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05 09:5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媒介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实践科技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媒介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的要求也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熟练使用媒介,可以有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传播和教师教学改革[2]。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是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通过各种媒介辅助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应用各种媒介,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学习利用媒介工具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包括中小学生在内,新媒介已经广泛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中小学生处在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辨别劣质信息的能力不足,容易被媒介中传递出的错误价值观误导。正如詹姆斯波特所说:“当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时,不知道如何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才能自主应用媒介。”[3]因此,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的提高,是完善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媒介素养水平,保护学生避免受到媒介劣质信息的影响。正确对待学生使用新媒介,加强对学生使用过程的科学引导,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时间,使学生掌握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及正确使用媒介的技巧。最后,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满足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和相关研究开始较晚,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较关注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开始,并达到与大学阶段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对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连贯性起关键作用。青少年是新媒体消费群的主体,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学习、娱乐、获取信息,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抵抗不了娱乐的诱惑影响正常的学习,是需要给与科学的指导的重要时期[4]。所以,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小”开始,教育系统应将媒介素养的中心工作向中小学倾斜,形成连续教育体系。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中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理应具备高层次的媒介素养,以发挥各种媒介在教育实践上的积极作用,帮助容易受到新媒体负面影响的中小学生培养媒介素养能力。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且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欠缺

这主要是由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导致的。相比中国,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开展较早,也做到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因此,他们不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媒介素养培训和教育水平较高,针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模式和教育体系[5]。我国的媒介素养课程并没有普及且开设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大多数教师极少接受过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的课程,年轻教师虽然缺乏专业课程的学习,但高校普遍注重媒介应用并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用媒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毕业10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6]。教师媒介素养能力的欠缺在农村地区更加严重,部分原因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提供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及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

(二)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

需要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科学的媒介素养观念并未普及。根据相关调查数据,高达76%的中小学教师仍然对“媒介素养”概念很陌生,虽然课堂活动会使用媒介丰富上课形式,只有24%的中小学教师对“媒介素养”有相关积累,其中还存在忽视和弱化了对媒介的学习与咨询功能的利用的问题。虽然是否了解有关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功能的知识并不能完全代表是否具有媒介素养,媒介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却又不易被人们察觉,这种对媒介影响力的错误认知会影响教师对面对学生媒介环境有错误的判断,轻视了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忽略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此外还面临着这种矛盾,中小学教师普遍同意需要制定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却没有主接受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的意识。教师的错误认知还包括媒介的娱乐性高于教育性,对于学生接触媒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利用媒体协助教学和辅导学生的意识显然是不够的。

(三)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足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媒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媒介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针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方面做得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如利用媒介的指导和辨别劣质信息能力的培养。面对新媒体的数量众多,质量不齐的信息,当很多学生好奇和无知,许多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无奈”,这将导致学生受负面信息的不利影响。当发现学生浏览不恰当信息时,只是单纯的制止、阻拦和批评,一味的“屏障”式教育,并不能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反而使学生更加“好奇”,继续为之。教师应用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于课程教学,也应与学生分享识别信息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和放松娱乐,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让媒介成为辅助自已学习的工具,抵制不良影响。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对策

鉴于有关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上述问题,以下策略可以采用,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一)完善中小学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媒介素养问题已经受到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持续进行。一方面,我们应重视后续师资力量即各师范院校的在校生群体,在高校课程中能够受到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训练。这也需要高校联合专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论研究和持续丰富课程内容,为在校生创造更加全面系统的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学习资源。同时总结经验,突出课程重点,注重课程与实践问题的对接,支持全面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7]。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对在职教师的继续培养,在职教师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使用媒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是有意义的。媒介随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随之持续变革,需要鼓励中小学教师自发性、主动性学习相关技能知识,自觉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

(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针对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重视,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给予相关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媒介素养认识程度低给课程开展和学生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参考专家意见和教师的实践经验,制定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发挥学校相关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动教师,将持续学习、积极进取贯彻实施,激励教师的自发性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另外,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过程监督效果评价。课程的开发、设置和教育工作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成本,目标是能够普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及能力,对于课程教育的结果的评价体系也应健全,有利于促进学习进度与效果,使课程发挥作用,提升全体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第2篇

随着家长及学生的教育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最近十几年来,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现象在我国已随处可见。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放任不管,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必乱象丛生,教育的不公平必将持续加剧,进而影响整个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规范管理中小学生校外补习是摆在政府、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要规范管理中小学生的校外补习,必须先明确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本文从中小学校外补习的主要构成要素出发,回答了规范管理中小学校外补习应由谁来管理、管理什么与怎样管理的问题。

一、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

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学生、教师与补习机构。学生是指参与补习的中小学生。如果从学生所补习的内容分,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一是为通过专业等级考试而补习的学生;二是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补习的学生;三是为提高学科成绩而补习的学生。教师是指为学生补习的人员。从来源不同,又可以把为学生补习的教师分为三类:一是中小学教师(本文提到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指公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二是补习机构聘任的专任教师,三是补习机构临时聘任的教师。补习机构是指为学生补习而成立的组织或场所。从补习机构的合法性来看,可以把补习机构分为两类:一是经行政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二是没经行政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其中第二类又包括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有一定规模,但没经审批的培训机构,还有一类是个别中小学教师或其他人员自行组织的小规模辅导培训。

二、规范管理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基本要素与中小学教育的构成要素类似,但细分,构成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的要素要复杂得多。从这个角度看,规范管理中小学生的校外补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远比管理中小学教育复杂,并且它又是新兴的行业,或者说市场,管理无经验可循,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更是缺少管理市场的经验。所以,规范管理中小学生校外补习,不能笼统地制定几项政策、采取几条措施,而应在全面调研、深入细致的分析基础上,针对其构成要素,分别探索、创新管理方法。

1.规范管理参与校外补习的中小学生

这里谈及的中小学生管理,着重点不是研究如何管理学生在补习期间的学习,而是说要通过管理,消除学生跟风式的补习、消除违背学生意志的补习、消除加重学生负担的补习,让学生的补习更有序、更有意义。

管理参与校外补习的中小学生的主体是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促进中小学生有序、有意义地参与校外补习,必须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改进中小学教学。教师要改革教法,让学生在学校更有效地学会学科知识;学校要改革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全面发展各项爱好与能力;学校要倡导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力争让学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就能取得好成绩。如果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各项爱好特长在学校学习中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学有困难,也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培辅,那么更多的学生就没必要参与校外补习。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排斥校外补习,而是说通过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参与校外补习的必要性降低,学生就会赢得更多自主的生活、成长的时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保障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二是教师要真实、科学、综合地评价学生,为学生、家长选择适当的校外补习提供依据。中小学生参加校外补习,很多时候是家长安排的,家长是了解自己孩子的,但由于情感因素的干扰,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往往又是带有偏见的,家长安排孩子参加校外补习常带有随意性与盲目性。正由于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要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最适合发展的方向做出真实、科学、综合的评价。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学生有愿意或家长要求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时,可以把老师的综合评价作为依据,选择、参加适合的校外补习,避免跟风式地、盲目地参与补习,避免家长强迫学生参与补习,也有利于补习机构能及时发现人才,有针对性对相关学生进行培养。三是补习机构与中小学校要相互融合,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补习机构的学习是相通的、融合的、相互促进的。这是当前最需要突破的问题,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只有中小学教育才是教育,校外补习不是教育;管理中小学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校外补习的管理不关自己的事。中小学教育与校外补习之间隔着一堵墙,相互不往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在校外补习机构所学的知识可能表述不一致、衔接不起来,所学的方法、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各不相同、相互冲突。所以,融合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是让学生的补习有意义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要相互融合,首先,政府要把这两种教育看成一个整体,校外补习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两种教育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其次,校外补习机构与中小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要通过统一的机构审定,所有的教材要成为一个体系;最后,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要建立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小学校与补习机构要就管理、教学、学生学习进行交流,保障学生在两处的学习信息是互通的,保证学生在两处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规范管理补习机构的教师

从教师的属性看,补习机构的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小学教师,另一类是补习机构所属的教师。

中小学教师参与补习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到补习机构任职,另一种是自己在家里或租个小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管理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规范管理中小学教师参与补习,首先是个“能不能”的问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第六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相关省市为了规范管理校外培训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湖南省就制定了《湖南省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就指出:“公办学校及其教师为民办培训机构组织生源并收受回扣、公办学校教师违规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授课、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培训机构参股入股的,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责任。”从这些法规、制度看,中小学教师是不能去补习机构任职的。所以,管理中小学教师去补习机构任职是简单的,只要教育主管部门让教师了解法规与制度,然后成立督查机构,对违规教师进行教育、处罚、制止就行。不过对于在自己家里或租个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师,管理起来就要复杂得多。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看,只要教师参与了营利性的活动就是违规的,但教师带几个学生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补习,许多事实无法查,也无法查实,如有没有收费,是不是教师主动要求学生补习,甚至教师有没有组织学生补习等。也许正由于难查处,在一些地方的管理法规制度中就回避了这类情况,如,《湖南省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就回避了这一类情况,只明确在培训机构任职的教师将受到处罚。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对在自己家里或租个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师进行管理的政策依据,所以,目前很少见到管理这类教师的具体实践。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果想力求对在自己家里或租个地方带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师进行管理,笔者认为,只可能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教师不能为了私利而强迫学生补习;二是严肃查处、公开处罚为了私利而违背师德的行为。如强迫学生参与补习;歧视不参加补习的学生;课堂上不突破重点难点,补习时再解决重点难点等。

补习机构所属的教师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补习机构聘任的专任教师,另一类是补习机构从社会(非中小学)上聘请的临时教师。补习机构是这两类教师的管理主体。管理补习机构所属的教师,一是要管好“准入”。不管是专任教师,还是从社会上聘请的教师,都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一点,对于专任教师,补习机构还是重视的,但对于从社会临时聘请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要求。认为只要有特长,如在歌唱、绘画、舞蹈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就可以把这样的人员聘为教师,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个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重要的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严格地说,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是不能走上教学岗位的。二是要管好“培训”。补习机构不能只是用教师,而要不断培训教师,促进教师成长。当前社会正规的教师培训并没面向补习机构,造成补习机构的教师培训的途径不多,这是迫切需要改革的。三是要管理好“稳定”。补习机构存在最大的师资问题,就是师资不稳定。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稳定好补习机构的师资队伍,政府与补习机构必须共同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要把教师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补习机构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要一样能够评先评优、评聘职称职务;第二,政府要打通师资流通的体制,平等对待中小学教师与补习机构的教师,想办法让公办教师与补习机构内的教师相互流通起来,让补习机构的教师也拥有像中小学教师一样的身份;第三,补习机构要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规模,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第四,补习机构要营造温馨、团结、向上的团队,给教师一个稳定而幸福的精神之家。

3.规范管理补习机构

补习机构有两种类型,即经行政审批了补习机构与没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对于不同类型的补习机构应有不同的管理办法。

管理行政审批了补习机构,要坚持“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的主体,主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是合理布局。尽管补习机构的发展与淘汰主要由市场的调节而定,但补习机构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区域内的补习机构合理竞争、有序发展。所以管理部门对区域内的补习机构的设立要有规划,按规划审批。

二是规范补习机构的办学行为。如要求补习机构严格按照一证、一校、一牌、一址规范办学,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之外办学,不得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补习机构开展办学活动所使用的名称必须同审批机关核准的名称相一致;补习机构应按照审批机关核准的章程,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补习机构必须建立并完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依法开展办学活动,不得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擅自增设办学层次、类别、范围;补习机构不得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补习机构不能如“包学会、包过级、包考多少分”等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以此为诱饵吸引生源,骗取钱财;补习机构不能出现巧立名目收费、只收费不开票等违规收费问题。政府要把补习机构纳入到教育督导体系中,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对补习机构的办学行为进行督查,对补习机构违法违规的办学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三是科学评价。中小学生校外补习已成为一大市场,补习机构是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决定其发展与存亡的。但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不能没有标准,不能由补习机构说了算,而需要一个公正、科学的评价,评价的责任就是主管理补习机构的部门。所以,每一年度,补习机构的管理部门应从补习机构的办学条件、规模、师资力量、办学业绩、办学特色等方面做出科学的、综合的评价,并把评价的方法、内容、结果公布于社会,为补习机构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方向,督促补习机构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的利益,也为家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补习提供可信的依据。

未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是非法的,但不能说没经审批,就不必管理,相反,而要加大力度进行管理。因为没经审批的补习机构教育质量难保证,有可能损害学生的利益,有可能扰乱补习市场,有可能给社会带着不安定的因素。审批了的补习机构在政府的相关法规制度中明确了由审批部门管理,没审批的由谁来管理?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地协调与配合,如由教育、人社、工商、民政等部门成立管理办公室,专门管理没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帮扶引导。管理机关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让这些补习机构的负责人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对符合办学标准及要求的补习机构,允许其按审批权限及法定程序补办相关手续,并在履行完民办教育机构设立相关审批程序后,颁发办学许可证。

二是要严查取缔。管理办公室要主动出击,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进行排查,不要等他人来举报,等出现了安全问题或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才去了解督查处理,对于不具备办学基本条件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补习机构,一定要严肃查处,立即取缔。

在没经行政审批的补习机构中还有一类,它由个别中小学教师或其他人员在自己家里或租房组织的辅导培训,这类补习有些是由其他社会人员组织的,但更主要的是由中小学教师组织。这类补习有其特殊性,首先,隐秘性强,它不像正规的补习机构显山露水,但它又无处不在;其次,某个补习点的规模小,但从整个社会而言,它的规模又很大;最后,参与某个补习点的学生不多,但教师的收益不少。这类补习不正规,补习的质量难保证、收费没章法,参与补习的个别教师月收入上万,远远超过其工资收入。这样的现实降低了教师正常教学的激情与精力,给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这类补习确实需要管理,但如何管理,又难以找到有效方法。笔者认为,如果要有效管理这类补习机构,首先政府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出明确的解读,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第六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那么,教师是不是只要从事、参与营利性话动就违反国家规定?如果教师私自组织学生补习违反了国家规定,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私自组织补习的行为就是取缔、查处;如果不违反国家规定,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就只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管理:一是要求教师高质量地组织好培训;二是尽力培育这些个体的培训,让这些还处在成长阶段的补习机构不断成长壮大,让补习这个大市场通过优胜劣汰来决定这些还微小的补习机构的存亡。

第3篇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生态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2012年,一项以5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82%的小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超过5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多于30分钟;80.08%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看视频;42.02%的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博;28.0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众多媒介中最值得信赖的。另一项针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课外媒介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渠道。尽管网络的渗透率低于书报刊,但平均接触时间却是书报刊的两倍以上。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已经处于网络媒体的中度或是重度使用状态,他们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对其持有一种不加质疑的态度。其次,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龄化、娱乐化倾向。2009年《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80%的小学生在9岁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也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其中,选择玩游戏作为上网目的的学生占了90%,相比之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0%)把“学习”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新媒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下能够正确使用网络,那么这将有助于其有效获取信息、丰富视野、拓展思维。但如果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那么其会在享有自由掌控的之后继而产生茫然无助感。最后,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一项对上海市小学3-5年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测试表明,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学生会不加批判地将新闻报道内容完全等同于真实社会;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作为真实的生活,而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急需得到合理有效的疏导。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庞杂的内容,学校更要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控制力”,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真实世界与媒介建构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使他们在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避免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当前较为突出的几类问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方式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在媒介使用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帮助中小学生建构对媒介的正确认知,指导他们掌握合理的媒介使用方法。所以,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尤为迫切。

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没有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其他国家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中的经验、做法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笔者通过对国外2003年至今10年间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资料梳理发现,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较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如从对学生媒体认知能力培养到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一)教育理念方面

随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反思,欧美国家在分析和评价媒介内容与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受教育者批判素养方面的要求。例如,加拿大将培养学生在媒介世界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提高学生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批判意识;使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6]欧美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强调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更需要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媒介传播方式、组织运作方式、职业伦理道德等相关知识基础上对媒介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并能够有效运用媒介实现自我完善。

(二)师资方面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研究者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笔者通过梳理国外资料发现,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媒介素养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也已有30多年。但即便如此,由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状况不同,美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美国研究者汉斯•施密特(H.Schmid)t对亚特兰大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2016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师资不均衡,甚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二是教育内容过于单薄,如有的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层面;三是课时得不到保障,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多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把握。在土耳其,2007-2008学年,媒介素养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6-8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为了解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效果,2010年,艾吉耶斯大学的研究者对开塞里的1194位上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6-8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媒介传播和媒介内容的自觉意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另一项调查从师资的角度为此提供了解释。2008-200年,杜姆卢珀纳尔大学的研究者对该校480名即将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虽然能够较好地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并且对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尚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媒介的效果与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媒介素养教育在起步阶段首要的是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其也不能放松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这也是我国在未来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中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从长远来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循序渐进地逐步延伸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时日,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妨从最具可行性的环节入手,先来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

(一)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一方面,这比增设一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难度要小;另一方面,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具有先天的合理性。第一,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纪录片、影视剧资料,除了作为辅助材料来增强教学效果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媒体对同一人物、事件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带领学生探讨媒体传播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于点滴之间培养学生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第二,某些地区新编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少量的报刊文章,虽然这些内容还并未被作为教学重点,但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媒体搜集信息、进行表达,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

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数学中,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因此,笔者在此部分探讨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应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师资源问题。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还有的新闻传播与中文师范同属一个学院,这为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选修新闻传播类的课程提供了条件。不过,即便有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受教育者的普遍性等问题仍难以通过自发的方式解决。具体来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各有其专门的教学目标,虽然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但不能在一、二门课程中系统地讲授媒介素养知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只是选修其中的一、二门课程而已,并且这种选修又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学分需要,因此,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名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都能均衡地学习到相关知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编写专门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适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同时,学校除了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授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对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二是培养、配备合格的媒介素养教育任课教师,使其既有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又了解语文教学,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必修课,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当然,在师范院校设置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是培养专业教师更为有效的途径。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在文学院设置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媒介素养研究方向之后,它又以此为基础于2012年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博士点,开始了为高校以及中小学培养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实践。

(三)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教育试点

从“亲缘”、地缘等角度来讲,将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有其可行性和便利性,也有助于实现前面所谈到的“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第一步的落脚点”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和附属中小学之间要围绕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达成共识,并尝试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合作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的师生组成“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到附属中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访谈以及随堂听课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为有针对性地撰写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讲义及教材等奠定基础。二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媒介使用问题,到附属中小学开设讲座,为学生释疑解惑,及时解决问题。三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附属中小学的教育实习中,可以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相结合,以自觉的研究态度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将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者,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不断思考和总结,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鲜活的素材。四是附属中小学作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培养等具体工作中来,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中小学的教学经历,对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并不十分了解。高校相关专业与附属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既能确保教学方案、讲义教材的专业性,又能确保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可操行性。五是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培训对象不仅包括语文教师,还包括其他各门课程的在职教师,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媒介丰富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式”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分析媒介和理解媒介。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试点,一方面先在语文课堂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做好教师培养和教材编写等工作,既可以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又能够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当在教育试点中积累了经验、储备了师资,并做好了教材、教法等各项准备时,我们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中小学的一门选修课,然后再根据实施情况,建议各地中小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时,笔者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国家都是首先由民间推动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之后获得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一发展路径对我国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界的研究探索和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借鉴先行国家的做法,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划,以切实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第4篇

一、学校体育工作

(一)全力组织好调整后的2014年中考体育考试工作,打造中考体育加试“阳光工程”。

(二)扎实推进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对2013年校园足球联赛进行表彰,启动2014年校园足球主客场制联赛。加强校园足球布局学校和足球重点校基础建设的督导,组织参加2014年全州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延吉市)。

(三)举行2014年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秋季长跑比赛,设置乡镇组别比赛,加大乡镇学校参与力度。

(四)组织相关单位参加全州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第十七届省运动会(青少年组)的比赛。

(五)做好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及数据上报工作,保证测试数据的真实性。

(六)继续加强网球、羽毛球、民族项目等传统学校建设。

(七)严格要求各校按计划开展大课间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二、学校艺术工作

(一)做好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课题研究启动工作,确定实验学校,全面进入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

(二)组织精品节目参加“2014中国中小学生国际艺术交流周”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三)联合进修学校抓好体音美学科常规教学,做好体音美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四)重点做好初中阶段艺术教育及活动开展工作,保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艺术教育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三、学校卫生工作

(一)联合相关部门抓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常规管理,坚决杜绝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认真做好中小学常见病、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

(三)继续深入开展近视眼防治及“爱眼体操”普及推广工作,有效降低学生视力不良率。

(四)组织做好2014年学生健康体检及数据反馈工作。

(五)以“世界环境日”等相关主题活动日为契机,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第5篇

【关 键 词】 年龄特征;时代脉搏;网络媒体;真诚投入;相互融合

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新课改的总体目标中,尤其提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我们在与中小学生长期的交往中,也深刻感受到同学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诸多疑惑、烦恼、苦闷和喜悦,更感受到他们在疑惑、烦恼、苦闷、挫折、喜悦面前,往往不能驾御自己的情绪,而积聚成为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作为关工委的老同志,有这样的责任、也有这样的热情来为他们解除困惑,帮助成长中的青少年。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新媒体普及的新环境下,我们关工委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成一个具有和谐个性的人,是我们关工委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我们在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适应新环境,提升“谈心屋”服务新水平

在中小学设立“谈心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以心理素质的优化,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好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重点是关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就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不可能像其他文化课那样,用传授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而要更多地体现心理学科的特色,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技巧,让学生在心理辅导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而真正从中提升心理品质。

(一)把握中小学生的特点,切合年龄特征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把握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深入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特点,学生的思维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情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两极性、社会高级情感都获得发展。因此,心理辅导要帮助初中生学会了解、体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审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紧密相连,同伴关系的影响力增强,而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紧贴时代脉搏

关工委的老同志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好网络社会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也要应对网络时代给我们老同志带来的挑战。教育部聘请的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谈心屋”的心理辅导要紧扣这些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这四方面,促进中小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的中小学生是生活在当下的,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网络时代相适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工具、方法与手段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许多中小学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门网站,开通了家校微信通和QQ群,旨在拓宽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当今的网络也广泛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我们的心理辅导要把握当前初中生的时代特征,了解当今的中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话语系统,从而贴近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谈心屋”服务成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寻求新视角,探索“谈心屋”运行新机制

当前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影响我们的关工委老同志,也影响着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相应的,我们关工委的“谈心屋”也要适应新的网络背景和环境,探索运行的新机制。

(一)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传统面询相互融合

网络无处不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虽然网络咨询无法做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但其教育内容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播快,便捷,人力、资金投入少。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学生心理普查及档案建立的工作,及时有效发现较突出问题及问题学生,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咨询中面对班级及学生较多的学校,咨询者人数缺乏、资金不足、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在传统咨询中,咨询者通过心理咨询相关途径与技术,较易与W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及时全面地了解来访学生的状况,并作出评估与诊断。而因此,做好传统咨询与网络教育两种形式间的融合,取其优而补其不足,更将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其将来发展的新趋势。

1. 主次分明,相互辅助。由于两种教育形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按照其适合的咨询内容做到“主次分明,相互辅助”,以实现两者融合。针对学生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传统咨询为辅;针对障碍性问题,则以传统咨询为主,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中小学所建立的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可针对常见心理问题开设知识专栏,包括:成长天地、心理乐园等,为有相似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门发展性辅导网页。可提供相关心理卫生辅导视频、心理学电影、优质心理卫生课程等。为每名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档案专区,用户名即该生学籍号,学生可不定期自主进入该专区进行问卷测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相关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交流,以科学解释测量结果。可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发展性问题,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提供可能,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传统咨询由于可以进行小规模的个别咨询、团辅活动、小组讨论以及课堂教学等,对学生关心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辅导、答疑,起到辅助作用。对于后一种情况,由于障碍性问题的咨询,一般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主要使用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良好的咨询关系,因此,传统咨询是主要的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可起协助、支持的作用,障碍性学生通过阅读心理卫生健康知识,有助于后期的康复性治疗,保证治疗效果的长期有效,起到辅助的作用。

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关工委的心理咨询人员所拥有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转化”给网络,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以实现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强化,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被消灭,起到预防作用。另一方面,将学生电子档案中所发现的有潜在障碍性发展或已经有障碍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筛查出来,并“转化”给传统咨询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及时有效地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与辅导,避免因拖延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发现存在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的学生,网络可以作为主要解决途径。若是存在障碍性问题的学生,由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必要时进行转介。

(二)搭建网络平台,建设一支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

我们关工委的老同志可借助网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个团队,转变教师和家长的心育观念,让大家都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我们在教师、家长中建立QQ群、微信群,结合现场培训,在网络上提供培训的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教研和探讨,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1. 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需要的是热心于此,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但一所学校仅凭一、两位专业心理教师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1)让全体教职工都知晓心育。一个学校有两百多名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在一夜之间成为熟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培训,培养全校教职员心育意识。

(2)培养心育工作的先行者。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扎根研究为龙头,以热心于此项工作的教师为骨干,通过不定期的心育沙龙、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网络心理小报的宣传等方式,促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交流在心育过程中得到的感受和体悟,共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提升心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素养。为了增加教师们心理教育的理论底蕴,开阔眼界,我们还邀请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在网络上提供心理健康学习的平台、专家讲座,网络上课程丰富,而且教师可以自己选择,让学习更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举办网上家长学校。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家庭和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作用和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代替不了的。而事实上,许多学生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遇到了许多困惑。因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要。我们组建了老园丁宣讲团,面向各年级家长开设讲座,同时将一些优秀的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关工委的网站上,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给家长以创建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让更多的家庭充满亲情,让更多的孩子在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举办网上家长学校,网络上的微信“家长成长小组”,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在微信群、QQ群上共同回顾团体活动和网络学习的感悟:让每一个成员说说,他们对哪一次的活动印象最深刻,在这几次团体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心得、想法,为什么?每一位家长都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参加团体的感受和收获。有的家长说,自从参加了家长成长小组的团体活动,就再也没对孩子动过手。大家表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多了,自己更能理解孩子了,没有那么急躁了;原来孩子回家跟自己不说话,现在竟然母女俩能坐在一起聊一个多小时了。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有的孩子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位家长分享说孩子数学成绩进步了20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家长在“成长小组”微信群中晒出了自己给女儿写的信,以及女儿在期末考试后写的自我认识,妈妈读了,觉得很感动。大家更多地还表达了对这个团体以及其他成员的感谢,感谢这样一个集体、这样一个平台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3. 建立转介机制。通过面向教师、面向家长的培训工作,形成了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为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为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当遇到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时,便将学生转介给心理专任教师;如果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我们将立即将学生转介给上级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专家。近年来,我们这一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预防和遏制了一些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快速发展。

4. 开设“心的乐园”心理平台。当今中小学生身上的问题不少,但主要问题往往不是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而心理问题常带有隐密性特点,学生一般不愿意将心里的秘密告诉人,只是把忧愁、苦恼等深埋在心底。因此,我们开展了“心的乐园”工程,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平台,由同学们自己来创设一个开放的、真诚的、信任的、安全的、阳光的心理乐园。

学校政教处、关工委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别从“感受成长”“亲情生活”“友谊万岁”“真诚沟通”“六味人生”“用心感恩” “勇于追求”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的“心的乐园”里开展笔会,彼此分享发展中的幸福与欢乐,相互分担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让学生有一个倾诉、学习的网络平台。

良好的情感、情境由健康的心理营造;健康的心理由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紧随时代脉搏,不断学习和运用网络和新媒体,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后,我们关工委将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谈心屋”的建设,围绕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持之以恒地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黎连业,刘占全. 中学校园网建设基础[M]. 北京:大恒电子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03-02

进入21世纪,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人口、和平、发展等教育相融合,形成了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发展新方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让澳大利亚多年来被列为全球十大宜居国家之一,墨尔本和悉尼两大城市更是多年位居世界宜居城市的前列。这与澳大利亚高度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密不可分,这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该国多年来持续不懈的环境教育基础上的。本文概述了澳大利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澳大利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1.政府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主导角色。澳大利亚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国策,联邦政府出台了《环境保护(财政援助)法》、《濒危物种保护法》等近百个涉及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环保法律法规,各级州政府也相应颁布了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同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推动全民的环境教育,确立了全国环境教育框架,把环境教育和培训列为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篇章,州政府及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制定了各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环境教育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2000年的“为了可持续的未来:环境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中又以新南威尔士州(简称新州)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得最为出色。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新州成立了许多环境教育组织及环境教育基地(中心),该州环保部门及教育部门推出了“地球工作”及“地球公民权”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新州教育厅于1989年了新州幼儿园至12年级环境教育课程声明,作为新州公立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指导文件;新州政府于2001年颁布的课程政策文件中规定“各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新州教育培训部门在2009年推出了“地球公民权”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该框架中提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有关环境的,她更是有关个人及整个社会的未来”[1]。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澳大利亚的一系列环境教育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无不渗透着各种形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公民,人人都能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中,从而使澳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使澳洲成为全球生态宜居国家之一。

2.澳大利亚中小学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澳大利亚把环境教育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常规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根据教学大纲,幼儿园到小学3年级要求了解地球和环境知识,了解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到了4年级至7年级,教学大纲涉及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森林火灾等内容;高年级(8年级至12年级)环境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本国的环境危机,还拓展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保护问题。澳大利亚中小学重视学校环境教育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环保实践,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学生每年要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中心活动一定天数(学时数)。几乎每个公园、国家保护区、旅游区都建立了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基地(中心),这些环境教育基地配有专职的培训教师,他们通过影片、多媒体、模型、动植物标本、挂图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同时组织各种各样的野外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环境,直接参与环境保护过程,在各种游戏活动和环境调查活动中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在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科目或可持续发展科目,而是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渗透到必修课程中。

3.澳大利亚的环境高等教育。澳大利亚的环境高等教育从课程设置入手,结合环境保护实践项目共同构建大学生环境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澳大利亚高等院校无论是否开设环境类专业,均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选修课程中,使每位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方向的环境类课程。例如,悉尼大学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类专业,但开设了涵盖生态环境、自然保护、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环境类选修课,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环境教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逐步开展,积累了一些经验。1999年启动的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提出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2003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2]。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社会主流群体大多数未接受正规的环境教育,环境意识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还存在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在相应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尤显薄弱;此外,还存在环境教育师资缺乏等问题。为此,在借鉴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建议。

1.建立环境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重要的借鉴意义之一在于该国通过立法将环境教育始终贯穿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学大纲,并对教师培训做出相关要求。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多年来实施环境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环境教育要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制,不但可以使环境教育规范化,还可以有效保障环境教育在各地区、各学校的顺实施,可大大增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推广力度,推进学校环境教育事业的开展。目前,我国虽已颁布了相关中小学环境教育政策计划,但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环境教育的正式法律法规。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我国的环境教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的发展很不平衡,实施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上教师的环境意识普遍不高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效果不理想。为此,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法制是当前我国环境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教育法律、法规,把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中,对环境教育的有关制度要求、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师资培训、经费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使我国中小环境教育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2.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之二在于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课程教育中,特别注重体验和实践。该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当今的热点环境问题和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来进行环境教育,校园、社区、国家公园、动植物园等均可成为学生的户外环保实践场所。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户外环保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激发学生关心环境问题的兴趣,从中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缺乏课堂环境教学和户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环境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环境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课程、观念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让环境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重要风景旅游区环境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让孩子及成人在游玩中学到环保知识,培养环境意识。

3.加强对师资队伍环境素养的培训,提高其环境教学水平。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之三在于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和教学水平是确保环境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教师除了在大学时接受必要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育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有专门针对在职和就职前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的计划,要求教师掌握环境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计划中尚未明确关于环境教育能力培训的具体要求,为提高我国教师的环境教育教学水平,可采取不同多种培训方法:一是进行职前培养,可以在师范生的课程中增设环境类课程,提高师范生的环境素养,为培养未来合格的环境教师打下基础;或者将高等院校环保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校,经过系统学习教育类课程后上岗。二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将在职教师送到环保部门、高等院校进行环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三是通过组织短期环境技能培训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强化中小学的教师环保知识及技能。

4.亟待进一步提高成人、政府及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之四在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政策、法规、管理及科学技术,还要依赖于人的意识,包括普通公民、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的环保意识。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功,与该国全民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环境教育的基础薄弱,普遍缺乏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及价值观。因此,除了对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外,对掌握着社会主流的成人进行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特别加强政府官员及企业主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大利亚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及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行动值得我们借鉴。可持续发展不是梦,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环境教育工作者,更应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New South Wal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Earth Citizenship——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Z].2003.

第7篇

:刘处长,您好。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教名城,成都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刘科:教育肩负着向青少年播撒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任。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和大中小学生的年龄和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第一,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大力培养学高身正的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骨干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培养,注重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通过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浓厚氛围。

第二,发挥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我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优化调整各学段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教育重点,形成循序渐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内容体系。统筹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按照“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

第三,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我们绘制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公民教育等多个大主题,实现“学科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做好全市中小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优秀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前不久,成都市出台了《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全面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到2020年,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的德育专家。请问,成都市教育系统将通过哪些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刘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做事的人。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不强,凭经验办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的特点要求教师尽快转变。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落实者,是家校沟通的纽带,是学生成长路的指路人,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非常必要,迫在眉睫。这次,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中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素养”:一是班级建设能力,强调班级的精细常规管理,抓实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二是指导个体发展的能力,强调全面了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三是课程育人领导力,强调学科间的配合协调、德育课程资源挖掘、活动实践育人;四是家校共育协同能力,调动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增进家校沟通、家校合作;五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强调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并跟进解决;六是网络媒介育人能力,强调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六大专业能力素养”,不断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准入与研培机制,推进十大项目任务:一是建立《中小学班主任任职资格标准》,全面推进班主任准入制;二是探索中小学班主任职级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与示范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市、县、校三级班主任教研制度;四是建立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五是完善教科研工作网络体系;六是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标准》,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七是推进市县校三级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校级常规培训、县级专题培训和市级骨干培训有机衔接的班主任培训体系;八是建设50所班主任发展基地校,为各级各类班主任培训提供研修基地与平台;九是建立和完善班主任月津贴制度,绩效工资分配要向班主任倾斜,并动态调整;十是评选“班主任带头人和特级班主任”,建立50个市、县级 “班主任(德育)名师工作室”。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为班主任量身打造课程和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成都心育工作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刘科:近年来,我们坚持“分层推进、典型引路”的区域推进策略,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课程建设和灾后心理重建为重点,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市教育局成立了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详细的评估办法审核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目前,成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已实现全覆盖,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成为了学生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

另外,成都市教育局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市初步建立了心理辅导员资格认证制度,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全市获得C级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书的教师人数占到全体班主任人数的98%,全市中小学全部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市制定了《成都市自然灾害后师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形成了灾后心理教师培训的“心理教练培养模式”和“心理危机干预种子教师培养模式”,保障了灾后心理重建有序、科学、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成都市教育局将重点实施三级心理维护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心理素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心理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主要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室(中心)建设、中小学生十项心理素质技能培育计划、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信息化平台建设等21个推进项目,其中多项新举措达到“全国领先,西部一流”水平。

:2012年,成都市从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家长委员会赋予了五项权利,更加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家委会作用的发挥。请您同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做法有哪些,以及下一步在家校工作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刘科:我们对家长委员会赋予了五项权利: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一是促进各学校加强家长委会的制度建设,完善家长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议事规则、调研与沟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志愿服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促进家长委员会规范有效运作;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配证上岗,学校或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向委员、主任委员颁发家长委员会委员证,委员可随时到校调研、督查工作,现在全市学校大门随时向家长们敞开;三是建立了例会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例会两次以上,年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例会两次以上,班级家长委员会全体委员会根据需要适时召开,家长不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者”,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参与者”;四是各类评价考评逐渐完善,我们定期举办家长委员会工作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评选“家长委员会建设示范学校”,对家长委员会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以推动家长委员会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家委会的规范建设,明确其地位,完善结构设置,加强机制建设。如,建立健全驻校办公制度,我们要求各学校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家长委员会办公室,由家长委员会代表轮流驻校办公,每天完成“六个一”工作(听一节课、谈一次话、巡一遍食堂、转一圈校园、查一项安全、提一个建议),协助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家长义工”工作模式,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如开设兴趣讲座、组建校园护卫队、协助开展教育活动等。做好“动态家庭教育记录”,对各个班级学生家庭成员状况变化、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培训状态、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等情况,做到分类记录、及时更新,保证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变化,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校沟通,做好心理疏导。

:品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请问,成都全市以“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引领的品格教育是如何推进的?

刘科:品格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梳理中小学生基本的品格类别、并以阶梯课程的方式逐步提升培养。通过营造学校品格教育氛围和环境,凸显品格教育要素,如品格墙、榜样力量、升旗讲话等。形成序列化、主题式的品格训练方式,不断固化内容及方式,形成学校品格教育常态。形成品格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指南。形成成都市中小学品格教育特色教材,并推广使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

今年我们出台了《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由成都市教科院与《精神文明报・品格周刊》联合成立品格教育项目研究组,研究并推进品格教育项目包括建设品格教育实验基地校,推进项目实践与研究。研究、开发品格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同时,组建品格教育教师协作团队和家长志愿者之家,共同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推广中来。现在全市已经有近400所学校加入了课题研究,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在学校有了很好的反响。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启蒙;职业教育

一、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现状

1、家庭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小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小学生会通过游戏、玩具、书籍、收听收看多媒体等渠道,对于职业的种类、内容等方面有了一些模糊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于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憧憬。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进入大学深造,考虑职业问题是将来的事。经过调查发现,在家庭里,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没有玩过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没有关于职业的儿童书籍;一半以上的小学生从来不看与职业有关的电视节目;三分之一小学生的家长从不和孩子谈论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虽然有个别学生能说出《职来职往》这种电视节目名,但是较多学生喜欢看像《我爱发明》这类科普节目。这些体现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没有注意开发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营造出适合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主动给孩子必要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

2、学校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位。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重要任务。然而,学校在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上,严重缺位。①学校领导、教师对于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统考、调考、升学等压力,使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失。统计表明,学校老师经常和有时在课堂上讲授关于职业认知知识的分别占6、2%和17、8%,有近30%是偶尔讲,有40、6%是从来不讲。②目前还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正式而系统的课程内容。小学虽然有劳技课,主要以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动脑动手的习惯、做生活的小主人等为目标。这虽然看似有一些联系,但是与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和准备意识方面相差甚远,并且每学期的课时也相当少,评价体系不完善,很难保证其有效实施。③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科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体系,需要专业教师对其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演绎。然而,目前就连一些示范学校也很少配备专职的职业启蒙老师,这方面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④缺少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别于学历教育,它需要大量的社会体验和实践来支撑。调查表明,学校还没有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部分学校一般每学期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春、秋游),主要还是以玩为主,就连这也很难保证,在组织学生关于职业的社会考察活动方面,几乎没有。

3、社会上人们的教育观、成才观影响着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小学生接触这类教育为时过早。社会媒体缺乏这方面的指引,社会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社会儿童职业体验馆发挥了很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但没有充分被利用。比如,城市周边的学生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中并不占显著优势,但是,他们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表示十分了解的比率远远高于城区部分学校的学生。这与他们去过星期八小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比例高有关。从这点来看,儿童职业体验馆体现出较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在那里,大部分学生有过十种左右的职业体验。这种给儿童印象美好而深刻的职业体验方式,培养了孩子职业教育观念。但是,去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学生比例,只占三分之一。估计,这与它较贵的门票,以及父母、老师的观念和视野的局限性有关。另外,经常或有时去父母工作的现场,对于父母职业特点和要求的认知度也比其他学生要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和了解职业特点的方式。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利用这一资源。由此可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层面来看,武汉市的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都比较缺乏。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这一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实践。

二、加强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对策

1、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走到了前面。比如,美国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系统的职业生涯理念教育。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学习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资源平台,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①树立职业生涯教育观念。老师和家长,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特长出发,帮助并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今后职业的向往,让他们在生活中做诸如升学、分科、兴趣培训等这些重要选择时,自觉地将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克服目前小升初激烈竞争带来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根本上缓解我们孩子心理上巨大的升学压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系统化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全套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开发教材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比如,日本的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内容里,有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内综合学习时间和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各地各校的优势,采取讲座、参观、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校的情况,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教师,或者发挥教师的特长,由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兼任,并对所任课的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教师系统地了解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和价值,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研究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

2、开发身边的潜在教育资源。以职业生涯教育观念为指导,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广泛开发身边潜在的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比如玩具、书籍、电视节目、职业体验馆等。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以丹麦玩具LEGO为例,它有以警察、建筑工人、消防员、铁路运输工、司机等不同职业为主题的拼装套装,模拟了这些职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不知不觉地体验了各种职业的特点。适合儿童的职业教育书籍,像美国绘本《忙忙碌碌镇》等书籍图文并茂,都非常适合孩子的阅读需要。市场化的儿童职业体验馆,比如武汉市的星期八小镇,让孩子在轻轻松松地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社会常见职业的体验。家长们平时多提供各种机会,比如节假日,让孩子了解、认识和接触,甚至亲身体验周围人的不同职业,带孩子一起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给孩子心中从小埋下职业的种子,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度。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要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不是单靠家庭和中小学校校方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参与,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整合并调动起各类资源。比如,以上所列举的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和书籍,主要都是进口产品,这类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我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特别需要看到并瞄准这块巨大的、潜在的、迫切的需求,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自主开发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书籍和儿童电视节目,主动满足孩子们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需求。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全社会资源的整合,特别是纳入社区资源和社会企业等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上海近些年就在实践这样的地域性资源整合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取得较好效果。这种实践模式可以给武汉市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像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近邻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个大学社区,就具有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如有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水稻试验田、花卉培育室、农机实验工厂、生物标本馆等;武汉市还有钢铁企业、造船厂、汽车制造销售企业、光伏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人才支持。我觉得,武汉市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借用周边诸多大学的珍贵资源和社区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还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贯通起来,以弥补目前学校短期内缺乏相应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广泛树立全民化的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打通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封闭、隔离的关节,慢慢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才能为我们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协同、良性发展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支其.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1,(36).

[2]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J].2013,(8).

[3]郑玥.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第9篇

(1)如何规划每月的收入和住房还贷问题?

(2)如何为孩子出生后的生活进行规划?

(3)如何为将来购房做安排?

基本分析

教育市场正成为创业投资的热门关键词。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辅导。

李熊夫妻投资教育培训机构非常有眼光。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危机,主要是人才资源缺乏、教学科研力量薄弱以及公司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较为低下等,在当前国内经济疲软、国际经济经济危机的状况下,很难快速发展。李熊夫妻贷款300万元成立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应对可能给家庭带来的风险,必须建立起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和保障系统。

李熊家庭目前的月收入为11万元,而300万元的贷款按照目前市场的资金成本,年利息支出约为24万元,每月需偿还的利息为2万元,再加上企业和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开支,有不小的财务压力。随着将来小孩的出生和购房的安排提上日程,家庭财务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大。

理财建议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实现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的分离

中小企业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企业财务和家庭的财务不独立,这加剧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给家庭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贷款的利息支出和员工的合理工资可以在企业的税前利润进行扣除,建议李熊夫妻每人每月领取固定工资2万元,并按当地的标准交纳三险一金。这样两人每月的税后收入为30078.28元,再加上企业的日常开支和税收的交纳,年底企业的结余利润约为20万元,可用于偿还贷款。

建立全方位的商业保险保障

李熊家庭目前正处于家庭的形成期到家庭的成长期转化的过程中,同时这也是一个保险需求不断增加,直至达到高峰的一个阶段。除按规定交纳社保以外,要有全方位的商业保险的保障。按照定期寿险、意外险、医疗险和终身寿险的顺序进行配置,建议夫妻二人每人投保定期寿险100万元,保障至60岁,选择15年交费期;意外险每人300万元,按照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的现行保险费率来算,每年大约2万元。医疗险和终身寿险可以在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提升,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再行投保。

建立全方位的商业保险保障

120平方米的房子在当地的现价约为250万元,按照房价6%的增长率,9年后的总价约为422万元。李先生可以选择按揭15年的贷款,建议首付132万元,按揭290万元,分15年还清,每年的还款金额在28万元左右。按照李先生现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偿还贷款没有问题。

第10篇

2004年,大河报成立了以行业编采及围绕所属行业策划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汽车、IT、旅游、健康等几个专刊工作室,与其他几个工作室的专刊相比,教育专刊的行业特征明显不同,难与市场接轨。如何激活教育专刊,做好教育专刊版面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办好版面,吸引读者

抓教育热点问题深度报道,提升教育专版的新闻价值,是办好教育专版的关键所在。我们策划的“早班车上的孩子们”、“王文胜的呐喊――关于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中小学生安全系列报道”等一系列的深度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早班车上的孩子们》一文推出后,郑州市有关政协代表为此写了提案,并提交郑州市政协会议进行讨论。教育行政部门专门开会研究相关问题,最后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取消早晚自习》的红头文件,解决了长达几十年的中小学生“起早贪黑”问题,目前中小学生早8点上课已在全省形成制度。这些深度报道,引起了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学校和读者的关注,使教育专刊拥有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奠定了教育专版在大河报的专刊地位。

此外,抓服务性信息是专版有别于新闻版的鲜明特色,也是专版服务读者最直接有效的形式。每年春季是高考及中招考试的关键时刻,围绕考试的一系列政策解读、信息播报是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此时我们不惜版面,连续报道,所开设的《一周高考问答》、《中招政策专家解读》等栏目成为此时读者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信息传递的桥梁,深受考生及家长的好评,关注度极高。

抓热点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抓服务性信息的采编,使得教育专刊在读者中有了较大的影响,教育专刊相关版面上的教育培训类广告量也在不断增加,大河报的教育专版从最初的4个版,最后扩到8个版,现在每周基本上能保持8到10个版的数量。

读者及业内对教育专刊认可后,我们开始寻找教育专刊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树立品牌活动,尝试常规活动,参与公益活动

围绕行业特点策划组织实施服务性活动是大河报专刊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教育行业的特点,在活动中,教育工作室有一个中心,就是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服务版面、服务读者这个中心进行,活动不能偏离版面,不能因活动而影响版面质量。

大河报教育专刊的版面包括《教育在线》、《求职广场》、《双语秀》三部分。2004年,我们围绕《双语秀》版开展了“大河英语风采大赛”活动,目的是在小学生、中学生、成人及大学生中普及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活动与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大赛结合,既是大河英语风采大赛的比赛,又是“希望之星”英语大赛的河南赛区比赛,当年报名的中小学生有4000余人。这样的活动与版面紧密相联,达到了版面与活动的互相烘托,活动有着极强的服务性,版面也因此受到更多相关读者的关注。

在与版面互动活动的开展中,每年,我们会相对固定地举办一至两个大型的教育展览会活动,这是教育工作室驾驭市场、占领教育主战场的实力展示。

在保证品牌活动的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一些教育方面的常规活动,比如我们开设的“大河教育论坛”、“大河培训讲堂”,是针对中小学生教育、成人教育而开设的,基本上每月一次,求精不求多,而且这些活动不能与品牌活动的时间相冲突,服务性要强。此外,我们还尝试了一些与全国各地有影响的媒体进行合作,比如,我们与全国11家都市报合作,尝试了教育品牌评鉴活动,取得了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自己积累了操作此类活动的经验。

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是我们活动的另一种形式。2006年,我们与大象出版社联手,举办了“百万元图书进校园――大河・大象希望图书室援建”活动,在全省42所希望小学里设立了“大河・大象希望图书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教育工作室参与公益活动的一次力作。

良好的监督机制

专刊的良性运作,有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报社监管机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把这种管理模式叫作三位一体。一体就是以服务版面为主体,三位则是与活动相关的三个部门。

第一位:督导组的审核监督。大河报有一个督导组,负责大河报专刊活动方面的政策制定。

第二位:传媒财务监管。专刊的活动除了在制度上由督导组监管外,还是一个参与实施监督全过程的部门就是大河传媒公司,其相关工作人员对活动中的费用进行具体管理。

第三位:工作室具体实施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工作室主要负责项目的策划实施,协调活动各方的关系,保证活动的成功举办。

督导室对活动的审核,传媒公司对活动实施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室具体策划实施项目,三方围绕一个体制,各司其职,这种管理模式,解决了工作室活动多人手少的困难,同时三方时刻处于制度的监督中,能够轻松上阵。

综上,大河报的专刊虽然没有经营任务,但是却间接地拉动了相关领域的广告,各专刊的行业广告量都有较大的增加。专刊所搞的活动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

第11篇

一、中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勃兴于西方学界,20世纪70年代后传入中国。在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的重视和推动下,各种有关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蓬勃兴起。其中,辽宁省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12月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系统工程,规定生命教育从此成为该省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程。上海市教委和科教党委于2005年6月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图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生命教育。[1]但总体而言,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与理论研究的如火如荼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生命教育并未在操作上取得应有的突破。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

1.社会整体文化氛围漠视生命

近年来,中小学生受媒体、网络游戏和影视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那些网络自杀游戏及暴力影视中,青少年的生命是可以随便被侵犯的。而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染式、煽情式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起到了误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媒体报道自杀新闻事件时,很少提到怎样科学地获得救助信息、有哪些救援机构及怎样应对自己的心理危机等正面和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说,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生命的漠视是导致中小学生不珍爱生命的重要根源。卫生部在2006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这为加强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2]基于上述背景,我国中小学急需开展生命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

2.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学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工具。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出现的,教育活动服从于高考和就业等实用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以分数为重、升学为主,考试成为教师的法宝,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以至于为了获得高分,学生一头埋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此背景下,课程内容设置瞄准就业市场需要,课程安排首先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数量与时段,其他课程要么被简化、要么被安排在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段甚至是自习时间。[3]可以说,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是桎梏我国生命教育实践的主要障碍。

3.作为教育主体的化学教师素质欠缺

生命教育让青少年学会尊重、敬畏生命,懂得尊严和爱,一定要融汇在日常生活实践的点滴之中。这就需要执行生命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生命情怀,并且用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去提升、感化和引导学生。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体悟并发挥生命价值的功能。从目前状况看,生命教育主体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欠缺,如部分教师功利心较强、责任心缺失、不关心学生、不安心教育、自身价值观不明确等。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素质的欠缺归咎于个人,这既有教育者本身的问题,但更是由特定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造成的。[3]

二、在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超越传统化学教学知识本位

一般而言,知识和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或者说,知识的价值是首位的,情商、能力、生活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化学教育的问题正是在于过分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授,教师仅为传授知识的“教”而工作,学生在确切的意义上仅为掌握知识的“学”而活。这种教学法忽视了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潜在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在场”及其整体发展的关怀。我们认为,生命化教育并不忽视知识传授,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确立生命的新向)的生长点相契接,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另一种格局的生命的深度。[4]

2.在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引领学生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利用与化学课堂知识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事件、现象进行生命教育。如,“雷雨可以发庄稼”“瑞雪兆丰年”等自然现象都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为生命本身的存在提供物质保障。还应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命伤害事件,如冬天使用煤气热水器造成的死亡事件、新装修房子的中毒事件、误食工业用盐的中毒事件等,这对保护生命是非常必要的。再如,香烟对人有很大的危害,教师可以当场检验吸烟的后果,揭示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抵制烟草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3.提升教育主体素质,开展相关培训

教师的生命情怀对生命教育实践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如果要高质量地践行生命教育,就必须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作为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6]笔者认为,除了借助一些学术团体和基金会举办的生命教育培训和研修班外,教育系统主管部门也应该多出台一些政策,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要求各学校选派一定数额的化学教师接受训练。培训的目标是要使化学教师具备下列素质:(1)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它不仅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品质,而且更是一种生命力。(2)洞察与反思。即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3)赋予教育生活以生命活力。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话。教师应活化教材。(4)自我成长。教师不仅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的能力。[7]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相关的人员培训和教学条件都还很不到位,加之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导致生命教育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价值将逐渐回归,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随之不断上升,直至其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逻辑出发点。坚信生命教育的价值,推进生命教育事业,提升生命教育的层次。[3]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张瑞平.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2(6).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4]王愫懿.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化学教育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5]房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

第12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镇农村终身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突出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现结合我镇实际,就做好2012年终身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镇成人技术学校、各站办就业培训基地和科技文化站,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各类教育培训,做好实用技术教育、人口教育、法制教育、新增劳动力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考高考后未能升学的农村学生,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年轻农民、退伍军人和乡镇企业的下岗职工为主要教育对象,兼顾一切有学习要求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规范管理,创新方法,深入推进成教工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一轮的城乡统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做出贡献。

主要任务

1、巩固“对县督导”成果。根据区教育局和公安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辖区中小学应届毕业生学历变更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中学学籍管理人员到派出所对初中毕业生的文化程度的填补和更正。

2、扫盲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巩固扫盲教育成果,各个村街、居委会办事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提供的信息,继续搞好摸底落实工作,使之达到青壮年文盲率低于2%以下,终身文盲率低于8%以下。加大扫盲力度,继续完成青壮年文盲的扫盲任务。

3、大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终身技术学校、各站办就业培训基地和科技文化站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实用技术示范基地,切实做好农民的培训工作,乡镇文化技术学校联合乡镇各办站,齐抓共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使新增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掌握1-2项致富技术。

4、加强联办,推进学历教育。积极组织生源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市成人中专学校(机关干部学校)开设本科、专科学历教育的函授班,提高我镇人才的综合素质。

措施和要求

(一)控辍扫盲工作

1、2012年在继续巩固“对县督导”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控辍堵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中小学生中途辍学,杜绝新文盲的产生。要把“控辍堵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消除新文盲的产生。

要加大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动员文盲参加学习的力度,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继续通过集中办班、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等方式开展扫盲教学;针对我镇文盲人口较为分散的特点通过组织中小学教师送教上门、包教包学等形式开展扫盲教学。成人技术学校、各村街、科技文化站及中小学要根据文盲人员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多样的扫盲教学,并做好脱盲考试和文化程度变更工作。

3、成人技术学校、各村街要建立健全扫盲教育的管理机制。对本地扫盲工作负主要责任,负责制定本地扫盲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筹措和用好扫盲教育经费,组织力量继续深入开展扫盲教育工作。

4、建立扫盲教育督导检查制度。学校要将扫盲工作纳入对各完小教学点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建立督导评估制度。

(二)文技校工作

1、制定计划。各村街要认真抓好村文技校工作,要把终身教育服务“三农”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全年培训计划,配好专业技术讲师,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培训。要以短、平、快的非正规化职业技术培训为主要培训方式,以农副业新科技、小企业生产经营为主要培训内容。同时,大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做好实用技术教育,人口教育,法制教育,新增劳动力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中考高考后未能升学的农村学生,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年轻农民、退伍军人和乡镇企业的下岗职工为主要教育对象,兼顾有学习要求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中心站要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村街资源,搞好远程教育。

(三)学历教育工作

1、镇终身技术学校应大力开展以村干部、回乡知识青年和中小学教师为主的继续教育工作。挂靠大专院校,积极动员参加终身大、中专班和专业培训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2、镇文技校、中学要注意挖掘办学潜力,广辟生源渠道,开设对口专业,培训实用型人才。