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工程师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师培养方案

时间:2023-06-05 09:5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工程师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工程师培养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滑铁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01-04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手段、专业化分工、工作方式、对产品的要求及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需求的变化导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12年12月的机械工程教育峰会主题就是“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志义教授提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改革,从克服培养方案的十个倾向、重构培养方案的十个方面及实现课堂教学的十个转变详细地讨论了研究型大学如何以学生能力为导向来构架专业培养方案及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提出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推进了基于主动实践“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机械设计与制作能力培养系列Project。重庆大学的陈兵奎教授将毕业要求细化到每门课程中,采用课堂讲授+自学环节+专题作业+项目设计+小组讨论+……的过程性评价和考试环节的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手段对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并且在制度上保证期末考试在总成绩比例中不超过40%。国外在十多年前就提出并持续发展和倡导了全新的CDIO(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Operation,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大纲。这些都说明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已提上日程。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滑铁卢大学进行研究和访学,能够深入院系和课堂了解该校本科教学情况。又鉴于国外大多数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只有机械工程专业没有车辆工程专业,笔者对比研究滑铁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提供一定的可参考的经验。

二、滑铁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滑铁卢大学位于加拿大滑铁卢市,是一个以数学著名、以工科为主、以产学合作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现有本科生30000人,研究生5100余名。工程院是滑铁卢大学最大的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是工程院14个专业之一,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是在四年零八个月内完成的,每年分为秋(9月到12月)、冬(1月到4月)、春(5月到8月)三个学期,每个学期为期4个月的时间,学生需要完成八个学期的学术学期和六个学期的工作学期,没有寒暑假。学术学期的课程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

1.核心课程。包括学位31门学分核心课程和7门非学分核心课程。31门学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类:(1)自然科学基础核心课程6门(1门化学领域、3门数学领域、1门力学领域和1门电学领域的课程),分别是:CHE102工程化学、MATH115工程线性代数、MATH116工程微积分1、MATH118工程微积分2、PHYS115力学、GENE123电气工程。(2)专业核心课程25门,分别是:ME100机械工程导论1、ME101机械工程导论2、ME115材料结构和属性、ME201高等微积分、ME202工程统计学、ME203常微分方程、ME212动力学、ME219固体力学1、ME220固体力学2、ME230材料行为学、ME250热力学1、ME262微处理器和数字逻辑器导论、ME269机电设备和电加工、ME303高等工程数学、ME321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ME322机械设计1、ME340机械制造、ME351流体力学1、ME353传热学1、ME354热力学2、ME360控制系统导论、ME362流体力学2、ME380机械工程课程设计、ME481机械工程项目设计1、ME482机械工程项目设计1。(3)7门非学分核心课程分别是研讨课(ME100B、ME200A、ME200B、ME300A、ME300B、ME400A、ME400B)。这些课程内容大致包括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和选课方法;学校、院系的组织架构和日常运转;学生社团;就业机会;安全教育;围绕核心课程的主题讨论;机械工程前沿研究讨论及学校已做的科学研究等。*课程后面括号内的编号为课程代码,以1开头的代码是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依此类推。

2.通识选修课程。需要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工程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类课程中选修4门课程。分别为:(1)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类课程选修1门;这类课程有:ANTH102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导论、ECE390工程设计及经济学和对社会的影响、ENVS105环境管理与伦理、ERS215环境与可持续性评价、SOC232技术和社会变革等20门。(2)工程经济学类课程选修1门;MSCI 261机械工程专业规定选修工程财务管理。(3)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2门;这类课程有哲学、政治学、历史、人文、和平与冲突、人力资源管理、音乐、心理学、国际关系研究等。

3.专业选修课程。需要在六个专业方向流体力学、机械设计与固体力学、材料工程与工艺、焊接、自动化与控制、热工程选修7门课程。大三选修3门,大四选修4门。(1)流体力学方向:ME564涡轮机、ME564空气动力学、ME564工程设计、ME567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消防安全工程、ME571空气污染。(2)机械设计与固体力学方向:ME423机械设计、ME435工业冶金、ME542先进的动力学与振动、ME526疲劳和断裂分析、ME538焊接的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ME555计算机辅助设计、ME559有限元方法。(3)材料工程与工艺方向:ME435工业冶金、ME463焊接工艺、ME526疲劳和断裂分析、ME531物理冶金应用于制造、ME533金属及复合材料、ME535焊接冶金、ME538焊接的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4)焊接方向:ME435工业冶金、ME463焊接工艺、ME526疲劳和断裂分析、ME535焊接冶金、ME538焊接的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ME547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可选)。(5)自动化与控制方向:ME435工业冶金、ME538焊接的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ME547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ME548数控机床1、ME555计算机辅助设计、ME559有限元方法、ME561流体动力控制系统。(6)热工程方向:ME452能量转移的建筑物、ME456传热学2、ME459能量转换、ME557燃烧学1、ME559有限元方法、ME567消防安全工程、ME571空气污染。滑铁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师需要能处理任何运动的机器,如机器人、马达、泵和车辆等。在所有的工业技术领域中,机械工程师都需要从工艺和系统的角度参与设计、制造、研发和维护机械的几乎每一个阶段。机械工程师需要理解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定律、力对固体和流体的影响、热在物质内传递的规律、工程材料的性能以及针对特定的功能设计机械系统的能力。从以上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滑大机械工程专业正是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机械工程师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的。从数学、力学、动力学、热学、材料学、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学、自动化和控制这些方向完成一个机械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

三、湖南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情况车辆工程培养方案

湖南大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迄今已历时千余年,故又称“千年学府”。是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深厚文化背景、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现有本科生204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车辆工程专业隶属于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形成了以汽车车身、汽车底盘、汽车安全等核心内容见长的专业教学特色;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水平的专业教学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能力导向,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学位课程由通识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及集中实践环节组成。

1.通识课程。包括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两大类:(1)通识必修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本能力测试、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体育)。(2)通识选修课程(岳麓讲坛、文学艺术领域必选一门、社会科学领域必选一门)。

2.核心课程。包括三大类:学门核心课程、学类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1)工学学门核心课程(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普通物理A、普通物理实验A、普通化学)。(2)机械学类核心课程(机械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基础、电工电子学、控制工程基础、工程中的数值方法)。(3)车辆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含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技术(含嵌入式系统)、汽车制造工艺]。

3.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两大类: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1)专业限选课程选修6门[汽车导论与法规(必选)、新能源汽车基础(必选)、机械振动学(必选)、有限元分析、工程优化设计、汽车NVH技术、汽车结构CAE技术、汽车碰撞CAE技术、汽车试验学]。(2)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任选一个方向修课。①车身方向(车身结构与设计、车身制造工艺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人机工程学、车身CAD技术)。②底盘方向(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悬架、液压气压与电传动、汽车底盘性能仿真)。③安全方向(汽车安全技术、人体损伤生物力学、汽车安全性实验技术、智能车辆、汽车安全仿真理论与方法)。④新能源汽车方向(电动车辆原理与构造、电动车辆设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电驱动及控制技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四、对比分析

滑铁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对比见表1: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滑铁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门数和学时数都大大少于湖南大学车辆专业,尤其是通识课程部分。滑铁卢大学每门课基本上都是每周只上3小时,可以一次上完,也可以分两次上,由教师决定。每门课程的课程大纲(SYLLABUS)包括以下8个部分:(1)Contact Info(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列出任课教师的姓名、办公地点、电话和邮箱地址;(2)Lectures(课程讲授):列出上课的时间地点;(3)communication(交流):明确学生跟老师交流的平台;老师的课件、作业、实验和课程中包括的编程代码都会以邮件的形式上传到UW-Learn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提交作业、实验报告和编程代码;(4)Labs(实验):明确实验的地点、时间安排、学生分组安排及实验的题目;(5)Assignments(作业):布置作业的题目、作业要求、提交作业的时间;有些课程还有Project的要求;(6)Tutorials(辅导):按学生的姓氏的字母排序分组安排辅导及各组辅导的具体时间和辅导的内容;(7)Final Exam(期末考试):明确考试的要求;(8)Grading(成绩构成):明确实验、作业和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的比例不会超过50%、实验的比例会在20%左右、作业在30%左右。滑铁卢大学本科生的课程任务很重,课后作业量很多,并且要求很严,必须在规定时间提交作业的,否则零分计算。每门课程有完善的TA(助教)制度。

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大一大二大类招生,整个机械类的课程一样,夯实数学力学和机械基础,大三重在专业核心课程,大四实施方向课程,与就业和研究方向接轨,整体知识结构合理,突出了本专业的特色。从2011年开始,湖南大学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在教务处课程中心建立课程网站,上传与该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课程大纲也必须包括以上八个部分,并且开设小班讨论和助教制度,一门课尤其是核心课程实施多位老师一起上的制度,课程要求趋于合理和规范,教学质量也大幅度上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譬如助教水平参差不齐、小班讨论内容不太明确、学生课时任务繁重等等。新一版的教学计划正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订,相信随着制度的规范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本科教学质量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2012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峰会: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做了题为《汕头大学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举措与实践》的报告.

[2]2012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峰会:美国卡罗尔.坎贝尔工程研究中心执行总监Imtiaz Haque教授的报告《案例研究:为汽车行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3]2012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峰会: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教授做了题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报告.

[4]2012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峰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吴昌林教授做了题为《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设计》的报告.

[5]2012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峰会: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兵奎教授的报告《学生能力达成与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6]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26(4):4-7.

[7]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第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42-02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1],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是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的核心课程[2]。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与专业优势,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计划”,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3],势必对“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我校两年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即强调理论性和综合性知识的讲授,又侧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3],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该课程具有定义多、符号多、规范多等特点,既需要讲授互换性、标准化、计量学及质量工程等基本概念,又需要讲授机械产品精度设计的方法和产品误差的测量评定方法。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多种技术交叉综合学科,课程内容与相关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都有较大的联系,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些吃力。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手段,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3.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中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内容居多,缺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单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实验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只限于几个相对孤立的知识点,缺乏对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贯通,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使“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重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等。

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1.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既包括精度设计、误差测量评定、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又包括进行精度设计、误差测量评定、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理论教学学时为30学时),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本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应用模块。基础模块包括基本几何精度和测量技术基础两个子模块,基本几何精度子模块中,将三项基本几何精度及互换性中涉及到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划分为多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各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模块中,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讲解典型零部件的精度及互换性。应用模块包括一般零件的基本几何精度设计、典型产品的几何精度设计、产品几何误差的测量与评定和量规的设计等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理顺难点、深入浅出、探索和把握其内在规律性,着重突出“三结合”,“三结合”,即精度设计的理论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相结合、传统的设计方法与CAT/CAD技术相结合、三项基本几何精度设计的联系与结合。然后,根据课程要求,调整课程内容的学时分配,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与实际应用紧密关联的理论知识,淡化公式推导内容的讲解。如删减了“直接或间接测量误差处理”中公式推导的讲解,减少了“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规律”内容的学时分配等。最后,结合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设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功能的教学内容。如: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目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以几何学为基础的第一代GPS发展成为以计量学为基础的新一代GPS,ISO/TC213和美国的ASME Y14.5目前均已颁布实施了相应的标准[4],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程内容相关技术的国际最新进展,需要在本课程中的教学中引入这些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解基本知识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或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实际工程中丰富生动的案例讲解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示范法是在几何公差项目检测中,通过教师或学生的检测过程示范,分解步骤和操作要领,给学生提供观察学习、模仿的机会。

本课程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心准备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各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因此,在理论知识讲授时,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课件中,通过视频录像、动画等导入学习项目,通过图片资源了解精度设计、误差检测等,通过动画理解教学难点、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实验室,整体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其中“实”的部分是我院产品精度设计和质量控制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如高精度圆柱度仪、三坐标测量机、万能测齿仪、干涉显微镜,等等,以及校内的教学工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虚”的部分为我们自行开发的产品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验认证虚拟平台,通过虚拟平台,可以随时将产品规范设计和质量控制实验搬到课堂上进行演示,实现“实验室”走进课堂,“仪器”搬上讲台。在课下,还可以使每个学生立刻进入“虚拟实验室”,“实地”反复操作仪器,教师也不必担心“仪器”会被损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构建《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中的“基础性实验―技能提高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四个实验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加大符合“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和实践项目教学的改革力度,增设“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和“产品误差数字化计量认证”环节的实验实践项目,将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到实验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学、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研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推进教材建设。我们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一步突出精度设计主线,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编写了《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新体系教材,该教材已于2011年8月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了第3版[5]。本书加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应用方法,突出精度设计主线,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工作的深化促进教学改革上层次,促进传统内容的改革、更新与充实;注意突出重点、理顺难点、深入浅出、探索和把握其内在规律性;淡化了标准的繁杂条目,加强学生对标准构成规律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设课程精品网站。自2007年课程组建设了《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课程网站,同年实现了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的网络化教学。2009年该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又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利用网络辅助课程的教学,学生可随时随地自主进行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为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课程调整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制订出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解决了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少的矛盾。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解决该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概念多、规范性强、理解难度大的问题。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并将课程组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保持基础性的同时,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创造了较好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文娟,高兴军,邓子龙.卓越人才培养环境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7):119-120.

[2]赵凤霞,张琳娜.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3):125-126.

[3]胡岳华,范晓慧,欧阳辰星,等.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4-25.

第3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机械工程师,使学生接受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受到机械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除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外,作为现代机械工程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正确判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2)具备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设计、工程开发能力;(4)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具备协调与合作能力;(5)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培养现状

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等理论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与相关课程关联关系强,在机械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机电传动控制》为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动力学基础、电机与拖动、传感器、机床电气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传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知识面,关乎《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前期课程,和《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同期课程,甚至《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后期课程的关联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尤为重要。现有教学体系中,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均存在内容量大,知识面广,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现状。理论教学方面,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难以全面了解、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在生产实际应用中的内涵和精髓,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的后劲。在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验证型实践教学,且往往由于受控对象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无法感受工程实践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另一重要环节,即考试,现有的考试方式仅注重于考查具体知识点的了解或掌握,比较理论化,并不注重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往往出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考、考后即忘的现象,无助于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的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得到答案,企业必须投入相关资源进行二次培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高校的人才竞争能力都大受影响。因此,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实施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是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需要。

三、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

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我校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总体目标,贯彻以工程项目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过程为载体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打破以理论知识全面性为原则的专业课程群设置方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方式,以完成工程项目CDIO过程作为课程群设置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含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和教材建设的核心,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一个典型的领域工程项目(一级项目),其CDIO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可以涵盖一个专业方向甚至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含实验),这就给专业课程群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整合提供了一个内在的“纲”,极大地增强了专业课程群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及各部分工作内容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安排提供了有效依据。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并以此来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解决现有教学体系中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均是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解决现有实验环节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以及现有实验设置与工厂实际脱离、与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脱离的现状,使实验教学环节与培养工程设计人才目标相促进;解决现有考试方式“考”老师所“教”、考试内容简单化、命题标准化等教学问题,真正避免现有教学制度下,老师教学生“考”而不是教学生“学”和“用”的现状。针对教学体系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程设计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如教学过程中,以“车用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完整设计工作为主线,给出学生某企业待加工气瓶产品的不同形状与尺寸规格、加工精度要求、加工效率与设备成本要求等参数,要求学生直接进行该产品加工设备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实际工程课题研究,又紧密围绕《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各章节内容,注重工程实际在恰当知识点的引入。如进行第二章“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内容的教学时,将转矩折算与电机选择、专用钻孔动力头设计、车床变频器主轴改造等工程实际案例逐层相结合,扎实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三通球阀加工专机设计”、“铝塑药品包装机改造”“、80喷漆线伺服系统”等相关工程设计实例贯穿课堂的教学和设计指导。部分章节如“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技术”等采用了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易学,老师易教。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共有三条主线:其一,课程自身教学系统主线;其二,工程设计项目与实验教学主线;其三,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验证学习的主线。三条主线围绕工程设计项目主线同步展开,最终为学生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服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企业委托项目《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研究与设计。因涉及学习内容多,工作量大,单靠课堂学时远远不能完成。但是由于构建了一个学生进入企业后真正的现代化生产主战场,极大地激发了整个团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课后大量的资料查阅与学习,课堂上再结合教师对《机电传动控制》相应章节的讲解与对该工程项目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即完成了该项目的工厂调研、工艺分析、方案设计、刀具设计等工作,完成了企业要求的设计任务。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生产线”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直动式电控叠加溢流阀”、“专用锪车复合刀具”等9项,目前均已获得授权。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后主动学习时间大增,在这个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相对以往教学模式轻松。教师更多是扮演“导师”角色,而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历练逐步建立和深化了工程意识与能力,达到的是双赢效果的工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步实施的实验环节改革,强调针对工程实际进行设计、选型、搭建、调试的系统性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注重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联设计,注重该环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于考试环节,不以最后一考来定输赢,而以阶段性工程设计与期末整体性设计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注重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评。

四、总结

目前,我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五年,并带动了机械工程系列相关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由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了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两届)看,就业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团队意识、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较往届有较高水平的提升。总之,我们将继续积极进行改革,密切观察实施过程,冷静分析成绩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做些实事,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杜柳青 余永维 周康渠 米林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但是,企业的反馈意见却认为目前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解决工科学生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该计划培养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为总体目标,采用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并对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应该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该项目的批准是专业深化学校办学定位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原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共67学分,其中含选修6学分。高等数学(12学分),大学物理及实验(10学分),大学英语(16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2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

2.学科基础课,共48学分,其中含选修3学分。线性代数(2学分),机械制图(7学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材料力学(4学分),机械原理(4学分),机械设计(4学分),电工电子学及实验(7学分),机械制造基础(3学分)工程材料(2学分),液压与气压传动(2.5学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2学分)。

3.专业课,共2分,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方向平台课程10学分,方向限选10学分,任选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2学分),机械制造装备(2学分),机械制造工艺学(2学分),数控技术(2学分),机械制造专业英语(2学分)。

三、“卓越计划”新课程体系

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和“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为了贯彻这些思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次修订,形成了上述的2011版培养方案。从上述课程可以看出,该方案基本上体现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设计、先进制造及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专业获批“卓越计划”后,对原方案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认为需要打破过去以“掌握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体系,按照“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研究建立以能力为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应根据机械类专业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多个核心技术为各自的聚焦点,聚集与其相关的若干门课程,形成具备核心技术特征的模块化课程组,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而且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行业需求、岗位描述、能力描述及专业核心技术的分析,形成具备工程能力特征的模块化课程群,每个模块都有其对应的具体应用领域或应用对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时均安排一个综合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加强实践环节,确保学生机械工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优化培养体系,降低总学分

原培养方案中,总学分为200,这使得学生的业余学习时间很少,而上课时候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限,使得学习效果不佳。计划将学分减少到170左右,课余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竞赛,培养和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增加校外企业实习经历,与企业进一步对接。

2.强化基础,拓宽专业

在降低总学分的同时,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计划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装备、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这四门课程的学分进一步增加,同时改革课程内容,将原来课程重叠和老旧的部分内容删除,增加企业需要的新知识。

同时增设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加强力学学科基础和控制工程学科基础。

设置两个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任意选修,同时在每个模块中安排对应的综合实验和项目综合实践,如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安排了数控机床检测综合实验和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综合实践,将前面学习的相关课程知识与工程实际项目结合,锻炼学生实际工程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原2011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课程实验、综合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而生产实习的安排是以班级为单位,人数众多,企业安排的时候以集中讲解、现场授课和参观为主,很难达到动手的目的。毕业设计环节与大多数工科院校一样,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命好题目,学生查找资料,确定研究路线,进行设计和研究,设计图纸和撰写说明书或论文。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且与各单位实习重合,学生精力有限;同时教师的题目数量有限,而且,不可能有很多较系统全面的题目,因此,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往往达不到我们对学生的预想期望值。

综上所述,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采用两个途径。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每位没有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同时所有教师定期走访企业交流。另外,为“卓越计划”试点班级配备5-6位不同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的实习、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采用企业项目,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辅导完成。

四、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了总学分,使得学生课余时间增加,授课学时大大减少,同时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增设了力学和控制工程学科课程,加强了专业基础。通过综合实验、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得到了全面、系统、工程化的锻炼,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卓越计划”的学习与工程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基础,具备数字化设计或制造技术专长,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械工程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设备维护与管理、质量控制、产品调试、生产与技术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工作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M].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创新计划体系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4-36.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第5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101-05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实行“象牙塔”式的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甚少,这就必然导致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滞后和与社会应用需求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知识理论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缺乏创新能力等,所培养的人才跟不上产业不断发展所提出的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降[1]。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研究型大学作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好的实验条件以及大量科研资金的高等院校,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2]。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并不拥有与“研究型大学”相称的优势资源,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倾向于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3]。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单独依靠高校是无法完成的,至少无法培养优秀的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因此,必须要依赖于高等院校和产业界的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也有不少研究型大学都正在进行着产学研的合作,但多数都是重视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及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4],在专业素养培养、实验创新环节、实践应用训练等方面均流于形式或者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致使目前我国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很不理想。

鉴于此,笔者紧抓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成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实施单位专业的契机,结合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的特色,对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探索与尝试,以期能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1 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及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现状

1.1 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科研产学研合作,而对于本科教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目前尚未见卓有成效的专业培养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李庆丰等人[5]以大学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为分类标准,将合作教育模式分为三个层级模式,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层次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选择不同层次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王雯[6]探讨了教学、科研和产业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关系,论述了研究型大学在结合产学研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将产学研合作应用于教育能够推动教育和大学自身的发展。郁秋亚等人[7]从我国高等工程院校的改革角度切入,找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契合点,详细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重点。张泽一[8]重点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提出了“准确定位+特色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由上述分析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存在“始终如一”的教育模式,并且每种合作教育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国高校不应盲目地追随模仿,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教育模式,进行相应层次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达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预期效果。

1.2 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应用人才主要还是依靠职业技术类学校进行培养,而职业技术类学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较差、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单一以及工程技术技能落后等严重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普遍定位层次不高,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强度高、技术含量低的职业,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我国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生源质量较好、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优越的高等院校参与进来,以提高我国工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及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目前尚未在高等教育全范围内开展工程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目前,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在部分专业试点,如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专业依托行业优势,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9],在最后一年毕业设计阶段将学生“下放”到企业顶岗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技能水平;重庆大学则创新性的提出“3.5+1+0.5”的培养模式[1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工程训练的学时比例保持在3.5∶1∶0.5为宜,学生在一、二、三年级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主,四年级则以工程训练代替过去传统的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对本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宁波大学则系统的构建了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体系,实现了“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11],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发现,高等院校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遗憾的是,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四年学分制教育模式,其中贯穿金工实习、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是相较于四年的理论学习实践,这些实践环节的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这就造成了我国本科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是导致我国工程应用技术类人才缺口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从上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和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现状的探讨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与企业、产业界的有效沟通和联合,致使理论教学滞后脱节,实践教学敷衍了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激励体系,从而造成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的现状。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培养理念存在偏差。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只片面追求就业率的今天,很多高校设置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将学生送出去就业,似乎这样就算完成了高等教育的任务。因此,有失偏颇的培养理念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视理论课程学习、轻视实验实践训练的现象,并最终导致很多本科生眼高手低。

2)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对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却一直是新瓶旧酒,不管是“厚基础、宽口径”还是“宽口径、重能力”,又或者“重实践、求创新”,究其本质不外乎都是在原来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下通过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加大课外实习实训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一定效果,但是缺乏足够的创新,无法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本科生培养质量下行的趋势。

3)理论教学任务过重。很多高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案,这必然会导致理论教学任务过重,只要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都要学,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整日疲于应付门目繁多的课程作业与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其他科研、创新活动,到最后学生普遍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既不知道学这门课有什么用,也不记得这门课到底学了哪些知识或者技能,只知道考试要通过。

4)实践教学落入俗套。根据笔者的一项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除了课程实验之外,普遍开设的实践环节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验、技能实训、毕业设计等,除了毕业设计环节,其他实践环节大多仅持续一周或者两周,但真正有效学时仅在4~6学时。对于一些实验实践条件稍差的院校而言,综合实验变成了重复完成简单步骤的演示性实验,生产实习演变为参观实习,技能实训仅仅是操作着已经和社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老式车床或者机器,最后提交一份报告就算完成了实验实习。缺乏足够创新的实践环节落入了俗套,又怎能责怪学生敷衍了事呢?

5)考评手段刻板单一。目前不管是对于理论课的考核还是对实验实践环节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采用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这种考评手段过于刻板单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失去兴趣,只是为了考试拿学分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只靠考前突击复习或者抄袭实验、实习报告等手段就能够取得高分,这种缺乏有效公平考核机制的考评手段最终只能成为抹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激情的工具。

2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讨

2.1 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措施

1)更新培养理念。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更新培养理念。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侧重于“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及企业学习两部分。通过整合大型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质资源,开展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办学,利用先后累计一年多时间,将“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专业的学生委派到企业进行学习,努力探索和创新“应用型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2)创新培养模式。改变过去的4年理论教学培养模式,通过4年不间断的社会、企业培养单元或节点的学习与锻炼,学生从认识社会和企业逐渐达到融入和参与到社会和企业。

在企业培养的主要单元或节点包括专业教育、专业实践、单元项目设计、系统项目设计、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让学生毕业即可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在新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指导下,盐城工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着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比例,实验实践学分比例从过去的20%提升到48%,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内的实验课之外,还必须参加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验实训、企业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训等课外实验实践环节,从而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除此之外,在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动手实践环节,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发动机拆装大赛、自行车装配比赛、智能车设计竞赛以及课外创新活动小组等,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和技能。

4)加大校外实验室建设。“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要加大对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但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和资金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院校可以整合当地企业的优势资源,实施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品牌效应的实验实践平台。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充分挖掘机械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在技能需求,积极与地方企业共建实验室,先后与盐城当地知名企业如东风悦达起亚集团、江淮动力集团、盐城市高精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及盐城市纺织厂等企业共同建设了具有盐城地方工业特色的实验室,如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室、生产装配流水线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装备实验室、精密数控车床实验室、数字化制造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绝大多数都紧扣企业的实际需求,既能够锻炼广大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制造、产品质量检测、产品性能实验等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了企业和院校双赢的局面。

5)构建灵活的考核机制。过去机械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验专业通常采取“一考定分”模式,实验与理论严重脱节,而实验教学考试又流于形式,这样的考核模式远不能适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提出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灵活考核机制,针对不同的专业知识或者能力要求,采用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盐城工学院基于全方位、多主体的考核模式具体见表1。

如表1所示,针对不同等级的考核内容与能力要求,采用多种考核手段,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用工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反馈回地方院校的用工评价,从反面加强对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和执行措施的修正,进而提高“卓越工程师”计划产学研合作教学的质量评价及反馈效果。

2.2 经验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自从实施“卓越计划”以来,院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管齐下,积极依托企业优势实行校企共建实验室,收效明显。“卓越班”的学生实验课积极性明显高涨,而且学生做实验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做”,少数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自己设计实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当然,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师人数偏少,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过大。“卓越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机械专业课程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加之专职实验教师较少,实验课程往往也落到了理论教师的肩上,理论课教师疲于应付备课、上课、改作业、准备实验、批改实验报告等教学环节,既不利于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

2)专业实验准备时间长,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难以协调。由于机械专业的很多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实验时间较长,在一次实验之前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环节,无法做到随到随做,这就导致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难以协调,加上实验班级较多,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经常出现先集中上理论课再集中做专业实验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机械专业知识。

3)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机械专业实验由于实验设备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操作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机械实验设备一旦损坏,维修十分麻烦且维修费用较高,这就导致校方不愿意向学生开放机械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够彻底全面,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进行动手创造的热情。

2.3 进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建议与策略

1)实施工学交替式合作教育。由于机械专业理论课程往往具有学时较长的特点,实验教学通常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这对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要改革过去的“先理论后实验”的学时模式,倡导新的学时分配方案。国外的工学交替学时分配方案值得借鉴,不必将专业课程集中在几周之内结束,而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并行实施,学生学习理论课程之后紧接着参加实验课程,工学交替循环往复,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实施工学交替学制,对于“卓越计划”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培养也是有利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机械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另一方面,“工学交替”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学校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扩大了教育资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使学生了解企业和社会,提高了返校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就业的紧迫感。

2)更新课程知识体系。机械专业教学课程应当紧贴当前社会实际应用的机电技术,然而目前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仍然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技术为背景,尤其是实验教学,仍然以液压操作台、51单片机、机电控制面板、简易数控车床等实验内容为主,实验教学课程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实际的应用技术,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除了会操作液压缸、数控车床外,基本已经与社会主流技术脱节,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的。为此,“卓越工程师”计划亟待更新机械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以当前主流机械应用技术技能为背景,以前沿机械技术为导向,全面更新机械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适时的增加机器人、多维度数控加工、传感网络及模糊控制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技术需求的应用型机械工程师。

3)校企多渠道将产学研合作教学推向纵深发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与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而这也是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因此,院校必须从多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仅表现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验和实践等,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多个渠道加强彼此之间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化发展。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教学:(1)共建重点实验室。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机械工程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共建校外实验室上,更重要的是应当共建具有地方工业特色的品牌实验室,着力打造重点实验室,这样既可以服务于学校校外实验教学,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制造、产品质量检测、产品性能实验等提供服务,还可以为校企横向科研课题提供实验平台,极大的提高了校企双方教学与生产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2)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机械专业而言,参加校外的实习实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资源下,实习基地大多都是大型的机械加工厂或者机电装备制造厂,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式的观看相关设备,不能动手,更不能实践操作,因此这些实习实训没有任何意义。鉴于此,必须结合机械专业课程的实际培养目标,寻找合适的企业作为“卓越计划”课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相关设备。这就需要教师走出去,广泛联系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将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引进来,与学生形成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书本上的知识怎么用、如何用,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3 结束语

机械专业是目前全国各个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对于如何开展这样一门理论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是目前各个高校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机械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措施及培养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加快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步伐,使得教学模式真正由重理论、轻实践向重实践、求创新转变。盐城工学院机械专业作为国家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专业,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和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卓越班”学生目前教学秩序良好,学生求知欲明显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对于其他院校机械专业以及其他理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都有着较好的示范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健,杨宝灵,姜爱丽,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J].教学研究,2006,29(2):107-111.

[2]陈德玲,胡丽.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展大学本科教育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9,(3):65-66.

[3]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154.

[4]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34-36.

[5]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6]王雯.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1):116-118.

[7]郁秋亚,吴倩.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经[J].中国高教研究,2000,(9):46-47.

[8]张泽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27-30.

[9]刘静,谢卫红.产学结合模式培养工科类本科生的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08,(2):32-34.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综合性课程 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赵林惠(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机电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方新(1956-),女,湖北武汉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陈瑞阳(1957-),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北京 10002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33-01

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发相应专业的综合性课程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要件之一。综合性课程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多门课程的整合,需要综合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生源特点、就业方向等因素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针对他们的特点创新课程模式,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发新的综合性课程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本文就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与综合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课程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应用型本科工科综合性课程新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综合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另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的工程师。目前我国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基本相似,主要依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统一课程体系来制定,且课程综合化程度低,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美国的现场工程师教育则实行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引人多门技术课程的综合内容,强化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技术背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以机械专业为例,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机械现场工程师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侧重当前技术和方法在解决当前工业企业问题中的应用。实践课程体系,侧重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工程训练侧重训练解决专门技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建设专业综合性课程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综合性课程结合的方式

目前国内课程越来越多地采用项目式教学,但要想真正使学生通过项目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项目的设计非常关键,因此有必要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来开发课程项目,这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综合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之一,即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的“工程项目库”。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共同设计、共同实施项目,既保障了项目的真实性,又保障了所学知识的实时性。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综合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之二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共同建设多维学习环境。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如场地、设备、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或研发基地为学生创造接近企业实际工作现场的学习环境。

通过以上两种结合方式能够保证综合性课程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将学习环境与工程现场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时即能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真实的工程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扮演现场工作者的角色,承担工作者的职责,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积累第一手工作经验。

三、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发应用型本科综合性课程

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来开发综合性课程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体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综合性课程应以项目式教学为主,项目的开发应在透彻了解现行技术和相应综合应用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可以是由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改进而来,最好是直接来自企业或行业的真实技术革新课题。

第二,综合性课程的项目必须是融合多种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项目,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综合性课程的考核则应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激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让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第三,综合性课程的教学要力争在真实环境中实施,项目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或结果演示,可以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以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状态。

第四,为保证教学效果,综合性课程应设置为多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且安排在毕业设计的前一学期,为毕业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因此在综合性课程中需要完成对毕业设计关键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毕业设计可以是项目的拓展和延伸,如技术难度的增加和工作量的增多。

第五,综合性课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加实验或实践的形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别是课程中的项目多为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综合性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开放的、灵活的,教学的开展不应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而代之以项目小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

第六,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性课程的项目内容涉及多种技术领域,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任课教师不应是个人,而应为一个团队,而且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工程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两方面均有较高水平,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

第七,综合性课程应设置讲座环节,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介绍本领域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发展、研究成果,也可以介绍自身从业经验,还可以就实施项目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

四、应用型本科综合性课程的实践

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借鉴德国工程教育先进理念,突破机械专业多门单一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方式,创设了“机械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经过10年的建设与完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

该课程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具体项目任务的实现相联系。通过工程项目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履行职责、应对压力的综合素质。

课程特色之一是建立了“三结合”的课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共同实施课程,共同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特色之二是建立了课程实施的“五阶段”制:信息获取阶段――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计划制定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工作步骤,项目小组自行进行任务分解,并安排工作进度;决策阶段――由学生选择技术路线确定技术方案,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对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并鼓励技术创新;执行阶段――学生按照确定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步骤着手实施;评估阶段(即课程考核)――项目完成后,由学生、项目组成员与教师共同完成项目评估。

五、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56-02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符合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以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契机,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高校教育把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传授给学生,在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去发现自然规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积极进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保障。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培养应试型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中还普遍存在,与当今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必须把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提高素质意识与业务能力的创新教育模式,也就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要靠持续不断地创新,而创新就要靠高校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应该把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放在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

二、建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我校制定出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拓宽夯实专业基础,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工程综合创新和适应知识经济创新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适应和支持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模式,制定了机械工程专业2016版本科培养方案,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教育实践等模块组成,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满足了机械工程师的岗位要求,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具有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设计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摒弃长久以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机械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行师生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创新实践环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机械专业知识课程在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课堂内容中的空间概念多,几何图形多,实物或模型多,涉及到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且受到授课时数的限制。提高单位课时传递的专业知识信息量,提高专业知识信息传递的质量,提高学生接受专业知识信息的效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段时期以来,机械专业知识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了许多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单向交流的教学模式,一切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作为消极被动的接收者,教学质量和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到许多内容抽象难懂,理解费力,想象力难以得到启发,影响到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机械专业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工程素质的提高。研讨式教学模式就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是营造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课堂讲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推动教学过程,学生在对问题产生兴趣的驱动下,关心和关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思路并给以启迪,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热情,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拓宽知识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研讨活动中来,从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学习和研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实践

机械专业知识课程中首先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的改革,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重点项目――“《机械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建设”的推进,以点带面,全面实施其他机械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机械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既要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研究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最新版材,教材内容更新快,增加了现代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机械设计课程涉及到的机器结构和机械零部件,都能举出大量的反映现代机械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实例,这些实例能够充分体现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性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对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综合优势,结合课程讲授内容和现代机械工程产品的实例,开发技术含量高,兼有产品运行简短视频和三维模型机理演示动画的CAI课件,重点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讲授难点,把枯燥抽象的设计理论知识和结构设计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感内容,增强学生对机器、零件结构的感性认识。学生受到这些视频和动画的启发,使课堂所研讨的问题更易理解,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理论创新思维和机械结构创新设计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具有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以课堂问题为导向,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学生展开双向式的教学讨论,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前提下研讨问题并回答问题,同时可向教师反提问题,师生间共同研讨,解答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要点。课堂所研讨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大量现代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实例,注重学生在学习讨论中能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在研讨中获得并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课程制定了详尽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大纲,总课时48学时中至少有32学时为研讨课程,平均每次课设计了4~5个研讨问题,随堂提问和研讨,由于许多问题都是与现代机械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总是带着兴趣与教师和同学在研讨。师生互动式的研讨式课堂教学环节使本门课程知识讲多、讲深、讲透,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开拓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机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机械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几年的建设,使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课程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为其他机械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为全面提高我校机械专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根保,任艳君,程岩松.机械工程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86-89.

[2]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6,(2):150.

[3]唐大放,李意民.新世纪机械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67-69.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of Seminar Teaching Model

TANG Da-fang,CHENG Zhi-hong,ZHAO Zi-jiang,YAN Hai-feng

(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实践;改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重点培养具有机械类高级技能的人才。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适度,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在知识面上有一定的拓宽,然后成为一名真正地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实现和企业需要人才的无缝对接,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有以下三点问题:首先,教学手段相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弱。多数的教学工作还是传统方式上的老师课堂讲,学生课上听,老师、学生、考试围绕一本教材进行学、练、考。传统的上课方式根本没变,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变得越来越差。其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窄,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有关的先进技术知识掌握甚少,理论水平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中有许多学生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搞考前突击复习,虽然可能获得好成绩,但是他们的真实水平并不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更是不能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标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最后,部分院校的实验条件不够完善,实训设备落后,课程的实验和实训课教学环节少。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技术和知识的了解与探索,知识上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十分不足。特别是有的院校计算机仿真软件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时技术深度不够,与企业中实际运用的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必须要把课程建设工作放在首位。这一任务的实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训后,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在决定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当中,课程可谓是其最基本的因素,无论是在课程的选择上,还是在课程的质量上,都会影响到培养目标。为了让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的调整要求,结合高职教育一年级新生相关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方案,并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大二上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根据专业需要,安排专业选修课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即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后期的深造把其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构建新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尽早具有机械工程师素质和能力。使其可以在就业后,从容地去适应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设计研发、项目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角色。通过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工厂和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力,真正地符合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要完成这各目标,我们就要在一种新的原则上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即高数、外语、大学语文等基本文化课程都需加强。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并且随着学生后期继续学习深造,知识领域在不断地加深与更新,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文化牢固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其次,从机械制造技术的领域来讲,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学科的交叉性。先进制造技术是指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它是传统制造技术与某些基础科学或者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新方法、结论的有机结合,产生的具有前沿性的、适应未来生产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的总称。它不但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征,还具有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内涵,它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一种集电子、信息、机械等多学科领域为一身的交叉性学科。最后,各单一专业的设置上可设立多个选择的专业方向,尽量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发挥其专长,学到自己喜欢的技术,并在未来的实习及就业中做到学有所用,当在生产一线工作时,做到快速上手,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施

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制定自己院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城市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调研,制定符合本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的学习上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强化教育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最后,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开放式教育教学,加强教学中实验和实训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小结

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难看出来,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技术技能的培养这两方面为主线。在课程上要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与手段的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作者:齐赫 单位: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桂霞.浅谈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02).

[2]崔联合,祝文琴.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3]吴小柳.探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J].才智,2015,(10).

[4]韩明刚.高职机械类CAD/CAM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亚太教育,2015,(11).

第9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效果 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一般设置在学习完大学英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之后,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获取和传播专业知识和科技信息的能力。专业英语的主要任务包括:扩大学生专业技术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能翻译、撰写相关英文技术文档和资料,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在高等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专业性太强,比较枯燥乏味,且偏僻生疏的词汇较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专业英语课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应该简单地看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个章节的课程,更应当看重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专业英语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会影响到授课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甚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专业英语所使用的教材通常是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外文刊物,内容的选取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专业的知识点,内容的安排不一定要照抄原文,在编排方式上可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综合训练,同时也要利于多样性课堂教学形式的安排。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教学内容应包括工程材料、应力与应变、轴的设计、凸轮、齿轮、公差与配合、车床、液压与气压系统、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包含了机械工程学科各个方向的内容;同时,所选取和编排的内容也能体现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还包括适合听力和口语交流的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能体现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比如 “ENGINEERING MATERIAL”这篇短文摘自某国外原文教材,内容简单易懂,将其安排在第一课,不仅因为工程材料知识是机械工程师应了解的最基本内容,而且文体很有代表性。比如“Engineers have to know the best and most economical materials to use. Engineers must als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materials and how they can be worked.” 可翻译为“工程师必须懂得应用最好、最经济的材料,同时要了解所选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方法。”这两个句子包含有被动语态、翻译方法中句子的合译、半技术词汇“work”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同一自然段中的“Steel contains a smaller proportion of carbon than cast iron contains.”可翻译成“ 钢中含有碳元素的比例比铸铁中含有的碳元素少。”体现了翻译方法中的增词法等。讲课过程中,可以边讲解课文含义,边以实例提问和点评等方式指出专业英语的句式、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专业词汇与图解结合。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或者查找包括专业词汇的示意图插在课文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讲课过程中,采用在多媒体课件中隐去专业词汇的英文单词,然后引导学生用英语专业词汇表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供学生汉译英的锻炼机会。在课文中将某几段语法和逻辑关系与上一句(段)相似的内容注出汉语,引导学生用英语专业词汇表述出来,并加以点评和修正,可提高学生的汉译英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听力和口语交流的内容。编写一些适合于口语交流的课后练习,包括常用词组、用英语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交流常用句式等。例如,钢板的厚度的描述可列出如下三种常用句式:“We can describe the thickness of this steel sheet in three ways:The sheet is three millimeters thick. 或The sheet has a thickness of three millimeters. 或The thickness of the sheet is three millimeters.”

在附录中还可以编写体现本专业的所有课程的英文名称和体系、找工作常用口语、推荐信等,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练习这些内容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授课方式、课堂形式、作业等内容,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表现机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励他们学习英语的勇气和兴趣。

(一)可利用图解的形式,使专业词汇不再抽象、枯燥。将课文中大量的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并且隐去英文标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调出来,让学生讲出其英语词汇,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二)强化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的记忆。讲课过程中根据所出现的专业词汇,强调其合适的记忆方法,如归纳法、构词法、推导法、专业术语法和强记法。采取定期上黑板听写等方式督促学生记忆专业词汇(词组)。

(三)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融入相关专业前沿知识及其科研实例。尤其是讲一些在科研过程中是如何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由此使某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把相关的专业理论以图画、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高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兴趣的方案和举措,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及教学对象,对于专业英语教学还需不断的摸索及实践。通过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何峰,陈君德. 提高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 理工高教研究,2004(2):116-117.

[2]常庆明,徐光,陈长军等.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11(3 ):39-41.

第10篇

工程项目目标成本体现了管理人员能力,中标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就是目标成本,只有确定了目标成本,才能使管理人员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得到具有企业特色、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目标利润是企业的最终表,即获得经济效益,但除了设计变更之外,不能随意改变工程项目中标价,所以,管理工作需充分体现在目标成本上,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在于对工程项目的确定。目标成本的确定也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严把施工方案的设计关

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通常没有用分派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开展深入调研,也没有对工程实际规模、项目特点等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施工方案在设计方面经济适用性不足,增加了财务风险、造成成本失控,增加财力、物力、人力,延迟工期,施工质量不合格。对此,目标成本的控制遵循迎合市场发展、顺应时展的需要,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贯穿于整个过程。控制成本立足于根本,从设计阶段开始,以经济适用、高技术含量为目标,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稳抓施工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同时也是从本质上降低财务风险、有效控制成本。

三、落实目标成本

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应从材料费用、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等方面入手,避免工程项目成本大于预算额,为确保实际收益突破目标收益,必须控制及预防财务风险,这就必须按照成本的构成来分解项目成本。具体做法是:应注重细节管理,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有效管控成本。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多数原因在于企业对材料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对材料随意管理,从无形中将工程的总成本提升,造成浪费。例如:领用材料手续不齐备,材料管理信息缺乏实效性,账面与工程材料事物情况不符,现场施工主管无正规审核材料申请表等等,造成很多可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的废料无人问津、无人管理,降低材料有效利用率,时期锈蚀、变质,增加工程项目运作造价。例如:在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材料的周转、使用、采购等相符合于工程技术的进度也要求,材料的管理必须由材料工程师负责;机械工程师负责管理机械设备;建筑工程师则管理施工现场等等。因此,要想从源头对成本进行管控,就必须将成本的管理落实到个人、落到实处。如果已经产生的成本缺乏合理性时,企业在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关键性的同时,必须积极找出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方法,定期实施否决制。成本已经发生未必就合理,对此,企业应对发生成本定期实行否定制,积极创新增效降本的新方法,培养顺应市场的成本管理理念与意识。

四、工程总承包管理

总承包管理就是业主对外招标信息,包括要求、拟投资额、及要实现的功能等,具备资质的单位可参与投标。业主给中标方进行交池洋华电呼伦贝尔褐煤多联产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底,按照业主的要求,总承包单位设计方案,并对工程施工、管理负责,竣工后向业主交钥匙。成本企划在这样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体现无遗,对于总承包企业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个挑战,它考验了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换言之就是对其管理水平和有效控制成本的水平进行考核。业主将项目的主要用途、功能、概预算等,即大致规划交给总承包企业,企业应业主要求,制定出符合业主要求的预算金额、项目施工方案、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方案、以及详细的规划等。从参与竞标的总承包企业中,由业主确定中标企业后,根据与业主所签订的合同,中标企业可开展项目的施工及管理,直至竣工交钥匙。贯彻这种施工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为企业成本的企划与控制提供便捷。

五、强化管理工程

项目结算工程施工过程中,竣工项目结算长期搁置的问题常会出现,不仅如此,应收的财务账款数额有时也得不到保证,不能准确衡量所承受的财务风险。那么,如何解决该问题呢,建议先成立类似项目结算组等机构,工程项目中的清欠事务和结算等情况可由专人负责,并掌握、了解索赔法律若失去效力,尽量能减少企业损失,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要想做好结算工作还应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不能因自身原因耽误了结算,例如:编制和送审结算书、核对实物数量、索赔、签证的变更等。

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实践操作;数控专业教学;数控加工;仿真;操作编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9-0116-01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力量。数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制造业实现自动化以及集成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在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中,数控技术也成为衡量国家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致力于大力推动数控技术研究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而实现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加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设计好起始课

一般情况下,在数控编程与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学生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对刚入学的新生,对学科进行详细的介绍,突出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控编程是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也是未来工作就业的主要方向,使得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欲望。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往届毕业学生的就业经历,挖掘专业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更多的学生对数控编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适当降低门槛,重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入手,先做示范性的操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显示功能和结构,使界面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了解实践操作过程等,学生掌握如何操作之后,再进行实践化引导,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模仿操作。

二、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

在数控编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两部分内容进行引导教学,首先是对基础知识原理进行讲解,然后是结合原理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加强对原理的领悟,巩固教学知识内容。这样做的缺点就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数控编程教学的课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断断续续。软件教学的出现,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方面,软件教学使教学内容有序地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得到充足的预习时间,使得初学者很轻松地入门。另外,在采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练习时,有助于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时效性,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学生更易理解。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个别人员的工作失误,出现编程错误或者操作失误等问题,由于在系统中添加了与机床过四级操作相互对应的案件以及控制面板,可以避免为此发生的人员危机或者是人身安全事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错误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提升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思考,当一个实验仿真操作完成后,就应该对自己的完成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还需不断改进的地方。通过学生不断的自我反省,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相互间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那些共同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小组仔细研讨制定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将零件制作出来,得到教师的认可。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做出来的零件一般都存在一定的价值,学生可以保留程序设计,方便以后实际操作。综上所述,数控仿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控仿真技能的培养已然成为未来数控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顺应时展的人才需求,学校必须推广课堂教学应用仿真教学软件,实现对学生数控仿真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进而提高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照梁,黄云龙,杨陈华,等.数控铣削过程仿真技术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3(9):78-79.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建构;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7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不断持续高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国高等工科教育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位,但从教育质量水平来看,各级学校通过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工科学生在学习阶段存在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问题,而且普遍创新能力不强,工程实践岗位上无法有效发挥其才干。机械专业作为工程领域的基础型专业,更是需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进步促进教学改进,实现毕业生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教师决定主题和概念的方式,已经被建构主义的新理念所完善。而将建构主义理念引入机械专业的教学中,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情景中的意义建构,实现工程概念和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本文将对其遵循的几个原则进行探究。

一、支持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是目前世界上教学理论模式的重要成果,发端于皮亚杰的理念[1,2],其重要原则为“个人建构其自我理解”,即个体学习的过程是建构自我知识以及社会知识的过程,学习的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他人的互动中构建自我的知识,形成自我对世界的个性理解。在传统被动学习观的另一面,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提出自主的学习观,首先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是开始学习过程的关键,这其中包含了学生自身兴趣的关注度要求,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进入教学阶段。比如,在对《机械原理》课程中“机构”的概念进行讲解时,以往教材中经常用颚式破碎机作为例子。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颚式破碎机与“机构”的概念是一样陌生的,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建立正确的抽象概念帮助并不大,反而有可能成为障碍,自然也就无从激发学生兴趣而推动其主动性。

在教育心理学中,当个体仅仅由于内心渴望成功完成任务而学习,并且不考虑外界评价或奖励时,就成为个体的内部动机[3]。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兴趣和快乐等内在动机的奖励,需要为学生创造富有安全感、可预测性和确定性的学习基础环境,以防止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因此,在引入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熟悉的事物而进入未知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引入讲解时,讲话风格尽可能的具有鼓动性,使用的物品和电脑图片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熟悉和辨认。很多学生在讲解开始的15分钟后注意力下降,因此控制实例讲解的时间十分重要,如果超过30分钟将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兴趣而是倦怠。

主动学习还体现在学生的部分自治要求,即教师能够放弃对学生的部分控制,同时也相信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允许学生让自身的兴趣推动其对课程的学习。这其中同时包含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建构的知识内容,讨论其刚刚建立的新的概念内容,进一步刺激其进入更深的思考和认知。同时,控制自主学习中非正常的竞争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自主学习过程中非理性的辩论是必须避免的,这需要教师对课程整体架构的有效把握。

二、鼓励互动探究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概念、意义的认知的过程,是通过他们的以往经验并交互作用主动构建意义的完整过程[2]。在构建意义的过程中,交互作用不但体现在与个人以往经验的交流,还体现在与其他人经验的互动。学生越是思考和处理某个新的知识,就越可以将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而掌握它。互动探究的过程是目前最好的信息处理方式,因为互动中的讨论和探寻本身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

在机械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一般会讲授大量概念和定义内容,可以说课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被任课教师的讲话占用了,特别是目前课程中很多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甚至是厌倦。比如,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轴承的结构和功能本身已经在《机械设计》课程中教授,但为了介绍其精度选择和配合方案,必须对已经讲授的内容进行复述以进行铺垫。如果直接复述已经讲过的内容,则会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影响教学效果。此时,可以不只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复述和澄清上,而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一下轴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要求和发生的问题,这将导致学生对轴承的特点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利于下一步轴承精度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互动探究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讨论的目的;然后要让学生能把先前学过的知识与即将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告诉学生讨论主题的同时,要让其知道可以从什么渠道获得需要的信息;另外很好的组织讨论也很重要,关键是选对讨论组中的组长和记录员。

三、及时反馈强化

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自我的作用一直有不同认识,这直接影响到后期对错误概念的矫正和反馈。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认识中有不同流派,先天主义者认为,学生天生就有预先安排好的理解世界复杂概念的能力,经验主义者认为教师和其他人在学生建构复杂概念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则综合了上述立场,虽然同意学生可以自我形成对世界的理解,但对复杂概念的理解部分需要外在的帮助和作用,将上述两种的精髓进行了综合。

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学习不是个体发现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知识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主观的并且受到个人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反思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反馈和纠正建立正确的观点和概念。学生在进行学习和练习时,应当对其形成的错误概念进行及时反馈纠正,反馈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其表现是否正确,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强化则是通过给予学生某种奖励或鼓励,让学生知道他们何时的表现较好,并希望其更加频繁地重复做出正确表现。强化通常以口头表扬的形式实现,同时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在进行互动讨论时,通过解释学生的理解,或重复学生的意见,或者对学生提出的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本身就会体现出对学生意见的重视,都可以达到强化的目的。包括采用微笑、目光接触、手势、点头和拍肩膀等动作,都可以表现出鼓励进取的认同意义。此外,还有给予奖品的强化方式,比如用纪念品、糖果或别针等物品。在笔者参加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来学校的教学培训中,美国老师通过给学生赠送具有动物外形的别针来作为奖品,对学生进行鼓励,这种奖品本身售价不高,但具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起到了良好的强化效果。

保持长久的兴趣或注意力是很困难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自觉主动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什么科目,都需要一定的外界诱导以保证其主动学习[4]。反馈强化则是对兴趣和注意力的不断增强,将有利于减弱个人文化和生活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构建高层次认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的,是通过与情境中人和物的互动而创造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细节。同时,建构主义指出,当学生采用主动而直接的探索时将有效引申出更高层次的思考。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此时已经不是单纯的专业性的内容了,而是培养高层次认知过程的载体和工具[6]。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为更新观念建立更高层次的观念创造了时机,教师将引导学生试着重构他们思考的过程,从中找到错误的思维模式。

优秀的教师将善于向学生提出具有发散性的、深入性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通过批判性的问题和批判性的回答,学生固有背景与现有知识的冲突,在冲突解决的过程中也是认知深化的过程。比如,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当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教学时,以往传统教学对学生提问“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温的区别是什么”倾向于学生复述书上已有的格式答案,并无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建构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非典时期医学界选择的测温方式,试着问学生:“非典时期中国各地都采用什么测温方式,为何会如此选择?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通过变换提问方式,让学生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提到的测试方式和技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建立高屋建瓴的高层次认知,还有可能发现比实际更好的答案。

在建构式教学中,一旦引导学生建立了基本的高层次认知,学生对待课程和教材的视角将有所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位置能够进一步确认,学生也会学会逐步从整个课程、学科和专业的角度去认知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高层次认知中的知识网络就便于搭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相互牵制相互依赖的知识结构,课程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就更加容易。

总之,机械专业建构式教学的过程,就是贯彻这四个基本原则的过程,即支持主动学习、鼓励互动探究、及时反馈强化和构建高层次认知。建构式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最具有挑战性,同时又具有极高价值的教学方法之一,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具有极高的应用意义。针对机械专业偏重工程实践的特点,在对机械专业学生进行概念和知识建构的同时,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建构式教学的结合将是未来建构式教学的发展方向。相信通过机械专业建构式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培养的机械工程师的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