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时间:2023-06-04 10:4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系统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它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由于学生对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往往是不加预防干预,任其发展,日积月累,一些小的矛盾酿成大的危机事件。因此,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某个个体突然面临重大生活逆境和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和灾难,而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面对的困难情景超出了他的个人意志控制和处理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于情况紧急,以往惯用的处理方法失效,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常常容易导致严重性的灾难和后果。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如困境或挫折等心理危机境遇的人采取迅速、有效的对应策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并给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者情感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暂时不能适应或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情境。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大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而予以特别关注:急性严重疾病或急性残废者;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失恋或恋爱关系破裂者;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突遭重挫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者等。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

大学生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被喻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也是人生身心健康发育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期和引发心理问题“多事之秋”。这一时期任务艰巨、危机四伏,刚踏入校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会面临一系列情感矛盾问题,如新鲜感与怀旧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与孤独寂寞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矛盾存在过于强烈持久和任由发展,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生活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是环境的不适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土、语言的不同,使部分大学生不适应。二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上困难,心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贫困生怕其他同学异样的目光和背后议论而不敢申请困难补助;有的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业进步和身体健康。

2.2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主要是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专业性强、内容多、范围广、课时少、速度快,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大学生对此极为不适应。他们对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不适应,缺乏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由此使他们感到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导致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效率降低、睡眠不足,进而出现神经衰弱等现象。另一方面,考试的焦虑与恐惧。在大学学习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成绩还是操纵着学子们的个人命运,成绩的多少是衡量一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关系到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评上“三好学生”、能否入党、能否就业好等。

2.3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首先,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父母和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学象牙塔的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与理想化,让他们带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走进了象牙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失望;其次,部分大学生抱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与希望,对一些具体事情,如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常会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然而这种“规划”最终能否实现却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出现了。第三,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问题非常关心也很敏感,对于现实中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感到不满,对理想的实现表示怀疑,致使他们的意志逐渐消沉,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于是理想与现实、成功与挫折、抱负与能力的矛盾就出现了,从而引起困惑、烦恼、抑郁等心理问题。

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模型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六七十年代较为顺利,由于缺少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极易产生受挫心理,造成情绪波动;又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常识,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消除情绪上的不稳定因素,日积月累,心理危机问题也就日益严重。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除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的方法、手段与渠道也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支持系统。专业的心理咨询是由专业教师、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信函、面对面等方式和手段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它针对性强、专业色彩浓,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主要途径。但是,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危机干预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遇到一般的心理障碍、精神疑难等可通过专业辅导咨询解决,如果上升到神经官能症,出现精神疾病,就得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4.结语

如何克服和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课题。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做出切实有效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在校大学生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不断地探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42-44.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32-01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所面临的心理危机复杂多样,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危机,例如学习压力过大、社交问题等,另一方面则是对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所产生的心理危机,例如毕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可行性。

一、心理危机的特点

心理危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界定,一方面是将危机理解成矛盾冲突,指的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在对应某些境遇或者在生活目标的矛盾,另一个方面则是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用了许多的自己的方法仍旧不能达到心理平衡,采用借助他人的帮助的状态。心理危机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性,生活中的矛盾往往是出乎预料的,具有很到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期望下,本就不够成熟的心智极其容易在某些突发事情的触发下产生心理危机。

第二,痛苦性,心理危机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下,人的观感将会产生各种痛苦,例如情绪低落、内心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等,同时又找不到抒发的出口。

第三,严重性,心理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生命问题,它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危机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的情感、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人机交往,更严重的会让人产生过于压抑的心理,最终有可能影响危机到人的生命。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行网络管理可行性探究

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内容包含三个大的方面:心理危机的预防、心理危机的干预以及大型心理危机事故的预防与干预。

1、心理危机的预防网络管理

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主要包含对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前的心理健康宣传和辅导工作。首要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化解大学生存在的潜在危机,以达到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次是要针对心理危机的特别对象进行着重观察和教育,这种有特殊倾向的学生一般包括新生、毕业生、学困生、贫困生、情感困惑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心理测试来甄别特别对象,并针对这些特别对象建立相关档案,以及时对危机预防对象实现全面的动态掌握。最后,要合理的制定危机心理预防工作内容,既要包含心理健康知识日常宣传普及等一般性的宣讲工作,还要重视特别对象的心理预警工作。

对于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采取网络管理是十分可取的,现代校园的网络覆盖状态良好,学校配备的计算机系统也较为完善,学生普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这也给心理健康的归纳汇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校园平台内心理健康的宣传内容,同时可以通过许多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有利于心理预防工作的高效实施。

2、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主要是指当学生反馈的心理状态已经显示存在危机的时候,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去开导学生,并避免学生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危机干预的主要包含及时干预和专业干预两个方面,所谓及时干预也就是要在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第一时间内采取干预,主要干预手段为询问当事人的情况、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所谓心理危机的专业干预则是指辅导员要陪同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相关的专业干预,辅导员要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专业干预,要向心理辅导老师提供学生的生活学习信息,协助其拟定干预计划。在干预过程中学院要配合心理辅导老师同干预对象及其家属签订各项承诺书、责任书,帮助干预对象的恢复。

在心理危机事故网络管理条件下,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相关的询问,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转发一些有益于学生走出困境的相关资料与学生讨论,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以确保干预计划的合理实施。

3、大型心理危机事故的预防与干预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的突然死亡事件几乎每年都有,死亡事件的发生给家庭和高校及社会都带来莫大的伤害。而深究事故的原因,大多是是由于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并且无法合理的将心理危机及时的化解,从而产生了心灵上的扭曲,对生活失去了信息。

实际上,学生产生这些负面的心理是存在一个过程的,是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的。利用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电子档案,通过辅导员的定期了解反馈,来掌握有心理危机倾向学生的动向,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一旦预警信号产生,院系心理危机工作者们就应该主动对其进行预防管理:学院辅导员、心理委员以及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交谈和观察等方式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意识到有危机因素产生,在保证问题学生的安全情况下第一时间报告学院,争取有效自杀干预的机会。

网络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中实现网络管理无疑提高了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管理效率。但我们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网络平台的合理、科学的使用,既要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严谨有效的执行,又要保证在工作过程中避免网络平台的频繁使用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1-02

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且该事件超过其应对能力,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惯常的生活模式,引起焦虑、挫折、愤懑和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特征是高度紧张。学生心理危机可引发行为或情绪紊乱,甚至发生自伤或伤人等严重后果。人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程度严重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解决或者缓解,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2]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是未雨绸缪,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危机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达到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降低其破坏程度。根据《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定办法》,我国高校陆续实施三级或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一级机构为领导决策机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心理咨询室、相关部门领导为负责人。一级机构负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及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学院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系统的工作目标,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好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2.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向全院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进行心理危机案例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同时领导三级、四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学院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与发现工作。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学院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信息的、反馈、搜集和整理;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状况,列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隐患,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库;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例如电话干预、网络干预等,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和交流平台,将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分析、预防与紧急情况的处置结合起来。当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3.三级和四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

三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距离学生最近,最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情况,也最能给予及时保护,因此主要负责发现或识别有心理障碍征兆的学生并及时向二级机构汇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机构应尽可能尽自己力量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及时与二级机构的专职心理教师联系,采取措施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有初步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级机构由学生组成,主要是各班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经过系统培训之后,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作用。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配合,心理委员应定期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性格孤僻的同学。同时,三级机构应随时关注四级机构成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不断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3]

二、学生心理预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的档案资料。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普查的结果,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就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第4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

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

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

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

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

[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

[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

[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11]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专业干预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很多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并不可怕,只要当事人或人群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服务与援助,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发展,就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快地走向成熟。在我国现阶段,让所有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能得到及时疏导和科学干预,则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一旦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危机,首先是要尽快防止过激或过敏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有效控制冲突的局面,在事态平息后求助专业心理资源的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要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层面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心理障碍或精神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并通过持续工作,使其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

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目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精神崩溃,并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目标。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当大学生遭遇重大事件或个人内在冲突时,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二、综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生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从过程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四类:一是预防性干预,指在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二是引导性干预,指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三是维护性干预,指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四是发展性干预,指在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后以促进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也包括对健康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对象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三类:一是当事人干预,是对事件发生现场中的直接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二是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指对不在事件发生现场,但与当事人或人群有密切接触并受影响的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三是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指对当事人或人群的亲属人群的心理干预。从形式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三类:一是现场心理干预;二是来访性心理干预;三是跟踪性心理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各种形式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形式,才能取得最积极的干预效能与教育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规范与素养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儿童。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有七千多万。众多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建立大量的农村寄宿学校。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多数农村寄宿学校难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一、一则有惊无险的“澡堂事件”

A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寄宿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该校学生素质较差,问题孩子较多。A校的男女澡堂是由一间澡堂中间砌墙一分为二组成。澡堂分隔墙距房顶有三四十厘米空隙。2012年5月19日对章明(化名)老师来说,是一个胆战心惊的日子。该日天气闷热,晚饭后章明与同事一起来到河边散步。突然电话传来一个女生焦急的声音,他快速向学校跑去。刚到校门口,廖祯(化名)就嚷道:“章老师,出事了,出事了。”话没说完,急促地递给了章老师一张纸条。这并不是一张普通的纸条,而是一份遗书!“老师,我不想活了,今天就走。”章平心头一震,但马上冷静下来。宿舍里找到了已哭成泪人的曾雪(化名)。其他女生你一句我一句把事情大概说了一遍。澡堂有人偷看洗澡,今天曾雪洗澡时,听到头顶上有点声音,往上一看,看到两只眼睛。曾雪惊讶过度“哇”的大叫一声,对方迅速逃离。章平大致掌握了整个事态后,安慰了大家几句后,劝其他女生去上晚自习并要求不要谈论。曾雪仍在伤心地哭泣。通过章平苦口婆心的劝导,她慢慢地平静下来,但仍坚持学校必须把偷窥者揪出来,否则她马上自杀。章平知道偷窥者难查清,并且真要大动声色地去调查,会导致更为恶劣的局面出现:一是造成全校学生的恐慌;二是曾雪受窥视事态将进一步扩大,其心理将崩溃;三是偷窥者揪出后可能会走向极端。章平一边表态一定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一边邀请曾雪同学去河边散步。要很妥善地处理这件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使她接受被人偷看并不是她的错,并不会丢人现眼这个观点。必须马上消除其羞耻感。章平首先讲了一些历史上与现实中女强人的故事。然后回到现实,在斥责偷窥者的同时赞扬曾雪的美丽与善良,“在我们学校你是位较为出色的女孩,很多同学都很仰慕你,其中难免有些混沌的,做事不用大脑思考的小子对你的美丽自制能力太差。你假如能泰然处之,像以前那样生活,我想羞愧的是那个浑小子。他一方面仰慕你的漂亮,打心眼里想靠近你,另一方面又因做错事而羞愧,以至于惧怕你,这不更好吗?”她听完后,突然笑了起来。澡堂风波也得以有效控制。

从这件事来看章平能立即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尤其是快捷的心理援助方法是整个事情妥善解决的关键。

二、农村寄宿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策

1.预防性干预

预防性干预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预防性干预不仅包括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也包括对心理基本健康的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发生变化,如女生来月经,男生出现遗精,他们开始进入心理上的困惑期。但其父母都在远方无法倾诉,学校预防性干预工作就显得很迫切。

2.引导性干预

引导性干预是指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所涉及的心理危机干预。引导性干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同时又极为困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其重点在于引导。如天灾人祸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现场,必须立即启动引导性干预,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3.维护与发展性干预

维护与发展性干预主要体现在危机发生后持续争取为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随着危机事件的个别信号的解除,危机事件当事人逐步回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排除心理危机时留下的心理隐患,是维护性干预的主要任务。“澡堂风波”中众女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危机,她们疑虑自己也被偷窥或谈“澡堂色变”。此时对其进行维护性干预则成为当务之急,而发展性干预重在追踪、巩固。

第7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47-02

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待加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升学和就业压力、感情受挫、经济压力以及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急剧变化等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出现情绪不能排解、情绪反常甚至出现自杀等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力量。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是指通过心理筛选、跟踪访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通过外在事物的干预来打破大学生封闭的小世界,解决其难以排解的情绪困惑。

1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其心理危机发生率

大学生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结构变化比较严重,自我意识常常出现模糊、矛盾的状况。经常出现独立性与非独立性并存,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理性与感织的矛盾心理,在这些心理问题过程中,他们渴望进步,充满希望,却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他们也在自身的动荡和剧变期间,在不断打破自身平衡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秩序和平衡。同时目前的情感困惑、升学考研压力、经济压力和交往的冲突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极易引发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怀疑,走上极端道路,出现心理危机。

1.2 大学生的重要社会地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预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演化也是对校园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挑战。正确引导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原则

2.1 预防性原则

由于自杀行为突发性和自杀原因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存在一些消极的看法,认为自杀是不和预防的。从而导致在自杀发生时手忙脚乱,影响自杀干预的实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首先是要树立自杀“可预测”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生命高于一切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应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该以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为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高校把保证学生的生命作为处理事件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要牺牲其他物质利益去达到生命健康的保全。

2.3 及时性原则

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自身感觉中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发生超过平时身心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自身合理手段去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惊慌失措的状态,从而使个人失去组我控制的能力,为了更加激发人心理结构的潜在可能,应该尽早干预。及时的进行调节。

2.4 发展性原则

危机的产生一方面是危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机会。通过危机的来临,也是一个机会去挑战自己,实现个体的成长和突破。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不断通过挫折实现成长。坚持机遇和挑战共存的观点,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全方位的发展。

2.5 释放为主的原则

心理危机的产生是不良情绪达到极点而发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互相矛盾中不断折磨着主体。主体自身便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现象。释放原则的应用是排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当代我国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提供情感和压力释放的机会。在释放和疏导的同时加强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愈合能力。

2.6 价值中立性原则

大学生产生情感困惑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身恋爱失败、学业受挫等情况影响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处理事情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的树立,有利于个体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断与人相处,树立正确的处事原则形成健康的交际关系。在建设心理健康过程中,通过中立思想的树立,不断形成和谐、轻松的氛围。

3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3.1 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和预防和干预体系

制定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从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系、部门和学院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学院―宿舍―班级一系列的防预体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隐患的同学注重心理援助。

3.2 建立处理学生突发事故的相关机构

学校应该建立突发事件指挥部,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在坚持生命第一、家属参与、分工合作的原则,在危机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危机发生的信息,并且做出一系列的有效性预防方案。

3.3 建立相关信息沟通网络

运用互联网和其他相关沟通渠道,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在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等角度充分发挥信息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变化,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网络,做到预防和治理统一。

4 结语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良好手段之一。无论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角度还是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角度,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作用使培养优秀大学生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110-112.

[2]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

[3] 徐李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5-166.

[4] 刘涛,江强.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2-33,72.

第8篇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研修心得

通过此次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危机案例,让我认识到一线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丰富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以“稳、准、狠”的工作态度与思路来应对。“稳”就是要工作思路清楚,遇到危机事件,一线学生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并和家长了解事件背景。“准”指的是学生的情况一旦经医院或者专业人员判定,情况确定,立马让学生家长接回家重点监护,“狠”指的是危机事件不过夜,必须24小时监护或者立即处理,不留隐患。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总结来说,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2. 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5. 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6.立即处理;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8.制定行动计划;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次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5.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6.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学生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总的来说要树立起重事先预防的工作理念,从源头抓起,平时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恋爱情感,人际交往、专业学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化解压力。7.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研修心得体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第9篇

关键词:就业心理危机;大学生;理论模型;干预研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随之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周期延长,初次就业的薪酬减少。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本身具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因承受压力能力的不足,出现了失眠、厌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信号,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的心理现象,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工作者如何及时地发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患,从而开展相应的干预工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什么是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

要解释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首先要从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说起。心理危机是指当当事人面临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思维或行为的紊乱及困扰,并导致当事人心理表现为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当事人意识到刺激事件超出自己的应对能力,心理平衡被打破,而非刺激事件本身 [1]。而心理危机干预是从心理上解决当事人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2、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就业心理危机特指对于毕业生而言,由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无法自己排解就业压力,在生活事件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以往生活经验和现有生活条件均无法克服的困难,使毕业生于痛苦、焦虑、不安的状态。可见,就业心理危机的发生,是毕业生面对就业生活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所谓就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就业压力导致毕业生出现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干预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引导毕业生摆脱危机状态,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避免当事人自伤或者伤及他人;二是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在毕业生处于就业心理危机期间,有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心理干预者帮助毕业生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减少毕业生由就业心理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或压抑的不良情绪状态,使当事人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从而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型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以及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3]。

平衡模式认为,心理危机中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失衡或情绪失衡的状态,以往的应付机制和问题解决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情景的需要,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心理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事件的错误性认识,通过改变当事人不良的认知和思维,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的概念,当事人就能够获得对生活危机事件的掌控。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环境和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危机是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心理干预者应当引导当事人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社会资源工程模式是在给某些社会团体面临心理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给予当事人以教育、支持和训练。目的在于当心理干预人员有限时,通过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使团体内部的心理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践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4]:一是阶段划分理念,将心理干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二是整合性倾向,即把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型加以整合,以便使心理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压力情境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而发挥心理干预的特异性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是根据危机管理理论和心理危机的干预理论,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应对心理危机的各种资源,形成预防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的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和方法,使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预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即教育阶段、技巧建立阶段和应用阶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的教育阶段,咨询师首先需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然后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解释、说明就业心理危机的应激反应,教导当事人分辨出情绪、行为、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反应,协助当事人对就业心理危机的本质有较好的了解。本阶段侧重于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和支持,帮助当事人接受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自身反应,鼓励当事人面对就业危机,表达、宣泄与消极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接受、理解就业应激现象是自然现象,了解正常的应激反应。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建立阶段,重点在于提供给当事人各种应用在就业压力情境中的专门的行为与认知应对技术,包括放松训练、从众、认知预演和自我指导等。这个阶段也包含直接行动,诸如:收集焦虑、恐惧的资料、明确地确认何种情境会带来压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减低压力,以及学习有关的放松方法等。技能训练包括认知应对技能,让当事人了解适应与适应不良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并不断地反复练习。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通过治疗改善当事人否 认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治疗时既要尽量消除应激事件的影响,也要注意改造当事人不良的个性特征。

比如说,可以使用暴露疗法减轻当事人的恐惧和焦虑的状态。通过反复的重复暴露于与就业压力有关的产生不良反应的过程,使个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焦虑出现之前的触发因素则可能丧失作用。还可以采用认知治疗的技术,教会高校毕业生识别就业危机相关的或症状相关的非理性信念,这种信念可能影响他们对境遇的反应和导致强烈的负性情绪。高校毕业生学习以逻辑的、循证的方式去挑战他们的思想或信念。咨询师帮助高校毕业生评估可供选择的解释,因此判定信念是否有益和是否准确反映现实,如果不是,就需改变和修正那些不合理信念。

在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阶段,重点放在将认识和行为改变从治疗中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予以维持。教导高校毕业生应对技能显然是一种复杂的程序,依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对当事人而言,单单暗示他们新的观念和应对策略尚不足以导致改变,他们必须练习新的自我暗示,并把新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四、结语

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给予处于就业心理危机中的当事人以帮助和支持;其次是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鼓动他们利用自身的潜能来解决问题。广义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融教育、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预防、干预为一体,它不仅要关注己经出现就业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也要从群体的角度抓好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的建设。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更多是从狭义上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出发,来寻求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2]梁军.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第10篇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拥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生干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先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他将心理危机描述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其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困难情境,也就是说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应对问题的能力时,个体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有效的应对方法给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潜能来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危机产生于1990年代之后,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具有预防功能的危机干预理念,主要通过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步骤系统地对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干预和预后处理,进而帮助危机个体获得心理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情境性危机:指个人遇到突如其来、强烈、难以控制的破坏性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如熟突然人去世、被坏人伤害、遭遇地震等。情境性危机有很强的偶然性,一旦发生,就肯定会给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容易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展性危机:指一个人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个体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转变所引起的危机,如新生入学不适应、不喜欢所学专业等。大学生的发展性危机变化急剧,但时间较短,有消极影响存在,也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果能顺利渡过,个体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提升。

存在性危机:指的是伴随着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考研还是找工作,是否转专业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发展成存在性危机。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趋于成熟但还未成熟的时期,心理剧烈冲突与矛盾在给其带来心理成长契机的同时,对其也是一种心理考验。一般来说,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无外乎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社会急剧变化带给大学生巨大压力。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上大学不会再为他们的锦绣前程提供坚实保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现代高新科技对大学生沟通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大部分同学都有电脑,虚拟世界的沟通与交往成为每位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现实生活和网络社会没有很好地融合,长时间活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的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失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家庭教育影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很高。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与关爱,抗挫折、抗压力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危机。

主观方面。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更加关注的是学习,普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于是人际关系问题就会变得日益凸显,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有两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即胆汁质和抑郁质。胆汁质人的性格特点是做事情容易冲动,性格暴躁,有很强的攻击性。抑郁质人的性格特点是内向、退缩、逃避,遇到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轻生行为。

个人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青年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有时过于片面,还不稳定,有时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这些有关自我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学生干部的参与路径

1.学生干部能够帮助同学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生干部本身就生活在同学们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沟通时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接受。他们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帮助同学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一是在与同学沟通时传达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理念,帮助同学们重视心理健康,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二是学生干部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沙龙等,帮助同学们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三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的心理联络员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同学排解心理困惑,协助他们寻找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四是学生干部对于建设优良班风、学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优质的大环境也会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人际心理支持。

2.学生干部能够第一时间预警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心理危机还没发生之前,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早期预测,使危机干预者能够提前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危机发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是积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培训等,通过活动提高同学们识别和预警心理危机的能力。二是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周围同学的状况并及时将掌握的异常情况向相关负责老师汇报。三是宿舍心理联络员可以随时观察本寝室同学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将同宿舍同学的心理异常状况上报。这些都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主动、及时、正确的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前提。

3.学生干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一是学生干部可以对心理危机当事人进行心理陪护,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危机中的大学生处于一种认知障碍、情感失调、行为失控状态,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安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学生干部受到心理危机个体的伤害。二是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且能保证正常学习者,可以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个体的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安全监护,随时向负责教师汇报危机个体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安全监护的小组人数不得少于3 人。三是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宿舍同学最熟悉当事人生活、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情况,可提供大量有利于心理干预的线索,如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当事人亲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四是可以配合学校、老师开展工作,协助当事人采取合适行动,避免悲剧发生。

4.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后期跟踪中的作用

在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中,个体暂时的稳定和恢复并不是干预过程的结束,对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大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跟踪帮助是必须的,在这一时期内,学生干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学生干部能随时了解因心理危机而复学的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有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学生干部也可以为经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与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鼓励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危机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袁亮,袁龙.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2]左冰.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培训[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2.

[3]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肖建宗.高校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训之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刘红霞.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界,2011:10.

第11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多发,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归纳概括为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三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研究综述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多发趋势,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影响了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也给高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和难度,因此,研究大学生极端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影响因素,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是一项迫切而紧要的任务。不少学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本文拟将这些观点和成果进行梳理,以便使未来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

一、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概念界定

关于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李亚芳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心理特点和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出现的反常或失衡状态,它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各种问题和困境。[1]

张艳认为极端心理危机是指由于极端的行为引发的心理危机状态。狭义上的大学生的极端行为包括大学生的暴力攻击行为及自杀行为所引起的心理危机。大学生暴力行为,是指对人身体、心理、财产施加的伤害行为,即暴力攻击。大学生自杀行为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2]

刘超指出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发生的外界刺激(如意外事故、情感危机等)、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心理疾患或生理缺陷等)或处于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家庭变故或天灾人祸等) 而出现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从而导致采取极端行为或措施,造成自己或他人身心严重伤害或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3]

二、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内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李亚芳认为大学生缺乏辨析能力,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引发其极端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4]陈斌,王艳红指出人格有缺陷、认知有偏差;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法制观念弱、生命意识淡是大学生出现极端心理危机的内部因素。[5]杨天华认为自我认同出现危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适力较差、人格存在缺陷、社会责任感缺乏是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个体内部因素。[6]

还有学者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了诱发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具体原因。如陈明娟认为性格缺陷、情感挫折、人际关系失调、不理解生命与自由,缺乏责任感是影响大学生极端行为如自杀等的最终决定因素。[7]张传锴指出大学生自身的各种原因是产生极端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挫折、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网络成瘾、社会负面刺激等。[8]

(二)外部因素

学者们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网络环境因素、突发事件因素五个方面。不健全的家庭环境、过多关注孩子物质的满足和学习成绩的好坏,缺少对孩子健全性格、心理、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会对大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恶性竞争、盲目攀比、炫富赶潮的校园风气,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竞争,为了取胜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一旦失利极易走极端; 重智育、轻德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违纪行为,以及社会中出现的贫富悬殊分化、残酷竞争和就业压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心理负担和心理疾病;低级庸俗的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所引发的心理迷失和信仰危机也使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更加严峻;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虚拟性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导致一些大学生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一旦遇到挫折,容易采取网络上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9]此外,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和意外如重病、家庭重大变故、天灾人祸等突发性事件也会使大学生产生紧张、悲伤、情绪失控或精神崩溃等极端心理。[10]

三、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对于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自预水平。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改变错误认知,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尊重人的价值,珍惜生命;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受挫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情绪调控能力。[11][12]

第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建立新生心理普查制度,通过新生心理普查将有心理危机倾向的新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并给予重点关注。建立动态心理健康档案,适时更新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建立心理健康四级预警体系,即由班级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校心理中心工作人员构成四级干预体系,一旦出现心理危机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跟踪康复工作。开辟紧急预警通道,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快速应急干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学生心理危机。[13]

第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从而形成专兼结合、师生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队伍。先要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设。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引进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具有国家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或有精神病科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指导与服务。其次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开展心理防治的能力。再次应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骨干是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力量,学校定期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学生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和专业训练,先提高他们自身心理素质,再提高他们对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能力,增强他们自助与助人的责任意识。[14]

第四,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形成家校联动的预防干预机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建立学生家庭信息档案,将贫困、单亲、重组等特殊家庭纳入预警范围。第二,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栏,编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家长手册等寄发给家长,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心理危机救助方式,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掌握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危机的方法。第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发现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要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运用亲情的力量唤醒大学生战胜心理危机的信心,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 [15]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大学生极端心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限于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这些研究表现为表象性研究成果多,科学性、系统性、实证性研究成果少,在研究大学生极端心理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和干预措施时,大多数专家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或者体验来谈,不能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更未能提出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因而使得研究成果欠缺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4][9]李亚芳.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

[2]张艳.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环境因素分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刘超.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11]陈斌,王艳红. 应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机制[J]. 技术与市场,2015,11.

[6][10][14][15]杨天华.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探析及干预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4,11.

[7]陈明娟.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响因素研究[J]. 琼州学院学报,2012,04.

[8]张传锴. 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探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12]杨芷郁.大学生极端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及防范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4.

[13]王艳红.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前期预防措施[J]. 技g与市场,2013,07.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 大学生 预防性 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57-03

2011年,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在情绪感受方面,不孤单的大学生仅为16.4%,其余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局面,当今高校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患有心理疾病及来自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增大,是心理危机现象的主要诱因。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失衡原因的基础上,在高校中建立一种较完善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通过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减少和杜绝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和机制。

一 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和科学干预。调查发现,导致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第一大高危因素是精神障碍。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心理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可见,心理危机并非不可预防,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如果在早期危机识别后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科学的治疗、系统的咨询,同时,辅助有力的社会支持,那么许多心理危机事件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通过科学有效的工作,就一定会为学生们打造一片更加蔚蓝的天空。

二 高危群体,重点关注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危机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以及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解决眼前的危机。以大学生行为表现排查预警对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通过识别心理危机信号,监控高危群体;特定诱因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排查和关注需要危机预警的对象。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第一,学校每年将进行心理测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筛查出一些高危的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第二,近期突发的危机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疾病、情感挫折、受到侮辱、受到惊吓、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针对毕业后发展方向迷茫,对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四,因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第五,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六,有严重心理疾病、人格障碍,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七,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1)考虑到自杀的想法,并在谈话中流露出来,或在日记中记下自杀的想法、在图画等其他作品中展示出明显的厌世情绪者;(2)有结束仪式,把自己的东西送人,给父母打告别电话,向有瓜葛的人道歉、还钱等,忙于这些行为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焦虑、抑郁、惊恐发作、易怒、打人毁物,及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4)切断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老师等联系者;(5)曾去专业机构寻求心理支援,并有自杀倾向或企图的人;(6)自杀未遂者,要及时对其进行干预,防范其再度自杀。

心理工作者要牢牢树立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意识,在心理辅导或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 观察行为,洞彻心态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刺激影响行为,同时行为也反映心理状态。注意观察大学生的语言、行为等一举一动的特征,是心理工作者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

言语行为能够反映大学生的适应状况。言语行为指人在说话时候同时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言语内外的行为恰恰能反映出很多人内心的情况。如在一名学生的言语中,他语速适当、语气坚定、音量适度,则能够反映出该名学生大学适应是良好的,他具有开朗、乐群、自信的心理趋势;相反,在一名学生的言语中,他语速缓慢、语气犹豫、音量过低,则能够反映出该名学生对大学适应有可能是不良的,他具有封闭、离群、自卑的心理趋势。一个学生的言语逻辑性、言语想象力、言语感染力则与该生的智力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非言语行为能够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言语行为,主要有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状态、空间距离、衣着步态、沉默现象、人际交往中所伴随的生理反应等。正如判断抑郁症的“情绪低落、语言缓慢、行为减少”的“三低”标准一样,大学生的很多特殊行为体现其心理问题。如:考试前的失眠、多梦、无力感是考试焦虑症的行为体现;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和他人对视、不敢和人争执是社交恐惧症的行为体现;经常出入网吧、逃课、注意力不集中、连续长期上网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的行为体现。心理工作者要注意对多种非言语信息的综合观察和考虑。

四 优秀学生,不可忽视

近年来,大学里发生多起优秀学生的突发心理事件、值得思考。

教师对优秀生的夸赞应适可而止。过多的夸赞集中于学习方面,使学生为了保持住这种夸赞就加倍学习,压力与之大增。优秀学生的心理疾病与家长也不无关系,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常常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比较,一旦孩子在学校考试有些失误,家长就会责问他们怎么回事,而不是从心理上给予鼓励,这就给本身十分好强的优秀生们增加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如果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孩子心理上有什么波动,应该是可以察觉的,这样便可以在萌芽阶段就避免有些悲剧的发生。

优秀生大多过分追求完美,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个人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校学习都一帆风顺,在家又备受宠爱,遇到一点挫折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优秀生在谈恋爱时向对方山盟海誓,可一旦恋情失败,就患得患失,觉得天都快塌下来了。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优秀生的心病很大程度上还是他个人成长经历、个性积淀的结果。建议优秀生如果在心理上遇到了“心结”,可以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把自己想说的话推心置腹地一吐为快,或向有此经历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咨询,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五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普及心理危机预警知识

学校要开展阳光、积极、向上的生命教育,让同学们关注内心的心理健康,正视压力,同时积极地寻求帮助。有助人动机者,了解如何通过重大事件、学生躯体行为等讯号识别学生心理危机。学校要对各级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危机讯号识别技术的辅导,以提高大众识别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本领,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引入先进模式,推进朋辈辅导

高校要建立一支立足基层的优秀的朋辈辅导员队伍。通过推荐、考核选拔一批心理素质优秀、沟通能力强、助人意愿强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学校集中优秀的师资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群体以培训、指导、考核,建设专门的教程,开设专门的课程。学校按照编写的教程开展理论教学,同时配发案例讲解与实操演练,让参与的同学提高素质;朋辈辅导员定期研讨,排查心理异常案例,确保学生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