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鲁宾逊漂流记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鲁滨逊漂流记》写的是英国的一个资本家因为海难漂流到一个小岛上,并且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事。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幻想查阅。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1《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世界名著,讲述一位遇险的航海商人独自一人飘流到一座荒岛。他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0--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
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0--年,整整20--年,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我在这个荒岛上生活,恐怕一个小时,我也熬不过去,何况他还在荒岛上凭着自己的双手双脚做出所有的生活用具。这样一比较,我是多么懦弱,而他却多么坚强。想到这里,我就决定要以鲁滨逊为榜样,要学他那样坚强,不能懦弱。我不是要像他那样在荒岛上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向他学习。例如:做人要坚强不要常常哭,遇到紧急关头不能懦弱要镇定的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坚强的表现。
鲁滨逊的坚强不仅让我佩服,他的乐观精神也很让我佩服。初到荒岛,鲁滨逊因为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看到这里,我不禁反省以前,我做事一旦不成功,就会气馁,然后就不做了。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像鲁滨逊那样,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
鲁滨孙20--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继续冒险,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 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故事中关于鲁滨孙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孙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孙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简单工具,克服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又挖凿山洞,修筑栅栏, 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牧场、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 建立了一个包括狗、猫、羊、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劳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失败了再干,从不气馁。他用近半年的时间造了一只能坐24人的独木舟,但要把它放进海里却需要花20--年的工夫挖条小河,他只好放弃这条船,又用了一 年时间另造一只。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孙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 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鲁滨孙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 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鲁滨孙顽强不息地与自然作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鲁滨孙就踌躇满志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 的。”如果有可能,他要传给他的子孙。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 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2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我也曾看过,可是相比之下《鲁滨逊漂流记》更真实,更贴切。主人翁鲁滨逊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却很清晰,因为他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做成的。
鲁滨逊这个人物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中产阶层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乐地过完一生,可是从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头促使他离开了家,展开了一段刺激的人与自然的生活。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多的艰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仅存的一点点人类文明所遗留下的生活资料向大自然展开顽强的斗争。其中,以安顿家园,造独木舟的情节可看出鲁滨逊善于发现和利用的特点。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刻画了鲁滨逊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从而塑造了一个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面貌的形象。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满足于现状,最好是不经过任何**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却不知道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是经不过任何打击和挑战的。有些人虽经过了一番考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一旦东西失去了,他们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怕再一次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大费周折。《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穿上鞋子去开始自己新的寻找。这样,他们的心态和心境才会更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懂得去追求,所以他们的远方就在不远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异军突起的菲尔普斯就是“勇于”的代表,年仅19岁,却在这次奥运游泳项目中已获得了5枚金牌,2枚铜牌,在参加的7个项目中一一获奖。虽然许多人在嘲笑他在奥运会前所跨下海口称:要一举多得7枚或以上金牌,破世界纪录。但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他才19岁,一个只会为自己而活的年纪,他却勇于夸下海口,他虽没有破记录,但他的实力足以在20--年的奥运会上实现这个愿望。他也勇于实现,他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苦练游泳的日子。
鲁滨逊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离开家,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钱,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捍卫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向世俗挑战:离家出走;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他勇于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舍身去救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战和磨练。
我想:我们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这样,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3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我好久不能自拔,好像我只身一人流落到小岛上,书中情节困绕着我,激励着我,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我也有过许多梦想,但我缺少的就是这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逊,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逊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风暴海啸,全船人除了鲁滨逊一人之外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后,他并没有怨天忧人,慌乱失措,这一点让我由衷的佩服。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逊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木板、以及能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逊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逊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逊成了种田高手,他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流落孤岛的鲁滨逊凭着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永不放弃,他有了生活的口粮。而现在的我,生活在通讯发达的信息时代,更应学会自救——解救我的思想观念、升华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造船回乡,鲁滨逊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我好久不能自拔,好像我只身一人流落到小岛上,书中情节困绕着我,激励着我,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我也有过许多梦想,但我缺少的就是这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逊,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逊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风暴海啸,全船人除了鲁滨逊一人之外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后,他并没有怨天忧人,慌乱失措,这一点让我由衷的佩服。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逊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木板、以及能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逊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逊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逊成了种田高手,他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流落孤岛的鲁滨逊凭着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永不放弃,他有了生活的口粮。而现在的我,生活在通讯发达的信息时代,更应学会自救——解救我的思想观念、升华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造船回乡,鲁滨逊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鲁滨逊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头脑丰富的人,他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0--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永不放弃,救人救已,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相信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重新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读完这本书,有这样一个问题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对!就是敢于同命运挑战。那怎样才能拥有这笔财富呢?我认为,就应像鲁滨逊一样,抓住身边的一切事、物与机遇,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实干加永不言败的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4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冒险小说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一个高大的形象,对,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勇敢无畏的航海家、探险家鲁滨逊。
鲁滨逊是一个爱好冒险的人,青年时代,他便私自离家,到外边去冒险。一次乘船出行时遇到大风浪,他被海浪卷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一开始很悲观。我在心里不由为他担心起来,完全想象不出他接下来怎么生活。一次偶然,他找到了一艘破船,搬来了破船上的衣服,淡水,食物,工具等,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种植谷物并驯养山羊。若干年后,他救下了一名俘虏,取名“星期五”。从此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朋友和仆人。28年过去了,他们搭乘一条碰巧路过荒岛的英国船,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真令人震惊。
鲁滨逊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活28年,并不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某种强大的神力,而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力。在荒岛上,没有房屋,更没有人烟与粮食,鲁滨逊首先要忍耐每天一个人的孤独,还要凭着坚定地信念和超凡的智慧,造出房屋,开辟粮田,让自己生存下去。他能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从绝望中发现希望,无论挫折有多么大,鲁滨逊都能够勇敢、镇定地去面对,不断改变自己身处的状况。
比起鲁宾逊,我还真有点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布置了几道奥数题,我先做了一两道,觉得不难,可越到后面,题目数就越多,难度也增大,直看得我眼冒金星,心想:不做了,这么难,光看了题目就让人头疼。于是,我一赌气,把笔扔到了地上。那几道题目就像几张鬼脸一样,在嘲笑我。现在想起这件事,我真后悔,当时,我应该好好理解题意,认真动脑,解答难题,有着一股坚持不懈的毅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个人的心态不同,才会导致最中处境不同。挫折对于弱者来说好比无底洞,万丈渊,而对于那些勇敢的,有毅力的强者来说,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小小拦路石。我们应该学习鲁宾逊,做一个勇敢无畏,有毅力,有恒心的勇者。
捧起书,眼前不禁又浮现起一个高大的形象,正站在甲板上,向着希望前进……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5天命难测,使人生显得多么光怪陆离。然而鲁宾逊的人生是这样的吗?读完这部书后,一个强壮.勇敢.坚毅的英雄时时浮荡在我的脑海。顾名思义,他便是这部书的主人公——鲁宾逊。
故事就从这说起:鲁宾逊自幼喜欢航海,独自一人,搭乘了去往巴西的航船。天有不测风云,猛烈的暴风雨,强撼的台风是逃不过的。可幸的是死亡之神没有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被流落到一个荒岛上。
鲁宾逊在坦然面对着一切的同时,想方设法,绝处逢生,开辟了一片劳作的天地。他热爱身边的一切,在他最孤独的时候,有了心灵的慰藉。在变幻莫测.巧夺天工的大自然面前,有人退缩了,但鲁宾逊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局,注定他被发现。
蓦然回首,目光回转,我也好比是一艘航船,可谓初出茅庐吧。谁知起航不久就抛锚了,那些天,我心情沮丧,整日愁眉苦脸的。和鲁宾逊相比,太不值得一提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坚持就是胜利,与其过度悲伤,不如汲取教训,坚持到底。用顽强的毅力扣开挫折的大门。
我的航船要劈波斩浪,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奋勇前进。只要身子骨是硬朗的,就不能停止。只要心中的那盏希望之火不熄灭,就能达到胜利得彼岸。书是人生命的源。每读一本书就会有许多的感想,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感想,最进我读了一本《鲁宾逊漂流记》让我感触很深。
一、教师要为学生精心选书,让学生快乐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
一级推荐书目:《格林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猪唏哩呼噜》等。二级推荐书目:《严文井童话》、《张天翼童话》、《皮皮鲁与鲁西西传》等。三级推荐书目:《新美南吉童话集》、《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小布头奇遇记》等。四级推荐书目:《鲁宾逊漂流记》、《养花人的梦》、《神秘岛》等。五级推荐书目:《中华上下五千年》、《水浒传》少儿版、《西游记》少儿版等。六级推荐书目:《三国演义》少儿版、《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热爱生命》等。
二、教师要关注孩子的读书情况,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关注孩子的读书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级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甘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家是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家长会交流中要倡导家长陪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学校是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另一个场所。班主任的工作中必须有一项任务,即创建班级图书角,丰富学生阅读资源。当然教师也要定时调查、汇总,及时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给孩子渗透科学的读书方法,保持阅读兴趣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关键。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知道怎样去读,以保持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件要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好恶。
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此可见,写对于读来说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简单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法。让学生准备一个“好词佳句摘抄本”,在阅读时将你认为精彩的句段、名言警句摘抄到笔记本上,定期在班上交流展示,评选出优秀奖。写提纲。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将文章的写作要点、框架结构,故事梗概用列提纲的形式写于读书笔记之上。写读后感。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读书方法,要学生读完以后对书中最感兴趣的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心得体会。
四、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阅读,也可以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启迪思想,提升心智。只有自己能够学会定位,依靠科学的眼光,激活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多靠自己的气力,全面的发展,阅读才会有多元化和水准性,那么写作就会自然的倾吐出来。相反,写作也可以带动阅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说明书读得多,材料积聚就多,写作就有了内容与功底,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带动阅读。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时,所进行的阅读方面的活动,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水平,也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重在积累,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积累。在古人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关于积累的经验总结。既有“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的正面引导,又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殷切劝说;既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形象比喻,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亲身体会。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这样,才能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而关于语文学习的积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初一阶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在初二阶段积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在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让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童年》、《水浒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2、背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可采用每篇必背的方式,进行积累。
3、感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来自书本和生活,思想亦然。真正意义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通过感悟来沉淀语文学习的内蕴。有时候,学生在写作前总是喜欢和我一起交流,把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和构思全盘托出,而我也会从我理解的角度和他们进行思想碰撞。 我还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点点滴滴,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写作也会变得轻松。以一些名家为例,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让学生利用日记的形式,自觉地积累身边的小事,积累情感,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品味出它不平凡的地方,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在《春》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思想深处对春的诗意的感受,让他们的经验能变成体验。除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天的图景外,我也设置了这样的谈话题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如果你可以选择做春天里的一个事物,你愿意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有忘我体验的机会,同时也是对我们熟悉的春天的反刍式体验。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我愿意作一只蜜蜂,可以在百花丛中去采集甜甜的花蜜。”“我要作回一个五六岁的娃娃,这样就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在草地上去打滚玩耍了。”“我要作春风,我轻轻一吹,花就开了,树也绿了,还可以去周游世界。”“我要做天上的风筝……”“我要作地下的老鼠……”“我要作河里的青蛙……”这是学生眼中属于自己的春天,整个课堂亦如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把这样的想象和体验与课文中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描写做比较,学生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景物的特征和写法的妙处了。
4、鼓励学生多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尤其喜欢学生的说,只要发言,我就高兴。好的回答,我一句“太酷了”,学生乐得手舞足蹈;不够水平,说一声“是不是你想说……”,学生也受宠若惊地坐下,然后等着回答下一个问题。总之,我的语文课上,没有“不乐意”,没有“不正确”,有的是喝彩,有的是肯定,有的是赏识。一学年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断高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抓好积累的落实
1、检查。每个周的周一,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发现好的典型,利用班会或墙报予以表彰;发现差的予以谈话教育,并限期改正。
2、比赛。组织多种多样的诗词背诵比赛,例如个人赛、小组赛、诗歌配画比赛等。
3、运用。让学生经常回读自己的积累,以便消化吸收,并要求尽量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有意识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大力表扬,使之形成习惯。
总之,语言材料的积累,光靠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五、六篇作文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延伸。只要我们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得当,坚持积累,并持之以恒,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一定能水到渠成。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写作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综合性极强的思维过程,作文教学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俗语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对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些看法。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课堂并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唯一场所。现代的初中生应该在广阔的课内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非常重视在阅读中积蓄力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对于中学生言,阅读也是他们吸取养分,茁壮成长的沃土。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写作是一种外化的表达,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通过阅读拓展积累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初中阶段的6册语文教材共计约200篇课文,这些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首选和必选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类积累,如按亲情、成长、爱国、自然山水、科学探索、社会现实等题材分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建立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库。
其次,阅读大部头名著是学生积累人生体验的必要途径。经典名著都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魅力无穷。正如余秋雨说的:“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除了课本推荐的作品,还有着广阔的名著天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老人与海》、《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飘》、《傲慢与偏见》、《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等等,甚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应该向学生推荐,并加以阅读指导的。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笔记法等进行阅读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中沐浴快乐,收获知识与体验。当然这部分阅读需要时间长,我们提倡最好利用寒暑假期来进行。
再次,阅读一些短小而又充满哲理启示、人生教诲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萌芽》、《启迪》、《时文选粹》,还有一些语文专业杂志如《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这些材料阅读时间随意而又充满实效,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大量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素材积累。那么,利用什么时间来读这类书呢?古人读书有“三闲”。学生们也可以创造并利用“三闲”:早到校的空闲,中午吃完饭的空闲,还有自习课写完作业的空闲。当然,这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
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如果说读书是学习写作的法宝,那么生活就更是学习写作的法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则更为直接和鲜活。对于生活范围相对狭小的中学生而言,更应该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留意家庭、校园、社会中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草长莺飞,斗转星移,山川之美……只有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在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写作素材的营养,让自己的作文开出美丽之花。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在高兴之余,引导大家写作。要求同学们具体详细地把比赛过程叙述出来,他们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收效很好。各校还组织庆元旦长跑运动、春季秋季运动会等活动。这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为同学们的写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每年我们都要举行春游、秋游等活动,还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参加清除街头小广告、到养老院去关爱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鼓励他们及时地把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表达出来,把令人难忘的瞬间描绘出来。
总之,现代的初中生应该在广阔的课内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
邹立德,教师,现居安徽怀远。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水平 重要渠道
目前,迫于升学的压力,有些教师只让学生投身于题海战术之中,不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反而斥之为“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而横加干涉,公开宣称不准学生看课外书,对那些“以身试法”者,若被抓了现行,不是没收批评,就是撕书毁坏。久而久之,学生也因学业负担过重,加之课外阅读既耗时又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便对此不屑一顾了。特别在初中阶段,许多学校对课外阅读也是既不指导又不要求,完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狭隘,对许多本应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语文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而且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武松非常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借阅《水浒传》。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此外,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或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用扣人心弦的解说为学生当好“导游”,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也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等活动,这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三、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伟大文学家鲁迅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种,要采多种花,酿出的蜜才更好。”所以,阅读的内容不可单一,越广泛越好,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广泛丰富,眼界才会更开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更有益。为此,我把教育部规定的名著,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一一推荐给学生。七年级:《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九年级:《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近两年的畅销书,如《生命的留言》《三重门》《雨衣》等。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仿效,如浏览、精读、摘记、跳读、旁注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阅读的殿堂。
四、检查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演讲,形式不限,或检查学生的摘抄笔记,并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互相出题竞赛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作家肖复兴也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人真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长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积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争取让学生收益多多,让他们那美丽的少年生活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解决策略
对中外名著的考查,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亮点。回味语文考试这丰盛的精神大餐,名著阅读考查一如陈年佳酿,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芬芳了语文,诗意了考试。出题者已经回归了语文,但仔细分析试卷却发现,我们的学生离语文的本真有着渐行渐远的趋势。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看《西游记》,但在考查《西游记》的阅读时,有的学生竟然把大闹天宫的人错安在白龙马头上;在考查《三国演义》的阅读时,有的学生竟然把过五关斩六将的人当成是刘备;在考查《鲁宾逊漂流记》的阅读时,有学生竟然不知道主人公是谁……可见,对一些学生来说,名著并不“名”。
一、导致名著不“名”的原因
1.读书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的基本要求是:(7~9年级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经过调查,38%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足120万字,3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能达到200万字左右,只有27%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在260万字以上。学生读书少,读名著就更少了。经过调查,初中三年读了所有推荐篇目名著的学生只占20%!
2.读了的书成为过眼烟云。有一些学生读了几部名著,可是在做题时却对书中的内容感到很陌生。这是因为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看热闹。比如,在读《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一回时,他们会为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而喝彩,却不去思考这一回体现了孙悟空、唐僧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读《水浒传》时,有的学生只关注鲁智深、李逵、林冲、武松到底谁厉害,却不去仔细分析人物各自的不同点。所以,读了的书没有经过思考,留在大脑中的也只是“热闹”而已,至于热闹的背后是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3.不善于整理归纳。经常会发现在答名著阅读题时,有的学生把李逵当成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错把格列佛在大人国的经历看作是鲁滨逊遇到了野人。从答题来看,这部分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不善于整理归纳,致使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解决初中生阅读名著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从七年级开始定时安排阅读课。老师一定要制订阅读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指定篇目,课后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并及时反馈和检测。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课外没时间读书,而课外究竟有没有时间是我们老师无法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就是课堂,那么课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就应该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了。
2.充分利用早读、午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读。说书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艺术,在当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的丰富,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说书了。精彩的说书不仅绘声绘色,而且引人入胜,又能发挥人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天天听书网”等网络资源,每天听书10分钟,坚持下来,一年的听读量就可以达到100万字。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听、读、思相结合,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优化学生的名著阅读。
3.要求学生摘抄。大纲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摘抄是一种老套却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你以为我是机器而没有感情吗?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以上文字出自名著《 》,是英国作家 的作品。
这里摘录的就是《简・爱》中的一个片段。在阅读名著时要摘录名著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或熟记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句子,并且记下作品名称、作家、国籍等文学常识。
4.归纳梳理。前三种解决策略都应该从七年级就施行。到了九年级,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名著阅读了。梳理主要是针对故事情节来说的一种方法。
例:《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
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林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鲁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
这个题要求填写《水浒》中与人物相关的一些情节。在阅读名著时要引导学生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对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相关人物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5.分层次阅读。考试前不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名著指导。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名著阅读分成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层次。老师引导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做浅层次阅读,让他们了解名著名称、作者、国籍、精彩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对于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老师除了要求他们做浅层次阅读之外还应提出深层次的阅读要求,例如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主要艺术特色、对内容或人物作出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以上是我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一点看法和思考,让我们引导学生一起去嗅名著阅读这瓶陈酿的芬芳,让名著在学生中真正的“名”起来!
关键词: 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40-02
0引言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是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和形成健全人格不可替代的手段。但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经典名著已经开始被大学生们所淡化,绝大多数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选的并非经典作品,通俗作品中的武侠和言情小说最为普遍。2005年汕头教育学院郑惠生老师对大学生经典阅读问题做了系列调查,其中关于”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离要求有多远”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338名大学生阅读70部经典的平均阅读率仅为32.96%,可见,当代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但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情况已得到较高的重视,通过必读书目的选读,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等推广经典名著的阅读。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现状,笔者于近期对延安大学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1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研究的对象。本调查研究以延安大学285名在校生为对象。
1.2 调查研究的内容。本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状况”。问卷中列出47部经典名著(见表1),让被调查对象回答2个问题:
①个人基本情况(男生或女生、年级、文科或理科);
②是否读过。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所列的47部经典名著,是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和”延安大学本科生必读书目”列出的。
1.3 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①问卷法;②分析法。
2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285份,全部收回,所有答卷内容基本符合要求。调查结果见表1。
3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表1中可算出,285名大学生阅读47部经典名著共6188人/部,平均阅读率为46.20%。
从表1还可以计算出,285名大学生阅读47部经典名著的两项前10位。阅读人数最多的前10位依次为:①《三国演义》,占人数的93.22%;②《论语》,占人数的89.83%;③《鲁宾逊漂流记》,占人数的88.14%;④《唐诗三百首》,占人数的88.14%;⑤《西游记》,占人数的86.44%;⑥《安徒生童话》,占人数的81.36%;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占人数的81.36%;⑧《雷雨》,占人数的76.27%;⑨《水浒》,占人数的76.27%;⑩《红楼梦》,占人数的71.19%。
阅读人数少的前10位依次为;①《失乐园》,占人数的5.08%;②《奥德赛》,占人数的6.78%;③《神曲》,占人数的6.78%;④《人间词话》,占人数的8.47%;⑤《安娜・卡列尼娜》,占人数的8.47%;⑥《青春之歌》,占人数的11.86%;⑦《理想国》,占人数的11.86%;⑧《复活》,占人数的18.64%;⑨《少年维特之烦恼》,占人数的20.34%;⑩《穆斯林的葬礼》,占人数的22.03%。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两个结论:
3.1 就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率较2005年提高了13.24个百分点,但仍较低,虽然所开列的书目有笔者的一些主观因素,但这些书目都是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有些更是中学阶段就该基本完成的经典名著阅读,而许多大学生在即将大学毕业时还没有实现。
3.2 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阅读人数多的前10位有7部属于我国,而阅读人数少的前10位有7部属于外国。有点让人意外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它竟然排在阅读人数少的第4位,这可能是大家忽略了下边这些熟悉的句子就是出自这本书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4思考与建议
4.1 阅读率提高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本次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率较2005年有所提高,这里可能的原因有:
4.1.1 此次调查所用问卷内容设置不同,相对来说,2005年所用问卷内容更多、更复杂,这可能对结果有所影响,但是那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国家教育部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范围内的平均阅读率是42.18%,仍比本次调查的平均阅读率46.20%低。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率还是提高了。
4.1.2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情况的重视,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例如:学校实行的“导师制”,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进行解决,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督促学生阅读”延安大学本科生必读书目”内所规定的书目,总共7大类,每学期读一类,分八个学期读完,并且在每个学期每位同学必须完成一份读书笔记,导师评阅,共8个学分。另外,学校也大力推行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了“读・思・行”经典诵读比赛、”飘在校园的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12月,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单位。同时,各个学院也积极举办各种”经典诵读”的活动,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4.2 阅读状况还不够理想原因分析尽管本次调查结果好于上次,但是目前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状况还不够理想,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
4.2.1 学生就业压力过大,为了完成学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塑造自我,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将自己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使阅读的文献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指性。比如在在学业过程中、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遇到疑难问题,为了解疑释惑,需要从文献中寻求具体的知识和技术方法。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纷纷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读外语(英语四级、六级)、学电脑(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考研上。使得大学生无暇阅读经典名著。
4.2.2 娱乐消遣类书籍的阅读。阅读这类书籍不用动太多脑筋,是处于各种重压之下的大学生青睐的热点,他们往往喜欢各种武侠、言情小说、内容广泛的报纸和期刊等。
4.2.3 娱乐方式多元化、大众化。人类已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了:电视、上网、打游戏,还有各种各样的漫画书等等说不清楚的娱乐。比如上网,当代大学生几乎无人不接触网络,特别是90后来说,上网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的工具。目前盛行的网络阅读,电子图书和手机报纸等新的阅读方式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尤其是博客和140字微博的流行,使阅读全面进入微时代。
4.2.4 经典名著本身确实有些难懂,中国的许多经典名著都是是用古汉语写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具备的古汉语知识有限,阅读起来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认真的思考和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大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