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09:5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第1篇

在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东营市实验小学“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会暨第四届‘黄河口之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自己收获很大。走近于老师,不仅领略到了他课堂的精彩,也领略到了他人格的魅力,细细地品味于老师的每节课,没有精彩的教学设计,也没有多媒体的渲染,简简单单,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但他的课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阵阵掌声。《秋天的怀念》没听过瘾,第二天又偕同儿子一起听了于老师的作文课,总感觉意犹未尽。聆听于老师的课堂,从一个个细节中,我看懂了于老师,读懂了于老师,从这些细节中,我真正领悟到:于老师在扎扎实实搞教学,认认真真做学问。

慢慢蹲下来

自己听过无数名师的课,像于老师慢慢蹲下来写板书的寥寥无几,执教《秋天的怀念》时,他还是一如既往:“同学们,看于老师写板书。”说完,慢慢蹲下,胳膊高高抬起,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课题,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可我们教师做到的有几人呢?六十多岁的老人,一蹲、一抬、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国的方块字映入了孩子们的眼帘,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于老师从简单的写字教起,教孩子学知识,教孩子学做人。每每看到于老师这个蹲下来的细节,我就会萌生感动。

用眼睛交流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老师调动学生的方式无非是:请同学们坐端正,请同学们认真听课等,学生们习以为常,不多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开始分散了。而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始终有饱满的热情,跟着于老师走入文本,与文本交流,和于老师对话。“你的眼睛向于老师报到”当于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总是慈爱的看着学生们,对学生充满鼓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于老师的眼睛会说话,于老师的眼睛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亲切的目光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用心去读

《秋天的怀念》很感人,于老师在朗读时,声情并茂,带着学生、连同我们听课的老师走进了史铁生,走进了他的母亲,史铁生的绝望,母亲的百般呵护以及临死前的无限牵挂都通过于老师的读体现了出来,读到动情处,他潸然泪下,我们在座的老师也泪流满面,于老师的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在礼堂里。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这就是于老师的魅力,在场的老师无不为于老师精湛的朗读技巧动容。“同学们,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还有错误,读了好多遍,才体会出了作者的心情。同学们读书时声音不要高、不要快、要思考、要想象,当你的面前出现作者和母亲时,你的文章就读好了。”这是对孩子们说的,也是对在座老师说的。这两节语文课,孩子们也许不会读得那么声情并茂,但于老师交给孩子读书的方法会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底。

《秋天的怀念》中,一堆堆细节体现了母亲的伟大;课堂上,一个个细节组成了完美的一节课,成就了于老师美丽的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

责编 / 郑永田

第2篇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创意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备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旧守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序可循。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上去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并要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对教材的超越。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实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怎么能上出优质的课呢?

如:我在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我反复诵读文本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角色(我和“聋哑”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相关句子,想象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感悟“聋哑”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这就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二、充分了解学生,备课以学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 “据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备课时,我们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三、恰当介入资料,引发深层次思考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能让课堂因丰富的资料而呈现立体化。面对资料,背课的老师总在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挤进去,至于用得效果怎样,不管。备课的老师则在心底盘算,我这段资料究竟放在何处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因此,用在何处暂不固定,视课堂情况而定。

如:我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当学生结合“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句谈自己的感受时,我顺势引入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频频地读,从读中领会到了作者由于没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惭愧之情。

四、恰当预设,引领精彩生成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

我曾经认真拜读过《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蒲公英的教学实录》一文,那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题:小蒲公英种子,你们最想到哪儿去?(学生自由发言)你们在那儿生活得怎样?(学生自由发言)这时你们后悔吗?想到了谁的话?(一起读太阳公公的话)教师的引导语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并把握了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性的小结。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因此,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帮教师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77-03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体会背后的情感,并归纳出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中仅仅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追问:“祖父啊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祖孙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次,倾吐萧红的心声。学完课文后,再次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层次,体会形神的契合。在第二问的交流之后,继续追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这一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深情”,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一句句描写,发现其背后藏着的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

教师在这样三个层次的追问基础上,最后归纳出阅读这一类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处景物描写,读懂其背后的情。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4.实现一种延伸——深度开发,拓展新知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孤立的、个别的问题解决,应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

笔者曾听过一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整节课环环相扣的四步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故事还原到一句话,然后层层叠加文本内容,演绎出故事的三种写法,在故事的三种写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故事套故事”等写作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试图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思维拓展的具体要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3]。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能力提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每天信息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因此,对人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天天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而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完成各种知识信息的吸收。阅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责任,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其他学科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同时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职专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职专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重视程度低

职专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重专业轻文化,认为学生专业学得好,毕业后就业率高,学校办学效益就好。因此,学校和教师教学重心落在专业上面,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同时,职专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也有偏颇,认为语文课就是多学几个字而已,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学会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毕业后踏入社会可以顺利找到工作。因此,职专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学习语文或者是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也是选择娱乐性、故事性比较强的快餐文化。

2.阅读选择差

职专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较弱,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选择阅读资料时存在很大问题。据调查,现在职专学生在阅读刊物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对于故事性、情节性比较强的言情小说、玄幻小说、校园小说等选择比较多,如《漫友》《少男少女》《魔域幻童》《恐怖故事》等刊物。而对国内外的名著以及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愿阅读。即使像《汽车维修技术》《成本会计》《平面设计》《数据库》等这类与其专业相关的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也很少有学生去问津。这说明职专学生在对阅读书刊选择时有偏差,再加上教师不能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学生阅读问题越来越严重。

3.语文基础弱

职专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的,本身的语文阅读基础比较差,在进入职专之后又由于语文内容跨度大,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困难会越来越大,许多学生觉得与其花费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文,还不如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就越来越低。

二、职专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种做法

1.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

任何事情想要成功,在做之前都必须制定一个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方向。对于职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以《我的母亲》这一课时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怀念以及感激之情。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以下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的母亲和作者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②“作者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的,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描述自己的母亲?”③“用怎样的方式表示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呢?”……学生在以上几个问题的吸引下,就会认真阅读课文,积极顺着教师安排好的教学思路走,不断有新的想法出现。对于母亲的熟悉与爱,学生的兴趣便被教师调动,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层次,由浅入深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例如《拿来主义》,作者主要说的就是拿来主义。教师可以顺着文章的叙述进行问题的设定:“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本文主要讲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为什么要写‘大宅子’‘鸦片’‘鱼翅’?“对待文化遗产作者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怎样表现的?”……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分层次去阅读,学生对阅读的态度会越来越严谨,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职专学生关注的学习重点是专业课,对于文化课重视程度明显降低,语文这类基础性学科更是可有可无。教师想要加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就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想学、爱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据调查,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阅读书刊的选择主要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好雪片片》这一文章的学习,文章主要就是写流浪老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可以保持善良的本性,并且可以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在“职业行乞”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讨论文章所说“好雪片片,不落他处”的含义。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精华文章,结合当今时事,以及各种学生比较关注的新颖时尚的话题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例如《项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文章中心结合现实例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现在更多的年轻人追求物质生活,像网上各种炫富视频,如郭美美炫富事件。教师举学生知道的例子,谈论学生了解的话题,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机会,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如《读者》《意林》《小故事大道理》等,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其推荐一些比较有益的课外读物,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简・爱》《堂吉诃德》《麦琪的礼物》等,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周末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感,写读书笔记,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全班赏读,以提高学生阅读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3.循序渐进,增强学生阅读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施任何教学方法时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目标。职专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进入职专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存在消极心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寻找突破口,努力改变学生消极、畏惧的学习心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先找几篇比较容易理解和让学生接受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学,例如《荷塘月色》,教师通过以下设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作者为什么要晚上出游呢?等到白天不可以吗?”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去阅读,在文章中找出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教师可以就此继续引导,“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29岁,已为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为什么会如此苦闷呢?”然后可以向学生交代文章背景,以此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文章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描写景物提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为什么要用“的裙”来形容荷叶?学生有的会说因为都是圆的,教师可以接着问“那为什么不用盘子呢”?学生就会通过阅读了解到是亭亭玉立的,裙子的形状类似荷叶,柔弱娇美很符合作者写的荷花样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不断提问,学生通过阅读完成解答,就可以不断提升学生阅读的信心。职专生最需要的就是成功的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增强了阅读信心,提高了阅读能力。

职专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时,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沟通,让他们在乐观积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强语文阅读,增强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与信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课前体验生活,让学生重温亲情

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回忆,触动孩子们温暖的心灵。因此,在《爷爷、奶奶,你们快乐吗》一课中,我安排了一个课前作业,让学生当回“小记者”,回家采访,了解家中老人的基本情况,如老人的生日、年龄、年轻时做过的工作、平常的娱乐活动、与年轻时相比最大的变化、生活上的特殊需要、最自豪的事、现在最大的愿望……根据提前设计的基本问题,每位学生制作一份“我家老人小档案”,收集老人的照片、基本情况、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和老人的小故事等。孩子们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家人也配合得很积极。通过采访交流,孩子进一步了解了家人的真实生活,增进了对家人的情感,孩子与老人共同体验生活的快乐,其乐融融。

二、课中讲述故事,让学生感悟启发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本节课课堂教学由“分享”“互动”“总结”三个部分组成,每个环节相互融合,促使学生有感而发。

1. 自由发言,讲述“我家故事”

孩子们乐于分享自己通过采访后制作的“我家老人小档案”,讲述属于他们家老人的故事,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踊跃发言,记录了动人的一幕幕。每个孩子讲述完故事后,我给他们颁发“快乐小记者”证书。同时,让全体学生观看反映老年人美好生活的视频《最美不过夕阳红》,以及极具震撼力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

2. 师生互动,体味“家情家爱”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们坐在一起,参与活动和交流,共同获得情感体验,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学习伙伴;同时也能够起到组织、服务和帮助、鼓励、引导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讲述了自己奶奶的故事,觉得有这样的奶奶感到非常骄傲;告诉他们我发现奶奶安了假牙、用了拐杖时,才真正意识到奶奶老了;告诉大家我以后一定要抽时间多回家陪喜欢闲聊的奶奶说说话,为她解解闷……在真诚的倾诉与倾听中,我发现我与学生们没有了距离,他们把我当成大姐姐、好朋友。当我的故事勾起学生对已去世的老人的怀念而落泪时,我抱抱她的肩以示安慰;当学生用哽咽的声音回想曾对老人不尊敬时,让我也回忆起曾对奶奶的不敬,感同身受;当学生们告诉我他们要如何让老人高兴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才真正让我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3. 分析总结,懂得知情达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老、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让我们成为全世界真正的礼仪之邦。在课堂上,我特别安排了正反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明白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在道德的底线——法律上就是行不通的。同时通过一些资料的呈现,让学生们了解到尽管全世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可所有的老人都乐观地追求幸福生活。目前,世界老龄人口总数达到6.29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为此,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10月1日确定为“国际老人节”。

教学快结束时,一首童谣——《关爱天天驻我家》掀起了本次教学的:

一棵树儿开满花,树儿好像是我家。

爷爷是根他最大,奶奶并肩乐哈哈。

爸爸妈妈是枝干,我是枝丫一朵花。

树儿树儿充满爱,关爱天天驻我家。

这些活动让学生靠近了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获得调查老人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还引发了孩子们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和交流。从课堂上众人的笑脸和眼泪中,我们可以看到多重角色的互动、对话与情感的共鸣。同悲同喜、真情流露,怎能不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这种情境式的品德教育真正回归了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丰富和深化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爷爷、奶奶快乐,我们才能更快乐。

当然,“快乐”这个话题永远不会结束。我真诚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以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每个老人,用真情给他们带来快乐,用爱心让他们得到幸福,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课后践行生活,让学生明理博爱

为使这节课获得更好的效果,我在班上举办了“夕阳美、夕阳红”图片展,孩子们纷纷把最精美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的生活图片贴上去,甚至还有的把父母亲的图片也精选上去……学生通过观看老年人的生活图片,尝试感受老年生活的快乐。图片展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学生前来观看,成就了另一个无声的思想品德课堂。与此同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制作了一份“孝心卡”,“孝心卡”内容丰富,是家中鲜活的思想品德课,如每天放学回家向家中长辈说三句问候语和感恩的话,做三件有意义的家务事,总结出自己三方面的进步等等,用实际行动向老人敬孝。

第7篇

52岁的孙秋玲是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参加工作32年里,尽管多次获得荣誉,但她一直比较低调。而学生、同事们一提到她就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她都从未轻易放弃过自己的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岗位上。

教书: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不懈探求课程教学的艺术风格,以生命独有的审美个性驾驭风帆,驶达教学艺术的一个又一个理想港湾。

1984年7月,孙秋玲从天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天水市秦州区公园中学任教,从此踏上了教育教学的征程。她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研究每一个学生,扎扎实实锤炼教学基本功,潜心学习各种资料、杂志上介绍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孜孜以求自己的教学艺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是一种束缚,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因材施教,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也顺应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孙秋玲说,要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路子,需要一直探索和创新,永不退休。

孙秋玲的每一节课都以真实的化学为核心精心设置情境,从生活――自然界――实验室――科学――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是奇妙的、真实的,也是伸手可及的。一片树叶、一句诗词、一则史话、一个魔术、一串数据、一张图片、一段影像等等都可成为她情景创设的珍贵素材。她一般不是直白地讲解,而是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像科学家那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每一个人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在虚拟的情景中进行着极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这里有着同龄人思维的启发,也有着前辈和后人智慧的碰撞,同学们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反思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孙秋玲说道。

在孙秋玲的课堂,不仅能感受到她扎实的教学功底,更能体味到她教学设计的精细与奇妙:严谨的学科逻辑、鲜活的生活实例、最新的科技进展、拾级而上的问题、生动直观的实验等达到了完美整合。

“上出一节好课,不难。把每一节课都上好,不易。”孙秋玲说道。为此,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是她一贯的做法。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她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搜索许多信息,与同事讨论、商榷,直到解决为止。为了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她常常反复取舍,甚至彻夜不眠。教中调整,教后修改,改后再教。她是教学中的有心人,媒体新闻或日常身边的物品、事件,常常能被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产生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孙秋玲还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探研之中,不管是从实验教学到习题教学,还是从自制教具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中;不论是从传授知识到能力培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到化学探究方法的构建,科学精神到兴趣培养等非智力因素的探讨都能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和环境条件努力实践,细心挖掘,不断提炼,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10年在秦州区中考中,她所教班级的化学成绩名列全市首位,多人多次获得了市上以级化学竞赛的奖励,她本人也被多次评为秦州区中考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

孙秋玲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天水市各个学校的注意,1996年她被时任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的校长李淳看中,“挖”到这所市直重点中学,并担任化学教研组组长,她又站在了本校毕业班风口浪尖,开始了新的征程。

工作环境虽改变,但敬业奉献之心依然执着,她又把满腔的热血倾注给所教班级的学生,用她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滋润着逸夫学子,用她扎实的专业知识组织起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模块,开创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局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孙秋玲所带班的化学成绩连年名列天水市中考前茅,三十年来共有14位学生获全国化学竞赛国家级奖,50多位获省级奖,一百多位获市级奖,她本人先后有三次获得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8次获得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奖。她对课堂教学境界不懈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独特风格逐渐凸显出来。1999年获全市多媒体电教课一等奖,2001年分别获市、省初中化学优质课一、二等奖。2001年9月获得了天水市“园丁奖”的称号,2001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骨干教师。

育人: 把自己当作泥土,让学生踩出一条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种在自己心田的禾苗,用爱心化合分解遇到的难题,引领他们乘着理想的翅膀翱翔。

在学生眼里,孙秋玲是可以诉说心里话的良师益友,能呵护他们,让他们分享温馨母爱的孙妈。学生们尊重她,是因为她的质朴无华。孙秋玲平日不善言辞,但每到学生中间,就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有一位她教过的学生说:“和父母亲相处,我觉得有代沟,但和与父母同龄的孙老师相处,却没有代沟。”正因为如此,教过或没教过的学生,在校或已毕业的学生,每每提起她都是那样亲切,提起她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尊敬和喜爱。

孙秋玲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她从不因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的差异而歧视谁、偏爱谁。对待特困生,她总是特别的留心,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呵护。

孙秋玲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作为天职,始终把自己当作泥土,让学生踩出一条路来。她像一个画师,把每一个策划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人感觉既恰到好处,又天衣无缝。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走进春天,拥抱自然” 的远足拉练,孙秋玲在活动场里把孩子们分成四组,将场地分成了四块,让学生捡垃圾,捡完后又带他们顺流而下在小河里玩水。小河边有游客丢弃的垃圾,有些腐烂,臭气难闻,大部分同学捂着鼻子往下走,一只死老鼠仰面躺在小河里。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是一条可怜的小河”、“我是一条肮脏的小河”、“我是一条不受人欢迎的小河!”她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小河变成这样吗?”“孩子们,我们的家园是这样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就这样给学生上了一堂生活劳动课,更是一堂德育课。

还有一回,开学不久,她走进教室,环视教室一圈,发现第一排的王熙(化名)不在,等到早读过后,还不见他的踪影,是生病还是逃学?她给家长拨起电话,十一点家长的电话来了,告诉她原来孩子在网吧里。在询问原因、说服教育之后,孙秋玲让王熙的爸爸写了个病假条,让他下午来学校。下午一进教室孙秋玲就看见了第一排的他。从此之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逃过课,一张特殊的请假条帮助了这个学生,让他步入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去。

孙秋玲不仅有着父亲般的威严,更具有母亲的善良、慈爱,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光里,她始终沉浸在愉悦欢乐之中,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有时心花怒放,有时热泪盈眶,有时欢呼雀跃……

孙秋玲曾有个创意,那就是建立班级留言册。就在留言册诞生当天,张翔跑过来跟她说:“老师,我不想再跟王鑫同桌了。”王鑫是班里有名的“捣蛋鬼”,但孙秋玲对其学习状态百分之百的欣赏,于是,她在班级留言册上写道:“王鑫,希望你不要再‘欺负’张翔,否则我跟你没完!”放学后,王鑫走到讲台翻开留言册,看见班主任他赶忙将留言册遮起来说:“老师,我在给你写留言。”王鑫走后,孙秋玲打开留言册,一行字特别醒目:“老师,你在家里如果不好好看书,我也跟你没完!”于是她又在他的话下面写道:“好的,我一定听你的话,每天晚上看书到 11 点半。要不,我们比赛?”

在班级留言册上,她更加懂得了教育就是要与学生交朋友。这种方法也投影到了评教评学的学生(对老师)寄语中:“你是一位美丽、沉稳的女教师,我们的孙妈,把我们各个方面都管理得很好,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坚守: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节课却不容易;做一辈子教师容易,但做一辈子让学生尊重的好教师却不容易。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学无止境的态度,凭借的是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

孙秋玲常常说:“如果命运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教育,因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选择教育,奉献爱就没有休止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献身教育,就是享受人生。”

与其说孙秋玲在教学一线坚守了32个春秋,不如说她在事业的平台上奋蹄扬鞭,默默地奉献着,不断地追求着,完美地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

在学校领导眼中,孙秋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秋玲不仅教学经验丰富,30多年来,除了个人在专业方面获得的的荣誉外,而且带出来的学生也屡获大奖。

在同事眼中,孙秋玲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命三郎”,是“教学救火队员”。在同事中是老师的老师,她豁达、充满爱的胸襟和谦虚的品格倍受称道。

她担任班主任,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同时任学校理化组教研组长,可是当化学组老师因病请假时,她总会替补上去。一位老师因车祸请假一个月时,她迎难而上,既带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又带三个班的课,有的老师看到她疲惫的样子说歇下来吧,她只是说,人在难处帮帮忙吧。同组一位女教师做手术,该班的化学课又没人上了,她一带就是两个月。

在母亲眼里,孙秋玲是不能离开视线的“小精灵”。同事都知道,这并不是因为她是母亲的掌上明珠,而是她的老父亲2003年患胃癌去世后,身患抑郁症的母亲越来越严重,只要她不在眼前,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就会到处找她。可她所任的初中化学年年都是毕业班,一节课也不能耽搁,在她的心里也耽搁不起,无可奈之际,她带母亲到学校,在她上课时,委托同事与老人聊一聊,主要是看护老人不要影响她上课。尽管如此,不幸还是降临到她的头上,2008年5月的一天,她在学校上课,噩耗传来,母亲跳楼自杀……

母亲的“一七纸”刚刚烧过,她信步来到天水籍河边散步,路边的柳绿风清,油菜花烂漫,可驱赶不走她心头的雾霾,她陷入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中。就在这时,一条学生发的短信滚烫了她的心:“您把痛苦的泪水吞进去,再吐出来,便是一种最真实的微笑,您把沉重的默叹,尘封在记忆中,收拢起而又放开来,便是一种最动听的声音。您走在大山下,您走在花影里,您走进了夏的灿烂。人生苦短,岁月匆匆,能拥有您现在的财富,已算无悔了,可您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山尖,也许这就是人生……”她知道,这是她被评为“全国化学优秀教师”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熟悉的声音、这真诚的祝福和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评价,像一股暖流拍打着孙秋玲的心岸。是啊,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拥有这么多可爱的学生,她的人生知足矣!这就是她无法拒绝的良药,是她的精神支柱,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她又走进教室……

孙秋玲的教学成果,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精心培养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年轻教师队伍的无私指导和引路上。孙秋玲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年轻教师的成长。教学上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言传身教,除了带头讲课,还坚持每周听一节年轻教师的课,每次年轻教师的公开课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她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指点、修改教学设计。她是化学组年轻教师的老大姐,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到此境界最根本的方法除了实践、反思,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是青年教师陈雅丽作题为《不跪着教书》演讲的一幕。坐在评委席上的她,看到这位青年教师今天的表现,喜在心里。

孙秋玲说,“记得三年前陈雅丽刚进校时她第一次‘推门听课’,她还是那样的稚嫩,课后她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指出了她的不足之处。”回到办公室里,这位年轻人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于是她找到陈雅丽谈话,并主动与陈雅丽结成“师带徒对子”,之后就一直跟踪帮助。

三年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总结大会上,陈雅丽一次拿到了两项奖,“青年教师希望之星”、“教育教学质量奖”。五年后被评为天水市秦州区园丁奖,跨入了全市骨干教师的行列。

和陈雅丽一样,化学组经她指导的年轻教师有2人获全国化学竞赛国家级园丁奖,2人获天水市电教优质课二等奖,还集体完成了一项省级课题。

追梦:心中有个梦想,即使路途布满荆棘,也始终追梦不已。人生因追梦而精彩,不知疲倦的追梦,是她的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境界。

她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不懈探求课程教学的艺术风格,以生命独有的审美个性驾驭风帆,驶达教学艺术的一个又一个理想港湾。

尽管孙秋玲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她仍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都不时撞击着她的思绪,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回想过去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孙秋玲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多,对教材也越来越熟。然而面对自己越来越大的名气,面对组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面对学生和年轻教师期待的目光,她却常常深感知识日显陈旧、僵化,化学应该怎么教?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应走向哪里?

素质教育的思想给了她明确的回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精神为重点……”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文章、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的各类知识,积聚着沉淀于心底,眼前的路越来越明亮了。

“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孙秋玲确立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不仅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她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目前化学教学的反思联系起来,敢为人先,走探究学习之路,开始了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试验。

一段时间过后,同行、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有了不同的反馈声音,可以说反对声远远大于肯定和鼓励。正在感到困惑和焦虑之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给了孙秋玲最大的鼓舞和支持。2002年12月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新理念提倡的“三维目标”,确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她坚定了化学课堂走科学探究之路的信心,给予她坚持实践的动力,她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确立,不仅应在课堂内要坚持实践,而且要在课堂外有所延伸和拓展。她开创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先河,在化学实验室进行探究式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她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

2012年,孙秋玲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初中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研修培训,2013年参加了全国一线教师技能提升研修项目的培训。并于2005年作为甘肃省教育厅“中欧”基础教育项目送教下乡天水・陇南辅导小组中化学授课教师巡回讲课。

与此同时,孙秋玲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坚持遇到问题便寻找理论依据,查找原因,与学生交流,与同行交流,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记录心得,反刍研讨,撰写成心得体会的文章《不可忽视的小实验》《激活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相继在《中学化学教学教参》上发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问题的探究》《改革实验习题教学 强化学生化学创新实践能力》在国家级学会年会上交流获奖。同时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成为天水市教育界的一颗明亮星星,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研单位的高度关注。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提倡教师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更是关注实现课内外衔接,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理念。但是一直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都不太重视语文学科本身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是紧抠教科书,隔绝与学生生活及实践的联系,以致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成了学生眼里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而单元主题教学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开拓视野,让学生在活动中吸纳多种多样的知识,真正做到在结合生活中去体验,探究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主题单元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重视。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水平目标,根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主题为线索,对小学语文教材及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开发和重组,在教学上采用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

一、建构主义: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说,“单元”是具有结构性的,“主题单元”的设计就是创设了一个共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单元学习架构,重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范围,实现教学内容、时空、方法的全面开放,引导学生在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中自我建构,使学生在多种学习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

二、整体与灵活:备课两个重要关注点

首先是整体性:教师要站在教材课文的整体编排的高度,把握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任务,综合考虑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从整体上落实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其次是教学的灵活性:教师要视学情的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地点都可以根据学情的需要进行调整。因为“主题单元”的编排是弹性的,它鼓励教师根据学情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让学生在广阔、多维的空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三、综合、比较、升华:教学实施的三项措施

1.综合。综合,在这里是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强调跨领域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自主合作学习,注重探索和研究。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版块“诗海拾贝”中,安排了6首诗歌阅读材料,在主题生成课中,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对六首诗进行粗略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炼,生成活动主题,如走进诗歌的世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解主题,如:各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中国古诗的历史文化、中国各代的著名诗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学习主题,组成活动小组。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学生就要着手制订活动方案,自主制订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活动步骤、活动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活动交流汇报的形式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去收搜集积累活动材料,并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互相展示成果,互相启发探究,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和成果形成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共同发现问题,提出下阶段活动措施。最后是进行汇报与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综合性多元评价。

2.比较法。把同一单元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赏和辨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受到更深刻的情感熏陶。

首先是同一主题单元中同一作家相同文体的两篇课文的对比教学,如老舍的《猫》和《母鸡》。《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恼恨到喜爱、敬佩,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其次是同一单元主题中不同作家相同文体的两篇课文的迁移教学。如讲都是描写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首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这篇论文中白鹅的基本特点,思考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白公鹅》这篇文章进行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在表达、行文、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单元内主题升华法。主题升华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如以六上第二单元一组围绕“热爱祖国”组。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热爱祖国”的内涵。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涵的情感内涵。如首先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重引导:《中华少年》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体会中华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怀念母亲》可通过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情。彩色的翅膀》让学生感受海岛战士建设海岛、扎根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詹天佑》激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的情怀。接着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交流会,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从浅层感知到关注体验,再到深层感悟,逐步实现感情的升华。因为感情的产生,是需要环境和过程的,特别是爱国主要的情感,现代学生已经远离战争年代,很难从简单的文字和描述中去激发真正的爱国情感,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感情的激发与升华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主题升华的方式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单元主题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而且在实践中证明,这种方法也是有显著效果的,特别是它把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文为单位,用大语文教学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文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更关键的是有利于知识体系与框架的建立等,这些理念与方法,对于浮躁的现代社会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更关键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