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

时间:2023-06-04 10:5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14-02

如何加强高校就业管理,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提高就业管理的科学化,才能有效推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高消费。

一、改变就业管理现状,走出就业困境

(一)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

一是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与招生、培养工作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往往把给毕业生举办招聘会、离开学校前开展形势政策讲座看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完成。

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考研出国、考证咨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建立,致使就业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高校虽然已配备了就定指导老师,但就业管理工作由行政人员来承担,很少接受过就业管理、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谈不上专业化。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设就业讲座,缺乏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

(二)就业竟争激烈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未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增长。庞大的民办院校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使就业人数急剧增长。

二是求矛盾突出。首先,国企不少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其次,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

三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出现“博士学历抢着要,硕士学历挑着要,本科学历少人要”的现象。社会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市场选择”空间大,使毕业生的“工作竟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三)对毕业生就业缺乏具体指导

对大四学生而言,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三年,大四一半的时间在找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课堂上严重缺课,课堂形同虚设。据在南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某专业有百余人,而到课的人数不足40%,甚至出现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学生不上课或不安心上课,势必对教学质量赞成影响――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展受阻。到了五月,仍有一少半学生没有归校。导师找不到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影响论文质量。

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强化就业管理,实现人才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二、运用科学管理、培养实用人才

高校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就业管理就应及时跟进和适应环境多变的情况,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注重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要重视管理计划。做好管理计划工作是做好就业管理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发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提高管理效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就业管理计划须转变观念与作风。要确立以学生为本观,树产这样一个思想:高校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中心,更是高校服务的中心。

二要计划周全、科学预测。首先要预测本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应达到多少?函邀多少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双选会应达到怎样的规模?就业管理工作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怎样安排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的时间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业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就有了轮廓。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要注意长期与短期的结合,突出它的指导性与准确性。另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

三要强化管理精心协调。就业管理虽是针对学生,做好协调工作是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1)调整协调。高校就业管理需要多接触学生,需要与用人单位洽谈,多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沟通。因此调整式协调是做就业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术,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和方法。

(2)调整专业结构。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大学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少。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设置哪些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和技能?所以这种协调主要用在以下方面:

一是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睛雨表。因此它要与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正式沟通,告知就业市场的专业需求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特色,敏锐地瞄准市场走势,大胆地做出前瞻性的预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是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现象说明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力度还不够,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当调整毕业年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期间就开始找工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所以就业管理部门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

三、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科学指导

(1)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的现状,加强就业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适应性的科学辅导和科学指导的手段。

(2)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要有层次性。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兴趣因人而异,作规划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所以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要有层次性。

一是对大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应让他们去思考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为今后整个职业发展奠定这基础。

二是对大二学生。应帮助他们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考虑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多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大四的毕业生。

三是对大三学生。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他们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在当今就业竟争异常激烈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异的专业成绩、实践经历、创新能力等都成为参与就业的竟争砝码。

四是对大四学生。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素质的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也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调整职业目标与计划。

(3)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规划。

一是自我评估。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对自己评估应包括: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气质、职业目标等,要将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是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志向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前提,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职业生涯时,首先要确定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的关键。

第2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就业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校实行就业导师制,是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学分制改革和提高毕业生职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化和细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就业导师制教育模式,弥补了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从而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创建了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交叉往复”的教学新环境,找到了一条让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的成才途径。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被教育者身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就业导师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指导学生就业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制度。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就业心理的调试、就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信息的提供,而且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分组跟踪,指导内容涉及专业知识、道德修养、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提高就业能力。所以,“就业导师制”是以就业指导为重心,以思想指导为方向,以学习专业指导为基础,以生活心理指导为依托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同时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行就业导师制的师资条件

在普通高校建立就业导师制模式,实际上是力求通过推行导师制建立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模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实施就业导师制的重要条件是必须具备雄厚的师资基础,有一支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导师素质的好坏是大学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成败的关键。导师的选派关键要做好确立选择导师的标准和分派导师的方式两项工作。选择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首要工作,选择导师先要确立好选择的标准。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熟悉教育规律、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并且对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有积极的态度。分派导师也是成功实施“导师制”的重要工作,分派导师应该是在导师与学生充分自由交往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根据双向选择,在推行中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导师组的人员构成,学校将各位导师的简历和专业特长向学生公布,在学生自行选择导师组的基础上,由各系(部)自行调节,最后组成新的基本教学单位――由导师和学生构成的学导组(教师1人,学生20人左右)。

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只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更要使他们知道怎样想;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激励思维。通过研讨式的讲述,引导学生去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当前,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高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品格,并成为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精心的专门指导下,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构建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发挥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三、就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就业导师应当以就业指导为重心、以思想指导为方向、以专业科研指导为基础、以生活与心理指导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1、以思想指导为方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学术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

2、以就业与职业指导为重心。就业与职业指导使学生入校后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维护权益、规避就业风险、提供就业信息、提高择业技巧、树立职场形象。

3、以专业科研指导为基础。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导师和所指导的学生同时是一个学习科研团队,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吸收学生担当科研助手,指导学生升本、考研。每位老师都应参与系团总支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确定实践主题或亲自带队指导。

4、以生活与心理指导为依托。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如遇倾向性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困难及时与系党总支联系。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连续三次未到,则应及时和班主任、辅导员沟通。帮助学生解释、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疑难、困惑,及时疏导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受挫能力。

四、就业导师制的运行步骤

1、召开就业导师制动员大会,向就业导师说明有关要求与办法。使老师们在主观认识、工作思路和具体安排上做好前期准备。在动员大会上还可以请已经担任过就业导师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介绍经验和方法。

2、在新生入校一个月内,向学生介绍就业导师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成果、自我性格描述、指导学生情况等。由学生填写志愿表,在双向选择基础上由系组织协调、统一调配、确定导师。

3、导师确定后一周内,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学生见面,安排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内容;每学期对学生集中指导不少于两次,分组或个别指导每周不少于五人次,及时填写就业导师工作记录本。学期末导师要对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评价,并与家长沟通,由家长提供反馈。

4、就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就业导师每学期要参加由班主任组织的班会一次。每周安排一次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集中沟通交流学生情况的时间。每月开展一次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

五、就业导师制的质量监控

做好就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对能否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质量监控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树立“人本”意识。具体而言,应做好三项工作:第一,确立质量标准,为就业导师制的实施确定目标和方向,为导师们开展工作提供技术性尺度和准则。在制定质量标准的时候要注意其适应性、操作性、层次性和群众性。也就是说,制定的标准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又要符合工作实际;既要明确具体,又要有层次性;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第二,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在实施就业导师制的过程中,组织者要全程跟进并随时采取调查等有效手段收集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去伪存真,准确地把握工作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改进。第三,做好质量教育工作。强化导师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六、建立导师工作激励体系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实施就业导师制,要求导师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与学生密切交往、耐心指导,因此必要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激励导师最重要的是正确评价导师的工作,使他们能始终带着成就感愉快地工作。在评价导师的工作时:首先,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做到实事求是,不以个人喜好论长短;其次,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全面收集反映导师们工作成效的信息,并对各方面信息给予恰如其分的对待;第三,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对导师们工作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耐用素质”的提高;第四,要坚持一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统一标准的要求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各位导师,以实现对他们的激励和鞭策;第五,要坚持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发挥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尊重被评价者提供的信息。

在就业导师制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负有重要且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教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确定发展方向,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切实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和咨询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琳.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4.

第3篇

1 提高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必要性

1. 1 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工作要适应高校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使得学校二级管理的职能、内容和权限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管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一些教学文件的制定可由各二级教学单位完成。而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学体制的重大变化,如实行弹性学制、选课体系等,为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管理增加了更丰富更复杂的内容。所以只有科学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才能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1. 2 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工作要正确反应教学成绩

二级教学单位是高校基层的教学部门,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室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资料,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在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尤其在对高校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出了客观真实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二级教学档案工作的管理和建设,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更规范更系统的信息和数据。

1. 3 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工作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纸质性质的档案管理,手工方式的材料收集、检索等都已表现出滞后性、低效率性,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如开展网络教学质量测评平台,学生成绩网络管理系统,学生上网选课系统等,能大大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2]。

2 二级教学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1 档案工作意识薄弱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二级教学单位的领导和教职工,绝大多数只重视教学活动、科研工作及其他行政工作,往往忽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的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形成的一些如学生成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等的教学档案材料也往往由非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兼顾。这些档案管理人员有的是该行搞档案管理工作的,有的是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的。档案工作意识薄弱,档案管理水平普遍低,档案建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了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档案难、归档难、档案开发利用难等被动局面。所以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2. 2 教学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

目前,大多数二级教学单位在整理收集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时,往往只注重纸质文档的收集,而忽略了电子文档和影像资料的收集,应当归档的珍贵教学实践和科研材料依然散落在教学单位或个人手中[3]。收集较多的材料是学校制发的各类文件,本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常规性材料,而忽略了二级教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科学研究优势。归档资料不完整,档案的内容雷同,利用价值不大,影响了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

2. 3 教学档案的分类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有的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归档范围和要求,只重视红头文件的收集和整理,不重视本部门教学管理材料的归档。这不仅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其历史凭证的作用。

2. 4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在不少二级教学单位档案管理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 还没有制定或形成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档案管理员职责不明确,工作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没有配置专门的合理的机构,基本上是谁收集使用材料,谁管理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档案管理不规范,出现了集中管理档案难、归档难、档案开发难等局面。虽然在二级教学单位档案室使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但记录信息过于简单,多数采取封闭式管理,只对本院师生开放,没有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体制不完善,档案管理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

3 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3. 1 增强意识,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知识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树立服务意识

由于在收集、整理各类教学档案过程中,涉及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的众多部门和个人,不仅要传达教学院领导、学校教务处的工作安排,而且还要听取、解决师生反应的问题,最终将教学档案完整系统的材料归档。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学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管理人员要按照教学规律和系教学档案资源现状,把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可利用的档案资源可能以最优方案组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用,以达到服务的目的,而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管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特别是要有自觉的服务意识。

3. 2 规范管理,确立教学档案归档范围。

教学档案材料要侧重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材料,所有文件材料都必须归档,并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同时,必须遵循教学文件材料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符合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成套性特点。

3. 3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保证高校档案的完整齐全,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二级教学单位应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整体规划和领导议事日程,纳入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纳入各项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要求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工作的检查,优秀教学成果、毕业论文的总结,科研成果和教材的验收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 优化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成为有约束力的法规体系,从而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为了解决档案收集难的问题,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强化立卷归档的责任体系[4]。

3. 4 为了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培养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教学档案的工作质量的好坏,与档案管理人员有直接的关系。要建设好的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理论修养和纪律修养,提高责任心,使他们牢固树立教学档案必须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其二是领导重视。定期对档案员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档案管理者能够及时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档案员的档案管理水平。其三做好档案管理员的计算及应用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管理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库的使用技能,具备计算机运用、网络运用及对声音、图像、影像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处理的能力,成为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合新时期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

3. 5 注重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