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由于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核心组成要素,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在网上能够查找到一些,但数量并不多,而且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很多,课件很少有能够直接参考、利用的,因此,教师实际使用的每个教学课件都需要亲自制作。因此,能够实际利用的课件资源的匮乏大大制约了这门课在多媒体教学上的深入开展。
其次,从课件的质量上来看,目前很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多数属于备课笔记数字化型的,从网上查找的很多课件大部分也是这种类型的。还有很多课件实际上是用一页页幻灯片式的屏幕放映代替原来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的板书,屏幕上没有可以用来交互的按钮,从第一页开始一路放映到最后一页,中间没有任何的跳转和交互,大多数课件还缺少一个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场景呈现和能触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的解析性的演示动画,而这两者恰恰是一个好的课件应该具有的的核心和灵魂。缺少了这两个核心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根本发挥不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这样的教学课件也就很难实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很难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这个手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感悟的认知飞跃,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好不了。
再次,主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和应用的教师不多。多媒体课件教学从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又是公开课、又是课件评比。但课件制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和个人兴趣,主要集中在少数教师身上,很多老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不感兴趣,积极性并不高,用的不多,更别说亲自去作了。这些人里也不乏有很多青年老师。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或是为了职称评定中多加一个砝码才偶尔使用多媒体课件,平时上课使用的还是很少的。
当然以上列举的只是众多不尽人意中的一部分,可能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那么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与应用的研究的精品课”这个课题组的组织和负责的领导教师决定带领我们这些计算机教师开发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校本教材课程的配套课件。为保证该课件的质量以及课件在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在制作之前对我们进行了课件制作的培训工作。并且本着课件制作培训不要搞形式,要抓实效;不要搞突击,要抓长效的原则去进行。通过课件制作开发的过程,使我们熟练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的有效方法,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课件制作与开发工作。
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备课笔记数字化”这种低质量课件情况的出现,规定了统一的课件制作的标准:首先,每个课件要以一次课(80分钟)的内容来制作;第二,要以任务驱动这种形式去设计一次课的课件,并且这个任务一般都会以职场经常出现或发生的事例为课程的导入,充分的提高了学生对职场工作的了解及所知识的用处有所了解,激励其努力学习;第三,课件内容要包含一次课的各个环节(一般包含教学要求、教学回顾、工作任务、任务实现、上机实战、技能提升及小结作业等几个部分),即内容要完整;第四,要以交互的形式来制作,以往的课件类似于幻灯片一样,从第一张播放到最后一张,豪无交互性,要避免再次出现这种形式的课件。于是我们在幻灯片中主要采用按钮交互及图形交互等方式,使课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第五,课件要生动形象,更多的使用多媒体元素。要让单调的课件动起来,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尤其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如果使用多媒体元素来表现的话,可以起到很好的启发、帮助理解的作用。使之生动、形象的表现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突出重点与难点,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重点和难点。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课件的美工要精细。比如母版要美观大方,符合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幻灯片中所使用的全部对象要符合相应的本色方案,产生良好的视觉美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以上介绍的就是课件大体的制作标准和特点。
课件制作完成后,我们已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一段时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生动、丰富、即时反馈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够按照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知识内容,举例说明,进行演示、反复学习,这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几点我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体会到的它的优点和好处: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授课内容以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大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控制范围,并且为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能呈现形象的视听觉刺激,以起到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动活泼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课件还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的抓住重点、难点。而且大多数同学认为,自从运用这套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来,老师上课生动了许多,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而且丰富的画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听课效率提高了许多。
2. 清晰呈现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的知识等,过去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今天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除了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及较刻板的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外,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让学生从课件模拟演示中,自己分析,教师引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获取了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形式之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课堂知识更加有兴趣,并且能够主动地配合老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且在剩余时间中去探索更高层面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从而不权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含量与技能,也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在本学科领域中的进一步学习与探索。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6-01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高职学生生源中有中职生、普高生和三校生,他们在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学的侧重各有不同。同时,随着高职录取方式的多样性,有统招录取学生、单招录取学生和特长生、保送生等,因他们经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校园,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不一。
1.2 教学模式陈旧,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好发挥实践的作用,仍然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在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2.“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点
2.1 “翻转课题”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更专注于主动学习,共同研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可以看视频、课件、听播客、阅读电子图书,还能在网络上互动交流,能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材料。同时,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风格,教师仅需协助即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实现在实践中学习。
2.2 “翻转课堂”的优点
(1)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宽松,且有课件、视频和情境等素材的融入,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在自学时对已经清楚的内容可略看或跳过,对复杂问题可以反复查阅课件和视频资料等。既实现了真正的分层教学,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甚至其他网络平台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特别对学习成绩好,勤于钻研的学生非常有利。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从传统课堂专注记笔记中解放出来,专心研究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翻看平台资源,利于学生收集学习素材。
(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更能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课件、视频等资料的制作和打磨上。素材准备之后可以实现教师间共享,有效避免了所有老师都去准备相同资料的重复劳动。
3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对“翻转课堂”模式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首先计算机应该基础课程教师对新模式使用的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工具和网络平台应用熟练,便于搜集、制作出精良的课件和课外教学视频,并搭建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工具普及率高和校园宽带、Wifi等的全覆盖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式教学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第二,实践训练;第三,课堂学习巩固,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图1所示。
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阶段。上课之前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前制作好课件、视频资料和相关课程标准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使用先进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该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陆该平台系统,下载课件、视频资料等进行学习。对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学生还可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
第二,实践训练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训主题,要求学生现场完成。实训的同时可促使学生再次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自己课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践训练中。同时,学生还可就不清楚的问题现场向教师提问,以便能及时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了解存在的问题。
第三,课堂学习巩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第一阶段的提问和第二阶段的实训情况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相互质疑等,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 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思考离开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和传统教学方式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互动少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等均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廖国荣,左涛.“翻转课堂”之《氮的氢化物》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 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5]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0.
作者简介
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络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各行各业纷纷地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日常的运营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专业教师就要树立全新的以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全面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的改革,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丰富教学资源,不断的提升基础微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规范性。
1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开发过程
当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市场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各方面需求,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的目标,科学有效的完成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微课程的设计。然而,在实际的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当中,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地梳理全新的微课程理念,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微课程对于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基础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阶段。虽然大部分的学校都引进了微课程进行教学,但却没有及时的对计算机当中的重要硬件设备进行更新,也没有添置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学习需求的足量计算机设备。这就使得在基础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部分的学生无法实际的进行相关的操作,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计算机硬件本身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校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从而会使得重要的硬件设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故障,这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开展。
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全面加强微课程应用的优势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不同,全新的微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视频的展示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当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分别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单点授课的实现进程,同时也能通过视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实际应用基础教学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当中增加微反思、微互动、微练习等的微型系列教学内容。另外,微课程当中的教学视频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以丰富多彩和动态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主题。在进行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通常将视频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样还能够很好的配合其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和教学活动。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视频的反复观看,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微课程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丰富资源,然后分别以互动性、实验型、探讨型、讲授类型的形式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授课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3.1授课时间短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制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元素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点和难点等相关教学。这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微课程教学当中利用启发、表演、问答等着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而活跃的基础微课程教学氛围。由于微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多要点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知识面和知识点融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程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将各种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融会贯通。利用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来进行教学,能够将传统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精炼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难度。
3.2趣味性较强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然后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可以分别制作重点视频、难点视频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视频,然后将其共享到校园网络平台当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微视频的下载,利用支持为视频格式的播放设备和仪器,就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学习和浏览。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连贯性地播放不同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构建具有较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微环境。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4全面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有效措施
4.1精准选题
微课程视频需要在短短的十分钟以内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的展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精准科学地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并在微课程视频当中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就需要在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利用有效的方法营造与教学相适应的情境,充分地将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4.2设计创新
为了能够确保微课程视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还必须要对视频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不仅要在视频当中增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在视频当中加入具有创新性和创意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是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络和移动技术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也可以在教学内容当中增加与学生特长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的知识,还可以考虑地域教学特点和区域发展情况,有效的在微课程视频当中融合具有投资性和区域性的教学资源。
4.3视频录制
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视频录制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将录制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可以借助视频软件、电脑、话筒、耳麦等的工具完成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对耳麦、话筒进行调试,还需要确定视频录制的清晰度,这样能够使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的清晰性、美观性、明确性大幅度提升。教师也可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进行剪辑,截取视频当中能够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主题的内容,也可以在视频当中增加文字描述,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视频当中所呈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
4.4提升质量
微课程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形式,在社会发展和微课程教学模式不断的更新的情况之下,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微课程理念和微课程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为课程视频制作的质量。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有效地将全新的微课程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学生进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增加一些具有创意性和时代性的元素,并在教学视频当中体现与学生实际生活一些相关的内容,从而能够大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微课程的接受程度。
5结束语
计算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的过程当中,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和互联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这为全面推动信息时代和计算机教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了能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与社会和时代保持同步发展,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对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情况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利用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将微课程彻底地贯穿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地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然后及时地对微课程进行全新的开发和有效的设计,这样才能确保微课程教学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明秀.微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及在校内外的应用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01):115-116.
[2]朱林.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应对策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5,17(06):132-135.
[3]罗雨滋,付兴宏,王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02):17-18+47.
[4]徐婕,刘金虎,陈瑾,单广翠,张利香.《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开发应用———基于Moodle和云平台实现[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1):145-146.
[5]周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制作,2015,(10):128.
[6]郑红梅.解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0):137-13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丰富补充
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比较低,已经无法和当前教育的要求相满足,所以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质量的重要举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有着保障。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比较大,受课时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无法深入展开,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大,计算机技术能力的水平不等,这对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薄弱,教师在讲述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很显然会影响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加强重视,缺乏应用新的教学技术来调动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发展,在这些基础工作方面没有完善,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教学结果。
2.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措施
为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有效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方面要能融入创新的观念,从而才能真正有助于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下几点措施实施要加强重视:
2.1微课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比较鲜明,教师为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将微课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微课的应用制作有着优势,通过录屏软件的应用和后期视频编辑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针对性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在微课的应用下能体现出灵活化的教学优势,将课上和课下进行结合起来,及时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升。微课的应用能发挥趣味性的优势,教师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性知识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为学生讲述PPT的制作内容中,为能让学生对PPT的知识点有更多的了解,调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PPT应用价值体现的案例,让学生在观看短视频的内容中,能够认识到学习PPT知识的重要性。如对生物学院的学生讲解医药公司中应用PPT对新产品的宣传,对信通学院的学生讲授绚丽的PPT对象动画和切换动画,让学生能够了解PPT的各种功用,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积极性。
2.2课前应用及时了解学习内容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将课上课下的学习连接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只有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设计内容,从而才能真正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课前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运用微课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推送相应的知识点,能够引导学生提前学习,促进学生能够及时的预习新内容,把握学习重点以及学习难点,有目的的进行预习能为学生在课堂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课前预习能解决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观看学习的任务后,按照要求进行预习,将疑问记录下来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3课堂应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微课的应用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等重点,实际课程知识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述办公软件的内容中,将Office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微课的应用下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教师在为学生展示操作的时候,要能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角度进行考量,让学生将重难点的知识作为要点针对性学习,通过微课课件的制作下,将课件在课堂中播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的知识要点没有及时掌握,这就可通过在将课件上传到校园教学云平台上,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反复性观看,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要点,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提升学习的质量水平。如Office的教学中让学生对PPT的内容进行制作操作,教师在实际课堂中通过为学生呈现微课内容,让学生观看动态的PPT制作的过程,促进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方法,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问题 对策
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目前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当前在教学内容上比较注重是Windows XP操作、Office 2000(中文Word 2000、中文PowerPoint 2000、中文Excel 2000)的使用和Internet应用等部分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但是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仍存在着不足,如果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使其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差异大,课堂讲述深度难以把握。
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来源广,起点不同,加之受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在中小学就已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而有些学生很少使用电脑。这样的情况导致对同一节课有的学生觉得没必要听,因为很早都已经学过;有的学生则表示根本听不懂,这对教师教学尺度的把握有较大影响。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信息量过大,学生消化不良。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往往采用课件演示,其容量大,速度快,而教师为了将课件内容都过一遍,思维不自觉地跟着课件走,导致课件切换速度过快,重点不够突出,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实践操作要求高与实验课时短之间的矛盾。
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时间太短,而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学生把大部分的实验课时间都用在查阅烦琐的操作步骤上。第二,有时候理论课和实验课时间间隔太长,星期一上理论课,实验课却排到了星期五,学生上实验课的时候已经忘记那些理论了。
4. 传统教学顺序较为呆板。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排和教学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每块内容都是先理论后实践,一开始就以大量篇幅全面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信息表示、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理论等,往往八九课时过去了,学生还不能用计算机做具体的事,在源源不断地充斥的概念中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应对的思路和方法
1. 摸底测试,搭配分组。
可在第一次课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主要是进行上机测试,把学生分组。然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尽可能做到均匀搭配,基础好的带动基础差的,取长补短。理论课后,以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内容,由组长负责向教师反馈讨论意见,教师做出具体反应。实验课以小组为单位,有问题首先在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再向教师提问。这样在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2. 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学生感到实验课时间短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课时都在忙着看实验课本上烦琐的实验步骤,间隔很长时间才有一次操作,上机效率低,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上机练习的时间。可以提前几天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先预习实验部分的内容,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小组讨论,熟悉后才进行上机练习。并且强调预习时主要熟的流程,而不必拘泥于琐碎的操作步骤。因为要达到同一目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在Word实验时编辑一个Word文档,大的流程只有新建、编辑、设置格式、保存,其他的可以在实验时进行尝试性操作,从而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3. 教学案例与学生专业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点外,还需要注意教学内容适当向学生专业靠拢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举例时注意同一软件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同样是Word办公软件,对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多结合不同文体讲解;对数学系学生可以多讲些公式输入、计算的案例;艺术系学生可以多讲些艺术字的应用,背景设置,文档中插入声音、视频等案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为“实践―理论―实践”。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排和教学顺序比较呆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可以设法加以改变,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有兴趣的操作应用中,先去接触硬件、软件的使用,熟悉特点后再去学习它们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运行基础,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有关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对于软件,也只有在使用中碰到问题之后,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操作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先尝试实践使用,后理论规则学习,再实践,理论为实践应用服务,把一些概念和总结性的理论放到最后完成。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提高计算机操作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开拓、创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变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求教对象,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得学习资源。教师的作用将更主要体现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营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1-02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扩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各异。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生、中职生。中职生在校接受了少量的非计算机课程,而高中生虽然也接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但由于高中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比中职生要差不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来自城市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水平。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学生受条件制约,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要比城市学生差。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会上网的人数逐年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个别学生已经获得了计算机操作员等级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考试一级证书。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可喜的是这部分人数在逐年下降。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是计算机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但近年来这部分人数也在快速下降。然而,由上述问题带来的另一影响是,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另一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本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感到深奥难懂。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好方法。
(二)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作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但是一些老教师和部分新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方法授课,即“黑板+粉笔”或教师“一站到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有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甚至比计算机教师高,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由于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针对以上现象,计算机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逐年增多,教学时数逐年减少,学生操作能力不一。操作系统从2003年的Windows XP到现在的Windows 7,办公软件也从Office 2003改到了2010版本,其他方面如网络等更新较快。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相反的是课时量则越来越少,广西区内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90~100学时降到了现在只有50~70学时(含上机实践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无形中变大不少。压缩课时、减少学习时间,使得高职学生在课时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四)教材内容滞后,实践性不强,缺少高职特色。软件版本的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变动大,想要找到相对稳定教材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尽快改革教材,旧教材就会滞后于社会对计算机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多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点编写的高职普遍适用教材,通用性较强,专业性不足,实用性较差,缺乏与专业相近的具体的实例,更是缺少高职特色。
(五)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判。多年来,国家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都是统一参加全区甚至全国统考,有很多学校仍然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率先采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评判,但由于所使用的考试系统自身设计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或者说很难在其他院校进行推广与普及。另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做法不一,配置差异较大,学生学习的资源分配不均匀。
二、对策
目前,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改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它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有不足之处,如各校财力所限,教师思想观念的滞后与学生的差异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本文以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等改革与实践,力求在同行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有更进一步的深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知的两次大飞跃,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应用工具,它的价值在于实践性,它的特点就是应用性、操作性、实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时就将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联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精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实践型人才。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近年来,广西通过“职教攻坚”,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教学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各院校的计算机实训水平和软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增加实践性操作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需做到几点:一是课堂教学应多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达到深入、直观、易懂的效果;二是利用计算机实训教学开展互动式的网络教学;三是通过实践性、案例性课程教授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功能;四是经常性地实施开展学生软件操作竞赛,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分层式教学,使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均有提高。根据学生入学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同等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将学生分成高、中、初三个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班不同学”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分层的能力测试、培养以及教师有侧重的辅导,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三)顺应时代要求,促进本学科与专业的整合。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有效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内容增多、课时数减少、教材滞后等问题,老师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加强本学科与其他专业整合的力度,以适应行业的需求。首先,计算机教师根据本校其他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原教材进行修订,制定出适合其他专业使用的校本教材。其次,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作为其他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不再以单独一门课来计算课时。最后,通过学科与专业整合,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行业需求、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参加技能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通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兴趣、开阔计算机领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大赛,让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从而在学生的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能力和特点的竞赛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系统原理与功能、软件操作及应用、理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大的帮助,不失视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同时,参加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情景教学”的今天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践性教学为引线,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阐述,为如何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养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袁良凤.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
[3]张雪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湖南农机,2011(7)
[4]袁良凤.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2(5)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学习为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奠定基础,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预习梳理和复习巩固。课前学生对照教材学习知识点,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预习的进度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普遍采用誊抄重要知识点、完成练习等作业形式巩固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后还以教师书面批改或口头讲解为主,呈现出形式单一、思路狭窄、评价简单等特点,而忽略了知识的外延性、拓展性、综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笔者对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15级各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较少进行该课程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反馈的课外学习活动:23%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复习,61%的学生漫无目的,无从下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好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
二、基于云班课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移动教学技术的变革。蓝墨云班课作为一种即时反馈互动教学APP,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邀请学生加入自己创建的班课,通过手机端或PC端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通知、调查问卷)和资源(微视频、音频、图片、导学案等),为学生课前预习搭建支架。课前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登录班课,通过微视频、课件、图片等资源的在线学习和参与教师组织的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在线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学生在成果展示、即时测试等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提升自信,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利用移动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做出积极贡献。
1.课前铺垫
(1)掌握学情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提前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知识储备等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2)共享资源
基于课前学情调查,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整合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动画等,及时推送给学生。学生登录云班课,学习微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记录,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3)答疑解惑
云班课提供了包括即时测试、答疑/讨论及头脑风暴等师生交互活动方式。教师在学生资源学习基础上组织典型问题的答疑、讨论和测试等交互活动。教师可实时参与答疑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通过测试活动的即时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课前内化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通过课前先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初步知道了学习要点;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基础及学习难点,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变盲目教学为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初步的认知活动,积极思考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2.课后交互
(1)多元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成果最终多以电子文档形式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缺失。运用云班课的“作业/小组任务”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上传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适当点“赞”。同时教师对学生成果存在的典型问题在“答疑/讨论”模块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交互中提升自信,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传统测试的评价往往滞后且无法面面俱到,而运用云班课平台知识点测试,可实现学生即时答题,即时评分。教师在平台上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测试题,学生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完成后可以给出成绩并分析总体情况,比如每个学生的分数汇总表、每个问题的正确率统计等。这样教师能够即时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能省时、高效、全面地分析课堂状况。
(2)巩固拓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因环境限制多以抄写为主,无法达到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内化及问题反思。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基础作业与拓展作业两个层次。基础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必做;拓展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由学生量度自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业素材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PPT等多种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登录云班课完成电子作业后,教师及时回复学生。优秀作业通过群发的形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而有些批评性评语只能由学生本人看到,以保护学生自尊心。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作业,与学生交流情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基于云班课的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反思
作为即时反馈教学APP,云班课为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课前资源,如微视频、课件等,使学习重点容易掌握,难点轻松突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测试成绩等实时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易监控,成效易检测。除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外,云班课将师生交流从课中拓展到课外,搭建了师生沟通新途径,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融合。
在体验云班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云班课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课前对资源的科学整合、学生课前资源学习的真实效果、讨论等交互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把控、学生移动设备的科学使用等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肖海彬.布鲁姆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周云虹.基于云班课平台翻转课堂英语口语教学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6(3).
[3]廖素清.课外学习活动的评价与管理策略——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0).
[4]张锰.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云班课翻转课堂[J].职业,2016(2).
[5]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5).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实操在我校,所有专业都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近几年来,我校在开展这门课程教学时遇到了新的问题:(1)我校作为山区学校,由于缺乏经费,计算机实验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2)初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再是从零开始了;(3)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进展不同,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4)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跟不上时代需求;(5)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6)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不重视,觉得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对自己本专业没有太大作用,这门课程应该只开设给计算机专业学生就行。从而造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操作水平能力偏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四个解决的办法。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网络影响,视野比较开阔,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面对这样的学生,假如教师不顾学生实际,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在这样的乏味课中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就差,从而影响学生上机实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必须做到切合学生学习特点,在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活跃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笔者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课教学法,通过多种教学法,笔者把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例如,在讲到powerpoint这一章内容时,笔者采任务驱动法将预先做好的一张圣诞贺卡演示给学生看,再围绕它讲解制作的步骤,然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圣诞贺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重点及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但在制作贺卡时,应结合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学生既愿意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学生实操练习,让学生多练,多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注重学生的实操课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操作能力提高,按照学校课程表的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周共六节课程。其中两节是理论,四节是实操。也就是说上完理论课,接下来就是实操课。所以笔者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或者是在每周备课的时候,甚至是在上理论课的时候,都必须时刻保证所上的理论内容要使得紧接着要上的实操课有所操作,而不能在上了两节理论课之后的实操课中,学生什么操作内容也没。即使在理论课中,不但要上只是理论的内容,也要上一些需动手实操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浪费实操课程的时间。计算机关键是在于多用、多练。用得多了,操作得多了,不会的也就会了,不熟的也就熟了。
三、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应的辅助教学网络平台为了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我校建立了教学服务网站,教师把上课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内部,学生就可以通过学校局域网下载教学课件学习,教学视频可以直接在网站内打开学习。这样的话学生可以把上课没有听明白或者不理解的内容再学习,上课理解知识点的学生就可以达到知识进一步巩固提高。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或教学视频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就形成了预习―学习―再学习―巩固良性循环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学习交流论坛,课任教师为论坛管理员,学生用指定学号和密码进入论坛,学生之间可以在论坛内进行学习求助、学习经验交流、学习体会。学生的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论坛发帖得到解决。通过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获得的这门课程的知识还会越来越多。
四、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考试系统,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实操水平为了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更加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科组集体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考试系统,取代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该系统提供了开放式的考试环境,可以测试学生在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和各种应用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可以实现自动组卷、自动批改、成绩自动登记等功能。考试试题主要分为:选择题、打字题、操作题(WINDOWS、WORD、EXECL、PPT)、上网题。结合上课内容进行测试,通过试卷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进行有目的、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有任务、有目的性的自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提高实操水平。
(作者单位:河源市紫金县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2011(5).
[2]高阳,高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刍议[J].吉昌学报,2012(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对象 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很多家庭都有电脑,不少学生在系统的接受计算机知识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有的还获得过不同级别的计算机知识竟赛奖或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发展并不平衡,也有不少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山区或者农村的学生,由于受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虽然之前有接触或使用过计算机,也仅限于简单的文档编辑,或者收发邮件、网上聊天。男生可能更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的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没有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很多学生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只要自己会编辑文档、会聊天,游戏玩儿的不错,就是电脑学的好。针对教学对象的现状和计算机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办学的要求了,由此看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与课程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符合实际的改进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精简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对象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应用技术,它的发展是不断变化、更新的,因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将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更新慢,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严重。因而,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的删减些过时陈旧,缺乏实用性的内容知识,同时,除了书本上原有的知识体系外,应当将新知识、新技术扩充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上机课时,提高学生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去学习和掌握。教师应当将课程的重点放在练习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但由于目前各个学校机房资源普遍紧张,计算机实际操作练习的课程很少,甚至不能保证人手一机,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实行错时上课制度,增加课程数,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房电脑的利用率。可以利用下午自习或者是晚上自习的时间上课,尽量保证学生们上课时人手一机,可以做到边听课边操作。及时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去,随学随消化。这样不仅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又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就是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可享受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再学习上由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可控性和互动性,将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基础知识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各个内容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和掌握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课上或者课余时间都可以浏览学习。对于计算机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自己不太熟悉和理解的内容反复学习和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这种因人施教的教学模式,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强化考试机制,改革考试办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情况的最有效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对于计算机的重视也不够,往往使每次课成了学生的“参与课”。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必须严格考试制度。只有学校、老师真正重视起来了,学生才会重视起来。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方法,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分解,分为平时上机作业成绩、课后作业成绩、课上测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四个部分考察,并把它们的成绩做为学生期末最终成绩的评定标准。不管采用那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老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正确设计课堂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应当与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群,张寒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情景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血色灰姑娘的创新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足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失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1.2 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只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从而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上的提高有限。
1.3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强,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很少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因此,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这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2 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或者内容单一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 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例如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在教学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却发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而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有限。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3 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校要从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以“经理伦、多实践、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线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各专业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最基本的操作基础。同时,对于学生因为所处环境不同而造成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不但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更要满足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要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组织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要求年轻教师钻研本课程主要内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要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对去,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学校的师资队伍满足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和教学能力强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和价值。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教师要改革教学手段,使之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indows、Word、Excel等都是面向用户的图形界面,很难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进行展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2000的时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好一个末班、动画和声音优美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思考如何编辑才能到如此效果,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考证的培训内容。例如对Office办公软件,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要通过与该内容配套的是循环节,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微软举办的“ACT”考试,争取拿到“办公专家证书”。同时,在业余时间开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裕的上机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性。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和取证过关率等,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蓝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1(10).
[2]杨飞.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J].网络财富,2010(19).
关键字: 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习兴趣;方法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发展快,对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确保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就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中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心理易损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缺乏兴趣。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中职学校都想以中职学校为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学习技能,成才立业,所以这更加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而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普遍过于缓慢,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2)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有些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因此在上课时教师无法生动形象地讲授操作过程。不仅达不到形象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积极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坏习惯。
3)还有些教师为了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采用课件演示教学。虽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间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4)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安排不当;实践课不能有效管理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每周上机两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完成后,没有得到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学生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兴趣是学好计算机的老师。有兴趣,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没有兴趣,学什么都会无精打采。许多人开始就学打字、编程,难免会对计算机有恐惧感、挫折感。对学计算机有兴趣的人, 自然可以大步迈进,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对学计算机没兴趣的人, 可以慢慢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把学习计算机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就只当是“玩计算机”!可以从接触Internet开始,学习用计算机来娱乐,先“喜欢”用计算机,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
1)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快乐。
2)利用电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使勉强的,在传统的教学工程中,老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存在着“高分低能”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教育心理学讲,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新颖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轻松多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
3 教学方法探讨
3.1 边讲边练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及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3.2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变形、声像同步、动画效果、人机会话等多种手段,有利于营造恰当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生动直观的演示效果,有着其它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图片、语言、文字)远远不及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3 采取循序渐进、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
3.4 “个性教学”展现教师魅力
中职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他们好奇心强。老师上课如果做到既不枯燥,又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上课必将很受欢迎。学校要督促老师在创新教学上有所作为。我们每个老师也应该自觉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沿着教学大纲这根准绳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变枯燥为趣味。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引导性教育,悟性教育为依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转贴于
3.5 使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首先明确提出在计算机上完成的“任务”,比如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中文,首先进入某个文字编辑环境,然后选择拼音输入法,最后输入一段文字。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学习者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接着就产生继续研究如何编辑、排版和美化文档的动力。
3.6 学习计算机要敢于动手,勤于实践
计算机这个学科实践性特强,不动手是学不会的。计算机从诞生那天起就被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许多专著像"天书",让初学者望而生畏。但是,很多小孩子为什么能把计算机用得那么好呢?窍门在哪儿呢?动手!一动手就会感到“原来如此”、“没有什么了不得”!这样,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边动手边动脑是计算机学习的基本模式,可以自然而然地摒弃那种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动手,还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培养实干精神。
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使用只能靠实践。因此必须要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长知识和才干。
4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自身素养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自身素质,至关重要,自身素质不提高,就跟不上计算机应用基础发展的速度,”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要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态度和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要不断地在课堂上去实践,课堂实践是重中之重,没有经过课堂实践的知识和理论都是空洞的。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有反思自己的能力,要学会不断的反思自己,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对课堂实践的反思都要做好,达到通过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修正自身错误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认识规律反过来指导今后的学习。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学校教授的知识相对实际应用滞后情况仍然存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第38页,郝文武、周海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对四省区职业中学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职校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
一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计算机设备非常昂贵,计算机应用技术远未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以讲授BASIC语言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少部分的重点高中(如个旧一中)。即使如此,在少部分的重点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也只是作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的补充,并不纳入正规考核的范畴。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为数不多,职校的计算机教育远未形成气候。
90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汉化程度的提高和汉字录入及处理技术的完善,使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普及。这一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进行汉字处理软件和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从计算机实际应用的领域来看,汉字处理和数据库应用等内容属于办公自动化应用范畴,这与计算机的发展水平、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广泛性,以及职校培养跨世纪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进入21世纪,社会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更多,而许多职校的计算机教学仍停滞在教授汉字处理和数据库应用的阶段,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
在职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这里的“技能”包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使用技能和学生在自己本专业中应用计算机的技能。从以突出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育模式来看,职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块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两个模块。其中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课程,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开设。
三
《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是职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普及性教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为出发点,教授计算机的硬件操作方法、汉字录入、常用软件使用、文件目录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笔者以为可以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类)考试大纲》为标准,充分发挥我校身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点及考点的优异条件,结合我校提出的“一级B类考试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的有力举措,全力做好包括计算机的开关机操作,键盘、鼠标、磁盘、打印机硬件等的操作使用,五笔或二笔字型输入法、Word 2000文字处理软件、Excel 2000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使用、Foxpro数据库的简略操作,Windows 2000/XP的操作使用,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使用,文件、目录、磁盘等基本知识和概念,以及因特网、浏览器的使用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另外还应该了解一些有关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摒弃传统的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等属于计算机专业或大学的教学范畴的教学内容。正如一个普通的家电使用者并不需要懂得家电的工作原理,他只需掌握家电的操作使用方法即可。对于这些职校非计算机专业普及性教育非必须掌握的东西,可少讲或不讲。著名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就提出过:在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构成等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一个误区,应该加以改革。
其次,应放弃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程序员或计算机专业人员任务的内容的教学,作为普通的职校学生,应该掌握的是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使用而不是软件的设计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
(3)在有便捷的诸如Windows 2000/XP等好学易用的操作系统的前提下,职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可以不涉及DOS命令。因为DOS命令是计算机初学者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作为计算机的一般用户在操作使用中根本用不上。
四
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会计专业中的财务软件金蝶、电子技术中的电子产品设计软件Protel、电视师范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Powerpoint等,应是相应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该学习并掌握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并结合相应专业课程进行实习、设计或实际应用,为这些课程安排一定时间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例如师范专业开设Powerpoint,除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之外,还应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实际或模拟的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更好地把计算机应用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五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对计算机教师位置的重新定位问题。在计算机的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教师作为“副科”教师,好像没有升学压力,在职校中也没有一个既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处于一种不是很重要也不是不重要的地位。现今,计算机教育已经像语文、数学一样,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当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人单位接受和要求,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及成年人意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当计算机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时,计算机教师的位置,不应该再是“没有压力,不知该怎么考核”了。对计算机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是对计算机教师辛勤工作的肯定,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
六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等方面着手;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集中在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个层次。在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教师应该直接使用计算机屏幕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尽量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操作使用基础的实际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操作水平和使用能力。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今天,更要求学生在学会一两种软件的操作使用的基础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具体软件的操作使用技能,掌握常用软件使用的方法,也要注重培养操作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综合素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安排相应的专业教师担任或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特别是相应专业课程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必须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懂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使用方法,还要熟悉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方法。此外,应对计算机教师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定位,以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是对计算机教师辛勤工作的一个肯定,使计算机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