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力学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科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欧蔓丽(1973-),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曹伟军(197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株洲 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D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1-02
“工程力学”是工科院校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路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程之一,“工程力学”对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其他后续课程的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工科专业师生的重视。“工程力学”课程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架构中,处于链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重要一环,为解决工程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为土木类专业课程学习及设计奠定基础。“工程力学”是研究构件承载力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培养各类工程型人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工程力学”的知识在一系列重要工程领域内发挥着支撑性基础作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决定了这些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
湖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建筑环境设备、冶金工程、金属工程等专业都开展了“工程力学”课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重要环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必备的力学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力学”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不论多课时还是少课时,现今普遍的做法是:以经典“工程力学”(静力学、材料力学)为主,课时占到三分之二。工程动力学部分由于难以理解,因此,理论部分介绍极少,往往直接给出经验公式,跨越式地进入实际应用部分。这种安排造成了内容上的脱节,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力求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
“工程力学”主要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组成,这两个学科有各自的体系,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对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的整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整合后的教学体系分为静力学、材料力学和运动学三个模块,并且将教学内容优化成同类型的知识单元模块,形成串联系统,充分发挥知识的连贯性。在内容安排上,先讲授静力学基本理论、内力和内力图,然后是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最后讲授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教学过程要保证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内容的紧密联系和结合。
2.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程力学”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图形绘制、公式推导,传统的教学绘图需要浪费较多的课堂时间,对教师的板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年轻教师上课把握不好进度;很多力学概念需要用工程实例来说明,但是用板书和口述难以解说清楚。在课堂上采用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图形和公式推导比教师在黑板上的临时板书精美和规范,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可以把在黑板上难以描述的运动规律和工程实例用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使“工程力学”课程生动直观,不再是一门难理解、抽象、枯燥的纯理论课程,大大加快了教师的教学节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远胜于传统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制作一套高质量的课件,首先课件要符合大纲的要求,不能采用“拿来主义”使用现成的课件。课件要紧扣教材,知识点符合大纲的要求,文字简明扼要,编排上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课件设计要求字体大小适中,背景颜色简洁,图片清楚,保证所有学生都可看清课件内容;课件编排多引入动画和工程实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手段,但在教学时不能喧宾夺主,教师上课时对着屏幕简单地念文字和公式,教师变成了解说员,媒体屏幕成为了教学中心,这种新型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肯定不好,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
3.教学手段的改革
“工程力学”是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该课程公式较多,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忽略了推导过程直接讲解,这样学生形成了机械记忆,在做习题时套用公式,对知识点并没有理解。很多基本公式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应该对定理进行推导讲解,这样学生能理解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在教学中加入大量工程实例的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支座时,固定铰链支座以门的活页为例、活动铰链支座以桥梁一端支座为例、固定端约束以房屋的雨篷和阳台牢固的嵌入墙内为例,讲解形象直观,学生能掌握并且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每次课后要布置下次上课的内容,并且出几个思考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慢慢就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带着问题主动思考,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都有提高。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实验教学观念
在实验环节上,很多学校是分开进行的,即任课教师不管实验,实验教师不了解实际教学进度。尽管在教学日历上任课教师安排了实验时间,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一次实验要持续近两个星期,于是出现头一个实验还没做完,下个实验的时间就到了的状况。同时很多实验都是公式和原理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程序记录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就可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毫无新意和挑战性。另外,实验没有单独学分,实验教师无法给出独立的成绩。只能由实验教师把成绩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将该成绩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即便总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也只能占9%左右,显然比重过小。同时,实验成绩由任课教师认可也是不合理的。
一般性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一般性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根本区别。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实验教学的综合教学形式是一般性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是一般性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转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的好坏及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一般性本科院校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3]
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时间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的验证实验,这些实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验的热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的动手能力。基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加强力学实验环节,通过动手实践与计算机辅助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组织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自主性设计的实验内容。力学实验教学环节由演示实验、基本实验、自主性创新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分析四个部分组成,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学生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也是学生提高工程技术的措施,在传统的理论性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可把实验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验证性实验,包括拉伸、压缩、扭转等实验,学生可根据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结果绘图和计算验证基本原理;第二个层次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根据工程结构实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动手粘贴应变片、设计电桥等基本性能的训练,测量应变数据,完成与工程实例相关的实验;第三个层次为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以创新实践训练、工程项目、课题研究、科技竞赛为主,吸引各学科、各专业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1.平时成绩考核
要加强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作业是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体现。平时作业一般应选择课后有代表性的题目,针对课堂的知识点进行训练。提高对学生平时作业的要求,既能使学生夯实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工程力学”公式繁多,计算复杂,只有平时认真学习才能反映真实的成绩,因此要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面貌,
2.实验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分为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和实验后的实验报告完成。具体考核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掌握,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把实验成绩列入总成绩的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期末成绩考核
考试内容的改革是考核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的选取上,应该增加与工程应用相关的知识和综合知识,减少纯粹的公式计算,对学生本学期“工程力学”知识全面考查。考试内容要紧扣课程考试大纲,重点突出、设计难点,尽量覆盖课程所学的知识。试题应该以掌握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工程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例的能力。[4]
四、结论
对于教学型工科院校,要提高学校的声誉及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力学”作为工科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所以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科院校,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研究,可使课程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更好地适应本校相关专业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要求,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学会运用专业理论基础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适应目前全国工科院校“工程力学”教学形势的发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4.
[2]王建祥,苏枋,等.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力学与实践,2010,32(1):130-133.
关键词:高校工程力学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39
1 高校工程力学教学的特点分析
工程力学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基础性学科,涉及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等内容,其中材料力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构建稳定、构建刚度、构建强度等力学相关的计算机方法;而理论力学则是要求学生分析多个物体的运动机构,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出现的力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力学模式进行定性分析。通常工程力学具有理论性和通用性强、涉及面广、创新性与工程性强等特点,其理论在工程技术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成为理工科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1]。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科发展要求为依托,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合理创新,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 高校工程力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综合课程设计。工程力学的相关课题研究都与力学具有紧密的联系,要想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以相关课题平台为依托,在大课题中适当提取小模块,将其作为综合课程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解决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合理设置工程计算模块,利用具体计算等方面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理论知识与有限元计算方法,提高工程计算能力。
其次,综合性课程实验。在工程力学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综合性的课程实验与基础的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习先进的实验手段与基本的实验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在综合性课程实验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在减速箱输出轴的振动测量实验和动态应力测定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平面光弹和动态电测的实验技巧,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原理进行设计,自己动手标定与实验,借助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等记录实验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最后,理论中渗透工程实践的教学。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许多学生不能全面认识工程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方式,保证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另外,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时应该适当引入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或工程实例,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准确掌握工程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同时教师也应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将各种力学分析CAE软件和大量的例题和工程图片等插入到课件中,增强课堂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力学思维能力。
3 高校工程力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探究性教学。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实施探究性教学时,应该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教师有充足的资金、精力、时间进行创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然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有所了解,适当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科研的最新成果,充分挖掘与科研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进行实验或研究,从讲解型教学过渡到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学科前沿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二,研讨课教学。研讨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专题研讨和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课程重难点问题为依托,科学设置专题讨论课,采用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模式,设置相应地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当然研讨课的主题应符合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答方案,然后由小组代表通过PPT、图片、板书等形式进行展示,最后进行点评。这样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研究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启发式教学。对于启发式教学而言,其主要是利用教材的疑点、难点、重点来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其应用于工程力学教学中,必须要从专业背景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借助多媒体、图片、讲座等方式讲解相关的创新实例,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应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强化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向学生介绍工程实例,提出相应的问题,启发学生查阅资料和提供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想法进行适当引导,给予积极评价,进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Y束语
实践创新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校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精心备课、积极钻研教法,从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出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静,周晓玲,汪中厚.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77-180.
[2]刘新柱,王冬,潘佳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1):39-40.
1.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校内基金项目:轴承转子非线性动力学(编号KJ201705)。
关键词: 高职类工科专业 《工程力学》 增强教学效果
工程力学是高职类工科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一门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既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又和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工程意识培养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给教学过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增强工程力学的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个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从走进校门到踏上社会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取舍有度,有所教,有所不教,如果面面俱到,“填鸭式”教学,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学习的惰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锻炼他们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的技能同样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鼓励和要求学生坚持课前自学预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做到课前预习书本知识,可以借助一些检查和监督机制,比如:在每一节课后都给学生留出预习作业,预习作业通常由很多与下一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构成。课前组织学生对预留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或者安排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和试讲。列出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中,采取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证课前预习,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更应突出“应用型”这一特点,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重点应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工程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授课时考虑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按课程重点、难点分层次设问、引导。例如在讲到轴的强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空心轴应用要比实心轴广泛?在讲到梁的截面性质对其强度、刚度的影响时,可以提问学生:教室内的矩形截面梁为什么是竖放而不是横放?骨骼和竹子为什么长成空心圆截面?用力学概念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合理的承载能力的原因。又如结合现代桥梁技术广泛采用的斜拉桥,用所学的压杆稳定理论分析这种结构的合理性。相对普通的桥墩式(南京长江大桥),斜拉桥(芜湖长江大桥)用拉索(受拉构件)将桥身及载荷集中于主桥墩上,只要保证主桥墩的稳定性,斜拉桥通过使用大量拉索减少了桥墩(压杆)的数量,变受压构件为受拉构件,增强了安全性。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通过这些实例,学生会看到工程力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剖析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如在讲授材料力学时,可以突出四种基本变形的对比联系。在讲第一种基本变形拉伸与压缩如何用截面法求轴力(轴向拉压的内力)时,强调每种基本变形的内力求法都是截面法,让学生明白截面法的重要性,归纳为“截、取、代、平”四个步骤,并让学生烂熟于心,进而在讲完画轴力图、求应力、强度计算等这一章的所有知识点后,进行归纳总结时,让学生明确材料力学的四种基本变形都是按照“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计算、刚度计算”这样的模式展开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对材料力学中各种基本变形的知识框架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几种变形的前后对比联系,如轴力与剪力对比,应力与剪应力对比,拉压时的强度计算与剪切时的强度计算对比,等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条理性,不会混淆,记忆深刻,从而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思考也变得积极活跃。
当然,在教学中有许多定理和公式需要推导,比如:刚体平动的运动特点,扭转变形时的剪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等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对于力学中较多的定理和公式不应全部进行详细的理论推导,而应简单地说明来源强调结论,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在大量的理论中突出重点。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之目的。例如,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学生没有机会到现场去看看实际变形和破坏情况,对变形的理解不够透彻。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活生生的实例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可把构件的各种受力和变形情况形象地绘制在课件中,使之跃然于学生眼前。又如,在讲授点的复合运动时,确定了动点、动系、和定系后,再分析三种运动。多数学生对相对运动分析不出来,这时我提示学生们要跳到动系上看动点怎么动,紧接着用动画把这一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豁然开朗,这些都是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另外,在某些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或进行模拟实验。总之,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使许多力学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在工程力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通过教学改革,建立优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鸿辉.工程力学[M].江苏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材编写;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O31
1工程力学课程概况
工程力学是面向工程实践的需要,为研究、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而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的学科[1]。它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构件弹性变形的一般规律。工程力学不仅是工科院校绝大多数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刚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和杆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立分析有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2工程力学简明教材的建设
2.1工程力学简明教材编写的背景
现有工程力学教材大多都是部属院校编写,概念较为理论且抽象,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同时现有教材,内容往往偏多,不太适合当前国内很多工科高校非力学专业所开设的“中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使用。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进行,工程力学课程的学时越来越少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为适应我校的发展需求,在很多工科相关专业设置了少学时(96学时)的工程力学。要求工程力学的课程教学精简,通俗易懂,且偏重于工程。而目前,相对我校工程力学课程而言,现有多数工程力学教材内容较多、习题较难、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工程力学的教学体系依然承袭原有的多学时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体系方法,只是学时有所减少,内容有所删减,无论是教材、课件、教学
方案及课程的网络建设等对少学时的工程力学来说,都略显体系繁冗,不能完全满足我校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学要求。因而,面向非重点工科院校的非力学专业学生,整个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应力求创新和简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偏重工程,以适应当前大学教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2.2工程力学简明教材编写的思路
在上述背景下,编写适合我校相关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和需求是必须的。因此,依据教育部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制定的“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考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大纲,以我校“工程力学”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大纲为基准,拟编写适合普通工科院校非力学专业的《简明工程力学》,突出工程力学的应用之地,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我校工程力学课程为机械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由于学生专业分布广,人数多,学习的内容侧重点和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以航空器械维修、交通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为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力学知识外,如果简明教材或授课采用的工程实例和习题能够和航空航天工程、重大土木工程和汽车工业相结合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工程力学实际上有着广泛而又深入的工程应用背景,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并能顺利过渡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笔者近年主要承担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清晰地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需求。在平时备课中,我们也注意收集许多富有专业实践性或趣味性的生活和工程实例[2-5],并适当补充到教学当中。这些为编写该简明教材累积了不少素材。编写针对我校特色的工程力学教材,不仅能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培养我校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积极的意义。
2.3工程力学简明教材的特点
以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并突出重点,加强前后呼应,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对力学学科的整体认识[6]。更多地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内容体系,以便于全面、准确地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使学生牢固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立足于“少学时”,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文字简洁,讲授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删除一些偏深和偏难的内容,舍弃某些专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和突出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编入一些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例题与习题,以供教师选用和学生练习之用。通过对工程实例的简化和分析,培养学生建立力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及举措
与简明教材相配套,不言而喻,其课程教学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力学内容相对较多,且较为枯燥,而学时又偏少,因此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其精华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鉴于此,笔者积极思索和调研,采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的教学方法,即以解析方法为主线,串连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材料力学四大篇章的内容。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下来,学生评教反馈较好,即能够较快地掌握解析方法及其思路,从而应用于求解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及材料力学问题。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帮助学生培养将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化力学模型的能力[1];同时授课过程中尽量补充教师本人及他人与工程力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工作和成果,以引导学生了解力学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7]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8],激发学生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倡导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另外,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
4结语
对于地方工科院校非力学专业,编写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力学简明教材是当前高等教育大势所趋。笔者正在编写的《简明工程力学》即是在此方面的一次尝试,其力求概念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内容,表达通俗,阐述简明,并尽量结合工程实例,可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教材建设相适应,其课程教学自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曹丽杰,刘立厚,潘颖,李培超,刘小妹,范志毅.《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10,10(专刊):56-57.
徐敏.理论力学趣味性教学浅析.力学与实践,2000,22(3):62-65.
李颖,冯立富,郭书祥.《材料力学》教学中的一些生活和工程实例.力学与实践,2005,27(4):79-80.
刘巍.关于工程力学课程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力学与实践,2010,32(5):96-97.
岳桂杰;魏伟;谷莉;徐宏彤.工程力学教学中的一些生活和工程实例.力学与实践,2012,34(2):83-84.
梅凤翔,周际平,水小平,韩斌,刘海燕.“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39-40.
【关键词】中职学生 工程力学课程 兴趣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82-01
一 中职学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非常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不带书、不带笔;讲话、玩手机,戴着耳机听歌;甚至睡觉等一些恶劣现象也时有出现。经常在上课过程中出现非常滑稽的一幕: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乐道,下面的学生趴下一大排。笔者作为一名职校教师,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感到非常痛苦,常常自责,这是教师的失败,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在探索,能否找到一种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来改变这种消极的局面,让学生们爱上课堂。
二 原因分析
笔者与承担工程力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起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且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对策。出现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如下三种情况。
1.生源情况
工程力学已经成为工科类各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而当前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工程力学成绩差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经过中考层层选拔后剩下来的学生,加之前期数学和物理没学好,再学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有很大困难。许多学生本身的基础差、再加上学习动机与态度方面的原因或因家庭生活困难,迫使学生上学时断时续,凡此种种,无疑给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2.教材特点
中职工程力学以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教材编写是在对工程力学的分支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进行大量的压缩精选而成。特别是有很多计算问题,既要用公式计算,又要根据工程实际取得经验数据对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校核,有时考虑到工程实际的不确定性,甚至要将辛苦计算出的结果全部否定,直接取用经验数据,这些特点的确让文化基础薄弱的初中毕业生摸不着头脑。
3.缺少实验设备
一般中职学校的实验室配置情况很简单,缺少大部分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因此仅靠课堂讲述,黑板上画图,用手势比划,这样只能增添学生对本课程的枯燥感。
三 教学对策
怎样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工程力学课的兴趣呢?以下五点是必不可缺的。
1.重视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教学过程的开端就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看因不合理计算和不合理结构设计造成的各种事故的幻灯片,做一些海绵或胶皮模型,在课堂里做简单的拉(压)、剪切、扭转、弯曲实验,将学生引入到工程力学教学环节里,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涨。
2.施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可讲深一些。备课和布置作业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简单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和进步。也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力学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来确定,以保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力学的兴趣。
3.通过力学实验或现场观察,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力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内力学实验室里做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教材里的习题的受力分析及教室里能看到的组成建筑结构的每个构件的受力分析,或者到施工现场去看一些示例来活跃教学过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4.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演示教学法等;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5.处理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程力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综合能力 实践
工程力学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综合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基础内容,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作用,为专业设备及机器的机械运动分析和强度及刚度计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以下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乃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才会有兴趣的学下去,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顾问”与“主持人”的角色转换,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使教与学之间要进行双边的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高,例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杆件强度条件之前,我们可以先提问学生:第一种情况是两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截面形状相同,但直径不同,一粗一细,如果两端用同样的力拉伸,当力逐渐增加时,问:两根杆的轴力分别等于多少?哪一根杆先断?第二种情况是若两根杆直径和长度相同,但材料不同,一根为钢杆,一根为木杆,当力逐渐增加时,问:哪一根杆先断?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就能回答上来。由此我们再接着问:为什么两根杆轴力相同,但不一起断呢?因此引出应力的概念和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由此让学生思考强度条件?强度校核问题等,在教学中老师应广泛联系与分析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力学现象, 把一些枯燥的定理、公式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 培养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兴趣。如讲授材料力学如杆件四种基本变形时, 讲到轴向拉压, 能联想到拉力器; 讲到扭转时,能联想到拧干毛巾、衣服等; 讲到剪切时, 能联想到钢丝剪; 讲到弯曲时, 能联想到挑扁担、撑杆跳高等; 讲到圆轴合理截面空心轴比实心轴合理时,用人的四肢的骨骼, 稻麦茎的截面也是空心圆截面加以说明。通过举例, 使学生觉得力学并不深奥, 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2.采用多种方发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在上课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复杂的图形和难以想象的运动形式等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动画技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运动学部分时,对于点的合成运动、运动机构的运动分析等内容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较难讲述清楚,我们应用flash软件演示,这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例如, 在圆轴扭转的应力分析这一节中,首先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圆轴的受力及变形情况,提出问题:圆轴扭转时应力的类型是正应力还是切应力? 是否均匀分布? 有了问题,然后再进行定性分析、推导,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我们还认为,在众多的教学媒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体还是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当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诙谐有趣,讲课娓娓道来,以利于学生乐于听讲和思考;语气应简明、清晰,同时适时穿插必要的提问,不断提高学生思考与参与的兴趣;在语音上,应讲好普通话,吐字清楚;在用词上,应严谨、准确;声音洪亮,讲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表情、眼神及协调的肢体动作语言也很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把自身这个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媒体有效结合,相得益彰,这才能够很好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例如:我们在讲到二力构件形状多样时,我们制作一些机构运行动画, 在演示课件动画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力构件, 然后再点击解答按钮, 展示出用鲜艳色彩涂染的正确二力构件,以判别正误。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二力构件是力学抽象模型, 反映在实际机构中其并非仅具有简单直杆形状, 而是形状多样。又如: 吊车大梁的弯矩大小随集中力的移动而变化, 学生在实际研究时多不好理解, 我们通过演示吊车从大梁一端行驶到另一端,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其弯矩也在相应发生改变。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能清楚了解当载荷在梁中点处时有最大弯矩, 而在两端时有最小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手段。讲基本概念时采用多媒体给出直观形象的生动例子,学生可以加深理解;在分析求解思路时启发学生加深印象;借助粉笔黑板一步一步展开, 使学生加深印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提高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不仅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过渡起到桥梁作用,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工程力学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在课程中加强学生研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中穿插一定的专题讲座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专业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课程的联系,将相关应用性专业(如机械类、化工专业、材料专业等)的知识渗透到力学教学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授课中加入许多机械类的实例。打夯中动力学知识。这样讲授的工程力学知识不仅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过渡起到桥梁作用,而且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培养作用。一方面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理性与感性认识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具体生活的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工程力学起源和发展于生活、生产实践,力学一方面,它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且贴近生活,使学生对力学学习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刺激其强烈的学习求知欲。老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植下了这条力学研究的基础法则,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并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我们不断的在讲课中间渗入到所学专业中去,学生普遍变得愿意思考问题、提问问题; 尤其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力学分析部分明显增多,有不少内容体现出了很好的数学处理技巧,结论也很深刻。这说明我们的力学教学与相关的专业课已相结合,达到了教学的预定的要求和效果。
4.完善考核方式以诱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采用在考试内容上,应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特别是综合性、 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同时我们觉得学生还应该有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力学考核中我们加入了实验成绩,大作业、平时成绩在考试成绩中的比重,这种改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减少学习的功利性, 有利于学校的学风、考风建设, 更好地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同时又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能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才实学。
四、结束语
工程力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提高,要我们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并且因专业施教。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因而课程的设置必须有侧重点, 需合理地规划和调整。教学中教师可比作自行车的前轮,主导方向,学生则是后轮,动力所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堂课,把握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齐心协力,才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摘 要: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历来是一个难点。本文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阐述了传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对于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一、引言
传统基础课程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基础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课程工程力学是许多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而且它自身的科学方法具有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狭义工程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刚体静力学和杆件变形体力学,扩展内容包括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学、动力学。广义工程力学还包括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有限元法。本科阶段的工程力学属于狭义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学科的变形体力学,形成于16-19世纪,受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影响较深[1,2]。研究对象以金属材料为主,研究方法以演义推理为主,从而形成了变形体力学的各个传统学科分支和经典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本学科的迅速发展已经为课程内容的更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选择余地。首先从本门课程在工科专业中的地位看,工程力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启蒙课程,本门课程所具有的特殊的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学生的知识体系看,工程力学前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重要基础课,后续机械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材料设计原理等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力学起到了承上启下、从基础向专业转换的关键作用。再其次从本门学科的发展规律看,学科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的发展,包括研究对象的扩大、研究方法的更新等各个方面。这些新的知识既有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完善和发展,也有以全新知识体系形成的学科分支。
二、正确认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作为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课程具有完整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独特的数学推理和分析与求解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一门具有严密的科学推理与灵活的工程应用相结合特点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研究与工程素质、逻辑思维与抽象简化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作为一门学生最早接触到的、系统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将工程问题的分析、近似、抽象、建模、求解、设计等过程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处理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工程力学作为校级的基础课程,要为各专业、学科培养适应性人才的大目标服务;工程力学教学着重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功夫,构建集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工程力学始终将工程问题的分析、近似、抽象、建模、求解、设计等过程贯穿于教学中,是学生掌握处理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由于在教学环节上该课程是一门学生最早接触到的、系统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各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旨在充分体现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大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本课程范围内,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的总要求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深化对力学概念的理解;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全面素质,不仅要求进行实体实验,同时鼓励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使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启发学生模拟当时知识发生的情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基本理论的应用上,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自己命题、自我解答、自行评价,弄清楚应用的条件与限制;在基础知识的外延上,阐述清楚所学知识对以后专业的作用、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除了重视最基本的力学实验外,还应为学生开出多个综合型、提高型的开放实验,包括实体模型的电测、光侧、射线测试实验,以及虚拟模型的数值计算实验等。所有实验应采取完全开放形式。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继承与更新
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完整的基础理论,又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关工科专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另外,工程力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还含有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后还要通过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保持课程核心内容(包括理论体系和实验训练)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突出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作用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作用。
同时,工程力学又与生产、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不断赋予工程力学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手段。例如,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复合材料力学的创立和壮大;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形成了计算力学这一学科分支;纳米技术的出现,促成了纳米力学的建立。这些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为工程力学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素材,使本课程始终保持基础性与前沿性的交叉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
为了体现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正确处理继承、发展与更新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下列问题。
1.活学基础理论知识、夯实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注重启发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形,如何获得工程力学中的定理、公式及结论,使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在定理公式的应用上,并不是强求记忆,而是注重理解,弄清楚应用的条件与限制;在基础知识的外延上,阐述清楚所学知识对以后专业的作用,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深化对工程概念的理解,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这些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2.重视实践教学,构筑实验教学新体系
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为实验教学总体目标,将实验分为基础型—所有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综合型—鼓励所有学生参与,研究型—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设。
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及独特的动手能力。学生要以认真态度弄懂弄通实验和计算原理,正确实施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要以科学实验态度,按实验的要求完成每个实验项目。
在计算与模拟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值试验具有理论与实体模型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实体模型实验与数值实验齐头并举的原则,大部分实验实现了实体实验与数值实验结果的对照,所有基础型实验完成了实体与数值的双重实验。
基础型实验在排课上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保证基础理论在先,基本实验操作随课紧跟,“讲”与“做”连贯进行。基本型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力学基础知识和力学实验技能。
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由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力学实验,主讲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其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力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研究创新型实验是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由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自己完成的实验。这些实验有时也是一些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例如机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学生研究训练等学生课内外科技活动。创新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新力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3.鼓励参与科研活动,加强科研素质训练
教师应坚持实验、科研和工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与大企业、国际高技术公司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与课程有关的科研活动;使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课外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对优秀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和培养。教师在在科研、工程开发工作中提高水平,其自身实践经验反过来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扎实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推行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开放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有效教学指导的方法和策略;探索在学科专业设置综合化条件下,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及其课程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要实现声、光、动画等视觉效果的完美统一;应建立有效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和交流渠道,方便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改革考核考试方式也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多元考核方法,统筹考核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着重解决以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1.理论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研究相结合
所有教师都要开展教学研究,强调理论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研究并举,对于基本型实验课目的实验技术必须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要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必须参与该课程的实验指导,亲自制定并不断完善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研制试验仪器,引导学生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2.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永远是教育的主题。工科专业实验室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与科研、生产,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课堂。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实际工程问题和力学学术问题。实验室开设的提高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全部具有工程背景,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参与研究课题。
3.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工程力学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知识武器。例如全国机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和学生研究训练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和软件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有一些被列入学校科技星火计划。
4.课程建设与科技服务相结合
教师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承接大量科研课题为社会服务。近几年来,先后有多家工程单位和国际知名高技术公司与学校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在教师承担的毕业设计工作中,大部分题目来自工程企业实用内容。这些均为学生与企业联系的实习题目或指导教师与企业单位合作项目中的选题。
五、积极实践,努力形成课程特色
在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课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和精心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如下:
1.以先进理念为引领,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
教学理念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本课程的定位为基础,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服务。由此出发,工程力学课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一整套关于教学目的、方法、改革、管理和考核的新思路。
整合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观念,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实施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课程间合理分工和紧密衔接,建立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在保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情况下,积极引入最新的内容,并将新内容融合于课程中。在理论教学中,把最新的力学知识和实际工程经验和案例引入课堂;在实验教学中将数值实验与实体模型实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自主设计实验,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开创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改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进行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方法的改革。以三个结合(虚实结合、软硬结合、模数结合)为标准,对现有实验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更新。设计了基本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三类实验,已开出多个创新性综合实验,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学生可以多次反复修改方案直至得出满意结果为止。
全面引入数值实验:在工程力学的教学中,全面引入数值分析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采用了实体实验与数值实验相对照的方式。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数值结果互相对照,可以自行验证结果的正确性。采用数值方法以后,对实验结果的显示更加直观、生动,对结果的分析更加全面、深入。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贯通: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工程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的特点,做到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人员队伍互通和教学计划互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基础实验已经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入到理论教学中。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工程实例,典型例子举一反三、深入分析,小论文环节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实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改革考核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鼓励学生通过工作写出创新性的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并计入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增加了综合能力题,要求学生进行自己选择实际问题,然后自己建立力学模型、求解,并自行证明其结论的正确性。实验考试则对学生进行操作过程的考核,考察学生在仪器和软件使用、基本操作和把握实验的能力。
2.以高水平教学队伍为主导,构建教、学、研一体的高质量教学体系
工程力学课程组具有一支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注重教学质量、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层次合理的教学队伍。现代力学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内容的范畴,新的力学问题不断出现,理论、数值和实验的综合方法成为现代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在力学教学中应体现现代力学的这种发展趋势。
逐步实现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把学生引领到现代科技的前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内部制定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研究交流制度,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在制定教学方案、引入新的知识点和工程案例时,大家共同准备、一起切磋,达到共同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近几年,邀请了国内外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来学校讲学和指导工作,每年邀请的学术报告40余次。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大学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学习和观摩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学、科研动态。
3.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营造氛围宽松、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
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大批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工程力学课程服务于这个大目标。
注重能力、鼓励创新: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试环节注重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要能够想象出来的结构形式、力学模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研究结果拿出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或比赛,从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工程力学课程有意识地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经常把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进行实体模型和数值实验,针对典型工程事故,让学生再现过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设想。
宽松的氛围:在保证基本教学秩序和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独立安排各自的研究课题,可以自由地选择实体模型实验或数值实验,允许研究失败的同学重新选题、重新选择研究方法、重新考试,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尝试创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良好的支撑条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设备、计算机设备和场地,开放各实验室的贵重设备及前沿技术应用于本科生开放实验教学,购买了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实验人员或研究生值班,对学生进行辅导,尽量帮助学生的构想变成现实,因此他们可以随时与值班教师或研究生讨论问题,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
六、结论
本文从课程定位、教改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我们自身的实践,全面阐述了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从教改得效果看,是基本成功的。只要真正把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就可以闯出一条具有学校和课程特色的教改之路。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为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教改实例,对于其他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Tiemoshenko, S. P., History of Strength of Materials,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83.
关键词:剖析 工程力学 教材
湖州市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很受当地企业欢迎,这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支持,得益于有好教材的支撑。劳动版专业课教材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对学生毕业后与岗位零距离接轨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在教材实验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工程力学课虽然内容较难,教学效果却比较理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教材能紧密联系实际,使本来枯燥乏味的原理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讲授津津有味,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一、教材的适应性
教材的内容与浙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基本适应的。使用该教材的学校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所涉及的内容。此外,学校还购置或自制了一些教学教具,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剪切、扭转、弯曲变形等。学校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完全能胜任教材的教学任务。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而且本校、本班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很大,这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能力基本相适应。每一章前的“学习目标”编排得很好,学生普遍反映有利于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从而可以很明确地学习章节的内容,也可很好地检验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点。我们认为教材的编写应站在教与学两个角度进行,力求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对学生的自学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教材的科学性
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训练要求是相匹配的,内容完整、正确,结构安排也较合理。教材把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去掉,这种删繁就简的做法得到科任教师的一致首肯。同时,技工学校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理解能力等方面较弱,工程力学理论性强,因此,应考虑怎样叙述,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这一点,本教材做得很好,工程力学来源于工程实际,又服务于工程实际,教材突出了它的工程性。如从工程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轴和梁的概念的区别,同时许多习题都来源于工程问题,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企业生产实际相联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内容的安排上,实例代替概念的叙述,让学生感觉到看似遥不可及的概念其实就在他们身边伸手可及,如力的合成用两学生提水的例子,力矩平衡用天平的例子,力偶用开水龙头的例子。从概念的引用到结论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现力学知识基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
同时,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等课程之间的协调关系,教学内容要明确理论力学为材料力学服务这一主线。
三、教材的实用性
技工学校的教材应突出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适当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调整教材知识结构,重点强调“够用”“实用”。基于这一要求,我们认为教材的技能训练内容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减略部分理论计算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技能训练课题。如75页课堂练习――连接件的设计计算,这类的练习要增加。
目前,技校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本教材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认知特点,用了简洁直观的插图,以发挥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如果在第一章第一节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这两个静力学公理之后,能安排几个实验验证公理和推论,或者是增加公理和推论的实例,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力学并不深奥,而且与生活密切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由于本教材内容设计是适合零起点培养高级工的教学目标,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工作或终身服务于一个岗位,他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调换工作或职业,他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的变化。同时,由于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也使技校学生对口考入大学成为现实,因此,技工教育应当形成一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如何在教材中体现这种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宽基础,活模式”的教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即在某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数个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同时,教材中还要有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学生留出与更深的知识相衔接的接口,就像计算机留接口,以备升级换代一样,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材的灵活性。
本教材在材料力学中增加了“知识拓展”模块,我们就是要将工程力学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组成,即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拓展型模块。拓展型课程内容面向继续升学的10%的学生,分析研究工程力学理论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材的完整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丰富多彩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枯燥的、单一的教师一言堂;人机对话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有待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能力;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能使过去需花大量的课时和口舌讲解的教学难点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使学生一目了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本教材编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发了与本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这很受教师的欢迎。在教学中,扭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三维动画模拟演示构件在发生扭转时的变形过程和所产生的内力,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掌握。
教材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更重要的还需任课老师的“二次创作”,即“活化教材”,我们要根据需要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如何“二次创作”,主要的一点是教师要理解、吃透教材,了解作者编写理念、思路。因此,我们很希望在提高教材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教师辅导书(材料)的编写质量。教师辅导书绝不是教材的“浓缩版”,而应是教材作者编写理念、思路的生动体现,也是编者与一线教师交流的桥梁。
所以,教材的习题辅导(解答)以及与教材密切相关的一些标准资料、挂图等要加以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
五、教材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基本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也较好反映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得到了许多人士的认同。让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和设想,无论从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的最终发展着眼,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何鼓励促进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教材中的“想一想”和思考题很好,部分题目编写得很有特点,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角度考虑,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较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我们认为教材内容中还应包括能够反映时代进步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引导学生走在时展的前沿,如复合材料是21世纪材料工艺发展的方向。
六、教材的制作水平
教材制作水平的优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总体上讲,教材的制作思路比较先进,能调动学生主动看书的热情。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教材的图片清晰生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当然如果能增加色彩搭配就更好了)。
教材中矢量、代数量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容易混淆,书中矢量用黑体表示,学生反映这样标识不明显。我们建议用更加强烈的对比色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效区别矢量和代数量。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有故事情节的图片内容。
教材中值得商榷之处见下表所列。
表 教材中值得商榷之处
章节 内容
全书 每章节的“学习目标”中增加“熟练掌握”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清重点,这样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
“构件”的写法与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构件”概念有区别,为避免学生误会,把书中的“构件”改为“零件”。
第一章 本教材对文字的组织不是很重视,出现一些语法失误。如P3,第2行,“因此,工程力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应改为“因此,《工程力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P3,第14行“绝对的刚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刚体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力学模型。”最好改为“绝对的刚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如果物体的变形对所研究的问题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较小时,物体可看作是刚体。因此,刚体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P3,第18行对“质点”概念的描述“是指不计大小和质量、但在空间占有确定位置的几何点。”应改为“是指不计大小,但在空间占有确定位置的几何点。”
P7,解释均布力最好增加工程实例。
P8,倒数第2行“看是静止的房屋”应改为“看似静止的房屋”。倒数最后1行“静止总是相对地球而言的”应改为“静止总是相对而言的”。
P18,第7行“图设方向正确”应改为“图设方向与实际相符”。
P21~P23,“固定铰链支座约束”和“活动铰链支座约束”应改为“固定铰链约束”和“活动铰链约束。”
P23,工程应用中最后1行“右端支承是固定的;左端支承是可以活动的”应改为“左端支承是固定的;右端支承是可以活动的”。
第二章 P33,第7行“如果要使平面汇交力系作用下的刚体保持平衡,就要使合力等于零。”为注意用词的严密性,应该为“如果要使平面汇交力系作用下的刚体保持平衡,就要使合外力等于零。”
P39,第5行只有一个“1”字,印刷错误。应该写求解步骤的第(2)点。
P42,二、静不定问题与静不定次数应是知识拓展部分。
第四章 P59,“弹簧产生拉压变形的同时,也对施力物体(手)产生了抵抗变形的力,即弹簧力,这就是内力。”应改为“弹簧产生拉压变形的同时,也产生了抵抗变形的力,这就是内力。”
P60,第14行“沿横向方向缩短(或伸长)”应改为“沿横向变细(或变粗)”。
P60,第16行“钢缆”改为“螺栓”。
P60,图4-4中,第二个螺栓少了一个向左的力,图中少了力的符号,用的符号“P”应改为“F”。
P61,图4-5中,两个图的画法规则与图4-3要统一。
P62,图4-6中,力F2的作用点看不出在哪里。
P62,图4-7中,纵坐标符号“n”应改为“FN”。
P62,倒数第4行“根据生活经验”应改为“在应力拉伸实验中”。
第六章 P77,第2行“工作时轮A输入功率而受到主动力偶矩M A作用,轮B输出功率而受到阻抗力偶矩M B的作用”应改为“工作时因轮A输入功率故轴受到主动力偶矩MA作用,因轮B输出功率故轴受到阻抗力偶矩MB的作用”。
P78,【课堂练习】中“指出图6-5所示各轴中产生扭转变形的是哪一个”应改为“指出图6-5所示各轴中只产生扭转变形的是哪一个(轴自重不计)”。
P79,第3行“都会有转矩的概念”应改为“都会产生转矩”。
P79,第4行“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况讨论”应改为“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七章 P90,图7-1中B端应为活动铰。
P91,第4行“其共同是受力及变形特点是”应改为“弯曲变形杆件受力及变形的共同特点是”。
[论文摘要]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够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是常规教学应遵循的模式,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前言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经典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基础上,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原理的抽象性、概念多、方程推导繁杂等特点,对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该课程抽象、枯燥、难懂,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理论的感性认识,都有某种程度的畏惧感,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学生都须具备不同程度的流体力学知识和技能,它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如:液压传动、水力学、流体机械、空气调节、传热学等课程的基础。
为此,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新的教学内容、引入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质量。
二、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流体力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专门课题三大知识模块,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知识、力学知识等。学生在接触流体力学课程伊始,对抽象的理论理解速度慢,对枯燥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容易厌烦,因而《流体力学》的教学应该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听教师讲课,通过板书教师细致耐心地阐述概念、推导公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讲课速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再配合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
流体力学的概念多、现象多,且很多概念和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诸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流线、迹线、边界层等。因而利用身边的实例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了将概念通俗化,上课时笔者以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统计客运量所采用两种方法为例:①在每一辆公交车上安排记录员,记录每辆车在不同时刻(站点)上下车人数,此法类似于拉格朗日法的质点跟踪,它与迹线的定义对应;②在每一公交站点安排记录员,记录不同时刻经过该站点车辆的上下车人数,此法等同于欧拉法,与流线的定义对应。
在讲解伯努利方程原理的时候,例举1912年“豪克”号铁甲巡洋舰与同行疾驶“奥林匹克”号远洋轮相撞的船吸现象,让学生清楚掌握流体的压强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亦然。
概念是公式推演的基石,没有准确的概念,后续的公式推演几乎难以为继,清晰的概念会使公式的讲解和推演变得更加简易。利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教师易教、学生易懂,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始终贯穿着整篇教材。在讲解该理论公式的时候,先从容易理解的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开始,强调公式所依据的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假设条件是平衡、理想、静止的流体,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公式各项的几何意义和物理含义,掌握公式的实际应用。这样学习到后面的动力学伯努利方程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深奥。在讲解相对平衡的流体压强分布规律时,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因为它在解决一般平衡流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及其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问题时非常重要。而对于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学习,只强调记住结论和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大量公式繁琐的推导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也能够做到以用为度、重点突出。
不可否认,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效率不高,适应不了课程教学学时少、受教育学生数增加的情况。
三、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辅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中。制作教学用的视频、多媒体软件、电子课件等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课程内容及有关背景资料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地传播给学习者,将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制作了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既发挥传统板书教学中容易带动学生思路、逐条在黑板上书写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根据讲解的进度逐条展现公式条目等内容,同时又将难以理解、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流线、边界层和紊流等抽象概念和流动现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印象。教学团队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例如在讲解雷诺判据的时候,制作了雷诺实验的FLIASH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流体流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及流态判据—雷诺数与流动速度、管径、流体种类有关系。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表达后,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制作需占用大量时间板书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使用与不当使用之别。但是实践应用中,发现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以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离开多媒体手段就上不了课;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全部照搬到了课件中,自己就成了的幻灯片放映员,“照机宣科”;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性,界面过于华丽,淡化了教学重点;也有的教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理解消化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降低了教学效果。上述现象将会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满堂灌”,只不过是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已。
四、总结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前后知识贯通,突出重点,化烦就简、引入实例形象阐述概念原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多媒体教学能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生动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在流体力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愿与同行共同切磋。
基金项目: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流体力学》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许贤良,王传礼,张军等.流体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教学;建构主义
作者简介:孙小华(1976-),男,湖北汉川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余海洲(1978-),男,湖北荆门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86-02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材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介质、湿度)下,承受各种外加载荷(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冲击、交变应力等)时所表现出的力学特征,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大基本要素——材料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都必须涉及的共性问题,[1]因此“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成为材料类专业的学位课程。一方面该课程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是由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内容衍生而来,另一方面该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是失效分析等课程的前导课,也可直接用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成为联系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结合“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作用、调整考核评定模式改善教学实效,对促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十分重要。为此,笔者结合数年对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改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1.优化基础内容,注意前后课程衔接
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对本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兴趣,增加了课程绪论的内容。该部分主要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材料的力学性能课程的前导和后期课程及其关系、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学习本课程要注意的事项、考核模式、实验安排、学习要求等。这样学生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更加清楚“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脉络,明确学习目的,顺利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课程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章)讲述材料在一次加载条件下的形变和断裂过程,所测定的力学性能指标用于评价零件在服役过程中抗过载失效的能力或安全性;第二部分(第5~8章)论述疲劳、蠕变、磨损和环境效应四种常见的与时间相关的失效形式,材料对这四种形式失效的抗力将决定零件的寿命;第三部分(第9~11章)介绍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2]该部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定律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衍生而来,有些内容也为“失效分析”等课程奠定基础。所以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和内容侧重及任务划分。
2.结合专业特色与需求,强/弱化相关内容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主要面向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授课。三峡大学这两个专业在电建、电厂金属、水工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电力行业特色,结合行业工作需求,该课程在金属材料静荷载下的力学性能、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等章节的内容予以了强化,列举了一些行业相关工程实例。另外,因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教师将这两个专业涉及相对较少的陶瓷、高分子等材料力学性能予以了弱化,留出学生自学的空间。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课程讲授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例如在讲授材料理论断裂强度和实际断裂强度存在约3个数量级的差异时,一方面利用双原子模型推导出理论断裂强度,另一方面指出实验测试的断裂强度与之巨大的差距,由此指出这一现象是催生位错理论的原动力。当人们认识到材料中存在缺陷之后,利用断裂力学中的格雷菲斯理论可以较好地算出材料的实际断裂强度。在讲到材料的低温脆性时,列举二战中苏-德战争由于严寒使得坦克履带断裂等低温因素对战争的巨大影响,更真实地让学生了解材料低温性能的变化情况;在讲磨损的影响因素时,与人穿鞋的磨损过程类比,使学生贴近自身更好地理解磨损的影响因素和危害;在讲裂纹的河流花样时与长江的形态(源头、支流、主流、流向、宽度等)相类比,让学生形象、牢固、准确地掌握了裂纹的源头和走向。这种方式把理论与实际、实践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是工程材料的四要素之一,是工程材料研究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课程中讲到的很多概念、现象和定律经常在科研中用到。例如研究生将不同角度的接头通过有机物连接起来,研究最佳的连接方式和破坏形式。如果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了微孔聚集断裂的微观断口特征(等轴韧窝,拉长韧窝,撕裂韧窝),结合连接断口的显微形貌与受力状况能很好地揭示接头的破坏形式和内在机理。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入科研经验与成果,将教学的基础性和科研的前沿性、时代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二、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1.采用构建主义教学方法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知识点繁多,很多与前导课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相联系,较难理解。为改善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了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3]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4]为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上课时一般先回顾上次的课程内容,从熟悉的内容导入。对于一些与前导课程有关的知识点往往结合前导课程内容展开,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5]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间穿插一些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图表较多,书中许多抽象的内容很难通过语言的表述来讲清楚。[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增强表现力,使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得材料力学的一些抽象概念易于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活跃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加强网络教学,增加沟通改进渠道
计算机网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将相应多媒体课件、部分习题、教案等内容放到学校建设的教学网页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空余时间浏览课件和相关资料,便于复习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该教学网页和老师互动、探讨课程问题,也可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便于教师改进、提升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在特定实验环境、条件、测试步骤下获得的,因此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实验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深度,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工程素养是本课程实验部分仔细考虑的问题。在实验内容的开设上兼顾了基础实验与综合训练,同时注重与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相关的理化检验工程师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7]既保证学生能掌握特定的力学特征曲线(如应力应变曲线)或性能指标(如硬度、耐磨性、冲击韧性等)的测试方法、步骤和标准,加强对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如文献检索、实验设备及相关工具的应用、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报告总结等的训练,[8]又通过小组综合实验加强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让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9]达到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工程素养的目的。
四、调整考核评定模式改善教学实效
课程的考核评定模式和最终成绩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老师教学实效的一面镜子。结合往届课程教学经验调整考核模式、命题形式、内容和成绩评定方法,努力做到从终结性课程考核模式向形成性评价方式转变,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期中考试与平时评价相结合,实现过程控制,形成综合考核评定的方法。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三部分组成,各占70%、20%、10%。其中期末考试出题形式由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力学性能指标说明、综合题构成,其内容覆盖每个章节,做到考核全面,力争反映出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了解力学性能参数的物理意义,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力学性能的测试原理,掌握测试技术,进一步理解所测的力学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与实用意义;掌握力学性能的宏观规律,并能用微观机理解释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掌握宏观力学性能规律为主);实验成绩单独考核、自成体系,由每次实验的分成绩组成。如果实验成绩不合格,课程总成绩就不合格(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如果合格,其10%的分值成为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和课后小论文等。这种综合性考核评定模式减缓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学生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学习和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去,[10]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科技论文撰写的能力。此外,成绩出来后,教师通过对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予以分析,得出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提出改进途径,以利改善后续教学实效。
五、结语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必须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实验教学、考核与评定等展开全面多层次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完善、推陈出新,摸索出一条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高工程素养的社会实用人才新途径,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并能在工程和科研中灵活运用。同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完善了教师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吉会,刘家臣,郑俊萍,等.“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S1):79-81.
[2]束德林.工程材料力学性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95-99.
[4]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5]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18-21.
[6]裴立宅,刘翠娟,樊传刚.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改思路[J].中国轻工教育,2010,(3):64-66.
[7]白允强,王章忠,周衡志.应用型本科“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3):49-51.
[8]叶荣昌,强文江,李成华,等.材料力学性能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36-138.
摘要:对如何加强、改进力学专业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进行了论述,介绍了MATLAB/MAPLE等现代数学工具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说明,能够适当地应用这些数学工具对提高工科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科数学物理方程;现代数学工具;MATLAB软件;MAPLE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98-02
作为传统而又有大量新问题涌人的应用数学课程,在力学专业的“数学物理方程”教学中,既可以深入浅出的将课程中的各类概念、定理介绍给学生,又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且熟练运用它们,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实际又复杂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运用MATLAB/MAPLE等数学软件,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引入力学专业的数学物理方程教学中来处理实际问题、设计数学实验,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动手能力,反过来又能促进他们理解课程中概念、定理的教学方法。
一、力学专业数学物理方程课程的特点
力学横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研究力与运动的科学。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使其在科学体系中既具有基础学科的地位同时又具有工程技术学科的地位。正基于此,在力学专业开设“数学物理方程”这门课程相比单纯理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目前国内各高校各专业教授的数学物理方程,内容上缺乏对当今科技领域一些新应用、新方法的介绍讲解;讲授上仍是偏重基础理论部分的加深,而忽略将其涉到的理论融人到实际学科领域,这类教学模式虽便于组织课堂教学却对解决实际问题难有大的帮助[1]。
基于以上原因,所在的工程力学系自2008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就自主开设“数学物理方程”这门课程,目的即是旨在针对力学专业特点,在具体的工程背景中将课程中所涉及的三类典型偏微分方程模型(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进行详细地描述,着重加强对三种常见方程理论解的物理意义的解释,尽量改进以往教学中“重数学推导,轻工科应用背景”的弊端。
二、利用MATLAB/MAPLE现代数学工具,加强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
力学专业作为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在理论性很强的数理方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尝试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化数学工具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改方法。MATLAB/MAPLE这类软件有丰富强大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矩阵运算、数据处理、图形绘制和图像处理功能,而且易学易用[2]。这一特点对于工科背景的力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为形象直观地理解课程中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推导结论,又可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不仅是在力学专业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在其他各专业各学科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使其具备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化先进手段去学习掌握知识,进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符合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3]。
三、MATLAB/MAPLE在工科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中,数学物理方程大多是通过做习题等方式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很少融入利用计算机来求解或解释训练内容的环节,这对培养学生借助现代先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3]。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同时相应地建立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如,选择合适的实践案例、进而有针对性地编写MATLAB/MAPLE教学课件和例题等。通过这些方法将这些现代数学工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如何以理论为基础对问题进行求解的整个过程。下面以一维无限细杆热传导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Abstract: Architectural Mechanics is th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major. Its content coverage is broad, and it is difficulty to study. It has always been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Mechanics, and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states the implemented reforming measures, hop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using knowledge to resolve problems.
关键词: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小实验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Mechanics;teaching reform;small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307-02
0 引言
职业教育在我国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筑力学》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般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监理等一线技术人员出现在工作单位,而这些岗位对工作人员都要求具有扎实的力学知识,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力学》主要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有机结合而成,教材的理论性非常强,概念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实践性强,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和物理的基础。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底子较差,学习和自控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又有部分受各种诱惑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建筑力学时,没有将重点放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的内涵上,只一味的乱套公式。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很多老师常年的局限于这一门课,没有接触实际工程的经验,导致理论教学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纯粹的用理论教学的方法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信心。建筑力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力学教材通常过于强调理论性,和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必要的工程实际知识的教育和训练,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要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对于三大力学中相互关联的章节进行重新组织,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系统性。
如:可以在绪论部分引入结构计算简图的介绍,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对工程结构到力学模型的简化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明确建筑力学的任务及其与工程结构设计、管理等方面的联系,从另外的方面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比如在刚体静力学部分,可以对结构力学中的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的内容进行适当介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学生较早认识工程中的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从而可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各种静定结构的反力计算以及杆件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讲解到位。精简甚至删除公式推导过程,着重阐明公式物理意义及其应用,精讲、精练、少理论、多应用;减少定量计算,增加定性判断内容,把理论融入实例当中,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教学过程与手段改革 ①将力学小实验引入课堂。因为建筑工程实际的各种构件体积大、重量重,无法搬到教学现场,即使在教学现场,也无法模拟工程实际受力进行说明和讲解。所以我们要做小实验,选用适当的材料模拟结构的构造、模拟构件的受力与变形、模拟构造的原理。把构件与受力缩小,把变形放大,进行单一模拟和实验,既能说明其原理,又能直观展现其受力与变形,学生从抽象的思维中回到现实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动手,转变学习观念,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能力。
例如:开始讲力矩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根两端都可以点燃的蜡烛,中间穿一根针,架在两个水杯上。在蜡烛没有点燃之前,它是保持平衡的,然后教师分别点燃蜡烛的两头,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蜡烛像跷跷板一样来回摆动。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老师开始解惑,告诉学生这是由于蜡烛两端燃烧的情况不平衡,烛泪带走的质量就不同,左右两端蜡烛的重量不同,对中间轴的力矩也不同,所以蜡烛就会摆动起来,这就是力对点产生力矩,力矩会使物体转动,也就是即将要讲的内容。在讲荷载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根链条去讲解静荷载、动荷载及线荷载这样本身比较枯燥的概念。通过这样类似游戏的小实验让学生对这个课怀有好奇心,产生兴趣,高高兴兴学习,乐于动手参与。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注意力和快乐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②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展现工程实例,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而前,可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以“约束与约束反力”、“刚体的平而运动”等知识点为例,这些知识点的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很难理解,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如果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实体模型的真实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这些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2.3 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是仅仅靠期末考核,这样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临到期末时采用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而根本不去理解真正的意义,二是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用作弊通过考试。因此,传统考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确保课程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到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具体做法如下:
①平时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10%)、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10%)、课后和随堂作业(10%)、上课纪律和态度(10%)、上课讨论情况(10%)。
②小实验考核占10%。其中实验态度(2%),实验操作(4%),实验报告(4%)。
③期末考试占40%。试卷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核,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3 结语
《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墩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康凌. 《建筑力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3(1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