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铁路客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特别是铁路运输,在整个综合运输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铁路运输面临着运输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为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管理部门己立足于现有基础扩充运力,在既有路线上进行技改提速。运量一直是衡量提速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铁路提速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就是在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客运量预测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开展了实际应用。
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四部分对提速后的客运量进行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①第一部分即绪论,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客运量预测的研究现状,并从中找出预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确定了文章的研究方向。
②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两章,主要对我国既有线铁路提速的状况以及提速的必要性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提速后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同时也阐述了提速后客流的形成和预测的基本原理。
③第三部分为第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提速后的客运量由趋势客运量、转移客运量、诱发客运量三部分构成。由于其产生的机理各不相同,所以需采取不同的模型进行预测。首先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对趋势客运量预测,并应用多目标决策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计算铁路提速前与提速后客运市场的占有率,最后建立转移客运量与诱发客运量的预测模型。
④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将预测模型应用到了实例当中,以京秦线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对客运量进行预测,通过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比较说明模型的合理性。为今后提速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客运量预测方法。
关键词:提速;客流预测;运输需求;既有线结论及展望
铁路的客运量预测是铁路系统规划及项目投资、建设的主要依据,也是每次进行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决定项目效益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制定运营模式和行车组织方案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之后,得出了目前客运量预测方法一些不足之处,原有的一些客运量分析方法已不能解决铁路提速后的客运量预测问题。铁路客运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输系统,其客流量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使提速后的铁路客流量预测比较符合实际,必须采取能反映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相互竞争、以及服务质量、旅行时间、旅行费用等综合因素的预测方法。铁路提速后远景客运量由趋势客流量、转移客运量、诱发客运量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产生的机理不同,相应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所以在进行预测时采用了不同的模型进行研究。趋势客运量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运输需求的增加,为了准确的对其运量的预测,本文对原有的客运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了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进行预测。转移运量是由于新系统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原来由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运量被吸引到新系统来。根据转移客运量的特征,本文引入了多目标决策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铁路提速前后在客运市场中的占有率,考查了快捷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技术经济特征对铁路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并通过消费者行为理论来研究铁路的转移运量。诱发运量是指由于提速后新系统服务质量较原来的社会平均服务水平有所改善,诱发了原来社会平均服务水平不会产生的运量需求。把三部分客运量求和,求得提速后的客运量,最后把预测值与实际客运量进行比较,来说明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把提速后客运量分为三部分进行预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求解。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以往客运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对运输条件得到改变,以及运输的服务质量(如速度、票价、方便性、舒适性等)得到提高后的运输需求进行了合理的定量分析和计算。采用了多目标决策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计算客运市场占有率,体现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相互竞争状况。
应当看出,任何一种预测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各有优点及其适用范围,也都有其局限性。所谓选用方法,就是选择一种适宜于预测对象特色的预测方法,能体现预测对象发展趋势的方法。本文也存在着一些欠缺的方面,首先,在分析提速后的运输服务特性时,只考虑了经济性等五个主要属性;其次,对各部分预测模型可能还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今后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希望能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以期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
旅客需求主要受旅客自身属性、旅客出行特性和铁路产品属性的影响:旅客自身特性:包括旅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旅客出行特性:包括旅客出行目的、费用来源、停留时间、同行人数、购票渠道等。铁路产品特性:包括安全、准时、方便、快速、经济、舒适等铁路产品属性,旅客在选择铁路客运产品时,会综合考虑各种运输产品的属性。旅客出行当然都希望能以最快、最好、最舒适的方式出行,但同时又受到收入等预算的影响,因此,旅客只能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综合所有因素选择与自己出行意愿最接近的方案出行。也就是说,旅客的需求是基于以上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为获得旅客需求,本文针对高速铁路客运市场进行了调查,现以京沪高铁为例,进行市场细分分析。
2基于聚类分析的高速铁路客运市场
细分在对高铁客运市场进行细分时,旅客属性和出行方式等调研数据常常是高维多属性的,如本次针对京沪高速铁路客运市场调查获取的数据中包含性别、年龄、职业、席别、出行目的、停留天数、同行人数、费用来源、购票渠道、购票提前天数、乘坐高铁的频率等15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变量太多使得统计分析变得复杂,且细分结果也不易清晰,通常可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简化降维。本文先对旅客需求的影响因素作因子分析,将原始变量减少为几个不相关的公共因子,然后根据公共因子对样本进行聚类。
2.1原始变量的因子分析
2.1.1提取公共因子
一般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从原始指标中提取公共因子,并根据特征值大于1来确定因子的数目。原始变量的15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后可以得出:利用特征值大于1的7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来的61.49%的信息。
2.1.2旋转成份矩阵
因为在旋转前每个公因子对应于各个原始变量的载荷差异不大,很难经过观察用原始变量来解释各个公因子的含义,旋转后使得每个变量仅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而在其他的公共因子上的载荷比较小,也就是说,每个变量仅与一个公共因子有较大的相关系数,而与其他的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小。最常用的是最大方差法旋转,此方法是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为准则。
2.2样本聚类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得到7个独立的公因子,可进一步对铁路客运市场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不同的细分子市场。聚类分析按样本之间的距离合并为相似特征的样本,一般有层次聚类法和快速聚类法。本文采用了K-means快速聚类方法。受样本量的限制,如果分类过多,会出现某个类别的样本数过少的情况,比较缺乏代表性。因此,本文决定将356个样本分成5类。聚类分析时,初始类中心是由系统自动选择的。
3细分市场描述
经过对各细分市场中不同属性的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出不同细分市场的主要特点,以区分各细分市场旅客的差异性需求。从出行目的来看,细分市场1和2主要是以出差/返程为主的商务旅客,细分市场3和4主要是以旅游/返程、探亲访友/返程为主的休闲旅客。再通过对各细分市场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将四个细分市场分别命名为高端商务旅客市场、中端旅客商务市场、年轻经济型旅客市场、年长舒适性旅客市场,各细分市场的具体差异化描述。
4结论
【关键词】高速铁路;客运营销;收益;影响因素
1.论文的研究背景
我国迎来了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高铁列车上座的普遍担忧,即高铁列车客座利用率较低,列车空载问题突出。在我国已经开运营的高铁中,不论是京津城际、武广高铁,还是沪宁高铁、郑西高铁等都有似的问题存在。因此,关于高铁列车客座能力过剩的新闻报道时有出现,更有体报道,沪宁高铁曾有过“车厢只有一名或者数名旅客,更有车厢没有旅客”情况。
鉴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现有运营高铁线路还未成网的特点,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其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高铁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其客运市场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尽管目前客座表现情况有时还不尽如人意,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现有情况下,摸索和归纳出高铁客运市场的变动规律,对其优化旅客运输组织方法,提高列车运营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2.我国客运市场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不均,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导致了我国客流的基本特点就是量大、行程长、城镇化程度低。由基本国情及客流特点决定,我国在大通道上应以铁路为骨干,公路和民航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竞争、互促共荣”的格局。就铁路客运系统来说,我国正在建设基本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部分特大、大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形成以快速客运网为主干,与既有提速线和既有普通线路相结合的客运网络,其市场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市场总量大,客流流向分散,客流分布不均衡;(2)客流性质复杂,需满足多层次旅客出行需求;(3)旅客平均运距大,铁路中长距离运输优势明显;(4)跨线客流比例高,运输结构复杂,周期性与波动性明显。
因此,铁路客运发展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明确铁路客运的市场定位:(1)中长途客运将是铁路必须进一步巩固、并不断扩大的市场;(2)大运量、高密度的短途客运将是铁路必须大力争取、并逐步加强的市场;(3)城市客运将是铁路努力开拓、并尽快打开局面的市场;(4)区域客运将是铁路必须采用不同策略积极争取、并尽快确立相对稳定地位的市场;(5)不同消费群体客运将是铁路必须在提供多层次需求供给的基础上全力争取、并创造引导性消费的市场;(6)高速铁路客运将是我国铁路以后的发展方向。
3.影响高速铁路客流量的因素
3.1 影响高速铁路客流量的内部因素
(1)旅行速度;旅客旅行速度现在已经成了衡量运输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谁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对旅客的运输,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2)发车密度;发车密度体现了高速铁路客运能提供给旅客的服务数量的水平。发车密度越高,旅客在车站等候的时间越短,旅客对列车车次的选择机会越大,服务水平就越高。
(3)车票价格;合理公道的票价是影响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还不完全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车票价格对旅客出行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当然处于不同消费水平的旅客对票价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4)服务质量;交通运输企业提供给旅客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只是旅客的位移的改变,还包括旅客候车时的购物、洗漱、方便等情况。旅客对每一种服务都有自己的满意标准,只有达到甚至超过旅客对这种服务的要求,才能更加吸引顾客。
(5)查询和售票方式;旅客出行首先要做的是查询和购票。便捷的查询、购票渠道能减少旅客的等待时间,方便旅客的出行,增加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机率。
(6)车站位置;高铁车站高铁车站距市中心的距离也会影响乘客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车站离市中心越近,乘客达到车站越方便,选择这种出行方式的概率越高。
3.2 影响高速铁路客流量的外部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高铁的投资越大,服务质量越高,越能吸引旅客。
(2)居民消费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人们起码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后,探亲和休养、旅游、访友等需求也必然增长,对高速铁路的需求就会越大。
(3)人口数量和城市化程度;在高速铁路客运车站辐射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越多,出行人口的数也会越多,乘坐高铁的可能性就会越大;高铁站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越快,人口的流动性越大,对交通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越有利于高速铁路的旅客数量的增加。
(4)旅行距离和费用;公路、铁路和航空分别在不同的旅行距离内占有优势地位,旅客出行距离的远近将会影响旅客对运输方式的选择。
(5)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四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中,各种运输方式在不同的运输距离内都有着各自的优势,现在客运市场基本稳定,公路、水运和航空的服务质量、运价水平的提升等都会给铁路客运带来一定的冲击,影响高速铁路的旅客数量。
(6)消费者偏好;不同的消费者对运输方式的理解不同,偏好也不一样,他们出行时对交通工具的选择是固定的。
(7)政策因素;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国家的资源配置、能源交通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施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因此国家会针对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制定不同的政策,这种政策必然会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4.高速铁路客运市场营销分析
4.1 高速铁路客运营销现状
高速铁路的新的客运营销是先前客运营销方法的优化和拓展,因此,在进行分析高速铁路客运新的营销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对前面的营销进行一个总结和归纳。当前,我国高速铁路客运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营销体系不够健全;高速铁路客运的管理仍然是采用普通铁路的管理办法,各层机构设有分管客运的部门,但各个部门缺乏充足的联系,每层机构的营销观念和意识较差。缺少一个全局统一的客运营销中心来领导高速铁路的客运市场的营销工作。
(2)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意识薄弱;高速铁路时代下,客运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真正的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和占领市场。虽然我们改进了客运设备,提高了列车速度,但是许多客运工作人员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意识薄弱,致使在旅客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制约着客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营销手段落后;高速铁路的客运营销还停留在原来的“坐销”的层面上,销售网络单一,市场宣传较少,不能有效的利用当前发达的媒体来提高高速铁路的社会影响力。
(4)营销团队缺乏;在面对运输市场这么激烈的竞争时,高速铁路客运缺乏专门的营销团队。客运职工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要想扩大高速铁路的影响力,吸引客流,就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效率人才组成专门的营销团队。
(5)客运产品单一;当前的高速铁路客运还停留在单一的旅客运输上。旅客乘坐高速铁路出行,需要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移的移动,他们还需要满足旅途中的享受和娱乐,在当前的高速铁路运输中,这种服务还比较单一。
(6)服务质量不高;车下买票难,车上不舒适,餐饮质次价高,客运服务人员素质低下。铁路职工“铁老大”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服务质量比较低下,损害了铁路的形象,加大了与民航等客运方式的差距较大,影响了铁路的发展。
(7)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不够;高铁车站一般位置比较偏远,影响了乘客乘坐列车的积极性。高速铁路要想吸引客流,就必须与其他交通工具协作,减少旅客换乘的次数,降低旅客换成的时间,达到零距离换乘,方便旅客出行。
(8)企业激励措施不力;目前铁路客运职工的工资比较固定,缺乏必要的激烈措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员工营销的积极性,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铁路一些优势的充分发挥,致使铁路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4.省略)、旅行社代售等。在德国,旅客可提前2个月购买单程票往返票和联程票,具体有七种渠道:网上预订、网上直接购买通票、自动售票机购票、车站售票窗口购票、旅行社购票、电话预订、列车上购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较晚,在售票方面应该借鉴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善售票系统:
①优化高铁站售票模式;高铁车站在售票时应采取合理的方法,有效的组织客流,使乘客能够快速购票,减少等待时间;开通特殊旅客售票窗口,方便特殊旅客购票,始发站还可以组织特殊旅客提前上车;开通团体购票窗口,提供优惠票价;针对经常乘坐高铁的旅客发售定期或定次车票,减少旅客排队买票的次数;做好客票上门服务,特别要为大型机关团体、大专院校、团体会议、旅游团体做好现场售票服务工作;开通电话订票热线,方便旅客预订车票。②发展车上售票;对于来不及购票的旅客,施行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③发展代售网点高速铁路客运应积极的发展新的专职路外售票网点,对原来网点增加高铁票的代售权限;积极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系,开行套票、联票的销售,方便旅客的换乘;审核通过大型的旅行社、银行网点售票,方便旅客购票。④开行网络售票;利用互联网开行网上售票,顾客可以通过手机接收网上售票代码或条纹密码,在车站直接刷手机上车,这不仅方便了旅客,也降低了售票成本。
(4)促销策略
①人员推销;高速铁路客运作为铁路客运中的高端部门,它需要有一个专业的促销团队。这个团队成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熟悉动车组各车次特性和票额发售状况,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根据旅客的层次和需求推销适当的车次和座席。
②营业推广;高速铁路在运营中,应该紧跟市场步伐,根据客流调节客票价格,及时变动信息,吸引零散客流,增加收入。
③ 公共关系;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优越性还不全为人们所知。为此,铁路企业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贴近人民生活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的机会,宣传高铁的优越性和方便性。这些活动例如:开设铁路博物馆、铁路列车模型展示等等,欢迎群众免费参观,使群众对此有一个了解,吸引客流。
④媒体宣传;高速铁路媒体宣传不仅包括广告宣传还有铁路新闻宣传。在广告宣传方面,高速铁路客运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时以铁路为运营主体,注重对高速铁路的宣传,特别是对新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这些宣传不仅仅候车厅的电视宣传,还应该把广告投放到市场中去。与短信平台合作,在节假日通过发送手机祝福短信、列车时刻表等扩大影响。在纸质媒介上,明信片、报纸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铁路运输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其他运输方式不能正常运作的时候,铁路还是以其顽强的斗志、服务的精神默默奉献着,高速铁路客运要想赢得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默默奉献已是不够,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也应该有对自己奉献的一种宣传。这种宣传可以表现在服务过程中,也可以出现在新闻媒体上,2008年南方冰灾,铁路运输在克服种种困难的情况,安全的让旅客回家过年,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宣传。
(5)形象展示
①提供先进的服务设施;高速铁路客运站在形象上,展示给旅客的应是宏伟的售票大厅、宽敞明亮的候车空间、方便安全的上下楼梯或者电梯、足够的自动售货台、舒适干净的座椅、干净卫生的厕所、足够的停车位置和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
②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高铁客运站在环境卫生上,应具有专门的环卫人员,随时清理广场、候车室和厕所的垃圾,改善售票、候车室的环境。在站前广场,种植绿色植物,花草等美化广场环境。
③完善服务理念;高速铁路服务人员在为乘客服务时,应做到待旅客如亲人,尽心尽意的为旅客服务,及时解决旅客遇到各种问题。微笑服务,不与旅客争吵,更不能打骂旅客,以一种完美的形象展现在旅客的面前。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c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rain speed, some new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th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came up. The city traffic,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scale ar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current design of th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How to design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considering these factors with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高速铁路 客站站房 设计 发展趋势 交通枢纽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desig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raffic hub
中图分类号: U238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2008年调整)》,至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也将达到1.6万公里。截止到2012年底,已经建成京沪高速、京津城际、石太、武广、京石、石武、哈大等15条时速250km/h及以上的高速铁路,同时仍有津秦、长昆等客运专线正在建设,并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陆续建成,期间将会有一批高标准的铁路客站即将竣工。
在当下,铁路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日趋成熟,旅客服务水平和手段不断提升,在这种前提下铁路客站的功能和定位也发生了改变。本文结合对现有铁路客站的设计实践和调研总结对现有条件下中小型铁路客站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可参考的思路。
2 铁路客站设计现状
2.1 国外铁路客站现状
目前国外铁路站房的建设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这四十年内世界经济不仅发展快速,同时也进入互相融合的阶段,各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也在向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或周边国家,而是体现在“全球性”上,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一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恰在这一阶段,铁路运输以其高速度、高效率、高环保、高安全等特点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内,新型铁路技术的研发获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型高速列车技术相继出现,其特点是速度快、能耗低、安全准时。其中较为成熟的代表有:日本的新干线、法国的TGV和德国的IGE等。这种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也孕育了新型的铁路客运站房。与之前的客站相比,这个时期的客运站房在选址时更注重的是与城市公共交通、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搭配与协调,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而铁路客站也已经成为这个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建设的铁路站房,除保证其固有的功能之外还引入了许多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如:在车站内部引入阳光、绿化等元素,并把这些元素组织到车站的各个功能空间中去;采用实用的大跨度结构,即新颖、实用,也反映出了高科技水平;对车站的各个部位功能设计更为人性化,尽可能为旅客提供方便,缩短旅客在站内的走行距离等。这一时期的铁路客站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入了全盛的历史时期。
2.2 国内铁路站房现状
传统铁路客站受铁路设计规范和管理体制所限,仅作为铁路作业的场所,绝大多数是以候车大厅为核心组织建筑内部交通,利用室外广场组织交通转换。随着“客货分线运输”管理理念的提出,形成了新的设计理念:建设一批专供旅客列车行驶的路网铁路(即“客运专线”),其特点就是运量大、效能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客运专线上列车最小行车间隔可达三分钟,列车密度可达每小时20列,列车定员可达1800人/列,理论上每小时最大输运能力最高可达7.2万人,能够实现高速度和高密度运输。这样大的运量给铁路客站的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系统工开工建设铁路客站548座,其中有241座客站属于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这些车站在设计中在总结以往车站设计的同时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在现阶段客运专线建设模式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铁路发展的客站设计模型。
新型铁路客站在设计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综合体现“适用、经济、美观”的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四节一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铁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而是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站,多层次、立体化地组织铁路与城市交通之间系统的衔接。
3 我国客专中小型客站发展趋势
3.1 明确现阶段客专铁路中小型客站的功能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铁路客运运营管理理念的变化,新型铁路客站与原有铁路客站相比,其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有“单一客运作业”和“城市大门”转变为“多元化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说明了新型铁路客站在设计上更加重视其在城市综合交通中的作用,也体现了客站其本身的功能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例如,新型铁路客站站房在空间组织方面实现了多层面的一体化和立体化布局,而功能组成在城市属性增强的带动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等等。
铁路客站是铁路运输与城市之间的载体,协助旅客完成出行任务的必要场所。铁路客站由车站广场、客运站房、站场设施三部分组成。传统的铁路旅客乘车特点为“等候式”,即大量旅客在站内候车,候车功能区域需求极大;而随着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一批高速度铁路的建成,铁路运营正在向“公交化”的趋势发展,其特点是开行密度大、正点率高,旅客乘车特点为“通过式”,即站房主要是为旅客的集散而服务的。客站的主要功能由“乘客等候区域”转变为“乘客通过路径”,因此客站的各种服务设施的设置也应由“管理型设施”转变为“服务型设施”。
未来的客站将会是一个以通过式的综合大厅为中枢,将各种交通工具三维交叉组织,融合各种旅客服务设施,共同形成的多种空间相互穿插渗透的立体复合布局方式的综合体。这种空间布局模式要求在流线组织上互不交叉,便捷合理,还要有通过性良好,功能空间的布局也要紧凑并且高效。
3.2要保持先进的设计理念
理念是设计的灵魂,先进的设计理念要求既要面对现实、适应当前需要,还要面向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既能体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还要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更要满足时代与国情的统一。
(1)牢固把握客站设计的核心内涵。客站设计的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以流为主”。 “以人为本”是基础,它要求客站的全部设计都是以方便旅客为前提的。从总体布局规划到细部功能空间设计,都是以“为旅客提供方便、舒适、快捷的乘车条件,为旅客出行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为目标的。“以流为主”是目标,这要求对客站流线的设计应明确清晰、短捷通畅且互不干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站内空间环境设计,要留给旅客最大的空间、最便捷的通道和最好的环境;二是站内服务设施的设计,应着重注重候车环境的舒适性、乘降服务的便捷性、信息服务的直观性、商业服务的周到性;三是客站流线设计,应以“简洁顺畅”为原则,尽量缩短旅客换乘距离,避免旅客交叉流动。
(2)严格遵循“系统集成、整体最优”的原则,要以客站为中枢,实现与城市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各种出行工具的顺畅衔接。其重点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客站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互相融合,使得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之间做到有效衔接;二是客站的广场、站房、站场设施这三大组成部分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平面、空间关系上复合;三是组成铁路客站的各专业系统应实现统筹管理,各子系统既要保证自身功能完备有效,还要注重各系统之间的集成,以达到整体功能最优。
(3)要保证在未来一段的时期内能满足运输服务的要求;还要充分使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确保其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这就要求客站的设计标准要有前瞻性,符合中国的国情;要求有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要求广泛应用新的建筑、节能、环保技术。
(4)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全寿命成本,注重近远期结合,合理把握客站布局和规模。其重点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合理确定站房规模,区分不同类型(线路标准、旅客流量)的站房设计标准;二是要综合把控近远期工程的结合,既要立足当前,解决近期的矛盾,也要着眼长远,兼顾远期的发展;三是要合理兼顾建设期的建设成本与运营期的维护成本。
3.3要融入城市交通系统
新型铁路客站功能定位的转化,要求客站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融合。城市交通系统是指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系统,各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与协调配合,构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它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以往铁路客站的设计可以称之为“城市大门”,在功能上更偏重于进出站、候车的功能,只注重旅客出站前和进站后的方便,却忽略了旅客在车站与城市之间的转换,由于缺少大量疏解旅客的交通设施与铁路客站衔接,客站周围的道路交通往往是十分拥堵。另外,我国铁路旅客客流具有非常显著的“峰谷”特征,旅客的出行时间上受节假日影响非常明显,极易形成“客流高峰”,这其中以春节为最。
现代客站设计应当结合公交、出租、地铁、私家车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立体交叉的交通流线。首先应当保证站房内部空间良好的流通性,在公共区域设置标识系统,缩短旅客走行距离;设计中还要强化公交优先原则,优先使用公交对铁路客站客流进行有效的集散,比如在靠近站房主要出入口的设施设置优先考虑大容量公共汽车,以缩短公交的换乘距离,又或者在进出站区的道路中可提供公交优先的专用道路或专用标志,以减少公交车进出站时间延误。
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的客站,就可以通过在高峰期间增加与城市交通的换乘达到人群疏散和聚集的目的。
3.4 要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节能、环保是铁路客站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改善客站周边的微环境;还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特性、设备采用等因素,进而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的控制。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其中部分人口稠密地区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以下,节约土地资源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铁路客站建设用地应当遵循“空间集约化”的原则。站房空间的合理设计以及站房使用的合理高效,对于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城市交通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小型客站,应当重点突出“实用与简约”的设计原则。将多种客流的集散与换乘由平面布局转变为立体布局,建筑空间进而向垂直方向发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依据不同标准铁路客站的客流特点确定客站的建筑布局与规模。
在传统的设计当中,客站是独立的,客站的建筑规模通过最高聚集人数确定,我国的客流的“高峰低谷”的特点造成这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规模往往偏大,势必造成某些空间在大部分时间闲置,但是如果减小客站规模又会造成在高峰时期站房空间不足。在新型客站的运营模式下,以流通人数为基础确定车站的建筑规模的方法则更合理,同时引入“弹性空间”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减少建筑规模,功能布局也更加紧凑和高效。
客站设计还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其能力既要满足现阶段的需要,也要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客站设计规模越大越好。随着铁路技术的进步和服务设施的改进,客站的压力将会来自“人流通过”能力,而不再是“旅客候车”,因此,不能片面的追求客站规模,而是合理确定客站规模。
3.5 要符合地方的文化特性
建筑除了使用功能之外,还有它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它的象征、形式还是它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都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铁路客站同其他建筑一样,是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理应体现出时代感和民族特性。
因此,在客站的设计当中,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所处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凭借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塑造出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空间艺术。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的科学化、系统化是建筑设计现代化的必然过程。现阶段我国客运铁路建设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设计者在经历了建设、大量的建筑项目投产使用后,应当对已经建成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反思。
新型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交通核心,是一种涉及多种复合建筑空间、复杂功能流线、社会与人的行为、心理以及空间使用与运营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实践。未来客站的设计既要对现有建成案例进行深入了解、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也要加快相关配合服务设施的科技进步,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客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平.“以通为导”和“以导为通”:我国中小城市高速铁路客站设计的发展方向.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
[2] 郑健.中国铁路发展规划与建设实践.城市交通.2010(1)
[3] 张峰.合理确定铁路客站站房规模机投资控制的探讨.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7)
[4] 陈岚 韩林飞.法国高速铁路客站研究(四)——车站与城市的交通衔接.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0)
[5] 王麟书.关于我国铁路客站站房建设的思考.中国铁路.2005(11)
[6] 盛晖.中国高速铁路车站设计之我见.2007中国铁路客站基数国际交流会论文集.2007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有限元;计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变形小、结构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伸缩缝少、养护简单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其与连续梁的主要区别在于柔性桥墩的作用,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本上属于一种墩台无推力的结构,而上部结构具有连续梁桥一般特点。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桥梁结构的空间位置及形状随施工的进展将不断发生变化,要经过多次的体系转换过程,若同时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结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混凝土材料的收缩、徐变、施工荷载等因素的影响,将可能导致桥梁合拢困难、成桥线形与设计要求不相符、设计状态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大跨度桥梁的施工预拱度、主梁梁体内的应力等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施工控制是连续刚构桥修建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证措施,主要包括几何(变形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和安全控制,其中安全控制是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变形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的综合体现。由于结构形式不同,直接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也不一样,在施工控制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安全控制重点。
本文以温福铁路客运专线田螺大桥作为工程背景,对该桥悬臂浇筑施工过程进行了应力控制研究,对施工控制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大型计算软件MIDAS/CIVIL对全桥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并对实测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
2. 工程背景及测试方法
温福铁路客运专线田螺大桥位于云淡门海纯潮区,通航净空为120 m×24 m,主跨为(88+160+8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全桥立面布置见图1。
图1 田螺大桥总体布置立面图(单位:cm)
梁体采用C60混凝土,墩柱采用C45混凝土,承台和桩基采用C30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T5224-1995),标准强度1860MPa,直径15.2mm,弹性模量Ey=1.95x105MPa的低松弛钢绞线。
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田螺大桥为三跨高墩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梁桥梁,分析计算采用有限元综合分析程序MIDAS/CIVIL, 且桥的单元类型采用MIDAS/CIVIL中的“变截面梁单元”,由2个节点构成的,是属于“等截面或变截面平面梁单元”,具有压、剪、弯的变形刚度。为了更真实的模拟实际工程现场,在MIDAS/Civil中材料的选取时混凝土选用自定义材料,从现场及实验室的资料定义材料参数。全桥计算模型共划分155个单元,164个节点,其中上部结构123个单元,桥墩32个单元,全桥采用“自适应控制法”进行施工监控。全桥计算模型如下图2所示。田螺大桥
图2田螺大桥有限元模型
4 成桥阶段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施工控制仿真分析,就是通过合理的模型,采取有效的结构分析方法,对桥梁的成桥线形、受力状态和施工中的线形、受力状态进行一定精确度的模拟分析的过程。现以田螺大桥的成桥状态为例,在恒载+活载组合下结构的内力及应力见图3和图4.
(1)主梁弯矩图(kN.m)
图3全桥弯矩图
(2)主梁剪力图(kN)
图4全桥剪力图
(3)主梁应力图(MPa):
图5全桥上缘应力图
图6全桥下缘应力图
通过图3-图9可以看出,成桥状态下的弯矩、剪力和应力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以及满足铁路桥涵施工规范中对C60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为20MPa,抗拉极限强度为1.17MPa的安全要求。
5 应力监控
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节段的施工循环,在立模、混凝土浇筑之前、混凝土浇筑之后、张拉预应力之前、张拉预应力之后均应进行应力应变测试并与变形测试同时进行。
图7 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图8 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图11 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图4-34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曲线形状大致相同,这说明本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符合实际,施工也是基本符合规范要求的。对于梁段的上缘应力,实测值明显大于理论计算值,这是由于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的超张拉及施工过程桥面上的施工荷载等引起的。对于梁段的下缘应力,则基本上表现为在20#块施工前实测应力小于计算值;而在20#块施工之后以及后续的合拢段施工中则表现为实测值大于计算值。这是由于前期受桥梁自重以及施工荷载影响导致箱梁下缘受压,抵消了一部分张拉的预应力,使得实测值偏小;而自20#块的施工开始桥梁即将合拢并完成体系转换,使下缘压力减小,实测值重新高于计算值。
由上述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主梁应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误差较小,箱梁混凝土采用C60,在允许应力法施工中其抗压极限强度为20MPa,抗拉极限强度为1.17MPa,计算值及施工过程实测值均在规范限值之内,整个过程混凝土的应力是安全的。这说明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以及合拢等施工过程是规范的,同时也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模型是正确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测点的埋设是成功的,进而可以判断连续刚构桥在悬臂施工过程中是安全可行的。
6.结论
本论文从工程实际出发,以田螺大桥为工程依托,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稳定性分析。监控过程表明,“自适应控制”理论能很好的适用于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只要系统逐渐过渡到自适应状态,桥梁状态即在控制之中。因此,对系统参数以及计算模型的修正是施工控制的核心内容。
结构自重误差在大跨度桥梁中普遍存在,并且对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影响都很大,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自重误差。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力与位移均在控制范围内,并且实现了误差极其微小的主跨精准合拢,合龙后线形与预计线形有很好的吻合,可见田螺大桥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黄建跃, 王树林.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主梁变形监测的必要性与方法. 桥梁建设,2003(1):48-52
[2] 武芳文等. 连续刚构桥梁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分析. 铁道工程学报,2006,7 (4) :29-34
[3] 张永水, 曹淑上. 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方法研究. 中外公路,2006, 12 (6): 83-86
[4] 雷俊卿, 王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测与仿真分析. 铁道学报,2006, 4 (2):74-78
[5] 陈浩. 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分析[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4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论文关键词:客运乘务,模块化,构建,实施
《客运乘务》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重点课程之一,为适应本专业的课程改革以,系部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旅客列车客运乘务》一书。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在以后的教学组织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原则,使每章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 , 一个完整的模块; 又对每一模块
的实训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与考核。授课内容安排上,除讲授客车的基本构造、列车各岗位技能要求等理论知识外,更注重消防器材的使用、紧急制动阀与手制动机的操作等技能的实训内容以及参与到企业一线进行定岗实习,另外,为了适应高铁客运员的岗位要求,实训内容增加客运礼仪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使课程具有“内容现代化、课程综合化、理实一体化、体系模块化”的特点。
1 客运乘务模块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1.1 客运乘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1 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1.2 与教学改革要求相协调
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六个原则、两个渗透。六个原则为:一是课程内容必须是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突出能力目标;三是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四是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五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六是课程整体的知识、理论、实践必须要一体化。两个渗透为:把外语、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中。
1.1.3 与列车乘务岗位需求相一致
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列车乘务岗位的工作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化。尤其是目前逐步普及的动车组列车,其乘务岗位提出更高更多的技能要求。
1.2 客运乘务模块化教学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改革
1.2.1 修订客运乘务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相关专业教师针对2011届学生,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与将课程分模块化教学进一步吻合。
1.2.2 编写新的教材
针对乘务岗位作业要求,已先后编写了相关教材:邓岚、罗斌《旅客列车客运乘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培锁、邓岚《铁路旅客运输心理》,校本教材。并准备编写《高速动车客运乘务》教材。
1.2.3 更新教学录像
着手准备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对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教学录像,以及增加客运礼仪培训视频教学录像。
2、客运乘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计划将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两个方面。该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将在2012~2013学年实施。
2.1 建立理论考核题库及更新理论教学与考核方法
2.1.1 理论考核题库的建立
本课程在原有传统卷面考核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着重对课程内容与考核内容按模块化进行整合。按照上述原则,本着“体系模块化”与“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正在着手编写考核试题库。
按照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客运乘务》课程的试题库,将汇集600余道题,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作题。试题库将涵盖《客运乘务》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客运乘务的基础知识、客车设备、客运服务礼仪、客运列车长工作、列车行包运输、旅客运输安全和应急处理等内容。
2.1.2 理论教学和考核方法
改革后课程的内容为120课时,将分两个学期进行。根据系统组成将教材内容分为七个模块。由教学大纲,其内容、章节、课时分配如下表1。
表1 该课程教学模块内容分配表
模块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一
客运乘务的基础知识
14
二
客车设备
16
三
列车乘务作业
24
四
客运服务礼仪和技巧
14
五
客运列车长工作
20
六
列车行包运输
12
七
旅客运输安全和应急处理
20
理论考试主要采用闭卷形式,题型以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判断、简答、实作等,理论考试组织与监考由系部统一安排。学期结束时,根据本学期各模块的课时比例得出理论考试的成绩。
2.2 建立实践技能考核题库及更新理论教学与考核方法
2.2.1 实践技能考核题库的建立
《客运乘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是课改的重点。实践技能的考核,采用了中级客运员的考核大纲、训练规程、考核标准,以学生达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为目的,并结合考证的内容,制定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目前,正在着手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技能考核评估体系(十套技能考核试题库),基本覆盖了教材实训的主要内容。考核内容如下:
(1)客运基础知识
(2)旅客列车设备使用常识
(3)人身安全
(4)旅客运输安全
(5)电气化铁路安全
(6)消防安全
(7)铁路客运服务
(8)客运服务质量标准及作业程序
(9)客运规章常识
(10)特殊情况应急处理
(11)库内旅客列车看守管理
(12)列车延伸服务管理
2.2.2 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
(1)考核资格
学生应按大纲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内容、校内外实训,完成实训报告,并达标。监考老师应具有“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资格。
(2)考核方式
采取分批分组抽签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并结合口试
(3)课程成绩的评定
平时10% + 实训50% + 理论考试40% = 课程成绩
另外,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成绩实行单项否决制,其中一项不合格,则该课程成绩不合格,不合格项按学院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考试(考核)资格参照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总之,客运乘务模块化教学改革实施后,将带来一系列的效果:
(1)促进专业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改善考试环境,提高合格率
(4)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5)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岚主编.旅客列车客运乘务.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M].四川职业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站前广场;交通规划;交通流线
Abstract:China has ushered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A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Traffic on Station Square has a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high-speed rail to play a function of the transport hub. In this paper,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henzhou Station Square of Wuhan-Guangzhou high-speed rail, focuses on various ways of how to handle the traffic distribution and traffic flow line structure to achieve safe, orderly, fast and smooth station traffic. Then it could effort some experi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tation Square in such projects.
Keywords:station square;traffic design;traffic flow line
中图分类号:TU-248.1;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78-0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联系的日益频繁,拥有速度快、安全性好、舒适方便、能源消耗低等特点的高速铁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出行手段引领交通方式的巨大转变。而作为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的站前广场不仅是城市的窗口和重要标志,更是衔接多种交通方式,大规模集散人流的场所,具有显著的城市交通枢纽的职能,所以我们在做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时,应合理地组织交通流线,科学的规划交通系统。
1概况
随着京珠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和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武广高铁)的建设,郴州站作为湘南地区主要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明显,其经济发展逐步外向化。郴州站前广场片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便利的交通转换条件及高度聚集的人流、物流等特征,是吸引各种城市功能聚集的场所,是重要的商业旅游等公共服务生活中心之一。
武广郴州站站前广场片区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部。西起武广铁路,往东420m处,站前广场南北各90m,总用地面积20.99hm2。整个地形呈现为东西高、中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形态。环境优美,四面环山,东有月形山,南靠塘尾林场,西有增湖岭、蜈蚣岭,北有虎形山、湘潭山,规划区以缓丘、平原地为主。郴州站旅客站房最高聚集人数800人次,最高日发送量为8500人,旅客发送量为每年300万人,站前广场客流量按5万人/日进行规划。
2郴州站前广场的道路交通设计手法
2.1加强道路与站场空间的可识别性
加强道路与站场空间的可识别性可使陌生或熟悉的人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设计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加强交叉口认知意象。本次设计站前广场片区的主要交叉口有3个。站前路与景观大道的交叉口西侧设置车站的入口广场,广场上设置喷泉。东侧留出足够的绿化与开敞空间,保证景观大道不受挤压,有良好的视觉通透效果。站前路与行政商务办公区的交叉口,结合水溪及绿化留出空间做绿化广场,同时又为行政商务办公区的休闲广场,敞开办公空间,留出景观视线走廊。
第二,完善方向指认系统。方向感是人们在车站及城市中运动及滞留时与空间发生的基本联系。明确的方向感,使人们在城市空间中自由运动而不致迷失方向。统一设计站房内及站前的人流方向标志、换乘符号及各路段的交通标志,包括路面划线、交通导向、换乘等特定符号,并注意符号的可视性和可读性等。
第三,强调道路特性。具体的措施包括特殊的路灯照明形态(局部道路采用地灯),特殊的地面纹理,路沿绿化栽植形式,建筑空间围合形态,及特殊的街道对景、借景等。
2.2提高步行环境质量
步行正成为人们户外活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人们所追求的城市形象正从穹天大楼和高速公路转向人流密集的多用途城市空间所构成的景象,城市真正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对人们使用、停留和交往提供合适的氛围空间,能否对人们行走、休憩和观赏具有吸引力。突出人的主体,重新重视人的尺度,建设具有人情味的步行系统,成为本设计的重要追求目标。
第一,安排合理的人行交通。郴州站站房及广场的人行交通,对站场的人流疏散、心理需求作充分的分析,站场一、二层保证足够的步行空间,供人们休息和游憩。站前广场作大范围的硬质铺地,以更有效地疏散出站人流。
第二,增加人行道的魅力。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人行道将加深行人的印象,并促使出行量的增加。设计中采取别致的地面铺装、精巧别致的道路设施小品及增加坐椅、报栏等沿街活动设施。
第三,改善步行条件。设计中将步行系统与广场、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相结合,尤其在生态水溪两岸布置人行道,水溪两旁组合建筑内通过小桥联系,让人们的步行活动能更大的融入自然,融入环境,人行道进行无障碍设计,体现对残疾人的关怀。并通过在步行空间中提供休憩空间,局部与滨水景观带及路侧控制的路旁防护绿地结合等措施,使整个片区具有优质的步行环境。
第四,加强安全措施。根据郴州火车站的作用及周边用地特征,站前广场片区内将出现几个主要的人流集散点,在这些人流活动集中的地方,采用人车分流的手法,和利用交通信号灯等形式,确保步行活动的安全。
3郴州站前广场的道路交通系统的方案设计
本次规划从城市路网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出发对站前广场片区的通过式交通以及站前广场内部交通进行多层次的交通分析,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对策,通过高架交通将旅客送止站房入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在满足进、出站交通便捷、畅通、易于交通管理的前提下,以简洁的手法合理组织广场内外交通,保证广场外通过式交通的顺畅和近期实施的可能。以简洁的“大环形”交通组织增加进站车道有效长度,减少道路车辆密度,提高通行能力,形成南进北出,进出分流而有序的单向交通,进出站车辆尽量靠近站房及主要交通集散点,通过平面分区,强调组织不同交通方式的专用场地和专用线路,减少相互干扰。
3.1 车行系统规划
以站前路和景观大道为主要的机动车道,形成各个组团的内部车行道路骨架,注重道路线性流畅与方便直达。铁路有关部门确定车站站台标高为213m,车站为线下式,控制性详细规划拟确定站前路道路标高为197m,16m的高差将给设计加大难度。为解决这个难题,设计人员大胆尝试,借鉴航空港候机楼的交通流线形式组织站前广场的车行交通。将靠近站房的站前广场的部分做阶梯式处理,平面抬升到标高213m处,把即停即走的交通流线放置在抬升于地面的高架天桥之上,并于进站大厅的位置时与广场标高平齐,与站房的第二层平面(标高207m)相接,出租车直接到达站房进站口,使客站站前道路和东西两侧的南北向道路共同构成单向小循环系统;而站房三层的候车大厅平面(标高213m)与站台无缝对接,缩短了旅客的登车时间;地面站房的东西向道路在抬升的阶梯式广场下穿,与站房的第一层平面对接,与两侧的南北向道路又形成环形的单向车行交通,恰到好处地构建了两层的立体环形单向交通流线,合理地解决了由站房与地面高差带来的交通不畅的矛盾,极大地提升了通行效率。使公交车及社会车辆有各自顺畅的出入交通线路。
3.2 步行系统规划
为了合理地组织郴州客站旅客的聚散,并与站前42m的景观大道进行有机的衔接,在站前规划人行过街平台,同时也作为站前景观通廊的一部份。将站前广场做阶梯式抬升处理,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几个方向设置踏步,这样能有效地分散人流,不至于使旅客因过分集中而导致拥挤。站前广场设置连续的步行通道,以林荫道、硬质铺砌为主要形式联系其它地块的公共建筑、绿地、小品、游憩参观空间,特别是东西向的硬质步行道和南北向的景观步道贯穿了整个站前广场,将整个片区的步行系统连成一个整体。在广场前的三个交叉口分别设置交通管制灯和人行横道线,广场步行人流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进入车站站房。
3.3 静态交通规划
车站的停车主要考虑站房底层架空7m作公交车及出租车的停车场地。在站房的北部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片区内其他地段以娱乐、休闲、办公、商业服务为主,为了适应人们乘坐机动车辆的方便,停车位的规模适度超前,空间布局遵循方便就近停放和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布置,基本上实行地面停车。
3.4 无障碍设计
结合建筑,人行道及广场地坪处进行无障碍处理,为残疾人士提供各种便利及舒适的交通环境。在站前广场的所有有踏步和有高差的地方设置可供轮椅通行的缘石坡道;通往进站口和候车厅的主要步行道设置盲道;并在站前广场两侧的公共和社会停车场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并在上述位置设立无障碍标志牌。规划中还考虑到广场的抬升部分高差过大,踏步较长的因素,人性化地为残障人士设置了自动扶梯。
4结语
武广高铁郴州站在进行站前广场的交通规划设计时,遵循“人车分流、分层布设、到发分离、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立体高架,环形单向交通流线等手法解决高速铁路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问题,最大限度发挥站前广场的交通职能,将可以实现枢纽内车流和人流的快速集散和便捷换乘,保证站场交通的安全、有序、快捷和畅通,并可对武广高铁郴州站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春霞.高速铁路车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方法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0(9).
[2] 周华.成都新客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方法探讨[J].铁道运营技术,2010(7).
【关键词】列车晚点 权益保护 合同 违约责任
“各位尊敬的旅客,X次列车晚点X分钟,因列车晚点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代表铁路局全体工作人员向您表达诚挚的歉意,希望得到您的谅解。”这样的广播在火车站我们经常听得到。火车晚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学理上的探讨,有多很多呼吁,但是至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诚然,火车运输在我国的客运总量中占据着巨大比例,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但是伴随着火车运输事业的发展,火车晚点现象的时有发生也给旅客出行带来了诸多困扰,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很大的损失。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公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遇火车晚点情况时,因各方面的原因,却使得人们感到法律的无力,自身的渺小。在这一现实下,很有必要老话重提,重新审视一下“火车晚点”这一问题,以期寻求更好地解决方法。
一、“火车晚点”之法律性质
要想解决火车晚点问题,首先应该弄清何为“火车晚点”。广义上的火车晚点包括两种情况:晚点发车和晚点到达。晚点发车自不待言,即火车未按规定时间开车。到达晚点,即火车未按规定的到站时间到达目的地。对于晚点发车对旅客的救济,《铁路法》与《合同法》已有明确规定。我国《铁路法》第12条明确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保证旅客按车票载明的日期、车次乘车,并到达目的站。因铁路运输企业的责任造成旅客不能按车票载明的日期、车次乘车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旅客的要求,退还全部票款或者安排改乘到达相同目的站的其他列车。”《合同法》第299条也规定,“承运人迟延运输的,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或者退票。”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如果晚点发车形,旅客可以要求铁路部门给予退票或改乘其他班次列车。但是,对于晚点到达,《铁路法》与《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旅客获得救济的方式,简而言之即没有明确规定承运人应负担的具体责任。
难道晚点到达就真的处于无法律规制的真空状况中?其实不然。我国《铁路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旅客车票、行李票、包裹票和货运单是合同或者合同的组成部分”,《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7条规定“旅客运输合同的基本凭证是车票”。对于客运合同,合同法第293条规定:“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在铁路售票流程中,承运人在接受铁路旅客订购相应车次车票的要约后立即出票。此时,纸质的铁路客票记载了双方的意思表示,标志着铁路运输合同的成立生效,成为了铁路运输合同的存在的书面形式。由此可见,旅客在购票后即与铁道部门形成了运输合同关系,旅客因合同关系而享有约定的和法定的权利。同时,我国《铁路法》第10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保证旅客和货物运输的安全,做到列车正点到达。”《合同法》第290条也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同期间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从上述法律规定可知,铁路部门有义务正点将旅客送达目的地,也即旅客有正点到达权。当承运人非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而使火车未能正点到达,承担违约责任是合乎逻辑的推断。当然铁路部门也许会辩说,车票上并未记载正点到达的时间,因此正点条款非合同内容,因此铁路部门并不因此承担违约责任。这种辩解实难成立。诚然,在火车票记载事项中上并没有正点到达的时间,但不记载并不表明正点时间就对铁路部门没有法律约束力了。从理论上说,火车站的时刻表是火车站发出的某种声明或保证,保证的内容就是关于列车运行的各项信息,以此来使对方当事人确信该交易对其是有利的,其目的就是希望旅客来与自己订立运输合同。因此可以断定这些信息对于合同的成立起着关键作用的。尽管火车票上未载明到达时间,但火车站事先已公布的到站时间已经作为一项默示条款订入格式合同中,成为双方必须信赖和遵守的合同内容,这也是运输行业中的惯例。因此,“作为运输行业的一项惯例,列车正点到达时间系火车票中公认的、无可争议的一项默示条款。承运人未按该默示条款行事,即构成违约行为,承担违约责任是必然的。”[1]
当然,由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列车完全正点到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虽然我国《铁路法》第10条规定列车要正点到达,但是如果对“正点”进行过于严格的解释,显然不符合实际。“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因此,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时间,火车晚点是否超越此合理时间即为可要求其赔偿的分界点。合理期间应该符合公序良俗和交易习惯的要求,符合运输行业的具体规定,不能由铁路部门单方制定。当然,在出现了不可抗力时不负责任,如地震等。
二、“火车晚点”维权之司法现状
理论上的解释已在上文中说明,但实践中的做法又怎样呢?先来看一段案例,这段案例可以反映此类问题的司法现状。1998某天,一名张姓旅客乘特快火车从沈阳至大连,结果火车晚点,使自己多花费了近两个半小时。如此一来,火车所耗时间与同起始地、目的地的普通客车基本相同,而票价却多出了三十多元元。于是该旅客将大连铁道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经审理,法院认为:旅客与铁道公司确实存在客运合同法律关系,铁道公司有义务保证列车正点到达,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和铁道部《铁路运输损害赔偿规定》仅有对旅客人身伤亡及其自带行李损失的赔偿规定,而对列车晚点的损失赔偿,法律、法规尚无规定。故原告要求被告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尚无法律依据,法院因此判决原告败诉。分析本案,我们可以清楚发现败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法院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无法律依据。但是基于上文中的分析,无法律依据的断案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法院完全可以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处理本案。
纵观对该案的报道,持反对态度的占大多数。但是依据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立法优于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和规章。因此,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有立法的,先适用立法规定;有特别法的,先适用特别法;无特别法的,适用普通法;普通法就具体问题有特别规定的适用特别规定;普通法无特别规定的适用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也不能适用的,则应适用效力层次较低的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在该案中,大连铁路运输法院仅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铁道部的规章,这是效力层次非常低的两个法律文件。法院据此判定张辉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是无法令人信服的。”[2]笔者同意上述学者的论证结论,但对其论证理由持否定态度。因为这里面混淆了一个重要问题:效力优先与适用优先问题。效力优先指的是下位法以上位法为法律依据,因此下位法的内容不得违背上位法。当出现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时,上位法的效力理所应当的在下位法之上。而适用优先指的是下位法是上位法的具体化和个别化,更具可操作性,在下位法不违背上位法的情况下,下位法应该优先适用。效力优先与适用优先的概念在我国台湾学者的论述中经常被提及,如学者陈清秀对此作如下阐释:“在法源位阶理论中有‘效力优先原则’与‘适用优先原则’……若系争法律问题已有相关低位阶法规范(如法律)加以规范时,法官即应适用该普通法律审判,不可舍弃内容较具体的普通法律规定于不顾,反而直接引用内容较抽象的宪法上基本权利规定,否则即有违立法者负有宪法所委托将宪法规定加以具体化、细节化与现实化的合宪性义务。”[3]而在前述学者的论述中,明显将效力优先原则错误的当成了适用优先原则。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本案中存在相关的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时,在不与法律抵触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适用,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不存在这样的规章和司法解释。因此,该适用什么样的规定这一问题被摆到了法官面前?是不是应以“法律、法规尚无规定”判原告败诉呢?显然不是。台湾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这可以反映出处理民事案件适用依据的一般原理。民事案件不同于刑事案件,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官不能随意以法律无明文规定而判决一方败诉。何况就本案而言,根本就不存在缺少法律依据这一说,是法官的错误判断才导致出现这样的判决依据。以下法律规定皆可成为本案适用依据:如《民法通则》中的第88条规定:“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第11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又如《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290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同时,旅客花钱乘车,购买的是铁路部门的服务,因此旅客在此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也可以适用。消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以上所列法律皆可成为判决原告胜诉的依据,但是大连铁路运输法院却以无法律依据为由判决原告败诉,显然是错误的。
三、“火车晚点”立法之国外经验
还有一个问题,虽有法律依据,但承运人因延迟到达目的站应承担违约责任形式是什么,赔偿数额如何确定等问题我国现有法律还未作出明确规定,立法上究竟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还需要讨论。列车晚点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先进国家的经验做法应该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经过翻查有关资料,以下国家的做法或许值得我国立法者参考:《俄罗斯联邦铁路运输规程》第110条规定,“列车发车晚点或者终到晚点,除市郊运输外.如不能证明列车发车晚点或者终到晚点是由于不可抗力,或为消除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运输设备故障,或运输商不能消除的其他情形造成,运输商应向旅客支付罚款,每晚点1小时支付客票价格的3%,但总额不得超过全部票价。”[4]
《日本铁路运输规程》规定,“铁路部门当客车明显晚点到发、中断运输或停运时,必须及时在相关的车站发出通知。新干线铁路如果出现列车晚点,铁路部门不仅要给乘客退票,还要支付一定的退票费给乘客。该规定明确了承运人迟延履行应采取的有效补救措施且也有相关赔偿规定,虽然只是原则性规定。”[5]欧盟制定的《国际铁路旅客运输细则》规定“白天运行的列车晚点超过60分钟、夜间行驶的列车晚点超过120分钟,且旅客申请赔偿须持有票面价值不低于50欧元的国际旅客运输票据。赔偿方式采取优惠券或者等额赔偿的方式,赔偿额相当于票价的20%,这个比例是赔偿的最低限,铁路公司可在这比例之上进行赔偿。”[6]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654条规定:“旅客运送人对于旅客因运送所受之伤害及运送之迟延应负责任。”《台湾铁路法》第46条规定:“旅客或物品应依规定,准时,安全送达”。[7]
上述立法值得借鉴,但国情不同,简单的移植必然会造成痛苦的排异,因此必然要考虑好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处理好铁路客运晚点问题关键是要协调好一对矛盾:即旅客的维权诉求与客运部门的责任承担能力的矛盾。旅客的权利要维护,铁路运输企业要生存,如何才能既维护了权利,又会让铁路运输事业继续发展,不会因晚点赔偿而难以为继,如何确定好这个中间才是关键,这个点应该称为“正点段”,在此时间段内到达即为正点到达,超出此段就为晚点。因此必须明确确定晚点的定义,即晚到多长时间才算晚点?确定晚点到达的赔偿方式,赔偿数额,计算方式等。同时也要考虑因列车车次,类型,旅途远近的不同而做出区别对待。比如对长途车,慢车可以把“正点段”延长一些,对快车,如动车,高铁就规定的严格一些,这样做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一项很大工程,很难,但又不得不做,这是我国通向法治国家必须要克服的障碍。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会越来越强,这表明我国在通向法治的路上在不断前进着,这也是时代的潮流。为了适应这股潮流,铁道部门必须重视好这些问题,从自身出发,力所能及的减少列车晚点现象的发生,承担起自己应尽之义务。另外,立法部门应该更多地关注乘客对这方面的要求,搞好调研,为做好立法积极准备并及时出台合乎时宜的法律。但在新的立法出台之前,除了铁道部门要做好自律外,审判机关在遇到此类案件时,也不应一律以无法律依据判决原告败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民法上的相关法律做出准确的裁判。建议最高法院能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为解决法院审判的难题提供依据。只有各方面都做好分内之事,才能使铁路运输企业更好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减少旅客对于铁路部门的微词,社会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肖建国.火车晚点的法律救济[J].法学,1999 (7):48.
[2]肖建国.火车晚点的法律救济[J].法学,1999 (7):49.
[3]陈清秀.行政法的法源[A].翁岳生.行政法:上册[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56.
[4]曹钟雄.国外铁路法律法规选编[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3.14.
[5]孙俪.论铁路旅客运输迟延问题及其法律救济[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6]王敏.第二届CCELAWS有奖征文全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7.
关键字:交通运输 运输方式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或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工业革命发生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型运输工具的不断更新出现,我国的交通运输从最初的人力、畜力、风力等落后的状况发展成为当今以机械动力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局面。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于不同运输方式都有自己发挥优势技术经济特征的特定条件,各种运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不同的经济技术特性。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较高,因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相关部门也在相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交通运输业进行大力投资,其目的是保证我国交通运输业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需求的需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交通运输的相关政策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引起了现实运输供给不能满足人类的各种运输需求。
一、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现状
1、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
公路运输的优势为机动灵活、速度快、可实现门到门运输,它在保证我国客运与货运畅通,维持运输供给方和运输需求方的利益,促进公路运输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运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公路客运与货运的需求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公路运输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修建高速公路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其中有一部分耕地,虽然农民得到一定补贴,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公路建设还会引起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据统计造成大气污染的诸多因素中,公路运输比重较大,各种车辆尾气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针对公路运输导致的负面问题,发展低碳交通越来越重要,同时开始研究低耗能、低排放的交通运输工具。
2、水路运输的发展状况
虽然水路运输速度较慢,但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通用性好等特点,所以水路运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的水运主要包括内河运输、沿海运输及远洋运输。我国水运发展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运输工具相对落后,人们只能在有限区域内活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工业革命以后,以机械动力为代表的运输工具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水路运输也不例外。无论是内河运输、沿海运输还是远洋运输,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有些水运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虽然我国水路运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内河运输大多利用天然航道,而人工开发的航道利用较少,码头数量设置及管理体制都不能令人满意。
3、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未来发展中仍将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规模和运输能力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提高,运输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不断更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条南北及东西铁路干线,铁路干线总里程居于世界前列。铁路运输不仅运量大、通用性强、客货到达准确性好,而且相对公路运输环境污染较小。由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迅速,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但是我国铁路运输总量仍在增加,只是相对其他运输方式增速较慢。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铁路运输发展还存有差距,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铁路网密度低、布局不合理。我国东南与西北地区的铁路网密度差距很明显。第二、运输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第三、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不利于铁路运输走向市场。
4、航空运输发展现状
航空运输机动性强,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运输速度最快,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民用还是军用均取得了较大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民用经济快速发展和航空运输要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对我国航空运输发展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大了对其发展投资和扶持力度,使我国航空运输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航空运输适用于地形复杂、地面交通困难的地区、远距离城市间客运以及人口稀少、货运不多的边远地区。
5、管道运输的发展现状
管道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具体表现在工程量小、运输的连续性强、运输管道埋于地下,对地面的占用较少。由于管道运输是一种专门的运输方式,只能运输一些特定的货物,主要是液态的石油和气态的天然气等。管道运输投资大,对金属的耗用较大,这是我国发展管道运输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1、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第一、干线公路的高等级化。公路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运输车辆的速度及安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数量和载重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干线公路的要求也从以前对量的要求提升到现在对质的要求。高速公路将继续推动公路运输的发展。第二、汽车运输高效化。由于运输装备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对运输效率与效益的更高要求,那么汽车运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向高效化方向发展。第三、公路运输技术发展将推动公路设计、交通管理和车辆诊断的电子化,以及公路工程作业的机械化等方向发展。
2、水路运输发展趋势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的趋势:第一、货物运输船舶将会向着专业化、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水上客运旅游化、高速化、滚装化。第三、水运管理和航行安全系统电子化。如果我国水运发展能从这些方面入手并能够实现这几种趋势,那么我国水运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能够满足需求者的需求。
3、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铁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仍将会占据主导地位。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第一、为了提高运输能力,合理利用能源,最终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火车的牵引动力逐渐地被电力、内燃牵引所代替。我国铁路运输动力基本上都以电力为主。第二、铁路运输为了满足运输需求者对时间要求,铁路客运将会向着高速化的方向发展,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速度。第三、由于运输需求的多样化,运量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将会实现大宗货物重载化。第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铁路运输技术水平将会继续提高。
4、航空运输的发展趋势
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并能够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它们在各自领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航空运输也不例外,我国航空运输发展体现出了干线飞机巨型化、超高速化、安全保证系统的自动化、营运管理和运输服务电脑化等特点。
5、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
管道运输主要向运输管道直径增大化、运输线路远程化、运输管道安全化和运输信息实时跟踪化等方向发展。
三、总结
总之,我国交通运输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由过去计划经济向现在市场经济转型,各种运输方式也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对运输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广大人民的运输需求为主导,站在整个交通运输业角度发展我国交通运输,注重每种运输方式内部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有效衔接和合理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当前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时期,铁路企业资源计划应该立足于跨平台、可持续、可发展的根本,在新的思维框架内,取得管理上的新突破。
1 企业资源计划的由来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IT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了这个概念。ERP是针对物质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传统ERP系统是由MRP、闭环MRP、MRPII等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而来的,主要注重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和理论变迁,无法考虑到整个市场“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Internet应用的革命性变化,为广大企业客户也为许多企业管理系统供应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从IT技术的角度来讲,ERP自身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机/工作站技术阶段,第二阶段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阶段,第三阶段是互联网技术阶段。如果说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转变的话,那么第三阶段的变化就不仅限于此了,而更是一种业务平台、商业平台和经济平台的改变。互联网的广泛性、共享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同样改变了商业环境。企业面对庞大的外部信息和信息的快速变化,必须从传统的注重内部资源的管理利用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从企业内的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
2 新的发展时期是电子商务模式的天下
在新的发展时期,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念,缩小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传输和处理,开辟了世界范围内更为公平、公正、广泛、竞争的大市场,为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提供了能更好地满足各自需求的极好的机会。
与传统的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具有很多传统商务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从社会角度,电子商务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浪费,非常适合我们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电子商务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中虚拟进行,所以交易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程度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
平,使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
3 铁路企业管理现状
铁路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具有高(高度集中)、大(大联动机)、半(半军事化)的特点,它传统的管理办法是仿照部队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求各级组织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员工严格遵章守纪,每个工种、每个作业过程都必须按照标准化作业。这种管理办法是典型的“刚性管理”。也就是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它的管理理念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严明奖惩来维持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这种管理办法固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也显现出了不少弊端,它最大的负效应就是把员工变成了“机器人”,约束了员工的个性,压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扼杀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所以说,铁路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势在必行。象铁路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ERP项目,更会事半功倍,收到明显的改进效果。
4 铁路企业的ERP功能需求分析
4.1 从软件角度,应便于移植。铁路企业已经建立了很多自己的应用系统。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会要求新系统也能与原有系统进行数据交流和集成,从而有效利用已有投资。在企业建设管理系统初期,可以选择普通的PC网络,投资相对较低,但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大的处理能力硬件环境,例如:选择配置高档的服务器、快速的文件传输系统,但并不希望更改应用软件系统。这样一来,跨平台的软件系统显出十分优势,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为了更好地移植程度,在系统开发之初就要本着在多平台运行的前提,进行模块化设计。新的“模块化”的概念与现行的“可选择模块的套件”是不同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对系统的剪裁不仅是对子系统的取舍,还包括对子系统内部各项功能的剪裁。
4.2 从应用角度,面向电子商务。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也已经延伸到了互联网上。新一代的管理软件应当支持联网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交易的实现。然而,电子商务并不简单是Web界面,其内涵比简单的Web界面要广阔许多,实际上电子商务关键在于经营。所以,新的系统要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电子商务工作模式。
由于今后企业内部网将成为许多大公司网络建设的选择,使用Web客户机具有费用低廉、安装和维护方便、跨平台运行和具有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的优点,加之所有的数据库厂商对WEB技术的支持,使得目前几乎所有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厂商都计划将Web浏览器的前端安装到他们的产品上去。专家们预言,“Web测鉴器将来会完全代替传统的客户机”。几个大的制造软件公司Oracle、SALP和BAAN都在争先恐后地把他们的MRPII/ERP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客户机“Web化”。
以浏览器为客户机的互联网络计算方式将会成为ERP架构的主流模式,但对于繁杂的制造业应用软件分布化以及把大型应用软件分成为小构件,重建应用程序部件将是十分困难的,是各主要厂商将要走的最艰苦的历程。
对于ERP面向于电子商务的问题,还要视应用环境的大小,决定是否选用多国语言的支持,以便与更大范围内的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
4.3 从企业角度,注重安全和实效。现在企业ERP应用的越广泛,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就越高。
大规模的系统、分布式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远程通信线路故障、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需要管理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黑客入侵、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管理系统有健全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还有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
5 结论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对于新一代的ERP系统来说,是面向供需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在功能上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支持供需链上各环节的管理;支持远程通信、Web/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电子数据交换(EDI);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变化与信息处理程序命令的集成。此外,还支持企业资本运行和投资管理、各种法规及标准管理等。因此,ERP在传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的基础上又增加价值流和工作流的集成。
从功能上,需要增加与PDA、EDI、CRM、DSS等应用系统的集成,既是ERP管理的对象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料、物理的和生产力的资源扩大到信息资源。从信息利用和管理深度上,需要从原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向下扩展到覆盖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处理,向上扩展到决策支持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横向扩展到设计和工程领域。从ERP系统设计上,需要ERP的计算机环境从传统Client/Server环境过渡到以Web和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从ERP软件结构上,需要更趋于模块化、灵活、实际和面向具体用户。从ERP软件应用范围上,需要覆盖制造业以外的许多领域。
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了“今年铁路将按照'十一五'技术进步的总体目标,加快技术进步,积极推进主要技术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
围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在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方面,铁道部将按照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消化吸收的实施方案,分阶段落实国产化工作。在引进和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铁道部将着眼时速300公里客运专线建设需要,组织开发时速300公里动车组;抓紧设计完成时速200公里~250公里、编组16辆的卧车动车组,逐步形成适应我国铁路客运需求的动车组系列产品。利用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的技术平台,开发时速200公里新型提速客车。
在引进和掌握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技术平台上,铁道部将组织制定时速200公里的6轴客运电力机车、时速120公里的满足5000吨牵引重量需要的6轴货运电力机车的技术方案,以适应既有线客运提速和货运重载需要。按照技术引进的规范要求,强化监造和质量验收,确保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制造质量。
一年一度东风劲,狮舞龙腾气象新。佳节欣逢多憧憬,摘星揽月梦成真。
年年岁岁过元旦。今年的新气象是:我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背景下,治安系全体教职工辛勤耕耘,播种着希望的树苗。在教学方面,进一步推进了铁路公安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成果“铁路公安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获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科研方面,以铁路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内容为轴心开展研究,拓宽了铁路治安教育的知识面,发表、出版、结项了一系列铁路治安论文、专着、项目。铁路治安教学、科研的创新与实践,奠定了社会服务的基础,应邀为全路火灾事故调查培训班、长沙铁路公安处消防培训班、全路行包运输专业人员培训班、西安铁路公安局铁路警卫工作培训班等授铁路治安课程,还完成了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和复核评审等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的实践,拉动了教学和科研发展。在学生管理方面,秉承“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宗旨,大力推进警务化管理进程,不断加强学生纪律、内务、学习等方面的警察意识的养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立体化建设使治安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机制。XX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XX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正值我校开办本科教育的大战当前的关键时期。治安系建设是我校实践科学发展观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安系全体教职工重任在肩,在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前提下,针对治安系自身的特点,藉公安教育的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治安系各项工作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治安管理专科办学,培养的是铁路公安机关乘警、车站站勤、线路执勤、治安大队勤务等治安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行动力的培养。本科办学,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胜任治安基层岗位勤务,而且能规划、设计、指挥、审核、评估治安工作,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要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 的办学思路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相比专科而言,治安学原理、治安技术和岗位实践在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内容上更侧重于治安学原理及其与治安技术的联系,形成基础理论、理论运用和实践的整体优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打破实践教学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着力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能)、创造能力、综合素质(包括研究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出发构筑实践教学新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设铁路治安防范设计与评估实训室、户政管理综合实训室、治安信息处理研判实训室、交通综合勤务实训室等。学生除在公安一线参加见习等实践环节之外,在校内、校外实训中,还要设置综合演练环节,完成对应主干课程的设计项目。通过课程设计作业,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公安实践,完成与公安工作相关警务项目的设计。如设计治安防范方案等。通过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治安学的原理及方法,为以后从事治安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在以能力本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日臻成熟的情况下,要实现向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平稳过渡。因此,要深入推进治安学学科建设。治安管理专科办学阶段,学科建设一直围绕着警察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应掌握技能展开。升本以后,治安学学科就不能囿于原有研究领域,要在治安精神层面(包括治安哲学、治安伦理学、治安心理学等)、知识层面(包括治安学基本原理、治安防范学、治安控制学、治安处置学等)、实践层面(包括警察治安岗位实践等)深入拓展。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促进治安学专业建设与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升。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深化以铁路治安工作需求为轴心的教育体系立体化建设,形成我校治安学专业的几方面的优势:1.三位一体的师资建设,即教师具备集导师、研究员、警官三种职能于一体的品质;2.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室建设,即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3.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即以铁路治安工作为导向,以治安学原理和治安技术作为基点和动力开展研究,形成了交互作用的学科建设机制;4.一体化的警学合作机制平台建设。通过与铁路治安工作一线的一体化合作,即教学与需求一体化、警学资源一体化、合作成果一体化,实现了铁路治安工作一线与治安学专业相辅相成、警学双赢。
如果我们把办学比喻为“种树”,把专业建设的实施比喻为“养树”,那么面对历史使命,就必须踏踏实实地种树,认认真真地养树。我校办学的“种树”,可以选择土生土长的树种,也可以引进先进的树种,还可以培育新的树种。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选择好的树种,即种好树,而且要保证这些好树能有好的成活环境。在创造环境方面,我们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其次,我们在种树的时候,还必须认真考虑树的养护问题。成活率不高,会使人们丧失对“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不仅要研究种好树的问题,更要研究种活树的问题,后者尤为重要。没有树,哪有森林?种活的树多了,自然就成了森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努力吧!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治安系建设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