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
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
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领
域,具有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的带动性、
应用领域广泛的渗透性、低能耗高产出
的高效性、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动态性等
基本特征。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得
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各地借力本地
优势争先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顶层设
计和布局,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与国家扶
持资源。2012年,随着相关细分领域“十
二五规划”的颁布,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
国家的精准定位和定点扶持下,迎来实
质性的成长高峰。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
领域持续拓宽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深入
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路。
“两化融合”不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
业生产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以新一代信
息技术为支撑,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
略、创新、产业、资源、技术、管理等
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实现多层
次、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融
合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建设的转型升
级阶段,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
的历史任务,在发展战略上面临着如何
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既不
能完全脱离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也不
可能完全参考照搬发达国家优先实现工
业化,需要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
关系和历史演进规律,促进工业化与信
息化的共生与融合,执行工业化与信息
化融合发展战略。
当前信息化内涵处于不断丰富的过
程中,也已经出现了物联网、基于
IPV6基础的新互联网、准4G移动通信
网、三网融合、云计算与普适计算,光
纤入户(FTTH)网络、电力光纤智能电
网到户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各级政
府需要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
行深入研究,全力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制高点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
术发展视角,综合布局工业化发展整体
战略,明确特定时间阶段工业化与信息
化融合的着力点,从而以战略的角度不
断调整和完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
新战略。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产
业政策时,必须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协调一致的目
标,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模式高度匹配,工业化发展规划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密切契合,使工业
化发展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高
起点之上,要防止工业化战略与新一代
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形成两极化,避免出
现低水平规划布局和低层次投资建设。
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演进的融
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涉及信息采集
层、传输层、存储层、处理层、执行层
的综合技术群,未来将广泛地应用到工
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我国工业化发
展的支撑点,应重视各个技术层的基础
技术与核心技术,重点支持跨领域的融
合技术。
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将集成
电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提高集成电路的研发、制造水平,将集
成电路广泛应用于工业装备中;发展数
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信息化高端装
备,摆脱基于能量转化的生产方式,提
高工业设备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促进工
业产品的智能化;发展智能计算机辅助
技术,在继续提高计算机在工业控制、
制造、管理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工业
生产效率的同时,为产业组织结构的变
迁提供保障;发展高端软件技术,在操
作系统、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基于网
络的增值服务软件方面直接支持工业升
级,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打牢制
造智能化、产品数字化、服务信息化的
基础;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通过重点
发展准4G等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改变
传统工业运行模式,为我国的跨国公司
布局全球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发展新一
代互联网技术,通过发展建立新一代互
联网,支持电子商务节约交易成本,为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基础。
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融
合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抓紧建立与新
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配套的宏观管
理体系。以三网融合为例,三网融合趋
势正在改变着传统工业管理思维,改变
着工业化宏观管理体系。各国都是通过
技术大发展促进了管理体制的变革,目
前阻碍我国三网融合的主要因素正是管
理体制问题。三网融合的核心是电信、
广电对等的双管齐下,这涉及两个系统
格局调整、体系架构调整,要推动政企
分开、明确分工、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
体系,抓紧解决因体质问题给国家战略
发展速度带来的延迟。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通过新一代信
息技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升级。一些传
统企业中,纵向管理的职能部门和横向
管理的事业部制存在缺乏灵活性、资源
浪费的情况。通过高效的在线办公系
统、视频会议等新的沟通方式,可以推
动企业探索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信
息共享,促进纵向和横向部门的优化组
合,实现根据不同项目特点灵活地组织
资源,并将企业的决策层最大限度地推
向经营与执行的一线。可以通过信息技
术促进流程再造,通过计算机智能辅助
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彻底打破过去
的管理流程,而将管理流程建立在信息
流之上,用信息化的智能设备更大幅度
代替人的脑力和手工操作,追求智能和
人工相结合所产生的最大化管理效率。
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
合,就要不断提升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
和支撑能力,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
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
在更高层次上建设新型工业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我国应顺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创新应用,提升工业领域的信息化
与智能化水平,形成两化深度融合、相
1 政府重视,理念领先,确立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1年6月,温江区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区教育发展整体战略,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全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到2015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建成一批网络课程。支持学校立足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的效益。
2 以区域为核心,率先实现“三通两平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今后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校校通” 早在1997年,温江区教育局以区域为核心,就已建成了覆盖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的“校校通”网络。后来根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分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原则,在区教育局建成了管理全区教育系统的标准化中心机房,实现了“千兆骨干,百兆到校”的高速宽带互联的教育城域网。2014年6月,温江区又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无线校园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区所有公办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标准实现了高速宽带“校校通”。
共建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江区陆续为学校班级配备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到2014年,又加大投入,为全区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室配备了液晶交互式书写屏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并联通了高速宽带网络。同时,利用四川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数字校园云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使区域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各校资源库无缝连接,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网,满足了教师备授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全区范围内优质资源“班班通”。
面向用户需求,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目前,为全区师生提供服务的平台有“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平台提供的“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融合了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讯网、IPTV、数字阅读、流媒体等多项技术, 具有鲜明的技术整合和应用创新特点。通过“两号一名”(教师资格证编号或学生学籍号,身份证号码,姓名)进行实名认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公众等不同角色的教育网络关系,为他们营造了网上工作、学习、交流的个性化环境,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通”。
3 以科研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了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温江区组织了多个信息技术应用性活动和项目,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技术前沿领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而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强化措施,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温江区开展了“温江教育大讲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活动。培训会邀请教育技术领域知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新技术、新课堂、新资源、新教法四方面全面介绍了时代变革与课堂教学变革,以及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翻转课堂及微课程等新教育资源。
以新技术为手段,推动“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 为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温江区邀请各校校长充当学生,体验“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体验课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老师可谓一目了然。数字化教室里,三块电子白板,全程摄像设备,将“学生们”的做题进度、得分率一一呈现。平均分、最高分、难度系数等教学评价体系在作业提交后便当即呈现,教学过程还可全程回放。“一对一”数字化课堂,创新授课模式,效果反馈及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带来教学新变化,使教师感到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开展试点,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试点推广数字化实验室,数学创新实验室、数字化理综综合实验室、数字化美术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等。开展“未来学校”试点应用,在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未来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未来班级”应用,逐渐扩大未来班级数量,积极探索具有温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一、前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老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尤其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要保持与时俱进,就要求教师及时地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会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同时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长期保持这种“兴奋”状态。大多数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学会各种软件知识、编程,还可以打字、打游戏。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记忆的内容逐渐增多,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正确地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为基础,具有较快的信息更新速度。相关数据表明,计算机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最新的信息,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经常问我,Photoshop什么时候学啊?我们家的电脑系统是Windows7,老师教我们Windows7系统的操作方法就好了。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对新知识、陌生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材是永远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更新知识。如2010世博会期间,我就把世博会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们根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相关报道,做《世博欢迎您》的Flash作品,让学生在关注时事的过程中,熟悉了Flash的制作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我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将最新的信息介绍给学生。
2.实行多学科的整合
现代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倡多学科之间的整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了这一精神。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VB的知识,快速编写二次函数方程、求出函数的解。在编写二次函数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让他们感到信息技术功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信息技术的课件制造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使授课更生动,对于一些信息技术专业名词可以用英语作以解释,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消化,还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英语等其他课程的理解。这些元素融入,给学生制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 教学的效果。
3.采用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沿用传统的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一些形象、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这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抢答,并适当的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结果发现这种形式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效果甚佳。
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当前已不仅仅包括“德、智、体、美、劳”,还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有着广泛的素材,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广泛地挖掘这些素材,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素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但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们习惯于把老师的话和书本上的知识不加怀疑地全面接受,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打破这种传统的方式,激发他们独立地、有主见地去思考问题。要敢于怀疑,放下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如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好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后,我都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图片加工制作,实在有困难的题目,通过旁敲侧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不要提早给学生留下是非、对错的的标准,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质疑,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在学习计算机编程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程序结构和语句,写出尽可能多的算法,挑选出执行效率高的程序,让学生养成从多点、多面入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对学到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独木不成林”,在现代社会,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存本领。在当前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团队意识也是一项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有益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困难。如在《世博欢迎您》Flash的制作过程中,小组在探讨之后,信息采集、文字编辑、画片合成、声音录制等等分工明确,各取所长,作品的完成对于学生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日益加快,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更加严峻。老师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都难以做到熟知。学生对于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一劳永逸。
四、结束语
诚如总理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对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探寻更多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燮华.信息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7.
[2]张瑜.多媒体技术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3]蔡剑飞.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方论刊,2010-03.
[4]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3.
一、加: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一些设施设备升级换代的速率非常快,从闭路电视到投影仪,从电子白板到触摸一体机,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设施设备看似给教育助力,仔细一分析,并不尽然。就教育技术设备而言,固然是越先进越好,但这要建立在教师会使用的前提下。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高能低用”的现象,如电子白板的使用,有些教师仅仅停留在投影仪的使用功能上,至于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近乎处于“闲置”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先进设施设备不长使用、不善使用,就是教育设备的浪费。
其实,不是教师不想用电子白板,而是电子白板的功能不会用。这就给学校乃至教育部门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要改变先进设施设备使用观念,不要以为给了教师“阳光”就会“灿烂”,还要做到后续跟踪工作,经常请厂家技术人员等过来指导,手把手教会教师。同时,教师研训部门也要创新教研机制,通过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先进设施设备的使用意识和技能。唯此,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实现“增值增智”的目的。
二、减:减少设备管理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价格昂贵的设施设备,一些学校为了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显然,学校的初衷是好的,想为教师提供有用的设施设备。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教师要使用微格教室,先要和校长打招呼,再向总务处提出申请,最后还要和学校信息技术管理员进行衔接,一番下来一大堆的事情,长此以往,其使用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意愿就非常低。
对于学校先进设施设备无人管理固然不对,但是多头管理也不妥当。学校应减少学校设备管理环节,实行专人负责,让教师申请使用的环节流畅、程序简单。以此来提高先进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有时“简政放权”能提高教师使用先进设施设备的意愿,进而提高先进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在另一种形式上减少了设施设备的“浪费”现象。
三、乘:乘势创新区域规划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导致教育设施设备出现“生产即淘汰”的现象,越来越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让大家无所适从。因此,教育部门在制订区域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规划既不落伍又不浪费。当然,对于教育发展而言,不是越先进越好,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如果不会使用,等于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是越便宜越好,便宜的教育设施往往意味着淘汰,等于就是教育经费的浪费。因此,教育部门应对区域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对区域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进行评估与研究、对区域学校校址布局的调整进行研究与规划,再合理确定区域教育主设施主设备。
要想避免教育设施设备的浪费,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区域设备规划。根据不同地域学校、不同层级学校、不同规模学校制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教育设施设备发展规划,做到“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求新、不求洋,不贪大、不贪全。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县市一中等重点学校的教育设备规划尽量就高甚至适当超前,乡镇中心校、中学的教育设施设备的规划尽量标准,一些薄弱学校的教育设备规划尽量就低,待撤并或将来可能撤并的学校的教育设备规划尽量就少。教育行政部门的区域教育设施设备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拍脑袋决策”带来的弊端,均衡、科学、高效地制订区域教育设施设备发展规划。
四、除:除却落后设备采购
现在一些地区的教育设施设备采购采用政府采购等方式,一次性地采购大量教育设施设备,然后按照既定规划配置到相关单位、学校。为全面提高教育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首先要在设备采购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教育部门在采购教育设施设备前,应根据当前区域规划、设备性能、设备价格等因素制定完善的教育O施设备采购方案,并组织技术人员、专家对设备的配套设施、运行期限、运行费用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全面的分析,避免采购到使用周期短、运行费用高、工作性能差等问题的设施设备。其次要在设备验收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当设备到位、安装调试后,设备有一个磨合期,教育部门应介入磨合期设备运行情况,及时验收、清点、核计,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解决,从源头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总的来讲,政府部门应杜绝落后设备的采购,这些设备目前看起来很便宜,但是很快就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对于落后设备的采购,政府部门要及时问责、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以最少的钱采购到相对好的教育设施设备,做到教育设施设备经费使用上的不浪费。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资 银行 管理 平台 经济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平台)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如技术安全问题
、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并向社会,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渐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2010年4月
[2] 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2007年6月
[3] 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中国教育,2009年3月
[4] 隆永红:银行电子化安全呼唤商用密码标准,信息与通信保密,2008年5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状况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X中学是广东省中山市一所普通高中,本文以X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与分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寻找解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具体策略,期待为改善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专业发展认识不足、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动力不强
(1)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缺乏专家引领
X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做与学科教学无关的杂事,如电脑软硬件维护及教务、总务协助工作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学校安排的工作做好,再努力把职称逐级评上去,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
(2)专业发展动力不强
调查显示,X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主要是教学要求、专业理论要求、教学改革要求、个人兴趣四个方面。
而目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是教学之外的杂务事情,所以,在教师可支配时间太少的情况下,仅凭个人兴趣支持的专业发展是不够的。
2.专业认同感不高,对学科教学与教研不够重视
(1)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少
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受高考制约,X中学每学年开设的信息技术课课时严重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忙于应付各种教学之外的繁琐工作,导致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重视,在教学上疏于钻研。还有极少数教师认为,为了上好一两节信息课在备课上投入太多精力与时间不值得。
(2)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得不到学校及信息技术教师双方面重视的情况下,不少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的事,与己无关。大部分教研活动也变成了走过场,教学反思绝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没有书写记录的习惯。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研究水平不高。
3.专业情感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因日常教学工作比较繁琐,教师自主学习时间主要来源于下班休息时间。不少教师因学科地位低影响其专业情感,进而导致教师对学科专业素养要求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坚持学习的意志力。据调查,X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日常生活中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每天能保证1~2小时的教师占为33.33%,平时没空,每周末能保证1小时左右的教师占33.33%,基本没有时间学习的教师占33.33%。
解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策略
1.正确落实教师个人角色定位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名学科教师,中心任务是教学,要把工作重心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教学与教研方面。
2.热爱本职工作,拥有积极的专业态度
每一位成功的教师,无不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爱。不要一味地抱怨单位不重视,要学会正确对待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培养健康、积极的专业态度。
3.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结合个人专业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使个人专业发展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4.立足课堂,积累教学经验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5.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进修
信息技术学科最明显的特性就是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新动向,积极参加学历进修与培训,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6.切实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
利用博客平台,坚持写教育故事与教学反思。写教育故事与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捷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网站,交流教学经验。“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没有交流,研究往往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主流网站平台,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热点,日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TD-SCDMA已经在北京、上海、厦门、保定、青岛等城市进行放号测试。
以“神六”载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SARS疫苗、量子纠缠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在十五期间开花结果,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也迅速崛起。那么在未来五年内,我国的科技又将会取得怎样的发展成果呢?科技部日前公布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份规划的出台对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与企业运营发展息息相关。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主线,在发展目标、重点部署上均做到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科技规划的主线。
在这条主线的引导下,我国科技工作将重点在“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较好的重大专项。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规划》提出的十三项“十一五”期间重大专项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中,前三项均与信息产业有关。我们期待IT企业能够把握国家的政策措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和技术系统,从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带动IT产业成为战略性产业,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重大专项之一: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实施目标:
重点研究开发微波毫米波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间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产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国家安全等领域整机系统产品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解读:
芯片产业是国家发展中公认的战略性产业,而全球领先的十大芯片企业如英特尔、AMD等主要集中在美国,随后是日、韩和欧洲。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加强芯片核心技术方面的能力。我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应该以芯片产品的自主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自主设计开发芯片产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软件产业近几年来的增长态势一直良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得到调整,产品门类不断增多,软件出口稳步增长,已成为拉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国内四大基础软件中,中间件的发展最为喜人,目前已经应用于金融、邮电、能源、交通、政府等行业。我国自主研发的GIS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某些性能指标甚至优于国外优秀软件。然而,技术上的突破并没有改变国产软件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一直以来,核心技术的缺乏影响着我国信息产业的标准制定和竞争力提高。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软件和中间件的收入为483.2亿元,占全部软件业务收入的12.4%,其中基础软件349.5亿元,中间件软件收入133.7亿元,占全部软件收入的3.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5年我国通用操作系统软件收入仅有7.5亿元,而进口的通用操作系统软件竟达80亿美元左右。以上数据进一步说明,中国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相当薄弱,研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出台将促进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大做强一部分国有企业。
重大专项之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实施目标:
重点实现90纳米制造装备产品化,若干关键技术和元部件国产化;研究开发出65纳米制造装备样机;突破45纳米以下若干关键技术,攻克若干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初步建立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创新体系。
解读:
凭借巨大的市场需求、较低的生产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稳定的经济发展和优越的政策扶持等众多优势条件,近几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05年集成电路市场占到了我国半导体市场的83.9%。由集成电路产业带动下的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以及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熏孕育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目前的产能供应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集成电路的巨大需求,尤其是自主开发的芯片还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很多高端的产品,尤其是在产品设计方面,还要依靠欧美、日本等。目前,我国的企业像华为、中兴通信、海信、联想等已经将原来的半导体部门分立出来,或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半导体公司,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在《规划》引导下,在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式增加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重大专项之三: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实施目标:
在未来的五年内我国要研制具有海量通信能力的新一代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低成本广泛覆盖的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近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与传感器网络,掌握关键技术,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主流技术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占有比例,加大科技成果的商业应用,形成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
解读: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亿,占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20%,中国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热点,而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将会对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日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TD-SCDMA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厦门、保定、青岛等城市进行放号测试。
Wi-Fi、WIMAX 、UWB等无线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科技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景。目前相当部分的无线技术标准还在研发和制定当中,这就为我国参与制定无线技术标准提供了一个契机。中国做无线技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要做创意产业,做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在国际主流技术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占有比例,才能在未来占据主动地位。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导致城乡之间出现了“数字鸿沟”。为了提高“偏乡”地区的教育质量,台湾制定
>> 台湾数位典藏计划对内地数字档案发展的启示 台湾“偏乡数位关怀”计划的发展与实施 台湾“5岁幼儿免学费计划”及其启示 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推进产学合作运作及对晋江的启示 台湾现代军校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自主招考运作模式及其启示 芬兰议会的运作及其几点启示 美国金融制裁运作机制及其启示 英国公学的办学模式研究及其启示 香港“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之“得”与“失”及其启示 关系学的逻辑及其运作 国际保理运作模式及其优势 融资租赁的本质及其运作模式 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及其启示 美国“早期开端计划”简介及其启示 美国401K计划及其启示 香港安老按揭计划及其启示 美军军人综合健康计划及其启示 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运用PPP模式的实践及其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8-31.
[2]冯兴杰, 梁志星,焦文欢.信息技术发展对学生学习模式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74.
[3]王珠珠.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EB/OL].http:///forum/huiyi/n20131106_ 5377.shtml,2014-01-17.
[4]闫慧,孙立立. 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 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01):83.
[5]Warschauer M.Technology and Social Inclusion: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M].Cambridge: MIT,2003.
[6]Hick S F.,Mcnutt J G.Advocacy, Activism,and the Interne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olicy[A].Steyaert J.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yths and Realities[M]. Chicago: Lyceum Books,Inc.,2002: 199-212.
[7]数位学伴计划介绍[EB/OL]. https://103etutor.moe.gov.tw/edu_index/introduction_list.php,2015-07-5.
[8]杨志田,杨嗣婷,林宏彦. 远距课辅之系统维运――以数位学伴线上课业辅导服务计划为例[A].辅仁大学资讯中心,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运用大会[C].2012:153-154.
[9]王雅芳,吕慈涵. 数位学伴计划――“偕同”概念与机制[A].辅仁大学数位学伴线上课业辅导服务计划团队,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运用大会[C].2012:163-164.
[10]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E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3-13.
记者:学校能够作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大会”的承办单位,一定是有原因的,对吗?
彭雪花:是的。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按照“国有联办、委托管理、自主办学”的政策于2000年春天合作创办的一所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制的现代化公立学校。
十多年来,在北师大领导和专家教授的关怀指导下,在市区两级政府和领导的鼎力扶持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下,学校秉承“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高层次认识引领、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水平率先践行的人才培养之路,实现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全面创新,学校办学的优质性、独特性、品牌性日渐凸显。目前,学校在校学生总数4065名,共93个教学班。在校教职工322名,专任教师277名,名师荟萃。中学部截至现在,已输送出11届初中毕业生和8届高中毕业生,向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团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桃李满天下,遍及海内外。14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等50余项桂冠。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估组专家誉为“一所让政府放心、家长认可、学生热爱、教师向往、同行尊重的现代化学校。”
当下,我校是南山区具备三个“唯一”的学校:唯一的公办合作学校,唯一的12年一贯制学校,唯一的初高中在同一个校园的学校。学校着力将三个“唯一”的特点转化成唯一巨大的优势和正能量,使得学校不仅地处南山,更要强在南山,靓在南山,在区域内奏响北师大南山附校的时代强音!
记者:在“个性化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学校以“抢占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三个“制高点” 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切实推进优质教育、品牌教育、服务教育。那么在您看来,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彭雪花: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
我们将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引领和支撑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来谋篇布局,因为教育信息化是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方式上,促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共享范围,大大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卓有成效地推进优质教育、品牌教育、服务教育。
记 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关键是什么?现阶段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何?有何困惑或问题吗?彭雪花: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关键有以下三点。
1.转变教师观念,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转变观念比转变方式更重要,也更困难。目前,我校已于2013年11月经南山区教育局选报,成为粤教云实验学校。2014年3月,我校通过申报加入了南山区泛在学习实验学校,开展泛在学习研究。希望借此推动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发展,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2.注重数字办公的实效性、便捷性
尊重一线教师的应用需求,在基本实现办公无纸化的绿色理念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提高速度,以APP这一形式,建立办公应用资源池,实现Web和移动相结合。
3.加大教师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一线教师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创新,都离不开校本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最近,我校成立了未来学习小组,希望能以点带面,并通过我校教师自己编写校本培训教材,注重实效性,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
目前,我校高中部通过试点,利用虚拟化技术架设了我校的私有云,包括服务器存储的虚拟化管理、公共阅读的建设、云桌面的体验等。在云环境基础上,我们不断扩展应用,利用云环境的稳定性、便捷性及易管理性,实现平台的Web版和移动版相结合,设置我校的APP资源池,按需推送资源,实现数字办公、教育教学及德育的流程化管理,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
2013年下半年,我校开始在部分班级开展电子书包进课堂试验,形成以资源存储(云盘系统)—备课(电子教材和云盘资源融合)—上课(个性化教学工具辅助)—课外学习(微课程)的云课堂体系,形成我校泛在学习的新模式。
同时,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如新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常态化,如何转变教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度的把握等方面。
记者:据了解,学校中学部有一个“公民教育养成模式”,很有特色,有哪些主要内容?
彭雪花:我校中学部公民养成教育工作的特色是:建构12年一贯制的分段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内容序列,开发和建设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公民知识教育学校课程,建立公民养成教育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体系,形成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的联动机制,尝试公民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养成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其公民素养。本学年里,德育工作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创新载体,狠抓落实,注重养成。
记者: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3月23日-25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7)在北京举行。这次展会以“视界融合,智享未来”为主题,旨在反映广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诠释全媒体聚合、泛在化网络、智能化传播的广电变革时代行业全面战略转型。这次展会充分展示了广播影视最新技术成果,揭示了未来广电技术发展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广播电视发展格局,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广播影视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分众化、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加快普及,移动互联、人工智能(AI)等技术广泛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正在兴起。这些新技术昭示着广电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广电不能等待观望,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强化创新驱动,力争在未来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在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我国广播影视行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但我国广播影视依然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要实现广播电视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加快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是最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应该要适应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采编发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加快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广电媒体要围绕“中央厨房”建设,加快流程再造步伐,进一步融通采编发各生产环节,推进制作流程一体化、资源共享便捷化,逐步实现管理扁平化、产品融媒化。在移动互联时代,要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应充分发挥电视大屏终端优势,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加快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内容产品,融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努力形成移动传播新优势,切实增强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广播电视发展转型升级。核心技术助推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决定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我们要大力加强广电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服赵破教ǖ确矫婵萍即葱卵芯浚力争在超高清电视、虚拟现实交互、融合媒体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引领和规范行业创新发展;要加强广电网络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研发应用,在广电智能终端、智慧家庭、智慧社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与试验,力争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随着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实施,加快构建广播电视现代传播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是广播电视行业的重大任务。我们要瞄准国际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广播电视发展实际,研发下一代广播电视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推进广播电视转型升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提升的精神文化新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服务
1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缺乏充分的信息化意识,对企业档案信息化认识不够
21世纪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企业是否拥有信息化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状态。美国的企业家认为,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拥有完善的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人群,在商业竞技中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日本经济界曾经发出“信息是企业的生命”的呼声,由此可知,信息对于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的企业大部分缺乏充分的信息化意识,注重产品和开发和生产过程,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过程,造成这种结果与我国信息化服务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联系。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中小型企业濒临倒闭,这也是缺乏信息化意识的重要原因。
1.2信息需求复杂,但是信息采集渠道较为单一
当今社会,企业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信息的需求也比较复杂,不仅仅需要获取专利信息、对手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营销信息、招商信息、人才市场信息以及地方政府等相关信息。据资料显示,一些跨国公司和大型的企业具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企业自身搭建的网络信息平台也能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因此,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较为集中,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但是,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等原因,往往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较为单一的渠道和缺乏灵活性使得企业获取的信息缺乏全面性。部分企业获取信息主要采用网上搜索或者上门面谈的方式。上门面谈的方式虽然可能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获取的信息较为有效;网上搜索的方式,虽然便于操作,经济成本低,信息传输速度快,但是获取的信息缺乏准确性。这2种方式获得的信息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1.3过分注重硬件建设,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忽视
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企业开展信息化的一个工具,而企业发展的核心则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性意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建立计算机网络就实现了信息化,出现重硬件建设、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象。
1.4缺乏专业人才,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较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个性化特点也更加突出。企业想要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企业应该对市场的需求、对手的发展方向、潜在竞争对手、顾客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获取和分析,才能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虽然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较差,不仅仅无法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有效的信息,而且还容易对传递回来的信息理解有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决策。
2高校图书馆给企业档案信息化服务带来的积极作用
1.1借助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信息化水平低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为了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希望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实质就是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帮助企业建立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中西部地区的传统理念,从而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因此,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给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所图书馆,工作人员接近6万人,图书馆藏书约有6亿册。高校图书馆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信息量大,种类多,质量极高等,大大满足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高校图书管理员大约60%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其中高级职称大约4000人,中级职称接近2万人,还有大量的硕士、博士等。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新技术的诞生地,高校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信息。图书馆作为高校资源宝库,不仅仅要为校内的师生服务,而且还需要面向全社会服务。
2.2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自身知名度,积极“创品牌、出效益”
目前,社会中一些新崛起的信息机构已经牢牢占据市场,主要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让用户尽可能多地熟悉他们的服务,并且让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服务。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宣传和推广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地位。在设备和专业人才方面,社会中的信息机构与高校图书馆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建立信息化系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建立互通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如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经济发展数据库等。这样一来,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大大提升,高校所对应的企业产品也慢慢地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自己的品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3不断深化企业对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在企业来看,时间就是金钱,工作效率就是生命。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加工,这样才能给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务,才能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应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企业快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需要帮助企业开发和利用三方面的信息资源:一是企业环境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经济形势、经济走向、行业发展、政策法规以及技术发展情况;二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其中包括企业的实际情况、财务情况、产品信息、人员能力、设备状况、市场销售情况、行业竞争力以及研究、开发能力等;三是企业市场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求等。
2.4重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继续教育
企业应该重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利益,从最能获取利用的部分入手,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为今后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按照计划实施,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另外,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应该及时的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因此,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人才培养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培养信息化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速度。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一般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领导阶级进行培训;二是对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对企业的各项业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5帮助企业制定总体发展规划.避免信息盲目性
高校图书馆应该帮助企业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让企业理解科学、合理、理性的决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制造数字化单元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企业的技术服务建设,减少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程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应该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
3结语
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运作的核心是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新技术的诞生地,高校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信息。图书馆作为高校资源宝库,不仅仅要为校内的师生服务,而且还需要面向全社会服务。
作者:孙璐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惠兰,曾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09(3):57-5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习
以信息技术为枢纽的数字信息化形式是当前世界经济转型的典型表现,在信息技术冲击下,“未来的社会将逐步向扁平化演进”[1],这种扁平化趋势影响下的全球分散式信息,将会形成基础设施。因此,未来“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理解当今全球性知识的基础技能”[2]。可见,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产业革命让科技生产者处于创新人才链的源头位置:具有丰富的知识构成、能够自我获取新兴科技和探索未知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这些人才是在互联网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科技知识的综合人才。
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在讨论全球教育改革思潮时,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当前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经济理论日渐盛行,各国不约而同围绕经济展开激烈竞争,这都与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正是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才使得‘产生知识、信息处理与沟通技术’成为生产力的来源,对教育创新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更新了原来的模式”[3]。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带来了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等新的学习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才培养将以新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手段而注重人们的学习能力发展。这不仅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是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变革
1.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达到测试要求,学习路径呈同质和线性发展趋势。而今,信息技术让知识以网状化状态进行传播和应用,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来源于人们任意时间的意义表达,学习者用多元化思维来思考。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时间更趋个性化,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创造了跨越时空的扁平化交互式教育平台,消除了全世界人们之间的距离。新的学习结构由传统金字塔型转变为分散网络型,它们围绕即兴的目标进行随时信息交流,使教育与世界交融。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体现了为任何人、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人类需求而提供服务的价值取向,这种跨越为全球化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基于不同领域新技术的个体组合所形成的交互平台也见证了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了交叉知识链接的协同学习结构。
2.学习地点
显然,新形势下的学习方式已从教室延伸到了对全球领域横向体验的共同学习环境中,提升了个人对全球变化的分布式体验。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国内到国外,使传统面对面师生讨论实现了可扩展和可选择的大教育状态,突破了师生间传统的主从关系,对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让移动学习、微学习、泛在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不断涌现,成为人们按照自身需求创造出来的人为社会系统,开启了教育的多种渠道。这些渠道使人们之间的同步与异步交流得以实现,不断消除着人们与教育环境的距离,“刺激了教育者去拓展新的学习环境设计”[4],使得“时时、处处、人人皆学”成为现实,从根本上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学习环境。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所具有的智能化、快捷化、超链化等特征使学习者感同身受着客观世界的一切变化过程,为人们提供了 “技术、环境与人”相互协调的教育生活空间,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彰显。
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教育的终点就是要回归生活,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5],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让教育环境获得了工具性、生活性和文化性的多重诠释,使信息技术拥有了人类和社会的生命和文化等多种价值取向,贴近了生活,也走向了更加具体的生命实践,使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学习生态环境。
3.学习课程
基于此,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985工程”高校共同携手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推进大规模的在线教育[6]。与此同时,“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心希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服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可见,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大幅度冲击了人才的地域限制,新的扁平式合作学习时代到来,分布式合作形成了全球学习的大环境。实现全世界范围内学习、知识与能力共享从整体上影响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与世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的交汇点,历史的机遇要求我们有必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这两个命题,构建基于数字化的学习格局,尽快推动教育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学习为实现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学习该如何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完善优质资源公建共享机制,实现学习资源定制化发展
传统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机器生产,而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方式,即根据消费者需要提供参与式生产,以满足个体需求。因此,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就需要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与共享。以英国为例,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负责国内各大学质检课程共享,COL提出了在全球管理体系中各国政府互相合作的想法,其目标是创建一个信息技术平台来共享资源和技术,使国内任何地区都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讨论式、参与式教育与学习,倡导互联网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水平。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也明确提出了“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课题,并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应进一步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平等,让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地区辐射。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现状显示:虽然首批上线的120门中国大学课程实现了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共享,且全部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讲授者中不乏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但大部分地区优质资源匮乏不能及时共享,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协调能力都还不够。信息化对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和优质化,仅就这两点,信息化目前还远未发挥出其应发挥的作用。没有资源共享,现代化教育就是“无本之木”,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促进知识结构的跨学科构建以及学术创新环境的形成。
2.建立数字化学习共同体,推动协同学习合作化发展
当前,新能源机制以分布全球的可再生资源为基础,这些资源由智能互联网的分配来实现资源的分布式发展。这种基于分布式的合作机制提供了新的组织模式,使当前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平均分配。由此可见,互联网已不再是作为信息储存与传输的孤立单元,而是以集成化形式更多体现为在线服务。分布式信息形成了基础设施,“人类不再是生存状态中的‘个人’,而是合作化生活里的‘同感人’”。“人们须具备理解当今全球知识与技能,学会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高效合作”。显然,分散合作式已倾向于全球化,正悄然改变传统“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从“科层制”向“扁平团队化”发展。 面对此局势,新的学习结构由传统金字塔型转变为分散网络型,它们围绕目标进行信息交流,使教育真正与世界交融。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状态下,体现了为任何人、任何时间提供服务的价值取向。这种分布式信息将形成基础设施,使人类在个体差异基础上能够强烈意识到彼此相互依赖的客观必然性,为全球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基于信息技术不同领域的个体组合所形成的交互式资源平台,见证了各领域间的关系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变得密不可分,形成了交叉式知识链接为主导的全球互联网协同学习结构。根据“分布认知论”,学习是参与社会实践共同体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承担某种角色参与共同行为的生成过程。学习者由信息和技术相互作用达成个体协调发展与群体的有序互动,真正实现了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学习所追求的个体与集体知识的共享与加工对最终汇聚于集体智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学习资源还相对有限,“知识创造的场所数量大大增加,不再仅有大学,还有非大学机构、研究中心、政府、企业实验室等共同参与。它们之间是一种功能性沟通网络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多样的、非正式的”。[7]可见,个体学习作为核心越发不可能,多元组合已成为教育弥散的中心。因此,教育只有从教室延伸到对全球领域横向体验的共同学习环境中,才能提升学生对全球变化的分布体验和参与合作。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实时进入同一领域时,学习就会自然地成为延伸至全球的横向体验,这种在分布状态下进行的学习和协同合作,就会成为全球教育的网络链接,形成覆盖世界体系的互联网络,也将会成为全球、全区域、全国等可运作的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
3.构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系统,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发展
知识全球化要求学习者更加自觉、独立,需要学习者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对“学什么”和“怎么学”作出决策,这种自主学习是新时代最为关键的技能。当前,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方式主要是根据消费者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纲要》强调“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就教育目的而言,与当前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最需要的信息化综合能力,目的是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紧密结合。因此,自主创新是我国一直以来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性举措。
正如有学者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化的自我发展之路”[8]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知识的结构,这也成为学生与互联网交互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主体。这样,终身学习的本质功能就会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使学生成为产业界的原动力。因为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个性化就是具备基本学习能力、创新并参与终身学习的核心元素。美国一些公立学校已经开始实施学生自我学习活动,而我国自21 世纪以来,也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现在已开始的MOOCS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其基本思想就非常符合互联网终身学习需求,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有效地将学习者能力、需求和个性差异等加以结合,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以现代信息传输技术为主的互联网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的个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既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形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也推动了教育的公平进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以易传输、易创造的优势,为教育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自然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它重新定义了信息时代的知识弥散,彰显了学习在知识传播上的内在追求,实现了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机会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大数据时代来临,何为大数据?[EB/OL].[2012-05-12]http://.cn /464/12331964.shtml.
[2]Reim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on the goals of Universal basic and secondary edu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9:183-200.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3-39.
[4]Jonassen,D.H&Land.M.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Z].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5.
[6]edx.Schools,dx.Schools[EB/OL].[2013-08-10]https:///schools.
[7]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