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散步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美学;教学设计;新建;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正文:
一、固本归元:精神家园的构建
教学设计最早不是起源于西方,近代的研究成果却要归功于西方。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些理论以及基本思想都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本土发展过程中,却具有很大中国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师生共建,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课堂一下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的引入,受到学生老师的大力追捧。然而,随之也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有技术的手段支持,教学设计就是先进的科学的设计。
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1.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2."上不去"与"下不去"的困境
笔者这里提到"上不去"即指的是缺乏兴趣,"下不去"则是脱离实际。很多教师有时设计极佳的课,上起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特征,认知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当学生认为所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多大联系,自己也不是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采取被动的接收方式,就像一台机器,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学设计中,优秀的老师能不断从一楼到顶楼去,又能回到一楼。一方面有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生活,激发的他们的兴趣。
3.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
传统的教育,习惯封闭式问题的设计,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具有很明显的效果,此外,还便于对学生成绩的测量。但是,封闭式问题有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容易使学生忽视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误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已。开放式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却比较耗时,难以测量。这就是两个问题方式的矛盾之处。
4.技术主义主导的教学设计观
技术主义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资源越现代化,越技术化,教学达到目标和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于是,教学设计的魅力就逐渐淹没在技术更新,现代化的交点中去了。而它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而不是最先进的教学技术资源。
小结:这些问题都是偏离教学设计的本位的具体体现,并且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时候应当回归应有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走向生命的本体和家园,使学生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自我发现,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使人对生命本身无限热爱。
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美学
1、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美化: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
基于审美体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通过课堂把生活中美的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灵得到提升,获得寻求真善美的无穷力量。众所周知,对美的一种欣赏和感悟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够在美的事物中感受生命的喜悦。
心灵的净化:达到心灵健康的必由之路
审美体验给以人的审美,能愉悦人的心灵,使人在闲暇消遣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是情感获得宣泄,心灵归于平静,灵魂得到净化。
席勒说:"美始终是快乐的,自由的。"
2、重塑基于美学意蕴的教学设计观
重视教学设计中的美学意蕴,具有多方面原因。具体来说,它强调了教学目的不仅是侧重知识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一种对美感知的态度。所谓态度,是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是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
美的态度,是从仅仅重视知识的传递,转向对人的情感生成的重视的过程。由此,我们开始对有限知识的获取转向了无限生命的理解中:把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连为一体;由仅仅重视技能的倾向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
3、教学设计的要求与具体步骤,以初中语文课文《散步》为例
(1)分析特征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阶段,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学生在这个年龄期间,亟待成人的正确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于美学意蕴的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和各种才能的发展。
(2)设计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目标制定具有的全面性,合理性,功能性。
《散步》总目标:感受人间的亲情的美,升华到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
教学内容是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选择的是莫怀戚的《散步》,仅有800字,但意蕴丰厚,耐人寻味。亲情和责任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和承担的重要"人生体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也就是要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体验就是人对生命的把握,生命体验是教学过程审美模式建构的核心。
(3)媒体与资源
媒体与资源的选择核心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具,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设计观--没有最先进的资源,只有最合适的资源。优秀的教师,即使是简单的教具也能设计出丰富的课堂。在《散步》这篇课文中,我选择的教具有,
音频:《回家》萨克斯mp3,《散步》配乐朗读mp3
多媒体:PPT放映
常规教具:课本,黑板,粉笔
(4)策略与过程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策略的实施即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因课制宜策略,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作制定。
直观教学法:它以形象性,真实性直接与感性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与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上课初,边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萨克斯mp3,边出示PPT上的文字,并在黑板上板书"散步"。在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散步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潜在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美(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教师美(语言美,仪表美,人格美),教育氛围美,教育节奏美,教育机智美都是栉风沐雨式地影响着学生,而它的作用渗透到德育与智育中,以美益德,以美促智就是其体现。具体到我们这个课堂来说,教学开始前,营造出一种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感性的召唤。通过欣赏音乐《回家》,学生的心灵得到颤动,产生对家庭的一种归属感和向往。这些变化都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教师的语言与机智,都是在对学生一种美的引导。我们教学的目的在训练学生语言欣赏的能力,进而思维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建立。
(5)反馈与评价
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设计,反思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它既能优化教学设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回家》练习:爱是要表达出来的,现在你也许有满腔的话语想对自己的亲人说,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60字左右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诉说给你的亲人听,(投影示)。
语文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他曾在《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和情感的价值是及重要,不能忽视的。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育:审美教育与感性开拓
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信息网络千变万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把新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把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很好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做到设计有价值教学有效果课堂有效率。
因此,语文教学中选择和应用视觉图像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有条件。.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音乐,多媒体设计历史情境,再现历史人物的对话,使语言,场景,文化意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件中设计图像,价值取向定为有利于学,让学生自己在言语理解,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对图像进行选择和改造
语文美育,艺术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艺术是一种十分轻松的方式,每个人对艺术都有一种本能的喜欢和欣赏。把艺术和语文教育相结合,重视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新机制的建构。此外,对语文语言基于美的一种欣赏,也使学生学习古代语言由一种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的自觉,从一种抵触变为一种愉悦。
参考文献:
[1]李忆凡盛群力.凯尔切尔曼"面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型"要义[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2]于春燕王文丰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人的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和思考。如我在讲《散步》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文中“我们在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面的几个词语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位同学认为不能调换的理由是,如果妻子和儿子在母亲的前面,就会挡住母亲的视线,那样,母亲就不会静下心去感受春天,感受生命,也体现不出“我”的孝心,从而失去这次散步的意义。可见,在探究中,经过深入思考,常常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以风趣的语言增强亲和力
据调查显示,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风趣的语言,能使学生充满积极性,情绪饱满。同时,教师风趣的语言还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当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也不理解教师,或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师的一切要求,而语言风趣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情感障碍的良药,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课堂上巧用灵活的教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材使用上始终是“依赖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的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在教法探究上,我力图让学生来探究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打破语文课的传统教学方法,以“预习――提问――学生探讨――教师解疑和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人始料未及,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五、用发展的眼光来赏识学生
我听了,心里已清楚了大半。如此的“强强联手”,为何会遭遇失败?究竟败在什么地方呢? 我的观点是:精英组合不一定就能让上课教师取得成功,关键要看这份教学设计有没有教师个人的思想。
授课教师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忽视了自己,把参与者的角色降为被动接受者,忽略了可以促使自己生成智慧的各种信息,不能把各种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授课教师就很难取得成功。救世主是自己,不是别人,不要产生依赖思想。要善于从他人的言谈中找寻灵感,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集体备课不能以包办代替帮助,不能整齐划一。授课教师要留些自己思考的时间和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脑子如果完全处于真空状态,只是毫无自己地接受,拿着别人的东西,怎么能上出自己的风格呢?课中又怎么能游刃有余,达成随处生景的境界?集体备课中必须得有自己的思想。
另外,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注重教师集体备课,也要把握好立足实际,,相互借鉴,自我完善,而不能不顾及作课教师本人的感受,一味要求全盘接纳。集体备课既要达成学科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科学性,又要保持教师教学的相对独立性,不至于使教师产生将他人的观点、教情、学情强加给自己的感受,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高技能。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关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先入为主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即使某个人认为完美无缺的教案,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觉得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甚至连说话的语调也不一样。因此,同样的课案,有不同的教师来教,其效果肯定明显不同。集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要备心态。
这么说来,要搞好集体备课,必须弄清两个问题:
一、集体备课中当事人和帮助人的角色怎样定位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当事人和帮助人之间既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又是主角与参谋的关系。
(1)平等互助,集体备课的过程,也是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因为自己是权威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是新手而不畅所欲言。
(2)主角与参谋的关系。当事人作为集体备课的主角,要善于从他人的言谈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而不是把集体阅读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帮助人扮演着参谋的角色,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些信息和摆明自己的某种想法,而不是包办代替,要给当事人留一些自己思考的时间和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二、集体备课应该在什么背景下进行
集体备课固然有增加交流机会、实现智慧共享等优点,但对参与者的准备程度、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组织不当、操作过于机械,集体备课就会陷入重形式而轻实质、重统一而轻个性、重参与而轻效益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我以为,集体备课应该在以下背景中进行:
(1)教师有需求。首先是一种解疑需求。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出现困惑时,就会产生“集思广益”以解答困惑的需求。其次是一种共享需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对某些问题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这时会产生共享需求。
一、复习内容
四上小语教材中有诗歌七首,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风》《老师,您好!》和《秋天》。其中现代诗两首,古诗五首;七首诗中有三首是描写秋天景象,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本学期学过的诗歌。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哪些诗歌呢?
2.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就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复习。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二)闯关游戏复习诗歌(答对为小组加星)
第一关:知诗人。(出示诗题)这么多诗歌,都是谁的作品呢?猜诗人,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第二关:看图背诗。(1)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来诗画是一家。看图背诗,请看图!(出示《江雪》插图)(2)“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江雪》的时候,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诵出节奏和韵律来,谁来挑战?
第三关:吟诗作对。(1)古人常说,吟诗作对,给你上句,你能对出下一句吗?(2)吟诗吟得好,对也对得妙!光背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动动手,写下来。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其他同学拿出复习纸写,必答题两句。
第四关:解词句。(1)这些词语的含义你都了解吗?(婵娟、屠苏、桃符、瞳瞳日)(2)还有一些带点字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有着重要的意义,说说带点字词意思,诗句又是什么意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五关:用诗句。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这些古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天,老师也希望你能把所知道的诗句巧妙地引用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①这场大雪过后,一片银松雪柳,真是____。②秋天的夜晚,明月东升,我和爸爸到湖边散步,湖面风平浪静,这美景让人想起:_______。③中秋佳节,我望着明月,思念着远在北京的表弟,心想:______。④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张贴春联,真是:________。
第六关:悟诗情。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每首诗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还记得这些诗歌表达的感情吗?请你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诗题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让学生连线)
第七关:秀积累。(1)今天,我们复习了7首诗歌。在这7首诗中,有3首诗描写了秋天,它们是哪几首呢?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小组可以讨论)(2)还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你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
第八关:秀表达。(1)同学们,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们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可以写诗,你们也可以做小诗人。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请拿起笔,模仿《秋天》的片段,任意选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2)生自由作诗,师巡视。(3)学生读诗,展示。没写完的可口头说出来。
(三)总结
看看争星榜,4个小组都有精彩的表现!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用掌声恭喜优胜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7首诗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
三、案例评析
1.有意思。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已得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运用游戏寓教于乐、辅助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常用的手段。可这样的手段在复习课中却很少出现。现今的复习课大多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老师在教学中常以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来代替系统的复习和整理,虽然在知识技能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思维上的僵化和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厌”的负效应,因此,复习课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诗歌复习”一课,教者从儿童的视角设计“闯七关”游戏式的复习课,从复习内容的引入到复习内容的展开和拓展运用,既有刺激又有挑战,每个环节都充满着“趣、活、效”,从而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基本目标,即本学期诗歌知识、积累上量的增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有学习诗歌方法技能上的“熟能生巧”;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发展目标,即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爱”。
2.有意义。
(1)明确复习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从上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上看,教者设计时从看“课”到看“本”,注意全面把握;从看“点”到看“线”,注重内在联系;从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教学目标非常明确:①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诗歌复习的兴趣。②通过“看图背诗”“吟诗作对”等环节的设计,复习、巩固本学期七首诗歌,诵读、积累诗歌。③通过“知诗人、解词句、悟诗情”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诗歌写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巩固理解古诗的方法。④内外链接,丰富积累;学用结合,读写实践。
(2)掌握学习有法。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除了要根据智力价值选择知识外,另一个关键是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①教师教有法。如教学设计的第二关:看图背诗,教者选择了闯关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学过的诗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激情;在引导学生背诵时,选择了图文结合,看图背诗,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与诗歌“诗画不分家”对应;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诗句,是为了让学生能抑扬顿挫背出诗句,诵出节奏和韵律来。在整个“诗歌复习”教学设计中,教者始终注意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枯燥地方有游戏,难点地方有引导,空白地方有拓展,延伸地方有运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积累知识,运用实践。②学生学有法。诗歌的复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而是要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解词句”部分,教者复习的不仅是对诗句、词语含义的理解记忆,更是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图、抓住一些有特殊含义的词来理解诗句情感的方法。类似于这样设计的,在“诗歌复习”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如看图背诗,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再如用诗句,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方法,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诗句,增进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特色:利用网络平台为小学古诗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使他们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一、读一读。说一说,感知古诗大意
1 引趣导入。①(出示谜面)“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师:猜对了,它就会跟大家见面。(设计意图: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师: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鹅在水中游泳唱歌,他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咏鹅》。(板书课题,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作者迁移兴趣,引入自读古诗。)
2 感知诗意。①播放课件(网络首页面设置骆宾王的图片以及《咏鹅》的“古诗吟唱”和书法欣赏),让学生边听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②师:同学们,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就是这幅图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③师:谁能完整地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面连成几句话?
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形象跃然而出。(设计意图:借助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拓了思维,训练了语言,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①师:读好一首古诗,必须读出节拍,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行诗、一句诗或整首诗读给同桌听。②(播放录音)听读整首古诗。③师:相信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垒)全班同学有节奏地朗读。⑤小组、个人比赛读。
(设计意图: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靠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①欣赏动听的歌曲(古诗词吟唱)和美丽的画面。②师:你们觉得大白鹅可爱吗?你们喜欢吗?骆宾王喜欢大白鹅,就写下了这首诗。那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大白鹅的喜爱呢?比如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背诵有关鹅的儿歌、跳天鹅舞、讲鹅的故事等等。③纳入校“古诗词吟唱会”班级表演节目。(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四、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巩固古诗
[教学反思]
(1)古诗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这些都给小学生学习古诗,体味古诗意境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古诗教学应该打破常规,调整课堂结构,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做法,利用网络提供学习的平台,通过色彩鲜艳的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提供给学生学习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达到学生喜欢学习古诗的目的。
[论文摘要]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无具体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准一指标。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有效性是课鱼梦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体现 以学生为本,我们需要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 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 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怎样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智能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智能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本质,教师了解它,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懂得人体结构一样重要。
(一)学生多种智能的存在给予了教师教学信念上的支持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这个结论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位学生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而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平平。它带给教师们的惊喜是:每个人都是享有八种智能的独特混合形成,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去觉察和分析学生的多重结构,它创造了一种积极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学校文化。
(二)理解智能是有效改进教学的必要前提
过去,我们把一些智能作为基本的或主要的方面,却轻视了另一些能力,这种狭隘的限定使在语文和数学领域并不出色的学生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天赋毫无用武之地。智能的多元性认同了智能运用的多种方式,而且予以各种智能同等的重要,它让教师改进教学时,试图去发现有所作为的最好方法。教师必须用变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机会挖掘学生潜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认知方式,教师尽力帮助学生找到合适他的认知方式,许多恰当的方法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多元的形式,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化和总设计,表达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由于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实际上课的思路不可能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完全吻合,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产生的流程不一致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预设的流程。我在准备汉字录入课时,也是用了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先介绍五笔字型字根表,然后讲解汉字的拆分原则。在介绍字根表时,发现有40%以上的学生没有注意听课,我临时做了调整,对全班同学说:“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刚学过的字根表中找到组成你名字的字根,看哪些同学能应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把名字打在屏幕上?”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不断有同学提问,我把同学们提的字分成键名、成字、简码、末笔识别四类分别写在黑板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习的效果完全出乎意料—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积极、知识的领悟非常迅速透彻。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归纳出汉字的拆分原则。计划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一个课时就完成了。实践说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究后的发现。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准备教学资源和称盆学生的差异
有效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头脑中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设计分层教学教案,真正让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三、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与他人协作、交流,最终完成自己的知识意义建构。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来听课,而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己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即应该“因材施教”。我为计算机专业主讲《数据库原理》,如果为讲原理而讲原理,现在的学生是绝对不会听的,为此从95级开始,我为学生并行地加开一门《实用数据库系统》选修课,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 SQL Server等具体系统,并在课程设计中直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真实情境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里就有可能直接用真实环境来组织教学,相应的课件就可以设计成提纲式的,并能方便地在课件和正在讲解的软件环境之间切换。笔者在上《数据库原理》课时,通过局域网将教室机器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上,一边讲解原理,一边向学生介绍系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原理性的东西,效果非常明显。
(三)构建协作的学习氛围
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协作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促成整个协作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加快了教学进程,如果把握不好,“灌”的信息量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大增加,收到的效果就可能比传统课堂教学还要差,最后等于让学生看了一场电影。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在课堂上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既可以调节教学进程,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必须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拟好课堂讨论题目,并在讨论过程中作好引导。讨论结束可由小组代表发言,以便全班共享讨论成果。我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引入了协作学习模式,学生按5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设计任务,同组成员只要求完成一份设计报告,报告上签名按设计中贡献大小顺序,每个成员的成绩将以组成绩为基数按签名顺序依次下推,这样做可以促成强弱结合,让动手能力强者带动动手能力弱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低段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这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感受力启蒙的时期,也是慢慢引发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与兴趣的教学过程。对于低段学生的教学而言,教师最常遇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行为控制力差,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经常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这使得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教学的整体成效并不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学生学习常规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专注,注意力更为集中,并且更好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完成相应的习练。这才能够营造良好的整体教学氛围,并且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从兴趣着手培养学生常规习惯
学习常规的培养如果采取的方法不得当,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于自己的说教意味很强,容易抹杀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学习常规培养时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引导模式很重要。教师可以尝试以游戏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让学生了解音乐课堂上应当如何更好地适应与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对于教师的各种要求要如何完成。教师可以设计那些能够多人、最好是可以全班参与的游戏类型。学生在一同融入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音乐课学习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实现良好整体教学氛围的营造。同时,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指出学生的一些典型问题,尤其是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慢慢纠正这些问题,养成更好的学习常规习惯。
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一个音乐小游戏,教师和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扮作赶鸭子的老爷爷,学生们扮演小鸭子,小鸭子跟着赶鸭子老爷爷去散步。当学生在游戏中出现合不上音乐节拍或者边走边大声说话等现象时,教师便以“老爷爷”的语气,通过“哪只小鸭子没有跟上啊?”“爷爷可不喜欢不乖的小鸭子哟?”等游戏中的台词,提醒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在听音乐做动作时,就可以养成做动作时保持安静,跟上节拍等学习常规了。这是一个非常灵活且效用十分明显的教学过程,游戏的形式学生不仅融入程度高,大家在游戏中也能迅速获知教师的指导和意思,会意识到应当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对于不良的行为模式也会积极加以改善。从兴趣着手来进行学习常规的培养,这是最适宜小学低段学生的行为指导模式,会让学生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将常规教育和教学活动相融合
常规教育最好是有相应的教学培养依托,教师单纯地对学生提要求,或者是以口头形式进行常规习惯的讲述,学生很难产生了解兴趣,对于这些内容也无法形成印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比如,还可以在具体的活动中来融入对于低段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借助有意思的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一点点融入对于学生的常规教育。尤其是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对于学生有所指导,并且督促学生进行积极改正。这样的教学形式效果会十分明显,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轻松直接,这种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常规的培养。
有很多适宜小学低段学生展开的课堂学习活动,并且?@些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和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比如,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都是既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又能穿插大量常规要求的互动活动。比如,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Flash动画,利用多媒体展现“喂食”、“相聚”、“庆祝”等场景,在此过程中融入静听的学习常规培养。活动的过程学生通常都会注意力非常集中,将很多常规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活动中,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很多,并且可以在活动中及时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三、在常规教育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针对低段学生的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或者游戏的引入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这些都要相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常规习惯普遍较差,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将这个范畴作为一个教学重心;如果有的班级内学生对于学习习惯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则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强趣味化和创新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对于学习习惯教学有更大的接纳程度。此外,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学生要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习惯教学才会更充分地被学生理解吸收,进而推动预期教学目标的良好达成。
体现学生教学主体性可以从各个方面展开,比如,在《青蛙音乐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来做这场“音乐会”的主持,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做主持人,做指挥。同时,教师需要给他们准备相关的材料和道具。而在活动中,小主持们可能会遇到下面的同学不听指挥,器乐伴奏不合拍,场面混乱等问题,而作为活动的主人翁,学生就会思考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调动大家积极配合,思考完后付诸实施,解决问题,最终圆满完成音乐会。这样的活动过程是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的锻炼,学生在作为主持人来组织音乐会时,会直观感受到维持良好的整体秩序的重要性,并且会慢慢找寻出一些调动大家积极配合的方式,而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将良好课堂学习常规灌输给学生的引导过程。
【关键词】课堂 体验性问题 设计
在重自主、重体验、重构建的现代语文教学中,除了学生自己提出的一些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外,教师若能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体验性问题,课堂教学景观则会因融入更多的“生活”、“生命”元素,而显得更加生机盎然、活泼有趣。
一、体验性问题设计的运用
1.课堂之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伊始,若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学习情境,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情不自禁地步入学习佳境。如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对于体验性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闲暇之余,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这正是家庭生活的一个美好剪影,你能试着说说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散步时的感受吗?通过这样体验性提问,自然地勾起了学生对自己相关生活的回忆,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又如在教学《社戏》时,我开头就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性问题:“在暑假里,想必同学们少不了要到外婆家去玩一玩,在外婆家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同学们一听到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纷纷抢着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喜欢和乡下的孩子一起玩泥巴、捉知了、钓龙虾;有的说喜欢和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去河边钓鱼、游泳;有的说最喜欢看农家办喜事放的露天电影…这样的情境下,大家对“我”童年在外婆家最盼望干什么就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了,学习起课文来探究的欲望自然十分强烈。
2.课堂之中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同样召唤体验性问题。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尊重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情感共振。相关学者李镇西认为,在语文方面,必须及时建立大语文这一观点,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确保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让学生们的心灵与语文学习相贯通。
同样的,于漪也曾说过,“让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起来,让语文教学得到开发,从而真实地面向生活与社会,进而让学生们摆脱那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青春不会虚度。因此,在设计课堂主问题时,教师应将语文与生活进行“超级链接”,让学生感受富有情境的生活课堂、体验充满情趣的生活课堂。
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这一课时,我对于体验性主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如果郦道元描绘的三峡之景能保留到今天,如果让你去三峡游玩,你会选择在哪个季节去呢?为什么?”问题刚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跃跃欲试。
生:(抢着回答)我喜欢在夏季去三峡,因为夏季的三峡江水流势凶猛、迅疾、既惊险又刺激。
师: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三峡的江水凶猛与迅疾呢?
生:(回答略)。
生:我喜欢在春季去,因为春在三峡,气候宜人,蜂飞蝶舞,花团锦簇,色彩斑斓。
生:我也喜欢在春季去,因为春在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生:我喜欢在冬季去,因为此时的三峡银装素裹,江水清澈,美丽如画。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太喜欢在秋季去三峡呢?
生:(争着回答)因为秋天的三峡清冷寂静,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尤其是听到凄凉怪异的猿啼,更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师:(见时机已到,再次追问)同学们去秋天的三峡游玩一次,就吓得受不住了,那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三峡渔民船夫,他们的生活又怎样呢?
生:生活悲惨。
师:(水到渠成,自然小结)课文以渔歌作结,旨在从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3.课堂之尾
课堂之尾的体验性问题设计,同样不可小觑。它是教师和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有效保证,也能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进行巩固。它应立足于课文本身,以“以课文作例子”进行的训练主线,多从课文中寻找出恰当的“喷发口”,“伺机而发”。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不少教师都设计过这样的体验性问题:“如果你是皇帝,在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之后,回到皇宫,你会想些、做些什么呢?通过学生对这个体验性问题的回答,反馈学生的所学、所思的信息,更好地进行课文知识的升华!
实践证明:如果能设计一些体验性强的问题,创设出较好的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2篇,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的作品,短短84个字,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写出了一个谪居者贬而不伤的情感。
对于此文的解读,我们应该扣住“闲”“闲吗”来理解。
闲,是此短文的“文眼”,紧扣“文眼”,我们解读文章,就了然于胸。表现在:
1.闲而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闲而寻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前“三闲”为叙事,第四“闲”为写景,第五“闲”为抒情议论。
第一闲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几个月后贬谪生涯就结束了),虽然被贬,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却是平和的,所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自然有喜悦之意,但这种喜悦,却并非平常人欣赏月色的那种闲情雅致,而是在经历了贬谪生活的大风大浪彻悟之后的一种平静。因此,并不能被常人所理解。
第二闲中,“寻张怀民”,为什么?因为苏轼与张怀民境遇相似,均是贬臣,性格相似,均心胸坦然,喜山水,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品格清高超逸。结果,“怀民亦未”,这当中有一层未道出的默契。
第三闲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自是当然。为什么“怀民亦未寝”,二人境遇相同。
第四闲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极妙,不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经过生活的磨练而清高之志不坠,有如清竹松柏,经霜而愈加空明。这是两人对生活之领悟。
第五闲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者,实是自嘲之语:身为贬臣,不被重用;门庭冷落,旁人有意规避;心中不以为苦,了无挂碍。职闲、身闲、心闲,此之谓“闲人”。自嘲之中,又有清高孤傲在其中:月光之如积水空明,唯有“闲人”眼睛方可看出。而这一份对于月光的欣赏领悟,对于人生的坦荡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纵然如此,苏轼真的是一个清闲之人吗?非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由此观之,闲,乃心胸旷达耳;不闲,才为真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屏显:(生齐读)
苏“月”
明月多情来照户――《渔家傲・七夕》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洞仙歌・冰肌玉骨》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南歌子・有感》
幸对清风皓月――《满庭芳・蜗角虚名》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蝶恋花・密州上元》
今夜里,月婵娟――《江城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二、教与学
1.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排版不同)
学生自读、互读;学生自译、互译之后,教师:
屏显:
读准两个字:荇、横
积累五个词:户、念、相与、空明、盖
2.赏一赏
【1】回答一个问题:这84个字中,有一个是“文眼”,是哪一个字呢?
师生:闲。(板书)
“闲”表现在文章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分组讨论后探究)
(1)闲而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闲而寻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真的是一个清闲的人吗?他真的有这种闲情雅致吗?(学生分组讨论后探究)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介绍苏轼和展示写作背景的文字。
3.练一练
填空:在苏轼的这篇短文中,闲中有______(乐、悲、苦、感、叹、悟……)
三、结课,再读一读或者背一背《记承天寺夜游》
四、作业:探究――苏“月”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一、创新朗读
真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类,抒情类文章,要学生多读。如莫怀戚的《散步》,深情的朗读,眼前展现画面,力争读懂文章,找到与中心相关的语句,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此外,听师朗读或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默读,齐读等,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当安排,会是一堂别具特色的朗读课。
二、教学方法创新,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本、图片、动画,乃至音频、视频文件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全方面的视觉效果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感,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之中,主动探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课堂情境创新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着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
1.问题要恰当。
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教师所提问题不要过多过难,学生讨论时间要恰当是要注意的。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
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全员参与。
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人曾经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哈佛大学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面向全体,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四、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强化原理虽然来自心理学,但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运用这一原理,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强化原理”是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斯金纳提出的。它的要点是,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这说明及时提供强化,能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愉,也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觉是否正确。长期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选择游戏性的材料,创设游戏性的环境
(一)教师选择与幼儿生活贴近并带有游戏性的材料
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的内容应该选择幼儿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题材。在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蜗牛去旅行” “小鱼水中游啊游” “小乌龟去散步”等绘画内容。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食物、人物、玩具为绘画内容和题材。例如,我喜欢的糖果,让孩子欣赏、品尝、分享后绘画;“我喜欢的玩具”,不仅能玩,还能画,增强了活动和课堂的生动性。
(二)教师为幼儿创造具有游戏性的美术活动环境
当想上好一节美术活动时,选材很是重要,不仅要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而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较新颖的活动题材。美术活动《设计我的新衣服》中,幼儿听到要当小小服装设计师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再看到各种操作材料时,那是更加不能控制自己的小情绪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以一个设计师的身份,根据教师设计的游戏情节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果,也达到了预计设定的目标。
幼儿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个别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操作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比如,在《蔬菜印章画》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蔬菜,孩子们顿时热开了锅,都想自己尝试着印。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个个都为自己的作品欢呼。
二、开展美术活动以游戏性为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在周围的影响下,通过主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一)用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美术活动
我们常常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幼儿一直在游戏中完成绘画任务。在中班绘画《小兔过生日》中,请小朋友扮演小动物,小兔(教师扮演)邀请小动物们参加生日会,活动一下子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在小兔的要求下,耳朵长在头顶上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左边,耳朵长在头两边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右边。孩子在排队的过程中绘画出小动物们头部的不同特征。
(二)多种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除了注重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
涂色活动《小老鼠找春天》,我给幼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住在沙漠里的小老鼠一年四季都看不到绿色的植物,于是,它告别了妈妈,乘着气球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春天。”为了让小老鼠能看到最美丽的花,孩子们都认真地给花涂上漂亮的颜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人物遭遇会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激发起孩子帮助他们的欲望。
(三)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体现游戏性
在活动中,我们常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活动对象,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其实恰当的示范能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绘画的技巧。记得在美术活动《五彩蛋》时,我先把一个蛋宝宝画在纸上,然后以神秘的语气问向幼儿:“快听谁在哭呀?”接着问:“为什么哭呢?”以蛋宝宝的身份告诉小朋友蛋宝宝想穿新衣服的愿望,然后请幼儿给蛋宝宝装饰。虽然在活动中,教师仅仅示范了画蛋宝宝(圆)的示范,但是幼儿明确是绘画的内容和方法,在整合绘画过程中,没有一个幼儿说“我不会”。而且作品丰富、形象、逼真。
三、游戏性的指导与评价
(一)在指导过程中体现游戏化
1.丰富画面,提高表现力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幼儿一样想好之后再作画,想到哪画到哪,从而使画面比较单调。于是,就要求我们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者是借助教具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在美术活动《小青虫找朋友》,我利用教具小青虫进行指导“如果我有很多好朋友在草地上玩,那该多好啊”“如果草地上有花,有蝴蝶,我会更喜欢”等一系列的语言,提示激发幼儿丰富画面内容。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活动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会变的圆》的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展开想象,变出了苹果、钟、气球、棒棒糖、救生圈等,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二)给活动评价赋予游戏化
不同的美术内容,有不同的评价特点。例如,《小青虫找春天》侧重于色彩,而《会变的圆》则是侧重于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应选取不同角度,另一方面注意每次活动评价的不同的联系。让幼儿在积累中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实现美术活动的教育目的。
案例描述
镜头一:出示一幅两只鸭子拌嘴的图片。
师:这两只鸭子在干嘛呢?
生1:老师,他们肯定是吵架了!
生2:不对不对,老师,这两只鸭子在亲嘴呢!
(学生笑成一团,有的甚至在起哄)
师:在亲嘴?在你心里他们是在表示友好,这两只鸭子是一对好朋友是吗?
(学生点点头)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曲子,听完之后,也许你们就能知道这两只小鸭子到底是表示友好呢,还是吵架。
【分析】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对自己的话进行再解释。不仅缓解课堂尴尬的气氛,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了铺垫。
镜头二:教师出示图片:鸭妈妈带着小鸭排着队伍走出窝。
师:清晨时分,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排着队伍出去散步了。(播放第一段音乐)
师:你能随着音乐,做做鸭子走路的样子吗?
学生随音乐,发挥想象,用体态模仿鸭子走路。
师:听,除了走路,鸭子们还在做其他动作吗?
生:他们一边走路还一边“嘎嘎嘎”的叫。
生:有几只鸭子一边走一边拍着翅膀。
……
师:那你们能跟着音乐,试着模仿一下吗?
【分析】教师并没局限于单一地让学生欣赏曲子,积极引导学生用体态表现自己对所聆听到的音乐的感受,启发性的让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让学生身心都融入于音乐所表现的氛围。
镜头三:出示两只手偶鸭子。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鸭子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第三段音乐)
配合音乐,教师用手动表现鸭子拌嘴的情景。
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两只鸭子的“表演”。
师:这两只鸭子就是老师开始给你们看到的图片上的那两只。你们现在知道他们在干嘛了吧?
生:老师,这两只鸭子吵得可真凶啊!
生:他们为什么要吵起来呢?
生:我感觉他们快打起来了。
【分析】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手偶,使抽象的音乐更情景化,具体化。不仅充分激活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更使音乐的情境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善待“童言无忌”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童言无忌”而引发的意外小插曲。此时如果当时我简单地认为学生不配合课堂的教学程序而采取进行批评,那么这样一定会破坏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音乐课堂是否充满灵性和生命力全在于教师的选择。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宽容所谓的“错误”,给孩子们一个解释的机会。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能和孩子更无拘束地交流。
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精心的设计,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巧心,运用富于创意而又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时犹如欣赏一支旋律优美的曲子,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
一是体态表现,一种更深入的聆听。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在脑中不断寻找聆听到的音乐形象,并用肢体表现出他们所听到的鸭子的形象――或欢快打闹,或平稳行走,或摇摆不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喜爱音乐,在感受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更深入的聆听的过程!
二是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段音乐表现了鸭子拌嘴的场面。伴随音乐,教师运用手中的手偶,模拟了鸭子们拌嘴,充分表达出音乐的场景。从单纯聆听到结合现场的演绎,学生热切的眼神告诉我,这一过程能让他们更真实地感受体会音乐的情绪。这是一种更为真切的聆听。
延伸教材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