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论坛

传统文化论坛

时间:2023-06-04 10:4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论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论坛

第1篇

8月8日,广州乞巧文化论坛在广州市天河区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以“认知·传承·融合”为主题,来自马来西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的乞巧民俗专家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我国乞巧民俗专家共聚一堂,围绕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重大课题,展开了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据悉,为进一步扩大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影响力,加强乞巧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宣传岭南传统文化——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良好形象,广州乞巧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了此次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坛作为广州乞巧文化节的重头戏,将打造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文化盛宴和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次论坛以“认知·传承·融合”为主题,围绕广州乞巧文化的传承、广东非遗保护的本土经验以及国内外非遗保护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融合等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海内外专家学者、传承人代表等,总结乞巧文化传承经验,梳理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意义、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相融合等重大理论,结合天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区的目标,全面推进世界文化名城中心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天河当好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排头兵。

本届广州乞巧文化论坛邀请了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日本民俗专家、日本大阪枚方市七夕研究会会长鸟居贞义等4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20多名民间艺术大师或优秀传承人代表等与会,围绕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重大课题,展开了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内容涵盖了广州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现状特色、未来发展,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等众多课题。

参会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大师等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主办方于8月上午专门安排了论坛开幕式,以及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下午分为三个分论坛继续进行研讨。上午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的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稚田;日本民俗专家、日本大阪枚方市七夕研究会会长鸟居贞义;台南市国际文化交流协会顾问朱庆庆;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曾应枫等,在8日上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广州乞巧文化节自2005年恢复举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了。近年来,天河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号召,着力传承发扬乞巧文化,为岭南文化增添新亮点,把乞巧文化打造成广州世界文化名城的新名片。天河珠村乞巧文化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大观园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据了解,“天河乞巧习俗”已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吉街珠村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州乞巧文化节被评为“广东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

天河乞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广受肯定。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认为,广州乞巧文化节恢复举办以来,天河七夕乞巧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到2013年的今天,经过多年有组织、有计划的抢救、修复、维护,得到了健康传播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正日益发挥着强大而切实的文化影响力;历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我国非遗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展示了传统民俗节日遗产项目保护的文化自觉历程,突显了民众主体地位这一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广州通过政府扶植、民众参与、专家学者支招而举办的乞巧文化节,是在现代都市传承古典文明的成功案例,其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和推广。

第2篇

在台湾,多年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都是公众假日。而最近3年来大陆也将这3个节日变成公众假日,可见大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两岸人有共同的假日就会有共识,就会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两岸的传播交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经济搭台、文化做戏,大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文化保护很显著,文化的提倡与传播跟经济有密切关系。比如,以前的扬州类似现在的上海,所以才有“扬州八怪”,才有扬州文化,经济发展对于文化是一大帮助,不过也要配合得恰到好处。

我从1992年开始访问大陆,至今已18年。18年间,我在两地之间往返不下五六十次,所以现在不写“乡愁”了,现在创作的文章都是回乡诗。

用漫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我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了,我崇拜老子和庄子,所以画“诸子百家”,画“三国”,但我不敢画《红楼梦》――太博大精深了!很多人现在看我的漫画书,主要是看中国文化,因为我画的东西都是用漫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今年端午节,我带着族谱到福建泉州录端午节特别节目,希望借此找到泉州的宗亲。这是我第一次来泉州,我的祖籍地就是泉州。300年前,我们家祖先蔡乞,从泉州经唐山去了台湾,我现在是蔡家第7代。所以这次特意带着复印版的族谱前来录制节目,希望泉州有关方面能帮忙寻根,找到泉州的亲人。两岸人民从来都是一家人,我就是最好的代表。

二人转在台湾有群众基础

我2006年曾经到台湾进行了一次环岛访问,感觉到台湾的东北老乡非常亲切,当时我和著名书法家聂成文、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在那里进行了很多艺术交流。可以说在艺术领域是“此处不设防交流无障碍”,而本山和弟子的演出,可以说是二人转历史上第一次到台湾的正式演出。这种稀缺性也让东北老乡备感珍惜。我在台湾还见过一个辽宁昌图老乡,他到现在还乡音不改。一见面就问我奉天大鼓还有没有,二人转怎么样。这些人就是群众基础。

台湾的文学和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好,祖辈、父辈的教育,让台湾观众对我们的表达都不生疏。其实我们现在很多搞笑娱乐的模式都来自港台娱乐节目,而我们的二人转,更清新一些,离老百姓和观众更近一些,这也会对他们的观赏造成冲击。

二人转最重要的是和观众交流平等,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种演出方式肯定会成功。

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很有必要

今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对两岸文化、教育、新闻等方面交流合作提出了既具前瞻性又有紧迫性的建议。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利于两岸人民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也有利于两岸人民感情的融合和更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同文同种,但隔阂60余年后,在用语等方面已有一些差异,因此,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规范术语和专有名词及建设中华语文“云技术”数据库,有利于消弭两岸民众在交流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和障碍,也有利于两岸在交流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新闻媒体是两岸民众接受彼此信息、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其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和增强,推动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就是一个重要方向,媒体功能的更大发挥,有利于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和认知。

两岸文化交流应该制度化

第3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国家已经公布了放假安排。不少地方,一些居民由于路远或时间等原因,提前到墓园、墓地祭奠亲人,甚至已经出现节前扫墓高峰。许多市民选择用鲜花、绢花等新的方式,祭奠亲人,寄托哀思。而各地政府部门也在提醒市民,文明祭扫、注意防火等等,并且大力加强交通监管工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清明节相对比较“清冷”,一些年轻人不容易想起来,它作为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却一直被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毫无疑问,只要有条件,清明节应当去扫墓,表达一下对先人的怀念。但是,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知道,清明节的内涵是丰厚的,它绝不简单等于扫墓节。

首先应当了解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据传,清明节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民族固定风俗。从唐朝开始,祭拜扫墓的日子被定在寒食节。而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被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而设。介子推“不言禄”,“舍身赴义”,成为中国传统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多数都知道屈原,可有几个知道介子推,能背出几句关于清明节的诗文呢?

传统清明节的习俗,不仅仅只有祭扫,而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寒食节的“禁火”,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这一时节的都市繁荣景象。今天,我们当然不必沿袭所有的旧风俗,比如寒食“禁火”之类,但许多风俗是可以考虑恢复的。今年开封就搞了“清明文化节”,事实上,清明前后,春回大地,还适合插柳、植树,绿化环境、修复生态。

当然,一些娱乐体育方面的风俗,不一定非在清明时节进行。但即便清明主要只是缅怀追思,我们也不要让这个节日狭隘化。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提出“两岸共同继承弘扬清明文化”。他认为,清明节是全球华人共同分享的记忆,清明文化蕴含着对故园桑梓的认同,对祖先、前贤的感恩怀念。诚哉斯言!清明文化完全可以作为重要纽带,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这几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传递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春节、端午、中秋,都恢复了很多传统习俗,也恢复了很多民族“记忆”。对清明文化的关注不够,客观地讲,有这一节日本身特殊性的因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清明节的内涵并不单薄,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加“高端”。作为非物质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努力让它的内涵和形式重新丰富起来。端午节不能只剩下粽子,清明节也不能只是挤车扫墓。

第4篇

[关键词]春节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然而,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潜意识中,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也有人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参考文献】

第5篇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最常接触的就是体育锻炼,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和谐的体

>> 浅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地理教育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哲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人文表达的内容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人文表达的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的嵌入研究 基于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浅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浅谈大学生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衔接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音乐教育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作用的研究 体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浅谈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探究 文化史教学与人文素养的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雪临,马晶,龚德胜. 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素养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 体育与科学,2012,(9):27-29.

[3] 孙克诚. 论高校人文素养建设的实质[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7-78.

[4] 李学武,彭艳飞. 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42-46.

[5] 胡树祥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 青年研究,2011,(4):46-49.

[6] 施霏霏,潘绍伟. 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应注意的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4-86.

[7] 陈炜. 高校体育呼唤人文素养的回归[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2,(8):91―92.

[8] 文闻. 体育文化及其价值[J]. 中华文化论坛,2012,(4):92-96.

[9] 光明日报.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5):51-54.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呈现

1.新媒体及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人认识与接收,新媒体艺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扩展了人类的审美体验,改变着艺术作品形式。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开始借新媒体的发展,走上互相融合的道路。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量的作品涌现出来,这些作品为现代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扩展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传统文化作品很大一部分仍局限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口传故事、自制年画等。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新媒时代”,构成了当今媒体艺术的新亮点。动画、电影、微信、游戏……不知由于新媒体成了各类信息汇聚的海洋,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资讯,还包括各种社会思潮的激情碰撞,和不同阶层群体各类诉求的自由表达等。与此同时,人们只需拥有一个终端平台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便可轻易实现对这些海量信息的共享。如何将新媒体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网络性、非线性、虚拟性等艺术特征,在传统文化作品中呈现出来,从而带动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发展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流行的微新、SNS 等社交网络中的不断分享与转发的功能实现作品的快速传播,这种互动体验性是新媒体的重要一点。现在随着3G 手机越来越多的出现,出现了用手机拍摄的作品。

新媒体艺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中国新媒体艺术不同于西方是在纯科技背景下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跟这些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用最直接的观察方式来关注他们周围的普通人,用新媒体作品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给这些普通人带来的变化。而中国新媒体艺术一路走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理论家、艺术家和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相互不联系,没有形成多学科、复合型的研究。

2.国内外研究分析

在美国,新媒体课被作为培养公民的重要手段而引入教学。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可以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在日本,上世纪末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兴起了利用电影进行教育的新方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国、加拿大、瑞典、奥地利等国家的学校,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欣赏科教片和动画片。

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较少把新媒体作品作为重要载体服务于传统文化普及,同时较少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进行有机结合。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和思考。从新媒体研究的方向上看,主要有从艺术的数字化角度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两方面进行研究,如:陈念群的《新媒体创意艺术》、陈小清的《媒体艺术与设计》、汪代明的《新媒体与艺术发展》等。对于新媒体艺术特征的研究,如郑刚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邱晓岩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等。

西方的新媒体艺术兴起较中国早了半个世纪之多。上世纪70 年代,西方许多电视台开始尝试接纳具有实验性的录像艺术作品,探索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如:录像艺术家彼得・ 坎波斯在1973 年创作的《三个转变》中运用分色影像合成等手法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复合效果,如用手把五官抹去、穿透身体的手。

国外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格劳(Grau0.)著,陈玲译的《虚拟艺术》;(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几乎可以说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了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者公认的经典之作。

从现有的资料看,学术界涉及新媒体艺术的专著和论文,新媒体、传统文化是分开来进行研究的。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创作方法等重要问题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做详细的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应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

中国长期把媒体作品创作当成特殊的精神产品,不少作品的内容也往往是简单地去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造成了教育代替了娱乐、刻板代替了幻想。这是国产艺术作品得不到观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而外国的艺术作品往往不去刻意强调意识形态,而是将有关民族、国家、时代、社会等意识形态的主题内容,尽可能地柔和在作品中。而作品所表现的是全球观众均可接受的挚爱真情伦理美德,也就是说,拆除了东西文化的隔阂,沟通了全人类的情感。

现有的新媒体研究大部分是从传播学、叙事学、文化学的角度去考察新媒体的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较少将传统文化放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研究。把传统民俗文化放置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中,区别了以往的研究角度。而且是从“新媒体时代”的角度下去探讨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和呈现形式。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工作室、动漫公司联合探索性创作具有新媒体作品,传统民俗文化不单纯的是说教,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电影,甚是可以是人们可以参与其中的游戏。

1)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优势从计算机应用、网络媒体、移动通信、虚拟现实4方面,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

2)探索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表现体系

新媒体应用只是传播的载体,而不是目标。通过实地采风获得直接信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民俗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其次通过对民俗文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其应用实质。建立起一个现代新媒体艺术特有的美学体系,引导和规正大众的审美品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应用价值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艺术呈现出新的特征,我们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实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应该把视角放到“新媒体”领域中去,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和技术艺术的范围内。新媒体是与新的传播时代相对应产生新观念、新范畴以及新的艺术表现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新媒体”特征下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特征,为有效的创作“新媒体时代”艺术作品提供帮助。

现在有不少地方民俗文化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传人。对民俗文化的广泛普及,就能培养某些孩子对某些民俗事项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的传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奠定较为广阔的人才基础。这正是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所不可或缺的。

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新媒体作品呈现通道的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思路,真正为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浅析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艺术品鉴.2016(04)

第7篇

3月26日,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河南省首届传统文化论坛在郑州隆重举行。在海内外报名12081人中,经过筛选,只有1200多名听众参加。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总裁李慕松有幸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在开幕式上与众人齐声诵读《弟子规》,并作了《中华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听众热烈回应。

5月19日下午,应南京三江学院高职院和中德职业教育学院的邀请,李慕松为学院师生做了一场德育教育报告会。首先,李总通过引用《弟子规》语句“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回忆自己成长经历―――讲述了出身贫寒,家境贫困不丢人的道理,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刻苦磨炼。接着,李总回顾了公司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及作为外企员工在特定历史发展中所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让同学们对当代企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诠释了大学生应该如何成长为企业所需人才。

在另外一次公司举行的为受灾同胞捐赠仪式上,李慕松总裁再次引用《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贤语,代表菲尼克斯中国公司全体员工表达了对灾区同胞的同情之心和慰问之情。

……

李慕松,可谓与《弟子规》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在企业管理上,菲尼克斯中国公司这个落户于南京的合资企业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全力导入《弟子规》,推行“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置身于南京江宁开发区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厂房内,你能看到墙上随处挂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书法作品。公司大厅的液晶欢迎屏幕里显示的是《弟子规》的经句,到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据了解,公司在新员工入厂初期,发给他们《弟子规》等书籍,并有专门的培训老师讲课、辅导,公司还分批组织员工到安徽省“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结合文明礼仪、奉献爱心等实际内容进行《弟子规》的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员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领导亲民拴人心

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是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两者融合在一起,却是相安无事,相得益彰,从而培养了一支100%的本土员工和100%的本土管理团队。这不仅开了跨国公司管理模式本土化的先河,也为南京乃至全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借鉴。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中能够如此得到弘扬,又深得民心呢?李慕松认为,“《弟子规》是我们祖宗5000年留下的价值观。在西方那里,也有他们的价值观。这一点我觉得并不相悖。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和谐的家庭和身心和谐的个人,《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强调学文化与学做人的统一,强调做到个人的心智和家庭和睦,它是顺着人性,或者是顺着事物的本来的规律,来引导人的,它能够使人欢心喜悦地来接受它的指导,所以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力。从做人做事两方面看,《弟子规》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指导,在企业里头也是指导。我们公司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大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理论上该怎么指导自己,该怎么做人做事情,跟以前大不相同。”

作为企业老总,李慕松本人就以身作则,不断从《弟子规》中吸取营养。《弟子规》中说,“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意思是说,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李慕松悟道,从字面上看,这论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里的主仆关系,但实际上它更广义的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人文关系。领导者,他处于一种领导的地位,就要求他必须有仁慈之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者,就可以对属下呼来唤去,甚至不把他当人看。这样做就错了。

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李慕松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员工,而现在好多企业都在讲,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跳槽向钱看等等。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对员工的社会责任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外商投资企业,所以很多人有一些误解,认为社会责任仅仅是捐款捐物。我觉得外商投资企业的第一条首先应该保护自己的员工,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员工都不能保护,奢谈什么社会责任的话,一定是别有用心、另有图谋的。我们是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我们不但关心员工的福利和员工的收入,我们更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员工的道德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金融海啸”对企业的影响异常现实。2008年12月底,德国总部董事会突然发来指令:停止一切扩张计划,将原本用于投资的全部利润汇回德国。同时公司还接到总部通知,总部已经裁员,有一批人合同到期,要求他们不续约,实际上等于裁员。有一批管理人,先是25%,后来说95%,要缩短工作时间、减薪。很明显,德国总部已经受到了危机的冲击,全球业务都在收缩。

是继续进行大胆投资,还是全面“收缩战线”?菲尼克斯公司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经过慎重考虑,李慕松最后决定,通过E-mail向德国董事会说明中国公司的意图。最终让德国总部收回了成命。

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南京菲尼克斯电气公司出台了“四不”的“寒冬战略”,一是不做经济性裁员;二是不做经济性减薪,不将困难转移到员工和他们的家庭头上;三是不改变在中国的战略投资;四是不改变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承诺。他们不但是菲尼克斯电气全球唯一的不裁员、不减薪,而且也是江苏南京地区为数不多的这样做的一个外商投资企业。经济危机使很多企业不胜其寒,有的收缩,有的甚至倒闭,但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却打破了经济危机下效益必然下滑的铁律,以两位数的优势一举超过20多年来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公司,正式跃居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全球56个公司的排行榜首。

对员工有仁爱之心,留住了人心。不仅仅影响了员工,而且影响了他们的家属。公司一个部门的经理,十年前是从一个超大型的国企过来的,到公司十年期间,他不断受到猎头公司的邀请,而且价码一次比一次高,职位一次比一次高。有一次他动心了,打算跳槽,回去跟太太商量。太太跟他说,我就到过你们公司一次,我听过你们的李总介绍过你们公司的发展,汇报过你们的贡献,我当时的感觉是家的感觉,信任、宽和,是你能够发展的地方。你们公司在南京,别人想去还去不了,你怎么还想走。在家人的劝说下,这位经理取消了跳槽念头。公司发展的时候,也有员工因为家庭和各方面原因离职,到了比公司大得多的欧美的企业,但是这些员工去了以后一直和公司保持联系,一位曾是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发给李慕松的电子邮件说,感谢您和公司给我学习做人的机会,尽管我离开了菲尼克斯电气,但是中华文化和菲尼克斯核心文化的价值观将陪伴我的一生。

职工感恩有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给企业打开了一个通向未来的新的智慧之门。通过《弟子规》学习,员工们在循序渐进中,充分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国家社会的培育之恩,领导、老师的教育之情;感悟到了社会、公司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真情,明白了助人、爱人是做人的本分。员工们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学会了听取不同的意见。在家孝顺老人,在外感恩社会,做人谦虚,做工奉献,守信,和谐,如今已成了菲尼克斯每个职工的座右铭和为人处事的准则。

第8篇

杨兆华:富安娜在历史里面创造了很多的第一次,1995年第一家品牌专卖店,第一家品牌直营店,第一个做艺术家纺,也是第一个做SAP,很多都书写了历史,交出了非常好的业绩。去年有人问过,富安娜为什么增长这么快?账是怎么做的?我说因为富安娜的管理好才能利润的增长超过销售额的增长。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富安娜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实现了双增长,也引起了行业极大地关注,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信心。

我们的调查发现,一味的大红大紫实际上重复利用率很低,也是一种浪费。从循环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理想的。我觉得富安娜现在做了这么一个尝试,我们期待它是一场革命。今天看到富安娜的东西,我觉得有突破,这是从产品的角度。我期待产业充分肯定。因为最后谁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市场说了算。

希望富安娜能够通过今天这个活动作为切入点,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家纺文化,从家纺文化去考虑。我们看到了婚庆的变迁,就可以从五千年的文化里面学习、传承,我们才有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源泉。第二,我期盼富安娜通过今次的活动能够引领家纺行业在细分市场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因为很多市场细分是市场行为,靠行政是不能办到的,我们非常期盼行业的领头企业带这个头,能够进行市场细分,达到产品特色,实现品牌忠诚度。如果品牌没有忠诚度,今后很容易落到行业的恶性竞争,因为你的客户群是不固定的,要维持增长,维持消费只有靠价格竞争。只有维持了品牌忠诚度,你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相信富安娜有这么好的基础之下,在林国芳董事长的带领下会办得越来越好。

李当歧:刚才富安娜会上已经非常清晰从历史的踪迹做了一个总结,我觉得富安娜不光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文化研究机构,对于中国传统婚庆文化做了深入的研究。

各朝代不一样,像汉唐,我们平时知道的凤冠霞飞,这里有凤冠没有霞飞,这些东西一直延续到前夕,甚至于60年代初的时候,因为我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婚礼上我还见过凤冠与霞飞在婚礼中。红色有很多象征意义,我们知道红色象征着烈火,红色从色彩的角度看是一个特别能够令人兴奋的颜色,我们之所以感到喜庆,红色跟人类当时认识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是有关系的,因为红颜色来自于血,而不是火。我们知道五星红旗是革命鲜血染成的,所以红色是辟邪、去除妖魔鬼怪的,过年用红色辟邪,于是红色在婚庆的角度也是这样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这个文化可以说根深蒂固。当然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富安娜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颠覆性的发展,并不是老老实实把中国龙的文化,中国传统的红颜色,按照古典式的文化原封未动的搬过来,而是非常、非常时尚,这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这样做。传统不是凝固的,我们的传统一直都在变化,未来的发展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更重要的还要发扬传统,特别是创新新的文化,为未来留下一些文化元素。我们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

到富安娜来受益匪浅,参观了富安娜产品,我非常感慨,我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我觉得林董带领富安娜这个品牌,确实为中国的纺织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富安娜抓住了婚庆文化这个主题来深化设计,在现代市场上是非常高明的。而且对婚庆文化的研究,一头拉着时尚,一头拉着风俗,一头拉着传统文化,我这样才理解了为什么杜钰洲会长给富安娜题词“艺术家纺”的含义。

李松:我觉得有些东西是超越时空的,比如说家庭,结婚意味着家庭,也意味着家庭背后的家族,也意味着社会。即使是现代社会和过去的历史,本质意义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形式上看文化符号上发生了非常剧烈的变化。决定这些变化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的。如果说企业决定权在市场,市场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谁决定了消费者?决定消费者是文化。中国红非常重要,包括辟邪,我们有名词,或者俗称红红火火,过年红红火火、结婚红红火火,因此中国人在传统上就颜色而言,大致分为红事和白事,这是中国人颜色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是由文化沉淀的。就中国现代以来的西方文化的接受,出现了很多白色的婚礼,但没有人能够接受一点红色都没有,一定会有红色,哪怕贴一幅红对联,囍字一定是贴红色的,不会是白色的。所以与文化的契合肯定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追求,企业的产品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能够同步的。从婚礼的角度来看,在广大的民族地区还看到很多传统的婚礼,中国还有非常传统的,非常坚守文化传统的区域,一般都是欠发达地区还追求传统。

我希望整个社会能关注传统文化。婚姻就意味着责任,两个人的责任和两个家族的责任,和整个社会的责任。以人为媒介,这时候才有很多形式,所有婚礼用品都跟这些有关。几乎所有的婚姻用品,没有哪一种没有文化指向,没有故事的。我觉得富安娜做了很好的尝试和坚守,无论从审美和文化意义上。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多的文化思考在富裕起来的区域,在城市化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要素的使用会越来越多。这方面富安娜是在培育一种有益的文化导向,我觉得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文化上价值体系是否还能够认知我们自己传统的价值?我觉得床上用品从某个角度不能简单的看成一个用品。当然,过去的婚礼我个人体会,有很多不是作为日常用品,是作为纪念的,传很多代的。在现代社会里面不能都压箱子里面,婚礼有大量的传承,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有一些嫁妆传好几代的。所以这方面要有新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还有过去婚礼给人文因素留了大量的空间,比如说很多都是女孩子自己做的、父母做的更有纪念意义。总之,婚姻在人类社会上最具有人文关怀的东西,工业虽然很发达但依然有空间,要加强这种联系和创新。

王剑冰:我今天翻杂志,翻出来林总在杂志上写的前言,企业家应该是艺术家。这句话非常认同,一个企业家能把一个产品当做艺术作品来对待,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在作品的描写当中,婚庆产品或者床上产品,床上的描写是我文艺作品当中最不可或缺的。从古代描写床上用品,首推李煜,李煜的诗大家都知道,表现了当时李后主被俘以后忧郁的心情。国家没有了,山河没有了,睡不着觉,被子里面的寒冷,床上用品首先展示出来,后来我们还能看到在红楼梦里面对金陵十二钗的描写,其中对宝钗的展示,构成了宝钗这个人的性格,与贾宝玉截然不同的,所以屋子里的拍摄、床上用品不一样。到了《西厢记》,张生对莺莺有一个心里话说得非常直白,但非常有艺术性:“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鸾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如果有一个多情的小姐,再加上富安娜任何一个用品盖在身上,就真的不舍得起来了。

后来进入到明清时代,文学作品基本上写剧本,写剧本在舞台上展现,就出现了驸马和皇帝女儿结婚了,隆重的结婚仪式,红红绿绿,披红挂紫,甚至出现了金色,这种在舞台上展现以后就成为了大部分民间的婚庆礼仪样式,出现了清代文学作品当中的《乔家大院》,乔致庸结婚的时候什么样的帐子,什么样的被子,什么样的褥子,什么样的枕头,非常奢华。这些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文学作品离不开这种东西,显示着人们的性格、人们的命运,人们生活的时代,生活背景都展现出来了。

所以我说文学和艺术对生活用品的需求、重视、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果富安娜这个品牌继续做下去,长期从事下去,今后的文学作品当中必然也会出现富安娜的产品。“富安娜”这三个字很重要,因为是富贵,富多种层次,不光是富贵,富代表生养、代表爱情、代表生活多姿多彩,这是一种富。还有安,平安、家庭平安、生活平安,最主要的是你我的平安、爱情的平安,这个字很好。

林国芳:无论从色彩的感情和素材的感情,都需要细致的研究。刚才杨会长也讲到,一年有1000万对的夫妻结婚,那1000万对结婚,平均3000元就是300亿,这个数字很大。我两年前要改变原来的婚庆用品,但是我没有成功,因为我们的设计印染技术达不到。作为我来创新和改变婚庆现在的格局和现状,我们现场展示的婚庆产品营销都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我们成功了。80后现在所追求的时尚感不一样了,今后80后、90后他们需要什么?这就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所以我们在婚庆产品设计中,必须要做到各个家的父母满意,要推出一个系列的。婚庆有各个标准,比如说我们做的请柬、对联,这些都包括在里面,我们要尝试这些东西。我相信,我对美的执着、对美的追求,能够欣赏这些更美好的东西。

第9篇

此次,由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台湾财团法人实践家政教育文化基金会主办的《许文融台湾风物图卷暨近作展》,作为上海市2011年纪念100周年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于4月23日开始隆重亮相于上海美术馆,5月3日结束。在当天的开幕仪式上,中国原副主席、台湾知名人士林澄枝专程前来,并称“台湾的风俗民情,你想看到的都能(在这幅画中)看得到”。

320米台湾风物图展出

此次的作品展,把许文融的作品分成三个方面展出,分别是台湾风物图、气韵系列以及雕塑作品。

就像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达人所说的:“320米的画,这个长度让人相当惊讶。”前来观赏的观众都对这幅长达320米,高达1.8米的水墨长卷流露出既惊讶又佩服的神色。说起为什么画这么长的画作,许文融谦虚地说只是一个偶然的想法,“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上面写了世界最长最大作品当时是一张油画,116米,后来有了个主意想画200米,设定画台湾,但一直画画完就有了300多米”。

那是1992年,时年29岁的许文融为作此画作,四次历游全岛,历时四年将台湾的山水风物尽现毫端,图画从“北台湾平溪十分瀑布”人手,以行走的模式,途经“台北市黎明的曙光”、“桃园县大溪慈湖”、“南投县日月潭”、“彰化县八卦山大佛”、“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迎妈祖”、“嘉义县布袋的盐田”……最后以“人海”结束,既有宏观上的恢弘气势,又有微观上的神韵生动,四时之景、人物风俗毕现。许文融先生从《清明上河图》中汲取营养,又发挥特长以中西融合的激发创新,从自然景观,人文建设,民俗风貌三个方面画作,使这幅超长宣纸巨幅作图卷创造了吉尼斯之最,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水墨中国画。

难怪著名的书画大师、书画鉴赏家陈佩秋先生在看了许文融先生的画作后不吝赞誉褒奖之词,她说:“现代山水画能画倒如此水平的,我见到过的也就是你许文融了。”

2007年荣誉主席连战把此画的缩制精品作为礼物赠与了总书记。此次画展则也具有重大意义,是纪念一百周年之际,也是沪台文化交流的一场重要活动。

水墨大师演绎中西合璧

许文融说:“此次的展出是一、二十次展出中从来没有的,这是最完整的一次。”除了320米长的台湾风物图外,此次的展出还包括近作气韵系列和雕塑作品。

其中的《上海黄金城》,是许文融去年游历世博会后特地为上海潜心创作的六米大水墨精品。他说:“我曾到过巴黎、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但我还是发现上海最美,而在上海我曾去过周庄、豫园等,但最后发现最能代表上海的还是繁华的都市。”该图以其特有的泼金山水技法,讴歌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风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一一毕现,浦东浦西融为一体,这是送给上海人民的至尊厚礼。

近年的许文融教授一直进行着中国水墨画气韵系列的研究。气韵系列亦是许文融中西艺术结合的试验。那一幅幅看似抽象,实为气韵灵动色彩丰富的画作是许先生的内心独白。他说:“中国的文化是崇尚抽象的,中国的宗教、哲学一直强调用心去感知世界,因此中国最有资格引领世界抽象艺术的新潮流。中国画主张‘墨分五色’,在黑白世界中创造出其他色彩难以企及的效果正是水墨画广阔无比的创造前景。”

许文融先生有几件非常独到的艺术品是他从油画走向创新的水墨画,从平面到立体,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西融合的代表作:青铜和不锈钢雕塑。汉字书法的造型,不锈钢的材质,用以表现佛教经典《心经》和汉学古文《千字文》的内容,再配以现代高楼和青年人的形象元素,可谓传统和时尚风云际会,中西文化包容融合,形式与内容刚柔相济,体现了许文融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和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美学追求,令观者得到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许文融简介

台湾著名书画艺术家。1963年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县大城乡。作品大多表现台湾风土,具地方色彩。现任教台湾艺术大学教授,为台湾省美展永久免审查画家、中部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第10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益性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民族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之间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建设软实力,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娱乐群众的功能,是文化部门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并结合国情和具体实际夯实文化建设基础项目,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促进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和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文化引入中国,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对国内固有的文化格局和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进而互相碰撞、影响和融合。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出现冲突,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逐渐被唤起,外来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多种文化并存且互相接纳和吸收,能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文化不同带来思维方式、话语文化以及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冲突不可避免。加强文化视野下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所以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和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形成新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有序的运行和管理体系,才能促进文化项目科学稳步推进。群众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文化视野下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巩固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联系群众实际,形成丰富多彩的接地气的文化项目,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密不可分,互相影响,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将进一步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更多创新项目兴起,进而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和谐统一推进的良好局面。所以应当大力加强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再上新水平。

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群众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项目,当前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关注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所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不深入,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多。由于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是影响政绩的重要方面,所以各地政府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和建设方面较多,忽视了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认为可有可无;有些文化部门缺乏自主动作和创新意识,上级要求怎么干就怎么执行,没有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统一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关注群众文化方面的需求较少,导致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走走停停,没有得到深入推进。

2.群众文化宣传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多元化文化格局下,公众观念发生转变,群众文享,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加强群众文化事业基础硬件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多种社会参与方式,加强文化事业共建,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和参与群众文化事业共建的格局。要充分结合地区实际和群众需求,挖掘民族特色,打造更多基础文化活动项目,兴建文化场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当地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为地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群众文化事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文化建设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和巩固文化建设成果。群众文化理论建设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事业的具体开展。

3.加强文化创新,建立高层次、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保障,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群众文化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专业学习、专题讲座、文化论坛、学习交流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提高文化建设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加强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注重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为保证群众文化事业深入推进、为促进群众文化政策和内容深入传播与共享、为各类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文化视野下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促进社会更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加大群众文化建设力度推动群众文化大繁荣[J].大众文艺,2013(01).

[2]蔡伟璇.新时期繁荣群众文化的举措初探[J].群文天地,2012(12).

[3]许艺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4]陈鑫.回归本体是群众文化创新的根本[J].群文天地,2011(04).

[5]符鸿雁.群众文化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5).

第1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创新;中医药发展战略;文化多样性;自主转型;整体转型;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1-010-04

4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全球化新动向

社会形态的演化存在推动和引领两种力量的作用,评价各种力量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一定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全球化可能是最主要和重要的时代特征。不过,正是因为我们处于这个时代,感受这个时代,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也难以超越这个时代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不能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况且就历史的观点来看,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件的评价也存在“盖棺定论”和“盖棺不能定论”的争论,从而显示出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因此,要评价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可能需要“同情的理解”作为基础。有没有这种“同情”,不仅关乎人文素养的问题,而且也关乎作为一个“情报”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问题。我们能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情报,实际上取决于基于通观水平的认识能力。可惜的是,专业情报工作者限于专业分工,往往不能自觉地完成既在专业之内也在专业之外的情报分析工作,从而造成情报资源的合乎程序的浪费和流失。

在把握具体的信息资源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只注意正前提所带来的结果,以为这样的推论是肯定的。可是在这一逻辑之外,仍然存在大量的事实及其可能的推论,因此张绪通先生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非常强调反前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正反合一,才能真正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结论。事实上,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反对全球化的力量已经生成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4.1另一个世界与社会

作为这种社会力量的集中表现,世界社会论坛(WorldSocialForum)在举行之初就与代表全球化力量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2000年6月,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决定在世界经济论坛举行的同时召开世界社会论坛。成立之初,世界社会论坛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它反对经济全球化,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过分做法导致的灾难、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2003年1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社会论坛年会认为,世界社会论坛不应成为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的会议,而应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论坛。如今,世界社会论坛更关注推动全球的社会发展,它与世界经济论坛最大的区别是更加开放,与会者无论持何观点、来自何阶层,都可自由参与讨论。

世界社会论坛涉及的主题广泛,其中主要包括: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护弱势阶层权益、新的社经发展模式,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债务、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和企业私有化等当今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首届世界社会论坛年会于2001年1月在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开幕。在第二届会议上,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第七届世界社会论坛年会于2007年1月20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本届年会的议题主要涉及艾滋病、种族歧视、自由贸易、妇女儿童权益、减债和消除贫困等各种社会问题。由于社会不平等的广泛存在,世界社会论坛在更基础的层次上并以一种看似非主流的方式对建构未来社会作出独立的贡献,从而“使另一个世界成为可能”。在第七届年会之后,新华社记者叶书宏在《南北两大论坛的微妙变化》这篇随笔中认为:近年来,这“两嘲对台戏”却出现了趋同的迹象,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它们由对抗转向对话的可能。

4.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成本

与世界社会论坛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相比,当今世界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则发端于一些发达国家。2003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建议,就文化多样性制定一项国际公约,通过法律的形式承认文化的特殊性,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和语言单一化的威胁。“文化多样性”的提法源于法国在与美国进行数年世贸谈判时所坚持的“文化例外”原则。与美国认为文化产品同其它产品一样,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的看法不同,法国则认为不能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任其自由流通,因此“文化例外”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反对文化产品的自由贸易。据资料介绍,法国将“文化例外”的提法改为“文化多样性”,这一修正既考虑到文化产品有商业性的一面,更考虑到其价值观的一面。“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涵盖的内容更多,也更容易被接受。为了宣传这一思想,希拉克总统在多次讲话中重申关于“文化多样性”的主张。在他的建议下,法国从2000年起每年在巴黎凡尔赛宫举办文化多样性论坛,邀请各国政界和文化界人士参加。希拉克甚至雄心勃勃地要把凡尔赛的文化论坛办成世界文化的“达沃斯”。实际上,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法国的主张之后,由于其成员比世贸组织多40多个,范围也更广泛,所以在2001年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经过法国的积极努力下,大会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4年之后,2005年10月20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与会成员国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在154个参与投票表决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48票赞成,4票弃权,只有美国和以色列反对。不少国家认为,《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取得压倒性通过的政治意义和它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也表现在对美国“文化霸权”的遏制方面。

专家认为,法国将“文化多样性”作为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其“世界多极化”的政治主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行动上都相辅相成,是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在当今美国“一超独霸”的时代,法国只有保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才能维护其民族利益。同样,中国与法国一道坚持维护文化多样性,认为尊重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尊重文明与文化的特性,还包括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应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能刻意排斥,强求一律。”相比之下,中国赋予文化多样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意义,使之与“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选择条件下的全球化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这份经典文献中,“文化成本”的概念使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增加了理论色彩:

大家都清楚,如果不慎重考虑“人的因素”,很多项目都可能会失败。传统方法向新方法过渡、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成本”不可小视。这类成本一般超出经济成本或社会机会成本的范畴,它们属于非物质形态、不可触摸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文化成本。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要重新设计项目发展计划,通过把文化分析引入社会成本-收益分析,扩大研究问题的框架。这样做可能会从根本上改造成本(cost)这一概念。

对文化成本的认识不是仅仅看到文化传统的负面作用,而是看到通过文化多样性原则的坚持,它可以拓宽创造性的概念。要在一个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所有的思想和表达形式都应得到鼓励,无论它们是从传统还是现代资源中发展出来的,无论是多数人的创造还是少数人的发明。要通过教育和其它社会行动,促进多种思想和表达形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了所有人(包括少数人群体和移民)的幸福,政府特别要促进艺术创造性与其它领域(包括教育、城市发展规划、工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对“软”环境的转化作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英国一个智库提出了“创造性城市”的概念,意指在21世纪,城市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信息与知识的创造作用,而不是依赖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使我们有能力应付挑战,从依赖物质条件转向注重“软”环境,通过这种转化,我们才有能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当前,创意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兴起,这种趋势应当说是文化多样性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实际表现。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又提出了一项《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供大会讨论通过。这项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西方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在西方,如今的文化已变得至高无上。文化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而且这种文化冲动力已获得合法地位。应当说,这种合法地位的获得就是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世界。

4.3整体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拥有经济一体化特征的全球化在社会和文化的力量面前出现了脱离线性发展轨道的转型。这种转型表现在许多方面,而在最基本的层面却表现为对人自身认识的转型。关于这一点,经济学家已经感受到了“春江水暖”:

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分析津津乐道。这一概念已经从纯商业领域延伸到投票和政治行为,甚至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毋庸讳言,这种“植入性”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最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发生了转向,由经济学领域开始,专家学者们开始转向对利他主义行为、信用、合作、忠诚、团结甚至友情和爱情的分析。上述这些因素都属于广义的文化领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就必须对项目和计划进行调整。

这种转向使人们回忆起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关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论,有助于肯定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原来许多传统的价值观也正在被重新重视,从而使原来期望中的文化的全球化成为一种幻象,而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回归传统与身份认同成为时代潮流,人们需要一种生活意义的精神支撑。

这种基于经济发展的转向使人们在继续研究经济问题时不得不考虑自然环境、文化、信仰等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在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规范。就基本信仰来说,它既是一种文化的内核,也是一种终极意义的生活法则,而对它的忽视也是过去许多失败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当人们在反思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发现所谓“增长的极限”其实只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极限,正如人们看到的对抗疗法所暴露出的对许多疾病无能为力一样,传统医学并不是同样的束手无策。因此,发展及其意义就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人们不仅“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一些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信仰。”令人值得关注的是,实际上这种创新来源于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领会,以便为未来社会找到不同于“经济时代”的思想基础。而作为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观”被放在了最优先的地位:

首先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为未来的世界构建一个新的理论的、实践的、历史性的和哲学性的框架。其中的关键则是强调“整体”的优先权而不是“整体中一部分”的优先权,强调“手段同时也包括结果”。如果想要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在经济学和所有其它社会活动之间创建一种平衡的、和谐的和平等的关系,那么这种强调就具有强制意义。在优先权被赋予某项活动或者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令其它活动或者整体处于次要位置的情况下,总是会出现问题,因为这不可避免地会给世界体系和人们的生活带来过度消耗、不平衡和资源不足等问题。

事实上,这种转向是在一种把优先权赋予部分的失望情绪下作出的。总的来说,虽然经济时代在过去的岁月里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为全球的发展和人类事务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在理论的深处却没有能力把人类带入人类历史上下一个伟大的新纪元。因此,时代的转向其实就是方法的转向,其中包括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套不同的原理、规则、政策和优先顺序,以及不同的世界观、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型”。当然,这个被称为“文化时代”的新纪元尚未到来,但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文化时代正缓慢却毋庸置疑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而在所有迹象中,“与文化时代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今天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

这种整体化的转变表现在诸多领域。在教育领域,“整体教育”被提上日程,整体比专科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更必要;对“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表明,发展既是经济、商业、技术和金融的,也是社会、政治、环境、艺术、科学、娱乐和精神的;在科学领域,科学家正在改变他们看待宇宙、世界、人类以及人类进化的方法,体现出“一个整体”和“一个动态整体”的特点。这些改变能够给人类带来,或者说“创造一个更加有序、更加全面和更具人性化的发展途径,以及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而与人性化相联系的整体化转变,医学领域却被认为比上述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突出。

经过几个世纪对人体各个部位的集中研究之后,在今天的医学界,人们越来越注意从整体上来研究人体。

很多原因都在支持医学领域的整体化转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变化被看作人类文化学家认识的延伸,而其贡献就是发现了文化的整体性。为此,保罗•谢弗说:

使今天世界上正在进行的整体化转变与宣告文化时代即将到来的黎明之间关系尤为密切的是这样的事实:自从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BurnettTylor)以来,文化学者们就一直非常关注整体论;作为世界首批人类学家之一,泰勒终结了把文化限定于部分的这种历史悠久的做法,开始把文化的视野转向整体。这一行动发生在1871年,当时,泰勒正式把文化定义为“复杂的整体,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能力和习性。”从那时起,众多的文化学者——特别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历史学家——便把文化定义为“整体”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而不仅限于人类参与的特定活动。正如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这位杰出的美国人类学家所说:“许多文化人类学家提出建议,热力学方法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框架,也就是说,在于这样的观点:对于整体之部分的描述尽量参照部分之整体。”这足以证明文化和整体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这还证明,今天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因为一百多年以来,文化学者们就一直在关心着整体论的观点和观点的整体化。

由此保罗•谢弗认为,“文化,与任何其它领域、学科、活动或者主题相比,可能更有利于今天世界正在进行着的整体化转变并挖掘出它全部的潜力。”

与强调文化的活力和重要性相比,我国在中医药的创新实践中仍然以科技为导向。虽然和以前不同,有关中医药的国家规划越来越关注哲学和人文,但是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有关研究却难以安排,况且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涉及中医药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少之又少。而在这种基础研究薄弱的情况下,有关《中医药法》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和实施能否真正收到实效仍然是未知数。有美国学者在评论美军在伊拉克的境况时认为,不是军事战略,而是对伊拉克社会和文化研究的战略缺失才是使美军陷入占领困境的真正原因。同样,法国中国问题专家让-吕克•多梅纳克的看法更使我们感到了加强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法国《科学与未来》月刊11月号文章中,让-吕克•多梅纳克认为“在中国,科学是最好的投资”,但是,中国要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作用仍然要付出机制上缺陷的“代价”。

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全部潜力,特别是其原始创新的潜力,一方面必须将中医药与正在进行着的整体化转变的世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弥补中医药研究的薄弱环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2007年1月29日,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目前这个学会正在积极建议国家要抓紧制定中医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只有在重新肯定中医药人文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立其科学价值,从而在促进中医药自主转型的同时为建设一个新的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奠定理论基石。与此相联系,有关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国家项目中也应当安排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只有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互相支援,中医药才能够面向人类的全面发展并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性资源,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才能够真正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绪通.管理之道[M].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2]DamianGrenfell.Amoment,notamovement:theworldsocialforum2004[J].ArenaMagazine,2004,(69).

[3]叶书宏.随笔:南北两大论坛的微妙变化[EB/OL].新华网,/world/2007-01/26/content.5659497.htm,2007-01-26.

[4]郭京花.从文化多样性看法国外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46-47.

[5]何鲁丽.“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forum3/index/lp2.htm,2006-11-1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罗勤.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金元浦访谈[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