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越来越多,各种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致使我国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简单方法进行管理,水环境会很快恶化,水资源枯竭,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之基”。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对水资源的科学认识,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对水生态的及时保护。要实现科学管理,就要对水资源以及用水各方面的需求充分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合适的模型,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及时保护。
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水利的现代化管理,即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采集系统收集足够的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除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利现代化管理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即在管理单位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信息管理流程有章可循,减少人为因素对信息处理及综合决策的影响。
二、水利信息化现状
2.1信息传输不流畅
信息化意识不强,没有统筹管理,导致水利管理单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一个能够共享资源的平台,导致领导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不流畅,互相之间缺乏了解,提供信息时互相之间不能衔接,从而在综合决策时不能全面的掌握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2.2管理方式不规范
水利管理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流程或规范,往往使各部门自成体系,即各部门甚至个人建立自己的资料档案,造成资料管理混乱。当单位在进行部门调整或人员调动时,稍有不慎便会导致一些原始资料或重要技术资料丢失。
三、加强现代化管理的措施
3.1建立新型水利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利现代化管理离不开水利信息化建设,只有建成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才能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涉及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等多个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协同,因此传统的电子技术简单的叠加已经满足不了水利信息化的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对水利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更宏观、更前瞻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阶段开始统筹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良性发展。
水利现代化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应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及时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整,使其满足水利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外,水利信息化又是一个前沿的阵地,只有信息化到位了,才能保证水利现代化管理,因此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要提前预测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在规划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符合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还要对新的业务应用进行充分预测,以此进行相关软硬件的规划、建设。
3.2建立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机制
水利部党组2001年即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但是在水利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在现代化过程中,每一个部门都要加强信息化的意识,根据自己部门的特点,积极提出信息化的需求,进而加快水利信息化速度,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在水利现代化管理机制上,要做到“统筹规划,责任分担,信息共享,共同发展”。
在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就是其它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都汇总到信息化管理部门,由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建设,保证信息化建设纵向的一致性和横向的统一性,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
水利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其信息化要求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这些分支机构承担起自身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的责任,并与上级信息化管理部门及时交流,做到信息化系统既能满足本机构的需求,又符合系统的统一规划。
做到了统筹规划和责任分担,信息系统便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使水利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完善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使之与时俱进,才能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并促进经济和生态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均. 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36)
关键词:信息化 水利 现代化 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和通信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主体,也是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信息化是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为标志的。
关于信息化的定义,有较多版本,这里引述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信息技术、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一、水利信息化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工程信息等。
水利信息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水利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水利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水利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的过程。通俗地讲也即水利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水利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二、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
1.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五大目标是:防洪安全问题得到保障;水污染防治要达到较高水平,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创造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的水环境;水资源利用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水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是现代化的;要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水务管理体制。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科学地制订方案的依据,当然也是实现这五大目标的基础。
2.信息化是实现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为水利部网站开通一周年致辞中指出,在当今信息社会,水利这一传统行业期待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武装水利行业,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向现代水利迈进。信息化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水利现代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这一重大治水思路转变的技术基础。
3.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庞大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正确、高效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从开发利用、广泛获取信息资源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工作人员与广大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实践证明,网站就是实现政务公开、架构联系政府与公众的桥梁的最有效的方法。水利信息化是水利部各级政府部门实施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4.信息化是实现行业之间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包括汛情旱情、水量水质、水环境和水工程等信息,从而为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服务,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特别是为防洪抗旱斗争和提供水资源保障服务。另一方面,水利建设本身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包括流域区域社会经济信息、生态与环境信息、气候气象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推进水利信息化,实行水利信息资源的各行业共享,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有重要意义。转贴于
三、实现我国水利信息化刻不容缓
1.我国水利信息化现状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并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作用。
(2)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管理,少数部门开始实现办公自动化。
(3)1995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已连接全国重点防洪省、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部门,在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了“国家水文数据库”。
(4)社会化的信息服务有了一定影响。水利部、中国水利、水利科技、水信息网等信息网站的开通和发展,推进了水利系统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目前,水利系统已有信息网站70余个这为宣传水利、政务公开、提高办公效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5)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完成了总体设计,目前进入立项过程,部分项目已付诸实施。
2.我国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今后5~10年国家通过启动信息化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作为动力,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近年来,虽然对信息化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
(2)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水利信息化涉及面广,投资大,而长期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严重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涉及国计民生的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重要领域,都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应用系统。
(3)全国性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还未建成。水利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全国性的公共的传输平台还未建成,已经成为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4)信息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5)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目前水利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重小,知识老化,既无数量,又无质量,严重影响自身业务的开展。
(6)水利系统目前的规划、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信息化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不时出现,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艰巨任务,加强水利信息化进程,是水利行业新世纪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3.实现我国水利信息化刻不容缓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的问题,《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确定了调整治水思路、转变治水方针的原则,要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是必由之路,它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他可以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采集大量的信息,让决策者更好的决策,让工程建设者更好的建设,让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运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统计计算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
1、水利信息建设的目标
我国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时非常重视的,针对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发展需要,依据中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明确的目标,沿着这些目标,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水土监测和管理系统,要充分运用3S技术,构建完善的科学的水土信息化的监测系统,全面的一体化的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其次,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利用建立好的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和地理信息的数据库,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定位系统。第三,建立国家级的防洪救灾的指挥系统,做好监测预报工作、灾情勘测工作、天气预测工作、旱情汛情洪水预报工作等,建设好防洪调度系统,灾情处理系统。第四,建设全国范围的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五,将强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的政务监督和惩处系统。第六,要建立服务社会的全方位的服务系统。第七,做好水利工程的统筹规划。第八,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第九,建设好农村乡镇的水利信息一体化。
2、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力度不够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行的,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起步较晚,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薄弱,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中,在80年,90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国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小型的地方的水利工程,迟迟得不到建设,仅仅依赖国家的大型水利工程队伍,工程的建设后的维护和管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很发展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但是有些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统筹规划,出现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投资和现象,导致水利资源的浪费,地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信息化得不到应用。
2.2 发展不平衡,资源不均匀
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没有进行资源的共同的开发利用,没有做到资源的共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地区上的不平衡,工业水平高的地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就快就好,而工业水平不发达甚至没有工业水平的地区发展就严重的落后,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普遍问题。其次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专业水平上出现不平衡,由于我国在水利防洪救灾方面投入很多,所以水利防洪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而其他的部门的信息化专业水平发展就存在不足。我国对国家重点的发展对象,如经济开发区、直辖市等的投入很大,导致了很多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跟不上这些地区的脚步,导致系统的不平衡。这些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整体信息化的建设的实现。另外,我国水利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由于我国地区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我国信息化资源应用受阻,服务对象不同,各个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数据量级,各个地方的数据信息不统一,没有办法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2.3 创新滞后,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管理运行老套,人才稀缺的问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分为很多部门,这些部门不好好进行配合,各自为政,导致信息化建设资源和网络资源分散,严重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有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科研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仍然是按照以前的程序进行运作,在报奖后,这些课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就搁置一边,没有真正的运用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另一方面,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很缺乏,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多的技术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水利信息建设没有创新和新的管理模式。
3、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基础,加大力度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薄弱,但是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就,这就说明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发挥好这些基础,进步不加强,建立专业的信息化队伍,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管理统筹规划,避免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投资现象,加强地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地方水利信息化的应用。
3.2 平衡发展,资源共享
工业水平高的地区要帮助工业水平低的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国家要为信息化专业水平低的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要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平衡重视投入。另外,要实现我国水利资源有效的共同开发和共享,消除这些差异性,克服地理环境的不同,统一各个地区的标准和数据量级,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3.3 加强创新,培养人才
水利信息化的各个系统部门好好进行配合,团结一致,实现共享,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和谐发展,要加强对科研性质的水利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做好完成后的应用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聘用科班出身的人才,国家重点建设相关专业的教育,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进行创新。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利国利民,要想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必须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加大建设的力度,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平衡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创新管理,培养专业化人才,实现真正水利信息化,让水利工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 标准化 数字水利
水利信息,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水利及水利事业相关联的各领域内生成和应用的信息内容的总和。水利信息化, 指的是充分利用责任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传递与应用。随着“数字水利”的提出,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才能实现水利行业的管理现代化,达到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数字水利”能够为水利行业构造一个统一的、立体的、开放式的信息系统,为水利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水利重点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及信息技术运用到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中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推动水利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势在必行。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拉高水利工程建设绩效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我国,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21世纪的中国水利,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治理、节约和保护,将是水利事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水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水利技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陆地和海洋水文测报预报、水利规划编制和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减灾预警和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等各个方面。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各种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大大提高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的现状
1、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
在水利系统中,一些干部和职工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中央的要求尚有距离,缺乏紧迫感;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尚不健全,缺乏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
2、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工作条件艰苦,而长期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致使目前信息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西部地区的站点密度还严重不足,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国和全行业的信息网络。
3、水利信息化现状尚难满足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信息的准备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水利系统目前规划、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信息化需要
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的一些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在些基础性项目的开发中,还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急需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此外,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
三、如何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
1、加强认识、加大投入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信息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政府支持为主,高度重视水利的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确保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水利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在水利工程中,重视信息化建设并积极落实资金足额到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使用,保证有规划,有计划的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2、重视水利信息化标准工作
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化是制定、贯彻和实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过程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信息网络的连接和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水利资源信息的共享,并保证信息的安全与可靠等等,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标准化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基本手段。因此,认真规划、制度、贯彻和实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各项标准是水利信息化的前提。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⑴数据管理方面
水利资源数据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主要基础数据。目前我国采集该类数据主要方法技术有:实地测量、目测以级两者的结合;航空测量、实地测量以级两者的结合;卫星遥感和航空相片与实地辅助测量相结合;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实地测量相结合。在数据采集面所涉及标准有地理数据标准、遥感数据标准、水利资源专用数据标准(包括二类调查数据标准、三类调查数据标准等)、统计报表标准、制图标准、文档标准等。在数据管理方面所涉及其它标准还包括分类与编码标准、数据备份标准、数据更新和维护标准、数据质量管理标准、数据交手与服务标准、数据集成标准等。
数据标准化可减少项目建设重复投入,积累历史数据,并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扩展性,延长信息系统的生命期。
⑵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考虑到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工作就是搭建相应的信息系统平台,而且这些信息系统大都是多层次的体系结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和建设方面所涉及的标准有数据库标准(包括数据库建库标准、数据库口标准等)、硬件标准(包括各级计算机系统的设备配置与要求、计算机场地环境等)、软件标准(包括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软件功能、软件评审、测试、通用接口等)、系统安全标准(包括数据库安全、数据加密、数据备份等)、软件工程标准(包括信息系统建设规范、验收规范等)。规范信息化标准有助于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长期完善,最终形成整体的管理系统。
⑶管理制度方面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水利管理规定,如水利工程管理规定、水利规划设计规定、水利档案管理规定、水利监测评价指标、水利项目管理文件组成等,做好制度建设是水利信息化持续建设的重要保证。
⑷加强行业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涉及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应在水资源和其他专业充分交流的基础了,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加强信息资源综合集成,建设能够覆盖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各个环节的完整标准体系,规范各流域或区域的系统建设,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交互的高速化、规范化、一体化。
关键词:信息新技术;水利信息化;一体化应用;物联感知;水务云;智慧水务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高新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入,新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重塑水利信息化发展模式,促使水利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东部山区水库众多,湖东河道源短流急,西部黄泛平原河流峰低量大,中部南四湖承接着4省8地市34个县区31700km2的来水,入湖河流有53条,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济宁市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堤防长1718km;有各类水库2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81亿m3;有大中型闸坝42座,塘坝1184座,固定机电排灌设施2300余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各工程建成时间跨度大,防洪级别不统一,在数据监测、水情传递、信息共享等信息化防洪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对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防洪工作的开展,而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水利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以水利数字化为核心,以水利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水利建设到水利工程+IT的转型,提高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
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东部山区的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等县(市)构建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和山区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平台,各县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河长制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1.1信息采集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河长制、湖长制,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山洪灾害监控及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建设等重点项目,现已建成雨水情水文站400处、墒情站11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处及780处视频监测点,全市11条主要河道、556条中小河道、1000余段堤防、248座湖库、104座水闸、2300处灌排设施及相关建筑的信息化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
1.2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9年,济宁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对水利信息进行了统一托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为各业务部门统一提供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济宁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带宽为10M的水利业务内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
1.3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和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可以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河长(湖长)制、水利移民安置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和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等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上传历史数据和数据共享交换。
1.4信息应用系统成果丰硕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累计采集90个表单类型、约80万条数据,已有2个数据接口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200余项,开放88项共享服务共2496条数据,与生态环境等13个部门对接,获得共享数据业务库3项;市县两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了水质、水文、视频等各类涉河湖数据,标绘了117条河流、248个湖库及3000余处河(湖)长责任段,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系统等项目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务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对全市河道外许可水量92%以上和全市总用水量50%以上的取用水量在线监测,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1万亩至5万亩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和规范计量,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基本满足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需要。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深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要求必须加强水利业务系统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以往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处于单独立项的状态,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宏观规划,建设目标单一,系统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水利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2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水文、水资源等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业务,也只针对重点流域或重点设施进行了监测,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监测多采用传统监测技术,监测的要素不够丰富,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水利工程、历史数据等基础数据仍停留在纸质化、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数据库;加之站网密度不足、监测频次低且以单点采集为主,手段单一、被动,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感知全貌,数据的连续性、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由于水利业务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开发的系统往往为单一部门服务,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系统资源的分散;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统一平台和同一用户(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建设力度不大,外部共享受到了制约,虽然接入了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等,但是环保、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还不能做到真正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水利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系统核心设备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应用技术落后,安全风险高,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缺乏完善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2.5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尤其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维护制度不全,导致信息化管理上下级不贯通、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大大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效能;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导致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水利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资源重复浪费,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库内容相互矛盾,极大地阻滞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3.1建立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水利业务融合与协同能力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整合现有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服务的信息化技术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实行“先上云,逐步升级”的策略,对新建业务系统按照微服务架构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完成新旧融合,建设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与协同。
3.1.1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
积极运用分布式洪水预报、区域干旱预测等水利专业模型,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强化水情旱情预警和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御管理服务能力;推广逐网格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洪水模拟、旱情预警评估与影响预评估等新技术,拓展包括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闸坝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提升旱情监测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洪水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
3.1.2提升水资源保障管理能力
加强专业水利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和水资源动态调配模型,实现全市重点河网水系的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节水行动实施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推广水源地水量水质分析与安全预警、农村供水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城乡供水安全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城乡供水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1.3提升水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围绕河长制、湖长制,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监管,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治理等重点需求,在全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基础上,运用高分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图像智能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河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精准监管能力。
3.1.4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
采用空间遥感、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加快推进全市大中型水库、灌溉工程、重点河湖流域工程数字化和相关标准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程,开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并选取部分工程与三维地图相结合,探索直观便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3.1.5提升水利政务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内部政务协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创建智慧政务平台;在对外公共服务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水信息服务、动态水指数服务、水智能问答服务和一站式水政务服务体系,为不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水利服务。
3.2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推广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对河流水系、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全面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将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及无人机监测数据、视频解析数据等大量数字化基础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汇聚,从而实现对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感知,充分发挥感知体系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3建设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
依托济宁市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资源,以“一湖三”的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一湖”是指济宁水利大数据湖,主要是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和水利数据仓库,并构建数据监测体系、数据质量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完善数据监测、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关键水利数据的全汇聚,保障数据有效更新和充分共享;“三”是指技术、AI和业务,主要提供业务支撑、服务支持、决策辅助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探索建设水利模型库、算法库以及人工智能在水利业务决策上的支撑应用,对下实现云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对上支撑全市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的全支撑,促进水利信息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4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在济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框架下,围绕智慧水务发展需要,建设覆盖综合感知、分析处理、智能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安全管理和全流程闭环运营,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关键词: 水利 信息化 管理 技术 系统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有效的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我国的水利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引进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利信息化管理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立足于社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要开展水利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做好水利信息的采集工作,充足的资料数据将成为提高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有利保障,在采集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信息的传输存储和数据处理工作。要充分的利用已知的水利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让其对今后的水利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本文作者自身有着丰富的水利管理经验,在对水利信息化管理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进行水利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水利情况提出了加强我国水利信息技术化管理的措施。
一、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状况看,现代化水平参差不平,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2)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3)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信息化技术发展快,而现在国家某些投资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太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导致长期以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主要信息如下:(1)河道概况:河道特征、河道断面及冲淤情况、桥梁等。(2)水沙概况:水沙特征值、较大洪水特征值、水位统计及洪水位比较、控制站设计水位流量关系等。(3)堤防工程:堤防长度、堤防标准、堤防作用、堤防横断面、加固情况、涵闸虹吸穿堤建筑物、险点隐患、护堤(坝)工程等。(4)河道整治工程:干流险工控导工程状况、支流险工控导工程状况、工程靠溜情况、险情抢险等。(5)分滞洪工程:特性指标、水位面积容积、堤防、分洪退水技术指标、滞洪区经济状况、淹没损失估算、运用情况等。(6)水库工程:枢纽工程、水库特征、主要技术指标、泄流能力、水位库容及淹没情况等。
水质基础数据库:完成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在整编基础上,逐步形成包括基本监测、自动监测和移动监测等水质数据内容的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开发数据库接口程序和服务软件,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监督管理、水资源规划和科学研究提供水环境基础信息服务。(3)水土保持数据库:规范数据格式,完成数据库表结构设计,逐步建立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监测、水土流失防治等信息的水土保持数据库。(4)地图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对数字地形图进行数据入库,建立地图数据库。要求地图数据库具有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之间图形无缝拼接、图幅漫游、分层、分要素显示、输出等GIS 基本功能。(5)地形地貌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地形图地貌要素或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直观表示地形地貌特征,并利用DEM 进行各种分析计算,如冲淤量计算、工程量计算、库容计算、断面生成以及洪水风险模拟、严密范围分析等。(6)地物、地貌数字正射影像:对重点区域、重点河段进行航空摄影成像,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编制数字正射影像图,清晰、直观表示各种地物、地貌要素。(7)遥感影像和测量资料数据库:收集卫星遥感影像,编制区域遥感影像地图并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反映全区域治理开发成果,实现对本地区的动态监测。测量资料数据库包括各等级控制点、GPS点、水准点资料,表示出点名、点号、等级、坐标、高程及施测单位、施测日期等。
三、强化信息中心的执行职能
为顺利推进和实施水利信息化工作,除要求信息化主管部门参与相关决策,还要求实施部门具备相应的职能、能力。作为信息化工作具体执行及日常运行维护的保障部门,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职能,加强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要在政策法规、规划计划、财务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从立项、实施、运行维护等信息化建设全环节加以控制外,各
级信息中心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为各级水利业务部门开展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应用支撑、安全保障,以及其他水利信息化的相关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形成集中的水利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整体化、系统化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作用,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4.1 通过GIS 技术实现水质监控和数据分析
水利工程同时也是环境工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不断受到污染,民众越来越关注水质状况,对水质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已成为水利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日常重要工作。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
和有效监督,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运用GIS 对水质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合理地选择能代表水质总体状况的站点,进行自动实时的监测。不同的水污染类型( 主要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泥沙污染、石油污染和废水污染及热污染和固体漂浮物污染等) 的反射率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在遥感影像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结合GIS 的空间数据和GPS 的定位数据进行遥感影像分析处理,可以快速地获取水污染的类型、地点及其污染范围,并以专题图的形式直观生动地表现在用户面前。同时,结合地理地质信息、人文信息、供水信息和其他相关环境因素,形成综合信息圈,为应对水污染的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4.2 通过GIS 模拟和监控水资源调度
水资源调度涉及大量的空间特征信息,GIS是空间型的信息系统,能很好地处理各类空间特征信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监控和计算降雨量分布,并结合估算的水资源分布及供求量情况,将GIS 与水资源调度模型集成,直观演示调水过程,模拟不同的水调方案,实现调度管理的可视化,更好地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水资源调度过程主要分为3 大部分,前期预
测和调水模型推演,调水过程监控,后期统计分析,这3 步骤中GIS 技术都将发挥主要作用。在调水之前通过GIS 地图的形式显示目前流域中的工程安全状况,有异常情况需要在地图上显著标识出来,能查询该地域监控设备的信息和维修记录。通过GIS 地图展示当前水资源分布,结合用水单位的需水情况,通过不同的调水模型进行模拟推演,最终确定最佳的调水方案。
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影响水利使用效果的因素越来越多,对水利的管理业不能只停留在以前的管理方式和水平。要想有效的解决洪涝、干旱和污染等水资源问题,就要加强对水利资源的管理和水利信息资料的收集。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高新技术被应用到水利信息管理中来,其中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等。这些技术完善和加强了我国水利信息技术的效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了对水利资源的管理。本文作者根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介绍了一些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特点,对加强我国水利信息管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关乎国计民生,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到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协调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庞杂的信息,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支撑技术要求更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水利工程信息化满足了工程参与各方的资源共享要求,整合、优化了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的信息资源与实体资源配置。借助于水利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且根据统一的信息格式与标准,生成数据报表,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信息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及时高效决策,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并不是由需求驱动,主要靠技术革新来推动。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主要从特定的技术方案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组织业务的匹配程度,同时忽略了工程参与者的真实需求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应当以信息技术与业务组织的匹配关系为重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以实现业务通用性。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2.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不仅仅指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它是与组织需求密切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现有的业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改进,然后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不仅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同时也是组织架构与沟通机制、信息共享与知识创新模式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涉及不同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不同工程之间以及工程与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等一系列问题。
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参与方,面临不同的管理问题,相应的信息化需求也不相同。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管理信息化主要以规划为主,这一阶段的需求是设计的可视化和工程所产生效应的预测。主要包含工程投资计划情况、工程预期效益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建设阶段,参与的协作单位较多,信息系统需要支持跨地域、跨组织、跨时段的协作。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信息化以施工为主,实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自动化控制。由于施工现场劳动密集,人员流动大,物料控制要求高,需要将现场信息及时传达至控制方,对工期、成本和风险加强控制。水利工程的运营期具有长期性,管理信息化主要以监控、维护为主,通过信息化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工程的健康合理运行,以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
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相对独立,不同阶段的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重点不相同,信息化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采用的技术平台也不相同。还应当建立与技术平台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工程案例知识积累与创新机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运营管理、伙伴协作、公众服务和集成创新[2]。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当包括整个生命周期,涵盖组织管理、组织沟通、资源调配、产品生成等方面,其内涵可以归纳为: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见图1)。
2.1.1公众服务
水利工程项目关乎国计民生,是公益性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影响公众居住环境、移民安置,在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水利工程项目享有知情权,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概况、工程项目建设的必然性、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等洞时,社会公众需要一定的渠道向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等提出意见与要求。由于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需要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平台,通过项目信息门户,将项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特别是一些热点工程项目。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门户与项目建设方交流、互动,提出要求与看法。建立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公众对项目的知悉权,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监督提供了渠道,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可以集思广益,发动社会公众为项目建设谏言献策,使项目更加顺利地实施。
2.1.2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建设管理不仅是指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管理,还包括水利工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水利工程决策阶段主要是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得出评估报告。对水利工程而言,生态环境影响及移民等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实地勘察,绘制工程图纸。施工阶段工程参与方众多,涉及面广,在过程上,它包括了工程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在专业分工上,则体现为对工程招投标、工程概预算、工程进度、工程合同、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物资材料移民安置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化管理。
2.1.3集成创新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相关或类似工程建设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收类似工程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同样,该工程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为其他工程吸收、利用和再创新。不同工程之间通过知识集成创新的方式,构建工程管理知识库、管理案例库等,最终实现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化。
2.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前都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远近期规划,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盲目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而不具有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导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建设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作为一次性项目完成,缺乏后期的维护,使得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全生命期的信息化。整个生命周期应当执行统一的、分层次的信息化规划。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工程运营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期即工程前期和建设期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工程运营期的管理工作较为常态化,信息化建设体制、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体系最为成熟。管理前期即管理的规划期,由于涉及管理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决策等业务工作,对于信息智能化支持要求较高,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的建设期涉及参与方最多,信息交换及共享较为复杂。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在管理的生命周期当中,运营期的业务流程清晰,管理常态化,信息化的程度高,而其他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
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领域模型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信息源可分为资源、施工活动、产品、项目管理组织及外部管理组织5种,这些信息源可称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G简称“要素”。基于这些要素进行抽象,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领域模型。其中,要素包括与工程建设及运营相关的各类组织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及人员领域模型描述的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主要包括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
3.1组织构成模型
组织构成模型包括项目参与方的管理组织形式和项目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与方,因而会产生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的构成也就有所不同。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构成I信息的流动方式与效率依赖于管理组织的结构。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参建方主要包括业主、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等。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地域分散,每个工程项目包含的信息庞大。各类水利工程项目需要统筹规划,需要实时掌握工程项目的建设信息,以保证资源调配合理、投资分配均衡。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涉及与工程相关的多个组织和社会公众,是典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具有实体设施投资巨大、技术标准复杂、建设及运营周期长等特点,例如三峡工程。此外,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民生及国民经济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及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中所涉及的各类组织及人群划分为建设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
3.2资源构成模型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消耗资源和周转资源两类。周转资源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分为管理人员和工人;消耗资源主要包括构件原材料和混合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此外,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包括征地移民、生态效应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利工程项目消耗各种资源多,需要多专业的联合作业,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可以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实现异构组织的资源共享。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借鉴相似工程的方法和教训,也可以作为案例,为其他工程所借鉴和利用。
3.3业务构成模型
业务是由具体的管理活动组成的。水利工程管理的业务包括造价管理、财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业主、政府主管部门、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部门主要承担监管与审批职能,施工承包商以工程建设为主。管理中涉及的业务也不同,其业务构成模型也具有独特性。
4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
组织构成模型中存在建设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三大类实体。组织构成模型与业务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协作与整合,进行信息、资源交流,产生出与组织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业务系统。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各组织现有的信息系统是为适应本组织特定的需要,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的。由于技术周期性更新,不同阶段技术发展水平不同,考虑到组织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信息系统逐步引入和更新,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各组织的信息系统大都以孤立的方式运作,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建立集成式的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可以在充分保证现有业务系统流畅运行的情况下,形成较为合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三方面的内容。依据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的实体要素,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不同参与方、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不依赖于特定技术平台,能够提供跨组织、跨地域的,为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信息化指导的信息化架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见图2)。
4.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信息化架构的其他层面提供统一的支持,为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公共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上层流程及业务系统提供共享的物理平台。基础设施层的网络部分包括有线、无线及其他特殊网络的园区网络。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位于偏远地区,无线网络覆盖性较差,多使用有线网络。使用虚拟网络将园区网络与外部网络整合,保证了网络的逻辑独立性,在图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理集中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设备等,为水利信息采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共享服务。在基础设施层面,依托网络整合,达到了设施共用。
4.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主要功能是统一存储和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以数据管理系统为依托,以数据交换系统为保障,为各主要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并协调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提供一致的数据查询、管理和维护,实现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基础设施层的数据库硬件及网络资源进行物理集中,数据资源层的数据库资源进行逻辑集中,两者结合形成独立的数据资源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数据资源层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水利项目数据库、基础业务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存储备份、灾难恢复机制、数据安全机制、数据接口标准等。
4.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一系列应用系统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面向用户的具体应用,提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动态配置与升级应用系统。业务系统之间大多为异构平台,其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通过数据资源层实现。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业务应用层,主要是实现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等水利相关企业对本单位多个水利项目建设进程的掌控,包括进度控制、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信息查询、动态跟踪管理等。
4.4服务层
服务层向用户提供系统界面,同时也是信息门户和交流渠道。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各应用系统身份验证部分的剥离和重构,实现用户的单点登录和多种应用。同时,对信息集成,向组织与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统远程应用。办公自动化和工程案例知识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
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配合水利标准主管部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设计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该业务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科技业务子系统和标准化业务子系统。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化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和标准报表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日常管理的基本需求。随着管理程序的日益完善和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2010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水利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细则》、《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等有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从立项、编制到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各阶段工作以及职能划分都有了更明确的界定。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管理规定的要求。二是近几年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日益增多。截至目前,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有958项标准,其中在编标准有260余项,对标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更应增加数据分析和跟踪的要求。三是目前标准的协调性问题和交叉重复现象日益明显,因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基于以上几点,有必要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进,拓展其功能,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其能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2改进信息化系统的几点设想
2.1新增标准督办子模块
目前在编标准有260余项,为了保证标准编制的进度,有必要对编制进度滞后标准进行跟踪和监督。依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分为12个功能子模块,分别为: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备案、宣贯、实施、复审、标准监管和变更管理[1]。目前标准制定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年,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年;其中,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或水利行业标准级别调整为国家标准时,可采用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3个阶段。局部修订可采用审查和报批两个阶段,局部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年[2]。标准督办模块按照以上时间要求,实现对在编标准从立项到报批阶段的时间进度的跟踪和监督。
2.2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
目前在信息化系统中,在编标准在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阶段各个时间段是固定值,为了适应不断完善的管理工作,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即将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计为可以改变的值,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新增功能包括各个阶段时间点的修改和保存等。
2.3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
目前,水利标准数据库中有1300多项标准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标准在编制前和在编制过程中,经常需要查找相关标准,标准编制人员经常需要到不同的部门和网站去查找,查询的准确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可以使编制人员能快速准确的查询到相关标准,对于提高标准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应包括相关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主管单位、标准类别和标准时间等。
2.4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
标准的技术要素是标准编制的比较重要的指标。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可以方便查询到技术要素所应用的标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标准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应包括技术要素名称、技术要素类别、技术要素说明、使用标准等。
3结语
关键词:水利施工;信息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 项目信息管理、施工过程监控、施工工艺控制、施工方案优化以及网络化统一管理共五个方面。
(一)施工方案优化
要按时保质地完成工程项目的施工,节约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就要对施工组织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也就要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因此,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 开发和引进计算机应用软件, 对项目上的工程预决算、施工进度、工程技术、工程成本、工程资料、人力、财务、材料设备等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例如土石方调配优化,物资材料运输调配, 线材或板材下料优化及统计等。
(二)施工工艺控制
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构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工程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三)施工过程监控
施工过程监控是指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如液压提升作业计算机控制、提升模板脚手架计算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计算机控制监测、施工现场电视监控、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施工过程视觉仿真、利用GIS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可视化管理等。
(四)项目信息管理
项目信息管理包括工程概况、作业队伍及劳动工资、工期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施工合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公文管理等。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包括工程量自动计算、施工平面图设计、编制工程进度网络、施工组织设计自动生成系统、竣工图纸绘制系统等)、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进度管理、物资台帐管理、日常信息管理, 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计价)等。
(五)网络化统一管理
利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及相关外设、网络设施、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各类工程信息库等)。对项目的信息化进行全面管理。利用Internet将工程项目的局域网与总部的局域网相连。较大范围地进行数据共享和远程信息服务, 实现项目信息集中、统一的管理
二、水利施工管理信息化现状
1、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已建成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讯站,以及连接全国各省、市、区的信息传输广域网络。同时,在采集来的信息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各流域的水文信息数据库以及国家级的水利政策库也已初步建立。另外,包括水土保持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在内的诸多数据库的建设计划也已列入了启动进程。
2、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的建设和维护。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我国出台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等规定都保障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各类信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水利信息工程建设也开始注重对新技术背景下的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国家也相继出台政策,不断给予水利信息建设政策上、技术上、人才上的支持。
3、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三、传统水利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前期准备 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了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控制,在施工之前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对施工项目做好工程设计与工程评估,这就为水利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效避免了盲目施工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制度并不完善,有待改善,再加上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不能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加上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施工水平欠佳等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低
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能够跟上施工工艺、管理制度的发展。而施工单位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不到位,整体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严重不足。
3、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能够顺利的展开,就应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各自的责任。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是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为了减少总成本,对安全资金的投入不够,能少则少,导致相应的安全措施不能正常采用。
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与普及
推广建设项目信息化重点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消除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和软件的抵触心理和不信任感,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政府和行业组织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制定信息化标准,既有利于高水平软件的开发,也有利于软件的推广;另一方面是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包括软件开发人员的工程知识、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等多方面综合培训和软件使用者的多种技能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还包括组织双方人员的沟通,可以使信息化软件开发成果接近使用者的习惯, 更优化更易被接受。
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工程设计
设计是工程项目的灵魂,是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在项目的设计环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水利工程仿真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子系统。前者能够对水资源作出整体的规划,形成不同的技术方案,然后将这些方案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对比,最终确立最优的施工方案,有效减少了人为的设计失误造成的损失;后者则需要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设计软件来实现,这个系统主要包括集成方案设计软件、造型渲染软件等,可以对全程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审核和比较,实现信息技术与设计规划的结合,促使设计不断得以完善。
(三)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
目前,要大力推进施工管理三个控制过程(进度、质量、成本)相关软件的应用。如在进度控制方面,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在质量控制方面,利用质量管理软件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处理时间短、结果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工艺控制软件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应用较为广泛的深基坑设计与计算、工程测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大型构件吊装自动化控制、管线设备安装的三维效果设计等应用软件。
(四)加强管理
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三者的优化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施工质量防患于未然,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及工程成本降低。
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为了更好的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我们必须将信息化技术和施工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提高
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地开拓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水利科研档案管理属水利科研的基础工作。水利科研档案既是水利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设计、施工、监理、基建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水利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要有序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转换档案管理模式及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加强档案基础工作,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1 水利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正在向以计算机管理为手段、以网络传递为环境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电子档案将成为未来水利科研档案的主体,新时期档案管理模式呈现以下特点:档案信息载体电子化、档案信息组织形式网络化、档案信息查询检索自动化、档案信息流通网络化。
2 档案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2.1 重“藏”轻“用”的管理观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①注重档案的实体管理,以及对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强调案卷的数量、案卷装订的美观;②注重档案管理硬件设备的投入和库房设备的齐全;③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档案的收集、保管情况作为衡量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过分强调档案的归档率,使得档案馆(室)大体上只是个科技文件保管单位,档案资源多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封闭的资源,档案工作出现了一种高积累、低附加值产出的现象,档案信息化功能弱化,利用效率不高,从而使科技成果不能快速转化成生产力。
2.2 档案实体编号混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档号不规范,编号方案、形式不统一。②在文书档案中存在案卷标题不规范、问题标注含混不清、卷内无文件级检索目录、文件标题不全、责任者不明等现象。③组卷规则不规范、不统一,如有按时间组卷的,也有按职能部门管辖权限组卷的。④文书档案、质量检测档案、合同档案和基建档案等,均应按文件级管理的却硬是牵强组卷,按案卷级管理。
2.3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文件归档改变了传统文件的归档过程,无论是采用脱机归档还是联机(网络传输)的方式归档,都要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可读性。但在水利档案中,对大量的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像的信息处理,要保持以上特性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何规范电子文件格式的转换、图片文件的处理及数据压缩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2.4 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档案信息化需要一些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具备计算机技术、慢吞吞络知识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的年轻人。目前,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年龄偏大,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不能很快地运用新技术处理档案管理信息等问题。
3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档案实体的前期处理工作。笔者认为,档号的编制要规范,要统一档号编制方案和档号形式,档号要能正确反映档案的分类和排列次序,以便于保管和查找。水利科研档案档号宜采用:全宗号--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件(册)号的形式;文件档案宜采用文件级管理,档号形式采用:全宗号--年度号--保管期限--件号。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水利科研单位档案的保管,也便于利用计算机管理。其次,档案著录要规范。尽量采用最精确的词语涵盖案卷的内容,对于有多个称谓的个人、机关、团体的档案,在著录时应使用同一个称谓、同一题名,以确保检索点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要加强水利档案标引质量的控制,档案的标引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首先要确定适合本单位使用的《分类法》和《主题词表》以及标引深度,在具体标引时要正确分析档案的主题,规范标识符号,对档案中有检索价值的局部主题、隐含主题、次主题要用多个主题词做更详尽的标引,尽量做到前后标引一致;对于主题内容相同的档案资料或不同档案资料中相同的主题内容,应注意保证标引结果的一致性,以降低档案资料的漏检率,提高查全率、查准率。
3.2 加快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就必须要求每一个单位的文件、档案类目划分和设置要准确、文件转换格式要标准和规范,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紧密衔接起来。档案部门应改变传统档案工作模式,在单位网站的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让本单位科研人员利用本单位的局域网站,足不出户就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3 利用局域网提供档案信息在线服务传统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实体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根本变化。因此,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由过去那种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尽快转变为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长科院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在单位局域网上建立档案资料查询网页,向本单位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库系统查询档案资料信息,并可通过单位局域网的即时通信系统“飞鸽传书”、“腾讯通”、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与档案管理人员联系,进行信息交流,档案管理人员可在线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通过改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3.4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档案部门应尽快建立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高科技专门人才为骨干的档案队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应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者信息人意识的培养,提高档案人员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长科院正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水利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希森.TPI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图书馆建设,2005,(1).
[2] 赵沈贵.档案信息管理和传统管理。档案学通讯,2006,(3).
[3] 叶哗.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浅析.云南档案,2008,(11).
[4] 董立宏.档案信息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化技术;运用措施
水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及时获取水情、险情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水资源管理效率显著提高。本文就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水资源整治、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数字水利,即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及时获取信息,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预判洪涝灾情,相关人员可以利用预报信息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对突况进行有效处理。简而言之,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1]。
2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应用广泛,且资金量需求较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水资源信息管理缺乏稳定的设施建设,即资金充足时,就进行建设,当资金不足时,就会停工[2]。另外,缺乏系统维护专项资金,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应用,系统难以稳定运行,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水利信息数据不能在第一时间上传,水资源管理呈现滞后性和低效化。
2.2信息化人才短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也日益凸显。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2个因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人才标准缺乏规范性。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信息人才综合素养相对较低,无法熟练信息技术,无法与当前信息建设发展需求保持一致[3]。为了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培养大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人才进行不定期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2.3管理模式落后
水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给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既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又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但是在各部门之间缺乏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制度,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一些部门交叉工作,给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难以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信息,使得数据管理功能滞后,无法有效构建科学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2.4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管理人员需要对水利工程运行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对其开展科学的分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4]。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种类、数量多,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系数,信息处理效率低,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要求。
3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措施
3.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水资源管理资金的充足,需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或者拓展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创新性应用,保障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5]。
3.2强化专业人员的思想
专业人员需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强化整体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6]。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现存信息进行整合与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整理信息资源时需要专业人才,因此需要转变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加强思想观念建设,才能推动水利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3构建管理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借此平台对水资源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接收和处理,保障各子系统的正常应用。在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时,需要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科学引进和应用遥感和定位系统,全面监测水利信息的真实状况,促进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有效提升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力度,对信息即时更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整个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
3.4重视引进人才
人才对水利信息化技术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使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晋升指标中,加强各个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招聘门槛,吸纳和引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优化整体人才队伍的质量,发挥优秀人才的榜样作用,对其他人员进行激励,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构建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5加强软件研发力度
从相关资料中可知,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效果一般,并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研发力度欠缺。为了进一步改善此种现象,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质量,需要加大软件研发力度,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完善性和优化性,提高系统软件操作的便利性,逐渐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充分凸显国内水利资源管理的优势,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性以及科学性。
4结语
将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水资源管理成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黎堂生.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0(11):120-121.
[2]李铭,彭光敏.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20):50.
[3]宋智.论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10):168.
[4]张鹏.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17(8):94.
[5]徐亮.探究如何利用水利技术促进水利管理能力提高[J].科学与信息化,2020(17):187.
关键词:水利自动化;水利工程;信息与自动化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与现代的农业、工业等更是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得到重视。近些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投入较大,在各地的水利系统方面都进行的水利工程现代化改进,在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其核心主要是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信息革命为基础进行的,其核心目标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将水利信息集成化,在水利生产方面进行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水利工程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文章从我国当前的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出发,为我国水利工程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1 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1.1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概念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水利信息的现代化处理模式,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其主要应用可以体现在水利地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卫星定位与水利工程结合系统、水利工程信息网络以及水利工程信息库系统,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将水利工程传统法的信息处理模式改成计算机处理的模式,在水利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使得大部分充分性工作由计算机分析计算完成,辅以人工监督与控制,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实时反馈与自动化生产的过程。
1.2 我国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现状
我国在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上,已经开始向水利地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卫星定位与水利工程结合系统、水利工程信息网络以及水利工程信息库系统上投入了大力的发展。在地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方面,其主要是利用水利信息化系统,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全部输入云端计算机,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确切的反应出水利工程整个运行过程中的具置的地里信息状况,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水利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将水利工程中水闸、水库、水位检测站的实时信息展示出现,绘制出地理信息分布图,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为水利工程的自动化运行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水利工程卫星定位系统是与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相连的一部分,也是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工程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我国当前已经完善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将卫星导航系统与水利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水利信息自动化反馈的过程,当发生水利灾害时,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能够精确对发生水利灾害的具体状况做出反应,然后为救灾策略的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水利卫星导航系统,是水利工程现代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利信息准确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水利工程信息网络,是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所有的水利工程现代化与信息化技术都是基于水利工程信息网络组成的,水利工程信息网络,其实质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一个专业化的水利信息网络,我国近些年来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发展是具有巨大的突破的,当前是计算机系统,能够非常快速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输,应用在水利工程当中,就能够实现快速对水利信息手机与发送,满足了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但是我过当前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术层面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的水利信息网络的过程中,要注意网络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维护体系,切实保障水利信息网络的稳定性。水利工程信息库系统,其本质上及时利用云服务区与运算技术,将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信息数据直接反馈到水利工程云端信息库,有水利工程云计算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做到了完全无人操作的前提下实时对树立工程运转状况、水位自动报警等功能,实现了水利工程信息的自动化,水利工程数据库系统,是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层面,为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基础。
2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
2.1 水利智慧网
在我国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建设了水利智慧网的水利信息化自动化平台,其实质是物联网技术与网络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水利工程自动化的一个现代化水利信息系统。利用水利智慧网,能够将自动化设备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个系统当中,通过水利智慧网能够实现水利信息的实时反馈与控制,实现一些简单的自动化水利功能。例如在我国当前的水利智慧网中,已经实现的水利自动化功能包括智能雨量监测系统、智能水位预警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水质分析与监测系统等。水利智慧网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由网络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组成,网络方面主要考虑到的是组网模式的问题,在最初水利组网过程中,为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一般采用光纤组网的模式,以实体数据的传输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随着我国的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4G网络技术开始大规模在水利智慧网组网过程中应用,其具有反应快速、网络建设成本低以及应用功能较多的特性,充分保障了水利智慧网系统的稳定性。
2.2 云计算与云服务
云计算与云服务是当前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核心方向,随着云端处理技术的发展,云服务与云计算大幅度减少了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的投资,同时能够使得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变得更加可靠。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是利用水利网络信息系统为基础,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云服务器端,云端服务器能虻饔盟利信息进行实时的分析与处理,然后能够给出特定的反馈。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具有处理速度极快、准确性强、信息安全可靠的优点,在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是发展的核心要点,充分利用云计算与云服务的优势,能够使得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特性充分展示出来。
3 结语
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与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我国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一直就有较大的优势,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性,充分利用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特点,利用云服务与云计算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水利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双学珍,张智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展望,201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