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政规划

市政规划

时间:2023-06-04 10:5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政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政规划

第1篇

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资源消耗总量。

据统计,年全市公共机构共计2468家,“”时期,总能耗89.6万吨标准煤,总用水量2500万吨,年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30.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单车百公里油耗14升。年以来,能耗总量依次为15.9万吨标准煤、17.1万吨标准煤、18.2万吨标准煤、18.9万吨标准煤、19.5万吨标准煤。

(二)能源资源消耗结构。

1.公共机构类型结构。

年,全市共有公共机构2468家,其中,国家机关862家,占34.92%;教育系统397家,占16.08%;卫生系统181家,占7.33%;文体系统90家,占3.64%;科技系统8家,占0.32%;社会团体60家,占2.43%;其他事业单位870家,占35.28%。

2.能源资源消耗结构。

“”时期,全市公共机构总能耗89.6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耗量60.92万吨标准煤,占68%;电消耗量19.26万吨标准煤,占21.5%;油类消耗量5.82万吨标准煤,占6.5%;其他能源消耗量3.6万吨标准煤,占4%。

3.能源使用水平。

年,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总量为19.5万吨标准煤,比年增加4万吨标准煤,增长20.5%(同期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28.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较年下降13.4%。

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工作回顾。

“”期间,特别是《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类各级公共机构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制度标准逐步完善,能耗计量统计扎实开展,节能措施逐步到位,宣传培训广泛深入,监督检查得到加强。

1.健全管理机构,构筑节能网络。年,市政府办公室增设了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负责推进、协调、指导、监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市7个县(市、区)、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政府机关有的设立了专门负责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管理组织机构,市县两级全都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形成了节能联络员管理网络,基本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监管有力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

2.完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节能。2009年,市政府依据省政府制定出台的《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规划编制、能耗统计、绩效考核、用能管理、监督检查等做出了全面规定。市政府办公室制定了能耗统计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能耗公示制度、能耗审计制度以及节水制度、节电制度、节油制度、节气制度、节约办公用品制度等9项节能工作制度。建立了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了节能责任和年度目标任务,为各公共机构提供了全省统一的能耗原始台账。年,我市参与省管局会同省法制办组织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节能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和考试,有21名节能管理人员考试合格领取省政府公共机构节能执法证。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依法有序开展节能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3.推进能耗统计,夯实基础工作。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获得了市统计局的审核批准,建立了能耗月度统计以及季报、年报和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完成了“”时期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汇总上报工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能源审计和检查整改,有效促进了节能工作开展。专题举办2次市县两级能耗统计人员培训班。各地、各部门均指定专人负责能耗统计工作,并及时督促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能耗统计工作。基本建立了科学、完整、统一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体系,摸清了全市公共机构用能状况。

4.实施节能改造,降低能耗水平。严格按照《省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节能改造资金,加快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扎实开展了公共机构办公楼空调、采暖等重点能耗系统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千方百计降低办公建筑能耗。“”期间共完成15501只高效节能灯推广工作,年节电13万度。

5.加强公车管理,有效控制油耗。全市各级公共机构严格执行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公务车辆配备管理,严格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数,积极推行车辆定点维修、定期保养、“一车一卡”加油等制度,公车油耗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三年全市公共机构公务用车耗油量累计下降2.5%。

6.开展宣传培训,加强能力建设。市公共机构节能办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广泛开展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和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各地、各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宣传车、设置咨询台、摆放展板、悬挂条幅、悬挂气球、发放传单,接待咨询3万余人次。全市公共机构累计培训近1000余人次。通过宣传培训,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逐步深入,广大机关干部的节能意识普遍增强,节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深入人心。

7.加强监督考核,落实目标责任。年,市政府组织市直机关8个节能绩效考核评估小组,对各县(市、区)政府、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等79个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市公共机构节能办不定期对各级公共机构节水、节电及节能标识设置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节能条例》,建立了节能目标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了年度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保障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节能指标实现情况。

“”期间,全市公共机构累计节约2.3万吨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从年的32.8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下降到28.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累计下降13.4%,同比分别下降1.4%、1.6%、2.1%、3.8%、5.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公共机构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和用能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逐年放缓,且增幅远低于建筑面积、用能人数、节能设备增长幅度,这表明“”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公共机构用能总量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新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为满足发展需要,公共机构用能总量仍会进一步增加。

一是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节能制度有待完善。各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存在职责交叉、协调不力的问题。特别是县级政府节能组织机构建设比较滞后,大多未设立管理机构,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管理职责难以落实。部分单位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尚未确定,节能审计工作尚未开展,能耗统计制度还有待完善,公共机构的建筑节能、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和节约办公用品等具体措施不够健全。节能监管薄弱,缺乏有效节能考核制度,在节能管理、节能改造、节能应用等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节能管理工作还未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节能培训有待加强。许多单位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节能工作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深入,部分干部职工尚未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公共机构用能计量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用能较为粗放。能耗统计渠道不畅,手段落后,人员不固定,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分析有待加强。节能教育培训方式比较单一、覆盖不全,用能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各级政府尚未针对公共机构设立专项节能资金,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不稳定,导致公共机构节能能力建设滞后,节能改造推进比较缓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机构节能领域的政策也亟待完善。

(四)面临的形势。

通过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全面分析表明,公共机构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节能潜力缩小形成的“剪刀差”日益加大,节能压力越来越大;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发展不均衡;建设节约型政府对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机构节能任务长期而艰巨。全市各类各级公共机构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转变能源消费模式,挖掘节能潜力,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大力推进和开展节能改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节能条例》、《节能办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的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遵循原则。

坚持率先垂范,注重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作用;坚持依法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发展;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公共机构自觉节能。

(三)节能目标。

1.宏观节能目标。

“”期间,力争将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总量控制在99.1万吨标准煤以下,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32%(到2015年,单位建筑面积用能量22.3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2.宏观管理目标。

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宣传培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化服务体系。

四、“”公共机构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建筑物及用能系统。

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建筑节能,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审,加强建设过程节能监管。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实施配电、空调、采暖、照明、电梯、饮用水设备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推广应用高效换热器、LED灯、回馈发电装置等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期间,实现全市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5.4万平方米。

2.公务用车。

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探索公务用车保障模式,逐步实现公务用车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强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管理,把住采购关。拓宽和延伸公务用车管理职能,将市直事业单位和县级党政机关纳入车辆编制管理范围。统一配备标准,降低车辆购置成本。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实施公务用车油耗定额管理,建立公务用车档案和原始台账,实行单车能耗核算。

3.政府采购。

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深入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鼓励采用国产自主产权、技术先进的节能产品。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到“”末,实现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达到2%以上。

5.办公耗费。

建立办公用品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标准,提高办公设备节能效果。加强办公用品消耗统计,建立统一台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推进无纸化办公。推广再生纸使用,提高办公耗材再利用。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办公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废旧灯管、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的回收处理机制。加强会议节能,提高行政效能。

(二)重点工程。

1.节能示范单位建设工程。

国家机关和学校、医院等教科文卫体系统是公共机构用能较多的领域,具有单位数量和用能人数多、建筑面积和节能潜力大、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强等特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机构整体能耗水平,推动公共机构节能体制机制、激励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动和引领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开展。“”期间,在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中选择节能基础较好、能耗总量较大、具备一定代表性的1—2家单位,开展示范单位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积极完善公共机构节能财政激励政策,大力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树立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典型。到2015年,实现示范单位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年降低2%以上,年节约能源500吨标准煤。

2.绿色照明工程。

照明系统用电约占公共机构用电总量的10%,与传统照明系统相比,应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可节电30—40%、电子镇流器可节电20—30%、LED可节电50%。“”期间,在全市公共机构中全面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应用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LED等高效光源,推广配光合理、反射效率高、耐久性好的反射式灯具和智能控制装置,建立废旧光源回收处置机制,实现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60%,LED等固体光源使用率10%以上,废旧光源回收率90%。到“”末,实现节电1700万千瓦时,折合2089吨标准煤。

3.新能源工程。

目前,全市公共机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较低,公共机构要带头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广泛采用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以及地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等,缓解能源紧缺。“”期间,在全市推广地源热泵项目2个,制冷采暖面积6.3万平方米,实现年总节能量2万吨标准煤。

4.零待机能耗工程。

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办公设备不断增加,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的待机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约占总用电量1%左右。“”期间,通过严格控制政府采购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标准,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有效降低待机能耗,年可节约用电约200万度,折合246吨标准煤。

5.节水工程。

公共机构用水在城市用水中占重要比例,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工程,杜绝浪费,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不仅对缓解城市用水矛盾、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保护和使用水资源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期间,重点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对现有用水器具实施节水改造。

6.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期间,重点推进公共机构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餐厨垃圾、办公用品的循环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强化建设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到“”末,实现再生纸使用率达到20%以上,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10%以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公共机构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构建节能工作网。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联席会议机制,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运转顺畅、分工配合、执行有力、监管有效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协调机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地方特别是县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理顺运行机制,切实履行《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赋予的职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完善县级政府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和协作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节能联络员和节能协作组的作用,畅通工作和信息交流的渠道。

(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节能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管理规范、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共机构节能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公共机构节能与宏观政策的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节约型政府战略的协调与推进,形成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贯彻落实《节能条例》和《节能办法》,加快制定配套制度,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激励和惩罚政策,调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工作,积极落实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制。稳步开展能源审计和用能公示工作,对公共机构用能情况进行经济和技术评价。根据不同行业、系统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实行能源消耗基准定额管理,建立公共机构用能及设备用能审批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和评价标准。

(三)强化用能计量统计,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能耗计量、统计、监测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制定公共机构用能计量标准,督促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消费分项、分户、分类计量和用能计量检查,建立并完善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能耗信息化动态监管平台。完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改进数据采集、传输、加工等处理手段,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能耗统计直报信息平台和全市能耗统一管理台账,实现全市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网上报送,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加强数据审核力度,开展统计专项监督检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真实可靠。强化统计分析,定期对节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指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进能耗统计队伍建设,建立统计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四)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示范推广。制定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和推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和重点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扶持、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国有自主产权、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深化节能采购制度,提高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产品中的比重,从源头抑制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五)严格绩效考核,加强执法监督。按照《节能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办公室作为本地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核的主管部门,继续丰富考核内容,深化考核项目,细化考核细则,严格考核标准,加大依法奖惩力度。每年组织开展公共机构年度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对节能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完不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下达整改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重新组织复查,真正做到以绩效考核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的法制培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执法质量和工作水平,做到有法可依、程序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将依法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把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真正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2篇

关键词:市政管线;管沟;综合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需各类市政管线必将目渐增多,且未能和道路同步施工,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交通堵塞 ,也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何宏观控制及管理市政管线一直是困扰设计单位和业主的难题。

1 市政管线的综合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所使用的管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力管线、有线通讯管线、给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及其他特殊管线。

1.1 市政管线的综合规划内容

市政管线的综合规划内容主要有:对市政敷设底线管线时,应对排列顺序、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离和最佳垂直净距离进行明确;应确保城市管线地下敷设中的最小覆土深度;城市工程管线进行架空敷设时,还要确定管线和杆线之间的平面距离,以及周边建筑物、道路、相邻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离和最小垂直净距离。

1.2 市政管线综合规划的目的

在城市道路的有限断面上对管线的综合安排、统筹规划进行综合管理,尽可能在工程管线施工中避免平面和竖向控制的位置有冲突和干预现象发生,从而使城市功能的运转趋于正常。对工程管线的综合规划进行合理安排,在规划设计中,及时发现工程各项管线中存在的矛盾,并得到合理解决,促使用地空间内的位置更加明确,对下一步单项工程的设计进行指导,促使工程管线在施工及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确保市政管线规划的发展逐渐向科学化及合理化方向迈进。

1.3 市政管线综合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管线设计图进行分析,在大多数管线综合设计图中,管线设计内容存在缺陷,除了排水管道中的设计深度达到施工要求以外,其余管线都只进行简单的平面分布和道路交叉口管线的交叉竖向设计,未能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从专业分工来看,在各类管线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与排水专业作为与道路专业设计最为密切的一项,大多数对管线综合平衡设计进行负责的人员都是由排水专业人员构成。在设计院中,由于存在技术人员配置问题及分工问题,从而导致专业人员对非专业工作负责,若施工之前未能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会促使管线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产生深度不足的现象。另外,设计单位在进行分工时,无法实现分工合理,从而导致管线规划设计与更新负责的专业负责人不是本专业人员,对于规模大且复杂的规划设计,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在这段时间内,会出现对专业管线的设计进行不断的变化,主要对现场管线的情况及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若不能及时的更新各个专业设计,将无法得到最佳的管线综合规划结果。

1.4 管线综合治理的新措施

①对管线的布置方式进行优化。通常情况下,在管线综合规划中使用地下管线直埋的方式。另外,运用综合管沟的设计方法,与规划范围以内的交通运输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下方存在较多管线设施的位置和配合兴建的地下铁道、路面开挖不便及广场实际状况进行结合,将敷设传统市政管线的维修及扩建中的道路避免出现重复开挖。再者,土壤和地下水由于不会接触管线,所以就不会有管线腐蚀的问题出现,使管线的使用寿命得到增加,最终城市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对以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地下分布空间。②统一规定专业管材的颜色。在新建规划区域,与老城区和旧道路的管线相比,新城区的管线分布相对较少,在敷设的过程中操作简单,担忧规划容量要求达不到的现象存在。因此。应采用新建管道的方法在新区进行管线规划。在新区的城市管线综合规划中,应明确各专业的管材颜色或标记的方式,为日后管线的维修、管理及迁移提供条件。③加强与各管线专业公司的协调。在城市管线的规划过程中,市政工程包括水、雨水及排水工程,还有道路,其他管线都是由各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管理的。因此,主管部门主要掌握管线的总体规划及专业规划。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速,规划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普通规划单位会有较大的难度,往往只能对规划资料进行了解。为了使设计院的管线规划设计与专业规划单位相符,应在道路和管线设计方案进行确定时,使设计人员与管线单位的协调沟通工作得到加强,从根本彻底解决该问题。

2 市政综合管沟的规划设计

2.1 市政综合管沟的含义

在建设城市地下隧道空间建设过程中,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及给排水等管线进行汇总,并设置合理的检修口、吊装口及检测系统,有效统一规划、设计、管理及建设,该内容则被称之为综合管沟。

2.2 综合管沟的分布类型

综合管沟主要分为四大类:干线综合管沟、直线综合管沟、缆线综合管沟及干支线混合综合管沟。

①干线综合管沟通常在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进行设置,主要对原站管线到支线综合管沟进行输送,通常情况下,对沿线地区服务。而干线综合管沟主要收容电力、通讯、自来水、燃气及热力等管线,需要的情况下还对排水管线进行设置。电力在干线综合管沟中主要由输送超高压变电站向一、二次变电站传输。燃气管线是由燃气厂输送至高压调压站。通常干线综合管沟主要以圆形或多格箱形为断面形式。瓷器还应在管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例如工作通道、照明、通风等。②支线综合管沟主要将干线综合管沟向其他用户间进行分配和输送,一般在道路两旁进行设置,直接对各种管线进行收容,支线综合管线的断面形式主要是以矩形为主。其结构一般为单格或双格箱型。③市区架空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及道路照明等电缆在缆线综合管沟内进行收容,一般在人行道下面对缆线综合管沟进行设置,且埋置深度相对较浅,通常在1.5 m左右。其断面最为常见的则是矩形断面,通常不对工作通道、照明及通风等设备进行要求,但要对维修工作中使用的手孔进行设置即可。

2.3 综合管线的敷设

当以下情况产生时,应选用综合管沟集中敷设的方法:在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的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施工较多的路段以及与地下铁道、立体交叉相配合的工程路段;不宜对开挖路面的路段;广场或主要道路的交叉位置;应同敷设两种以上工程管线和电缆较多的路段。

应严格按照专业规划,对城市道路和市政公用事业管线进行综合管沟的配置。应结合各主管部门制定的维修管理要求对综合管沟工程的管线进行设置。实现在维修管理的前提上对综合管沟的断面进行设置,确保其紧凑,从而实现经济合理。综合管沟的设置还应对各类管线分支、维修人员及设备等特殊结构连接进行适当结合,综合管沟内的配套设施系统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例如供配电、通风、给排水、照明、防火及防灾等。按照地区的发展对各类公用管线进行逐步敷设。应在道路的单侧进行综合管沟设置,促使工程投资得到减少,从而使道路下部的地下空间得到有效节约。

3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地下各类管线承担着信息传输、能源输送等工作,同样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有效作用。通过对地下管线材料的收集,促使城市道路下方构造复杂的各种管网得到科学合理的布置,给城市的发展创造合理的地下分布空间。

参考文献:

[1] 沈利杰.市政管线和管沟的综合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2,(16).

第3篇

一、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及推进主食产业化的意义

主食在食品结构中占据主置,具有食用人数多、食用频度高、与当地主要农作物相匹配等特点。主食产业化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提升传统食品工艺,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和半手工制作,通过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创造一种新型生产方式,进而形成全新的主食产业。

(一)主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1.主食加工现状。止年,全市共有馒头、面条、米制品、速冻食品等主食加工企业和网点3834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35家,年加工能力38.61万吨,年实际加工量为30.1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08亿元。全市主食加工业中,馒头生产企业和网点2037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6家,年生产能力5万吨,年实际年加工量为4.7万吨;面条生产企业和网点1551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27家,年加工能力33万吨,年实际生产24.9万吨;米制品生产企业和网点245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0.41万吨,年实际加工量为0.4万吨;速冻食品生产企业和网点1家,年加工能力0.2万吨,年,实际生产量为0.11万吨。

2.主食消费现状。据调查,我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馒头2个(60克/个),面条150克,米饭100克。

(1)馒头。基本以家庭手工作坊加工为主,主要在菜市场、商场附近等人口密集处销售,因价位偏低、口感适中、方便购买,多数人比较认可,市场占有率达75%,但存在产品无标准、卫生条件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少数小型企业作坊生产的馒头主要在商场、超市销售,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备不先进、产品花样少、价格偏高等现象,市场占有率达10%;另外一部分是家庭自制,市场占有率达15%。在农村已出现小型蒸馒作坊及销售网点,占农村销售量的30%左右,其它为家庭自制。

(2)面条。以小型个体作坊加工湿面条为主,供城镇家庭每日食用,市场占有率达70%;企业生产的挂面主要供应商场、超市,约占销售总量的20%;其它为家庭自制,占有率达10%。农村以自制为主。

(3)米。我市米加工企业较少,主要在唐河、桐柏两个产米县,企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低,外来米占据市场供应量的80%以上。

3.主食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食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主食加工企业及知名品牌。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品牌商标有三十多个,其中方城“君乐牌专用粉”、“贵达牌挂面”、“金馥牌植物油”,远销全国28个省市区,获省省粮协“放心粮油”称号;卧龙区“想念”挂面获得国家粮协“全国放心粮油”称号。但从主食的加工和消费现状看,我市主食生产供应整体发展水平仍较落后,主食品加工仍以小作坊手工加工为主体,生产方式原始简陋,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营养含量等综合品质较低,普遍存在经济规模较小、产品覆盖面窄和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即使在部分具备一定规模的主食加工企业中,手工劳动仍占一定比重,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发展主食产业化面临的形势

1.推进主食产业化的优势

(1)资源优势。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土质肥沃,产品营养丰富。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产且连续6年总产超100亿斤。规划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4亿斤,这为推进主食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作为“联南启西”的桥梁,省内与、、三市相连,省外与湖北、和陕西商邻,交通便利,物流发达,为我们提供了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途径,有利于主食产业化发展。

(3)消费优势。是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粮油食品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主食产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势必取代家庭自制。据统计,我市城乡米面主食及相关产品有近1000亿元的市场消费潜力。

(4)发展优势。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主食工业所需原料、能源等成本相对偏低,为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完备的要素支撑。与省内其它大市相比,我市主食产业化起点低,发展空间大,一些发达地市的主食产业化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和转化,有利于快速推进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

2.存在问题

(1)观念落后。一方面,居民消费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滞后,对产业化主食的接受程度较差。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尤其是占全市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人口,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在选购产品时,多将价格作为主要判断标准,使质次价低的作坊主食产品有了较大生存空间;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仍习惯于家庭制作主食。提高居民的产业化主食消费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需要做大量的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观念落后,过分夸大本地主食产业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的劣势,看不到主食产业化发展的长远优势和必然趋势,导致政府引导不够、企业挖掘市场潜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食产业化发展。

(2)软件薄弱。一方面,技术投入不足。大多数主食企业对科研工作缺乏足够重视,造成主食加工业整体仍属于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少现代化成套流水线,物耗、能耗偏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另一方面,标准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主食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逐步完善,但其标准总量少、制定与使用脱节等问题依然突出。主食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标准化意识不强,造成原料配比不一致、生产操作不规范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政府部门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3)硬件不足。一是缺乏规模化的种植基地。我市小麦、稻谷等农产品种植仍以传统的分散种植为主,不能满足现代主食工业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二是缺乏产业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大多主食产业以小作坊为主体,生产方式原始简陋。要推进主食产业化,不仅要升级加工设备,还要有仓储保管、检测检验、物流配送、销售网点等配套设施及场地,每一项都需要很大投入,单靠市场调节,很难满足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和扶持。三是缺乏产业化所需的人才队伍。市内没有一流的科研单位与平台,缺乏主食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机构,个别重视科研工作的企业只能借助外地机构来培养人才。

(三)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市主食加工处于松散、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层次低、效益差,食品安全水平和营养含量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放心粮油”、“安全食品”、“营养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推进主食产业化,是加快建设食品工业的重要举措,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对粮食转化增值、扩大内需和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直接带动作用。

1.促进粮食增值,带动农业增效,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市场调查显示,馒头等面制主食加工环节产值增幅大、利润高,对于粮食转化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扩大内需消费,创造就业岗位,增强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社会需求要求主食产业由家庭制作向社会化、商品化转变,必然新增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体系。围绕主食加工环节形成的原料供应、储藏、装备制造、物流和销售等配套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若干庞大的应用集群,进一步缓解我市粮食生产产量贡献大、经济收益小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质量的改善和粮食经济效益的提高。

3.促进产业升级,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行业技术水平。主食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中应用优质的原料、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装备,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质量水平,这对于提高食品行业技术水平,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方面的诉求等,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围绕满足主食供应、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营养水平、扩大有效需求的目标,遵循安全、优质、营养、方便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择优发展相结合,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我市以蒸煮面米制品为代表的主食产业化进程,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由粮食生产大市到粮食经济强市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推动我市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导。以市场化为原则,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有序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确立企业在推进主食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

2.确保安全。加强质量意识,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体系,全面保障主食安全。

3.注重营养。在丰富主食花色品种的同时,注重在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保存谷物固有的营养成份,大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营养性能更强的蒸煮类主食品,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

4.构建链条。加大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打造若干集种植、收购、仓储、加工、检验、配送、销售为一体的主食产业化集群,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5.着眼创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强主食工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主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6.严格把关。坚持高起点发展和规范化运作原则,严把主食产业质量关;严格按照规划和条件核定审批项目,严把主食产业审批关;坚持有序进入和稳步推进原则,严把主食产业效益关。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一流的主食强市”为发展目标,努力建成产品种类全、覆盖半径大、质量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现代主食产业。

1.规模效益。到2015年,全市工业化主食年加工能力、实际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90万吨、130万吨和170亿元,主食产业化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25%。到2020年,争取全市工业化主食年加工能力、实际产量和工业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主食产业化率达到50%以上。

2.科技贡献。增加科研投入,立足自身基础,依托省面、米制主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大力提升主食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力争科技贡献率2015年达到45%,2020年达到60%。

3.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建成年产值不少于亿元的主食产业集群2个左右。2020年争取达到4个以上,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

三、发展布局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粮食资源优势,在中北部重点打造弱筋类面制主食产业化集群,在东南部重点打造米制主食产业化集群。

(一)馒头。以主食馒头为主体,开发包括杂粮馒头、果蔬馒头、营养强化馒头、奶油馒头、花色馒头等多个系列品种,大力培育创建全国、全省知名馒头品牌,力争2020年前创立1-2家省内外馒头品牌。全市重点建设方城、唐河、城、西峡等县区的馒头产业化集群,东部、北部等县市区重点发展鲜食馒头、营养强化馒头,西部、南部等县重点发展杂粮馒头和果蔬馒头。

(二)面条。以鲜湿面条为主体,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优质营养挂面、烩面、炸酱面、方便面等产品。加快面条制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步伐,力争2020年前,我市工业化挂面和鲜湿面条制品规模达到全省前列。全市重点建设、、、等县区的鲜湿面条和挂面、烩面、炸酱面产业化集群。

(三)米制主食品。结合主要稻谷种植区域优势,积极发展速食米饭、方便米饭、米粥、米粉、米线等产品。重点在唐河、桐柏等县建设籼米、糯米产业化集群。

(四)速冻食品。提升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开发多种规格和口味的速冻馒头、面条、菜肴、炒饭等新产品。重点在城、唐河等县区发展速冻食品产业化集群。

四、发展任务

(一)实施项目带动。通过市场化手段,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推进馒头、面条和大米等米面制主食的产业化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对主食消费的需求。按照点距面积适中、辐射人口合理的原则规划布局,优先支持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西峡县黎明挂面厂、唐河县面粉厂等企业日产30万个工业化馒头建设项目;优先支持想念食品有限公司日产5.4万公斤特色挂面,方城金穗面粉公司日产5万公斤鲜湿面条、挂面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速冻食品、米制熟食品等建设项目。同时,在相关县市区推进主食产业化重点项目,2020年前建成日产20万个馒头项目15个、日产3万公斤面条项目15个、日产2万公斤速冻食品项目10个、日产2万公斤米制食品项目6个。

(二)加快基地建设。一是搞好基地种植。以标准化、规模化、专用化、产业化为重点,以米面主食品生产需求为方向,进一步加大对专用粮食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确保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鼓励粮食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农业,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种子培育实验基地,开展优质良种培育和技术指导工作,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2020年前,重点在方城、唐河、镇平、新野、城、卧龙、邓州七个县市区各建立1个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标准化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在唐河、桐柏两县各建立1-2个面积在5万亩以上标准化主食专用稻种植基地;在南召、西峡、淅川各建立3个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荞麦、燕麦、高粱、谷子、豌豆、绿豆等小品种杂粮实验种植区。二是建立优质面粉和专用粉供给基地。通过建设预拌粉项目和对现有部分骨干粉厂进行技术改造,在粮食主产区建立馒头、面条优质专用粉和预拌粉生产基地,切实提高优质专用面粉质量,满足全市面制主食的生产需求。2020年前分别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优质面粉厂8个、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上的主食用预拌粉厂5个。

(三)抓好集群建设。各县市区要利用现有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主食产业和粮油加工园区,打造以粮食收储、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主食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园中园、共建园、特色园等新型园区,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将园区建设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鼓励主食加工企业退城进郊,形成以娃哈哈、三色鸽等龙头企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园区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条件成熟的主食生产企业,剥离物流资产组建物流配送公司,服务全行业发展;鼓励主食加工企业,与主食设备生产、物流配送等相关联企业进行联合协作,共同建立产业聚集区或产业园区,优先配置要素资源,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各县市区要对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的主食加工项目,在政策、资金和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主食产业园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开拓销售渠道。实施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立现代主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城乡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和粮油加工业基础,规划建设四个集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粮食产业园区,把打造成辐射、鄂、陕,面向全国的粮油及主食品交易物流中心城市。地方政府要采取贷款贴息或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的办法,鼓励大型国有、民营和股份制龙头企业,逐步吸纳、置换现有的从事主食生产的家庭式作坊,形成直销店、连锁店、代销店和便民超市等形式为一体的熟食产品销售网络,统一进货渠道、统一产品配送、统一价格管理。粮食行业“放心粮油”产品和优质主食加工产品,要在强化城乡主食品便民超市、连锁店主渠道营销的同时,进一步开拓经营,扩大销售;通过发展主食产业化,切实保障军粮、救灾和应急成品粮供应,并将主食销售积极融入部队、学校、企业等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遍及城镇的“三色鸽”、“双汇”、“万德隆”、“世纪龙”等连锁店、普及乡村的供销社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业网点等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宽粮油产品特别是主食食品的配送销售渠道。

(五)培育名优品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通过政策扶持、奖励宣传等手段,积极引导主食产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尤其是品牌营销观念,培养品牌价值观;要紧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帮助经营者明确品牌定位;要以提升产品品质、注重营养成份、确保质量安全及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升级增值为重点,协助经营者发展名牌产品和制定远景规划;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类会展等,推介的主食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支持和做大做强做优“三色鸽”、“想念”、“君乐”、“康元”等企业,发挥其在推进主食产业化中的示范带动与引领作用,力争在2020年前,我市有一批主食品牌进入省内外名优品牌行列。

(六)完善体系标准。在鼓励企业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粮油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我市粮油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主食产业的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应急与溯源体系,建立完善以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主食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成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与省同步,建立健全与主食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体系、食品安全认证认可体系等。

(七)注重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合作。鼓励企业在内部搞好传帮带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打牢基础,依靠工作实践总结提高,借助活动开展锻炼强化,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邀请工业大学、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著名企业的专家、教授,来我市授课培训,加大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企业骨干走出去参观学习,积极培养创新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与省同步,依托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省经济管理学校等省内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教育,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培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切实加强对主食产业化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主食产业化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协调小组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主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县市区政府也要高度重视主食产业化发展,成立相应机构,把主食推进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我市主食产业化进程。

(二)积极引导,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2—20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主食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要加大对粮油加工园区、订单生产基地建设和主食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物流配送等的贷款支持力度,其它商业银行要对主食产业化建设项目给予积极支持。要筛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主食产业化企业进入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其上市融资。三是争取和落实省有关优惠政策,为主食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省地节能的理念,但是现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将之与很多因素相接合。

一、城市市政排水设计规划的要求

(一)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其最低的目标要求。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的有效资源和有用的空间范围,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为以后的改善和发展留一定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其最低目标,还可为以后的更改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还可以减少治理成本。耐久性和稳定性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最根本的特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其需求,还以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相协调。科学有效的排水规划设计方式是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虽然排水工作是一个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却是一小部分,因此,其必须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相合相协调。不仅如此,还应该考虑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将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相结合可以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城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实现城市正给排水系统科学地、有效地、合理地、完善地发展。

(三)重视环境保护。目前,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环保、绿色、节能是首要考虑的任务,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即应该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相结合,共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城市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政府就应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只是在于建设的效果,而忽略了对环境的重视,一味的追求高效的经济收益,而没有真正的达到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目的―――环保和保证人们生活生产的用水量。

二、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一)给排水与城市用地规划之间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防洪规划设计存在着不协调、用地面积没有合理规划,以及管道与铺设规划不合理等多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是制约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因素。

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中的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紧张的形势加剧,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对于市政道路、地面排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合理规划用地。在一些新的城市规划区,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比较多,而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市政给排水设计与城市竖向用地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导致城市规划不完善,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

2) 由于市政给排水设计受到城市竖向用地的影响,因此,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采用短管压力流与重力流两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高程低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部门做好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评审工作,及时调整雨水排水系统中不合理的地方,根据相关的规范来设计短管压力流。

(二)污水管埋设深度不够

在现阶段的污水管道掩埋设计中,由于原来污水提升泵设计不合理,因此便出现了污水管道埋设深度太深的问题,最终出现的问题是污水管网高程设计不合理。在确定原来污水提升泵站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一泵站距离某绿化区的距离比较近。而在单项管材设计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法、基础施工等的选择均不合理,因此也就降低了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实际功效。总而言之,污水管埋设深度不够,是当前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出现污水管道埋设深度不合理则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污水管埋设深度如果比较深,则可能造成一些规划区污水管高程设置不合理,同时也会对原污水提升泵规划存放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污染,应在管材、施工方法和基础等方面减少投足,并合理确定排水管的高程。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市政给排水规划相对滞后

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设计单位往往忽视排水的重要性,而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城市道路建设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给排水工程在一期施工完成之后,由于排水规划工程存在问题,而导致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施工,使得规划指导失去其实际意义。

三、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一)给排水的区域分配

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区域分配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城市需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给排水的区域分配,以免浪费水资源。如: 农业、生产等,针对影响因素做系统化的研究,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区域配置,大致规划出给排水的设计路线; 然后该工程实地考察给排水的区域方案,细化分析不同因素对水资源的需求,规避过量开发的项目,充分调配水资源,促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高效利用水资源,遵循开源节流的建设标准; 最后该工程重点设计给排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持续供应生活用水,该城市的规整力度比较大,给排水管路需要合理规划,才能优化分配居民的日常用水。

(二)给排水的防洪安排

防洪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关键目标,解决多雨季节的洪涝灾害。以某城市在建市政给排水为例,分析防洪方面的规划设计。该城市存在双重洪涝隐患,即: 外洪、内洪。内洪可以通过蓄水解决,适当时进行排水,难度比较高的是外洪防护。该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要配合外洪防护的体系,该城市一旦遇到外洪隐患,通过市政给排水工程,一方面进行预防、控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执行分洪泄流,有效疏导了洪水,因为该城市已经建成了防洪大坝,所以降低市政给排水防洪设计的压力,防洪部分只需要满足泄洪、疏导的标准即可,无需再重新规划数值参数,该城市更加注重市政给排水的配合力度,体现规划设计的分配能力。

(三)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可以作为城市市政给排水防洪规划的配合部分,但是因为雨水系统同样具备独立性,所以对其进行单独分析。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市政给排水的整体要求,充分发挥配合与辅助的作用,完善给排水的整体性。一般市政给排水对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满足工程自身的给排水需求,还要解决城市的突发排水情况。例如: 某城市在多雨季节,由于雨水量瞬时突增,导致路面淤积大量的水资源,此时该城市雨水系统有可能出现洪峰风险,超过雨水系统标准的承载压力,影响路面交通,所以该城市规划雨水系统时,设计出了准确的压力值,同时调整垂直标高,防止雨水过度於堵在路面上。

(四)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市政给排水的污水系统时,可以吸取其他城市的设计经验。目前,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污水消耗方式为集中管理,在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内,规划出污水处理点,通过管道将污水引流到集中处理污水的地点,利用高效率的消耗方式,快速处理污水。例如: 某城市针对市政给排水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改进方式,以此来提高污水消耗的水平,仍然采用集中处理的思想,将原有单一的处理点,改为多个处理点,通过管道连接所有的处理点,形成以局部地区为主的污水系统,减少污水达到处理点的距离,由此可以减少污水输送过程中的突况,既可以提高该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又可以体现污水系统规划设计的效益,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城市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安排,将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使系统中的管线设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中,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贺.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58.

第5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给排水;市政建设;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市政给排水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政给排水设施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迫在眉睫。本文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的层面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以探求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的方法,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城市规模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市政给排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普及率约为60%,普及水平较低,其中,中小城镇的普及率仅有40%-60%左右,远远低于国家对于排水管网覆盖率在80%以上的要求。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城市排水管道的密度仅为9.0km/km2,排水管道总长度37万km,城镇人均排水管长度0.57m,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使用的各类分析软件、工具及采用的规划方法大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对于工程因地制宜设计中的多样性以及多目标性重视度不足,加上系统功能性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的缺乏,一级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这些问题可总结为以下三类: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规范制度限定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各项用水指标,实际规划中所参考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回归外推历史综合水文数据获取,该方法存在水量的预测值过高,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此外,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缺乏对各类用水器具、用水行为以及用水工艺等的系统监测,使得新用水技术的替代及扩散规律等的研究及把握不足,缺乏水信息综合性以及结构性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二)缺乏合理的排水机制

城市主要采用分流制的传统排水方式,对于控制城市径流面积以及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等方面缺乏重视。近年来,各类随机性暴雨径流以及突发排放事件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已成为城市流域污染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现有的分流排水制无法经济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城市径流的污染问题恶化,须综合当地的水文、地质和降雨等情况,经科学的经济、技术比对及可行性分析后确定排水机制。

(三)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景观用水规模日益增大,但大多只强调近期局部效果,忽略了其生态功能以及水体自身对于城市或者流域的内循环扰动,引入大规模的所谓的“城市生态用水”,却未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反而造成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在处理城市污水时,未从污染根源上控制,而采用引水冲污的错误处理方法,导致水资源紧缺及浪费问题更加严重。

二、合理规划设计城市市政给排水的策略

(一)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1、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把握排水系统的具体功能,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防洪排涝、保护城市的公共水源水质等问题上,而应同时重视排水的系统的城市污水回收、净化再生、保证城市水循环以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的方法措施。在进行防洪排洪的规划时,需重视排水重现期标准与排水之间的衔接,深入分析排洪面积等综合因素,结合当地排水系统合理地选择排洪措施。防洪排涝的主要对象是内洪和外洪,外洪应以预防为主,设置水库、防洪堤等;内洪主要是排蓄,在城市规划重现期内,应重视雨水排除及蓄积问题。

2、污水的集中与分散处理

我国长期推崇污水厂集中处理污水的方法,此方法处理污水效率高,水处理质量可靠等。但是目前我国污水日处理能力尚不能满足需处理的污水量,再加上污水处理行业存在产能利用率低,运营能耗高等问题,再生水的就近利用实现困难。可考虑采用BOT的模式营建污水处理厂,实现适度分散处理污水。区域污水处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

(二)从中观层面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1、合理规划设计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

近年来,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日益增大,尤其是高峰供水量不断增大,相应的水厂供水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应考虑设置高位水池、水塔等全面降低供水日变化系数,从而提高城镇及片区供水安全度。

2、合理规划设计排水系统

现阶段我国城市雨污水管网主要采用分流制,在进行雨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以及城市竖向规划,合理选取雨水的排放方式,避免发生雨水溢水路面。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更应合理介入分流制管网,而对于老城区已存在的合流制应采取污水截流。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管网很难实现分流,实践证实,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可有效截流初期雨水,同时采用的溢流设施,用于限制当地污水处理厂的输入污水量。

(三)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市政排水的规划设计

1、发展污水处理新技术

排水管道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通过建立雨水径流模型,可优化排水管线的平面布置,同时,采用正确的污水管线的计算方法,合理的确定污水的管径、管长等,以控制其埋深。根据实际国情,优化排水管网外,对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占地少、能耗小及处理率高的BOF污水处理工艺。

2、推广应用新管材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推广应用聚丙烯、PVC-U管、PCCP管等一系列新型塑料复合管材,不仅符合国家提出的以塑代钢政策,且这类管道的摩阻较小、重量轻、排水量大且施工方便,综合效益较好。

3、创新雨水管道的设计思路

对于地下水资源不足或者利用不便的地区,应减少排入管道的雨水量,通过雨水截流储存或者改善地面材质,增大雨水的渗透率。这样不仅可减轻排水系统负荷,节省雨水管道的投资,还可增加区域内的地下水补给,涵养地下水,有利于水生态的保护及修复。

三、结束语

市政给排水工程在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营造优质、舒适、便利的城市环境、提供城市工业生产、切实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可持续发展,从全局以及系统的角度出发,创新给排水设计思路,并充分应用先进基础全面优化现代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从而促进城市建设的进程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宏.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3):142.

[2] 叶涛.新形势下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2010,(22):392-393.

[3] 谢巍.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8):46-48.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 TL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市政给排水是一门应用技术,它的发展是受基础学科的发展所制约。在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的今天,只有关注城市市政给排水高新技术发展并加以应用,才能与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和谐。因此,着眼新形势下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探讨,对于城市市政给水排水领域的技术发展的前景展望,作用巨大。

一、新形势下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现状

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是城市市政给水设计和城市市政排水处理的整合。在现阶段,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仍然处在传统设计向人性化过渡阶段。设计理念和实施手段介于规范和和谐的磨合。

(一)现行城市市政给水设计还有很多缺陷,水处理技术比较局限。首先,现行城市市政给水设计还有很多缺陷。从供水系统的情况看,现行工程给水设计无法满足全封闭供水系统的实现。各处的给水设计以工程项目为主,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单元,造成供水厂、用水点的管理断裂。从增压设备看,不应用价高质优的超导超磁通量的材料,供水系统工作效益低,加上二次更新换资大,不利于以微型化智能化变频调速泵机组为主流的新给水设备的运用。

(二)水处理技术比较局限。现有水处理技术无法解决重金属污染病毒、重金属污染等污染问题,城市的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技术处理的水,水中仍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微量有机污染物可检出数百种,其中有许多是具有‘三致’作用的重点污染物。对于病毒,目前尚无完善的技术可供例行检测,现行水处理工艺对病毒的消除还无能为力。建筑工程给水设计的长效利益存在危机。

(三)现行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只注重项目利益,不注重消费者,施工者在管道施工中为了自己利益,给水工程偷工减料,导致建筑工程给水设计的长效利益存在危机。

二、从中观层面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譬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给水系统规划设计。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子系统及其各项要素的综合布置。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非常重要,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等方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水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编制城市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等。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特别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譬如,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 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 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

(三)污水系统规划。

1、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真正意义上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与利用原下水道系统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而且建设费用、技术要求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2、污水厂尾水去路。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尾水排放以就近向内河排放做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尾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三、从微观层面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

微观层面主要为单项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和设计。譬如工业或住宅小区给排水规划与设计,一座或几座建筑物给排水消防设计,一座污水厂设计,一条道路给排水设计等,它是将理想变为现实最直接的环节。一方面城市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具体新课题,必须采用新办法、新材料、新产品去解决;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具体规划设计必须符合节能省地建设新理念。下面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采用延时曝气这种高资源占用(材料、土地)和高能源消耗低负荷工艺,以耗能方式取得污泥稳定的工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从生活污水反应器发展趋势看是从活性污泥工艺和生物膜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最近国内尝试使用一种高效载体生物强化a/o工艺,它是在a/o反应池的好氧池末端投加活性硅藻土,同时好氧硝化液和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流化床)和吸附,混凝及过滤等物化作用,实现生物脱n和物化除p,较好地解决了纯生物或纯化学污水工艺中脱n与除p相互矛盾的问题。

(二)污水管道设计中新管材的推广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pccp管、pvc—u管、pe管、聚丙烯伊p)等新型塑料复合管材,符合国家以塑代钢政策。同时管道摩阻小、排水量大、重量轻、施工方便,受到业主及施工方一致欢迎。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施工造成管道变形超标的问题,应确保管道两侧回填土的回填质量,必须分层夯实,使其密实度能够达到95%以上。

(三)雨水管道设计新思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尽量使雨水不排人下水道,尽量通过设计施工,将雨水渗透或截留。一则可以减少排水负荷,减少雨水管道投资;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涵养地下水,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但这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地下径流很大,就不宜采用渗透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其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排水系统是水循环中水质与水量的连接点,再生水利用是良好水循环中质与量的桥梁。污水的资源化、污水的再生和利用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有效地保护了水环境,有利于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健康、良性循环。因而做好城市给水排水规划的编制,提高城市给排水设计的质量,从而对改善城市人民居住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意义

1、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城市的发展对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的支撑条件。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高水平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可以使得城市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更加科学的保护城市水

环境,从而达到给水量适用、排水无污染的效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目前,水危机的存在正在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低水平的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会对城市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对城市的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我们必须要合理做出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给排水的计划保证。

2、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而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做好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

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1、城市给水系统设计规划

在城市给水规划设计应首先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编制供水规划设计时要本着,满足供水需求,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控制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务。的战略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供水规划设计还要包括水资源平衡,及城市应急供水的调配,因此在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航运用水,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合理利用,兼顾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供水设施建设也要合理配置、就近供水、降低能耗、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加强水质监测管理,不断提高供水水质,减少漏损率。

这些问题在给水规划中都要统筹考虑的,为了达到合理的城市给水规划设计,我们还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指导思想,对城市用水量提出预测,根据发展规划目标,配置城市供水管网,并且在城市供水管网中还要对城市消防系统供水进行统筹和兼顾。总体来讲城市供水规划,是城市能否良好发展,人们生活环境能否得到良好改善是关键所在。

三、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3.1 雨水系统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硬化地面,及建筑面积的增加,都使得雨水地面径流系数增大,在相同降雨强度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与原有排水设施不相匹配雨水流量的出现的,排水系统的承受力不够,势必形成城市内涝,因此在城市雨水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雨水系统完善与改造的问题。

3.2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时,要准确的对城市气候、降雨情况的统计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概述,并且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还要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根据区域情况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合理降雨重现期设计标准,规划设计出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并且再与河道的泄水能力现结合,通过修建排涝沟渠、排涝闸、排涝泵站等措施,使城市雨水达到延迟排放,通过统筹管理使城市雨水排入河道时与外部洪峰流量产生错峰间隔,减少在雨水排放时受到顶托等阻碍雨水排放的客观因素;根据城市竖向规划,划分合理的排水区域,每个分区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按照就近入河的原则,规划雨水管道系统,计算雨水管径。

四、城市污水系统规划设计

对城市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污水,在新建设的城区中污水排放大多是采用分流制的排放方式;而旧城区的老污水管道系统,排放方式一般都是采用合流的方式,在老城区中,城市雨水和污水系统早已建成,对老城区的雨污水管道的合理拆分,分流排放改造,是排水规划调整时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现有雨污水系统排放条件,本着雨水就近排入城市雨水系统

或河道流域,而污水就要纳入整个城市污水排放体系,最终进入污水厂统一处理后达标排放,对合流管道合理分流,在老城区污水系统规划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在新建设的城区中污水管道的规划是与城市给水管道规划相辅相成的,污水量的来源应与该区域给水用量相结合,根据合理的给水量,确定出切合实际的污水流量,规划设计出合理的污水管道系统。

五、市政排水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城市的防洪排涝也是规划设计很重要环节,在设计城市排洪防涝时要格外慎重,要注意提高防洪排涝设计的合理性。城市防洪排涝在于外洪和内涝,对于外洪要以防为主,而内涝以雨水排出和洪水滞蓄为主,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雨水排除系统和雨水滞蓄措施相结合,在雨水管道规划设计时考虑雨水排放能力同时,还要对管道雨水滞蓄能力进行核算,使雨水管道规划设计即可达到雨水排出的需要,又要达到城市雨水滞蓄要求,同时也可考虑城市其它方面建设时兼顾对雨水滞蓄的调节,在建筑设计中,可采用渗滤沟、渗井、绿色屋顶、植草沟等措施,对雨水的洪峰流量进行调蓄达到削峰滞蓄,使城市洪峰均衡泄流。

六、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发展,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分不开的,随着计算机的系统研发,对于一个城市,给排水系统的体系建立是离不开计算机合理的计算的,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对城市供水的历年用水资料加以统计,并且通过资料统计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城市给水规划提供用水量预测的可靠依据,并且可以针对城市发展规划目标,建立城市输配水管网分配布置模式,通过计算机管网平差计算得出合理的给水管网的配置要求,可以给出随城市发展给水管网近远期建设的配套方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我们还可以对城市雨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适合城市雨水预测的雨量公式,进行雨水管道体系的合理计算,确定城市防洪调蓄流量的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还可以对城市布置加以分析确定建立出合理的城市污水

排放体系,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发展,为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趋于更加完善合理和更加切合实际,要达到更好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要求,就要把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在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完善灵活。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追求城市发展中,水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可以损害人的生命和财产妨碍社会的进步。而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给排水工程设计则与其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城市给排水设计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加上创新的思维,运用创新技术来优化设计现代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消防水系统等市政公用设施,这应该是每位市政给排水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方宏.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J]. 科技资讯,2010(3).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1.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市政工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市政排水工程建设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一个城市的市政给排水工程,确保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和提高。由于新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对这种关乎到整个城市发展状况的市政给排水系统质量和技术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市政给排水工程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确保整个项目能够圆满完成。

一、施工前期的规划设计

(一)图纸设计

在一个工程进行中,施工图纸的合理设计时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施工的进度和土地和地下水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用该条件的施工图纸,满足工程所需,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合理施工,确保有计划的完成该工程项目。

(二)对图纸充分的熟悉掌握

在工程项目进行时,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对设计的施工图纸充分的熟悉和掌握,确保能够按照设计的图纸有计划的完成该工程项目。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人员都要熟悉并掌握施工图纸内容,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确保工程中坡度、管材的直径及井位的设置都能满足图纸设计要求,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三)检验管材质量

要完善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并且要完善施工质量的控制体系,要加强工程在分包和转包过程中的质量监管,这样才能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利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所以说,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施工的企业应该要要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要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要有效的提高企业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预防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对管材质量的检查时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确保该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对可能出现或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为以后碰到同样的问题提供可参考意见,在施工前要多次对管材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工程能够在要求质量下圆满完成。在施工过程中,管材质量是好坏关系到工程施工中渗水和渗透问题,是问题预防的保障性关键,要想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产生,就要做好管材的质量检查工作。

(四)测量放线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进行中,测量放线是关键性基础条件,是施工进行的前提保障,在施工过程中,要依据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合理的管理方法完成项目的测量放线工作。在工程放线测量中,测量数据的不准确会导致管道位置发生偏移,就需要二次测量,保障测量数据准确可靠。因此在市政给排水工程系统中,测量放线工作是个重复性强的工作,需要细心仔细的的对数据进行测量,由于放线工作还是个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工作,所以在测量中还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施工阶段的规划设计

(一)开挖沟槽与支护

在对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管道施工环节进行前,要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阻碍施工正常进行的制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确保施工正常进行。保证地下管道和电缆都处在随时可进行施工状态,做好管道施工准备工作,分析控制碎石滩铺环节中出现的混凝土问题,确保沟槽开挖环节顺利进行。

(二)安装管道

在对管道进行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首先要对管材进行选用和检查,待检查合格够进行再对管道进行安装下管,完成管道安装工作。在对管材的选用和检查环节要注意的是,在制造商将选用的管材送到指定施工地点后,材料工程师对这些管材进行质量检验,对外观和内在质量都进行深入检验,确保质量在要求范围内,这些进场的管材都是由合格制造商提供的,都是取得了合格检验报告的产品。在管道下管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在对垫层平基进行检验合格后,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后即可对管道进行安装。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排管前一定要确保基础表面清洁、卫生,清除不该有的杂物及积水,检测好样板与中心位置和标高的距离。排管从下游向上游排,下管由人和8吨以上汽车进行控制,人利用吊车,将沟槽开到离沟边2米处位置,目的是避免沟壑坍塌问题产生,确保项目安全顺利完成。在铺管环节,驾驶吊车将管节平稳移动到安放位置,确保与管子平稳连接,下管环节中,用专用吊车,由人控制,准确、平稳、安全的将管材放于制定位置。

竣工后验收阶段的规划设计

为确保工程施工圆满完成,要对竣工后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检验的方式就是进行闭水试验。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对管道和井外观的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进行检查;对管道回填及沟槽内积水情况进行检查;对除了留出的进出水管以外的孔洞进行检查,检测其渗水情况;对管道堵版的承载力进行检测,检查两端承载力是否大于水压力。

(二)试验的操作方法

闭水试验的操作方法适宜从上游向下游进行分段完成,在上游试验完成后向下游段内注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的水资源。按照井距分隔试验管道,进行带井试验。以3个井段为一组进行,当上游段设计的水头小于管顶内壁时,水头就按上游顶管内壁长度加上2米距离计算,当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水头就以上游段距离加上2米距离计算。

(三)填平沟槽,恢复路面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施工后期的沟槽回填环节,要从管道的两测进行平衡回填,确保沟内无积水,确保所使用的沙土不是腐土和垃圾土或淤泥,在充填的土中要确保无砖块、混凝土等杂质。在填充完后要及时、仔细地对路面进行修复,确保路面平整,满足人们对路面平坦、卫生清洁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对物质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关乎到人们生活是否能够有序进行的市政给排水工程,这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功能是否正常运转,关乎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状况,因此,在一个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发展状况,在该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满足该项目对质量的要求,加强施工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都在控制范围内,保障整个城市能够正常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德才.预防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通病[J].山西建筑,2007(28).

[2]张文英.浅析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3]刘彦.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6).

[4]姜金剑,吴秋菊.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浅析[J].山东电大学报.2002(2).

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燃气管网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市政燃气管网是城市建设中的常用规划,主要是用于城市燃气管道网设计工程项目中。保证设计可行性是整个城市燃气规划的重要环节。下文将对城市规划中的市政燃气管网规划设计问题研究进行分析。

二、城市天然气管网的规划现状

1、管网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天然气已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气源,一些利用煤制气气源的城市也正向天然气转换。在城市利用天然气的工程总体规划中,燃气工程是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燃气工程的建设起指导作用的则是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进行的燃气专项总体规划,其中,天然气管网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天然气系统工程建设投资巨大,工程建成后不宜轻易改建或扩建,否则,将影响城市建设,影响城区居民生活,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要保证城市燃气事业的健康发展,天然气管网规划设计必须科学化。城市天然气系统工程规划设计的目标:不仅要满足用户和工艺设计的要求,而且要使城市天然气系统工程所需的投资费用最少,保证整个天然气管网运行经济、安全、灵活和可靠。由于城市天然气系统庞大,结构复杂,限制条件众多,因此,依靠传统的手工进行设计,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的目的。

2、管网规划原则

(一)管网规划工作应具有先进性。对于一个规模不大但十分复杂的输气管网,仅凭手工计算和运营经验进行规划设计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必须运用精确的管网模拟软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计算,从中选出最佳改造和扩建方案。在管网调度中,也应使用实时控制软件进行在线模拟分析,最大限度提高管网运行效率,降低输气成本。

(二)管网规划工作应具有整体性。天然气开发规划是由气藏工程规划、采气工程规划和天然气地面建设工程规划三部分组成。如果在天然气地面建设工程规划设计中也引进先进的数模软件,使之与气藏数模软件相结合,即将天然气在地层中的水力动态与地面管网中的水力动态结合为一个统一连续变化的整体加以考虑,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作为天然气开发规划方案,这样在作气藏工程规划方案时,就充分考虑了天然气地面建设工程规划对它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先作出最优气藏工程规划方案,然后依据此方案进行天然气地面建设工程规划作出优化方案的做法。

三、布置管网形式应考虑的因素

1、燃气管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与协调。

城市燃气管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是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以实现管网远近结合的整体布局。城市规划中的人口密度及用户分布情况、建筑特点、道路等级、宽度及重要情况、荷载情况、路网形式、城市各地块定性和功能分区以及各管线之间的影响(包括电力高压线路、热力线路等等),均对管网形式布置有重大影响。燃气规划应密切结合总规、分规、控规、详规等各规划阶段成果,适时及时调整相关管网布局,以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工业企业是城市用气大户,燃气管可形成环状干管保证供气。城市绿化系统、各级休憩场所和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及仓储用地,属于用气小户,规划时不宜设置主干管,预留小管径枝状管即可。显然,不同的城市用地性质使用燃气的情况不一样,对之所配置的管网形式也不一样。城市规划直接影响着燃气管网的设计,反之,燃气管网的设计也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建设。只有充分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意图,以及详细调查城市的用地现状,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燃气管网。

2、燃气管网应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终端用户的使用要求

随着燃气企业走向市场化,燃气企业要最大可能地扩大燃气市场占有额,就必须以用户需求为本,尽量满足各种终端用户需求。在当前一些地区因局限于经济合理、安全运行、整体布局的指导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用户逐一考虑的过程,也就限制了燃气供应能力的发展。

3、燃气管网布局应与企业运营机制相结合

城市配气管网因调峰等原因,设备与管道的利用率低于长输管线,城市管道的敷设费用高于长输管线,安全保障的建设费用也很高,但气价又受其他替代能源的限制。法国的经验描述为:输配管网前期投入大,建设期长,资金返回慢,还款期长,没有单一买方承诺长期购买。

因此,在现行的国家政策下,对燃气经营企业来说,合理规划燃气输配管网既是保证燃气正常供应的重要条件,又是标志燃气供应系统的经济性的重要方面。燃气经营企业从管网运行工况的角度考虑,采用环状管网方案优于枝状管网方案;而从工程经济性和运营管理的角度考虑,尽管枝状管网方案在保证同等供气能力时,平均管径大于环状管网方案,但由于管网长度减少,枝状管网方案仍优于环状管网方案。同样,对于运营工况来说,密集的环状管网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环状管网在事故工况下要切断事故源,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对枝状管网要复杂。而处理事故时间的延长意味着事故将给用户和周边人员带来更大的危害,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随着管网规模的增大,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弥补环状管网运营管理方面的劣势,企业还需采用细化企业安全管理规程,增加巡线时间,提高管网自动化管理的程度以及采用快速关断型阀门等方法来加强对环状管网的管理,这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

四、总体规划层次的燃气主干管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层次的燃气主干管规划设计

总体规划层次下居住商业用地的密集分期性布置,其特征表现为以大片居住用地为核心,辅助于商业用地作为必要配套。我们立足于燃气专业角度,在此类用地对应下的民用户(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不仅为供气原则中所确定的基本燃气用户,而且为必须保证连续稳定供气的用气大户,负荷需求的增长与居住商业用地面积的增加大致成正比例增长关系。

燃气主干管规划设计应按照规划用地的大小及分布特点,根据用地的布局密度及形态,布局燃气主干管于各负荷地块之间,敷设穿插于大片用地之中,其作用不仅在于可从内部瓦解负荷,而且可有效利用管道两侧双方向开口延伸功能,提高主干管使用率以及扩大管网辐射面。为应对此类用地较强的分期蔓延性,燃气主干管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近、远期规划的关系,以远期规划为最终目标,制定好合理的分期实施步骤,且融入管道敷设于负荷用地之间的规划思路,使环网建设与道路网结合,布局管道于居住商业性用地次,呈次内环状布局形态,并与用地分期开发计划结合,在次内环状管网内部以蜘蛛网状管道联网延伸,外部以单向枝状管道外延。在远景规划中,伴随规划建设区域的不断扩张,可向外逐层拓展次内环状管网布局形态,以解决负荷总量和面积的相应增长。

2、详细规划层次的燃气支管规划设计

燃气支管主要承担着城市中压一级输配气系统中的配气功能。详细规划层次的市政燃气管网规划设计应根据其功能的定位,对燃气支管应规划敷设、穿插于城市次要市政道路下。对应详细规划层次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确定各地块的城市用地性质、用地红线坐标和楼栋房屋的位置等基础资料,面对如此详细的城市用地数据,在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现成参数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针对详细规划的控制确定性原则,燃气支管规划设计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协调组织规划范围内燃气支管与周围城市燃气主干管的衔接,引入燃气气源;其二,根据用地空间的要求,设计布局规划范围内燃气支管走向,确保局部管网系统配气工况。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市政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预防设计不合理的发生,保证设计的规范性,使整个设计过程的合理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李余斌,黄坤,苏欣,张琳,杨晓敏,陈学峰,王元春. 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现状[J]. 油气储运,2011,10:10-16+63-64+62.

[2]陈秋涛. 浅谈影响燃气管网规划的因素[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9:73-74.

[3]梁峥,陆巍,张涛.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市政燃气管网规划设计[J]. 上海煤气,2013,06:42-44.

[4]姚莉. 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设计[D].西南石油学院,2013.

[5]韩刚团 京沪港高压管网规划案例对深圳的启示研究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2-10-17中国会议

[6]苏欣; 袁宗明; 张琳; 胡安鑫 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现状管道技术与设备2006-08-30期刊

[7]魏全明; 刘波; 彭知军 燃气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扩展煤气与热力2013-02-15期刊

第10篇

【关键词】市政建设;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中,给排水规划设计起到主导作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必须引起广泛关注。

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的重要性

1.市政给排水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项目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能够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改善城市面貌、人们生活环境、投资环境的作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一个国家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因此,我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

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城市市政的给排水规划工作的良好进行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空气的污染,城市的污水增多,城市环境自身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能力有所下降,就要求提高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设施齐全、管理完善、运转有序的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

2.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的作用

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物种条件,也是这个国家城市现代化的反应。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是靠城市市政进行给排水处理规划工作来实现的。良好的、有质量的城市市政给排水建设规划能够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由、平衡、合理的生活空间。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处理人们生活污水的工作了,同样考虑到了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以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好的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在为人类活动环境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还给予了城市居民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3.城市给排水规划所占的比重

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排水工程规划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规划在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的统一协调,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投资合理,运行中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因此,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必须首先依据当地的适用的各阶段排水工程规划。 。

三、对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全局的宏观把握

⒈防洪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洪涝灾害的破坏,市政项目建设中必须严格的做好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提高防洪意识并且利用完善的排涝设施应对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经济利益。市政防洪排涝的规划与设计的重点是是否能够有效衔接排

水重现期标准,要能够对城市地域特征、建设规模、 洪涝面积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结合实际数据对防洪排涝工程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前期的设计,规划出与城市自身特性给排水工程相协调的施工。要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条件确定排洪措施,从而能使施工结果达到预期给排水能力的效果。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要结合情况多设置一些排水装置。

⒉污水处理的双向模式

集中式是现阶段我国普遍采用的污水排水方式。集中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来实现的,采用一体化的管理管理方式,使污水处理在高效、有序的方式下进行。宏观性、 指导性、全局性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的特点,在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和城市建设扩大的形式下,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污水处理已经出现了缺陷,集中式、 一体化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对远程输送和持续性运输的供应,其中巨大的能耗和高额的成本,使对污水的处理出现了得不偿失的局面。这就要求现代的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树立新的污水处理观念,要根据污水的区域性及具体需求设置相应的分散点,在这些的基础上,加大对污水处理管理的力度,提高污水管理的效率。所以现在应选择双向的污水处理模式,并综合运用分散式和集中式,研究出合理的污水管理方案,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实用性及其效益。

⒊区域性水资源平衡性的规划设计

只有将水资源的区域性供应与区域性的使用维持在平衡状态,才能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平衡性的实现需要在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时注重估算区域性用水的需求量。通过实地的检测、考查,汇总农、 林、 牧、生产、 生活、消防用水等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同时在预测水资源时,还要充分了解此地区未来的发展规模,同时也应该以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的目标。不过在注重开源的同时也要注重节流,避免地下水源的过度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利用水资源,从而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管理服务的质量。

四、对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各环节的微观细化

⒈给排水工程预留可扩建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使用压力。特别是在用水高峰期,给排水管网需要承受巨大的水供应和排放,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形势下,单纯的增设供水系统或者扩大供水规模,没有科学性和经济性。所以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和效率性,例如可通过高位水池控制供水量的日变化系数等。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讲,在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时应预留可扩建空间,这样在将来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需求扩展给排水系统。例如在设计规划道路管路时,在原来的道路管路周围预留一定的空间,减少可能存在的浪费。

2.重视环境保护

目前,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环保、绿色、节能是首要考虑的任务,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即应该将市政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相结合,共同实现市政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市政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政府就应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市政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地区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只是在于建设的效果,而忽略了对环境的重视,一味的追求高效的经济收益,而没有真正的达到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目的――环保和保证人们生活生产的用水量。

3.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雨水是市政给排水系统中必然的排水内容,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雨水排水系统应该和防洪规划密切联合,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例如有些城市的道路交通,存在较短的排水重现,也就是在道路交通发生洪峰的概率较高,给雨水排水管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对雨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对雨水排水管道进行多次科学合理的压力测试,细致缜密的协调竖向标高,从而根据交通路段的实际状况进行有利于雨季快速排水管路系统的设计,最大限度的避免重现期短的路段内水的满溢现象的发生,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顺畅。

当然,在整个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直至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进行,同时工程的监管人员要做好对施工各个环节的监理,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制止并监督解决。总之需要有一套功能完善的统一的施工质量监理规范,在规范的知道约束下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要奉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同时将利民、惠民作为其建设发展的目标,使市政建设的功能和便捷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宋蕾.论述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科技创业家.2010(02):50-54.

第11篇

[关键词]市政;信息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18-0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市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从管理桥梁、道路等基层设施,到水、气供应、污水处理,以及城市园林等的管理工作,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市政管理的综合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市政管理的信息管理体系,能够从技术上提高市政管理运营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1]。

1 市政管理中引进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在电子政务的大潮下,市政管理的各部门,通过引进信息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增强各专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促进办公自动化体系的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原因和市政管理的复杂性,使得信息化建设还有需要改进的许多问题。

1.1 健全信息系统

由于市政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使得各下属的管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系统化管理,使得信息管理的升级改造,相对滞后,另外由于各个市政管理子机构,虽然都应用了信息系统,但其自身的职能的差异,导致所应用的数据也出现了差异,使得信息系统的交流、不能体现及时性,也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存在;而由于市政管理各下属机构,使用的数据标准各异,技术路线的差异,且交换数据的平台尚未建立,也使得各下属机构的信息各自孤立,不能有效的实现数据共享[2]。

1.2 提高IT管理的运行方式

市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设计到运行,都需要拓宽信息化覆盖的领域,加强基层数据库的建设,提高该系统的应用范围,提高信息化设计和运行的质量,从而创建新型管理模式,优化组织机构,同时促进资源的共享,使得市政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无缝链接。

2 加快市政管理的信息化的进程

2.1 加快市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能从总体规划上,实现市政管理信息的共享,这既可以强调管理的统一性,也可以节约资源增加效益,在市政管理业务中,通过加强市政管理各部门的联系,提高信息的公用性和安全性,对影响人们群众生活的基础项目,应开展信息公开查询业务,以方便群众检索、问询,以阳光、透明的政务形式,促进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切实为市民提供信息便利[3]。

2.2 健全电子政务体系的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的相关规定,对职能部门的往来文件,上、下级政府部门的业务往来,都有明确的标准、制度,因而,市政管理各部门的专业管理工作,也应按照自身行业的特点,进行规范运作,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转变管理理念,将为人们群众服务的理念,贯穿与政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从而切实体现市政管理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4]。

2.3 加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通过多途径方式,加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市政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提高容错控制的技术水平,同时优化故障恢复的功能,以体现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及时性。随着市政管理业务的拓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强市政管理和新技术的衔接,从而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从应用软件到管理软件,不断的完善、提高其工作性能,以高效的无缝链接方式,使得该系统的管理,不仅有开放的标准接口,也有利于各种业务的开展,同时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投入资金,并完善管理资金的模式,合理优化效益的分析机制,完善项目的运营方案,以达到提高对项目监控的能力,以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从而促进市政管理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3 优化市政管理系统信息的结构

市政管理下属的子机构,由于其专业各异,使得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市政管理涉及了基础建设、供水供气、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同时,也使得管理系统出现不同的管理层次,其层次的划分,从信息传输方式的差异,到应用范围的各异,呈现纵横的层次结构,每层均有独立的工作性能,能够有利于逻辑平台的分解、统一。从切入点上,明确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向,同时也提高了新系统的辨识度,顺应了信息平台的建设,从而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并以其可操作性提高了信息的保障功能,以适应该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及扩容的发展要求[5]。从结构上,加强了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升级改造,科学、合理的整合系统内的信息资源,通过构建各层次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拓宽视频服务的业务,优化市政管理的管理结构,完善系统内部管理的网络目标,切实健全数据技术的系统服务机制,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数据的接入、以及应用和推广。

4 加强市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4.1 应用数字化进行市政管理

通过行业监督系统,推进市政管理各部门的工作。在市政管理系统中,加强数字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从而提高对各专业部门的管理,加强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市政管理的内部业务网络化,提升各部门管理工作的水平的同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各部门的规范化建设,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市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加强服务体系的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建立阳光的政务体系,促进市政各部门管理的规范化,同时规范整个管理流程、对管理的细则、所涉及的人员、以及市政管理工作的内容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往来文件,应用加密确认的处理方式,实现电子公文的安全传递,以完善公文单轨传递的制度,推广办公无纸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市政管理各部门间的合作。

4.2 提高信息的实用性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普及,也提高了市政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数据库的数据积累也不断的增加,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并合理的进行应用,需要在建设信息管理的同时,提升各部门业务的统一性,对基础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市政管理各部门的专业信息,加强其数据的整合,从而有效支持市政管理方案的制定,同时提高市政管理系统的规划评估能力。在为市政决策服务的同时,该信息系统还应加强和市民的互动,通过建设门户网站、短信平台的建设、以及微信业务的拓展,从而实现和市民之间的互动,该互动系统,不仅可提供给市政管理部门信息的平台,还可以为市民提高反映市政相关问题的平台,从而促进市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市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

结论

市政管理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在信息标准的条件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气等项目、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中,但由于市政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使得各下属的管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系统化管理,使得信息管理的升级改造,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只有通过办公自动化,实现内部管理网络化,才能切实提高市政管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市政管理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并且对公文的传递提供安全性保障,同时为决策层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这些措施的应用,有利于切实提高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爵伟. 市政管理信息化规划的探讨[J]. 现代计算机,2012,13(9):76-79.

[2]王磊,顾景文. 规划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决策程序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12,23(3):13-16.

[3]宋小冬. 关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分析[J]. 城市规划,2012,22(6):44-46.

第12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是城市基础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地面水的排除,城市污水的处理使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计,对居民居住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求或趋向平衡,或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性工作匮乏,规划的科学依据不足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基础数据、指标、标准和分析工作,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以及不同性质的用水指标为参考,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可以得到。但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

1.2排水体制的不合理

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所带来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1.3排水体制规划混乱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多采取分区,分片的建设,而规划跟不上建设速度,下水系统建设混乱,滞后。另外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及责任不清,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无法及时解决。

二、提高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建议

2.1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水量要进行有规模的预算

市政给水排水工程从各规划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市政给排水工程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到工程实施,其水量规模的确定是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各阶段应有不同的规范、标准、指标作指导。

2.2可持续性发展是市政给排水系统发展的方向

目前,城市生态化的要求也需要市政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化,而市政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化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具体的自然系统和特有的城市结构相结合,从而带来市政给水排水系统的多样化。控制市政给水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1)在市政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不仅可减少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还能减少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进而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和消费者的水费支出,这是一种多赢的循环模式;2)在市政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可削减污染物,改善排水质量,有助于遏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源水质;3)在市政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相当于增加系统的供水能力和可用水量,同时也能减少取水量。

2.3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

我国进行的大多是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所以应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具体应结合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对水源水质预测、水源水质保护、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废水和降水的综合利用、河道的整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措施、洪捞灾害的治理等方面都应作深入的研究。此外,规划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技术新动态和新材料发展,将有利于开拓规划思路,解决以往困惑的问题。

2.4完善各项法规

根据我国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好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2.5市政给排水具体规划设计

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譬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

(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特别是市政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的问题是市政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市政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

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问,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2)雨水系统规划设计。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市政防洪排涝规划和市政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的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譬如,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真正意义上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

污水厂尾水去路。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尾水排放以就近向内河排放做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尾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2.6方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

改“封闭运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市政给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