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零售市场现状

零售市场现状

时间:2023-06-04 10:4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零售市场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零售市场现状

第1篇

一、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现状

随着2010年京东商城的强势进入,如今的网上图书零售市场基本已稳定“三分天下”的格局。2013年1月,在当当网2013年度出版物经销商大会上,易观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整个网上图书的零售市场,当当网占有45%的市场份额,而亚马逊卓越和京东商城分别占有23%和14%的市场份额。而很多人期待的“四强争霸”局面尚未出现,苏宁易购在2011年底开始进军网上图书零售市场,并曾计划一年内实现领跑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但是目前看来,“三分天下”的格局还难以被撼动。

1.“三分天下”格局难以改变

近年来,少儿书的零售发展异常迅猛,当当网抓住机遇用“超占”的策略同国内大部分出版少儿书的供应商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几乎垄断了少儿书在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份额。据当当网2013年度出版物经销商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少儿书零售的增幅目前已高达60%,2012年销售码洋占当当网整体图书销售的四分之一。少儿书这一块也是让亚马逊卓越和京东商城颇为头疼的。除此之外,当当网的“历史积淀”使得它拥有最全的图书品种,最广大的消费人群,也让它如今牢牢占据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一大部分市场份额。相比当当网,亚马逊卓越以其业界公认的世界一流的运营网络和便捷高质的在线销售服务吸引了一批固定的消费群体。在京东商城未进入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之前,亚马逊卓越一直以其强大的物流配送系统同当当网瓜分着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随着以“快”出名的京东商城强势进入后,亚马逊卓越的物流优势渐渐消失,并且由于它作为外企本身的一些阅读特点,不被大多数国人所习惯,因而最近的增速缓慢,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被京东商城迅速侵食。京东商城靠电器起家,一直以来以其“超低”的价格和“超快”的物流而为人津津乐道。进入图书市场以后,京东商城依然保持其独特的优势,快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并利用其在零售器材的优势,搭配相关图书,使得京东商城在短时间内就在计算机和摄影艺术两个大品可以和当当网进行抗衡,且在这两个品类有超越当当网的趋势。但目前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传统品类如科技、经管等品类增速较缓慢,而像少儿、文艺等品类增速迅猛,当当网利用其“超占”“独家”的策略在这些增速迅猛的品类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间接抑制了京东商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快速增幅。苏宁易购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其自身的优势相比目前的“三大巨头”还并不明显,不过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B2c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苏宁易购位列第三,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天猫和京东商城,这让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苏宁易购在网络图书零售市场也是有着巨大潜力的。

2.“价格战”依然硝烟弥漫

2012年可谓是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价格战”最惨烈的一年。以当当网、亚马逊卓越、京东商城三大巨头为主发起的“价格战”使一些基本上现金流不够充裕的企业已经倒在了血泊中。但是几大巨头并没有因为亏损而放慢扩张的步伐。

客观来说,“价格战”并非完全是坏事,至少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打折实惠。而另一方面“价格战”也是由于电商之间的激烈竞争而爆发的,竞争有助于行业的发展,电商会通过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使其更加有竞争力,逐步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去年下半年,电商的竞争焦点放在了服务品质、配送速度、成本控制的比拼上面。在价格不高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多种方法。而且,电子商务一旦规模化,就会进一步拉低成本,使得赢利成为必然。

二、网上图书零售市场的未来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而这个比例数据在2011年仅为4.4%,这或许在昭示我们电商改变零售业格局的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购行列,对于整个网上图书零售市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首先,网络书店具有价格优势。网络售书成本更低,因为销量大从而议价能力更强,又可以通过图书的促销打折聚拢人气,带动其他兼营商品的销售,因此价格十分便宜。其次,读者购买方便、快捷。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网络书店真正实现了购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为读者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网络书店很容易通过单个读者的浏览历史、购买行为和购买历史,根据不同读者的偏好,进行个性化、精准地推荐,更有利于扩大销量。而“二维码”的出现,无疑为网上图书零售市场开辟了一个更加便捷的“绿色通道”。

早期网络书店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消费者看不到实物,而如今的这一劣势现在也在逐渐变小。如当当网的在线试读,消费者可以在当当网图书的页面下点击“试读此书”就可以通过当当在线的阅读工具阅读该图书的部分章节内容,相比当当网的在线试读,京东的“晒单”更为直接,已经购买图书的读者可以将自己购买的图书实物拍照片传到京东网上,换取相应的晒单积分,这样后续购买者可以在网上看到实物的照片,而不单只是看到图书封面了。除此之外,网店的图书页面信息更容易直接刺激消费者购书,这是实体店无法做到的。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媒体评论、作者简介等文字信息都可以在图书页面显示,消费者可以透过这些文字轻易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而不是像在实体书店,通过自己将整本书浏览一遍再决定是否购买。目前当当网、亚马逊卓越和京东商城都在图书页面信息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第2篇

其实,零售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的价值需求节点,零售市场的宽度和深度早已扩展,2008年爆发和蔓延至今的市场危机只是零售市场发展转向的一个导火索。作为全球最成功的零售企业和品牌,沃尔玛在全球市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碍,从2006年起,先后退出德国、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在中国,已经10年未见盈利,沃尔玛这些年所发生的一连串市场败绩业已彰显零售市场的需求转变,表面上是企业经营成本日益累重,采购成本变化加重利润侵蚀等因素直接所致,但零售市场的需求特点改变却是关键之因。

现今的零售市场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低价购物、系统的运营管理升级为以消费价值为主导,即全方位满足顾客对高价值商品的需求,全方位是指零售场所的产品的丰富性,包括即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快速推出创新品类,高价值是指产品的新奇特点及创新的节奏、真正意义的低价、品质保证、核心品类、产品的高体验价值。

大润发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即为上述策略的坚定执行者,在通过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们在系统的运营管理上的模仿和借鉴基础上,开始真正聚焦顾客在消费价值上的核心需求,形成了有力对抗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的市场份额的竞争,在实际盈利上已收效巨大,直至坐享领先地位。

针对上述需求拐点,终端零售企业需要从价值链管理模式上需求新变化,主要聚焦五点:

一、上游渠道资源的整合。

要想维持真正意义上的低价,对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一,品类丰富性的要求使得远距离离岸采购现成商品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很难在终端形成切实的产品低价,第二,新的渠道模式已成燎原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欧洲所有行业都处下滑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却一枝独秀,在过去3年,欧盟电商交易达到2000亿欧元,增长了70%。第三,很多中小、微小企业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正积极寻求下游合作商。这三种因素能够使得零售企业能够相对从容地需求更多的供应资源,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应对。

二、寻求创新品类。

零售企业的在品类上的布局和创新是提供终端消费价值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洞悉市场主流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获取相应的产品供应资源成为零售企业在未来企业及品牌经营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这些符合市场主流需求的品类产品的持续性创新,再低的价格促销,再庞大的产品种类只能造成利润微薄和库存积压,家乐福轰动一时的泛商品低价促销和沃尔玛因盈利压力销售过期产品等就是最好的明证。因此,零售企业需要从源头上保证品类创新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盈利预期和实际成效。

三、上游价值链的并向管理。

在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产品供应商能够在产品品类的提供上符合市场主流需求,或能符合市场发展的潜在优势产品,这就需要供应商能与零售商一起共同洞悉和研究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共同捕捉消费机遇。上游价值链的并向管理能够在3个方面形成零售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一是供应商和零售企业能获得一致的市场价值导向理念,以此展开统一行动,使零售企业对市场发展的把握更精准。二是通过供需平衡减少实际库存,可实现相对的量产,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三是创造强大的品类聚焦优势,就像英国的玛莎百货,其店内的服装品类就成为该店的核心品类之一,有力地强化和增大了品牌认知和业绩能力。

四、打造系统供应模式。

摒弃传统的单纯产品采购,逐渐形成系统化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模式,即供应商在提供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基础上,增加诸如产品前期研究、设计、包装、创意、促销、物流等相应的系统服务,甚至可以建议根据产品的特色理念开发更多的终端体验活动,这种系统供应模式集产品、服务、推广等为一体,使得零售终端的体验价值极度彰显。

第3篇

关键词:零售市场 业态格局 规模格局 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 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 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 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 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 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 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 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 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 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第4篇

[关键词]蔬菜零售;流通模式;转型升级

[DOI]10.13939/ki.zgsc.2016.05.081

1 北京市蔬菜零售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蔬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多种零售方式并存,从蔬菜零售网点类型层次上看,北京市已基本形成菜市场、农贸市场为主要供应渠道,社区便民菜店和超市为辅助,早晚市和周末市场为补充的蔬菜供应网络基本格局。

截至2014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社区菜市场和菜店/果品店等网点共计752个,其中,菜店/果品店等网店614个,菜市场138家。菜店/果品店总面积23949平方米,菜市场总面积311948.8平方米。按千人指标计算,丰台区每千人菜场面积152.6平方米。这一指标若折算为居住面积比例,菜市场面积占常住人口居住面积的比例为0.59%。

丰台区蔬菜零售网点情况

类别[]数量(个)[]面积(平方米)菜店/果品店[]614[]23949.0

菜市场[]138[]311948.8

总计[]752[]335897.8[BG)F][HT]

截至2014年10月,北京市通州区共有农贸和集期市场42个,占总量的58.3%;占地面积约59.3万平方米,约占总占地面积的33.9%;建筑面积约35.1万平米,约占总建筑面积的34%;经营面积约36.1万平米,约占总经营面积的32.2%;商户数5781个,约占总商户数的38.6%。

截至2014年10月,北京市大兴区目前拥有269个蔬菜零售网点,其中菜市场17家,蔬菜经营面积约1.01万平方米,日均销售蔬菜约1.02万公斤;农贸市场24个,蔬菜经营面积约6.2万平方米,日均销售蔬菜约2.65万公斤;便民菜店(菜站)131个,蔬菜经营面积约0.53万平方米,日均销售蔬菜约2.29万公斤;早晚市4个,蔬菜经营面积约1万平方米,日均销售蔬菜约0.89万公斤;周末市场26个,蔬菜经营面积约785万平方米,日均销售蔬菜约1.3万公斤;67家超市搭载蔬菜经营,经营面积0.3788万平方米,日均销售蔬菜约2.04万公斤。

大兴区蔬菜零售网点业态类型分布[HJ]

2 北京市蔬菜零售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实施“社区便民菜篮子工程”,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构建“地头餐桌直供模式”,创新直供直销模式;大力发展网上销售与实体网点相结合的网络超市,协调上游生产企业和大兴农民合作组织与“网络超市”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开支,降低了流通成本;推行“两网一平台”社区生活服务业双覆盖服务新模式,多元化发展便民蔬菜零售终端;积极引导物美大卖场、乐购超市、世纪联华、华堂商场等大型零售企业合理布局,协调扩大蔬菜经营面积,增加销售品类,方便居民消费;持续开展“农超、农餐、农厨、场店”四对接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周末车载菜市场供应等。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社区蔬菜网点建设与居民分布不完全相符,直接导致个别地区出现网点业态及功能雷同、竞争激烈,而其他一些地方却又商业网点缺位、群众购物不便的情况。二是社区蔬菜网点规模化、连锁化、规范化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便民菜店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规模尚小,需要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提升经营效益。三是规模化发展后的运营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便民菜车作为缓解空间紧缺情况下的买菜问题的作用明显,但规范有序的菜车经营需要所属街道投入较大的监管力度,监管成本并未计入目前菜价中,将其作为“菜篮子”工程长效机制的成本过高。

因此,探索新型的流通模式,发展更高效的替代模式是必然趋势。

3 国际蔬菜市场发展借鉴

在新加坡,按照新加坡邻里中心规划指标,一个设有轻轨站或地铁站的邻里中心商业面积可达到2万平方米,服务人口6000户,约2万居民。其中菜市场面积为4000~5000平方米。以此计算,新加坡邻里中心菜市场每千人标准为200~250平方米。按照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的数据进行换算,新加坡邻里中心菜市场建筑面积约占住宅面积的0.67%~0.83%。

香港正规菜市场由食物环境卫生署拥有并管理,食环署下辖79个菜市场(其中39个设有熟食中心)及25个独立式的熟食市场,共设15000个摊位,总建筑面积估算约为10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约为500万人。若不考虑其他非正规的生鲜蔬菜售卖摊点及超市生鲜面积,按此指标测算香港菜市场每千人面积为200平方米。按照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以建筑面积换算约为17平方米,菜市场建筑面积占住宅面积的比例达到11.8%。

4 北京蔬菜零售市场转型升级探索

(1)规范提升实体蔬菜零售市场。对于实体蔬菜零售市场从符合区域功能定位要求方面对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管理、商品管理、商品交易等,特别在经营范围、防火材料等方面进一步予以规范提升,保障交易商品安全和来源合法,建设符合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的绿色蔬菜零售市场。

对于传统型农贸市场,促进现有经营资质和经营能力的城区农贸市场向城市综合菜市场转型;对于现有社区菜市场通过升级改造,改善经营环境,强化管理。

(2)探索设置生鲜直投站,实现生鲜产品O2O网订店取。将传统线下菜场零售与现代电子商务进行融合,为市民提供24小时的买菜服务。如“食行生鲜”的农副产品宅配项目计划建设2000家社区生鲜直投站,提供包括蔬菜、水果、粮油、调料、牛奶、肉类、蛋类等近千余种生鲜产品,消费者可通过其官方网站、自助终端、呼叫中心、手机应用、微信五种途径24小时不限时订购生鲜产品,以现金和网上在线支付等多种方式进行支付,在社区生鲜直投站刷卡,就能自助领取到生鲜包裹。

(3)设置恒温自助售菜机,方便社区居民自主选购。实现生鲜产品O2O网订店取,将传统线下菜场零售与现代电子商务进行融合,为市民提供24小时的买菜服务。如上海强丰企业的恒温无人售菜终端可以为每个社区增添一个“小菜场”。终端内的农副产品全部经过强丰种植基地净菜车间分拣、包装,通过全程冷链车运输到达社区内的恒温自助智能终端。居民自主挑选生鲜产品后,投币、刷会员卡等均可付款,操作简易方便。根据规划,这一终端还将扩展话费充值、信用卡还款、水电煤缴费、银联支付等功能。

(4)以生鲜菜场实体交易带动线上互联网服务。可以探索在菜场开设蔬菜专柜,以线下实体交易带动线上互联网服务。如康品汇原本是一家线上生鲜电商,依靠互联网订购、基地直供和小区推广,开展生鲜电商业务。一方面,在线下设置专柜,把专柜作为配送中转站,实现线上订菜、线下一小时送菜上门。另一方面,线上菜场往下走,培养回头客,提高配送效率。

参考文献:

[1]赖阳.浅论农产品流通[J].中国市场,2012(7).

第5篇

1我国药品零售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国的药品零售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零售药房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近几年来,我国药品零售业有很大的发展,药品零售额的比重己由原来的5%左右逐步上升到15%,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一30%;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以后,药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业绩。现有药品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

1.1零售药房的布局不合理我国的药品消费市场结构由城镇居民用药市场和农村用药市场组成,我国拥有9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3/4,具有很大的药品消费市场,但目前药品的零售网点却分布的较少。全国的零售网点中,约2/3在县级以上的城市,l/3在农村,约4-5万农村居民才有一家药房,农村药品零售尚未形成网络,有的农村乡镇药品零售网点还是空白,结构分布不合理。一些偏远地区缺医少药,广大农民的用药需求难以满足。

1.2零售药房进货渠道不稳定,药品质量难以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搞活,零售药房的药品进货渠道五花八门。有的直接从药品生产企业采购药品,有的为药厂代销产品,有的从国有药品批发企业购进药品。除了这些正常渠道外,有的零售药房为谋取暴利,从非法的药品集贸市场或变相的药品集贸市场购进药品,甚至从药贩子手中进货;而这种流通渠道中假劣药泛滥,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1.3执业药师严重短缺,与零售药房的发展不成比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药师人数约21.5万人,其中94.2%工作在医院:到2000年底,全国执业药师只有26200人。目前我国零售药店已有11.9万多家,而从事药品零售的药学技术人员只有1万多人,比例严重夫调。可见我国执业药师数量严重不足。以辽宁省为例,全省共有零售药店6900家,只有执业药师1213个,平均16家单位分得1名执业药师;而在沈阳市有1808家零售药房,有执业药师451个,平均13个单位分得1名执业药师。在对沈阳市1024家药店的抽样调查中发现100家零售药店有不到2个执业药师。由此可见,中国零售药房大闹执业药师荒,无执业药师何谈药品分类管理,又怎么能够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执业药师缺乏已经成为严惩影响推进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最大障碍。

1.4药品零售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水平低下经营场所拥挤,仓储条件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事药品零售活动的个体业户越来越多,个体零售药店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些个体药房投资较少,经营场地不大,药品储存条件差。有的营业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前屋卖药,后屋住人,当管理部门检查时,把1个柜台挪到后屋以扩充营业面积,蒙混过关,经营条件难以满足药品储存要求。经营人员素质差,药房的服务水平不尽人意。目前零售药房的经营人员层次跨度很大,有多年从事药品经营工作的人,有离退休人员,有个体户,还有下岗职工等。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了解一些医药常识,能做到热情服务,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也有部分人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相关的医药知识,难以适应当前医药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患者自我医疗的要求。

2我国药品零售市场混乱的成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药品流通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失调多年来,药品经营企业的审批由医药、卫生、工商等三个部门负责,而药品流通领域的管理是由医药、卫生、工商、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共管,由于多头管理职能的交叉各自为政,导致权力分散,职责不清,配合不当,造成政令不畅,管理不利。

2.2药品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关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是药品市场难以治理整顿使其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1985年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极不规范、不完善,且责权不配套、权益不明确,缺乏权威性,造成政府对药品市场监管不力。

2.3政府对药品零售市场的监管不利药监局成立后,明确了“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大了打击假劣药品的力度,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配套,特别是原《药品管理法》的内容陈旧过时,未明确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主体地位,在实际工作中造成许多问题没有正确、准确的法律依据,使得药监局在行政执法中无法可依。

3如何改善药品零售市场

3.1建立世界一流水准的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在新型的药品管理体制基础上,要继续推进改革,不断创造。政府的职能划分应明确、合理,有利于推动药品零售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应进一步调整,把零售药店的审批职能划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药品零售市场的准入条件,制定药品监管的法律规,并依法实施行政执法监督。医药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药品零售业的发展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地方政府依照城市建设规划,按照药品零售市场的准入原则,对药房进行批准注册,对药店的经营管理进行检查。政府各部门职责清晰,职能明确,形成一个高效的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3.2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医药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的法律、法规,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通过修订逐步加以完善,使之更加规范。因此,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医药法规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国际规则不断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加强对执法法律、法规的监督工作,真正形成和完善医药法律法规体系。

第6篇

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始终来自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主动权都在消费者手中,顾客的消费意识不仅是对购物环境、卖场大小、商品齐全、价位合理、包装好看、口碑良好、人气吸引、服务态度好坏、活动促销多、消费习惯性、交通便利、会员积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家连锁零售业的影响力很大才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放眼当今市场,中国的本土零售业一样遭受到了外资连锁零售业的冲击和渠道的挤压,面临了这样残酷的竞争,以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零售企业,是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可说是具有实力牛差的外资零售企业,而且每年都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占有份额都有所提升。在终端市场上,总有部分连锁零售业面临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甚至淘汰出局。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和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优势和弱势做对比,今天笔者就以以往的经验来总结分析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给到众多的连锁企业和一些从事零售业人士作参考与帮助,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优势:资金雄厚,规模大,口碑良好,影响力大,历史悠久,体系成熟。

第二方面:本土零售企业弱势:资金缺乏,规模小,影响力小,发展时间短,体系不成熟。

对于过去的连锁零售企业来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扩张力度也越来越成体系,特别是对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大盛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同样影响带动了本土零售业的发展。但从本土零连锁售业的实际角度来看:本土连锁零售是很嫩的,无法跟外资零售企业抗衡,都是在学习和模仿阶段,都是在市场探索中和外资零售企业中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这对黄金十年来说,中国零售市场经济有所猛突发展,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成了中国众多本土零售企业的关注。

本土连锁零售业的分析与面临挑战

过去的连锁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今社会零售业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零售业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以全球连锁巨头零售业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企业,留给中国本土连锁企业的思考又是怎么样的?到底他们在中国市场环境中又有什么样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本土的连锁超市又是什么样的拷问和思考?在强大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分子,在中国市场,他们只不过是众多连锁企业的模仿对象,同样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又是如何突破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呢?

以上种种相关问题,带给这些外资连锁企业在中国新环境下的拷问成了他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何要进军中国市场?从中国发展的角度来说:只不过是看好中国这么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这块肥沃的市场一直以来都成为众多国家所瞄准的肥肉市场,无论是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是大市场,从此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中最主要的一块区域市场。

于此至今,企业要发展,应该求得创新,寻找市场的突破口。在笔者认为,外资零售企业进驻中国市场越来越汹涌,来势汹汹,本土零售企业遭到冲击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重重,那本土零售企业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局呢?笔者之言: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

连锁零售企业是收缩还是扩张

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华润万家等本土零售巨头来看呢?在过去的发展当中都取得相当可观的业绩,也是在加速扩张开店,提供更加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给到众多消费者。对于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来说,还是做得比较符合国情消费路线的。

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来看,最能在市场上表现为突出的的一面,华润万家却是众多消费者和业内所看好的一家连锁零售企业。

华润万家——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

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是中央直属的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优秀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之一。截止2008年12月,华润万家在全国拥有门店2698家,员工人数超过15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638亿元,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

华润万家秉承“全国发展、区域领先、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战略,坚持“时尚、品质、贴心、新鲜、低价、便利”的经营理念,以持续改善大众生活品质为己任,引领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大卖场为主的多种业态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高质、超值、安全的商品与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购物需求。目前,华润万家的业务发展区域已遍布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中原以及香港等16个省(直辖市)、近100个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向好,外资商业巨头加紧在华布局扩张,中国零售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但连续多年蝉联中国零售行业“门店数冠军”的家乐福将退居第二位了。据悉,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已经有160多家门店,而家乐福目前门店数为145家,沃尔玛门店数首度超过了家乐福,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中国区公关总监陈波近期透露,今年上半年家乐福仅增开了8家门店。

据悉,在不久前,家乐福首席执行官罗盛中表示,将退出其销售业绩排名第三位以后的国家,准备加大在中国和印度的扩张步伐。

有业内人士认为,沃尔玛在中国的大举扩张,将会令家乐福在中国的地位更加尴尬。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家乐福业绩不够理想,并曾两次下调业绩预期目标,曾有传言称家乐福将退出中国市场,其老对手沃尔玛接盘,但遭到家乐福的官方否认。

家乐福在退出西安的同时,正谋划扩大在河北的门店数量。家乐福(中国)公司北方区负责人陈鹏日前在一个论坛上透露了其大规模的扩张计划:“预计今年年底,人们就会看到在河北省新增十几家家乐福门店。”记者了解到,家乐福与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如收购成功,家乐福将控股保龙仓,从而完成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第一笔收购业务。

同时,另一家国际巨头沃尔玛也加大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2009年,沃尔玛在中国开出55家店,超出了中国竞争对手全年开店的总和。未来沃尔玛在中国的道路将走得更快更远。”沃尔玛(中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地产经理吕志品说。

而新晋的竞争对手乐购在2009年新增17家门店、3家购地自建的购物中心和3家试水阶段的便捷店,年增速超过30%,增幅也超过了家乐福。

财报显示,家乐福2009年净利润从2008年的12.7亿欧元降至3.27亿欧元,下滑幅度高达74%。然而,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独好,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3.1%,全年增长1.8%。2008年家乐福中国销售额为338亿元人民币。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出路在何方

对于外资连锁零售业在华扩张的速度已经被中国的本土连锁企业所关注,不管是王府井、华润万家、人人乐等连锁超市,在中国市场,只不过是外资企业看不上的小东西。当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没这个资金实力、管理体系、团队规模、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商品管理、品牌知名度、创新能力成熟的时候,问问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和操作模式,有没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终端市场情况了解如何,零售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样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又是留给中国本土企业的什么样的拷问和思考呢?

从零售市场来看,本土零售企业有没有抓准市场实际情况,到底对消费市场了解有多少,对当地市场消费能力如何做分析,对消费者需求欲望掌握如何,市场时机需求怎么样?有没了解竞争对手状况?以上的这些问题,本土零售企业从市场战略是如何规划呢?

笔者认为,一套成熟的企业体系缺乏,阻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本土零售企业无法跟外资零售企业抗衡的原因,主要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选址不专业。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在进行开店经营时候,有一个误区,觉得地方大就选这个地段作为主营位置,都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你多经营是什么样的商品,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在这个地段分析人流量大与不大,有多少万人口,交通是否方便,这些是导致本土零售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环节。

其二,资金实力缺乏。相对本土零售企业来说,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如何管理,如何投入有相应的盈利发展,有没成正比,这个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机制了。

其三,市场经验缺乏。本土零售企业在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跟外资零售企业无法抗衡,主要方面市场经验缺乏,是零售业操作模式不成熟,对经营管理上欠缺。

其四,企业团队不专业。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本土企业的团队缺少众多的专业知识,如操作与管理,欠缺综合方面的认识,操作管理都难以熟练。

其五,规模不够显大。与外资企业相比,本土零售企业规模还很小,处于发展阶段,市场还没成熟,在规模小的环境中,给消费者有种不良的现象,显而没宽松的购物环境和不专业的超市。

其六,商品管理不到位。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管理机制比较落后,除了人员的管理,缺乏电字系统的管理,往往是人员的管理商品,但是对于商品量大的话,就用手笔记很难以登记到很准确的数据,往往会出出错,应该人员结合电子系统管理商品,比较又节约时间,数据又准确。

其七,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落后。对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来看,缺乏科学的合理布局,整体布局一设计不好,都会影响卖场商品的销量,整体卖场布局是整个框架设计给顾客在这样的环境下购物的,要让顾客感觉布局比较有特色话,商品陈列也比较特色,对于整体高、中、低价位商品都有所分区陈列,这样才易于消费者的选购,要创新,新的商品进入要如何摆放与陈列,这样就比较吸引顾客购买。

其八,活动促销策略跟不上。本土零售企业在终端活动时候,没有鲜明的主题,吸引不了顾客消费者,应该了解终端顾客的需求,了解当地市场消费能力,了解当地市场现状,了解本期季节性活动的目的,比如活动:打折销售、买多少送多少、积分会员销售、抽奖活动、体验活动、送礼品活动、送现金活动、表演活动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都是拉动中断促销的途径。

其九,缺乏创新模式。本土零售企业在市场上整体运作,依然陈旧,对终端市场没有进行科学的合理分析。缺乏一套创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运作上没能寻找到终端市场上的突破口,应该科学的合理分析,了解市场,了解终端,了解当地消费能力,了解顾客的需求,制定一套创新的商业模式。

其十,服务体系缺乏。零售企业最不能缺少的是服务了,因为服务是带动消费者成交的基础,不管是在超市还是在商店也好,服务至关为重要,零售企业要意识到服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如在超市可以帮顾客解决他们需求的一些问题,可以帮顾客迪篮子,可以帮拿东西,可以指明顾客需求的购买商品专区等等。

国内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都往往都遭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控制和瓜分市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沃尔玛、家乐福的挺进中国业务,给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最大的痛处在于出路?这个问题是国内众多本土零售企业多敏感的话题,也是经常会生病的地方。无论是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对于本土零售企业来看,总之就是缺乏一套创新的商业操作模式。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中国零售业市场,中国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企图是市场,占领中国市场份额。

第7篇

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三公消费的压缩以及电子商务的冲击,中国零售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零售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化解,零供矛盾又如何看待?压力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生机,中国零售市场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活力以及最有潜力的市场。

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目前中国零售的现状是我国的商品没有市场,但实际上是现有的市场没有匹配的商品。如果有商品而没市场,就只能说明这个商品是低档次的、同质化的,必须通过加强促销、优惠和奖励来完成销售。

那么,中国零售的市场在哪里呢?中国的儿童、老年市场远远没有得到深入的开拓。中国有3.5亿儿童,如此庞大的市场还处于粗放状态。在国外,儿童市场细分成婴儿、幼儿、少儿和少年,分档非常清楚。甚至会以1岁、2岁等来划分市场。而按照品类,又有儿童服装、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儿童药品和儿童图书之分;同时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2亿多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远未得到满足。一项调查显示,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目前提供的老年商品和服务仅能满足17%的需求,还有83%的市场等待生产商、供应商和零售商来开拓。

当然,还有服务市场的开拓。商品供应仅能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要,商品市场的增长是渐进式的。但服务市场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它将是倍增的速度。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只要每年有2%~3%的增长就可维持稳定。为什么中国的零售业在7%~8%的增长率时就感到了危机四起?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产销率没有达到100%。国外都是订单经济,按需生产。而国内是按产能和就业安排生产的,目前的产销率只有95%~96%,意味着4%~5%的产品没有实现价值。这就是包括零售在内的中国零售高增速、低效益的原因。未来若按市场需要生产、按订单生产,就能够进入正常的运行状况。

传统的克隆、复制商业模式已经结束了。中国的零售市场要满足消费者的深层和多层次需要,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品种型转向品牌型,理想的商业模式是以小康商品和公共服务为主,兼顾温饱型社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富裕品类,促进奢侈品、进口商品的发展。

零供矛盾在于治乱

零售业进入转型期之际,零供矛盾也显得格外尖锐。零供矛盾重点不在于收费不收费、谁收费,既存在着进店费,也存在着进场费,关键在于取得“有理、有序、有度”。而当前的尖锐矛盾,在于零售商“三乱一拖欠”,使供应商不堪其扰,无章可循,难以应付。

当前零供关系之所以突出表现在进店费上,主要表现是个别商业企业趁机提高或调整进店费;而另一方面部分供应商也趁机涨价或采取变相涨价,把原因归结为商家身上,寻找借口,其实这两者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违反了抑制通胀的共同任务。

第8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并购 中国零售企业 效应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加快了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规模和步伐,而零售业则日渐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热点领域,其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均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2004年~2006年三年,跨国零售业在华的投资项目数分别达到1700个、2602个、4664个;投资额分别达到7.4亿美元、10.39亿美元、17.9亿美元。此外,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仅2007年上半年,中国零售品销售总额就达到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这表明,在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环境中,跨国企业对中国零售业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增大。

而与此同时连续三年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左右,与美国前10名零售企业18%的市场集中度相比,中国零售行业的集中度相当低。而低集中度下的高度竞争带来的15%行业平均毛利率,与美国的30%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如此低的集中度和利润水平,如果跨国零售业以新建方式进入,则集中度将进一步低下,随之利润水平的更低下。而并购既利于跨国零售企业在华迅速布置网点,实现连锁经营,又可以迅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利润水平。

一、跨国公司并购中国零售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零售业外资并购活跃,并购企业实力强,涉及金额大;并购业态全面,涉及到了包括卖场、超市、家电,甚至眼镜业等专业零售领域。在现有的中外合资公司内,外方通过收购合作公司的股权,加快了独资经营的步伐。

总的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零售业并购包括两大基本内容:

1.并购外资企业在华业务

2004年7月,英国TESCO公司与台湾顶新集团全额控股的乐购连锁店签署合资协议,以1.4亿英镑的价格取得顶超控股的50%股份。因此,TESCO在中国市场由一无所有摇身一变成为了拥有25家连锁超市零售大鳄,同时也一改外资零售商自建或合建单店进入中国的方式,打响了外资并购中国零售企业的第一枪。

2005年7月,控制着百安居的英国翠丰集团宣布收购全球第四大建材零售商“欧倍德”的中国业务,拉开新一轮密集的外资抢滩零售市场大战。

2007年2月,沃尔玛收购好又多门店101家,其187家的门店总数超越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家乐福。

2.并购内资企业

2005年6月,荷兰HAL Investments(Asia)B.V公司以2.14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老字号红星眼镜78%的股权;7月,Luxottica Group以1.69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雪亮眼镜。

2006年1月,法国家乐福与中国台湾乐购接盘刘永好旗下乐客多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7家门店。

2006年5月,全球最大家电连锁巨头百思买以1.8亿美元控股中国第四大家电连锁商五星电器,五星与百思买的合作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外资控股的家电连锁零售企业。作为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十分看好中国市场。

2006年12月,美国家得宝以7亿人民币收购国内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

2007年,华润万家收购了北方的家世界超市和原属于上海百联集团的广州联华超市,从而一举使得华润万家的在华零售份额进一步扩大。

二、跨国公司并购中国零售企业的效应分析

1.正面效应

(1)促进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形成。跨国零售企业的在中国零售业的并购,提高了中国零售企业的竞争意识:中国大型连锁企业在外资进入之前,其扩张策略非常谨慎,如上海的联华,1995年之前小心翼翼进行同城扩张,在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公司进入上海之后,其扩张速度迅速提高,门店数以每年200家~300家的速度增加,销售规模年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同时,超市、便利店、大卖场以及仓储式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的进入,打破了中国零售业百货店业态一枝独秀的单一格局,形成各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2)推动了零售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零售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足。外资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为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提供资金。通过跨国零售企业对它们的并购,整合了中国零售市场上这些规模小且发展不规范的小企业或者已经丧失了经营能力的倒闭企业,从而有助于改革中国零售行业小而杂的局面。

另外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扩张,也繁荣了中国零售市场,带动中国上游零售制造业的繁荣。以沃尔玛为例,已经在国内建立了深圳、东莞、上海、福建和大连五个采购中心,2004年~2006年其在中国的采购额基本维持在180亿美元~200亿美元左右,如此庞大的采购,将中国制造产品纳入了世界零售市场的体系,促进了中国上游制造业的发展。

(3)培养了中国零售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零售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仍然缺乏高素质的现代零售业经营人才,而跨国零售企业实施的“本土化战略”,非常注重对本土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接收国际化系统科学的培训,参与到跨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运作,从中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最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零售业管理人才,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积极储备人才。

2.负面效应

(1)市场结构效应

①容易形成垄断。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高了市场集中度,扩大了产品服务差异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零售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同时,跨国零售企业还利用其资本优势,通过大型连锁超市这种辐射范围广的业态,不断进行扩张并购,吸引顾客,从而改变了零售业的格局,逐步形成垄断,阻碍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

②滥用垄断势力。一旦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垄断势力形成,将大大遏制中国上游零售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发展,使其丧失生产和分销自。另外,寡头零售商可能会滥用市场势力,压低采购价格,侵蚀零售制造商的自主生产权利。同时,跨国零售企业将会利用垄断势力提高制造商品的“进场费”,提高成本,吞噬上游零售制造商本应该获得的利润,阻碍中国零售制造业的长期自主发展。

(2)“抽逃订单”的危险

全球大的跨国零售企业已经相继将其全球采购中心搬到了中国,同时其在中国市场的并购扩张仍在继续,一旦它们在中国的垄断势力形成后,中国部分零售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发展将取决于跨国零售企业是否向其采购。目前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全球大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下订单仍有利可图。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步减弱,“抽逃订单”危险将会大大威胁到中国零售制造业的发展。如果将其采购目标转移到中国周边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中国将有很多零售制造商由于没有销货渠道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给社会稳定将造成比较大的威胁。

三、面对负面并购效应,中国零售企业的应对措施

1.组建大型零售企业集团

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相比,中国大中型零售企业在规模上处于劣势,因此要把中国零售业的规模做大做好,形成一些规模大、实力强、形象好、潜力大的零售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的中坚力量。形成大型零售企业集团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靠企业自身积累增强其经济实力,逐步扩大经营范围,以形成大型零售企业。二是通过兼并形成大型零售企业。三是突破部门、地区界限,组建大型零售企业。

2.加强企业内部建设与自身管理水平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目前零售业一种极为重要的营销工具,也将成为未来零售业主要技术支撑。就企业内部的管理而言,在零售业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管理都要精细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作为大量占有资金的行业,零售业在高速的发展中,尤其要注意在财务资源、经营效率、增长规模这三方面实现均衡,使其达到最优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一流的人才是造就一流企业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要加强培育和管理人才,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为顾客服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特别要注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4.积极开拓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市场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市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机会。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已成为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扩张重要战略,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更不应该落后。

参考文献:

[1]许京婕:外资并购的发展及影响分析.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2)

[2]宋大力:如何应对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信息,2007,(09)

第9篇

全年上半年,我县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2亿元,同比增幅12.6%,高于去年同比增幅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五位。

1、与县(区)比,社零增速位次有所前移,但增速不快。今年上半年,我县社零增速是12.6%,居县(区)第五位,较第一季度前移了3位,较去年同期前移4位。但增速仍然不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2、从规模看,限上单位增速较快,但贡献率不足。今年上半年,我县限额上单位实现零售总额22.05亿元,增长13.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6个百分点,高于限额以下零售额增速0.9个百分点。但限上单位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才32.2%,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7.1个、10.1个百分点。

3、按城乡分,城乡消费差距巨大。今年以来,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7亿元,同比增幅12.6%,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的96.5%。农村消费占比只有3.5%,分别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6.3个、1.8个百分点。

4、分行业看,住餐业疲态尽显。今年上半年,我县批零业零售额60.33亿元,增长13.2%,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8.1%;住餐业实现零售额8.08亿元,增长8.2%,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正是住餐业的疲软,直接导致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放缓。

1、消费热点单一,农村消费不旺。从统计数据来看,传统的餐饮、超市仍然是零售的主体部分,新兴的消费增长点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如汽车销售、电子产品等消费占比不足3%。农村消费市场较弱,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差距加大,这与射阳农村人口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位次很不相称。

2、餐饮行业发展“滞后”。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高端消费得到有效遏制。上半年,我县餐饮收入7.55亿元,同比增幅8.1%,低于去年同期增幅7.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其一,餐饮大个体没能及时新增。大个体餐饮业基本上代表我县的大众消费,而大众消费是消费品市场的主角。但餐饮业大个体今年不但没有新增,反而退出2家。这与我县餐饮行业现状极度不符的,也是造成我县餐饮消费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其二,规上餐饮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县高端消费,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不景气度日益上升。

3、指标结构不尽合理。从限上企业数看,全市共有贸易定报企业1463家,而我县仅有106家,企业个数占比不到8%。定报企业数全市最少,且差距巨大(如阜宁196家,建湖204家)。从社零指标总量看,我县社零总额占全市社零总额的20%,说明我县社零数据的形成与外县不同,规模企业支撑作用弱化,培育力度不大,新增定报企业不多。若再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我县社零指标在全市的位次,拉大与外县总量的差距。

1、 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在保证餐饮、超市百货等传统领域消费稳定增长的同时,及时把汽车产业纳入一套表系统,同时建议积极加强新兴消费市场主体的招商引资,丰富人民的其他物质消费,引导构建绿色、健康、积极的消费品市场。

第10篇

1我国零售药店的现状分析

1.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存在不公平竞争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额占药品市场的85%以上,零售药店药品销售比例极低。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医疗定点药店的设置,我国医药零售业呈现了强大的发展势头,但目前普遍存在因医院控制处方外流而导致药店处方量不足的现象,所以,医药零售业的发展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的改善有待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1.2市场竞争状况日趋激烈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医疗保障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药品零售市场特别是大城市中的药品零售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而随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医疗机构药品分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更是使得药品零售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成功加入WTO,外资被允许在2004年进入我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外资以及国内其他行业的资本大举进入药品零售行业必将加剧药品零售行业的竞争,这也给我国的医疗、药品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3零售药店经营水平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零售药店的经营普遍存在经营模式陈旧、营销方式落后、竞争手段缺乏的情况。价格战、赠品促销方法仍是主流。而价格战对药店经营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赢取一定的市场,但大幅度降价带来行业利润水平的回落将与药店经营成本的走高形成一对更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企业把营销工作的中心转到以降价为主上来,是对企业的巨大伤害。用赠品促销方法以赢得消费者,可能引起消费者囤积药品,从而带来用药不安全的隐患,该种营销方式实为国家所不允许。因此,零售药店应如何正确促销药品,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1.4药学专业人员不足,执业药师的配备缺口大

目前我国零售药店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多数人员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导致药店从业人员在指导消费者安全用药上发挥的作用不太明显,人们用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医药零售业中,拥有大专以上(包括大专)学历的药学人员比例约为15%,高中学历占了约40%,中专学历占了约34%,初中以下学历占11%。以上数据说明,我国药品零售业药学人才严重缺乏。且由于目前我国执业药师制度不完善,导致执业药师严重短缺,与零售药房的发展不成比例。我们在对广东省119家药店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这119家药店仅有17名执业药师,仅占专业工作人员总数的2%。零售药店这种状况,如何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如何保证药品分类管理的顺利实施,令人生忧。

1.5药品零售业药学服务工作差距大

由于长期以药物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对临床医学、药物治疗学等知识的欠缺,我国药品零售企业绝大多数还不能适应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之转变,通常只是满足于对药物的管理、调配、销售,而将病人用药的目的、过程、结果只视为医院医师之责任,难以胜任向病人提供负责的药学服务工作。药学服务包括用药咨询、上门服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健康关怀等,同时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利用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跟踪回访顾客,向顾客征集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以全新的经营理念给顾客以全新的感受,在让消费者感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提高药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我国的药品零售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零售药店的市场营销策略

2.1产品策略

药品零售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产品种类,实现产品组合多样化,制定产品上货架的清单制度,让销售额增长快的产品优先上架;提供低价和高档产品线,以满足不同收入和购买力人群的需求;储存在某个类别里的领先品牌产品,很多消费者非常注重与品牌药品的购买,如果企业仅能提供低价药品给消费者,可能就失去对品牌的追求消费群;密切注视新的“重磅产品”,即广告投入很大的产品,它能带来药店在某段时间很大的人流和销售的产品。

2.2价格策略

价格在中国永远是最锋利的武器,但价格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美国的连锁药店常常采取两种定价策略:每日低价策略和高/低价策略。我国药店可以从美国药店定价策略中受到启发,在定价时,应该考虑是否可采取每日低价的形式,并进行相应的促销策略。如果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与供应商有良好的关系,各项流通费用、运营费用比竞争对手低,而且所经营的药品又具有可比性,不妨采用这种定价方式。我国“天天好”药房之所以受到欢迎,与这种策略有很大关联,而且这种定价策略是着眼于降低成本,通过低成本竞争战略来获益,但药店的利润率并不低。我国药店也可以考虑高/低价策略,尤其是对于常用药、保健品而言,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短期的、定期的价格促销或广告促销,可以对顾客形成紧张的气氛,促使其采取集中购买行为。此外,对于多元化经营的药店来说,这种策略还能起到招徕顾客的作用,带动顾客购买其他的产品。

2.3渠道策略

药品零售强势企业纷纷进入上、下游,出现了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势头。生产是控制成本的第一源头,流通是优化商品与物流的重点保证,终端为王。强势企业均想提高利润、增强市场控制力,纷纷进入上下游,希望打通整个产业链。为了节约流通成本,降低药品成本,药品零售企业开始尝试了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具体策略包括:向下一体化策略,如大的制药企业海王、桐君阁等先后涉足药品零售终端,双鹤等药品批发公司干脆就自己开起了药店;国控开始重视零售药店的发展,国控的国大药房和整合的一致1000多家连锁药店,把连锁作为战略来发展;广药集团健民北京店和采芝林北京店两家旗舰店令人刮目相看;向上一体化策略,零售老大老百姓大药房先后涉足制药与医药物流,其医药物流公司组建不到一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6亿元,另外的零售业强势企业如益丰大药房等也先后涉足医药物流与制药;海王星辰利用自身品牌大力发展自有品牌销售,通过和生产企业协约生产自有品牌,从而达到掌控生产,获取更高利润。

2.4促销策略

零售中最基本的活动为广告、销售促进、公关宣传和人员推销。促销活动可以为顾客提供比较多的信息,特别是像药品零售市场这种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作出比较好的购买决定,因为知道的信息多了,盲目购买的风险就小了。具体的促销策略包括:精心设计在药店正面入口处的装潢、店名招牌、广告招牌、展示橱窗等。根据消费者偏好调整药店陈列的橱窗、橱柜的形状、大小和排列,调整药品的展示以便于消费者易看、易拿、易挑选,店铺的通道设计应当流畅以便于顾客行走;店堂的招牌、POP等广告形式应当是药品零售企业的主要广告形式,这是由药品零售市场的消费特点决定的,对于准备购药的消费者来说,由于希望尽快买到药品以消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广告必须在他们方便的前提下才会起到理想效果。

2.5人员策略

目前,在药品零售企业药学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是向消费者提供药学服务的主要方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竞争能力。零售药店应不断规范员工的形象和服务行为,树立“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药学人员的服务态度应热情、耐心,服务用语应规范、文明,还应对处方进行审核,并给予消费者用药指导。同时零售药店还应对药学人员进行药品、医疗知识、销售技巧、消费心理学知识以及人际关系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可以更好地提高零售药店的药学服务质量。

第11篇

内容摘要:连锁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将连锁经营引入农村零售业中,丰富我国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形式,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我国农村零售业特点入手,分析在农村零售业中引入连锁超市经营形式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零售业 农村经济 连锁经营

连锁超市是以连锁经营这一现代化商业组织制度为依托的新兴零售业态。这种现代的商业零售形式已经在一、二线城市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和大部分乡镇地区,市场范围广大,消费潜力亟待挖掘。连锁超市进入农村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民的消费安全问题,丰富消费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将连锁超市引入农村零售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零售业完善的新形式。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采用SWOT分析法对在我国农村零售业中引入连锁超市经营形式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我国农村零售业消费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提出,农民的收入由过去单纯的传统收入向与多种类的其他渠道收入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农村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零售业呈现出新的消费特点:

膳食结构由过去单纯的主食型向丰富多元方式转变。根据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恩格尔系数具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其绝对值仍然高于城市地区。因此,农村零售业消费仍以食品为主的特征应当受到关注。当前我国农村食品消费中,主食类消费逐渐降低,农村人口开始向多元化、丰富性的食品需求转化。因此,农村零售业消费中食品消费已经呈现了多元化需求的趋势。

零售品消费的多元化趋势显现。由于农村地区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因此,可以看出农村商品消费不再局限于食品。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消费向其他方向转变。农村零售业市场迫切需要丰富的商品以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农村零售业开发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零售业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到县或以上行政区内进行零售商品的消费。可见,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具有较高的需求,但是开发不足。这不仅与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先天因素和环境有关,同时,零售业发展形式在农村地区的单一性也决定了农村零售业市场的缺失和不完善。

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

首先,相对于农村零售业中原有的小规模杂货店等零售形式而言,连锁超市在规模、设施配备、经营集中程度上具有很大优势。同时,连锁超市的规模有助于企业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其成本,促进其集约化发展。其次,超市可以将各乡镇的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这样有利于形成区域内的供需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由于连锁超市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其内部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消除我国农村零售业市场中存在的消费不安全现象,保障了农村零售业消费的健康发展。最后,农村连锁超市与城市连锁超市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发展连锁式零售业的利润率相对较高。本文认为可以借鉴沃尔玛“农村包围城市”的经营策略,以农村连锁市场为开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再向城市发展。

(二)劣势

由于在农村地区,连锁超市的经营形式尚未得到有效的实践检验,并且在过去尝试性的连锁零售开发中,连锁超市在农村零售业市场中所存在的一些劣势也逐渐显现:农民的消费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仍然趋于保守。这使得在城市普遍适用的营销模式无法在农村市场使用。农村具有邻里亲朋往来频繁的特点,因此信息交换十分频繁,在连锁经营过程中与城市不同的是,购买经验和口碑对其影响十分重大。这对以自助式为特点的连锁经营提出了新要求;连锁超市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规范经营的特点使得其销售产品的价格要高于原有的农村零售形式。由于农村零售消费中价格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连锁超市面临着规范与价格之间的博弈;农村的购买力仍然相对低下,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

(三)机会

虽然农村连锁超市经营具有上述劣势,但是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零售业中需求多元化的特征也为连锁超市的农村经营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对于连锁超市形式的农村零售业发展而言,最有利的机会即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农村消费的持续上升。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丰富农村市场的政策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依据。

(四)威胁

连锁超市进驻农村市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农村布局的分散性,物流运输及配送成为连锁超市在农村发展的一个巨大挑战。其次,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城市连锁超市的经验无法复制到农村零售业,因此,农村连锁超市的管理成为第二大挑战。再次,来自原有农村零售形式的价格挑战。由于对质量和规范性的要求,使得连锁超市的定价往往高于农村原有的杂货店,因此,旧有零售形式仍然对连锁超市形成威胁。最后,开店规模难以把握。连锁超市的规模与其成本密切相关,大规模容易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农村市场的零售业需求是否能够消化大规模供给存在疑问,这成为建立连锁超市经营的一个威胁。

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策略

(一)按照农村零售市场需求优化商品配置

农村零售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与城市不同。因此,要想发展农村连锁市场首先就要了解农村消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商品结构。根据调查,我国国内1/3生产资料和耐用生活资料的消费在农村地区存在断层。因此,应该合理设置百货类商品与食品类商品之间的关系,增强总类的宽度,在满足农村零售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多元化、丰富化连锁超市的商品结构,优化其组合配置。并且应该考虑充分利用农村的原料优势,与当地农业产业相结合发展二、三类品牌和自主品牌。其次,要提高核心产品的层次,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全面透彻地了解各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潜力和产品适应性,为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提供最合适的消费品。最后,要注意对农村消费者基本观念的引导,在满足其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带动新的消费思路,开辟新的消费领域。

(二)实现连锁品牌效应

连锁超市与街边店不同,其由于规范的管理而具备了优化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因此,在经营中应当注重服务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差异化。这样才能建立连锁超市的品牌形象,形成口碑效应,为其打开农村市场、扩大市场范围做好准备。这是一个战略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首先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个性化树立企业形象,继而通过其导向作用整合产品品牌,引导供应方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在上述形象树立的前提下,企业可以开发自主品牌,整合企业的品牌优势和自有优势,开辟跨区域的连锁零售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考虑农村零售业消费中对购买经验和口碑的要求。农村消费对口碑的强依赖与城市品牌建立不同,因此,要想通过品牌形象的建立扩大其未来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这一特点,通过符合这一特征要求的方式建立农村连锁经营的品牌形象。

(三)建立符合农村条件的物流体系和组织方式

由于农村市场特有的布局分散的特点,连锁超市在建设配送中心和强化物流能力时,要充分合理地考虑乡镇和村两级的布局,合理布点,根据不同连锁店的消费实际情况进行配送方式的选择。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物流方式,将长物流与短物流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物流的经验和优势,建立城乡间的物流网络。在农村连锁经营物流的建设中,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农村连锁超市的物流效率。

连锁超市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方式进行品牌的管理和运营。通过直营、加盟等方式将现代经营理念与连锁网点一起由城市延伸向农村,逐步覆盖了原有的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的农村零售消费模式。这是农村流通和消费领域内发生的重大变化。但是,这一新兴的农村零售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单小芬.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贸研究,2002.6

2.郭馨梅,邱战槐.提升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的途径[J].商业经济文荟,2006.3

第12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