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时间:2023-06-04 10:4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1篇

【摘要】 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改试点过程中,理清思路,创新改革模式,积累推广经验,提出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使新医改顺利稳步开展。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 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

一、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基本状况

崇礼县乡镇卫生院共有10所,村卫生室256个,辖区服务总人口12.89万人,核定编制142人,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4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4人,执业助理医师16人,执业医师19人,床位138张,医改前平均药品加成率53%,总体负债302万元,2008、2009、2010年收支结余分别为-153万元、-207万元、-186万元。

二、乡镇卫生院医改工作的实施情况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崇礼县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设立了医改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医改工作。(2)制定了《崇礼县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崇礼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办法(试行)》、《崇礼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确定了符合我县实际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物制度、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的具体内容,为新医改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3)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药品收支进行了摸底调查,重新核算了2007~2009年三年的基本收支情况,掌握了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药物销售、人员结构、诊疗设备使用、基本运转费用等相关数据,县级财政每月安排28万元医改经费,以保证基层医疗结构开展正常的工作。(4)县编制部门根据省、市编办《关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的通知》的精神,由人事部门、卫生部门提供现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底数,按照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工作职能和服务基层人口数,结合坝上山区具体情况,重新核定编制,核定10所乡镇卫生院编制142人。(5)县卫生局成立了“崇礼县乡镇卫生院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制定了《崇礼县乡镇卫生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试行)》,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实行统一核算,分户管理,坚持各乡镇卫生院的 “三权”、“四责”不变:“三权”为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资金审批权不变,“四责”为资产管理责任不变、债权债务管理责任不变、财务收支平衡责任不变、会计主体责任不变。(6)县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科、社保科、国库科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计财科联合沟通,加大了医改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医改资金及时拨付到基层医疗机构。

三、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药物的零差率销售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要执行按购进价格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制度的运行包括定价、招标、配送、零差率销售、医疗报销等各个环节,每一环节的改革都会对现有利益格局产生影响或冲突:一是招标、配送费用是否列入基本药物成本;二是财政对基层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如何补偿,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三是村卫生室还没有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怎样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偿和监督机制去管理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网的网底,主要靠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的加成来维持工作,若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将受到很大冲击。(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的要求,政府负责对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转,并且医务人员工资达到当地同等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若与我县乡镇教师的人员工资持平(人均25000元/年),预计增加财政支出236万元,再加上基本药物加成补助352万元,仅此两项财政多支出588万元,给县级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实际拨付有较大的困难。(3)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虽然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农民小病去村卫生室,大病去县级医院或省市医院,这是目前乡镇卫生院收不抵支的根本原因。

四、进一步深化医改工作的建议

(1)上级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新医改确实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也给县级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建议中央和省级主管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以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2)准确理解和把握政府卫生投入政策。中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管理办法,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多渠道补偿办法的通知》精神,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医保基金购买服务补偿等方面原则确定了多渠道补偿办法。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出台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可操作性强的“多渠道补偿方案”,以指导各试点县对乡镇卫生院科学合理确定补偿办法。(3)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手段。在加大政府医改投入的同时,加强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2篇

“十二五”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规划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3月9日下午,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关于医保新探索

儿童白血病心脏病报销将超90%

记者: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从120元提高到200元,请问在目前较低的筹资条件下,如何才能做到较高的保障水平,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陈竺: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在120元筹资水平,这是政府的补贴,加上农民自己交的部分,总共150元的筹资水平下,实现了住院报销率在政策范围内能够达到60%,同时,在60%的地区实现了门诊统筹。去年,政策范围内报销封顶线达到了农民纯收入的6倍,也就是3万元。全国有11亿农民受益。

我们在保基本的同时,也在探索保一些重点的病。首先是儿童的大病,一个是先天性心脏病,另一个是白血病,总共两类6种。并不是完全地免费,实际上是由新农合报销70%,然后由民政部大病救助基金根据家庭的情况给予20%的补偿,加在一起对于困难家庭能够达到90%或者更高的补偿。

到去年年底,已经有4000多名患儿得到了救助。大约有白血病480多例,完全缓解率超过了四分之三。先天性心脏病将近4000例,手术成功率很高,绝大多数情况下治愈率超过了95%。

今年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要求,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要达到70%,而且报销上限要达到5万元,同时门诊统筹又在推开,因此这是要花很大力气的。

对于大病保障,今年的医改任务要求儿童“两病”试点向全国推开,还要扩大大病保障的试点病种。对于宫颈癌、乳腺癌、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问题也正在研究。

关于医保财政扶持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衔接事业单位

记者:为了推进医改,中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一些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切实解决困难、缓解压力?

王军:我们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反过来就减轻了这些困难县的支出压力。具体包括: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包括发改委安排的基建,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设备购置补助总共达到530亿元之多。二是我们加大软件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方面投入的加大,支付能力就增强了。支付能力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得到的补偿就多了。他们的压力小了,县级财政的补差的压力也小了。四是我们采取措施改善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国家政策规定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工资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衔接,中央财政每年还安排一部分钱予以补助等,软件建设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这是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方面的工作。

关于提高医保补助

最贫困县支付封顶不低于5万

记者:未来除了继续提高医保补助的水平外,我们还有哪些措施真正提高保障的水平,让人民得实惠?

胡晓义:城乡都加起来,现在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超过12.6亿人,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现在各级政府仍然在继续加大投入:一是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今年要力争达到住院大病报销70%左右;二是提高封顶线,刚才陈部长讲了,农村是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城市要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同时还有一条是“且不低于5万元”,也就是说最贫困的县支付的封顶线也不能低于5万块钱。三是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大家知道如果只保住院的话,受益人群大概是10%左右,最多到11%,但要全面推行门诊统筹,受益面能够达到50%以上。四是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工作,刚才陈部长介绍了儿童的两种疾病、妇女的两癌,我们都配合做好,让群众受益。

关于基层医疗机构

两年内都配上全科医生

记者:国家下一步在大力扶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第3篇

会议指出,根据**的部署,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用两年多的时间,形成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直接听取各行各业代表的意见,对文件又作了修改完善。《意见》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总体目标是,到**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努力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会议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需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近期要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较大幅度提高参保率,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医保问题,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控制基本药物价格,减轻群众药费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改进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4篇

关键词:医药卫生;改革;体制;思考

一、寿光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城区投资8亿多元新建了门诊大楼、病房大楼等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和条件;规划建设了9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到了全部城市社区居民。在镇区,对乡镇(街道)卫生院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在行政村,对408处村卫生室进行了省级达标建设与配备,市财政投资1995万元对未达标的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全市形成了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先进医疗设备配置,引进了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64排128层螺旋CT、ECT等国内领先的诊疗设备,检查诊断水平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卫生强基工程”,市人民医院与省立医院、口腔医院与省口腔医院结成医疗联合体,3家市直综合医院与部分镇街卫生院建立帮扶关系,定期派人坐诊、帮教,让群众不出市镇就能享受到高一级医疗服务。

(二)加快了医保体系建设。新农合保障水平明显增强提高了新农合筹资标准,2014年度财政补助达到了320元、个人筹资提高到了90元,参合率达100%,新农合制度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认可。改革支付方式,推行总额预付和总额预付框架内的按病种付费制度,目前已开展30个病种,有效防止新农合定点医院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依托“数字卫生”信息平台,将村卫生室诊疗服务和报销服务置于全面监管之中。群众就诊后在我市范围内均能得到即时报销,并与10家上级医院签订了新农合即时报销协议,最大限度方便了群众。

(三)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寿光市创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对所有镇村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卫生院完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实行“双轨制”:所配备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非基本药物适量配备并按国家规定加成销售。在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又于2012年取消村卫生室非基本药物的销售使用,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寿光市基层医疗机构所有药品全部通过省网平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货款统一支付。

(四)开展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对寿光市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布局、中医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结构、业务开展、收支结余及工作人员的收入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制定出台了《寿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市中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探索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等改革措施。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放心和看病不方便问题,积极推动远程医疗、先诊疗后付费、检验检查结果“一单通”、临床路径管理、预约诊疗服务、门诊“一站式”服务、优质护理服务、无假日医院、院外公开等十多项惠民便民措施,患者满意度由

2012年的92.7%上升到98.78%。

二、当前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编制不足,限制了医院的业务开展和长远发展。医改工作开展以来,上级编委办等部门按要求对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对市中医院的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但仍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各医疗单位只能自主招聘部分合同制和临时工作人员进行补充。但限于现有的用人机制还不能打破身份和编制界限,做到自主聘任、同工同酬,编外人员待遇低、主人翁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真正的高水平技术人员招聘不来,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乡村医生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寿光市乡村医生年龄在61周岁以上的占24%,51至60周岁的占13.2%。乡村医生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信息化知识缺乏等问题,导致村级医疗卫生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影响了医改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乡村医生的月均收入低于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乡村医生仍普遍存有后顾之忧,导致60周岁以上的乡村医生退不出去,年纪轻的又因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等原因不愿意从事村医工作,致使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基本药物品种不能满足临床和群众需要。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反映药物品种偏少,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特别是麻醉、儿科、妇科用药和治疗精神障碍类药品;群众普遍认可的常用药物如:三九感冒灵、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复方大青叶片、金嗓子喉片等均未纳入基本药物的范围,造成了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满意。

三、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进一步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打造“10分钟”卫生服务圈,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要继续健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政策和机制,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社区医生(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离岗制度,初步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

(二)努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多样化。要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力度,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精心实施免疫规划、妇幼保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持续提高社会办医的管理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搞好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发展空间。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三)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会同有关部门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院长职级制,推行全员聘用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编制核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核定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等工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巩固发展医疗联合体,建立县级医院对口支援镇街卫生院制度。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查分析;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010-03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契合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提出的“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目标。从医改的角度,分析中医药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坚持预防为主,构建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缓解由于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组于2012年4-5月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和查看资料等方式对湖南省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典型病种费用进行了调查。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湖南选择岳阳、湘潭、衡阳、常德、株洲、湘西自治州6个市州作为样本市(州),于2012年4-5月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和查看资料等方式展开调研。共发放医疗卫生机构调查表160份,收回145份,有效问卷123份;发放“中医特色与优势调查表”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发放患者就医倾向性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其中在院患者388份,城乡居民508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层卫生机构业务情况

本次所调查的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5家乡镇卫生院在2011年完成了中医门诊299899人次,比2009年增长20.53%,占总门诊量的18.91%。其中,湘潭市通过建立延伸至乡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所辖14家乡卫生院中医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25.28%。

医革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中医药优势,拓宽了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了中医非药物疗法、“治未病”服务、冬病夏治、中药膏方、社区康复、中医体质辨识、养生保健及中医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项目。本次调查显示,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有48.67%开展了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保健方案;有30.97%通过建立宣传栏、免费发放宣传品、定期健康教育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口头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教育;有49.57%开展了慢性病的中医药干预,共完成对高血压的中医药干预40801人次、冠心病22520人次、糖尿病13800人次、脑卒中11126人次、慢性支气管炎22589人次、肿瘤8073人次、老年骨关节病12018人次、其他20450人次。衡阳市天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在辖区针对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发放问卷近1万份,根据体质辨识结果进行中医药健康指导和慢性病中医药干预,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

2.2 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通过对388份住院患者和508份城乡居民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患者对中医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社会基础越来越坚实。从居民接触中医服务的意愿来看,有39.71%的人“一般优先选择中医”。

从居民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原因来看,有81.08%认为“看中医花钱比较少”,82.39%认为“所患疾病中医药疗效比较好”,88.23%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安全性高”。

从居民就医选择的倾向性来看。我们针对感冒、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肾炎、脑血管后遗症(中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肩周炎、关节炎、骨折、颈椎病、痔疮、不孕症共15种常见病进行了就医选择倾向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有33.84%倾向于选择中医治疗,31.26%倾向于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次调查显示,2011年,48家样本社区服务中心中有29家使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其中使用10种以上者占29.17%;65家样本乡镇卫生院中有55.4%使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2011年,本次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79841人次。

2.3 基层卫生服务费用水平

我们分别对长沙、株州、岳阳、邵阳所辖10所县中医院和浏阳市社港镇卫生院(该卫生院以中医骨科为特色,其业务收入80%来源于骨科,患者来源遍及全国各地,而骨科患者的门诊住院率仅为8%~10%)进行了13个常见骨科疾病病例回顾性分析,所统计病例中不包括粉碎性骨折病例和危重病例,按照中医治疗为主的病例统计非手术治疗病例、西医治疗为主病例统计手术治疗病例的方法进行费用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以中医治疗为主与西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有明显的差别。从13个疾病来看,县(市)中医院中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3375.22元,西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6529.80元;社港镇卫生院中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952.46元,西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6581.46元。见表1。

另外,通过中西医门诊相关病种诊疗费用的比较发现,纯中医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西医治疗费用。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涤教授用纯中医治疗小儿常见病,每次平均治疗费用为20余元,且疗效好,而采用西医治疗的费用一般超过100元。

中医药的推广不仅降低了医疗服务费用,而且实现了业务增长、业务收入和诊次费用的良性循环。本次调查显示,2009-2011年,中医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比例分别为15.08%、16.52%、18.91%,人均业务收入依次为4.42万元、4.93万元、5.97万元,每诊次医疗费用依次是76.99元、63.80元、82.88元。这表明中医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比例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均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而高于每诊次费用的增长速度。

尽管药品零差率政策和改革后门诊量增长对本次调研的结论产生了某些干扰,但依然可以看到基层卫生机构是否开展中医药服务所具有的实质性差别。开展了中医药服务的90家基层卫生机构2009-2011年的人均业务收入分别为4.65万元、5.25万元、6.23万元,未开展中医药服务的23家则分别为3.41万元、3.62万元、4.90万元;而每诊次平均费用,前者分别为74.87元、66.29元、80.90元,后者分别为82.15元、57.63元、87.99元。常德市津市市金鱼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更好地说明了这种变化,该中心2011年中医门诊人次比2010年翻了一番,人均业务收入增加1万余元,门诊次均费用反而从84.3元下降到69.9元。

从样本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情况来看,中医药技术资源占卫生服务资源的比例相对较低,中医类卫生技术人员562人,占总人数的14.53%;中医科业务用房面积为19421 m2,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7.94%;中医专用设备设施总值为1538万元,占医疗卫生设备总值8.87%;另一方面,中医药实际完成的门诊人次占基层门诊人次的比例达到18.91%,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率比。

2.3 制约中医药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2.3.1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14.53%,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湖南全省还有超过1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0%的乡镇卫生院未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仅占58%。实用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人才严重不足也制约了县级中医院的能力建设,全省县级中医医院50%以上临床科室负责人为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偏低。

2.3.2 补偿机制不利于中医药优势作用的发挥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对针灸、推拿、拔罐及运用中医诊疗设备开展的非药物疗法存在报销限制,如衡阳、湘西等市(州)的部分县(市)农村合作医疗规定,患者连续3 d未手术或注射治疗仍未办理出院者,属于占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中医药技术简、便的特点与按项目付费的方式之间存在不相容,对医院和医生推广和使用中医药简便技术是一种负向激励。

2.3.3 院内制剂审批政策的复杂性制约了中医优势培育 院内制剂是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本次对10个有院内制剂品种的县级中医院中医专科的调查显示,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的增长促进了中医专科发展,并对患者经济负担无明显影响,见表2。

目前,湖南省医院院内制剂单品种申报审批相关费用过高(近20万元),为院内制剂的发展设置了过高门槛,影响了制剂的生产,不利于培育中医药特色和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

3 建议

3.1 建立全覆盖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好中医科,开设中医病房。在县级中医院建立3~5个特色明显、疗效确切和影响较大的重点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借助国家“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推进工程”的开展,加强中医科和中药房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按标准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和人员。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健全相应的中医药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继续教育机制;二是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在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上,制定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

3.2 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

在当前条件下,政府应把具有中医临床特色的诊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同时,要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推广和实行单病种付费方式,在保证医疗质量的条件下,鼓励医院和医生选择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3.3 建立中药供给机制

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中药供应机制:①确立中药材质量等级标准,保护道地药材的生产和品质;②简化医院院内制剂生产的审批手续,适度放宽审批标准。

第6篇

一、基本评价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人民政府及卫生等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思想认识统一,组织领导有力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重大民生问题,倍受群众和社会关注。为此,县人民政府及各个部门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上形成广泛共识和高度统一,坚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工作和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及公平正义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编制、药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大事项,着力解决突出难题。建立和落实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坚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全县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跟踪督查,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科学制定方案,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启动前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提出医改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在此基础上,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借鉴试点地区经验,以人人享有医疗服务为目标,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科学制定了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全省年度阶段性工作部署制定工作推进方案,保障了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有序推进。2009年11月,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工作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2010年1月31日起全县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月31日起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2011年10月31日起全县村级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上半年我县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三年目标任务中期评估。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均等化等四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部推进到位,同时也在公立医院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准备。

(三)保障政策落实,群众得到实惠

认真落实和执行中央、省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配套投入和医疗援助的力度,保障了各项改革顺利实施。县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改革经费保障,2011年县级财政投入达到2457万元。严格按要求落实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2011年对基层医疗机构补偿达737.5万元,并有效落实了村医各项补偿制度,年平均综合补偿标准为每人2.54万元。同时,增加配套投入,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原来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28元。按要求推进医疗救助,2011年,发放资助资金43万元帮助12293名困难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发放住院救助资金208万元进行住院救助5448人。同时探索开展了门诊定额救助,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比例,加大了精神病医治救助力度,启动了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便民工程”等,推动了困难群众享有医疗服务保障。特别是严格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住院治疗相关报销标准,患者医疗成本大幅下降,“看病贵”问题得到大幅缓解。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普遍表示拥护和支持。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医疗水平

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把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放在十分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先后改造更新了两家县级医院,对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新建、改造或提档升级。按照“六室一房两间”的标准推进村卫生室建设,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大医疗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与各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机制,对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改观。同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全县99.3%的人口建立了电子化信息档案,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确保了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真正受益。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二是基本药物品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三是乡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亟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卫生人才需求矛盾突出;五是医疗经费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调查组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尽快解决实际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针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运行中县一级不能解决的问题,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一是基本药品目录要更切合基层实际,要适当拓宽既符合基本药物要求,又受基层群众喜爱的药品目录。二是在招标确定药品时,既要注重药品价格,还要考虑群众信任度。在同等条件下,择标要倾向于省内医药企业。三是加大对药品中标企业履约考核监督,严查中标企业在配送过程中以次充好、见利忘“约”等不良行为。四是加快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第7篇

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第8篇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307种基本药物比较接近于世界卫生组织模版的基本药物目录数量。同时,通过各个省市的集中招标采购和市场竞争,优选了一大批生产单位和配送商,有力保证了基本药物的充足生产和及时供应。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价格平均下降了25%~50%。医药企业的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制度和一致性监测制度的建立,使基本药物质量有了基本的保证。基本药物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面配备,目前,上海、重庆、云南、、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市、自治区)已将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村卫生室。

社区全科(家庭)医师的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以及基本药物全部列入各项医疗保险制度药品报销目录的范畴,确保了基本药物的广泛使用。基本药物制度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评价,表2罗列了综合改革的成就。全国已有30个省市增加了基本药物的种类,平均增加205种。在2012年动态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时,数量和品种应予以放宽。增补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应按病种和药品ATC分类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建立地方增补目录的遴选标准,以求规范统一。在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扩展时,需健全政府对零差率的补偿机制。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年以来,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改造完善。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形成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已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9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内容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提高民众总体健康水平。2011年扩大到11类41种服务。

从2009年开始,同时开展以下7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适时充实调整:(1)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型肝炎疫苗;(2)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3)农村适龄妇女乳腺癌检查:(4)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5)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6)无害化厕所建设;(7)农村妇女孕前和怀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从2009年的15元增加到2011年的25元。总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免费提供,使全体公民能够平等地获得基本的健康权利(见表3)。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2009-2011年是不断深化拓展公立医院改革的三年,主要进展评价情况见表4。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将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取消药品加成;重点放在大力推进300个左右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上。期间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其他方面改革,积累经验,例如如何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如何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包括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建设资金和绩效工资到位);如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县级公立医院自;如何增强核心能力建设,使当地90%的病人能在县内得到治疗,逐步做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的分级医疗、有序转诊;如何推进各项便民惠民措施,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等等。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在形成公立与私立建立伙伴关系方面(public-privatepartinership)有了较大进展,包括推进社会力量办医,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有规模、有特色的专科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满足外来流动人口临时性就医需要,形成补充的格局。2011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实施意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在已有的94581张医院床位中私营医疗机构约占1万张(10%)。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将达到总床位的20%以上。优先选择具有办医经验、社会信誉好的非公立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特需服务。上海、江苏、福建对国务院社会办医政策制定了实施细则,引导有资质人员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城乡区域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展望未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重大的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

第9篇

近日,当你打开国家发改委的网站,其中新开辟的“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专栏引人注目,截至10月18日已有949位网民纷纷对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医疗保障、医药监管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由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等部委,日前已就我国医改最终方向成立了高层次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此举表明,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以期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高度关注人民健康,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任务要求,进而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社会总体和谐。

医疗体制改革虽已推进了20年,但改革的总体效果却不令人满意。今年5月的《中国医疗卫生绿皮书》就直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导致目前存在着“有病不敢就医”、“医生变成商人”、“医院建筑气派”等诸多不合理现象。《绿皮书》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众多民众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医疗费用昂贵,群众普遍对到医院看病抱有恐惧心理,导致诸多小病生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仅覆盖了35%的国民。2005年,分别有20%的城镇居民和26%的农民曾因费用问题,在生病之时放弃去医院治疗。“群众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例过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年认为,世界各国都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疾病费用风险负担,而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很大程度加重了群众的医疗费用。

提起“看病难与看病贵”,也许每个人都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到知名的大医院要排一夜队也未必能挂上号,还往往受到“号贩子”的欺诈。一个头痛脑热小病,没有上百元,出不了医院的门,如果得了大病,花上几十万也不足为奇。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百姓普遍关心的大问题,虽然政府对医疗事业的财政支出逐年攀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没有享受社会医保。由于医疗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收入的上涨速度,治疗慢性病和住院费用成为中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经济负担。有专家建议,迅速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使老百姓分享医改的成果。

对于我国医改走什么样的道路,一直存在着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争论。卫生部新闻发言人10月10日表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卫生领域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医疗改革以政府主导,市场为辅将是一项合理的选择。市场虽然有积极作用,但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应该一方面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卫生事业,最终实现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不再贵。

第10篇

1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是要让老百姓享受真正的实惠,降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保证人民群众用到更加可靠、质量更有保障的药品,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吃药贵突出的社会问题。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促进和改善民生,体现社会公平,维护人民健康,推动卫生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用药需求,以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2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历程

《基本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编辑了第一版基本药物参考示范目录,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我国在1982年编辑了第一本基本药物目录,这个目录当时主要是西药。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目录每2年调整一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12月31日第4次调整后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目录,中成药1260个,化学药品、生物制品773个,总计为2033个。2009年4月,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由卫生部、发改委、工信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保部、商务部、食药局、中医药局等部门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议审核通过并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目录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和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基层部分中化学药品205个,中成药102个,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3 加强学习医改文件

全院人员认真学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先是组织全院人员学习,再是分科分支部学习,接着是分小组学习。使全院人员知道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目的及其重要性。把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信息编入《药学服务信息》,分别发到各个医院领导、门诊各个医师、各个职能科室及住院部各科,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印制成小册子分别发到各个临床医师,方便临床使用基本药物,以此达到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

4 发放技术指南

2009年12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印发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既是合理用药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2],我院把“技术指南”分别发到各个科室,便于医院各级医务人员学习,使临床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5 建立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机制

5.1 推行应用指南

由医务科、质控科、医保科等负责推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3],要求临床各科用药必须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强调临床各科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对于临床用药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者,必须说明理由,无正当理由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定追查责任。

5.2 开展处方点评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组建处方点评专家组,成立了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由处方点评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负责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每月门诊处方随机抽取100张,住院病历用药医嘱60份,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点评,将点评结果汇报医院领导及质控科,根据情况再将存在的问题通知科室及医师。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是处方点评重点项目之一,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也是体现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程度。

5.3 制定临床用药比例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率,使人们群众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得到真正实惠,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保障人们群众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维护人民健康。制订基本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数大于药品总数的30%。使用基本药物金额大于药品总金额的30%。定期抽查,纳入科室、医师考核指标。未达标者,全院通报。

5.4 完善药物监管体系

由医务科、质控科、院感科、药剂科以及临床各科科主任负责,我院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供应、药品质量控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评价体系。使国家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及时、可靠、满意的治疗。

6 取得的成效

随机三个月的抽查门诊、住院病历,经过处方点评专家组、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点评结果显示:9月门诊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43%,10月门诊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45.3%,11月门诊国家基本药物使用47.9%;9月国家基本药物占住院病历用药的57.6%,10月国家基本药物占住院病历用药的75.5%,11月国家基本药物占住院病历用药的76.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处方药品费与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较小,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吃药贵的矛盾。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在我院进展顺利。经过全院上下不断努力,严格执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方针政策,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稳步上升。该工作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规范了临床用药行为,增强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率显著增加,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进一步改进工作模式,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9号.2009.08.18

第11篇

问题与挑战

问题一,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健康需求增加,深化医改面临新挑战。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保障水平提高,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仍不合理,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差距,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

问题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对深化医改提出新要求。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阶段,而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法律建设滞后,影响医改的全面深入。较为注重增量发展,深层次改革不够。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够,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受到很多制度约束,如财税、编织、人事分配、价格等。医改的不同重点领域都需要继续深化等。

问题三,对“人”的重视不够,影响改革效果的实现。当前的改革尚未能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和认可程度不高。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当前医务人员从业环境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工作风险高、压力大,收入待遇与付出不相称,医患矛盾突出,医疗卫生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改的效果。

问题四,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医改方案确立了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与作用形式尚不完全清晰,使得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未必能得到合理发挥。同时,医改实践中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落实、高度行政化、公立医疗机构自由发展的现象。

政策建议

首先,以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统领医改。

一是加快法治建设,依法推进深化医改。只有将深化医改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保证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深化医改作为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相衔接,以加快法制建设为重点,依法推进深化医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法》的制定,积极依法推进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创新相结合。医改作为复杂的政策系统,应以整体联动的视角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考虑医药、医保、医疗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体制机制深层次改革,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激励相容。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加强政府的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实践。

三是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实现两个作用的协同以及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财政投入、行业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市场机制在提高服务效率上具有优势。

四是积极做好配套政策和环境建设,为深化医改提供支撑。更好发挥医保的调节作用;结合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与绩效;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医药卫生科技体制改革,为深化医改提供创新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深入实际宣讲医改政策,营造深化医改的良好氛围。

其次,围绕重点领域继续深化医改。

一是健全筹资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改革支付方式,巩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筹集机制,确保基本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区别对待医保基金,完善医保基金的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医药费用上涨速度;理顺医保管理体制,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医保制度互联互通。

二是加强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的药物政策建设。进一步明确制度目标,确保居民对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加强基本药物循证遴选和药物经济学评价;建立基本药物独立筹资机制;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激励和监管措施,促进基本药物使用。

三是继续完善并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基层签约服务;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稳定的筹资机制;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体现基层人员价值;改革人事制度,创新编制管理方式,落实用人自;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是继续优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从制度完善走向立法保障;合理增加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保证服务开展和落实;科学设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以质量和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有机整合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

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使群众得到更大实惠。联合推进公立医院各项改革,包括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动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深化编制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和成功标志;细化改革措施,切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第12篇

据新华社北京4月2g日电,国务院总理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会议指出,2009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增值税全面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最后一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加快完成“十一五”时期各项改革任务。

会议确定了2010年重点改革任务。

一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完善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国有资本要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推进电力,铁路、盐业管理体制和邮政主业改革。

三是深化水、电、燃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实施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

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修订出台《贷款通则》,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启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六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分配政策调节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八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