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

时间:2023-06-05 09:5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思维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造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开发智慧潜能,触发创新思维,归纳出数学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看法。

一、寓教学于审美之中,引发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数学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数学教学艺术因素表现出来,才能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数学学科中的对称美、对偶美和应用美。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几何图形、东方明珠塔(黄金分割)、芭蕾舞演员给人以均称、协调的美感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数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直至取得辉煌业绩时;当学生看到教师构思精巧的板书和计算机屏幕上“神州”七号火箭飞天时的轨迹时;当学生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灵感所带来的快乐时,学生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获取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二、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键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击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我们应利用“黄金点”、“数学迷宫”等这些奇异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疑惑,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迸发而出。

三、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教师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应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等。

例如:在学完解直角三角形后,我在习题课上提出一题:已知C城市在B城市的正北方向,两城市相距100km,计划在两城市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BC),经测量,森林保护区A在B城市的北偏东60度的方向上,又在C城市的南偏东30度的方向上,已知森林保护区A的范围,是以A为圆心,半径为50km的圆。问: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为什么?此题是一个涉及环保的应用问题,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

四、变换思维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有些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往往能获得新想法、新思路。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新性,常使人茅塞顿开。

例如(解集逆用):设-1<X<5,则代数式(X+1)(X-5)的值( )。

A.是正数 B.是负数 C.是非负数D.等于零

解:-1<X<5?圯(X+1)(X-5)<0,选B。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想性推测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加强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思维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如教学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师可让学生借助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让学生模仿已有的经验去获取新知。教师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1)如何作三角形的中位线?(2)能否通过作辅助线来构成全等三角形呢?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计问题:(1)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辅助线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辅助线一样吗?(2)能否通过作辅助线来构成全等三角形呢?学生很快会发现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方法,探索求知欲望不断被激发出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设计趣味题,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形成稳定的创新意识的基本因素之一。在计算中设计一些趣题,能点燃儿童心中的好奇之火,诱发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在练习时出了这样一道富有挑战性的趣题: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填入3×3的9个方格中,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等于15。

虽然这题难度很大,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加上老师的点拨,解决了这道题。他们是这样想的:经过中间的方格有4行,应该有4个15,而1+9=2+8=3+7=4+6=10,即得4个10,再分别加上5,就得4个5,所以5应该填在中间方格中。由于角上的方格有3行(即横行、竖行和斜行),需要3个15,而9+1+5=9+2+4=15,只有2个和是15,所以9不能填在角上的方格中,就这样逐步填出了答案(如右图)。

类似三阶幻方这样的趣味题,不仅能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设计。

二、设计系列题,鼓励合理猜想,激活创新思维

猜想是创新的前奏,它建立在已有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在分数加减教学后,教者出了下面一系列题让学生计算:(1)■+■+■+■,(2)■+■+■+■+■+■,(3)■+■+■+■+■+■+■+■。

师:第(2)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用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计算的,即原式=■=■=3。

生2:我是用配对相加得出的,因为■+■=■+■=■+■=1,所以结果等于3。

师:真聪明!配对是一种创新的解法,它能使计算又快又准,想一想这一系列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分母相同(大于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一定是自然数。

师:由于自然数有无限多,不能一一列举出来,因此这个结论暂时只能算作一种猜想,还需要从理论上证时,相信你们以后知识学多了,一定能证明它。

这样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探索能力,激活创新思维,又能使学生感知到数学的奥妙有趣,进而亲近数学、喜爱数学。

三、设计多解题,运用知识重组,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决不是为多而多,而是着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重组,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从而达到多中选优,培养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在小数的乘法复习课中,教师出了这道题:8.88×12.5。由于思考角度不能,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1.用竖式计算;2.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原式=(8+0.8+0.08)×12.5;3.用积的不变规律计算:原式=(8.88÷8)×(12.5×8);4.用数值变形计算:原式=8.88×■或■×■。

第3篇

关键词:工程教学;思维导图;创新思维

一、引言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创新载体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创新的根本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科技报》《科学画报》等陆续刊登了大量介绍国外有关创新思维的文章;中国创造学会筹委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等创新思维研究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持续跟进,并逐渐步入新的层次。

据脑科学研究,创新来源于对左脑右脑的协调应用。左脑擅长逻辑思维和推理,它依据现有知识并在现有理论的框架内得出结论,不产生新的知识;右脑的非逻辑思维则创造新的理论和观念,孕育新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思维导图概念以激活大脑的创新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激活右脑的活动将左脑内的相关基础知识读取出来,就产生了创造力。既然思维导图可用于中小学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应用于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的工科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过程,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未来,将思维导图与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将工科学生培养为合格工程师,更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二、传统工程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比较

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以学会事实性的知识、术语、内容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单一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方式,最终培养掌握某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在毕业后需要继续在单位资深工程师引领下完成实践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培养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有设计、实践、跟踪服务能力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具备快速适应新项目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工程师需要能迅速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创新以引领科技潮流。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设计的项目是开放式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要实现创新就要激发出自己最可贵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好奇心及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这种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开放式项目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这时思维导图就凸显魅力了。

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要求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有关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训练。目前,常见的思维导图工具有16款,如XMIND、Mindmaps、FreeMind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项目进行预习,预习时要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方案设计画出来,明确这些方案需要哪些措施去实现,哪些措施是可以实现的,哪些需要学习。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是能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思维导图的绘制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央图形是其重中之重,是核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逻辑思维能力迅速锁定主题及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其次,中央图形的分支以树枝的形式从中央向四周发散,要求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充分联想,提供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再次,在分支上,学生应运用自主探究能力判断分支的重要性,越远的分支越不重要;最后,通过组间同学的合作学习确定节点来联络各分支。

教学实施中需要执行如下步骤:①教学情境导入;②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及师生探讨交流;③组间合作学习;④成果展示;⑤教学反思。

(1)教学情境导入。教师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用思维导图建立项目与实施方案之间的联系,利用已知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迅速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2)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及师生探索交流。学生采用发散思维对给定的工程项目进行文献检索或实地调研,了解项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场所。甚至可以和当前最新科技技术相结合进行联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学生还可以思考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将其细节化,明确项目的主题和关键词,从而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思路和想法,反过来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这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有反馈的良性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主导,营造积极、奋发的教学环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

(3)组间合作学习。每个项目小组自发分工,每人都有不同的任务。组员之间彼此需要合作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关键词,保证既分工又合作。最后合并成小组的工程项目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教室走动,倾听个小组的讨论和观察每个组员表现,便于组间考核。

(4)成果展示。各工程项目小组集体到讲台上展示小组的项目设计思维导图,可以有一个同学介绍整体思路,其余同学介绍自己的分支以及组间合作交流关系。其他项目小组成员有责任提出不同观点,对组员的设计思路进行提问,这样保证该小组思维清晰,思辨力强,并且可以对别人的提问进行批判性吸收,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项目思维导图。这样学生真正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记录、考核,重点观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是创新的源泉。

(5)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完项目方案设计后,分别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回顾课堂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根据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反应及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生应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项目有更深次的理解,重新改进自己的思维导图,扩展思维,让学习成为有反馈的闭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工程教学方法注定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将思维导图引入工科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提出该方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在工程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关系,为工程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因此,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现在有的学校仍然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一些学生是被迫学习语文的。他们厌学情绪严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绩较差,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让其做到乐学、善学、会学。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部动力,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锻炼其创新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语文游艺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文的兴趣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启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注重语言训练,启迪积极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没有语言,思维将无从谈起。因而,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必须在学生的语言思维上进行系统训练。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学生口头语言、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因此,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有条理地用生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三、注重想象运用,拓宽思维空间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往往能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促使学生想象。多媒体教学中色彩、线条、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具有表情功能,美的画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想象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质疑问难,引导大胆探究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要敢于大胆质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必须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调整他们的积极心态。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不主动寻疑。对于这种学生,应使他们了解质疑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学也要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教师要多对他们“问难”,使他们明白自己学习上的欠缺,引起他们的适度焦虑,从而养成他们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有的学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受老师责怪、被同学耻笑。对于这类学生,我热情地鼓励,肯定他们“质疑”的勇气。还有的学生,把握不住学习要点,对所学内容不知所云,提不出问题。老师就要多指点,引导他们去找疑问,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学会质疑。只要学生开始问了,便会越问越多,越问越难,进而越学越深。

五、注重评价导向,鼓励主动参与

第5篇

【关键词】符号;设计;创新

符号学的方法目前已经应用到语言学和神话研究、电影、戏剧、造型艺术等多方面,在设计领域中,建筑、工业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也有所涉及,但是,在艺术设计的应用方面,还留有很大的空白,加强符号学再各种设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设计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设计创作过程与符号学的关系

为了说明创造思维方式的符号学结构,我们首先不考虑各种符号关联物,如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以及解释关联物之类的精细结构和它们与所谓“符号类别”的综合性关系。因此,符号学—创造学的创造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变换过程和结合过程。符号学创新要素,即承担着“揭示”的符号在创造学上发展为结合性符号综合体,成为独创的“完型”。按照莫尔斯的说法,创造性就是建立在这种“完型”的产生上。而这种完型的产生,有赖于具体的符号操作方法。在这里,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下,这一事实,现代美学首先是把艺术对象、绘画、产品形式等看作物质的产物,看作有意识产生的审美状态的载体,它的组成或结构经由一种贮备来实现,它的物质要素同时作为精神要素,即作为符号来起作用。在艺术过程中正是符号的采用,将艺术对象的物质组合转化为一种精神的组合,如果一般说来艺术生产被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的话,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由此,我们涉及到符号学美学的理论。

二、符号学美学概述

符号学美学作为审美过程、申美状态或审美对象的符号学理论,成为与数学美学相提并论的一种理论。在符号学美学的研究上,符号学家作了不同的探索。莫里斯把审美符号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图象符号,而沙皮罗则把审美符号看作是象征符号。本泽强调指出,起审美作用的并不限于哪一种符号类型。依据皮尔斯的意见,绘画也具有指示特性,因为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更大整体中的一个局部。本泽把艺术作品的审美状态定义为超级图象符号,它的审美性质是由各种符号的组合中表现出来,而不是表现在基础符号上。这种超级图象符号是由名辞一图象一单一符号所构成,由此而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符号学美学在符号方面必须前后一贯地引人“审美状态”,这种符号学美学要从这一点出发,即现在要把物质要素的组成部分作为符号的组成部分看待,更确切地说,是把符号作为“媒介”看待,这种“媒介”的每一分布也是个别符号向综合的复杂符号的过渡,也就是一种符号的联结。由所提供的符号贮各中对物质要素的选择,如色彩、形式要素、音响、声调等的选择,是为达到其关系的组合或广延的共存,它同时是对智力符号的一种重新构思,对于这种重新构思,物质要素起了载体的作用。这种精神的组织过程在艺术生产中是基于物质要素在智力符号中的重新构思或再次发挥作用,正如一般说来艺术对象的主题特征一样。因为在任何精神活动过程中,符号的采用总是表现为一种组构。目前分辨出三种基本操作,可将基本符号组合成符号综合体:添加、结合和迭代。在对这种符号操作的日常语言解释和基本结构特征的强调中,对于添加操作存在一种线性序列,一种单纯语构学的符号链,它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开放的、可延续的。因此可以把添加的结果直接看作一个符号序列。它主要涉及到一种语构学操作。对于结合操作说来,基本符号或符号序列可以当作一个新的(分级的)置于其上的超级符号,以致这种超级符号可以作为完整的符号与这种符号的贮备相并列。这种结合的结果在基本符号或局部符号的分级综合的意义上,可以作为更高层次符号看待。莫尔斯、弗朗克等人己经明确地指出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合操作以及超级符号的构成所起的作用。迭代最终是一种超出所有局部符号的符号综合体的组合,也就是超出原来符号贮备及其超级符号的所有基本符号的符号综合体的组合。迭代操作产生出一种符号综合体,它相对于基本符号的贮备不仅是闭合的,而且是完整的、全套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符号贮备表现出指数的量级特性。日常语言常见的说法,它把迭代解释为“符号的符号”,正如人们说这种“红色”的“红”或说所有“红色”的“红”那样,很容易被理解为所有“局部红色”的“红”。只要艺术的生产过程作为一种符号过程由物质输出的符号储备构成组合的符号或符号综合体,那么审美状态本身就可以由符号添加、符号结合和符号迭代操作而产生。只要艺术对象成为符号综合体,那么显而易见,艺术对象也就成为存在与意识之间中介的比较或关系性对象,他们往往由一种较高或较低程度的符号性表征出来。

三、符号在设计中的操作方法

3.1符号添加

这是具有并列连接性质的符号操作,是各要素的排列或一种要素的重复而造成开放连接。符号添加的例子,在语言领域是所有那些人们称作语序、短语、惯用语等的,这种语序还不构成句子,因此是开放性的,在建筑中是现代高层建筑的窗子系列,其序列的起点和终点由纯粹的外在条件如建筑物的大小所给定。添加可以产生名词性符号综合体(图像一名词符号),产生方法相对于结构型审美状态,举个例子,纹样图案(线条的、平面的和空间的)属于添加一结构型的展开。

3.2符号结合

则是一种更重要的操作,因为它造成闭合的联结,将各种单个的符号综合成一体而构成一个完形、一种结构、一种不变的整体。一般说来,添加先于结合(这里把符号本身当作一种物质构成物,看成与对象一样)。结合能产生一个新的符号,例如从音经音节到词汇的产生过程就是一种从音到音节,从音节到词汇的结合过程;又如:“超级图像符号”(图画、设计图、外形、框架系统等)、“超级指示符号”(指针、透视图、刻度、方向系统等)、“超级象征符号”(词典、储备成分、储备系统)等。每个超级符号,即符号与其新的单位或整体的每一联系始终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符号或更高位的储各系统。

第6篇

关键词:电视台; 新闻编导; 创新思维; 机制培养

1 培养创新思维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已经逐渐进入正常发展规律的轨道,并且以艺术的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思维情况,成为电视艺术的重要营养内容。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是人们进行电视艺术生产的基础保障,我们不仅要将艺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进行认识,还要将其当成一种生产形态进行看待,也就是说,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编导们的创新习惯和意识,是促成节目成功的原动力。电视新闻内容的内容掌握是取自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素材,在客观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而加工的过程就是新闻编导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从主观的角度,都要将新闻编导的主题意识和创新经验融入到作品当中,完成作品的升华,当新闻节目作品的客体内涵得到客观体现,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就能够赋予新闻节目符合实际又不失创新表现的内涵,因此,电视节目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 影响创新思维机制培养的的因素

虽然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其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因为电视新闻节目思维的创新问题成为牵肘节目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这些牵肘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一种工业化模式的产品,从投入到产出,都必须体现出节目的效率性和成本最低化,即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和质量客观的合格产品,但电视新闻作为即时性要求高的节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客观真实并为观众广泛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无疑给了节目创新极大的难度,这也是电视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突破难点之一。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规模在世界前沿是空前的,各个电视台为了抢占市场,就必须站在节目客观、真实的角度上进行创新,培养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但与此不协调的是,目前节目创新力度有限,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滞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 创新思维机制培养方法

3.1 激发新闻编导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逐渐突破墨守成规的模式,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越来越浓,作为电视节目新闻编导来说,必须赋予节目创新的灵魂,以丰富的内容与多变的形式吸引观众,满足观众对节目新颖性的需求。为了能够激发新闻编导的艺术性创新思维,一方面,要重视电视节目主体的情感表现,调动观众的情绪和状态,从观众的心理层次上引发共鸣,当然,情感的体现要有鲜明的视觉模式,包括传统的电视造型表现模式,在所表现画面中,要用形态、质量、色彩、动作、空间和时间交错的模式体现出新闻节目的内涵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巧妙地利用技巧方法将视觉因素注入编导的感情,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在这方面,编导自身能力的自觉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为编导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编导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模式推陈出新起到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是促使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取有用的电视节目素材,电视节目新闻编导应该具备独立、负责任的精神,在各种不同的环境,甚至是具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获取有用信息和反馈信息,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素材需求。

3.3 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但习惯性的传统思维模式禁锢思维突破。一般情况下,习惯性思维的思路单一狭窄,这种思维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笔者认为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并非对思维模式进行脱胎换骨,而是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习惯相结合,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深层次地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大胆的假设,寻找各种思维的突破口,让新闻编导能够将习惯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结合应用,满足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结构合理性要求。

4 结束语 

    由上可见,电视新闻编导在节目的形成起到主体性的作用,其思维机制的结构是影响节目有效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编导思维机制创新培养的方面入手,对新闻编导的思维习惯进行推陈出新,促使其适应节目的实用性要求。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的节目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形成,1)要激发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2)为编导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3)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其思维习惯适应现实生活,并以全新的形式赢得观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赵琦. 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 今日科苑, 2010(12):24-28.

[2] 雷淑萍. 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机制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2003(12):37-39.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思维 教学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及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即为语文教学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为学生创造愉快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道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原则, 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心理,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其进行大胆创新。

3 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但是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地理及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4 对学生引导求异,创新精神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

5 通过比较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展比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比较,进行鉴别. 知识比较的过程是是学生对知识的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学生在对知识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运用比较法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并具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对知识进行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与聚合思维相对而言的”)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更好地发挥优势。

6 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能够深刻的诱发学生不同思维的产生,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应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7 通过变化试题,加强训练,巩固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8篇

【关键词】化学 课堂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方法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复习碱金属一章时,提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2Na2O2+ 2CO2 = 2Na2CO3 + O2),请学生练习书写过氧化钠分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很多学生把关于二氧化硫的反应写成了:2Na2O2 + 2SO2 = 2Na2SO3 + O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恍然大悟:Na2SO3是还原性很强的物质,实际应该生成硫酸钠:Na2O2 + SO2 = Na2SO4,这个反应和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既有可迁移的地方,又有它特殊的地方。但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你怎么知道是Na2SO4而不是Na2SO3呢?我当即给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帮忙解决。”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方案加以验证。又如复习Cl2和NaOH反应2NaOH+Cl2=NaClO+NaCl+H2O后就有学生提出:NaOH是碱性,Na2CO3也是碱性,Cl2能不能与Na2CO3反应呢?可见,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想向前跨越了,思维的空间就打开了。

二、引导探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是在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摸索、创新、研究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调动教材、资料、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和尝试,因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如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学生探究实验:(1)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两者都有大量气泡产生,这就证明都能发生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NaHCO3 + HCl = NaCl + H2O +CO2。(2)在2ml 0.2mol/L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实验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的意料,一开始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才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同学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我继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Na2CO3 + HCl = NaHCO3 +NaCl,NaHCO3 + HCl = NaCl + H2O +CO2。这样,学生通过探究,深入分析,去表及里,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

三、设置问题障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他相关问题,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鼓励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而不只注重结果。

例如,在学生进行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为什么在反应结束时常有火花出现?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把钠直接放入水中,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而浮在水面,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发生的副反应主要有4Na+O2=2Na2O,2Na+O2=Na2O2,2Na2O2+2H2O=4NaOH+O2,O2+2H2O=2H2O2,这样就产生了火花。消除以上副反应的方法就是使钠不与空气接触,就应当在钠的上方覆盖保护层。学生经过充分酝酿,各抒己见:有的说在水层上加煤油,再倒放一个漏斗;有的说可以在装水并已挤出空气的塑料瓶进行,瓶口胶塞上固定一根扎有钠的大头针;还有的提出在集气瓶中充满稀有气体,再加水,放入钠进行反应。同学们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思维已经得到充分的拓展。

四、开展评价交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交流是思想的撞击,是智慧的揉合,是创造力的对接。评价是对自己学习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小结,是对他人见解进行领会、补充或反诘。评价交流一般在章末复习或测试后安排在学生间进行。学生在“评价”和“交流”的过程中对本章小结揭示的重点内容还要融入自己的领会、心得和见地,而每个人对知识的领会程度不一、见地不一,对习题的解答思路不一,交流时难免产生争执,而这个“争执”恰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场面。在“争执”中,思维的深度得以拓展和延伸。每章测试后,我也打破将试卷每题逐一讲评的传统,把批改后的试卷发下去让学生去互相评价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本质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思考分析的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编. 教学技能. 湖南师大出版社.

[2]保罗・D・埃金(美) . 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国家的兴衰与创新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任重而道远。他们对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明确师生教学定位

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是积累知识,教师重训练,重能力。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才能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得到培养。

二、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学习活动能够保持下去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首先,新课的导人就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其次,要注意挖掘课本中的乐学因素。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添趣”。另外,还要注意灵活采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等。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绽放创造的火花。

三、适时开展因材施教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水平千差万别,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深刻性都会有所不同。对学困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亮点,就要及时表扬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深入钻研了解教材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被唤醒和引发。如果教师能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就能唤醒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有关“乘法初步知识”的内容,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3+3+3+2,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先把2盖住,让学生改写成3x3,再亮出“+2”,问怎么办,学生自然说加上去,就变成3x3+2,这时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写出3x4—1。此时教师再出示5+5+5+3,让学生改写,学生便能写出5x3+3,5x4—2,教师再适当启发,学生又想到可把最后的-3分开,给每个“5”都加上-1’,变成3个6相加,则可写成6x3。我们看,这本来是一道极易被忽视的题目,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 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问题意识强, 大脑就会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 倡导课堂讨论,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 以不断提高他们创新能力。

例如, 在计算1+2+3+......+9+10=?时, 教师要求学生很快计算出结果。有的学生用从左到右逐步累加求和的方法计算。此时也有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疑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组合, 由疑问、思考到实践。最后学生才惊奇地发现: 根据凑+ 法: 1+9=10,2+8=10,3+7=10,4+6=10,然后用10×5=50,50+5=55由此很快寻找到了计算的最佳方法,并总结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六、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服务于生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知识的增长,他们会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方面灵活地,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不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讲代学,以授代教,教师精辟的分析,独特的见解,巧妙的运用,取代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处于服从和被领导的地位,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采用“自学探究一质疑解疑一实践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自学教材,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自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安义.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头脑风暴;目标任务型

【中图分类号】G9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66-01

要搞好计算机教学,我们首先要分析受教育的对象,而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职业学校是没有进校门槛的,生源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学习成绩较差。他们总的特点是:是缺乏学习兴趣;基础太薄弱;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的自制力差;学习无压力不努力。一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就业需要,另一部分学生读书是希望能够升人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迫不得已在学校“混日子”。

在弄清了受教育的对象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我们除了根据学生特点、学校教学设备及计算机发展的现状,对计算机教材进材进行处理,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教学外,还应当适当运用头脑风暴法及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可阐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情景、协作、交互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单元完成要求的任务目标,最终实现课程知识结构的构建。该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需经历三个阶段。

(一)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从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初步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课程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学资源(教科书、课外阅读材料、参考书等)、多媒体教学资源(音像资料、计算机多媒课件、教学软件、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和资料等)、社会教育资源(报刊、电视、公共图书馆等)。课程学习资源由教师提供和学生自主获取相结合。该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要求教师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体验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引方向。

(二)交流互动阶段

本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实现了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空间、时间及心理间同步或异步互动的“零距离”。在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可以倾心交流,没有心理隔阂。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这个阶段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人机交互,即教师和学生分别与学习资源的互动。教师在面授授课程之前,制作或搜集下载多种多媒体网络课件,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资源。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也进一步思考与研究,帮助学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学生则依据教师的指引到指定的教学平台上寻找资源进行主动地学习或是自主上网搜集学习资源。教师提供的资源应严格筛选,难易适度,分层要求,便于学生主次分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做到兴趣和效率都能保证。

2、生生交互,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学问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同寻找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到自己没有或忽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和对问题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学平台的BBS、Web论坛、聊天室、Email和QQ等功能与远程的学生或陌生人甚至专家相互交流,实现学生与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同步或异步交互。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要在每个教学单元中设立一定数量的讨论题目,并安排不同的学生作为主持人。

3、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法中很重要的交互。可分为同步或异步两类。教师可以利用面授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探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教学平台的BBS、Web论坛、Email和QO等功能相互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同步与异步交互,从而深入发现问题。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师要具备在教学网络上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的教学能力。

(三)任务目标阶段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高中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融的课堂,思维的训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来实现的,所以创新的思维能力锻炼需要从双方传达信息中的兴趣交流开始。对新课改的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好,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

一、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并且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思想中的灵活信息,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考试中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数学问题,激发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对整个数学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当然,这也要靠教师灵活的教学思路作为辅助工具,从学生自身目标实现上“领导”他们获取更高的成功。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施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它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大方向上,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应用方法区别对待,在小方向上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进行科学划分,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实,使学生在数学教学面前能够主动学习,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

二、用探究性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发现与创造的历程,对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演变过程必须认识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解除更多的疑惑,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增强自己的求知意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定要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解决,做好辅的指导工作,从解题思路上转换原有单一呆板的方法,用创新的手段找到更好的解题思路。

比如在研究支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纸片做工具,过三角形顶点A翻折纸片,出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来放在桌上。当然,此时BD、DC是与桌面相接触的。那么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来给自己创设更有难度的解题方法。比如可以有以下提问:

1.AD与桌面是否垂直?

2.若不通过A点是否能够得到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的折痕DE?

3.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几何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自己细心地解决。通过合作将这些问题解决,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首先弄清楚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尚处于疑惑状态的学生,教师在全体学生遇到综合性的“疑难杂症”,要在课堂上详细地解决此类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的解题印象,使他们能够牢固记住解题原理,而不是只停留在单纯的死记硬背数学公式上。

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创新思路养成

“举一反三”方法的渗透运用是数学课堂上学生必须养成的一种解题习惯,因为数学考试或者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千变万化的数学题目出现的时候,是考验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程度、自身灵活解题思路掌握情况的一个机会。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当中,更应该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将这种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达成这一目标。

善于解题的学生不会用单一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他们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创新的思维模式可以带动这些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从已知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启示,从而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相同的问题。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的指导,加上学生自主训练与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将创新的解题技巧运用在各种数学问题的解答上。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解题过程 激发 创新思维

敏捷性、灵动性以及创造性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理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必须给予小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后,能够充分地了解到更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数学解题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在运用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及时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活跃的创新思维能给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是我们进入学校后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涉及到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大致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良好或者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否良好。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有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很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微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另外有些小学生则表现为不但在课堂上无法掌握基础知识,在自我独立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极为吃力,他们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思维,因此导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遇到种种瓶颈。面对小学生这两方面的差异,深刻地说明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二是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2.1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

数学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与知识、技能相融合。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不但需要给小学生传授好的解题方法,还需要充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会有一些知识点是难懂、难以理解的,就算小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对知识点本身认识上也会存在明显的缺陷。

2.2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数学领域里各类型的知识点,根据一些重、难点知识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进行判断,以此激发小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2.3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小学生通过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自己完全理解并掌握后会归纳、总结并反思,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此扩展自己的视野。鉴于此,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3.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常听人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求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制定教学目标,进而充分掌握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彻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下了良好的铺垫。

3.2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擅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并对此抱着健康积极的心态。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疑问,则能很好地让小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另外,通过提出疑问也能够明确小学生学习的目标,小学生会根据疑问逐渐在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把问题一一解决。这样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数学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求三角形的面积"中,我们知道上一课时学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a)×高(h)。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为:S三角形=1/2底(a)×高(h)。于是,在解题的时候,通过分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从而引发学生对两个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的思考。

在教学案例中,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并理解透彻这一知识点便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主要目标。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会通过自我思维的独立性思考,从而把这一重、难点问题彻底解决。

3.3注重沟通交流环节

"良师益友"在一定程度上告诫我们,教师与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是师生关系,还可以是朋友关系。所以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跟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性地了解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存在疑问的知识点教师理应积极地帮助小学生解答。帮助小学生解答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从而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数除法"一课中,很多小学生学得很模糊,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分析"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内联系,指出除法与分数各自的基本性质等。在沟通交流后,结合有效的解题方法,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系统化的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4.结语

本课题介绍了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创新思维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最后,就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和注重沟通交流环节。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刻探讨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1,09(7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