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管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53-01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可分为三部分:采购供应链管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供应链管理,本文只谈采购供应链管理。目前,供应链管理处于国内外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它为供应商、企业、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联系提供了保障,使整条供应链从头至尾的物流联系更加密切,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彼此间的利益关系从普通合作,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在此前提下,要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来适应供应链管理模式。
1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的关键。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2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应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达到规范采购过程、优化供应商群体、共享采购信息、监督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和与供应商共赢的目标。”
3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为: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竞价;明确产品订货流程:如何向供应商下订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建立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4 采购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库存成本非常高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所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不同市场领域生产大量不同的新产品,边研制、边投产带来的物资富余库存成本非常高。一新技术需要设计选用原料;二是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不通畅,有些原料选用类似品种太多,扩大了库存成本。
4.2 采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较大
许多企业聘用的采购人员层次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企业监管力度又尚未跟进,导致一些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加。采购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等能力。采购人员还应该具备廉洁、敬业精神、虚心与耐心、遵守纪律等良好素质。采购关系到材料市场行情的调查、采购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查证、供应商实力的评估、采购人员控制着供应链的命运,采购也直接影响生产。
4.3 采购成本难以控制
采购费用包括材料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以及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等。在实际业务发生时还有一些其它的费用,也属于材料的采购费用,例如:采购人员的旅差费,市内采购材料的运杂费,专设采购机构的经费等等。由于上述因素的不确定性,使采购成本无法得到控制。
4.4 供应商综合实力较弱
质量、成本、交货、服务、技术、资产、员工与流程是评价一个供应商的综合指标,然而许多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较弱,缺少应急机制和应对策略,无法满足突发状况,无法达到企业多方面需求。
4.5 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采购程序混乱
采购部门与技术部门、制造部门、生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仓储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公关部门等各部门因保持密切合作,各部门彼此之间也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了解产品质量、产品库存、供应商信誉等一些列问题,但往往许多企业的各个部门缺乏沟通与合作,导致消息闭塞迟钝,影响企业发展。
4.6 采购渠道与信息不畅通
一方面是供应商的销路难,另一面却是企业想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也难。市场上的实际供应市场与企业采购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不畅。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流通环节的不通畅成为企业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5 加强采购供应链中的管理控制的具体方法
5.1 降低企业库存压力,实行科学库存管理
库存过量会占用不必要的资源,产生大量不的库存费用。库存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占用大量资金、发生库存成本和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实行科学库存管理,把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库存信息管理系统配合‘ABC库存分类管理法’进行库存管理,实现库存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5.2 选拔优秀的采购人员和采购主管,实现团队管理科学化
优秀的采购主管能够做出正确决策,并且领导团队完成供应商的寻找、资料收集及开发、对新供应商品质体系状况的评估及认证、与供应商的比价、议价谈判、对旧供应商的价格、产能、品质、交期的审核、及时跟踪掌握原材料市场价格行情变化及品质情况、采购计划编排、物料之订购及交期控制、部门员工的管理培训、与供应商以及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等工作。因此要选聘能力突出、品质优秀并且能够吃苦耐劳的采购人员,对采购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培训,实行定期绩效考核,最后改进薪酬福利制度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
5.3 设立专门的采购监管部门,加强采购成本管理控制
长期以来,采购部门的工作缺少约束监督和制衡机制。因此,采购监管是对采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编制采购预算,选择采购方式,执行采购程序,拨付采购资金等。加强对采购的监管,购买物料时,采购员必须索要正规发票及采购单,同时完成发票的报销,完成对采购部的购销核算工作,以达到监督质量和控制成本的目的。
5.4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加强对供应渠道的管理
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原材料产品的质量、价格因素等。因此,如果供应渠道单一、供应商数量少,将会使某些供应商一家独大,产品价格和质量问题难以解决。建立一个稳定而富有竞争性的供应商群体,优化供应商间的关系,使其公平竞争,企业可以从中择优选择。改进完善整个供应链系统,建立健全的、覆盖广的采购网络,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优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增强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与供应商共赢。
5.5 改进采购计划管理,建立和实施制度化的采购管理程序
制定合理的采购供应链管理制度,使采购人员严格遵守。即:请购单的填写、提报、提报部门、审批程序、采购周期、价格交涉、签订合同、付款方式、报验及入库等程序务必遵守公司采购管理流程,可制定《公司采购管理流程说明书》,让采购部门人员能够分清条理,明细责任,尽职尽责、保质保量的完成采购任务。
5.6 实行信息智能化管理采购程序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必须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建立企业数据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管理终端,智能操作和监控整个采购程序的供应动态,使采购供应链中的整个流程,即:信息收集、价格交涉、评估决策、请购订购、催货验收、整理付款等程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加强信息科技在企业供应链中的运用可以更好的管理企业采购程序,库存管理、成本控制、评价供应商实力等,建立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采购动态更容易掌握和控制。
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企业只有加强对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控制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效益,降低企业面临的未知风险,缩短资金流通的周期,为企业带来更稳定的收入,早日实现企业的采购供应链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添一份重量级的筹码。
参考文献:
[1]张浩,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当国外零售企业带着生鲜经营的概念进入中国之初,在经营生鲜产品方面也曾面临着不少难题,例如:缺少适销的、标准化的农产品;在生鲜初级产品经营上无法与农贸市场相抗衡;没有完整的冷链供应和配送系统;也缺乏满意的供应商配合;更没有深加工冷链食品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市场,所面对的是以鲜销为主的非标准化生鲜商品,以及如此复杂的东方鲜食消费方式和习惯,而外资超市所熟悉的西式生鲜经营方式并不为中国消费市场所认同,可想而知当时外资超市面对的是一个怎样艰难的生鲜市场环境,国内外生鲜经营环境和成熟程度的反差巨大!
回顾1996年连锁超市在我国开始经营生鲜商品的时候,生鲜经营的诸多难题是平等地摆在外资超市和内资超市面前,当时两者在生鲜经营的市场环境方面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对东方鲜食消费习惯的理解和适应性上,国内超市生鲜经营者们还略占先天优势,这时的主要差距反映在对生鲜经营的基本认识和观念上,比如生鲜经营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上如何保持这些标准等。
五、六年之后的现在,随着连锁超市生鲜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进入连锁超市销售的生鲜产品日益
丰富,经营方式更加贴近顾客消费,生鲜采购渠道逐步形成,连锁超市生鲜供应商阶层已经产生并逐渐壮大,生鲜经营在连锁超市销售格局和经营战略中的作用为经营者充分认识,但此时基于生鲜经营基本理念不同所导致的整体经营技术差别逐渐显现出来,它直接反映在外资和内资超市生鲜经营整体经营效果的距离正在明显拉大。面对不菲的前期投入,一些内资企业未能从生鲜经营中得到应有的起码回报,投入与产出失衡,甚至对于以生鲜经营带动关联商品销售的“集客”作用这个基本目的看上去都显得那么令人生疑。
有鉴于此,国内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者有必要冷静地对自身生鲜经营现状、差距和盈利能力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对生鲜经营核心管理技术完整性及其后续提升势头予以充分重视,并对未来生鲜经营“竞技赛跑”中的优胜劣汰及其对连锁超市整体经营力的影响保持清醒认识。 二、生鲜经营“过三关”——从精细化管理中获取现实的“第一桶金”
就目前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区近几年的发展轨迹来看,生鲜经营乏力的主因有三:生鲜经营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不够;销售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管理和培训体系不健全。因此,生鲜经营的集客和盈利等预期效果未能有效展示出来,直接导致了连锁超市未能从中收获相应的果实。
连锁超市要在生鲜经营管理上过好三关(管理关、经营关和物流关),才能取得应有的回报,这三关中的每一关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也反映出连锁超市不同的管理境界和层次水平。
首先是管理关。
现在一些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效果不佳,在基本管理环节上问题频发,关键在于未能有效地建立高效运作的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如图),这个体系包括管理标准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三个部分,无论构建这个管理体系的管理平台技术含量如何,它都是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企业的管理水平说到底就反映在这个体系的系统性、健全程度和运行状况上。
目前的实际运作情况,只有部分外资和少数内资连锁企业通过努力,已建立起这样管理体系,得以基本达成生鲜经营的初衷;而多数生鲜经营企业无论是在基本认识程度还是实际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差距,其核心是围绕着高品质商品和严格管理标准上的认识不到位,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管理技术水平的落差,它势必在生鲜经营的未来竞争中影响到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经营关。
连锁超市生鲜区所经营的是顾客购买频率非常高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要求生鲜区的核心经营管理者要对顾客消费需求和自身经营的适应性有深刻的体会及高水准的认识,作为一个出色的“生意人”应该注重并有效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灵魂,并体现在生鲜经营的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经营者悉心研究如何在合适的季节卖合适的商品,运用正确商品的组合策略,辅以适当的促销活动,并在生鲜制成品的组合变化和创新经营上做足文章,只有这一系列“攻于心计”的经营手法都能到位,才可能出现预期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回报,才能使生鲜经营不再仅仅停留在聊以的“集客”目标之上。围绕企业的盈利目的,一个经验老道的“生意人”是会从生鲜经营空间及其利润空间中获得相当的经营回报的。
第三是物流关。
超市生鲜经营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所有的生鲜初级产品(蔬果、禽肉和水产品等)都无法回避商品采购环境及其保鲜配送问题,规模化连锁生鲜经营要与生鲜供应链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形成有效“链接”,这也是“菜篮子工程”与超市生鲜经营对接的根本问题。其中,产销结合是关键之一,生鲜物流配送规划和适时建设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关键之二。由于生鲜产品的特殊性,它比一般常温物流配送的管理要求高得多,业务复杂得多,在关键问题上的突破,会有效地改善超市生鲜经营的农产品采购环境。
超市生鲜经营目前的困难根本上还是超市内部管理问题,如果生鲜经营企业能够潜心于超市生鲜经营的“精耕细作”,过好这三关,就一定会取得生鲜经营投资应有的“第一桶金”。 三、生鲜经营“过三关”的新诠释——从生鲜供应链管理谋求战略性“第二桶金”
在超市生鲜经营中时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例如:来自超市外部的农产品标准化问题、生鲜产品成本核算和定价依据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放在连锁超市局部经营来看,会认为是供应商或者是供应商关系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放在中国农业生产和流通这个产业链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它实际上反映出生鲜商品身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整条供应链方面问题,是生鲜商品的采购环境的问题,连锁超市作为下游环节是在一个既不完整也不顺畅的农产品物流和产业链的现状下经营生鲜商品,而农产品产业链和生鲜供应链上的断点、盲区和落后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超市生鲜经营,超市生鲜经营是不可能脱离中国农业现状这个大背景而独立存在的。
当以超市生鲜经营内部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经营和配送工作得到改善,生鲜经营的销售和利润潜力会得到有效提升,但在未来的生鲜经营“竞技赛跑”中,如何从有限的超市生鲜经营及其关联销售额中,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毛利率将是生鲜经营者将要面临的深层经营问题,这就要从生鲜供应链管理上寻求解决方案,以谋求生鲜经营的远期战略性回报,即超市生鲜经营的“第二桶金”。
生鲜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组织生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对相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组织,使各环节的参与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准绳、相互联系起来的新的互惠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生鲜经营者若以新的视角来分析超市生鲜经营所面对的三关,将会得到新的启发。
关于管理关,从生鲜经营未来发展和生鲜供应链管理角度看,超市生鲜经营在建成高效运作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各管理体系中方法手段的技术含量,例如电脑系统在生鲜经营管理流程中各关键管理流程和环节上的运用;基于标准化基础上的生鲜商品数据收集积累、信息分析和深度加工;与生鲜供应链各环节合作者在管理技术和信息协调上的适应性等。这些问题对未来生鲜管理体系及其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它们将为提高销售能力及精确化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并在向生鲜供应链两头延伸的生鲜经营策略中,对基于生鲜供应链上的整体生鲜经营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经营关,生鲜经营中有经营灵魂的经营思想,要求生鲜经营者跳出超市生鲜区的范围,将生鲜经营的出发点向生鲜供应链的下游展开,运用现代化管理分析手段不断关注、分析和挖掘消费行为的核心——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并与自身的经营创意相结合,把生产者推动的生鲜供应链形式向顾客需求拉动的生鲜供应链转移,以此指导超市生鲜区的采购、销售服务和整体经营工作,整合生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资源,共同谋求生鲜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更大的经营利益。其中生鲜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的组织机制、协调性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关于物流关,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将使连锁超市有条件向生鲜供应链的上游延伸,扩大农产品采购范围,有效地改善超市生鲜采购环境,与农产品生产者形成有效产销连接,满足顾客消费需求和生鲜经营差异化市场策略的需要。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伙伴 风险识别 风险规避 合作伙伴关系生命周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入供应链逐步成为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虽然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风险,不仅会为企业自身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崩溃。1998年一项对美国750位CEO的调查显示,由于对供应链企业管理不善,每年大约损失3000多亿美元,而在我国,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失败率也高达50%~60%。因此,有必要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风险进行详细、客观和系统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规避风险。
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的分析,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影响供应链绩效及运作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对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进行认识和确定。其方法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环境分析法、保险调查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分解分析法、幕景分析法等。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对供应链长期的实践探索,通过运用科学的识别方法,笔者认为,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的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和其他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能力风险
能力风险是指供应链合作伙伴在实现供应链中相对应的功能时,由于技术上的不匹配或能力上的欠缺而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作为一种战略性合作体,链上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完成相应功能,朝着利润最大化的共同目标运转。但是,各企业之间的生产能力并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生产能力最差的企业会成为整个供应链的瓶颈,阻碍其正常运转。
能力风险的另一种含义是能力的未及时更新,或者说能力的过时。供应链具有动态发展的趋势,节点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或能力应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当竞争对手采用新技术或新方法时,若企业仍在原地踏步,其竞争优势将不再存在,从而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二)合作风险
合作风险是指合作伙伴不合作的风险。合作是供应链运营的基础。链上各个企业都是在合作的前提下,共享信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尽管供应链是围绕合作运转的,但每个企业仍然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实体,既有选择这一次合作的权力,也有选择下次不再合作的权力。当合作伙伴中有一方决定不再合作时,原先的合作伙伴关系即被打破,供应链出现断裂,链中资金、信息及物流的流动平衡变为失衡,链上各节点企业都将蒙受损失。
(三)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而对企业实现其目标产生负面影响。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的交流和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风险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对信息收集、处理、共享的技术不够成熟所造成的。在随着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杂,链上企业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信息透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信息风险的产生。
供应链各成员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隐藏一些重要信息或故意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从而产生信息风险。
(四)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败坏行为造成损失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协作上,消极被动,任务延期,质量缺乏保证;技术与知识产权上,使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被剥夺;激励上,不惜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信用上,法律不完善,企业单方面毁约,泄漏机密,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都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业务外包风险
业务外包风险指的是企业将一部分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后,继续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业务外包既避免了企业因某些具体业务需要巨额投资,又利用了外部资源优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但它给企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如企业控制权的分散和丧失;关键技能和交叉技能的丧失;信息的泄露;成本的提高等。
以上风险类型存在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则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必须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生命周期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供应链合作伙伴生命周期中的风险识别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随时间、环境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伙伴关系的管理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进程,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依据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所处的生命周期中的特点,可将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合作伙伴的选择阶段、确立阶段、全面展开阶段和维持与改进阶段。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五种风险并不是同时出现或存在的,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一)合作伙伴选择阶段
选择阶段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必须明确自己是否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必要,若存在这一必要性,则需要进一步确立应该与哪些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其相应活动就包括自我评估和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在该阶段中,业务外包风险、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是企业应该规避的主要风险。
在自我评估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核心能力识别。企业只有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结合市场机会进行分析,以确定自己目前的能力是否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如果能够满足需要,就可以独自行动;反之,就可能需要加入供应链借助外力来实现。而加入供应链后,企业也需要凭借自己的核心能力来确定自己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将具有优势的能力和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将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给其他企业。因此在自我评估这一环节中,若企业认不准自己的优势所在,在合作中就会迷失方向,出现业务外包风险。
而在对合作伙伴的评估中,如果企业不能制定严格的选择标准,就可能为今后的合作留下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能力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合作伙伴技术上的不匹配或能力上的欠缺,而这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因素进行筛选,以找到合适的企业。而加强考察合作伙伴的信誉和知名度,可以帮助企业消除道德风险的部分隐患。因为知名度高,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更能在合作中考虑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阶段
确立阶段是初步确立与被选中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活动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就合作的基础、合作采取的方式、利益分配的方式等进行谈判。
谈判内容涉及到合作风险的产生因素,因为合作风险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各企业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供应链上作为企业合作体,必须考虑整体利益,因此,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它企业利润的降低,当企业认为自己所作的贡献大于自己所获的收益时,就会降低合作积极性,甚至会选择退出供应链。二是供应链的约束机制不健全。供应链是一个松散地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各企业之间多不存在控制或归属关系,只能通过合同或协议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或控制。因此,企业有充分的自由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合作风险。
(三)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展开阶段
在全面展开阶段,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将正式展开合作,将合作关系的执行、管理和评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反馈机制,不断监督管理合作关系。这一阶段,由于双方合作范围的全面展开,合作伙伴之间的风险也会频繁出现,主要表现为合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企业作为理性人,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而供应链在运作中必然会存在某些企业利润降低的情况。此时,若双方不能及时进行沟通,缺乏足够的信任,没有有效地激励,企业或者就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出现违背承诺、偷懒和虚报信息等行为,损害大家共同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或者就会难以忍受利润的减少,降低合作积极性,选择退出供应链,产生合作风险。
(四)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改进阶段
维持与改进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已结成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结束伙伴关系或向其他类型转换的决定。虽然该阶段处于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基本上已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但是企业在能力风险方面出现的频率将加大。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理念和手段层出不穷,如果竞争对手充分利用了新技术和新理念,而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话,其运作很容易造成能力风险。
以上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风险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但在实践中,合作伙伴间的风险并不都是分阶段的出现,有些风险会存在于各个阶段。如信息风险就会伴随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因为信息是供应链运行的基础,任何活动的实现、合作关系的展开和决策的制定,都需要信息的随时交流和共享,若节点企业之间交流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就会出现信息风险,给供应链的运行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对整个供应链伙伴关系发展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识别。
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生命周期的风险规避模型构建
该模型是以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所处的生命周期为基本架构,以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风险分析为基础,以全过程风险控制为目的的风险规避措施系统。由于在每一阶段中,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都不完全相同,概率也不等,因此应该实施相对应的规避措施,降低各种风险出现的概率,使供应链能够有效地运转。模型如图1所示。
(一)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规避措施
1.合作伙伴选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自我评估与对合作伙伴评估两方面。
自我评估。任何企业在加入供应链之前,都应对自己进行评估,以便确定自己是否有加入供应链的必要。在这一活动中,为规避业务外包风险,企业必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市场环境和自身内部信息,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分析,以确定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今后合作中扬长避短,以达到“双赢”。
对合作伙伴评估。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是选择阶段的第二项活动。企业为了有效地规避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可以从优势互补性、合作兼容性和可信任信用度三个标准把关。
优势互补性是看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合作能否与自己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合作兼容性主要包括历史兼容性、理念兼容性和策略兼容性。以上两个标准主要考察合作伙伴在今后的供应链合作中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以完成供应链中对应的功能和实现高效的兼容配合,从而规避能力风险。而可信任信用度取决于企业信誉和相互间的信任程度,可以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
2.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阶段。在这一阶段,为规避合作风险,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制定利益分配机制、设置较高的退出壁垒和签署有效合同上。
制定利益分配机制。在实行利益分配时应遵循的原则为:互惠原则,即在利益分配中使每个成员企业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风险利益匹配原则,即对承担风险较多的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益回报,使他们的付出与所得成正比;个体合理原则,即令每个成员的利益应不少于单干时所获得的利润,以刺激其积极性。
设置较高的退出壁垒。任何企业在进入供应链时,一般都需要一些专用性物资,企业一旦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放弃合作关系,它的人力、设备和商誉等都将受到很大损失,甚至很难在本行业中立足。因此,通过设置较高的退出壁垒,可以使企业因投机行为而退出供应链时受到惩罚,从而继续合作。
签署有效合同。当企业对合作中的问题达成共识后,应当签署有效合同以确定合作关系。该合同将具有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一定威慑力,使之不能随便的取消合作,从而对合作风险进行了规避。
3.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展开阶段。该阶段出现的主要风险是道德风险和合作风险,作为规避措施,企业应从沟通、信任和激励三方面入手。
促进各方面的沟通。加强供应链沟通,既可使每一合作者了解其他企业的策略进度,从而确立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可降低对对方的不理解程度,从而能够迅速、及时地处理各种由行为不一致而产生的风险。但在进行沟通时,如果企业之间由于文化差异等存在障碍,将会降低沟通的效果。因此必须通过跨文化的管理培训来努力消除彼此的隔阂,建立一个统一的为各方所信任的文化基础,为良好沟通创造环境。
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内部信任的评审体系来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所从事产业的市场结构属性。若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时,供应链中对信任的要求较低;相反,当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时,彼此信任就非常重要。第二,不确定性的根源。外部不确定性难以控制,而内部不确定性可通过提高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流质量进行控制,以提高每位成员行为的透明度,增强相互信任的程度。第三,成员企业对合作意图的理解。当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双赢”时,彼此之间将会致力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相反,若企业仅仅看到自身的利益才进行合作,信任关系就很容易被破坏。
进行有效的激励。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促进企业改进工作,完善服务,强化合作。激励内容主要有价格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和培训激励。
价格激励主要是通过价格来对企业的额外收益或风险损失进行均衡,从而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商誉激励是指许可合作伙伴使用商标和利用本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从事商场推广活动,从而扩展发展空间;信息激励则是扩大信息共享程度,以提高企业满意度,更快地发现市场商机,抓住机遇;培训激励是指核心企业通过咨询、培训等方式发现合作方的不足,并帮助解决和完善。
4.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改进阶段。供应链上的企业不仅在建立阶段时需要进行严格地挑选,在维持改进阶段,还应对其进行动态监控,即检查企业能否随着供应链的改进而相应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力的更新对供应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供应链的改进程度,节点企业的配合程度和运作效率的提高程度。如果企业不能与时俱进,就可能逐渐不能适应供应链运作的要求,从而产生能力风险。
(二)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风险规避
为了规避供应链伙伴关系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风险,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整个合作过程中的风险。信息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基于企业Extranet或Internet的面向供应商的EDI系统,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其次是基于企业Extranet的,面向内部员工的ERP/MIS系统,增强员工之间合作和交流,让企业内部运作更有效;最后是基于Internet的、面向下游客户的CRM系统,实现B2B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商务B2C,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结论
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可为企业带来丰富的收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不可否认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也存在风险,如能力风险、合作风险、信息风险和道德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风险的识别,结合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生命周期建立风险规避模型,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朱倩,李杰.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J].现代管理科学,2002
一、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一,物流管理是供应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物流始终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企业各部门,是加强企业合作的重要纽带。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价值在供应链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因此,加强供应链物流过程管理,保证信息流和资金流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从传统的观点上看,物流是企业的辅助部门,支持企业的生产。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物流系统管理和生产系统管理一样重要。加强物流管理,能提高企业生产系统与物流系统的协调运行能力,提高供应链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企业只有建立高效、敏捷的供应链系统,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第二,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在发展初期将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将其称为第一利润源泉。当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降低到某种程度时,企业主要是通过提高销售量来增加利润,将其称为第二利润源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因此,企业需要尽量降低物流管理费用,所以降低物流管理费用是提高利润的第三源泉。调查统计显示:物流成本在全球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物流成本一般占企业5%-15%的销售额,在营业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管理成本较高,这说明我国物流管理提升空间较大,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也非常大。第三,物流管理是企业市场创新的推动力。物流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手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不断调整,重新整合、分化中,产生了新的需求、新的发展机遇,并形成了新产品、新企业和新产业。采取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技术,开发信的市场,满足更多市场需求,为新产品、新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持。实践证明,物流产业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推动众多产业的发展,为新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管理思想落后,物流管理意识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不管大型企业或是中小型企业,都配备了车队和仓库,集生产、供应、生产、销售、仓储和运输为一体。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局限在搬运、运输和存储上,还未意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降低流通成本与交易费用、提升利润等方面的作用。在选择物流方式时,大部分企业选择自营物流方式。第二,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在实现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专业化人才。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不符,在建设物流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化人才。但是根据目前企业发展情况,专业人才不足。企业有的职工甚至不知道物流是什么,有的职工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甚了解,导致企业在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第三,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着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管理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比如,大部分发达国家在进行物流管理时,使用条码技术,且使用率达到了100%;而我国,条码技术应用范围非常窄,使用率比较低。另外,由于我国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差,研发新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忽视技术开发,因此,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解决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第一,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及时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不断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我国著名学者朱涅林曾经说过,物流信息系统是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库存、运输配送、仓库作业等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信息化和物流设备信息化两种。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系统,改进物流各个板块,进行物流管理一体化建设。构建系统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加强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物流机构认证系统、货源管理系统、物料存储系统、物流运输方法建设系统、物流咨询系统、网上仓库、GPS管理系统、电子地图维护系统、物流信息交易一体化建设。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避免企业和客户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合作风险。构建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对客户和企业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严格监督,建立健全销售系统平台,跟踪监督客户的物流业务,从而不断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完善有效的客户信息管理平台,能积累、整理客户资料,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客户的信用管理是企业销售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一管理主要是通过提升基础数据的精确性来完成的。在判断客户信用时,一方面通过外部抽取、收集信息所得,另一方面是企业累计客户资料所得。建设有效的客户信息平台,为企业间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设分销管理系统平台,提高系统库存管理水平,从逻辑上对全国各地库存都拿到总部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势,实现信息管理的“零距离”。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构建高效的物流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和收集平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产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对产品进行估价时,需要了解市场环境变化情况,第一时间获取市场信息,合理预测商品的销售量和变现价值。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产品的售后情况和价格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提高物流管理工作效率,不断降低市场风险。
第二,培育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作为一名优秀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必须熟知信息化知识以及物流知识,专业人才直接决定着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初期,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如何培育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企业应该通过社会形势,招聘懂技术和业务的信息人才,在企业内部,培育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初期,由于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企业一般采取人才定岗的方法,对于同一个岗位,根据职工的知识水平和特长,分配到不同的物流管理流程中。在培育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现代化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现代物流是一种增值服务体系,涉及面广,结构复杂,物流企业在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建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物流管理队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在现有职工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制度,组织物流管理培训班。
第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视。企业在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能忽视信息资源管理。因为物流管理信息化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视,能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具体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管理方式,制定物流管理目标。同时,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根据自身具体发展状况,改善该系统,保证该系统与企业物流管理实际情况相符,从而实现高效物流管理。企业在制定物流管理目标时,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应该站在全局和整体的角度上思考,注重长远利益,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地理特征、企业整体实力以及职工专业素质作为物流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次,需要合理规划数据流,理顺数据流间的逻辑关系。在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采取定量方法来判断企业物流管理能力。因此,需要有效分析和整理数据流,为物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第四,转变观念。物流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虽然我国在物流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大部分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价值以及物流配送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过分重视经营成本,忽视了企业运行过程,而且没有站在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角度上分析企业运行。因此,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重视,正确认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加强网络建设。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直接影响着物流管理水平。物流技术是对企业的物流信息进程加工处理,对物流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为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物流技术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技术以及建设自动识别技术两种。而建设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卡、磁条技术、条形码技术、声音识别技术、射频通信以及视觉识别技术等。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的报文标准化、运作规范化、处理自动化。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化标准、事务处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基础信息技术和设施、ERP信息技术以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标准是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系统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设施是其基本要素。提高物流技术水平,能推动运输管理信息化、账务管理信息化、代码和参数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资源管理信息化、仓储管理信息化、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以及计划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作者:徐松青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ERP;FSCM
1.前言
我国的入世,意味着中国的整体经济环境来了一次大“换血”,从政府到企业,无可避免地接受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洗礼。高效的企业管理一直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其中高效的财务管理更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这个什么都讲求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显得尤为迫切。为什么我们与全球500强有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怎样才能利用有利的经济条件,化劣势为优势?这些都是现代管理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首先,选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当然是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着手。当前,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资金管理失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资金风险,并且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
2.目前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有多重访问级别的综合财务信息网。
(2)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可靠性差。
(3)没有网上进行业务处理的功能。
(4)会计信息数据模式不规范,数据结构多种多样。
(5)缺乏全公司统一、齐全、详尽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
(6)在Internet网上查阅信息效率低。
3.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具体解决方案
3.1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企业监控作用
企业除了实时掌握各部门的动态情况,业务的变化外,最终要进行数据的合并,掌握企业整体的资金运作动态及企业发展状况。过去由于企业各部门或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处理依据不统一,成本费用的划分标准不统一,致使上报的数据不规范而损害了数据的参考价值,甚至由于数据的不规范给企业决策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在启用财务管理系统以前,企业一般情况下会将提供的报表数据进行合并,然后企业高层再将各部门或者子公司提供的报表数据进行合并。报表提供的表面数据不能清楚地分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且可能具有不真实性。现代财务管理系统提供了账目合并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对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控制,由高层界定成本费用的划分标准并通过系统对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各部门或子公司的数据更可靠,高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分公司财务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合并后,再输出报表。并在系统财务分析的帮助下对企业各行业、各地区的运作情况,取得了很多的帮助决策的信息,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企业的账务数据按不同的管理角度汇总后,能够进行多维立体分析。因公司在汇总中可以直接查询每一财务数据的数据来源,从而企业高层可以横向比较各经营中心的业务运行情况,分析哪一个地区经营状况较佳;或各经营中心横向比较下属企业的运作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2应用财务供应链来管理资金流
小型的单个企业财务管理因为目标单一,管理简单,也许用上一个适合自身的财务软件就能基本解决问题。但如果是大型的集团公司,特别是分布地域较广的公司仅仅用一个财务软件根本不起多大的效用。马克思曾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会计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已经不单单是做账那么简单了。作为企业业绩改进工具之一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各企业家所喜闻乐道的一件事。ERP是过去20年企业计算领域的一股大浪潮,《财富》前1000家公司有8596实施了ERP,但是能把ERP推行得很好的企业寥寥无几。事实证明,虽然说通常的ERP系统提供财务管理模块,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但在企业之间的财务往来管理上仍然是人工完成,不少重大电子采购行为还没能实现付款流程的自动化。财务供应链(FSCM)这一新概念的出现,能进一步改善企业最核心部门的工作效率,专家们也普遍认为,它是继ERP之后下一个重要的企业经营模式。
在对财务供应链进行管理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特别关键:一是能否获得有关将来现金支出需求以及现金流入的准确信息:二是基本的技术实现是否已经到位。在过去3年中,网络已经成为企业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的业务流程也都是建立在可以信赖的网络基础设施之上。发票收据、税款计算、发票核准、付款及现金管理方面的流程实现自动化已时机成熟。虽然可能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已足够支持电子付款系统。如果能够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那企业不仅能够使现金流更加透明和健康,并能帮助供应商实现自助管理,降低发票处理以及对账调节的成本,改进期末结算,消除重复付款现象等。
不少自动化解决方案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是80%的流程仍然基于纸张,所以财务供应链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必须从无纸化入手,并应尽量避免陷入复杂的业务流程重组。具体的财务供应链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3.2.1文档电子化
使用OCR技术替代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电子发票按购物订单进行核对、传递以便批准更容易,并能通过标准的工作流系统一路传递下去,从而留出时间处理各种例外情况。当无法利用OCR技术时,则需要加强进行例外管理的人工手段。
3.2.2交易自动化
人工付款改为电子付款之后,就可以完全控制付款流程,从而能随时随地付款。电子付款不一定能够缩短付款周期,如果客户想保持30天的付款时间,那它完全可以在最后一天付款。不过有了电子付款,企业可以通过谈判为客户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来缩短付款周期。这里需要澄清的一大误解是,有人认为纸张流程造成固有期限的延误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运营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效益,加上能够随意安排的付款日期,大大补偿了浮动收入带来的任何损失。另外,自动化技术还使得利用支出控制来优化现金头寸变得更为可行。
3.2.3管理自动化
在美国,Sarbanes—Oxley法案在法规方面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压力,如果没有端到端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要实现报告的准确、迅速和透明是不切实际的。
3.2.4在不同地区销售,使用税率各不相同,而且每年变化繁多,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则能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时节省财务管理成本。
可以加强财务供应链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排除了付款链的不确定性,可根据日常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准确信息来帮助企业优化现金管理,同时能改善信贷决策,并有机会寻求外部融资渠道,例如融通等。美国一家公司最近实施了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果表明其运营效率大幅度提高:85%的交易不再需要数据录入;发票受理的成本降低了一半多,每笔减少至1.27美元;运营成本也减少了30%(全时制工作人员减少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其他的重大好处包括:改善了交易和付款条件;减少了对支持多个付款系统的IT资源的需求。
3.3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
无论是单个的小型企业,还是跨地区的集团公司,要实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人员的培训都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前期的软硬件选用、财务人员上岗培训、财务制度重新设计,还包括实施初期的手工与财务管理系统并行运行、方案修正和实施后期的功能扩展、二次开发等。每一阶段实施的效果都和财务人员的素质紧密相连。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更新财务管理模式,会计人员面临新的考验。改进财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以下是对财务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培训的几点建议:3.3.1更新培训内容,完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财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内容扩充的要求。
3.3.2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财务管理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财务管理信息化培训所需材料。
3.3.3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财务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具体实施上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财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3.3.4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骨干力量,带动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几年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很不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信息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财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3.4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要求
在应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之前,企业产、销、供、存等业务方面的信息由于业务量较大,加上处理程序的复杂,数据没能及时反馈给财务部门,造成业务和财务处理的严重不协调,给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以及集团总部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财务管理系统业务一体化顺畅的流程保证了业务数据的正确传递,销售管理系统中形成的销售发票,由计算机自动编制会计凭证,并登录到财务系统的相关账簿,确保了全公司业务台账、明细账、总账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从根本上杜绝了财务与业务部门的账账不符、账证不符的问题。由于各部门使用计算机以后,都有规范的流程加以控制,信息可以及时共享和传递,避免了手工操作时由于信息滞后和混乱造成的作假现象,使集团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形成良好沟通,使产、销、供、存得到了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5加强成本(利润中心)管理和预算控制
企业每个独立核算的账套中,又有多个下属部门。在系统中将各部门分层次作为责任中心进行财务管理。如将其下属的某个业务部设为责任中心,核算该业务部所有业务,统计查询余额表,分析该责任中心的收入及费用在各会计期的发生趋势,以及利润发生变化的原因。公司为了管理的需要,还将一些相同性质的责任中心进行汇总,就是将各分公司相同性质的责任中心进行合并,在总公司中分析集团资金的动作情况。公司由总部对各账套的责任中心设置费用预算控制额,而各分公司无权进行修改,加强了费用控制。公司可以在每个预算期末比较各责任中心费用预算值与实际的差异,分析各责任中心收支状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预算是合理使用资金和降低成本费用的主要手段。企业需要对费用、部门、项目进行预算管理。在软件的预算控制系统可以任意设定预算期间和多种预算版本。企业对于一些费用控制根据经验设定固定值,一些费用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设定预算控制目标,如设为上一季度的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公司为了统一管理,可由总部为各分司设定预算目标。分公司无权修改,保证预算的真实性。管理人员可在预算期末横向分析各费用项目实际值与预算目标的差异,也可纵向比较各预算期间业务的发生情况及偏离预算目标的情况。
3.6加强客户的财务信用控制
企业对经营性业务中主要的资金流动的控制必须及时有效。企业需要实时了解各分公司的资金动态,从而可以事先掌握资金的运筹情况。公司为了控制坏账,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可以根据各客户的绩效,为客户设定信用额度及信用天数,以减少坏账风险;如果超过信用额度,系统将提出警告信息,如果控制严格,需要释放信用额度,才能继续开展业务。系统根据设置的核销原则,如先发生先核销、发票号相同、按合同号核销等多种核销方法,将发票与回款进行核销,从而可作客户的账龄分析及客户的绩效分析。
4.结语
总之,我们只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就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正轨:
(1)在硬件方面是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的外部环境。
(2)在软件方面是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软件公司都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之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
(3)在系统方面是落实人员和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有关的制度建设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工作这件事上,进入公司前,觉得公司福利好、待遇好,重点是晋升机制透明,培训制度完善,可是往往进入公司后,埋头到日常工作中,就觉得这些好通通感受不到。甚至觉得,千好万好只是公司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宣传得好,真的是这样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工作中,每天都在挖掘更多资源,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个人品牌,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的目光始终是向外的:客户、合作伙伴、朋友、培训机构、商学院……殊不知,我们背靠的公司本身才是最大的资源,要知道公司每年花大代价做出的人力资源战略一定不会是好看不适用的“花架子”,只要你能够理解其中的核心原则,和培养目标,并让自己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你将会受益无穷。
让自己成为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的一员
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并且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给出相应的培训。以GE医疗集团为例,其初级领导力培训项目,会具体根据人才所处的领域进行细分,比如专门针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爱迪生工程培训生,还有针对商务运营、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管理培训生。这些新毕业进入GE的管理培训生要用2年的时间完成3个岗位的轮岗与培训,了解不同业务部门的工作模式。
“可能有些员工会觉得我只要完成公司安排的轮岗工作就好了,其实不然,这个过程其实是你积累经验,为自己在未来发展建立平台的重要机会,”GE 医疗集团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秦明女士说。
“在这2年的培训过程中,除了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之外,公司还会安排管理和领导力专业培训的课程。而且每8个月轮岗过程中,都有专门的直接任务领导(Assignment Leader)来帮助管理培训生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公司考量他们的标准,提供支持与帮助。这是很好地展现你自己能力,并开始建立自己在公司人脉的机会。如果不在这过程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沟通,并且敢于表现自己,那么,2年的培训结束后,正式选择进入一个部门时,你很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选择——因为那些表现突出的培训生,将可能收到更多部门的邀请。”
在一家成熟的企业,类似人才培养计划会有很多,在GE医疗集团,公司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也会有相应职业发展路径(career path)指导,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在公司中可能的职业发展路径,知道在不同的岗位中做某个具体的职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果员工能够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在职业发展的路途中,加强对公司业务大方向把控能力的训练,即了解公司战略,学习公司未来发展会如何影响到组织,如何影响到自己的团队……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会让你在这个体系中成长得更快。”
让你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相信理念和口号大部分员工都能熟记于心,但是企业文化背后的核心含义是什么?企业文化和日常工作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企业文化对员工在公司中做事的风格理念有什么样的影响……
可能只有少部分员工才有过这方面的思考和总结,文化作为企业多年来积累下的价值观,也是这家企业的“个性”。人与人的相处都得投其脾胃,用适合对方个性的方式才可能有深入的交往。人在公司中亦然,只有摸透他的“个性”,理解并认同公司的价值观,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般来说,从企业的价值观,再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流程中,就形成了一套带着企业“个性”的评估考核机制。如果员工跳出了企业价值观,单纯地去看这套考核机制,就会有强烈的被束缚感;反之,则很容易从中找到被认同感,并享受在公司的帮助下自我提高的过程。
同样,在GE也有这样的一套机制,被称为EMS,它是针对每一个员工业绩的评估。每一个团队、每个员工在年初的时候要制定一个清晰的工作目标,具体到每一个人。这样每一个人在年初时,就会知道这一年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个人工作目标应与部门工作目标以及公司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一年工作中,都有的放矢,围绕这个工作目标展开。”秦明说,“年度结束后,员工业绩评估,也是根据两个方面。第一,衡量工作表现,表现好与不好,主要是与工作目标结合,看有没有完成工作目标。第二,衡量成长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会考察,员工这一年当中,做了多少件对的事情,更重要的还要考察你是如何做的。比如说,有的员工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式方法不恰当,事情就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想的结果。我们对员工的考评是把工作业绩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评估。”
每个部门的每个员工都会进行年末工作总结为自己打分,同时直接经理也会针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与打分,并经由再上级老板的审核批准,最后由直接经理来跟员工进行沟通反馈。秦明说:“这样的谈话也是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因为经理会给出相对客观公正的信息,告诉员工长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现在有些什么计划能够帮助个人提升短板。除此之外,也会对员工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做出沟通,给出建议。”
让培训帮你实现目标
一、企业内部物流的概念和涵义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才把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要求,促使我国实业界和一些学者、专家开始了对物流问题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直到我国加入了WTO后,才真正引起国家的重视。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了国家标准的《物流术语》,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全球一体化和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考察现代物流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企业内部物流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微观的物流活动。企业角度的物流,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其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宏观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企业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经储存加工、装配包装到成品出厂这一全过程的物料在仓库与车间之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每个环节的流转移动和储存以及有关管理活动,它贯穿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企业内部物流的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通过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降低经营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保证了基本的服务水平。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使订货的准确性、配送的高效性和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大为提高,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②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保证了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在权衡了成本与服务的关系后,使快速的物流配送伴随着高质量,增加了商品的价值,使产生的利润超过了发生的成本,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③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扩大了企业的成本降低空间。通过对供应链的协调,实行大批量的采购、规模运输以及合理配送,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有利的资源,尽可能多地降低商品进价和物流成本;④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有利于企业的优化整合。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对物流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合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流劳动,消除物流中的作业浪费,提高了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物流多元化服务水平,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综上可以看出,企业进行内部物流合理化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三、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观念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只把生产、销售作为企业全心关注的焦点,而把物流作为生产和销售的附属活动,只是处于服务、铺垫的地位,甚至为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不惜物流成本的剧增。在企业很少有人使用“物流”这个术语。物流这个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脚下的金矿”的领域,显然还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
(二)运输配送的问题。企业在进行内部物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运输配送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运输网络构建不合理,由于经销体系不规范,导致企业直接送货点过多,运输成本猛增;②运输路线的设计不合理,运输路线全凭主观设计且随时更改,缺乏科学依据;③运输方式选择有不当之处;④车辆空载率高,采购运货中去程多为空载,销售送货中,回程多为空载。
(三)信息系统较为落后。置身网络时代,一些企业只靠电话、传真联系外部业务和指挥内部生产,即使采用了计算机,其使用效率也很低,这样的信息设施已显落伍,信息传递缓慢,信息渠道单一,不利于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
(四)对社会物流资源利用较少。企业在物流设施上投资巨大,各项设施应有尽有;在物流各环节上主要靠自身亲历亲为,而对社会上的运输、仓储等资源极少利用,这使得企业不能充分享有第三方物流在专业化、规模化上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和物流成本,影响物流效率和效益。
(五)内部物流管理水平有限。目前,企业内部物流上存在诸多问题。从职能部门的职能表象来分析,各部门和职能单元在运作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管理不力,尤其是原材料品质管理;②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不力,供应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③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不力;④企业回收物流管理不力;⑤企业废弃物物流管理不力;⑥部分部门、科室设置不合理,增加了协调、存储等成本。
四、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策略
(一)加强物流观念的普及。企业的高层和中层管理者首先要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可通过自学或管理培训系统了解物流知识,要在厂部大会或班组会议上大力宣讲物流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使物流理念深入人心。对物流一线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企业上下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围。
(二)加强运输配送系统建设。首先,要合理地构建运输网络。对送货点进行合并,取消一些销售量较小而较偏远的送货点。重视经销网络建设,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可给予经销商补贴以完善他们的配送能力,并将即时送货为主改为定时送货为主;其次,要科学设计运输路线。要设计固定运输路线和紧急配送路线;再次,采用适宜的运输方法。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选择运输的方式;最后,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统一调配运输资源,减少车辆空载率,提高运输效率。
(三)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可大大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的良好合作。企业要加大信息设施投入,在物流管理中实现计算机化。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网站,并尝试网上采购和销售。物流工作人员要学会用有关软件设计路线、选址、计算库存量或采购量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企业可把部分物流环节外包给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可把原料的采购委托给一两家信誉较好的中间商,一些重要原料由厂家自行采购,但可采用供应商送货的方式,其他的物流送货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五)加强物流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物流管理对象的管理,包括物流数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时间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其次,加强对物流管理整体结构改进,包括流程再造和相应组织结构的优化、供应商管理优化与改进、推进管理制度化的建设、提升管理者素质和意识,重视物流管理中人的因素等。
五、结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实践发展
引言
当前是一个低碳经济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低碳经济实质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完善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不同方式,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利用,避免产生过多污染物,从而促使全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新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为了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更好地发展,市场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自身战略制定工作中,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通过积极引进利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有效解决生态环保与能源损耗等问题。
一、低碳经济及其发展必要性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基础,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全球经济与生态环保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各个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和内在需求。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起来,越来越多的能源被开发利用,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就比如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①。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国家都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基础上高度重视降低碳排放强度,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各项传统能源的损耗利用,避免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到环境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在我国传统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采用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传统能源开发利用的依赖程度偏高,一定程度缺乏对新能源的创新开发意识,从而容易导致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保护工作。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内容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能够更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发展低碳经济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文化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各个国家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强调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与发达国家最新技术的研究合作,共享最新技术成果,并有效参与到各种规则制定活动中,从而全面掌握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发挥出自身“世界公民”的责任作用,推动全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及其特点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基础,主要负责为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加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工作,其是实现国家现代工业化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制造业主要包括了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核心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也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资本密集。与其他一般产业相比较,装备制造业建设发展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各项工业装备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工都要涉及到巨大成本支出,投资规模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数十亿。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目前我国经济市场上装备制造业全行业的三资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就超过了1000家。(2)技术密集。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各项装备除了对加工生产技术要求较高,还对研发设计水平、工艺综合实力以及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要求高。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该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创新研发使用。(3)劳动密集。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加工生产业一样,需要投入到大量的人力,装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同时存在的新型产业。大型装备生产项目的组织开展需要依靠大量人力去完成,像一些地铁建设项目、船舶装备生产项目以及军事装备生产项目都会涉及到复杂的建设生产内容,不同环节工作任务都需要靠人力介入进行解决。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少有的一种对资本、技术以及人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在低碳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挑战
当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装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偏低,更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大量企业是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资源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素。这种不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造就了我国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更多是集中在一些价值创造偏低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对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研发设计,随着市场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不断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更多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将会面临经济挑战问题。
(二)能源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会导致更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样生产1美元的工业价值,中国实际消耗的能源量却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能源效率低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大量能源的浪费使用,同时会增加社会的排放量,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除此之外,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还面临着能源安全挑战问题,虽然我国是一个石油储备大国,但是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对能源产量的高需求,大多数石油都需要通过进口方式进行实现自我需求满足,对外依存度偏高③。对外越来越高的能源依存度会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差,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国民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要优化改良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应用新能源技术。
(三)环保挑战
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装备制造业对传统能源使用的高依赖程度,导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这样无疑会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来源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而工业制造业占化石能源消耗的50%比重是温室气体排放主体,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消耗使用,未能够及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开发或引进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和设备,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不减反增,这也是造就我国目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的主要原因。
四、低碳经济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政府完善产业低碳政策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积极完善装备制造产业低碳政策,确保能够给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市场上的科学引导作用。首先,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法律法规政策内容,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先进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监管政策,推动市场资源价格市场化,避免用电差别定价现象的出现,并且要对资源性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的相关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科学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和生产设备。其次,政府部门还需科学引导高耗能产业发展,对某些加工业采取兼并重组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集中度,协调不同企业之间的工作,实现共享专业化生产利益,有效促进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出新技术成果价值。最后,有关机构部门要构建出完善的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管体系,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相关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治理排放展开监督,提高装备制造企业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政府部门要专门设立专项经费与物质奖励④,引导激励高校与企业展开科研合作,共同去研发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企业制定合理低碳战略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及时优化调整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注重提高自身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装备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条件,合理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要求的低碳经济战略。首先,企业要制定出柔性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管理发展与新兴技术开发研究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内部的加工生产、营销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企业低碳经济战略风险,确保能够及时处理好各项危机。其次,装备制造企业还需制定清洁生产战略。企业要结合不同装备产品生产需求,合理设置污染处理设备,严格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应用清洁技术,综合考虑到产品的可回收利用,通过清洁技术的辅助应用将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量降到最低,同时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让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产品设计加工、污染物治理排放过程中,实现企业绿色低碳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改良优化能源结构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改良优化能源结构,打破传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结构的弊端,朝着节能减排的工作发展目标不断前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良好税收优惠政策与价格机制,科学有效地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中优先采用碳密集度低的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出优良能源结构效应的正能量。装备制造企业要自觉树立起先进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到创新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重要性,装备制造企业要及时淘汰掉那些高碳排放量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聘请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对新技术的开发研究,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⑤,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政府要要明确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标准,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碳减排政策、价格补偿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改良,降低企业二氧化塘排放量。
(四)建设企业绿色供应链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引导广大装备制造企业树立起先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保证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本质发展要求。首先,装备制造企业要认真做好生产前准备工作,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原材料、设备技术等资源进行采购,企业内部采购人员要切实落实好绿色低碳管理措施,科学采购碳排放量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量低的原材料;而技术人员则要正确安装好各项清洁能源生产设备,督促生产人员规范操作。其次,在生产环节当中装备制造企业要督促全体员工合理使用先进的绿色节能技术和设备展开产品加工生产,充分发挥出能源的价值作用,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最后,装备制造企业要组建起高能力、高素质的绿色生产管理人才队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到专业的低碳经济管理培训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低碳经济发展管理意识和能力,促使其能够将绿色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工作中,确保实现企业事先制定好的低碳战略发展目标,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实现低碳绿色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创新研究应用低碳绿色技术,优化改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首先,装备制造企业要优化改进内部生产工艺技术,完善各项加工生产设备,确保能够最大化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能源的损耗利用。其次,企业还需创新构建出“产学研”工作体系⑥,通过加强与当地优秀高校、研究院的合作联系,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创新技术研发项目活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低碳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促使企业能够拥有自主产权的低碳绿色技术,创造出更多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最后,装备制造企业还需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要求,合理引进利用各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新能源推广应用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降低对传统能源的开发使用依赖程度,实现清洁能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目标,这样能够避免装备制造业各项生产活动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关键词】物流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现状;建议
The Status and Suggestion of 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in Logistics Companies’ Operation
JIA Xu-gua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
Abstract: Discussed the urgency of 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s in logistics companies’ operation from the view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gistics sand table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s, pointed out the questions, as a result of it, given suggestions of the course.
Keywords: logistics companies’ operation; sand table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s;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引言
物流是个诱人的新兴产业,不仅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所需人才量巨大,同时,物流行业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行业,物流操作涉及的内容一般包括货物的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操作,实现对客户、货主的承诺。但物流作业现场不确定因素多,极易发生差错、质变、溢缺、破损、丢失等事故,无论发生何种事故,低廉的服务费用是远远抵偿不了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因此,作为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对物流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严密的管理与控制,加强岗位和岗位之间无缝的衔接,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与效益,满足客户的需求[1]。
一、物流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培训课程开设的迫切性
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大部分是非专业出身,一线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更多的是凭自己积累的经验做事,很少能与现代物流理念相结合进行工作的优化;中层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思想观念上往往从本部门出发,希望其他部门能够配合本部门的工作,当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追查其他部门的责任。这就导致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最终影响客户服务水平。这种情况使得企业对于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训显得尤为迫切。
为提高物流从业人员对现代物流知识的认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目前物流企业的惯常做法是邀请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员工做一切物流基础理论的讲座,对于这种授课式培训,员工一般只能掌握一些现代物流前沿知识,物流发展趋势等,具体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鉴于此,各类物流企业对于能够涉及物流工作各方面的、体验式的、能够使员工有深刻印象并能够很快转变员工工作观念的培训方式是迫切需要的。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各大中专院校近些年陆续开展了物流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体验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业模式,造成学生虽然学习了各种现代物流的理论知识,但一旦走入社会接触真正的物流工作环境,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能尽快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鉴于此,各大中专院校对于能够紧密贴近物流企业实践、仿真物流企业流程、学生能全面参与、不受企业工作时间影响的独立授课课程非常期盼。
二、沙盘模拟培训课程现状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战培训课程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军事沙盘推演演化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体验式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实现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它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融入市场变数,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受训人员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中,全真体会企业数年的经营管理过程。沙盘培训一经面世,就以其独特新颖的培训模式、深刻实用的培训效果受到中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培训专家们的青睐,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的主选课程,各大中专院校也纷纷开设沙盘模拟教学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短距离接触企业经营环境,形成良好的职业思维[2]。
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沙盘有:(1)生产制造企业沙盘。该类沙盘主要着眼于以生产制造企业为原型的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生产活动的决策与开展、生产成本的预算与控制等;(2)商业连锁企业沙盘。该类沙盘主要着眼于以大型商场、连锁超市为原型的商业企业的连锁扩张经营,主要培养受训学员对于市场的预测能力、对于连锁网点的管理能力、对于总部的规划与决策能力等。(3)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该类沙盘目前市场上较少,其主流产品主要着眼于以运输公司为原型的物流公司的派车提货、运输调度、货物运输和运费结算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招募、财务管理、网点办公室的购买与租赁等)[3]。
三、现有物流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的不足
对于满足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与物流专业学生进行体验式课程来说,生产制造企业沙盘和商业连锁企业沙盘由于其关注重点不在物流工作上,显然是不适用的;而目前市场上的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虽然对于物流运输工作以及相应的企业管理工作做了较详细的设计,但仍然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物流业务形式单一。现有物流沙盘所涉及到的物流业务主要工作包括派车提货、货物入库、货物分拣、车辆调度、线路选择、货物出库、货物到达、运费结算,主要围绕完成若干运输任务而开展,受训者主要考察的指标是运输业务的交付时间,即在一定的交付时间内,完成将相应货物提货,入库、分拣、装车、选择路线、在途运输以及到达结算运费即可。其中提货,分拣、在途运输以及到达结算运费所需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入库作业只需考虑有没有足够容量的仓库即可,选择路线则是在一副系统内含的全国地图上选择走哪条路、用何种运输工具进行运输的决策。对于综合物流公司面对多种不同货物所进行的仓储保管作业、配送作业、物流外协等没有涉及。
2、未深入考察各物流岗位统筹规划能力。一家综合物流企业中有各种岗位,包括仓库管理员、车辆调度员、运输经理、配送经理、市场开拓员、订单处理员等,各岗位在实施具体工作前都必须统筹工作岗位的现有资源,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一款培训系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功能,才能让受训者有所得,而目前的物流沙盘更多的注重运输业务的车辆调度方面,对于其他的则很少涉及或者涉及很浅。
3、过多注重非物流业务。物流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应该是仓储、配送、运输、调度、物流订单处理等工作,物流企业经营沙盘的重点也应该放在物流业务的处理上,而目前的物流企业沙盘却把较多精力放在物流企业人员的招聘、办公室规模和装修的档次决策、物流业务的招投标,而对于具体的物流业务却只涉及流程性的运输业务,作为培训物流从业人员来说显然是偏离了学习的重点。
4、不能针对经营结果给出经营分析及建议。一家物流企业经过全公司所有人员团结协作完成阶段性的经营后,经营绩效的考评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各级从业人员只有在上阶段的经营结果中才能找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在,从而在下阶段的经营中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物流沙盘培训也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才能让受训人员在运营中不断思索、成长。而目前的物流沙盘期末绩效评估或者指标不够科学,或者根本就没有详细的评分细则,只是在阶段性经营结束后由系统直接计算出小组得分供比赛排名使用,各受训人员对于竞争对手各方面的情况也无从得知,对于下阶段的经营战略制定缺少科学的指引。
5、竞争形态偏离社会实际。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参数一般是市场维护人员的努力程度和企业本身的信誉度,和某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物流业务的价格主要靠成本加成法来确定,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一方面实现了物流企业的盈利目标。而目前市场上的物流沙盘却在续签了一部分订单后,其他的每一张订单都靠竞争企业的竞标,标价最低者中标,这样在培训中尤其是有比赛性质的培训中,各小组为了竞得订单,不惜以最低价格甚至是0来投标,导致各小组无需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形态偏离了社会实际,无法让受训人员养成正常的经营观念。
四、物流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开设建议
为达到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统筹规划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目标,建议物流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物流公司业务流程,再现物流企业经营实战,提升受训人员实践技能。根据实际物流公司业务种类及履行特点,结合培训特点,整合出一套适宜进行培训并基本与实际物流公司业务履行过程相一致的经营流程,使整个培训过程中能够再现物流企业经营实战,受训人员可以体会物流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经营环境,在完成物流企业的各类订单过程中提升实践技能。
2、综合物流企业各主要岗位工作计划表。为考察受训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将各主要岗位(公司财务、配送经理、调度经理、仓库主管)的工作计划表进行汇总,在相应工作过程中要求各岗位人员进行填写,锻炼受训人员的统筹规划能力。
3、将配送业务进行分解并在课程中实现。根据配送业务特点,将配送业务分解为集货、仓储、分拣、配载、配装、送货、结算等步骤,并在课程中实现每个环节的实施。
4、实现仓储业务的储位规划与管理功能。根据仓储业务特点,设置不同种类货物(普通货、冷藏货、轻泡货、重货)和不同容量的各类仓库(普通库、冷库),让学员对仓库储位进行规划与管理,实现仓储业务与现实物流公司的对接。
5、实现运输业务的车辆调度功能。根据运输业务特点,设置不同种类与容量的车辆供学员使用,重点突出车辆调度、运输业务揽货和交货等几项业务操作,考察受训人员车辆调度能力。
6、提供经营结果分析及经营建议模块。设置科学、完整的物流公司运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一个经营年度结束均可以进行综合得分的计算,可以对学生模拟经营的结果进行考核并排序。根据各组不同的经营结果,给出相应的下年度经营建议,为优化下年经营提供较科学的参考。
7、竞争形态贴合社会实际。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参数选取市场维护费用的高低和企业以前年度完成业务的情况并综合考虑,如果某物流企业上年度完成业务情况较好,则本年度一些较大的客户就会主动与该企业联系并与之商谈相应合约,即使某物流企业上年度业务完成情况不太好,如果本年度在市场维护方面比较努力的话,也能够获取一定量的物流订单。使得竞争形态贴合社会实际,课程更具现实性。
参考文献
[1]贾旭光,宋卫,许冬敏.在游戏中体验物流经营之道——沙盘模拟实战[J].物流技术,2009(06)
[2]许立兰.高职沙盘模拟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分析[M].湖南大学,2012(10)
[3]宋晖,樊秀南.物流模拟运营沙盘应用浅析[J].农业与技术,2009(06)
传媒人才的培训与教育问题,是传媒事业发展的基础问题与根本问题。传媒人才的产生、成长和成熟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一般来说,传媒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校教育和培训,二是社会实践教育与培训等①。虽然很多培训代价较高,需要花费组织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然而事实证明,培训的效果会远远超出它的成本。传媒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只有自己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加细致入微地体会出本传媒的战略意图,才能更有心得地实施传媒的战略意图②。就传媒机构而言,培训可以有对新进雇员的技能培训、取向培训和文化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组织文化;有对资深业务人员的培训,如对记者、编辑等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及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或是晋升为部门主管;还有对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多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或是传媒同行的管理经验,用以促进自己所在传媒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培训可以让员工在传媒机构中不断成长更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进一步,培训也让员工对组织心存感激,从而更好地为组织服务,降低离职和跳槽率。
德国、美国的镜鉴
在培训方面,一些西方传媒机构显然走得更远。以德国国立电视台ZDF为例,ZDF是欧洲最大的电视台,也是一个非营运的公共电视广播服务中心,拥有 3000多名员工,同时有约一万名自由职业者为它服务。随着欧洲及世界广播电视业竞争不断加剧,ZDF也意识到培训是对未来一项最好的投资,是确保竞争力永存的源泉。ZDF为员工提供了相当灵活的培训方式:用互联网进行服务,用数字付费提供相应的培训。为达到这一目标,电视台把所有培训资料数字化,并引进相应的数字化存档历史记录,引入电子学习课程。在培训过程中,ZDF会为每一个被培训者建立目标,也要求培训参与者列出自己的目标清单和制定详细计划,一方面增强培训的目的性,一方面便于在设定培训预算时有的放矢。ZDF每年培训支出可达1000万欧元,从1997年到2003年培训费用每年都超过总费用的 27%。除了内部员工的培训项目,ZDF每年还会邀请一些高中毕业生进入电视台接受相应的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公司可以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结构③。可见在德国,传媒和学校的合作已经成为一项约定俗成的培训方式,不论对传媒机构还是对学生,这都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项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的传媒机构借鉴。
2005年7月,美国卡耐基和奈特两大基金会共同出资410万美元,联合5所著名高校启动了一项新闻教学计划,旨在培养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新一代传媒领头人。该计划主要包括3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充实各校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试点范围是除哈佛以外的其他4所学校,将增加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甚至科技等课程,力求使学生具备更为综合的知识、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开阔的视野。哥伦比亚大学计划从其他科系调配相关专家授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则准备与法学、公共卫生、文学、社会科学、经济等专业联合授予学位。第二部分是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新闻摇篮”的实习项目。自2006年起,每年暑假由5所学校联合挑选学生参加。由5校联合设立的“全国二十一世纪新闻协调员”负责与各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负责人联络,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为10周。实习期间,学生们需要实地采写重大题材新闻,并且探讨新闻怎样才能对年轻一代受众更具吸引力。第三部分是名为“卡耐基-奈特行动组”的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搜集传媒公司、新闻从业人员、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反应,就新闻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行动组”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下属的新闻、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由资深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组成。此外,卡耐基基金会还与美国广播公司合作设立了夏季新闻研修班,从加入计划的5所学校中各挑选两名学生,参加美国广播公司优秀记者主讲的培训,学习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现场调查报道和数字化时代报道的知识。
国内传媒的借鉴、创新
传媒需要建立人才培训开发机制,使传媒人才适应本职岗位工作需要,促使传媒组织或机构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④。制定人才开发目标,建立多层次、分类别、重实绩的人才培训体系,把人才培养纳入组织战略规划;以制度约束激发员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重视组织培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专门的能力,全方位发展和提升人的能力;强调道德开发,以公共价值观为标准提高员工品质,增强人员的组织忠诚度。国内一些优秀传媒对国外经验学习、借鉴,并有所创新,形成了各自模式。
一、上海文广集团模式。在组织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中,培训与开发工作应该与员工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相结合,应尽量与员工的需求相结合,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从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上海文广集团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培训工程计划,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丰富培训项目;二是加大培训投入;三是建立培训基地;四是全员开展培训。具体来说,从培训项目看,首先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涉及不同岗位员工素质的培训;第二是开发中高层领导训练营;第三是选送大量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员工,参加中欧复旦、交大一些管理课程,这一计划已经持续了三年,有上百位管理者参加了这一培训;第四是进行海外培训,文广集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专门的合作培训项目,经常会定期选送高层领导到那里接受专门课程培训。在集团内部,文广还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名为“东方传媒学院”,该内部学院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员工有机会参与培训,让每一个需要培训的员工,在适当的时候得到培训,并把整个集团建构成为学习型组织,以保证集团培训工作的系统化、常规化、有形化。同时集团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大了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每年将不少于集团销售总额的0.5%作为员工培训的专项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内部讲师制度丰富和发展培训项目积极实施全员培训发展规划。
二、南方传媒集团模式。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南方传媒集团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人事处改为人力资源中心,该集团前任董事长范以锦认为这是体现观念上的变化,原来的人事处是机关型、事业型的,只是承担对干部一般性的调配和管理。作为人力资源中心,把人才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有责任对人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提升。人的资源的开发一是不断加大培训,在再教育中开发;二是大胆将人才放在重要岗位上,在使用中开发;三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政策,在激励机制中开发。为了提高现有采编经营人员的水平,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该集团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办了EMBA的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工商管理的职业训练,每期八个月,每星期一到两天的课程。2003年以来共培训了一百多人,社长、总编辑、总经理都参加。从培训中南方传媒集团尝到了甜头,开拓了办报的思路,强化了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全面提升了报业运营的能力,为集团营造核心竞争力、强化竞争优势打下非常好的人才基础。
三、深圳报业集团模式。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见效快、投资成本低而回报高的低成本扩张行为。因而,成功的传媒无一不在人才培训上下大力气。到2006年,深圳报业集团总资产超过50亿元,居全国各大报业集团之首⑤。该集团把在职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必要手段,从硬件投人和机制建立上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集团从1998年起就专门成立深圳特区报人才交流培训中心,集团成立后,每年拨出80万元专款作为培训经费,并在报业大厦办公区划出近100平方米作为培训中心用地,购置最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将培训中心建成智能化培训课堂,还在印刷大楼开辟近200平方米的教学、会议室,在可容纳600人的国际标准会堂内配置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同声翻译设备。他们制定了《深圳特区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培训试行办法》、《党政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试行办法》等,将培训与员工奖惩、任免、考核结合起来,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报社还积极与名校广泛联系,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培训关系。同时,由各名校针对报业集团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近几年来,深圳特区报社共举办脱产业务学习班、研讨会、学习讲座、演讲、专题报告等形式的培训近100期,参加培训人员近4000人次。经过培训的人新闻采编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对报业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理论,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人才资本也是投资的结果。美国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说过:让我们拥有“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⑥”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传媒业特别是报业经营竞争和挑战,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加大力度培养现代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增强人才队伍对外的竞争力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深造,组织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报业传媒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当今世界传媒业发展态势,系统学习传媒业特别是报业经营管理理念,深入研究当今传媒业特别是报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选派到复旦大学开办的(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研读班的两位年轻干部,一位是集团从事经营管理的领导成员,一位是从事理论评论业务的中层干部。他们目前已即将学完高级经理会计学、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领导学、公共关系学、供应链管理、国际经济学等20门功课。这些课程全部由国际国内顶尖级知名教授授课。他们联系报业经营实际,深入学习研究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深感收获颇多。鉴于集团化经营急需加强,抓紧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几年来选派7名经管干部到武大工商管理知识读书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同时,先后选派6位年轻干部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充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知识,更好地了解国际传媒业发展的走势,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更好地为集团事业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培养人才。还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适当资助,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从各个方面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大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集团,千方百计帮助各种人才成材。在培养造就人才、增强人才综合素质上,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用了极大精力,同时在成本投入上也舍得花财力。特别重要的是,人才资本投资是战略性的,管长远的,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用战略眼光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正是从这种认识着眼,这几年在人才培训上拿出了相当的财力。5年来,各种人才培训投入270多万元,这是仅限于干部职工继续教育所花的费用,如果加上与人才资本投入相关的费用投入的总量更大。
注释
①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78页
②李建新:《媒体战略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③周鸿铎:《传媒集团运营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④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⑤王永亮:《传媒方家――高层权威解读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⑥(美)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页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3年6月5日
国际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中重要的推动因素。继将不具发展优势的制造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又将其非核心业务实行服务外包,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又一个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契机。据推算,服务外包对GDP的贡献率是来料加工的20倍,通过服务外包所获得的GDP的增长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增长。
一、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印度等国。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38.3亿美元,约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的23%,比2010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3.9亿美元,同比增长49.8%,执行金额13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8%。近年来,凭借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高素质服务外包人才的增加,我国所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增长迅速。然而,尽管中国服务外包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相对于印度、美国、西欧、日本等国,总体规模仍然较小。而且,存在着市场份额少、承接服务外包质量偏低的问题,因此,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二)服务外包产业分散,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我国服务外包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服务外包基地分散,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且技术水平低。目前,我国有21个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大连、深圳、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各省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本省的服务外包产业并建立了服务外包产业园区。这种现状导致我国各省市在发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而且由于资源过度分散,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平台,因此,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企业数量及规模、服务质量以及人才配套决定其国际竞争力,如印度的班加罗尔有高新技术企业4,500家以上,其中有外资投资的有1,000家左右,奠定了印度在国际服务外包领域领头地位的基础。与此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分散,规模小,而且偏向于硬件设施的配备,而技术水平低,缺乏软实力。
(三)接包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标准。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一批优秀的服务外包企业,如东软集团、大连华信、浙大网新、中国软件、海辉软件、软通动力、博颜、文思创新等,但是企业的规模偏小。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平均人数为175人,大多数为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我国人数过万人的服务外包企业只有5家,而印度有20多家过万人的服务外包企业,其中Infosys等企业员工数已超过10万。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0%。2008年我国前20强软件外包企业平均出口额为4,130万美元,平均外包额54,913万美元,平均人数为1,510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不仅在规模上与国际巨头,如塔塔、Infosys等相距甚远,而且在企业管理、经营规模、开发流程、服务质量和资格认证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排名前30位的软件公司中只有20%家获得CMM4或5级水平认证,而印度有30家企业通过这一认证。CMM认证目的就是使软件企业的业务规范化,让企业的业务能力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化水平,是非常有效的赢取更多客户的途径。据调查,目前中国的软件企业中仅有1/4正在努力实施CMM质量标准,其中还有一半多的企业表示,通过CMM认证没有必要。反观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软件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和服务意识,印度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及认证除了国际通用的ISO质量体系认证外,主要采用了美国体系及标准,即CMM软件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印度有七家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均通过了CMM5的认证。由此看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意识还很缺乏,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和外包业务的流失。因此,企业只有树立国际质量意识,切实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更多国外客户。
(四)服务外包市场结构不平衡
首先,从我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来源国来看,我国目标市场结构单一,严重失衡。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发包方为美国、欧盟及日本,其中美国是全球服务外包的首发地和最大客户,占到了全球发包市场的2/3,欧洲和日本约占1/3。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中63.5%来自于日本,但我国只占日本发包业务的2%。我国仅承接欧美市场发包业务的20.4%左右,比重较低。由此可见,我国服务外包目标市场狭小且结构严重失衡,承接欧美等国大订单的能力不强。
其次,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倾向性。国际服务外包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这类外包中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类服务,如基础技术服务、呼叫中心、系统应用服务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这类外包中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服务,如内部管理业务运作、供应链管理等;三是知识流程外包(KPO),主要涉及研发和设计。我国信息技术外包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应用系统开发和全球维护,但更多侧重的是硬件维护;BPO涉及物流采购、金融财会、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KPO主要是商务、影视文化、互联网以及动漫制作、设计、研发等领域。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为基础逐步向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扩展,其中ITO约占全行业的62.2%,BPO占23.4%,KPO仅占16.4%。
第三,我国服务外包仍以在岸外包为主,离岸外包较少。根据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经验,服务外包可以分为在岸外包、离岸发展和全球交付。其中,在岸外包主要是立足国内市场,包括本国企业以及本土内的跨国公司,不涉及跨境业务。而离岸外包指发包方与接包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外包工作跨国完成,即本土离岸到跨境离岸。全球交付是服务外包发展的高级阶段,指服务外包企业可以提供全球外包服务,即在本土和海外设立分公司、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通过在岸外包、离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反向外包等混合模式,获得全球范围内的交付能力。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外包目前较多的以在岸业务为主,主要是承接一些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服务外包离岸业务较少。
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我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但是在全球化浪潮的新形势下,以国际服务外包为主要载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出现,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机遇
1、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首先,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据国际数据公司测算,2011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1,221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将达4,100亿美元。众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为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把更多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将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从服务外包的产业价值链来看,BPO与KPO将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ITO规模将继续扩大,BPO与KPO将快速增长,甚至BPO将高于ITO市场增速。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金融危机后,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以及新能源、新技术、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衍生出各类服务外包领域;二是随着全球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产业服务业将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这必将长生大量的BPO项目,如金融、法律财会、物流采购、研发设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建造服务、旅游等都蕴含着大量的外包机会。此外,我国国内的服务外包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在岸业务的同时,必将延伸出各种离岸外包业务;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制造业体系内置的服务业必将分离出各种ITO、BPO和KPO外包;同时,政府服务外包市场前景也很广阔。
2、全球接包市场多元化趋势显现。国际服务外包的出现及兴起主要是源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的需要,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大量转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发达国家寻找接包市场时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即接包成本和接包能力。纵观世界上的主要接包国,印度以其大量的懂英语的科技人才储备以及国内良好的政策制度支持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接包国家,其接包成本明显低于欧洲国家,其接包能力也一直受到欧美市场的信赖,美国绝大部分发包业务是给印度承接的;爱尔兰则具有超强的研发能力,成为了欧洲最大的接包国;墨西哥则仰赖其临近美国的区位优势发展服务外包。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的成本、经济安全以及分散风险的考虑,开始将部分服务外包业务发包给诸如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巴西、罗马尼亚及非洲等国家,而在这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与优势。此外,随着印度等高新技术人才成本的增加,印度IT服务外包发展渐渐进入了瓶颈期,这无疑为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提供了契机。
3、我国国内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及政策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一方面我国基础设施优良、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商务成本低,再加上多年来货物贸易的积累和制造业的优势,为承接服务外包奠定了发展基础。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规模大、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服务外包园区,对美、欧、日等国的发包商极具吸引力。而且,国际服务外包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国家将在政策制度、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保护等领域给予大力支持,我国政府还将给予服务外包企业许多政策上的优惠,例如减税、电信的变通等;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而且,我国拥有大批低成本且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群体。据统计,200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到2,144.7万人,是美国的1.2倍,印度的1.3倍,为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面对的挑战。如果说服务成本低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优势的话,则接包质量差则是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枷锁。同时,还面临着印度等国的激烈竞争,使我国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1、服务外包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画一条服务外包行业的微笑曲线,则KPO处于微笑曲线的高端,BPO处于中间,而ITO处于最低端,而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KPO外包的70%在印度,仅有30%在我国及其他国家。我国服务外包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ITO领域,占全行业的62.2%,这明显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而且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面临印度、爱尔兰等国的激烈竞争下,我国的ITO发展前途堪忧。
2、服务外包行业适用性人才匮乏。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虽然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服务外包产业的专门人才仍然匮乏。因此,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受到了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质量差距较大、人才适用性较差等问题的掣肘,尤其是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突出瓶颈。根据Gartner研究,我国从业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工作技能明显低于俄罗斯和爱尔兰等国。而且,有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印度等国抢占服务外包市场先机,市场留存空间狭小。目前,服务外包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美国、欧洲以及日本是主要服务发包国,而服务外包接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承接服务外包的国家有印度、爱尔兰、加拿大以及中国、俄罗斯等,其中印度、爱尔兰都是极具竞争力的接包国。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以班加罗尔为支撑,印度通过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不断拓展新的服务产业,已经从单纯的IT服务外包扩展到了呼叫中心、金融、财会、医疗、咨询、售后服务和设计研发等领域。目前,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46%,以及全球ITO市场份额的65%,印度几乎垄断了欧美发包市场。
三、对策建议
面对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将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扩大我国服务外包的规模,提高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理念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印度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把握价值链中端。虽然ITO占据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绝大比例,但是由于我国适用性人才缺乏的瓶颈以及印度等国的竞争,发展ITO尤其是KPO目前不具有可持续性。印度的服务外包发展于ITO,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其在该领域极具竞争力,我国要想在该领域与其竞争是不具有优势的,只能占据极小份额,艰难发展。而BPO涉及物流、采购、工程、市场、销售、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法律、金融和会计,这些领域对技术研发水平要求没有ITO及KPO高,而且我国人才结构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领域的要求。
(二)以在岸外包为契机,发展离岸外包。与印度不同,我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鉴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成熟,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状,因此,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可以先立足在国内市场,通过承接国内企业及国内跨国公司的发包业务,随着服务外包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一步步过渡到离岸外包和全球交付模式。
(三)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收外资和进行跨国并购。我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存在缺乏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经验,又缺乏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外包品牌,承接高端外包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当积极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导向,加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鼓励外资向软件信息、研发、设计、金融、物流采购、咨询等服务业转移,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渠道、技术和经验扩大我国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带动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成长。目前,我国服务业外资占中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30%,其余集中在制造业。而近年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明显特点就是外国服务业直接投资和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吸引服务业外资,可以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服务外包提供坚实基础。因此,我国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推动我国服务业的结构高级化,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出口结构优化提供坚强后盾。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满足市场对企业规模的需要,欧美等发包国比较信赖大规模企业的服务能力。通过并购实现全球布局,收购海外公司打造了全球支付能力,而且会直接带来当地业务和客户,也有利于打破人才瓶颈的制约,并购公司就是并购了人才和团队。
(四)建立有效的适用性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高校教育的培养不仅应重视单独的软件等技术人才和单独的国际语言类人才的培养,而应将技术的培养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形式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加强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力度,如高校等教育机构与国内企业、跨国公司合作,加强校内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校外的管理培训项目。
主要参考文献:
[1]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9.
[2]樊永刚.印度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增加就业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对外贸易,2009.
[3]鲁丹萍.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升温州经济发展水平[J].国际商务研究,2010.
[4]刘振华,张军.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推动服务贸易科学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2009.
[5]吴竑.承接服务外包: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09.
“一根火柴再亮,也仅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柴,则会熊熊燃烧”。我期望用我亮丽的青春,去点燃周围每个人的活力,感召激励着同事们一齐为我们的事业奉献、进取、立功、建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员工的工作个人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员工的工作自我鉴定1自20__年加入公司以来,先后服务于____、_____、-----,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员,主要负责______和_____的日常事务。在部门领导和公司同事的关心与支持下,虚心学习、踏踏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能较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方面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工作方面
1、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为目标,用心地完成本职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____做好日常行政方面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这些工作是比较琐碎的,每一天都面临着超多的、繁琐的、不起眼的事务,而这些事务又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部门领导的引领和指导下,短时间内熟悉本职工作,明确工作的程序、方向,在具体的工作中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使我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完成本职工作。具体工作:
(罗列一些具体的工作,此处省略)
2、认真做好公司其它部门领导交付的工作。
在平时的工作中,领导经常教育我:公司是个大家庭,各个部门是公司的组成部门,是不可分割的,工作是分工不分家的......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用心地帮忙其他部门,做好其交付的工作,如:__________自20__年进公司以来,每年跟随领导到分公司进行内审审查,在帮忙指导下,对内审的程序有了必须的了解,目前已基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期望公司能给我一个机会,参加内审员的培训,让我能为公司更好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3、作为____的一员,多次参加各种活动,如:______等,透过这些实践让我看到了领导工作的艰辛,懂得了要想把工作做好,要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汗水,同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
兼任____,并多次深入到施工现场,与工人同吃、同干,如_____等工程的清洗现场,学习现场的管理工作,实地的锻炼,让我能更好地把整理的文档资料贴近工程,直面地反映工程的施工、管理等状况,另一方面现场监督领导的工作艰辛、工人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是值得我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的。
在工作中,虚心听取各级领导的教诲:真诚待人,搞好工作关系。对领导敬重,对同事尊重,不说不利团结的话,不做不利团结的事,以诚相待,踏实做事,帮忙同事,努力地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氛围。工作给了我很多乐趣,使我了解了更多的社会事理,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在工作中试着让自我学会成熟,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自我所做的事是小事,我也不那样认为,所以我更加重视这份工作。
鉴定三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必须的提高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不足,比如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缺少与同事的沟通,会议记录不详细、做事缺少主动、工作中不够大胆、创新工作方法的潜力不强,在往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各项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努力自我完善,期望能为公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方面
我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20__年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用心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20__年义务献血、20__年两次参加动迁现场秩序的维持、20__年世博会现场的布置工作。针对自身工作的特点,工作之余用心学习有关文件、报告和辅导材料,用以指导自我的工作;虚心地向周围领导、同事请教,从他们身上我不但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更加学习到了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为自我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鉴定中成长,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我,为了今后的工作做的更出色,我必须加强个人修养、理论学习,以此提高工作水平,并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要求,扬长避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的挑战。取长补短,向其他同事学习好的工作经验,争取今后的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员工的工作自我鉴定2进公司一年以来,在_总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各位同事的密切配合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较好地完成了自我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现简要回顾鉴定如下:
“忙并收获着,累并欢乐着”成了心曲的主旋律,常鸣耳盼。对我而言,__年的工作是难忘、印记最深的一年。工作资料的转换,连带着工作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的适应与调整,(包括工作上的适应与心态上的调整)压力带来了累的感觉,累中也融进了收获的欢乐。
一、进公司一年来的工作表现
(一)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我们在工作上取得必须的提高,细心学习他人长处,改掉自我不足,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
(二)一年来我对自身严格要求,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我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我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理解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善工作。
二、工作中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学习、服务上还不够,和有经验的同事比较还有必须差距,与客户沟通还在基本格式上徘徊,在今后工作中,我必须认真鉴定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应对督查事务杂、任务重的工作性质,不怕吃苦,主动找事干,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进取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二)发扬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博览群书,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广泛吸取各种“营养”;同时,讲究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培养自我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辩证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想观点、踏实的工作作风。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树立办公室的良好形象。
(三)当好助手。对各项决策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
员工的工作自我鉴定3如果说从到公司来就一向以火一般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那是虚伪的空话。能够说,这段时间工作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心态不断调整、成熟的过程。最初觉得只要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不论所做的工作怎样,都不会觉得工作上的劳苦,但扪心自问,原先学的知识何以致用,你的特长在哪里,刚参加工作的我便迷茫的不知自我的定位。没有一丝的心理准备,公司安排我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乍看起来信息收集数据统计似乎枯燥乏味、平淡无奇,要把工作完成是很容易的,但把工作做得出色、有创造性却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调整好心态的我渐渐的明白了,在各个岗位都有发展才能、增长知识的机会。如果我们能以充分的热情去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尚的工作,也可是是个平庸的工匠。
心态的调整使我更加明白,不论做任何事,务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能够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经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也就掌握了到达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岗位上都能丰富他人生的经历。
拥有进取的心态,就会拥有一生的成功。
其次,对我一年来的工作状况做一个鉴定。
(一)学习无止境,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多参加管理培训课程。职业生涯只是学生生涯的一种延续,重要的是将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进一步提高、升华。
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行业的信息整理工作,经过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应用,将公司开发与经营全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动态数据、行业供应等市场主要数据和各级政府机关颁布的政策法规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采集、处理,为公司今后宏观决策供给依据。这使我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类行业政策和投资信息,极大地扩充了我的知识量。在对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又提高了我对office等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同时也增进了对档案管理知识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着进行了__项目的成本估算,使我有机会能接触到估算实践工作,对成本估算知识有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过程。结合学校里学的相关知识,我觉得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思考,活学活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即使是最基础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求进,以提高工作效率。
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资料,与信息档案的收集、整理有关,本来以为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工作,其实,如果有心多思考一下,档案管理也会更赋于人性化。接触工作至今,我发现需要保存的资料类目繁多、信息量大。于是,我在按常规进行整理的同时对一些资料从地区、级别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当然,随着工作的深入,还有更多新的资料等待我去学习,去思索。
当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注重工作的进度对工作资料的全面性研究不足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本着对本职工作的认真和职责心,把工作做好做精。
总之,我将以公司的经营理念为坐标,将自我的知识背景和公司的具体环境相互融合,利用自我精力充沛、理解本事强的优势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技术,为公司的发展尽我绵薄之力。
员工的工作自我鉴定4转眼之间一年又将要过去,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无私的帮忙和指导下,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以下是本人在20__年度个人工作鉴定报告:
一、工作回顾
(一)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是__年09月10日进入公司,也是我踏入社会工作的第一天。应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当时无从下手,充满了迷茫,对业务操作是一窍不通,连一些最简单的工作术语都不懂。
在公司领导合理安排岗位和同事的帮忙下,很快便对工作业务有了必须掌握,较好地熟悉了入库操作、在库管理、出库操作等。现任马士基系统操作组长和参与三运仓库管理,至今顺利完成马士基仓库100票入仓的系统操作;完成马士基仓库出入库流程图绘制;组织员工进行马士基系统培训;完成核查、修改马士基系统历史遗留尺寸差异;绘制三运仓库平面草图;参与新秀丽审计盘点等。能准确、及时地与客户协调处理异常情景,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工作细节和服从上级、公司的工作安排和管理制度。
(二)对本职工作的认识
1、对仓库的认识:熟悉马士基、三运仓库基本情景,包括库房库区、货架、货品摆放等;
2、对流程的认识:熟悉马士基仓库的进出库操作流程和系统流程、三运仓库的操作流程和系统流程;qc流程;增值服务操作流程;异常处理流程;盘点流程等;
3、对管理的认识:较好地熟悉了5s管理;仓库安全管理;库区规划;货品摆放;成本节俭;人员安排等;
4、对职责的认识: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
工作合理安排、保障效率的重要性;较好地协调本组人员的工作和保障准确性;对工作能够负责和能够按时顺利完成。
二、几点粗浅体会
(一)高效服务,全力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我们的工作本职是服务,服务客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旋律,仅有做好了客户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客户才会真正地认同我们。能做到高效服务,对于客户的电话咨询,我都耐心解释并给予解决,客户提到的问题和需要,都能及时解答和解决。
(二)专业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
我们的工作价值是什么是在工作中,得到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去学习得到提高。假如我们甘于落后,那么我们的价值将会一降再降,直到自我都不能认可自我。
专业的学习,使自我的实际操作得到理论的支持,理论知识得到实际操作的验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高,才真正是我们的工作价值。点的精通,线的发展,交织成面的扩张,使自我能够覆盖更大的领域,才能在各方面不断地提升自我。
(三)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全力做好自我
在各种突景和紧急中,我迅速转变思路,找准自我的工作定位,进取和同事讨论改善方法。讨论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有一些专业上不懂的地方我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根本点还是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
“天下难事,必始于易;天下大事,必先于细”,从简单的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在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悄然而至的今日,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仅有从基层做起,筑稳根部,不眼高手低,不心浮气躁,仅有当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成功才可能和我们不期而遇。
(四)认真负责是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
你手上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为自我而做,在服务别人的时候,你所得到的并不仅仅是工作的报酬,还有技术的锻炼,品质的提升与名誉的提高。生活总是会给每个人回报的,无论是荣誉还是财富,条件是你必须转变自我的思想和认识,努力培养自我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自我地不负职责往往导致他人的损失和不满,我们要明白到每月手上所拿到的工资,其实不是公司给的,也不是客户给的,而是我们身边每一位尽心尽责的同事在为你创造的财富。
(五)心态决定一切
对环境和自我的确定决定我们的行为。我认为所有的工作改变首先来自于思想上的转变。怀疑、抱怨、无所谓、思想上的懒惰这些态度对工作是致命的。认识到工作是自我的事便不会有懒惰的思想。
三、存在问题及个人工作计划
在过去的工作中,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帮忙下,经过自我的努力,较快熟悉和顺利完成岗位规定的工作,也使客户对自我有了较高地鉴定。但仅仅限制于目前工作岗位,对公司其他业务和流程几乎一片空白,公司lms系统也没有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对物流专业知识也有很大的不足。
为了适应新形势、谋划新发展,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为新的一年做好营销工作。决心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虚心学习,力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取得新突破;
经过制定学习计划,做到与时俱进,每一天晨会认真学习、鉴定。当然不仅仅要学习书上的东西,并且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不断增强服务客户的本事,增强与客户沟通的本事,增强解解决客户问题的本事,使自我成为一个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员工。加强思想认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应用这些知识,做到理论实际相结合,不断发现工作的问题,使自我和公司能够共同提高。
(三)确立目标,不折扣行动;
(四)大胆思考,细心求证,力求做得更好;
在2019年,我会努力改善,做好20__年个人工作计划,争取做出更好成绩。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为我们向行业先进水平迈进打好基础,进取参加部门培训,从目前情景看培训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这些培训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家学习的热情。而把培训的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时,工作变得不再枯燥。
随着公司不断扩大,规范,完善,能够预料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繁重,要求也将更高,需掌握的知识需更广,为此,我将更加勤奋学习,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和技能,适应公司发展要求。
员工的工作自我鉴定5时光如流星划过,瞬间即逝。进入公司工作已经四个月了,记得我是在夏日炎炎的七月末进入本公司的,那时对本工作的工作流程不熟,业务不精,环境也很生疏,但经过这几个月的锻炼、,并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忙下,使我取得了很多进展。
这份工作虽然技术性不高,但需要勤劳细心,每一天的工作都有很多新问题发生,需不断学习,并在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学习,鉴定经验来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借助有关书籍不断给自我“充电”,以增加库管员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贯彻落实以备后用。现将我入职以来的工作做如下鉴定:
一、主要工作鉴定:
1.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干好本职。
作为一个仓库管理员的工作能够用收、管、发三个字来概括。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可是要真正做到位,做齐全.做完善。就需每个仓管员在工作当中必须要持续清晰的头脑,认真,仔细的核实每张单据上的资料,以及根据单据准确核对,做到单据与实物一一对应。(86.)为此杨主管为了提高我们仓管的工作技能水平,每一天对我们进行仓库技能培训.为了我们能更快,更好的做好本区域的工作,每次都是亲自带领以身作则,现场指导,随时让我们对所有实物进行整理清点,所有物资按要求分区放置,归类摆放,尤其注重发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为了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无误的找到实物,以此来提高我的工作效率。使所有物资都做到有帐可查,有据可依。随时要求我们进行安全库存盘查,为了做到时刻对货物心中有数,我们要随时回答任何一种钢材型号的件数,以及支数,并指定在哪里存放。随时做好库存的盘点工作,准确无误的把数据记在脑海里以方便工作。2、遵循原则,坚持先装后卸,先进先出原则。
这两原则始终贯彻在我们每一天的工作流程中,也是我们每个人务必遵循的原则。当然为了工作需要有时也能够灵活应运,对与货场的货物我们都是把先进来的货物最先发完,在对新货物按新旧程度分先后发货。
3、恪尽职守,坚持高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装卸货时,我们务必核对各钢厂的单据,并核实单据上每项资料与所发实物一一对应,公司公章与经办人签字等手续齐全方可进行下一步奏的工作。再装卸货前,务必对货物所放地点、型号、数量明确。以便派吊车时有明确目标,装卸货时才会井然有序,也要明确告知客户要装卸货物的具体状况,以便客户心中有数。装卸货完毕,检查单据上的装卸手续是否齐全,若各项盖章签字手续齐全方可交与客户安全离开。做到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经验教训:
1.要对每一天的工作进行归纳鉴定。
这一点很重要,记得刚来的时候我很迷茫,对每一天的工作感觉很混乱,于是主管推荐我每一天写日记,把每一天的工作流程和不足做个鉴定,这方法真的帮了我很多忙,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在繁忙的工作中,不仅仅要有忘我精神,还要回过头随时做好归纳鉴定。对已做过的工作进行回顾,精心核对每一个细节,对工作经验进行鉴定分析,归纳出怎样才能有效利用时间,提高效率,使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从而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达新层次,进入新境界,开创新篇章。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利于加快自我前行的脚步。
2.学会多听,多问、多学、多想、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社会的大家庭里,要想时刻过的开心欢乐,就务必建立好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做好每项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遇事不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以便到达相互理解融洽相处,最终到达心灵与效益的共赢。
3.加强安全意识,并随时持续库房卫生清洁,给自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库管工作,首先要做好库房货物的存储和安全工作,要详细的记录货物的进出以及库存状况,注意货物销售的大致走向。确保库存货物的安全性存放。随时做好人身与财产安全的检查工作,确保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在工作中注意安全,安全不保何谈效益。
4.工作中还有很多缺陷,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果断性,不够细心,缺乏警惕性。
由于粗心犯了很多失误,比如开门不拿钥匙,锁门不关窗。自我拿不中的事情没能及时向领导请教,失误层出。专业知识欠缺,综合潜力不强。今后我将竭力学习并改正,努力打造完美的自我。
三、明年主要工作计划:
1、今后我将继续落实贯彻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并继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努力完成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