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研究
(2)高效教学呼唤有效的问题设计 范曰清
(6)谈初中学生如何构建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模型 田长明
(8)试论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菲男 王后雄
(10)培养学生“解说”能力 提高化学教学成效 赵国敏
(13)习题讲评促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二次建构 严密
(15)在“认知冲突”中系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朱建兵 袁春仙
(18)家庭小实验在分子、原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汤凌云 袁新刚
(20)用excel设计化学试卷分析模板 林秋成
(23)高中有机化学“直观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李敏 赵建宁
(25)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金庆华
课堂教学研究
(27)贯彻新颁课程标准 实施初中“基础实验”——一节“基础实验”公开观摩课的纪实与思考 沈伟红
(30)自信、快乐源自化学课堂——“展评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晓春
(34)同课异构——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艺术化的展现——观摩展示课《铝及其化合物》有感 王敏
(36)合理洗课,打造简约高效的化学课堂 殷志忠
(38)实施问题导学 提高教学实效 袁婷婷 江锡钧
(40)高一化学起始阶段还可以这么教 姚天虬
(42)人文话题 科学解决——“应用溶解氧传感器提升金鱼幸福感”教学案例 罗嘉
(45)融入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 曹斌
(47)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水峰
课程改革研究
(49)夯实基本内容要求 防止实验教学滑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12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胡巢生
(52)理性分析教材练习 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施爱彬 孙天山
(5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本实验的使用策略 王旭红
(58)关于“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的几点思考 唐杰
(61)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 张彩玲
(64)文本研读 能力提升——例谈对化学教材的再加工 马学东
教师专业发展
(66)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饶志权
调查与研究
(69)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 张荣 许志勤
(71)情境中引发兴趣 探究中把握规律——苏教版化学2“乙醇”教学设计 高欣漫 郑柳萍
(7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张新桥
(76)“脂肪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新起
问题
讨论与思考
(79)两个实验引发的思考 李传庆
复习指导
(80)夯实基础 注重融合 彰显素养——谈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策略 周跃
(83)浅谈提高单元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以“溶液”单元复习为例 吴丛铎
来自课堂
(8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贾红梅
(88)用爱转化学困生 丁玲杰 王永臻
实验教学研究
(90)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陈功 罗榆琴 佘文静 马宏佳
(93)注射器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中的妙用 李耀军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关键词】中职教学;创造性教学;机械教学
创造性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它能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次研究将说明创造性教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创造性教学法开展理论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
在传统的机械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应用灌输性的方法开展理论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个教学弊端,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怠惰的学习心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只等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如果教师提出学习问题,学生就开展学习活动;如果教师不提出学习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中没有遇到过问题。待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时,学生会发现他们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的,学生会感觉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千头万绪,他们不能理清实践问题的头绪。因为接受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不会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用创新教学法优化理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主动的提出问题。
以引导学生绘制六棱柱的俯视图和左视图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一个六棱柱俯视图和左视图的绘制多媒体视频,这个视频非常详细的说明了六棱柱俯视图和左视图的绘制流程。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六棱柱俯视图和左视图的绘制方法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填写以下的学习模板。
刚开始中职的学生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多媒体视频中呈现的理论知识,现在填写这块学习模板不会困难,待学生填写模板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没有完全明白多媒体视频中描述的理论知识,没有把具象的操作生成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了深入的学习截交线的理论知识,学生开始反复的研究多媒体视频,理解每一个制图操作步骤的原理。
二、应用创造性教学法开展进行教学评估,引导学生修正学习问题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应用相互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评估别人的成果,学生评估的成果也将列入实践学习的考核中。
以引导学生学习加工轴类零件为例,教师在学生完成零件加工后,根据学生加工的零件编号,学生会随机得到一份其他学生加工的零件。学生要评估别人零件加工的成果。学生在评估他人加工的成果时,要给出评估的标准,比如学生要评估出零件外径、内径、长度、深度、锥度、圆度出现的偏差;学生要给出评估应用的工具,比如学生要零件外径出现偏差,是应用什么工具评估出的,学生是应用了内外径千分尺评估出的偏差,还是应用影像测量机评估出的偏差等;学生不仅要评估出该零件生产的质量,还要评估出零件生产为什么出现了偏差,提出纠偏零件生产的策略。学生在评估其他人生产的零件时,会更加熟悉机械生产加工理论知识、会熟悉机械生产加工工具、会提出机械生产加工优化的策略。在评估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机械加工知识。在评估其他人学习成果的同时,学生可以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了解自己在机械生产加工中犯下的失误,为自己提出生产加工的策略。在深入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整合出一套全新的生产加工理论知识,这是一套通过实践、观察得来的个性化知识。
三、应用创造性教学法开展强化教学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问题
中职教师可以创新机械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习的障碍,学生在相互提醒、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学习的创意。
以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应用为例。这一节教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讲述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要选择一个需要研究的测量仪器,学生小组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熟悉该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教师要求待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以后,要派出一名学习代表上台说明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三坐标测量仪作为研究对象,刚开始,学习小组成员找不到研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坐标测量仪可以测出零件的三个坐标呢?学生经过教师的提醒,发现三坐标测量仪能测量三个坐标是与它的结构有关。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在制造零件的时候,学生要应用三坐标测量仪而不应用其它的测量仪器呢?学生经过教师的提醒,联想到这与三坐标测量仪的操作特点与测量精度有关。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一边回忆三坐标测量仪的操作,一边找三坐标测量仪的操作要点的方法说明和它的应用方法。有一名思维能力比较活跃的学生表示,如果要探讨三坐标测量仪的应用方法,除了要说明它的结构特点、操作方法、测量精度以外,还要说明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小组其他成员非常赞同这名学生的说法,将这一学习问题纳入讨论的范围。在这一次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找出要学习的问题、主动找到相关的知识,他们彼此启发,共同找到学习要点、共同阅读学习资源,在完成[这一次的学习以后,这一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对三坐标测量仪的应用方法有较深的理解,他们都获得了一套全新的三坐标测量仪知识体系。
总之,中职教师在开展机械教学的时候,要创新理论教学的方法、教学评估的方法、教学讨论的方法。中职教师要把握住创新教学法的要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问题。只要中职教师应用这套创新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就能提高机械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认知理论;语篇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1―04
一 引言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指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1],既体现在语言本体方面,也体现在语言认知和使用方面。在结构方面,语言的省略方式、层次性以及“结构原则”体现了语言“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特点,是语言本体的经济性表现[2];在认知方面,隐喻思维和范畴化思维方式也隐含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实际运用方面,“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和认知方面”[3],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这一原则对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具有解释力。首先,外语多媒体课件是在外语教学中用于构建课堂交际意义的媒体形式之一,是“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的各种视觉的、图像的、音响的和视听的文稿内容”[4],与教师话语同时映现,介入外语课堂交际活动中,干预或促进课堂交际效果,成为课堂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正如语言形式一样,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与结构上都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表现在其提纲式结构、省略句、缩略词语等突出特征上。
第二、从认知视角看,学习者在接收多媒体形式时也体现了省力原则,学习者只能承担一定负荷的符号,过多的媒体形式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使用最简化的形式,以利于学习者形成认知表征,接受信息。
第三、在实际运用方面,符合经济原则的多媒体设计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益。但是,跟言语交际不一样,语言经济性是在语言系统里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是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中贯彻的原则;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经济原则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技能,是需要设计者通过学习才能贯彻和提高的技能。
因此,揭示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性原理,解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系统对认知和交际所产生的效益,对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的设计水平,提高课堂交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
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即经济效益,是指多媒体课件及其图文、音像、影像等符号对课堂教学以及交际效果的作用或负作用,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课件中所使用的媒体符号÷课堂交际效果(或信息量)。它体现在课件及其结构在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和信息量等方面的效应,同时也体现在其对课件外部、课堂交际要素在意义、信息和语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以最简化的结构和图文、影像和音像等形式传达最大化的信息并产生最大化的多模态感知时,那么,课件内部就产生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多媒体课件用最复杂和最大化的形式,但不能获得相应的模态感觉或意义效果时,其内部的经济效益呈现负收益。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外部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对外语交际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主题意义的突出作用;2、对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3、对交际情景的衬托作用;4、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少量的“符号系统”,也即使用最少量的文本、影像和音像等符号形式而发挥以上作用时,那么,它就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其用最多的符号而对交际各要素产生负作用时,就出现“负收益”。总而言之,外语多媒体课件的经济效益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推动实现教学目标,并非所有的外语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课堂教学,也并非花里胡哨的画面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只有科学合理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显然,外语多媒体课件的收益,体现在图文、音像、影像等形式对认知所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些形式所体现的意义和语境是否满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形式的选择、组合、匹配和构建各个环节中,其效果与认知、意义传递、语篇构建和语境创设密切相关,认知理论和语篇关联理论成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三 从认知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原则
从认知理论视角看,“人类认知具有多种信息输入通道,具有高度整合特点,它可整合处理不同通道输入的信息形成有意义的经验,比如,它可以把声音(听觉信息)和图像(视觉信息)联系起来,也可以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整合成一个心理表征”(卢植:2003)[5]。认知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从而形成心理表征并储存在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在数量和方式上作用于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及记忆系统,“在单位时间里,人类认知系统的负荷量是一定的,在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阶段,人只能处理和加工与其认知容量相符的输入信息,超过其认知负荷,将会有部分信息丢失”(Sweller, 1988,1994;Chandler & Sweller, 1992)[6],使其不能与已有信息整合,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显然,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认知提供更多的信息输入通道,但同时也为认知增加了一定的负荷。可以想象,当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授同步映现,学生要同时整合来自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负荷自然比单一的讲授要大;当课件的媒体形式越多,学生要整合的信息也就随着增加。太多的媒体形式会导致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从而影响记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在单位时间的认知活动中,并非媒体形式越多,认知效果越好,要处理好媒体形式在内部的呈现顺序,在课件外部,也要掌握好其与外部包括教师话语、课堂活动的演播顺序,除此以外,还要把握好媒体形式的种类和数量。
为了使学习者以最小的认知代价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教师话语和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要实现“总量控制原则”。即:当教师言语与多媒体同时映现时,两者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在种类上,多媒体最多只允许图片或动画和文字等形式同时展示,在数量上,当教师话语较多、讲解比较详尽时,多媒体要做到图文简洁,以提纲式显示教师话语的关键词以及要点,或者用图片补充教师言语中抽象的概念或场景。相反,当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媒体形式产生直觉的效果,创设认知语境,那么,教师话语以旁白形式出现,话语不宜过多,要简洁而切中要点,通过片言只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教师讲授和多媒体先后映现时,两者在信息上是互为体现互为补充的,当多媒体课件在教师讲授后播放,其信息既可用于直观展示讲解内容,也可补充讲解的信息。当教师讲授出现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之后时,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对课件信息进行概括、点评或补充。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在版面的安排和媒体形式的选择也都体现了经济原则。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存在“知觉场”,“知觉场”总是被分解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认知时“图形必须要从背景分离出来”,人们“在视觉上,人们总是有对清晰、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在心理上则总是要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从而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7][8]。因此,在设计多媒体页面时,经济原则体现在凸显“图形”、减少“背景”干扰,以减少认知负荷。即是说,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众多媒体形式中,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页面,只能凸显一种媒体形式,使其成为“图形”,其他媒体形式只能成为“背景”,而作为“背景”的媒体形式要适量,否则会影响视觉听觉效果。而作为“图形”,为了满足认知者视觉上简洁的追求,其在媒体种类上也要适当,密密麻麻的文字、五颜六色的色彩、杂乱无章的图形都不利于认知者对图形的整合和处理。
综上所述,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原则,体现在媒体形式选择、多媒体页面布局、媒体演示方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认知效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以及内容的安排,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信息要实行“总量控制”、“互补”原则,以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在课件页面设计时,媒体形式的搭配要处理主次媒体的关系,突出图形,强调重点。第三、尤其要控制声音的使用,要防止动画效果、背景音乐与教师讲解声音的冲突,减少对学生的干扰。
四 从语篇连贯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经济原则
从语篇理论的视角看,外语多媒体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体现关系上,当课件以多媒体形式的组合体演示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主题的意义,并作用于学习者大脑中,使其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课件才能产生表意、强化记忆、创设语境的功能;而与主题不相关的多媒体形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使其对主题意义产生误导。因此,课件的形式要与教学的主题意义以及教学目的紧密关联,才能避免媒体形式的冗余和浪费。比如,教师讲解时如果同时演示添加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不相关的背景音乐,不仅不能表达相应的意义,而且只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得课件出现负收益。显然,关联原则是设计多媒体课件最经济的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体现在在语义、语境和意义等方面。
在语义方面,多媒体形式必须与主题相关联。多媒体形式在模板、图片、文字配置,甚至在色彩、字号以及版面设置方面要与整体的主题意义相符合,模板选择很难具有集中的针对性,但其风格要符合主题的内涵意义,比如“Crime”是个严肃的主题,模板通常会选择深沉的基调;而针对整体主题意义的图片具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要针对主题的核心意义来取材,如“nature”这个主题具有“大自然”、“天性”、“属性”等语义,具有无数可供选择的图片,课件要选取哪个语义,取材要视乎课文或者话题等具体的主题而定。
语境方面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一、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语境应该与教师话语相得益彰。关联并不意味着重复教师话语的文字,相反,关联是对教师话语的再加工,用多媒体形式构建和体现教师话语的直观情景,或针对教师话语的要点和难点,构建形象的动画情景,以产生多模态的感觉;二、多媒体课件用于创设基于主题的课堂交际情景,媒体形式的选择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环境的格调,比如,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如果选择太嘈杂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显然与课堂教学环境不相符合;同时,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语境也要与构成交际情景的各要素相吻合,例如,当组织课堂小组辩论赛时,辩论场景如舞台、人物以及突出主题的图文构成交际情景的要素,媒体形式要通过模板、图片和文字创设这样的“舞台背景”。三、多媒体课件所构建语境,必须对交际语境发挥“补缺”作用,与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联。比如,针对“nature and nurture”这一话题,在话题导入环节中,学生对话题意义可能会有误解或不解,因为nature具有一词多义特点,那么,如果通过媒体形式如图片或者视频的组合,如双胞胎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变异等情景,就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以接受教师讲授的信息。
主题意义的关联主要在于多媒体课件页面之间体现的意义在内部达成一致性,具有连贯性,使多媒体课件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在外部方面,与整体意义、教师话语意义相匹配,有助于实现课堂交际意义。一个完整的课件,在内部方面,能体现完整的主题意义,反映一节英语课的课堂交际全过程,包括总体主题意义、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所突出的主题意义。经济性原则既体现在以简洁、省略的形式展示完整的主题,同时,以突出的图形创设语境,还有以具体的影像形式提供充分生动的情景或场景,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补缺的作用。
总之,外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连贯机制,是一个由语义、语境和意义等要素形成的关联体系,媒体形式与这些要素关联度越大,越能节约学生的认知成本,提高主题信息的集成度,集中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提高交际效益。为了体现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课件要以课堂交际目标为中心,围绕整体主题意义,体现媒体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在语义、意义、语境的关联性,为课堂教学交际活动和认知活动创设直观的交际语境,促进学生认知语境。
五 结语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形式和结构的简约度、信息的饱满度、媒体形式与主题意义、交际语境和教师话语的关联度,取决于其对教师话语的补充作用、学生认知的强化作用、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认知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在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要凸显“图形”、慎选“背景”,对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在数量上要实行“总量”控制,尽量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关联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实践指导,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与主题、意义和语境的关联,避免冗长多余的媒体形式和信息,使媒体形式体现丰富的意义、创建有效的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媒体多样化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为学习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但是,过多地依赖或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为外语教学带来负面的“干扰源”,使外语教学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摆弄手机,抱着侥幸心理,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对付考试;课堂过多的信息使学生不胜负荷,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摸不清教师讲课的重点。凡此等等,对外语教学提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原则更应该引起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8-110.
[2] 魏晓斌.关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9):97-100.
[3]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4):1-5.
[4] 卢植.认知与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2003,(4):47-50.
[5] Chandler, P. & Sweller, J. The split-attention effect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62): 233-246.
[6]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7] 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图形一背景论[J].远程教育杂志,2006,(3):59-62.
[8] 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 Hafner, 1949: 117.
Economy Principle in the Multi-Media-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EN Dong-ch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Economy Principle reveals the simplicity i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t also reflects the least effort principle when the media are chosen to convey meanings and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Moreover, this principle is also embodied in the cognition of multi-media.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signing of multi-media-based English teaching. How can it then be reflected in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be applied to the designing?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relevant theory can provide some instruction.
Keywords:economy principle;multi-media-based teaching;cognitive theory;relevant theory
笔者针对外科护理学烧伤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1.2.1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工、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I、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0~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2小结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职会计、金融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恰当地整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营造一种富有情感氛围的活动。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快乐地感受知识、探究规律、体验成功。在《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比较真实地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广州现代信息技术实践校社区网站有许多与统计有关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还有直接与《统计基础知识》相关的统计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降低问题的难度,易于学生接受。如在学习统计数据整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一段校运会的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视频的内容做一个统计数据整理报告。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其中的画面,纷纷与其他同学交流。在分享美好回忆的同时,学生们也开始讨论画面里面出现的观众人数、比赛运动员人数、后勤工作者人数、教师人数、参赛项目数等的内容,有的小组开始动手统计数据,有的小组将所得数据分组归类,有的小组已经开始撰写整理报告。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传统课堂延伸到数字课堂。传统的《统计基础知识》教学都是在课室中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利用限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课堂平台则打破这种局限性,使教师以信息化手段呈现出具有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活动设计共享和重复使用。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动态课堂教学可视化界面,使数字化教学设计可以直接用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在学习统计调查步骤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模板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统计调查的计划、调查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师个别辅导转变为数字化辅导。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外辅导平台可以支撑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导。教师既可以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通过在线辅导工具对全班同学开展专题知识辅导。除了实时的辅导外,借助课外辅导平台,教师和学生还能够进行非实时的答疑,以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在学习抽样误差计算时,有些学生只会计算平均数,后边就做不下去了;有些学生则会运用标准差计算抽样误差;有些已经会用极限误差求抽样误差。我就利用课后时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外辅导平台给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他们及时在网上向我求教,我利用在线音频对话和发帖的形式给他们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这个课外辅导平台,班里绝大部分的学生最后都能熟练地计算抽样误差,使日常教学变得高质高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堂听课为主,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少,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系列的平台,还可以利用其他信息技术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师生交流增多,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方式围绕任务确定研究方案,然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加工整理,以及交流共享、演示和评价。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与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解疑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构建专业聊天室,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借助于QQ、新浪UC等建立自己的专业聊天室,引导学生加入聊天室团队,通过文本、语音、视频、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教学观摩、主题研讨等活动。通过QQ的专业聊天室,播放讲座、课例等,供学生观看,即时和观后围绕视频进行聊天(交流)。师生之间还可以借助聊天室的“对聊”“网络电话”等进行私人聊天,比如学生就学习问题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实现多维的、多方式的交流互动。专业聊天室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带到《统计基础知识》日常教学当中,提高《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活动理论;移动学习;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移动通信工具在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在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和进行协作、游戏等学习活动。可见,移动学习能够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强调自主和个性学习的今天,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随着移动通信工具的在教学中应用不断普及,人们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踏上了新的台阶,产生了一系列深得人心的技术产品,例如“农信通”、“行学一族”等。在对移动学习工具的研究大放异彩的同时,人们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尤其对于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方面的文献更是稀缺。
然而,只有学习活动设计得当,学习者才能够在合理的学习任务中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移动学习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成为了当前迫切研究的内容。而本文认为,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活动理论以“活动”为研究的逻辑中心,对活动系统中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分析,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本文将从活动理论的研究中,总结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原则,以期为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一、重视活动层次的设计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具体包括了活动、行为和操作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活动,是目的性层次:活动是以学习者学习的原材料为导向,要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主体的目的为驱动的动力,其实现主体是学习个体或学习小组所在群体;第二层是行为,是功能性层次:活动由很多的行为组成,其实现主体是学习个体或小组;第三层是操作,是常规性层次:行为由一系列的操作完成,这些操作是无意识的,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操作均是行为,在经过有意识地努力实践并内化后,行为转化为操作。这样,活动便从划分为行为,最终划分成一系列具体的操作。
在分析移动学习活动的时候,按照活动理论,同样应该从活动、行为和操作三个层次出发,将活动划分为行为,最后细化划分成具体操作。例如,在活动层次中,具体的活动可以设计为是总的活动,注重启发学生的动机和设定目标要求;而在行为层次中,这个总的活动将被拆分为相应的任务,设计的重点摆在创设情境和设计任务步骤;而在操作层次中,主要是准备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说明,例如学习指南、帮助或说明等,这部分需要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只有重视活动的层次设计,才能形成连续不断的活动流,使整个活动系统可行有效。
二、发挥工具的中介作用
活动理论认为,个体或小组、学习原材料和工具共同构成了活动的生产子系统,以达到整个活动系统的意图。进行活动时,学习个体或学习小组需要借助工具与学习原材料进行互动,才能把学习原材料转化为个体或小组所需要的结果。工具只有将学习个体或小组与学习原材料联系在一起,才能让达到活动的目的。而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活动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学习活动,其本质在于其所应用的工具――移动通讯工具为移动学习带来了移动性、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在设计移动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其与学习者和学习原材料之间的联系,让学习者、学习原材料和移动通讯工具形成真正的生产系统以外,还需要注意发挥移动通讯工具的优势。
例如,我们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所应用的工具时,在硬件环境设计方面,考虑到手机是学习者比较常用、轻巧、方便的通讯工具,对于概念学习类的学习原材料,应用手机就可以了,但对于作业生成类的学习原材料,由于其对移动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高,就应该选用笔记本电脑作为通讯工具。总之,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的工具时,既要考虑学习原材料和学习者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移动工具的特点,才能真正地发挥工具的中介作用。
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2009 年10 月,公安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公安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文件检验课是公安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刑事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文件检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从事本门课程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迹检验是文件检验课程知识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员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其中,笔迹特征是笔迹检验技能的基础,对笔迹特征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学生切实掌握笔迹检验技术的前提和关键。以往的教学中,笔迹特征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此,笔者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力求使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加深对文件检验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的组成
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由输入设备、工作站和输出设备组成,能够完成动态书写运动的实时输入、笔迹特征运算和笔迹特征量化结果输出等整个过程。
1.1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对书写运动实时记录并输入系统。采用日本WACOM公司生产Intuos2系列的智能图形图像数位板作为笔迹动态特征数据的提取设备。该设备的感应区域为6×8英寸,压感级数为1024级,读取分辨率为每英寸2540行,读取速度为每秒200点。数位板配置一只无线压感圆珠笔(下称压感笔),其读取高度为6毫米,每隔0.005秒记录笔尖所在的位置和笔尖感受到的压力。
1.2 工作站
工作站基本功能是对进入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即为计算机主机,软件有操作系统软件和自行研发的实时在线比对系统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软件通常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比对系统软件是通过采用模板匹配中的动态规整技术,在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利用Matlab编制形成的在线签名自动识别的程序软件,
1.3 输出设备
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的输出设备功能是显示工作站的运算结果即笔迹特征量化数据和可视化比对结果,输出设备包括计算机显示器和多媒体投影仪等。
2 教学设计与实施
将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应用于文件检验教学中,是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完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在熟悉笔迹动态特征在经比对系统软件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比对系统与文件检验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关联性,选择实施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知识点。此外,还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实践目标、选取实践项目,设定项目任务和教学实施步骤等信息。通过科学缜密的设计,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2 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实施各教学环节。如在笔迹检验概述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学生共用一套比对系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进行书写和实时记录操作后,调出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显示不同学生笔迹特征的比对结果,最后,让学生自行分析笔迹特征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然后,在教师讲授笔迹本质属性和笔迹检验的理论知识后,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显示笔迹特征量化数据,结合数据说明笔迹特征的总体特殊性。通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与教师讲授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笔迹检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应用于文件检验教学中,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由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可见,教学实施过程中,包括教师、学生、项目(或任务)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 科学合理选取适用知识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科学合理地选取与笔迹动态特征在线比对系统功能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如笔迹检验原理、笔迹特征、摹仿笔迹检验等。
关键词:学案教学;学习能力;优越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20世纪以来的历次基础教育改革都特别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传统的教案教学在这方面作用有限。而学案教学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合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学案与学案教学
学案就是学习方案,它是由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编制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解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案与教案主要有如下区别:第一,学案以学生为本,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教案以教师为本,以教论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第二,学案必须以清楚地了解学情为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而教案多是以教师对学生的某种假设或猜测为基础,往往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第三,使用学案时,学生唱“主角”,需要学生的全员积极主动参与,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使用教案时,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参与,不能全员全面参与,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第四,学案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法指导;教案立足于“灌输”,着重于“给予”,强调的是“学会”,忽视学法指导。
学案教学,是指使用学案进行教学活动。“教”是指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别人。我们可以赋予“教”更丰富的内涵,即“教”可以是教师“教”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也可以说是学生自己“教”自己,即自学。以学案为教学载体,可以实现教师教、学生教和学生学的有机融合。运用学案组织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把学案教学理解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个体素质,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
二、学案教学设计
学案教学设计是学案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并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因此,必须做好学案教学设计。学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差异等因素。同时,学案教学设计要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既不能太大而无法完成,也不能太小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学案教学设计要注重学习过程设计,细致入微,确保实现教学效果。设计学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学情调查
学情调查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任务。可以说没有学情调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从调查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状况等。这些要素既是学案设计的依据,也是高效课堂上学习小组划分的依据。进行学情调查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确定“教学起点”,即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有全面调查,又要有个体调查。
(二)设计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由学生遵循的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学习目标应指向学生。学习目标按照学习方式分为个体目标和协同目标;按照学习任务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标;按照学生个体需求分为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如“导航灯”一般,使学习活动保持正确的方向。学习目标还具备激励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随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激起无数次成功的信念和力量,始终以良好的心态和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高效地达成目标。
(三)设计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教师在学案中进行学习过程设计时,要符合高效课堂教学一般性教学流程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学科特点、学习内容,以问题为核心进行设计,体现“知识问题化”的特征。从一节完整的课型来讲,要经历自学、展示、反馈这样三个大的模块设计。自主学习是一切学习模式的基础,真正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学生自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学习的效度。所以在学案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明确自学要求、自学内容和自学方式方法。
2.合作探究过程的设计。学案中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要由学习小组来完成,各学习小组以学案为载体,来进行对学、群学、展示等环节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以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为基本目标,并在组内进行分层分解,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体现出目标的层次差异,通常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进行自我设计。在学习中建立起来一种团队合作的关系,并在组内由学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够承担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完成质量,以促进全员积极参与。避免部分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学习自卑心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差等原因,易产生依赖或逃避。所以在高效课题中,学困生就成了学生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对象。
3.展示过程的设计。高效课堂上,展示是给大家提供的一个成果交流、问题暴露、拓展生成的互动平台。展示不是对所学内容的重复,而是提升。展示的内容概括地讲包括两种:预设性问题展示、生成性问题展示。预设性问题展示主要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等有选择的展示;生成性问题展示是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如学习新发现、新的学习体验、新的感悟生成等。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最富有激情和创意的平台,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展示的舞台上,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敢于质疑文本、树立批判意识、进行思维碰撞。
三、学案教学的优越性
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把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和永恒追求。学案教学之所以被认可并创造性地运用,就是因为它能高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案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效果。
(一)促使教师以“研学”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传统的教学研究中,教师把研究“如何教”作为备课的重点,简单地认为教师授课就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一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实施学案教学后,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并用大量时间系统地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能力、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把学生置于整个教学的核心,始终把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把能否实现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标准。实施学案教学,把教师的精力由“研教”转移到“研学”上来,教师以“研学”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彻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二)学案教学形成了教学合力
首先,学案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强调学生个体素质结构的整体协调发展,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配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力。其次,学案教学强调学生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既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又能使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相互评价,汇集了学生群体的力量、智能和学习成果,形成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合力。第三,学案教学适合于各科教学,多学科共同整合学生的学习,能够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进步的态势,形成了多学科的教学合力。此外,实施学案教学也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联合,把家长变成了学校、教师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动作用。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
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案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在制订学案时,必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能力、心理特征和学法特点,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利用哪些知识点可以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充分的设计,如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指导、反馈,精心选编有代表性的习题以检查、巩固学习效果等。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学预见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二,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管理、创新能力。学生在学案的示范和指导下,逐步培养设计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各类“问题程式”或以教师设计的学习问题为模板,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也能够根据个体的学习需要设计自己的课外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学生在自学时,需要自我监控、自我调控,也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监控和相互调控。在讨论、交流时,学生要相互制衡,确保讨论的正常开展和讨论质量。在教师精讲时,学生要调控自己集中精力,提高听讲质量;在解决学习困难的反思中,学生掌握了自我诊断和自我排除学习障碍的方法;在运用学案开展学习活动时,学生会不断地以创新的视角观察、分析和思考,不断地获得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第三,学案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个性发展。我们认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不存在差生,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只是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或其他学生不同的帮助。教师要从学生整体、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来开展学习设计,这样才能既满足班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实施了分层教学,还实现个性化学习。学案教学教师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激发、维持、强化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基本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个体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学习,获得最佳学习效益。分层设计、分组辅导、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等成为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方法,自选层次、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选练习、个别辅导、个别管理等成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学案教学是一种低耗高效的教学体系。实施学案教学,提高的是教师和学生,受益的也是教师和学生,它开创了教师“擅长教学”、“乐于教学”,学生“擅长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局面,能够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梅里尔.哈明,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
艺出版社,2010:189-192.
[3] 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J].教育研究,2011,(5).
[4] 余刚.对一堂学案教学课的学案设计的反思[J].科学咨
询(教育科研),2011,(3).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4―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普通中小学教师及其管理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基础教育战线上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实践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教育硕士是一种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将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实践相结合,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比较熟悉当代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教育学科发展前沿,为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研究者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显示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特色,也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 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有着比较突出的业绩和出色的教学能力。教育硕士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领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多为中小学教师在岗兼读,因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由于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在学习时,教育硕士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进行结合,以更切合教育硕士的工作需求。
2 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的切身感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把他们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
3 具有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优势
教育硕士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如果在他们具备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积累,获得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必然会在创造“活的教育学”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教育硕士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帮助其创造“活的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4 自学能力强
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考虑怎样对教育硕士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二 教育技术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全方位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3年公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试行)》,其中“教师教育技术标准(SETC•T)”从“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和“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等五个方面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在标准中对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界定: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水平的总体体现。主要包括:①知识要素: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②能力要素: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③情意要素: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综合以上两个标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应该表现为:
1 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从教学的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形成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方法、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1)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绩效(即同时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2)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和教师职能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特别要学会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即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 形成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
为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教师应具备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形成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学设计理论为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确定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其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实现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就具备了基础。
(2) 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具备较强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即使运用常规教育技术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3) 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教育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将呈现新的规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偏重在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中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3 创设安全、有效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能说明就是教育技术。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安全地、有效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其结果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绩效(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才能称为教育技术,否则只能看作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要创建安全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教学设计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并充分认识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的环境下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设计的原则与内容选择
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在现行的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引进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和教育技术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硕士层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设计的原则
(1)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以相关标准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涉及到课程、环境、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到与各因素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的课程方案和参与教育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我国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明确了对教学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依据此标准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则课程的目标更有针对性。
(3) 以教学设计为核心
对中小学学科教师来讲,全面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即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对所承担的课程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明确本课程总教学目标、熟悉本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理清各知识点和知识单元的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或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分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让学员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过程和方法,并重点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构建了多种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同时要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积极收集、整理、制作各学科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完善教师个人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网络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已有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而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评价、调查问卷、档案袋评价、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提高评价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充实教学评价的内容。
2 课程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知道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对自己承担的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支持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尝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方法,体验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自己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教学设计,学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运用教育技术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知道运用技术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
3 课程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新的应用领域等八个部分,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四 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1 对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指计算机技术上操作,更是强调学习者教学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让学习者去尝试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教学设计中的很多理念与教育硕士过去备课时的思想有很大不同,这些理念从接受、理解到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设计,尽量使学习者体验到经过教学设计比自己以往的备课更有效,感受进行教学设计所采取的一些策略,理解教师是怎么进行教学设计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习者在教学实践时,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模仿别人发展到自己的创新。
2 学习评价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方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应该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加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贡献等)和完成的学习成果(如学习笔记、
设计方案、资源开发等)数量和质量的检测。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有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资源应用、教学方法组合、教学实施、评价设计、方案修改等方面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建设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以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支持网站的建设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充分展示教材的特点,弥补文本教材的不足,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要帮助学习者理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关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组织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提供大量各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和模板,方便学习者进行模仿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时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是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补充最新内容,并针对学习者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学习者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常用常新。
参考文献
[1] 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9.
[2] 李龙.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翻转课堂助力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教学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主要由课前和课中两阶段的活动组成,课前活动的完成情况制约着课中教学活动的质量。从教师任务角度出发,教师课前活动中要完成的任务主要集中于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文本、学习者等教学要素,构建课程学习架构图,编写微教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以及录制教学微视频。
关键词
教学要素 课程学习架构图 微教案 任务单 微视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与内化由学生课后借助教学视频独立完成,知识的应用由师生在课上共同操作。随着教学流程的转变,教师各流程中要完成的任务也随之改变。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就英语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
一、教学要素分析
教学要素主要指教学目标、教学文本及学习者这几个要素,它们是微视频录制前必须加以分析的核心要素。
1.教学目标的分析
简单地说,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部心理的变化)”[1]。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这个体系由单元教学目标、项目(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等组成。因此,视频录制前,教师要统揽全局,整体分析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重点定位知识点的学习目标。结合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学习者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目标和内容可通过直接讲解的途径实现,哪些需要通过微视频实现。
此外,在分析目标达成这一环节中,建议结合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翻转课堂模式是以布卢姆掌握学习为基本理论基础的,即课前的任务相对应于认知目标分类的“知识、领会”这一层次;课中任务相对应于“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层次。这也给教师提供课前目标设置参照,即8~10分钟视频只要学生达到“领会”和“初步运用”的程度就行了。
2.教学文本的分析
首先,课程标准的分析。课程标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向作用,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行动的参照坐标。背离了课程标准的教材不能称之为好教材,未能体现课程标准理念的视频不能算是优质的教学视频。所以,无论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还是在课中探究环节,教师应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展开深入对话。
其次,教科书的分析。“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2]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视频的知识点源于教材,所以,进行视频设计与录制前,要钻研教材。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凌驾于教材之上。提取教材的精髓,联系教学实际与课标的要求,辩证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要“统揽全局,整体把握;酌取精要,以小见大;融会综合,荟萃精华”[3]。分析教材,判断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适合的内容如何转化为高效的8~10分钟视频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视频制作前教师应斟酌清楚的问题。
不同于理科学科,英语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学科,知识点没有理科排列集中。从这一方面讲,英语教学视频中的教学内容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英语教学视频也会因自身的特点而呈现出独有的个性。初中英语教材(这里以牛津译林版《英语》为例)的设计遵循“主题”单元式,全册书共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各个模块共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以主题为主线,以Comicstrip、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Task、Self-assessment为组成模块完成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模块的设计意图、着重点及知识类型,结合翻转课堂及微视频的本质特点,决定哪一模块的教学适合通过翻转课堂进行教学。
最后,教学资源的分析。这里的教学资源指为了辅助教学内容的传授与内化而借鉴的教辅用书、习题册、光盘、网络资源等。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领悟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有助于进阶作业的设计。分析教学资源,教师应选择那些能切实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资源,或者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编进阶作业。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都要本着以该视频的知识点为本,取精华之精髓的原则。
3.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活动是一项特殊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新课改也号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开启教学之旅前,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即分析教育对象,与学生对话。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兴趣与需求、初始状态、发展空间、身心发展水平特点,等等。结合学习者的现实状况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儿童不同,初中生已经开始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初中学生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是课程的要求,是中考的要求。”[3]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视频的制作时,突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此外,在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方面,初中生也表现出丰富的差异性。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习者整体的发展状况与现实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现状与需求,以学生为本。
二、课程学习架构图的构建
课程学习架构图的建构是为教学视频的录制奠定基础的。所以,进行教学视频录制前教师有必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构建教学视频的母体结构,即微课程学习架构图。借鉴可汗学院微课程学习架构图,将初中英语微课程学习架构图构建如图1。
语法是英语教学的构成要素之一,知识点集中,较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这里以《英语》Unit 3语法教学为例,探讨英语微课程架构图。整体把握教材构建架构图时,首先确定有哪些知识模块,然后再确定每一模块的重难点并设计诠释重难点的微课程。模块确定下来之后,再根据每一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微课程;每个微课程均包含一个微视频;根据教学微视频的特点,一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所以,若知识点较多或较零散,可以设计多个微课程。比如这一单元的语法模块,其教学目标是能正确使用名词所有格;能正确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能正确使用名词性物主代词。所以,语法这一模块可以设计三个微课程。而这三个微课程又各自由一个微视频和与知识点相关的进阶作业构成。
三、微教案设计与编写
微教案设计指微视频教学设计,也即微课程教案的编写,不同于传统教案。视频的碎片化学习决定了微教案的片断性;类似于微课程由一个个教学视频构成一样,微教案也由一个个片断性的内容文字、画面设计、时间安排构成,教师进行微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时应注意这一点。借鉴黄建军[4]、蔡跃[5]的微课程设计模板,对初中英语微课程教案设计模板构建如图2。
微教案由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材描述、先修知识、课型、学习者描述、视频教学内容、视频教学目标、视频画面描述、视频旁白、视频时间、进阶作业、教学反思构成。其中,教学内容要包含该模块所要传授的知识点,此处教学内容的陈列数目决定了微视频的数量;教学材料的描述主要指相对应的教学用书的物理定位,即知识点具体在哪一页、哪一部分;先修知识是指学习本视频之前须了解的知识,即先行组织者。课型指的是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等;学习者描述简单地介绍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等。与传统教案大不同的是,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设计,即每个微视频的内容陈述与描述,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在录制微视频时能顺利进行,确保视频录制的流畅性,所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陈述要紧列于其相对应的微视频之后。此外,教师录制微视频过程的话语最好也要事先设计好,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录制视频时遗忘某一句话或者出现卡壳的现象;若借用其他视频,也应对该视频画面进行描述,做到微视频录制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有“章”可依。
四、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场翻天覆地的教学革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由于中学生还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品德、人格、学习方法的掌握尚未成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高,所以课前的学习离不开经验人士的指导,教师应设计每个视频的学习任务单并提前发放给学生,引导其有顺序、有方向地进行课前自学。
学习任务单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告诉学生看完视频要达成的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遵循任务单的步伐,学生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为好。“任务单主要包括三大块: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6]其中,学习指南又分为“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方法”“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部分,原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先生建议,课题名称最好设计成“版本+学科名+册+内容名”形式;达成目标要区别于教学目标,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达成目标;学习方法“有就写,没有就不写,不可‘喧兵’夺了‘任务’之‘主’”。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作用在于告诉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有哪些,须做好参与课堂活动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生明了教学视频的重要性。学习任务要“把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和其他知识转化为问题形式”。问题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把握。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进阶作业之后,如果学生还有不懂之处或还想继续了解某方面的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写在“困惑与建议”这一部分。
五、微视频的录制原则
课前教师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完成教学微视频的录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录制微课程视频的途径日益呈现多样化。智能手机或ipad拍摄、数码相机真人拍摄、PPT录屏软件、可汗学院手写板型,这些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方法,这几种拍摄方法各有千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建议教师录制视频时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首先要保证视频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准确无误,正确科学。第二,学生主体性。要心系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与学生对话,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学生喜欢看何种视频。第三,启发性。视频传授的内容要精,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第四,简约性与美观性。画面要清晰、简约、大方美观;声音要清透,大小轻重要适中,语速快慢要得当,用声音去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五,通俗性。讲授语言应通俗易懂,详略得当。尤其是全英讲解,注意不要用超纲词汇,或者用的时候要添加字幕以辅助学生理解。第六,互动性。讲解过程中应善于向学生提问,与学生保持互动,适时停顿,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课前的活动与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笔者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简单赘述了教学要素的分析、课程学习架构图的构建、微教案的编写、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教学视频的录制这几方面的教师课前任务探讨。当然,教师课前要做的工作远不及此,在教学实践中,还有更多的问题与任务需进一步的挖掘与思考;此外,课前学生相关的学习任务仍有广泛探讨空间。总之,翻转课堂课前的活动设计与执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做的工作不计其数。只有课前的活动实质有效地进行,翻转课堂的课中活动才有后续之基。
参考文献
[1] 李龙.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笃勤.初中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5] 蔡跃.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 http:///learn/pku-21016#/learn/content?type
【关键词】多媒体;CAI教学课件;Web;页面优化
一、为什么要使用Web课件
传统类型的课件,由于一般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开发人员较大,投资成本大(如基于编程为主的整体式课件),课件也应课程的发展需要更新升级,针对于CDROM的多媒体课),就更加复杂,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伴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全新类型课件的平台,Web本身具有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良好的跨平台特性和前所未有的广泛的覆盖性。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软件有着良好的GUI界面,并且能支持更多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格式,可提供高度的交互性,与其他的应用程序有着方便良好的接口。同时,用以开发、维护基于Web的软件的工具大多可以免费获得,使得基于Web的CAI课件的开发维护费用相对低廉,对于掌握一定技术能力的教师便可十分容易对课件进行升级更新。
二、课件页面优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Web教学课件页面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1)优化Web页面的下载速度;(2)页面能根据设计者预先设想的方案显示在
用户眼前。
1.优化Web页面的下载速度。页面下载速度可分成以下三部分:下载时间、渲染时间和可视性。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应考虑到用户的正常使用时间,页面可以快速的下载到客户的电脑。从用户点击请求到页面总体框面显示仅一眨眼时间,在页面完全渲染完前,用户便可以从中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1)加快页面下载的普遍原则。一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多媒体效果和内容:用普通按钮、静态图像、减少图形化的文字标题等措施来加速页面显示的速度,从而降低页面下载的时间。二是用一切手段减少各种多媒体元素的大小。三是优先使用相同的图形或多媒体内容:浏览器会在RAM或硬盘上设置缓存来保存最近用到的图形和文件,从而提高效率。
(2)优化Web课件中的图片。一是使用存储容量相对小的图形文件:可以通过剪切图形或按比例收缩图形来实现,尽量使用GIF图形文件。同比例的GIF文件比JPG格式的图形文件储存的容量要小。二是在HTML文件中为图形设置WIDTH和HEIGHT属性:这种方法并不能加快下载,但可以在下载图片前先把文字和其他后继内容显示出来,使用户在下载图片的同时便可开始浏览。三是随同符号使用LOWSRC属性:首先下载我们指定另一个图片文件,并在由SRC属性指定的图形文件之前显示出来,一般指定一个低分辨率、低色度的与SRC图片相同大小的图片,下载速度相对要快。四是使用交错式GIF和渐进式JPEG:交错式GIF和渐进式JPEG是对原来图形标准的扩展。其中交错式GIF向后兼容,而渐进式JPEG不能。
2.Web课件的兼容性优化。兼容性主要考虑Web课件对各种操作系统、硬件平台和浏览器的兼容性。(1)平台兼容性上的优化。Web的跨平台特性使我们不需要关注用户的操作系统和电脑配置,避免多次开发,但为了使课件能够在不同操作平台上正常显示,仍我们需要考虑用户显示器的分辨率和色深,对音、视频的支持情况,不同平台上显示调色板之间的差别等细节。(2)浏览器兼容性的优化。浏览器的版本很多,各大主流浏览器开发厂商或者由于商业上的考虑而故意制造不兼容情况,或者为了追踪技术发展不得不造成新版本某些部分事实上不向后兼容。与浏览器不兼容带来的影响相比,平台不兼容对课件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何消除浏览器兼容性对课件开发的影响,才是Web课件开发者真正要关心的问题。
三、Web课件的导航、查询和测验
1.导航的设计与实现。Web课件中,导航条一般放在页面的显眼位置,该功能可以告知用户现在正处于整个课件的什么位置,学习到哪里了。索引与教材目录相同,常被做成树型目录,很容易操作。查询提供在整个站点内搜索相关页面的功能,可用于辅助检索。
2.课程测验的实现。课程考试可以用专门的试题库系统自动生成,但每个单元后的练习题和单元测验题却可用网页加载脚本的形式简单实现,从而大大减轻服务器和数据库的负荷。
四、对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发展方向的探讨
按课件实现的功能,结合学生学习课件后取得的效果来分,主要有:“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型、“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型三种。从目前课件开发的情况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型居多,“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型较少,“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型第三类几乎没有。个人认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课件开发的主要方向,应在这方面加强研究的力度,加快发展的步伐。从内容组织方式来说,目前课件基本都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进行学习、交叉索引也比较方便,但课件各部分的内容及组织结构仍是预先固定好的,弹性较小。在动态组织方面,主要以设计好的固有流水线模式,目前我们能做到的还只是根据学生对每一个小节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动态增加一些预先准备好的补充页,这对于因材施教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的改进还有待于在课件上增加智能化功能来解决。
五、Web课件的发展及功能定位
1.教学管理系统:主要为网上教学管理维护提供支持。
(1)课程管理:提供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的整体框架、内容要求及考试方法等;推荐课程学习进度表和指导性建议;教师授课要点,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组成框架及使用提示、教案提纲和补充材料索引等。(2)教师管理:提供教师介绍,包括本院校各学科优秀教师和聘请的全国全军知名专家教授情况介绍;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学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等。(3)考试管理:具有审核入考资格,提供电子注册功能;提供分级测试标准,授权题库系统随机生成试卷;为学生网上答题、“提交”答卷提供便捷界面,并具有将成绩自动登入成绩档案库等功能。(4)信息:提供类似BBS讨论区、Email自动回复等功能,具有接受来自各方面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如教学问卷、学习要求及期望等,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处理和对外功能。
2.网上授课系统:主要为教师在网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支持。(1)课件教学:为教师提供一个利用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服务。通过建立导航查询等,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快速可靠地在线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并与相应课件数据库服务器链接,达到灵活地组织教学资源,高效地实施教学控制。(2)作业处理:提供网上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学生获取作业题目、提交作业、取回批改后作业的界面。(3)辅导答疑:通过电子白板,学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定期在网页上公布典型解答,使传统意义上的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4)网上讨论:通过电子邮件、公告牌等,学生和教师可以建立多向异步在线交流,给学生充分自和发言权,如对课程的某些主题可以在网上展开讨论,各自发表见解等。在网上尽管可能只是部分人之间的讨论,但各自独立的学生可以在线看到围绕课程展开了哪些讨论,使大多数人从中获得启发和受益。(5)教师工作室:主要为教师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提供不间断的技术支持。教师可以在工作室中利用提供的各类软件工具和友好的操作界面,对授课要点、网上教材、教学信息、学习进度和课外讨论区等进行更新维护。
3.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网上多媒体自主学习的环境。(1)注册登录:通过建立验证机制,提供审验学生入网学习资格、注册授权登录功能。(2)自主学习:通过应用灵活多样的导航技术,为注册学生自主地选学必修或相关课程及内容提供快速确定路径的方式,并由学生通过检索链接数据库服务器上相关的多媒体CAI软件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式个别化学习。(3)咨询交流:提供学生向教师咨询问题和交流信息的相应功能。(4)联机考试:提供学生利用服务器中的题库资源,自主选题或自动组题,进行模拟考试、解答试题的相应功能。
4.课件开发系统:多媒体课件开发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关键。目前在校园网上主要是开发两类多媒体课件:一类是用于教师网上授课的广播式课件;一类是用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交互式课件。课件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有时也需学生的共同参与,系统应为他们提供一个集成化开发环境,并为这个环境配备相应的集成化开发工具。开发工具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该学科的教学模式抽象为多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并给予相应素材资源库的支持,有了丰富的资源和使用简单的教学设计模板,就可方便地完成多媒体课件对交互性的要求。在课件编写过程中,由于每一步都有模板的提示支持,普通教师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课件的编制工作。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课件总体设计:从可视化的角
度,基于不同的学习风格,提供总体上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稿本设计,包括课件结构、各章节间的层次、框架结构,相应各章、节、页面间的导航结构、课件页面风格和交互界面的定制等。(2)媒体素材组合:提供素材组合和建立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库的技术环境。(3)基本页面制作:提供基本页面制作环境和相应的超媒体编辑系统。(4)课件数据库开发:采用组件对象的可视编程工具,提供可视化的多媒体课件数据库开发平台。(5)课件合成:为分布开发的课件提供动态合成、更新的管理功能。
六、结语
随着网络化发展的大方向,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的网络化学习将是未来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将来发展网络教学的一个资源基础。因为Web课件的技术还不成熟,课件的开发模型、开发工具、开发技术等相对较少,优质实用性课件为数不多。个人认为,只有加紧对这类课件的研究与开发,才可能使网络教学早日步入网络化学习的新领域。
参 考 文 献
[1]刘继红.《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
[2]薛理银.《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