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5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翠鸟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的鸟》教学设计
课
题
美丽的鸟
课
型
绘画课
授课班级
一年级
授课时间
2017年4月22日
主讲教师
何步亚
学校
中山西路小学
教学目标
观察和表现小鸟,提高造型能力
能够大胆的运用线条、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画一只或多只美丽的小鸟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鸟的结构。
教具准备
影视资料、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听几段音频,大家来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大家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哦,看谁能最先听出答案。
生:老鹰、猫头鹰、喜鹊…
2、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听出来了,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和它们有关——《美丽的鸟》
二、讲授新课
1、师:请同学们欣赏图中七彩的鸟儿们来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鸟么?为什么喜欢呢?
生:喜欢,因为鸟儿的羽毛很漂亮…因为鸟儿的歌声很动听…
2、师:那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儿的知识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谁能回答出来。
(1)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
(2)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3)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秃鹫
(4)世界上飞的最远的鸟——海鸥
3、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玩一个看图猜谜的游戏。
(1)看图猜鸟的部位:头、身、翅
(2)看图联想概括鸟的身体各部位的形状:鸟离不开球、蛋、扇
4、师:鸟的美丽还体现在华丽的“衣着”,观察图中这只翠鸟它身上都有哪些颜色呢?(提示:这只翠鸟头顶的颜色和翅膀、尾巴上的颜色一样吗?它腹部的羽毛有变化吗?如果你来画你打算怎样表现这只蜂鸟呢?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翠鸟羽毛颜色的变化
5、师:仔细观察以下图片,你认为哪只鸟最漂亮,为什么?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从鸟的身体结构和羽毛颜色上分析。
6、观察画家笔下的鸟儿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最美。
三、学生完成作品
师:大自然中鸟儿应有尽有,他们羽毛的的颜色也是非常丰富,小朋友们你们能它们表现出来么?还可以为他们取个好听的名字,作品完成后再让它到鸟林里做客。
要求:(1)画出一只大鸟,尽量画大些表现出鸟身上的一些细节。
(2)画出多只小鸟,并配上背景图案,具有故事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鸟儿,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他们,而不是伤害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自然中。
作业设计
完成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要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的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3.建立开放型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了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的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的开放。
关键词:文本语言 语文课堂 阅读有效
“语文课,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语文的阅读教学到底教什么?我们的两套教学设计“以内容理解为主”和“以情感体验为主”都被委婉地拒绝了。用赖老师的观点来说,语文阅读课堂要想达到有效,就必须探寻文本语言智慧。我们究竟从何探寻文本语言智慧,如何促进阅读课堂有效呢?
一、精选文本中的词语,以“词”读“文”
在阅读文章中,一个个词语有着他独特的意味和用途。
1.将文本提示的词语进行发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特别是低段教材,学习伙伴的提示语无处不在。我们观察提示语中的词语教学提示,发现很多都有不同凡响的探寻文本语言功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学习伙伴的提示语为: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文本语言,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孩子们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自己学习第二自然段。由此可以发散语言的魅力,得到两种答案:一是,孩子理解“黄色、红色、金黄色、橙色、紫红、淡黄、雪白……”就为五彩缤纷;二是,五彩缤纷就是“黄色、红色、金黄色、橙色、紫红、淡黄、雪白……”真正理解了五彩缤纷,才不会出现“表示颜色的词语是五彩缤纷”这样错误的理解。
2.将意思相对的词语进行归类。文本语言中,很多词语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智慧归类,或对比,或相似地来学习文本,促进文本有效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曾听一位名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她让学生寻找巨人外出旅行和旅行归来,花园春夏秋冬不同的地方,用文中的词语展示。孩子们找到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是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巨人旅行归来呵斥、砌墙后的花园是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寒风刺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教师让孩子们反复读读这些相对的词语,理解整片文章。这样不仅积累的词语,还理解了词语,同时感悟了课文,提高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3.将需要理解的词语进行渗透。不脱离语文的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词语教学更是如此,许多词语文中隐含着解释,但不易发现,教师要善于抓住重要词语,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让孩子学到词语,学会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开天地》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在学生反复阅读后,找到很多意思相反的词语。这时,我们不妨倒过来教学:天和地本来没有清浊之分,没有轻重之分,没有天地之分,那么这样没有清浊之分,没有轻重之分,没有天地之分,我们就可以解释混沌一词。这样的阅读教学,在巧妙的渗透中提高效率。
二、迁移文本中的句子,以“句”融“文”
句子在文中的训练也很重要,笔者将表达形式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有意的归类,或者有意地进行训练,课堂上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将句子进行仿造。仿写、仿说句子时常用,但是怎样才能用到实处,达到阅读有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了多次的训练,发现句子仿造有很大的魅力,特别是低段孩子的学习。
2.、将句子进行移位。每篇文章作者写作的字词句都有他的特意,我们只有在细节中观察出句子的内涵,通过移动句子体会文本语言的巧妙。
3.将句子进行对比。对比中发现行文美,体会文章内涵,岂不是很妙!
三、分析文本中的段文,以“段”化“文”
很多阅读课文,他的段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推敲的。笔者就常常让孩子们关注整段,从整体把握文本的构思以及味道。
1.分析段落本身的内在。
特别在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整段中细致学习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段落传达的意思,内在的词语、标点、动词、形容词等,值得细细品尝。
2.分析段段之间的关系。这中文本分析方法在老的教学中经常使用,作为新时期的教师,笔者常常觉得这些文本解读的方法其实是不能丢掉的,我们可以运用之中加以变化,变成新时代的段落分析法,为孩子们阅读和写作从文章整体进行把握。
3.分析段文相辅的作用。到了高年级的阅读学习中,段落的在文章中的作用更是能够体现出来。有些是过渡作用,有些是铺垫作用,有些是说明作用,有些是虚实作用等等。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孩子有必要知道作者在行文中不是那么随意的,每一个段落都是经过安排的。
四、探寻描述文本手段,以“法”促“文”
文章的形成是有着多种描述手段的,当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达到一定水平时候,我们就要告知一些有意义,值得学习运用的描述手段,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学到真正的本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从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示形式。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翠鸟的外形。这段在表达形式上,作者先概括写了“翠鸟喜欢停在苇秆上”,接着作者写“翠鸟颜色非常鲜艳”,从头上、背上、腹部的羽毛进行描写。
1、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设计交流,观摩优秀课件及教案,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现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但提高了自己相关的业务技能,同时也为全体小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件交流服务。
4、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并成功的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翠鸟》,借以带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融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06-0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能借助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自主、合作、探究更容易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无疑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语文素养。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语文教学带来创新和改革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困惑。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其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一)技术落伍,有名无实
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侧重于辅助功能,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不大。教师没有改变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多媒体CAI只是把图片形象化,把静态的实物变为动态,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为主。第二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脑不仅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何克抗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本质。”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活动中解决复杂的问题。
当我们把信息技术的浪潮推向学科深度融合时,就不难发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方式的不均衡。在课堂或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信息技术仅仅当成PPT使用的现象。如在《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1. (PPT出示一张从课文中扫描的葡萄沟图片)师:同学们,这葡萄沟给你什么印象?2. 师:这么美的葡萄沟,那里的葡萄肯定很多吧,让我们去看看那里的葡萄吧!(PPT出示各种葡萄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葡萄?3. 师:听老师配乐读一遍,你们好好地听,看看老师读得怎样。(师配乐朗读)4. 师:老师读得怎样?你们也美美地读一遍吧。5.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葡萄干,大家尝 一尝。(学生吃葡萄干)你们想知道这些葡萄干是怎么来的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晒葡萄的房子和架子)。6. 师:假如到了新疆,你会发现那里的人民可热情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请大家欣赏感受一下新疆人民的热情。
从上述教学的各个步骤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把原来用图片张贴、用录像机、录音机播放的步骤统统改为PPT的形式,把学生一步步引入教师预设的教案中,换汤不换药地“整合”了一回。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组成部分。
(二)技术堆砌,华而不实
当主题网站、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师们往往是喜忧参半。有的教师为了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恨不得在一节课里把多媒体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上,技术手段堆砌叠加,让学生眼花缭乱,听课教师目瞪口呆。教师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功能,课堂没有了品读,没有了学生的感悟,剩下的只是教师娴熟的表演,语文教学的初衷被抛诸脑后。如针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述“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内容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1.师:课文中表示鱼多的是哪些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遮幕”“拉幕”“标注”的功能出示句子。2.师: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鱼呢。(采用“聚光灯”“放大镜”功能逐一出示各种各样的鱼)3.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袋,请大家打开电脑认真阅读,思考文中还介绍了哪些鱼,你记住了哪些鱼?它们有什么特点?4.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记住了这么多鱼。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鱼多,老师下载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音视频操作功能)5.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查找资料,我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是怎样的?(6)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遍。可见,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意思,用了20多分钟和大量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眼花缭乱的操作中被动地回答问题,整节课用先进的手段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代替了语文课应有的听、说、读、写功能。
(三)主体错位,目标“失联”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备课时只注重自己怎么讲、怎么问,却没有备学生。尽管教师拿的是新教材,使用着最新的设备,运用着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所有一切都是围绕着教师在转,导致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回答能和教学预设相一致,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宝贵的课堂时间在不断的追问、引导中流逝,学生却没能从中获取什么。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为了方便操作,显示技术的高超,常常使学生被教师、课件弄得云里雾里,导致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是学生配合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
二、对策与措施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做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培训
1.加强学习,强化“运用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已经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提高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盼。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要有刻苦学习的态度,还要有丰富充足的学习资源,注意自身的学习,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加强学习,更新“主体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几个要素的融合外,还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主次联系,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图,从图示可以看出,学生是所有要素的“主体”。在这几个要素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从教师提供的资源、课程中汲取知识,而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从学生的发展考虑,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创设条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整合更多的资源。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之间要充分互动,让学生更加自主、合作地去探究学习。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各要素相互配合,实现融合、平衡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执杖者是教师,教师要把握时展的节奏,注意进行相关的培训,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一是进行现代教学理论的培训。教师要通过培训了解当前各种先进理念的内涵,了解理论和教学实践所带来的变化。二是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培训。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教师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愿学、会学先进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教学常用的工具软件及其在教学中的用途。三是多次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利用校本研修,共同研读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彰显学生主体性
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呢?在语文综合实践课《遨游汉字王国》一课中,笔者是这么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激趣,引发感受――演示演变,回顾来历――走进网络,实践探究――合作交流,自悟自得――填写报告,评价反馈”五个活动板块,实现“四个融合,体现四个创新”的设计理念。何谓“四个融合,体现四个创新”?一是将电子白板结合广西优课系统与课程相融合,体现探究方式的创新;二是网络与课程融合,体现教学手段的创新;三是课内外融合,体现教学方式创新;四是语文能力的融合,体现学法的创新。在“演示演变,回顾来历”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广西优课系统播放汉字演变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种形态。接着利用多媒体的“蒙板”“拉幕”功能,逐一显示课本中汉字的形态,让学生感知各种汉字书写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走进网络,实践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四个融合”的方法,把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第一步,先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书写”“标注”的功能,把图片中的错别字圈出、修改,通过观察归纳出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几种常见原因。第二步,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任务(如何正确地使用汉字)、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步骤与要求。第三步,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错别字医院”页面,分小组在四种常见错别字类型中选择一种情况,开展探究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与课前的社会实践探究整合起来,继续深入地开展活动,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合作交流,自悟自得”这一部分的环节中,小组派代表汇报完成。学生将课外收集的资料,与课堂中在网络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学生用电子白板自如地实践操作。教师通过优化师生活动设计,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既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又进行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网络资源的交互与共享,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凸显“语文味”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教师搭建起网络环境学习的平台,如播放经历的典型战役影片资料,让学生了解的艰难历程,感受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资料中展示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途中吃、穿、用的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余油然而生敬仰之心,在自由诵读中得到情感熏陶。这样的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不少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你了解翠鸟的哪一方面?请在白板上画出相关句子,圈出相关词语。”学生照着课本圈画,其潜在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感悟能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不妨这样设计:教师事先设计微课,提出两个探究问题:“请分组讨论,你们从视频中知道翠鸟飞行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描述,你打算怎么说?”这样学生没有被教师牵着走进文本,而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智慧被激发出来,生成课堂的精彩。教师再通过“标注”“拖拉”等功能,把课文词句与学生的思考相对比,从中感知形象、贴切表达的方式。如此设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文本走向实践探究,又从实践探究走进文本。教师、学生、课程、信息技术各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全方位地互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达到深度融合的目的。
(四)恰当合理深度融合,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教师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走向深度融合,实现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工具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各要素及教学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间的依存关系,融合的手段与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使用的功能越多越好,教师不仅要注意多媒体与方法的选择组合,也要注意新的教学工具与已有教学设施之间的组合,同时还要注意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教师如果对信息技术的优势、制约性因素以及与课程“深度融合”等因素把握不准,就会适得其反,让“深度融合”难以开展,教师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凸显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合联动
关于习作教学,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的专家一直都在探索、实践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针对单篇单元习作进行教材研读和教学思考,更多出现的是在一两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要求分析、素材选择、方法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但对基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却极少关注,本文就此开展了探寻。
一、化零为整,明确目标
综观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主题来划分的,即同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要做好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设计,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预设好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系统的习作训练要求,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写作技法,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是“说明文”,单元习作目标是学生能运用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表达方法练写说明文,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在给该单元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习作训练要求。
《鲸》:明确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课文按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写动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学写一段话;能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写鲸的自述。
《松鼠》:通过对《鲸》和《松鼠》的比较,发现《松鼠》写法的特点,明白《松鼠》的构段方式;学习《松鼠》仔细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新型玻璃》:明确课文介绍新型玻璃采用“特点+用途”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运用课文中“特点+用途”的介绍方式介绍一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前3个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和语言特点,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一种事物。
口语交际:课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一样商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来介绍一样商品。
交流平台:能说出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能在课文中、习作中或课外找出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例子;会使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始终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落实好这些目标,能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时,一定能学得扎实,写得轻松。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模式也可运用在单元导读课上,使其变成导“写”课。教师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提示语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的主题,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导“写”课上,我们应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思考:“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应该主要抓什么?关注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图式。
总之,我们在导“写”课上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观下感知单元,明确单元写作目标,将单元主题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实到单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分散练笔,巧得技法
所谓单元整体观下的分散练笔,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每篇课文,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对话,寻找单元习作与课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实施分散训练,让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习课。
(一)于情感触动处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胸怀习作意识,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文本之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第1~9自然段,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会兴奋地谈论什么。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写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对自己表达的爱。这样,让学生以文本为据点拓展到生活,为自己的习作寻找到切合素材,激发了表达情感的联系点,从而在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练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学完《扁鹊治病》,教师请学生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写下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写一写对“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学完《鱼游到了纸上》后,除了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还可以写一写对聋哑青年的看法。这些都是为提升文本价值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练笔。
(三)于阅读做题时练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来提升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盏明灯,如果我们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训练,那我们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又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有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习作教学体系。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题:“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通过人物动作描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点练
在教学留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让他们在文中言而未尽之处或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或续写等,从而提高单元习作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练笔主体角度设计书面表达。可以写写“对自己说”,还可以写写“对课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说”。如学了《尊严》《全神贯注》等课文,写写“我想对自己说”;学完《触摸春天》,让学生仿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学完《生命 生命》,让学生给作者杏林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写,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构段方式等进行仿写,在创写中增强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三、多元联动,整体融通
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获得习得方法,实现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
(一)与课外阅读联动――拓宽习作训练视野
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同主题或同主旨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视野,加深学生对单元习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我是这么组织课外阅读教学的:首先,回顾主题,展示知识树。让学生回顾第七单元中四篇课文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板画知识树。接着,抓典型事例,提炼小标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阅读》中的四个故事,想想这四篇文章是分别抓住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的,列小标题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动物当成人来进行描写。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练写。最后,推荐《有志气有感情的狗》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延伸阅读。
在与课外阅读联动时,还可以推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对不同年级教材特点,编制“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单元写作素材。
(二)与交流平动――总结习作训练方法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低段称之为“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凭借 “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这两个栏目,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交流自己的发现、收获与体会。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第一部分让学生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其实是让学生集中回顾、交流本单元描写特点鲜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举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这是对本单元写人方法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效果的检测与点评。学生在赏析、讨论、点评中优化了习作方法,提高了习作质量。
(三)与口语交际联动――营造习作训练氛围
口语交际和习作联动,可以营造习作训练的氛围。人教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比如,我们是这样教学习作课《父母的爱》:首先,学生观看漫画故事,说说自己想到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往事;接着,回忆课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口语交际中的几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悟并联系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关心,激起学生书写的欲望;最后,学生落实书写。因为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可以说,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与综合性学习联动――充实习作训练素材
平时,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学生的习作训练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翠鸟》的课后就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小报告,小报告中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感受和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开展这项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单元习作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乡》等习作也顺利完成。有的单元如果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在课文学习时布置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单元整体观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的系统教学中一以贯之,单元习作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
参考文献:
[1]徐维娜.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的尝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6):91-94.
[2]崔蕾.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5,(10):23-25.
[3]贺蕾.单元整组兼顾下的读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五下第二组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