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南陵西乡,坐落在美丽的寨山脚下,七星河畔,始建于1956年(西乡系牡丹之乡;寨山:李白三度寓居于此,留有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学校文化底蕴丰厚,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学校下辖两个完小,专任教师102人,在校生1091人,本部现有教学班18个(含教学点),在校生708人,教职工44人。
近年来,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我校的投入,校容校貌发生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学校占地面积51.4亩,校舍建筑面积5828平米,运动场地面积9248平米。现有实验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图书室1间、阅览1间(图书达20000多册,生均图书27册)、计算机房1间(学生机64台、班班通14台、教师机32台,生机比达到10:1)、体育器材室1间、标准音乐室1间、舞蹈室1间、3D打印室1间、电子琴室1间、美术室1间等。互联网接入带宽达50M,教学光盘400课时以上,教学软件资源200G。学校功能室齐全、设置合理,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一校一品、形成特色”的要求,利用3年时间力争将学校建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管理制度完善、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山区特色学校。
1.环境文化建设: 继续完善校园整体布局,搞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形成环境自然优美、室内布置整洁舒适的育人乐园。
2.制度文化建设: 继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培育科学效能、民主参与、合理高效的管理文化。
3.行为文化建设: 继续加强“三风”建设,培育行为文明、健康高尚、严格自律的师生行为文化。
4.活动文化建设:继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5.精神文化建设: 继续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以人为本、合乎规律、引领发展的核心精神文化。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2019年基本创建校园表层物态文化,初步完成浅
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第二步:2020全面完成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着力打
造中层行为文化,全力推进活动文化开展。
第三步:2021年深入推进活动文化,精心构建学校核心精
神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学校将成立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组长:程寅发 副组长:潘忠宏李中华 成员:钱立胜谢庆生丁海飞吴珊珊纪乐乐各班班主任。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橱窗、会议等形式,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增强师生主人翁意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3.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做好创建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局面,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4. 加大投入,经费保障:经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本着“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学校将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最大效益提高投资效益,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工作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绿化美化
①完成综合楼前围墙边的绿化工作,打造成月季园,并对现有校园区域绿化进行补充完善。
②将食堂与幼儿园间“一平米”种植区打造成种植基地,并完成相应标牌设置。
③将乒乓球场边的长条地段补栽富贵竹、紫竹、斑竹、桂竹等竹种,打造成竹文化。
④对厕所区域增加桃树,补栽梨树,建成桃李园。
2.校园文化设施
①新建文化长廊:食堂绿化带边建一条长廊,解决学生就餐避雨,增添文化气息。
②综合楼前食堂边新建个亭子,改建行政楼边旧亭,完善文化设施。
③增设主题广场:在校门口围墙处安置《弟子规》文化墙,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各处绿化带间安放石头,将核心理念书写上面,营造浓厚石文化;继续完善党建广场、雷锋墙等主题广场。
3.功能室美化
①对综合楼各功能室进行整合,外墙进行粉刷、装饰。
②继续完善各功能室设施设备,统一门牌标识。
③完善功能室制度,统一制作材料,对室内布置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教育性等。
4.教室美化
①改善班级设施设备,逐步更新学生课桌,做到统一、整齐,室内物品摆放有序,地面干净整洁。
②班级布置有品位,有创意,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雅富有特色。
③做好班级的绿化、亮化,适当摆放绿色植物,净化空气、陶冶情操。
5.办公室美化
①优化组合办公场所,完成对相关室内墙体粉刷、装饰,达到亮化效果。
②建立办公室制度,统一材质,上墙张贴。悬挂师生国画、书法等装裱作品,增添文化气息。
③统一安装正冠镜一面,时钟一只。
(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1.领导行为文化
①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构建学习、创新型班子队伍;
②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不断构建务实、高效型班子队伍;
③坚持民主,注重团结,不断构建民主、和谐型班子队伍;
④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不断构建清正、廉洁型班子队伍。
2.教师行为文化
①提升教师精气神:不断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奉献意识。
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争做“四有”好老师。
③促进专业发展:加强校本研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搭建平台。
3.学生行为文化
①强化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②强化美育功能: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文化修养,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
③优化人际交往:创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和谐发展。
(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立足常规,持续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持续做好日常规、周常规,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评比、“两操”活动、升旗仪式、入队仪式、路队管理、班队活动、文明创建、家校共育等活动。
2.围绕主题,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打造特色的文化气息。深入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实效;积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的文化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定期举办阳光体育运动会;全力落实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和县域资源,积极开展一平米种植、研修旅行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①继续完善学校各种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②继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坚持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坚持民主议事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家校共建机制,发挥家长在学校管理中参与作用,不断创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③继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控制度,规范财务审批与重大经济活动行为。
(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校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明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内容,坚持“德行天下,智慧人生”的核心理念,积极营造“和谐、勤勉、求实、创新”的校风、“爱生、求精、严谨、开拓”的教风和“爱学、会学、勤学、乐学”的学风,努力构建一个团结、协助、互助、友善的人际关系,形成浓郁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
发展目标:建成一所内涵深厚、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农村
现代化小学。
办学宗旨: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
核心理念:德行天下,智慧人生。
何小精神:以校为家(敬业精神)、(合作精神)、
敢为人先(创新精神)、争创一流(进取精神)。
校 训:敬德砺智 培爱 修体
办学特色:经典浸润童心,创新成就未来。
校 歌:《寨山之歌》
2.标识文化建设:校徽、校旗、校歌是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的标志性体现,是学校历史、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学生成长、沟通师生情感、凝聚学校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校徽设计将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将进一步完善、规范校徽、校旗的使用,制作、美化各类宣传标牌,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校史文化建设:重视校史材料收集,着手校史建设,充分利用校史、素质教育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对师生进行办学传统、爱校教育,不断积淀校史文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初步成果
关键词:专业特色;大学;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
二级院系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彰显校园特色,又要立足于二级院系的学科专业背景,以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特色,将专业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之路,构筑富有专业特色的二级院系校园文化,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培育人。
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金融类高等院校,形成了以金融学科为龙头,经、管、法学科为主干,以文学、理学、工学为支撑的大金融学科格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以下简称:互联网系)是该校唯一的工科院系,下设三个学科五个专业。该院系因其学科性和专业特点,亟须构筑一个融合各学科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彰显专业特色,该院系在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上下功夫,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成效显著。在此,笔者试以互联网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实例进行分析,为大学二级院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一、互联网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互联网系以前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多数是系下各专业独自开设讲座、举办竞赛、开展活动、联系各自企业等,由此造成:专业味浓,文化味少;专业活动缺乏文化性,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性;活动数量充足,交叉融合缺乏等,此外,校园文化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统筹、规划、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举全院系之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互联网系下设3个学科、5个专业、7个学生组织、3个学生社团等,为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须创建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各专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将专业优势发挥到极致,又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实现各专业之间、专业与文化的交叉融合。
(二)有利于聚焦行业热点,凸显院系办学特色和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实行互联网“+”的战略,让互联网系站在时展的风口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互联网系下属各学科、各专业与国家的战略、行业的热点、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校园文化活动“一年立一热点主题”,有利于提升院系的综合影响力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有利于打造活动品牌,让院系校园文化得以积累和沉淀。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特色化、相对固化,能让其得以传承、积累和沉淀,培育优质的校园文化。一个品牌活动得以延续,也是二级院系精神和文化的延续,凝聚了广大师生的心血和智慧,见证了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竞争能力强的学生。
二、构筑“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理念
结合广东金融学院建设“国内知名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结合本系工科实际,互联网系坚持在“应用型”上做文章,将专业、专业社团、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巡礼项目、校企合作等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专业社团、一个专业竞赛、一个校园文化巡礼项目和一个校企合作龙头企业的“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详见表1),覆盖该系全专业、全年级、全年度,辐射校内外,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专业走向文化”。
三、“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建设
“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成功构筑,搭建了各专业一体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但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百花齐放”,因此需要一个呈现该模式的平台和载体。
(一)互联网“+”年华成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
互联网系构筑了“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汇聚了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巡礼活动、校企合作活动等众多项目和活动,犹如专业建设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盛宴,又可喻为“嘉年华”。因此,响应互联网“+”国家战略,结合互联网系的“互联网”主业,巧妙运用“嘉”与“+”的同音,该系将互联网“+”年华作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将全年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子项目纳入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平台。
(二)互联网“+”年华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互联网系在举办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中,制定了7个实施阶段和形成了4个实施方法,具体如下:
实施过程。1.成立机构。成立互联网“+”年华组织机构,提供组织保障。2.确定主题。根据专业热点和行业潮流征集、确定活动主题。3.遴选项目。在各学生组织和社团上报的众多目中优中选优。4.启动仪式。举办开幕式,校系联动,部门联动,启动各项活动。5.活动开展。开展系列活动,积极宣传报导,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6.总结表彰。召开闭幕式,总结和表彰互联网“+”年华活动。7.汇编材料。将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材料汇编成册。
实施方法。1.确定主题,遴选项目,实现活动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比如:2015年的主题为:拥抱互联网“+”开启“创”时代;2016年的主题为:互联引潮浪 跨境兴电商;2017年的主题为:分享技术 共享经济。2.精准指导,全程管理,实现指导专业化、管理全程化、服务优质化。每项活动均由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既保障活动的专业性,又确保活动的文化性,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提升。3.校系联动,校企联动,实现形式多元化、载体信息化、活动社会化。实行校系联动,校企联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报名、预赛等工作,吸引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4.多维宣传,善于总结,实现宣传多维化、项目成果化、成果作品化。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技术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校园文化活动风采,并及时收集整理活动素材,加以总结和汇编成册,物化校园文化成果。
四、“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成效
互联网系自构筑“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举办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自信、弘扬志愿精神、活跃校园文化、引领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构筑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成为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有效尝试和实践。互联网“+”年华作为其呈现的平台和载体,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并荣获了2016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据不完全统计,校内外媒体对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进行了高达50多篇次的新闻报导,扩大了活动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以赛促学,寓教于乐,既活跃了校园气氛,又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成效突出。如:互联网系400多名学生参加了“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大赛省赛和国赛,其中,130多人获得省级奖项,20多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三)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进跨系、跨校交流,从专业走向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互联网系自开展电脑义务维修活动以来,累计接单超过1000件,维修成功率达89%,服务了广大师生,传播了志愿服务精神。电脑义务维修”还被评为2015-2016学年度广东金融学院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四)校企互动,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实现了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自信。通过举办电商创业论坛、校园招聘会、学生进企业活动和企业进校园活动,增进校企互动交流,创设校企合作企业这片广阔的“第三课堂”,让学生提早进入“准实习生”和“准员工”角色,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自信。
(五)以实践提升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校园文化科研喜结硕果。互联网系在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新模式、新途径、新载体,⑹导与研究相结合、相促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五、“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持续性思考
随着互联网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中的一赛、一品、一企等各个环节、项目都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更新、替换和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同样,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项目亦作相应调整,实现各专业、各年份的热点切换,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项目、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金坚强.二级学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12).
[2]董兴.大学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同时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和作用
1.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特征
(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表现出不同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外显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即有形的、显而易见的部分,如校园布局、建筑风格、设施等;内隐的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即隐性的、意识形态的部分,如理想追求、价值观等。除此之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隐之间的所谓校园阶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同时具有外显和内隐的特点,主要通过文字表现,如大学的校训、校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而内隐文化和阶层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最能体现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之处。
(2)包容性,当今社会大学师生的来源受地域的限制比较小,而且大学秉着“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理念,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交汇于此。
(3)延展性,大学与社会互相影响,形成复杂的关系网。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科研成果及科技产品,同时将自己的文化延伸并扩展到社会之中,影响社会文化。
(4)继承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经过不断地吸取社会文化,并规整和升华。
(5)创新性,高校吸收不同文化的同时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并且不断创新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传播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被广泛的宣传,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所以有责任让积极的思想传播到人民大众中。
(2)引导功能。在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场所。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具有引导功能,肩负着努力培养出符合党、国家和人民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使命。
(3)载体功能。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强调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引导、巩固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2)渠道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渠道。高校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1.以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核心。这需要继承学校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式,总结积累长期以来具有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特色校园精神的育人效果。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首先,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最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强化学校的育人效果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行业文化要素
在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融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与运用。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行业文化则还远远不够。从已有的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与行业文化脱节或者联系不紧密的状况仍然存在。尽管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相当密切,但是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上还存在错位与偏离,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也不能显现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和开放性办学的实际要求。这里既有对行业文化的概括提炼不够,也有思想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不足,行动上与行业文化结合不紧等原因形成,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加强和改进。
(二)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轻视教职工行为影响
建设校园文化实际是在营造环境,让生活在校园里的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种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校园环境里的人除了学生还有教师,而后者往往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容易忽视的对象。更多情况下,大家考虑的是人才培养,主要是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才引入行业企业,做到校企共建校园文化。这种思想无可厚非。不过,要看到校园中的另外一方主体——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将其在企业获得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的教学、校园活动中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文化力。缺乏教师积极参与和认同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存在缺陷的,只有将学生和教师当作一盘棋,统筹考虑,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单向流动强,微循环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吸纳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行业文化,打造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育人,培育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服务于所在行业企业,植入已受熏陶的校园文化,从而反过来影响行业文化,这种微循环局面的出现才是两者真正融合对接的根本体现。现实情况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考虑吸收行业文化,而行业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借鉴吸收甚微,单向流动明显,双向流动不畅。如此一来,文化传播的生命力就有限。长期以来,对于行业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行业精神,高职院校能够主动去采纳,并成为学生日常修养的标杆,而高职院校在校园教育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行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文化研究成果较难在行业企业中产生波澜。
(四)任务式活动多,基础理论研究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很大比例是迎接各式各样的检查和评比,多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开展活动,尚没有真正回到环境育人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轨道上来。看起来是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有目的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是,“计划”和“目的”更多的是旨在完成一项或几项特定任务或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难以达到最终所要追求的目标。各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背后实际上还缺乏系统的构建,这就需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学界对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互融互通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也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瓶颈。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选择
凸显职业特色,加强与所在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品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行业人才需求特征,作为服务于行业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思考本行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素养,并基于此寻找合作的行业企业,推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
(一)导入行业文化,彰显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属性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目标是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作为环境育人的组成部分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行业、企业文化,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特性。行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专业特色,对接企业文化,践行行业文化,丰富和发展自身校园文化。校企共建的高职校园文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需要的行业企业的属性,不是一味地“拉郎配”,需要回归到高职人才培养上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熏陶就是我们寻找合作的行业企业的标准,要达到相互间的文化认同,这样的合作才会持久。今天在校学习的学生,明天就会成为企业的员工,要达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上面的“无缝对接”,只有引入学校认同的行业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确保毕业生顺利过渡进入行业企业,并进一步影响行业企业的文化构建,达到良性互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共建的校园文化。
(二)提升行为文化,凝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力量
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个积累、完善、定型、升华的发展过程。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影响上,应该涵括教职工,并且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力,利用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力量来提升行为文化。双师或双师素质教师强调的是学校或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度,从行业企业中来,又回到行业企业。因而,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别要注意引导教师加深对行业文化的认同,并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教师自身对行业文化,特别是行业企业优秀文化的解读,展现于校园中的一言一行,以符合行业企业规范化要求的行为举止去影响教育学生,这种身教胜于言传。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社团,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展现社团文化,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职院校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对学生和教职工的行为规范管理,在校期间学习、践行行业文化,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有了这样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推动。
(三)完善共建机制,形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不得不承认,高职校园文化不等同于行业企业文化,校企共建校园文化需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特别是使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惟有如此,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各自发挥其作用,完善共建机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力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共识。校企共建校园文化正是校企开展深度合作的有力体现,对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当出台促进高职、行业企业文化共建的保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以政策杠杆带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应当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那就是在“享用”高职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主动参与高职的人才培养之中,将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素养通过某种载体“渗透”到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当认清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对于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更应当通过完善内部的规章管理制度,出台共建机制,主动与行业企业“牵手”,做实校园文化。
(四)加强理论研究,拓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视域范围
如前文所述,当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般开展,但应付任务的成分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企共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不足,尚不能为大规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供更宽广的视野,限制了校园文化建设更深入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重主观轻客观。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依据学校客观现实而进行的实践行为。建设者主观意愿要服从于学校客观实际,而不能成为校长更替就改变或一时兴起就建设的随机。同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特色,这个特色就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特色,要服从于学校办学的客观实际条件和客观的办学环境。
重行为轻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力求长远的工程,是一项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规划性的特殊工程。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醉心于具体的校园文化工程建设和实践行为,而忽视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校园文化年年建设,又年年更改,这是一种缺少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设想和规划造成的后果。
重局部轻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主题要统一,风格要一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一种办学思想和一个办学理念的统帅之下,局部要服从整体。而不能只追求局部突出或形式新奇,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杂乱无章,这样就很难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重表象轻内涵。优秀的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追求完美的校园文化内在魅力,才是校园文化焕发生命力的根本。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注重表象而忽视内涵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追求口号式,制度文化追求条文式,行为文化追求运动式,物质文化追求投入式,没有形成机制,没有深刻内涵。
重浮华轻人文。校园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上。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教育性和感染力,体现在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有的人认为,华丽的装潢修饰、宾馆式的豪华气派以及高层次剧场的演出、精美漂亮的各种文本,就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缺乏人文精神,把浮华当作文化的体现。
重硬件轻软件。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硬件建设内容,也包括学校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规章制度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软件建设。而人们习惯于把校园硬件环境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校园文化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或者说这样的校园文化是只有躯壳没有生命的所谓文化。
重投入轻产出。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规律和原则。很多人只追求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量有多少,只看到精力投入量有多大,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产出多少,即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益有多高,这个效益就是在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的作用有多大,是否远远高于它的投入,才是一种良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重革新轻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就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过程。没有历史的传承,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改革和创新,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不是文化建设,而是追求新奇的流行装饰罢了,不会有生命力和深刻内涵,就会成为换一任校长毁一批文化的牺牲品。
校园文化建设误区的成因分析
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对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出现失误也在所难免。校园文化是一项多元的、立体的文化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宏观上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微观上的点滴关注,是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趋利避害的传承性和创造性融合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学习、反思和总结找出失误的原因,才能避免走更多的弯路,才能更好地建设真正的校园文化,才能最大效益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究其失误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理论肤浅。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建设规范的行为,是在教育理论统领下的理智分析和实践规划,要服务于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所以,我们校园文化建设者要研究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对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确立起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在其引领下,紧扣时代脉搏,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瞄准学校长远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融合的校园文化,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和精神追求。
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文明的高层次追求,需要建设者目光长远,站位有高度,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广度。需要我们建设者在自身能力和水平不够的情况下,请相关专家或机构进行咨询和指导,提升校园文化规划的高度和深度,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建设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要体现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这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校园文化层次的必由之路。
应试压力。虽然校园文化建设如今已经提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日程,但是由于学校考核和评价还存在仅以升学成绩为尺度的单一性,从而使一些学校管理者认识上高度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和管理,甚至有许多学校把它下放到基层部门和基层干部来管理和负责,其建设的结果可想而知。
调研不足。在进行校园文化规划和建设之前,深入做好调研工作,是避免失误的有效手段。通过调研可以回顾学校的历史进程,发掘历史积淀中可以传承的优秀品质并物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新成果。还可以通过调研发掘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如区位优势、传统优势、政策优势、队伍优势以及硬件优势等,明确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目标。
认同不够。校园文化不是一种摆设,也不是强加于人们意识里逼迫人们认同的事实。而是人们主观上认同,并且愿意主动接纳的具有潜移默化感染力的客观存在。求得校园文化的大众认同,可以使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种种诱因激发师生产生并维持正能量的行为,对师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激励和教育引导。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成员进行宣传和讲解,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讲解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和目的,求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同。
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多元的,不仅仅是烘托育人氛围,提高机制管理能力,更主要的是校园文化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师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养成,以及学校人文品质、和谐环境的形成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学校管理者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功能,势必影响规划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规划或建设的结果也必然是肤浅的或是随意的。
资金匮乏。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需要资金作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要求高标准,势必需要高投入,这样就使一批资金匮乏的地区或学校出现畏难情绪,但被动的不得不知难而上,其后果必然产生重重困惑,要么虎头蛇尾,要么马马虎虎,根本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和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要因时因地制宜,有多少资金就办多少事,要深刻理解资金不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层次唯一标准的深刻含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引导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上的观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最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具体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明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是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发展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文化建设关键的第一步。至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校园是个小社会,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大众的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时候既要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前高等教育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中华民族成立之后,掀起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潮,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实的力量。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不仅要继承以前的教育特色,而且还要融入新时代的特征。这种培养优秀人才的新标准,不仅将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下来,而且将新时代的特色发扬光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正确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时代要求和标准,不管是在师生行为得失方面,还是道德选择方面,甚至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都制定出严格的条条框框。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一致。因此,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校园文化是正确的发展方向。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进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形成一种新文化,促进人们思想的都解放,画出一道自由学风。然而,西方文化的传入是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西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给校园文化带来不好的倾向,慢慢显示出以经济利益为首要地位的不良现象。在追求张扬自由的同时失去了本身更有价值意义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教师作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不能做到人人为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份力。这是由于没有规范性的科学道德进行约束作用,在文化建设时没有制定具体的建设指标,严重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意识。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建设思路。显而易见,根据我国高校校园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校园文化的价值主导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集中地,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应该时刻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地位,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养成自强独立的品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做好正确的榜样。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各种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给大学生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引领校园舆论,用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宽阔的胸怀和积极奋斗的品质,同时,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理论的指导,大力倡导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学习。从根本上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了教师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将实践锻炼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热情,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有效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专门的理论学习小组,再邀请方面的专家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辅导,加深学生对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课外,也要鼓励学生进行研读马列著作,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再进行学习心得的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解读教学目标,积极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着重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环境,让学校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培育基地。正因如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其次,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学校应当充满人文关怀,及时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再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积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夯实思想基础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思想指引,坚定共同理想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目标指引,弘扬时代旋律,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动力指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行为指引。
三、结语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文教育和文明建设的各个过程、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每个方面,有助于培养观念、塑造精神、引领风尚,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提升。在施行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域、各所高校都累积了不少相关经验,这些经验成功和不足的部分都需要高校各相关部门做好及时的总结,为以后的建设工程留下丰厚的经验资源。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示要求,各地各校各部还需要积极交流,互相借鉴,推广自己总结的有效经验和办法,实现全国高校同心同力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共进景象。这侧面检验了高校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因此,总结和推广相关经验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作者:赵强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论文摘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在湖南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五个阶段为工作流程,形成的“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校是一所由原文昌实验中学,桃源县进修学校初中部,桃源九中初中部三校合并组建成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4000多名学生,近300名老师。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注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于是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课题。
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现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多,针对中小学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cnki.net)“学术文献总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有文献17000多条,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只有86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规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如何促进办学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课题的切入点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学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过程,以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突出“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突出特点和风格。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德能双馨、和谐发展”。“德能双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誉满三湘。“和谐发展”是指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目标
1.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3.探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4.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内容
1.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2.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4.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5.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校师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实践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开展原三校校园文化调研,引发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查阅三校管理资料,调查走访三校的管理人员,对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开展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引导启发制度文化定位。先后与桃源县九溪中学等七所中学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探讨,到常德市几所中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习和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在全省名优校长论坛上,就“如何唤起老师的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订、宣传、学习与实施,实现制度文化的引导、体验与认同。让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制定,制度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理念。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景观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的生机。如富有“万众一心,远航”诗意的中心花坛,文化氛围浓郁的勤思园、笃行园、修身园,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谐,高低层次和谐,布局疏密得体的树木花草,整个校园显得优美和谐、生机盎然。
(2)校园宣传展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学校给每栋教学楼安装了一条精铜雕刻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大型标语,每栋教学楼每层的楼道墙壁上均贴上了精美的、富有人情味的楼道提示语。学校在办公楼前建立了极具艺术色彩的两块大理石墙,墙上雕刻了铜底大字的校训,即“基础扎实,特长突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学校在每栋教学楼的走廊,把学生和教师的优秀美术和书法作品用精美镜框固定在墙壁上,并附上作者的简介和创作意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德能文化建设。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奖励与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外优质课观摩、参加校内外教学比武、承办教学研讨会、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德能双馨教师、教学骨干的奖励宣传等,营造重师德、重教学能力、重教风、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德能双馨”成为教师的追求,成为我校的师风。
(2)加强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
首先,以规范引领学生文化。制定《文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等多项规范,规范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其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法制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教育。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与训练。运用榜样激励,开展周送喜报、月评小明星、期末评“三好”、班风评比等活动。利用校主题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再次,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还在各班设立了一名心理委员。
(3)校园文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品味经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楚三春》为阵地,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出版校园文化专刊,弘扬以四大主题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再次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最后是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文化”栏目,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4)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艺体特长班,组织音体美特长培训,实施了“8个100”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管乐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其次,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将具有文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开发,编成《德雨流芳》校本教材。
再次,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等传统活动。校艺术节,我们力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大课间活动,每天35分钟,包括体操、武术、舞蹈等活动。
(5)家校协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进行2次面授,创办2期家长学校简报,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家长完成2次面授作业。评出优秀家长、优秀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写信等交流方式与教师交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1.“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师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师生器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才能突出;师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突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2.“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学生道德品质好,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本校召开。学校的艺体特色突出,“8个100”工程成效突出,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大课间操”在全市推广应用。
3.探明了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基本过程。
(1)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以需求为基础,通过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而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
(2)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的萌芽首先源于变革的需求和重要事件或人物的引发,通过宣传、理论引导和外校经验启发,使新的校园文化初具雏形并被师生所理解,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新文化的价值,通过实践体验和成功实践的校内外正强化,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最后通过传承和创新,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4.探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2)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是,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
5.探明了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校园文化是如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我们认为其内在机制主要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
(1)结构——功能机制。结构——功能机制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动态的、能起综合效应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和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及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特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引领——激励——监控等重要功能,因此,校园文化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同化——顺应机制。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主体已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使对象成为已有的心理图式的一部分。所谓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心理图式以顺从对象、适应对象。校园文化之所以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因为有些校园文化可直接纳入办学特色中,成为办学特色的组成部分,从而引起办学特色的变化,此所谓同化;同时,对不能直接纳入的校园文化,我们也可主动改变办学特色,以适应校园文化的新要求,此所谓顺应。
(3)文化引领机制。人的行为是由观念引起的,观念决定一切。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相应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从而促进行为规范和学校个性的形成,最终形成特色。
6.形成了“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突出了发展性。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八、研究结论
1.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阶段。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推行“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4.文化引领机制。
5.“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实效性,明显促进了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性;问题;加强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师生和工作人员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历史、教育思想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一)专业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它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性是高职院校最突出的特性,受到专业性特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特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素养,还具有企业文化中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就业服务等方面都体现着职业特征,具有浓厚的职业文化特征,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中能够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为以后步入社会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整体性,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树立校园文化的责任意识、前瞻意识和精品意识,在确定教学方向、教学模式,进行校园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当做关系教育发展前途和教育活动全局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的整体性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规划更加清晰、完善。
(三)实践性
普通高等院校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大好理论基础之后再参与实践,往往只有在大四有一年或者半年的实习机会,真正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很短,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高职院校则不同,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规定了校园文化要融入更多的实践性,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一线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工作。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淀,更需要走出校门去社会生产和工作中进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很重视实践性,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简单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创新,近些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被国家教育部所鼓励,高职院校就跟风似的建设校园文化,对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简单的复制,没有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出发,突出校园文化的职业特点。高职院校成立和发展已经有了一段历史,在这段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形成了一些文化,这些文化影响着高职院校现在的校园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只继承传统文化,没有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校园文化进行创新,那么只会使校园文化脱离实际,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
(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过于片面
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建设校园文化就是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实这只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建设层面,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学校往往把国家投入的经费用在了购买实验器械、美化校园环境、增加教学楼等方面上了,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脱节,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 忽视了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依托,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理论依据。目前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制度文化建设,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或者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却没有监督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使得规章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提高,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制度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实践性、整体性、专业性的特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些特点应该被加强,但是在实际建设中,校园文化的实践性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被当成了口号,学校在不断的喊口号,却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建设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离不开实践,但是学生的实践机会还是过少,也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学理念、育人观念等等。因此,每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是不同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一味的复制普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而是应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应该得到继承,那是高职院校自身的优良传统,但是光是继承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
(二)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在学校长时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全面的认识,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在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培养和提升学校精神,按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凝聚出符合本校发展的精神文化,再把这种精神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建设,针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 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建立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与高职院校特点相符合的教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体制,以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重视,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奇锦玉.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聂彩林,漆明龙,易彬等.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王薇,李晓梅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6)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部署,已经将文化提高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生产力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环境的支撑,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承担着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和创新文化的使命,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校园文化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就是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的“生态”。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能够使大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影响和激励,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为此,高校应当正视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路径,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建设不同步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外在标志和基础,是有效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然而,当前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宗旨。当今,中国高校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呈现出滞后性,出现了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的现象,甚至大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各种活动开展的效果,致使许多高校力图以活动为载体来影响学生、锻炼学生、教育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却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缺乏生存的土壤,无法扎根于校园,无法成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真正的精神动力,致使校园精神无法彰显。
2.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当前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致使出现了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其中,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不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很难深入人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不广,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少数活跃分子的舞台,活动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参与对象的定位等,只是从制定者或一部分精英的角度出发,不能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情况,使大部分普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对校园文化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另一个重要载体——教师,一方面,学校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而忽视了教师的文化生活,使部分教师的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身上都带着本校的文化特色,是学生们直接接触和认可的校园文化传播的最有说服力的载体,对这部分群体功能的忽视也是使校园文化水平无法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内容
各种事物、各个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同样,各高校因其所处的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设置不尽相同等具体情况的差异,有其各自的特点,为此,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各具特色。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恰恰忽视了这点,不能够深入理解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历史、办学方向等,更缺少对本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只是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大众化层面,致使缺乏彰显本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和特色化校园文化,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不到本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无法融入其中。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途径
1.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导向
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形势,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此,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引领,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并使其成为大学生自觉的文化追求。同时,高校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的运用,而且也体现了大学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核心和思想道德基础,能引导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
2.建设特色化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本校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第28任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可见,保持学校的特色,才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更是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炼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无形的德育资源,熏陶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帮助大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家园和人格的完善,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为此,高校要善于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要善于从学校的地域特点、社会角色的角度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善于从本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形成具有学科性质特点的校园文化;要善于结合本校学生的活动特点、身心规律和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创建一种和谐文化氛围和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文化氛围,占领校园的精神文化阵地,使其学生在其熏陶下,逐步形成个人的兴趣、理想、信念,获得一种表现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第二,自觉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它们是一所校园独立的精神特征,更是学校持续发展、历久不衰的关键。高校首先应加强校风建设,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思想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其次,形成严谨的教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最大,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和效仿目标,教师的言行举止、处事观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提升自己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职业道德与能力等各方面修养,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外在榜样,形成严谨的教风,并以此来带动学风建设。再次,要培育优良的学风。学风是学生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良好的学风,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坚韧的学习意志,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3.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东西,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学生,为此,高校要不断扩展校园文化的载体,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氛围。首先,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着学校的历史与层次,高校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创设一个布局合理、个性鲜明、格调优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力求使校园中每一件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设备、设施都蕴藏人文教育内涵,“使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就是将校园文化转化成富有暗示、感染意义的具体情境与氛围,以提升师生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其次,充分利用课堂。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手段,注重对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再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作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重要产生阵地和传播阵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高校理应特别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从设备到技术建立起学生需要并能起到正面导向的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主动开发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并能吸引学生的软件,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开展积极健康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正确引导校园虚拟文化,牢牢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最后,合理利用校内名师和校友资源。培养一批在校内外具有较高威望、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教学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名师,用其人格魅力去感染一批批的学生;建立校友资源库,聘请优秀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友到学校讲座,与学生交流,用他们的经历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个助推器。
[参 考 文 献]
[1]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顺应素质教育战略目标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云南红河·建水第二届“希望之光”校园文化节正在举办的日子里,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隆重开幕了。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光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校园文化建设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顺势而生的一个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其实,校园文化的存在可上溯到久远的年代。而对于这一理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我们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交流信息,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非常高兴这次论坛能够在建水县举办。建水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建水县的各级领导、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奋力探索,扎实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前段时间,我曾来这里,到建水一中参观学习,昨晚我又粗略地翻阅了这次校园文化节出版的师生美术作品集、校园歌曲集、童谣以及全县广大教师撰写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面对这些凝结着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心血和热情的作品,我深受感动,深受启发。建水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顺应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长期坚持必将内化为广大青少年思想文化的深刻底蕴,从而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还特别高兴,这次有幸邀请到冯恩洪、金子强、杨瑞清及王肖玉等著名专家学者为论坛作专题报告,阐释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建水的多彩实践,有了著名专家的理论贡献,我相信,本次论坛一定会圆满成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
我国民办高校从20世8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走上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道路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民办高校在各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运作和建设中或多或少仍存在问题,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青岛滨海学院作为中国民办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在建校20周年之际,它的特色育人模式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得以广泛报道,并且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有关的优良的学风、校风等,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校园内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其表现形态有三种: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二是中层的制度文化,三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这一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精神的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也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提高民办高校的良好声誉和整体形象,就需要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文化和人文底蕴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也和其他市场一样进入品牌的竞争时代。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将是民办高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步骤。“大学是人文精神最合适的去处”,面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取向的民办高校,营造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同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积,而在于其内涵,正所谓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民办高校要建成一流的名校,除了增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外,更要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且是在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办学过程、具体管理、发展方向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并凸现了地区的不平衡性,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明确,随着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期望值的普遍提高,民办高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忽视,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规划不足,出现 “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校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办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公办高校略低,而且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目前仍存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造成了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相对欠缺、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
三、青岛滨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民办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切实提高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把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青岛滨海学院建校20年来,学校始终倾力打造德育这块“金牌”,坚持育人先育“德”,树立“要学做事,先要做人”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应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因为,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民办高校无法与公办高校相媲美,但是它已经基本上改变了初期的“扩地盘、改名字、盖大楼”的状况,慢慢步出讲求规模效益、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粗放型管理的第一发展阶段,而进入了讲求教学质量、注重社会效益、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第二发展阶段。青岛滨海学院建校开始就构建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下设两条主要渠道:一是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院长、专职学生干事、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各班团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务管理处处长、学生公寓科长、公寓专职辅导员、管理员和各楼层团支部),保证了组织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和德育实效。随着形势的发展,青岛滨海学院实施了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法的“双转”工程。近年来,学校校积极在校园内传播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文艺社团和相关专业中,引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京剧、太极拳等。学校聘请多位艺术名家作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顾问,并聘请多位京剧名家、书法、茶艺界人士为兼职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校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评选工程,通过认真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经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用丰富载体支撑文化建设。学校既要关注硬件建设,着力打造与教学科研相配套的文化设施,更要关注软件建设,营造人文浓郁、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高度重视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品格,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学风等。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个性特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坚持有形载体与制度建设结合,使学校文化建设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坚持办大学就是办文化理念,全面实践“泡菜水理论”,以学校全部资源调制高品位文化“泡菜水”:建设了以“两院院士风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先进典范”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学校在所有自然环境中都精心塑造人文景观,广场上、甬道边、楼道里、洗手间,处处都是名人名言、温馨提示;建设了伫立着59座古今中外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名人雕像和刻有名人警世格言的名人广场;学校投巨资建设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校园精神塑造的重要内容,是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青岛滨海学院注重学生优秀习惯养成,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影响一生。学校给每名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无论谁发现好人好事、违纪和不文明行为,都根据当事人校徽或学生证的编号及时反馈,并记录在诚信档案。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成绩、操行评语和各类先进评选,都以诚信档案学生操行记录为主要依据。学校环境、室内、包括卫生间等卫生,都是学生自己打扫和维护。建校20年来学校坚持“职场成功从普通话训练开始”的理念,每天晚上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在全校各班级进行普通话训练,七点钟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情。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思想品德课;持续开展“弯腰工程”、“点头、微笑、问好”等德育实践活动,弯腰捡起垃圾,处处播撒文明。全校涌现出了152个学雷锋小组,精神文明蔚然成风。
(四)尊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与道德、教师的教学与服务、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教师个人魅力往往是影响学生行为及其价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 青岛滨海学院切实加强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每年新引进的教师都要进行教师宣誓,建立了教师榜样库,用身边先进典型人物的真实感人事例育人。学校开展了师德建设大讨论,通过学习孟二冬,方永刚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提高教师品格。另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从学生需要出发, 倡导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组织, 把兴趣转化为动力,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建校20年来青岛滨海学院组建了涵盖政史、文艺、科教、普法、体育等类型的160个学生社团和公益性社团。获得各级组织的科技文化活动奖项114项。科技创新协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团”称号。与校外建立45个志愿服务基地,每年志愿服务140余次, 学校红十字协会先后组织无偿献血活动57次,其中3次创造了青岛市单天献血量最高纪录,并创下了山东省高校单天献血人数的最高纪录,献血总量3526000ml。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上 机制上 内容和形式上开拓进取 改革创新,民办高校只有以特色为依托,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校园文化生命力,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克斯建设校园文化与塑造大学精神[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李望国, 吴开珊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探讨[ J] 高教探索, 2003,(2)。
[4]申林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3)。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技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04-02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误区
近年来,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学校还没有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主要包括:仿效普通中学,鲜有其自身的“职业”特色;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缺乏长远规划和广阔空间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上述不足,其实质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方式、手段落后于现代社会要求。只有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增强时代气息,赋予时代内容的目标,充分发挥出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中职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1.突出中职特色,注重品牌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教育,中职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服务直至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才,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必须具备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更是一个学生融入社会的演练场。(1)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又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优化,特别要努力打造依托当地主导行业、具有一定高精尖技术含量、学生就业和创业率高的品牌专业。(2)着眼“零距离”上岗,实行“双证教育”和分层次教育,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3)把“练技术,强技能”的技校特色渗透到我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①抓好实习教学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和课外活动课堂三个课堂,构建技能平台,营造中职学校专业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②重视产训结合。就是生产和教学相结合。③强调一专多能。④经常举行各种技能比赛,活跃校内技能文化。
2.构建教研、教改平台,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不仅需要学校领导认真研究,更需要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只有学校领导和学校师生共同追求,才能创出特色,走出新路,推动传承。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老师,教师良好的素质、风度、仪表给学生以强烈的示范性。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师更是传承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没有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任何客观存在的校园物质形态都可能毫无价值。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校园内最生动、最富有活力的文化现象,每一门学科都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基础文化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都可以把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加快构建教研、教改平台,深化课程改革,认真总结校本教材的编写经验,从“管用,够用、适用”的原则,努力开发一批符合当今技术技能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系列校本教材。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中职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爱说爱动,在急于表现自己的背后隐藏着较强烈的自卑,组织纪律性、自我约束力和学习动力的缺失让他们成了应试教育的“学困生”。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正确途径只能是扬长补短,潜移默化。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二是进一步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办好校刊《新桐技》和墙报、黑板报,加强校园内各种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向师生展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营造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四是进一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和征文比赛,形成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4.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导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只有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它才有生命力。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企业更对这样的人才抱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期望。在企业的眼中,第一位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工作态度,第二位是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引入企业和其他的社会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缩短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增强育人效果。
总之,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学校长远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既要重视有学校自身专业技能特色的专业文化的建设,更要重视与时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理念、价值、精神、风格和未来发展的构想。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和前瞻性,创建出自己的特色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永不满足,不断创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外在和内在的保证,努力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兴儒.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2,(6):92.
[2]罗杰.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和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