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2023-06-04 10:5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改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

第1篇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

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为两翼。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41.答案要点 错误。

(1)1949年,标志着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42.答案要点: 错误。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3篇

目前,鉴于我市复查历史错案中涉及私房处理的问题不断增多,为维护社会主义对私房改造政策的连续性,认真处理复查历史案件中涉及的私房问题,根据中办发(1987)7号、建设部(1987)城房字第575号、最高人民法院、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法(研)发(1987)30号等文件精神,特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人民法院依法撤销,改变原判决或裁定,涉及需要发还已没收的房产问题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建设部法(研)发(1987)30号文件《关于复查历史案件中处理私人房产有关事项的通知》,事先应与**市房地产管理局协商后处理。

凡驻**市行政辖区内的单位,在复查历史案件中撤销原决定,需要发还已没收的私房时,如房屋产权已收归国家所有,事先应与**市房地产管理局协商后再作处理。

二、有关部门在决定发还已没收的私房时,应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私房处理的各项政策及规定:

1、原房属于华侨房产的,按中办发(1984)4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中办发(1987)7号《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补充意见》、(87)云侨办字第257号《**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省城乡建设委员会、**省财政厅对贯彻执行<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补充意见>的意见》、建设部(87)城房字第575号《关于进一步处理好城镇私房遗留问题的通知》、省建委(87)云建住字第658号《转发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处理好城镇私房遗留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市政府昆政发(1988)166号《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处理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办理;

2、原房属于军政人员出走弃留的房产,按中办发(1987)7号、建设部(87)城房字第575号文件的精神办理;

3、原房属于“”中接管的,按中办发(1980)75号《转发北京市委关于处理机关部队挤占私房进一步落实私房政策的意见》、建设部(87)城房字第575号和**市《关于落实期间私房工作中若干处理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办理;

4、原房属私改中被错改的房产,按建设部(87)城房字第575号、建设部(85)城住字87号《关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市政府昆政发(1988)167号《**市落实私房政策的处理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办理。

三、凡属于符合**市对私有房屋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房屋,不予退还,一律纳入改造归国家所有,并由市房管局统一经营和管理。

四、纳入改造而未发定租的房屋,按规定补发定租。发放标准为被改造房屋实收房租的百分之四十。发放定租时间:一九五八年十月以前没收的房屋,从一九五八年十月发至一九六六年九月底止;一九五八年十月以后没收的房屋,从该房屋被纳人改造之日起发至一九六六年九月底止。一九六一年九月以后没收的房屋,定租发放不足五年的,按五年补足。

五、凡不属中央规定应落实政策的房屋,即不属于华侨房产、中被挤占的房产或私改中被错改的房产等情况的房屋,仍维持原状暂不予处理,待中央和国家作出统一规定后按章办理。

六、租地建盖的房屋,已收归国有的不予退还;未收归国有的,按市政府昆政复(1983)45号的政策规定办理。

七、对应退还的房屋或补留的房屋,根据“谁占谁退”的原则,由使用单位、住户单位或住户本人负责腾退。如无工作单位并且无经济收入的城镇居民住户,原来是由房管部门安排居住的,由房管部门从落实政策的房源中统筹安排或者予以补偿。

第4篇

是杭城东部的一所杭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杭州市优质普通高中、浙江省二级重点综合高中。

三自教育是杭九中富有特色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学生的“自学、自理、自律”入手,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教育资源,协调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制度。

扩展资料:

校园历史

1932年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先生出资并募股创办了杭州树范中学。期间树范中学的师生们跋山涉水,流亡到龙泉县孔庙办学。抗战胜利后迁回杭州,校址在解放街直大方伯之西,紧靠广济医院。

1956年夏树范中学与杭州所有的私立学校一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变成公立学校改名杭州市第九中学。1959年杭州市政府将树范中学的校舍划拨给了浙二医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2.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实践论

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6.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有条件性、有限性

9.生产方式

10.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1.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13.196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4.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15.争取

1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1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8.坚持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2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合作

23.科技体制改革

2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行

25.公有制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2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27.决定性作用

28.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0.集体主义

3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32.改革创新

33.再分配注重公平

34.大病保险

35.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6.党的性质决定的

37.第三大股东

38.70周年

39.杭州

40.英国

41.不完全正确,资本主义包含和民主资本主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对于要保护联合。

42.错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使得没有任何人可以骑到任何人头上剥削压迫.

社会主义政治框架: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占总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回归了民Z本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简称原意.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功能效果:消灭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妓、、贫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自然而然的大生产副作用而已,绝不可当作主要目标追求,否则就是舍本求末刚蠢事.这就如同要让自己活得好,就必须主要建设、维护身心健康,而绝对不可把一根脚趾头和手指头的健康当作主要追求目标.

43.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怎样正确处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协调和相互促进。在整体上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胆子要大了,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4、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5题: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6答: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第6篇

有一位在团区委工作的同志,来信说:“现在回乡来参加农业生产的初中、高小毕业学生中,有一些是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我们感到很不好办:不明白这些青年能不能入社,因为近几年来对地主和富农,一般是坚决不接收的;也不明白是不是能让他们当民校教师,虽然现在扫盲的民师很缺乏;更不明白团的组织是不是也要去帮助和教育他们;有的基层团组织对其中有些是青年团员,思想很不通,说他们家是地主、富农,怎么能入团呢?”

应当怎样正确地对待回乡的出身地主、富农的青年学生,的确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农业合作对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回乡生产的青年学生日益增加,这个问题也更加值得注意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应当把这些青年学生和他们的地主、富农家庭区别开来对待。因为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是两回事。决定一个人的成份,是他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这些青年既然是学生,没有直接参加剥削,就不能把他们划为地主、富农。虽然,他们因为出身地主、富农家庭,在思想上难免不受到剥削阶级的影响,但他们终究年青,一般都是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何况,中国的青年学生又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再加上在解放以来轰轰烈烈的六、七年中,历次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和国家建设的实际斗争,也给了他们以深刻的革命教育,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今天是向往社会主义,愿意背叛剥削家庭做一个劳动人民,走革命的道路的。仅仅从许多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青年学生回到家乡参加劳动生产,热情地希望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愿意为农村做些事情来看,就可以证明他们大多数是不愿意做剥削家庭的孝子贤孙,而是希望当劳动人民的好儿女。因此,我们党一向是主张团结教育他们的。农村青年团组织要积极帮助他们清除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要告诉他们今天农村阶级斗争很复杂,现在回乡生产,又生活在原来的家庭里,要更注意坚定革命立场,认识家庭的本质,与家庭划清思想界限,应该督促和教育家庭爱国守法,接受改造;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这些青年要努力生产和学习劳动本领,适当地分配他们担任各种农业村文化建设等工作,允许他们来参加一些活动,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劳动人民,成为党和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工作中一股积极的力量。我们如果采取相反的态度,歧视他们,以粗暴的手段对待他们,那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对社会主义事业是不利的。

这样的青年,既然大多是倾向革命的,他们很多人经过党的教育,有很大的进步,成为青年团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团章也从来没有规定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青年:不论怎样都不能入团,那么看到他们中间有些人是青年团员,思想就不通,是没有理由的。现在很多团员回乡来生产,团的组织应当表示欢迎,及时把他们编入团组织,继续帮助教育他们,让他们发挥青年团员应有的作用。团的组织绝不能仅仅因为他们的家庭出身,就不让他们过组织生活或者甚而主张取消他们的团籍。除非极个别团员回乡后包庇家庭,坠落变质,坚持错误,教育无效,丧失了一个团员应有的条件,我们才应当严肃处理,直至开除他的团籍,以巩固和纯洁团的组织。

至于这些青年问到为什么不吸收他们参加合作社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关心这个问题,是合理的,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应当给他们以正确的诚恳的答覆。应当向这些青年说明:他们不是地主、富农,按照党的政策规定,从原则来说,他们可以入社。可是我国农村原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地进行生产和过活,这就使他们入社的问题和家庭连在一起了,而在目前有很多地方是暂时不让地主、富农入社的,所以这就造成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目前暂时不能人社的现象。对于这些青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好好督促家庭接受改造,爱国守法,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和家庭一起参加到合作社里来。所以这样看来,他们仍然和其他青年一样,是有光明的前途的。另外,也需要说明,在这些青年中间有的如果为社里所需要,或者他有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又能和家庭妥善分居,那么他们也可以按入社办法参加到社里来,不要籍故拒绝他们。

第7篇

青年人年富力强,生动活泼,积极热情,容易接受新事物,是民族之花,是国家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现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要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快要开始、我国农村现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正需要大批农村青年担负起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合作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来配合国家工业化,把我国建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正在这个时候却有不少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要求离开农村进到城市工矿中来。许多从农村出来的中小学生在不能升学后不顾回到农村中去,甚至因此产生不满情绪。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目前合作社一般还缺乏经验,办得不够好,因此一般农民收入暂时还比较低,去年城市工矿及国家机关人员也有某些工资增加得不尽合理等,这些都是造成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的物质因素,今后应逐步加以改变。但我认为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思想认识上不全面,甚至有偏差。因此帮助农村青年同志们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帮助他们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认识,就成为目前安定和提高农村青年的生产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从而做好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现在我想从这个方面向农村青年同志们谈一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

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和中小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参加农案劳动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是以工业化为主体,因此就只有参加近代化工业生产才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认为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仍然从事于落后的手工经营的农业生产是没有出息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人民的衣食来源,是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主要途径。不能设想,农业生产不发展,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生产不足,全国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有能力有积极性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归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民的衣、食需要。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对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农民自己充足的食用,而且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拿出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去交换自已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如布匹、其他日用必需品和农具、商品肥料等。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农民改善与提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农业生产又是发展工业生产的基础。大家知道,要发展工业必须有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充足的商品粮食和原料供应,我国轻工业产品的原料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城市工人所需要的粮食与副食品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来供应。农业生产如果不发展,不能够及时地供给轻工业以原料,不能够供应工人以充分的粮食和副食品,那么轻工业生产如何能够维持与发展起来呢?工人的生活又如何能够维持下去呢?第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这种资金积累很大部分又直接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大家知道,建立重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但重工业本身的资金积累是比较缓慢的。为了优先地发展重工业,就必须从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方面来积累资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来看,直接从农业生产方面所取得资金积累的比例,虽然已在逐渐减少,但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我国目前的资金积累,从轻工案方面所取得的,巳占整个积累的百分之五十。但是正如上边所说,我国轻工业原料中的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不能供应轻工业以充足的原料,则轻工业生产的发展便会被迫停滞和衰退下来。这样,国家也就会减少从这方面取得更多资金积累的可能。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对工业的资金积累不仅起着直接的重大作用,而且也超着间接的重大作用。第三,必须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我国发展工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输出,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着的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因此,我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五亿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就为工业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市场,轻工业产品百分之七十靠农村销售,重工业产品销售到农村的,同样也占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民的购买力不高,工业品销售不出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还能够迅速发展吗?第四,必须要有足够的出口物资,换取外汇,来向国外购进工业设备,建些出口物资除了一部分矿产和手工业产品之外主要也是靠农产品,如果农案生产不发展,缺乏出口物资,无法购进工业设备,那么工业化也就自然成为空谈。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说明农业发展

与工业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多么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从此可见那些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要发展工业而不必重视农业发展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认为工人有前途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出息,这又是何等谎谬的想法!应该明确认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正是最好地为加速工业化服务,而发展工业化又正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两者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支援的,轻视农业生产,大家都去当工人,都去从事工业生产,不仅工业上吸收不了这么多人,而且因此减少了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结果只是破坏工业化,而不是支援工业化。从此可见农业发展必须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农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人在工矿中从事工业生产同样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业。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都是在不同的战线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劳动,是一种合理分工而又共同协作,彼此之间并没有轻重高低之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各方面生产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力量,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实现。农村青年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突击力量,是农业生产的生力军,特别是具有科学常识的中学生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是把我国农业生产引向近代化的新生力量。必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光荣历史任务,克服那种不全面不正确的观点,而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做我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追随着亿万农民群众在农业战线上创造出新的战绩来。

第8篇

我们大家都已经知道: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家也已经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工业化?它为什么这样重要?怎样才能实现它?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一、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变成工业发达的国家,并把非社会主义的工业变成社会主义的工业。社会主义有两种所有制,一种是全体人民所有制,也就是国有制;还有一种是合作社社员集体所有制。所以,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国营工业。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国营工业,也就是社会主义工业,但是还很不够。许多工厂、矿山需要扩大,而主要的还是要努力建设许多新的大工厂,大矿山。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事集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就是要按这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方向,一步一步把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变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一步一步把私营工业变成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最后变成国营工业。

有人说:等到能用机器制造锄头的时候,就是工业化了。这是不对的。锄头这种东西,每一个乡村打铁铺都能造出来。而且当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的时候,农民就有了拖拉机和别的新式农具,用不着锄头了。

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工业化?工业发达不发达,有什么标准?我们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和农业所生产的东西,用货币折算出来,当工业生产的价值比农业的多得多的时候,我们就说说这个国家充分实现了工业化,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所谓多得多,究竟是多少呢?如果工业只占了百分之五十多一点,农业还占着百分之四十多,我们就还不好说工业真正多得多。拿苏联来说,直到工业占了百分之七十,斯大林才宣告说:“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已坚实可靠地最终变成工业国家了。”(注一)

工业化还不仅仅是工业的数量问题。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说过:“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为能够自力出产必需装备品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底实质和基础。”(注二)事实确实是这样,要是山个国家不能自己生产各种工业、运输业和农业的机器装备,像我国现在这样,怎么能叫做工业国呢?这就是说,工业化的实现,必须有高度发展的重工业。没有重工业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这样的大国,整个工业也就绝对不可能在全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到这样大的比重。所谓重工业,是指的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主要的就是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采煤工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等等,而以机器制造业为重心。工业中还有一类叫做轻工业,这是指的制造生活资料的工业,比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等。斯大林说:“不是说随便怎样发展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底中心,它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五金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底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注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重工业,自己不能生产机器,就只有长期倚赖别的国家供给机器,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经济上独立的国家。帝国主义从来不愿意看到中国有自己的重工业,过去总要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和窒息中国的重工业,现在自然更不愿意把那些能够制造机器的重要机器卖给我们,而要用各种可耻的罪恶的手段来阻碍我们建设重工业、实现工业化,就正是这个道理。

二、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大家知道,我国到一九五二年就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在那短短三年的时间里面,我国的工业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二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约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一倍半。而且所有主要产品的产量,除了煤这一项以外,其他的如生铁、钢、钢材、电力、原油、电解铜、纯碱、烧碱、水泥、棉纱、棉布、纸张、食糖等,都超过了或者远远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旧中国时代工业中许多极端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帝国主义经济的极端依附性,也得到了改造。比如过去钢铁的生产过程,我们只有前半截,而缺少后半截。我们采掘出来的铁砂,只有三分之一能够炼成生铁,其余的就得运到外国去加工,因为炼铁的设备不够。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炼出来的铁,又只有一半能够炼成钢。至于把钢锭轧成各种钢材的能力,那就更谈不到,我们需要的钢材几乎全部得由外国运进来。轻工业的生产恰恰相反,只有后半截而缺少前半截,比如纺织、麦粉、卷烟这些主要的轻工业所用的原料,大部分都要靠外国。这些问题,现在都得到了解决。机器工业被称为一切工业的核心,而我国机器制造工业,解放前基本上只是给从帝国主义国家运来的机器做装配工

作,至多是补充一些不重要的零件;现在也已经能够生产许多比较大的和精密的机器。此外,有些工业品,如上海的纺织品、陶瓷和罐头等,过去在国内销售不了,只得运到南洋那些地方去,而现在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已经和国内市场结合起来了。

第9篇

关键词:基诺族;经济形态变迁;嵌合

Abstract:

The Jinuo, one of China’s mountainous ethnic groups, enjoyed a tradit ional economic pattern mostly dependent on the primary slash-and burn farming to gether with food forage and hunting activities. In this situation, economy, embe dded with the society, was combin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religion, and dancing. People followed a principle of mutual assistance and benefit. Later , the embed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of the Jinuo people had been totally broken si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commune, especially the refor m of hillside field and forest syste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 y. The Jinuo’s economy, asynchronous with its social change, has turned from a mutually-benefited one into the one oriented to the market. During this cour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Jinuo has taken on radical changes.

Key words: the Jinuo people;the change of economic pattern;emb edment

今天,当我们用经济人类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各个民族的经济形态的演变情况时,不由 得想到了经济人类学家卡尔•博兰尼,他认为就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而言,社会是首要性与支 配性的。在他看来,在十九世纪之前,人类的经济是附属于其社会关系之下的,经济对社会 而言,是一种“嵌入”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是镶嵌于社会体制之中的。博兰尼认为,虽然 没有一个社会不依靠一定的经济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们这个 时代 之前没有一个时代的经 济是受 市场的控制(即使是大体上)而存在的……事实却是:在交易上图利从没有在人类经济上占 过如此重要的地位。虽然市场的制度从石器时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现,但它在经济生活中的角 色只不过是从属性的。”①然而到了十九世纪,社会成了市场社会,市场经济不再是“嵌 入”社会,而是相反,市场宰制了社会。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我们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 日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经 济形态处于自给自足或者是处于互惠经济中的各个民族,他们在从传统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 演变的过程中,其变迁的实质是如何的,这种变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是值得从事民族经济 研究 的学者关注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民族经济变 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本文即是 应用 博兰尼的 理论 来 分析 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之一 的基诺族②的经济演变情况,从而来探讨在此过程中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 系。

一、基诺族的传统经济形式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诺族的经济生产,实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处于以刀耕火种的 山地农业为主,以狩猎、采集等为辅的经济状态。

1.刀耕火种山地农业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和散居的地区全部是山地,没有成片的坝区。农业生产全部在开垦 的山地上进行,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刀 耕火种是山地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法 。通常在春节后或上一年底开始砍树,待被 砍倒的树木晒干后便焚烧,烧后的草木灰布满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达一二寸,此后稍事 平整即行播种。耕地采用轮种制,轮作时间有一定年限,一般为烧一次荒种一年,少数种二 年,然后丢荒。

2.狩猎

在基诺族的传统经济中,狩猎是基诺族男子的主要副业,也是基诺族获得肉食来源的一 项重要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基诺山原始森林里动物繁多,基诺族人传统狩 猎对象大致可分为兽、鸟、鼠三大类。他们常用的狩猎工具是:外地买来的火药枪,自制的 弩,用棕绳搓成的支在鸟类通过的地方的扣子,设在野兽常走 的路上的弯弓,打马鹿、麂子、野猪、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枪。基诺族打猎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村社组织的集体打猎。第二种打猎的形式是几户联合起来打,即谁家发现较大的野 兽踪迹,便约几户一起去打。第三种形式是个人发现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诺族女子的主要副业。基诺人经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妇女们在农业劳动中 必 背一个大背箩,以装随时采集到的各种野菜、竹笋、菌子等。大多数采集物现采现吃,有的 需经过加工,存放着以备常年食用。在湿热带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类有: 耳朵菜、青树的果与嫩叶、梨板菜、马蹄根、芥菜、薄荷、鱼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 、大刀豆、麻根、橄榄皮等。竹笋类有:甜竹笋、若竹笋、毛竹笋、麻金竹笋、大泡竹笋、 斑竹笋、金竹笋等。竹笋可以鲜吃,也可以经过泡、晾、烫、腌、压、浸等加工后贮存起来 , 常年备用。菌类有:木耳、鸡枞、牛舌菌、奶浆菌、大红菌、辣菌、白参等。菌类多数随采 随食,但如木耳、鸡棕、白参等亦可晒干贮存,常年食用。果类有:芒果、毛荔枝、青果、 涩梨等。此外还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黄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块根类有: 青山药、绿山药、硬壳山药、黄山药、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萝卜等。虫类有:蝉、蚂蚁 、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第10篇

1976年,高中毕业的王浩秋被分配到“上海老大同油酱店”。“”过后的上海人对于城里老字号“单位”的重视程度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的。王浩秋在这里“学生意”很卖命。

1954年开始的公私合营,是解放后中国对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当家人是“公家”的,但以前的老板作为“资方代表”可以享受较高的工资和股份分红。

认认真真的王浩秋很快发现,这家老字号中,真正掌握技术核心的都是单位里谨慎寡言的“资方代表”。

香糟的生产工艺看起来很简单,将酒厂的黄糟运来,拌上老曲引子,再加上磨碎的香辛料,一起搅拌均匀后,封进小口的陶坛子里,陈放两年就可以了。

但细细推敲下来,这里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比如酒糟是味道的底坯,原料酒糟不好,香糟根本出不来,而原料糟是与黄酒厂的生产工艺分不开的,所以要做糟,先得懂做酒。

比如作为发酵种子的老糟曲种与原料糟的配比是多少,一定要把握“轻酵慢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能放得太多,要在确保全部香糟发酵的前提下,尽量少地用老糟曲。

再比如香糟味型的点睛之笔是中药香料配方,香料可以多一味,也可以少一味,比例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就像炒菜时放的盐和糖一样,有一个宽容的范围,但一定有一个最佳的比例。这个比例老师傅一般是不外传的,能够传给你的比例也能用,但往往少了一口味道上的神韵。

王浩秋是高中毕业生,在恢复高考前的1976年那会儿,他几乎算是单位里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了。但他也是一个有心人,这一点他秉承了老一代上海技术工人的优良传统――踏实认真、刻苦钻研。

随着老一代师傅们的退休,王浩秋成了厂里为数不多的掌握香糟生产全部技术核心机密的人。但是,这又有多大的“用处”呢?

1993年,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显然已经容不下闹市区里放着这么一个酱园子了,老大同搬到了青浦县赵巷镇,名字也改为“上海老大同调味品厂”,王浩秋任厂长。

此时上海的餐饮市场已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房租水电等固定成本节节攀升,但本帮菜的生产效率和菜肴利润却上不去;厨师的手艺越来越速成化了,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弱,但脾气和工资却上去了;由于城区黄金地段价位的不段攀升,城市化改造实际上演变成了现代工商业对传统服务业的格式化改造。

不知不觉中,上海的餐饮业也在进行着某种“格式化”:高档化菜肴一定比实惠化菜肴赚得快;快餐化饭馆一定比手工化饭馆混得好;“添加剂厨师”一定比“老手艺厨师”吃得开。

“同治老正兴”、“源记老正兴”、“一家春”、“同泰祥”等一大批老字号本帮菜馆纷纷消失了。

王浩秋的地盘比原来更大了,但老大同香糟的销路却比原来更差了,这是王浩秋无能为力的。

更麻烦的还在后面。香糟生产本来是一种根据传统经验试制出来的调味品,如果要扩大销路,显然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的香糟卤比需要再次加工的香糟泥更好卖。

要把香糟泥加工成香糟卤,技术上一点不难,只需要在香糟泥里兑点黄酒和水,入味以后再滤掉糟渣杂质即可。一包香糟泥市售5.5元,一瓶上好的陈年黄酒市售18元,加工出的糟卤本应比黄酒更贵才对,但现代食品工业的“技术”,可以使一瓶香糟卤仅售5元。

如果王浩秋也想做香糟卤的话,那么他的产品得过几道指标关,比如酒精度含量≥1.5;总氮含量每100毫升≥0.18克;污染物、真菌毒素、微生物含量也有相应的限量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检测指标几乎意味着香糟卤最重要的市场通行证。

但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样,5元钱一瓶的香糟卤成了业内人人皆知的、味道上的“高分低能”者,它当然还是香糟卤,但那种四平八稳的香型是完全不可能让当年的杜月笙魂牵梦萦的。比起“欧、颜、柳、赵”来,印刷体的“楷书”更“科学”和“规范”,但印刷体的“楷书”却没有“味道”了。

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出台这样的管理规定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没有规矩市场会更乱,但这种只认硬指标不认软文化的“科学”态度是存在着明显漏洞的,因为它换了一种方式更为直接地宣判了传统风味的死刑。

尊重科学与尊重文化是彼此矛盾的吗?以物为本的“标准”一定高于以人为本的“规矩”吗?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真的“很傻很天真”吧!

2013年10月,老大同在青浦的租地合同到期了,赵巷镇也对这块地皮有了更具“发展前景”的规划。于是,这个上海最地道的糟香风味生产基地从此不得不搬出上海。而此时,王浩秋本人已经58岁了,再过两年,他也得退休了。

第11篇

关键词:辽宁省;耕地变化;灰色关联;驱动因子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39-02

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要求。我国耕地减少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加强耕地变化的研究,分析耕地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辽宁省人均耕地为0.097公顷,仅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1/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笔者根据统计和普查资料,运用统计描述法和灰色关联数学模型,分析了辽宁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为该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振兴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1耕地变化规律

1.1耕地总量动态变化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建国以来,辽宁省耕地总量由1949年的473.93万公顷下降到2005年的385.66万公顷,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短期增长――持续减少――波动减少3个阶段。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及政府鼓励开发各类荒地措施等都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之大规模的建设还没有起步,使这时期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由1949年的473.9万公顷增加到1956年的486.50万公顷,7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净增加了12.57万公顷,平均每年净增加1.80万公顷,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

持续减少阶段(1957―1995年)。1957年以后,由于自然灾害、农村修建水利工程设施等破坏、占用耕地,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等占用耕地,使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从1957年的482.92万公顷下降到1995年的历史最低点338.97万公顷,42年减少了29.9%,净减少了143.9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3万公顷。

波动减少阶段(1996―2005年)。这一时期,政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强化了土地产权管理等措施,耕地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于辽宁省人口不断膨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基本建设规模扩大,非农用地增加,使耕地总量仍处于下降阶段,除1996年比1995年增加较明显外,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2005年耕地面积为385.66 万公顷,比1996年减少了30.59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0万公顷。

1.2人均耕地动态变化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50多年来,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0.259公顷下降到了2005年的0.097公顷,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递减阶段(1949―1953年)。人均耕地变化呈现缓慢递减趋势,原因在于尽管这时期耕地总量有所增加,但人口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急剧下降阶段(1954―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耕地面积总量在减少,人口数量急剧在增加。

波动减少阶段(1996―2005年)。人均耕地整体依然成减少趋势。这一时期除1996年比1995年有点增加,其他年份依然在减少,但减少的速度比上一阶段平缓了,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计划生育的实施力度,严格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2 耕地变化驱动力关联度计算

本文将辽宁省1996―2005年的耕地面积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耕地面积作为参考序列,筛选出年末总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GDP(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粮食单产(公斤/公顷)、客运量(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人)、工业总产值(万元)8个影响显著的因子作为比较序列,运用灰色关联数序模型对辽宁省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及其排序,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来看,辽宁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其各驱动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是: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粮食单产>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

3关联度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由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耕地数量变化与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关联度很大,都在0.90以上;其次是粮食单产,在0.89;再次是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相对小一些。显然关联度在0.90以上的驱动因子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都和人口有关系,所以,这三个驱动因子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人口压力;粮食单产反映了技术水平,自成一类,命名为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子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都反映了经济水平,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经济发展。

3.1人口增长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人口因素是引发耕地变动的最基本要素。人口增加导致住宅用地、公共设施、交通、城镇建设等各项用地需求增加,造成耕地总量不断减少。1949年,辽宁总人口为1 830.5万,2005年增加到了4 189.2 万,年均约增加42.1万人,而同期耕地面积由473.93万公顷减少到了385.66万公顷,净减少88.27万公顷,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其灰色关联度高达0.97,这表明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刚性减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此外,人口不断增加,使新增人口的居住用地需求也在增加,加之人均居住面积的加大,必然要有一部分耕地被占用。同时,人口的增加也导致客运量的上升。辽宁省客运量从1990年的4.5亿人次增加到了2005年的6.1亿人次,年均增加0.1亿人次,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总之,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总量却不断减少,导致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的生产压力逐渐加大。建国时,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259公顷,到2005年减少为0.097公顷,较1949年减少了62.55%,仅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1/2,辽宁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3.2农业科技进步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耕地变化与驱动因子粮食单产的灰色关联度是0.89,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与耕地变化也存在密切关系。辽宁省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1 479.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 745.8万吨,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每公顷4 785千克增加到了2005年的每公顷5 715千克。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是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辽宁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5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52.7万公顷,机耕面积达297.9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44.2%和26.1%。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得到提高,由1990年的1 012万千瓦小时提高到了2005年的1 801万千瓦小时,增加了77.9%。化肥使用量也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85.1万吨增加到了2005年的119.8万吨。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提高收入的新的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大经济作物和林牧渔农业生产方式的比重,使得一部分耕地变成园林、林地、鱼塘等,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3.3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通过上表看到,耕地变化与驱动因子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2、0.80、0.73,说明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也有明显的驱动作用。1990年以来,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全省GDP总量以年均9.44%的速度增长,由1990年的1 06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 009.0亿元,增加了6.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年均20.1%的速度递增。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度增加密不可分,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与土地的占用有密切的关系,基本建设项目增加,城市范围日益扩大,郊县农村城市化加快,政府、高校等机构盲目占地扩建,都会导致耕地的大量减少甚至破坏耕地。

除上述三大主要驱动力外,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还与国家的重大宏观政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土地政策对耕地数量的变化起到了振荡器和减震器的作用,尽管耕地数量变化是社会长期经济、人口、科技等因素作用累计的结果,但政策可以起到缓和或是加速的作用。50多年来,辽宁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数次变动,都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如解放初期,和土地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增加;上世纪末,国家推出高科技开发区的政策,引起前所未有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其后的“房地产热”又进一步加剧耕地数量的减少;自1998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辽宁省退耕还林面积急剧增加,由1998 年的0.16万公顷增加到2003的9.42万公顷,退耕面积是1998 年的58.9倍。由此可见宏观政策也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

参考文献:

[1]汤江龙,等.山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理工学院报,2005,(2).

[2]詹长根.近50年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调查与价,2005,(23).

[3]严岩等.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7).

第12篇

[关键词]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教育

童话,通过自然万物的人格化手法以及奇幻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向少年儿童渗透“崇尚善良、战胜邪恶、向往勇敢、同情弱小、颂扬聪明勤劳、克服懒惰愚蠢”等人生哲理。[1]因此,可以说童话是教育少年儿童的良好途径。《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先生1956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中篇童话作品,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1963年及2007年根据这部童话改编了同名电影,它所讲述的宝葫芦的故事及其思想主题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具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

张天翼曾说过,儿童文学作品“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益处,例如使孩子们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操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在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方面或是性格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等等”[2]357。那么《宝葫芦的秘密》要使少年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呢?他在《为〈宝葫芦的秘密〉再版给小读者的信》中说:“我正是要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才写了这篇故事的。”[2]356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宝葫芦一向是正义、善良的形象,是寄托人们美好向往的“灵物”,而张天翼却在《宝葫芦的秘密》中将其塑造成一个诱人不劳而获的邪恶形象,认为葫芦对少年儿童思想造成了毒害。在故事中,小主人公王葆得到了一个神奇的宝葫芦,从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事都用不着亲自去做。钓鱼、做飞机模型、下棋、买自行车以及考试等等,只要他一想,宝葫芦就会替他完成。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东西,包括吃的、用的、玩的,都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的,如果自己不想费劲,又想要什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宝葫芦也不能凭空变出东西,它只是将别处的东西拿过来,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比如王葆要宝葫芦替他数学考试,可宝葫芦只能把苏鸣凤考完后的答案变到王葆的试卷上,这和偷是没什么区别的。“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如果自己不劳动又要享受现成的,就只有剥削或者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旧社会的地主老财、资本家就是这么干的。在咱们新社会,根本不兴这么干。谁要这么干,谁就没有好下场。”[2]355王葆依靠宝葫芦偷《科学画报》、做电磁起重机、换考卷等一系列事情的后果是不能和大家享受“普通的幸福”,宝葫芦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烦恼。当他甚至怀疑爸爸、妈妈和同学都可能是宝葫芦变出来的虚幻形象时,宝葫芦给他的心灵带来的负担已非常沉重,最后他只能把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大家。与此同时,他也领悟到“以后可别再做这一号梦了!要做,就得做一点儿别的梦”[3]231。意即以后再也不做不劳而获的梦了。如此,作者通过对不劳而获后果的讽刺,肯定并赞扬了劳动的作用。与此同时,《宝葫芦的秘密》宣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号召孩子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宝葫芦的秘密》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作者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张天翼的作品必然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使命感。这是时代和作家的思想倾向共同决定的。”[4]而宣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便是受此时期影响的表现。王葆虽然依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却时时想着集体,总想为大家做点事:为学校添新校舍、捐赠图书,为小组制作电磁起重机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孩子们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张天翼曾说过:“今天的少年儿童一定要好好学习和劳动,从小就培养自己不怕困难、敢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将来好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356所以当宝葫芦对王葆说“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不是为了学好一行本领,将来可以挣钱么?钱――你要多少就能有多少,有我!”[3]213时,作者这时让王葆心里想的是“将来要有很大的成就,要对祖国有很大的贡献”[3]214。

除此之外,《宝葫芦的秘密》教育少年儿童与朋友正确交往。这主要从王葆与杨拴儿、与以姚俊、郑小登为代表的王葆的同学们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杨拴儿 “手脚不干净”,他不知道宝葫芦的存在,却发现王葆无缘无故地得到许多好东西,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王葆是个手法高明的惯偷。为了能和王葆攀交情,他先是要和王葆结拜,看王葆不为所动,又要“拜师学艺”,还怂恿王葆抽烟,再不行就恐吓、敲诈。而以姚俊、郑小登为代表的王葆的同学们,在王葆没有拿到宝葫芦前,经常和他在一起玩,王葆享受着“普通的幸福”。后来宝葫芦将《科学画报》放进王葆书包里,王葆为了不让人发现,就抱着书包捂着肚子,同学们误以为他肚子痛,要送他去医院,要用热水袋给他暖肚子;王葆利用宝葫芦偷换别人试卷被发现后,跑到了野外,这时他爸爸发现了一大堆不属于他的东西,认为是他偷的,可是王葆的同学们却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可不相信王葆会干这样的事。”[3]225通过杨拴儿和王葆同学的对比作者想让孩子们懂得:朋友不是“哥们义气”;只有真情关心、帮助对方,相互信任才是真正的朋友。

《宝葫芦的秘密》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宝葫芦的秘密》的教育意义未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作者为批判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而写了这个故事,但这个思想意图表现得不够充分,以至于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一些小读者在读完《宝葫芦的秘密》后,仍然有要个宝葫芦的想法。而在2007年根据这部童话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居然出现了许多“亲葆派”,他们认为王葆自私贪心,把错误都推给宝葫芦,一点都不爱惜它,因而他们希望宝葫芦能来到自己身边,自己一定会好好对待宝葫芦。

为什么作者一再强调不劳而获的严重后果,强调宝葫芦的坏处,还是有人想要得到宝葫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这些孩子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对于他们没有尝试过、经历过和接触过的事物,不能分辨好坏,再加上孩子们爱幻想的天性,仅凭作者的“一面之词”,断绝孩子们要宝葫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他们也会想好好利用宝葫芦为大家做好事。第二,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太重,看完这个故事后,萌生出要一个宝葫芦来帮助他们分担甚至全部解决负担和烦恼的想法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三,宝葫芦能替主人着想,要什么变什么,尽管那是偷,最后却被主人用火烧,用刀劈,直至被赶走,孩子都是有同情心的,难怪他们会恨王葆而可怜宝葫芦。而且这个故事只是王葆的“黄粱一梦”罢了,没有真正造成恶劣的后果。人都有趋利避害心理,尽管宝葫芦能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任何东西,但如果把它写得更“坏”,而且结尾部分把王葆不劳而获的后果写得再严重一些,那么小读者自然会避开。

我们还应看到,这部童话的说教意味太浓。“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文艺理想左右着张天翼的创作思维,教化的目的使他背负着沉重的‘树人’理念,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反帝、反封建及20世纪50、60年代祖国建设高涨热情的感召,张天翼童话的幻想不得不负载过多的成人理念,让幻想的翅膀载上沉重的负荷在成人的世界上空低翔,以致‘整个文学成为政治与说教的附属品’。”[5]在故事中,作者多次明示或者暗示读者要重视群体意识,热爱集体,要时刻牢记建设祖国的重任。比如王葆拿到宝葫芦还没多久,就想着为学校添一座新校舍;宝葫芦告诉王葆有它在就不用为钱发愁时,王葆却想着要为祖国作贡献。后来宝葫芦多次劝诱王葆自私一点,多为自己着想,王葆听信了它的话,反而使得他越来越孤立,享受不到集体的乐趣,最终在他放弃了宝葫芦,放弃了“特殊幸福”后,重新回到了集体,才又享受到了“普通幸福”。这种说教的方式不仅不易被儿童接受,而且严重影响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积淀,中国儿童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一直被当做教化的对象,张天翼也未能摆脱这种制约,因此他的童话“还带着成人的谆谆教诲的面孔,传承着成人式的对世界的渴望和幻想”[6];二是由于作者受到“左联”的影响,理论上有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创作中有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三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前文提到过,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张天翼受此影响,在童话里表达出希望孩子们热爱集体、报效祖国的愿望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由于《宝葫芦的秘密》过于强调教育性,以致其想象张力不强。在文学艺术形式中,童话是最富于幻想的文学体裁,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张天翼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有人曾这样评价他以“超越时空羁绊的丰富想象使他的童话作品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丰富遗产,奠定了他在中国童话发展流程中的鼎足地位”[5];然而,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只是相对于作者那个特殊的时代,相对于“中国式”的童话说的。《宝葫芦的秘密》中,当王葆得知宝葫芦拥有特殊能力的时候,想到的只是吃的、喝的以及给学校捐校舍,给自己全身挂满奖章。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成天想着为学校,为自己争荣誉,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故事中的宝葫芦的原型取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再加上作者的一些修改,宝葫芦变成了会说话的葫芦,但另外一个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功能反而“退化”了,因为宝葫芦变来的东西只是偷来的(当然是作者刻意为之),除此以外,再无什么特殊之处。与其“功能相似”的日本机器猫哆啦A梦,口袋里装有2 000多种来自于未来的道具,且引人向善、具有教育励志意义,与之相比,宝葫芦就显得很苍白了。2007年上映的同名电影中宝葫芦的形象稍稍弥补了原著中的缺陷。电影中的宝葫芦有了一双眼睛、一张小嘴以及一双手,变得很可爱,而且说话幽默。同时它能变成飞机带人在空中飞,能带人走进电影的世界。不过宝葫芦已不再是原著中的邪恶形象,而是变得善良了,令一些孩子更想得到它了。

童话可以充当镜子,让孩子们在阅读童话的同时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缺点。张天翼的童话在中国童话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童话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童话所产生的教育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不足之处。如何更好地发挥张天翼童话的教育意义,并弥补其不足,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张天翼及其童话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沈虎根,方卫平.专家谈童话的教育功能[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2(06).

[2] 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张天翼.张天翼童话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 孙静.张天翼童话的艺术魅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1).

[5] 田桂香,郭本思.张天翼童话:沉重的幻想翅膀[J].齐鲁学刊,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