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土高原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参与实践和探索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其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缩短了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黄土高原》课件的片头加入“黄土高坡”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风光的画面展示在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穿始终的基本技能。多媒体地理课件架起了现实生活与地理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再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最后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目标,诱发学生思考,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使学生产生不怕困难,敢于求异的良好心理,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适当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不同的地理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易犯的错误和纠正的方法等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看,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根据冷暖气团所处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并制作课件进行比较,从图形、符合、降水的位置、气压的变化,锋面前后,降水强度,以及在我国的典型的锋面天气及其分布的区域、发生的季节,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在脑海中形成正确概念,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8-02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逼真的教学情境,图文并茂,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信息技术具有高超的图片动化处理的功能,令学生耳目一新。可以通过课件或其他媒体演示课文插图、课外图片、影像资料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形象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境和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所学内容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高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又让他们获得了美的视觉享受,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以及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观看安塞腰鼓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学习兴趣高涨,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调动感官刺激,调动情绪。主动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因情入趣,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配图创境美读,很好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安塞腰鼓的铿锵和激越。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感受黄土高原的雄浑刚健、野性大气,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感受安塞腰鼓体现出来的高原汉子的乐观狂放和豪气勃发,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是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变抽象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直观性,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简洁明了,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视、听效果突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把静态变动态,由抽象变直观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使难点一目了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展示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气氛,对所学内容能够较快地接受,印象深刻,降低学习难度,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塞腰鼓》重点在体会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华的艺术魅力。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录像,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塞腰鼓”,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理解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感悟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人,他们面对苦难生活顽强不屈、勇往直前地奋斗和坚持。多媒体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实现语文学习目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协同运用,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征和因特网上大量的信息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这种能力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完成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可以更多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的感悟、升华。
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说感受,谈启发,让学生一面欣赏图片,一面聆听朗读,(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学生见其行、闻其声,在身临其境中加深课文印象,为进一步探究铺平道路。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顺利引导至练。笔者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加上富有诗意的启发教育,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形神兼备的文章,并引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成为适应社会的真正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从课内到课外,以信息技术为媒,学生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主体。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突破重难点,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雷.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J].神州,
2012(2).
[2]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3]赵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0.
[4]曹元坤.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浅见[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3).
近些年,多媒体设备被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改变了过去板书教学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革,而对于中学地理这样的学科,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全面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得地理知识可以更为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获得全面提升。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通常有许多抽象的文字、死板的图和符号组成,这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而CAI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视频。形象性语言形象生动有趣,也能够使抽象的地理事象变得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因此,它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二册“埃及”的“古埃及的文明发展”和“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传统的是用录音机播放录音或者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这使学生听起枯燥无味,对学习无兴趣。而使用CAI多媒体课件就不同了,使用计算机播放有关“古埃及文明发展”和“埃及的象征金塔”的视频。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观赏尼罗河的风光和雄伟状观的金安塔,也可以真真实实地了解古埃及的文明与发展,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使他们有一种向往、探讨的心情。同样在初中《海洋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两课件中,还可利用卡通故事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如“小鱼的哀求”“就地取材”“熟视无睹”等,让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启而后发,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认知。
3.能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的几点注意事项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应用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许多教师把多媒体看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老师演戏。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避免出现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解说员的现象。
2.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不能忽视板书教学的作用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运用,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其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很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好板书和多媒体的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要恰当选择多媒体,使之与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框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的鼓励而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
4.要让多媒体成为辅助教学工具,而非主要教学手段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交互式白板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6-01
引言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课堂,地理学科因其实践性、区域性等特征,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交互式白板因其强大的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优先选择。
一、交互式白板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与优势
1.整合教学技术,提高老师教学效率
交互式白板综合黑板与多媒体的相关技术,使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需要在黑板与多媒体之间跑来跑去,只要对着白板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交互式白板不仅有黑板的功能,还可以作为投影幕布使用,白板与计算机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老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教学资源储存在白板中,上课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可以随时调出,更加便于课堂的管理和控制。
2.师生之间通过白板进行交互
交互式白板的使用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白板不仅可以当做黑板使用,在进行多媒体投影时老师也可以在白板上圈写,这是其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所不能做到的。同时,交互式白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渠道,学生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演算填写答案,将自己与多媒体的互动及时反映在白板上,更加便于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对白板有了一种控制感,更乐于用白板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教学中的错误,进行课题的练习。可以说,交互式白板对师生互动、生生活动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合理组织灵活呈现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中,教学资源的呈现都有设定好的序列,而课堂是随时变化的,老师不能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展示,多媒体技术也变成了一种电子灌输的手段。而交互式白板有着比较好的资源管理方式,老师在课前将上课所需要的资源存入白板中,上课根据所讲的内容随时将资源调出,摆脱了课堂教学对于课件的依赖性。
二、交互式白板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通过白板进行课堂引入
交互式白板有传统多媒体的功能,老师可以放映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拉近他们的情感。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先用白板展示出中国的水系图,让同学们从图中找出黄河和长江两条河流,并说说这两条河流各自有什么特征,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在寻找、解说的同时就可以在白板上作相应的标记,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黄河和长江。接着,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河流在白板上标记出来,写出名称,最后,老师将带有名称的完整的水系图调出来。对着图形,老师可以跟同学们讲解内流河、外流河的概念,并且可以使用交互式白板电子放大镜的功能,让学生详细地观察不同的河流的特征、流向。此外,老师也可以播放一些大河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我们都有哪些大河、大河的发源、历史故事、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存在着什么问题等。通过立体的展示让学生对我国境内的河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课堂的参与度与效率会提高很多。
2.通过交互式白板加强师生的互动
教学内容讲解之后,老师可以通过白板进行师生的互动,摆脱传统教学上黑板听写的模式,而是通过白板采用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例如在检查学生对河流的掌握情况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张没有任何文字的水系图,让学生在白板上标注出主要大河的名称,写出黄河、长江的源头,所流经的省份,最后的流向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大河的名片,包括大河的籍贯(源头)、身高(河流长度)、大概的形状等,并且将不同学生做的河流名片进行对比展示。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香港澳门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白板对香港澳门进行一个地理旅游介绍,如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面积、人口、岛屿数量,穿插香港澳门的身世,对着地图讲解香港澳门都有哪些地形特征,介绍一下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合作往来。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从我要学变成我想学最后变成我要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3.通过投票器来引导课堂的发展方向
交互式白板特有的投票器功能可以以一个更方便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投票来了解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帮助老师更好地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引导课堂教学的走向。例如在学习西双版纳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投票器来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老师设计几个选项“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西双版纳的人文风俗”“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让学生通过投票来决定最感兴趣的内容,老师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这里。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教学的任务比较重,如果设计不合理很可能造成讲不完、讲不透、老师讲得很认真学生听得不在意的问题,进行投票之后找出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参与度,对于其他内容可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讲解。
4.通过交互式白板进行探究教学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活动的设计,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很好的资料,老师可以结合交互式白板的技术优势进行探究式教学。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时,很多学生都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所惊叹,那么这独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该如何治理呢?这既是教材为我们设计的活动内容,也是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究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浏览地理教学网站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站、书籍,学习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将每个小组找到的可用的资料导入白板中,然后对着资料讲解自己的观点、证据,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更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交互式白板集合了黑板与多媒体技术,能够为课堂提供更好的资源整合方式与交流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使用方法的培训,避免因为使用不熟练而浪费课堂的时间。
参考文献:
在初中阶段,地理一直被人们视为副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课堂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这门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成绩,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本插圈、地图册和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教学时注重地图的应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起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比如,我在进行《黄河》这节课的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形状,一个几何的“几”字。先入为主地让学生形成一个概念,中国版图上的那个蓝色的“几”字,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然后在图上标出上游、中游、下游的分界点河口。边厕边讲,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流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后进入渤海。尤其将黄土高原用红笔画出,再描出陕西和山西两省,明确这两省位于中游河段,给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埋下伏笔。使枯燥的流域图直观明了,简化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而且便于记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简单、直观、明了。既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西双版纳》这节课时,我先放了一段西双版纳风光的视频,配以美妙的葫芦丝。一下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如仙境的西双版纳。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到这个地方去”?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再进一步提问“那么谁知到这个地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除了有如此迷人景色以外,还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当然,这节课也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在讲授高一地理《月相的变化》这节课,在课前。我精心制作了课件,用flash来表现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配以时钟,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一月之间不同的月相。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重难点迎刃而解。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而且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活动课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的这节课,就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题。让学生调查家乡土地的利用状况,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在落实活动前。我先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十年之间你们村里的耕地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原来的耕地在功能上都有哪些变化?让学生回去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具体。并结合家乡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除此之外,由于地理学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上课时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借用古诗词等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授课时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表达真情实感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交流是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不是将知识的机械性地灌输入学生的头脑中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接触和交流的过程。所以,融洽平和的师生关系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和空间,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和信赖的效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产生激励效果,有助于更好开展教学过程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及效果。
二、枯燥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化
初中的地理课程大多都是较为枯燥和抽象的知识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的声嘶力竭,而学生仍然是一脸茫然,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努力将枯燥抽象的问题进行具化,使其变得生动具体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教学活动改变事倍功半的现状。比如,在进行《地球和地图》章节讲解时,我们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地球和公转和自转运动,而学生由于并没有接触过空间几何的概念,几乎无法通过想象对地球的运动形成概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处在地球上却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当他坐在平稳的地铁中时,没有了车窗外的景象移动作为参考,能否感受到地铁的运动,学生都表示如果没有窗外的景象作为参考几乎感觉不到地铁处在运动状态中,这时可以借助物理的惯性知识进行具体讲解,解开学生的疑惑。随后利用通电的灯泡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拟为地球的缩影,按照一定方向缓慢地拨动地球仪并使其缓慢围绕灯泡做圆周运动,让学生对此过程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引入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进行自转,并且由于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的现象,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致和热情都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随之深刻牢固。
三、游戏教学,调动积极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的情绪和兴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的灵感和思维得到拓展,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从世界看中国》中“多民族的家庭”一课中,可以让班级内的学生每个人都代表一个民族,开展民族名称接龙、民族地区“抱团”等游戏,将充满生活乐趣的游戏融入到地理课堂之中,提升学生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引用新奇事例
《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讲述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四个地区间的差异,仅通过地图来观看地理区域的分布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学生对于地域间的差异感到抽象和困惑。在教学中,可以将其与之前的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进行结合,并引入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青藏地区的高原地域喝不到真正开水,而且米饭也煮不熟,人们的手指甲都是向内凹陷的。按照我们的经验人的指甲应该是平整的或者略有凸出,而且在我们所处的平原地区水达到100摄氏度就会沸腾,米饭用日常的家用电饭煲就可以煮熟,学生因此对这些高原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于地理差异的感性认识。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可以化静为动,打破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地理教学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产生更加持久的记忆效果,提升学习效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变得轻松愉快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也愈发强烈。例如在教授《认识跨省区域》一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插入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使知识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整合;问题;探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利用其网络资源,搜集并处理信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1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
1.1 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教《安塞腰鼓》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安塞腰鼓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到黄土高原,去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的浑然一体,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及动力十足的表演,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陶醉于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中,时而又被腰鼓表演者所折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区域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如梦如幻的黄土高原,使学生看到了从未看到的景象,他们怎能不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有怎能不乐于去学呢?
1.2 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文化的不断发展,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语文的概念正得到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扩大知识的信息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老师考虑学生的实际,在明确教材及其主次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处理,适时引进新的信息,这样做,课堂与课外就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切实给学生组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增加课堂容量,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广大学生的眼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更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1.3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有时仅凭想象是难以理解的,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这显得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在一高高的悬崖上,小亨特缓慢往下移动,动画主要表现小亨特的每一小步,特写在每一小步,突出如何克服一小步的难度,当他到达地面抬头仰望高高的悬崖时,学生就会理解一个看似很难克服的大困难,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的。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含义。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
1.4 有利于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特定情境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导火索,学生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积累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来加以触发,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笔者听过一个老师同样也是在上《斑羚飞渡》,在播放飞渡Flash课件时,老斑羚那视死如归的神态,那为了种族的延续不惜自我牺牲的震撼人心的场面面,那一声声绝望的悲鸣声在一霎时占据了学生的心灵,“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生动、形象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2 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语文教学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使得学生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学习式,又多了一条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分层次教学、多适用于问题的选择性研究分析、课堂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教师亦可从网上下载相关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 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当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时,现代信息技术就会极大弥补了教师知识面的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就会转化为以“引导、点拨、讨论、研究”为主,而无需再“满堂灌”。教师由“知识传授者”上升为“学习服务者”。把信息技术作为备课的有效手段,查找资料、教学环节设计、问题情景设置、重难点突破、课外拓展等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可以很好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需要教师区别对待,每位学生需求不同,需要我们实施不同的教学。
4 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有强烈的课改意识和探索精神,找准整合点,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专业知识及教学规律的学习,以提高整合能力。根据近年来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组织教学课件设计评比、整合设计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出,教师就会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他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育研究,2001,10.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过程[M].中国教育出版社.
编号:H1(2014)8-03-03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得以优化。
一、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都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兴趣,就能达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的阅读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驰骋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优美的散文、古诗可配以乐器、图画,说明文设置电子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课文《贝多芬》可以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领悟“命运在敲门”的韵味;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因擂鼓那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而兴奋,为安塞腰鼓而深深震撼。
三、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让学生从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都很优美。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事件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意义的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意味深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不同特点以后,再从课外寻找相关散文阅读进行比较。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张鲁小学261500)
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时,笔者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沙漠、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进行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时,笔者找到了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和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图片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45分钟“扩容”。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描述所无法达到的。
三、情感、活力。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引导他们倾听鼓声,学生的情绪迅速高涨,再次朗诵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究、拓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马铃薯文化”的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定西人以马铃薯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马铃薯最早是哪里出产的吗?现在定西出产哪些品种的马铃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的马铃薯市场考察。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最为直接的教学创新,也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困境的有力抓手。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地理教学新颖模式的运用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他人的成功经验,对地理课堂教学深入研究,以新颖、管用、高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深入开展。
一、地理教学环节需要充分向前延伸
教学环节延伸是突破单纯课堂教学限制的主要思路,地理学科应当与各学科教学工作一样积极拓展,尤其是向课前进行延伸。许多学生地理学习效率低下和其缺乏有效预习有关,课前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准备,就等着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老师采用引导方式,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对相关问题研究不深入,互动过程保持沉默、参与性较差。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环节的延伸,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哪些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指哪些地方,北方与南方自然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生产生活以及生活习惯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所获得的信息面广量大,极为丰富。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交流,发言的同学讲得兴致勃勃,其余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他们获得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许多知识。有了这样的预习环节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地理教学课堂应当提升演示水平
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否则仅仅依靠教师的单调讲解,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理解效果也较差。教师以往会采取挂图、投影等手段来演示相关信息,现在有了多媒体手段,教学手段的功能已经跃升到了新的层次。教师应当将这些手段的作用体现出来,进一步提高演示水平。例如在教学《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国的风情播放一些纪录片,既让学生对周边的这些国家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的效果可以为打造生动课堂提供有力帮助。从运用效果看,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介入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补充了世界各地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如同从事娱乐活动一般体现出浓厚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课件准备环节做到精心设计、精挑细选,在制作环节要提高信息的生动性、信息量,课堂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演示,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内容。
三、地理教学活动需要体现学生参与
如果课堂缺乏了学生的参与,而完全靠教师唱独角戏,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很难开展。笔者在地理教学中以师生互动为抓手,提高学生参与效果,每一课的教学都设计提纲对学生进行引领,提纲内容涵盖了教材的知识点,蕴含了地理规律、人文风情等,对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例如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当前现状、各地采取的治理措施、哪些措施最为行之有效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处疑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大家踊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之间观点不够一致,笔者还鼓励他们将各自查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展示出来以说服对方,学生在辩论中思维深入的程度更深,对学生而言,更能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如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整治措施等理解效果更为明显。从这一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有了学生的参与,整个地理课堂才能够活跃起来,师生的互动才更为有效。教师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要处处体现学生参与,无论是教学准备环节的信息搜集、课堂思考探究环节、当堂讨论交流环节,还是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创新思维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四、地理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地理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初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应当抓住这样的契机,将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水平。例如在《水资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水资源保护现状等知识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熟悉、更主动,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在教学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从本地区水资源的占用量偏少、污染现象加剧等两个角度,表达了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决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节水意识都得到了显著增强。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如何纠正本地区水污染状况开展讨论,开放性的话题对学生思维创新性有着较好的引领促进作用,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讨论。有学生认为应该从源头治理,关闭出现污染的工厂;有学生认为要重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水系的流道畅通,等等。通过讨论,升华了学生智慧,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总之,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真实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新颖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先进的经验、高效的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改造,构建更加适合本地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魏茹 单位:江苏省镇江新区大港中学
误区;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088―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尤其是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整合后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思考完善之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及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1.信息技术主宰课堂。一些教师走了极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型是否适合, 每节课都用信息技术, 并且预设过多, 交互太少, 频繁操作。结果造成信息技术牵着教师走, 学生围着屏幕转,教师失去了主导性, 学生没有了探究的空间。久而久之, 不仅会把本应充满灵性、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死”了, 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导致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2.教学课件华而不实。有一部分教师存在认识偏差,误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尽可能地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媒体和尽可能漂亮的课件, 进而使自己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些教师有意制作新奇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奇特的声音和花哨的表演, 将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演示课。虽然吸引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但却淡化了教学内容, 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忽视文本。在语文教学中, 本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体会语言和文字的无穷魅力。然而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赶时髦,滥用信息技术。 涉及人物形象描写, 便展示有关人物的图片; 涉及环境或景物描写, 便剪辑相关的画面; 或者干脆用简洁的概括来代替某些文本片段或整个文本。其实绝大多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远不是几张图片、几段视频、几个词、几个句子就能体现的, 再精美恰当的图片、视频、板书也绝不能等同于文本。
4 .课件生搬硬套。有些教师不懂制作技术或者为了省时省心, 照搬网上和其他教师的课件, 或者请他人制作, 或者搞简单的大杂烩。这样生搬硬套的课件, 基本没有考虑教师本人、所教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 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将这种兴趣及时地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笔者先让学生看了一段有关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在黄土高原上人们忘情表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和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他们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亢奋。于是笔者便因势利导,用几句富有激情的话语再次激发其兴趣,学生求知的心扉被打开了,学习欲望十分强烈,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上的课才是学生喜欢的课。
二、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引人入胜
对一些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利用生动的语言,如诗词歌赋、谚语、成语等来描述地理事物,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对这些地理知识记忆深刻。如用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描写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延伸的地理特征;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用歌曲《黄土高坡》里的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还有身边这条黄河”,说明黄土高原的冬夏季风、民居及相关的地理事物黄河;用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
三、恰当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构建多彩的课堂
利用教学模型、地图、板图和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利用模型进行“中国的地形”的教学,会使主要山脉分布及走向、地势的三级阶梯以及高原、盆地、平原的分布在教学模型上一目了然。如讲“长江”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将长江水系轮廓图简化成英文字母“V+W”形,并画出长江源头唐古拉山和注入的海洋,然后再画主要支流和湖泊,标出上、中、下游的分界处,这样边讲边画,使学生印象深刻。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运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直观地展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等。自然界奇妙的现象,教师予以简洁的解说学生就明白了,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四、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
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辩论、游戏等,让学生间多交流,学会同他人相处与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走进国家”这一单元时,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定感兴趣的国家,然后各小组收集资料,并加工整理形成成果,如手抄报或演示文稿,将成果在班上展示,进行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点评。如讲“砍伐热带雨林”时,由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进行辩论,发表不同看法,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辩论得到的结果,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多了。
五、讲相关的短小的故事,激趣
学生普遍对听故事有极高的兴趣,教师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讲解故事,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澳大利亚古老的动物”时,讲《动物奇案》中的一个故事:1798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的老大乔治・肖先生,收到了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标本,肖先生漫不经心地打开包裹,箱子里的标本有一张皮,还有一个完整的填充好的标本。这东西瞪着一双小绿豆眼,长着鸭子的嘴巴,黄鼠狼的皮,河狸的尾巴,公鸡的矩――鸭嘴兽的后脚上长着一对矩形自卫毒刺。面对这样一个怪物,肖先生环顾左右,周围的科学家们也都目瞪口呆。有人当场拿出一把剪刀,剪开了“鸭子嘴”,试图找出造假时留下的针脚,却没有找到。听完故事,学生自然很想知道鸭嘴兽古老的原因。
六、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皆地理,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使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肯定地理、热爱地理。如讲“天气和气候”,让学生收看天气预报,说出当天的最高最低气温、阴晴等状况。学生对乡土地理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了解欲望。把课本里的知识和乡土地理密切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如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考察本地的地形、河流、土壤、植被、岩石等,学生都很积极参与。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非常富有吸引力,及时补充最新的信息,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趣味感,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总之,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备好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