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总结

技术创新总结

时间:2023-06-04 10:5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总结

第1篇

会议总结了联盟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联盟企业代表畅谈了在使用原液着色纤维、纱线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忠,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分别就联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联盟的发展出谋划策。

创新联盟推广见成效

产品开发方面,联盟的15家面料开发及成衣设计企业共开发了针织面料、机织休闲面料、色织衬衣面料、色织大提花面料和仿毛面料5个类别176款,设计制作成衣11款,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从纤维、纱线、面料到成衣的产业链产品开发任务。不仅拓展了原液着色纤维的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档次,也为产品宣传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宣传推广上,联盟一方面通过“2012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海)技术论坛,由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技术总监陈宝建主讲“2013/14秋冬中国流行面料趋势”,来重点介绍“原液着色”面料的产品开发创新成果,以及江苏霞客的“无染纺织,时尚科技”讲座,来重点推介原液着色纤维的产品性能、优势及应用。

另一方面,联盟通过“联盟产品开发推广手册”的制作和派发进行产品推广。手册包含五大产品开发体系,精选了80款面料图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在上海展会期间分发到展商与观众手中,既展示了联盟的创新成果,也传递了“无染纺织”的绿色消费理念。

为创新联盟谋可持续发展之道

“联盟充分发挥行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产品开发和趋势研究的市场导向优势,集合材料、纤维着色、纺织技术和服装品牌创意设计的产业链优势并依托基地企业群体创新优势,迅速形成速度、成本、质量、风格及高市场化率的集成创新强势,极大提高了联盟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后续的开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在会上发表感想。

对于未来的产品开发创新,联盟企业代表积极献言献策。杭州宏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定章建议从创新性、延伸性两方面,继续在绿色环保、高性价比、时尚化方面创新纤维产品,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和弹力色纺纤维,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

杭州新天元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认为目前市场竞争畸形,大量低价竞争已经不可能,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竞争优势,产业链的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他建议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准确定位原料常用色系,产品差异化背景下建立营销平台互动。

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瑢则在会上表示,根据大家的建议,下一步将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动态色彩应用体系,每年根据需求和流行色,不断补充和调整30个基色,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交货期由10-15天,调整为一周出货。

以创新谋求无染事业新未来

对创新联盟一年来取得的成果,江苏霞客董事长陈建忠表示在这当中收获颇丰:一是开发了多领域的系列化产品,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市场定位,形成了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优势。体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控制能源合理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原液着色提高了染料利用率和订单色彩的准确性。三是提高了联盟核心价值,满足了差异化、人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社会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的进步。同时,他希望在未来创新联盟能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和自有品牌。

对于创新联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提出了具体意见,指出“无染纺织,多彩世界”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保证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

第2篇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大赛、组织绝技绝活展示、组织劳动竞赛、组建经济技术创新小组,组织QC质量改进小组等形式;也可以通过普及应用先进工艺方法,学习掌握现代高知识、高技能,提升工作效率等形式。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把握好原则,加强领导,找准切入点,建立激励及相关制度,健全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应把握好活动的基本原则

企业是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投入获取利润来维持企业生存,并获取更大发展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从实际出发,突出创新,注重实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把直接利益和长远效益结合起来。重视在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配套、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相关创新工作。既要重视调动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又要注重发挥好科技、管理人员等广大人员的聪明才智;既要重视活动的策划、组织、动员和实施,又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方法,促进活动成果深化运用。

二、应建立适宜的制度和规范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和规范,是保证活动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的主要依据。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制度应包括活动应达到的目标、组织活动的相关条件、检查考评、指标统计、总结奖励、创新成果征集及等相关内容。有了相应的制度,就有了行动的规范,就便于引导员工发现设计、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好方法、好技术等,也便于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查,并有利于在竞赛结束后按规定对竞赛活动进行总结,以达到活动的深入、提升和推广,使活动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XX公司制定《项目管理办法》,针对新产品开发奖、产品改进奖、工艺改进奖、工作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奖及其它类奖励,从项目的立项申报、验收、评比、奖励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对重大项目采取分阶段实施、分阶段验收、分阶段兑现奖励的办法,避免了重大项目由于项目任务艰巨、时间跨度长而造成创新活动立项意愿的降低。一年内实现了新产品开发奖26项、产品改进奖3项、工艺改进奖5项、工作进步奖10项、合理化建议奖20项及其它类奖励1项,制度规范后的创新项目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找准活动的切入点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把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生产配套能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把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难点和提高企业利润等问题作为重点,围绕技术、管理、生产和服务进行创新。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环节作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使活动在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环节上发挥作用。既要抓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制定的目标要求,发动和组织员工确保目标的实现;又要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员工开展以节能降耗增效益、技术创新谋发展、管理服务上台阶等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特别要针对薄弱点,发动员工结合本岗位工作实际,查漏洞、找不足,针对存在的薄弱方面,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完善企业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

四、要利用团队创新优势,提高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实力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依靠和团结企业广大员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以最少量的成本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不是一个人干出来的,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一个人的智慧。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不仅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队伍,更应该包括广大群众在本职岗位上所进行的改进革新。由于受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的影响,广大员工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是层次不齐的,企业在大力提高广大员工的学习能力,使员工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撑和素质保证的基础上,要发挥好有知识、懂管理、会创造的管理和技能人才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领头作用,让部分人在传授创新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师带徒、现场传授技能、团队选题攻关等作用。XX公司生产制造部门在历年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中,从企业实际出发,以一线技术工人为创新主体,注重发挥好团队创新的优势,部门员工全员参与,取得显著成效。竞赛活动当月完成指标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5.8%。员工参与改革创新和提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党员、积极分子参与率达100%,共收到合理化建议9项,工艺改进创新项目18项,管理和党建创新各1项,其中多项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在QC小组活动中,也很好的发挥了团队的优势,参与人员均达10人以上,申报立项的多项 QC小组获得奖励。

五、应建立长远的竞赛激励机制,促进活动效力进一步深化

第3篇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已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强化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一股新潮流。

本文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在新经济时代下出现的全球技术创新新趋势。从而引用柯达技术创新之成功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部说明我国企业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和强度。

其次针对我国技术创新的特点,提出了我国企业目前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最后文章对新经济时代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未来和发展作了总结性的评论,同时也对以后需要在哪几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技术创新

文化

市场

人才

点击查看全文

第4篇

【关键词】施工技术;创新

概述

房屋建筑企业为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现代化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体系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施工中的创新技术和传统施工技术有所区别,表现在创新施工技术的科学性更强,有利于全面开展工程造价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等,可显著提高建筑的美观性、高效性和合理性。

1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现状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对房屋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体外预应力技术、钢结构安装技术及防水材料等内容。建筑施工中主要是总结和分析传统施工技术体系,对房屋建筑材料和构件等要素组合的方法与原理进行创新,以期改善建筑的使用性能、存在形式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但目前,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1)企业领导对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低,员工创新积极性低。由于房屋建筑企业的某些领导思路僵硬,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低,往往忽视了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施工人员受到不完善市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经营管理重视度高,对技术重视度低,特别当技术人员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时,更无法提起技术创新的热情;

(2)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粗放,起步晚,发展缓慢,投入低,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系统和组织资产等问题;

(3)创新体系不完善,包括激励机制、人才培训机制等,尽管国家一再呼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以完善其创新体系,但由于房屋建筑施工行业自身特性,仍有很多企业基本维持旧的体制,产业升级相应滞缓;

(4)施工技术创新存在滞后性,先有市场后有创新,技术创新不能跟上市场发展需求。如一些建筑企业在进行招标工作时,其招标文件就已将施工技术难题和技术创新要求摆上了台面,投标方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解决技术难题、满足项目建成的需要,才可能中标,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即是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生产实践和运用、并保障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的过程;

(5)技术创新与市场脱节,如很多技术创新成果局限于政策压力和其他因素,无法投入实际生产,无法回收,造成浪费;

(6)设计和施工的脱节制约了施工技术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应按照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由于设计单位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设计思路来进行设计,其技术更新速度滞后,对

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了解不深,容易制约了施工技术的创新。

2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趋势

(1)施工技术环保性。房屋建筑行业作为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中一般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房屋建筑施工对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保护生态环境,并能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2)科学监理技术创新。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科学监理技术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发,可保证保证创新技术的落实,可实现对房屋建筑施工的科学管理,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

(3)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零碳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房屋建筑施工中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完善的资源评估与技术评价体系基础,开发低碳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如将太阳能等新能源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进行融合,利用核电、水电等清洁电力能源来降低建筑设备和技术的耗能成本,扩大市场应用规模。

(4)结构材料创新,薄膜、扭曲面、网壳、充气等新的结构形式被引入房屋建筑中,施工中对钛金属、高强纤维、聚合物、玻璃纤维等材料的技术开发运用越来越广泛。

(5)非建筑的高新技术被引入房屋建筑施工,如动态喷雾技术、热变色涂料、智能窗户、形态记忆合金、电子发光织物、导电高分子、电子照明技术及光变色玻璃智能控制环境等,这些非建筑行业的科技从热、音、光等环境因素出发,强化了建筑和人的关系,为建筑施工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3 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水平

(1)建立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和新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行业的工业增长速度成正比,与和新技术相关联的投资回收期是成反比,技术扩散的调整成本随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发生变化。房屋建筑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机制,指导和规范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企业应先建立创新平台,为技术人员提供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对关键技术进行立项研究,进行长期的跟进和创新研究,施工技术人员才能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成果。

(3)提高成果的经济效果。建筑企业推广创新成果的首要目的是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故创新项目应优化推广成本,制定项目经费预算模型,使其为企业可接受的范围,控制费用。

(4)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培育。人是技术创新推广的重要因素,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知识的运用,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基于客观因素如企业效益的需要,决定是否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推广,是创新成果推广的推手。

(5)完善激励机制予以创新支持。企业应建立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注重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完善独特的薪资福利体系,可采取认同激励、参与激励、关心激励等方式,来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激励职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4 结论

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技术进行创新,并加以推广运用,有助于更新与完善了工程施工技术体系,应以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实现现代先进技术创新,满足现代建筑行业需求,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本海.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4).

[2]于福友,孙彦庆.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03).

[3]刘治亮.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4]曹永宝.浅析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29).

[5]黄红霆.浅谈房屋建筑施工技术[J].职业时空,2011(7).

[6]陈波.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风,2012(11).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企业 政府 技术创新 合作机制

1.高校、企业、政府技术创新合作的意义

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般来讲,高校作为知识和科研成果的研发地,需要不断的将自己的研发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去指导企业生产;企业作为生产的实体,在传统产业中拥有自身的优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很少与高校合作,缺少研究成果的技术支持;政府在参与到企业生产和高校的研发支持上仍需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充分结合,相互协作,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的新模式,来推动技术创新的新发展。高校、企业、政府技术创新合作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科研教育、生产、政策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促进企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科技经济融合,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高校、企业、政府是现在社会的一个良好的结合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体现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系统的有机性。

开展高校、企业、政府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持续改进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工作;是为不断加强高校、企业、政府合作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合作管理而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企业、政府搭建有效的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全面推进管理工作的提升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2.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合作主要从产学研一体化、系统角度、“三重螺旋”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等角度进行研究。在产学研一体化和产学研联盟方面,王书建认为大学和企业之间已发展成为正式的、大规模的集团性的知识联盟体,尤其在产业政策与政府的推动下,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由单一的扶助型逐步转变为三重螺旋体制。在系统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方面,石火学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产学研的历史、模式、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形成的条件和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结合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政府在结合中的协调和组织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中国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并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各方面提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措施。在三重螺旋方方面,王成军根据国际上大学、政府、产业的三重螺旋模式提出了三重螺旋协同模式,并分析了中国大学、政府、产业之间的协同现状,并提出了模型,他主张应该走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边合作与发展的“官产学”协同模式。

3.高校、企业、政府技术创新合作发展路径研究

开展高校与省市、企业合作是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以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借助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中一次发展模式的探索。

(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产权为合作纽带,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双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各方利益分配合理的情况下,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最大。

(2)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校与企业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为了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即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

(3)建立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导入切入点分析、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控制、成果导入效果考核等。

(4)建立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创新绩效越高。可以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4.总结

良好的制度是高校、企业、政府合作系统的基础,能够保证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价值分配,而以此建立和完善的企业制度不只是提供一个追求短期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偶然行为,而是会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创造一个持续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使高校、企业、政府合作最终形成超循环反应,从时间和规模上以螺旋上升并扩大的方式进行。要形成并保持和促进技术创新项目的超循环合作,企业进行的制度管理要更加柔性,即针对合作,企业的制度应当更加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它依据各子系统充分的信息,实现高校、企业、政府技术创新合作系统对环境的主动适应,对市场机会的准确识别、快速响应;依据明晰的价值分配,保证合作系统有序、扩大进行。

第6篇

关键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地勘单位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新的问题日益凸现,诸如资源衰竭、生态环境问题、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防都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取得突破,谁在技术上创新领先,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也就能创造较好的效益。

在地勘单位事业体制向企业化转轨的过程中,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能推动地勘单位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相结合,首先是一个经济的概念然后才是一个技术的概念,不是某一单项的技术或工艺的发现,是指将各种生产要素(如生产数据、劳动力等)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把新的组合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以获取新的价值和利益。如开拓新的市场,形成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企业文化观念的创新。地勘单位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队伍大经营性资产少、债务沉重。非地勘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运行质量低、下岗职工多、再就业难等,仍制约着地勘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地勘单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改革,在创新。队伍结构调整要改革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要改革创新,投资结构调整也要改革创新。同时加大推进技术进步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力度,努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的传统产业,以提高地勘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勘单位能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后劲,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抓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关键。

二、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就必须大力推进知识化进程,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在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突出创新、创先、创优、创最佳水平,把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过程。通过职业技能、新技术、新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总结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推广和挖掘职工中的绝招、 绝技、 绝活, 搞好传帮带;通过技术难题会诊,关键课题分析,提高职工的创新应变能力和攻坚能力。同时,工会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规章制度,严格劳动纪律,提高工作质量,还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效益,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作出贡献,为地勘单位的改革和脱困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实现地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创新过程中,要以地勘企业职工为主体,以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领域上,要与地勘单位的科技、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在内容上,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形式上,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标准,要不断创新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不断把活动推向新水平。

2、注重实效,立足基层。我们要坚持从地勘单位矿产开发、工程建设市场和多种经营的实际出发把增强单位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解决单位发展的难点,实现扭亏增盈等问题作为重点,组织基层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活动;紧紧围绕创新技术、加强管理、增加产品、改善质量、降低成本、搞好服务、增进效益等内容,鼓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多作贡献,为推动地勘经济的发展建功立业。

3、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做到组织落实、责任目标落实、措施落实;加强宣传,形成声势,要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工会的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开展 经济技术创新的意义,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主动配合行政研究和制定 技术创新的奖励办法,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在经济技术创新中取得优秀成果的职工,要促使单位除按其创造的效益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与职工的晋级、评定职称挂钩, 并为他们学习深造创造条件。保护职工的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推动国家有关奖励条例和办法的贯彻会影响,进一步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4、制定创新活动措施。地勘单位职工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参与,要与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一专多能等需求更好地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进一步增加活动的科技含量,通过技术练兵、技能竞赛、技术革新、技术协作等活动形式,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主动进行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不断用知识武装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用到工作上,为单位发展出力。促进地勘单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5、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职工队伍,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充分利用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开展信息交流,大力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和先进技术。要做好 技术创新成果的统计上报工作和技术成果的评审工作,运用职工技术协会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手段,适时地将技术成果转让并开发应用,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7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信息、内部管理规律;艺术性内涵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33-03

[作者简介] 付子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工程、企业管理与创新。

(河南 濮阳 457000)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企业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都与技术有关。因此,有时还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准确把握技术创新是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而技术创新把握的时机性与综合复杂性使其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可以照搬,从而显得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控性。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时,应该如何把握技术创新呢?

理性地看,把握技术创新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技术创新把握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学科研究的范畴,而技术创新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在总结企业实践经验基础上,归纳和发展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和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把握中正确认识自己,抓住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在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辅助技术创新的决策。就此而言,技术创新的把握是一门科学。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过程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环节,企业把握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直觉和判断,这是艺术性的一种体现。同时,正如其他艺术一样,技术创新的正确把握需要实践。能够娴熟把握技术创新的企业,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技术创新实践,通过干中学的创新实践,使企业能更加了解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规律,从中获取的第一手知识和经验,才能对企业有效把握技术创新起指导作用,为此,从该层面上来看,技术创新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这里所讲的技术创新把握比技术管理的总体范畴要小得多,仅仅是技术管理的一部分,重点是企业对于内外部新创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及时而准确的获取,结合自身实力、特点和技术需求做出快速和适当的反应,以及通过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实现对目标新创技术的获取、开发和投入使用。

二、技术创新外部信息把握问题

第一,新创技术来源问题。这是对某项目标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所要解决的先期问题。由于技术开发总是秘密进行,许多技术专家得不到相关资料。特别是目标技术与国家安全的防卫相关时候,技术的来源就不会那么直观。相关技术可能由不知名的组织秘密进行开发,也可能是在某些大型机构所专门设立的某个分支部门进行,了解技术的源泉所在是进行资料收集所必须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对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创技术,从高等院校和科研群体找到相应线索的可能性比较大。互联网是了解高等院校新的研究热点和项目的核心来源。企业有时会访问一个外国大学来讨论可能的合作事项,其依据就是从网络上下载到有关教授当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对于专业化应用导向的新创技术,一个可能的方向是该行业的领先创新型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最具有创新的倾向和动力。另一个可能的选择是行业内的竞争主导企业,这些企业为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可能会未雨绸缪地率先探索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技术资料获取渠道不畅。技术知识资料可通过一些渠道予以获得,这些渠道可以按两个因素进行分类:一是资料和个体的结合程度,完全由个人掌握还是团队掌握;二是直接程度,直接从技术开发者获得或间接从其他相关人员得到。间接资料可能并不及时,也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特定的决策。相比而言,直接个人资源更加可靠和及时,然而,获取这些资料需要花费时间。而且个人之间的接触必须谨慎进行,以避免被作为工业间谍而受到。由于这些顾虑,委托专业信息咨询人员来做信息收集工作是一项补充选择。但通过专业咨询人员得到的间接信息可能会过滤掉一些有用信息,因此,一些企业倾向于自己来做收集信息的工作,以免由于专家的过滤而丢掉一些细节。

第三,专业术语和技术指标的非标准化为信息的获取带来障碍。专业技术的开发会产生许多专业术语,使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专业术语的晦涩,使许多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仍然无法传播,而是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脑子里。非标准化的技术指标同样会带来这些问题,如性能特征,一般都仅限于某些特定技术,而且相关指标在技术演化不同阶段也会出现一些差异。这类障碍的克服需要企业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但在一定的信息约束条件下必须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解决。

第四,技术开发早期阶段保密性使那些跟踪技术环境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知识对企业非常重要,以至于有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收集这些知识。美国与日本签订协议,限制其在开发自己的战斗机时可以从美国获得的技术。但协议签订之后,这些技术却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和企业的主要目标。工业间谍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充分和法律环境的完善其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结果是独自开发。

虽然早期阶段的技术资料很难获取,但对许多企业来说,这些资料对发展技术战略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技术知识提供了在市场上采取行动所必须的领先时间。与新创技术出现阶段相比,在技术开发进入成熟阶段之后,相关的资料就比较容易得到。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R&D投资相关的宏观资料完整程度存在差异,科技开发水平、科学教育水平和政府对R&D投资水平的资料在发达经济中都可以得到。这些资料提供了技术开发的相关信息,对识别长期技术变化趋势很有帮助。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管理规律

第一,技术识别与评估。当一个企业认识到某项技术对新产品或过程的潜在价值后,或当他发现某种有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后,就会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技术创新的第一个步骤。为保证这一阶段及时出现以及其方向正确,企业需要加强对公司后方的管理,包括建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用科学方法得到对商业问题的基本预测,企业公关部门与创新网络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等工作。同时需要注意,由于技术争夺着企业的资源,每个企业必须决定如何在各种机会分配其资源。选择一个投资领域通常会阻碍其他投资领域的选择。因此,技术机会必须与企业的其他机会进行权衡。

第二,技术开发。在此阶段,企业提出了许多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观念。这些设计观念往往以不同的技术和目标市场为依据。设计观念的形成是一种创造,其中包含着企业对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的重要判断,在缜密考察和形成判断之后,企业才能决定是否向下一个阶段投入资源。此时设计人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企业需要创造一种研究的文化,需要网罗与特定技术相关的各方面专家,需要赋予科研人员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通过各种思维和智慧的不断碰撞获得好的创意。

第三,商业化推广。对于产品创新,只有在新产品被成功引入市场,而对于过程创新,只有新过程的引入确实带来成本节约时,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此阶段,如果是产品创新,企业便需要开展业务和营销战略,经常采用的市场撇指定价方法能帮助企业快速回收研发成本;如果是过程创新,企业便需要在组织内执行过程的变革,过程变革带来成本节约的同时,还会冲击企业内部原有的利益分配体制和职能管理结构,因此,特定过程的创新变革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流程重组充分理顺供应链。

四、企业技术创新艺术性研究

通过对外部技术创新信息的把握、创新网络的利用和企业实际开展技术创新所涉及管理规律的探讨,将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带来积极的指导意义,折射出把握技术创新科学性的一面。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技术变化孕育新的产业的各种可能性(导致产业集中,一些先前毫无关系的产业在技术变化影响下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有时可能导致某些产业的消失等),企业获取信息的各种障碍和不完全性,创新网络沟通的不充分性,技术开发的不可控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都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带来很多难以控制和把握的问题。虽然从上述分析中发现了把握技术创新的一些规律,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无规律可循或表现出矛盾规律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同时其解决和方法选择有赖于企业个体的特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表现出技术创新艺术性的一面。如,企业是否需要从事基础研究这个问题,就揭示出技术创新存在的艺术性表征。

关于企业是否需要从事基础研究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持不同观点和做法的企业非常多。赞成这个观点的企业认为,在基础研究上下赌注有时的确能带来经济上的回报:杜邦公司对基础聚合体的研究发明了尼龙,Irving Langmuir获得诺贝尔奖的表面化学研究使GE能够发明革新性的电灯泡,曼斯菲尔德发明了CAT(断层扫描技术),使得EMI公司能够率先进入CT市场。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创新的动力模型,著名的技术推动说给它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创新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回报。

但是,这个观点在实际中也存在大量的反面证据。首先,由于技术本身特性的不确定性,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工作最后都以失败收尾。此外,在科学上领先从来就不是获得市场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企业迎接激烈变革的能力不足和缺少商业应用,许多重要的发现没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例如,半导体激光(GE和IBM)、宇宙环境辐射(贝尔实验室)、扫描管状(Tunneling)显微镜(IBM)、半导体和超导体管状现象(Sony和GE)等,其中有些技术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站在从事创新开发的企业的角度来看,所得到的回报和付出相比微不足道,经济回报更多的是流向其他企业而不是创新企业。有两个例子:一是日本在钢铁、汽车、消费电子类产品和半导体存储器件方面是学习者,却取得丰厚的收益并占领市场领先地位;二是戴尔和康柏在个人计算机领域所作的技术贡献与其市场份额相比存在巨大悬殊。这些事实似乎告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要去利用科学而不是去判断科学。一些技术巨子也赞同这种观点。例如:总结出长期引导半导体制造业发展的摩尔定律的摩尔,就指出IBM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扫描管道显微镜(S1M),不适合公司的任何商业规划。他说:STM“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IBM从它身上什么也得不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同意英特尔的哲学,即使英特尔公司本身也投入大量的R&D用于基础研究。IBM、Hewlett―Packard(HP)、AT&T、Lucent-Beii Labs,NEC和日立这些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量子系统、十亿分之一碳显像管、生物处理、分子计算或其他的数据压缩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在企业实验室里进行。历史告诉我们,巨额回报是非常遥远的,那么为什么还自找麻烦呢?因为从事基础研究有许多“潜在”利益,包括创造创新开发的氛围和与科学尖端保持联系。实际上,这些潜在利益十分吸引人,以至于公司在投资于这些研究时往往并不期待研究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IBM主管科学和技术的前副总裁John A.Armstrong有一次说:“为什么在企业实验室中要支持满足好奇心的研究?存在许多原因,但并不期望超越公司本身的‘待研究的科学领域’,也就是说,不期望产生会改变公司行业特性的新的看法或发明。”因此,参加也许永远不会带来利润的研究冒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利润之外的间接回报。这种研究不仅造成了声势,还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和研究人员,而且他们掌握的数学、化学或原子物理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其他实际问题。许多优秀的公司都深谙这个道理,长期坚持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甚至包括一些风险极大的项目。虽然绝大多数的项目投入并不会在公司全部R&D中占很大份额,也不会获诺贝尔奖,但即使没有获得科学上的突破,这些投入所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上述问题只是技术创新把握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个环节,从中折射出的艺术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推广到过程中的许多其他环节。例如,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一项新技术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同时起着创造性和破坏性的作用,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机会,破坏了原有的产业链条甚至整个原有产业,此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把握在各阶段的正确决策和整体正确决策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技术可以分为持续性技术和断裂性技术,持续性技术就是沿着S曲线的方向演化,但是,S曲线会受到技术极限的制约,由此导致的断裂性技术就会威胁到现有市场和技术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外来进攻者会更具有优势。许多产业演化的历史,都重复出现了这种现象,市场的主导企业被其他企业超越,失去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尽管这些市场主导企业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资源规模,但是在面对这些断裂性技术的时候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这种新的重大性断裂性技术出现的时候,技术本身是很不完善了,如果要等到技术有实质性进展的时候才介入就会丧失市场的先机,这就成为困扰企业决策的重大障碍。企业需要从许多杂乱无章的技术中筛选出最有希望的新技术,对新技术进行识别和评估,并且做出投资规模的决策。但是这种技术本身不太完善,而且新技术的市场也没有出现,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候如果采用传统的决策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难以指导企业的决策。IBM公司在复印机市场上失之交臂,就是源于其对复印机市场预测的失误。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过:“无法为一个尚不存在的产品做市场研究”。但是这又是企业投资新技术之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现有技术评估和市场预测的工具和方法,又难以给企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和决策依据。新技术的复杂,市场的变化莫测以及无法预料的随机事件发生,会使得任何评估手段和工具都很难准确提供决策指导,这样新创技术的发掘、评估和决策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表现出技术创新把握艺术性的一面。技术的复杂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技术创新把握的决策没有一种完全标准的规则,一方面需要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需要遵循一定决策的规则,需要“有创造力的规则”,这就表现出技术创新的把握,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正是基于技术创新把握的科学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才能有迹可寻,企业才可以遵循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也正是基于技术创新把握的艺术性,技术创新才作为风险和机遇同时摆在企业面前,通过分析这些艺术性内涵,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目标和特点,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2]刘振武.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3][美]伯格曼,等著.陈劲,等译.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傅家骥.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8篇

(辽宁省科技厅统计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技术密集,对知识技术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技术进行创新是提高经济质量增长速度的核心。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高新技术创新对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新技术;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在高兴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工艺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物力和财力获取的经济效益汇报的判断,主要作用是用来评判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在正确认识技术基础上,把握技术,对技术创新进行经验总结。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把握高新技术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

1分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因素

1.1组织因素

企业中的企业家、营销人员、技术人员都会对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导者,不仅对技术的创新有着主导作用,而且需要对整个监督环节进行监督;营销人员需要在技术创新前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将市场需求反映给企业,从而使企业开发的高新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技术人员是高新产业技术的核心,技术人员要及时的发现新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控制系统有着决定作用,决定了企业分权和集权程度,从而影响一个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过于僵硬、组织分散、个人独立性差都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下降。

1.2经济因素

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后,有购买者愿意出现购买企业的产品,才表明企业的创新被人们所接受,创新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一些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后就忽略了危机感的存在,并没有将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而其它企业先将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导致企业的创新技术失去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的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可能会导致最终结果失败。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创新技术的过高估计,或因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1.3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与技术有关的问题有,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两方面。(1)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着企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技术水平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整体技术水平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技术和物化技术,其对企业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只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才能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企业的前沿。(2)技术结构主要包括:一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有辅助技术、关键技术、销售技术等构成,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只有对技术的构成进行明确,才能缩短技术由实验到生产过程的时间;二是技术创新的配备,技术创新需要将技术与经济进行合理结合,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面临实验或技术设计难题,而且还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得到快速提高。

2提升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合理意见

2.1加强交流

高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企业要想单独完成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竞争企业之间的交流,使本行业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得到共享,这不仅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的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在加剧企业之间竞争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弥补对方的技术空白,使先进的经验和知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通过交流降低高新技术创新的难度。

2.2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部分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上没有取得到期望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无法针对技术创新建立一套合理的信息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取得的业绩较差,我国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开发资金投入、实验设备投入、创新设备投入都不高,这制约了企业的产生经营。此外,因为高新技术创新的投入都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部分企业在资金上无法支撑高新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放弃许多技术创新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许多对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改变,使企业融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企业也可以与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合作,对资本市场进行合理利用,从而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3加强对信息的掌握

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在制定风险决策时,信息的质量和信息数量对风险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掌握的信息越准确、越多,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就越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尤其是现代经济市场变化快,信息的掌握程度对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作用。信息工作主要通过减少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高新技术创新中的风险。信息工作对技术创新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而在进行信息创新过程中应当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从而降低技术创造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几率,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够获取到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但总体发展趋势还较为乐观。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没有达到行业的前沿的原因大体相同,主要就是受到组织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需要加强在这三方面的研究,为高兴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城.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04):21-22.

[2]夏京文,李驰.FDI影响我国内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05):15-19.

[3]王青云,饶扬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06(05):55-62.

第9篇

关键词: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装备制造业对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目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制造能力强而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总量大而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技术创新总投入高而新产品产出不足的局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3~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产业规模效率及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加速陕西装备制造业新崛起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基于DEA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评

(一)DEA模型简介。DEA模型是一种评价技术创新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本文选用的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CCR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向量为:

(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测算。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精炼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设立如下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投入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

由于研发具有滞后性,投入与产出不同步,本文设定1年滞后期,以2013年相关数据为投入,以2014年相关数据为产出,基于DEA方法的CCR模型,借助Deap 2.1软件,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输出结果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4年技术创新效率。DMU代表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七大类子行业。从表1测算结果来看,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DMU3)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DMU6)达到DEA有效,而其他五个子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多数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产出效果不理想。DMU3和DMU6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MU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DMU7)和通用设备制造业(DMU2)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而金属制品业(DMU1)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MU4)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表1)

为进一步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按DEA所测算的整体效率值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按照输出结果给出松弛变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投入冗余造成的效率不高,还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效率不高),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机制运作良好,创新产出效果较理想。而其他五大类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这五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或者产出能力不足。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两个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产出不足,说明这两个投入要素未得到有效使用,属于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体制的制约造成产品处于低技术含量水平,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知识性劳动成果较少;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结果输出中投入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表现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转化,技术创新成果缺乏,新产品创收能力不足。(表2)

(三)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评价结论。通过应用DEA模型对2013~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DMU3与DMU6为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子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创新资源,且技术创新产出效果较好;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DMU3与DMU6技术与规模均有效,DMU7、DMU2与DMU1均为规模收益低递增;DMU5与DMU4为规模收益递减。另外,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装备制造工业创新能力更低,而技术含量高和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更高。

2、根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结果,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低。

二、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多数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技术人员创造力不足,大型设备利用率低,政府支持效益差。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需要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企业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机制优化等手段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提高企业创新收益。

(二)陕西省应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及技术潜力,提高创新人员的创造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能力,同时提高进口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三)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资金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方式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珍,杨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1.2.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建辉,王园萍.基于DEA的山西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J].经济师,2010.10.

第10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1.1 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现状

目前随着建设部推广的一些新技术,如深基坑支护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运用技术,都已被我们在各类工程中积极实践和分析。近年来,传统的建筑教科书中又增加了薄膜、扭曲面、网壳、充气等新的结构形式,而这些新结构经常要用到一些新的材料,尽管这些结构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分析计算,但我们也开始在工程实际中努力研究和应用。

1.2 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1) GPS施工测控技术

随着超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物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施工常规测控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何在温差、日照、风载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迅速、准确地完成平面轴线控制、高程传递、建筑构件的安装定位,已成为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利用 GPS 测控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可动态测定建筑物的摆动周期和摆动规律,测定建筑物(构件)的垂直度,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

(2)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的施工技术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是以普通的低碳热轧圆盘条钢材作为原料,通过冷轧、刻痕、轧成二道或三道表面上带有横肋的变形断面钢材,是通过全自动智能化的钢筋焊接网生产线预制点来焊成网状,它是一种取代了人工制作,具有高效、优质的建筑钢筋。

1.3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重点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对房屋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体外预应力技术、钢结构安装技术及防水材料等内容。建筑施工中主要是总结和分析传统施工技术体系,对房屋建筑材料和构件等要素组合的方法与原理进行创新,以期改善建筑的使用性能、存在形式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但目前,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领导对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低,员工创新积极性低。由于房屋建筑企业的某些领导思路僵硬,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低,往往忽视了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施工人员受到不完善市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经营管理重视度高,对技术重视度低,特别当技术人员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时,更无法提起技术创新的热情。

(2)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粗放,起步晚,发展缓慢,投入低,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系统和组织资产等问题。

(3)创新体系不完善,包括激励机制、人才培训机制等,尽管国家一再呼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以完善其创新体系,但由于房屋建筑施工行业自身特性,仍有很多企业基本维持旧的体制,产业升级相应滞缓。

(4)施工技术创新存在滞后性,先有市场后有创新,技术创新不能跟上市场发展需求。如一些建筑企业在进行招标工作时,其招标文件就已将施工技术难题和技术创新要求摆上了台面,投标方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解决技术难题、满足项目建成的需要,才可能中标,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即是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生产实践和运用、并保障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的过程。

(5)技术创新与市场脱节,如很多技术创新成果局限于政策压力和其他因素,无法投入实际生产,无法回收,造成浪费。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趋势

2.1 施工技术环保性

房屋建筑行业作为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中一般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房屋建筑施工对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保护生态环境,并能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2.2 科学监理技术创新

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科学监理技术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发,可保证保证创新技术的落实,可实现对房屋建筑施工的科学管理,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

2.3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零碳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房屋建筑施工中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完善的资源评估与技术评价体系基础,开发低碳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如将太阳能等新能源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进行融合,利用核电、水电等清洁电力能源来降低建筑设备和技术的耗能成本,扩大市场应用规模。

2.4 结构材料创新,薄膜、扭曲面、网壳、充气等新的结构形式被引入房屋建筑中,施工中对钛金属、高强纤维、聚合物、玻璃纤维等材料的技术开发运用越来越广泛。

2.5 非建筑的高新技术被引入房屋建筑施工,如动态喷雾技术、热变色涂料、智能窗户、形态记忆合金、电子发光织物、导电高分子、电子照明技术及光变色玻璃智能控制环境等,这些非建筑行业的科技从热、音、光等环境因素出发,强化了建筑和人的关系,为建筑施工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3、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水平

3.1 建立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

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和新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行业的工业增长速度成正比,与和新技术相关联的投资回收期是成反比,技术扩散的调整成本随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发生变化。房屋建筑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机制,指导和规范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2 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

企业应先建立创新平台,为技术人员提供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对关键技术进行立项研究,进行长期的跟进和创新研究,施工技术人员才能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成果。

3.3 提高成果的经济效果

建筑企业推广创新成果的首要目的是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故创新项目应优化推广成本,制定项目经费预算模型,使其为企业可接受的范围,控制费用。

3.4 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培育

人是技术创新推广的重要因素,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知识的运用,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基于客观因素如企业效益的需要,决定是否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推广,是创新成果推广的推手。

3.5 完善激励机制予以创新支持

企业应建立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注重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完善独特的薪资福利体系,可采取认同激励、参与激励、关心激励等方式,来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激励职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第11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1、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进一步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展示职工技能提升职工素质,推动产品质量升级,促进企业增效节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先后出台《市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五年规划》、转发《市工会2009—2012年发展纲要》、颁发了《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组织开展首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选表彰活动,重奖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3、各级工会组织和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广泛组织和动员职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跨越式发展和区域性现代化滨湖特大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深入组织开展群众性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4、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为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全市创新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职工技术创新目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全面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鼓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习创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扎实做好多层次、多专业、多门类的技能创新培训,把技能创新培训同传经授业、名师带高徒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培训与职工技能创新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工人技师、技术工人、能工巧匠的作用,大力开展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挖掘职工中的绝活、绝招、绝技,做好传、帮、带。市总工会汇制职工技能比赛目录和规划,广泛扎实开展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及行业性的技能比赛活动,对在全市组织的技能大赛中,理论、实际操作获得成绩优异的选手和行业系统技能大赛单项前六名选手、企业(集团)技能大赛单项第一名的选手,由市总工会授予“市职工技术标兵”、“市金牌职工”荣誉称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以上获奖选手给予晋升(或申报)高一级技术职称等级。选树一大批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和金牌职工,推广一批先进操作(工作)法,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5、以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市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组织要广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把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与产、学、研有机结合,为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转化。紧紧围绕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环节大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在创新型发明创造、节约型工艺技术改造和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工作。对于在职工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职工,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经费由市财政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列支,并根据成果不同,由市总工会分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金牌职工”等荣誉称号;特等奖项目牵头人在同等条件下作为“市劳动模范”候选人优先推荐;对获奖的技术工人,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或申报)高一级技术等级证书。在职工中持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学习一门新技术、提出一项新建议、创造一项新成果、推广一项新工艺、开发一种新产品,创新一项新记录,使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化为广大职工岗位成才的自觉行动。

6、以加强职工技协组织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科协等各级组织大力支持基层职工技协组织建设,为技协活动创造优良环境。发展和扩大职工技协会员,把劳动模范、优秀技师、能工巧匠、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吸收充实到职工技协队伍中来,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专业分会作用,广泛开展以技术攻关、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协作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领域,组织技协会员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技术难题会诊、工艺改造攻关等技术协作活动,提高技协会员服务意识,扩大技协组织影响力。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为项目对接牵线搭桥,努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以创建节约型企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增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能减排纳入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之中,从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出发,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开展以节能降耗、提高效率为内容的节能竞赛、节能攻关、发明创造活动,开展“节约能手”、“节能标兵”、“节能班组”、“节能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从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一度电、一方气做起,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优良风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建立和完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协调机制,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8、成立市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协调小组,成员由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市科协、市职工技术协会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日常工作由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市职工技协办公室共同承担。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研究解决在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分类指导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国内外;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12/tp.2016.04.114

一、引言

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能否有效的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关键在于金融部门的运作效率以及金融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既是技术与金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各自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将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总结各国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考察我国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对金融体系支持技术创新研究提供必要信息和理论基础。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

在国外,很早以前就要专家从事对于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银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

(一)银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技术创新的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12年,熊彼特出版了他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在书中,他提出了独特的“创新理论”,并以此在经济学界奠定了地位。他创造性的定义了创新的概念: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熊彼特在书中论证了货币、信贷及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创新的影响,着重强调了三项内容,包括金融资本对创新的作用,信贷资本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前提,企业家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银行的信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能够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是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而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的来源于银行吸收的储蓄,真实票据的贴现以及抵押。他认为,功能齐全的银行,能够辨别并资助那些最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并辅助其完成创新活动,这种信贷提供给在循环流转中运行的而企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索洛(R.M.Solow)等人修正和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而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相互关系的模型,在该模型中,“资本”概念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作是“金融”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结合机制。遗憾的是,这些模型没有能够深入研究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希克斯(Hicks)深入研究了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他认为,促使产业革命发生的首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而是投资,投资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只有合适的金融体系才能实现这种投资。这种投资具有大规模、连续和长期的特征,促使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史密斯(Smith)使用世代交叠模型来证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能够直接影响技术的选择,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金融市场成本高,则经济只会选择发展期较短的技术。当交易市场的效率提高到某一水平,市场才可能倾向于选择发展期较长的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功能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方面。Saint-Paul(1992)在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金融市场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为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率水平和风险水平较高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来实现的。Hellwig(1991)和Rajan(1992)的研究认为,银行在信息处理与揭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当银行与创新主体进行交往时,能够获得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大量信息,从而产生利用信息获得信息租金的动力,结果造成企业开展高利润经营项目的动力被银行的市场力量削弱,也就阻碍了创新。Weinstein和Yafeh(1998)的研究表明,当银行遵循稳健的经营原则时,银行作为债权人,其信贷投资通常表现为内在的回避和厌恶风险的本性,因此,哪些创新程度大、预期经济效益高、风险大的创新项目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如果以银行来主导金融体系,则不利于创新。Stulz(2000)认为,如果银行能够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监控,就能够根据创新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其资金需求情况,合理高效的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因此,银行基于有效监控,能够为分阶段融资的创新活动提供合理高效的外部融资。不变生产函数是以“银行VS证券市场”角度进行研究的假设或理论起点,这样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忽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例如金融对技术创新实施的信息收集功能和管理功能,金融对技术创新本身的促进功能等。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促进功能的内在机理,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较为充分的论证,建立了得到公认的理论体系,但关于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还很不充分,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此作为出发点,有其必要性和价值。

(二)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研究逐渐兴起。在理论研究方面,通常的研究结果认为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发展。Hall(2002)认为,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只有较好的解决了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融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才能呈现出远高于其它资本市场工具的促进作用。Kaplan和Stomberg(2003)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融资,既能够满足初创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还可以通过参与科技企业董事会、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对公司行为进行监管、对核心管理层进行评价考核及雇佣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其快速成长。Casamatta(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好于没有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风险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风险资本获得与否是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理论研究基本一致,即风险投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Paul(1995)对随机抽取的794家风险企业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倾向于对早期和高技术企业进行投资,这是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的阶段,当投资集中度减小是,投资监控频率加大,风险投资者会定期收集并管理、分析信息,对于几乎不可能上市的风险企业,风险投资者将保留追加投资的选择权。Kortum和Lerner(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较传统企业的R&D投资要高得多,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实质性的。Kortum和Lerner(2000)选择了美国20个制造行业,研究了1965~1992年间这些行业的年度数据,建立了一个专利生产函数模型,用于衡量R&D费用、创新程度和风险投资之间的相关性。经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投资资本对专利量的促进作用相当于传统R&D投资的3.1倍;使用本模型的研究还发现,在1982年~1992年的10年间,风险资本与8%的美国工业创新有关,而1992年~1998年,在风险资本快速发展期间,风险资本与美国14%的技术创新有关。

三、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体系通常包含两个部分,即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两个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有明显区别。

(一)金融体系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李松涛(2002)的研究表明,直接融资是技术领先者首先考虑的金融支持模式,银行信贷则是技术追赶者倾向的融资支持模式,也就是说,技术领先者主要选择直接融资而技术追赶者首先考虑间接融资。孙伍琴(2004)从金融功能出发,提出:商业银行不适合为高收益、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融资,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化,存款人的不同观点无法在信息处理上反映出来;而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部分风险,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使得不同的投资者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因而能够更好的支持技术创新。李悦(2008)的研究认为,在处于生命周期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和处于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产业融资方面,金融市场具有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从而在技术创新的长期阶段具有显著优势,商业银行则在成熟产业的技术推广方面效率更高。

(二)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邓乐平和孙从海(2001)的研究认为,活跃的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辜胜阻等(2007)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如果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其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因为创新具有层次性,阶段性,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生命周期。

(三)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开展较晚,我国相关研究起步也较晚,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葛宝山、卢艳秋(1998)对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进行了宏观机制分析,认为高技术风险投资的内部动力来自于高回报,外部动力来自于扶持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作者提出,对于风险投资涉足的领域,需要进行适当的限制,政府应当限制风险资本投资于有关的高技术领域,并且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吕炜(2002)探讨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微观层面的关系,他认为预约资本化机制是风险投资构建的一个特殊的产权认定机制,有限合伙制是其典型形式,以市场化方式将技术、管理等资本化,然后给创业体安排一个适当的股权结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技术创新的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龙勇和常青(2008)研究认为,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创新幅度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王玉荣和李军(2009)使用回归分析法,选择了我国在2007年拥有风险投资股东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资本的投入强度与风险投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呈正相关,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政策性金融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促进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内对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开发性金融支持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方面。李志辉和李萌(2007)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边界、降低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使中小企业获得潜在的外部利润。黄刚、蔡幸(2006)的研究认为,以为高技术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核心,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投资体系,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证券市场等内容,才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王华(2007)的研究认为,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既能体现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目的,又能降低政府行为对市场效率的破坏力。

结语

西方国家对金融支持体系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较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成功指导实践,值得借鉴和推广。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能够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了研究,但各研究领域仍需继续深化,尤其是要紧密结合本土企业发展特点及金融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对经济发展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StulzR.,WilliamsonR.Culture,Openness,andFinance.JournalofFinancialEeonomies,2003,70(03):313-349.

[2]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4(02):182-185.

[3]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