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分析报告

病理分析报告

时间:2023-06-05 09:5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理分析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 医学影像学教学 应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1-01

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次提出病案教学法的概念,这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形势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事实证明,病案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医学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医院实践能力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医学影像教学是医学生必须接触的基本课程之一,如果将病案教学法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 病案教学法概述

所谓病案教学法,是以“病案”为载体,注重学导式教学,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教学法。毋庸置疑,病案教学法是使理论教学逼近临床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

(1)巩固知识。在病案教学中,学生从生动的病案中首先形成某一疾病的单体概念,即对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的认识。由单体概念开始,逐步上升为复合概念,也就是逐步形成横向联系,对同类症状的不同疾病做出鉴别诊断。最后,在单体概念和复合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概念,即能从疾病纵向联系判断其由来及发展趋势。这样,逐步掌握了疾病的规律,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发展智力。病案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等方面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

(3)提高学习效率。病案教学生动有趣,加之其实用性和直观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潜能,又能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因此,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病案教学法毕竟是为教学而服务,所以在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密的科学性。病案书写规范,记录完善、准确。这对开始学习病案分析的医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2)鲜明的示教性。作为教学示范病案,首要的是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短小精悍的形式。教学病案的选择应由简到繁,逐步过渡。对于初学者应提供短小精悍的病案以利抓住重点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4)紧扣教材方向,围绕教学内容,以便为教学理论服务。

(5)逻辑性强。教学病案的分析是遵循疾病发展的规律进行逻辑推进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学病案应有很强的逻辑性。

(6)结论简洁易记或暂不作结论而作为问题向学生提出,通过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结论。

2 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病案数据库

病案数据库的建立直接决定病案教学法能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顺利实施。要建立病案数据库,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很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病例资料,这为病案教学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系统的病例资料应该包括:医学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如果有病理学资料加以对比就再好不过。建立病案数据库,还应该根据检查方法进行分类,诸如超声、MRI、CT等,都应该加以明确的分类。此外,还可以根据发病率分类,如少见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等。这些分类工作必不可少,可以方便教师在实施病案教学法时紧扣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从庞大的病例数据库中快速挑选出那些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影像资料实施教学。

2.2 病案教学法的准备、组织和实施过程

当教师讲完某一系统理论知识之后,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片能力,教师可以选择用病案教学法继续教学过程。由于病案教学法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宗旨,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一起努力,提前准备,这是病案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处。对于教师而言,在上课前应该仔细研读教学病例,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准备方面,要熟知病例的病史、临床资料、平片和CT资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病案的诊断方向、基本病变和临床表现等,特别是一种疾病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时,更要鼓励学生牢固掌握一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通过与相似疾病的比较,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医学能力。总之,病案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该遵循先单病、后鉴别;先典型、后疑难;先观察、后分析;先单一方法,后多种方法综合的原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医学能力。

2.3 病案分析报告的撰写

引导学生完成病案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是实施病案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撰写病案分析报告过程中,教师可以检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向。与普通诊断报告不一样,病案分析报告的主要方向是分析所描述的问题,对类似性病变进行鉴别。因此,学生应该在病案分析报告中将自己的分析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具体表达所观察到的影像形态,这主要是为最后的结论提供可靠的依据。撰写病案分析报告的要求是报告内容必须精炼,病例分析要有足够的依据,在分析问题时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以此增强分析报告的说服力。学生交上分析报告后,教师要尽量做到全披全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注重正面评价,积极表扬。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解答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将病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应用病案教学法,要做到准备充分,言之有据,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和清.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07(22):292-293.

[2] 秦永德.案例教学法在核医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5):888-889.

第2篇

我们首先了解以下尿常规的正常结果

尿液常规分析化验单上一些项目后面出现“+”或“+++”……或数字,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阳性结果;相反,“-”就称阴性结果。在阅读报告时,要客观地分析报告,因为有许多干扰因素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饮食因素、尿液中的一些干扰物等。当尿常规检查出现异常时,请不要太紧张和太忧虑。同样,当出现和临床表现不一致的检验结果时,也不要盲目乐观。

下面我们看看尿常规出现不正常时会反映人体哪些疾病?

尿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1.0-1.5L/24h,或1mL/(h・kg体重);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异常分析]

1.尿量减少

(1)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2)病理性常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

(1)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

(2)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颜色:

[正常参考值]

透明,琥珀黄色。

[异常分析]

灰白色云雾状混浊,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脓尿;

红色云雾状混浊常为结石、肿瘤、结核等引起的血尿;

酱油色多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深黄色为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疽;

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丝虫病;

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尿。

比重: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一天中尿比重为1.15~1.025之间,比重最大的波动幅度可达1.003~1.030之间;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

[异常分析]

尿比重减低: 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尿比重增高: 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酸碱度:

[正常参考值]

尿pH值(酸碱度)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

[异常分析]

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尿蛋白:

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10-150mg/24h尿。

[异常分析]

1.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指在无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在某种生理状态下出现暂时蛋白尿增多。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变化(性蛋白尿)、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因在这些情况下,肾小球内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这类生理性蛋白定量测定不能过高。

2.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蛋白尿,临床常见病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

尿糖: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0.56-5.0mmol/L,100-900mg/(dL・24h尿)。

[异常分析]

尿糖增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异常分析]

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

尿胆原:

[正常参考值]

定性: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

定量:1~4mg/24h。

[异常分析]

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尿酮体:

[正常参考值]

尿酮体定性:阴性。

尿酮体定量:丙酮3mg/24h。

[异常分析]

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隐血试验: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异常分析]

隐血试验阳性:见于蚕豆病、疟疾、伤寒、大面积烧伤并发血红蛋白尿;砷、苯、铅中毒及毒蛇咬伤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尿显微镜检查:

1、 管型:

[正常参考值]

一般尿中为0,少量透明管型可见于剧烈运动后。

[异常分析]

颗粒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透明管型增多:常见于肾实质损害;

红细胞管型增多:多见于肾脏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

脂肪管增多: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2、白细胞:

[正常参考值]

[异常分析]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等;

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3、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第3篇

自1999年4月~2001年5月,我院新式剖宫产术后经手术和病理确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皆有孕足月剖宫产史,发病时间在术后6个月~29个月,年龄23~33岁。

1.2 临床表现 6例均在腹壁切口瘢痕深处发现肿块,月经期可增大,伴局部胀痛或刺痛,经期后疼痛逐渐减轻,肿块缩小。肿块触痛、质韧、实性、不活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肿物为单个,大小2~3cm,5例位于切口的左角,1例位于切口的中央。

1.3 手术与结果 6例患者皆在局麻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切口左角的肿块皆侵及腹内斜肌腱膜层,切口中央的肿块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一例侵及腹膜。术后病理:镜检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未用药物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

2 讨论

2.1 发病率 剖宫产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0.12% [1]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5月共做新式剖宫产术654例,发病率为0.92%。

2.2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一般认为系由于高孕酮水平不利于子宫内膜存活,而高雌激素水平可促进子宫内膜种植之故,足月妊娠时孕酮水平高,产后雌激素水平低 落,故内膜存活种植能力均低 [2] 。本文报告的6例患者,手术时间均在我院开展新式剖宫产的初期,可能与手术操作的不当有关:胎盘娩出后,术者的一手放入宫腔,另一只手握住宫底将子宫置于腹腔外,用大纱布擦拭宫腔,未洗手,缝合子宫、筋膜。这些操作易使脱落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切口上。5例子宫内膜异位出现在切口的左角,术者在此处缝线打结,可能因手套上黏附的内膜种植于此。显示出孕足月的子宫内膜有很强的种植能力。

2.3 治疗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发现,尽早进行局部病灶切除手术,切口要足够深,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定要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和部分正常组织。保证无残留异位灶,以防复发。本组资料显示,只要病灶切除干净,不用药物辅助治疗,就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2.4 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由于各种宫腔操作均可将子宫内膜带出,应尽量避免:(1)剖宫产术时切开子宫前用纱布保护好切口的周围;(2)不将子宫置于腹腔外缝合,减少手进入宫腔的机会;(3)胎盘娩出后要彻底洗手或更换手套,这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重要一步;(4)缝完子宫壁,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切口,缝完筋膜后再次冲洗切口。

参考文献

1 钟刚,何副仙.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中国实    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3):188.

2 郑怀美.妇产科手术失误及处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11.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院儿科 1990 年至 2008 年间的住院患儿尸检病例中, 选择前三位临床诊断和(或)前三位病理诊断包括肺炎的 65 例病例进行分析。 尸检均于患儿死亡后 72 h 之内进行。 男 50 例, 女 15 例;年龄 1 个月至 13 岁; 住院时间 2 h ~ 34 d。 各组病例的年龄和住院时间分布见表 1。

    1.2 方法

    根据尸体解剖报告及国际疾病分类(ICD) 标准, 65 例病例按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中的符合情况分为 3 组, A 组: 临床与病理均诊断为肺炎者,共 25 例; B 组: 临床未诊断为肺炎而病理诊断为肺炎者, 共 27 例; C 组: 临床诊断为肺炎而病理否定肺炎者, 共 13 例。 分别对三组病例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病理诊断为肺炎的 52 例病例(A + B 组) 中,临床症状以发热、 气促、 意识障碍最为常见, 体征则以呼吸音粗、 肺部啰音、 肝大最为常见; 病理否定为肺炎的 13 例病例(C 组)中临床症状以发热、 咳嗽、 抽搐最为常见, 体征则以呼吸音粗、肺部啰音、 咽充血最为常见。 见表 2。

    2.2 主要基础疾病及合并疾病

    A 组病例中, 以肺炎为主要病症, 以其导致的呼吸衰竭或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致死病因者 5 例;以肺炎为主要病症, 合并其他疾病共同致死者 18例, 见表 3; 以肺炎为次要病症, 以其他疾病为主要致死原因者 2 例, 其中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1例, 狂犬病 1 例。B 组病例中 , 以肺炎为主要病症 , 以其导致的呼吸衰竭或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致死病因者 2 例;以肺炎为主要病症, 合并其他疾病共同致死者 23例, 见表 3; 以肺炎为次要病症, 以其他疾病为主要致死原因者 2 例, 其中体质量下降及低体温1 例, 肺结核并全身播散性粟粒性结核 1 例。

    2.3 肺部影像学资料

    本组病例中有肺部影像学资料者共 37 例。 其中 A 组有肺部影像学资料者 17 例, 13 例示双肺感染, 3 例右肺感染, 1 例左肺感染。 B 组有肺部影像学资料者 11 例, 5 例无明显异常, 3 例示双肺感染, 1 例右肺感染, 1 例左肺感染, 1 例双肺纹理略粗。 C 组有肺部影像学资料者 9 例, 5 例示双肺感染, 2 例右肺感染, 1 例左肺感染, 1 例肺纹理稍增多。

    2.4 肺炎病理表现

    以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最为常见(表 4)。支气管肺炎者多表现为气管及支气管腔内、 肺泡腔内大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及大量炎症渗出物; 间质性肺炎者多表现支气管、 细小支气管壁周围及肺泡壁充血水肿, 可见大量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肺泡间隔明显增宽。除炎症细胞浸润表现外, A+B 组尚见以下病理改变: 肺充血水肿(36/52)、 肺出血(21/52)、肺气肿(15/52)。 而 C 组肺部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病理改变常见肺充血水肿(8/9)、 肺出血(8/9)、 肺淤血 (5 / 9)、 肺透明膜形成 (3 / 9) 和干酪样坏死(3/9)。

    2.5 临床诊断与尸检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临床与尸检病理均诊断为肺炎者共 25 例; 临床未诊断为肺炎而尸检病理诊断为肺炎者共 27例, 其临床诊断分布如下: 脓毒症 6 例, 颅内感染 6 例, 急性喉炎 1 例, 中毒性菌痢 1 例, 遗传代谢性疾病 1 例, 脱髓鞘脑病 1 例, 余 11 例主要诊断与病理相符, 但肺炎漏诊; 临床诊断为肺炎而尸检病理未诊断为肺炎者共 13 例, 其尸检病理诊断分别为: 脓毒症 3 例, 肺结核 3 例, 颅内感染 2 例, 先天性心脏病 2 例, 支气管炎 1 例, 化脓性心肌炎 1 例, 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1 例。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肺炎的诊断正确率较低, 仅38.5% ( 25 / 65) , 介于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之间[3-6], 尤其与脓毒症 、 颅内感染 、 肺结核鉴别困难。 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尤以年龄小者明显; ② 多数病例病情复杂, 同时合并多种疾病; ③ 很大一部分患儿入院时病情危重, 病情进展快, 来不及作出正确诊治; ④ 未及时完善肺部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本组资料显示, 尸检病理诊断为肺炎的 52 份病例中, 临床症状以发热、 气促、 意识障碍最为常见, 体征则以呼吸音粗、 肺部啰音、 肝大最为常见。 作为肺炎的典型表现, 发热见于 73.21%的患儿, 气促见于57.7%的患儿, 肺部啰音见于 46.2%的患儿, 咳嗽见于 36.5%的患儿。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肺炎常可出现肺外的病理生理改变, 以神经系统为例, 肺炎患儿由于缺氧、 二氧化碳潴留、 病原体毒素作用均可致脑水肿, 从而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7]。 而当患儿出现意识障碍、 抽搐、 心音低钝等肺外表现时, 容易误诊为颅内感染、 脓毒症等疾病。

第5篇

(一)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会从大体和镜下所见来推测疾病诊断,并用疾病的病变特点来解释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记忆不同疾病的病理改变,并通过不同的病理改变科学的推断病理学诊断。也便于学生在把握病变部位和及大体标本描述的基础上,能更好的运用理论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临床与病理联系,能深刻领会到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相联系,局部和整体相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在单纯的病理理论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才会变得多姿多彩。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临床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将疾病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是提高他们学习病理兴趣的关键。针对高职专科学生的学习程度及特点,教师可以灵活地将护理专业课的知识渗透到相对枯燥的基础课教学当中。如在讲述梗死的原因时,提出某些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因工作失误而将静脉注射所用的束臂带遗留在患者手臂上,导致患者肢体末端因血管受压闭塞引起缺血而坏死;如讲述大叶性肺炎的病理临床联系时,以四期的特点作为出发点,提出为何在现今临床上有完整四期病变的患者比较少见?大叶性肺炎可以用哪些药物治疗?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及其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使病理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基础课程与临床工作联系非常紧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高职专科学生的年龄多处于20岁左右,教师可以将学习竞赛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实行组与组的比赛,班级之间的比赛,甚至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比赛。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认真学习,努力合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的兴趣。同时课程老师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讲课重点,编写学习指导材料,推荐给学生I4]。

(三)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完善PBL、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改革。在每一系统示教课结束时,请同学们完成本系统典型病例的分析报告,并给予反馈指导及评价,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病理学的重要性,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病理学,为今后的临床护理专业课学习及临床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四)注意学生的反馈病理学理论课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需要学生记忆掌握的内容多,所以教师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在课后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沟通,进行课后答疑、解惑和辅导,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耐心听取学生对讲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讲课方法,补充相关知识,使讲课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每天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新的典型的病例,给学生详细讲解。但是,要“留有余地”,保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比如遇到增生性筋膜炎,带着学生看细胞的多形性、增生活跃(可见很多核分裂像)以及“浸润性”生长的组织图像,这时学生多会考虑诊断“肉瘤”,要告诉学生这个诊断是错误,但并不告之原因。学生感到很疑惑并且很感兴趣,课后积极地查资料,做出了正确的诊断,并归纳出这类“假肉瘤”与真性肉瘤的鉴别要点。这种有所保留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主动地自己学习,比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色感受,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找原因,从多方面、多渠道加以改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相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基础更扎实,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作者:哈提拉•吐尔逊美力班•吐尔逊热沙来提•艾米多古力娜尔•库尔班工作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第6篇

【关键词】 伊金霍洛旗;乳腺癌;筛查;分析

2010年度开始在鄂尔多斯市全市范围内开展60岁以下已婚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宫颈癌、乳腺癌), 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件实事之一, 本旗于2011年由伊金霍洛旗妇幼保健所组织实施此项目, 现就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面对全旗60岁以下已婚妇女进行免费乳腺癌筛查, 由各乡镇、政府、街道社区、计生部门统计人数, 总任务为37420例。实际完成34241例, 完成率91.5%。

1. 2 方法 由本旗妇联进行宣传动员活动, 本所派出4名主治医以上职称医生到市中心医院培训, 具体为临床检查医生2名、B超医生1名、钼靶X光医生1名, 病理检查委托伊金霍洛旗医院和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施行。受检人员首先到乳腺筛查室接受筛查前医学宣教并填写乳腺癌筛查体检表, 严格按身份证的有关信息填写。具体流程:临床医生先行视触诊, 然后所有受检人员均进行B超乳腺检查, 以免漏诊, 可疑阳性人群进一步行钼靶X光筛检, 高度可疑阳性者行手术取病检以便确诊, 并追踪随访。

2 结果

2. 1 病变年龄分布

2. 2 B超与钼靶X光对比具有一致性

2. 3 病检结果 20例高度可疑乳腺癌患者, 在进行手术治疗中做了术时快速冰冻切片, 证实乳腺癌6例, 给予相应手术治疗, 与视触诊、B超、钼靶X光具有一致性。

2. 4 乳腺癌治疗结果 6例乳腺癌中, 导管原位癌2例行单侧切除, 随访现存活;侵润性导管癌1例(晚期)单纯化疗, 于2013年10月份死亡;乳腺腺癌伴腋窝淋巴转移2例, 单侧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后辅助化疗, 现存活;小叶原位癌1例, 单侧切除, 现存活。

3 讨论

3. 1 视触诊阳性率检出低 对34241例被筛查者均进行视触诊与B超检查, 视触诊阳性患者2521例, 检出率73.63‰;B超检查阳性患者3293例, 检出率96.17‰, 可见临床视触诊检查阳性率明显低于B超检查, 基于两个原因, 一者腺体组织较厚, 肿块直径小于1.0 cm很难扪到;二者可能与临床医生触诊手法有关, 导致漏诊。

3. 2 视触诊高度可疑乳腺癌, 经B超、钼靶X光及手术取病检结果具有一致性, 没有漏诊。

3. 3 本次接受乳腺癌筛查的大多为农村妇女及厂矿企业工人, 检出6例乳腺癌患者中4例为农村妇女, 1例为企业工人, 1例为事业单位人员, 农村患病明显高于城镇, 说明城乡医疗预防知识及保健意识有差距。

3. 4 本组乳腺癌筛查发现年龄段在44~50岁之间5例, 50~60岁之间1例, 绝经前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后, 符合流行病学统计结果[1]。

3. 5 乳腺癌目前病因尚不清楚, 但重视普查预防, 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B超与钼靶X光联合进行检查能提高检出率[1]。

第7篇

【关键词】纤维化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54-01

2008~2009年,笔者收治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42~64岁;发病就诊为2个月~2年,均符合2000年ATS/ERS/ACCP发表的IPF诊断治疗国际共识的诊断标准,其中7例行纤支镜肺活检(TBLB),其余4例临床表现,胸片或CT均极典型,且经过多种检查,排除了类似IPF的疾病(如药物中毒、环境接触、胶原血管病性疾病、结节病、结核病、肿瘤等)。11例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以呼吸困难为唯一表现者8例,伴干咳8例,反复低热2例,乏力、关节疼痛3例。查体,velcro罗音11例,杵状指10例,紫绀8例。辅助检查:11例中血沉加快8例,类风湿因子弱阳性2例。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弥散功能障碍,其中8例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X线检查:2例两肺呈磨玻璃样,3例呈弥漫分布的蜂窝状改变,4例见轻重不等的弥漫性网状,结节状阴影,以双下肺及肺周边为重,以网状为主。2例胸片检查正常,经HRCT检查证实。11例均行HRCT检查见不规则线样改变,伴有囊性小气腔,病变分布呈新月形,多出现在背部周边部位。3例见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行纤支镜肺活检,其中4例见肺泡壁轻度增厚,中性粒细胞浸润,3例见肺泡间隔明显增厚,胶原纤维增多,透明性变,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6例行纤支镜肺泡灌洗,其中4例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增多,2例淋巴细胞增多。

2 结果

初期均用激素治疗,2例自觉症状好转,但体征及胸片HRCT无变化。3例死亡。其余4例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加用细胞毒类药物(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抗氧化剂(富露施泡腾片)及中药治疗,症状仍不好转,2例放弃治疗。

3 讨论

IPF是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原因不明类中的一种,也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刺激性干咳,胸部X线片显示双中下肺野弥漫性网状阴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病情一般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000年以来己明确IPF的组织病理表现为寻常型间质肺炎(UIP)的表现,所以肺组织病理检查是IPF确诊的主要手段,TBLB 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有限制,其中不能确诊者90%开胸活检可确诊。HRCT检查对IPF有诊断价值,有利于发现早期病变,并更清晰地显示胸片上看到的毛玻璃影、结节影。肺泡腔和间质内的模糊影为细胞成分增多所致,而网状结节则是纤维化的结果。HRCT还可引导活检部位,以获得满意的组织标本。本组11例均用激素治疗,只有2例症状缓解。细胞毒类药物及抗氧化剂有可能成为治疗IPF的有效药物,但疗效仍在探索中。对于肺功能严重不全,低氧血症持续迅速恶化,但不伴有严重并发疾患且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可考虑行肺移植。

参考文献:

[1] 朱元珏,陈文彬,等.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1―1081

第8篇

关键词 小儿 颅内出血 脑血管造影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30

小儿颅内出血发病急,病情重,预后不良,临床易误诊。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小儿颅内出血144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44例颅内出血患儿中,男90例,女54例;年龄3天~1岁57例,1~3岁21例,3~7岁33例,7~12岁33例。

诱发因素:单纯母乳喂养51例,轻微外伤30例,情绪激动39例。

初发临床表现:呕吐105例,消化道出血24例,皮肤、巩膜黄染18例,脑性尖叫42例,抽搐99例,贫血貌63例,前区饱满57例,取血及注射部位、轻度外伤及术后伤口处出血27例,脑膜刺激征54例,病理征阳性33例。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①入院时检查48例血常规:血红蛋白60~95g/L 78例,血小板<20×10【sup】9【/sup】 /L 9例,凝血时间延长54例;②脑脊液检查90例,其中外观呈血性57例,黄色12例,无色透明21例;③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27例,视水肿18例。④头颅CT检查均异常,显示出血部位在蛛网膜下腔69例,脑室内21例,硬膜下24例,脑叶310例;⑤病理检查21例,其中室管膜瘤3例,胶质细胞瘤12例,髓母细胞瘤6例。

诊断:144例患儿确诊为脑血管畸形39例,脑肿瘤21例,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体减低63例,白血病6例,血小板减少症9例,纤维蛋白原缺乏症6例。入院时误诊39例,误诊为颅内感染15例,中毒性脑病6例,血友病9例,急性出血性肠炎9例。

治疗:确诊后,对于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体减低症给予维生素K 5~10mg/日,同时积极对症处理,治疗3~6天后复查颅脑CT,出血灶均有所吸收,39例好转,21例临床痊愈,3例死亡。脑血管畸形患儿,我们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尤其是合并脑疝及脑梗死患儿,更应及早行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激素、钙离子阻滞剂、营养神经及高压氧治疗。术后死亡6例,11例在随访的5个月~5年中,出现9例患侧大脑半球广泛萎缩,6例轻度局灶性脑萎缩,其余18例无明显后遗症。颅内肿瘤患儿,术后死亡9例,生存者辅以放疗,随访1年,复发9例,均放弃入院治疗。

结 果

术后死亡9例,生存者辅以放疗,随访1例,复发9例,均放弃入院治疗。

讨 论

颅内出血(ICH)又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卒中,系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ICH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小儿ICH,其临床表现有颇多相似之处,但预后则视不同病因而有很大差异,且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也是直接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病因分析: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体减低症是由于维生素K摄入或吸收不足,亦或肝脏功能障碍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导致凝血机制障碍。维生素K缺乏分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特发性患儿几乎均为母乳喂养,由于维生素K在母乳中含量少,因此易导致内源性维生素K不足。继发性多有明确原因,常见于高胆红素血症。该病患儿60%~80%有颅内出血。

脑血管畸形是儿童时期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以动静脉畸形为多见,因畸形血管壁薄而脆,故易破裂出血。本病临床上少见,对该病认识不足,故临床上易误诊。因此,对受轻伤及有大量出血或自发性出血者,应考虑为颅内血管畸形破裂所致。

颅内肿瘤的发病率相当高,仅次于白血病,居儿童肿瘤的第2位,该病是儿童颅内出血较常见的原因,病理检查发现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颅内肿瘤常有大小不等的动静脉瘘。另外,脑肿瘤可侵犯临近血管而引起出血;肿瘤本身坏死亦可继发出血,肿瘤周围组织软化区的血管壁很薄,受牵拉后易致出血,此类出血临床上常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

硬膜下出血多有头部外伤史,常在头部外伤后1~2周发病。因婴幼儿颅骨缝未闭合,对慢性增高的颅压有缓解的能力,且慢性颅压增高所致的呕吐,可致儿童消瘦、贫血等一系列营养不良症状,易误诊为消化不良。低钙抽搐及其他病变。因此,对颅内出血患儿应重视有无头部外伤史。慢性硬膜下出血易产生血肿,大多发生于大脑顶部,多为双侧。患儿常以惊厥起病,且伴有贫血、面瘫及偏瘫。

CT检查:头颅CT检查诊断小儿颅内出血的准确度较高,阳性率高达100%。但因CT检查费用较高,且一次扫描未见异常而不愿再做强化检查等原因,常影响及时诊断。一般颅内出血1~2小时CT扫描就有明显改变,并能直观地显示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颅内动静脉畸形,CT扫描可显示轻微的密度增高影,有明显增强效应。当畸形血管与扫描断面平行时,其影象呈曲管状或蠕虫状,垂直时呈小球状或斑片状,畸形静脉呈低密度区,增强后密度增高。脑血管造影不仅能查明畸形血管的大小、部位,还能显示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谦,刘窗溪,韩国强,高方友,王俊,熊云彪,尹浩,宋伟正.儿童自发性脑出血17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4).

2 周凡,邱洁冰.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治.当代医学,2009,(13).

3 张建军,张铁铮,夏凯,辛振学,韩培军.儿童自发性脑出血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10).

4 周凡,邱洁冰,郭军旗.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治.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4).

第9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医院成本

1.医院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规范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成本构成要素、成本资料收集方法、单位成本计算方法。其中成本构成要素的确定取决于研究目的、分析重点、分析时间和医院的情况等,单位成本的计算要考虑到项目的不同类型。在我国医院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管理费用的分摊问题、成本核算数据与财务数据间的匹配问题、内部定价规则的制定问题、间接费用分配的问题等都与经典理论不相符,从而导致了核算方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相差很远,成本核算结果说服力并不强。

1.2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原来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新成立的部门(成本核算部门)基本没有大的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相关数字之间的提供与合作关系。在医院的正常经营中,财务部门无形中充当了一个出纳的角色,医院两个经济管理部门的存在,矛盾就自然会产生。成本核算部门已经意识到自己应担当起医院经济管理的重任,但此时经济管理的基础数据、管理思路等都已被经济管理部门所掌握,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运行机制。于是,在医院的整体经济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部门之间合作困难的尴尬局面。

1.3缺乏医院成本会计制度的支撑

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成本核算项目众多,难度较大,过程繁多,并且这是手工操作不可能进行的。此外,成本核算所需数据只能从财务账目及报表上间接获取,甚至需要建立新帐、从头统计才能获得,这也恰是不利于成本核算在医院应用的重要因素。

2、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2.1医疗收入主要是指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

由于医疗服务项目的特殊性,有些病种的诊疗需要多个医疗科室相互合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人及时、准确地治疗,所以最终出现收入成果的分成,按一定的比例分别计入相关科室。直接收入是执行科室直接为病人服务所收取的挂号费、诊疗费、治疗费、护理费、材料费、床位费等。间接收入是科室为临床科室病人提供的各项检查、治疗按一定的比例分成的收入。因为医疗服务不可能由一个科室单独完成,所以势必会出现最终分成问题。因此,检验、放射、B超、病理、手术和麻醉等科室的业务收入,按一定比例计入各科室收入。

2.2医疗成本主要是指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是科室自身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直接计入科室成本。间接成本是临床科室接受其他科室分摊的费用,按受益的原则,将行政、后勤等部门发生的费用向临床、医技科室分摊。

2.3成本核算原则

一贯性原则: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成本核算方法一经采用,中间不得变更。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1)卫生材料、其他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均按实际成本计价。

(2)对制剂室加工的产品按实际成本计算。

(3)固定资产折旧按历史成本和规定的使用年限计提。

权责发生制原则:本期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确认是否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

成本分期原则:按月、季、年核算。

配比性原则:

(1)某科室收入必须与该科室成本费用相配比。

(2)某会计期间收人必须与该期成本费用相配比。

3、医院成本核算的流程和对策

3.1前期调研阶段

首先医院成立成本核算实施小组,着手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对全院主要科室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中我们应该了解到医院各科室的管理现状,对实施成本核算的想法以及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所面临的基础环境,然后召集物资、供应、采购、人事和财务科人员召开成本核算动员大会、接下来召开成本核算总结会议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汇报会议,确立出成本核算的实施方案和原则。

3.2成立工作小组

为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核算系统,由财务科长、核算会计人员组成成本核算工作小组。对全院工作人员的工资、资金、物资、药材、低值易耗品、房屋设备折旧、维修、运输、差旅费和办公费用等进行全成本核算。医院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做好全员宣传动员工作,使成本管理工作成为广大职工的一种良好习惯。

3.3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是医院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的保障。制定房屋设备折旧、药品试剂的使用、材料水电消耗和人员工资、奖金等一系列制度,并制定具体的成本管理实施办法和成本核算的方法,以便在具体实践中有据可依,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核算科室的统计汇总工作,根据汇总的基础资料,归集、计算、分析各科室的成本,每月产生各类成本报表,并进行成本分析。编制成本核算分析报告,找出专项治理的问题的在,制定专项管理考核制度,真正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

3.4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和绩效考核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 超声引导;乳腺癌;粗针活检;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37

目前国家正大力开展公共卫生的“两癌”普查项目, 其中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1-3]。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我国近年来乳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中国主要城市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7.0%, 死亡率增长了38.9%, 农村死亡率增长了39.7%[4]。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每1万个广东女性中, 就有3.5人患乳腺癌, 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持续攀升[5]。河源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基层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低,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基层医院技术条件差, 往往发现乳腺癌的患者也已是中晚期, 治疗效果差, 治愈率低, 也是死亡率高于城市的因素之一[6]。本文选取153例临床可疑乳腺肿块患者, 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且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进一步确定CNB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月153例乳腺癌普查中可疑乳腺[块患者, 均为单侧女性患者, 通过查体、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怀疑为乳腺癌症状。患者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6.2±8.6)岁。病灶处于右乳一侧者79例, 处于左乳一侧者74例;病灶直径为12~56 mm。

1. 2 方法 研究所采用仪器设备为LQGIC-5彩色超声诊断仪, 线阵高频探头, 频率设置为7.5 MHz, 以一次性专用无菌超声探头护套包裹;穿刺使用可调式自动活检枪, 射程在15~22 mm范围, 并配套使用14G一次性槽式穿刺切割针。

患者在手术术前均采用血常规检查, 并确定出、凝血时间,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活检时, 应将穿刺活检乳腺完全暴露, 对肿块区域进行着重扫描检查, 探查肿块具置、实际大小、具体形态、内部回声、边界情况与血流分布等, 按照肿块实际位置确定相应的穿刺, 对皮肤实施常规消毒, 常规铺巾, 应用1%利多卡因根据超声指示穿刺方向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穿刺点通过一次性注射针头将皮肤挑开, 穿刺针按照探头长轴方向斜行进行穿刺, 在穿刺针达到肿块边缘时, 激发活检枪的活检针实施组织切割。按照肿块大小在肿块适宜区域完成穿刺的取材工作, 选取肿物不同区域5~15次取材标本, 将其通过4%福尔马林予以固定, 及时送到病理科实施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检查。术后穿刺位置在消毒后通过无菌敷贴进行覆盖, 且使用绷带予以加压包扎, 持续24 h。确诊患者穿刺组织标本同期予以免疫组织学检查, 穿刺未确诊癌变患者均采用病灶切除活检。根据穿刺病理结果为恶性肿瘤患者制订综合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结果

CNB显示乳腺癌患者96例, 良性病变患者57例;病理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98例, 良性病变患者55例。浸润性小叶癌、乳腺纤维瘤、慢性炎症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保持一致;3例穿刺活检显示为导管内癌的患者经病理检查显示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穿刺活检显示为乳腺增生症的患者经病理检查结果为1例导管内癌及1例浸润性导管癌。见表1。153例患者经CNB诊断正确148例, 确诊率为96.73%, 未出现假阳性结果。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后, 乳腺癌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有16例患者实施保留乳腺手术, 其中3例患者最初肿瘤直径>40 mm不可使用保乳手术治疗, 实施相应新辅助化疗后完成降期后采用保乳治疗。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结果。由于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不断发展, 新辅助化疗、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等诊治方法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而且对于乳腺癌诊治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 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具有前提作用[7-9]。

粗针穿刺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过去手术切除活检是对乳腺疾病进行有效诊断的唯一策略, 但因其难以在治疗前完成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预后因素分析, 使得乳腺癌综合治疗难以得到满足。对患者进行术前穿刺活检可以获得多条组织, 且每条组织量近20 mg, 术前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10-12]。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病变检查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微创方式, 定位比较准确, 可大量取材, 可完成组织学病理检查, 而且能够实现免疫组化的检测, 不必因手术切除活组织而使得患者受到创伤。与细针穿刺方法进行对比, 细针穿刺无法获得大量取材标本, 难以使得病变组织结构得到充分显现, 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13-16]。在本文研究中, 153例患者经CNB诊断正确148例, 确诊率为96.73%, 未出现假阳性结果, 与常规细针活检准确性比较明显提高。

总之, CNB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对可疑乳腺肿物均可进行鉴别诊断, 操作简单, 易推广到基层乡镇卫生院, 可成为常规操作技术, 利于基层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姜倩, 季秀珍, 何英.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组织活检诊断乳腺肿瘤价值.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3):271-272.

[2] 张熙, 陈小松, 吴佳毅.空心针活检漏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 18(1):77.

[3] 黄天睿. 铁皮石斛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 吉林大学, 2015.

[4] 王梓芳, 史. 乳腺癌病人创伤后成长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护理研究, 2016, 30(6):649-652.

[5] 程捷, 兰茂林, 颜君.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在育龄妇女乳腺自查中的应用. 护理学报, 2015(24):30-33.

[6] 石云华, 侯素珍. 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健康教育. 基层医学论坛, 2015(6):858-859.

[7] 郭立文. Hippo信号通路下游转录效应因子TAZ/YAP在乳腺癌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浙江大学, 2015.

[8] 王春桃, 刘洋, 梁戈玉. 宫颈癌发病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6, 29(1):90-92.

[9] 申辉, 罗赤苗. CD44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内江科技, 2015, 36(12):115-117.

[10] 帆.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0):89-90.

[11] 王勇炫.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28):19-21.

[12] 唐顺莉.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黑龙江医学, 2014, 38(4):403-404.

[13] 杜媛. 乳腺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32):61-62.

[14] 郭宝强, 张星, 郭影芳, 等.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38(3):69-70.

[15] 刘超雄, 郝晓云, 于晓玲.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2(23):112.

第11篇

【摘要】目的:通过CT诊断结果和患者临床表现,分析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易发病年龄及部位等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CT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患此病者男性多于女性;60~79岁的老年人最易患此病;最易发病部位为基底节区,其次为半卵圆中心区。结论:对特定人群要进行重点防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结合CT检查,提高诊治效率和准确率。

【参考文献】腔隙性脑梗塞;CT;临床分析

脑梗塞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致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其中,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脑梗塞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1]。由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病灶较小,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有些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甚至缺乏定位体征,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以前腔隙性脑梗塞的相关资料多为患者的病理报告。但是,随着近年来CT等先进的检测设备在临床中的逐渐应用,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成为可能。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了12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现将其CT诊断资料及其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年龄47~93岁,平均年龄64.8岁,病程2h-30d不等。

1.2 临床表现:本组12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疲乏等临床症状。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的体征表现形式:纯运动性轻偏瘫42例(33.6%),无体征的腔隙性脑梗塞13例(10.4%),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22例(17.6%),感觉运动性卒中17例 (13.6%),腔隙状态9例 (7.2%),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2例(9.6%),纯感觉性卒中10例(8.0%)。

1.3 仪器和方法:采用GE-Brightspeed型CT机,常规横断面扫描,患者仰卧,下颌内收,平行于听眦线,层厚5 mm,层距5 mm,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观察脑组织窗宽85 HU,窗位35 HU。

2结果

2.1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年龄情况:患者按年龄段统计40~49岁者3例(2.4%),50~59岁16例(12.8%),60~69岁34例(27.2%),70~79岁62例(49.6%),80~89岁9例(7.2%),90~99岁1例(0.8%),其中60~79岁的患者共96例,占了所有患者总人数的76.8%,表明60~79岁的老年人最易患此病。

2.2 CT检查患者发病部位情况:患者发病部位统计结果:发病部位为小脑者4例(3.2%),额叶者4例(3.2%),颞叶者5例(4.0%),枕叶者9例(7.2%),顶叶者8例(6.4%),基底节区者59例(47.2%),半卵圆中心区者36例(28.8%),结果显示最易发病部位为基底节区,其次为半卵圆中心区。

3讨论

3.1 发病原因:经长期临床研究认为腔隙性脑梗塞可能是长期性的高血压导致的,有资料表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有47%~90%[2]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疾病,轻微腔隙性梗塞大多是由于血管脂质发生透明变性而导致的,而较严重的腔隙性梗塞则大多由于血栓或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除此之外,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还有:过度劳累、脱水、低血压、高龄等因素[3]。本组患者大部分都是出于60岁以上的高龄阶段,因此,出于高龄的人更应该注意对腔隙性脑梗塞的预防。

3.2 发病部位:本文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CT检查并对发病部位进行了统计,其统计结果为:发病部位为小脑者4例(3.2%),额叶者4例(3.2%),颞叶者5例(4.0%),枕叶者9例(7.2%),顶叶者8例(6.4%),基底节区者59例(47.2%),半卵圆中心区者36例(28.8%)。结果显示易发病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区、枕叶、顶叶、颞叶、额叶和小脑。由于腔隙性脑梗塞容易发生在大脑深部行程较长且较细的穿通动脉等供血区域[4],例如: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的前后组穿通动脉供血的丘脑和内囊,就是大脑的基底节区。其次易发病的部位就是各大脑动脉的末梢软脑膜动脉深达大脑皮质深部的穿通动脉,例如:为髓动脉供血的中央半卵圆中心区域就比较容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

3.3 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由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病灶较小,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有些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甚至缺乏定位体征,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以前腔隙性脑梗塞的相关资料多为患者的病理报告。仅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很难作出诊断,而且往往导致诊断错误,因为无论是发病部位还是临床表现其均与脑内少量出血类似[5]。而应用CT检查则可清晰的分辨出小斑点状高密度脑出血灶与点状低密度的腔隙性脑梗塞灶,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CT检查是本病确诊的主要手段。对于腔隙性脑梗塞,如果想预后良好,就需要引起病人和医生的足够重视,进行有效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许祖梅,陈国章.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附304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 23(6):86-87.

[2] 李玉梅,陈雯.腔隙性脑梗塞的CT、TCD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0,22(4):211-213.

[3] 刘永胜.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的CT与临床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40-41.

[4] 杨治国,张东.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3):83-84.

[5] 吕超伟,童毅晖.腔隙性脑梗塞40例临床CT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5):76-77.

第12篇

关键词 钼靶乳腺摄影 CR成像 联合应用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连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地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因此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由于目前尚缺乏对乳腺癌的一级预防方法,所以早期发现和诊断乳腺癌等疾病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我院自2006年12月~2008年1月利用钼靶乳腺摄影检查和与CR成像系统的联合应用,对乳腺疾病摄影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6年12月~2008年1月来我院就诊、体检的1480例乳腺钼靶检查者,全为女性,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发现并手术确诊为乳腺癌的46例,包括早期乳腺癌19例、可疑3例。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常规检查双足位(CC位)和内外斜位(MLO位),常规摄影显示有可疑病变但又缺乏特征时,加局部放大摄影或加摄其他片。使用GE公司SENOGRAPHE DMR+钼靶乳腺机,影像板为AGFA公司专用乳腺IP板,数字成像系统为美国GE公司MP 3510-CR成像系统。处理功能包括放大、黑/白反衬、协调处理和对比处理等。

结 果

钼靶乳腺摄影与CR成像系统的联合应用可获得高清晰的图像,对比度和敏感度的加强显示了正常乳腺的解剖结构,如皮肤、、腺体、脂肪等。对异常的病理特征也能清晰地显示,如皮肤增厚、内陷、悬韧带异常改变,腺体密度异常及结构异常,乳腺导管扩张、血管增粗,脂肪层侵润及淋巴结肿大等。特别对乳腺内直径>0.5mm的毛刺或分叶状结节、肿块,以及沙粒状、簇状钙化等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钼靶乳腺摄影与CR成像系统的联合应用分析,对乳腺肿块及小结节右93%以上的清晰显示;对多数钙化颗粒且直径

讨 论

钼靶乳腺摄影与CR成像系统的联合应用可提供清晰、高对比度的数字化乳腺图像,所形成的CR图像可达到210-12灰阶。而传统X线摄影是一般技术成像,图像灰阶及分辨率低,只有26灰阶,图像完成就不能改变,往往会有重新照射等过程,与CR成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而钼靶乳腺摄影在通过高分辨率的IP板成像纪录后,经CR图像后处理等工作,可获得窗宽、窗位、放大等较满意的乳腺图像。CR成像系统通过计算机对各种图像后处理可提高图像的可塑性,可进行空间处理、协调处理、黑白反衬、对比缩放、伪影模糊等处理,极大提高了乳腺片的分辨率及对比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乳腺结构、细微的病理变化,同时对沙粒样、簇状钙化的放大发现,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诊断依据,提高了早期发现的检查率,与组织结构表现典型的恶心钙化,结节样密度增高及结构扭曲,淋巴结增大等改变的间接征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组1480例检查中,发现乳腺癌46例,其中早期19例,占42%,与传统比较大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率,达到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因此可见,钼靶乳腺摄影与CR成像系统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图像的质量,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荣,龚水银,张伟国.乳腺癌分子水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