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分析报告

病理分析报告

时间:2023-06-05 09:54:56

病理分析报告

第1篇

自1957年我市建立防疫站以来,传染病疫情报告一直沿用接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各医疗单位疫情管理员报送或邮寄市卫生防疫站,各种数据手工统计分析。这种传染病报告模式造成了从医生接诊传染病患者到报告至市卫生防疫站一般需24h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极易造成传染病报告卡的积压或丢失,从而造成不能及时对全市传染病发病情况的分析,延误了对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落实,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在传染病控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及时准确性决定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成败。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中国的暴发流行,充分暴露出了我国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不及时性等严重问题,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害。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市一级以上的医疗单位通过建立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采取网络式上报与管理,从而使传染病疫情报告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1 网络化报告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十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要加速卫生信息网建设,并确立疾病控制信息网络建设优先的目标。为了提高疫情报告信息质量,市卫生防疫站于2003年10月份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疫情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在系统中建立了本级用户和29个网络直报用户,为每个用户设置了用户编码和密码,并根据各自的职责授予了不同的角色,以满足各自的报告要求。同时要求全市一级以上的医疗单位均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上网设备等硬件物资。对各单位网络直报员进行了为期1天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如何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录入用户编码和密码,进入本单位事先设置好的直报系统;如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录入、上报;如何查询报告信息和分析疫情信息等技术。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疗单位发现的传染病均要通过网络进行报告,当我市直报用户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后,市卫生防疫站的本级用户立即就可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所上报的疫情信息进行浏览,查看报告内容是否齐全完整,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并对报告的疫情进行核实,然后进行审核,审核后疫情信息就存入网络系统。通过此系统还可以定期对全市上报的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对存在暴发流行趋势的传染病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可提前对疫情进行控制,以防止疫情扩散形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2 网络化报告的效果与体会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网络管理自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份为止,通过在我市运行,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传染病患者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 各种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传染病的预警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我市传染病疫情报告采取网络报告后使传染病患者个人资料实现了电子化管理,具有真实可靠性,提高了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的完整性,从而更有利于对传染病患者的追踪流调。

2.2 传染病报告卡片完整性 由1986年的89%提高到2008年的99%。极大缩短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传染病报告卡由原来的送达或邮寄至市防疫站平均需用24h以上,缩短为实行网络报告后只需20s,市卫生防疫站就可收到上报疫情。

2.3 避免误报 避免了由于笔迹潦草而导致的误报,传染病疫情分析的各种数据由电脑自动生成,由过去需要2天时间完成的数据分析,现在只需用5min即可准确无误的生成,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了工作质量。

2.4 减少漏报 极大减少了传染病漏报,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漏报率由1986年的24%降至2008年的0.47%;自1986年加强疫情报告各项措施落实后,漏报率迅速下降, 2004年,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后,也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质量,漏报率也下降到了1%以下(见图1)。

图1 龙口市1986-2008年传染病漏报率分析图

2.5 自动、及时地提出了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警信息 2004年以前,传染病控制是在形成暴发流行后开始采取防控措施,而实行疫情网络报告后,根据网络分析数据及早预警,更早地采取控制措施,从而防止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当我市1周内发生了2例重点传染病(如麻疹、痢疾等),系统将自动发送短信给用户管理员,提出警示,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对相应情况在网络进行回复。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中重要的一环,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是疫情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全面掌握传染病发病动态,探讨流行规律并制订有效措施的重要依据。传染病网络直报实现了传染病信息获取和疫情管理的及时高效,其优势不仅在于及时,而且可从全局的角度动态监测各地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在应用后,极大地提高了我市传染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缩短了报告时间,减少了传染病漏报,从而更有利于市防疫站及时掌握全市的疫情状况,及时的提出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为及时采取控制疫情措施提供了科学数据,从而更好地防止了我市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护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推进经济大发展,构建和谐新龙口提供了良好环境。

3 问题及对策

3.1 网络或计算机故障将会影响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因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的前提是网络要保持通畅和计算机正常工作,在网络或计算机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各医疗单位无法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疫情报告,从而影响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3.2 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个空白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市场上已经出现大量的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但目前传染病疫情报告尚未普及到这些医疗机构,很多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尚未开展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而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在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看病的并不在少数。

3.3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多数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队伍不稳定,网络直报人员年龄老化、专业不对口,少数医疗机构尚未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从而影响了疫情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员的网络或计算机维护能力,在遇到常见故障时能自行解决。在停电或网通公司系统故障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有关疫情资料电话或传真报告市卫生防疫站,由市卫生防疫站疫情管理员将有关疫情资料录入专报系统网。二是要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培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覆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稳定的网络直报工作队伍。三是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对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疫情报告的管理,增加对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的资金投入,争取在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

第2篇

[关键词] 传染病;疫情报告;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824.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38-02

为了分析各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了本单位近4年的传染病报告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2007~2010年近4年的传染病报告资料,资料包括有传染病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漏报调查报告(包括市本级及13个县市区)。同时,对这段时间内,单位对传染病报告工作做出的相关总结材料,以及对传染病报告的制度规定和具体的报告时间、报告内容、报告情况的规定。

1.2 研究方法

根据对资料内容的整理,对近年来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了报告时间、诊断标准、遗漏现象的综合性分析研究,并对漏报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力求找出目前传染病报告情况存在的弊端,并思考解决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随着国家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投入加大,2007年本市乡镇级医疗机构均开通网络直报,对这4年来的报告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网络上传染病报告的整体情况较好,但实际中却存在漏报等一些问题。

2.2 漏报情况

通过对这4年来的病例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漏报情况还是存在的,但是其数量较少。同时,从漏报情况来看,13个市、县、区的漏报情况处于稳定状态,虽然漏报率均比2007年有所好转,但是其整体漏报情况也没有明显地改善情况,除了2008年的漏报率有所下降以外[1],其余均有百分之五以上的漏报率。见表1。而市本级分层整群抽样漏报调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分析其漏报的原因主要有: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传染病相关知识欠缺,疫情报告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且人员变动性较大,兼职较多;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欠规范,往往就会出现项目填写不全、字迹难辨、地址不详等,使查对困难,特别是从原始的接诊登记、原始化验单、影像检测单的填写等。有些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姓名、地址等诸多因素,致使有的患者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

3.1 进一步改进措施

①无遗漏的报告改进。无遗漏的报告改进必须从对原始的接诊登记、化验单的检验和影像检测开始,医院的预防保健科(或传染病管理科)必须建立异常结果反馈机制,每日核对阳性化验单及异常影像结果,堵塞漏报,弥补了因化验单、影像单项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无法补报的状况;同时首诊医生要做好此类患者转诊的导诊工作,以防出现无主化验单而转向无法补报的另一局面。对严重的传染病必须要求患者提供身份证进行住院、门诊治疗,以免出现虚假姓名而无法报告的现象。同时,传染病报告如果发生遗漏现象必须要对其医院进行严格的管制,以制度来约束行为,保证其报告的全面、无遗漏[2]。②限时速度的报告改进。传染病的报告必须有时间限制,因为其传染情况会直接威胁到周围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在报告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速度问题,例如:甲类传染病应于2 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实现网络直报的,应于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进行网络报告;没有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于速度的控制,除了严格的时间规定之外,还要注意对医院报告人员的选定,必须要设立专门的报告人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报告任务避免出现延误时间的情况,而且各地的医院也要加强硬件建设,确保网络报告的畅通[3]。

3.2 完善报告体系的展望

未来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要建立其完备地信息技术网络化管理,保证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网络信息来实现无遗漏的严格管理,同时,电子病例的应用也将有着更为严密的组织性,能够保证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中的要求执行,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网络直报工作队伍的稳定性[4-6]。

[参考文献]

[1]潘恩春.从SARS流行剖析我国现行疫情报告系统[J].疾病控制杂志,2004(5):54-56.

[2]潘淼,冉萍.综合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1):123-125.

[3]徐立中.传染病监督管理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6,6(6):55-58.

[4]吴秀玲,吕元聪.我国传染病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78-80.

[5]李丽娟.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6):2509-2510.

[6]杜薇,周显国.电子病历在综合医院的应用与管理[J].吉林医学,2010, 31(29):5255-5256.

第3篇

【关键词】性病;疫情报告;质量分析

Zhangwan 2012 venereal disease reporting quality analysis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area, master the real epidemic level,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next step. Methods: from the "export related data STD surveillance report management system" statistical analysis, analysis of indicators: the network reporting rate, network report repetition rate, timely reporting rate, timely review rate, false alarm rate. Results: the rate of ST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Zhangwan district; timely reporting rate, timely trial card rate is 100%, rate of direct network report of heavy truck 3.6%, false positive rate is 0, indicating that the epidemic report quality is better. In 2012 the region reported a total of 250 case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5,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78.125/ one hundred thousand, among them,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n 123 cases, accounting for 49.2% of the total incidence; pathogenesis of condyloma in 58 cases, accounting for 23.2% of the total incidence;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38 cases,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incidence of 15.2%; 20 cases of gonorrhea morbidity, incidence a total of 6.7%; 6 cases of genital herpes,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incidence of 2.01%.Conclusion: The Bay Area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diagnosed with venereal disease outbreak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erms of quality. Therefor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clinic work,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s STD surveillance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enhanced reporting disease outbreaks have been reported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of the law,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venereal disease reporting.

[Keywords]Venereal;report ;quality.

为了有效掌握张家湾性病发病的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性病防治工作的质量,现对张家湾地区2012年度性病疫情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12年《性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导出2012年张湾区辖区性病报告卡、辖区各直报医疗单位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登记、检验科登记

1.2 方法 据上述材料计算出网络报告率、网络报告重卡率、及时报告率、误报率、及时审卡率,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1]。

2 结果

2.1 网络报告2012年全区9家医疗单位全部达到网络直报条件,全区全年网络直报性病病例250例,其中综合医院3家共报告209例,占报告总数的83.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共报告41例,占报告总数的16.40%。

2.2 报告质量分析 2012年,全区网络直报性病疫情250例,均为及时上报,及时审卡,经与各上报单位性病疫情登记本、门诊日志、检验科登记本核查,准确报告率100%,无误报,经对上报病例的姓名、年龄、性别、现住址、职业、病种6个变量组合信息进行核对,有9例为重复上报,重卡率为3.6%,经调查核实这9例病例,均是因为病例本人至本辖区不同医疗单位在不同时段重复检查所致。

3 讨论

张湾区全区9个网络直报单位,实现网络直报覆盖率100%,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保持并加强网络直报覆盖率;确保疫情能及时上报,性病疫情报告质量保证的必要条件是:直报覆盖率、及时审卡率、及时报告率、误报率、重报率得到保证。我市网络直报系统运行到2012年底已经运行了整整10个年头,性病疫情报告质量逐年提升,特别是近5年来,在网络达到全覆盖后,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得到不断加强后,性病疫情报告质量多次得到好评[2]。特别是在2012年初,国家、省先后下发了《2012年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质量考核指标》、《2012年湖北省性病工作要点》后,我区组织各医疗机构责任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使报病责任人准确掌握性病诊断与要求,我区的性病疫情报告质量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性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及与卫生监督执法部门的沟通,落实各项性病监测干预措施及技术规范,增强报病责任人的疫情报告意识和法律意识。

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性病疫情报告质量,为制定保护人民群众的集体健康措施提供可靠依据[2-3]。

参考文献

[1]朱强,邹雅琴,赵会勇,王林.云南省楚雄州2007~2009年性病疫情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0,32(1):49-50.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112-03

1998年洪涝灾害后,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卫生信息网的指示,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通讯传输系统。根据“疫报先行”的原则。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成都道源软件公司负责开发《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于2001年12月向全国推广使用。但该系统只能覆盖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是否科学、有效,其评价内容包括:系统目统与设计合理性、系统运行状态与效果、数据质量、爆发检测能力等。评价监测系统的关键要素,主要为系统检测疾病爆发的及时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以及有效性。其中及时性最为重要。

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并于2004年4月正式启用。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在国家、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向乡(镇)和城镇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促进了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也对监测系统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就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应用状况综述如下:

1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与传统疫情报告系统的区别

1.1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管理员在取得授权后,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人员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录入。录入成功后点击保存,此时该报告卡即存入服务器。在县、市、省、国家级均可同时看到,改变了传统疫情报告层层逐级上报的方式。

1.2 网络直报设置了对全国省市县(区)的资料库,在疫情管理人员进行报告卡录入时。可就病人提供的“病人现住地址”进行准确录入,传染病的发病率亦按“病人现住地址”统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疫情报告方式不能解决的流动人口传染病统计归属问题。

1.3 网络直报系统内有20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包括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鼠疫、结核病、艾滋病、救灾防病、死因监测、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等,各子系统间信息相互关联,信息互通,解决了传统疫情报告系统中各病报告管理无关联、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2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应用后的疫情报告效果

2.1 疫情报告的快速性

实行疫情网络后的2004年,医疗机构做出诊断到国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由原报告方式的24d缩短到不足ldN。2005年疫情报告及时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传染病从医疗机构做出诊断到国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缩短到0.8d,即19小时。孙昼、邓晶等对杭州市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时性分析时显示,在未实行直报前,卡片数49187张。传染病卡片从临床医生诊断至疾控中心的时间中位数为6天,0天及时率仅5.8%。实行网络直报后,卡片数153490张,其中位数减至0天,0天及时率达53.6%。经统计学检验,直报前后0天及时率有显著性差异(Y=54.85,P

2.2 疫情报告率提高

网络直报进一步规范了网络直报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医疗机构报告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很大程度减少了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漏报、缺报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传染病发现水平,传染病的报告率明显提升。根据统计结果,2004和2005年,全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2003年的192/10万提高到2005年374/10万,报告率提高了将近1倍。

2.3 疫情报告的灵敏性

网络直报系统运用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与Web-GIS f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和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提高了对传染病疫情判断和预测预警能力,对传染病暴发的早期探测更为灵敏。如2004年在云南发现一起肺鼠疫疫情和2005年以来在全国发现报告的人禽流感病例22例,均来源于网络直报系统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与跟踪。2005年7月,四川资阳市接连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引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关注,组成国家与省联合T作组,仅4天即发现了病因,找到了病原,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迅速将疫情遏制在了暴发早期。

2.4 疫情报告的真实性

马家奇等对200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信息质量分析,2004年和2003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随月份的变动趋势为非线性,呈现抛物线形态,并都可以拟合为二次曲线,发病趋势是一致的,说明实行网络直报并没有影响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李春雷㈣对宜宾市2005年的传染病报告发病趋势作分析,得同马家奇一致的结果。

3 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3.1 及时性评价

根据马家奇等对2005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分析。2005年全国未及时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29.69%,未及时审核的占总报告数的9.02%。平均每月有0.12%的传染病重复报告卡。全国零、缺报县区数月平均为39个。占总县区数的1.35%。蒋有琴、王敏对2004-2005年安顺市传染病报告卡及时率分析时指出法定休息日疫情报告和疫情管理人员休息,影响了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审核。

3.2 准确性评价

鹿凤苓等旧对2005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通过网络直报报告的传染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与国家诊断标准比较,2005年诊断符合率与2003、2004年相比无明改变,说明报卡的准确性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赵桂金等㈣对2006年上半年太原市传染病报告卡分析,诊断到填写报告卡的逻辑错误发生率为1.02%,填写报告卡到网络报告卡生成逻辑错误发生率0.04%,准确性不能让人满意。

3.3 覆盖面评价

2005年全国进人网络直报系统的各级各类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总数已达18359家,网络覆盖率达到93%以上,进人网络直报系统的乡镇卫生院达38518所,其中25474所实现了网络直报,直报覆盖率为66.19。到2009年8月,南宁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已达100%。

3.4 信息利用评价

死因报告系统、结核病专病报告系统、HIV/AIDS专病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相继启用,不断扩大网络直报系统使用率。网络直报也规范了基层报告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数据的审核和分析程序,一方面减轻了基层单位对系统、软件维护和数据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帮助基层建立了个案数据库,提供了流行病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

等工具。有助于开展本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疫情分析和预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信息利用价值。

4 运用网络直报后的疫情报告管理调查

4.1 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2005年11-12月,施小明、马家奇等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共调查全国30个省250家医疗机构。有效传染病个案共29种13714例,总漏报率23.14%。其中甲类传染病为0,乙类传染病23.64%。丙类传染病21.37%。门诊传染病漏报率为19.86%、住院部为25.44%、化验室为35.78%,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门诊、住院部、化验室传染病漏报率依次增高(Z=-13.51,P

4.2 网络直报人员、设备配置调查

刘凌云对湖北省荆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人员现状做了调查,该市共有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单位89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28个,乡镇卫生院61个,疫情直报人员共计110人。其中31-39岁比例最高,占42.73%,40-49岁年龄组占31.82%。30岁以下人员占19.09%,50岁以上组占6.36%。专业技术职称以中初级居多,合计占85.45%,无职称者占9.09%。

段彩云、黄利群对珠海市2005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能力情况进行分析,用于网络直报的计算机类型有PⅣ(37.84%)、PⅢ(27.03%)、PⅡ(13.51%),三者合计占总数的78.38%,低于全国94.87%的平均水平。网络连接方式主要为ADSL(91.89%),其余为电话拨号上网(8.11%)。计算机专用情况: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0%有专用微机,乡镇级卫生院只有40.91%有专用微机,直接影响了直报的速度。

4.3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影响因素调查

王希江、曾光㈣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2004年参加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直报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应用CHAID(Chi―squared Automatic Infraction Detector卡方自动交叉检验1方法探讨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可能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因素有9个,包括单位级别、疫情管理人数、专职人员状况、大中专人员情况、单位性质、开始报告年限、收到报告卡时限、每天收卡次数、人均疫情管理年限。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为省、市、县级医疗机构年报告量受“专职人员情况”、“单位级别”、“收到报告卡的时限”、“收卡次数”影响,专职人员、公办机构、收卡及时、收卡次数多的单位报告质量高于无专职人员、私营机构、收卡次数少的单位。乡级、厂矿和其他性质医疗机构的年报告量受“疫情管理人数”、“人均疫情管理年限”、“开始报卡年限”、“收到报告卡的时限”影响。该CHAID分析模型的Risk=0.49,P=0.03,预测分类与真实分类基本一致。

5 疫情网络直报存在的问题

网络直报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质量和能力。但是与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用后存在不少问题。

5.1 医防结合理念和工作模式尚未形成

在我国。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不同科室管理。条块管理导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系统资源不能有机整合,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问难以建立起长效的工作协作机制,医疗机构重“治”轻“防”,缺乏行之有效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5.2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

目前,医疗机构尚缺乏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指南,各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制度、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等千差万别,医疗机构门诊、住院部、化验室在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中尚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漏报现象容易发生。有的医疗机构仍由防疫医生代替临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缺乏规范格式和规范化管理。除登记本缺项、漏项外,临床医生漏登、漏填、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涂改等现象也十分普遍。

5.3 网络设备配备和经费得不到保证

部分医疗单位经费困难,无微机,无条件上网。能够直报的单位中有一部分无专用网络和微机,只能借用其他部门的设备进行网络直报,使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同时疫情管理人员数量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大、待遇低,造成一部分优秀的疫情管理人员流失,从而影响了疫情管理工作的开展。乡镇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体门诊和民营医疗机构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空白点。

5.4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有待提高

吴秀玲、吕炜等对2005年7月广西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质量进行分析,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完整且无逻辑错误的卡片占78.52%。网络直报卡填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填卡医生缺项或不全(17.06%)、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患儿家长姓名(2.68%)、时间填写错误(1.58%)、现住址填写不明(1.26%)和职业填写不准确(0.54%)。

5.5 重复报告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报告法定传染病有39种,既有急性传染病又有慢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37号令)规定的报告时限报告即可。但对于慢性传染病。国家要求一年报告一次,像乙肝、肺结核等病,病程较长,每年都报告,统计出的发病率要大于实际的发病率。有的病人(特别是性病病人)到多家医院就诊,登记的项目信息不实,用假姓名、假工作单位,可能会统计出多个病人。

6 建议与展望

6.1 进一步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医防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与规范。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记录的规范管理。

6.2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和频次。从体制上使疫情管理与传染病监督有密切的业务关系,及时解决在传染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第5篇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娼、嫖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对《性病报告卡》、《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要装订成册,分类保存和管理,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卡》要求保存5年。《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艾滋病性病监测资料年度汇编》等要求长期保存。

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实施方案年-年)》文件精神和国家区域监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娼、嫖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第6篇

[关键词]性病;梅毒;检验报告;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b)-016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alized management mode of inspection report 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779 outpatients with STD were labeled as the new model group.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1,720 STD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old model group.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indicators like epidemic report and syphilis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In the new model group,the timely and integrated rate of reporting syphilis,gonorrhea and genital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syphilis typing and its accomplishing rate,and syphilis screening rate from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gonorrhea/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 in genital tract and completion rate of treatment were all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ld mode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Key words]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yphilis;Inspection report;Management model

性鞑ゼ膊。ㄒ韵录虺啤靶圆 保饕是通过性接触而发生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自改革开放以后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的报告数逐年增多,并呈上升趋势[1-2]。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防控措施力度加大, 淋病等性病发病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但梅毒却仍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发病数现在已经稳居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的第三位,而梅毒又是危害性最高的性病[3-5]。为加强性病监测工作,控制性病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根据《全国性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将上述五种性病纳入网络报告范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我院2010年已全面运行传染病(含性病)内网直报系统,强制临床医生在内网就诊系统诊断传染病(含性病)后立即报告,但梅毒、淋病和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临床医生必须接收或主动查询到阳性结果,才能报告疾病,因此这三种性病仍有漏报、迟报现象,梅毒筛查诊治和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也受到影响。我院2012年整改,运行了性病检验报告专业管理模式,性病门诊患者的复诊全部由皮肤科医生负责,这三种性病的疫情报告和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筛查诊治都取得较好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779例性病(梅毒512例、淋病78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89例) 标记为新模式组,年龄17~71岁,平均(39.27±5.3)岁,其中男性353例,女性426例;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720例性病(梅毒436例、淋病82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202例) 标记为旧模式组,年龄18~77岁,平均(41.72±4.7)岁,其中男性339例,女性381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组内三种性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新模式运行前,性病检验阳性结果的患者要到首诊专科复诊,主动提供打印的检验报告或复诊医生查询到阳性结果,接诊医生才能报告疾病。

性病检验报告专业管理模式执行以下流程:①检验科将门诊的性病(沙眼衣原体、淋病、梅毒)阳性实验室结果,在检验报告上注明:请到皮肤科取结果;②检验报告发放处/自助发放机不打印上述检验报告,并指引患者到皮肤科领取;③首诊医生发现此类患者也指导其到皮肤科挂号就诊;④皮肤科专人签收检验科送来的性病阳性检验报告;⑤患者来皮肤科领取性病阳性检验报告,由皮肤科接诊医生负责提供性病报告;⑥预防保健科每月检查和督导,确保此专业管理模式正常运行。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的性病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诊断这三种性病后24 h内必须按要求报告。②两组的梅毒分型诊断准确率和治疗完成率:每年由皮肤性病专家根据患者病历和用药资料判定分型诊断是否准确和治疗是否完成。③两组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梅毒筛查率和治疗完成率: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进行梅毒Trust检测和治疗完成率(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实验室病原体复查阴转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z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性病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的比较

新模式组的性病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明显高于旧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梅毒分型诊断准确率和治疗完成率的比较

新模式组梅毒的分型诊断准确率和梅毒治疗完成率均明显高于旧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梅毒筛查率和治疗完成率的比较

新模式组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梅毒筛查率和治疗完成率明显高于旧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性病检验报告专业管理模式效果的原因分析

运行性病检验报告专业管理模式后,梅毒、淋病和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6]、梅毒分型诊断准确率和治疗完成率[7-9]、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梅毒筛查率[10-12]和治疗完成率[13-14]都显著提高,超过广东平均水平[15-16],原因在于新模式下:①性病阳性结果患者全由皮肤科复诊和报告疾病,皮肤科医生作为性病诊治的专科医生,有利于诊断的及时率和准确率的提升;②皮肤科医生第一时间获得性病阳性结果,既明确了性病疫情报告和筛查诊治的责任方,促使皮肤科医生想方设法联系、动员和提醒患者复诊,又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减少患者持检验报告随意投医造成疫情报告和筛查诊治的缺失;③有利于预防保健科针对性病报告和诊治的检查、统计和分析,以此督促临床科室提高和整改,促使提高性病报告质量和筛查诊治效果。

3.2 进一步完善性病报告质量和筛查诊治效果

首先,要提高性病的专科服务率。新模式只是保障性病复诊和报告由皮肤科负责,不少性病仍在非皮肤科首诊,处理不专业仍会造成患者流失。应探讨保障性病患者专科首诊的方法。

2016年,广州市海珠区启动创建性病、艾滋病管理全国示范区工作,我院在区卫计委指导下,开展了性病全面专科服务化[17-18]工作,所谓“性病全面专科服务化”,就是指性病患者(含疑似),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不管是首诊还是复诊,不管是检查还是治疗,一律由皮肤科医生负责或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完成。我院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方针,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步:性病门诊患者复诊专科服务化,即确保门诊性病患者复诊全部由皮肤科医生负责,运行性病检验报告专业管理模式就是这一步工作的首要措施,运行了新模式后,不管在性病管理、筛查和诊治都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第二步:住院性病患者专科服务化,即确保住院性病患者相关的检查和诊治全部由皮肤科医生负责或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完成,关键是强制执行性病(含疑似)请皮肤科会诊制度,非皮肤科病区患者发现性病相关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时,或临床医生下性病诊断和治疗性病时,都必须请皮肤科会诊,接受报疫、检查和诊治等全方位指导。预防保健科每月核查所有性病报告住院患者有否请皮肤科会诊,也抽点科室病历,检查患者在发现性病相关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时有否请皮肤科会诊,发现问题即时整改。从检查反馈看,我院住院性病患者专科服务化工作开展良好。

第三步:性病门诊患者初诊专科服务化,即尽量做到门诊性病患者初诊也全部由皮肤科医生负责,要求非皮肤科医生发现门诊患者出现性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时,即时转介患者到皮肤科就诊,不开性病相关实验室检查给疑似性病患者。我院选取了妇科和泌尿外科这两个科室进行试点,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两个科室做到疑似性病患者百分百转诊和零性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有望进一步向更多的门诊科室推广,但产科、急诊科和体检科可能运作起来有困难。就算这几个科室部分就诊者不参与性病初诊专科服务化,如果其他科室都开展了,预期也是良好的,我院将作进一步研究。

其次要加强临床医生性病报告和筛查诊治的培训,既使非皮肤科医生掌握发现和转诊性病患者的技能,又使皮肤科医生提高性病报告和诊治水平。

最后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完善信息登记。沟通良好,患者才能信任医生并提供真实具体的信息,临床医生才能及时提醒患者复诊和进一步检查治疗。

综上所述,运行性病检验报告专业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性病报告质量和筛查诊治效果,值得向各医疗机构推广。

[参考文献]

[1]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2]王宝玺.2012年全国性病防治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计划[R].2013年全国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工作年会,成都,2013.

[3]周莉芸,胡晓江,朱小凤.2005-201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性病门诊性传播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9):3482-3484,3520.

[4]蓝丽娜,吴肖冰,张春来,等.深圳市梅毒报告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及规范治疗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 21(7):619-622.

[5]李秋玲,赖新平,钟宗远.国家性病监测点广东省兴宁市2007-2014年间5种性病流行特征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6,23(4):277-279.

[6]薛大奇.我国梅毒防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2,21(1):15-16.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疫情报告指引[R].南京,2012.

[8]叶兴东,戴向农,何婉萍,等.2012年广州市网络直报梅毒准确性核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7):528-531.

[9]樊尚荣,梁丽芬.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260-3264.

[10]叶兴东,何婉萍,黄雪梅,等.筛查和行为干预在梅毒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1):53-55.

[11]吴敬英,杨立刚,李鸣九,等.广州市南沙区2005-2014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62-64.

[12]许欣艳,赵G平,杨立刚,等.广东省惠东县2005至2014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6,36(5):541-543.

[13]樊尚荣,周小芳.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淋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6):3129-3131.

[14]樊尚荣,周小芳.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6):3132-3133.

[15]陈磊,黄澍杰,洪璇,等.广东省2013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22(1):62-67.

[16]陈磊,黎英,沈鸿程,等.广东省2014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6,23(1):3-7,12.

[17]朱凯星,宋叶,许美振.广州市海珠区梅毒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评估[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7):637-640.

第7篇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宣汉县2009年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及追踪情况,进一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水平。方法:将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肺结核病例数和结核病专报系统报告的病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网络报告系统报告发病率(72.21/10万)低于专报系统发病率(74.31/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系统中涂阳与涂阴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网络报告病例的转诊率96.33%,追踪到位率88.0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肺结核病人发现、转诊和追踪工作中的协调、督查和归口管理。

【关键词】肺结核;报告;转诊;追踪

有效地发现、报告和治愈结核病病人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关键,而发现病人必须做好疑似病人的报告、转诊和追踪,做到归口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宣汉县结核病发现水平,现将该县2009年肺结核病人的报告、转诊和追踪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宣汉县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肺结核病例资料和结核病专保系统报告的肺结核病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部门。

1.2 方法:分析两个系统报告的肺结核病人的报告、登记有无区别及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及追踪情况。

2 结果

2.1 病人发现、报告、登记情况。宣汉县2009年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报告的肺结核病例为928例,报告发病率72.21/10万,结核病专报系统报告的病例数为955例,报告发病率74.31/10万。专报系统报告的发病率高于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发病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668 P﹥0.05)见表1。

表1 2009年宣汉县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与专报系统登记的结核病情况(X10-5)

2.2 涂阳、涂阴和未查痰肺结核病例报告已登记情况。专报系统登记的肺结核涂阳病例为570例,报告发病率44.35/10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涂阳病例为550例,报告发病率42.96/10万,二者差无异统计学意义(X2=0.3569 P﹥0.05)。专报系统登记涂阴病例为385例,登记发病率29.96、10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涂阴病例378例,报告发病率29.41/10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642 P﹥0.05)。

转贴于 2.3 疫情报告、病人转诊及追踪情况。2009年宣汉县网络报告系统报告的肺结核审核卡为458例,其中转诊到位441例,转诊到位率96.33%,应追踪285例,追踪到位250例,到位率88.04%。

3 讨论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宣汉县肺结核发病呈上升趋势,而有效地发现和治愈结核病人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关键措施[1]。自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结核病专报系统相继使用,二者结合对结核病实行网络直报,在增强报告的及时性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发现率[2]宣汉县专报系统报告的总病例数高于转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二者比较,涂阳、涂阴病人数和率比较接近,报告病例中没有未查痰的,揭示在病人的归口治疗管理较规范 。2009年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例955例,其中涂阳病人570例,新发涂阳病人467例,完成计划的101.30%,新发涂阳病人的发现率达82.11%,超额完成了全年度任务。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单位与疾控机构在肺结核病发现、转诊和追踪工作中的协调、管理和督查[3]。医疗机构对首诊的结核病人要按照转染病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及准确性的要求进行报告,同时加大转诊力度,切实做好结核病人的归口治疗管理,网报要详细填写病人的个人资料,便于疾控人员的追踪、督查,提高追踪到位率。疾控机构对网报的信息应及时追踪调查,确保病人的追踪到位和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1] 解燕,赵小兰,缪昌东,等,泰州市2006年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及追踪情况分析[A],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35卷第17期;3404~3405

第8篇

【关键词】 监测;性病;疫情

Analysis on 2006~2010 epidemics of national key monitoring STDs in Beitang District, Wuxi

ZHU Kai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Beitang District, Jiangsu Wuxi 214043,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epidemics of national key monitoring STDs between 2006 and 2010 in Beitang district, Wuxi.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STD occurrences tended to decrease during the period with a significant drop since 2008. However, there wasn’t much improvement in syphilis occurrence, and syphilis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ype of STDs.

【Key words】 Monitoring; STD; Epidemics

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是主要通过性接触而发生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梅毒和淋病的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卫生部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统计,梅毒与淋病发病率列甲乙类传染病的第3、6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也是我国常见的性病。为加强监测工作,控制性病疫情,中国疾控中心2008年下发了《全国性病监测方案》,对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种性传播疾病重点监测。为全面了解北塘区性传播疾病流行态势,拟定完善防治方案与对策,现对北塘区2006~2010年的国家重点监测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6~2010年北塘区各医疗机构上报的性病报告卡,从中国疾病预防监测控制管理系统下载相关数据库,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时间与病种分布

2006~2010年,北塘区共报告重点监测性传播疾病19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60 /10万。以梅毒与淋病为主,分别占51.05 %,31.11%。 2006~2010年我区性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总发病率由2006的12.1/10万降至2010年的7.27/10万,淋病与尖锐湿疣降幅较大,但梅毒的发病维持较高水平。各疾病例数、构成比见表1。

2.2 人群特征分布

2.2.1 性别分布 1900例性病患者中,男性958例,占50.42 %,男女性别比为1.02∶1。 淋病与生殖器疱疹病例以男性为主,而尖锐湿疣与梅毒以女性为主。见表2。

2.2.2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中青年为主,20~39岁年龄组占57.22%,20岁以下占9.47%,60岁以上占8.11%。详见表3。

2.2.3 职业分布 工人、商业服务、家务分别位列职业分布的前三位,共1292例,占68.00%。1900例性病病例职业分布详见图1。

2.3 报告医疗机构与病例来源分布

2006~2010年报告的性病病例中,市、区医院报告1394例,占73.37%,社会办医疗机构报告76例,仅占4.00%,详见表4。病例来源主要来自其他就诊和术前检查,详见表5。

3 讨 论

2006~2010年北塘区国家监测性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报告总发病率由2006年的12.1/10万降至2010年7.27/10万,2008年起降幅明显,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北塘区开展了广泛的娱乐场所高危干预、推广安全套、实施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加强了各类高危人群的宣传与干预,这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种监测性病中,淋病与尖锐湿疣降幅较大,但梅毒的发病维持较高水平,构成比也逐年增加,成为北塘区性病主要病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2008年后仅报告2例,原因为新的性病监测系统中无非淋菌性尿道炎诊断,有实验室诊断依据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才能上报,忽略了非实验室诊断病例[1]。在2008年报告病例中,有临床诊断病例梅毒34例、淋病13例。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性病诊断标准》,梅毒与淋病只有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必须实验室诊断,不应有临床诊断病例,应加强医疗机构性病诊断与报告规范。

从人群特征分布来看男女比例基本均等,患病群体以青壮年的工人、商业服务人群为主,这一人群处于性活跃期和生育年龄期,由于文化层次低,缺乏性病防治知识,以外地务工人员居多,流动性大等原因,发生非婚异的可能性其他人群高,无保护较普遍,因而感染的概率较高[2]。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来务工流动人口的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开展行为干预。

1900例病例中73.37%由市区医院报告,民营医疗机构报告仅占4%。另有10.68%的病例由市区疾控中心报告,除了市疾控中心门诊部报告外,部分病例属为妇教所等羁押场所医疗机构进行代报告。北塘区性病报告来源主要来自非性病门诊的其它就诊,民营医疗机构也是重要的就诊单位,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较为薄弱[3],在报卡准确性与完整性上也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建议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性病疫情管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应不定期检查监督,提高报卡质量。

依据疫情分析,虽然我区近年来性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梅毒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逐浙成为性病主要病种。我区将继续严格按照《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扎实开展区域性病监测与防治工作,为了解性病流行状况趋势、危险因素等,制订防治对策与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臧道爱.射阳县2008年国家重点性病监测分析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9,18(11):18-19.

2 朱强,邹亚琴.云南楚云州2007~2009年性病疫情分析[J].性病与皮肤病,2010,32(1):49-50.

第9篇

【关键词】艾滋病;医疗卫生机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5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2027-02

艾滋病流行是目前社会面临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能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是做好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重要环节,针对我市2009――2011年三年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本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后简称:HIV/AIDS)病例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9――2011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有偿/无偿采供血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我市HIV/AIDS病例个案资料,为进一步分析病例报告特点将有病例报告机构按其工作性质分为三类,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是临床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专科医疗机构);三是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分别统计分析。利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分类变量统计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2结果

2.1病例基本概况2009――2011年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报告我市HIV/AIDS病例1372例,其中HIV感染者1002例,AIDS病人370例。

人群分布2009――2011年三年间医疗机构共报告1372例,其中男性824例(60.1%),女性548例(39.9%);平均年龄(42.04±12.07)岁,最小1岁,最大91岁;未婚243例(17.7%),已婚有配偶985例(71.8%),离异或丧偶137例(10.0%),不详7例(0.5%);文化程度中文盲109例(7.9%),小学462例(33.7%),初中590例(43.0%),高中或中专156例(11.4%),大专及以上55例(4.0%);民族分布共报告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1102例(80.3%),壮族235例(17.1%),其它6个民族35例(2.6%)。

感染途径分布:三年间报告病例中静脉注射88例(6.4%),性接触+注射4例(0.3%),异性性传播1206 例(87.9%),同性性传播17例(1.2%),母婴传播17例(1.2%),不详34例,(2.5%),输血及血制品2例(0.1%),其它4例(0.3%)。

2.2三类机构统计结果三类不同性机构报告病例共报告1372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报告561,占全部病例的40.9%;临床医疗机构报告792例,占57.7%;采供血系统共报告19例,占1.4%。

2.2.1三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艾滋病病例年度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和无偿/无偿采供血机构病例报告占当年报告病例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所占当年报告病例比例逐年增加明显与广西其它地市报道相一致[2]。

病例病程阶段结果显示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程病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感染途径结果显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注射吸毒有关病例不论数量和比例都是最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三年报告的97例与吸毒有关的病例中占报告了57例,占了58.8%,而采供血机构三年无一例与吸毒有关病例报告;异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数和比例低于临床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报告病例;同性传播途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数量和比例远高于临床医疗机构,三年报告的同性途径感染的病例17例中有15例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占88.2%。

样品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病例主要来源于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共报告482例,占其所报告病例86.0%;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主要来自医疗机构自身服务有关检测内容,如术前/输血前检测、其他就诊者检测、孕产期检查、性病门诊和婚前检查(含涉外婚姻)以上几个检测内容共报告695例,占其报告病例比例87.8%;采供血机构则全部来自无偿/有偿献血。

以上差异与三类机构工作性质和服务人群有直接关系。临床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群体主要有疾病症状就诊的病人,因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长、早期艾滋病感染者发病[1]、医务人员诊断能力提高和临床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诊断服务后对有创伤性医疗操作中艾滋病检测力度加强,故医疗机构中发现病例特点有报告数量逐年上升、报告病例中艾滋病病人比例高、样品来源多集中在其承担服务内容和职业分布范围广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在临床医疗机构中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但从结果可以看到实际效果不理想,三年中临床医疗机构只有73例感染者或病人是通过咨询检测发现,仅占其全部报告病例9.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承担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机构,虽然也对外公众开放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但工作重心是高危人群和已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属并主动提供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报告病例特点是吸毒、同性传播途径病例多、样品来源中以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为主,随着早年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干预措施落实早期感染病例被发现,所以出现报告病例逐年下降的趋势。

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主要职责组织无偿或有偿献血工作,故在采供血机构中发现病例少、样品来源单一、且病程也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主,同时随着国家防艾工作措施落实,在相对固定的献血群体中发现艾滋病病例也呈下降趋势。

医疗卫生机构因各自工作职责不同,服务群体不同,报告病例存在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医疗机构职能和服务群体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效率。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卡;质量分析

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报告传染病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笔者分析了本院2008年1月至6月668张传染报告卡的质量,认为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质量亟待提高,下面是将这668张卡片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将本院2008年1月至6月所有传染病报告卡共668张进行分类,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类,其中完全合格率只达到44.2%,基本合格率达47.8%,不合格率达8.0%,详见表1、表2。

合格即基本没有缺限,无缺项、错项,住址填写到具体的门牌号码,无涂改,字迹工整、清楚,易于辨认,无逻迹错误。基本合格包括字迹基本能辨认,缺一般项目1~2项,如没有填写到时或漏填填卡日期等,有住址但不详细,没有填写至具体的门牌号码。不合格即缺项在三项以上,有逻迹错误或涂改得比较多,或字迹很难辨认。

从上表看,住址填写不详细和缺项是疫情报告卡的主要缺陷,字迹辨不清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其它原因包括有逻迹错误和涂改。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1项目填写不全

缺填性别、年龄或出生日期、职业、病例类别、发病日期、报告单位、填卡日期、诊断日期未填到时分,填报人未签名等。

1.2项目填写错误

性别、年龄、住址、病例分类、诊断日期或填卡日期、电话号码等项填错;甚至钩错疾病把梅毒钩成艾滋病,乙肝钩成丙肝,结核性胸膜炎等同于活动性肺结核。

1.3字迹辨认不清

这个问题还比较普遍,有时姓名和住址无法辨认,通常要化费很多的时间去确认。

1.4迟报现象时有发生

医院规定报告卡要及时投入医院设置的疫情箱内,但有一部分医生不执行此规定,把填好的疫情报告卡放在诊室里而造成迟报,特别是节假日,这种现象比较多,还有极个别的医生将卡放在自己的工作服口袋里多日。

2原因分析

2.1法制意识淡簿

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不重视,更没有掌握其内容,认为医生看病天经地义,报告传染病不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传染病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务而已。

2.2专业知识欠缺

传染病诊断标准不明确,应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为细菌性痢疾,乙型肝炎的急性和慢性不确定,临床诊断病例与实验室确诊分不清,诊断日期和填卡日期不一至等。

2.3责任性不强

只强调客观原因,不找主观因素;只管报告数量,不管报卡质量,不理解传染病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很配合传染病管理部门的工作;疑似病例报告后,确诊不是传染病的很少填订正报告。

2.4本院有600多张病床,只有一个疫情管理人员,节假日的监督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3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以前人类所不知的疾病现在已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达,人群频繁流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它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动植物谱的不断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传染病谱,因此防治传染病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防治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是靠使用预苗,如我国在1992年的流行病调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5%,由于推广使用乙肝疫苗,2006年已下降至7.18%[1];另有多例报道由于长期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使人群乙肝流行情况发生变化,0-19岁年龄段HbsAg携带率只有2.4%,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2];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使小年龄组的人群单纯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达51.92%[3];在人群中使用甲肝疫苗免疫,能使甲肝发病率从1990年的25.26/10万降到2006年的0.82/10万[4]。而长期系统的监测传染病的分布,观察各种影响因素,是研制预苗的基础,所以监测和报告传染病不仅是为了使已发生的传染病能有效的得到控制,防止其传播和扩散,还是消灭和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因此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每个医务人员不但要熟悉和掌握传染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还要求每例传染病都要规范填写传染疫情报告卡,因为报告卡的内容越详细越具体,对控制传染病就越有价值。

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每年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培训1-2次,对新进人员和实习生每批都要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传染防治法》、《突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后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积极鼓励和支持医生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学习,以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传染病诊疗水平,要使每个医生都充分认识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管理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定制度,传染病报告卡也是一种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制订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依据;如2003年的非典,因当时没有详细准确的信息报告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今年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由于有了准确快捷的信息报告,而使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防止了该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提高疫情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鼓励和支持相关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经验;适当增加疫情管理人员,加强节假日传染病的监督管理工作。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适用、经济又易于掌握使用的电脑软件,使医生都能用电脑报告传染病,医院的疫情管理人员在医院的局域网上即能收集到医生所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这样既避免传染病的迟报和漏报,也不存在字迹不能辨认的麻烦,可有效提高传染疫情报告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勤环、郭雁宾.传染病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

[2]沈立萍、杨进业、莫兆军等.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对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状况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7):659-661.

第11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AEFI;监测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97-01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种类、接种针次、受种人群都在不断增加,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屡见不鲜,严重者可引起儿童器官功能受损,逐渐引起公众、社会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本文对我市2008-2013年度本地区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石嘴山市2008-2013年度0~7岁常规免疫接种儿童、疫苗应急接种、强化免疫接种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人群。

1.2报告类型: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5种[2]。

1.3资料来源:收集我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网点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子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08-2013年度AEFI数据资料。

1.4 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2008-2013年度我市共报告AEFI36例,2008年、2009年各报告1例,2010年、2012年、2013年各报告9例,2011年报告7例。其中一般反应26例(72.22%),异常反应5例(13.89%),偶合症5例(13.89%),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病例报告。在36例AEFI中,48小时内报告率为94.44%,48小时内调查率为100%,AEFI个案完整率为100%。我市2008-2013年度共使用疫苗20种,共接种1172330剂次;有11种疫苗报告有AEFI发生,共发生36例,报告发生率为3.07/十万,其中报告发生率依次位于前五位的分别为:麻风、麻疹、无细胞百白破、脊灰、白破。

3 病例分析

3.1.1临床诊断分布 在一般反应报告中发热21例(80.76%),接种部位红肿浸润或硬结2例(7.69%),两者皆有3例(11.54%);异常反应中5例均为过敏性皮疹,报告5例偶合症中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1例,局部脓肿2例,其他2例。

3.1.2 发病时间分布 从接种疫苗至发病的间隔时间按24小时内、2-3天、4-7天、≥15天以上划分,分别报告占88.89%、2.78%,5.55%,2.78%。

3.1.3 年龄性别分布 报告的36例AEFI中,0~、1~组报告病例最多,其中0岁组报告17例,占47.22%,1岁组报告10例,占27.78%,3岁组报告2例,占5.56%,4岁组、6岁组、7岁组、≥8岁组各报告1例,分占2.77%;男27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3:1。

3.1.4 时间地区分布 我市三个县区共有58家接种单位,其中15家接种单位有病例报告;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冬春季节报告病例较多。其中11月至次年3月份共报告16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4.45%。

4 讨论

我市的AEFI监测系统由2008年开始运行,截止2013年底,累计报告AEFI36例,报告病例逐年增加,均为散发病例,未发生聚集性和群体性AEFI病例,未发生疫苗质量事故、接种实施事故病例,说明疫苗质量是保障的,我市各级接种单位接种人员的责任心也较强,操作比较规范,AEFI监测的敏感性也在逐年提高。

我市的AEFI监测报告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项监测工作逐步得到完善,各部门对AEFI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及时调查率、网络及时上报率、报告单位覆盖率等监测指标逐年得到了提高。但目前还存在报告病例数较少,个别单位存在漏报现象,部分接种单位对AEFI监测的敏感性不高,对病例的定义分类、报告范围、初步临床诊断知识掌握不扎实、 AEFI现场处理应对能力较差现象。所以要加强对基层接种人员AEFI监测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接种人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尽快提高各级监测敏感性,加强对公众或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宣教,让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好处和对AEFI客观、公正的认识;降低AEFI发病率,减少负面影响,提高预防接种工作在公众中的知信度是我们目前免疫规划工作中亟需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490例手足口病病例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调报告.人口数据资料来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

1.2方法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时间分布、职业分布及人群分布进行分析.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共报告手足口病490例,发病率为67.06/10万,其中男性为311例,占63.47%;女性179例,占36.63%,男女性别比例为1:0.58。

2.2时间分布

1月报告1例.2月没有.3月1例,4月17例,5月26例,6月141例,7月128例.8月73例,9月75例,10月23例,11月4例,12月1例,主要发病季节是在5-10月份。

2.3职业分布 根据《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职业分类,2009年幼托儿童报告114例。占23.27%;散居儿童报告332例,占67.76%:学生报告44例,占8.98%。

2.4人群分布

手足口病发病主要发病年龄是在0~8岁之间,共报道461例。男性293例,女性168例。其中2~3岁发病率最高。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