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同信息化管理

合同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3-06-05 09:5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同信息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同信息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活动中,每个环节都与合同息息相关。合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是企业经济效益和风险管控的保障。如今,随着IT技术的发展,对合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化的管控手段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本文以国内某知名设计公司为例,分别从合同评审、合同查询、合同执行过程监督及合同管理队伍等方面来阐述其合同信息化管理模式。

1合同评审

项目合同拟草后,需要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评审。早期,是由经办人将合同草稿复印多份,逐一分发给评审人。这种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需要专人跟踪,且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审周期长、及时性差、管理成本增加。目前,该公司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合同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之一,这充分体现了该公司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在该系统中,合同评审流程如下:申请人发起评审公司相关部门(专家)评审汇总评审意见修改合同草稿确定合同最终版准备合同签订。整个合同评审过程实行在线操作,各评审部门(专家)在线上接到评审通知,并且评审意见全部出现在申请人的流程界面上。这种新的合同评审模式节省信息传递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通过线上评审加强了各部门对合同的了解和重视,使合同评审更加全面,增加了评审透明度,提高合同评审效率。

2合同查询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随时查询合同信息。查询纸质版合同需要到文件归档部门,依靠人工翻阅查找,费时费力,且一份合同原件每次仅能供某一个借阅部门(人)使用,合同使用效率低。借阅后,合同若未被及时归还,还易损坏、丢失,不利保管。查阅合同人员的权限无法设置,合同安全性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每份合同分配了具有统一格式的编码,每个合同号就是该合同在系统中的“身份证”,是合同查询的唯一识别码。录入系统时,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合同号登录系统,将合同关键要素录入合同模块,并将纸版合同扫描上传。拥有合同查询权限的员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在符合条件的网络环境里,登录信息化管理系统,输入合同的系统编号,该合同的主要数据便会立刻呈现在查询者的界面,而且信息准确、无误。若想查看完整的合同内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进入查看合同扫描件环节。这种在统一平台“秒查”的方式,实现了移动办公,海量信息共享,数据统计便捷,体现了高效的合同管理模式。

3合同执行过程监管

合同从谈判、评审、签订,到执行、索赔、关闭等涉及众多部门,合同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给合同执行带来众多风险。如果仅靠人工沟通,这必将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处理滞后等结果,给合同双方带来困扰。因此,这种陈旧的合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有合同金额变更情况(尤其是EPC项目),结算值与原合同金额不一致。这种变更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只有项目经理了解,公司各职能部门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知晓。这就造成生产一线人员掌握的信息和数据与管理部门不一致,对数据的采集、应用和分析、比对都有很大的误导,对各类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也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如果1份合同在多个部门存在不同的合同金额,这说明在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偏差,在管理制度上有漏洞,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合同信息化管控优势需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中:1)项目经理在信息化系统中发起“合同变更审批流程”,说明合同金额变更原因,上传变更依据,流程审批办结后,相关岗位人员在信息化系统中更改合同金额。同时,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变更合同金额的通知至项目经理部成员和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避免了各部门在合同执行过程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传递环节过多等而造成的误导、误判,保证了合同金额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2)通过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的积累、监管,以及对各类指标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制度和流程等手段规范合同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真正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合同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4建立、健全合同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平台、一种工具,其使用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基础数据做的怎么样、各种管理是否到位,其核心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完善的管理制度[1]。合同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其涉及多方面、多部门,数据庞大。从调研、方案研讨、实施、上线测试和上线后相关数据的维护等工作需要不同部门、各种岗位人员的协调和配合。在此过程中,不同模块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不是简简单单某个部门或一个专业能轻松搞定的。因此,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使之成为高效管控手段,从认识上要有一个新高度,特别是需要企业高层的重视,对其大力扶持,协调和推动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出台配套的管理制度,为合同信息化管理的落地保驾护航。这样才能让合同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提高和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5打造高素质的合同管理队伍

建立优质的合同管理团队是合同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关键所在。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熟知管理制度,并且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化系统的操作[2]。在信息化管理前,企业中的合同管理人员不懂信息化相关知识,IT工程师对合同管理工作不是很了解,两个部门在业务领域没有太多交集。如果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的工作状态会大大改变:在信息化推进初期,合同管理部门(人员)和信息化建立部门(人员)有着长期的沟通和交流,IT工程师通过了解合同管理线下工作模式、流程、数据来源等,梳理多重逻辑关系后,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将代码写至信息化平台;合同管理人员在提出IT需求过程中也逐渐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合同管理模块中的职责、角色、权限、工作流程等,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参与人员对不同范围的工作从了解到深入,再通过后期的各类培训学习,使各自的合同管理水平及职业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提高。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没有一支良好素养的员工队伍,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6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新时代的合同管理中运用创新理念,依据信息化平台,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虽然合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这些管理变革,给传统企业带来新活力,也是现代化企业实现高端产业链创新、飞跃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篇

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合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本文围绕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的作用展开,分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现状,探寻其信息化发展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工程合同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意识;信息化发展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激烈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早已经不再停留于纸质阶段,其面临的挑战和要求越来越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企业认知,其对合同的管理也迈入了网络化、科学化轨道。但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方式,促进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还需要探索其信息化发展方式。

1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作用分析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即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利用计算机、触摸屏等现代化技术对建筑工程合同内容进行智能化管理。在这之中,网络传输、计算机信息软件是其必不可少的媒介和途径。对建筑工程合同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及时共享,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降低建筑企业的管理成本。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便于对建筑工程各环节进行监管,提高建筑工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合同管理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以现代信息科技手对建筑工程合同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并提升建筑工程合同的管理效率。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中,此种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随时采集与调用合同信息的方式来克服纸质管理的不足,并有效节约建筑工程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现状分析

从我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现状来看,传统的纸质合同管理方式还存在合同管理意识有待提升、建筑工程各单位在合同管理中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合同管理人才信息化技能缺乏以及文档管理、信息汇总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同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抑制了建筑工程合同的应用,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2.1合同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契约精神是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精神,建筑工程企业在市场活动中需要严格遵循此种精神的内在要求,并按照此精神的相关规范进行作业活动,以促进建筑市场的有序发展。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环节众多以及涉及部门广等是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为了保证所有项目的顺利进行,合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建筑工程中,合同并不是签订了就可以了,为了将合同内容落在实处,必须要对合同进行现代化管理。但部分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观念较薄弱,在其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建立合同管理执行体系,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在合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

2.2纸质合同管理方式存在管理、汇总困难等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纸质化管理方式,众所周知,纸质化管理在存档方面、信息汇总以及利用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纸质合同在信息查找方面的工作量大,耗费的时间多,合同信息利用效率较低。并且随着合同数量的增多,在管理方面所花费的物力、人力和时间都较多,在工作人员疲乏的情况下很容易影响合同的进度。纸质化合同在数据格式上存在部门差异,这不仅增加了信息汇总的工作量和难度,也降低了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在利用方面也存在效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决策制定方面缺乏预警机制,影响了决策时间。

2.3合同管理人才信息化技能缺乏

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主体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合同管理人才。建筑工程合同与其他合同相比,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更强,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法律知识还要掌握建筑工程运作规律[1]。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其合同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普通专员负责的,这些人员对法律的解读和工程环节运作的具体情况缺乏必备的技能,使得建筑工程合同在管理方面存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的问题。其次,现有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人员还缺乏必备的合同管理信息化技能,当面对合同纠纷时,其不能够及时、准确找寻到相应的合同约定内容,就更不要说是及时解决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人员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时代化发展和信息化发展,也不能够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3.1提高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度

传统合同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很明显,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认知,以便在实践中提高对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度。具体而言,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建筑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要给予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足够的重视,并形成上行下效的局面,综合提升整个建筑工程企业对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度。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企业还必须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学习,以强化他们对相应法律法规的了解,并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操作水平,进而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在规范其合同管理和执行行为的同时,促进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2加大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为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建筑工程企业要在合同管理中大力引进计算机技术,加大软件、硬件设施的应用力度,并在分步推行的基础上开发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然后以点带面加大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进而建立合同管理资源共享平台[2]。以此提高建筑工程合同的管理效率和应用效率,强化对建筑工程现场的监控和管理,进而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综合效益。

3.3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

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建筑企业需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让本企业内部的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的合同信息化管理技能,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以全面提升其合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综合水平。在建筑工程企业合同管理中,可以通过讲座培训活动让员工积极吸取他人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达到提升本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技能的目的。在招聘人才时要立足实际需求,选择法律知识丰富、对建筑工程施工各环节具体情况都比较了解并且具备一定信息化技能的合同管理人员,以便为促进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4创新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方式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对合同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提高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有效性[3]。建筑工程合同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在整体共享的基础上提升数据信息的准确度,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进而优化建筑工程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

4结论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其符合时展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快其信息化发展速度,建筑工程企业要提高对合同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度、加大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力度,并提高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创新其管理工作方式。

作者:梁燕芬 单位: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柏春.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信息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5(32):102~103.

第3篇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集团公司领导深感公司要想发展成为新型的一流龙头安装企业离开信息化对公司管理的基本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明确指示157改扩建工程作为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个合同签约额上亿元的大项目、重点工程,必须推广应用PM2项目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管理,目的是对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157改扩建工程内部有七、九分公司、劳务公司、无损检测公司,外部有山东、春发土建、财信土建、安徽同利防腐等多家单位分包部分油罐及附属土建安装,对于我们企业还无成功的项目信息化经验可寻,信息化管理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过程控制较为复杂,而PM2项目管理系统正好适应157改扩建工程项目的这一较为复杂的项目信息化管理要求,同时也给了PM2项目管理系统较为全面的具体实施验证的机会。我作为该工程的参建者有幸配合集团公司信息小组建立157改扩建工程的数据平台,组织、联络现场有关人员及时录入相关数据。PM2项目管理系统在项目部运行后,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得到项目部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在项目信息化具体的组织实施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锻炼机会,项目信息化管理我想主要有以下一些:

1、项目信息化的前期策划

鉴于157改扩建工程信息化管理要求的特殊性,既要满足业主的要求、项目进度控制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由内、外多家单位组成的大集团联合作战及其之间的经济、成本关系。因此,项目信息化前期策划对项目至关重要,可以说项目信息化能否在项目运行中很好的为项目管理服务与项目信息化前期策划是否符合该项目预定的管理目标要求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我们这种类型的施工单位项目信息化的前期策划主要解决好本项目的进度控制、物资管理、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综合资料的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策划,使得在项目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忙而不乱,管理思路清晰,不会出现信息化管理空白。

2、项目部各岗位的信息化职能分配

由项目预定的管理目标要求配置相适应的管理岗位,根据配置的每个管理岗位分配相应的信息化职能,分配每个管理岗位职能时要做到既不重叠,又无信息化管理真空,使每个管理岗位职责分明。否则易造成多人管理或无人管理的不利局面。157改扩建工程外部分包单位较多和特殊性,其数据的录入由项目部另行派专人进行,各分包单位提供数据。

建议集团公司可以事先讨论设定一个可以对集团每个项目都能通用的岗位,然后赋予相应的信息化职能,以致如果一个人在集团内任何一个项目以相同的岗位工作,信息化职能都不会改变;当然由于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可能在一个项目身兼数职,但这也没关系,只要赋予一个人相应的几个岗位也可以解决信息化问题,相信PM2项目管理系统是能够解决好这点的。

3、项目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相应素质的人才,而人才是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不断的发展进行随时培养、培训的。157改扩建工程项目部各管理人员由于是在全集团公司临时抽调组建而成,各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立即满足集团公司对157改扩建工程项目部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因此项目部积极、主动配合集团公司信息化小组利用工作空隙时间对项目部部分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在短期上机实作强化培训后,尽管项目部部分职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一些生疏,但在集团公司信息化小组的大力指导和项目部职工自身的努力下,项目部职工的信息化技能基本能够达到信息化管理要求。

4、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合理分解

157改扩建工程是一个大的项目,正常情况下它可以分成几个小项目,然后每个小项目又可以分为较多的单位工程。为便于项目信息化管理和算清项目工程成本,实际操作中该工程的划分第一级按分包单位区分,以下再划分为3个单项工程(也可以说是3个单位工程),然后将下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根据需要直接分解为分部工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这里不把分包单位建在分包合同的层面上,原因是集团公司信息小组考虑不必因此建立一系列的报量合同及实际合同,降低数据重复输入、增加可操作性。根据157项目部作好的施工图预算,按签订工程合同的价格和经业主及监理认可的工程划分对收入合同进行了分解(分解到分部工程),使得PM2项目管理系统在项目部比较顺利的进行。我这里设想先不考虑各单位间的经济成本关系,157改扩建工程可以为一个大的项目作为第一级,第二级划分为储油区、装卸区、库外区3个分项目,第三级划分为若干个单位工程,第四级划分为若干分部工程。划分分解完后根据集团公司及项目部管理目标的要求:一是按专业系统如土建专业、罐体专业、给排水系统、消防管道系统、工艺管道系统、消防报警等专业或系统给予标注索引;二是按内、外分包单位对分部工程进行标注索引。如此总项目数据、各分项目数据、各单位工程数据、各专业或系统数据、各内外分包单位的数据PM2项目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快速生成直观的查询表,使公司、项目的决策层能够根据所需及时、准确的提取有用的数据,控制项目的正常进行,各单位间的经济成本关系自然也就解决了。

5、合同外部报量与内部报量

外部报量即向业主或监理报月进度完成工程量,以便根据审定的进度报量向业主收取工程进度款。而根据我所经历的诸多工程的外部报量基本上都比较虚(比实际稍大或大得多),它可能不能完全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其目的是尽早收取工程款或多收工程款,为项目以后的工作赢得主动。157改扩建工程监理审定的进度报量最终在PM2项目管理系统上反映为收入报量并分解至了事先划分的分部工程,我以为收入报量是否有必要分解至分部工程应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管理的需要而定,不必一概而论。内部报量也即支出报量,反映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工程成本,支出报量需分解至事先划分的分部工程。

6、项目物资的信息化管理

PM2项目管理系统中物资的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完善的子系统,物资从计划、审批、采购、入库、出库、退料整套流程都能在信息化系统上完整记录。物资管理很重要是因为它占了项目直接构成成本的大部分,物资的入库、出库、退料环节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每天及时逐条登录,出库、退料应有使用、退料部位和领用、退料单位以及日期等基本标志信息,并和分解的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相关联,以便能根据管理需要随时进行总项目数据、各分项目数据、各单位工程数据、各专业或系统数据、各内外分包单位的数据查询。并可以和预先制定的计划用料自动进行比对,自动生成实际用料超计划的警戒表,由此警戒表分析造成用料超标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7、项目信息化管理运用中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必要性、要点分析、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迈进了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实力,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合同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承发包双方通过施工建造过程来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内容、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和合同金额,并通过合同条件来约束和保障双方的权利、义务,所以实现有效、可控的合同管理是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何种方法来解决也就至关重要。

2.合同管理具备周期长、标准高、逻辑严密、内容广泛的特点。而将合同管理过程划分阶段、划分时段,应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对其不同阶段、时段的信息进行跟踪、记录、研究,保证了建筑施工企业对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掌控。

3.合同的网上管理,极大地缩短了信息的传递时间,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节约了合同的管理成本,也节约了企业上下级单位业务人员异地往来签字、盖章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了人工成本,也减少了办公设备的消耗和纸张的浪费。

4.以往合同管理人员要花费很多时间制作、收集和整理合同,而合同在网上传递、评审后,管理人员腾出了大块时间,将精力投放到合同条件的研究、变更索赔地分析等专业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5.实现了数据的网上采集,便于数据收集、整理和不同数据间的对比、分析,更容易发现风险,总结经验。同时,也方便了其他业务部门查询和使用数据,减小因数据传递时间长、传递环节多而易产生错误的概率。

6.合同在网上评审,加强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只是造价人员关注合同条件的局面,加强了资金、技术、质量、工程、材料、安全等部门对合同条件的关注,有利于合同管理的全面性、完整性。评审过程在网上公开,增强了合同评审的透明度,加强了过程监管,有利于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管理氛围。

二、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要点分析

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的建立,需要确定管理目标、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功能需求分析,制订解决方案,建立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系统试运行,跟踪、完善系统,正式运行系统、系统信息维护九个步骤。为了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现,要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制定与信息化要求匹配的合同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合同管理阶段;其次是制定合同管理环节标准和要求,包括合同信息的录入、上传,合同的网上评审,合同执行过程中记录的留存,不同合同文件的分类、归档等;为了防范信息外泄,要制定可行、有效的安全措施,提高合同信息的保密性。

2.建立统一的合同管理标准。标准规范化是合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要求合同执行的各级单位应充分利用统一的合同管理办法,实现合同的集中管理。特别要注意标准录入合同基本信息、规范上传合同文件、避免合同评审的形式化、及时留存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记录等。如果没有规范的标准,合同信息资源平台就无法建立;如果各级单位合同管理部门不按统一的标准去做,各自为政,像一盘散沙,那么企业的合同信息化系统就无法畅通,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了。

3.通过良好的技术保障,建立稳定、易操作的管理系统来实现软件功能。技术人员会根据管理目标、管理办法和标准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分析不同功能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前置事务、后置事务,明确需要输入的信息和应该输出的信息;对比较复杂的环节再分解,优化处理。因为流程图具备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的特点,所以采用流程图实现系统功能是非常好的方法。合同管理的流程图可分为总流程、事务流程和环节流程。总流程是将合同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不同阶段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事务流程反映不同合同管理阶段中各项事务间的逻辑关系;环节流程则明确了某一项事务中环节活动间的流转过程和先后时间顺序。好的流程图可以直观地描述整个活动中的全部信息流,使阅读者很容易掌握。

4.建立优秀的合同管理队伍。优秀人才的作用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了,同样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的关键也离不开优秀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由于信息化文件的录入、上传、评审、归档、检索、传递等都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这就要求合同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管理办法和标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以确保合同管理各阶段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合同管理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立足本职岗位,强化自我学习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要重视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企业要积极创造学习氛围,定期举行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培训,分阶段、有侧重地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

三、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所在

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实现了合同信息的网上录入。信息一次录入后,就可以在整个信息网路内循环、多次使用,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同时保证企业中的市场营销、人事、行政、财务、造价、技术质量、工程安全部门的数据统一,各级管理人员在相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决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

2.实现了合同网上评审。参与合同评审的上下级单位的业务部门结合自己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自身的审批权限独立评审,评审过程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评审过程透明,评审结果受到监督,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评审采用分级授权,下级单位评审后再由上级单位评审,评审时间长短有严格的限制,从制度和流程上提高了评审工作的积极性,有效节约了评审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由于合同管理的周期长,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在合同外部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合同实施的条件不断变化,合同内控条件也要随之调整,以保证合同目标的实现。通过合同信息的网上跟踪,针对付款、变更索赔、现场签证真实过程的记录、描述和分析,实现合同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即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也提高了各部门对合同管理过程的了解,便于集中各个部门的意见,确保合同管理在项目部及上级单位的控制下良性发展。

4.项目合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技术、质量、安全或进度的风险都可能会导致施工成本费用的增加。合同管理要求合同的风险始终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成本的支出也在受控状态。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风险的发生,首先应制定风险管理预案,识别不同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源,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状态定义,提出处理风险的提示,并落实到人;通过合同风险的信息化管理,便于各级单位、不同部门预先掌握本业务的风险控制点,制定出风险管理预案。若出现了突发事件,也便于各级单位掌握真实情况、分析产生原因、结合预案,快速、及时地处理,避免事态的扩大。

四、结束语

为了实现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要拥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也要具备与之配套的内控管理制度。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了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得企业向精细化管理大步迈进,企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消耗,为节约型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洪艳.基于管理流程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信息化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2).

第5篇

【关键词】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系统;设计

1.前言

近年来,消防设施维保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针对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而言,随着消防设施维保数量增加,管理难度、压力也随之增大。该项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如项目档案、项目合同评审等,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性,对消防工作质量具有深远影响。目前,公安消防部门对于社会消防的安全管理和设施监管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无法运用有限警力实现对各单位消防情况的监督。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于消防设施维保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也是避免火灾的重要手段。

2.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重要意义

目前,消防维保管理中,常常出现档案更新不及时,信息无法有效共享,且管理流程不透明等问题,导致维保工作不尽人意。而通过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和建设,能够以项目负责人等为核心,构建高效、透明的信息平台,实现对项目档案、合同等资料实时更新,工作人员能够对项目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及统计等操作。同时,该系统能够以完善的流程,业主等主体按照操作流程将过程数据等上传到消防中心,推进维保工作网络化建设,尽可能缩短中间环节,提高维保项目工作有效性。

3.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架构本文设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采用JavaEE架构,具体划分为表示层、逻辑层及访问层,其中首层为最外层,主要负责的是接收和显示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具有交互特点的操作界面。第二层至关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负责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简而言之,主要对数据业务进行处理。第三层负责访问数据库,能够进入二进制文件、XML文档等[1]。以JavaEE架构为基础的项目管理系统,能够突破用户数量的限制,操作时,主要针对系统服务器开展,客户端仅为浏览器,能够免去后续维护工作,减少维护成本投入,且能够显著提高系统开发有效性。3.2网络结构系统用户,将维保项目信息通过IE客户端借助TCP/IP网络传入到服务器当中,管理部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流程,对信息进行处理,然后通过web平台,公开信息,使得有关用户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4.系统功能模块

针对本文设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来看,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具备如下几项功能:4.1档案管理该模块主要功能表现为整理并存储项目基本信息,如客户名称、地址及联系人等,同时能够针对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对应的权限,如对信息的查询、修改及上传等处理。4.2定期保养管理各项目负责人要以实际情况为主,根据有关规范、标准上传与项目有关的保养计划,与此同时,系统会自动以计划为核心,定期提醒工作人员对消防设施进行保养,以免维保遗漏问题的发生[2]。4.3维修管理消防设施业主单位,可以将保修的信息上传到管理系统当中,一般来说,可以上传的信息有项目名称、保修时间及紧急程度等,当部门接收到信息后,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安排维修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对故障予以处理。通过该模块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有效性。同时,完成上述流程后,能够将每次维修情况登记到数据库当中,如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理办法等,进而为后续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和借鉴。4.4合同评审管理通常情况下,当维保负责人与业主签订合同后,从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自行下载有关表格进行填写,提交到系统评审模块上。通过该方式,能够直观地显示出合同评审工作所处的阶段,且有利于主体之间的交互,具体流程图如图1,4.5库存管理由于消防设施涉及类型、数量较多,因此在具体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将每次备品备件入库、领用出库等信息逐一录入到系统中,实现对备品备件的动态化、实时化管理,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库存,并对库存量较少的消防设施进行补充。同时,在系统中还添加了提醒功能,当设施数量超过预期设定的标准值时,系统会自动提醒管理人员,并自动生成入库明细表、出库明细表等。4.6财务管理该模块主要负责的是对维保项目收款、付款登记,同时还具有客户往来对账、供应商往来对账等功能。此外,针对各种往来票据进行登记。4.7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查看系统内所有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和删除用户,及时更新用户信息,并界定用户系统访问权限,确保系统安全。一般来说,由于用户自身权限不同,那么享用的功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别[3]。在进入系统时,用户只需要输入正确的登录账户与密码即可,初始登录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修改账户和密码,注重用户管理能够减少系统运行负担,提高工作效率。4.8数据管理作为整个系统最后一个管理模块,在系统运行中,主要负责的是对日常数据进行导入、导出及备份等处理。随着消防维保工作不断发展,系统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故专门设置了数据管理模块,实现对海量数据信息的高效管理。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点,为了避免在使用中出现数据丢失问题,管理人员应定为对数据进行备份处理,或者进行单一数据备份,或者进行整个数据备份。除此之外,还设计了系统数据库定时自动备份功能,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恢复,且具备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为了满足不同工作需求,设计了Word、excel等办公格式文件,最大限度上提高系统利用率。针对系统上述功能的设计,能够提高社会单位的消防水平。

5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工程防火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消防设施是消防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但以往维保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无法有效发挥积极作用。信息化时代下,针对消防设施维保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和建设势在必行。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具体需求为主,通过对消防设施维保工作需求的了解,选择可行性架构,合理分布各层级,使得各层级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互动,并设计具体管理功能,为维保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同时,以该系统为基础开展工作,还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决策能力,实现对项目动态化管理,从而加快消防维保管理新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晓舟,张源雪,李力,吴洪有,林峰等.消防设施维保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02):274-276.

[2]王勇.浅谈“消防云系统”在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03):69-70.

第6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和解决劳动力的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与信息化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这两项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能很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最大的提高收益水平[1]。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成本控制 信息化管理

一、 现状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并没有最大化的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不十分普及。一方面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准入门槛并不高,与技术含量较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比较来说较低,竞争相对来说比较激烈[1]。尤其是随着国际性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断的进入国内市场,使得我国国内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最大化的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信息化管理显的尤其重要。

二、 项目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是通过压低价格来吸引客户最终中标,于是中标以后实际工作中,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显的极其重要。从项目接手一直到项目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科学的计划和控制。目前,在欧美等国家,基本步骤包括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和归类等等[2]。我国目前在成本控制方面还不够成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本控制方法,通过项目成本控制,很直观的掌握项目的管理状况和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这块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这与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有点多、线长、面广[2]。虽然很多建筑施工项目实施责任制,但大部分变为单纯的承包制度,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并没去很好的实现监督。其次,与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涉及到部门多,而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同时合作完成的,但是仍然有成本管理人员很普遍的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紧要,仅仅是财务或者其他单一部门的事情,不配合工作[2]。这就导致了项目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小集团利益,尤其是在材料的采购方面。只有从根本上抓好管理,对于扰乱秩序,不配合工作的人员从严处理,才能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2]。

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时,还需要优化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注重合同的法律效力,签合同办事情,以合同为法律依据。尽量避免当事双方的冲突和误解,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2]。同时需要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进行层层落实。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应当有成本工程师或工料测量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2]。避免出现因小失大的损失。

三、 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慢慢的,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被市场经济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3]。当前阶段,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级管理层次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上、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推动高科技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结合[4]。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领导的重视。

基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对项目成本管理的要求,我们在借鉴其他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化建设做了一些探索。硬件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计算机互联,搭建了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但是,并不是有了计算机就实现了信息化。只有这些计算机能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时,信息化建设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软件的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后,我们选择了“项目成本管理软件系统”作为项目部的管理软件。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为项目提供了在运作当中动态归集成本、量化分析盈亏等多项功能,使得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成为可能,其核心是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全过程管理。“软件系统”一般包括:进度管理、预算管理、材料管理、机械管理、分包管理、劳务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分析等子系统。这一系统从施工项目中来,服务于施工项目,真正做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规划上,通常会规划为传统行业,传统产业如何能进一步发展,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和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改造和提升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资源的共享,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优化管理,以信息化带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4]。从而最大的获得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有优势。但是,在针对不同企业信息化管理时,要涵盖企业各方面的需要,尽可能的做到全面,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信息化管理的解决方案,贴合建筑施工企业的需要,更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特色充分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特色[3]。

四、结语。

在市场和社会的要求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着项目成本控制的不断提高与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增强。控制项目成本,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从更大的角度来说是节约了能源,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1]。让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时代接轨,是让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红霞,孙宪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科技信息.2011(29):763.

[2]吕志红.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技术与市场.2011(11):107-108.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设备;信息化;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s’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quipments;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0 引言

高等院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是支持高校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日常工作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仪器设备总量迅速增长,不断扩大的设备总量在强有力地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防止资产流失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仪器设备的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1-2]。

1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国内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这使得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些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弊端逐渐显现了出来。他们大部分是对脱离了实物的账务进行细化管理,虽然在资产查询、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却未能从全局上对设备进行管控,设备信息依然处于分割、封闭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设备管理滞后和被动的局面[3]。

1.1 设备信息无法实现共用共享[4-6]

首先,设备管理部门内部信息流不通畅。目前,应用于仪器设备管理的软件过于偏重对资产账务的管理,缺少对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招标竞价、合同签订、进口免税、实物验收、使用跟踪和报废处置等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得设备管理部门内部信息无法共享,不能对仪器设备的生命进程和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监督。

其次,设备管理部门与设备使用单位的纵向信息流衔接不畅。仪器设备生命进程和运行状态的变动,只能在设备管理部门独立运行和操作,其他单位及个人只能靠人工数据传输了解设备管理信息,信息滞后,十分被动。

第三,学校各职能部门间的横向信息流闭塞。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组织和系统规划,使得高校财务、人事、资产等业务联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无法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相互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1.2 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面[7]

目前高校的管理软件采集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相关信息,依然停留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领用人、经手人等方面,缺少购置发票、设备图片及相关技术参数等信息,同时,设备的购置论证报告、招标竞价资料、合同资料、验收资料和随机资料等也基本使用纸质资料归档,定期送档案馆封存,费时费力且无法随时查阅,这对设备使用单位及教学科研人员在购置及选用设备时起不到参考作用,大大降低了设备档案的利用价值。

1.3 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动态跟踪管理

对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保、年检、故障以及事故情况进行跟踪,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这样细致的实物管理,管理部门无法掌握设备真实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无法真实有效的统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机时情况,缺乏对辐射设备和特种设备等特殊设备安全操作的有效监控,同时也无法为新设备的购置论证,旧设备的报废鉴定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2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要经过购置论证、招标竞价、合同签订、进口免税、实物验收、账务报增、使用跟踪以及报废处置步骤,根据各步骤的需求和特点分析,集成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应包含三个部分(图1)。

2.1 业务流程体系[8]

设备的业务流程管理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日常工作。从图1可以看出,集成仪器设备各业务环节的管理体系应由购置管理系统、账务管理系统和使用管理系统3个部分组成。其中,仪器设备购置管理系统应包含购置可行性论证、招标竞价、合同签订、进口设备免税以及到货实物验收5个模块;账务管理系统应包含报增、报废、报损、校内调剂、校外调拨、资产清查等模块;使用管理系统应包含维修维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仪器设备动态监控平台以及特种、辐射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等模块。通过该体系,可自动集成有关1台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变动、维护保养、报废等全程管理的数据记录,形成包含动态数据在内的完整的设备管理技术档案,既有助于部门工作的合理规范、公开透明和交流传承,亦有助于决策层宏观把握仪器设备存量与增量、全方位了解仪器设备运行参数与使用效益、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2.2 数据管理体系

数据信息的管理是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图1可以看出,与各业务环节相关联的数据管理体系应包含设备信息、专家信息、经费信息和电子档案等。

2.2.1 设备信息

包括仪器卡片基本信息以及历史信息变动记录等数据,它是数据统计、分析、对账、清查等工作的基础,需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时时更新维护。

2.2.2 专家信息

是指在购置论证、到货验收和报废鉴定等需要专家鉴定的环节可邀请的校内外专家人员信息,它应包括人员身份信息、研究方向、鉴定记录及报酬发放情况等记录。加强对专家信息的维护、管理和共享,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专家鉴定环节的前期准备效率,亦可以提升专家鉴定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2.2.3 经费信息

包括用于部门内部工作的管理成本、分配给使用单位的设备购置及维护经费、索赔及设备处置残值等收入3个部分。加强经费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预算申请审核、经费分配及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将对设备更新、维护、改造升级等决策行为提供有力支持,使经费使用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2.2.4 电子档案

包括设备的购置发票、设备图片、随机资料、购置论证报告、合同资料、招标竞价资料和验收资料等,它们是仪器设备维修服务、更新改造、报损报废的重要依据,对设备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便于调阅查询和归类整理,并且不容易丢失,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都能得到极大地改善。

2.3 信息交互体系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高校建设工作的重心之一,它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设备管理工作与高校各职能部门间的业务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比如,设备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等工作,与人事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设备经费的划拨和使用情况、设备的财务账与实物账对应情况以及财务报表填报等工作则需与财务部门密切沟通;每年提供给省市及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报表与资产管理部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设备管理工作与高校财务、人事、资产等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在系统中需按不同的需求给予相关部门不同的权限设定,进而建立顺畅而又有序的信息流通渠道。

3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管理[9-10]

3.1 制订针对系统使用的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将围绕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集成到一个信息化系统中,这个系统将是设备管理的核心工具,系统的全面推行将对当前的工作方法带来极大的改变。因此,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它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形成制度,制度需对系统的使用、备份、维护和保密规则做出详细说明,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提出应急措施等。

3.2 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者既要有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网络软件操作的能力。目前,高校的行政人员年龄差距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必须持续广泛展开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的培训,避免因误操作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要求。

3.3 加大后续的经费投入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不仅需要巨大的前期建设资金,使用中仍需不断投入管理成本,包括人员培训、软硬件运行维护和升级等,缺少这部分投入,系统功能就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并且会逐渐落后,无法适应不断改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建立一定额度的、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机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用户能够真正依赖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工作的保障。

4 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只有对仪器设备的整个管理周期实行多维、动态、实时的监管,才能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弊病与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将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整合成信息化管理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宇波,张媛,黄凯,荆明伟,刘雪蕾.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24-226.

[2]高凤新,卢士香.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的信息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72-274.

[3]黄洁.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210-211.

[4]焦萃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0-13.

[5]舒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壁垒――信息孤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17.

[6]尹孝玲,龚琼.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改进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24-25.

[7]谭锦才,陶顺.高校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05-208.

[8]凌辉,黄凯,刘雪蕾,张媛.强化流程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91-300.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管理;应用现状;运用策略

1建筑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各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提高建筑质量,采用信息化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对现有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以计算机网络化为中心的通信信息现代化改造,以此使工程管理利用上信息技术的高速高效优势[1]。建设单位要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升级改造目标就必须建设企业级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应用,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管理,实现预算和成本的正确对比。可以制定工程成本管理提供改进方法,为企业节省成本,无形中为企业得到了经济效益。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合同也要进行电子建档,把相关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借助信息处理技术的强大功能,对合同从签订到落地,根据各个阶段分为报价、审批、签订、执行等不同的环节,并进行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

2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

2.1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偏低

大多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出于对降低工程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考虑,都不太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部分施工单位甚至认为,只要接入网线,能收发邮件和上网,就已经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在这种意识指导下,各建筑施工单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自然也就非常低下。不过,也有部分单位充分认识到了信息科技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性,开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与配套设施投入,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益,也促进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2.2信息技术管理水平高低不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一带,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相对经济落后地区要高,这些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也更加完善,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也比较多。在国内一线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渗透不够全面,人们对其价值认识也不到位,因此,在建筑管理中,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模式。

2.3国内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不足

由于信息科技发展起步相对交完,在建筑管理软件研发方面,水平相对不高。与国外建筑软件相比,建筑管理软件的功能还不是非常完善,需要根据建筑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如果只利用国外建筑管理软件,由于其汉化版是直接将外语翻译成英语的,功能没有相应地进行改变,因而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而且,在维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价格昂贵。

3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1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涵盖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和多种材料。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立项及招投标时,受建筑业作业流程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应用大量的行业、地方定额甚至国家定额。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不仅工作量庞大,而且因为管理体系冗杂,导致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也比较低。鉴于此,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显得非常有必要[2]。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阶段,需要加强投资成本、材料供应、人员管理、建筑进度与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如果完全凭借人工进行,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需要综合考量建筑工程各阶段的管理内容,并根据建筑管理的实际进行功能完善,以此来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同时,建立数据库和工作流程二次改造时,应当立足全局和整体,进行科学规划,使各部门和各环节,能实现协调、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管理的成效。

3.2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多层化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不仅在单位内部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而且,在外部也涉及到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地方政府等。为了确保各方利益都等得到顺利实现,在应用信息科技建设建筑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各方利益,构建一个多层次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实现远程监控、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及单位情报等共同合作与配合。系统在面向不同利益主体时,能够自动区分和调动相关的资源,并生成可利用的数据,从而为各方利益主体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3.3提高信息管理平台流程科学性

从实质来看,建筑管理的过程就是各种数据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传递与流动。各方利益主体根据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为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效益优化。传统的建筑信息传递大多都是文件、传真与电话等,不仅信息准确性不高,由于需要在各部门进行审批,速度和效率也非常低下。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则能保证各项信息数据准确、真实,传递效率大大提高,借助网络和平台,各方利益主体可快速进行数据提报、管理审批、决策等[3]。可以说,为了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质量,促进管理效益提升,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要强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结合建筑施工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平台流程的科学性,最终实现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4促进管理平台数据库应用实时化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建筑施工单位大多依据建设单位公布的概算,进行报价和预算编制。如果不考虑投资成本及非良性竞争等因素,建筑施工单位的中标价就是其可承受的成本。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成本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不合理调整投资成本,将可能会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应当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化系统数据库建设,将材料总库、供应(承包)商数据库及各项合同编制模板纳入其中,管理员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建筑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建筑企业开展对项目的管理,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的利用,不断提高建筑管理水平、管理效率,提升建筑工程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程怀军.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5.

[2]孙辉.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26):209-210.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基础信息会计信息安全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对策,以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企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迅速掌握好信息技术、利用好信息技术,按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企业信息化,才能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能力.如何把会计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

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实施会计信息化对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厂商的引导,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专家的具体周到的指导,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缺乏总体和长期的发展规划、统一的规范和科学的方法,这造成了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会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很多中小企业在手工核算方式下会计基础工作较差,账、证、表的格式和内容混乱,核算方法与程序不统一、不规范。由于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企业基础信息分类及编码缺乏总体规划。企业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基础信息编码包括:组织机构编码、人事编码、会计科目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物资编码、固定资产编码、设备编码等8类。由于会计信息化实施时。往往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高度出发.导致各信息系统的编码种类繁多且很多编码相互之间不兼容,存在同一编码对象在不同系统中分类和编码完全不同,形成很多“信息孤岛”。会计科目设置时简单照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科目,没有充分使用辅助核算来提升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客户编码和供应商编码采用顺序号编码,给客户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的录入和查询等带来不便。

(2)不重视摘要的填写。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填写凭证的摘要时,往往认为摘要不重要,摘要内容写得非常笼统,或一张凭证只有一个摘要.信息不全面。

3.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由于中小企业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财会人员多数仅懂得业务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虽然经过会计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好,所学知识不足以支撑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太了解,造成使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而对于系统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核算特点进行设置的项目,更是不能运用,一些已经开展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正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4.缺少强有力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所有的会计信息都以电子数据形式集中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会计信息化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侵扰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主要表现为:操作人员安全保密意识差.不设置口令密码,或口令密码长期不变,或保管不严,系统管理员对操作人员操作权限设置不当,操作人员短时间离开计算机时,不正常退出财务软件,没有采取浏览防范措施,致使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轻易地操作系统,浏览、修改数据;个别操作人员使用带有重要财会数据的计算机上网聊天.给网络黑客窃取信息或病毒侵扰提供了机会:没有对软件提供的操作日志进行管理,数据资料没有定期打印存档或随机备份不及时,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缺乏灾难恢复措施等。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水平,科学制订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

会计信息化应用,首先要有支持和理解会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企业主要领导必须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使企业完全掌控企业的人、财、物情况.实现物畅其流、财尽其利、人尽其用,所以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高层高度关注的一个投资项目,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并找准信息化实施的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推进。企业应清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思路,把握住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思想,摸清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对预期的新的管理体系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把握企业信息化整体思路之后,就可以按照效益与实务互利、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具体可分以下几步走:①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把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切人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和推动其他管理环节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②建立以存货管理为中心的供、销、存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③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生产、成本管理系统。④建立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全面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2.加强会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

(1)要特别重视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初始化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初始化设置将本单位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人电脑,使财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与管理需要,是由手工核算过渡到会计信息化处理的第一步。系统初始化设置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对系统日后影响极大的工作,初始设置项目一旦确定,以后便难以更改。初始化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日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系统初始设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周全。个别企业在初始化时对于核算的内容缺乏周密的考虑,给以后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初始化设置之前必须要根据本企业特点、核算内容、管理要求制订具体的方案,经过多方面的讨论通过后再执行。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会计信息化系统要求录入到电脑中的会计信息代码化,以便计算机识别、分类、汇总、查询。编码的设计是初始化中既复杂又费时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初始化成败。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只有从全局考虑,在企业形成统一的面向信息共享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才能将分散、孤立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变成网络化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①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科目体系;②根据已建立的会计科目体系及企业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辅助核算项目体系,以灵活多变的核算形式和统计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组织机构编码、人事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物资编码等关键性编码、名称,各个子系统要完全一致;③结合有关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会计报表体系。

(2)重视摘要的填写。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对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同一张记账凭证,应该做到每项经济内容准确对应一个摘要,不能笼统使用同一个摘要,摘要信息填写得是否完整,对充分体现计算机优点的查询、统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分类方面,摘要、明细科目、核算项目可以相互补充,配合使用.使分类的维度增加.以使分类统计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例如。在企业经营中要签订很多经济合同.企业依据合同支付款项,如在摘要中写明合同的编号,那么在一段时间后,对于各个经济合同的款项支付情况进行统计时.就可以在摘要中以合同编号为过滤条件。来筛选对于某个合同款项的支付情况。以便于和企业的合同台账相核对.确保合同付款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3.加大会计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需要一支稳定的既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好坏。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1)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员工逐步了解和熟悉信息化,明白信息化能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2)强化中小企业自身使用的那套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将培训贯穿于系统运行全过程。

(3)有计划地组织会计信息化业务骨干到会计信息化管理优秀企业参观学习.以取长补短。

4加强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技术上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具体安全防范措施有:设置密码及使用权限,只有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注册登记并拥有正确密码的人员方可进入本系统系统管理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原则与岗位需要公平地分配每个系统操作者的权限,只有拥有操作权限的人才能调用相应的功能或接近到相关的文件,对于操作密码,系统操作人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对于系统中重要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应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以防他人进行调用、浏览或篡改;设置操作日志,操作日志可自动记录进入系统的人员密码、进出系统的时间、所进行的操作内容等,通过操作日志,可及时发现非法进入系统、接近系统数据文件的企图: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建立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使用设计成熟、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的数据库系统和财务软件平台等先进技术,为了防止病毒的侵袭,不能使用盗版的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对外来的磁盘要先进行病毒检测,方可在计算机中使用;在计算机中安装并开启杀毒软件,这样能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毒;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要定期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备份财务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第10篇

一、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档案信息化的概述。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应用。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要求将投标标书、合同、红线图、设计合同、设计报建文件、图纸、电子文档、营销合同等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各类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及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

(三)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产生背景。在房地产管理部门中,由于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因而积压了大量历史信息需要录入。要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并且不能产生误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传统的档案手工管理方式,传统的以纸质档案为特征的“卷宗社会”模式,调阅周期很长,已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工作需求,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档案队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管理房产档案。电子档案具有保存时间长,支持网络查询,同时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易于保管、共享和分发等一系列显著优点。社会需求是房产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房产档案利用服务水平的强大外部推动力。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四)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点房地产档案之所以实行网络化管理。其优点在于:获取信息快,而且途径多样化;实现了图文的有机结合;查找方便,查询检索、修改、复查的速度是过去的传统操作所无法比拟的;储存量大、信息储存能力强;可靠性高、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是房地产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原则

(一)便捷性。随着城市房地产交易的日趋火爆,对房地产档案的查阅要求也日益增多,因此,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首先应该做到满足日益查阅的各项要求,遵循快捷、准确、方便、易操作的原则,以方便广大用户。

(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管理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对其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做好服务器机房的配置,防火、防雷措施到位;订立详尽的责任制度、安全保密制度和完善权限分级体系,设置网络防火墙,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信息损失;做好防病毒工作等。只有保证系统的安全顺利进行,房地产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规范性。要订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贯彻始终,以指导具体工作的实施。诸如不同档案的扫描方式、每份档案的扫描内容、扫描好在电脑中的保存格式等等,这对以后提供利用的效率和准确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系统性。房地产档案管理与房产权属登记管理同属房地产管理部门的两个职能,如何将这两部分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效率,是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房产权属登记的现代化是房地产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房地产产权交易的管理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对房地产产权登记的收件、初审、复审、审批、发证和财务结算实现现代化的管理,使产权登记过程中收集产生的各种证明直接登记进录入计算机,再利用其强大的分类组合、检索、调阅、复查功能来建立完善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

三、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房地产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档案原件及档案数据的管理。档案原件作为房地产档案的原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档案数据的来源。房地产档案管理要实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房地产档案网站作为一种纽带和桥梁,是实现这一多元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利用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一方面我们可将房产档案中的建筑面积、房屋坐落以及平面图等无条件公布在网上,对于有条件利用资料的各级用户可根据自身的用户级别查询相关的房产档案。另一方面,利用者可将自身的相关问题留在网页上,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适用者的需求,解答问题,搞好服务,方便群众。

(二)加大投入建立信息化管理的支撑体系。要保证房产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现,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改善档案工作软、硬件环境,增加库房面积,购置档案装具,扩大室藏种类。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信息化管理 加强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的基建项目大量增加,建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信息化建设管理则是提升建筑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则具体针对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展开具体探讨。

一、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将企业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实施企业资金流、人员流、物资流等集成管理,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协调沟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能够借组信息化工具,准确提供各种生产数据,保证各个部门的信息一致性,可以将公司总部同生产项目部紧密结合,完善指挥与监控。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辅助企业决策,建筑企业在运作过程当中积累大量的信息,利用信息化工具可以建立起信息管理与交流的平台,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必要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对材料购销情况、业主信息等及时跟踪与收集,信息化的管理也避免了人工管理统计的误差与片面性,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根据数据库信息及时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有效减少了决策过程当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决策更为合理。此外,信息化管理也能够降低建筑企业成本,提升工作的效率,信息化管理减少了重复劳动,节约了沟通的成本,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对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供应、采购以及核算等,节省劳动力成本的同时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足

建筑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坚定的信心,并做到身体力行,则很难推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发展。一些建筑企业对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进行网络等相关的建设,而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管理,实际工作当中,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作业层等相关的人员对于信息化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的现象。

2.信息化管理不规范

就现状而言,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项目工程管理上运用了部分信息软件,但这些业务单元当中的信息处于孤立的状态,无法将系统数据共享,并且系统的扩展性差,无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没有明确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不明确,造成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开展。并且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虽然重视对信息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的优化,但是却忽视了将具体的优化流程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互相结合,导致企业信息管理化管理工作脱离了企业具体运行状况,只是停留在了理论上,阻碍信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性不足

一些建筑企业无法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自身的需求,因为基础跟不上,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完善的管理,系统资源得不到共享,大量的数据与信息重复储存,导致信息化的综合难以实现。并且,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如今项目综合管理软件、数据只能分析软件以及信息系统集成软件等在建筑行业当中仍然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所适用的软件在兼容性、易用性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缺陷。

三、完善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统一认识,加强管理意识

首先,作为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坚决性,只有坚定信心,才能够有效实施管理,对组织构架进行重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对权利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信息化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意识到,信息化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要将规程与流程固化管理,加强垂直管理,增加管理的幅度。

2.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中的标准化能够促进系统的兼容性以及信息的共享,建筑企业应当对企业的信息化的每一个阶段实施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一切形式的企业信息都应当被看做为一种战略资源,进行妥善的管理。企业的总部、分部以及项目部等的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等,都应当确保规范化,只有确保基础工作的规范与标准化,才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各个要素的标准化。同时需实施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利用先进的核算方式,准确计算出项目实际成本,做到消耗有定额,质量有依据,从而更好地进行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

3.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

建筑企业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一味地对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生搬硬套。企业应当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划分出企业信息化流程的特征与类型,确保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时,需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良性发展。此外,也要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软件认证工作,提升软件的兼容性、易用性与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影响着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建筑企业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加强信息化监督与管理,推动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的合理化,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兰晓.如何进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3.

第12篇

关键词:仪器仪表 信息化技术应用

1.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出背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生产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着劳动力、能源、土地等制造业要素成本的急剧上升的挑战,通过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实现公司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1.1.加快产品市场信息反应速度,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销售合同是公司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生产制造环节的源头,大多数工业仪器仪表产品都是为行业客户量身定制,具有按单设计和按单生产的特点。长期以来,市场营销部门对员工销售活动、销售合同签定、应收账款回收、费用报销、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粗放;客户资源信息库空虚,客户资料、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不完善,营销人员跳槽会造成公司客户资源的流失;产品报价由人工根据选型样本和报价手册粗略计算,准确度与及时性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加快市场信息传递,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1.2.改变生产制造管理过程的粗放管理,向精益生产管理迈进。

仪器仪表行业的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制造过程的人工管理,对生产节拍、设备状况、产能平衡等信息掌握不全面,形成了产品生产过多仓库没有地方摆放,工人加班设备故障员工闲置,产品的某些零部件没有到位无法进行组装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息数字化管理来变粗放式为精益式生产管理。

1.3.改善采购节奏,降低库存物资,合理配置生产资源。

同样的仪器仪表名称型号各种配置却大相径庭,为了客户的交货需求每种物资都会准备一些,有些部件还需要从国外时口,受物流因素影响很大,手工作业状况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与采购周期把握不准,导致库存超储和短缺的现象严重,时常因缺料而影响到生产制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科学地计算,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

1.4.细化产品成本核算,加强成本分析,提高产品竞争力。

仪器仪表的单笔合同金额较小,即使是金额较大的合同,单台产品的价值量较小。手工进行产品成本核算费用分摊比较粗糙、准确度不高,缺少标准成本体系支撑的基础数据,针对单笔合同成本的核算工作量大,缺乏准确的产品数据,对成本分析无法深入开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细化产品的成本核算,加强成本费用的分析,为了营销报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力。

2.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内涵与具体做法

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的内涵是,以满足仪器仪表行业 “多品种、小批量” 生产制造的特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精益生产管理方式,优化生产现场管理,促进生产流程再造,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降本增效促进公司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2.1.实施原则和发展目标。

坚持“效益驱动、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子/分公司“销产供财”一体化的制造信息化管理和公司决策支持为主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精益管理,能够快速应变市场、提升生产制造能力,提高精益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建设的整体部署,在总结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结合ERP管理软件的特点,经过资源整合重新配置公司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分为八个子项目:网络应用基础平台、财务管理子项目、营销管理子项目、物流管理子项目、生产制造管理子项目、产品数据管理子项目、HR管理子项目、决策支持管理子项目,形成了完整的公司信息化精益管理项目建设体系。

2.2.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实施流程优化。

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培训,根据工艺流程对生产组织结构进行再造,车间实行“一个流”的流水化布局,优化了物流次序,缩减了生产场地的占用,降低场地使用成本,缩短了“物”和“人”的距离,削减搬运浪费,实现了有序节奏生产,减少了等待的浪费,在制品数量大幅下降,减少了生产流动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3.基础资料信息库的整理与完善。

公司为了规范和引导各子/分公司科学、合理进行基础资料管理工作,组织编写《信息系统编码管理制度》,各子/分公司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调整物料编码接近10万余条,整理和完善物料清单(BOM)30,000余张、工艺路线2,000余条、质检方案500余项;近1万条的客户与供应商的信息;清理、规范、优化了企业原有较分散的各种业务流程80 余条(核心计划、车间业务流程 50 余条),基础资料信息库的规范管理为开展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技术应用打下了基础。

2.4.强化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科学组织生产。

2.4.1.以销定产,由销售合同自动生成生产任务。

信息化ERP管理系统根据销售合同订单情况,结合目前零部件库存、在制品、在途物料等情况,经过MRP/MPS自动计算并生成生产任务明细。

2.4.2.设计与生产联动,加快业务处理效率。

客户的合同订单(包括订单改制变化),设计部门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电子图板设计完成后形成图文档资料,生产尺寸、物料清单(BOM表)等信息通过PDM接口转换传入信息化ERP管理系统,设计与生产部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设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2.4.3.车间作业信息化管理,保障生产进度。

车间结合工艺路线制定工序步骤,按照ERP管理系统的工序计划进行工序领料安排生产作业,加工完成后在系统进行工序汇报,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进度如期执行。

2.4.4.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减少物料库存积压。

严格推行限额发料及限额领制度,消除产生配套缺件问题的根源。外购物资按照系统的采购计划执行,采购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管理,合理设置物料的安全库存,采购误差率控制在8%以内。随着每天的生产和采购计划更加准确合理,有效减少了物料库存积压,避免了计划不合理产生的加班和停工。

2.4.5.信息终端延伸,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准确。

在生产车间班组设置信息终端,员工在完成一个关键工序后,通过电子条码枪将相关信息扫描录入信息系统,产品生产的相关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准确,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系统中及时了解车间各班组在制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等生产情况,生产信息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2.4.6.设置成本中心,按工序进行成本核算。

根据各子/分公司不同的生产情况,将最终产品与加工工艺相结合起来,设置了适合企业生产流程的多个成本中心,使生产成本核算延伸至各个生产工序。通过各项生产成本明细,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改进。

2.5.固化成果,形成业务规范与操作手册

通过对各岗位操作规则、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总结了主要业务流程操作步骤与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形成各个岗位标准业务规范和操作手册,为各部门新员工的培训和上岗提供了保证,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趋向完善。

3.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成效

3.1.即时掌控市场信息,主动捕捉商机、掌握客户信息。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地对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借助互联网络平台即时掌握了客户信息资料,减少了由于销售人员改变导致的客户流失率30%~50%。提高了报价的准确性,缩短了报价周期20%~50%,有利于充分挖掘潜在商机,主动出击提高合同签约率。

3.2.实现精益生产方式流程再造,提高均衡生产程度

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公司北部新区工业园的车间物流距离从400米缩短到120左右米,操作员工走动距离从180米缩短到30米左右;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的平衡率和均衡化率50%~80%,在制品数量降低30%~40%、销售订单延期交货率降低20%~30%,提高了生产场地的利用率,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流动资金。

3.3.提高了物资采购的准确度及效率,改善了库存物资结构。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编制零部件生产计划、物料采购计划及库存控制上考虑了客户日常变化的需求,也考虑了零部件的配套性,改善了库存物资结构,降低了库存10%~20%,资金周转次数提升了8%~15%,而短缺件次数降低了15%~30%,保证了合同交货,提高客户满意度。

3.4.准确分摊各项成本费用,实现成本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