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声唱法教学

美声唱法教学

时间:2023-06-04 10:4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声唱法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声唱法教学

第1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种类丰富的国家,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造诣极高的声乐艺术。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将传统的说唱、民歌、戏曲等的艺术形式与欧美唱法相结合而逐步产生的别具一格的歌唱艺术。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当前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都特别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力求将民族声乐的有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借鉴与融合

引言

我国的民族声乐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的产物,不仅表现了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对欧美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技术方面都传承和吸收了大量美声唱法,这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不仅在理念、技艺、科研、表演等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很多高校都注重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在咬字、气息、共鸣等技艺方面进行借鉴,声乐教学与欧美的美声学派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对两种艺术流派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声乐教学在演唱技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气息运用

无论是哪种唱法都特别注重对气息的运用,在教学中民族声乐的美声借鉴体现在教学生深呼吸法,即深呼吸以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间的对抗给气息提供支撑。实际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动性,使声音平缓、连贯。现在很多教学会运用到当前比较流行的花腔唱法,也就是基本唱法上加花腔,主要就是利用气息将各种情感、曲调表现出来,而花腔本省就是一种美声唱法[1]。花腔的音调婉转、纤巧,音域广阔,技巧较多,听来层次丰富、动听悦耳,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开始加入花腔唱法。

(二)共鸣技艺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共鸣技艺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混合共鸣技艺上。所谓混合共鸣就是演唱人员将各种共鸣腔体充分调动起来,腔体大小不同产生的音色和声音的圆润度不同,同时控制真假声的比例,以此让头腔、口腔和胸腔达到混合共鸣的效果。例如,风格恢宏的歌曲《沁园春•雪》就需要运用到混合共鸣,这种演唱方式能够将歌曲本身的恢宏气势和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当前,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对风格为细腻婉转的歌曲类型的混合共鸣教学,根据歌曲的特点和混合共鸣的技艺进行调整,演唱效果同样非常好。

(三)咬字技艺

通常我们认为美声唱法中的咬字不够清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果要借鉴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汉语的咬字习惯和意大利语的咬字习惯不同。但是,在很多演唱艺术家的实践当中证明,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实际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咬清基本的意大利语中的字母元素,通过提起软腭,后咽壁立起,形成稳定的腔咽。演唱时注意寻找高位置和共鸣,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平稳,再逐步学会咬准汉字[2]。例如,最为著名的廖昌永先生的作品《母爱》,用美声唱法唱出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感情和语言。

二、民族声乐教学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的民族声乐起源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时展和历史更迭,很多声乐论著都是对当时生活的情景的阐述和记述,对歌唱技艺和发声原理进行记载。例如,张炎的《词源》就对当时的演唱内容、音律和咬字行腔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但是,我国的声乐发展史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的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注重借鉴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从而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美声唱法的理论研究从十七世纪的巴西雷的声乐理论和教学原则到十九世纪的德国医生曼德尔的声学理论,再到现代的先进科学仪器对人本身的腔体、声带等的精密研究和测试,都及时的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和美声唱法的历史演进[3]。从对美声唱法的经验总结,到对各个发声器官及其生理构造,演唱功能和特征,如何协调发声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和理论都极大的促进了美声唱法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对这些方面是欠缺的,没有完整详尽的相关理论成果,民族声乐对美声理论和研究的借鉴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声乐教学的系统发展,以及高校教学体系的完善,都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在理论和研究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在借鉴美声理论方面的科研范围和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例如,很多高校设立了声乐理论研究基地,加强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加大对美声理论的研究和总结运用,促进中西方文化和技艺的融合。在对美声理论进行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传承和特点,注重民族特色和固有的演唱技巧理论,在此基础上对美声理论进行广泛和细致的研究。如何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演唱方式有效的融合,即使民族声乐衍生自美声唱法,其也有自身固有的技艺和历史底蕴。这就需要理论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在深入了解欧美历史沿革和美声理论传承的前提下,有效的融合进我国民族声乐当中。

三、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种类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我国历史的悠久和多民族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众对民族声乐的喜爱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完善,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由于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演唱技艺的基础上对西欧美声唱法的借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美声唱法在演唱技艺和科研成果上的借鉴与融合。只有深入了解和借鉴,才能既保持我国民族声乐本身的风格和特色,又能融合西方先进的演唱方法,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姜静雅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吴蕾.浅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音乐时空,2015,12(09):123-125.

第2篇

[关键词]美声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

一、美声教学特点

美声唱法(Bel Canto),从字面上解释即优美歌唱,也含有优美的歌曲之意。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性的歌唱方法,还是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流派,更是一种艺术理想的体现。美声教学从表面上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教学形式,但从整体教学过程来看又是很复杂的,因为制约美声教学的因素很多。

(一)美声教学是以获得优美声音为目的,是一种有声无形的特殊教学形式,它主要从音乐的流动形式去判断学习者所发出的声音是否符合听觉所能接受的音乐美感的要求。美声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人体呼吸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器官――喉咙,在它的结构中有一个天生就能发声的物体――声带。美声教学的宗旨是将人体发声器官训练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使其发出优美感人的声音,即将自然的嗓音训练成歌唱的嗓音。声带的良好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讲话的发声质量,特别是对一个学习歌唱的人来说,是无法用任何一种东西所代替的。它不能像钢琴、手风琴等乐器可改变发声体的质量,可随意挑选,歌唱者只能根据声音本身的先天性条件来确定发声的特点。

(二)美声教学注重技能型与实践性相结合。它需要根据每个人声带生理结构的特点,也就是声带的先天生理条件的差异性来“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声带所发出的声音音质与音色不尽相同,如: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等。如何选择教学手段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位美声老师去研究和探讨的。因此,在美声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音色来确定其声部,使学生在声带正常的运用下去学习适合他的发声技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声带在歌唱中的最佳使用效果,特别是它的持久耐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声教学中使学生在演唱中既不伤害自己的声带,也不会因为歌唱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三)学生思维、情感系统在歌唱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副好嗓子而没有良好的思维意识和音乐情感,所谓“好嗓子”也不过是一种发声体罢了。如果思维对歌唱对象的内涵理解不深刻甚至不准确,就会使演唱者在表现中声音苍白,失去内涵的声音也无法表达歌唱者的真实情感,也不能使歌唱者神态变化在演唱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

二、我国美声教学现状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通过音乐院校、 师范院校声乐专业课程及文艺团体演员们的演唱实践,美声唱法在我国已形成庞大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声教学的特殊性、 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以示范性教学为主,理论教学相对薄弱。

众所周知,美声歌唱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和训练方法的系统性, 通过演唱者的实践, 已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学习者而言,掌握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其演唱实践。在 目前的美声教学中,主要有示范性教学和以人体发声器官技能原理的理论教学两种教学方式,而从美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示范性教学为多。在美声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个学生高音上不去,或者是高音挤、卡,老师于是做个示范,并对学生说应该这样唱,学生跟着唱了半天,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要领,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嗓音条件是有差异的,如果老师不能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各种歌唱状态的原理,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所示范的内容去做,显然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 美声教学多急功近利,声音训练的系统性不强。

美声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与经验积累,才能完成各种歌唱活动,想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学好美声的。从美声课堂教学来看,这种现象还是很突出,当然,这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美声教学与学习,通常是从训练学生的自然音区的发声为主,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学生才能建立稳定的发声状态,然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拓展高音区,提高学生歌唱的综合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美声老师不注重学生歌唱基本技能的培养,盲目地进行高难度的歌唱训练,在训练手段和方法上也不够合理,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持,系统性不强。比如在高音训练上,要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在这一音域范围发声的机能状态,与自然音区有何区别,应作怎样的调整,并在联系内容上作合理的安排,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学生走入美声学习的误区,提高学习效率。

(三)部分美声教师的理论方法过于繁复, 语言不够简练、准确。

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美声的认知能力较差,他们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声音是错的,这时主要就是听老师怎么说。所以教师的教学理论体系要简练、清楚、易懂是十分重要。美声是一种听觉艺术,好的美声教师要能随时听的出学生声音的微妙变化,同时加上一些丰富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把学生教好。最差的老师就是不但耳朵的辨别能力差,而且教学手段又太多,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

(四)教学模式的变革,不利于学生歌唱“个性特征”的塑造。

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导致生源的急剧增加,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美声教学由以前的单一课变革为小组课,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美声教学和学习而言,必将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不可能像单一课那样,针对一个学生,而是要完成不同学生的美声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共性的东西就多,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同时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三、美声教学方法比较

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美声教师就有多少种美声教学方法。从对美声学派美声教学与学习的发展历程研究来看,美声教学方法可以划分为“经验学派”、“机能学派”和“心理学派”三种美声教学方法。本节通过分析比较三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得出最合理的美声教学方法。

(一)美声教学的“经验学派”。

自有美声教育以来,在美声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经验主义教师常采用几首固定的练声曲进行声音训练。他们会唱出“标准”的声音来要求学生模仿,同时还会举出各种各样的比喻作为好声音的诱导工具,而很少从理论上去提高学生对歌唱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美声教学方法的“经验学派”。例如:慢吸气就像“闻花”,慢呼气就像“叹气”,“下巴要放松,就像“掉了下来””等等。“闻花”、“叹气”、“下巴掉下来”这些都是形象具体的比喻,有助于学生对发声方式的掌握。经验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过去的美声老师曾依此培养出很多著名歌唱家,它在美声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目前只采用这种方法就很难完成教学活动中的各项具体要求,有待于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二)美声教学的“机理学派”。

美声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是欧洲西班牙的曼纽爱尔?加西亚(Manuel Garcia 1805-1906),加西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歌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美声教师,他是第一个被世人公认的能以科学方法研究唱歌的人,他于1855年发明了用显微镜来探视声带发声时的状况,使美声教学由抽象神秘转变为具体的科学。

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在美声训练“乐器制造”阶段,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洞悉气息、发声、共鸣、吐字咬字的有关生理、心理、物理声学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解决相关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生理学、声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进步,机理教学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特点来。同时也“代表了国际美声教育的前沿”。

(三)美声教学的“心理学派”。

在研究美声唱歌这门学科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它有关唱歌发声的生理要素,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唇、齿、舌、牙、喉这些形成语音器官都是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著名声乐艺术大师沈湘说过:“要学好声乐,光有个好嗓子不行,还得有个好脑子”,这就话说明了心理学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心理素质是美声演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演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在整个演唱艺术活动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美声学习不能只重视人体发声器官的练习,还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

(四)美声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美声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很难用文字准确描述其形态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强,但又有“定法”。美声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运用单一的教学法,往往只能在实际教学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应该提倡“经验”、“机理”与“心理”相结合的美声教学法,从教学内容来看,一方面学生培养学生对歌唱发声时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的“机理”变化要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心理”对上述四类器官的协调运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第三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如直觉等辅助。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需要将老师对美声的直觉认识经验告诉学生,而后再从机理学角度对发声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美声唱法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接着通过心理引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美声唱法。当然,以上教学过程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素质、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等进行调整和控制。唯有此,才是最理想的美声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声教学是一个复杂自适应性过程,既与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老师素质有关,又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关。在美声教学过程中,应该因人、因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加快美声人才培养的步伐,使大批优秀的美声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妮.美声教学几个基本问题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140-142.

[2]翟学京. 对美声教学中几个重要环节的认识.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5卷第3期, 75-76.

[3]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第3篇

一、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首先,高校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美声唱法的具体定义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把握。他们往往将民族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混淆,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学生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撑,发音不纯正。同时,唱法训练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在歌唱过程中,没有将喉咙打开,没有在高位置演唱,学生也无法依据实际作品要求、歌唱要求来合理控制气息,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学校和教师问题。美声唱法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很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专业的美声唱法教师。加之日常声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美声唱法,教学过程缺乏合理性及规范性。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为美声唱法教学提供充足的设备、技术支持,也没有太多专业教师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使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声乐教育发展[1]。

二、美声唱法教学思路

(一)掌握准确的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重视美声唱法基础教学,注重日常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首先,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教学,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练习咬字、发声方式及发音技巧等。其次,引导学生对基本美声唱法概念具备明确认知及掌握之后,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加以练习,不断增加他们的乐感,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督促学生勤加练习,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技巧及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声唱法学习中,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通过胸腔、腹肌和横膈膜对气息进行同步控制,以达到良好的呼吸效果。

(二)注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依据声乐教学要求,从知名音乐院校引进专业美声唱法音乐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高校也要组织声乐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到各类培训中;邀请美声唱法专业人士到学校组织座谈会,与本校教师进行交流,以扩充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声乐教学水平。高校也要结合声乐教学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外部动力。

(三)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要求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首先,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高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性特征,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其次,注重师生关系构建。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示范教学方法进行日常授课,以提高学生正确的声乐意识,建立正确的呼吸方式,养成良好的咬字习惯。改革传统美声唱法教学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也能够使其在声乐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以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掌握[2]。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授课方式。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声乐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授课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对声乐教学进行辅助,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一对一”和“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既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学校和教师也要结合声乐教学要求及美声唱法特点,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等,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发音和技巧等予以指导。

三、结语

美声唱法属于西方艺术形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将其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相融合,使学生对美声唱法技巧进行全面掌握,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加强声乐技巧训练,更要引导他们提高声乐美学理论、文学修养等。让他们真正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作者:马兵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简介及艺术特征

(一)起源

美声唱法,是17世纪最早产生于佛罗伦萨的一种“歌剧唱法”,又称其为柔声唱法(译文Bel Canto)。17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舞台几乎都是阉人歌唱家的天下,俗称美声唱法史上的阉人歌唱时代。但到了十九世纪,由于阉人歌手逐渐失去了在舞台上的统治地位,随即真正的女声开始成为歌剧舞台的占据者,美声唱法也因此开始向世界的方向发展起来。

通俗唱法,从字面看简单明了,它是一种流行在民间而且拥有很多听众的独特的演唱方法,又可以叫“流行唱法”。通俗唱法是随着美国黑人的蓝调音乐发展起来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准则。在我国,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发展于30年代。

(二)演唱类型

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有花腔、抒情以及戏剧三种风格。其类型有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英国歌剧、德国歌剧、康塔塔和清唱剧等等。

通俗音乐的主要类型有Blues(蓝调)、Jazz(爵士)、Rock(摇滚)、Country、(乡村)、Hip-Hop(嘻哈乐)、Rap(说唱乐)、Latin music(拉丁音乐)、Soul(索尔音乐)等等。

(三)技术特点

在美声唱法中,歌唱者的整个音域普遍客观地存在于三个声区,即低、中、高声区,中声区是基础声区。美声唱法有一个声区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求无论在哪个声区,声音都要保持方法、位置以及音色的统一,需要头声(即假声)和胸声的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声区,同时强调的是整体共鸣,从而来避免在各声区出现明亮或者晦涩的声音,能够达到用自然且流畅的声音来完成声乐作品,这也正是区别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最主要特点。

通俗唱法的重要艺术特征是韵味独特,它的本质是要用质朴的声音演唱,就像说话一样,用真实的声音来表达音乐中赋予情感的文字内容。也正因如此,许多声乐业余爱好者也会选择这种唱法来提高自身对声乐的喜爱。然而,在现代社会,有许多专业的通俗歌手将通俗唱法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专业的训练方法,使得通俗唱法逐渐在声乐艺术中也独占一席之位。

通俗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气声唱法:就是通过对气息的控制,声带不受气流影响,不完全震动,音量较小。②真声唱法:气流触碰声带使之完全震动,音量较大。③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相似于气声唱法,声带不完全震动,音色、音质虚实均衡,音量中等。因为这种方法使得声音可以张弛有度,发生状态较为松弛,所以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科学的一种唱法。④沙声唱法:指的是声带闭合不自然,声带振动不规律,导致声音中掺有“异物”导致沙哑声的出现。通俗唱法一般音量都会略低些,所以通常在表演中需要借助话筒之类的扩音器来完成演唱。

二、我国成人在学习通俗唱法中的学习现状及问题与分析

(一)目前我国通俗唱法的发展状况

1、时代的“弄潮儿”。随着人们对于追求时代风尚的渴望愈演愈烈,流行歌曲也伴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脚步开始逐渐火热于中国歌坛。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俗唱法这种重视本嗓原声的唱法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声乐界专业的认同,而且也没有任何专家进行过相关理论的探讨。所以至今,其实音乐界还是有很多反对将声乐艺术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呼声。但由于社会时代的进步与潮流,流行歌曲逐步成为了一种最能体现出时代特点的音乐文化之一,它总能够以最快的更新速度来包装其本身,并且投其所好,不断推出适宜大众文化品味的“弄潮儿”。所以,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声乐爱好者开始钻研流行歌曲,这样日复一日,就逐渐将这种独特的唱法推向了另一个发展。

2、通俗唱法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俗歌曲演唱专业的课程,以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而且,国内的大部分声乐比赛当中,通俗唱法也已经被单独设立成为一种唱法的类别,独占一席之地。这些就都说明在我国的声乐教育当中,通俗唱法已经逐渐走向专业化、正规化。随着现在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的提升,还有流行歌曲时尚美的特点,使得它的淘汰率也相对较高。也许只是在某段时间里它才有存在的价值,甚至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且这样的情况下,流行歌曲也会变得比较商业化,在某一段时间内来充分发挥其所能带来的盈利价值,所以现在流行歌曲也被逐渐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音乐文化。笔者看来,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利于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因为目前它所被人传播的价值,只在于盈利,而忽略了其本身的音乐文化内涵。

(二)成人在学习通俗唱法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

1、技巧方面。①气息运用不当。目前大部分成人都只是靠一些网络等途径模仿学习。但通俗唱法的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这都是需要时间以及正确的指导去训练的,光靠模仿是绝对听不出来歌唱者是怎样运用的气息、或者在唱高音时口腔的位置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单靠盲目的模仿是不可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对自己的声带造成损伤,甚至毁坏。

②真假声转换控制不好。通俗唱法的很多歌曲都需要真假声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通俗歌曲它本身所需要的意境。也是这个问题困扰到很多初学者,因为对于声带震动的控制不稳,而导致真假声衔接出现嗓子嘶痒或者短暂性失声的状况,在通俗歌曲类型“百花齐放”的状态下,各种曲风都逐渐出世,许多高难度的歌曲都只能用真假声的配合才可以完成。所以,真假声转换的问题也会使学习者在演唱曲目上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声音位置偏低。在演唱通俗歌曲时,很多人会出现明明已经达到音符的本身音高,但给人听觉上的感觉却总是偏低。这就是其在演唱过程中口腔位置不正确,对于歌唱者来说,歌唱时的口腔位置、面罩的共鸣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过程中上腭稍稍抬起和不抬都会有很大的区别。而共鸣是声乐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无论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需要共鸣来完成对音乐的演绎。

2、师资方面。目前有许多成人在自己经济条件的允许下,逐渐懂得去选择找一些专业的老师来系统的学习通俗唱法。然而,在众多的导师当中,也许有的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通俗唱法老师,但有的却是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出身的老师。

(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练习过程中的方法不妥当。人体的声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把它比作为皮筋,意在于表达它应松弛有度的特点,在歌唱的时候音色以至于听起来不会很“紧张”。然而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会给一些学习者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我们的声带一定是越扯“弹性”越大,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没有任何演唱方法的情况下大声喊唱,撕扯声带。在演唱方法上,练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练习,练声通俗的讲叫做开声,但并不是大声喊唱,而是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提高声带的柔韧性,使声带活跃起来。

然而在时间问题上,不分昼夜的练习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举动。这样不仅会使自己的声带由于疲劳而造成损伤,甚至会使自己在学习方法上出现理念性的偏差。那么,为了在更好状态下的歌唱,通常情况下,有关声乐的活动、比赛等都会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因为人的声带在上午的时间段会属于“睡眼惺忪”的状态,这样对于歌唱的质量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般音乐会、演唱会都会在晚上举办的原由。

2、教师教育手段与方式的不妥当。声乐专业的学习者可能会认为三种唱法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需要套用贯通即可,所以在目前来说对于声乐教师的类别划分也是非常模糊。也许有的老师会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多加琢磨,将三种不同的唱法稍作以融合和借鉴,但并不会做深一步了解与探究;但有的老师则是根本不会区分它们的异同,直接将原有的方法,硬性强加给学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样的教学长期下来是一定会给学生的声带造成损害的。尤其是在变声期的孩子,老师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会使学生声带出现问题。

三、美声唱法在通俗歌曲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探索以音乐剧《猫》中《Memory》为例

1、气息练习。想要完成一首歌曲的前提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气息支撑。虽然在演唱通俗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像美声或者民族唱法那样气息要吸得很深,但是呼吸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笔者的教学中,会让学生先找到并感受气息的支点在哪里,例如:搬重物。搬重物所感受到的气息并不是歌唱中所需要的气息,因为从人体的生理角度讲,当一个人将所有的力量集聚到一个部位,其实说话都是很吃力的,更别说唱歌了。这时的气息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死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其实并不利于我们在演唱歌曲。歌曲《Memory》中许多的连音线,这就表示歌曲的表达需要连贯性,而连贯性的支撑就是气息,要有气息的支点。但如果你将气息压得很死的话,就流动不起来,就表达不出来歌曲中应有的味道。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搬重物”这样的方法恰巧是让学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气息支点的最好方法。

2、腔体状态。喉头稳定:喉咙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保持喉头稳定,放松的状态下,声带才会很自然地振动而发声。许多初学者在演唱时候总会听着声音特别紧张,就是因为喉头的位置不对。歌曲《Memory》中第一个音就是小字一组c,如果你的喉头不稳定,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唱不上去甚至是音准等问题。所以在学习通俗唱法中一定要注意喉头的位置。放松喉咙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哈欠,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试着找到打哈欠的感觉,感受在打哈欠的时候上腭的状态,那就是歌唱时需要的状态。练习时用带有“呜、吁”等字眼进行音阶练声。

口腔打开:在美声唱法中最忌讳的就是张大嘴练习,打哈欠的方式就是在灌输一种“竖开”的口腔状态。然而在通俗唱法中则建议初学者不要过分的强调“竖开”,因为通俗唱法中强调的是自然的声音,所以学者可以借助“啊”字练习开口音,嘴巴尽自然张开,练习时可是适当张大嘴,但在演唱歌曲中需要根据歌词内容、情感等各方面因素予以控制。

(二)作品主题分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Memory》可以说是古典歌剧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完美结合的一首作品。音乐剧,通俗的讲,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是一种用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表演的戏剧。相似于歌剧,但却不等同于歌剧。音乐剧的题材内容或者是人物形象,表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古典音乐与通俗表演是音乐剧的两个重要特征,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种:①歌唱与表演贯穿始终;②歌唱与对白交替进行。

《Memory》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它按照呈示―发展―再现的原则,很好地诠释了这首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Memory》这首歌曲的情感非常细腻而真挚,所以在演唱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它的内容作以初步的见解。首先,从音乐的开始:“Midnight,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深夜,大街上安静的没有声音)???”就奠定了这首歌曲是属于抒情中带有由忧郁的情感表达;再到第二段“Memory,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回忆,我独自呆在月光下)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我只能对往日微笑)It was beautiful then(那时是多么美好)...”流浪猫开始叙述回忆,但回忆中与现在的处境却有所违,所以此处则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抒情而凄凉;随着歌曲情绪的进展,“When the dawn comes(当黎明来临)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今夜也将成为一个回忆)And a new day will begin(而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开始逐渐将整首歌曲推向一个小,从而迎接最终的点,所以随着歌曲的发展,演唱时的情绪也应该循序渐进,表现的相对要激动些。“...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哪! 新的一天已经到来)”歌曲的最后是对开头的一个呼应,本来这首歌的情绪是忧郁开始的,但到最后却要表达的是一种冲破这种情感的禁锢,看到新的希望,所以演唱时笔者觉得应该弱收,而歌唱情绪则应该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状态。

第5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状况;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11-02

美声唱法历史悠久,是声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最早产生于意大利,1919年“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并逐步生根、发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异域文化,美声唱法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得到不断传播与发展。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近百年中,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喜爱,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纷纷建立,高校声乐教师在继承声乐传统的同时,大胆的吸收欧洲声乐的精髓,并将这一精髓――美声唱法带入课堂,在当时形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年,笔者曾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者在各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报告表明,这三类唱法在各类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通俗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65%,民族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30%,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则只有5%。接受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型城市中各类职业各年龄阶段的市民、学生及文化艺术工作者。单从学生(含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群体来看,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通俗唱法。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近几年,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频道。从最早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如今家喻户晓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直通春晚》、《蒙面歌王》等,一大批音乐类节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的现状

(一)从美声的发展来看:流传不畅

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歌唱家的摇篮。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整体输出到欧洲,并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备的唱法。美声由此形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声唱法还在不断进步、完善,并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唱法。

但在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美声唱法始终被看成是洋文化。首先,在其传入之初,也只是思想开放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对其有所了解,传播范围有限未能普及。其次,根深蒂固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中国传统民歌和曲艺,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及强烈的个性,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独具国民特色的寓娱于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本土民族唱法融合时代特征后,表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美声唱法无法迅速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美声语言表达与作品理解来看:发展桎梏

美声唱法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品评价都从欧洲传如入,终究是一种外来文化,使它并不能像民族唱法那样深入人心,更不能像通俗唱法那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传唱街头。通俗唱法拥有一大批传唱歌手,如邓丽君、周杰伦,而其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台》都有着它们流传的时代性与持续性,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是最能体现生活和最与现实贴切的一种唱法与表达,也最能淋漓尽致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推崇。而美声演唱大多需要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因,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也使得大众对美声演唱的作品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欣赏与学习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在中国流传不畅现状的另一个原因。

(三)从美声语言问题来看:不受重视

一个学派的特征取决于其民族性和歌唱中的民族语言特征。而演唱美声的任何一个学派的作品只有以该学派的原文演唱才能表现出其学派的风格和特点,如美声德国学派要用德文演唱等。所以只有用汉语演唱的美声(包括中西方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各种体裁)才具有中国学派的最基本特征。因此,不论哪国歌手,研究汉语发声的特点及其与美声歌唱发声的协调统一,是学习掌握中国学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并不就美声唱法语言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作品本身,而是机械地背诵歌词,这对美声作品的理解与学习都有很强的主观印象。出现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既没有专业语言教师,也没有讲授美声发音的专业课程,取而代之的只有声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讲授声乐技术,同时也担任了语言的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专业性不强。

(四)从艺术指导问题来看:不能解决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说,唱法是由作品决定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由其风格、语言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体现为咬字的方法不一样,声音的用法不一样,风格的体现不一样,且内容的表现也不一样。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要求演唱者与艺术伴奏默契的配合。但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课堂里,艺术指导多以声乐教师本身为主,而声乐教师的钢琴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在回课过程中的发挥。课堂外,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声乐作品时,多耗时长、效率低。

(五)从艺术实践问题来看:较难普及

高校美声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教学,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这部分主要包括学年的汇报演出、学校晚会、个人毕业音乐会及各种声乐比赛活动等。演唱是美声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快速找到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最快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近年来音乐院校扩招,加上学习音乐的学生日益增多,致使艺术实践的机会大幅减少,更有学生未参加一次艺术实践便匆匆毕业。

(六)从学习观摩角度来看:机会较少

美声专业学生学习观摩机会较少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音乐广播台、电视台有三分之二在向公众播放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而美声只是偶尔播放。就产品广告的插播音乐来说,广告音乐更多选择的除美声音乐以外的音乐为伴奏,大多数都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者纯音乐,而美声的传播在各种途径中远远不够。二是在现场观摩机会少。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常常会去模仿音乐家作品的示范,歌唱家现场演唱的机会却并不多见,有时又因为场数少,必须选择去到其他省份,这对学习美声的学生而言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二、关于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现状的思考

(一)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美声是高雅艺术,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大多数人因为听不懂美声作品,也就选择不去尝试走近高雅艺术。抑或许多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美声来降低在高考时的分数,而非发自内心的喜欢。又或者是用美声演唱汉语歌剧的观念还未形成。但不管是何种,都应该建立一种正确的欣赏观。

民众的爱国之心大都通过弘扬民族事物、排挤外来事物来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不好,有些事物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重点弄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加快美声艺术中国化的步伐。在不断国际化的当今时代,我国的美声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久远而古老的美声”,对“新美声”“洗耳恭听”。美声在被誉为“高雅艺术”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音乐。音乐是用耳聆听、用心感受,不分国界。

(二)突出“配合”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声唱法是一个集体作业,需要考验演唱者与艺术指导的配合,必须考验演唱者中文发音与美声呼吸的配合。古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在一次登台演唱之前,必须要同艺术指导进行多次的练习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而解决与艺术指导的配合问题将大大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媒体舆论需留给美声一片广泛传播的空间

美声的“大众化”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耳濡目染”多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对美声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将会对美声的普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其音乐类节目较多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以美声为主的音乐节目则凤毛麟角。

三、结语

我国的美声艺术事业还在进一步发展,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其高雅与普及性共存、紧贴时代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并举等,只有不断的展现美声独特的魅力,才能使美声艺术继而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笔者相信做好高校美声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求新存异,让更多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美声演唱的汉语作品,才能进一步摆脱艺术家在美声演唱中受语言制约的现象,加速美声艺术的中国化。再者在美声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强化市场意识,加大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推动中国的美声艺术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7,(7):52-53.

[2]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2006,(3):92-93.

[3]刘瑞福.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139-141.

[4]彭丹雄.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趋向探析[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9-102.

[5]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22.

第6篇

摘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流派,美声唱法拥有完整的科学发声体系,而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发展中则强调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声音、形式的合理选择,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可见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本次研究将着重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并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作出了思考,为我国声乐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艺术;异同;影响

作为声乐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声乐艺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因此,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影响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公派国外留学生及国外声乐教师引进传入我国。在美声唱法传入初期,国人对该艺术相对陌生,在声乐教师及各类文化交流教育工作的支持下,美声唱法艺术模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到我国进行了示范性教学,主要对美声发声方法、发声练习方法以及发声技巧等进行讲解,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强调关闭唱法,引发了国人学习美声的热潮,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著名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到我国进行讲学,传授了美声的歌唱技能、技巧,涉及到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声乐训练的整体水平。90年代后,世界著名歌唱家阿米玲到我国讲学授课,除了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讲述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阐释与指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所能接受的美声强调的是声情并茂,要求在确保美声声音优美的同时,能够传达情感,这也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

2.1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

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首先表现为呼吸位置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及美声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顺畅性,其不仅是发声的原动力,更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要确保声音连贯、流畅,做到吐字清晰,并能够实现对音量强弱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效果。其次,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在高位置声音安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的是京剧唱腔,美声唱法则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这一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声音的内在感染力。另外,我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声音要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而不是挤塞喉咙;美声唱法也明确强调歌唱要打开喉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2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头腔、喉咽腔、口腔、鼻腔等所有共鸣腔体的整体共鸣,尽可能确保同时并用,体现各腔体的共鸣优势,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发音技巧方面,多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柱状共鸣通道发声。而中国声乐艺术的共鸣则相对单一、清淡,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燕子、润腔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表现为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美声唱法关注声音的美感,强调技巧性突破,在确保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音质的清纯、饱满,实现对气息的持久控制,呈现出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美德,呈现出清灵、委婉、飘逸的嗓音特色。

3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依托于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不断渗透,对我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主要为戏曲,其在具体的演唱中多采用本音,且音域较窄,注重自行腔圆、悠扬绵长,以描述故事与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相对困难。而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中不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以戏曲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框架,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歌唱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引入是我国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做出了对比分析。老一辈声乐艺术家针对美声唱法传入的现象,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特点融入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大批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美声唱法技巧与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更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著名的有《草原之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

4结束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加凸显。尽管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文化艺术交流、碰撞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合理引入,在借鉴的同时扬长避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我国声乐艺术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雄心.美声唱法在我国传统民歌声乐唱法中带来的影响[J].北方文学旬刊,2016,14(08):186-186.

第7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艺术;异同;影响

作为声乐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声乐艺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因此,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影响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公派国外留学生及国外声乐教师引进传入我国。在美声唱法传入初期,国人对该艺术相对陌生,在声乐教师及各类文化交流教育工作的支持下,美声唱法艺术模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到我国进行了示范性教学,主要对美声发声方法、发声练习方法以及发声技巧等进行讲解,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强调关闭唱法,引发了国人学习美声的热潮,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著名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到我国进行讲学,传授了美声的歌唱技能、技巧,涉及到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声乐训练的整体水平。90年代后,世界著名歌唱家阿米玲到我国讲学授课,除了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讲述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阐释与指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所能接受的美声强调的是声情并茂,要求在确保美声声音优美的同时,能够传达情感,这也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

2.1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

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首先表现为呼吸位置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及美声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顺畅性,其不仅是发声的原动力,更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要确保声音连贯、流畅,做到吐字清晰,并能够实现对音量强弱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效果。其次,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在高位置声音安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的是京剧唱腔,美声唱法则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这一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声音的内在感染力。另外,我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声音要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而不是挤塞喉咙;美声唱法也明确强调歌唱要打开喉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2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头腔、喉咽腔、口腔、鼻腔等所有共鸣腔体的整体共鸣,尽可能确保同时并用,体现各腔体的共鸣优势,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发音技巧方面,多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柱状共鸣通道发声。而中国声乐艺术的共鸣则相对单一、清淡,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燕子、润腔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表现为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美声唱法关注声音的美感,强调技巧性突破,在确保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音质的清纯、饱满,实现对气息的持久控制,呈现出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美德,呈现出清灵、委婉、飘逸的嗓音特色。

3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依托于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不断渗透,对我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主要为戏曲,其在具体的演唱中多采用本音,且音域较窄,注重自行腔圆、悠扬绵长,以描述故事与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相对困难。而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中不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以戏曲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框架,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歌唱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引入是我国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做出了对比分析。老一辈声乐艺术家针对美声唱法传入的现象,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特点融入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大批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美声唱法技巧与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更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著名的有《草原之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

4结束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加凸显。尽管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文化艺术交流、碰撞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合理引入,在借鉴的同时扬长避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我国声乐艺术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雄心.美声唱法在我国传统民歌声乐唱法中带来的影响[J].北方文学旬刊,2016,14(08):186-186.

[2]李贞.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唱法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促进[J].北方音乐,2015,35(22):31-31.

第8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同唱法;范唱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可爱的一点玫瑰花》《玛依拉》等哈萨克民歌在全国家喻户晓。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哈萨克族2005年7月从电视上看到同志唱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点玫瑰花》时都很振奋、激动。我的学生纷纷要求用汉语学唱《可爱的一点玫瑰花》。哈萨克民歌大部分有汉语版本。尝试声乐双语教学,不仅教哈萨克民歌的汉语版本,还教汉语歌曲。双语教学能发展学生学习汉语能力,进一步改变学生汉语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进行双语教学能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汉语学习的环境,拓展汉语实践时空,培养汉语思维能力。通过双语教学,学生汉语的词汇量将大幅度提高,汉语听说能力将大幅度提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必须注重文化传播功能,延伸、拓宽音乐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能提供汉语交流习得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汉语的习惯,而且双语教育将为学生开启认识世界的又一扇大门,增进他们对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他们对我国音乐文化的鉴赏力,也能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熟练掌握双语的人比单语者更能把握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进行声乐双语教学的同时,根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不同层次分类教学的原则,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不同唱法的教学的尝试。唱法(发声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至于“风格”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等。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民歌包括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冬不拉弹唱和对唱三种。通常所说的民族唱法则是作为狭义的来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独特的劳作方式及生活习性等因素长期影响下,孕育了哈萨克民族吃苦耐劳、勤劳憨厚、诚恳、豪爽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哈萨克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哈萨克族民歌弹唱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由歌唱者自弹自唱,旋律悠扬、宽阔。民族唱法一般用于音乐天赋一般的初学者。人的嗓音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提高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稳定。

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普遍性的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来说,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吐字、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以及音的各种装饰。首先,通俗歌曲的演唱,良好的站立姿势很重要。正确的姿势应该是重心在前半个脚部分,人的身体一定要立起来,积极的状态。这里所说的积极并不是单指脸部的积极,而是整个人的积极;吸气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分,两个腿可以略分开,保持重心的稳定,腰部一定要立起来并往前送,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反拉力,在反拉力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只有这种对抗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找到用力的点,很多人在演唱的时候,可能费很大的劲也不一定把歌唱好,原因就是他根本不知道怎样使劲。

通俗唱法的气息技巧不管学习哪一种唱法,气息都是第一点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我们学习唱歌时十分关注的一点。要学生掌握叹气和吸气的要领。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做一些单纯性的练习,如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的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演唱中练习,这是主要的练习方法,因为纯生理性的吸气动作不与歌唱结合起来,歌唱所需要的那种深、松吸气就无法得到,也就是说,歌唱良好的吸气在歌唱实践中才能获得。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歌曲情绪需要的吸气方法,如补气、偷气。补气是在情绪连贯不断但又需要吸气时,在保存原有气息上补进一部分气去,使气息维持饱满状态。而偷气用于字多、曲调快时乐句之间的换气,动作要敏捷,吸气快而少。声音的通道应该说是连接我们的腹腔、胸腔、喉腔、口腔和头腔的,声音的走向也应该是呈直线往上往外的,这样才能使听众能清晰地听到你的歌声,让人听了觉得很舒畅。

美声特点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同点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呼吸相同。很多声乐教学专家都认为气息的正确运用是科学发声的基础,美声唱法中普遍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这充分说明了气息与声音的内在联系,其实这两种唱法都主张气息的支持,才能获得纯净优美的声音。

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追求声音的高位置,所谓高位置就是把声音放在眉心之间。当然,高位置也是建立在低气息的基础之上的,金铁霖老师提出的“上哼下叹”的目的也在于此。

3.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要求喉咙放松,声音通畅。这两种唱法都忌讳“挤、卡”喉咙发出声音。美声唱法要求通道演唱。民族唱法也要求在通道里演唱,只有通道的建立,才能获取上下通畅的声音。金铁霖老师提出“U”通道就是演唱坚持不变的通道。这也是民族唱法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1.共鸣腔的运用有别,美声唱法主要整体共鸣,用全身支持歌唱,讲究胸腔、口腔、鼻咽腔共鸣的综合运用,声音既能宽、粗、大、亮,又能细、小、暗、轻,灵活多变。而民族唱法在综合、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的同时,则更多地发挥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因此声音一般较集中、结实、明亮,这样也便于咬字行腔。喉、咽不需要开得太宽。

2.咬字、吐字的区别:美声唱法的咬字要求服从声音,母音变形,它的母音比较靠后,母音不能随子音发音部位走,而是发出子音后,立即回到母音应有的发声位置上去,而民族唱法则相反。吐字一直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强调“以字带声”。美声唱法要求所有的母音音色要一致,不能有的母音亮点,有的母音暗点,也不能某些母音靠前一点,而另一个母音靠后一点,它的母音要放的形态,统统要求圆而立,而民族唱法相比就“扁”一点,“横”一点,其实,它也是在通道的基础上加上微笑(就是水平线),就像我们笑着说话一样去歌唱。有些老艺术家们也认为,美声唱法是“声包字”,民族唱法是“字带声”。

3.两种唱法运用的声音类型的不同,由于民族审美不同,传统民族唱法太多喜欢真实、明亮,较少地运用“混合声”对声区的统一不像美声那样严格,它更多地注重了风格,声情并茂。这样的缺点使声音浅、扁、音量小,而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就是运用了“混合声”,只有这样声区是统一的,音量也大。其实,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有其科学性。现代的民族唱法,很好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传统的民族唱法较多地运用了“真声”,声音有点“白”,美声唱法运用了“混合声”音色,使现在的民族声区更加统一,声音更加通畅,而且音量也增大,尤其高音时,让听众听得比较过瘾。同时保留了其科学性,又不失民族性,通过“通道、支点”的提出,使“字”和“声”很好地结合,最终获取通畅、圆润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

当然,老师的范唱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作为传递歌曲信息的示范者——教师,显然其范唱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范唱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声乐的歌唱方法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风格,起到直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至今,声乐教学仍然使用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口传心授,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首先自己必须先唱好,声乐教师的范唱对于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艺术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用于音乐天赋较好的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不同唱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有音乐天赋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成为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中国作品科学的发声训练字的安放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后传到其他国家,逐渐形成以意、德、法、俄等语言为基础的世界性的歌唱艺术。我国引进美声唱法,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但是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用汉语来演唱美声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训练,中国汉语的发声歌唱同样能够达到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

一、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意义

我们在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作为演唱的曲目。因为在我国声乐界多年来有一种共识,认为中国歌咬字比外国歌难,甚至认为中国语言不适合歌唱。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演唱中国歌时不如外国歌那么顺,声音没有外国歌那样好听。久而久之,似乎把中国歌难唱当作唱不好中国歌的理由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学习美声唱法,不应只局限于用意大利语或其他外语原文演唱外国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母语演唱好中国作品。固然,我们培养的歌手走向世界歌坛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荣耀,但是唱不好中国作品确实很遗憾。因为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得到老百姓的共鸣。那么西方人能够用美声唱法演唱好自己本土语言的歌曲,作为中国人就没有理由唱不好自己的母语歌曲。

二、我国声乐界关于咬字的不同提法与存在的问题

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好中国作品,关键在于如何把美声唱法与中国字结合的问题,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应尚能先生提出来的。关于如何咬字的问题,我国声乐界有很多提法。民族唱法提倡“字正腔圆”“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可以说民族唱法是一种注重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其中咬字是行腔的灵魂,咬字是行腔的手法,特别强调嘴皮子功夫。美声唱法也是强调吐字清楚,即“字正”,但与我国民族唱法的“字正”概念有较大的程度差异及技术差异。它的审美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讲究旋律线条的连贯优美、一气呵成,不为歌词的语言韵律及节奏所限制,讲究以声传情,咬字要服从发声,咬字要服从行腔。在训练上既要咬清中国字,达到“字正”,又要使中国字的咬字发声符合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不破坏声音的整体共鸣效果,达到纯正的美声化形象的“腔圆”。多年来,我国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关于如何咬中国字的问题,更多地套用民族唱法的“以字行腔”的概念。实际上由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语言基础、咬字特点、行腔手法、声音形象及审美标准、艺术规格上都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我们一味地、机械地强调中国汉字的发声规律,照搬民族唱法的咬字原则和方法去“行”美声唱法的“腔”,坚持“以字行腔”,结果只能是背离美声唱法。这也正反映出我国现今美声歌坛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咬字咬得死,声音发紧,共鸣位置低,口腔声重,致使歌唱发声的整体形象与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有较明显的差距。

三、解决美声演唱中国作品咬字难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演唱好中国作品,应当在追求美声唱法声音形象的前提下,在咬字方法上打破中国的传统手法,从训练上分两步走:首先,严格按照美声唱法的原则和方法,用传统美声的训练手法,采用意大利语种的五个母音,遵循共鸣规律,训练声音的美声形象及共鸣位置;再在声音形象及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中国字。

1.系统的科学发声训练

美声唱法,即美好的歌唱,在发声训练方面历来有它特殊的要求。在呼吸的运用上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声音的位置要求安放在“高位置——面罩共鸣”腔体里;另外要求声区的统一、声音的连贯、能强能弱的音量控制、声音的灵活性和优美的音质等等。所以在美声唱法的训练中常常采用无字练习或哼鸣练习来找声音的位置,以获得高位置的唱法。另外通过大量的发声练习,用意大利语的五个单元音,或加上几个常用的辅音,组成简单的音节,来训练声音的共鸣形象,建立腔的艺术规格。在意大利的五个元音里,应多用u元音进行练习,因为u元音可以强迫内部力量来打开喉咙,u元音的喉位最低,发的声音最通。而且容易建立起u通道,使声音具有“管子声”。

2.中国字的安放

在获得了美声唱法的优美声音之后,再在声音形象及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中国字。我们知道,任何歌唱都离不开语言,无论哪国语言,其文字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意大利语和其他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意大利语和其他外语中称为子音。所以在咬中国字时,一定要把辅音、母音和声音共鸣位置搞对。那就是把辅音的形成部位放在口腔的前半部,把母音的形成位置放在口腔深处,把声音的共鸣部位放在面罩里,只有这样才能把嘴的前半部分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使唇、齿、舌等部位灵活自如,任其随着字的改变做千变万化的动作都不会影响声音。形成声母时,既要清楚又要敏捷、快速释放,并快速连贯,准确地形成韵母,并保持韵母的腔体共鸣;在行腔时,严格遵循legato(连贯)原则,形成纯正的美声化规格。总之,不采取传统咬字将字头、字腹、字尾夸张支解的方法。而是采用美声唱法的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前嘴后嘴分开的原则。如意大利人所说的“歌唱家的嘴巴在咽部”。在咽部形成母音、形成共鸣是美声唱法的真谛所在。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的问题。在用中文演唱作品时,一要咬字发音符合美声唱法的原则,二要声音形象与艺术规格均达到一定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再也不是一件什么难的事情了,而且能使我们的演唱得到大家的喜爱,也能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与创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借鉴与融合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的表现方式。它们之间不是毫无联系,独立存在的歌唱艺术;而是在多个方面都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他们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着各自不同的演唱色彩。

民族唱法的特点:民族唱法是由我国56个民族,以不同的民族习惯和语言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丰富多彩的歌唱形式。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民族风格的歌曲演唱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在群众中已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音调多高亢。民族唱法是以先动情而后发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中国民族歌唱方式与美声的歌唱方式有其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民族唱法的特点是以清晰,甜美,明亮见长。咬字靠前,字声融洽声音个性强。在呼吸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上利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与眉心的高位置,使声音集中靠前。20多年来,民族声乐正在逐步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现在的民族唱法已经远远不止于纯粹演唱民间歌曲的狭窄范畴了,民族声乐已经在继承民族精髓的基础上还借鉴了很多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逐渐形成了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声乐艺术。

美声唱法的特点:美声唱法这种美好的传统最早起源于意大利,以意大利语作为语言基础。美声唱法在发声方法上有很多独到之处。随着时代的进步,歌剧的发展,美声唱法的艺术风格和歌唱技巧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体系和得到人们共同赏识的美学原则。它的特点是声音通畅,音域统一,声音结实,具有穿透力。音量控制自如,有科学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美声唱法演唱的种类比较繁多,都有各自的演唱风格,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康塔塔等。美声唱法被认为是人声最大潜力的发挥,在声音表现上很高亢。近年来,美声唱法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学习的一种歌唱方法。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在世界科技文化进步与紧密交流的今天,代表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歌曲艺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欣赏和演唱方面的需要,所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道路已经具备必要的外界条件;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在演唱方法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在演唱时都要保持饱满和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都要展开所有的想象空间,要声情并茂和忘我的演唱境界。当然,经过不同地域歌曲艺术的优势对比,每个唱法中都存在些许差异和不足,而相互结合又能彼此弥补,因此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内部因素已经确立。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唱法更多的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及演唱手法,使得民族唱法越来越科学化。现在再民族声乐里很多作品在演唱方法也要求气息既结实又通畅自如、胸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即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声音既圆润明亮又宽松丰满,强调在音色上要饱满,明亮,松弛,声音有具穿透力。这些要求都和美声唱法的要求一样。所以,民族唱法更多的借鉴了美声唱法的这些优点与科学的歌唱方法,在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民族声乐的基础上更多的在歌唱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很多民族唱法中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使民族唱法在咬字、吐字上更清晰亲切,声音圆润明亮,有通畅的全腔体感,富于立体效果,在演唱作品时更富有感染力。所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结合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把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运用于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中,使歌唱者的声音效果,艺术效果都不同于传统民族唱法,这样使民族唱法更加生动化和科学化。但某些要求如旋律的运腔等方面又突出了民族的风格与特色,使之更具民族唱法的韵味。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唱法很大部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这令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保持了自己原有的民族发声特点以外,更使声音具备了圆润明亮和宽松丰满的音色,表现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总之,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在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具有共同性。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如今传统的与外来的结合已较协调,彼此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结合科西洋的发声技巧,不但不会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失去原有的风格,反而更加提高了我们演唱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中西合璧,就是要敢于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两种唱法在其不断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碰撞,最终又达成共识。两种唱法长期并存,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教学》VCD,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99年。

[2]《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DVD,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发行,2007年

[3]唐晓琳:《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及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1998年

[4] 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 月

第11篇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形体表演的比较

    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国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着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借鉴

一、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的技术标准十分讲究,在美声演唱中不仅要求挖掘发生器官所具有的潜在功能,同时也要求发挥出共鸣腔体本身的管道作用,从而使声音表现出音量大、音域宽且具有穿透力的特点。由于美声唱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生命价值,所以民族唱法有必要对美声唱法所具有的优点进行借鉴,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唱法的不断完善。美声唱法值得民族唱法借鉴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咬字和吐字的借鉴

在美声唱法中,咬字重视元音的统一与连贯,在演唱过程中重点强调柔和型和连贯性,要求咬字不仅要有力而且要放松,在圆润的基础上做到集中,从而将咬字与声音良好的融合在一起,让声音在声调的转换中不会出现明显的痕迹,即使演唱能够实现灵巧的过度,对音乐起到美化的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具有咬子不清和声音偏厚的缺陷,由于在声调转换中具有明显痕迹而使演唱显得比较笨拙和僵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韵味的传达。咬字和吐字一直被民族唱法强调,虽然这一点算是民族唱法中的一种优势,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语言主要是单音节,咬字的位置处在口腔的前半部分,并且口型也比较扁,在口腔后半部分难以打开的基础上不容易获得共鸣的效果,吃那个人导致了生硬缺乏圆润度与厚实度,尤其是高音明显的缺乏弹性。在对美声唱法咬字与吐字进行借鉴的过程中,需要以基本原因为基础,在实践中是民族唱法做到良好的前后结合、横竖结合以及松紧结合,同时要重视咬字训练、吐字训练与气息的结合,尤其是在低音方面要保证共鸣器官的充分开放。

(二)对混声唱法的借鉴

在美声唱法中,真音和假音的混合是其声音中的重要特点,这不仅要求气息能够有力和通畅,同时要求声音能够做到宽松丰满和明亮圆润,从而使声音体现出柔、活、松、纯、亮、圆、实的特点。混合声唱法是美声唱法与其他歌唱方法最大的不同点,在美声中真音和假音按照音高的比例需要来混合使用,在全共鸣的基础上将可利用的共鸣腔充分的调动取来。而这一点正是民族唱法需要借鉴的优点之一,从而促使民族唱法具有优美柔和的高音并使声音富有穿透力。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根据演唱作品不同的风格来适度的掌握混生,如在真声为主的作品演唱中,高音的演唱会比较困难,因为真声适合演唱一些低音或者中音区歌曲,而在假声为主的作品演唱中,高音的演唱则会相对简单,但是这种声音由于缺乏张力,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适用于对柔和型较强的作品进行演唱。而在真假生混合为主的作品演唱中则要做到用低音演唱主要用真声,高音演唱主要用假声,而中音则是真声假声各班,这种声音能够与共鸣、气息、呼吸形成良好的结合,从而使声音做到刚柔并济并增强声音的表现力。

二、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

(一)对润腔美的借鉴

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中的主要特色,民族唱法要求腔、字、声、情的统一。与美声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风格特点,润腔具有很强的技巧性,需要以旋律中的音色和音高来进行演唱的变化,使用滑、擞、颤、假声等方法润湿,从而进行任务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即民族唱法中独具特色的韵味,这一技法是民族唱法中比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做出区分的重要依据。民族唱法可供美声唱法借鉴的优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二)对韵味美的借鉴

韵味美及时演唱所创作出的深远意味以及感情境界。高雅是音乐审美中的重要追求,而对高雅做出衡量的标准就是“韵”,在此过程中要求做到在空间上不要太实,而追求淡、远、简、空、静、疏,同时不要太直,要做到以曲为体。这些精神气质以及美感特征构成了民族唱法中独特的风格。韵味的表现通常需要以行腔、咬字和音乐的风格为基础,它对民族唱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我国民族唱法讲究字要咬清,在行腔方面有许多“拐弯”技巧,韵味经常被作为衡量一位民族歌手在演唱过程中的表现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对意境美的借鉴

在我国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意境美进行借鉴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我国传统美学中所强调的写意画原则,即要求美声唱法能够做到情境交融,推动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发展。在声乐演唱中,当作品的审美情感能够与歌唱家的个性审美与个性创造相得益彰、相映交辉时,二度创作所具有的审美情感就能够达到交融的层次。如在杨洪基所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人生的感叹与水、青山、浪花夕阳、秋月、浊酒、渔樵等紧密的融为一体,使美声唱法体现出了民族化的“意境美”;其次美声唱法要尊重国人的真挚深沉的情感特点以及含蓄的表达方式,在美声唱法中要突出这些特点,以体现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意境美”。同一首歌音乐作品可以使用不一样的演唱形式来体现民族化的“意境美”,在此过程中主要是看演唱者在歌唱中的具体处理。如对《今夜无人入睡》这首歌曲,地域强所使用的方法是美声,而刘欢使用的是通俗,他们的歌唱风格不同,却同样具有意境美。

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中,美声唱法的整体共鸣、声部划分以及民族唱法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等都是值得借鉴的部分,总之当前我国的民族唱法正处于唱法理论逐步完善的阶段,有必要对其他唱法的优点做出借鉴,而我国的美声唱法并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民的音乐审美习惯,这也决定了我国美声唱法需要借鉴民族唱法的优点从而提高美声唱法的适应性以及民族化。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J].人民音乐,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