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音乐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教师不熟悉班班通技能
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高中音乐教师不懂得正确使用班班通,只是把班班通当作一般的投影设备来使用。教师使用网上随意下载的课件进行讲解,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有的教师只是把电子白板当作一般的显示屏来使用,没有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性。还有的教师,不仅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在班班通的使用方面也一知半解,在操作中碰到了种种问题,也就无法发挥班班通的作用。
2.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限
在配备班班通设备之后,如何结合相关的设备进行课程设计成为重点难题。有些教师不了解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懂如何利用班班通的硬件优势进行教学。许多情况下,他们只是为了使用班班通才加入了相关内容,没有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去使用相关设施。一些教师需要参考实际的教学案例才能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但是相关的教学案例并不多,资源比较有限,也就限制了实际教学效果。
二、基于班班通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1.利用班班通,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中有着各种类别的语言信息,其中包括乐器的选择、歌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鼓点节奏的转变、旋律的变化融合而成。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让学生获得美轮美奂的体验,并且得到身心上的愉悦。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班班通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妙元素,并且从中体会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内容。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并且发挥其互动功能,通过人机互动来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让学生用感情表达、用心去感悟旋律、用手去真实的表演、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仔细倾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欣赏,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提升他们音乐的体会。比如,在讲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个人物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播放梅兰芳的表演,让学生接受听觉和视觉方面的刺激,让他们在脑海中出现动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姿交汇的场景,并且不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在梅兰芳的舞蹈、歌唱、念白以及表情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梅兰芳的丰富感情,并且惊叹于流利醇厚的唱腔,并且产生了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2.利用班班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
自主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利用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首先给出具体的任务,而后学生根据相应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独立探索相关知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等环节,并且最终通过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来展现自己的成果。比如,在讲解关于竖笛这个乐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这个乐器,并且练习入门的曲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为大家演奏乐曲,并且通过展示台为学生演示相应的指法以及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高中阶段,音乐并不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自学来学习音乐内容。
3.利用班班通,引入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自主性学习;应用策略
自主性学习是与被动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策略,具体来讲,就是学习者能够明确自身的不足,并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基础因素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的自主提升。这种学习策略与目前的高中音乐教育理念和要求非常贴合。
一、自主性学习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但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时展需求相背离。目前,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非常薄弱。自主性学习则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它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学习行为进行自主掌控,在自主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自制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1.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来说,想要实现自主性学习。首先,应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使音乐知识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而艺术教育的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想象力等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与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这就需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实现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在此之后,教师通过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改进,不要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强制干涉,尽量让学生掌握自主判断的能力,为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认知的源泉与动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盲目地进行性自主学习,学生很容易敷衍了事,不仅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还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在采用自主性学习策略之前,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自律、主动的状态下自主学习音乐。首先,可以借助音乐教学自身的优势来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播放音乐剧、歌曲演唱比赛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进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学习中来。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想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对自主性学习进行有效运用,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也必达到一定的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力的要求不高,教师对于自身能力提升缺乏主动性,致使教师不仅缺乏良好的音乐素养,教学理念落后,给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很大的阻碍。而对于自主性学习来说,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首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深厚的音乐教学专业基础,这是对教学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结合包括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对已有的教学案例持借鉴学习态度,而不可照搬照抄,将自主性学习真正落实到高中音乐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学习的优势。
4.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室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开发出来,PPT、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常用的教学工具,想要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就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但与普通学科教学不同的是,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对现代化技术进行自主探索,使其能够与高中音乐教学实现有效结合。
总而言之,自主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点,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加强有效运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所谓的音乐欣赏就是指通过认识以及理解音乐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让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享受。音乐欣赏课是现代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初中音乐的欣赏课上存在如下的问题:①初中学生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发挥出课堂的主体性,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思想过时,喜欢学生上课遵守纪律,不乱讲话,因而缺乏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育,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十分不利。②有些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传统,也不懂得创新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反复欣赏音乐作品,只是对作曲家进行简单的介绍,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③除了音乐艺术生在中考、高考时需要考音乐,其他普通学生的升学和音乐没有关系,所以许多初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不注重对音乐的教学。学校安排的音乐欣赏课程没有充分的利用,有些音乐教师甚至在上音乐欣赏课时不安排音乐教学,反而鼓励学生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越来越少。
二、完善新课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1.运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也没有了兴趣。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上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接受教育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课堂上欣赏《辽阔的草原》中,教师先提问学生我国都有哪些草原?草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草原上有什么?发出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激起学生对《辽阔的草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准备好的草原景色的片段,在合适的时间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想象的情境。教师要在音乐中概括出草原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带来的听觉盛宴。
2.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欣赏能够让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心灵上的洗涤,让自己能够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作品所呈现给世人的情境之中,学生经过仔细聆听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中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让学生分几个小组,随着音乐一起表演自己所想象到的当收到喜讯时人们的表现,通过学生进行表演来体会音乐中欢快的、喜气洋洋的情境,增加学生对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的欣赏能力,最后学生相互讨论并进行总结给乐曲取名字。通过将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创造性。
3.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音乐鉴赏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现代许多学生普遍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却是非常喜欢现代的流行音乐,这是由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强所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音、图片以及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童年的回忆》这首钢琴曲时,教师可以在播放这首乐曲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与童年相关的图片,能够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把握钢琴曲表达的含义。
三、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是我国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完善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牛焘.运用情感想象,理解音乐之美――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2.08(02):78-79
[2]张乐意.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D].中央音乐学院2011,06(08):39-40
[3]马林华.摒弃“蛇尾”,追求“凤尾”――高中音乐鉴赏课结尾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2):89-90
一、课程理念多元并不对立,
是兼容和发展的关系
《思考》一文列举了新课改所涉及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三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当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变得多元且相互矛盾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音乐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迷茫和无措。” “然而这种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在相互争论和相互批判的同时又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无法给教师一个十分稳定且信任无疑的实践准则。即使是直接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的课程标准也似乎有点‘包罗万象’,教学理念在几个教育哲学思想之间来回游离,信息传递不够具体、不够明确。”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既突出了音乐学科的‘审美属性’,又强调了‘音乐实践’的主要地位,还十分全面地增加了‘多元文化音乐’的理念和内容。这些观点表面上似乎显示出课程设置的面面俱到,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一个课程标准背后存在多个哲学思想理念的矛盾。”作者的这些观点是把审美、实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都对立起来了。而我认为,这些哲学思想并不矛盾,审美教育也需要实践,多元文化也包括审美和实践,课程理念多元也并不对立,是兼容和发展的关系,不要人为地把它对立起来。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和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任何一种教育哲学都在发展,将来还要发展。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1970至2003年间出版了三个版本《音乐教育的哲学》,他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影响了美国乃至北美的音乐教育实践,在当代音乐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戴维・埃里奥特博士,1995年初在牛津大学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书中以富于哲理的思辨、创造性的反思和详尽的事例,系统阐述了实践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引起了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重视。加拿大韦恩・鲍曼博士是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界及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后现代时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音乐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著作主要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和《音乐的哲学视野》,在阐述其音乐教育的哲学时提出:“音乐教育必须认真严肃地应对后现代时期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为特征的社会、社会公众和社会生活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全面挑战。”他们都没有就此否定前人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这三种音乐教育哲学,在教学中也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师生通过对作曲家所处时代特征及独特个性的分析,理解多元文化背景,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学生深入音乐本体,根据老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反复聆听作品,发展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的感知能力(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感与责任感,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唱(奏)音乐主题等持续不断的音乐实践活动理解音乐、获得自信,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教学也贯穿了音乐课程理念,它们相融相生、共同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
二、教学内容多维并非“当下”,
是经典与现代的融合
《思考》一文认为:“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承认,教材上的内容都是一些经典作品,或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很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是这些作品是学生喜欢的吗?……那么拿怎样的音乐来激发、培养兴趣呢?是陌生而不感兴趣的‘经典音乐作品’?还是熟悉而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第一,经典音乐作品并不都是学生陌生而不感兴趣的,其中也有学生熟悉而喜闻乐见的。第二,对于任何音乐作品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只要有价值就应该学习,不学习就永远陌生。语数外课程的新授内容对于学生都是陌生的,并不因为其陌生而不学习。第三,学习内容如果都局限在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的认知范围如何扩展?不能永远坐井观天。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化的传承,包括音乐,都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文化的记载,人不能脱离历史,也不能脱离文化,而且历史和文化必然产生一批大浪淘沙以后留存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经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拒绝优秀的文化遗存。学校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是必需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我们也不能总唱那些几十年前的歌,听那些几百年前的音乐,我们需要经典作品,也需要优秀的、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当下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有可能将来成为经典。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实验教材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估的工作力度,争取每隔几年在教材内容上作一些改变。修订教材前要先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音乐需求,将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那些特别偏和难、不典型且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换掉,使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音乐新作品能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要调整“拓展与探究”、“互动地带”部分教学效果差的活动设计,使教材的内容及活动形式更能适应教学的需求。总而言之,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辨的方式处理好。对于经典与现代的关系,高中课标里有准确的阐述,教材的编写也有恰当的处理。人音版等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按照课标的要求,有代表性地选择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的经典音乐作品,也尽可能地选了一些当代的作品,爵士乐、通俗歌曲都有。但教材内容不可能都是当下的音乐,流行的东西更新很快,那样教材难以稳定,除非不要统一的教材,教师随时自编。譬如我国在80年代就没有高中音乐教材,本人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但依靠教师自行编撰教材显然不是好办法。
在如何处理经典和当下的关系上,还有个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不是说非得把教材抓在手里全盘照教,教师本身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且教材的编写也给教师留下了灵活掌握及选择曲目的弹性空间,此外还有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教师也可以另有补充。山东省是全国高中课改的第一批实验区之一。我曾数次为山东省高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2013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选派担任“山东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评审专家,这使我与山东的老师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对音乐课改的全身心投入,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他们在音乐教改中所取得的成就令我钦佩欣喜。山东省大多也是用人音版教材,有几个市用的是广东花城版教材。教材中的粤剧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广东的地方音乐山东人学起来就有难度,山东的老师就把这部分去掉,替换为山东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吕剧,教学效果就很好。江苏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音乐资源丰富深厚。我们使用的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飘逸的南国风”的教学时,我补充了《茉莉花》、《杨柳青》、《无锡景》等江苏民歌的鉴赏和学唱;在“丝竹相和”一节的教学中,我增加江阴藉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及其代表作《光明行》、《良宵》的学习鉴赏,观看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的《天华音乐会》录像;在“文人情致”单元中,我将江阴藉民族音乐家郑觐文等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引入课堂重点鉴赏。教学中还注意选择当下的优秀作品进课堂,在“流行风”一课中,我缩减了教材歌曲,增加了央视春晚的通俗歌曲,如王菲演唱的《传奇》、那英演唱的《春暖花开》、孙俪和李健演唱的《风吹麦浪》、“中国好声音”学员平安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等,学生兴趣盎然,师生乐赏乐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对教材是有整合的空间和能力的,也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三、教学方式多样而非模式,
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思考》一文批评当前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只改‘面子’不改‘里子’,现实中绝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还是处于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之中难以改变。表面上虽说‘以学生为本’,课堂比以前活跃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我教你学的模式”,批评教师备课只备教材、只备程序、只备答案,而不备学生,重“预设”不注重“生成”,教学过程僵化不会变通。我认为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的长期影响,也正是新课程希望努力改变的状况。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近十年来我国音乐教学课堂状况的“里子”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广大音乐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和接受状况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对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这种“生成”的状态使得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切身感受、体验到课改给整个音乐课程、音乐教学带来的这种很大的变化。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音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有价值的生成也应该在预设之中。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就必须预先考虑到种种生成的可能性和教学应对的方案。当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来自学生的、来自课堂环境的新的问题和新的资源,教师就能敏锐地捕捉、恰当地解决,这就叫有效生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就会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造。那么为什么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上也时有发生如《思考》一文的作者所批评的预设过多、生成不足的现象呢?我认为原因在于有的老师对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尚不深入透彻,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况且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存在已久,仍然有强大的惯性,短短的几年中很难彻底扭转。这种状况不是新课改所导致,而正是新课改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只有继续大力推进新课改才能逐步取得理想的进步。《思考》一文的作者看到了新课改过程中残存的老毛病,并为之担忧和思考,这与我的看法很一致,我们可以共同努力。
但是对于文章中“高中的音乐课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探索改革,但仍没有避免被学生评价为‘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学生普遍对音乐课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的结论,我不能苟同,十年高中音乐课改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首先表现为课程结构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为高中音乐课程带来了活力,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也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转变了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是教学参考书上对音乐的诠释的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歌唱”、“音乐与舞蹈”等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表演的机会。一线的优秀教师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取得可喜成果,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中,大量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案例可借鉴学习。随着高中课改深入,音乐课逐渐为学生所喜爱,我们对历届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喜欢”率占 85%以上。分析原因有四:一是音乐课程自身具有的愉悦性和独特美感吸引学生;二是学生在高考和繁重的文化课的压力下,期盼每周相对轻松的音乐课调节放松身心;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基本上能够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学”;四是音乐课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各自音乐学习的成功点,增强了对音乐的爱好。所以,高中音乐课改前所持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说法是过去式了,学生喜欢音乐课,尤其喜欢上有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课!
四、课改问题客观存在,教师找准发展坐标
辩证地看,高中音乐课改中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问题在全国可能也具有普遍性。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必修模块相对比较成熟,高中课改的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修模块缩水,选修模块开课率低。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方案》规定,每个学生需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 3 学分。“音乐鉴赏”36学时2学分,其余五个模块各为18学时1学分。但很多地区和学校为追求高考本科率,加大高考科目课时量,缩减艺术学科课时。有的在高一开设音乐,高二开设美术,或者高一、高二年级音乐与美术同时都开设,但是间周上课,实际还是一年的课时量;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各开设半年,致使必修模块缩水一半;有的只开设必修模块,不开选修模块,学生没有选择音乐学习的空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规范办学行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这是高中音乐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第二,不缺教师缺专业,教师难以胜任选修模块教学。
高中专职音乐教师大部分有本科文凭,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最集中的是声乐,其次是钢琴和舞蹈,比较欠缺的是作曲理论专业,专门学过戏剧表演专业和吉他的几乎没有,难以胜任各个选修模块的教学。而与基础音乐教育密切关联的高等院校的配套改革还没有深入展开,还不能为高中音乐课程提供符合课改要求的师资,这是影响和制约高中音乐课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尽快推进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
第三,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自身敬业精神欠缺。
要使高中音乐新课程顺利实施并结出丰硕成果,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需要大大鼓励和倡导。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往往以责任感来诠释教师职业和职责的全部。由于音乐学科属非考试科目,在高考的指挥棒和目前课程体系下,难以体现其课程价值,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经济收入不如其他文化课教师,影响了一些音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导致自身敬业精神的缺乏。
我们要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审视发展机会,找准发展坐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当工作成为兴趣,当职业成为事业,当难题成为课题,当困难成为磨砺,当操作成为创造,当耕耘成为快乐,当收获成为成就,我们就能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成长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学生主动性 激发参与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将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呢?笔者认为,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要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内在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学生能主动全面地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课前充分准备,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课前备课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凭经验、对教材的多次使用熟悉程度而进行教学的,而是要求教师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强化目标,以目标指导教学。
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要点。这都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再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关键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很快,学生渴望教师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和他们交朋友。教师如果不很好的了解这一点,即使你有很高的学识,很扎实的基本功,也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即所谓“敬而远之”。为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一定是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交往的。当学生热情地向老师问好时,老师应给予欢笑回应。用眼神与微笑把心中的关爱传递给他们。在课堂上应微笑面对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俗话说:身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传授的是人间最美的语言――音乐。微笑是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消除学生畏惧的良药,是开启学生对教师信任的金钥匙,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我。
三、注重课堂上的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环境,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师应提前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或歌曲,使学生感到进入音乐世界,与周围环境很快融为一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感情。为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可以把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如在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时,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曲子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观赏多瑙河的粼粼的波光和沿岸的美丽风光,并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样,知识、想象、音乐的完美结合,便犹如身临其境。进而更高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进来。
2.应用“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音乐空间,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
语言的本身在便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韵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质,因为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写情景,或是可以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利用学生的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信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如欣赏圣桑的《天鹅》,可以以感情为线切入和引导学生欣赏。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和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深处的艺术美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想象,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课堂上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课堂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投入进来,小组学习前,教师提出问题,启发交流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并能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通过作业,调动学生课后参与的主动性
通过课中的参与,使知识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演唱、演奏晚会等形式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内容。
五、结论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千百年来丰韵尤存,着实让人痴迷、陶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心传心授”到“师生互动”再到“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同时,教师的形象由教书匠转为了设计师、指导师、合作伙伴。目前,面临这一挑战性的任务,我们每位音乐教师自身的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应通过不断地、广泛的学习,完善、更新和提高教学能力,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刻苦钻研专业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认清生与师的角色、身份,摆正各自的位置,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与“主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新课程标准.
[2]中国音乐教育.
[3]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