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教育

时间:2023-06-05 09:5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文化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文化教育

第1篇

高职教育就是要为企业输送具有必备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的现代职业人才。据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将来的工作去向,面对未来的岗位职责、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使他们对将来的择业有信心、有目标、有行动计划、有远景规划。企业文化教育是一种具体的就业教育,学生作为一个企业的新员工,必须要了解它的产品用途、生产工艺、营销模式、管理体制等等,有利学生较快地去认同、去融入、去独挡一面,而不是去享乐、去挑刺、去扭转乾坤。我带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去江苏润丰生化有限公司参观实习时,让他们参观液氨、碳酸氢铵、甲醇的生产全过程,既要求同学们抄写造气车间、合成车间、碳化车间、水处理车间各主要工段的生产工艺、设备特点、操作参数、安全制度、岗位职责,画下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又要求同学们与企业员工大胆交流、礼貌请教,还要求同学们去食堂就餐并帮忙收拾;换车间跟班观摩学习,用心感受一线工人敬业爱岗的工作精神;最后让男、女生去包装工段体验上班的辛苦,称量、封口、搬运成品、打垛存放,不能怕氨味刺鼻的工作环境。

2企业文化的震撼来自生产第一线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开辟各种途径,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最终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当一个企业刚刚起步、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十几个人时,靠的是老板的个人魅力和员工的个人能力,谈不上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和卓越的企业文化;当企业发展到几十、几百号人时,企业管理制度的强化凸现企业文化的雏形;当企业发展到上千人甚至更大规模时,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必须是先进的、完善的,他是企业运行的精神财富。所以人们常说小型企业看老板,中型企业看制度,大型企业看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工作态度、道德规范、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和物化精神的总和。在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上,有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民主、企业形象、企业风尚、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使命等。

企业文化涵盖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是企业员工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逐步建立的。它深深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心里,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得以彰显和传播,是超越了个性的群体意识,具有广泛、深刻和长久的社会意识。健康的企业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新思想、新潮流、新文化、新风尚,对企业的新、老员工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高职学生在奔赴顶岗实习岗位后必须去面对、去吸纳、去适应,用人单位自然也就接纳你,否则将被淘汰出局。所以,不管你是打工还是创业,企业文化的洗礼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江苏恒盛化肥有限公司,同学们看到了该厂员工上、下班时提前交接、认真记录、排队整齐地行进在厂区道路上,开始觉得新奇,其实这就是企业文化外化的企业行为,我要求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也要这样去做,大家也就愉快地接受了。在新沂嘉泰化工有限公司,员工的“十四不准”守则写在墙体上,大号红字,十分醒目。我对化工安全与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这就是企业文化,这是原化工部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明文要求,请大家记下背诵,一辈子受用。在徐州益友化工有限公司,只要走到各车间的楼前,墙面的黑板上公布着:在什么时间谁错误操作、谁不穿工作服、谁迟到、谁串岗、谁睡觉等连同班长被罚款的钱数,同学们觉得这样的管理太严厉了,动辄罚款上百元,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企业纪律,是必须遵守的。

在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食堂餐厅里的黑板上张贴着:谁提合理化建议、生产操作谁进行了技术革新、谁维修技术精湛缩短了抢休时间、谁化验严谨把关严格等而受到物质奖励的表扬稿,这也是企业文化苑的奇葩,值得大家称颂、看齐。在邳州金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人品铸就产品,思路决定出路”的厂训牵动了多少去参观学习学生的遐思;在江苏苏醇酒业有限公司,“今日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标语,更是触动了多少参观学习学生的神经。企业文化的教化力量不可估量。在南通林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学生顶岗实习之初要进行十天的军训,这是企业文化所要求,必须人人参加、个个考评。

3校企文化建设的交流与互动

每一次实践结束时,召集同学们交流实习体会,撰写企业文化建设的小论文。有的同学既写出了在自己企业里所见所闻后的切身感受,又对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由衷的建议,俨然自己已成为该企业的一分子。有一次,我将切合实际的针对企业环保治理、绿化工作方面的建议反馈给江苏润丰生化有限公司领导后,该厂提出与学生进行一次校企篮球对抗赛以示友谊,并藉此机会答谢学生。虽此事往矣,但该班的同学念念不忘。对在校高职学生“企业文化”教育,方法多样、渠道多种。可由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课程讲,或请企业骨干到学校开讲座,或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调研摸底效果更好,但须有老师循循善诱。我曾从企业借来的新产品立项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安全评价报告书》及《企业清洁生产省级验收报告书》等资料,同学们争相传阅,甚至整本复印,学习积极性高涨;也带动了一些老师也借去翻看、摘抄,并写入教案。只有老师们长期坚持不懈、诲人不倦,才能转变学生思维,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符合当前社会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使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企业要求相接轨。

4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融入到各个教学领域。各任课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

(1)责任意识。企业是为消费者、社会提供精良产品和优良服务而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企业家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企业才会兴旺,国家才能昌盛。

(2)服务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时代,参与国际竞争,靠的是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通过各自的职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他人的需求来换取报酬、获得生存空间。

(3)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严格的生产工艺控制和化验检测把关,是整个企业的事业追求、工作作风。“三鹿奶业”的倒闭是一个骇人、凄厉的教训“,鹿死谁手”已被改写为”谁死鹿手”而载入史册。

(4)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法则,企业都必须面对,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是通过竞争后才显现的,学生必须养成不断学习、拼搏进取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漫漫的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

(5)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发达的动力,是国家兴旺的灵魂。毕业生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会大大地欢迎和重奖。

(6)诚信意识。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个人的道德外化和人格魅力。倡导企业诚信服务社会,员工诚信服务企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正气。

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件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要二者兼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该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如何选定企业文化教育内容、采取何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如何将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存在以下种种不良现象:有些毕业生嫌企业一线工作累,工作时消极应对,甚至迟到早退;有些毕业生刚进企业嫌工资低,频繁跳槽;有些毕业生工作时我行我素,缺乏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学生职业道德较差,缺乏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遵纪守法意识。就本质而言,都反映了在校期间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从当前情况看,有些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也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开展了企业文化教育活动。综合起来,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嵌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相关的企业文化选修课;三是请企业有关方面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四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或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

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教育形式,对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文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形式有些耽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有些只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有些只能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局部感悟,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局限性。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有机地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水融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就能有全面地了解,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需要从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企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企业文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价值观念,三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把企业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的总和。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作用非常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根据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出发,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要素灌输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学生就业及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选择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绩效的指导思想,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目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所制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的一种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这种指导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员工在生产、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业精神体现出企业内在的一种品质和追求。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加强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修养。

第3篇

一、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助力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独有特性。在融合与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输入职业院校的不仅是技术、设备、人力资源,也包括企业文化。每一家企业都力图用自己的企业文化干预人才培养,在学生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迹。这种干预的结果是“既可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能够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是企业与学校双赢行为”[2]。事实上,企业文化干预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企业和社会是最终的受益者。

(一)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各级各类中学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中学及中学以前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学校集中教育,出于安全等多种因素考虑,基本上是实行封闭管理。这就造成学生求学从家门到校门,升学从校门到校门,除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对社会了解甚少。职业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不同于学校的文化观念、精神特质、行为规范、历史传统等,无疑为其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大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为最终成为“社会人”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对接企业,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面临着如何学以致用和适应企业管理环境两大问题[3]。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后者,则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教育。一是通过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格等企业文化元素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规范;二是通过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行为要求的宣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三是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崇尚竞争的精神品质,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真正对接。

(三)启发心智,促进共同价值观念形成尽管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尽相同,但对负责任的企业而言,其文化内核一定和社会紧密相连,符合法律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的同时,感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克服自身在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不明确,“知”“行”时有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企业的市场竞争文化、诚信文化、和谐文化、团队协作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全社会都应当倡导、奉行的文化元素,形成相应的意识,最终形成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引领发展,帮助形成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核,在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同时,也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职业院校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明确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正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根据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范式及其实施要点

近10年来,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助力作用,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系统地分析研究,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助力作用的发挥。总结各职业院校的一些探索经验,我们发现,根据企业文化干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大体可以总结出四种范式。

(一)文化融合式这里所说的文化融合,主要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尽管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不同团体,有着显性的区别,但二者都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分组成,都以人作为关注对象,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终极目标[4]。这就决定他们之间必有相同的元素、相通的要求甚或是相同的表现载体。所谓的文化融合,就是要找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同部分进行融合,提炼出共同内质,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品质和行为规范。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1.内容选择普适化。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内容都适合于与校园文化融合育人。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公益教育,是为全社会而不是只为某一特定企业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要讲究普适性。因此,实施融合教育的企业文化内容应由校企专家共同商讨,选择那些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强化,有利于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的内容进行融合。2.表现形式校园化。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的关键是要根据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规律对选定的内容进行融合、提炼,用校园化的表现形式改造成适合于学生认知、习得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3.传播途径多样化。好的文化产品同样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才能起作用。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多样的化手段进行传播。一是载体多样化,可通过宣传口号、名人名言,创业故事、标志性建筑(设施)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二是手段多样化,借助现代传播技术,通过悬挂标志物、制作MTV、开展专题研讨、评选校园文化之星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二)目标渗透式所谓目标渗透式是指根据学生就业和职业成长的需要,选择适合于学校教育的企业文化容,转化为素质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渗透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目标渗透式是一种渐进式的文化教育模式,涉及到的人员多、时间长,要保证其实施质量,系统化是关键,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系统设计。首先,要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元素转化为素质教育目标,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规范性教学文件中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要将目标的实现分解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教环节。2.做好全员动员。文化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要过教研活动做好动员、落实具体任务和要求。3.做好专项考核。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永远是不可忽视的指挥棒。要确保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就应定时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并将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关联,提高师生对企业文化教育的关注度。

(三)订单对接式订单培养是职业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一般由校企共同选定学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由于订单教育面向特定的企业和特定的岗位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除强化企业对应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外,更重视企业文化的对接教育,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对岗性。在订单培养阶段,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视作员工,喜欢采用单科独进的方式集中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灌输和制度宣讲。这样做看似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成效,但持续性不强,效果不佳。事实上,订单培养阶段的企业文化教育同样要新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做到三个结合。1.知识性与养成性结合。在对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知识进行集中宣讲,让学生对其有系统认识的同时,应注意将重要的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行为规范融入具体的岗位能力训练项目,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动作,指导学生操作,逐步将抽象的文化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2.普适性与对岗性结合。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职业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更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虽然是订单教育,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固然要重视特定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特定岗位的素质培养,也要注意进行普适性文化教育,培养健全的社会人。3.系统性与重点性结合。成熟企业的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丰厚,有些甚或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难以短时间内为学生全部吸收。因此,我们在系统介绍的同时要根据人的认知规律,选择那些关键的、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容进行强化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境强化式本范式是指在顶岗实习阶段,在职前或职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强化教育的一种模式。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和专业教育的训练,已对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现场学习、情境真实的便利,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企业文化教育活动。1.利用好企业条件。一是要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管理、生产和生活现场,利用企业特有的物质、制度、文化标志物等条件开展实境教育;二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企业文化教育教师,现身说法;三要注意挖掘企业丰富的文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实用性。2.把握好学习重点。要根据学生顶岗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好学习重点。把对企业理念的认同感、对企业制度的熟知度、对企业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等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爱企业、守纪律、重安全、尚规范,确保学生扎得下、干得好、留得住。3.落实好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查,也是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一种检验。这一阶段,我们在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企业文化教育方面要重点落实好查缺和纠偏两个环节。就是要通过观察、交谈、考核等方法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补习、强化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细节,发现不规范之处,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不同范式的适用性及其结合模式

上述范式的探讨,只是对众多职业院校借助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每一种范式的实施都有其依赖的条件,条件成熟则实施效果好,反之则可能收效甚微。每种范式也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助力作用,必须分析每种范式的适用对象,通过不同范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一)不同范式的适用性这里所说的适用性,指每种范式所适用的企业文化教育内容、教育阶段、教育环境和传播手段等。由上文可知,四种范式的分类是由企业文化干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决定的,其适用性亦然。以文化融合式为例,他适用于校企普适性文化元素,适合于对未进入校外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需依赖于校内环境与校园文化融合,借助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传播手段才能进行。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正能量;企业文化教育

一、企业文化正能量的概念

在物理学概念中,“正能量”的解释为:把真空能量当作零,如果物质超过真空能量则为正,反之,物质比真空能量少则为负。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企业文化去指导公司员工的思想行动及公司的经营方向,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这两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动力,我们便把这种促进能力称为企业文化正能量。企业文化的创建诱因即为正能量,其为企业的存在以及不断地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深入探究和着力培育企业文化正能量,将会有利于企业文化的积极运用,有效去除潜文化的不利影响。将会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团结,改善公司内部关系,有利于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企业发展目标和思路的统一。

二、企业文化正能量和凝聚力不能充分发挥的原因分析

1、缺乏深入了解,存在片面认识

有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缺乏了解认识,一些企业片面以为扩展企业形象即为企业文化,一些则以为企业文化便是开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更多的人狭隘地以为企业文体活动就是企业文化,还有便是知识产权才是企业文化。这些的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重要意义不清不楚,模模糊糊,更有甚者口里说承认,心里却否认。

2、全部复制经验,缺乏独立性和独创性

有些企业在创建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公司特点创建适合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而是借鉴别人的经验,不加修改,全盘吸收,导致企业缺少自我的价值取向、企业理想、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等等。完整仿照别家企业的制度模式,致使企业文化无法有效地体现该公司的管理模式、经营手段、行事作风以及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只是一种摆设,没有实质意义。

3、缺少整体谋划,口令经常变更

企业文化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完全不受限制的,有许多的空白可以留给企业去填补与扩充,企业可以去发展,去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内容,对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还能继续保留和发扬。有些企业创建企业文化时,没有经过具体完整的规划和制定详实可用的长期计划,不注重企业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马马虎虎进行相关工作,口令经常变更,公司没有稳定的管理传承和制定体系,目标不明确,致使本单位人员无法适应公司政令的各种改变,更不要说去贯彻落实了。

三、培育和发挥企业文化正能量的几点思考

1、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促使企业文化内容规范化、具体化

一方面要用心进行实践考察,透彻掌握相关行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和发展环境,了解清楚行业的过去和当前状况、行业应变市场竞争的能力、工作人员对文化喜好的偏向、同行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市场抗压力状况、员工对行业的全局认知等;进一步认知企业文化的当前状况,弄清楚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开拓精神、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行事作风、结果动向和潜文化的感召力等,为创建企业文化打下坚实的根基。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要周到,抓住企业文化创建的明确途径。要以科学规律为依据,用心设计好企业文化创建的总体规划,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路线、整体思路、详细步骤和策略方针,在工作统筹上,要考虑如何把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相统一,在发展中既要站在企业角度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顾及员工方面的工作权益,在使中心价值思想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要使核心理念能够与发展相融合,用科学的建设理念武装企业文化。比如我们陕煤化物资集团铜川分公司在建设现代物流企业企业文化过程中,培育了“和”“乐”特色的正能量文化。

2、有目的性地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扎实正能量发挥的理念基础

职工接纳企业文化的前提是理解认同。要改良企业文化教育方法,开拓企业文化教育实质,拓宽企业文化教育圈子,用心打造人人拥护企业文化、人人遵守企业文化的友好气氛。企业文化颁布时集体教育要强抓搞好。要及时组织全体集合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成立培训班、进行专题教导讲座、安排大众测验考察等各种方式,达到广为人知的效果。经过大量深刻的宣传教育,令极大多数党员干部领悟企业文化理念,深化企业文化实质,使企业文化无形中与自身的行为与行动相融合,指导和规范日常行为。比如我们公司的“文化大讲堂”。

3、严格加强落实企业文化制度,为正能量的发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适时把企业文化规范为制度章程。要进行实时的企业文化创建的经验汇总,把有些可行的方案和办法修订成具备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加强企业文化的服从性、稳固性和持续性。二是让企业高层起到带头模范作用。高层领导和企业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和维护规章制度,严格按章程办事,要做到以身作则,同时还要敢于担当负责,狠抓狠管,在制度的规范下保证公平对待每个人,赏罚分明,起到表率作用,从而率领企业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维护执行企业制度。我们将5A级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准作为文化对标,进行制度保证和完善。

4、明确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使正能量和好传承得到最大发挥

家风代表家教,企风反映企业文化。一是树典范立先进,发挥感召力。一个企业的人才和凝聚力是无价之宝,拥有优秀的企业传承文化,是宝贵财富,这是企业需要关注的百年基业。为企业文化的发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做好警示通报。在适当的时间披露办事不力及违反相关规程的行为,并对此进行通报批评问责,发挥文化教化作用。三是加大对外宣扬力度。要利用身边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增强宣扬力度,拓展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要大力表彰企业先进模范,用感人的先进事迹的去推动员工遵守企业文化的行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塑造企业优秀的品牌形象。

四、结束语

企业之魂在文化,文化建设在聚力,凝聚和激发正能量,培育和发挥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企业实现梦想的腾飞翅膀,促使企业文化正能量和凝聚力的实际效果得以最大程度的施展,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的内部力量和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全面进步,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打造“文化升级版”旗舰企业。

参考文献:

[1]李晋.浅析国网企业文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工业文化;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90-02

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与工业文化对接。作为为中职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职技师范学校,如何为中职学校输送具有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并兼具优秀工业文化素质的师资,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联合大学在电子信息工程师范专业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成效。

一、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思路

首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其次,在主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工业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社会实践进企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

在实践教育环节融入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一是将一些主要实践教育环节直接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如毕业设计等;二是将企业中具有深厚工业文化素养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实训环节,依据企业生产工艺或流程及标准规范设计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二、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实践

(一)营造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部分教室、实验室中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展览,如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展示、行业名人画像、行业优秀企业介绍等,营造工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制定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园中建立企业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使教师熟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行业内优秀企业用人标准、文化制度等。

(三)制定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行为标准

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制定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与制度。如在电子工艺实训、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建立打卡考勤制度等,使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体会到企业文化的氛围。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使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如在《专业综合实训》中突出项目式管理与开发的过程,渗透工作价值观,以项目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每个学生负责整体项目研发的一部分,在各自的设计过程中,注意整体项目的协调与连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五)在师范类公共课程中融入工业文化教育内容

在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实习前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一方面调研中职学校,让学生了解中职学校的用人标准,找到自身的差距;另一方面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

(六)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与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顶岗专业实习制度。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亲身感受和体验优秀企业文化,回校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丰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成立专业文化社团,如电子信息协会等,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搭建本专业学生与校外相关企业交流的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学校杰出毕业生和行业杰出人物事迹,提升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

(八)毕业设计与企业文化对接

制定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题目均由企业提供,选题涉及面较广,而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真题真做。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10.

[2]王国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文献综述.[EB/OL].[2010-10-18].kt.省略/news/20101018/571.shtml.

[3]余祖光,王文槿,谢幼琅.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Exploration on the Joint betwe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he Cas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ers’ Specialty

LI Xiao-ling, GAO Man-ru, HAO Feng-tao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teaching staff who have specialty abilitie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practice abilities as well as excellent industrial cultural qualit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should integrat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main educational steps, try to introduc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campus and classroom, and introduce social practice into enterprise, with the eventual aim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ul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2-01-26

第6篇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涉外商务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线即是工作现场或生产现场;应用型是指在工作或生产现场直接提供以英语为工具的商务服务,是知识的直接应用,也是能力与素质的直接展现。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问卷调查,发放给133级80位学生,回收76份,调查结果如下:(1)90%的同学不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2)55%的同学对于企业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具体影响不清楚;(3)88%的同学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融入企业文化一无所知。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浅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为其提供的服务,企业的生产环境等。企业制度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制度文化则集中反映了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在企业文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三、企业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对当今企业性质的认识水平。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是一个当代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员工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质量就会大大提高。其次,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价值观等进行调整,从而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公司。

四、企业文化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途径

1、课程标准的构建融入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可以邀请在企业工作过,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这样教师可以很自然地把企业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到具体课程中;任课教师在备课时,也可以把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融入到课程的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应提高商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比重,更多地开展案例教学。

2、借力实训室,模拟企业文化体系。建立校内实训室时,努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尽量接近真实企业生产或公司的办公环境,突显企业文化特色,例如在实训室内张贴关于企业文化的海报、设置格言墙,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等,让学生感受实在的企业内部生产环境及高规格、高品质的质量要求;进入实训室时,要求学生统一服装,相互之间用企业头衔称呼,让学生感受公司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实训目的,端正工作态度和培养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3、专业实习融入企业文化。首先,与专业实习相融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实习企业的文化。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其次,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使专业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有效融合。再次,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对一个企业的文化认识,了解到与专业相关同类企业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最后,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学生在实习中彻底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企业中的一员,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在实习中学生要认真学习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参加企业召开的生产、管理会议和举办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严格按照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机会较多,但企业择优录用持有国家认定的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只是比较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而对于其他相关职业如秘书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等重视不足。对于应试书面能力考试通过比较顺利,而对于实际技能要求较高的考试却是相对较差。从而导致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低下。有些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连一封简单的商务信函都写不出来。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岗位的选择上受到从业资格证书的限制。

第7篇

关键词:基层;企业工会;生产经营;民主管理;职工素质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会职能,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作为企业建设的重点,并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职工群众参加到企业建设的各项活动中。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被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形象、经营理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提升职工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工会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群众组织,最贴近职工群众,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在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提升职工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发挥民主管理职能,营造民主氛围,推进企业基层文化民主政治建设。

营造企业浓厚的民主氛围,发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企业工会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单位民主管理,使单位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企业工会通过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充分维护了职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在企业和职工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为推进民主管理工作,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能力,企业工会从根本上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广大职工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保障职工的民利。为了更好的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制定了职工代表考核办法,并设立“最佳提案奖”,对职工代表提合理化建议、质询议题,提交有价值的调研报告等进行了规定,督促职工代表履行职责,有效地提高了职工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单位重大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问题上,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工资奖金、材料消耗、评先树模、职工疗养等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队务公开制,组织职工开展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之进一步成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发展的动力。

二、发挥教育职能,提高职工素质,丰富企业基层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以人为本”。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整套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群体精神,来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这也正是工会工作的重点和职责。因此,工会要通过履行教育职能,使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首先,工会要督促企业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其次,工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形势任务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同时,广泛宣传企业发展概况、企业形象战略,使职工了解企业经营理念,加深对企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总之,工会要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上下功夫,以此构架企业文化主体,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发挥工会纽带作用,开展多种活动,培育企业基层文化团队精神。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工会的纽带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健全和完善企业文化的载体。不断完善文化娱乐设施,新建了职工健身室、羽毛球活动室、健康路径,基层设立乒乓球活动室,开放阅览室,改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条件。随着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乒乓球赛,羽毛球比赛以及象棋、拔河、扑克比赛,组织职工积极参加企业举办的职工篮球赛、职工文艺汇演及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活动。为提高职工的参与程度,还支持各基层队根据自己单位特点自行举办小型文体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职工的需要,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便利条件。实践证明,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稳定、和谐的氛围,使职工产生归属感,相信企业是发挥个人潜能、容纳个人抱负的地方,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动力,激l人人为企业生存与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四、发挥工会维护职能,关心职工生活,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

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实实在在的关心深入到企业与社会最需要、最困难的地方,使职工群众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工会注重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做到紧紧依靠上级组织,进一步完善各种帮扶机制,打造畅通的帮困通道,千方百计为职工家庭排忧解难,把“雪中送炭”延伸为“四季如春”。企业领导关心老职工和困难职工家庭,为体现尊重和关心老职工,为老职工在生日之际送去生日蛋糕和祝福;对生病住院的职工及家属,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前往医院探视;对患大病的职工家庭,在节日期间都要进行走访、慰问;对居住偏远的非在职职工,坚持派专人将副食送到家门口。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会将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适时、及时送到弱势群体之中去,体现了单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让职工感到心有所属、情有所依,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各项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长期性、经常性的特点,需要全体职工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建设。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以诚挚心灵帮助人,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化底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力。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院校 校企文化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学校管理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学校要想永远富有职业教育的顽强生命力,必须坚持走市场路线,自觉地与行业、企业对接,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中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职校必须积极引进企业文化教育理念,只有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化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让学生在校时就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最终适应企业需求,实现毕业生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除了在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零距离”外,还要有价值理念的“零距离”,让学生就业后很快认同和接受所在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中职学校如何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我在此谈谈看法。

一、在理论教学中注入校企文化的理念

1.灌输企业文化元素,培养职业素养。

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竞争,重视业绩,强调速度和灵活,是一种责任文化。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在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角色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技术、训练技能,还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2.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组织教师走向企业,在开放的状态中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整理教学素材或编写讲义,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企业文化的发展成果,内容新颖。课程内容应立足企业本位,通过真实的例子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整合的职业素质,对于文化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例外。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每学期组织研讨活动,挖掘企业文化内涵,研究教师知识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专业文化知识体系。

3.围绕企业用人标准,调整课程设置。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课程与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和引入企业实践需求的价值取向,把企业文化内化为学校的教育资源。针对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整合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养成课程,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新、调整和合并,推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拓宽知识面,增添与岗位群能力所需要的新技术、新知识。在课程建设中将课程设置的岗位针对性、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于一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教师要成为校企文化结合的纽带,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

二、在实训教学中强化校企文化的内涵

1.灌输企业文化基本理念。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企业的理念、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并用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和考核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实习或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基础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单项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进行实训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立言、立身、立行、立志,牢固树立“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技能提高操作训练,以提高操作技能为目标,大力开展以赛促学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理念―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进而掌握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达到和接近中级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让学生对企业经营理论、企业的精神、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原则,发展战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企业内在的理念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突出企业文化环境氛围。

实训课课堂衔接车间、连接市场,创设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企业文化鲜明、专业特色浓厚,师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从而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实训的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定、岗位职责、操作标准等,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实训场所布置突出企业文化,综合运用标语、图板、产品、学生作品等形式宣扬企业精神。在实训过程中实施企业程序化管理,教室、车间、企业三点一线,学生将按照企业项目小组的功能进行分工轮换角色,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联合企业开发实训项目。

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开展以单元项目、真实项目为情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及项目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将职场定位和企业用人标准作为实训教学设计的指导方向。开展企业化项目实践教学,实用工具操作、流程化作业、团队协同、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等多个角度,通过项目实战训练、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积累项目实施经验,真实体验项目角色,全面提高职场竞争力,将学生打造成符合公司要求的人才。实训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实训项目、管理形式、实训质量、评估体系都来源于企业,实训的效果和质量要到企业中去检验。聘请专家、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指导学生实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质。

三、在学校管理中彰显校企文化的融合

学校教学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的精髓,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从课堂扩展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目标要求。

企业文化引入教学管理,包括对学校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以及设施设备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开设新专业进行市场调查,汲取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专业设置匹配产业结构,专业技术凸显行业技术,核心课程体现岗位技能。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将企业文化、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在教学管理中,借鉴企业管理方法,规范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地进行。制定科学性、合理性教学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指标体系、工作流程体系、工作考核体系,为教学工作指明改进方向。课程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接近,引入企业员工岗位手册,让学生先熟悉岗位工作操作流程,懂得一些基本的原理。全员参与,学校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推动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优秀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的同时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可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考核,模仿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手段,易于学生所接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效率意识。

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整体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职校引入企业文化是大势所趋,职校课程应该体现企业文化,承载企业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达到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

[2]俞国良等.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

一、企业文化教育是职工培训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一个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就是靠自己培养。所以企业应不断地进行职工培训,向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训良好的行为规范,使职工能够自觉地按惯例工作,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职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本身为职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为企业文化可以通过职工教育,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个一个地传播开。通过职工教育把企业文化发扬光大。用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可以使职工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使职工形成带有本企业文化特点的心理素质,把个性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用企业文化教育职工,使青年职工接受和认同群体意识,树立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劳动与享受、幸福与荣誉、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造就企业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用企业文化作为职工教育的内容,使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

二、业务素质教育是职工培训的关键

从理论上来说,职工业务素质教育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只是依靠设备先进、产品优质、技术领先,它更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员工,这些员工对于企业的管理、运营和服务使企业长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根本。

职工业务素质培训更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现代社会复杂多变,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的不断开拓、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新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出现,使得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充满了机会和挑战。企业必须能够适应这种环境,而这就依赖企业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培训可以使员工更新观念,保持对于外界环境的警觉和敏锐反应,进而使得企业在环境变化之前做好准备和应对措施,始终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

强化职工业务素质教育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战斗力;可以增强职工就业能力、提高职工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增强职工职业的稳定性、让职工更具竞争力。业务素质培训可以让职工自强,可以让企业的血液不断得到更新,让企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永远具有竞争力。

职工业务素质培训要重点提高以下几个方面能力。一是接受与理解任务的能力;二是独立完成业务工作的能力;三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四是总结与提高的能力;五是领导与组织团队的工作能力。

职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岗位培训,其中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被视为岗位培训的重要目标。岗位人员上岗后也需要不断地进步、提高,参加更高层次的技术升级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培训,使各自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规范的高一层标准,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职工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它也是达到预期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创新模式教育是职工培训的源泉

职工培训的观念要创新。企业必须转变职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而要树立起职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看见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

职工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必须改变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式导致参加培训的职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很好效果。因此,在职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职工培训计划要有创新。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职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企业现状及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制定涵盖企业所有职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

职工培训授课者的选择要创新。专门的培训师的选择固然非常重要,但企业内部领导以及内部职工成为培训师在相互的认同上更为亲近。企业内的领导成为培训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职工,肯定能保证培训内容与工作有关。企业内部职工成为培训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足够的工作能力;受到同事的尊敬;善于与人沟通;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关心企业的发展。当职工培训职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锻炼了职工本人的领导才能。

第10篇

一、宏观透视:有效针对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接受了企业这一终端客户的检验后,暴露出的主要弱点就是职业素质欠缺。诸如,道德修养失范,缺乏责任意识;社会情感冷漠,缺乏感恩意识;挫折经历有限,缺乏吃苦精神等。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非常重视,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判定员工优劣的重要指标。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既是系统的,又是长期的培养过程。职业素质不是强加到职业教育身上的附属品,而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是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如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能力和素质并存,职业性和教育性共生。只是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较,在考核评价上具有“软实力”特征,比较隐形,经常被忽视而已。目前,如何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全面发展与职业素质提升正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视点。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偏低在顶岗实习中可窥一斑:职业期望值较高,岗位意识较差;合作意识较差;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品质较缺乏;劳动纪律和责任意识较缺乏等。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与学生思想意识中轻视基层劳动、缺乏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等分不开,而这与我国“工业文化的传统薄弱”有着不解的渊源。工业文化是“现代产业的共同精神财富”,包括工业文化素养在内的产业文化素养,是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深厚基础。增强产业文化素养,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活水源头。在这一背景下,《产业文化读本》一书应时而出,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产业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直接指向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源问题。

二、微观审视:理念先行,恰当引入产业文化

产业文化的融入,使职业教育无论在育人理念还是育人方式上都前进了一步,它有效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

1.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追根溯源

文化育人不失为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产业文化读本》一书重视文化的力量,从文化的角度追溯源头,抓住“文化是变革的先导”这一核心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产业文化,从文化育人入手。

(1)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文化育人在于它的力量巨大,文化育人在于它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普通高校重视文化育人,用文化育人手段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要素,解决学生“做好人的问题”“做好中国人的问题”“做好现代中国人的问题”(杨叔子)。同样,职业院校可用文化育人这一有效手段,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做好员工、做好企业员工、做好现代企业员工的问题。《产业文化读本》采用文化育人的方式,用文化的力量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该书编者提出进行产业文化教育的初衷是因为我国“工业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表现为企业产业文化底蕴不足,劳动者产业文化素养不高,社会产业文化氛围不浓。”这些原因正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成为“短板”和企业员工职业素质低下的深层原因。如在实习上岗前,学生虽然经过岗前培训,对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有所了解,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有许多学生因不能遵守企业的制度和纪律而受到处罚,甚至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意识深处缺乏对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敬畏感,缺乏对岗位职责的责任感,自身的知识结构中缺乏支撑职业素质形成的深厚文化基础。

(3)该书围绕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工作环境和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工作价值观、工作法规等四个方面内容,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条文式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文化,在了解现代产业简要发展历程、先进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以及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行业文化特色,不知不觉提高产业文化素养。

2.从典型行业入手,由浅入深

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本来对于产业文化和许多行业就比较陌生,再加之周围环境工业文化的缺失,造成他们工业文化素养比较低。正如该书主编余祖光所分析的:“家庭教育缺工业文化传统,企业教育缺工业文化自觉,社会教育缺工业文化环境。”所以,如果让职业院校学生接受产业文化教育,应选好切入点,使他们乐于接受、善于接受。该书在遴选典型行业时,从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相关行业入手,遴选了九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文化,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逐步促进读者对产业文化的吸收。

3.从具体的企业深入,以点带面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的实质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它的核心是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的现代工作价值观”。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睿智的观点统领着《产业文化读本》一书的内容。该书的每一章都从不同行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开始,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的同时,认知该行业的文化特色,了解该行业职业发展或行业文化传承的状况。

在认知“行业文化特色”这一抽象内容时,选取了具体的企业为载体,介绍具体企业的文化特色。如第二章“食品产业文化特色”,就选取了肯德基的企业文化,并具体分析其精神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要素。透过企业文化特色的提炼,学生可以感受企业的生产方式、工作流程和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体味蕴含在其中的工作价值观,从而产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深厚情感,并会带着对肯德基的认识去联想或认同食品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文化,最终形成对整个行业文化的认识。再如第五章“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中,选取了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四大集团公司典型企业文化的介绍分析,使职业院校学生形成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文化的初步了解。不仅如此,编者还选取了国外知名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优秀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介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参考和比较,藉此产生对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的深刻认知。“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一章给出的丰富案例,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知,又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对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还选取了区域产业文化建设成果突出的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大”与“小”、“远”与“近”、“前”与“后”的对比。可以说,“产业文化特色”正是借助有形的企业载体,在具体的企业文化中得以生动体现并辐射到整个产业文化的,这也正是该书的特色之一。

三、客观预示:先锋探路,期待迎来百花争春

《产业文化读本》一书在产业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先锋式的探索,可圈可点。但笔者认为它还有以下几点有待完善。

一是在个别章节还有斧凿刀砍的痕迹。由于产业文化在我国的普及还很有限,个别的行业缺乏成熟的文化,或是虽有文化却有待于归纳整理,所以在个别行业文化介绍上缺乏“浑然天成”之势,还存在“刻意而为”的现象。

二是行业的选择范围有待于扩大。或许受篇幅所限,选择介绍了九个典型行业的文化特色,由浅入深,使职业院校学生易于接受。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行业分类还有很多,这些行业从产生到发展,有着独特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有着独特的行业文化特色,也有待于研究、发展和传播,从而使产业文化更加丰富具体。

第11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依靠课堂、书本、教师进行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理念、内容上,还是方法、途径上都亟需完善和创新。顺应市场需求办学,加大校企合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1 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以高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形式。针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校企双方在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手段上具有很大的共性和互补,为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培养的是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企业培养的是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技术突出、能力全面的优秀员工。不难发现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致的,概况地讲就是“德才兼备”。 因此,加大校企合作,将大学生置于“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交替接受学校和企业的教育,从而不仅可以极大丰富教育内容,而且还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甘于奉献,全面发展、乐于成才。

1.2 教育资源的共融性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主要依托的是书本、课堂、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而企业同样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规范、管理制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而且这些资源更富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比如我们熟知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铁人精神”,还有“团结协作、集体奋斗”的华为文化、“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联想文化、“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文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优质资源。

1.3 教育手段的互补性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手段,偏重的是认知型的理论教育。而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和躬身实践,自发自觉地接受国情、社情、民情教育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2.1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是“企业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日趋稳定而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企业经营哲学、管理方式、生产目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等”。与校园文化一样,企业文化也具有教育、导向、约束和激励的功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通过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考察、交流,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在耳濡目染中体察国情、社情、民情以及行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2.2 开展企业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和实践调研,让学生切实了解当前的行业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自身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注重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

2.3 搭建校企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培育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正是创新机制最为活跃,创新人才最为集中,创新技术最为实用的地方。通过建立企业学术俱乐部、聘请企业导师、开展企业科技竞赛等形式,全方位搭建校企科技、学术交流平台,利用学科前沿问题和生产一线上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锻炼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校企合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在核心价值目标、人才培养内容和载体、奖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还是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具体开展校企合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学校的主导地位。校企双方虽然在教育资源、教育手段上具有共融和互补,但是由于企业“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价值观念引导、行为规范约束、道德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共享互补,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和终极目标。

(2)注重对合作企业的遴选。由于不同企业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之前应做好对企业的考察和遴选。原则上应该选取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具有积极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效益良好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注重教育绩效评价与反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该注重对教育绩效的评价与反馈。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的潜能、个性得到较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增强自信心、发掘出持续长远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

第12篇

国内外高校文化建设经验借鉴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历史沿革、师资队伍来源、管理制度模式及生源的局限性,加强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只有积极吸纳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成果,才能开创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现试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例,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做分析:

一、国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一)美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大学与政府合作密切;第二,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第三,不断进行文化建设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第四,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向环境渗透。

2.启示

(1)注重文化建设的认同性。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强化文化认同基础,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进而促进学生学有所成,承担社会责任。

(2)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社会性。对我国高职教育而言,要利用企业文化的浸润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培养,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3)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到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我国高职教育不仅要通过公共课的开展进行有意识的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而且要开展文化、人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4)注重文化建设的直观性。通过校内硬件建设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渗透,进而推动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及其深厚内涵。

(二)英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第二,重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第三,专业淡化,强调基础,注重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第四,重视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

2.启示

(1)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要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训练,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高职院校要在实践操作中让广大学生掌握实际能力和技巧。

(3)坚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通过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和持恒,影响学生对世界加以体验,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4)加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和保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日本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重视从文化角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第二,重视在体育运动中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第三,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启示

(1)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渗透性。发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进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在素质教育中推动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尝试,拓展教育渠道。

(3)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等固定机构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对保障广大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认识自我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四)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模式;第二,加拿大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第三,澳大利亚推行“TAFE”模式。

2.启示

(1)通过继续教育实行学校对学生文化教育终身制。继续教育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知识更新和先进文化的传承。

(2)坚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统一。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必须相互作用,才能建立环境优美、特点鲜明、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氛围。高职教育硬件建设如使其专业教学、科研活动和学院内在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才能真正具有价值意义与生命特色。

(二)高等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统一。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很多高职院校过渡偏向于“职业性”而忽视了其本身的高等性。我们要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同时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办的银领学院就是高等文化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实体。银领学院是企业订单培养的产物,学生在上学期间必须穿职业装、带工牌,专业技能由企业人员培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银领学院实施双导师制,本校派出导师,处处要求自己做合格大学生。

(三)“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才有利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推进。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同时,还计划导入CIS战略理念,对拓宽职业学院发展空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社会进步的创新性相统一。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设的明理学院,以“明德理、事理、情理、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开设的淑女学院以培养“娴熟、温婉、大方、端庄”的知性女性为目标,其中淑女教育载体以书画、秀红、礼仪、声乐、弹拨乐、舞蹈、瑜伽等为主,对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五)娱乐性文化与学术性文化的统一。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在课余活动的娱乐性中融合学术意义,提升学生对学术的热忱和信念,坚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而非简单的愉悦身心,是现代高职教育应该积极探索的文化建设途径。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教育为主题,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相关的歌咏、诗歌朗诵、绘画、书法比赛,并组织学生向干旱、地震灾区捐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等。

总之,我们应该在本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从外国吸收借鉴适宜在中国本土的经验,达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自成一家的目的,才能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