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0 19:5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虽然政府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决策者,但在大部分城市,并没有公共艺术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城市公共艺术的指导、协调、审定等工作。公共艺术建设职能往往挂靠其他部门,市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都在自顾自的进行市公共艺术建设,决策者身份非专业化、职能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公共艺术建设质量不高的现状。
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1、突出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
一般来说,城市通过艺术创造来对城市的性格和精神文化进行诠释。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因此,要合理地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规划,这是因为文化规划则在非物质层面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精神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主题的规划首先要符合城市整体的文化艺术规划、景观规划的要求,在整体中求变化,同时避免文化建设的混乱,以统一有序的面貌加强城市的整体视觉形象。
2、对公共艺术进行系统化规划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公共艺术的规划目标,对其中需要重点进行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考虑周全,对空间公共艺术建设的方向、主题、艺术品数量、建设规模、要解决的问题、执行方式、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做出全面的考虑和要求,避免泛泛而谈和不切实际。比如,对于某城市的雕塑设计上,可以将规划目标设定为在城市总体目标的规划下,对城市的雕塑系统进行完善,构造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共雕塑,以树立鲜活的城市形象。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以便为后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具体来说,在进行规划时,要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尊重公众的文化权利;布局合理,数量适当等等。
3、对公共艺术进行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对我国很多城市来说,公共艺术属于发展阶段,管理者和市民的意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健全的公共艺术管理体系,更加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从而使当地的公共艺术建设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各地应该出台相应的公共艺术的政策和制度,为公共艺术的建设提供保障。比如,可以规定在一些大型的广场、绿地或者其他公共建筑附近要提取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只有国家和地方从政策制度程度给公共艺术一些积极的政策制度保障,才会对公共艺术的建设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主办单位:《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传播》
面向国家社会音乐文化建设和音乐传播学科及学术发展的现实,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论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本届活动以“音心相印,乐至道存”为宗旨,以激发更多的音乐传播学术思想和追求,呼吁音乐传播研究的价值理性,倡导音乐传播的积极社会效应和人文精神价值,顺应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律、文化自强的时代潮流。
一、征文对象: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及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人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媒体等领域的音乐传播从业人士等。
二、参考选题:下列为本届征文的参考选题方向,投稿者也可以此为提示,围绕活动精神自拟论题方向。
音乐传播理论研究 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学术史与学术群体;传统文化思想与音乐传播等。
社会音乐文化建设 大众(社区、社会群体等)音乐文化生活调查研究;音乐文化产品创作品格、品位的社会导向;音乐文化特色城市/乡镇/社区建设等。
传媒音乐教育 音乐传播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传媒与音乐研究 各类音乐传播媒介(报纸、广播、影视、网络、演出等)的运作特点和规律;各类媒介音乐产品(如影视剧音乐、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生产、传播。
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各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当代传媒音乐产品中的传统音乐元素等。
音乐文化产业研究 音乐文化产品创意;音乐文化产业链及各要素;音乐商品及市场的历史与现状等。
中国(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特色音乐类公共选修课;校园歌手和音乐比赛;音乐演出进校园等文化活动与现象的调查与解读。
音乐期刊研究 音乐期刊编辑;音乐期刊的历史与现状、社会活动;期刊评估等。
流行音乐传播研究 流行音乐的生产、批评、接受(尤其是青少年)等方面的实证与文化研究等。
三、稿件要求:必须为首发原作,否则取消获奖资格。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0。来稿务必齐、清、定。
1.请使用Word文档标准格式(扩展名doc或docx,推荐存为doc格式),文件名须包含作者姓名和论文标题。
2.首页首行请写“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论文征集”字样,论文标题写在第二行(黑体三号),第三行起写作者简介(宋体四号,包括姓名、性别、单位、专业、研究方向、电话、E-Mail、地址和邮编等,在职人员须写明职务或职称,在读人员须写明当前学习阶段和入学年份)。
3.论文摘要:100—300字,楷体五号;关键词:3—7个,楷体五号,用空格分开;正文:宋体五号;文内若有各级小标题,酌情使用其他字体和稍大字号以示区分。
4.文内注释:一律使用当页脚注,宋体小五号,每页另起编号(注释序号使用圆圈数字,如①②③等)。
5.参考文献著录:须包括主要责任者(作者、主编等)、文献题名及版本、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或刊期等(报纸文献须有版面号),外文文献和互联网文献著录可参考MLA规范。
6.按A4幅面排版,页面下方居中插入页码。论文若含照片、图表、谱例、附录,请分别按类编号以便指称。
四、投稿方式与截止时间:应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投稿,方为有效。打印稿请寄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70号信箱(邮编100024)。另请在信封正面写明“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论文征集”字样。此稿恕不退还。电子稿请发往本活动专用邮箱。邮件的“主题”中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章标题。联系人:韦杰、魏晓凡;电话:(010)657837102.投稿截止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五、征文评奖与使用:1.本次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5—25名; 2.获奖者可获得主办单位等机构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等奖励;3.主办单位享有所有参加征文作品的出版权、使用权,可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或公开出版;4.经专家组评审后,组委会将于2013年12月公布获奖名单,并以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通知获奖者。
【论文摘要】:总书记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魅力、国家发展的动力、社会繁荣的实力,推动文化建设对于民族生存、国家发展、社会繁荣都有着极为重大意义。应改变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重城市文化轻乡村文化的偏差、重西方文化轻民族文化的偏颇、重大众文化轻精英文化的偏至,应处理好四个协调问题,健全"三个体系"和"五个机制",从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处理好四个协调问题
第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物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发展,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第二、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协调。一元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元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共存的、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特征的文化。
第三、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协调。传统文化为时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会有时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时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保持传承性。
第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协调。繁荣中国文化,争取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走向世界,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引进世界文化,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人民的视野,更多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在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关系。
二、着力健全"三个体系"和"五个机制"
1."三个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全局上找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大力实施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尽快形成全面反映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意识形态阵地。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理想和现实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科学、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制度安排等,统一思想,尊重差异,引导民众。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采取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综合利用多种投融资渠道,改造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阵地。加强管理,真正发挥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的作用。培养和挖掘基层文化建设人才,鼓励和支持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爱好者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激励和引导人民群众自己组建文化活动队伍,自办文化活动,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使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打造人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再次,建立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保障。现有的文化建设法规和政策主要以行政监管和限制为主,缺少硬性指标和详细规划,而且文化政策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容易造成政策棚架,流于形式。要加快文化建设立法,通过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制定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2."五个机制"
首先,建立合理、有效的文化创新机制,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一是要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工作。二是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促进思想文化理论创新,形成具有现代化指向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新型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四是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撑。要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和师资力量对文化人才队伍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视野宽的文化专业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引进,破格提拔。要创新人才任用,职称评聘、评价和奖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人才的交流与积聚。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特别是对创意策划的保护,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要把民间文艺人才纳入管理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和培养。
第三,建立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条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同样突出。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生产者在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工夫。此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开发市场机制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机制,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评价机制。其中,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要以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为原则,对政府投入和综合投融资总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基层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机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评价要以文化产业总产值、总就业人数、总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政府投入、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市场化程度、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指标进行评价。
最后,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积极借鉴国际文化发展经验,探索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型投资机制,鼓励支持非国有经济和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扩大文化市场准入,实行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黄晓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把握"四个协调"[J].理论前言,2007,(24).
论文关键词:社区文化特色文化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新农村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在神州大地上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农民而言是福音,对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农业县的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宏观上讲,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和谐、农民的进步决定着全县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该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尊重农民的精神需求,既鼓农民的“钱袋”,又富农民的“脑袋”,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县级图书馆作为科教兴国、科技兴农的教育阵地,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从微观上讲,沂源县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占了人口总数的80%以上。因此,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面对的群体有一大部分是农民。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吸引农民群众走进图书馆,引领他们学文化、爱科学,提升自身文化品味与素养,引导他们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迈进,进而营造农村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沂源县图书馆于2006年迁入县文化苑新馆,书架、阅览桌椅、电子阅览室等焕然一新。争取县财政扶持,新购图书3万余册,新上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同时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广泛开展各类读者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需求。07年在创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这一重点工作中,县图书馆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广大农村。一方面,在文化局领导的带领下,抽调专人靠上抓乡镇村级图书室建设,督促全县所有乡镇都有设施齐全的文化中心,8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图书室。另一方面,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取得联系,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为大部分村庄安装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软件,实现了县图书馆与广大农村的资源共享。这项工作使县图书馆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摸清了底数,极大地促进了乡镇村级文化图书事业的发展,使农民读书、娱乐有阵地,有设施,有活动,切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09年以争创国家一级图书馆为契机,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逐项落实,设施设备更加完善,服务手段不断创新,馆藏资源不断增加,对全县文化的繁荣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途径
1、馆藏文献资源蕴含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难题。还可以提供给农民关于农村商品生产信息和市场经营方法等,都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源动力。对贫困户可以创造一些优惠政策,如免费为他们办借书证、管理员协助指导借书、在借书册数、还书时间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另外,已经富裕的农民对各种致富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经过浓缩和增值后的信息就要求图书馆员对馆藏的各种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二次加工整理,编印成有地方特色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二、三次文献,分送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
2、针对广大农村读者居住相对分散、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沂源县图书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类读者服务活动。如利用农忙时节深入各村各户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农闲时节与乡镇村开展图书宣传与文艺演出相结合的活动。以各种科学、文化、道德、法制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竞赛、文学讲座等,提高广大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读书的积极性。近年来开展的送图书下乡活动深受农民读者的欢迎。09年分别到土门镇、张家坡镇的2个村赠送图书2000余册,帮助草埠三村和韩旺二村建立图书室,为他们从省图书馆书店购进实用、价格优惠的图书6000余册,图书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政策法规、苹果、葡萄等林果栽培、家禽家畜养殖技术及保健卫生等方面的科技书籍,能够直接指导农民读者的生产生活,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论文格式,服务。。图书馆人员加班加点,辅导这两个图书室的管理员将所购图书按标准分类编目、排架整理,并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防止藏书流失。自08年以来,沂源县图书馆先后帮助村镇建立图书室100余处,新购图书20余万册,辅导培训图书管理员300余人次,受益农民群众达40万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为三个村免费赠送投影仪,为更好地在农村传播先进科技知识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乡镇文化站为核心,以农村信息员为依托,以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关联互动的三级文化网络。沂源县图书馆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投入资金70余万元,在县图书馆建成了符合标准、功能齐全的县级支中心,按照国家标准,配置了业务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卫星接收服务器、投影设备等。论文格式,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开辟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手中,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面向农村,面向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是改善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状况,把先进文化送到千家万户的现实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切入点。把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到基层,使百姓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5年来,优秀的文化科普信息正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拓宽致富路。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积极推动基层服务点与远程教育现有的终端接收点的共建共享,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使共享工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成为一项“惠民工程”,为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锤炼本领,以满腔热情服务农民
为不断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人才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论文格式,服务。。图书馆工作者应锤炼自身,提高本领。面向偏远的农村,要充分认识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重要性,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要坚持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开展延伸服务,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热爱农民读者,关心农民读者,动真情办实事,要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服务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文化水平,更新文化科学知识,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农民读者提供更为广泛、先进、便捷的服务。针对农民文化基础较低的现状,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充当宣传员、辅导员、技术员等多重角色,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
总之,图书馆应争取以优质的服务、有特色的馆藏,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民走进图书馆,利用知识创造财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论文摘 要:大学的扩招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由于学生猛增,给高校的体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应提高体育法规意识;扩建与维修体育场地设施;把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组织体育教学,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寓教于乐;以校园体育文化为载体,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学校扩招幅度大,时间紧,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普遍带来了较大压力,出现不少新矛盾。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的体育工作主要由公共体育课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两部分组成。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体育老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其中教师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学历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与学生性别结构不成比例。
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总是一部分学生,缺乏整体性;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积极性较高,但缺少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只注重了对名次的争夺而忽视了体育道德修养的培养。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体育的经费来源、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保障,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此,笔者通过分析高等学校扩招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的暂时困难,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设。
二、高校扩招后加强公共体育教学的对策
1提高体育法规意识,完善学校体育的监督检查机制,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设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硬件建设,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对体育场馆设施缺乏,严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高校,要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和方案。对旧有场馆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充分利用,走扩建与维修相结合之路。
2把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引进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要继续完善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提高层次。教师的年龄结构要趋向合理,逐步实现年轻化。近几年师范院校女生入学人数超过男生,为了更有利于女生课的教学,应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女教师。
3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要重新全面修订体育教学计划,稳定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秩序。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本校实际,选择适宜的教材内容,周密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实行主辅教材制,将一般每次课两个教材变为一个主教材,主教材采用男生班和女生班各个学期轮换制,以免场地器材周转不开。另外教材可以由教师根据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
在教学安排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排课方式以解决学生多场地少的矛盾,根据五天工作制和各校具体情况可采用满排法(10个半天,9个半天,8个半天)。也可以采用全天排课方式,早操时间和下午课外活动7、8节都安排上课。还可以增加教学班人数,合班上理论大课,将一般体育教学班的30人左右,扩大到每班40人左右。如果场地、器材能满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也可适当多一些。当然,体育实践课并非学生越多越好,太多则影响教学质量,而合班上体育理论课是行之有效的。在有大教室和音响的条件下,请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学生人数可以在200人至400人之间。
还可以安排教学区域和课中器材交换,以避免各教学班场地分布不均匀、器材闲置等现象,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效能。还可利用校园环境组织教学,如利用校园中的草地、道路、小坡、台阶等自然地形进行教学。在这些地方上课应注意安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避免干扰文化课。
选修课要选择占地小、学生喜爱的项目,如武术、健美操、形体课、体育舞蹈等项目,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主要靠学生自己锻炼,教师起指导和咨询作用。俱乐部班级人数多,活动时间灵活,这也不失为减轻压力和分流的好办法。
三、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以培养人为中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陈旧、消极、腐败思想的冲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忘教书育人。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富有,体育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最易被现代大学生接受,教师应以体育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使之终身受益。应尽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规模,造就浓厚的体育氛围。只有抓住热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让大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如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运动项目的擂台赛、对抗赛、邀请赛、师生同队、男女同队夺标赛等等。在举办活动时要抓热点、搞宣传、造声势,把越来越多的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要加强对学生裁判的培养,这有助于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论文摘要:论述大学文化与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内涵,阐释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并对制约当前大学图书馆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开始由扩张的竞争逐渐转入内涵建设的竞争.代表大学内涵建设的大学文化研究开始提上日程,也日渐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大学图书馆文化不仅仅是大学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本身还是大学文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因此。无论是为了着力建设大学文化,还是大力发展大学图书馆事业,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与研究都应成为新时期图书馆人重新思考的重要内容。
1 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研究大学图书馆文化.首先应当明确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就是以大学为载体。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历史地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形成的精神成果,是高校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思想和文化为目的。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共知识分子为主责,继而负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对人类文化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和推动力的文化组织。因此,对大学而言,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本分和本真。
大学文化要素具体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几种形态。大学文化的生成就是这几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即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外显的一个有机统一体。
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大学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大学文化为背景。以图书文化为基础.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态势、知识体系及外在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应该说。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在特定的“土壤”中生长和发育起来的。这块“土壤”就是大学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图书、制度、工作人员和读者。而这块“土壤”为大学的一部分,从这块“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文化理所应当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图书馆的馆舍、设施、图书、环境、布局、美化等各个表面,既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大学和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受大学图书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人们往往从这些物质文化形态上看出这个图书馆及大学的精神面貌。
(2)大学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属于大学文化的制度层面。它以图书馆内部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各种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为表现形式.是大学图书馆群体应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没有制度文化的保障。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3)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各类活动文化属于大学行为文化。它包括领导行为、中间管理人员的行为、其它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及其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处世行为等,它是大学文化中外显的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文化观念.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文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它是整个大学图书馆文化的核心部分,既体现了历史精神。又充满了时代气息。是大学图书馆文化的精髓,它与大学精神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充分展现图书馆所特有的文化品位。
2 大学图书馆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2.1大学图书馆是体现和传承大学文化的栽体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和集散地.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大学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人比喻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从图书馆的建筑到内部的环境无不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图书馆通过其特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在一代代的师生中传承着大学文化精神。正如黄达人所说:图书馆是大学的象征、是地标。
2.2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大学图书馆的作用不仅具有教学辅助及科技咨询等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置身于其间。你应当不自觉在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文化氛围把你包围,你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其所感染.从而融化为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一所大学.要不断传承发展其独有的大学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发展大学图书馆文化与主相适应。
2.3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文化服务育人的课堂
服务育人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培养人才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学的重视。现代大学图书馆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服务已渗透到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向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可以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引进优秀的电子读物、各种文献数据库和爱国主义影视资料.用正面向上的数字资源信息引导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网络资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三是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通过宣传推介古今中外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深层次的知识整合后的服务。满足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读者创新求知的文化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图书馆历来是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通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览条件和读书环境.使学生受到知识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从而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3.1资金因素
目前,各个大学由于扩张都相对带来了资金短缺的负面效应,经费供需矛盾都表现较为突出。财务运行困难较大。一是由于大学的合并、换建,需要大量贷款用于学校后续发展,学校从整体运行方面来考虑,即使没有削减图书采购经费,也会削减图书馆其它方面的建设资金。二是大学图书馆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拔给的固定运营经费。自筹及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加上有些大学管理制度的限制.大学图书馆没有独立经营的权力.从而也就失去了自身造血的能力。资金因素的制约,致使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进程缓慢,渐渐落后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从而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3.2资源因素
当前,大部分大学图书馆现有存量信息资源还不能满足进一步提高读者服务质量、保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一是图书总量不足,特别是新书购人的比例明显偏低。二是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步伐还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大部分高校基本没有形成为本校学科专业提供完备服务的电子资源信息库。三是图书馆馆舍的面积及现代化设备等.都与现代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3.3人才因素
大学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辅助机构,其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大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许多大学里,图书馆往往成为接收引进人才家属的部门,许多在竟聘过程中无法适应教学、实验等岗位的人员也被安排到图书馆来.而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引进又往往不是学校总体发展过程中引进人才的重点,专业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大学领导者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待遇和人员的后续发展出路等方面给予的政策也不多,从而致使大量人才外流.而图书馆紧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却无法引进.更无法留住,使大学图书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制于人才的紧缺。
3.4观念因素
关键词:唐山市;公共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urvey tangsh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dvances the tangsh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path and strategy.
Keywords: tangshan; The public cultur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唐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唐山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一些文化场馆已经成为文化工程的样板、人文景观的亮点、吸引游人的“磁场”。
改扩建后的唐山博物馆占地面积73.5亩,建筑面积24451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2000平方米,对唐山市历史进行了系统展示,同时还设立了“冀东三枝花”、“馆藏书画、雕塑艺术品”专题馆,兼有动态临时展厅、儿童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成为唐山市集收藏、研究、宣传、教育、展览及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唐山文化广场(包括唐山市图书馆新馆、唐山市群艺馆新馆、唐山大剧院、唐山书画院等)、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开滦矿山博物馆建成并已正式对外开放。各县(市)区相继投资大笔资金维修建设了剧团、图书馆、艺术馆、文管所、电影院等各种公益性文化设施。目前,全市共有县乡两级文化广场44个,其中迁安人民广场、乐亭青春广场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丰南、迁安、古冶新建成的文化馆、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已投入使用。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唐山陶瓷文化创意公园开工兴建,能提升滨水空间的景观品质,填补城市东部地区无休闲场所的空白。
(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全市现有1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近年来,每个县剧团每年平均演出都在300场以上。丰润、玉田评剧团每年演出都在500场以上。唐山已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4个(丰南、滦县、滦南、乐亭)。唐山的评剧艺术节已成为唐山文化名城建设的靓丽品牌。截至目前,唐山市已有戏剧、歌曲、理论文章、广播剧等4个门类6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40余部作品入选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连续9届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组织工作奖,每年有100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积极挖掘唐山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独具唐山特色及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电影《唐山大地震》公映后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同时,借助央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围绕人文唐山的主题,成功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唐山大型文艺演出》、《中华情·黄金宝地曹妃甸大型文艺晚会》、《激情广场——“健康唐山,幸福人民”文艺演出》、《新唐山抒怀——纪念唐山抗震34周年文艺演出》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唐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度和美誉度。
(3)公共文化活动调查
唐山博物馆每年都组织十余项展览活动,平均每年接待观众十多万人次。此外,还进行馆际交流,将好的展览引进来;同时组织专题展览到县、乡、镇以及中小学校巡回展出,扩大宣传教育面,使博物馆更多地对社会性文化经济活动进行参与。唐山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每年寒暑假、五一、十一、服务周、读书节等节日,举办文化、健康讲座,放映各类电影,读者可以在这里免费欣赏到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全市开展了“优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以此来营造“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良好社会风尚。“唐山文化周——走进清华”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启动,有更多的清华师生了解唐山、喜爱唐山、支持唐山,在丰富的展示活动中受到一次精彩的文化教育。去年10月,首届唐山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暨2011年“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系列文化活动、唐山市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在会展广场落下帷幕,唐山市的近3000名社区群众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累计进行了6大系列、19项文化活动,惠及广大群众30多万人(次),演出100多场。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冀东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剪纸等民间艺术,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
2.问题与不足分析
(1)政策法规不完善
唐山与国内大多城市一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制定并形成一系列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法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决策缺少稳定的依据,在项目具体运作时在缺少依据。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唐山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数量少、层次低、规模小的问题。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布局明显不合理。以图书馆为例,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县级城镇或更高一级的城市,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很少有像样的公共图书馆。唐山市只一个大的公共图书馆,许多社区没有图书馆,少数社区有图书馆或者称为读书室,但不成规模,难以发挥作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需要高标准、多功能、综合性、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虽然政府在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和设施,但大多数都是命令式或任务式的,甚至大多数都是在城乡接合处这样的地方举办的,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农村的生活水平。唐山的农村除少数富裕县外,大部分地方公共文化事业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相关调研显示,农村群众对当前精神文化生活“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15%,不满意的原因方面,有32%的被访者认为“适合农民生活的娱乐活动太少”,有12%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影院、书店或太少”,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文化服务是看戏和看电影,分别占52%和38%,而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电影片源有限,存在已久的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4)文化事业单位活力需要加强,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还处于试点阶段,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还没有普及,大多数公益文化单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人才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在唐山,目前唐剧、评剧、皮影、京剧均聘用一批艺校毕业生,剧团需支付演职人员的部分待遇和临时人员的工资,给剧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城乡文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服务工作人员,这些也严重影响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唐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策略: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立法依然不完善,经常会遇到的投资、税收、招标缺乏法律的保障,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时常常无法可依,只能靠政府临时进行行政干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建立上起宪法、基本法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下到部门规章等一系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以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唐山要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在国家法规的框架内,加紧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现阶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唐山市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完善、均衡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建设中,应重视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各级各类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相互配合,发挥最大效用。
(3)公共文化产品既保量,又求精
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创作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实施“精品工程”建设,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争取不断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不断有剧目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奖。此外,精品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服务对象。例如我市的评剧,在城乡均有其观众群体,其爱好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具有唐山特色的皮影在广大农村,以及城市的少年儿童中有其市场。精品文化建设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挖掘与重点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象舞蹈《俏夕阳》,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唐山优秀文化产品的代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充实唐山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要加强文化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 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业余人员培训,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 对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在人才管理上要明确奖励措施, 激发文化人才从业的积极性,对在精品生产上有重大建树的个人,实行重奖并积极争取政府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唐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5)建立公共文化评价监督机制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责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绩效考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展绩效管理,规范考核的规则和考核行为。定期不定期地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民意调查,考察公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意度和公民文化需求的变化等内容。科学界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标准。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论证,规范指标范围、收集方式、审核评估等工作。鼓励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唐山强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hebei.省略/article/20110728/1801546.htm,2011.7.
[2]张洁云.试论文化民生与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关系.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1月.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千米,约占中国总海岸线的1/6,且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一衣带水,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伦理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策略探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现状 山东半岛一劈为二的争论 浅析山东半岛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 蓄势待发的山东半岛 浅议山东半岛产业模式的转移 山东半岛行记 外资“动手”山东半岛 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伦理文化建设的功能及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山东半岛红色旅游线路研究与开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区位与优势:山东半岛的天然深水港 浅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逻辑架构 促进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港城经济互动研究 关于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探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刘公岛景区)。刘公岛风景区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⑧http:///v430837.htm(烟台山).
⑨山东旅游政务网http//旅游资料.
⑩2009年山东省统计手册.2009年分市入境旅游人数.
{11}根据教育部的指示,自2006年起全国高校的所有专业均开设了中国近代史课程。
{12}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将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曾招喜.山东导游精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4]m娟.山东导游[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5]颜廷利.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山东旅游强省建设[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1):157-158.
关键词:以人为本,设计与建设,城市广场
目前国内各大小城市盛行“广场风”,城市广场在城市里多起来,本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在“以人为本”地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广场的设计与建设是否真正贯彻了这一根本原则呢?并不尽然,笔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衡阳市城市广场的设计与建设进行探讨。
1、“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来源于14C—16C欧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即humanism,(也可译为“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城市广场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以人的需求为准则,注重人的活动与感受要求,提高环境的舒适性和景观的和谐性,使市民心中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2、城市广场“以人为本”三层次分析
2.1第一层次——服务对象大众化
“以人为本”的着眼点应以大众人们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城市广场应是迎合城市市民大众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它的公共性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供在此生活居住的绝大多数居民使用的,绝不是个别领导标榜政绩的工具。著名的城市规划思想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营模式是关心人和培养人”,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是空中楼阁。
遗憾的是,现代城市由于过分积聚和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人的关怀。城市广场作为市民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分布上都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了市民广场的实际容纳的人数超过其环境容量。就衡阳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唯一能称得上城市广场的就是雁峰公园前小小的雁峰广场。论文参考网。备受衡阳市民关注的岳屏广场在2002年6月1日开放以来,很快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玩乐的集中地,据统计,夏天的人数高峰期达2万人/日,纵目一望,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大大超过了其设计容量。这充分说明,广场以其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巨大的凝聚力。市民对广场等开放空间的趋之若鹜,反映了他们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现实需要和对美丽宜人生活环境的渴求。
城市广场是目前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根据对居民问卷调研的综合分析,城市居民使用城市广场的频率居首位,按照使用广场人数占被调研人数的百分比排序,城市广场、公园、商场的使用频率依次是85.6%、75.2%、64.7%,而且各个年龄段对城市广场的使用频率也居首位,相对于其它各类城市空间,广场是人们最愿意流连的场所。
没有诸如城市广场之类开放空间的城市是荒凉而无生气的,市民拥有城市广场,应该是决策者和建设者对市民身心健康以及情感最起码的尊重和重视,当一个城市对市民这种强烈性的愿望都无法满足时,如何谓之“以人为本”呢?故笔者把服务对象大众化作为城市广场建设“以人为本”第一层次。
2.2第二层次——服务设施人性化
在全国的诸多广场,不论是粗制滥造或是精雕细琢,均能或多或少吸引一定的人群,这说明我国广大市民对“钢筋混凝土森林”里开辟出来的开放休闲空间的渴求是如此强烈,作为广场设计者和建设者应该充分考虑市民生理心理需求,把广场“以人为本”上升到第二个层次上来,营造一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广场,让市民拥有了城市广场,还可充分享受城市广场。
2.2.1广场应是一处充满人性的亲和空间
城市广场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之一,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在“起居室”中,所有的家庭成员可以进行各种活动,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同时每人各自不同的活动又能融会在一起,形成动人的家庭生活场景。
城市广场中吸引人群的是社会生活等潜在的“内容”而非浮华无实的外表。可以设想,如果衡阳的岳屏广场仅仅是一处用大片的花坛、草地组成变化莫测的图案,有巨大雕塑和喷泉在孤芳自赏的地方,那就成了一个仅仅展示城市建设政绩的“橱窗”,无形中会把平常百姓隔得远远的,真可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2.2.2广场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广场设计与建设应充分考虑市民生理心理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现代城市广场的意义不仅是政治集会的需要,更应满足多功能的需要,并最大限度地适应迎合市民的休闲特点,如健身、休息、表演、集会等。笔者以考察岳屏广场休闲特点的结果为例:
(a)时间变化:城市广场活动空间应适应居民每天活动内容变化。
早晨:做操、打拳、打羽毛球
上午:聊天、聚会、小坐、看展览演出
晚上:散步、踩卵石、戏水、休息、跳舞
(b)季节变化:
春秋:需要阳光、大片开阔地
夏季:纳凉、需要树荫
因此广场需乔、灌、草结合,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比例恰当。
(c)不同年龄群的喜好:
中老年人:群聚、聊天、遛鸟
青年人:休息、学习、谈恋爱
少年儿童:玩耍、追逐、探险
因此广场建设要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功能分区明确,动静相宜,开敞封闭有机组合。
2.2.3广场设计与建设要注意细节关怀
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是到广场游玩的两个特殊群体,广场设计与建设应特别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在细节上给予关怀,以期创造浓浓的人情氛围。
如:老年人活动场地必须做无障碍设计,尽可能采用斜坡,不用台阶,采用背靠式座椅,亭廊要有扶手,采用软质地面,不用水泥等硬地面,笔者曾亲眼目睹一老人在市区某广场的大理石地面上摔倒。因为大理石地面积过大,且有一定斜度,加之因喷泉造成地面常年湿漉漉的,青壮年走路也要小心翼翼,何况步履维艰的老人呢?
儿童在广场游玩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他们的成长与室外活动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儿童年龄的不同,其体力、活动量、甚至兴趣爱好等也随之而异,故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一般可分为幼儿(2岁以下),学龄前儿童(3-6岁)学龄儿童(6-12岁)三个年龄组,规划布置必须考虑使用方便(合理的服务半径)与安全(无穿越交通),以及场地本身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和防尘等要求。论文参考网。
细节的关怀是最暖人心扉的,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使广场不仅可以吸引人流,而且还使市民真正把广场当成他们的家园,以愉悦舒适的心情充分享受家园的乐趣。
2.2.4因地制宜,尺度宜人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城市广场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三个级别,不一定是大型的中心广场才可取悦群众,因地制宜的社区广场同样是老百姓的至爱。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城市社区广场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需要。
城市广场的规模取决于广场性质、功能、景观方面的要求,并受城市环境、交通和用地条件的性质,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广场规模。金纪元先生笔下的“哈佛广场”,还有被业内人士广为称颂的“蓓蕾广场”都是小广场的典范。笔者工作的地方在衡阳市立新开发区,经常目睹一块30米见方的空地上有几十位中老年人在那里跳健身舞,可惜夏天暴晒,雨天泥泞,环境差强人意。笔者曾上前探询,他们异口同声说周围没有合适的场地锻炼和休闲,很希望能建一个小型社区广场。论文参考网。它的建成,将是喧嚣城市里一块净土,小则小矣,但满足市民需要,且造价低,资金少,群众欢迎,何乐而不为呢。贴近生活的小广场,其丰富的内容往往超越设计者的想象力。
2.3第三层次——文化内涵本土化
广场文化应体现城市主流文化,符合当地市民的审美情趣,在呼应当地市民内心归属感的同时,延续地方文化特色。
城市广场向人们展现其背后所指代的文化信息,刺激人们产生联想,唤起积存于意识深层的情感,由此即产生了“意境”,这是形成文化氛围的真正所在,当然,广场的文化氛围,应与整体人文环境相吻合,并体现其地点性和文化性。
广场作为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窗口,作为市民经常性的活动场所,其文化品味对于城市、市民非常重要。
2.3.1突出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是使市民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城市、地段具有可识别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突出文化特色、即是结合时代特征,将城市、地段文化、自然地理等条件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并结合创新,物化到广场中,从而使广场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位于衡阳市中心的莲湖广场保留了原有工人文化宫的一块湖泊,笔者认为,湖泊可点缀莲叶、荷叶,夏天有“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奔放,冬日里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清雅,既使“莲湖”名符其实,又具有地方特色(衡阳以湘莲著名)。
2.3.2营造人文精神场所
城市广场应是一个熏陶市民情操的精神家园。市民随着与广场文化交流的持续与深入,感到不断受益,提高文化品味,提高了生活质量。广场文化建设应在雅俗共赏的基础上,适度地偏向高雅或先进性文化,或是对某些通俗文化进行适度提高与创新,这样,既使大众易于接受,又使大众久处受益,自身素质日益提高。
衡阳市的太阳广场在广场文化建设上先声夺人,从2003年5月17日,市高新区管委会与团市委共同举办的“华新快乐周末”在这里举行,拉开了和衡阳市广场社会文化的序幕,之后,太阳广场文化娱乐活动好戏连台,迭起,精彩纷呈,到目前为止,“华新快乐周末”已举办了逾四十期,为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群众团体提供了一个弘扬文化的大舞台。
在这样健康向上的广场文化的熏陶下,市民自身素质日渐提高,精神生活丰富而充实,市民也乐易让自己溶于广场文化中,去体会其文化魅力。
结语
城市广场设计与建设本无定律,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根本原则却有一条--以人为本。只有真正切实贯彻此原则,才能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不论它外在形式如何,那都会是一个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勇.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规划师,2002(10)
2.罗卿平.马进军.人“自然”城市,城市规划,2001(1)
3.金纪元等.城市广场——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规划,2002(3)2002(1)
4.周俭.刘文波.城市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城市规划1999(11)
5.林勇强.史逸.城市老年人室外休闲形为初探,规划师200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诚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01
1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
为了更直观了解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于2016年5月至7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5份,回收率为95.8%。其中,学生发放500份,收回482份;教职工发放100份,收回93份。问卷主要从诚信意识、诚信教育、失信行为、诚信缺失的原因、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调查独立学院的诚信状况。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后,得出师生对诚信文化的认识大体一致,在极少数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
在对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上,绝大部分师生对诚信问题都很重视。70.5%的学生对诚信问题很重视,23.5%的学生一般关心,但也有5%的学生觉得诚信与否无所谓,1%的学生甚至逃避谈论这类问题。而95%的教职工很重视诚信问题,5%对该问题一般关心。可见,学生中,还是有极少数人对诚信问题不够重视,诚信意识不强。
在对失信行为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失信最严重的是人际交流方面;而大部分老师则认为是考试方面。可见,在多数学生看来,相比考试中的失信,人际交往中失信行为更加普遍。
在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师生认为学校对诚信文化建设重视度一般,希望学校开展更多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并表示会有选择地参加。可见,师生们都期待营造更加诚信、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诚信缺失原因的调查中,学校师生认为自我诚信意识低和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相应的宣传教育,受到身边家长、老师和朋友的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也有极少数师生认为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针对以上造成失信的原因,师生们认为可以通过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失信的惩罚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等方面来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
笔者在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并查阅大量我国独立学院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对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如下:第一,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有一定成效,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张莉莹在2008年撰写的《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一文中做了调查统计,独立学院学生对诚信重视和关心的比例只有56.67%,Q而在笔者2016年的调查中,独立学院学生很重视诚信的有70.5%,一般关心的有23.5%。第二,独立学院总体诚信情况和普通高校相差不大,大部分师生是遵守诚信的,但有关调查显示,基于独立学院办学方式的不同,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环境良好,学习上不如一般本科院校努力。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独立学院学生道德自制能力相对较弱。
总之,独立学院逐渐重视诚信教育,诚信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师生的诚信认知有大幅度提升。但要在校园内产生诚信文化效应,消灭一切失信行为,还需要对诚信缺失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原因。
2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诚信环境建设薄弱。在学校网页以及校园的宣传栏、橱窗等媒介上未能长期深入涉及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制度、诚信事迹等诚信专题的传播,相反,在一些醒目的地方有许多不诚信的广告,如考试包过、英语四六级答案等。
二是诚信教育建设力度不够。比如,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会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并进行考试,设有考勤制度,制定了考试作弊取消授予学位的资格等制度,但效果仍不够理想,还是会有学生违反校纪。此外,学校教师教风不严,也会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在调查老师看到学生作弊的做法时,有54.9%的老师选择制止作弊行为,但不向学校报告;有35.6%的老师选择制止并向学校报告;有9.5%的老师选择只是提醒注意,大部分老师没有采取最为严厉的制止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是诚信制度建设不完善。虽然独立学院针对诚信缺失问题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但仍无法完全杜绝失信行为,使学生的诚信行为得不到认可,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影响诚信文化的发展。诚信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执行力度不够,诚信监督机制不到位。
2.2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笔者主要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四个方面分析。
在社会原因方面,社会大环境不诚信思潮和行为的负面效应是诱发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社会上的道德冲突会影响师生的道德选择,比如“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会歪曲诚信美德的本意,容易诱导大家违背诚信原则,阻碍了诚信文化的建设。
在学校原因方面,独立学院的诚信教育力度不强,有些只注重诚信教育的形式,却未能跟踪教育的效果。而且,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理论说教,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在家庭原因方面,部分家长诚信教育观念不强,看重成绩而忽略品德教育。有的家长自身存在失信行为,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家长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纵容或帮助子女做出不诚信行为的情况。此外,也有一些家庭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方法不当,效果不明显。
在个人原因方面,少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至上。有些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理性思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行为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做出违背诚信原则的事情。R也有极少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不足,知行脱节,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明知是不诚信行为仍选择背离诚信。
3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信文化建设要以提升诚信理念为先导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品德修养,并且推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其次,教师要自觉提高诚信教育认识,如参加有关诚信的科研活动,关注国内外诚信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等。最后,在提升学生诚信理念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进行宣传,开展与诚信相关的活动,如诚信征文、演讲等,对恪守诚信、道德高尚的学生予以表彰,对存在失信行为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
3.2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前提
目前,独立学院总体诚信状况为一般,大部分师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让少部分容易失信的师生重新树立诚信理念。这需要扩大诚信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氛围。一方面,可以在校园硬件设施上进行诚信宣传,如建设诚信主题类的景观、诚信雕塑,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等。另一方面,营造诚信舆论环境,在学校网页、公众号等现代媒体传送身边的诚信故事和感人事迹。最后,不断改善诚信教风和学风环境,学校教师要严格执行诚信文化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在日常生活和考试中做到诚实守信。
3.3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加强诚信教育为重心
独立学院的教职工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在课堂上,思政课老师应该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对学生三观的进行正确引导。另外,笔者认为,管理者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可以尝试走进课堂,将诚信教育理念更加直接地灌输给学生。在课外,也要深化诚信教育,充分利用课余实践和寒暑假,在校内外开展“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诚信文化的活动,使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诚信文化的启发和教育。
3.4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完善诚信制度为保障
独立学院的诚信制度作为诚信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要积极响应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完善。我国已经逐渐加大了诚信方面的立法力度,如2015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是犯罪行为。因此,学校应加大诚信普法宣传,使师生信仰法律,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权威意识。
在学校诚信管理制度上,除运用现有的诚信管理办法外,还可以单独设立与诚信相关的管理办公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填补诚信管理中的空白。另外,建立师生诚信查询系统,方便个人和组织获取诚信信息,也有利于接受公众监督。这就需要有合理、公正的诚信评价机制,比如学生德育分的计算,老师思想品德的考核等都需要更加明确、有效的评价机制。
总之,独立学院的诚信文化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现实要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注释
① 吴树勤.诚信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石[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加以满足。为此,本文从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入手,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群众文化;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群众文化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就历史视角而言,许多人都对群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因为都是根据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得来,因此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较为普遍。我们一般说的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以外,参与的具有娱乐性质和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它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核心,以自娱和自教为主要功能,并通过这种自娱和自教来实现和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社会性和成长性两大特征,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需求包括视听,如广播电视;看读,如书籍报刊;社交,如参加各类活动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四大特点:其一是多元化。根据相关调查,简单的看看电视以及打打麻将等低层次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对于科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元化的综合性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新昌县现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各类功能不够齐全,这与逐渐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新昌县需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其二是主体性。农民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群众文化群众办”,这个大方向不能更改。根据相关调查,群众文化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已经不再喜欢那种“你来演、我来看”被动文化消费模式,而是希望亲自参与,自编自演自办。如新昌农民“种文化”活动已走出一条“党政扶持、农民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上,大家自己编导,自己出演,其趣味性和文化性不输专业的演出团队。其三是求知性。农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十分强烈,希望能够参加各类培训或讲座,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用知识武装自己。典型代表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过一辈子打工的生活,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四是群体性。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愿意进行社交等活动,对于可以增进感情沟通,并带有比赛性质的集体文化活动青睐有加。例如书法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等,跳舞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十分的接地气,是群众易于也乐于接受的形式。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1.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比较空洞,不具备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价值,思想内涵比较欠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优质的文化产品,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选择。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更加自觉地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台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要多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美的价值。通过积极向上,多彩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以自身的努力来换取出色的工作成绩,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丰富的更好的精神食粮。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感染人、熏陶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沐浴。要充分认识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总结这些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时刻以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为己任,将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其为帮助群众形成更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光发热,让人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涤,感受美的熏陶,向更全面发展,成为更完善的人。
2.努力创作更多能满足各阶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产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比起来,仍然显得十分稀缺,虽然数量多,但是缺精品,大多数产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欠缺,能够流传于世的经典还是较少,缺少能够适合基层人民群众欣赏水准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由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重视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在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各类文艺作品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深受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指战员和青少年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却明显感到缺乏,农民真正喜闻乐见的电影和电视剧题材较少,没有多少是原本的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满足。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以主旋律为基调,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型,做到百花齐放。结合音乐、舞蹈、影视等相关文学的经典作品,采取基层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励艺术家们多创作此类作品。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只有不断地增加优质文化产品的数量,才能做到满足各个阶层群众的各种需求,才能让群众不至于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化产品,才能让群众才让群众能各取所需,真正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作者:梅女杰 单位:缙云县壶镇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若实,薛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农民需求导向视角的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3).
[3]杨瑞芬,徐苗苗,霍孟林,王亮停.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之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5(34).
[4]池浩.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大众文艺,2015(21).
[5]嵇婷,吴政.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来源、采集与分析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
[6]唐品,王景文,高玉洁.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