,这样就钳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例如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有一位老师上《咬文嚼字》一文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第1至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文中有现成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第6至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学生可能读得不够仔细,只说出第7段的内容“说明套板反应”,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这样的回应:“你觉得概括准确吗?”(教师点评语言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一时语塞,教师试图引导,“你把这一段落的第一句朗读一遍”,(教师的点评语言显然在暗示答案)学生按部就班:“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教师试图点拨:“你看这一句是不是过渡句?”(教师点评语言显然在揭示答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是”,教师于是就这样引导:“可见这两个自然段是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的嘛。”(教师点评语言显然在强塞答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是”,这位同学在老师的示意下不好意思地坐下。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揣测,这位被提问的学生的心情应该是相当的郁闷,因为他的心智并没有真正被开启,而教师课堂点评看似点拨疏导,实则生拉硬拽,把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中。这样的课堂点评,只能钳制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心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接受老师所讲内容的习惯,怠于思索,从而丧失创新的欲望。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启发他们思考第6、7自然段分别举苏轼的诗句和“套板反应”现象的例子在说明什么内容,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例是从正反面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这样得出答案水到渠成,学生思维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可见,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教师在迅速判断,即时点评时应避免程式化,标签化,要做到“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

三.宜内联外拓,忌单调乏味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不深刻,回答不全面的时候,教师的课堂点评应因势利导,内联外拓,把学生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教学《故都的秋》时,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学生很容易从文本的阅读中品味出来,但为什么颂秋之中,却流露出“悲凉”情味,学生的理解很肤浅,于是我引导学生内联文本,让学生品读作者着力描绘的“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点评: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淡绿微黄的秋果、阵阵清凉的秋风秋雨、尘沙灰土的世界,这些富于“冷色”的景物描写中,无不渗透着作者“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清,静,悲凉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这种写法叫“以景显情”。学生似有所悟。为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入,我就抓住时机进行外拓,介绍郁达夫的抑郁的个性、“静”的文学观、恬淡的生活情趣及其所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等等,还联系学过的课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哀愁”情感基调,让学生理解景色是与作者的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这叫做“以情驭景”。同时,板书点评中的两个关键词“以景显情”和“以情驭景”。这样“浅入深出”内联和“深入浅出”外拓式的评点,不仅解决教学难点问题,而且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全面的营养,教学内容不单调乏味,语文课堂也丰富多彩。

当学生基本理解的同时,老师也可以来一段归纳延伸性的点评,调动学生的积累,优化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韦庄的《菩萨蛮》分析“人美”时,这样设疑:诗人是如何表现江南女子的美丽多情的?生:“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一句用比喻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师: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的确是古诗文中形容女子美丽的常见的手法,让我们想见当垆卖酒女郎面貌之光彩夺目,皎皎照人;双腕之皓白如雪,不仅言其手腕之白,而且让人联想到女郎卖酒之际,攘袖举手之间,其皓如霜雪之双腕之姿致撩人,令游子顿生爱赏留恋之意。(这样点评,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也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

师(追问):有人说,“手是人的名片”,这种以手来写入的描写叫什么写法?生: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师:其实这也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思念。曹植在《美女篇》中云“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更是与本诗相似。“手是人的名片”,看来很有道理。陆游永远难以忘记的也正是唐婉的“红酥手”。《诗经・硕人》中“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迢迢牵牛星》中的河汉女“纤纤濯素手”都是以手写人的上乘之作。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短篇《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更是将人的双手写得如痴如醉,课后有时间可以去品读。(这样点评,旁征博引,让学生把模模糊糊感觉到的这种古典文学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清晰化,大量的例子佐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内联外拓式的点评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还得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启发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科学的殿堂里探秘。

第8篇

2008年,我有幸被学校推荐为学校辖区内的县级“校本教研面对面乡镇级培训员”, 加之本人担任学校教科研组长和语文教研组长,其工作职责驱使我必须对教学研究工作做到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我利用一年的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新课程教学为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由陈大伟着的《校本研修面对面》。有了培训员的身份,2009年以来,我得到了参与兄弟学校的多次校本教研活动,同时也对我校的校本教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就观察大量的校本教研现场后发现,校本教研的规范开展大家都持肯定态度,但同时流露出对校本教研的“质”的担忧。他们把现状归因在缺乏“专业引领”,希望通过专家的介入去改变这种局面。可就我校情况而言,这的确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我校就目前而言,是县域乃至整个地区同级学校中校本教研工作抓得比较好的一所初级中学,其校本教研的成果以及产生的影响均是得到肯定的,可是,老师们都还是有“被动地依赖”专家的专业引领的企盼,而不是“主动地生成”学校内部的专业引领力量,毕竟专家是有限的呀,这一依赖的现象成为了目前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普遍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真正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在多次研究实践后,针对我校校本教研中暴露出的“教的关注,而不是学的追问”、“知者的阐释,而不是智者的对话”、“被动地依赖,而不是主动地生成”等问题,我校教科研组从改革技术层面入手,实施“课堂细节描述”,将关注点引向学生:让执教者对“学”进行追问,让教师的独白因“学”而变成智者间的对话,让本土的专业引领者抓住“学”而引导思想交锋、观点碰撞,真正让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对“课堂细节描述”的认识

“课堂细节描述”是指观察者(执教者或观课者)对教学进程中的教师、学生的具体行为以及环境进行的事实性描述,是教师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同时间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述或互动时的情景再现,简单地说就是白描式的课堂观察,观察的焦点在学生。我们期望通过这种白描式的细节,引起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我们把“课堂细节描述”定位为一种新的课堂观察技术,是针对原来教师惯用的听课记录习惯而提出的。在每一次教师的常规检查中,我均发现教师的听课记录呈现出来的均只是教师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记录,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察者的视野范围。45分钟的课堂,发生的事情多而快,课堂交流比较复杂,来自师生以及环境的信息多如牛毛,稍纵即逝,如果把精力放在对教学全过程的记录上,势必会减少对其他课堂行为的观察。

作为一种技术层面改革,我们要求“听课教师”转换为“观课者”,要求他们从观课者入手(我认为,观察别人的课堂可以提高对自己课堂的观察能力),要求教师不再记录教学全过程,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记录教学进程中引发自己思考或困惑的课堂教学细节,要求观察者在课堂上或下课后写下自己对此细节的分析,剖析这些细节对学生深层次的影响,剖析这些行为后面的教育观念,并且要求最后综合性地写出“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执教者,我们也要求把目光投向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堂细节描述,从课堂细节入手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三个层面彰显“课堂细节描述”功能

“课堂细节描述”这一技术刚开始使用时,教师们感到无从下手,总觉得不记录教学全过程心里不踏实。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们发现自己对课堂细节(包括对自己的课堂)的敏感度增加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听课后和执教教师以及听课教师间的对话开始围绕着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观念展开,本土的专业引领者在对话中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课堂细节描述”,正在三个层面彰显着自己的功能,解决着我们校本教研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是运用“课堂细节描述”技术观课的几个案例,这几个案例基本做到了“同伴互助,共同前进”,也基本改变了一味依赖专家引领的思想。

为他——促进教者的自我反恩

案例1:这是一个年轻语文教师在执教完《就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给巴特勒上校的一封信》一课后进行的“课堂细节描述”及进行的反思。

在“课件制作”环节上的对话:

我:老师们对这节课的观察后,发现有什么不足吗?

师1:……

师4:我认为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忽略了一点,就是把背景音乐设置成了让人欢快的轻音乐,这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

我:老师们,这就是我们没有注意的细节,这对我们学生的情感感化就有问题了,同时,学生进入文本可能就没有“愤慨”的感情了。

教者反思:我在最初制作课件时,没有音乐,课件制作完后,我总觉得差点什么,就随意的选了一段轻快的曲子,这的确是我备课的失误,以后在备课时必须的注意细节。

从这个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观课者的目光注意到了上课教师的细节,而不只是把老师上课的全过程机械的记录下来了,他们均有了课堂的细节观察。

为你——促进同伴间的专业成长

案例2: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执教北京师范大学毛继东教授的《作文三步法》的“感知物训练”时,分别都按照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手段进行了感知,同时,按照理论训练还讲解了感知过程中的换时、换位、换情。可在操作训练时,老师要求利用刚学的理论去完成老师设定的感知对象一一《紫藤萝瀑布》,十分钟时间,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完整的梳理出作者的感知,尤其没有一个学生提到“换时、换位、换情”。老师无论怎样诱导,学生都一言不发。下课后,上课老师非常恼火,抱怨“学生不配合……”

交流片段:

教师l:……

教师3:这节课太沉闷,合作不好……

教师4:这节课学生根本就没有配合老师……

我:老师们,关于课堂上学生配不配合,是学生的责任还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学生怎样做才叫配合?请大家思考一下。

教师1:这班学生本身就不活跃……

教师2:学生没有观察到实物,没有想象力……

教师3:对,因为学生没有身临其境,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感觉器官就无法调动。再说,就作者而言,还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触动他的情感,我们的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情况下能有别人要求的感知吗? 转贴于

(现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我:对了,刚才老师们都谈了一些看法,的确是这样,方法也好,教材也罢,这些都只是载体,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教材是现成的,教学手段必须要是活的,课堂设计必须要是活的,做到了整节课的外在因素活了,我们的学生自然就活了,课堂就“火“了,这何愁学生不配合呢?

从这一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的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观课的教师将目光投向“课堂细节”中的主体一一学生,再将主体的反映对应给执教教师,引发执教者从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准备,从而在教师中引起共鸣,对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准备开始了深刻的研讨。在“为你”的层面上,教师之问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为我——专业引领者走向成熟

案例3: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执教《怎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指导课后,我在执教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后和大家进行的交流。

我:请问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有“学生写作能力训练”这一目标吗?

执教教师:有。学生写作训练,我安排了三个环节:一是用一句话写出你最想说的一件事;二是请你回忆一下你最想说的事,并将它叙述出来。三是请你快速回忆一下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并将其与自己的真情实感相结合,使刚才写的那句话更具体形象。四是给你的描述一个合理的理由。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除,给你的文段润润色。五是给文段添一个漂亮的题目,给文段写一段开头和结尾。

教师l:但我观察到在最后还有三个学生没有按照你教学的环节去训练写作,这三个同学还是按照平时作文一样,一气呵成写完了一大段。

教师2:为什么在每一个写作训练环节完成后,不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环节训练成果呢?如第一个环节“写一句自己最想说的事”,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妈妈,你辛苦了,我真对不起你,你关心我,你爱我,可生活中,我还时时惹你生气,真对不起。”这个学生不是在写“最想说的事”而是在写“最想说的话”。

教师3: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叙述最想说的这件事,可屏幕上的格式是这样的“我的感受怎样?”,难道学生一定都要按照这一模式去做吗?我认为,根据需要,作者可以把事件叙述完后谈感受,也可以一边叙事一边谈感受,这难道不行吗? 教师4:你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表现真情实感”,何谓特定环境,是今天这节课上,还是学生的生活中,或是学生设计的环境,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强调,这又叫什么“难点”呢?

我:很明显,写作训练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高。我们大家来分析一下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家可以把认为相关的课堂细节呈现出来。

教师1:课堂内容稍多,容量太大了,学生一时消化不了。

教师2:教师课堂巡视没有顾及所有的学生,如我前面的两位,我看他们在写作训练时就没有按照老师设计的步骤去完成,如果老师巡视到位,实时指出,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师3:环节设计时间是合理的,可是老师却没有让学生把时间用足,导致学生是在跟着老师赶步骤,如第二环节5分钟,实际只用了4分钟不到,有些学生完全没有完成任务,老师就催着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教师4:老师明明发了正规的作文试卷,可有四五个学生用的是自己的笔记本在写作,正规作文试卷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规范书写,这说明这一点就没有让全体学生做到。

我(转向执教者):你注意到了吗?

执教教师:有些我注意到了,有些情况没有。

我:为什么?

执教教师:因为内容多了,我在赶时间。

我:你没有戴表吗?

执教教师:没有。

我:你课件制作设计上标示有时间呀!

执教教师:我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操作的能力在时间上不能同步。

我:你课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过了解吗?

执教教师:有,只是不全面。

我(转向观课教师):大家能否就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观预测能否代替学生的需求?

(教师们都沉默了。)

教师4:确实,我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我事先想好的和课堂里发生的不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的预测在设计教学。

教师5: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心里想的是下一步我该干啥,特别是在研究课、公开课时更是这样。

执教教师:感谢大家,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上课时我的关注点其实在自己,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虽然我把“学生”挂在嘴边,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没有完全在思想中植根、变成指导我行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